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南方都市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毛泽东专车无倒车镜 喻 “社会主义不开倒车”
dongzg101 2011-11-2 04:13
毛泽东专车无倒车镜 喻“社会主义不开倒车” 2011年10月31日 11:26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蒋生 梁清 373 人参与 36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南都讯记者蒋生发自澳门 毛泽东 的座驾身披装甲、坚如坦克;全球速度最快的布加迪 跑车 价值4000万港币,时速媲美飞机……澳门史上最大规模的国际车展———二○一一中国(澳门)国际 汽车 博览会一连三日在澳门威尼斯度假村举行,昨日落下帷幕。该车展由澳门会议展览业协会、南光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合办,得到澳门政府、中联办、国家工信部、商务部、国资委等机构支持。 毛座驾披装甲如坦克 国家领导人的座驾成为老少皆爱的参观品。在E馆的南边一排,展出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坐骑。毛泽东的坐骑“吉斯115”旁边的介绍牌上称,“该车没有倒车镜,主要是因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意识形态要求‘社会主义不能开倒车’,同时车辆乘坐级别非常高,使用时一般都有警卫车队护驾无需倒车所致。” 这辆坚如坦克的毛泽东座驾,是(上世纪)50年代由前苏联斯大林汽车制造厂生产的,亦是当年斯大林送给中国五辆防弹车之一。自重7.72吨,直列8缸,车身整体装有厚约八公分的装甲,车窗上安装有八厘米厚的防弹玻璃。可有效防止高射机枪、穿甲弹、地雷攻击,从而实现全方位安全防护,简直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坦克。 该车车厢内还有一道可升降的中隔墙玻璃,能与前面驾驶舱隔开,既防弹又保密,这些玻璃因过于沉重,必须借助一套液压系统才能升降。斯大林在世时乘坐的也是这种轿车。据南都记者观察,这部车的车体、玻璃以及轮胎均已旧迹斑斑,甚至有损坏修补的痕迹。 相对于毛泽东的座驾,周恩来以及其他领导的“红旗”座驾则较平凡,没有如此突出特色。 4000万港元跑车快比飞机 布加迪·威龙,最高时速达407公里、市值约4000万港元、被公认为全球速度最快及最贵的超级跑车。昨日的B展区内,布加迪·威龙16.4GrandSport低调又奢华地亮相。工作人员不断用布擦拭车身,一旁介绍牌上甚至没有标出价格。好奇的游客们也只能远观,猜测着与普通法拉利的价格是否相似。 这款布加迪·威龙超级开篷跑车,车身以白色为基调,而车厢内则以黑色为主题,与外形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方向盘及控制面板和按键全部采用铝金属外壳,尊贵非凡。该车为布加迪团队精心巧制,以确保达致最佳质量及上乘做工。车配备16汽缸引擎,可迸发1001匹强大马力,由静止至加速至时速100公里仅需2.5秒。该车全球限量生产150部,并由内至外均可量身订做。 吉斯115 自重7.72吨,直列8缸,车身整体装有厚约八公分的装甲,车窗上装有八厘米厚的防弹玻璃。可有效防止高射机枪、穿甲弹、地雷攻击,从而实现全方位安全防护,相当于一部名副其实的坦克。车厢内还有一道可升降的中隔墙玻璃,能与前面驾驶舱隔开,既防弹又保密,这些玻璃因过于沉重,必须借助一套液压系统才能升降。斯大林在世时乘坐的也是这种轿车。珠海澳门地区详见AⅡ叠读本 相关新闻: 毛泽东作为父亲从生活中所得遗憾远多于幸福 毛泽东当年设想:在社会主义门口等苏联 蔡信 标签: 毛泽东 中隔墙 社会主义
11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有多少“凤凰男”心灵孤独荒凉
dongzg101 2011-10-28 06:08
有多少“凤凰男”心灵孤独荒凉 2011-10-27 10:22:12 浏览 14603 次 | 评论 14 条 (《南方都市报》专栏) “凤凰男”是一个流行日久略带贬义的词,意即那些农村出身、通过考大学留在城市,找到一份体面工作的男士。这些“山窝窝里飞出的金凤凰”,在网络上被脸谱化了,比如他们勤奋、功利、抠门,心胸不甚宽广,有些大男子主义……城市里长大的“孔雀女”嫁给“凤凰男”所引起的话题在网络上也一直很热。 本人也是个“凤凰男”,因此,看到“公务员打骂亲生父母”的报道后,除了对那位廖姓公务员的愤怒外,还对他抱有一种同情。当然,打骂父母的人,不要说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公务员,哪怕是目不识丁的文盲,都是违背人伦道德的。但是,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责一个人是简单的,仅仅这样做却也是不可取的。必须承认,这是一场人伦悲剧,而悲剧对整个家庭都构成了极大的伤害,包括廖某本人。 生活中不难碰到这样的人:他们往往给自己最亲密的人以最大的伤害,而和其他人交往倒是彬彬有礼。对这样的人的行为方式,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若深究其成长经历、性格特质,多半能找到合理的解释。廖某既打骂父母,也打过妻子,但在同事印象中,他是个温和的人。这种巨大的反差,并不能说他是个“双面人”“伪君子”,而是一个人在社会和家庭扮演不同角色使然。在我们的社会中,这样的人并不少,只是没有廖某那样极端。 廖某的父母和姐姐认为结婚是其变得暴力的根源。在我看来,结婚只是导火索。廖某和同龄人一样,受的是这个社会流行的“成功学”教育,而相对于其家庭和成长环境而言,他的“成功”成色更足。但是,很多“凤凰男”,一旦走向社会,特别是成家后,会发现自己实在太平凡了,平凡到在一个普通市民面前也可能会有自卑感的地步。廖某在工作单位兢兢业业,表现突出,是其生存的必需。而回到家,面对柴米油盐、孩子出生,还有房屋的月供或房租,再加上老家来的母亲和城市里长大的妻子之间这道令许多男人头痛的“婆媳难题”,其委屈感、挫折感会倍生,在社会上为了自己的形象不得不忍耐、压制,而到了家里,很容易对自己最亲密的人发泄,于是,父母和妻子就成为其伤害的对象。 我并不是为廖某辩护,站在任何一对父母的角度来说,这种伤害都实在是太大了,含辛茹苦把你养大,送你读完硕士,你娶了老婆就这样对爹娘。这也是廖某受到社会舆论谴责的原因,但作为这个社会包括廖某的父母,不能说没一点责任。 中国的传统家庭包括现在许多农村家庭,父母与儿女之间的爱很少用言语表达,彼此之间缺乏心灵交流。父母将儿女养大,儿女长大后孝敬父母,是一种社会道德的要求,却往往遮蔽了人之天性。对儿女而言,父母是有恩的“陌生人”,这种关系在传统社会里千百年都是如此,没有太多冲突,而将其放置在现代都市里,矛盾就出来了,如果家庭中的新成员———比如儿媳妇完全在城市长大,则冲突更大。 廖某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从小学习成绩好,父母对其宠爱可想而知,其承受期望的压力之大亦可想而知。廖某自己不能进行心理上的调整,这个社会也没有人帮助他进行调整,猝然间,事情赶一块了,便发生了伤害亲人这样的悲剧。 没有人深入过廖某的内心,我只是凭借新闻报道以及我的人生经验进行分析,当然不一定正确。但我想,自己曾经可能也有过类似廖某的心理压力,那就是在北京定居的前几年,担心妻子瞧不起农村来的父母,担心自己的成就让父母失望,有时候对老家亲戚一些求助电话很恼火———他们总认为一个在首都大衙门的人无所不能。好在妻子和父母相处得很好,自己也能主动调整心态。 或许,对于廖某,也包括我这样的“凤凰男”在内,最重要的恐怕不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是如何做一个心态平和、对家庭负责、对职业尽责的平凡男。可令人纠结的是,农家子弟如果没有努力学习、出人头地的激励,就很难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自身很容易陷入穷困之中,那又如何对家庭负责,又怎么可能心态平和? 我真的不希望媒体过多地惊扰廖某,他有错,该受到惩罚,但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家庭内部解决。如果因为此事廖某受到太多来自社会甚至工作单位的压力,出现更大的悲剧,我想也不是廖某父母愿意看到的。我们要关注的是,在社会转型的今天,有多少“凤凰男”的心灵孤独荒凉,他们如何能更自然地融进都市。 5 上一篇 明末四公子的人生悲剧
10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方都市报关于外国人来华狩猎对鄙人的采访记录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1-9-29 11:52
南方都市报关于外国人来华狩猎对鄙人的采访记录 时间: 8 月 31 日 5 点 30 分 方式:电话采访 1、 您没有参加评审委员会,是怎么知道马建章、李枫、金昆是同一个学院、师徒关系呢? 是我一个内部的朋友跟我说的,他看了照片,认出了他们。有网友提醒我,他们三个曾经参加过同一个项目,马建章是主持者,其他 2 人是项目组成员。然后我就去百度利用关键词去搜,发现了他们的关系。 2、 您对青海都兰围场国际狩猎的事儿态度如何? 态度当然是反对了!供狩猎的动物种群、数量是不是真的太多了,多到了必须要控制的地步?有没有其他控制种群的方式?是不是猎杀一定是最好的方式?据我所知,我国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对岩羊和藏原羚的系统研究,那评审会上,通过这两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可以被老外猎杀的科学依据到底从哪里来呢? 3、 法律规定,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可以猎捕野生动物。根据 这条,可以认为这次青海国际狩猎的申请是合法? 这次申请的目的,到底是科学研究还是为获取战利品的娱乐,这个需要旅行社、林业局给出证明。即便是采集标本,我们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说的是“猎捕”,这和狩猎还是有区别的。猎捕不一定把动物打死,它可以是麻醉或者是圈养等等,做完研究就送回来了,没有说过是杀死动物。我认为,旅行社或林业局为了开放国际狩猎、发动物财,过度曲解了《野生动物保护法》。林业局有很多方法可以去保护野生动物,可以通过旅游、摄影等等,不一定要捕猎动物。 4、 国外有学者称国际狩猎是一种 “动态激励机制”,有利于野生动物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您怎么看这种说法? 这种说法我知道,但是问题是这一整套理论都是有很多前提的。这些前提能否得到保证?理论是抽象的,应该有具体的论证,能不能国际狩猎,这些不能由几个专家口头说了算,应该根据客观依据进行论证,这个论证的过程也需要公开公正。 5、 据了解,都兰围场经营比较困难,围场、部分牧民也希望开放国际狩猎?您怎么看? 当初为什么要建国际狩猎场?当时有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经营困难也只能说是林业局的不当作为。现在,你不能以经营困难为借口,继续犯一个新的错误去弥补过去的错误。对于牧民,我很怀疑,即便是开放狩猎权,他们真正能够得到的收益到底有多少?对于草场、生态环境的补偿到底有多大? 据报道,开放狩猎获取的费用中,只有不到 20% 用于动物保护上。据我了解,实际上,在国家拨给林业局的经费中,有一部分是给农牧民的生态补偿,只是不知道农牧民拿到手的有多少。国外有关通过打猎帮助扶贫的案例很多, 不少是失败的。 林业局有没有对这些国外的案例做过科学的借鉴、有没有通过一家完全独立的研究机构做这种跨国案例研究? 6、 林业局称,国际狩猎、自然保护区等方式都是为了保护野生动物。那么现在,野生动物保护有哪几种模式?您觉得哪一种更好? 主要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还有法律规定的很多条例包括野生动物分级保护、禁止捕猎、买卖野生动物濒危物种等等。 不能笼统地说哪一种更好,这要从不同管理、不同环境以及不同动机进行衡量。某些自然保护区也存在着权力寻租,生态旅游也可能因为管理不当加剧对环境的破坏。关键是要转变观念,一方面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控制人对自然的开发,减少人和自然之间争夺空间、土地、资源;另一方面不能老想着把动物作为开发的资源,从动物身上捞钱,应该真正的去保护它们。现在有些专家鼓吹有限制地开放动物制品交易,还是没有从意识上转变过来,还是想着利用动物,获取经费。 7、 有些国家也通过国际狩猎、生态旅游等方式获取经费,再去保护动物? 每个国家的情况不一样,在野生动物保护比较好的国家,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很强。即便是建立生态旅游区,他们的管理也相当严格,游人受到严格限制,不能大声喧哗,不能自由行动。我觉得,在我们国家,不该再想着利用动物,保护动物需要的经费,行政拨款该拨款的就得去拨款。 8、 那您觉得,现在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 这次国际狩猎申请,是小规模的尝试。如果申请成功,以后肯定会大量的复制。其实我国的狩猎传统并不是很强,现在硬要拿出国际惯例来支持国家狩猎这种做法,我觉得不可取,还是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更何况专门研究动物保护立法的常纪文教授早就指出,开放狩猎问题上并不存在什么国际惯例。 现有格局下,把国际狩猎单独拿出来看,只能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该重新审视林业局的管理系统。譬如,青海岩羊、藏原羚到底处于怎样的生存状况?数量到底有多少?它们的生活习性、种群分布、繁殖有什么规律?它们的天敌是哪些物种? 开放打猎会不会对它们的天敌制造出生存危机、进而破坏生态平衡?据我所知,这些都没有专门的人研究,那么这些年,林业局的科技人员在干什么?科研经费的分配是否合理?譬如,国际狩猎 20 多年,这笔钱用在了哪里、去了哪些地方? 2006 年常纪文先生就提出应该对过去的开放狩猎收费的去向做严格的审计,我觉得这是开放狩猎的前提条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谈野生动物保护,通过科学的论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采取保护措施。 9、 如果此次行政申请通过,下一步您会怎么办呢? 如果通过的话,我们会进一步抗议。我不知道你们是否发现了,这次反对开放国际狩猎的人当中,很多人平时也许并不特别关心动物保护,它已经不是一小部分动保人士关心的问题,而是一个公共事件了。 还有一个动物残忍问题不能忽视:猎人不都是神枪手。 猎人有多少次是空手回家,一无所获的? 也就是有多少次子弹打进了动物的身体内,但却没有捕获那些中了枪弹的动物。这些受了伤的动物,少则一两天,多则十多天或更长时间,慢慢痛苦死去。这种猎人制造的苦难,如果猎人是生活所迫,可以容忍;如果是为了虚荣和快感,那是不道德的, 而且会给社会大众尤其是年幼的社会成员一个极其错误的信息, 即我们强大的人类可以欺负弱者、可以对其冷漠、可以无视它们的痛苦。 如果林业局硬是批准了行政申请,我想公众反弹的压力会更大,我希望林业局仔细考虑后果,做出明智的决定。现在已经有人决定,如果批准的话,会全程跟踪狩猎过程,甚至不惜用身体去阻拦猎杀动物。 蔣科學按:南方都市報做的採訪記錄。該報當時說要做深度報導,所以我沒有立刻貼出。現在時間已過,再貼應該不會影響他們的報導了吧?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783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吴英兰世立案显示 政商勾结行之不远
热度 1 dongzg101 2011-9-6 22:57
吴英兰世立案显示 政商勾结行之不远 2011-09-06 01:55:01 浏览 84988 次 | 评论 66 条 吴英兰世立案显示 政商勾结行之不远 2011-9-5 南方都市报评论周刊 从清末以来,中国企业家最大的期望是成为红顶商人。胡雪岩、盛宣怀等游刃有余运作于官商两界的人物,成为企业家的榜样。 不厘清商业市场与官场的边界,政商关系行之不远。胡雪岩最终倒台固然与外资原料囤积战有关,何尝与政敌李鸿章一派没有关系;盛宣怀历经洋务新政,最终因清末铁路国有化折戟沉沙。政商之间,步步荆棘,法律不保护、利益联盟随时会破裂,到时不仅财产无法得到保护,甚至性命相博、鱼死网破。 最近两起企业家案例,再次印证,商业丛林社会的政商关系行之不远。令人唏嘘的是,这两起案件同样印证了,中国企业家与政客之间的关系,仍未走出清末以来的怪圈。 备受关注的吴英案二审判决结果仍未出台。面对目前市场如火如荼的民间金融,吴英如果被处极刑,将使中国民间金融失去立身安命的最后机会。 吴英案牵扯政商谜团,当地某些官员、豪族与吴英之间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幕后关系。吴英二审代理律师近日称,吴英再次检举7名官员。二审之前在看守所内吴英先后写了三份共计数万字内容的《上诉材料》、《控告材料》、《检举材料》并提交给浙江省高院。在这些材料中吴英检举了当地约10名官员和银行负责人的受贿行为,其中以原浙江本色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本色集团”)所在地金华东阳市的官员为主,但也涉及金华市官员,目前浙江省纪委和检察院已介入其中。另外,吴英举报了湖北省荆门市原人大副主任李天贵和原中国农业银行荆门分行副行长周亮的受贿行为,两人已分别落马。 当地官员的态度耐人回味。8月24日,有知情人士透露,至少有3名官员参与写联名信,要求一审法院判处吴英死刑。为什么官员不惜以身犯险,介入法律要求判处吴英死刑?为什么吴英名下的资产拍卖如此迅速、如此低廉,激起了轩然大波?吴英入狱之前风光无限地当富姐时,当地有多少背景深厚之人涉足其中?吴英锒铛入狱后,又有多少人成为财富的觊觎者,迫不及待希望判处吴英死刑? 另一个拼死一博的是著名的个性商人兰世立。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9月1日,网上出现原东星公司负责人兰世立亲属在京公开举报武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袁善腊相关信息。湖北省纪委新闻发言人对此表示,省纪委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继续深入调查,一经查实,则依纪依法处理。省纪委欢迎社会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而武汉的态度则暧昧得多,武汉市委宣传部网络处处长雷楚斌回复媒体称:“举报信内容基本不属实,不会发布通稿,也不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未经一定的调查程序,在当天就匆匆对举报内容基本否定,武汉有关部门的基本态度可见一斑。 吴英与兰世立的案情并不复杂,两人的结局也大同小异,而两人的态度也惊人的一致,在危急关头彻底抛开以往的政商面纱,反戈一击证明自身的清白。如果说吴英的态度还有和缓余地——二审开庭时,吴英主动承认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继续否认集资诈骗罪——兰世立的态度更为决绝,今年3月在狱中发出绝笔信后,兰世立已经表明了宁为玉碎的态度,公开举报正在情理之中。 政商结合曾被作为特色推广,但吴英与兰世立的案例显示,政商结合所要达成的推进市场化发展的任务不可能完成。 政商结合实际上是官场资源与商场资源的融合,在短期内似乎能收到优势资源整合之效,一个个新城的推出与一个个民间大企业的形成显示政商结合之高效。可惜,成效无法固定,最终将推倒重来。 就历史而言,中国历史上的政商结合,从未能使中国拥有长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法律与产权基础;就个人命运而言,处于相对弱势一方的商人群体在结合过程中,如果不能泯灭产权意识,必定成为政争、商战中的牺牲品。一个利益个体总会被更大的利益群体所笼罩,某些商场或者政界人士总会被更上层的资源所压制。致命的威胁在于,政商结合的关系网本身就是对物权、对商业规则的践踏,这使中国的政商界规则永远在人脉资源中打转,无法走出阴影的轮回。设想,中国的商界人士在三十年后、五十年后,甚至一百年后仍然手捧胡雪岩传、手捧厚黑学,当作圣经,那么,不管中国的经济增速有多快,都会回到出发的原点。 为了走出轮回,在吴英案、兰世立案等典型案例中,有必要摆脱当地资源的束缚,以中国金融市场化、中国垄断行业的市场化大局出发,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未来树立令人振奋的标竿,让中国的市场经济在一个个案例中,定下法律与产权的根基。 两个案件如果说与以往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希望金融市场化者希望吴英能够被法律公平救济,希望中国民营经济兴盛者,希望兰世立不必绝笔而有最后的法律依托。在市场经济三十年后,面对吴英,面对兰世立,公众逐步从打击投机倒把的理论中挣脱,而回到了市场的原点。 这是艰难的进步。
134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评《南方都市报》的《学术打假不应背叛学术精神》
freedom110110 2011-8-29 17:39
http://69.93.206.253/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2/wuxianghong2.txt 评《南方都市报》的《学术打假不应背叛学术精神》   作者:mingke   看了8月24日《南方都市报》刊载的吴向宏的《学术打假不应背叛学术精神》 一文,觉得应当说说几句。文中大概的思路是借着批评方舟子缺少科学精神来从 侧面为贺卫方的论文辩护。那位“在商言政”的作者自称“年轻时研究过科学哲 学,也在维也纳大学做过科学学的访问学者,”以此表明有资格用自己对学术精 神的“粗浅的理解”来批评别人,但从本人来看,作者的理解确实也过于“粗 浅”,具体可表现在几个地方:   1. 作者在文中说:“以我粗浅的理解,学术精神无非一是科学的学术方法; 二是人文的学术素养。”   作者将这两者并列为学术精神的标准事实上是不妥当的,因为“人文”的含 义过于宽泛和模糊,假如有人借着“人文”的名义批评科学精神,就使两者无法 兼容和并列。而且从20世纪科学哲学的“维也纳学派”到今天,也少有人将“人 文”明确作为科学精神的标准。作者为贺卫方的法学论文辩护,而法学在学科上 属于“社会科学”,也与“人文学科”有着相当的差别。作者说:“以这两方面 衡量,我的看法是:以方舟子先生为代表的“学术打假”,已经背离了学术精 神。”作者的语言意在批评方舟子缺少“人文”素养,但其标准本身违反了逻辑 中的“不矛盾律”。   2.作者说“科学方法就是首先经由严格的观察和实验程序发现和确认事实, 其次遵循严格的逻辑从观察事实中引申推理出结论,”这些本是近百年前“维也 纳学派”的共识。作者认为方舟子的打假提供的不是科学事实,而是缺少事实验 证的“孤证”,“方舟子主办的“打假”网站上,长年累月,数以千万计,一直 在大量公开发布此类只有一个来源的所谓“资料”。”,“说重了就是涉嫌公开 传播谣言”。但是作者在指责其“数以千万字”的谣言时,并没有提供“科学的 事实”,也没有统计数据,本身就是在“涉嫌造谣”。   从作者所举的方舟子对贺的论文批评来看,基本是成立的,即使从国内文科 论文的标准看,也需要有综述,文献、事实和结论,贺卫方93年以后那些随意的 感想和杂谈最多只是一些点缀或补充,而不能作为学术研究的主体。   3.作者从逻辑上进行论证,认为“再看逻辑。了解科学哲学的人,可能都 知道科学研究遵循著名的“否证”逻辑,亦即:一个关键事实错误,就足以推翻 全部相关理论假说。” 在这里,作者对科学哲学的理解存在着误解。因为按照 提出“否证”的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看法,“可否证”性的主要意义不是推 翻科学理论,而是判断是否为科学理论的必要条件,是区别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真正的科学精神容纳任何反面的事实对自身的挑战或“否证”,只有伪科学才拒 绝那些对自身不利的质疑、事实和“否证”。科学的历史就是在批判和否定中进 步。而且按照德国科学哲学家赖辛巴赫的看法,任何科学的理论永远都不可能绝 对永远有效,它的科学性和可证实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率问题。   4.作者说方舟子“在学术打假过程中他就应当服从学界的意见。……方舟 子有权对任何专家学者提出质疑,但最终判断应当由同专业类似学术资质的同行 专家们去做。”在这里,作者不再说方舟子“涉嫌造谣”“数以千万字”,而是 说他“有权……提出质疑”。但最终判断是属于“同行专家们”。在这里,不知 作者是否考虑到,如果那些造假的同行们互相庇护怎么办(当前中国学界腐败普 遍性已经世所公认,正因为那些机构的不作为,方舟子的打假才有意义),如果 那样的话是不是就意味着那些腐败永远都不可能得到揭露。作者自认熟悉科学哲 学,不知道是否了解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即在科学史中有的享有权力和 名望的科学家也会成为保守的力量和科学前进的障碍?他们并不能对科学研究作 出最终的判断。   最后再说几句,作者尽管在文字中自相矛盾,即不合逻辑,也没有事实,一 会说任何人都有资格打假,一会又说方舟子没有资格,但其真实动机还是很明确 的,这就是说方舟子的打假“即使实践中有诸多‘打准了’的案例,也毫无意 义。” 不过作者这句话说的也许是不错的,即诸多被打准了的学术腐败分子到 现在仍然安然无事,他们不仅可以安享尊荣,而且有人替他们的腐败进行辩护。 (XYS20110827)
16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居民收入跑赢CPI,看上去很美
热度 3 simonjo828 2011-8-5 09:34
   刊于南方都市报专栏2011年08月05日   中国经济网8月3日发布了消息,说是在各省区市半年报全部公布后,他们发现31个省区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全部“跑赢”了CPI。其中,29个省区市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10%,这比同期5.4%的CPI增幅要高出近一倍。   虽然看来居民收入与物价之间有着较好的转变,其实只不过是表面上的数字游戏而已。姑且不论我们的统计制度还是统计数据的来源等都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且仅就数据而言,也存在着不同的解读。   为什么这么说?笔者认为有几个细节值得关注。首先,居民收入增长的目的不是仅仅停留在跑赢CPI上面,而是要与经济增长相适应,才能实现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目标。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未来我国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G DP同比增9.6%,而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只有7.6%。可见,如果把31个省(区、市)的居民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绝大多数都难以赶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与此同时,居民收入没有“跑赢”经济发展速度,国家财政收入却以绝对优势“跑赢”了经济发展速度。财政部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税收同比增30.8%,个人所得税同样有高达22%的增速。这样的增速格局,说明经济发展创造的社会财富,更多地分配给了国家而不是普通居民。   客观来说,针对居民收入增长的问题,我们要综合加以看待,简单地与某项经济数据相比将很难得出相应的结论,即便是最直接的GDP数据,也有很大的统计性误差,从而无法得出合理的结论。而居民收入的一个衡量依据就是要跑赢物价上涨,因此居民收入跑赢CPI是从收入方面来看经济的基本情况。   而物价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决定物价上涨的因素显然是多方面的,当然,统计方面也同样有着不同的对象。可以看到,今年以来,国务院将抗通胀作为政府的首要任务,在具体的控制目标上也有着明确的数据。而数据打架的问题也使得学界和政府部门对形势的判断呈现出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结论。事实上,从全国各地的CPI数据来看,绝大多数都在5%以上,这显示出目前的经济运行情况并不乐观。   从根本上而言,决定居民收入的主要因素不是物价上涨,而是经济的发展状况,与此同时,受到分配、消费、税收等诸项政策的极大约束。不是经济发展持续增长,居民收入也跟着上涨增长,同样不是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居民收入的整体就跟着稳定增长。居民收入的增长,即使有宏观经济真实发展做保证,也要厘清如何分配,保证消费、税收等政策公平有效率,这样居民才能享受到经济增长的实惠。   其次,就目前我国居民收入问题而言,收入差距扩大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如果从基数上来看的话,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区收入整体增长的确快了点,但是从绝对数来看,东部和中西部的差距却并未明显缩小。以东部收入数据最高的浙江为例,其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16835元,增幅12.8%;而中西部省份至今无一地超过万元;最低的青海只有7000元出头一点,而且收入增长和CPI增幅基本相当。可见,中国地区之间的差距不论是相对增长还是绝对增长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更是明显,即便是在东部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收入能够达到城镇居民收入的一半也寥寥无几,而中西部地区则大部分在30%到40%的水平。最低的西藏和云南省与最高的上海相比,农村居民收入绝对差距都在7300元以上,与城镇居民的差距更是在16000元以上。   综合以上分析显而易见,如果仅看到居民收入增长跑赢CPI就说收入情况在改善,以及经济发展局势良好,那么显然是一个假象。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在CPI增长5%情况下,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对于实现内需扩张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http://gcontent.oeeee.com/5/ef/5efe23546f6fdcfa/Blog/aab/1dc1e3.html
个人分类: 经济评论|220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广东从工农选公务员逾3万人涉考 竞争比135:1
dongzg101 2011-8-2 04:47
广东从工农选公务员逾3万人涉考 竞争比135:1 2011年08月01日 09:51 来源:南方都市报 字号: T | T 0 人参与 0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疑问 1.工人、农民如何界定? 记者在深圳考点采访考生发现,很多人来自企业,有的还是白领。 “我们在企业工作,但不是在车间,符合报考资格吗?”有考生们对此提出疑问。记者还碰到一位姓李的考生,是宝安一所初中的老师,前几年将户口调来深圳,以前参加公务员考试没有成功,这次报考了宝安区一个职位,希望换个职业和环境。 据记者了解,为了让更多的人有参与竞争的机会,这次报考不设门槛,敞开接受报名,资格审核是在面试前进行。所以,面试名单会在资格审核后再按分数高低确定,到时候对资格要求会有更明晰的界定。 2.备考时间是否太短? “匆匆忙忙地报了名,然后就来考试了,也没有怎么复习。”有考生提出,从7月15日开始接受报名到7月31日考试,只有半个月,备考时间短。 据了解,选拔的职位共有2项,其中第一项主要是与服务管理外来务工人员相关的部门或岗位,第二项职位主要是县(市、区)涉工涉农部门或镇街公务员。 根据这些职位,组织部门要求题目内容坚持“干什么考什么”和“让干得好的人考得好”的原则,紧扣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基层干部日常工作实际,工农生产一线的工作特点,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命制试题,不需要专门复习。 考题解密 《行测》难度低 申论针对性强 和一般的公务员考试一样,此次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为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限90分钟,满分100分。但考生普遍反映考题较为简单。 曾经参加过公务员考试的张莉楠认为,跟她去年参加的广州市公务员考试相比,此次考试的难度仅为上一次的两成。“行政能力测试部分很简单,尤其是那些数学题基本上是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她回忆说,有一道行政能力测试题是考父亲和儿子的年龄,问儿子的年龄占父亲年龄的几分之几,“这不是一眼就能看出答案嘛。” 此次申论考题共四道,满分申论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20分钟,记者综合多位考生的回忆,:第一道题是关于社区管理的,要求考生总结材料提供的一个模范社区做了那些工作使居民有幸福感;第二道则具体到如何做好街道管理,解决居民和社区管理服务之间的矛盾,以缴纳卫生管理费为例;第三道则涉及公务员如何做好本职工作,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问题,以外来务工者到相关部门办理婚育证遭遇“来回跑”,办事人员只给“指南”不给解释引起纠纷为例;第四道题则是关于“城中村”改造问题,针对贫穷、拥挤、居住条件差的现状,要求考生给出建议,以提高城中村居民的幸福感。 在企业人事部门工作的李小姐对第三道考题记忆非常深刻,因为她也曾经在办事时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由于有了切身体会,李小姐在答题时写了三条对策,一是规范服务窗口的办事流程,而是给办事群众提供更多咨询服务,三是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严格要求。李小姐告诉记者,如果自己做了公务员,要处理此类事情绝不会像材料里描述的和自己遇到的工作人员那样不耐烦。 李小姐认为,这次的申论提供的材料都很切合实际,对考生的实践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都有考察。比如最后一道考题,就是要求考生针对提高城中村居民的幸福感提出自己的建议。李小姐说:“我也住过城中村,我很清楚城中村居民最需要的是什么。” 考题摘选 常识判断 “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工作”,这句话要求我们工作时应该( ) A .清正廉洁,B .谦虚谨慎,C .踏实肯干,D .严于律己。 阅读理解 用“幸福”来形容一座城市,必须以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绝大多数人的实际生活状况为依据。幸福城市不能只是富人的,更应该是普通人的,不能只是本地人的,也应该让生活工作在当地的外来人员感到幸福。这段文字说明了( )。 A .幸福城市的评价标准, B .要幸福先致富, C .外来人员也是城市的主人, D .城市生活是幸福的。 (东莞)光明中学考场有不少考生自己开车前往,早上7点多校门口两边就停着100多米长的车龙,车龙中名车不多,但也有价值20多万元的大众 途观 等 SUV 。 就算是富二代,能考上公务员也是不错的选择,开车以优秀工人、农民身份去考公务员不足为怪。 东莞考场一考生
1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正当其时
simonjo828 2011-6-10 09:02
     此文刊于2011年6月10日南方都市报专栏   随着宏观政策持续地调控,再加上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上涨,入夏以来,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的小企业迎来了金融危机以来又一场新的发展问题。为此,近日,银监会印发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   自去年以来,通过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数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导致银行钱袋收紧;与此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相对较高,再加上银行信贷投放的傍大款传统,使得大量的中小企业贷款困难,资金链始终较紧张,在央行紧缩银根和劳动力成本提高、欧美市场萎缩等因素挤压下,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处境艰难。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情况不仅在我国一直存在,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但是与发达国家完善的金融服务机构体系相比,我国在针对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制度性安排始终没有实质性推进,实际上,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虽然,中小企业倒闭潮的问题还存在疑问,但是,根据工信部此前发布的《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春季报告》指出,从今年前4个月情况看,我国资金环境总体偏紧,中小企业融资难更加突出。报告认为,央行货币政策在有效抑制流动性过剩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资金压力,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难度加大。今年央行两次加息推动企业融资成本不断上升,目前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综合成本上升幅度至少在13%以上。   但是,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们必须要辩证地来看。一直以来,由于我国银行信贷投放大量集中于政府主导的投资和国有大企业等,因此,只要政策一收缩首先就把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信贷断掉。因此,人们都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归结为货币政策,认为紧缩限制了银行的信贷规模。央行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总额4.19万亿元,高于去年同期略超过3万亿元的总额,其中银行新增贷款2.2万亿元,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通过理财产品投放的信贷增长大大高于去年同期。从融资规模分析,今年截至目前为止,融资水平与2009年和2010年基本一致;如果延续现在的银行新增信贷、表外信贷和民间融资规模增长的态势,那么整个社会融资的规模将会创新高。   因此,从融资方面的整体而言,货币政策不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以及倒闭的主要因素,而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必然趋势,只是当前这个压力主要来自于外部市场。   当然不可否认,有许多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确实因为当前的融资体系的不健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造成企业经营困难,并且倒闭的问题。所以只有看到这个实质的发展问题,才能做出一个有针对性的应对办法,否则简单地批评货币政策,或者简单地收紧信贷,这些都不利于经济发展。   毫无疑问,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力量,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提供了中国75%的城市就业,创造了中国6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出口额。因此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就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关键点。   为了破解小企业融资难题,一直以来监管机构可谓不遗余力。2009年和2010年银监会均提出了小企业贷款的增速和余额“两个不低于”的目标,但是商业银行在支持小企业信贷上确实有苦衷。事实上,一方面央行等部门要求扩大中小企业贷款的规模,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执行中,对中小企业存在着千差万别的限制,最根本的问题除了企业的风险之外,还有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中缺乏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制度性安排。此外,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经常遭遇“玻璃门”,比如“非公36条”这一制度设计,十分契合中小企业的发展诉求,但是出现了“玻璃门”现象,大好的政策“看得见,进不去,一进就碰壁”,也就是“明放暗不放”。   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方面,需要监管部门及时跟进,激发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的热情,比如制度创新,制定较为宽松的政策,确保银行向中小企业的贷款实际落实。另一方面,就是要针对当前我国金融服务机构方面在中小企业上的空缺作出积极的调整与完善,建立相应的机制性、制度性的安排,进一步降低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服务的门槛,从而发挥出民间资本灵活、高效低成本的优势。    http://gcontent.oeeee.com/5/ef/5efe23546f6fdcfa/Blog/ad1/f3c6e1.html
个人分类: 经济评论|22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医学院校为什么没什么人报考了?
热度 2 cyhangel2008 2011-5-5 21:00
看了前几天的新闻(南方都市报),医学院校报考人数大幅度下降。一个医生有感而发,写了下面一些话。(转自丁香园) 孩子,紧张的高考刚刚结束,也许你和你的家人在为自己取得了满意的成绩而倍感骄傲,光明的人生和前途就在你面前。但我想说,孩子,千万要擦亮眼睛,这条道路上同样存在陷阱,其中医学院校就是你人生中最大的陷阱。 这不, 6 月 10 日,高考刚过,山东著名三甲医院齐鲁医院医生护士就被杀,这贴消息放在网上不到 2 小时就被喉舌们撤了下来,因为我们社会需要 *** ,医生护士被杀不值得、也不能让舆论同情。   我曾经是北京某大型三甲医院的高年资外科医生,我有充分的理由告诉你们目前中国医生护士的处境,供你们在填报志愿时参考。   首先说一下我们科室的情况:我们科室老中青三代医生算上,共 40 多名大夫,包括全国知名的专家 4 人,只有一个人的孩子选择了学医。从医近 20 年后,我决定,我的孩子 “ 男不学医,女不学护 ” 。如果我的儿子非要学医,我将只允许他学兽医。我以负责的态度,坚决反对任何向我咨询的人去当医生护士。我的外甥女就是在我的坚决劝告下放弃了医学院,报考了食品卫生专业。   没有人敢公布近年来中国医务人员的流失情况。我大学毕业的同学,已经有 50% 的人转业改行,他们其中有比我优秀得多的人才。医学院校生源不足已经是掩盖不住的事实。   在这里,我希望对医疗行业无知的家长和学生不要误入歧途。在中国,传统上对医生这个职业缺乏重视和尊重,医务人员声名狼藉,他们已经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了。中国的医学博士约占博士总量的 1/5 ,是博士中最大的一个群体。今年的某市社区卫生院已经进了几个省中医学院的医学硕士了,虽然中国的各行各业,几乎没有哪个行业的受教育水平比医疗行业高,但就是这样一个高学历、高素质的职业,一个在其他国家被视为崇高地位和荣耀的职业,却被社会妖魔化成了 “ 白狼 ” 、 “ 披着白衣的 ***” 、 “ 职业杀手 ” 。很显然,不是这个职业的问题,而是制度问题。   中国的人口占世界的 22% ,而医疗总支出(包括 zhengfu 投入和所有病人自付的医疗费)仅占世界的 1% (《 2000 年世界卫生报告》),这点可怜的经费其中的 80% 又用在了 850 万党政官员身上(中科院调查报告),其他 13 亿人瓜分剩余的 0.2% 。收了纳税人的钱,却没有给纳税人相应的医疗保障,全世界倒数第四的卫生投入连贫穷的非洲国家都比不上,为了维持卫生系统的运转给了一个以药补医的损政策,出了事就由卫生系统承担骂名,再指挥喉舌攻击医院、医生,造成医生患者之间剑拔弩张、两败俱伤的局面。一些别有用心的利益集团和他们的喉舌似乎很喜欢这样的环境,他们煽风点火,找到妙法成功地将医疗矛盾转嫁给了医生头上,把药品购销中的虚高定价、回扣风、不正当竟争等等所有脏水统统泼到了医生头上,让医生 —— 患者产生的冲突来遮盖整个社会问题,他们则在一旁开心地舔着沾满纳税人血汗的舌头。   在这个问题上卫生部有曾有明确的说法:为了社会的稳定 —— 平抑 13 亿人民群众对医疗支出的不满,牺牲全国几百万医务人员的利益是必要的。原卫生部张文康部长曾经说过: “ 在出现医疗纠纷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将坚决站在患者一边! ” 我理解了一位老医生说过的话:无论你抱着多美好的愿望走上这条路,在中国当医生,患者就是你的敌人,而且你的敌人绝不仅仅是患者!   护士也同样如此。在医院里,已经看惯了多少护士妹妹们委屈的眼泪。听说北京地区下半年要由护士承担病人的生活护理。生活护理绝不是象文字描述那样的简单,它暗含着青春年华的姑娘们要为病人端屎倒尿、洗头刷牙、为便秘的病人抠出大便、揩屁股、提着输液瓶和无数与自己父亲年龄相仿的陌生男人一起进厕所,帮他宽衣解带,掏出他的东西,遇上前列腺肥大的,还要帮他嘘嘘两分钟等他排尿。不是这样的工作不能做,这样的工作需要人做,至少要有足够的补偿吧。从事这样工作的女人,你愿意做她的老公吗?从事这一行的姑娘们,你们不要指望能嫁人甚至奢望嫁个好男人!你们从事的职业一点都不高尚,除非你每月拿 5 万元工资体现出你的工作价值!   在这个国家,药价高、看病贵的原因只有一个,千错万错,谁都没错,除了医生。那么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几何呢?在医院挂号看病,一个号是 2 块 5 ,加上 5 毛钱的病历费,一共是 3 块钱。到一个动物园看个猴子还需要 10 块钱,找个算命的看几眼,还得百八呢,医生用了花了至少 10 多年的专业知识就值这点钱。(培养一个主治医师至少需要 15 年,培养一个主任医师至少需要 20 年)。在北京市发改委的网站上,规定的肾切除手术是 320 元 / 例,这是什么概念: 4 名医生、 2 名护士、 1 个麻醉医生,为这个病人忙活 3-4 小时,平均每人每小时劳务费不到 15 元。还不包括手术后出了问题医生要掏腰包赔钱。试问拿杀猪刀的 1 小时能拿多少钱!这不是劳务费多少的问题,这是对医生人格和价值的侮辱,我就纳闷,那么多医院,为什么没有一家医院有血性敢于站出来取消如此低廉的手术费呢?   医疗纠纷是你永远抹不掉的痛。不要指望医院里的行政领导会为你撑腰,除了你和你的家人,你会发现你非常孤独无力。说患者是弱势群体,当医生护士后,你会发现真正的弱势群体只有你。没有人为你撑腰,科主任不会,院长不会,卫生部长不会, *** 更不会,他可以让自己脑出血的母亲享受高端免费医疗,医务人员无论被打还是被杀,统统与他无关痛痒。   孩子,人生的路千万条,你可以经商、做官,你可以相面、卖保险、卖茶叶蛋,但劝你不要走到当医生这一条不归路,因为将来某一天你后悔时,就像现在的我,你会发现自己是如此渺小软弱,没有其他的路可走。没有代人受过,承担骂名的思想准备,劝你不要上这条船。   如果你恨一个人,就诅咒他的孩子以后在在中国当医生;在中国,大家都是圣人,唯独医生是万劫不复的罪人;别人都可以索取,只有医生必须奉献。在中国,医生要生存,就要视你的病人为敌人,这只能让他们处事更圆滑、思想更邪恶。其他国家的天使,落地这个神奇的国度,终于成功地孽生成了魔鬼!   如果你恨自己的孩子,就叫他去当医生吧;中国医生不是为治病而存在的,而是为缓解医疗矛盾而存在的牺牲品,被百姓唾骂,被媒体指责,被官员敲打,被医 * 闹打破脑袋,被病人家属捅死而解脱。最窝囊的人不是戴绿帽子背黑锅看别人打炮的炮兵炊事员,而是中国的医生。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短命,就让他在中国当医生吧;这样他就会一辈子胆战心惊,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天天为别人的健康而忙碌,而自己的身体却在无休止超负荷的工作中迅速垮下去。每天面对不可预知的医疗纠纷、赔偿、挨打、受骂,一定会心力交瘁,不被病人杀死也会有机会英年早逝的。死了也没什么,看看关于齐鲁医院医生被杀帖子的留言就知道:你死的活该,早就该死!原因只有一个:谁让你当医生呢?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一辈子不得安宁,就让他当医生吧。这样他就会不分节假日地超负荷工作,每天都要去查房。寝食不得安宁,夜间手机不敢关机,有急诊或病房有事打电话吵醒了老婆孩子也无暇顾及,你得赶快去会诊,晚了会被家属打的。   孩子,如果你对当医生还抱有幻想,我劝你到医院看看医 * 闹,看看家属堵塞医院大门,看看在病房里如何烧纸,知道原来死人肉是可以坐地还钱的,弄明白为什么这个国度里医务人员是需要带钢盔上班的。   如果你和你的孩子思想境界都很高尚,非要献身治病救人、悬壶济世的神圣事业,那让他出国当医生吧,因为任何一块土地,医生都有做人的尊严,唯独中国例外;如果没有能力出国,就在国内当兽医吧!你可以给野兽、家畜看病,但不要给人看病,因为动物虽然不知道感恩,甚至会踢你一脚,但它们不会受人教唆,把你当成敌人和发家致富的对象。   孩子,如果看完这个帖子后你还是选择了学医,我真的很佩服你的勇气和胆识!我也建议你把这个贴子存起来。 10 年以后,当你医学院校毕业 5 年时,伤痕累累的你一定要再看看这个帖子。我敢肯定,你一定会后悔当初为什么瞎了眼睛报了医学院校;你会问:既然是亲生的父母,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孩子推入万劫不复之境?   孩子,在中国,当医生就是苦海,在你踏上 “ 拆哪 ” 号这条破船之前,我劝你回头是岸!
3398 次阅读|2 个评论
失误产生经典:这样舔屁沟我很激动!
热度 22 xqhuang 2011-4-20 20:16
失误产生经典:这样舔屁沟我很激动!
失误产生经典:这样舔屁沟我很激动! 这事发生在两年多前,旧闻新读,别具一番风味,经典才是永恒和时髦的。 2009年1月22日《南方都市报》第6版,刊登一篇新闻稿“深圳是你们第二个家”----市有关领导与外来工一起包饺子(见上图)。对这种正统八股性质的文章,相信大家都相当厌倦了,真的很难让人激动,不过当你读到第四段时,定能令你激动不已!请注意红框内的文字“这样舔屁沟我很激动”,宣传主旋律的文章怎么会出现如此雷人之语? 失误还是事故?南方都市报官方解释为“电脑故障,多了一行字”。非官方的解释很多,比较真实的版本应该是:某编辑同学读记者的稿件,看见有一句转述女外来工的话:“能够见到这么高级别的领导,她感到很激动,会上,一首(祝酒歌)将活动现场气氛推到了高潮。。。”。大概是编辑突然头脑发热,把【 能够见到这么高级别的领导 】打了个黑框,批注: 这样舔屁沟! 令编辑没有料到的是,组版员直接用“这样舔屁沟”替代了“能够见到这么高级别的领导”,是失误?还是传说中的神来之笔? 很多网友认为“这样舔屁沟我很激动”,是整篇文章的亮点,是唯一的一句真话。说是亮点,完全同意,说它是真话,实不敢苟同。舔别人的屁沟,到底谁在激动?就算舔别人的屁沟能让自己激动,还要问问自己,人家凭什么让你舔他的屁沟?你有舔别人屁沟的资格吗?
个人分类: 猴眼窥世|17259 次阅读|46 个评论
广东竞争力报告:不吸取浙江教训,未来5年广东或被江苏赶超 2011
pikeliu 2011-3-20 09:08
广东竞争力报告:不吸取浙江教训,未来5年广东或被江苏赶超 辛灵 --------------------------------------------------------------------------------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1-03-04  发布日期:2011-3-17 十二五开局,省社科院发布广东综合竞争力报告,梳理广东的优势与短板南都记者 辛灵 作为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今年广东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对此,广东省社科院日前发布《2010- 2011广东综合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详细梳理广东的优势与短板,探讨后劲与对策。   报告认为,广东在十一五时期通过积极发展重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为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后劲,但低水平产能过剩依然突出,且依赖投资与出口的发展模式仍未根本转变。相较之下,江苏内外源结合的发展模式以及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正对广东形成挑战。为此,报告建议,广东当前应积极改变环珠三角地区的贫困状况,扩内需并释放低水平产能;作为长远策略,则要以市场为主导,大力引导并培育、扶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并紧跟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   摆脱轻工大省形象 但发展方式仍未转变2010年广东重工业比重估计突破六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也将首次突破2万亿元,达到20700亿元,比2005年增长1.5倍。其次,广东的高技术产业规模在全国一直保持领先地位,2010年预计广东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将增长20%以上,增加值首次突破4000亿元。此外,到2009年底,三产比重已经提高到45.7%,比2005年增长了2.8个百分点,尤其是现代物流、金融、会展、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已占据第三产业的半壁江山,达到53.6%。   尽管如此,报告指出,整个“十一五”时期,是广东经济发展面临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考验的时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报告分析,广东既有经济发展方式的粗放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劳动密集型,缺乏自主的技术创新能力;二是过度依赖出口、依赖政府投资,缺乏足够的内需拉动。报告认为,广东经济在粗放的第一层面上有了明显改变。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珠三角产业转移,一些能耗大污染重的企业(生产环节)离开了珠三角甚至广东,单位GDP能耗明显下降。但是粗放的第二层面没有改变,总体上,广东经济发展方式仍然属于粗放型,以土地资源消耗为基础的招商引资仍然是各地经济增长的主要推手,过度依赖政府投资与消费的格局没有改变,在一定意义上,五年来广东对投资与出口的路径依赖程度进一步强化了。 释放环珠三角低水平产能   那么,具体该如何转变发展方式?报告认为,解决低水平产能过剩是当前的难点。所谓低水平的产能其实就是粗放型的生产制造能力。据调查,如果未来人民币相对美元继续上升5-10%,估计广东至少有一半以上企业的产品难以走出国门,广东未来低水平产能过剩形势相当严重。   由于广东还有许多地区处在经济不发达的贫困状态中,由此有人认为广东扩大内需的空间很大,甚至有人得出结论,这些贫困人口至少可以保证广东经济继续较快增长30年。对于这些观点,报告直斥其荒谬。“如果穷人意味着希望,那么,最有希望的不应当是广东而是我国中西部的一些落后地区,显然,这是不符合现实的结论。”报告主笔、广东省社科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分析,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才是现实的市场需求。因此,如何让广大中低阶层人民群众尽快富裕起来,是广东解决当前低水平产能过剩的迫切要求与现实选择。   报告分析,粤东、粤西与粤北等环珠三角地区,面积占全省的2/3以上,常住人口占全省的50%,对全省的财政贡献仅约10%,居民存款余额不到15%。“十一五”期间,广东省作出的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战略决策,遗憾的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给上述政策的实施打了折扣。双转移的实践同时也表明,简单依靠外源型经济解决环珠三角地区落后难题的空间比较有限。而由政府投资为主体的大项目布点,无疑是改变环珠三角地区政府财政困难的有效手段,并且还要加大民生投入,改善环珠三角的基础设施及人民生活水平。   报告分析,这些年来,广东主要是通过招商引资,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资本的转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带来了全球经济的普遍低迷,然而,新兴的能源革命以及面目模糊的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似乎对广东这块土地情有独钟,如果不出意外,广东依然可以借助自身的对外开放优势最终实现外源型的产业结构调整。   报告认为,培育一大批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是经济转型时期的重要历史使命,并且必须由市场主导,政府的越俎代庖,最终都只会导致欲速则不达的相反效果。   不吸取浙江教训未来5年或被江苏赶超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形成了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的发展格局,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山东规模企业众多,广东与江苏都是通过招商引资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资本转移、以外源型经济发展为主导,江苏后发优势明显,而广东藏富于民经济实力雄厚。广东省社科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告诉南都记者,就现状而言,广东经济总量仍排名第一,但若不吸取浙江的教训,未来5年可能会被江苏超越。   近年来,浙江经济增速从2001年全国第6,一直下滑到2009年全国倒数第4,在全国区域经济竞争中呈现明显颓势。浙江以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雄厚着称,但由于前期在战略决策上未能积极发展重化工业,从而失去了近年来国内重化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浙江传统产业转型面临挑战,未能及时引导大量民营中小企业成功转型升级,使大量不甘寂寞的产业资本转而成为了游资,转向了房地产、金融投机等泡沫经济,甚至抽离了浙江本土,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了浙江经济的发展后劲,产业面临空心化的危险。   而在一定意义上,江苏经济是广东经济模式的升级与改进版。江苏经济得益于国家制定的上海浦东开放战略,与广东不同的是,在江苏承接国际产业资本转移前,江苏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和民营经济积累,为江苏埋下了后发优势。江苏位于长三角核心区,在吸引世界500强进入国内市场方面比广东更具区位优势。江苏内外源结合的发展模式近年来趋势迅猛,今年江苏的人均GDP预计将超过浙江,成为省域经济中的全国第一。江苏相对广东另一优势是近年来对新兴产业的积极培育。以无锡为代表的江苏新兴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规模并在全国遥遥领先,将成为未来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支撑最坚实的力量。江苏近年来追赶广东的势头较猛。   山东经济走的是依靠投资拉动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的道路,重工业比重已占到工业总量的三分之二。然而,山东2008年经济总量被江苏超越,意味着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重化工业的发展浪潮已经逐步为新兴产业所替代。丁力表示,浙江的经验教训对广东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广东应在珠三角一体化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粤西粤东两极,形成内外源结合的发展模式。 两会传声   政协委员建言加快产业升级;深港共建全球贸易中心应成立专责小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 差价可以达到3-6倍南都讯 特派北京记者佘慧萍 李乾韬 实习生姜淦 昨天,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召开,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转变发展方式、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是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围绕广东如何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主题,南方都市报记者在“两会”期间将进行持续关注。针对产业和区域经济如何转型的话题,南都记者昨天采访了部分代表委员。   “现在大家都提发展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的转型也不可忽视。”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企业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毛蕴诗说。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的价值空间有多大?昨天,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毛蕴诗表示差价可以达到3-6倍。   毛蕴诗近期对台湾、广州等地的进行了实际调研,他表示,在近百家厂商向大陆转移之后,留在台湾自行车产业实现了整体升级。2009年,台湾自行车出口平均单价是大陆的6倍,是台湾自己10年前的3倍。他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有多种路径,这包括加大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降低产品投入与消耗提升价值空间、出口企业瞄准高端市场等。他在“两会”上建议梳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针对不同产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升级目标和战略,在政策上加以分类指导。   全国政协委员、研祥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表示,他的第一个提案就是建议中央政府在全国选一两个省或者一两个市试点,把以往对地方政府的G D P的考核改成G N P考核,他提议国家统计部门先建立一套全国G N P数据统计和分析,例如在广东等经济发达沿海地区,找一个省或者一两个市来做试点,逐步积累经验,等到全国统计和分析体系周全后再逐渐向全国推广。   在企业转型方面,陈志列认为,企业战略转型不能仅依靠政府的监督,自身的调整也是非常重要。“春节前,我走访了几家广东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大家面临的问题都是共性的:劳动力成本急剧增高,产品没有核心竞争力,品牌运作难以为继……所以,珠三角的生产型企业目光要看得更长远些,响应国家政策,陆续把生产工厂内迁或升级改造,或者发展重心要陆续转移到设计研发和品牌营销方面来。”陈志列说。   全国政协委员、京基集团董事长陈华在“两会”上呼吁,国务院相关职能部门能继续关注并支持深港全球性贸易中心的组织与推进工作,支持深港共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他认为,深港共建全球贸易中心不能仅仅停留在国务院对《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上而应该形成具体的支持政策。要成立两地贸易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或专责小组,形成实际的工作机制与强大的舆论宣传,尽快破局并尽快有所作为。    阅读次数:42次
个人分类: Yangtze River Delta|0 个评论
[转载]革命元勋子女关注转基因
热度 2 蒋高明 2011-3-11 14:39
本文出处: http://www.zhuanjy.com/NewsView.asp?id=658 (综合)2011年03月11日10:08南方周末2011-03-1108:05南方都市报 虽然许多红二代政协委员生在中南海、长在红旗下,不过物价和食品安全等这类中国公众都关注的问题,他们也一样颇有感受。李鹏之女李小琳对当下最深的感触是北京、上海的物价比香港都贵;而贺捷生最担心的是下馆子会不会吃到地沟油、包子里有没有漂白剂。    每年除了“续写父辈遗志”,红二代也会提一些他们认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比如曾海生建议国家成立妇女儿童工作部,解决妇联行政实权的问题;比如为了解决中国老龄化问题,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包尔汉的女儿伊丽苏娅提议,国家应把推进社会养老事业像计划生育一样写入基本国策;比如叶剑英的女儿凌孜更把转基因食品上升到“亡国灭种”的高度,建议国家停止一切转基因农作物的开发项目。 任远征连续担任九届、十届和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她去年和今年的提案都关注到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 延伸阅读: http://bbs.huainet.com/forum-viewthread-tid-438935-highlight.html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方舟子:张衡的地动仪管用吗?
zbt92 2010-12-2 11:58
方舟子:张衡的地动仪管用吗? 2010年12月01日 11:56:26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地动仪 方舟子   提起中国古代科学家,很多人会想到东汉大学者张衡。而提起张衡,人们马上会想到他发明的地动仪。那个八只蛤蟆对着八条龙张嘴的复原模型是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品。张衡的发明如此深入人心,以致近年来每有大地震,总有人指责地震局:张衡的地动仪都能预报地震,你们这些地震专家怎么这么无能?当然,张衡的地动仪不能也不是为了预报地震,而是检测到远方发生的地震,既不能确定震中,也不能计算震级,比现在的地震仪差远了。   地动仪早已失传,它是否具有检测地震的作用,也成了一个谜。100多年来,国内外不少专家根据《后汉书张衡传》上的简单描述,力图复原地动仪。我们在中学教科书上见到的那个模型图是其中最流行的一个,是1951年由王振铎设计的。但是所有这些复原模型没有一个能够真正用于检测地震,不过是艺术品摆设。   2005年,中国地震局的专家宣布他们经过3年的研究,建立了新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并第一次实现了验震功能,通过了专家鉴定和国家验收。他们在媒体上声称地动仪新模型对河北唐山、云南泸西、越南孟艺发生的三次真实地震进行了检验。但是这三次地震分别发生于1976、2000和2001年,而地动仪新模型在2005年才建成,怎么可能对它们进行检验呢?原来地动仪检验的不是真实地震的发生,而是实验室里对真实地震的模拟,实验的时候假定这些地震发生在几百千米之外。在该地动仪模型建成以后,中国境内每年都多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在该地动仪的检测范围(实验用的越南孟艺地震是4.9级),却没有听说该地动仪模型检测到哪怕一次。特别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北京有震感,也没听说在北京展出的该地动仪模型检测到(否则如此大事在其设计者于2010年发表的有关地动仪的论文中不会不提)。所以,该地动仪模型的验震功能实际上并没有经过真实地震的检验。  今人具有张衡所没有的物理学、地震学知识和现代工艺,动用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精力,也还无法实现地动仪的验震功能,不能不让人怀疑张衡的地动仪是否管用。《后汉书张衡传》认为它是管用的,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地动仪的机关发动,但是人们并不觉得地在动,京师(洛阳)的学者都怪它乱报,几天后信使来了,果然在陇西发生了地震,于是大家都佩服它的巧妙,从那以后皇帝就让史官记载地动发生的方位。   但是这个记载很成问题。按《后汉书张衡传》所说,地动仪建成于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张衡卒于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在此期间,《后汉书》只记载发生过一次陇西地震,那就是永和三年(公元138年)的地震。一般认为地动仪检测的就是这次地震。但是《后汉书五行志》说得很清楚,这次的陇西地震在京师是有感的,破坏很严重,裂城廓,室屋坏,压杀人,京师学者不会对地动仪的机关发动感到奇怪,与《张衡传》的故事矛盾。可见地动仪检测的不可能是这次地震。   于是地动仪新模型的设计者提出新说,认为地动仪检测的是更早一点的另一次陇西地震,是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的汉阳(现在的天水)地震。但是对这次地震《后汉书》并无记载,是设计者根据几处文献牵强附会地推理出来的。《后汉书顺帝纪》记载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司徒刘崎、司空孔扶被免职,袁宏《后汉纪》更详细地说是因灾异被免职的,清朝学者惠栋《后汉书补注》引《鲁国先贤传》称司空孔仲渊在阳嘉三年因地震被免职,于是设计者认为在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发生了一次正史漏载的地震,导致两名高官被免职。明确提到地震的《鲁国先贤传》是已失传的晋人编写的野史,不足为凭。事实上,《后汉书周举传》提到司徒刘崎是因为旱灾被免职的,而不是因为地震。  即便《鲁国先贤传》记载可信,那么它也没有说地震的发生地,又如何证明就是《张衡传》中说的陇西地震呢?地动仪新模型的设计者从张衡《四愁诗》里找依据,里面提到: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便认为是在思念汉阳发生的地震。这就更莫名其妙了。《四愁诗》是一首写相思的诗,有政治寓意,但没有任何能够与地震扯上关系的描述。除了我所思兮在汉阳,还有我所思兮在泰山、我所思兮在桂林、我所思兮在雁门,非要把它说成地震诗,难道在泰山、桂林、雁门也都发生过地震?其实张衡不过是用泰山、桂林、汉阳、雁门来代表东南西北罢了。   从地动仪建成到张衡去世,《后汉书》共记载发生过8次地震,这些地震在京师全都有感,所以都不可能是《张衡传》说的地震。史书漏载了发生在外地的地震当然有可能,但是《张衡传》所说的陇西地震是在京师引起轰动的社会事件,没有留下佐证就不合常理了。所以更可能的是,那只是为了说明地动仪的神奇而编造的故事。也没有任何记载能够证明在张衡之后其地动仪起过作用。我们不必怀疑张衡曾经建造出一台叫候风地动仪的仪器,但是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也没有理由让人信服地动仪曾经发挥过验震的功能,它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摆设。
个人分类: 三峡|2240 次阅读|9 个评论
是真象姗姗来迟,还是我们的水平太低?
zbt92 2010-12-2 10:19
文 / 水博 最近,某些报纸突然刊登了一篇名为张衡地动仪的真相为何姗姗来迟?的文章,让人感到有点不可思议。也许是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普遍较低,南都的文章确实会让一些人感到很新奇。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刊登出这篇文章无论对作者还是报纸都是一种讽刺。 首先,作者和编辑孤陋寡闻,居然连张衡地动仪早已经失传,至今也没有人能成功复制这样一点历史知识都不知道。其次,根据现代科学知识的判断,张衡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是不成立的。这一点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新语丝上有过专门的讨论。不少人经过科学的分析都认为,地动仪是不可能准确地测出地震发生的方向的。 因此,通常的人们对张衡(候风)地动仪可能会有两方面的看法:一个是,中国的古代科技水平很高,一些技术一旦失传以后,现代人也做不出来了。另一个看法就是,古人的发明并不真实,地动仪是不可能准确地测出地震的方位的。 而我们的报纸公开的刊登出这篇文章,足以说明报纸的编辑和记者不仅科学素养非常低,而且历史知识也贫乏得让人吃惊。 有兴趣的同志可参看下面的原文和两年多以前的有关的文章: 1 、张衡地动仪的真相为何姗姗来迟? 2 、候风地动仪真能记录地震吗? 3 、地震能否振醒陶醉于传统文化的国人 ( 节选 ) 4 、点评水博与 109g 网友的都江堰神话之争(节选) 1 、张衡地动仪的真相为何姗姗来迟? 稿源 : 南方都市报 作者 : 苑广阔 摘要:把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寄托在一两件古人的发明创造上,也是有失理性的。要想科学地认识历史,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自大。举个简单的例子,火药是我们发明的,但是当我们用火药制作鞭炮烟花的时候,西方国家却用火药制作洋枪火炮来侵略我们,你说,我们该为此自豪还是羞愧? 东汉发明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一直都是中国自然科学史上的骄傲。然而日前,有网友在微博上称,现在看到的地动仪,其实并非张衡所造,而是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文字记载仿造,真正的地动仪已经消失一千多年。此外,司南也被指是后来仿造,并非原版。 ( 12 月 1 日 《北京晨报》 )(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 得知真相,很多网友感到愕然,更有人用 自豪感轰然坍塌 来形容自己当时的感受,甚至还有人 恨屋及乌 ,对 郑和下西洋 故事的真实性也产生了怀疑。当然,把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寄托在一两件古人的发明创造上,也是有失理性的。要想科学地认识历史,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自大。举个简单的例子,火药是我们发明的,但是当我们用火药制作鞭炮烟花的时候,西方国家却用火药制作洋枪火炮来侵略我们,你说,我们该为此自豪还是羞愧? (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 倒是另外一件事情,我觉得更值得关注。那就是张衡地动仪为仿造品的真相,为什么时隔近 60 年以后,才以 网友曝光 的方式被揭开。如果真相能够早一点被公开,它还会带来今天这样的冲击力,让网友产生 自豪感轰然坍塌 的感觉吗?我们把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寄托在一两件古人的发明上确实有失客观,但是为了民族自豪感而故意隐瞒和曲解历史的真实,岂不是更加不妥当? (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 现在我们知道,目前博物馆里的张衡地动仪,是 1951 年由文物专家、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按照古典书籍的记载仿造的,而且并不能真正的验震。但是在中小学的历史教科书中,对于这一点却只字未提,教科书透露出的信息,给人的感觉就是现在的地动仪就是当年张衡制造的,是出土文物。这到底是有意为之,还是疏忽所致? 考虑到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出于凝聚国人向心力和振兴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需要,对地动仪真相选择性 屏蔽 ,也是极有可能的事情。但是时间过去了这么久,改革开放都三十多年了,还继续瞒着这个真相,似乎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再联想到前些日子盛传的中小学语文教材虚构名人故事,违背基本常识等 猛料 ,我觉得我们真的应该有所反思了。 2 、候风地动仪真能记录地震吗? 文/刘夙   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记录地震的仪器)?也许很多中国人都会回 答:张衡。的确,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科书和科技史著作一直在宣传,东 汉的张衡在公元 132 年制造的 候风地动仪 能够准确记录地震,比西方第一台 地震仪(由意大利人路吉 帕米里在 1856 年制造)早了 1700 多年。有的甚至说, 候风地动仪可以 预测地震 云云。   然而,认真推究的话,这些说法都是很成问题的。今天,史书中有关候风地 动仪的记载,仅见于《后汉书 张衡列传》。这一段记载只有区区 196 字,其中 描述地动仪内部结构的内容更只有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这十二个 意义隐晦、众说纷纭的字。以后,北齐的信都芳,和隋朝的临孝恭,也都制造过 地动仪,还留下了相关著作,可惜的是他们的著作在唐以后全部亡佚了。显然, 仅仅根据《后汉书》中的简陋记载,要复原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是根本不可能的; 今天的一切复制品,与其说是对张衡原件的复制,不如说是在史书记载的那些 约束条件 之下所作的新创造。   尽管如此,《后汉书》的这段记载,还是可以向我们揭示一些有用的信息。   首先,候风地动仪绝不是地震预测仪,因为它只有在地震发生之后才起作用, 只不过比从震区来的驿路使者能更早地通知京城的人士罢了。这就好比我们看到 闪电,就知道接下来很可能会听到雷声,但实际上,在闪电发生时,雷声也已经 同时发生,只不过还没有传到我们耳朵里罢了。   其次,根据地震波的传播机理,候风地动仪是不太可能做到 验之以事,合 契若神 的。地震发生时,从震源会发出两种波:一种叫 P 波,是纵波,它引起 的物体振动方向和波的前进方向一致;一种叫 S 波,是横波,它引起的物体振动 方向和波的前进方向垂直。 P 波的速度比 S 波快,因此最先到达地面,形成地面接 收到的地震波中的初波( P 就是英文 primary 最初的 的缩写)。从理论上来说, 根据初波的振动方向就可以知道震源的方向。   但是,初波总是非常微弱的,因为它只能是从震源直直地(或者因为在地球 内部发生折射而略弯曲)向着地震波接收处地面传播的 P 波,而这部分 P 波携带的 能量只占地震波全部能量的一小部分。这就好比很多恒星的总发光量都非常大, 如果全照射到地球上,足以把地球烤化,但因为只有直直地射向地球的光才能被 我们看到,而这部分光只占恒星全部光的一小部分,所以它们看上去才显得黯淡, 还不如一个灯泡亮。   这样一来,如果候风地动仪能敏感到对 第一哨 初波就做出响应,那么足 以有许多别的和地震无关的振动 比如在它附近跺脚 能引起它的反应,从 而让人误把许多不是地震的振动也当成是地震。但如果要让候风地动仪保持一定 的 迟钝 性,它又有可能无法 感觉 到地震的初波,直到之后的各种波陆续 传来时才被 惊醒 ,可是这些迟来的波的振动方向已经完全不能代表震源的方 向了。   更何况,要记录一次地震,有三个要素是必不可缺的:发震时刻,震中位置 和震级(地震强度)。候风地动仪只能记录震中方向,理论上说,几台地动仪 联网 ,也可以测出震中位置;但它却无法记录发震时刻,更无法记录震级。 因此,从现代地震学的角度来看,候风地动仪并不能记录地震,不是地震仪,当 然也就更不可能是 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 了。 2008.05.13 于银川 (XYS20080518) 3 、地震能否振醒陶醉于传统文化的国人 文 / 水博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美国 《纽约时报》 (作者 SIMON WINCHESTER )的一篇名为:历史的震动的文章,再次极大的震动了中国人受伤的神经。然而,纽约时报这种大灾之后的讥讽,也决不都是空穴来风,此时此刻,我们也不免应该进行一些反思。 反思什么呢?我并不认同纽约时报的某些不负责任的解释。例如,中国的摩天大楼的建造,是不是很少注意安全标准,远远不能抗震,我的确不知道。因此,作为外行,我没有资格去评价它。然而,我至今也不相信倘若某一天有一架类似 911 的飞机,撞上中国的摩天大楼,就一定会像美国的世贸大厦一样的顷刻间倒塌。不过,从另一方面看,《纽约时报》的讥讽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我们中国人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自我陶醉的传统文化和津津乐道古代文明的宣传,和在这种旗号掩盖下的极端环保盛行的现状,是不是已经起到了某种阻碍科学发展的作用? 关于地震,纽约时报说他们应该被骄傲地告知,大约在 2000 年前,一位叫张衡的天文学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地震仪。这的确曾经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一些宣传内容,但是,张衡的侯风地动仪真的能记录地震吗?新语丝上的一位网友提出了质疑,我也似乎有同感。我相信目前即使在中国,恐怕没有什么地方还肯使用候风地动仪来记录地震了。因为我所见到的那些候风地动仪,经常是小震没反应,大震没方向(或许是我没有看到,地动仪对某一段特定级别的地震,真是能有记录作用的)。客观地说,其作用与把一个啤酒瓶子倒放在地上没什么两样。然而,就这样一种极为简单的古代发明,我们 2000 年之后还津津乐道的自我陶醉。难怪会遭到美国人的讥讽。好在地震预报现在是全世界都没有攻克的难题,美国人也没有办法确定,是不是因为我们对张衡地动仪的过分迷信和吹捧,影响了中国的地震科学研究。 然而,与对地动仪的膜拜不同,我们对都江堰的言过其实的赞美和自我陶醉的宣传却不能不说已经严重的误导了国人。以至于在汶川大地震之后,一位糊涂的网友对于现代的学校为什么还不如二千多年以前的都江堰工程更能抗震的质疑,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这些人似乎根本就不知道一座高楼大厦,和一个引水用的水沟的抗震性能是根本无法相比的。盲目的质问 当今的建筑精华、现代工程师、能工巧匠的建筑作品竟比不上 2000 年的陈旧建筑工程, 是没有任何科学道理的。更何况都江堰灌渠在这次严重的地震中,也同样出现了枢纽鱼嘴部位出现裂缝,外江闸管理房和备用发电机房坍塌等损毁的险情呢? ( 略 ) ( xys20080519 ) 4 、点评水博与 109g 网友的都江堰神话之争 文 / 水博 看到网上的一篇《驳《地震能否振醒陶醉于传统文化的国人?》兼告水博与司马南两位先生》的文章,感觉该文章确有一些道理,很有必要评论一番。因为两篇文章都太长,所以,本文采用这种点评的方式。点评如有不当,请大家批评、指正。 本文中的【】部分是点评的内容。原文是 109g 网友即楼主的文章。必须说明:本文之所以要站在第三人的角度点评,是因为考虑到原来文章中具有的一些明显的挑衅性语言,最好不要都去理会它。这样用第三人称也许可以减少一些表达个人感情的争论语言,以减少篇幅。但愿这样的探讨方式的尝试,能让大家接受。 驳《地震能否振醒陶醉于传统文化的国人?》 作者: me 109g 5.12 地震发生,造成破坏和受灾范围均为建国后之最。震后灾区瓦砾遍地,灾民号呼,善后之事正千头万绪。却有水博先生,自认为此时当务之急,在于点化懵懂无知的国人,著下妙文《地震能否振醒陶醉于传统文化的国人?》;又有其友司马南先生,在自己博客中为其保驾护航。先赋诗一首,昭示其忧国大义,且警网友看客,不可骂之;再撰引文一段,盛赞水博先生之豪爽耿直,知识丰富,以正其名。有大贤欲教化我等,岂能等闲看待?但细细读来,却觉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按文中交待,此文缘起,在于地震之后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历史的震动》以讥讽中国人, 再次极大的震动了中国人受伤的神经。 于是水博先生也被震动了,倒并非是因为神经的受伤,而是因为起了共鸣, 心有戚戚焉 。道是 从另一方面看,《纽约时报》的讥讽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我们中国人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自我陶醉的传统文化和津津乐道古代文明的宣传,和在这种旗号掩盖下的极端环保盛行的现状,是不是已经起到了某种阻碍科学发展的作用? 水博先生从司马南先生的引文中以及其大作标题中的 国人 一词来看,应当并非 国际友人 ,而是(至少三年前曾经是)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外人辱水博先生之国,辱水博先生之族,水博先生不怒而与其争,而是退而反思国人之劣,甚有古人唾面自干之风,想来是真君子,且看水博先生反思何事? 首先, 水博 先生引用了纽约时报对候风地动仪的嘲笑,并且补充道,其所见的地动仪就没一个准的。 就这样一种极为简单的古代发明,我们 2000 年之后还津津乐道的自我陶醉。难怪会遭到美国人的讥讽。好在地震预报现在是全世界都没有攻克的难题,美国人也没有办法确定,是不是因为我们对张恒地动仪的过分迷信和吹捧,影响了中国的地震科学研究。 这段高论,实难让人苟同。首先地动仪并非是预报地震用的,而是为了记录震波方向,这个只要是上中小学稍微用心,都不会把它的用途搞错, 水博 先生更不必忧心地震专业人员会依赖候风地动仪预报地震。至 于水博 先生自己看到的地动仪 小震没反应,大震没方向 ,所谓 把一个啤酒瓶子倒放在地上没什么两样 ,这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因为候风地动仪留下的技术资料很有限,《后汉书》只记载了其外观,内部机件的名称,恰恰没有留下其工作原理。因此相当长的时间,地动仪复制模型都只能显示外观。直到 2005 年,才有 冯锐 先生提出其内部都柱应利用了悬垂摆原理,从而复制成功具备功能的地动仪。 水博 先生凭着自己遥远的中学历史课的模糊印象和当时错误的结构图,信口说出地动仪原理等同于倒置的酒瓶,也可算是无知无畏;更可看出 水博 先生虽然生活在资讯丰富的时代,对自己专业以外的东西涉猎何其至少。 水博 先生认为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古代发明,所以不值得 2000 年后津津乐道,自我陶醉,以至于应受讥讽。但如果 水博 先生能够倒置一个酒瓶,在人没有震感的前提下在河南测出甘肃的地震,那么 水博 先生也完全可以自我陶醉,我们也愿意津津乐道,同时不打算容忍别人无端讥讽你的发明。最初影响人类文明的发明都很简单,点火简不简单?石头绑在树杈上做成石斧简不简单?轮子发明简不简单?哥伦布把鸡蛋直立在桌子上的办法现在大家都知道了,简单 他没有演示之前就不简单,至少对于那些在场自视聪明绝顶的西班牙贵族来说就不简单。 【 我觉得水博说得没错,原来的张衡地震仪,原理就是一个遇震动倾倒的木棍。其本质和把酒瓶子倒放到地上,没什么两样。后来,虽说 冯锐 先生把它改成了摆,看了水博的分析也还是有道理的。水博的解释是 我看到有关报道对冯锐悬垂摆原理地震仪的验证,都是在实验台上进行的。要知道实验台上是不可能模拟出远距离地震的真实情况的。因为,地震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和能量的衰减,都会因距离的远近产生巨大的变化。这些最重要的因素,恰恰是试验台无法解决的。搜索有关资料,才知道这个摆在河南博物馆里用悬垂摆原理复制出来的地震仪,还因为没有装上龙嘴里的珠子,没能记录到这次汶川的大地震。 总之,目前还真没听说那里的博物馆的张衡地震仪可以在地震后记录下地震的方向。我觉得大家不能为斗气而辩论。所以,辩论的前提还要尊重事实。 】 对于一个 2000 多年前的测定地震方向的发明,硬要给它加上本来就不具备的预报地震功能,然后扣上影响科学研究的罪名,这是一种什么逻辑?如果说此次地震没有得到及时预报的问题,那么 水博 先生也说了 地震预报现在是全世界都没有攻克的难题,美国人也没有办法确定 ,美国人不需要迷信、吹捧、津津乐道、自我陶醉于候风地动仪,他们还讥讽呢!结果也是预报不了,那么预报这件事情看来确实没候风地动仪什么责任。如果说是震后的测定,那么现在中国的地震部门也测定了震中位置、强度等级、破坏烈度、余震区范围,这些又都是做到了的。况且地震部门测定不出这些,又或者是他们就是靠着候风地动仪来测定,或者在测定过程中用的是罗盘看风水、拆字打卦、请仙扶乩之类的玄妙招法,都可以指认国人自我陶醉于祖宗传流的被盲目夸大的简单发明,定个 沉迷传统文化 的罪,可是地震部门偏偏不是,他们测出来了,并且靠的是科学理论知识和现代仪器,而这一切一切都是 赛先生 带来的。 水博 先生看来也不是真不明白这一点,他自己也知道 我相信目前即使在中国,恐怕没有什么地方还肯使用候风地动仪来记录地震了 ,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将根本与此次地震毫无关系的文物复制品候风地动仪作为 沉迷传统文化 罪名的靶子拖出来打。 【 我们不能否认,沉迷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在我国确实存在。目前的宣传对一个根本就没有使用可能的张衡地震仪的大俗宣传,确实有损于中国人的在国际上的形象。水博的提醒应该说是善意的、有好处的。起码我们没有必要过分的宣扬这些传统的成就。尤其是在这些传统成就的作用根本就得不到验证的情况下。我觉得水博的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点火、轮子的发明当然不简单。但是,不简单的是古人,不是他们的后代。如果非洲的后人,还整天拿着祖先发明的点火和轮子沾沾自喜,就不能不让人笑话了。更何况张衡地震仪到现在还是一个谁也重复不出来的古代发明? 我们是不是应该接受水博的建议,学得谦虚一点,起码对于到目前还不能验证些古代发明,我们就先不要过分的吹捧它,免得人家外国人笑话咱。 】 (略)
个人分类: 三峡|421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没有熬不过的黑夜,没有等不来的黎明
yuliping 2010-7-17 14:43
按:这是《南方都市报》前执行总裁程益中在经营委员会 2004 年新春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今天上午师弟将全文发给我,虽然事隔 6 年,看了以后仍然相当震撼,我的博客他人文章转载不多,我认为这是最值得转载的一篇文章。 思考一,在当今中国,有多少人有信仰?还有多少人把工作当成信仰?包括我们从事的科研工作在内。充其量至多把做学问当成事业,这已经很了不起了。还有不少人把做学问当成饭碗。 思考二,我们干工作还有多少激情?还有多少领导讲话有这种发自内心的激情?一个缺少激情的国家不浪漫,一个缺少了激情的人不可爱,一个没有激情的机构没意思。 思考三, 2004 年,程益中已经 39 岁了,就他的经历而言,应该是饱经沧桑的成熟阶段,还能讲出这么富有激情的话,说明在这个世界,任何年龄都应该有激情。现在煽情太多,激情太少。 思考四,任何人都会遇到困难,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好好看看这篇文章!正如文题所示: 没有熬不过的黑夜,没有等不来的黎明 思考五,很多时候,我在感叹:当今中国缺乏真正的学者,当今中国缺乏真正的君子,当今中国缺乏真正的这里,我希望自己错 100 次, 1000 次, 10000 次,程益中是个真正的男子汉! 思考六,牛人就是牛人,这种牛气是情不自禁的,浸入骨髓的,相当敬佩。 各位同仁,战友们: 这个冬天特别冷。大雪压青松,悬崖万丈冰。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把我们和南方都市报推向地狱深渊。面对这场灾难我们如何自处?南方都市报向何处去?在焦灼和煎熬之中,我们除了要经受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苦难;更要痛定思痛,梳理凌乱的羽毛,舔干伤口的血迹,透过迷朦的泪眼,穿越乌云飞度的现实,洞察阳光灿烂的未来。 一、如何看待这待灾难? 1 、从世界一切伟大事业的成功经验来看,这场灾难的来临具有极高的发生概率 。我们干的不是平庸的、混饭的活计。我们干的是惊天动地的伟业。 我们向世人宣告过:南方都市报要从强大走向伟大。试想一下:伟大是那么容易担当的吗?!温室中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吗?!通往中国报业颠峰的道路难道会是平坦的吗?! 天降大任的同时,也必降大苦大难。我们既然选择了卓越,我们就没有理由拒绝挫折。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伟业,只有沿着陡峭山路不停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责任感使我们出类拔萃。出类拔萃是我们成功和卓越的依据,也是我们受苦受难的根源。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快乐总是平凡的,痛苦总是伟大的。越堕落越快乐,越高尚越痛苦。我们所有的作为就是和平庸划清界线。我们所有的价值就是反抗人们骨子里的惰性和奴性 。我们探索的是一条别人没有尝试过的道路。我们是当代中国报业当之无愧的先锋。 我们这种自命不凡、特立独行的理想主义作风与丑陋不堪、肮脏无聊的社会现实之间,势必形成一触即发的张力。这场灾难便是张力释放的一种方式。受伤总是难免的。 2 、从南方都市报与个别权势人物冲突的种种迹象表明,这场灾难蓄谋已久、势在必发。其实,早在 2003 年六七月间,孙志刚案接近尾声之时,针对南方都市报的有罪推论和掘地三尺的大规模排查就开始了。从那时起,几乎所有与南方都市报有过大宗业务来往的广告公司都被勒令交代与南方都市报相关的违法犯罪问题。有人磨刀霍霍,毫无顾忌地向全社会公开宣称,一定要利用手中掌握的机器,好好收拾收拾南方都市报这帮小子。有人不得不奉命行事。这已是广州城内公开的秘密,坊问谈论已久的话题,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时候,我和我的一位战友曾经套用邓小平的话说:这场风波迟早要来。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为了国家进步、社会发展、人民幸福,我们遭受一点委屈和苦难也是值得的!如果没有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就没有幸福的今天。人类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会不断付出高昂的代价,甚至生命!但人类从来都没有因为害怕代价而拒绝真善美。 3 、 既然灾难迟早要来,但早来总比迟来好。早来,我们还输得起,我们还来得及,我们还不至于无力自拔,我们还不至于前功尽弃。这就好比万米赛跑,起步没多久就摔跤,总比快要冲刺的时候摔跤要好办得多。我们还得来及追赶那些跑在我们前头的人。我们还有大把青春,我们还有大把明天,我们将要干成的事业绝对远远大于我们已经干成的事业。我们还年轻,摔一跤无非鼻青脸肿,还不至于象老迈之人摔跤就一命呜呼。我们现在庆幸的是,我们还没有被成功和胜利的喜悦冲昏头脑,我们还没有居功自傲,我们还比较清醒。 我们好在还没有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泥足深陷。我们的问题只是改革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和经验不足的问题。我们庆幸的是我们没有大的问题,否则我们这次就万劫不复。这场风波来了,给我们当头棒喝,给我们敲响警钟。让我们还来得及完善企业管理各种规章制度、程序和手续,我们还来得及无懈可击。这总比我们罪孽深重的时候才受到审判要幸运得多。 二、如何看待我们自己? 1 、无论将要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不要放弃我们曾有的理想和信念。南方都市报捍卫国家、服务社会、效忠人民的理想无罪!南方都市报还原真相、追求真理、奉献真情的信念无罪!理想不能倒,信念不能垮。 理想和信念乃是寒夜里手中的火炬、天上的北斗。我们必须志存高远,神思冥想,上达天听,感念天空、大地、河流、原野等一切辽阔的事物。我们不能够让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失望;经此一役,我们不要自抛自弃、自轻自贱,我们反而更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我们更应该握紧我们的理想和信念。 2 、无论将要发生什么,我们都不要迷失南方都市报的价值观。我们有理由自豪:南方都市报是一张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有存在价值的报纸。南方都市报的价值观就是这个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南方都市报的方向就是这个国家报纸应有的方向。南方都市报代表的是先进的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南方都市报是实践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当之无愧的楷模。广大人民群众已经在心中为南方都市报树立了一座丰碑。广大人民群众对南方都市报满怀期待。南方都市报的存在是我们这个社会生活更健康、更文明的体现,也为我们这个社会更合理、更公平增添了保证。对南方都市报容忍是开放社会和民主政治应有的同时也是最起码的姿态。 3 、我们大量的正面宣传和表扬报道尽管为当权者帮了不少忙,但我们极其少量的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也给他们添了不少乱。现在的问题就在于:帮忙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而所谓的添乱则要天诛地灭,赶尽杀绝。在这个方面,既有我们如何提高舆论监督的水平和批评报道的艺术的问题;更有一些当权者如何建立与媒体打交道新模式和养成接受舆论监督的好习惯的问题。我们只有一些教训需要吸取,但是我们可以问心无愧的说,对于我们的成绩来说,我们的缺点和不足是微不足道的。这当中,我们应该明白,合作与对话是媒体和公众人物应有的关系。人民公仆也应该明白,和媒体合作与对话,就是和自己的主人 -- 人民合作与对话,因为媒体是一座桥梁;不管你贵为巨星还是贵为天子,你都应该明白,不经过这座桥,你就不能抵达人民心中。 4 、我们存在的问题,不是报业改革出了位、出了问题,而是报业改革不深入、不到位的问题。我们面对的问题是,报业在中国还是一个怪胎:报业作为一种产业,当然具有一切产业的市场属性、价值规律和经管法则;但是,报社在中国,机关不像机关,事业不像事业,企业不像企业,人不人鬼不鬼。当查税的时候,报社就是企业;当投保的时候,报社就是事业;当整人的时候,报社就是机关。我们现在的困扰对于企业来说早就不是什么困扰了。经此一役,我们更要铁心搞改革,我们的问题是,机关、事业和企业弊病我们全了,好处我们都占不了。我们的改革就是要融汇机关、事业和企业的长处和优点,将南方都市报的体制改革进行到底。要尽快把南方都市报变成一个高度法制化的现代企业,彻底摆脱人治型企业人亡政息的宿命。我们的经营队伍,是全国最优秀的报业经营队伍。这一点已经被举世公认。我们没有理由动摇对我们经营理念和成绩的信心。我们只是大的企业体制框架不行。我们原有的经营观念和游戏规则不但不能抛弃,不能改变,反而更进一步地强化、进一步推进,我们要把我们以前所取得的经营理念和游戏规则纳入法律的框架之内,使它受到法律保护,而不是受到法律的打击。 三、如何面对我们的未来? 1 、南方都市报 2004 年报纸品牌将保持相当的上升势头,各项经营指标将保持 25%-30% 的增幅。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人民对南方都市报的热爱。这将是谁也无法回避的事实。这张报纸已不仅仅是专属我们的一份事业,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 2004 年,南方都市报将按照既定的方向继续前进。全年报纸日均发行量将保持在 150 万份以上,广告额将突破 16.5 亿元,纯上缴利润将达到 2.5 亿元。 2005 年,南方都市报将迎来历史上第一个高峰。这一年,南方都市报的单日发行量有望突破 200 万份,全年广告额将突破 20 亿元,纯利润将达到 5 亿元;南方都市报将毫无争议地登上中国报业排行榜第一的位置。 2 、南方都市报系 2004 年将继续稳健扩张:新京报 2004 年日均发行量将达到 50 万份,广告额有望达到 4 亿元; 2004 年,南方都市报系中还将增加至少 1 家日报和 2 家杂志。 2005 年,南方都市报系将发展拥有 4 家大型综合类日报, 2 家周报, 3 份杂志的 3 、南方都市报自身发展和报系扩张,将为中国大批有理想、有责任感、有专业素质和职业色彩的年轻报人提供服务社会大众、实现人生价值、施展知识才能的最好平台和最佳机会 各位同仁,战友们!我也要告诉大家,我们面对的形势非常严峻,现实残酷无情。我们的事业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南方都市报正在经受血与火的洗礼。 我们不能够保证每一位出发的战士都能归来。我们要学会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坚守内心宁静的阵地,于狂乱纷披的枪声中,捕捉子弹飞来的方向。 我们恳求大家不要在南方都市报最困难的时候离开南方都市报。这既是一种道义,也是一种策略。我们希望大家即便要离开也要选择南方都市报最风光的时候离开南方都市报。 各位同仁,战友们!没有熬不过的黑夜,没有等不来的黎明。还是那句话 -- 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止得住时间。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止得住南方都市报这列呼啸而来的战车。 只要我们敬畏时间,我们就能够赢得历史;只要我们敬畏民意,我们就能够赢得空间;只要我们敬畏科学,我们就能够赢得真理!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发挥智慧,拿出勇气,挥洒汗水,聚精会神办报纸,一心一意搞经营,迎接我们的就不仅是枪炮和污水,也会有鲜花和美酒! 谢谢大家! 2010.7.17 俞立平(转载)于邗上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295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8: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