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横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科间隔阂的内因和解决方案探讨
YCJ1990 2016-12-8 23:30
学科间的隔阂这个问题不在于各个学科的专业化的研究和发展,而在教育上。我们都知道在学习某一学科上一般分为纵向学习和横向学习,在学术研究上也常常有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如果把这些进一步延伸,那么人类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就有纵向学习和横向学习两部分组成,而人类对知识的探索研究也会分为纵向探究和横向探究两个部分。而学科之间的隔阂实质上是什么,实质就是人类各个学科的纵向研究太深入,而横向研究则太薄弱。跨学科人才缺乏只是表相,其背后的实质是教育体系只注重纵向学习教育而缺乏横向学习和教育。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知识的探索和创造,需要纵向研究和探索,所以学科专业化发展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缺乏一批从事横向研究探索的科学家和学者,而这种缺失导致学科在纵向上不断发展而横向上却停滞不前,最终结果就是学科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而其问题的根源应该归咎到教育上,因为教育没有培养出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教育为何无法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原因不仅仅是缺乏相应的教育理念,主要原因在于各个课程的 练习题 !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们所学的每门课程都需要做练习题,通过练习题来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是每个老师都认同和执行的一个惯例。这本来也没有什么大错,错就错在人们忽略了练习题的片面性,一般练习题都是与其课程配套的,为了提高效率,这些练习题往往只涉及与课程相关的知识,与课程知识无关的东西要么被忽略掉要么被设置为固定参数,这相当于将知识与复杂的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硬生生地剪短,是知识应用对象和场景的大大简化,这种简化一方面大大降低了知识应用学习的难度,同时也将本课程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也一起阉割掉了。就这样,我们学习一门学科课程的时候往往只学会了这个学科的知识,而不会与其相关其他学科的知识。当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选了专业,学习专业课程,做每门课的习题,那么他从教育中所获得的知识只是专业内的知识,他的视野也大多局限在专业内,因为教育和练习题将专业以外的知识和联系完全屏蔽掐断,试问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成为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问题的根源以及找到,那么解决问题也就相对容易很多了。在说明解决问题办法之前,要切记一句话, 纵向学习或研究和横向学习或研究是一体两面,共同发展才能相得益彰,不可偏颇亦不可矫枉过正 。 在教育方面,传统的练习题不可费也不可丢,只是在阶段性的考试上做出重大修改,修改考试题的类型。具体来说期末考试的试题以课程内的综合性试题为主,使学生能够将学科内的知识融会贯通;而初中升学考试、高中升学考试以学科间的大综合题为主,大综合题涉及所学的各个学科,而且考题拒绝过分地理想化和简化而是更加接近现实的复杂性和多因素性,引导学生将各种知识联系起来共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这种考试题设置原因在于,学习知识需要纵向深度学习,也需要横向综合比较学习,但是横向学习的前提是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和深度的纵向知识,所以横向学习只能在学习一段纵向知识之后进行总结梳理应用提升的时候才能实施,所以最适合的时间段就是期末考试和升学考试,而其他时段应该以纵向学习为主,而纵向学习还得靠传统的课程及其配套习题。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调整,除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全国性比赛外,增加一些综合性的大学生、中学生比赛,比赛题目综合性很强,需要文理科等多个学科的学生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并且提高这些比赛的规格,这样自然能够促进高校对交叉学科的重视,同时还能使参与的学生获得更大的成长;比赛的题目要多一些,比赛的获奖名额要尽量多一些,因为这样能够让更多的高校参与其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比赛,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因为参与比赛而获得学习交流的机会。比赛的题目可选择公益性较强较复杂的问题,比如环境保护问题、养老难题、未来宜居城市设计、未来医疗与健康、未来能源、未来农业与农村、未来教育、未来宇宙探索等等这些宏观问题,每个题目的参与者不仅仅是写一个调查报告或者一项技术说明,而是从经济、文化、制度、技术、心理、教育、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设计创新,提出综合性的解决方案,这需要多个专业的学生进行组队,协同合作共同完成比赛,这样就能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有些学校专业单一,可以跨学校组队,所获荣誉归两校共有。同时这项比赛也为高校推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机制和平台,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学术研究领域,解决办法就是增加对横向研究的项目的资助。需要注意的事学术研究领域也分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其中横向研究以纵向研究为基础,只有纵向研究足够深,横向研究才会有继续前进的动力。再明白些横向研究就是研究现实生活中和社会中的实际的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复杂且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多个学科的人才共同研究;而纵向研究就是在横向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某些现象,研究者对其很感兴趣且想深入研究,所以对与现象相关的事物进行全面深入对比分析研究,得出更加普遍规律性的知识。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所以在研究项目资金配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均衡,不能偏颇。横向研究项目应采取以研究对象为中心来立项,而不是以学科专业为中心来立项,研究对象往往是复杂的,需要各种学科参与其中,所以这种项目往往是大项目,需要团队合作与多学科的交叉共同完成。所以设置纵向项目时一定要预留足够的资金,项目研究内容和目标设置一定要全面,争取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各种问题一网打尽,而研究团队的选择方面尽量选择团队学科背景丰富的团队。这样的大项目运作起来,参与其中的研究人员自然能够学到其他相关知识,成为复合型人才。纵向研究项目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式申请运作,现已成熟不再过多说明。
个人分类: 教育|3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比较二个数字看纵向与横向经费的含金量
热度 43 lin602 2014-11-28 08:51
一所非211高校,绩效考核中出了许多计算标准与公式,当然条目很多,就其中二个数字计算,看看纵向研究经费与横向研究的含金量。 假如申请到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0万元,所得绩效考核中的科研分数为:(立项分)600分+(经费分)80万*5系数=1000分(总分)。 从企业来的横向经费:515万-515*3%(减去这个数后进行计算)=500万 500万*2(系数)=1000分。 从上面计算可以得出比较结果:从企业要挣回515万多一点点与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0万的绩效分值相同。 还有一个数字:如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3篇SCI论文结题(一般来说,结题是不止这个数的),则再加分值:3篇*160(分/篇)=480分。假如做企业项目不发文章,则还得挣240万元经费才与此相等。如果自然科学基金能够发表5篇SCI论文,则可得800分,,则横向经费要再加400万元才能与此相等。 这样算下来,如是申请到一项80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5篇SCI论文,则与挣企业经费920万左右的经费持平。(前提是横向经费不发表文章,不申请专利)。 做企业项目的老师们知道,许多企业项目是不给写文章的,而且做企业的开发项目,要写SCI论文必须是做与项目开发任务无关的‘加班’。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论文是顺带的。 一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是10分。在计算中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用横向经费发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同的SCI论文或专利,则一项80万元的纵向经费与515万横向经费持平。 973、863等其他项目更厉害,不算了。 在这强大的绩效考核面前,所有的老师都要进行‘功利性’的计算,什么合算,什么不合算,进行科研方向的战略调整甚至战略转移。现在许多企业项目都是一、二十万经费,如果有四、五十万元经费就不小了。当然如果研究积累许多年,可以拿到大经费,不过,五百万元的经费还是稀罕之物。 工科做应用的教师们,遇到了空前的压力,而工科学科与中国的产业则遇到了‘严冬’。
27774 次阅读|67 个评论
做企业项目中的一个大‘坎’
热度 15 lin602 2014-8-26 06:51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现在本课题组做企业项目,基本上都是企业找上门来,通过电话或上门谈后签协议,已经许多年不主动找企业谈合作的事,因为多年来纵向加上企业来经费,手头上的经费已经达到‘饿’不死了,加上花钱不用大手大脚。普通人经费过普通人的日子,反正也不窘迫。 想当年刚刚做应用的时候,真是难呀。三十多岁的讲师。没有人找,也没有自己特色产品,企业都不认。因为没有东西能够证明自己技术上‘行’。 当时除了帮老教师做了个把项目外,自己自选一个题(没有企业找,题目只能自选),用松节油做环氧树脂固化剂,当时手上只有二、三千元学校的经费,原料基本上是实验室仓库的,做测试主动去28所等单位请人帮助。有点眉目的时候,当时通讯也没有现在发达,没有手机与网络,到图书馆内化工产品手册上查企业名称与地址:半年左右跑了嘉兴、常州、上海、江阴、泰兴、镇江等地,拜访了不少企业,介绍自己的技术。到江阴出差,还被一摩托车猛‘宰’几十元,不给就‘动手’。文弱书生,那是他们的对手呀,只好给钱,不过还价到一半就是了。 说来惭愧,跑了这么多家企业,国营企业态度还好点,因为接待的全是技术人员,而私营或乡镇企业的老板,爱理不理,说明我们来意后他们就说:我们不需要。或者说:需要的时候我们联系你。打发走人。 这么多企业跑下来,出差费花了不少,远地方不敢去没有经费,但一个项目没有谈成,没有挣到一分钱经费。其实我做的这个产品后来另一个研究所的人做,还真产业化了,技术细节上我没有对比过,基本上差不多。 做企业项目刚开始真是难呀,你找别人别人不理你,你介绍项目,他们不大理解或相信。因为自己没有示范工程,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做的项目越来越多,企业越来越认可,后面大部分都是企业找上门来。加上本人脸皮不厚,又有点懒,经费也能够维持,花钱省一点,没有‘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感觉,也学姜太公钓鱼了。 所以我能够体会年轻教师的难处,特别是从理科转到工科来的年轻教师们的困难。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年轻教师给企业进行介绍,甚至也力所能及地介绍点项目给年轻教师入手做。 开头难,只要将头开出来,有自己的技术示范,做过产业化的项目,这都是技术实力或能力的证明。过了这关,后面就轻松一点了。 曾经有个年轻的大学教师朋友十多年前从企业给我电话,某个企业让他做中试,中试结束后给经费(数万元),做之前一分钱不给,他问我能不能做(他担心做结束,技术别人掌握了,他也没有得到钱)。我在电话里问他:1 工厂试验有没有危险(化工合成)?他说绝对没有。 2 合同上有没有写上如果技术不成功,你要赔钱?他说没有! 我说:‘干’! 在电话中我说,目前你没有一个成功的项目,企业都不认你,你现在用企业的设备、原料、钱做中试(他本人还没有多少经费),如果做成了,即使企业一分钱不给你,这就是你的技术示范。如果这企业给你钱更好,不给钱,合同没有完全执行,技术又是你的,你可以到其他同行企业进行推广,而且是工厂技术,这就是你的能力或实力‘示范’。而且这个企业是不能找你的。他说:明白。 我告诉他最最重要的是,他可以以这个技术示范到其他企业‘自吹自擂’。 第二天他来电话,说在工厂设备上做成了,产品质量非常好,过几天他来电话说,企业兑现了合同上规定的经费。而且十多年来到目前为止,这个教师一直是这个企业(这个企业也有好多亿产值的企业哟)的‘技术依托’。从此这位年轻人做企业项目走上了正轨,再也不愁没有钱带研究生及发文章了。当然现在已经是教授了。 能够证明自己,是年轻人做企业项目的一个大‘坎’。过了这个坎,后面慢慢做‘姜太公’,等企业找上门,哈哈。 这是本人做企业项目的体会,给年轻人个参考,你千万别解读这是我显摆。本人也是科研经费上的‘贫农’最多是‘下中农’,根本达不到‘地主’‘资本家’的派头。
6931 次阅读|26 个评论
私企项目在纵向课题面前逐渐萎缩
热度 23 lin602 2013-11-21 22:08
我所知道的,许多科研牛人基本上做的全是国家、部省级项目,原来还做点企业‘横向项目’,但现在越来越少,甚至基本不做。 究其原因,做企业项目特别是私企项目,与纵向课题比起来,实在不合算。 私企项目,经费真不好拿,一分钱一分货,基本上没有水份。花同样的力气,从私营企业拿科研费比从国家、省、部拿大项目要难多了。纵向课题经费经常是数百万甚至千万元,而企业项目几十万就是不小的项目了,几百万的很少。 现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国家自然基金、973、863、948、公益项目、重大成果转化等项目,非常值钱,光彩夺目。而从企业来的科研经费,不算国家、省部项目,基本上算‘庶出’,后娘养的,不受重视。 做国家项目大部分是以论文交差,特别是基础研究,所以SCI论文数也多,现在最认的是SCI论文。做纵向课题在算课题经费时算了一次,由于发文章是自然的产物(因为要结题),在文章计数时又被算了一次,而且这二次的结果所向披靡,而企业项目是以生产出合格产品为基本要素,做应用的一般来说发文章要难得多,即使发文章,也不易与基础相比,一般企业项目在国家纵向项目面前统统甘拜下风。 我认识不少朋友,原来都是做应用的,由于他们有点路子或官位,都不做企业项目了,都做国家项目了。发的文章基本上是垃圾,没有多少价值。 我见过不少工业研究所不做工业项目,没有成果转化。工科教授,企业不认,基本上不到工厂,他们也没有能力做企业项目了。 想想这是工科吗?这是工业研究所吗?
7668 次阅读|54 个评论
我做企业项目是被逼出来的
热度 27 lin602 2013-8-29 17:03
在大学工作,既要上课,更要做研究。如何让自己的经费能够不断钱,让研究生饿不死,对于我们没有背景,学校又非一流(非211学校)的教师来说,确实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 现在说这话,相对要轻松一点,因为现在基本上能够维持生存了,而且离退休也不远了,但在三十年的工作过程中,这个问题好象一直是头上的‘紧箍咒’。当经费有点紧张有点危机感时,经常晚上三点才睡着,或者三点就醒了睡不着了。 现在青年基金数多了,在我的映象中,我们是年轻教师时还没有青年基金,全是面上,而且那时候面上非常难申请,总数太少。那时候高校发工资都非常困难,我校还贷款发过工资呢。更谈不上给青年教师科研经费了。 谁也没有把握说自己能够拿国家基金钱不断,特别是我们这样的学校。 说实在的,那时候不少985大学的同学钱也紧张,甚至有的同学专门教学,少做科研,称为教学型教师。 而且基金结题后,原则上帐面上就没有钱了,即使有,也非常少了。2000年我第一个国家自然基金只有15万元,结题后基本没有钱了。 思来想去,严酷的现实让我选择了一边做纵向一边做横向之路。基础研究与产品开发二条腿同时走。 东方不亮西方亮,相当于社会上一个人打二份工似的。而且企业的钱没有结题一定要花完要求,可以弹性一点,用钱也是自己把握。 做纵向与横向一起做,人比较累,因为我做的基础研究是松脂化学,有机合成与反应方面的,而做企业项目是胶粘剂新产品开发以及废水处理方面的。二个研究体系相差太远,同时走也非常吃力。不过也过来了。 事实证明,这样做对于我们是非常合适的,文章也能够发表,有自然基金也能够达到学校的要求,而做企业项目也让自己的经费‘心安’。 现在回头想想,做工科的老师,如果没有项目产业化,行业及企业不‘认’,也是一大缺陷。为社会经济、就业做点实质性工作,为企业培养有用人才(企业更愿意要做相关研究的学生),觉得也值了。而且在与企业做项目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又成为我们讲课中活生生的例子。 人是被逼出来的!感谢上天,你让我象陀螺一样不停地转着。没有因为经费没有了而倒下。
10421 次阅读|59 个评论
做企业项目中的被骗
热度 30 lin602 2013-4-14 22:44
做国家、省或市级纵向课题,得到资助比例小,还要拼关系,有点难。做企业项目有二个特点,一是要货真价实,二是注意防骗。 如果一个教师长期与一个企业合作,大家彼此比较知道脾气,一般来说问题少点,如果是新的合作企业,防骗是一个重要内容。 1 骗技术:因为我们与企业合作开发,一般刚开始只要数量不多的小试费,大多数费用是在中试及应用合格后给经费(我们协议往往定的是技术得到企业认可为准,企业不认可不行,因为胶粘剂应用中有许多指标是无法写在纸上的,甚至有些要求在应用上需要进一步确定与调整),给清经费后给技术。有的单位在派人配合我们做中试时,带有‘间谍’的任务,偷偷记配方,如果他们将配方知道了,你再跟他要钱就不给了,他反而说你技术不过关,责难我们,而企业其实已经掌握了配方。许多企业因为有基本的生产技术,我们只是给他改工艺与原料配方,所以他们知道配方后,经常就能够自己生产了。我们遇到至少三个企业有这样的情况,不知道的可能还有。曾经有个企业,我带研究生去中试,老板很客气单独请我去喝茶,让我研究生单独做,他的工人配合,结果他的工人记一半配方时被我研究生发现,要回配方记录单撕了。不单小企业有这情况,有的大企业也有这情况。 2 骗合同:企业来人或电话与你谈,愿意与我们进行技术合作,签协议,我们盖上单位的大印将合同寄给对方单位,他们收到我们盖上章的合同后说不干了,也不退回合同。为什么?原来他们需要与高校的合作协议或合同,去申请省级项目、高新技术企业等。如果没有高校的合同,申请省级项目及高新技术企业是没有办法的。他们也不明说,我们刚开始也不清楚,后来才知道其中的窍门。遇到过二、三次。 3 偷偷与研究生联系私下给技术:我们经常将研究生带上与企业谈技术合作的事,或者带企业的人看实验室。企业的人认识了研究生后,有的老板私下与研究生联系给点钱要技术。不过,我的研究生们是不会的。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几次。 4 明谈暗打听技术:有的企业来谈技术,带样品来。其实他们正在做这个项目,中间有些问题遇到了困难或技术方案上没有把握。通过他们与我慢慢谈,在这过程中,慢慢知道他们的方案总体上方向对与不对,回去后再自己慢慢搞。有的是给少量的小试费,他在厂里也同时做,通过给他们提供小样,交流的过程中,能够猜到一些技术要点,最后大试技术不要了,他们只损失少量的小试费,但他们实际上解决了问题。 因为我们做胶粘剂,许多是以配方及技术方案为主的,如果企业做这类产品时间长,加上他们自己一直研究这类产品,稍有点线索自己的问题就解决了。 唉,企业项目有时候不好做。不过,只要防范得好问题也不大。
9788 次阅读|59 个评论
对纵向、横向科研的心理感受
热度 3 lin602 2012-4-11 22:08
今天早上等企业的人参加一个行业会议,等待期间,突然想到,做纵向与做横向科研在心理上是有差别的。 做纵向课题,写完申请书后得去求人,如果不求人,只能望天收。做横向课题,如果做得好点,企业来找,一般来说,不需要去求企业,技术不行,求企业也没有用,如果的确能够帮企业解决问题,企业会找上来的。 纵向课题一般来说以写文章结题,或者验收、申请专利,大部分不需要进行产业化(部分项目要进行示范)。而做企业项目,必须要解决技术中的几乎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成本,工艺,设备,安全,环保,检测,标准等。重要的指标不达标,企业根本不会接受。企业的项目是硬功夫,纵向课题最后完成相对来说,要软点。 纵向课题对写文章特别是写英文文章要求较高,相对来说,创新点要高点,投稿杂志级别要高,做企业项目写文章不大容易,级别要低,甚至企业都不让发表文章。这对评职称就不大有用了。 纵向课题的经费相对来说不那么算得准,有时候几十万可以解决的问题,而上面给百万元甚至数百万元经费,而企业项目经费,一般来说都是市场有价的。经常是讨价还价的结果。 做企业项目如果产业化,是有成就感的,因为解决了部分人就业,也证实了自己的科研的用处。特别是做技术含量高一点的项目,减少这个产品进口时,或者让下游产品出口时,心里更是高兴。而许多纵向项目,大家都是清楚的,结果是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所以这种成就感不那么明显,除非发表的文章非常好。 如果纵向课题的确在基础研究上出大的创新与成果,那他的价值是不得了的,不是一般企业项目相比的。
4928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Word页面设置,横向页面的页眉页脚,如何设置在两侧..Marco
entropy 2012-2-13 16:15
在网上找的一个 Macro,以前,自已试试吧. 原文: 做长文档的时候难免会因为表格或者图片等超长的内容,我们往往是利用分节符后,把页面设置成横向以方便布局。但这样一来在设置页眉和页脚时word却没有相应的把页眉与页脚相应的进行调整,导致打印出来后,横向页面的页眉与页脚位于纸的长边,与纵向页不一致。因此做了这个设置横向页眉与页脚的宏脚本 。 原理就是在页眉页脚视图中,利用新加两个文本框,一个位于横向纸的右边作为新的页眉,一个位于纸的左边作为新的页脚。然后调整文本框大小与位置,使其与纵向纸的页眉页脚位置一致。最后把文本框的文字内容更改一下文字方向即可使之打印装订后与纵向纸一致。 此脚本是针对A4纸设定的,如要更改纸张需要对文本框位置与大小做相应调整。由于新加了一个窗口用户对新的页眉页脚进行简单设置,所以宏里包含一个自定义窗口。通过窗口的按钮事件运行宏脚本。主要内容如下: ^^^^^^^^^^^^^^^^^^^^^^^^^^^^^^……………………………………………………………… 都在附件中了。 横向页眉.zip 原文地址: http://www.cnblogs.com/erqie/
702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CAD输入的文字总是横向的
热度 2 anan 2010-11-17 13:41
首先,字体前面如果带@就是横向的,这时应修改所选择的字体,不要选字体前面带有@号码的; 其次,通过旋转来调整横向排列文字还是纵向排列。
个人分类: 电脑办公|9409 次阅读|2 个评论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pony911 2010-7-16 16:57
现在大学里的老师们普遍面临一个两难的问题:横向?还是纵向? 横向经费多些,灵活些。水平似乎上不去。 纵向水平高些,严格些。经费似乎少了些。(排除大牛们的纵向课题研究规模。) 更要命的是,学校和评价体系希望老师们各个两全其美,既要有水平,又要有经费。 这就要命了。 干着横向的,天天想着怎么提高水平,尽快扩展基础研究。 擅长纵向的,也被逼考虑如何能够快快实现成果转化,或干脆屈尊打点短工整点外快,解决些现实问题。 这种研究环境导致的研究体系问题,各位老师是非常熟悉了。 我们研究体系的问题,不是一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一两天能解决的。 为什么我们研究积累那么慢,那么难呢?我个人认为,还是因为要先生存。(另一个问题是像我这样的博士生导师的个人素质和研究能力确实离学科发展的迫切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这在我自己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感触很深。) 人家做纵向研究不也生存的很好么? 生存模式自然有其多样性,也有其形成、发展与成熟的过程。 那么我们不能尽快依托纵向来生存么? 事务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 横向和纵向之间的转换、同步等,都需要人、时间、精力。 横向转纵向怎么相互支撑?怎么平衡发展? 说实话,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做纵向的人总感觉横向科研的组织和管理很复杂、很麻烦。 习惯了横向研究模式的老师总是头疼理论问题从哪里挖出来? 做任何事情,不只是学术,其实都是需要传承和积累的。中国为什么不从80年代就开始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力呢? 积累如何进行?传承如何进行?从哪里开始?从哪个人开始?从哪些人开始?从何时开始? 研究工作发展到今天,大家困惑多,应该说是正常的,也是好事情。一代代要实现超越。不思考,不想问题,不行动,怎么超越。 但是怎么真正有效地实现超越呢? 对于我们国内的大学来说,一个模式比较固定的团队,要想改变和超越自己,挑战和风险还是相当大的。 我们能不能退而求其次,用笨一点的方法。(我们研究工作发展的现状和国家的发展基本同步。经历了高速发展期,把握住了规模的发展,但牺牲了深度。但每个历史时期和每个团队,不一定什么都能把握住。现在发现问题了,出现发展危机了,怎么办?急转弯?楼市为什么不敢急刹车?经济为什么不敢迅速冷却热度?社会矛盾这么多,为什么不能快刀斩乱麻?) 做好自己现在能做好的。说实话,现在做纵向的也好,做横向的也好,很多事情都还没有完全做好。其实应该先确保各自的现有基础不动摇,同时,琢磨怎样逐步明确学术研究的目标和方向,理清思路,探索方法。 一个研究方向、一个研究团队从无到有,从不会做,到能做,到做好,到优秀,到卓越,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应该是必须的过程吧。我们自己能想到什么?做到什么?看到什么?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前两天,代表学校参加国防特色学科十二五建设规划讨论,听到的行业领域专家意见,全部是对大学的指责,指责我们大学不务正业,做项目,挣钱,不好好带学生,不跟踪前沿,不做基础,比企业先进不了两年。要求大学尽快转型。很多老师都在努力解释。其实我觉得不必解释。自己如果有真正做好老师的想法,顺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趋势,做好每个阶段,做好本分,就可以了。 我想专家们的意见不算偏颇,不算激进。但他们和全中国人民一样,太急了。 他们说的,我们大学老师都理解,都明白,都承认。这是中国大学浮躁的现状,但其原动力来自于这个浮躁的社会。 那我们怎么办?问题不断地被发现,怎么面对? 敏锐地分析问题,谨慎地解决问题,不要贪快,一点点解决问题,是不是也可以。 踏踏实实做好小环境,不要在意别人怎么看,走好自己的每一步,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是否也可以。
个人分类: 技术交流|253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6: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