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纵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做一个优秀的科研合作者
热度 11 Taylorwang 2019-8-20 07:19
随着研究重点向应用转移,我们申请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能力似乎在下降,今年又没有能拿到国基。到目前为止,我只主持过二项国基。搞研究开发,能拿到政府的纵向科研经费,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在许多人看来,拿纵向经费要比拿给企业服务的横向经费重要得多,且单位给出的考核权重系数也要大许多。 近年来,国家加强将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的资助立项,且由于科研成果转化,往往不是在实验室中瓶瓶罐罐的小试,而必须有现场中试,要做工程化应用验证,甚至要做一定规模的应用工程。这些成果转化项目的资助经费,就不是国基项目的几十万元,而是几百万元,甚至更多。有些比较大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项目大,经费多,研究目标要求也多,往往需要几个单位共同合作申请。 作为项目的组织者,要有极强的组织能力,依托单位最好也是行业内有影响,且组织者还要付出巨大的劳动。我知道自己不能胜任拿这些大项目的组织者,但我可以用已经在实验室取得的研究成果,寻找那些可能拿大项目的组织者,从而参与这些大项目的申请。实验室开发的几项有实用价值的技术,分别在 2015 年, 2017 年, 2019 年与三家广东知名单位合作,连续拿到了 3 个 800 万的科技推广应用项目。 2015 年的项目为印染行业污染控制技术集成、环保装备研发及其产业化。在这个课题中,组合进我们专利技术“臭氧-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和反渗透浓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二项技术。申请书要求建一座日处理 5000 吨的臭氧-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工程,事实上与我们合作的工厂,在项目进行期间,购买了我们专利“臭氧-曝气生物滤池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的使用权,建设了一座日处理 2 万吨的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工程,这一技术模块超额完成任务;但反渗透浓水的日处理 1000 吨回用工程,一直拖着。直到今年发生重大转机,工厂决定投资 1118 万,建设一座日处理 3000 吨的浓水回用工程。等这个项目完成,我们团队超额完成了当初申请书中所规定的所有任务。 2017 年我们与广东最大的国资委水处理公司合作,又申请到了一项 800 万的城市污水低碳及资源化升级技术应用与示范项目。要解决低碳及污水资源化问题,也就是低碳脱除污染物,并将处理后的水质达到较高的排放标准,这与我们课题组一直研究的水的深度处理技术,及目前研究低碳脱氮技术完全吻合。为了拿到这个项目,网评通过后我作为申请项目组的主要人员参加项目答辩,回答了评审专家提出的各种问题。答辩完自我感觉良好,估计我们能赢,果然我们就中了这个大项目。我们通过这笔科研经费,将实验室的装置,放大成二个大型集装箱式的处理系统,安装到污水处理厂现场,并通过精确的计量装置,针对目前污水处理厂的水质特点,来证明采用新工艺能更节能环保。 这二项广东省 800 万的重大科技应用专项课题,不仅为我们广泛开展研究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科研经费,也促进了科研成果应用工作的开展。作为科研的副产品, 2018 年,在生物脱氮领域我们发表了二篇 SCI 国际论文。在相关研究领域,进一步研究探索, 2019 年到目前为止,课题组又有 5 篇 SCI 国际论文发表。为了将开发的技术能在国内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让国内的工厂和工程技术人员能了解我们的研究成果,我们也加强了论文在国内学术期刊的发表。如《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环境化学》、《中国给水排水》、《环境工程学报》、《工业水处理》、《水处理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等杂志,这二年都发表过我们关于生物低碳脱氮和污水深度处理的研究论文。 在工程应用方面,印染行业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厌氧氨氧化处理,目前正在开展日处理 80 吨的工程化应用验证。在含高氨氮的垃圾渗滤液处理方面,完成了日处理 50 吨工程化应用验证,正在建设日处理 200 吨的厌氧氨氧化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由于有这些研究基础,今年我们又参加了由华南地区最大的环科所牵头的关于黑臭水体处理的重大专项。前二项重大专项我作为主要申请人,排名靠前。这次申请,我就不作为主要申请人。项目通过初选后的答辩,我仍是主要答辩人员。今年广东省的重大专项评审进行改革,评审专家都从其它省请来的省外专家,我自信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有创新性,在答辩过程中也很好地回答了评审专家提出的各种问题,真好彩,我们又拿到了这个 800 万的课题。对我来讲,已不在乎排名了,最主要希望能让开发的技术真的能推广应用,并能获得相应的科研经费。 踏踏实实搞研究,搞应用,真的能开发出好技术,做一个好的合作者,也一样可以获得纵向科研经费资助。
9471 次阅读|23 个评论
学科间隔阂的内因和解决方案探讨
YCJ1990 2016-12-8 23:30
学科间的隔阂这个问题不在于各个学科的专业化的研究和发展,而在教育上。我们都知道在学习某一学科上一般分为纵向学习和横向学习,在学术研究上也常常有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如果把这些进一步延伸,那么人类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就有纵向学习和横向学习两部分组成,而人类对知识的探索研究也会分为纵向探究和横向探究两个部分。而学科之间的隔阂实质上是什么,实质就是人类各个学科的纵向研究太深入,而横向研究则太薄弱。跨学科人才缺乏只是表相,其背后的实质是教育体系只注重纵向学习教育而缺乏横向学习和教育。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知识的探索和创造,需要纵向研究和探索,所以学科专业化发展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缺乏一批从事横向研究探索的科学家和学者,而这种缺失导致学科在纵向上不断发展而横向上却停滞不前,最终结果就是学科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而其问题的根源应该归咎到教育上,因为教育没有培养出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教育为何无法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原因不仅仅是缺乏相应的教育理念,主要原因在于各个课程的 练习题 !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们所学的每门课程都需要做练习题,通过练习题来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是每个老师都认同和执行的一个惯例。这本来也没有什么大错,错就错在人们忽略了练习题的片面性,一般练习题都是与其课程配套的,为了提高效率,这些练习题往往只涉及与课程相关的知识,与课程知识无关的东西要么被忽略掉要么被设置为固定参数,这相当于将知识与复杂的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硬生生地剪短,是知识应用对象和场景的大大简化,这种简化一方面大大降低了知识应用学习的难度,同时也将本课程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也一起阉割掉了。就这样,我们学习一门学科课程的时候往往只学会了这个学科的知识,而不会与其相关其他学科的知识。当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选了专业,学习专业课程,做每门课的习题,那么他从教育中所获得的知识只是专业内的知识,他的视野也大多局限在专业内,因为教育和练习题将专业以外的知识和联系完全屏蔽掐断,试问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成为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问题的根源以及找到,那么解决问题也就相对容易很多了。在说明解决问题办法之前,要切记一句话, 纵向学习或研究和横向学习或研究是一体两面,共同发展才能相得益彰,不可偏颇亦不可矫枉过正 。 在教育方面,传统的练习题不可费也不可丢,只是在阶段性的考试上做出重大修改,修改考试题的类型。具体来说期末考试的试题以课程内的综合性试题为主,使学生能够将学科内的知识融会贯通;而初中升学考试、高中升学考试以学科间的大综合题为主,大综合题涉及所学的各个学科,而且考题拒绝过分地理想化和简化而是更加接近现实的复杂性和多因素性,引导学生将各种知识联系起来共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这种考试题设置原因在于,学习知识需要纵向深度学习,也需要横向综合比较学习,但是横向学习的前提是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和深度的纵向知识,所以横向学习只能在学习一段纵向知识之后进行总结梳理应用提升的时候才能实施,所以最适合的时间段就是期末考试和升学考试,而其他时段应该以纵向学习为主,而纵向学习还得靠传统的课程及其配套习题。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调整,除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全国性比赛外,增加一些综合性的大学生、中学生比赛,比赛题目综合性很强,需要文理科等多个学科的学生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并且提高这些比赛的规格,这样自然能够促进高校对交叉学科的重视,同时还能使参与的学生获得更大的成长;比赛的题目要多一些,比赛的获奖名额要尽量多一些,因为这样能够让更多的高校参与其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比赛,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因为参与比赛而获得学习交流的机会。比赛的题目可选择公益性较强较复杂的问题,比如环境保护问题、养老难题、未来宜居城市设计、未来医疗与健康、未来能源、未来农业与农村、未来教育、未来宇宙探索等等这些宏观问题,每个题目的参与者不仅仅是写一个调查报告或者一项技术说明,而是从经济、文化、制度、技术、心理、教育、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设计创新,提出综合性的解决方案,这需要多个专业的学生进行组队,协同合作共同完成比赛,这样就能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有些学校专业单一,可以跨学校组队,所获荣誉归两校共有。同时这项比赛也为高校推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机制和平台,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学术研究领域,解决办法就是增加对横向研究的项目的资助。需要注意的事学术研究领域也分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其中横向研究以纵向研究为基础,只有纵向研究足够深,横向研究才会有继续前进的动力。再明白些横向研究就是研究现实生活中和社会中的实际的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复杂且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多个学科的人才共同研究;而纵向研究就是在横向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某些现象,研究者对其很感兴趣且想深入研究,所以对与现象相关的事物进行全面深入对比分析研究,得出更加普遍规律性的知识。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所以在研究项目资金配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均衡,不能偏颇。横向研究项目应采取以研究对象为中心来立项,而不是以学科专业为中心来立项,研究对象往往是复杂的,需要各种学科参与其中,所以这种项目往往是大项目,需要团队合作与多学科的交叉共同完成。所以设置纵向项目时一定要预留足够的资金,项目研究内容和目标设置一定要全面,争取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各种问题一网打尽,而研究团队的选择方面尽量选择团队学科背景丰富的团队。这样的大项目运作起来,参与其中的研究人员自然能够学到其他相关知识,成为复合型人才。纵向研究项目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式申请运作,现已成熟不再过多说明。
个人分类: 教育|3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纵向科研项目的结题困境
热度 8 Taylorwang 2016-1-19 08:04
做纵向科研项目,难的不是要取得什么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必须完成的科研任务,现在难的是如何报账,及为了验收而进行的财务审计。报账的麻烦,吐槽的人已很多了,而验收结题的财务审计,不会比报账轻松,有时被卡住就束手无策。我们就碰到了比较麻烦的为项目结题而进行的财务审计。 纵向科研项目的验收,从研究内容与取得的成果方面来看,简单的做法就是对照项目的合同书进行审核。合同要求得到“新的技术工艺路线或技术方法”,这是不用看的,项目申请时这些所谓“新的工艺路线与技术方法”都已经有了。发表几篇论文,申请几个专利,对于一般的高校或科研院所也是相当容易的。每年都要毕业研究生,他们没有论文等科研成果,就不可能毕业。一般在科研项目获得资助后,就会要求以后这段时间发表的相关科研论文,都要标注上这些科研项目的批号。只是对一些企业,由于没有写论文的压力,往往有时不能完成项目申请时的论文指标,不过,若想验收,最多推迟半年,也可将这些指标补起来,除非那种在合同书上指标写得太高,而拿到钱后,将项目需要验收这件事根本忘记了;有些单位甚至拿到钱后根本什么都没有做,这种情况就麻烦了。我作为验收专家,就碰到过几起这样的例子。反正我们这些专家也不是白痴,对于已做了不少工作,但没有达到合同高指标的情况,有时也会通过,但对于什么都没有做,或用其它的项目成果来忽悠我们的,就不给予通过。 以前项目验收也需要财务审计,但相对比较容易,现在项目验收财务审计越来越麻烦了,麻烦的程度甚至超过做科研项目本身。最近我的一个项目验收就碰到这种特麻烦的事。 这是一项与广州某大型国资委下属的环保公司合作申请的科研项目,利用我们高校开发的技术,在这家环保公司下属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做一套废水处理的中试处理装置,收集中试数据,为技术的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做前期的准备。项目总经费为 50 万,按合同书的要求,拨付给环保公司 30% 的合同经费 15 万。政府科技管理部门,为了能更好地完成科研项目,在签订纵向科研合同时,往往还有相关的配套资金要求。为了能拿到政府科研项目的资助,对配套资金的要求,也就有求必应地在项目合同书上签下来。以前的项目验收,只重点检查和审计政府下拨的科研基金的去向,但近年来,不仅要检查和审计政府下拨的科研基金的去向,还要检查配套的资金有没有到位,用到什么地方去了,这样相关的麻烦也就跟着来了。特别是有合作单位的项目,这财务审计不仅要审核我们自己的科研经费支出去向,还要审核合作单位在这个项目中的经费及配套基金的去向,只要有一块审核不通过,项目的验收就被卡住。 与我们合作的国有环保公司的几位主要负责人,我还都算认识,大家都是读书人出身,与我谈技术与应用也能找到一些共同语言,为了项目与合作,甚至我也与他们中的几位一起吃过饭。但谁都想不到,在这次反腐风暴中,公司的第 1 、第 2 、第 3 、第 4 等主要负责人都被双规了。我与他们是“君子之交”,所以我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但讲完全没有影响也不是,至少以我为负责人的项目,验收就被卡住了。 半年前这个项目就到期了,在项目开始时,我就按合同书的要求,将应该支付给环保公司的费用拨付给了对方,同时,我们在现场做了比较大型的中试装置,按预期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并发表了相应的论文及申请专利成果等。就在要正式验收之前,对方公司的几位主要负责人,陆陆续续地牵涉到腐败案中。本来开项目验收会,聘请专家,支付专家费等,应是双方共同组织并支付相关的费用。但由于对方单位原来的主要负责人全部更换,他们做这项目验收的义务变得非常不积极,我又希望能很快将项目验收了,以便申请新的课题,所以,我们就在知会他们的情况下,基本上全部由我们操办,所有费用由我们支付,开了项目验收评审会。该项目获得与会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验收材料也全部由我们准备,有了项目验收评审会的结论,研究工作及研究成果,再加上财务审计报告,就可以将验收材料上交而结题了。我们自己的财务审计报告很快就搞好了,请第三方进行财务审计,没有问题,可以通过,但对方公司的财务审计报告迟迟做不下来。我们天天催促对方,甚至答应由我们协助他们做这个财务审计,他们好不容易才将我们拨付给他们政府资助的 15 万去向和票据整理好,但另外的合同书上承诺的配套资金,就迟迟找不到证据,这样,他们公司那一块就迟迟地不能通过财务审计。只有我们的财务审计报告,没有他们的财务审计报告,这个项目也不能通过验收。 对方作为国资委控股的大公司,人人都不想多干一点份外的事,以防节外生枝产生麻烦。我们自己的财务审计报告早已做好,对方的财务审计我着急也没有用,我现在都不知道如何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如何才能将这个项目进行结题验收。
16684 次阅读|24 个评论
比较二个数字看纵向与横向经费的含金量
热度 43 lin602 2014-11-28 08:51
一所非211高校,绩效考核中出了许多计算标准与公式,当然条目很多,就其中二个数字计算,看看纵向研究经费与横向研究的含金量。 假如申请到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0万元,所得绩效考核中的科研分数为:(立项分)600分+(经费分)80万*5系数=1000分(总分)。 从企业来的横向经费:515万-515*3%(减去这个数后进行计算)=500万 500万*2(系数)=1000分。 从上面计算可以得出比较结果:从企业要挣回515万多一点点与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0万的绩效分值相同。 还有一个数字:如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3篇SCI论文结题(一般来说,结题是不止这个数的),则再加分值:3篇*160(分/篇)=480分。假如做企业项目不发文章,则还得挣240万元经费才与此相等。如果自然科学基金能够发表5篇SCI论文,则可得800分,,则横向经费要再加400万元才能与此相等。 这样算下来,如是申请到一项80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5篇SCI论文,则与挣企业经费920万左右的经费持平。(前提是横向经费不发表文章,不申请专利)。 做企业项目的老师们知道,许多企业项目是不给写文章的,而且做企业的开发项目,要写SCI论文必须是做与项目开发任务无关的‘加班’。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论文是顺带的。 一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是10分。在计算中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用横向经费发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同的SCI论文或专利,则一项80万元的纵向经费与515万横向经费持平。 973、863等其他项目更厉害,不算了。 在这强大的绩效考核面前,所有的老师都要进行‘功利性’的计算,什么合算,什么不合算,进行科研方向的战略调整甚至战略转移。现在许多企业项目都是一、二十万经费,如果有四、五十万元经费就不小了。当然如果研究积累许多年,可以拿到大经费,不过,五百万元的经费还是稀罕之物。 工科做应用的教师们,遇到了空前的压力,而工科学科与中国的产业则遇到了‘严冬’。
27768 次阅读|67 个评论
私企项目在纵向课题面前逐渐萎缩
热度 23 lin602 2013-11-21 22:08
我所知道的,许多科研牛人基本上做的全是国家、部省级项目,原来还做点企业‘横向项目’,但现在越来越少,甚至基本不做。 究其原因,做企业项目特别是私企项目,与纵向课题比起来,实在不合算。 私企项目,经费真不好拿,一分钱一分货,基本上没有水份。花同样的力气,从私营企业拿科研费比从国家、省、部拿大项目要难多了。纵向课题经费经常是数百万甚至千万元,而企业项目几十万就是不小的项目了,几百万的很少。 现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国家自然基金、973、863、948、公益项目、重大成果转化等项目,非常值钱,光彩夺目。而从企业来的科研经费,不算国家、省部项目,基本上算‘庶出’,后娘养的,不受重视。 做国家项目大部分是以论文交差,特别是基础研究,所以SCI论文数也多,现在最认的是SCI论文。做纵向课题在算课题经费时算了一次,由于发文章是自然的产物(因为要结题),在文章计数时又被算了一次,而且这二次的结果所向披靡,而企业项目是以生产出合格产品为基本要素,做应用的一般来说发文章要难得多,即使发文章,也不易与基础相比,一般企业项目在国家纵向项目面前统统甘拜下风。 我认识不少朋友,原来都是做应用的,由于他们有点路子或官位,都不做企业项目了,都做国家项目了。发的文章基本上是垃圾,没有多少价值。 我见过不少工业研究所不做工业项目,没有成果转化。工科教授,企业不认,基本上不到工厂,他们也没有能力做企业项目了。 想想这是工科吗?这是工业研究所吗?
7665 次阅读|54 个评论
我做企业项目是被逼出来的
热度 27 lin602 2013-8-29 17:03
在大学工作,既要上课,更要做研究。如何让自己的经费能够不断钱,让研究生饿不死,对于我们没有背景,学校又非一流(非211学校)的教师来说,确实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 现在说这话,相对要轻松一点,因为现在基本上能够维持生存了,而且离退休也不远了,但在三十年的工作过程中,这个问题好象一直是头上的‘紧箍咒’。当经费有点紧张有点危机感时,经常晚上三点才睡着,或者三点就醒了睡不着了。 现在青年基金数多了,在我的映象中,我们是年轻教师时还没有青年基金,全是面上,而且那时候面上非常难申请,总数太少。那时候高校发工资都非常困难,我校还贷款发过工资呢。更谈不上给青年教师科研经费了。 谁也没有把握说自己能够拿国家基金钱不断,特别是我们这样的学校。 说实在的,那时候不少985大学的同学钱也紧张,甚至有的同学专门教学,少做科研,称为教学型教师。 而且基金结题后,原则上帐面上就没有钱了,即使有,也非常少了。2000年我第一个国家自然基金只有15万元,结题后基本没有钱了。 思来想去,严酷的现实让我选择了一边做纵向一边做横向之路。基础研究与产品开发二条腿同时走。 东方不亮西方亮,相当于社会上一个人打二份工似的。而且企业的钱没有结题一定要花完要求,可以弹性一点,用钱也是自己把握。 做纵向与横向一起做,人比较累,因为我做的基础研究是松脂化学,有机合成与反应方面的,而做企业项目是胶粘剂新产品开发以及废水处理方面的。二个研究体系相差太远,同时走也非常吃力。不过也过来了。 事实证明,这样做对于我们是非常合适的,文章也能够发表,有自然基金也能够达到学校的要求,而做企业项目也让自己的经费‘心安’。 现在回头想想,做工科的老师,如果没有项目产业化,行业及企业不‘认’,也是一大缺陷。为社会经济、就业做点实质性工作,为企业培养有用人才(企业更愿意要做相关研究的学生),觉得也值了。而且在与企业做项目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又成为我们讲课中活生生的例子。 人是被逼出来的!感谢上天,你让我象陀螺一样不停地转着。没有因为经费没有了而倒下。
10420 次阅读|59 个评论
对纵向、横向科研的心理感受
热度 3 lin602 2012-4-11 22:08
今天早上等企业的人参加一个行业会议,等待期间,突然想到,做纵向与做横向科研在心理上是有差别的。 做纵向课题,写完申请书后得去求人,如果不求人,只能望天收。做横向课题,如果做得好点,企业来找,一般来说,不需要去求企业,技术不行,求企业也没有用,如果的确能够帮企业解决问题,企业会找上来的。 纵向课题一般来说以写文章结题,或者验收、申请专利,大部分不需要进行产业化(部分项目要进行示范)。而做企业项目,必须要解决技术中的几乎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成本,工艺,设备,安全,环保,检测,标准等。重要的指标不达标,企业根本不会接受。企业的项目是硬功夫,纵向课题最后完成相对来说,要软点。 纵向课题对写文章特别是写英文文章要求较高,相对来说,创新点要高点,投稿杂志级别要高,做企业项目写文章不大容易,级别要低,甚至企业都不让发表文章。这对评职称就不大有用了。 纵向课题的经费相对来说不那么算得准,有时候几十万可以解决的问题,而上面给百万元甚至数百万元经费,而企业项目经费,一般来说都是市场有价的。经常是讨价还价的结果。 做企业项目如果产业化,是有成就感的,因为解决了部分人就业,也证实了自己的科研的用处。特别是做技术含量高一点的项目,减少这个产品进口时,或者让下游产品出口时,心里更是高兴。而许多纵向项目,大家都是清楚的,结果是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所以这种成就感不那么明显,除非发表的文章非常好。 如果纵向课题的确在基础研究上出大的创新与成果,那他的价值是不得了的,不是一般企业项目相比的。
4928 次阅读|6 个评论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pony911 2010-7-16 16:57
现在大学里的老师们普遍面临一个两难的问题:横向?还是纵向? 横向经费多些,灵活些。水平似乎上不去。 纵向水平高些,严格些。经费似乎少了些。(排除大牛们的纵向课题研究规模。) 更要命的是,学校和评价体系希望老师们各个两全其美,既要有水平,又要有经费。 这就要命了。 干着横向的,天天想着怎么提高水平,尽快扩展基础研究。 擅长纵向的,也被逼考虑如何能够快快实现成果转化,或干脆屈尊打点短工整点外快,解决些现实问题。 这种研究环境导致的研究体系问题,各位老师是非常熟悉了。 我们研究体系的问题,不是一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一两天能解决的。 为什么我们研究积累那么慢,那么难呢?我个人认为,还是因为要先生存。(另一个问题是像我这样的博士生导师的个人素质和研究能力确实离学科发展的迫切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这在我自己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感触很深。) 人家做纵向研究不也生存的很好么? 生存模式自然有其多样性,也有其形成、发展与成熟的过程。 那么我们不能尽快依托纵向来生存么? 事务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 横向和纵向之间的转换、同步等,都需要人、时间、精力。 横向转纵向怎么相互支撑?怎么平衡发展? 说实话,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做纵向的人总感觉横向科研的组织和管理很复杂、很麻烦。 习惯了横向研究模式的老师总是头疼理论问题从哪里挖出来? 做任何事情,不只是学术,其实都是需要传承和积累的。中国为什么不从80年代就开始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力呢? 积累如何进行?传承如何进行?从哪里开始?从哪个人开始?从哪些人开始?从何时开始? 研究工作发展到今天,大家困惑多,应该说是正常的,也是好事情。一代代要实现超越。不思考,不想问题,不行动,怎么超越。 但是怎么真正有效地实现超越呢? 对于我们国内的大学来说,一个模式比较固定的团队,要想改变和超越自己,挑战和风险还是相当大的。 我们能不能退而求其次,用笨一点的方法。(我们研究工作发展的现状和国家的发展基本同步。经历了高速发展期,把握住了规模的发展,但牺牲了深度。但每个历史时期和每个团队,不一定什么都能把握住。现在发现问题了,出现发展危机了,怎么办?急转弯?楼市为什么不敢急刹车?经济为什么不敢迅速冷却热度?社会矛盾这么多,为什么不能快刀斩乱麻?) 做好自己现在能做好的。说实话,现在做纵向的也好,做横向的也好,很多事情都还没有完全做好。其实应该先确保各自的现有基础不动摇,同时,琢磨怎样逐步明确学术研究的目标和方向,理清思路,探索方法。 一个研究方向、一个研究团队从无到有,从不会做,到能做,到做好,到优秀,到卓越,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应该是必须的过程吧。我们自己能想到什么?做到什么?看到什么?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前两天,代表学校参加国防特色学科十二五建设规划讨论,听到的行业领域专家意见,全部是对大学的指责,指责我们大学不务正业,做项目,挣钱,不好好带学生,不跟踪前沿,不做基础,比企业先进不了两年。要求大学尽快转型。很多老师都在努力解释。其实我觉得不必解释。自己如果有真正做好老师的想法,顺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趋势,做好每个阶段,做好本分,就可以了。 我想专家们的意见不算偏颇,不算激进。但他们和全中国人民一样,太急了。 他们说的,我们大学老师都理解,都明白,都承认。这是中国大学浮躁的现状,但其原动力来自于这个浮躁的社会。 那我们怎么办?问题不断地被发现,怎么面对? 敏锐地分析问题,谨慎地解决问题,不要贪快,一点点解决问题,是不是也可以。 踏踏实实做好小环境,不要在意别人怎么看,走好自己的每一步,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是否也可以。
个人分类: 技术交流|253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