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沉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后记
黄安年 2010-9-20 07:36
《道钉 , 不再沉默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后记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9 月 20 日发布   在本书正式出版前 , 需要做些补充说明。    美国政界对华裔移民历史上遭受的不公待遇 , 自 2009 年 7 月下旬以来,有了较为明确的表态。 2009 年 7 月 21 日 , 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签署华裔州众议员方文忠所提出的 ACR42 法案,承认 150 年前开始对华裔移民的迫害,并对这种不公平的迫害行为致歉。这项法案作为加州法令,将于 2010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生效,加州排华的历史终在一百多年后画上了句号。 7 月 24 日,笔者在《迟到一个半世纪之久的道歉》博文中写道:尽管整整迟到了一个半世纪 , 还是值得高兴。当今加州经济面临困境,州政府财政面临破产,挽救加州走出困境离不开加州华裔和华侨的鼎力支持 , 整个美国经济的复苏也需要中国的支持 , 在这个大背景下 , 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签署法令,承认 150 年前开始对华裔移民的迫害,并对这种不公平的迫害行为致歉。这是加州华裔华侨长期努力斗争的结果,也是中国经济和政治实力强大的体现。 150 年前中国的农民工不远万里,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加州拓荒建设 , 加州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和起飞离不开中国的农民工,没有早年的中国农民工就没有当年的加州。今天加州的华裔华侨同样为加州现代化腾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但是中国华裔华侨的奉献和遭受的待遇并不相称,还受着心理的创伤,加州华裔、华侨有理由为华裔、华侨正名 , 这有利于和谐合作建设新加州。 对于 150 年前的这段难忘的历史 , 我们不应忘记,我们需要记住,并视为难得的宝贵财富。 2009 年是北美第一条横贯大陆的太平洋铁路通车的 140 周年,加州的大规模排华潮恰恰发生在太平洋铁路建成之后。我们的媒体似乎对于这个历史事件过于忽视甚至无视,对此反应和报道少之又少。比起许多历史上重大事件来说 ,1869 年太平洋铁路建成对于美国近代的崛起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我们需要记住那些沉默的道钉们,以及他们曾经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不仅是因为历史的存在,而且今天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依然存在着某些排华现象。 美国历史上的排华并不限于加州,一段时间内发展为美国联邦政府行为。历史已经表明, 1869 年美国横贯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建成是和中国华工的杰出贡献和无私奉献分不开的 , 这条铁路的建成是美国的崛起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中国华工的辛勤劳动换来的确是随后美国政府的排华政策。对于这段往事,当代美国总统们往往回避不作正面回应。 2009 年 11 月奥巴马总统首次访华 , 第一站就是上海,自 1991 年以来在上海的广元路、衡山路口街头花园内,有座中国铁路工人纪念塔,这是 1991 年美国伊利诺伊州政府捐赠的。纪念塔正面写着:中国建路工人所作的贡献是连接美国东西海岸并促成其国家统一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我注意到 1991 年正是民主党人克林顿总统执政时期。奥巴马总统的上海之行日程极其紧凑 , 无暇关注这座纪念塔,可以理解。有意思的是这座纪念塔建造恰恰来自奥巴马的伊利诺伊州,这不该是偶然的巧合,奥巴马和美国政府也不该对此毫无所知。 今年 5 月 24 日,奥巴马总统终于就修建美国太平铁路华工明确表态。 5 月 27 日笔者在《美国总统首次就修建美国太平铁路华工明确表态》博文中写道 : 5 月 24 日他在纪念亚太裔传统月招待会上的讲话中说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亚太裔都为建设这个国家,为保卫这个国家,为成就这个国家的今天作出了贡献,并提到越过悬崖峭壁,铺设枕木构筑横贯美国本土大铁路的中国劳工。还说 : 你们在美国走过的历程中发挥的作用并不一定经常得到应有的承认,许多美国亚裔和太平洋诸岛原住民都了解我国历史上曾出现极大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 奥巴马虽然没有专门针对中国华工贡献和不公遭遇表态,而是在纪念亚太裔传统月这个场合讲了上述一番话 , 尽管如此,这毕竟是美国总统首次就修建美国太平铁路华工明确表态,并将华工的贡献和历史上曾出现极大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联系在一起 , 无疑这是正视历史和现实的表态,是一个良好的开局,希望奥巴马总统在此基础上对于中国华工和美籍华人在美国的历史性贡献和遭受的不公待遇作出官方正式声明和回应。 北美第一条太平洋铁路通车的 140 周年并没有在国内形成媒体和宣传报道的热点,人们甚至对此一无所知。和那些逢五、逢十举行大庆活动相比 , 令人感慨万千。不过感到欣慰的是 ,2007 年 11 月初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编导就摄 制 《碉楼往事》一事向我征求意见 , 并在 13 日来我家就就华工建设太平洋铁路问题对我进行采访和摄像,此前 , 还 借走了我编著的《沉默的道钉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画册(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年中英文版)和 Becoming American , The Chinese Experience (1)(2)(3), DVD 等资料。今年 7 月 17 日下午编导将所借书画册等书籍和光盘还回 , 并送来了一套八集大型高清记录片《碉楼往事》(中英文版),这套光盘由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江门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摄制, 2009 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先在江门电视台播出 , 今年 3 月 30 日开始在央视二套推出。八集大型高清记录片《碉楼往事》的播出无疑是可喜可贺的。我注意到片中大量采纳了《沉默道钉》画册中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有几处则是 2007 年 11 月 13 日在我家中采访的镜头。 ( 见有感于高清纪录片《碉楼往事》的摄制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7 月 17 日 ) 本书稿中所提三年多前齐鲁电视台、新浪网、山东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寻找美国铁路华工历史之旅活动,无果而终。看来哪怕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要真正做成、做好,并不容易。 笔者在有生之年 , 希望自己能沿着当年美国和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修建路线来个寻找美加铁路华工历史遗迹之旅,能否兑现要看自己的体力、精力、财力,也要看机遇。这种历史遗迹考察对于一个历史工作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举个最近的例子,今年 7 月 9 日 , 我来到位于上海广元路、衡山路口街头花园内 , 瞻仰中国铁路工人纪念塔 , 纪念塔正面用中英文写着:中国建路工人所作的贡献是连接美国东西海岸并促成其国家统一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本纪念塔用三千枚道钉塑造,以表彰他们的业绩,并象征伊州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的持久友谊。美国伊利诺斯州政府赠。州长詹姆斯 R 汤普森 塑造者格洛尼亚柯南 一九九一年一月六日。该塔于 2006 年 9 月改建,并在塔的侧面刻有道钉绿地 改建于 2006 年 9 月的字样。这是笔者首次对该塔的实地考察,订正了《沉默的道钉》一书第 163 页中关于中国铁路华工纪念碑的用语。(见《瞻仰中国铁路工人纪念塔》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7 月 16 日)   我的书稿《道钉 不再沉默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于去年 7 月交白山出版社。出版社领导在极其繁重的出版和社务情况下 , 挤出时间为本书精心编审、装帧设计、排版校对,尤其花费大量时间配用图片。书稿的原名是《沉默的道钉 ---- 纪念华工建设北美铁路 140 周年》,出版社建议改为现名《道钉 不再沉默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道钉已经沉默了一个半世纪 , 道钉没有沉默,道钉不再沉默。人民的学者和媒体有责任为沉默的道钉呐喊。      最后 , 我要特别提到的是,如果没有白山出版社邢志有社长、董志新总编 , 宋杰副总编辑的全力支持 , 和胡文彬兄的大力推荐,也许这部书稿还将石沉大海。       作者 写于 2010 年 7 月 18 日 (原载《道钉,不再沉默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349-352 页,白山出版社, 2010 年版,又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6期第203-208页)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4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序言
黄安年 2010-9-20 07:34
《道钉, 不再沉默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序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9 月 20 日发布 2009 年是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流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 140 年前的 1869 年 5 月 10 日,是美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刻,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和联合太平洋铁路提前完工。经过连续七年的协同努力艰苦奋战 , 两支筑路大军,即从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向东修筑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大军,和从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向西延伸的联合太平洋铁路大军,在犹他准州奥格登地区的普罗蒙特里丘陵处接轨,其中西段承担最艰巨任务的主力正是特别能吃苦和具有特别聪明才智的华工。美国太平洋铁路是美国近代工业化的标志性产物,这一壮举宣告了美国大陆在经济运行上开始连成一片,标志着美国经济进入狂飙发展时期,并推动美国迅速崛起为联结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大洋的世界经济大国,同时也表明中国的最初移民潮,对美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利福尼亚等西部地区的崛起,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的丰功伟绩和奉献精神应为人们所了解,并给美国和中国人民以多方面的启迪和教育,成为美中人民友好交往、协同发展的难得教材。我们应该永远怀念这些沉默无语的道钉。 在谈到推动美国崛起的诸因素时,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外来移民对美国崛起所起的积极作用,也不能不提到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进入狂飙发展时期时铁路先行的作用,其中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建成是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铁路运输是美国工业化道路中的先行官,对加快太平洋铁路在 1869 年的通车做出无可替代的历史功绩正是远涉重洋沉默奉献的攻无不克的冲锋队和敢死队的外来中国农民工。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近代中国最早一批的建设北美世界的农民工 ---- 华工和美国的崛起有着不解之缘。 但是在犹他准州奥格登地区的普罗蒙特里丘陵汇合处的庆典上,人们分享欢乐时,竟然没有华工的身影。招募华工的倡议者查尔斯克劳克感到很尴尬,便在萨克拉门托的一次庆祝会上以一句话提醒大家:我愿意提请各位注意,我们建造的这条铁路能及时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贫穷而受鄙视的,被称为中国的劳动阶级 归功于他们表现卓异的忠诚和勤劳。 这一讲话被誉为美国移民史中著名的一句话历史。   历史是不该被遗忘的,太平洋铁路的建成离不开成千上万铺路的沉默的道钉 华工。正是万余名华工不顾生命安危和生活艰苦,在关键时间、关键路段,在平整路基、开通隧道、爆破山腰等关键岗位上连续奋战,才有横贯大陆的铁路开通。历史终于给勤劳纯朴、不畏艰险的中国工人以公正的评价。太平洋铁路贯通 50 年后,在犹他准州奥格登金色道钉 50 周年纪念活动中,一辆彩车上站立着当年被选中参加最后铺轨的八位中国工人中的三位,表明历史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华工对太平洋铁路建成的历史贡献一直为学术界所称道。有论著称,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完成全为华人之功,华工是美国开路先锋,如果没有炸药知识并重视炸药的使用,如果没有中国人在令人目眩的高空贴在几乎垂直的悬崖上干活,如果没有中国人用生命闯过了白人难以忍受的艰苦难关,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负责的路段决不会建成。即使建成,时间上也要拖得很久。修筑这条铁路所要克服的障碍几乎是难以逾越的,要同山中的暴风雪和沙漠的酷热作经常性的斗争,这些困难的克服,要归功于包括华工在内的数千劳工的勇敢和献身精神,施工中最沉重的部分都落在他们强壮的肩膀上,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发觉中国劳工比加利福尼亚本地劳工更为得力,更能使公司获得巨大利润。这使后来承包美国西部地区铁路工程的资本家竞相仿效,引入更多的中国劳工。华工修筑中央太平洋铁路中最艰难的一段被称作 19 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建筑,连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也说,正是有了这条铁路,八十天环游地球的梦想才得以实现,过去即便在最顺利的情况下,从纽约到旧金山也要走六个月,而现在只需要七天。    1998 年我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华人在开发美国西部所作的历史贡献与中美关系上海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提交了《 1998 年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的贡献》长篇论文 , 以充分的历史文献资料论述在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设中,华工以中国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出众的聪明才智,为筑路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取得了决定性的贡献。他们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大量华工在高强度、高风险劳动中死亡。然而令人愤慨的是,中国劳工在当时受到了酬金微薄、种族歧视和排华浪潮等不公正待遇。这种现象,甚至引起一些有良知的美国人的不平。今天,正确评价华工的贡献和揭示他们的悲惨遭遇,还他们一个公道,将有助于中美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 2006 年 , 我编著了大型历史图册《沉默的道钉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五洲传播出版社,中英文版同时出版) , 该画册依据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和翔实的文字资料,反映了 19 世纪中晚期数万华工漂泊海外的坎坷遭遇,展现了一百多年前在北美建设的华工从生存挣扎到立足生根,为当地文明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画册的图片包括历史老照片、历史图片、当年报刊杂志漫画,以及必要的历史地图、铁路建设图,历史文献等。画册希冀图文并茂,寓叙事于图片。画册的出版有助于北美华人华侨了解、认识、参与建设北美社会的历史,有助于促进中国与美国、加拿大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和友好交往,有助于北美移民社会和多元文化和谐家园的建设。    随着时代的前进,那些沉默的道钉、那些建设北美铁路的无名华工,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客观公正的评价。美国和加拿大领导人曾多次赞扬中国华人建设美国和加拿大的历史贡献。在跨入新世纪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面向欣欣向荣的浩瀚太平洋,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大国美国、人均面积世界第一大国加拿大、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当共同珍惜和继续发展这来之不易的中美两国、中加两国人民间的友好交往,这是美加中人民和社会各界爱好和平与发展的人们的共同期望。一个半世纪前,中国的劳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越过重洋,构建中美、中加人民友谊的桥梁;在当代世界,太平洋理应成为联系中美、中加人民和政府间友好合作、和谐发展的更加坚实的纽带。 2009 年是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改革开放 30 周年,也是中美建交 30 周年,共同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和国际事务严峻挑战,美中两国之间再次携手共进,回顾 140 年前中美两国人民合作共建北美太平洋铁路的历史,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去年以来,山东齐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等电视媒体告诉我,准备拍摄北美铁路华工的系列记录片或进行专题报道 , 我尽己所能提供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及建议 , 希望这些影视记录作品能够早日和观众见面。 笔者曾多次呼吁加强对于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学术网络开发和系统研究工作 , 在这方面美国已经远远地走在我们的前面,笔者希望看到社科院、教育部等主管科研部门做出积极反响。国家科学院的信息研究部门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合作研究开发 , 将会事半功倍。 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研究实际上也应该是投资上亿的清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涉及清政府时期的涉美和涉及英属加拿大的关系。我们不仅需要列入研究计划 , 还要投入足够的人力和财力。 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研究涉及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收集和研究 , 这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工作 , 迄今我们的华工究竟有多少人在多长时间内参加了北美太平洋铁路的建设 , 还不甚了了,国内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对此也极少涉猎。 我国近代农民工最早出洋并取得最大成效的莫过于华工建设北美铁路 , 他们对于建设北美家园的贡献最大 , 然而又是弱势集团 , 如何维护这些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障他们的基本人权,是我们在研究农民工问题上需要特别重视的课题。 华工建设北美太平铁路的研究涉及对于华工遗族的追踪调查 , 这是口碑史料的重要内容 , 需要有专门部门负责牵头来从事这项研究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国内的而且需要美国和加拿大的学者协同配合,笔者在美国曾去过麻州北亚当斯探访在高校任历史系主任的华人教授,他告诉我在北亚当斯就有一些安葬华人的坟墓,上面写的是英文名字,中文名字叫什么需要考证,其中有些人可能是太平洋铁路建成后来到这里的。 从事美中关系史研究不仅要考察研究政治和文化现状,而且要研究历史上美中两国人民的交往,像具有标志意义的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研究是个重要的立项题目,我们的各类社科项目和美中关系史研究会的研究者需要重视这一课题的研究。 大型图册《沉默的道钉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展现给读者的是珍贵历史图片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本书《道钉,不再沉默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则主要是对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的文字研究成果和资料辅以必要的图片。该书不仅集中了笔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 而且充分阐述深入研究这一课题的历史、现实意义,呼吁学界和媒体以道钉精神来探寻 140 年前中国建设北美家园农民工们的历史贡献和默默无闻的奉献。 本书收录了 31 篇文章。开篇《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贡献》详尽论述了建成与华工的关系。第 2-16 篇是对《沉默的道钉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画册的详细说明和补充 , 限于篇幅画册中言犹未尽的部分在这里都可以看到,尤其那些资料来源对于进一步研究有着借鉴意义。第 17-27 篇说的是笔者对铁路华工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建议。第 28-31 篇则附有四位专家对于笔者北美铁路华工研究成果的批评。 蒙白山出版社积极支持出版本书 , 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献给 140 年前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华工 ---- 沉默的道钉! 写于 2009 年 6 月,修改于 2009 年 7 月 (原载《道钉,不再沉默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1-5 页,白山出版社, 2010 年版,又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6期第203-208页)
个人分类: 纪念沉默道钉(07-11)|5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沉默了,但还没死亡
chrujun 2010-8-31 10:09
还是做一个沉默的人好。 我沉默了,但还没有死亡。 沉默了,可以更好地思考,更好地做有意义的事。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537 次阅读|5 个评论
《道钉 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目录
黄安年 2010-7-16 08:54
《道钉 不再沉默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 目录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7月16日发布 序言 001 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贡献( 1999 年 6 月) 001 《沉默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前言( 2006 年 10 月) 039 远涉太平洋 金山寻梦 引言 ( 《沉默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一部分 ) ( 2006 年 10 月) 045 沉默的金山 寻梦华工 (2009 年 7 月 12 日 ) 048 建设美国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先锋 引言 ( 《沉默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二部分 ) ( 2006 年 10 月) 074 华工参与太平洋铁路建设 (2009 年 7 月 10 日 ) 084 太平洋铁路在普罗蒙特里丘陵处胜利接轨( 2009 年 7 月 10 日) 111 建设太平洋铁路华工生活( 2009 年 7 月 13 日) 124 建设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先锋 引言 ( 《沉默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三部分 ) ( 2006 年 10 月) 153 华工参与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建设 (2009 年 7 月 13 日 ) 156 华工奉献 丰碑永存引言 ( 《沉默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四部分 ) ( 2006 年 10 月) 191 不忘华工建设北美的丰功伟绩( 2009 年 7 月 14 日 ) 194 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华人生活( 2009 年 7 月 15 日) 212 当代华建设北美新生活( 2009 年 7 月 17 日) 217 《沉默的道钉》后记( 2006 年 10 月) 236 研究沉默道钉的参考资料( 2006 年 5 月 6 日) 240 华工建设太平洋铁路和美国的崛起 ( 《历史教学问题》 2007 年第 6 期 ) 255 沉默的华工和贯通北美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 ( 《史学月刊》 2008 年第 1 期 ) 262 从历史上的漫画看 19 世纪后期美国的排华潮 ( 《社会科学论坛》 2009 年 6 月 ) 279 画册特点及在相关领域的价值 ---- 介绍《沉默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 ( 2006 年 10 月 26 日) 291 有感於编著《沉默的道钉》画册 ( 2007 年 11 月 14 日) 294 缅怀横贯美国大陆铁路沉默的华工建设者 ---- 献给为 137 年前为铁路通车无私奉献的铺路道钉们 ( 2006 年 5 月 9 日) 308 再谈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研究课题 华工和北美太平洋铁路( 2006 年 10 月 31 日) 313 祝贺齐鲁电视台等寻找华工太平洋铁路之旅 ( 2007 月 4 月 3 日) 318 高度重视图片资源的知识产权的保护( 2007 年 4 月 12 日) 321 发挥网络优势寻找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华工后裔 ( 2007 年 11 月 7 日) 329 纪念美国横贯北美大陆第一条太平洋铁路接轨通车 140 周年 ( 2009 年 5 月 10 日) 331 张聚国:汗水和生命浇铸的丰碑 读沉默的道订: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 333 王旭:沉默的道订、鲜活的历史 评介大型画册沉默的道订: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 (2007 年 5 月 ) 336 孟庆龙:一部很有特色的图片专题史 大型历史画册沉默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评介 (2007 年 11 月 ) 342 杨玉圣:道钉并不沉默 读黄安年教授编著〈沉默的道钉〉》 (2008 年 9 月 ) 347 后记 349 ( 《道钉 不再沉默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 , 黄安年著 , 白山出版社 , 即将出版 )
个人分类: 纪念沉默道钉(07-11)|4216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新著《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即将出版
黄安年 2010-7-16 07:40
我的新著《道钉,不再沉默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即将出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7 月 16 日发布 在我上海之行( 6 月 28 日 -7 月 12 日)的前两天 , 白山出版社的总编辑董志新先生打来电话,通报我的书稿《道钉,不再沉默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已经全部排出 , 需要作者仔细校改清样后返回出版社,争取尽快开印出版。该书稿于去年九月交稿 , 由于出版社的紧急任务使书稿审编延后,最近排出清样,该书有数以百计的图片也占了排版的相当时间 , 感到欣慰的是排版水平很高 , 需要改错的地方很少,相信不久将会开印并与读者见面。 书稿用快件寄到北京时在 7 月初 , 时我人在上海 , 通过电话联系 , 委托与我住地不远的杜春耕、何涛夫妇代收 ,7 月 12 日回到北京,取回清样,开始仔细阅读和校改。一年来有的新的信息需要交代,准备加上后记作必要的说明。该书 346000 字,幅面尺寸 170mm x 240mm ,定价 48 元。笔者言明 : 不收稿酬,只求少量图书 , 以馈赠亲友。 笔者在该书序言中写道 :2006 年出版我的大型图册《沉默的道钉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展现给读者的是珍贵历史图片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本书 《道钉,不再沉默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 则主要是对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的文字研究成果和资料,辅以必要的图片。该书不仅集中了笔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 而且充分阐述深入研究这一课题的历史、现实意义,呼吁学界和媒体以道钉精神来探寻 140 年前中国建设北美家园农民工们的历史贡献和默默无闻的奉献。 本书收录了 31 篇文章。开篇《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贡献》详尽论述了建成与华工的关系。第 2-16 篇是对《沉默的道钉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画册的详细说明和补充 , 限于篇幅画册中言犹未尽的部分在这里都可以看到,尤其那些资料来源对于进一步研究有着借鉴意义。第 17-27 篇说的是笔者对铁路华工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建议。第 28-31 篇则附有四位专家对于笔者北美铁路华工研究成果的点评。
个人分类: 美国书目提要(07-11)|3530 次阅读|2 个评论
由於無法啟齒的某種原因,本博週五休博一日。
jiangjinsong 2010-6-1 09:04
你們都知道 別假裝自己是外賓 去年我也曾因為同樣原因休博一日: 啟事:週四休博一日!
个人分类: 尚未分类|26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石头的灵性-兼答杨秀海先生
BaoHaifei 2010-5-31 11:27
石头的灵性 -兼答杨秀海先生 其实,有时候,我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沉默,一声不吭。有时侯,你们根本都找不到我,我早已经石沉大海躲藏起来。 有的人把我踩在脚下,我没有怨言;有的人把握顶在头上,我也不声张。 咳,世间那!我不吱声的好! 别着急,有时候,我也会石破天惊的。别忘了,我的那两个孩子。 一个是温润如玉,想必你也知道,那不就是宝玉吗。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剩下的不就是一块顽石嘛,他觉得无聊,就出来玩玩转转,于是就演绎了一场红楼梦。 还有,另外一个,你们更熟悉,就是那个猴子孙悟空,他不也是从石头中出来的吗 ?出来就来了一场大闹天宫。 远古的时候,我曾经惩罚过一个希腊的神仙,西西弗斯。我就是让他把我往山上推,当他把我推到山上,趁他休息的时候,我就轰隆隆地又滚到山脚下,然后他又不得不再把我推上去。 我的脑袋很硬,让铁锤砸过,不过,马上会发出四射的火星。除了半导体激光器,还有什么能够迸发出这样灿烂生命的火花? 天山流星飞过,你为何看得见?他呼啸着,那是我在呐喊!因为那是我在燃烧着生命! 你问我,我会不会发怒?会的!我发怒也不过就是山崩地裂。两块大石头相互碰撞一下,就是地震,也就是吓唬吓唬。要不,你们也可以吓唬吓唬我,看看我们谁的力量大? 其实,我没有什么,前辈、古人已经逝去,为何我在他们倒下的躯体旁边久久站立,并在石碑上留下文字,因为那只有我才能千年万年为他们站岗护卫,将他们久久铭记!我才不会忘记历史!石头会纪录一切! 还有那个狮身人面的巨像一直伫立在那里,他在干什么?他在凝望! 我会变得圆滑,你看那河流里面的水冲击着的那些鹅卵石。 我会磨损,我会沧桑,我会风化,我也会变老。 天若有情天亦老,有一天,海水干涸了,我也会烂掉,海枯石烂吗! 在你忙碌或者无聊的时候,我仍在伫立凝望,我在默默看着风云,我在默默孕育着生机,你说我有灵性吗?
个人分类: 随想|4379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们开始变得沉默
王斌 2010-5-27 23:27
为什么年轻人敢说话,那是因为年轻人脑海中的信息少不需要太多权衡;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变得很少说话,那是因为年轻人脑海中慢慢存储更多的信息需要慢慢分析;为什么有些人掌握足够的信息并且具备说话的资格也不敢于说话,那是因为他们早已经慢慢把不说话当成了习惯。 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在研究所的组会中大家变得沉默、在博士答辩中专家变得沉默、在社会上的热点的民生问题上领导变得沉默 ...... 我们年轻人注意到了,我们年轻人在笑很多人只知道拍拍手鼓鼓掌的状态,可是我们也变得只知道拍拍手和鼓鼓掌。讨论会上我变得沉默,那是因为我担心我的言论可能让别人不舒服。在我曾经很高兴地给我的师兄指出研究上不足之后,他在会后不满地把他在讨论会上的窘态告诉我,于是我觉得我应该收敛,我应该去让他觉得他的研究很合理,于是我被和谐了,和谐到直至有一天我不太敢于说话,也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博士论文评审上,总是说一些文字表达等等不痛不痒的修改意见,事实上他们应该会有更高明的意见,但是他们选择了沉默,因为他知道这篇论文是谁的,为了和谐的氛围,他们需要和谐的评语。当一位记者问某地区环保局的负责人, 关掉这些污染厂有什么困难呢? 没有困难! 负责人说,记者又问 那为什么关不掉呢? 负责人顾左右不知说啥,因为他知道沉默才是最好的选择。 我理解别人的沉默,因为我也会沉默,我知道沉默的原因不是因为我知道的少,而是因为我知道的多,分析的多。最近参加了一个项目的结题会议,会上我针对所处理的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很坦诚认真并且稍显严肃地反映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会下,一个领导语重心长地告诉我 这是因为你分析的少 ,我明白他的意思,因为我的言论会让一些工作变得不贴切,会让一些人觉得不舒服。有些人,当然比我知道的多,分析的多,他们应该会说的比我好,比我更能说出有建设性意义的意见,可是他们被更多信息所累在逐渐掩盖自己真实的想法。我能够理解,因为我曾经让我的师兄变得不舒服,从此我开始沉默,或者表演地不是很愚蠢地沉默。 我期待这样的一个环境:面对问题,大家不要太计较自己的面子之类的,因为我们只是针对问题本身,请不要把太多的因素考虑进去,这样大家才能够更好的交流,我们祖国的学术发展才有希望走得更快更远更踏实。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沉默
metanb 2010-2-20 16:55
它的逻辑是:你有权保持沉默;你所说的一切都将看作对你自己的投影。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20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沉默的一代人 我们为什么沉默
xupeiyang 2009-12-29 12:5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1219/13/257271_11491664.shtml 作者:孙玉祥   我曾经很奇怪,为什么在中国,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是那么沉默的一代?无论是在学界,还是在文坛;也不管他们是作为个体,还是作为群体,我们都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当五十年代那批人在理直气壮地总结自己一生喊出大道多歧、青春无悔的响亮口号时,我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当五十年代人在文坛上翻江倒海寻根问祖时,我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因为五十年代人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导力量,所以他们享有的话语权自然比你们充分,们也不用急,要不了多久就轮到你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了其然?岂其然!现在已是二十一世纪了,六十年代人已人到中年,此时不发言更待何时?再说,整个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不都是五十年代出生的那批三十、四十岁的家伙们在那里滔滔不绝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地享有话语霸权么?为什么轮到我们了就三十岁不行、四十岁还不行?   而更让人感慨的是:进入新世纪后,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七十年代生人开始在中国寻找他们的位置,发出他们的言,用身体写作,用行走生存之时,我们还是听不到他们的声音陈子昂诗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对六十年代中人来说恰巧相反:我们是前可见古人,后可见来者,可就独独没了自己就像那个笑话讲的:和尚有了,枷也有了,可我呢?我他妈哪儿去了?   五十年代中人的王小波曾说他们那一代是沉默的一代,这当然是过谦了,而他自己最后也承认如今我也挤进了话语圈子。真正沉默的一代是我们六十年代人。人们爱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在中国当代史上存在一个深深的断代在我看来,这断代就断在六十年代。原因是我们上一代人还在喋喋不休地喧嚣,而我们下一代人已开始津津有味地讲话,只有我们保持沉默这沉默也许会保持到我们这一代人悄悄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悄悄地我来了。我挥一挥手,不带走天上的一丝云彩。指出这种现象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探讨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为什么这一代应该发言也可以发言的六十年代人保持沉默?是因为高贵?还是因为无奈?   我想,这一代人之所以愿意保持沉默,首要原因是在们成长最重要的童年少年时代,我们领教了许多许多的语言暴政,更听到和说过了许多许多的废话太多的语言垃圾填塞了我们的心灵,这些语言垃圾充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我们对语言本身的兴趣已荡然无存。萧伯纳曾说过:许多英国人终生不看莎士比亚,就是因为幼年时塾师强迫背诵莎剧的结果。文学是这样,语言也未尝不是这样?在我们少年时代,总被各种媒体( 包括老师) 孜孜不倦地告诉我们:我们生长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我们不仅比世界上其他三分之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劳动人民幸福,而且我们还肩负着把我们从苦难中拯救出来的神圣使命可事实上我们也饿过肚子,在学校里也受过年纪大的同学的暴打。话语与现实的对比使我们明白:讲出来的话往往并不可信不仅不可信,它还常常与事实相反。所以对华丽的话我们都保持着警惕:不单自己不愿意听,而且自己也不想讲。沉默不见得是金,可沉默的人不骗人也很少受别人的骗,这倒是事实。   第二个原因,我想,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生存环境实在太恶劣了:我们整个小学中学时代都在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度过,根本就没读上什么书我小学毕业时,连分数的加减都不会可谓先天不足;成年后又碰上社会转轨,整个社会四五十年积累起来的矛盾问题全堆在我们这一代人头上解决( 或者说:别人得的病,却全由我们来吃药) :什么失业下岗,什么房改医改这些问题对于五十年代中人来说,已大多不成问题,因为他们已退休或接近退休,国家对他们的利益多有照顾,属于改革的漏网之鱼;对于七十年代的人也不构成威胁,因为他们读书多准备足,真正的市场经济只会使他们如鱼得水地施展自己才能。可是读书少而又年纪大的六十年代中人呢?改革的代价得由他们付,而改革的成果他们却无缘享受在历史的祭坛上,因为我们扮演的角色只是牺牲!而苦难与牺牲只会让人沉默:就像鲁迅小说《故乡》中的那个闰土心中很苦,嘴上却说不出来。   第三,如果我们务虚一点的话,我们也许可以说:六十年代中人是理想幻灭或没有理想的一代。如果说五十年代人是理想的一代或浪漫的一代的话,那七十年代人就是现实或自然的一代。惟有夹在中间的六十年代人不三不四非牛非马地没有主义( 主意) :我们既不能也不想像五十年代人那样雄赳赳地宣称自己虽然壮志未酬,但是青春无悔因为我们没有壮志,似乎也无所谓青春;也不能像七十年代人那样追求自我自由自在因为我们有负担而无本事,怎么也自我自在自由不起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我们还有什么说的?当然只好归去掩门自叹息了。   有人曾这样分析六十年代人:他们一边嘲笑第三代人( 指五十年代人笔者) 的沧桑和失落( 岂敢,我们羡慕那种沧桑,而自己是更加落笔者) ,一边悲怜独生子女的漂浮空虚。他们在嘲讽第三代人的知青情结时,自己却坠入了红小兵的怀旧之中;他们在批评上一代人的民主幼稚病时,自己却在标榜义和团式的狭隘民族主义。其实,第四代人( 指六十年代人) 与上一代人的一个真正不同特点,是他们更为现实务实,因而也更为平静和沉寂( 见杨东平《代际冲突和独生子女的一代》) 。除去文中一些对六十年代人近乎吹捧的指责外,这段话基本准确地讲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尴尬尤其英明是:指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最大特征,那就是沉寂。上面分析的也还都只是些现象,如果我们再从更深层的精神层面来看看这个问题,也许会看得更清楚。   钱理群先生在给他弟子余杰的一封信中曾谈到:我们在强调鲁迅尖刻锋利的战斗精神的同时,也千万不要忘了他内心深处那种仁厚宽容挥之不去的人道主义情结而这才是鲁迅精神的底色,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底色,鲁迅才与虚无主义者或颓废主义者划清了界限。这话说得真好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不仅是因为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峻,更因为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仁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能爱,才能恨,正因为寄意寒星荃不察,所以才会我以我血荐轩辕!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人幼小时打下的精神底色对他一生的成长与选择有多么大的作用。   那么,我们这一代(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的人) 的精神底色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成长在一个阶级斗争烈焰空前蓬勃的年代,在我们如白纸一张的儿童少年时代,心灵就被社会涂抹上浓墨重彩的阶级斗争图案:我们被告知,人是分阶级的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一样,每个人都属于自己的阶级:没有家的人也有自己的阶级,那叫流氓无产阶级。阶级之间的关系是你死我活绝无妥协余地的,你千万别指望剥削阶级对你好,他就是对你好,那也是糖衣炮弹:表面是对你好,可实际却是想砰的一声炸你个灰飞烟灭!所以,必须进行残酷斗争,不是你吃掉他,就是他吃掉你。为了防止他吃掉你,最好你先下手吃掉他,而且,最好是吃得连骨头也不剩一根,所谓除恶务尽是也。缘此,作为阶级斗争最高形式的战争,在我们那个时代就成了文学艺术最为集中热情的表现题材当然,也就成了我们精神底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记得我人生识字忧患始时读的书是《长白山儿童故事》、《战地红缨》、渔岛怒潮》、《刘胡兰的故事》、《激战无名川》、《敌后武工队》、《难忘的战斗》等等。这些书讲的都是革命人民如何与阶级敌人特务汉奸国民党展开斗争的血淋淋故事。   不过,你也别怕:这里面虽然有牺牲,可牺牲换来的却是伟大的胜利,而牺牲者也会作为革命烈士受到人民的永远怀念虽死犹荣,所以你也别不想去做;相反,你要怕死,那就只有当叛徒,而叛徒的下场不仅会给我们捉了枪毙,而且会遗臭万年:你要有儿子什么的话,连他长大后也会到你坟头上撒尿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头愧姓秦!所以,那些书告诉我们好人坏人的惟一区别就在于你是否愿意牺牲。我们从小接受的可以说是一种死亡教育,也就是说它不是教我们如何好好地活,怎样有意义地去度过这短暂的一生;而是变着法子教我们如何好好地去死,死得越惨烈越好比如刘胡兰是被铡刀铡死的,所以死得光荣;董存瑞是被炸药包炸死的,所以死得英勇;邱少云是被火烧死的,所以死得壮烈   当然啦,你也别怕,这死并不可怕岂止不可怕?简直就还闪动着诱人的祥光:什么理想、道德、信仰、追求、人格这些美好的东西全因死亡而闪闪发光、熠熠生辉;而关键时刻你要选择了生存,那就意味着堕落苟且,可耻可杀。这种教育今天看来似乎有点骇人听闻,可在当年却是实实在在贯穿于所有文学艺术中的主流题材。一个作家在反映那个时代的一本小说中写到:死,对我们来说司空见惯,每天我们都能听到、看到很多人在我们身边死去在故事和电影上。所有的故事无论开头多么平淡,结尾一定是以杀人和被杀告终。这些故事讲的就是一个好孩子后来怎么变成一条好汉。这的确是的。   打倒四人帮后,作家李存葆在一篇叫《山中,那十九座坟茔》的小说中写到:文革期间,一个战士为了得到领导战友的好评,在抢修一处事实上毫无意义的所谓国防工事时不顾自己身体有病,拼命去扛石料水泥,最后给活活累死了。人们在整理他遗物时在他的日记里发现了他把语录一不怕死,二不怕苦抄成了一怕不死,二怕不苦!这一颠倒相当准确而典型地描绘出那个年代划分好人坏人的简单标准:你要想做个英雄的话,那在战争期间你就得去死不死算什么英雄?这方面,所有的战争文学都是例子。你要是在和平期间呢,你就去苦得像小说中那个战士一样活活累死( 实际上也是死了) ,或者像当时一个叫金训华的知识青年,为了抢救一根落水的电线杆子( 因为那是国家财产) 而跳进波涛汹涌的大河,结果电线杆子没有抢救上来,自己的命倒给搭进去!而在英雄与坏蛋之间根本就没留下任何空隙凡人的生活空间。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在文革中红卫兵那么不顾一切地破四旧搞武斗;有的还跑到越南、缅甸去参加游击队,为国际主义抛头颅洒热血没有去的就呆在国内胡思乱想。当时有一首红卫兵诗歌《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写的是两个红卫兵勇士铁马金戈气吞万里如虎,打遍全世界无敌手,最后打到美国,战友为了掩护我牺牲在白宫华丽的台阶上!因为他们受的教育告诉他们:这是他们成为英雄的惟一选择。记得小时候看了这些文学作品,我也热血沸腾,很想找一个阶级敌人来殊死搏斗一通,以成就我留芳百世的英雄梦:此时若有一个地富反坏右或走资派在我身边的话,我一定会毫不客气冲上去对他拳打脚踢,甚至刀砍斧劈。有人说:我们这一代是吃狼奶长大的一代。话虽然难听,可我们反躬自省、扪心自问,恐怕也只有点头的份:狼不就讲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吃掉你么?   亢奋后往往虚脱,高峰后就是低谷或许,这就是六十年代人沉默的内在原因吧?   如果从外表看,六十年代人是沉默的一代;如果从我们的精神底色来看的话,还可以说我们是冷漠的一代。   我们沉默是因为我们看的更清!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3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随笔]沉默还是觉醒
blueyye 2009-11-1 20:14
10 月 29 日 和 31 日,科技星空,巨星陨落愿贝老和钱老走好,你们工作和生活过的人间会铭记你们的不朽功绩 文化革命革去了一代学术、两代信念,随着承载学术的大师逐一离去和社会价值理想的沦落,失去信仰的人们将更加躁动无助。梦中觉醒:人心如何拯救? 莎翁曾借王子之口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沉默还是觉醒,也是个问题
个人分类: 学术随笔|3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随笔]继续沉默
blueyye 2009-8-18 11:07
暑期出国一游,民风和国格基本如旧 7 月 11 日 ,文化星空,双星陨落,略惊世人几何 7 月 22 日 ,五百年一遇日全食覆盖长江,数亿人终于仰望星空 引进人才与流失人才的争议仍在继续,其实华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为中国做贡献同胞们在异国他乡谋生也属不易,不回来也是为了减轻中国人口压力并传播华夏文明 学术不端官场腐败盘根错节,选官体制决定各级官员唯上略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还得说人心思治算是好现象 世界不安热核纷争,小小寰球谁知祸福相倚未来是梦不是梦 一梦消沉,梦醒时分,世上照样车水马龙 惟有继续保持沉默
个人分类: 学术随笔|2940 次阅读|4 个评论
对科学网的印象与随想(一):沉默的大多数
caozd 2009-8-11 10:58
经常上科学网,因为这儿有我的前辈与同仁,从他们身上我可以学到很多,寻找心灵的共鸣,也能找到些许精神寂慰。 科学网博客开通很久了,极少发言,一方面是我更喜欢做听客,另一方面是千头万绪不知该从何开始。久病成医,看多了,听多了,自然也就形成了一种印象,下面我就自己的体会略说一二。 敢以实名来宣扬自己立场的人大都是有几把刷子的人,这不仅仅是指其治学,还包括其为人。无论是学有所成的科学大家,还是初出茅庐的研究生,个个性格鲜明,有棱有角。然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文采飞扬的博文,而是博文后隐忍不发的匿名回复/评论,我看到了沉默的大多数。 曾几何时,沉默逐渐成为国人的一种习惯。当小偷在公车上公然行窃时,乘客选择沉默;当暴徒在大街抢劫杀人时,路人选择沉默;当突发公共安全事故时,媒体选择沉默;当官员贪腐成风、行政特权通行天下时,全国人民选择沉默当中国科学在不断沉沦时,谁在选择沉默? 当我还是小屁孩时,大人问我长大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脱口而出说要成为科学家。对于当时的心智而言,不知道科学家意味着什么;等到我逐渐成长,慢慢明白科学家就是从事科学事业的人,而科学事业是人类最崇高和圣洁的伟大事业,于是我无限敬仰并为之奋斗;及至今日,我突然发现科学还是那片圣洁的土壤,但物事人非,耕耘这片土壤的人却逐渐变得形象模糊。 十多年前,成龙演过一个电影叫我是谁?/WhoamI?,对于当下的我们,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有人说,当你问谁都不知道答案时,那就问自己的内心吧!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有论政的传统,也不乏为直陈忠谏而刀俎之士,这是一种根植于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风骨。然而,在当下中国,还有几个敢为五斗米不折腰的知识分子呢?既然惹不起,敢就选择沉默吧! 沉默是最佳选择,但这种沉默又不是完全不发声的沉默,偶尔还冒个泡,表明它还存在,表明它还有独立思维,表明它还没有完全麻木,这就是知识分子的沉默方式。 沉默的日子里,内心深处又总是有一种涌动,这是一种与千年文脉息息关联的内心骚动,它使沉默的我们的内心备受煎熬,不吐不快呀。然而,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古训让人不敢有所异动,于是乎,几个勇敢点的则充分发挥其博学专长,指桑骂愧、含沙射影等技巧交错并用,略带羞涩的文笔中处处隐晦,外行人看不懂,内行人则心知肚明。作为沉默的大多数的你我他,偶尔看到几个略表内心的博文,则再也忍不住,以匿名的方式吱呜几声,既表支持,也泄内心怨念,一举两得。既然无法在高速公路的滚滚车流中逆行,那就寄情于窗外的山水吧,自古英雄几人还? 是什么让沉默的大多数的内心如此不平静但又不得不继续沉默下去?还是那句老话,问自己的内心吧!一滴水的宇宙,一粒沙的天堂,我们的内心就是宇宙与天堂! 一个多月前有一个极热的影片《变形金刚2》,最后结束时,红蜘蛛说我不是劝你做胆小鬼,我的主人,但有时,胆小鬼能活下来,意味深长呀...... 沉默的斯芬克斯,阅尽千年沧桑不倒,何故?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04 次阅读|4 个评论
嗨,科学网
weidongfirst 2009-7-17 15:00
今天是个好日子,不仅仅是又一个周末的即将到来 无法知晓申请到科学网的博客对数年之后的我意味着什么,当下重要的是,既然选择了,就去用心 想马上写点什么作为开篇,在我完全清醒过来之前,就跟着感觉走好了 留学日本已半年,越来越坚定自己的选择并投身其中。欢乐过后偶尔孤独,奋发之余时有顿悟 以及一些喜欢的句子,就码在这里吧,和大家共勉 。。。。。。。。。。。我是深沉的分割线。。。。。。。。。。。。。 失败了就要承认,做错了就要认错,不要讲理由,那样只能让对方觉得你更恶心。要懂得去说,这是我的错,不要把本应用于解决问题的精力浪费在无休止的争论中 不要天真的以为所有人都会理解你, 更不要和任何人耍小聪明,别人的关心要懂得感恩,真诚相处 要挑战强者,即使你全部失败了你也是勇士 保持自我 比整天装 B 活的更愉快。学会恰当的保持 沉默 今天的境遇是由于昨天的表现所导致,不断磨炼自己去 正确的表达思想 不论别人怎么说怎么评论,相信自己是唯一的,相信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唯一的,相信自己的爱情是唯一的,相信自己的经历是唯一的,没有什么可参照的,因为这一切的导演和主角都是你自己 一定要坚定的认为看到的所有人都是人 没必要让所有人满意,那不可能。别和别人比,和自己比就行了 面对现实,解决自己能解决的所有问题,解决不了的留着,时间能改变一切 你不会不懂的就不要说不要评论实在想说话就去请教,否则结果通常以丢人结束 帮助别人要看自己的能力,还要看对方的贪婪程度。要多做雪中送碳渴中送水的事,少玩虚的,否则你就假装什么都没看到 人要有骨气,尤其是男人,要坚持你所坚持的,总有人认为你是对的 累了,就不做了。 你是自己的,不必太关注别人的感受 小心你的承诺,它们是用来兑现的,不是说来玩的,这是为人基本之一
个人分类: 神秘紫|2626 次阅读|1 个评论
沉默的金山寻梦华工
黄安年 2009-7-13 15:14
沉默的金山寻梦华工 ( 2009 年 7 月 12 日)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7 月 13 日发布 19 世纪中叶,中国苦力乘帆船远涉太平洋来到金山寻梦,成为第一批来到美国的农民工 , 他们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今年是北美第一条太平洋铁路通车 140 周年 , 这里发表的是笔者对在 2006 年出版的《沉默的的道钉》画册中远涉太平洋金山寻梦一节一些历史图片的详细说明。 ( 1 ) 美国华盛顿纪念塔内镶嵌着 1853 年中国清代浙江宁波府向美国赠送的花岗岩石碑。这块汉字石碑高 1.6 米 ,宽 1.2 米 ,碑石周边刻有僧侣、游龙、武士和精美的花纹,碑文书法工整挺秀。上面刻有时任清政府福建巡抚部大中丞的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 肯定美国独立战争和称赞华盛顿的文字 。镶嵌在塔内第 10 级内壁上的这块石碑 , 是中美早期友好关系的里程碑,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赞扬和学习新兴美国精神的心情。 1998 年 6 月 29 日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北京大学讲演中提到了徐继畬和这块汉字碑,称它是 150 年前美中两国关系沟通交往的见证 。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14-15 页,图 1-3 选自美国华盛顿纪念塔 全景、碑像、拓片,任复兴供图 。 《克林顿在对北京大学师生的讲话》 ( 1998 年 6 月 29 日 ), 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谈到 徐继畲时任清政府福建巡抚部大中丞,他在华盛顿纪念碑上写有两段话:按 , 华盛顿 , 异人也。起事勇於胜广 , 割据雄於曹刘。既已提三尺剑 , 开疆万里 , 乃不僭位号 , 不传子孙 , 而创为推举之法 , 几於天下为公 , 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 , 不尚武功 , 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 , 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 , 幅员万里 , 不设王侯之号 , 不循世及之规 , 公器付之公论 , 创古今未有之局 , 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 , 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大清国浙江宁波府镌耶稣教信辈立石合众国传教士识咸丰三年六月初七。(原文见《瀛寰志略》)。 这座 华盛顿纪念塔 白色大理石方尖碑,高 169.33 米 ,重 9.1 万吨,历时 36 年竣工。碑身由 190 块纪念石块组成。) ( 2 ) 中国近代启蒙学者徐继畬( 1795 1873 ) , 山西五台人 , 晚清洋务和自强运动的先驱,曾任同文馆首任馆长。他所著的 10 卷本《瀛环志略》,系他在福建巡抚任上收录中外有关图书资料编辑而成 , 为中国近代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的概况的专著,被誉为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67 年秋, 美国第 17 任总统安德鲁约翰逊委托著名画家普拉特,制作了一幅斯图尔特的华盛顿画像的复制品 , 后来经由 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代表美国政府向徐继畬赠送了华盛顿画像。 徐继畬在接受美国政府赠送的华盛顿画像复制品时的 答词中称因思贵国中华盛顿首建奇勋 , 创为世法 , 以成继往开来之功 , 其必传于世无疑也。 1997 年 5 月 15 日 在美国华盛顿纪念塔前南草坪举行了纪念开创中美友好关系的先驱徐继畲及其《瀛寰志略》问世 150 周年的纪念仪式。 ( 3 ) 19 世纪中叶中国苦力乘帆船越过太平洋寻找金山梦。最早成批地来到美国加州的亚裔是来开采金矿的中国人,这些早期中国苦力大都来自广东,全是结伴而行。为寻求生计,他们乘三桅大眼船航行在波涛汹涌的太平洋上,历尽艰辛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当时的航行的日期都很长。一般来说,在 10 月至 3 月间,整个航程需要 100 多天,在 4 至 9 月间也需要 75 天左右。他们被安置在暗无天日的船舱下,拥挤不堪,人靠人地一排排紧紧码在船舱底下,没有手脚平摆的位置,船上大多无任何医药设备,人们与饥饿、缺水、污浊的空气、疾病相伴,死亡率极高。这些立有契约劳工与当年已经被明令禁止贩卖的黑奴事实上没有太大区别。他们签订了带有某些卖身条件的契约,来到美国,被人称为卖猪仔。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17 页,图 7-8 ,见 Becoming American(1)DVD ;美国国会图书馆; 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 , Item 26 of 149 , DIGITAL ID , cubcic brk5393 。 Harper's Weekly, Vol. 20 , 1876 。 当时的帆船时代,航行的日期都很长,所以货运吨位价格也特别高。) ( 4 ) 约 1851 年的旧金山港一瞥。旧金山位于加州海岸一个狭长半岛的尖端,美墨战争中归属美国, 1847 年改名为圣弗朗西斯科。 1848 年加州发现黄金,淘金者通过旧金山涌向淘金地,旧金山渔港人口在短短三个月内由 300 人激增至 25,000 人。来自广东的大批中国契约华工乘船来到旧金山并向加州其他地区扩散,成为华人最早积聚的城市,被称为金山。后来为了有别于新发现的澳洲墨尔本金矿,遂改称旧金山,华人利用谐音又叫它三藩市,当时旧金山在美国对外贸易额中仅次于纽约、波士顿和新奥尔良。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18 页,图 9 选自 中央太平洋铁路历 史图片博物馆收藏自 加利福尼亚历史协会。) ( 5 ) 19 世纪中叶中国移民乘船到达旧金山海港 , 等待海关入境检查。 19 世纪中国人移民美国主要集中于西部由旧金山入境。初期,其中绝大部分人是为淘金而来,后期则主要是从事筑路。据旧金山海关记录 ,1861 年新到达美国的有 8434 人 , 回国的有 3594 人。 1869 年 , 入境的华人有 14990 名。华人一到加利福尼亚,随即为这里的淘金者建造了住所和家宅。大多数华人只是短期打工,暂居美国,攒够一些积蓄便返回中国,又有新的青壮年男性华工接替。有学者盛赞:没有中国人的帮助,这些淘金者很难在加利福尼亚生活下去,华工是加利福尼亚等西部金矿区可以依赖的唯一的劳动力来源。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19 页,图 10-11 选自 旧金山海关提供照片, 美国国会图书馆或 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HARPER'S WEEKLY 。 1850 。 San Francisco Maritime NHP Building E, Fort Mason Center San Francisco, CA 94123 ) ( 6 )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来加州淘金的华工。根据美国官方的移民记录, 1820-1850 年间中国移民只有 46 人, 1848 年美国加州萨克拉门托 下弗雷泽河 附近发现金矿。随着圣弗朗西斯科《加利福尼亚人报》、纽约《先驱报》刊载消息,很快传遍了全世界,淘金热由此开始。消息传到广东,成千上万年轻劳力乘坐帆船来到金山( Gum Shan 或 Gold Mountain )。 1858 年 1 月 1 日 至 6 月 30 日 半年中 , 由香港开往旧金山的船只共 15 条 , 合载成年男子 4634 人 , 成年女子 186 人。 1854 年 3 月 20 日 , 美国驻华使馆官员麦莲自香港致美国国务卿马西的信件说:从中国去香港去加利福尼亚的移民有增无已。这个数字不下一万名 , 而且今年年内还将大大增加。有人统计 19 世纪 70 年代加州华人有 15 万人,到 1882 年累计赴美华工 30 万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来广东农村的单身汉。根据美国学者柯立芝所著《中国移民》一书的统计 , 在加利福尼亚的中国人 ,1852 年为 25,000 人 ,1857 年为 45,000 人 ,1867 年为 50,000 人 ,1873 年为 62,500 人。 ( 7 ) 19 世纪 50 年代后期,在美国加州的淘金华工向加拿大的卡里布( Cariboo )地区发展, 1863 年这里的华工约有 4000 人。 1858 年,加拿大的弗雷泽河与汤普森河沿岸发现黄金的消息传到加利福尼亚,华工还从旧金山前往维多利亚到达不列颠哥伦比亚的采矿区。他们成为中国人移民加拿大的先驱,数千淘金者从香港乘船来到这里。这一年旧金山一家公司签约支付 3500 美元运送 300 名华工来到维多利亚,每人附带再支付 20 美元。 1859 年另外有 2000 华工从加州来到加拿大的哥伦比亚地区采矿,在高峰期约有 5000 华工生活在加拿大的巴克维尔地区。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21 页,图 13 选自 http://collections.ic.gc.ca/generations/emigrants/goldrush.html The Gold Rush ) ( 8 ) 1852 年华工和白人一起在加州萨克拉门托附近的奥本山沟( Auburn Ravine )淘金, 1848 年 8 月 19 日 ,《纽约先驱报》报道加州发现黄金。当年 12 月,波尔克总统向国会通报:加州发现大量金矿的报道非同寻常,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根据统计, 1849-1857 年, 10 万淘金者的淘金产值在 10 亿美元以上。 1851 年到 1860 年的 10 年中,美国生产的黄金占世界黄金产量的 41% 。 1848-1883 年,加利福尼亚开采了价值 12 亿美元的黄金,相当于美国同期黄金总产量的 2/3 。华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工人一起为开采黄金做出了贡献。 。 ( 9 ) 自 1848 年在加州萨克拉门托附近地区发现金矿到 90 年代,开采金银矿的浪潮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其中有 1849 年的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热、 50 年代在科罗拉多、内华达发现金矿、 70 年代又在爱达荷,蒙大那和达科他发现了金矿。此外在亚利桑那、新墨西哥、蒙大那还发现了银矿,在科罗拉多、爱达荷发现了铅矿。在这些采矿地都有华人的足迹。华工还在内华达、俄勒冈、爱达荷、蒙大那、华盛顿等州挖金,并开采铁、铜、水银、殊砂、煤炭、硼砂等矿产。 ( 10 ) 在矿工工地一起干活的除了华工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工人,华工埋头苦干,努力工作,受到好评,和各国工人友好相处,公司领班的往往是白人。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23 页,图 16 选 自 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 Gold Mountain Dreams , DVD ) ( 11 ) 华工在加利福尼亚的矿山冶炼矿石不仅条件十分艰苦,而且还必须交纳采矿税。 1850 年 , 加利福尼亚州议会通过了《外籍矿工执照法》,规定每个中国矿工每月须缴纳 20 美元的营业执照费。以 1862 年 2 万采矿华工计算,则全年就需缴纳约 1100 万美元, 1880 年加州华人中还有 1/5 在矿山工作。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23 页,图 17 选自 The Virtual Museum of the City of San Francisco 自 Charles Christian Nashl ( 1818-1878 ), 1860 edition of Hutching s California Magazine 收藏, www.druglibrary.org/schaffer/history/1870/chincradle.htm ) ( 12 ) 华工矿工在冶炼现场。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24 页,图 18 选自美国国会图书馆; 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 , Item 34 of 160 Cradle , BANC PIC 1996.001:88ALB , 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DIGITAL ID , cubcic brk2970 ) ( 13 ) 图为金山梦中的华工在加州的简陋住地。加州的华工不管是开矿,还是筑路,大都长期生活在荒山僻野之中,风餐露宿,从早到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住房十分简陋,环境十分恶劣,卫生条件很差,生活十分简朴,用咸鱼、咸菜、咸虾酱下饭。在淘金队伍中,他们往往结队而行,在河流及其支流的堤岸上支起营幕居住,通常被称为中国营。 (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25 页,图 19-21 选 自 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 Gold Mountain Dreams , DVD) ( 14 ) 1852 年加利福尼亚人口统计第 194 页显示,有 18 名中国工人在斯特罗布里奇皮彻( Strobridge and Pitcher )农场工作。 (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25 页,图 22 选自 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 The report by Chief Engineer Montague, dated November 25, 1865 , G.J. Chris Graves and Carol Graves) ( 15 ) 华工利用在国内家乡的农田水利建设经验,在加州从事农田开垦。在萨克拉门托河和美利坚河流域三角洲地区的大片涝洼地上开垦出了 1800 万亩良田,使之适合种植小麦、玉米、亚麻、大麦、蔬菜、棉花和亚热带水果,这片良田是在全靠双手,没有任何现代农业机械下开出的。开垦前,这里的土地价值为每英亩 13 美元,开垦后猛涨到 100200 美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小麦农场,被称为北欧的面包篮。潮田开垦公司总理罗伯特斯 1876 年在国会作证时说:中国人在农业上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等于我们矿产的总值。仅筑铁路和改良涝洼地,华工就为美国创造了 2.897 亿美元的财富 。美国学者研究认为,是华人教会了美国人如何栽种、培育、收获果园和庭园里的作物。没有华工的辛勤劳作,就没有加州农业的最初发展。加州葡萄园闻名于世,是和华工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 1872 年加利福尼亚生产的草莓,占当时美国 2/3 ,得益于华人的经营。 (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26 页,图 23-25 选自 Bill Moyers 主编和导演的 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 Gold Mountain DreamsDVD 。 梁启超认为,加州的繁盛实吾国人民血汗所造出之世界也。 ) ( 16 ) 图为约 1850 年时的加州萨克拉门托的唐人街。 19 世纪 50 年代来加州淘金和 60 年代修建太平洋铁路的绝大多数华工在萨克拉门托和旧金山地区居住,由于语言不通,只能与周围的中国人在一起交流,逐渐形成了中国人相对集中的社区 唐人街。萨克拉门托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中部、萨克拉门托河下游,西南距旧金山 137 公里 。 1848 年其东北 56 公里 处发现金矿,成为淘金者的物资供应中心。 1854 年萨克拉门托成为州府。 (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27 页,图 26 选自 California State Library, Sacramento, California) ( 17 ) 华工在美国从事成衣、服装加工、洗衣占有相当比重。不善市场竞争的中国人在加州还从事淘金、采矿、筑路,还垦殖荒地、整治农田、种植葡萄和水果、捕鱼虾、餐饮、制烟、制鞋业、羊毛制品业和家佣服务行业。在加利福尼亚的服装业, 1870 年的产值为 27 , 000 美元, 1880 年增加到 360 万美元。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中曾记述:洗衣业,实在美华人最重要之职业也。洗衣业工作时间长、劳动繁重、单调重复、孤单乏味、收入低微,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这样一首歌谣诉说华人从事八磅生涯的艰辛:一把熨斗 八磅 重,十二小时手不闲。一周干满七天活,挣了一点血汗钱。拣到洗,熨到叠,为了一碗活命饭,辛苦劳累在金山。图为华工正在从事服装加工。 (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28 页,图 27 选自 Becoming American, Nevada Historical Society; 1860 加利福尼亚清史杂志( Huchings California Magazine ) ( 18 ) 华工在加州捕鱼 (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28 页,图 28 选自 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 Gold Mountain Dreams DVD 。 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 , Item 28 of 149 , Harper's Weekly, Vol. 19 , 1875 年, CALL NUMBER , MTP/HW: Vol. 19: 240 , 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DIGITAL ID , cubcic brk5387) ( 19 ) 在淘金热时代,加利福尼亚的中国菜农为矿区的白人社区和华人提供了大批新鲜的蔬菜。 (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29 页,图 29 选自加利福尼亚历史协会( California Historical Society ) FN-02346) ( 20 ) 华工在加州从事餐饮业。开餐馆是当年华人最普遍的职业之一。经营者起早贪黑,尝遍辛劳却收入低微。 (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29 页,图 30 选自 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 Gold Mountain Dreams , DVD ; Nevada Historical Society) ( 21 ) 许多 中国移民在美国加利福尼亚一些美国人家庭帮佣,从事家务活。 (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30 页,图 31-34 选自加州伯克利大学图书馆,班克罗夫特图书馆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Berkeley Library ) ( 22 ) 1868 年 7 月 22 日,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代表清政府在华盛顿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中美续增条约》。该条约的第五条规定大清国与大美切念民人前往各国,或愿常住入籍,或随时来往,总听其自便,不得禁阻,为是现在两国人民互相来往,或游历,或贸易,或久居,得以自由,方有利益。第六条规定中国人至美国,或经历各处,或常行居住,美国亦必按照相待最优之国所得经历与常住之利益,俾中国人一体均沾。这一规定适应了美国对华工日益增长的需要,为中美两国人民的平等交往提供了法律依据,推动了大批华工去美国修筑铁路和开发西部。由于这一条约的签订 , 前往美国的华侨人数激增 , 据统计 1868-1870 前往美国的华侨人数为: 1868 年 5157 人; 1869 年 12874 人; 1870 年 15825 人; 1868-1870 年 33856 人。 (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31 页,图 35-36 选自 《筹办夷务始末》 , 同治朝 , 第 69 卷 , 第 20 页,并见《中外条约汇编》 , 第 132 页。 ) ( 23 ) 清政府粤督张之洞在 1886 年曾上疏朝廷说:金山各埠,始则利华工之工勤价省,多方招徕开矿修路之工,美商籍华工以获利者,不知几千亿万。 表明金山华工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 ( 24 ) 华莱士贝克在淘金热时的加利福尼亚矿区主动为中国工人所摄的一张老照片:中国男子 Chinese Man ,是用所谓达盖尔银版法拍摄的。它被镶在金色的金属框中,外面又套着一个压花的丝绒盒子,包括盒子在内,纵长约有 9 厘米。这位中国男人的姓名和籍贯无人知晓,他的姿势像个中字。脸上似乎写满了饱经风霜的历史。挺直腰板,把辫子拉到胸前,手中从容持握住辫子的尾端,身穿的白布褂展示了典型的中国服装。 (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33 页,图 39 选自 加州奥克兰博物馆 Oakland Museum of California )。 ( 25 ) 在美国内战中,也有少数中国人参加了联邦军队反对南部奴隶主分裂国家统一的战争。究竟人数有多少由于使用英文名字而难以确认。有学者研究至少有 5 人,有的则说至少有 50 人。 图片中的吴宏毅(( Woo Hong Neok ) 编入宾州志愿军紧急民团第 50 步兵团第 1 连。 。 他在自传中写道: 1863 年 6 月 29 日,我不顾兰开斯特城朋友的反对,参加了志愿军,因为我认为北方反对奴隶制度是正确的。但朋友们认为我不该冒生命危险,因为我的家人全在中国,而在美国我既无财产又无亲人,去参加志愿军所为何来? 在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那县奥克兰公墓内,一座老兵名叫托马斯 萧华纳斯 (Thomas Syl-vanus) 的墓,碑上面刻着 Ching Lee (李青)二字,他( 1845 年 7 月 4 日生于香港, 1891 年 6 月去世),是被美国政府承认在美国内战中参战,并且获得了退伍金的中国人。 ( 选自 1860 edition of Hutching s California Magazi , The Virtual Museum of the City of San Francisco 美国历史学家能确认名字的中国人有吴宏毅、爱德华戴科霍特、安东尼达戴尔、约瑟夫 L 皮尔斯、约翰托米等。 ) 以下为其他资料 , 时限包含 19 世纪下半期 (1) 1860 年哈泼斯周刊刊登:单桅小帆船 Spray' 和中国人 Jackalow ( 选自 brk5344 , 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 , Item 130 of 149 , Harper's Weekly, Vol. 4 , 1860 年, CALL NUMBER , MTP/HW: Vol. 4: 204 , 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DIGITAL ID , cubcic brk5344 , The Sloop 'Spray' and The Chinaman Jackalow 。 ) (2) 中国华工在旧金山入境时等待海关检查 ( 选自 旧金山海关提供照片, brk5411 , 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 , Item 32 of 149 , Harper's Weekly, Vol. 21 , 1877 年, CALL NUMBER , MTP/HW: Vol. 21: 81 , 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DIGITAL ID , cubcic brk5411) (3) 中国翻沙工人在旧金山的 Selby Smelting ( 选自加利福尼亚历史协会, Chinese Foundry Worker at Selby Smelting, Sa Francisco. Courtesy of California Historical Society, FN-16166 ) (4) 中国缝衣工人在旧金山 (5) 中国华工在加州的生活区 ( 选自 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 Gold Mountain Dreams , DVD) (6) 加利福尼亚商店中的中国工人 ( 选自 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 Gold Mountain Dreams , DVD, 在经营杂货业方面,台山华侨陈程学是成功的典型。他于 1860 年来到美国西雅图谋生,是该埠第一位中国人。 1868 年创设华昌公司,是西雅图最老的商号之一,专营雪茄烟、茶叶、爆竹,兼营裁缝,又向中国出口小麦;还做包工,承接建筑工程,招募铁路华工。 ) (7) 中国华人商店在旧金山 ( 选自 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 Gold Mountain Dreams , DVD) (8) 1890 年左右 美国 Trinity County 的编织华人家庭 ( 选自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摄影博物馆 , Weaverville Chinese American family, Trinity County, circa 1890) (9) 在美国的中国妇女 ( 选自 The Swackhamer Pacific Railroad Stereograph Collection) (10) 1860 年 Caribou 的货车路 ( 当年 Barkerville 是 Caribou 最大的采矿城镇,现在已经成为遗址,图为运货车道路。在淘金热高峰期 这里的华人高达 5 , 000 人。选自 http://collections.ic.gc.ca/generations/emigrants/goldrush.html , The Gold Rush Barkerville became the largest mining town to be built in the Cariboo. Today it is a heritage site. The white miners tried to keep the Chinese out, even by violent means. Still, they came by the thousands. At the height of the gold rush, there were as many as 5,000 Chinese in Barkerville, the first recorded Chinese settlement. As the Chinese community expanded, more Chinese poured in, mainly from Hong Kong to work in the service occupations - laundries, restaurants, farms. In the 1860s the Chinese setup transportation companies to move gold- the Kwong Lee and Tai Soong - using mules and later wagons up the Fraser Valley and into the Cariboo.) (11) 19 世纪在船上的中国移民 ( 选自 http://collections.ic.gc.ca/generations/emigrants/goldrush.html , The Gold Rush EmigrantsEmigrants,Captain John Meares, a retired British naval officer (1756-1809) noted the presence of Chinese people in Canada as early as 1788. ) (12) 在加州送菜的中国小贩 ( 选自 http://collections.ic.gc.ca/generations/emigrants/goldrush.html , The Gold Rush LabourersLabourers) (13) 淘金时代的加利福尼亚湾区 ( 选自 http://www.bachinese.com/forum/read.php?tid=6372 湾区华人)
个人分类: 纪念沉默道钉(07-11)|63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随笔]保持沉默
blueyye 2009-6-26 15:18
世界有太多的不平,人间有太多的不幸,社会有太多的不良。在罗马圣洛伦佐教堂内,有米开朗基罗创作于1520-1534年的四尊雕像:昼、夜、暮、晨,作者在夜下留言:睡眠是甜蜜的,成了顽石更幸福,只要世上还有羞耻与罪恶,不闻不见便是最大快乐,哦,说话轻声些,不要吵醒我 面对混乱的世界、失落真善美的人心和造假充斥各行各业的诚信危机,当社会伦理底线居然滑落到好事做不得的境地和随时可能因言获罪的生态环境,根据前述 哲理定律 ,除了保持沉默别无选择
个人分类: 学术随笔|36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沉默的菩提 语丝之三
热度 1 wangfangnk 2009-6-17 13:42
一 我一直在学习沉默。不是因为怯懦,而是因为不相信。 二 我总是想要歌颂青年。他们大声讲话放声歌唱,并且相信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而我也因此得知我已经不再是他们之中的一员了。 三 做草民是幸福的,总还可以寄希望于有超常智慧与力量的英雄。可是,英雄也有疲惫、悲哀的时候,那种夕阳西下、左右虚空的孤独又有谁能拯救呢?有一首歌唱到,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位英雄,真是有点悲壮。 四 中国有句老话:无知者无畏。以前我一直以为这是一句含有贬义与批评意味的话。但是,现在我不这么想了。当我们所知越多,却越失去了无畏的力量与与之相伴的幸福。我因此羡慕无知者与他们身上热血流淌的声音。 五 美,有巨大的力量,却又是最为脆弱的。看过一本与着装有关的书,说漂亮或穿着漂亮的女性在职场会受到更多的挫折。世俗的人们用强大的力量抵抗他们被美吸引的心,这出于自我保护,却伤害了美本身。人类对于美的态度一直是幼稚的,如果不能占有,就会出于嫉妒而想要毁坏。而现代社会的进步在于,他们通过保持距离来坚持自己的抵抗。 六 有一种恶劣的社会形态,每个人与每个人都是敌人。有一种很丑陋的生存方式: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真怀念上古之风啊!谦谦君子,骑士风范,如今已经很罕见了。 七 我非常钦佩那种能够一直坚持的人。信念的力量是伟大的,他们因为拥有了伟大的信念而变得同样伟大。 八 对科学了解得越多,就越发现,科学是有限的。有时候,我们不是需要说明,而是需要理解。有时候,我们不是需要解释,而是需要接纳。有时候,我们不是需要分析,而是需要感动。所以,爱因斯坦也拉小提琴,科学家里也有诗人。 九 距离产生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因为远,一种是因为近。前者令人忧伤,后者令人孤独。然后呢,就只剩下了乡愁和美。
个人分类: 哲学学习|4013 次阅读|6 个评论
为一些文化老人保持沉默说句公道话
黄安年 2009-2-24 12:00
为一些文化老人保持沉默说句公道话 黄安年文 黄安年博客 /2009 年 2 月 24 日发布 被冠以国师的文怀沙先生作假事件终于披露了 , 这与其使许多年轻的网友十分震惊 , 莫如使某些使劲追捧的媒体人显得极其尴尬。个别媒体起先为作假人辩护 , 责难揭露真相者缺乏宽容,接着又把锋芒指向保持沉默的一些知情文化老人,说什么他们为何知情沉默云云。(见李辉的文章中证据充分,可信度颇高,其中提及另外一些文化老人,他们对文怀沙的经历、品行和学术水准相当熟悉,但他们均没有站出来说出真相,只是私下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为什么选择了沉默?原因或许是不愿惹麻烦上身,也或许是不屑于质疑。在李辉文章发表之后,一些学者也发文力挺,但这些人为何此前不质疑文翁呢?《为何文怀沙现在才遭质疑》( 2009 年 02 月 23 日 14:19 北京日报) http://culture.ifeng.com/special/wenhuaisha/news/200902/0223_5685_1028992.shtml 笔者要为没有话语权的文化老人说句公道话。他们十分看不惯目前那种自我标榜,相互吹捧的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他们自己没有话语权 , 对这种现象保持沉默 , 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他们一不自己作假,二不随波逐流,三保持沉默 , 还有什么好指责的。我们看到这些曾经追捧到无以复加的媒体有过认真的自我批评吗?媒体人的良知到哪里去了。 记得已故历史学家刘宗绪教授在谈到有关这类丑恶现象时,多次对我讲过的一句话 : 没有我将真话的自由 , 我有不发言的自由。难道要跟着标榜不成 , 标榜的媒体没有一点自我批评,却指责没有跟风保持沉默的老人,这算什么逻辑 !
个人分类: 三言两语简评(07-11)|3886 次阅读|4 个评论
静夜狂思-46-沉默*偏见
考槃在涧 2008-12-8 10:51
当所有人都沉默时,沉默即是犯罪,或者助长犯罪。 一个人还愿意跟你讲理的时候,事情还有转圜余地;一个人沉默了,他的心里攥着一把刀子。 在一场争吵中,话最少的时候正好是双方大打出手时。 当所有人都沉默了,紧跟着一定是所有人的混乱。 沉默有时候出于尊重,有时候出于思考,有时候出于怯懦,有时候出于麻木。更多的时候,沉默是一种习惯,不为什么,就是要沉默。 沉默者是最难沟通的。你没有办法和一块石头沟通。石头的问题在于,他既不会刻意拦住你的去路,也不会提醒你留神脚下。 打破沉默不是要制造混乱,尽管客观上看起来可能会增加混乱。 当所有人都在吵吵时,沉默即是伟大,或者走向伟大。 为自己沉默是智慧,对他人沉默是自私。 所谓智慧不过是把握住沉默和呼吁的时机罢了。 ---------------------------------------------------- 偏见是最大的无知。 在所有偏见中,观念的偏见是最难以改变的;认为自己的观念正确,本身就是一种偏见。 偏见就是数学归纳法的滥用。如果你不清楚所有的初始条件就开始运用数学归纳法,偏见产生了。 偏见和学识与成就无关,偏见是一种态度。 无法接纳他人的人也很难接受自己,他只是接受了自己完美的一面,把自己不完美的统统包裹起来了。 偏见者看到的世界是两极的,要么是和谐统一的世界,要么是糟糕透顶的世界。 图片出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0cc46010005sj.html
个人分类: 哲思|5357 次阅读|23 个评论
有的时候沉默是金
cutefay 2008-10-16 21:49
自己在遇到一些不讲理的人的时候容易和他们力争一个 理 字,但是现在发现有些人越是跟他争对方越是得寸进尺,他们根本不听你讲什么道理而乱发彪或者是针对你说话的语言上的漏洞进行打击,以乘一时嘴皮之快。 现在觉得遇到这种人,就不要和他争论什么了,因为这样对自己没有什么利处,反而会伤和气。我觉得遇到这样的问题就简单的回一句杀伤力较高的话,要一语把最根本的问题指出来,让他们不好反驳,然后不理睬他们,任由他们乱反驳,这样旁观者就可以从对方的言语中看出谁是谁非来,并且对方因为自己单方面的叫骂或者辩驳,没有对手,渐渐的嚣张的气焰就会逐渐减弱,逐渐打败。倘若跟这种人你一句我一句辩论的话,反而助长对方的气焰,犹如火上浇油;如果采用不理睬的方法,当他们的火燃烧尽的时候,火焰自然会熄灭。不过这件事情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自己当时把心态调整好,能够沉得住气,一时忍耐下来,最后取得更大的胜利。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288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8 05: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