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影子建筑——高盛新厦
yaoyaxin 2010-7-19 11:56
我们身边的建筑物象,从来都是建筑之外的非物象表达,茅舍有可能是回归自然的一种雅好,但棚户决非居住其中者的选择。一座建筑潜藏的根本矛盾,在于物质水平与精神境界的分离,更多地表现为财富力与观念、审美能力的失调,尽管社会对于美的包容度日益宽舒,审美基准却有它的永恒性。跨越式发展取得的经济成果,若是缺乏与之相匹配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水准,而尽情铺张于城市建筑的大兴土木,那么一些城市精心营造的地标性建筑,极有可能成为巨资造就的精神侏儒,成为反遭设计者暗地揶揄的笑柄,成为留在千年文明国土上的建筑病。中国在社会与经济取得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有必要补上无法超越的现代主义艺术精神的基础课,理性对待历史建筑,现代建筑内涵式创新,城乡气质优美清新,才不至于成为近百年中国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园梦。我们看看高盛集团的新总部大楼,是如何思想建筑的,以下是《纽约客》天际线专栏建筑评论家 Paul Goldberger 的文章: 影子建筑高盛新厦 作者: Paul Goldberger 纽约的大型金融机构惯以建筑来吸引眼球。 1960 年,大通银行在曼哈顿下城建成巨型玻璃摩天楼时,银行名称、标识布满整座建筑,人们的视线无不投向这里,大通银行位于曼哈顿的办公地点就这样逐渐家喻户晓了。正是步曼哈顿各商业银行的先例, 1930 年,大通银行大厦在华尔街 40 号拔地而起,成为当时的世界第二高楼,银行家们遂以占地几个街区的金字塔式顶尖高楼而闻名。 高盛作为全球最大、最具财富的金融集团,对此却别具见解。数千名高盛雇员近期迁入位于曼哈顿下城的总部大楼,玻璃与钢质的大楼,外表平滑光润,却不再冠以高盛大厦的名称。曼哈顿西街 200 号的高盛,不仅在建筑外部、大堂,甚至在保安人员的制服、赠与参观者的徽章上,都找不到公司名称。高盛新厦高 43 层,占地两个街区,呈现的却是希望回归无形的设计理念。 近两年来,高盛问题缠身,先是被证券交易委员会起诉,又接受联邦检查官的刑事调查,高调形象难再,希望遁于无形更容易理解。高盛新厦由亨利科布(贝聿明事务所合伙人)设计,在金融危机爆发、高盛在次贷市场受到指控之前,高盛新总部大楼已规划有时,建筑设计关注高盛长期形成的权力极致与世人罕匹的地位,而很少言及公司当下面临的问题。 今天,高盛形象低调的举措,看似古怪,甚或有些错觉感,其实它这样做已颇有时日。高盛总部原来位于布罗德大街 85 号, 1983 年建成的预制混凝土大厦,是纽约最易被遗忘的大楼之一。随着建筑不断增高,高盛集团请佩里在泽西市新建一座面向哈德逊河的玻璃大厦, 2004 年竣工时,成为新泽西最高、最优雅的摩天楼,同时也埋下在纽约规划建设新总部的伏笔。纽约新筑选址在炮台公园市( Battery Park City ),位于世贸大楼遗址( Ground Zero )西北的一个街区,这里长期用作停车场,属于曼哈顿下城的发展迟滞区,高盛的选址计划无疑带给纽约市和州级官员一份意外的惊喜。市州一级立即同意为高盛提供价值 1.15 亿美元的税惠与资金担保,更开特例,州与地方政府决定提供另一笔大额资金,准予高盛使用 16.5 亿美元的免税自由债券,意在刺激 911 后的美国经济发展,意在为高盛新厦 21 亿美元造价的一部分埋单。高盛上月宣布, 2010 年第一季度盈利已近 3.5 亿美元,在数月之内,用现金方式,足以支付新厦的全部开支,而无需来自纳税人的任何助力。 然而,当你看到高盛新厦建筑时,很难不想到以上事实,它们根本未影响这件建筑作品的质量;有趣的是,又能从中发现不少高盛精于算计的聪明才智。在与建筑师交往时,公司想要表达什么,总是缺少充分表达的感觉。建筑要体现业主的权力与尊严,还是不惜成本地摆阔?钟情新理念、老传统,还是融会新旧?从高盛新厦看来,它确实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就是说,将建筑要体现的所有品质皆分解为平淡与中庸。高盛的建筑目标十分明确,一座建筑外观要现代化,炫技的先锋却无处可见;建筑不能过于简朴,更不宜奢华;建筑要讲求效率,看上去却并非只重功能。这些建筑理念的辩证法,造就了 43 层的矛盾体 一座寡言的大厦。 在诺曼福斯特、理查罗杰斯等国际主流建筑师中,高盛选择了 84 岁的亨利科布。科布的低调人生很自然地适应了高盛新厦的主旨,科布大部分的职业生涯比他的许多同伴更为内敛,贝聿明就是他最长期的合作伙伴。 在高盛新厦之前,科布设计了风格简约的汉考克大厦,也有人认为是高技风格,这件 30 年前建在波士顿的作品,至今仍是美国最优美的摩天楼之一。科布先生举止优雅,富于思想,有时话语轻柔得让人难以听清,但他坚毅而有主张。科布先生的种种气质,对于高盛的理念,最为贴切,当然也最具魅力。 高盛新厦的建筑,仿佛一件精心裁剪的衣装。远观,建筑别无二致;走近,则能捕捉到它的品质象征精致的表皮与细致的连接。科布设计的建筑立面十分平展,为清澈无色的玻璃与光亮的钢的组合。 钢质网格向上攀升,那些宁静的方格纹样如果不做出适当比例的微转,这个方体很有可能显得灰暗。足够近地感受这 座建筑服饰,就能辨出它确实没少花钱。 新厦的组成包括一座容纳公司办公室的厚板形大厦,上部基础体积笨重,包括 6 个贸易专区,每区能容纳近 1000 名雇员。从大多数角度看,建筑呈方形,只有面对哈德逊河的西侧,弯出一条长而优美的曲线。高盛认为贸易专区要尽可能地开敞,因此,建筑师通过运用桁架托臂来减少柱子,全部电梯被挤到建筑的北角,而非在建筑中部运行,这就营造出如同航站楼般的超级大堂空间。若从南端进入新厦,需要步行近于航站楼的距离才能到达电梯。大堂风格简约,大理石墙面平整,无任何装饰;但是,为减少长距离步行的乏味,高盛布置了两堂令人印象深刻的抽象派壁画,一幅出自美国年轻女艺术家朱丽麦赫图( Julie Mehretu ),是急速与狂奔的组合,位于东侧,暗色、彩色各一;另一幅出自德国艺术家弗朗茨阿克曼( Franz Ackermann )之笔,位于西壁。透过宽大的窗户,从外面的街道也能一瞥壁画,但这不比公众看到的建筑外表丰富多少。当然,高盛的保密文化使之免于受到侵犯或炫耀王牌之虞。然而,高盛新厦丝毫不像纽约最令人称羡的商业圣殿,对于不在其中工作的人,这座建筑永远算不上什么。 高盛新厦第十一层还有另一个大堂,建筑基础与塔楼在此连接。名为空中大堂,也像在高耸的酒店,所有来自街道的电梯先在此停站,因此任何人都要步行经过这个空间,才能到达上面的办公区,空中大堂如同公寓式社区的主广场。这个高达两层、气派堂皇的空间,拥有大开窗与自然光,可以直面哈德逊河;由于对现代家具略知一二,还陈列着红木板式家具;不少宽敞的大门通往一间大型咖啡厅。在建筑的中部,巨大的螺旋型楼梯盘旋而上,向上一层通往各式会议室,向下一层通往健身中心。 办公室都配有 SOM (美国最大的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设计的木质办公桌,质感很强的地毯,空间宽敞,自然光充足;整体色彩柔和中性,充满舒适温和的氛围;位于下层的贸易专区空间却是充满活力与动感,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私人办公室有玻璃墙,比旧楼时期几乎没少多少。只有高盛集团的合伙人才有私人办公室,薪酬丰厚的主管、副董事为数不少,他们只能坐在规划出的开放空间中办公,他们的地位显示,他们与透过周边墙体射进的自然光的亲近程度。 高盛委托许多前卫建筑师对咖啡厅、音乐厅、健身房等内部空间进行设计,这也是新厦最不寻常之处。这样做,是为了给很少在协作环境中工作的新公司提供一个机会,以展示他们可能的作为。尝试获得了多样的结果:波士顿公司设计出一个惊人的咖啡厅,白石膏屋顶和柱子,呈现自上而下的俯冲型;借用现代主义建筑师高迪的手法,巧妙地使科布的几何外壳相形见绌。纽约 SHOP 公司设计了音乐厅,铜板外墙给人印象深刻,内装修却是截然不同的传统风格。建筑研究事务所( ARO )设计了健身中心和会议区,普利斯通 .S. 科恩突发奇想,在建筑的一侧建个转角玻璃天篷。加拿大多伦多 KPMB 公司设计了建筑的顶部两层,形成一种会议、餐饮形式的行政顶层空间,并做外部装饰。这里空间较大,墙壁不透明,感觉比下面各层更安静。的确,在这座建筑里,你越往高处走,似乎能耗越往下降,这也许能够部分解释为什么下面各层没有 KPMB 公司出色设计的原因。( KPMB 设计了供皇家音乐学院演出的加拿大多伦多科纳音乐厅)行政餐饮空间展示了高盛的建筑摄影艺术收藏,尊贵的进餐空间被建筑图象环绕,这可比建筑本身更具冒险意味。或乘公共升降梯,或乘隐在门后、由保安操作的小型私人客梯,可达顶层的行政餐饮区。 在高盛深沉宁静的总部大楼中,为身处边缘的新生小型金融公司安排了一席之地,对于当代大型投资银行,这并非一个恶意类比。大厦清醒严肃的外表掩盖了其中每个独立个体的冒险之举,他们匆忙地设计出复杂的金融产品,而局外人很难理解产品的真意。不幸的是,在高盛新厦,人们可以大胆地接触到建筑内部,但是作为只见建筑表象的局外人,却又无法认清这里。这也不失为一种进步,高盛竭力脱去主业之外非己所长或无能为力的业务,将其风险事业完全保持在局外人的视野之外。 姚雅欣译 Photo From: http://chinese.wsj.com/big5/20100419/ffe080226.asp
个人分类: 过眼译|6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