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藏书楼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江南书城” 天一阁
热度 16 mdzhao 2014-5-29 11:01
宁波去了多少次都算不出来了,不可思议的是, 以前去宁波,大多匆匆来回,竟一直没有再访“天一阁”,算起来,上次还是在大学毕业那年去的。不过还有一个原因,大概是自己潜意识里,访“天一阁”有点像朝圣似的,必须比较正式隆重。谁想这次去宁波,因为准备当天赶回杭州,车到得又比较早,入住饭店的话大概也就在房间休息了,没有住下,便拉了同伴去参观“天一阁”,只是仍不是那种 正式隆重的参观。 “天一阁 ”坐落在 宁波市月湖之西、宁静的天一街中,是一幢古色古香的明代建筑,设计精美的江南园林。 “天一阁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个家族图书馆之一, 被誉为“江南书城” 。 大门入口,挂着“南国书城”的牌匾 天一阁的创始人范钦的塑像 范钦,浙江宁波府鄞县人。曾多地为官,爱书如命,嗜书成癖。他的宦迹遍及半个中国,每到一处,都悉心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对无法购置的书就雇人抄录,经史百家之书,兼收并蓄。辞官时,他把搜集到的各种奇书都带了回来,藏于宁波月湖之滨的故宅“东明草堂”。后“东明草堂”已显空间不足,为使心爱所藏得到永久性的保护,范钦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前后,构楼六间以为藏书之所,这就是“天一阁”藏书楼。从天一阁的选址、定名到形制的确定,无不凝聚着范钦的用心良苦。藏书楼位于范氏故居之东,庋藏与起居不相毗连。楼前开凿水池,使其与月湖相通,蓄水备用。 楼前 “天一池”,平时一泓清波平添三分美景,急时汲水灭火以保庋藏无恙。后范钦曾孙范光文更将藏书楼前的花园作了精心设计,使藏书楼成为江南独具风范的园林杰作。 天一阁的建筑形式对中国古代藏书楼起到了典范的作用。后来乾隆即仿天一阁形制,建造文渊、文源、文溯、文津、文汇、文澜、文宗七阁,用以贮藏《四库全书》。使天一阁在全国更享盛名。当时不仅仅有皇帝的下诏效法,在民间更有众多因仰慕而效仿的追随者。 范钦是一位兼收并蓄、兼综四部的藏书家,他不仅“喜收说经诸书”,尤其重视明朝当代文献的收藏。当时阁内储有藏书七万多卷,藏品具备五大特点:孤本多、抄本多、可与他本印证者多、明代文献多、碑帖多。天一阁收藏的科举录最为丰富,现存370种,其中90% 以上为孤本。地方志和科举录成为天一阁藏书中的双璧,在当时文士学子中颇有影响。这些文献是研究我国明代天文地理、农政水利、政制贡赋、民情风俗等的珍贵文献资料,亦可称为稀世珍宝,价值连城。清乾隆年间,因编修《四库全书》,乾隆诏谕天下各大藏书家踊跃献书。范氏家族会议研究决定,最终呈献641种,为当时全国私家藏书楼中的四个献书大户之一。其中95种书编入《四库全书》(该书共收古籍3460多种),另有381种编入《四库全书总目存目》,合计476种;为诸家进呈之冠。 范钦为了保护自己苦心搜集的藏书,采取了非常严格的措施,为后辈制订了许多严格的阁禁。“代不分书,书不出阁”便是藏书楼的族规。范钦规定藏书由范氏族中子孙共同管理,阁门和书橱钥匙分房掌管,非房齐集,任何人不得擅开。并且还规定,违反阁禁,一至三年内不得参加祭祖大典。这样就防止了书籍个人占有和书籍的分散流失。由于阁禁森严,也使许许多多想一登天一阁者望楼兴叹。范钦临终时,考虑到防止书籍分散的问题,把家产分为两份。一份是白银万两,一份是天一阁及数万卷藏书,长子范大冲毅然决然继承了天一阁。为遵奉先辈“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训,范大冲又为后辈制定了族规,曾拨出部分良田,用田租的收入保养藏书楼。 天一阁藏书原有七万余卷,虽管理严密,但还是难免多次偷盗、战乱等祸害,但自清乾隆年间开始,书籍开始陆续散失,到解放前仅存一万三千余卷,损失五分之四以上。新中国成立后,宁波人民政府委派了专职干部加强了天一阁的管理工作。一九六一年四月十五日,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天一阁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多次拨款,维修了藏书楼,整理周围环境。由于天一阁成了国家的一个藏书单位,宁波许多著名的藏书家也先后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图书、绘画、碑帖等文物捐献给天一阁收藏。 都市中的古建筑,与周边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照。
个人分类: 图书馆那些事|8576 次阅读|34 个评论
咨询案例5:针对性最强的一个咨询
mdzhao 2012-10-15 10:19
问题:我想问一下,1897年杭州是否在合并训诂,东城等书院基础上建立求是书院。东城书院是否停办。 回答:根据相关史料, 并无合并其他书院的基础上建立求是书院的记载。有记载杭州知府林启受命查办杭州蒲场巷(现为大学路)内普慈寺僧人的不法案件,籍没了寺产。于是,他和杭州一些土绅商议,呈报巡抚廖寿丰,建议利用寺屋开办新式学堂。后就寺兴学,将所有佛像移至城内各庙寺,以普慈寺为院址,由林启负责筹建,定名为求是书院。 此外,在在廖寿丰请设书院的奏章中有曰“查浙江杭州省城,旧有敷文、崇文、紫阳、学海、诂经、东城书院六所;今方以制艺取士,势难骤为更张。另设则无此经费,惟有酌筹改并六所”,主要是指集其他书院的经费办理求是书院,并无合并之举。 东城书院是当时杭州的重要书院之一,并未在求是书院开设后停办的记载,但因经费等问题,后改为藏书楼了。 讨论:这是一条来自省知识导航网上的咨询问题,且专门指定了我来回答,不知该用户是否知道我研究了一阵藏书楼,才对这样的问题能理出一些头绪?在做藏书楼项目的时候有专门的一节关于求是书院的,翻过不少资料,印象中求是书院是新办的,并没从别的书院继承一说,但为了确切,还是又翻了一些资料,看到当年廖寿丰请设书院的奏章,想来该读者也是因此认为求是书院是在合并东城等书院基础上创办的,不过从记载看确实不久东城书院因经费无以为继改为藏书楼了。 做完此回复,心里很是得意了一把,想来对该读者应该是提供了比较明确的答复了。但由此也想到,有多少读者会向图书馆的咨询平台提这一类的问题?图书馆的咨询员看到这样的咨询问题是否都能回答的非常到位?从这样的问题才发现,做咨询确实需要专业人员,如果一个没有做过相应研究的咨询员,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可能就只能找几篇不一定对口的文献打发读者了。所以,许多读者往往认为图书馆员的咨询回复都没有挠到痒处,给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回答,并没有解决问题。但如果对读者的专业问题要都回答的非常到位,并非图书馆员能做到,恐怕联合咨询也不见得解决问题。
个人分类: 参考咨询|2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代四大藏书楼
skymoon619 2010-7-19 17:18
天一阁 天一阁位于 浙江 宁波 市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 藏书楼 ,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 图书馆 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天一阁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 范钦 主持建造。 天一阁坐落在 浙江省 宁波市 月湖 之西的天一街,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始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建成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1982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2007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天一阁现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是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会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题性 博物馆 。现藏古籍达30余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余卷,除此,还收藏大量的字画、碑帖以及精美的地方工艺品。设有《天一阁发展史陈列》、《中国地方志珍藏馆》、《中国现存藏书楼陈列》、《明清法帖陈列》等陈列厅,书画馆常年开展各种临时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天一阁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天一阁博物馆宣传语是:   风雨天一阁,藏尽天下书!  天一阁于1561年由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 天 一 阁 正 门 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下诏开始修撰《 四库全书 》,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明清以来,文人学者都为能登此楼阅览而自豪。    范钦 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如女子不得上楼。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公元1808年(嘉庆十三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 一统志 》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 中国 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范钦的私人藏书历经十三世,保存四百余年,虽然也有过几次大的失窃,但事后范氏族人又会想方法不惜重金赎回。历代藏书家很多,其藏书能保存百年以上的并不多见,而范氏藏书却保存至今,这与范钦对藏书的管理制度密不可分。天一阁藏书制度规定:烟酒切忌登楼、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还规定藏书柜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外姓人不得入阁,不得私自领亲友入阁,不得无故入阁,不得借书与外房他姓,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还制订了防火、防水、防虫、防鼠、防盗等各项措施。正因为如此,天一阁的藏书才得以保存到今日。外姓人不得 天 一 阁 石 雕 入阁一条,使得天一阁的藏书不为外人所知,直到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明末清初思想家 黄宗羲 才有幸成为外姓人登阁第一人。允许黄宗羲登阁的是范钦曾子孙(四世孙)范光燮。自此以后天一阁才进入相对开放的时代,但仍只有一些真正的大学者才会被允许登天一阁参观。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 郑玄 《易经注》中 天一生水 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公元1665年( 康熙 四年),范钦的重孙 范文光 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   清代思想家,历史学家黄宗羲曾获准在天一阁翻阅了全部藏书,把其中流通未广者编为书目,另撰《天一阁藏书记》留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波市人民政府先后将紧邻天一阁的陈氏宗祠、闻家祠堂和秦氏支祠,以及白云庄、银台第、鼓楼、天封塔、伏跗室等文保单位(点)纳入天一阁统一管理,并在陈氏宗祠内增设《麻将起源地陈列》、白云庄设置了《浙东学术文化陈列》、银台第开设官宅博物馆;秦氏支祠、白云庄相继列入第五批、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古越藏书楼   古越藏书楼处今浙江 绍兴 城区胜利西路,紧邻 大通学堂 。清末 徐树兰 ( 1837~1902)创办。徐树兰是位赋闲的兵部郎中,在西方文化的启迪和维新改良主义的影响下,参照东西方各国图书馆章程 ,以存古和开新为宗旨 ,捐献私人藏书7万余卷 ,于1903 年在他的家乡浙江绍兴购地一亩六分,耗银三万二千九百六十两建造此楼 ,1904年正式向社会各阶层人士开放。在管理方法上除继承封建藏书楼的传统外 ,又吸取外国先进经验 。 编有《古越藏书楼书目》,旧分经、史、子、集、时务 5部,编为35卷;后分为学部与政部,改编为20卷。学、政两部下各分24个类目,每类再分若干子类。类目多因袭旧有名称,但子类显示出中外学术统一立类的倾向。古越藏书楼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私人藏书楼向公共图书馆的过渡 ,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图书馆的诞生。   古越藏书楼处今城区胜利西路,紧邻大通学堂。楼主徐树兰是位赋闲的兵部郎中,他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越郡古贡院购地一亩六分,耗银三万二千九百六十两,建造古越藏书楼,藏书7万余卷,并于光绪三十年(1904)正式向读者开放。 铁琴铜剑楼 铁琴铜剑楼是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位于常熟市区以东古里镇。 藏书楼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面积285平方米。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原名恬裕斋,创始人瞿绍基,瞿氏五代藏书楼主都淡泊名利,以藏书、读书为乐。瞿氏第二代、绍基之子瞿镛,对鼎彝古印兼收并蓄,在金石古物中,瞿氏尤为珍爱一台铁琴和一把铜剑,铁琴铜剑楼由此得名。楼主瞿氏数代藏书,绵延二百多年,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1991年12月,铁琴铜剑楼纪念馆开馆。 铁琴铜剑楼位于 常熟 古里镇 西街,与山东 聊城 杨以增 海源阁 、 归安 陆心源 皕宋楼 、钱塘丁申、 丁丙 八千卷楼 齐名,合称清代全国四大藏书楼。不仅在常熟历史上,而且从中国文化发展史看, 赵琦美 脉望馆、 毛晋 父子 汲古阁 、清初 钱谦益 绛云楼 、 钱曾 述古堂 以后,瞿氏铁琴铜剑楼更有其独特的地位。 铁琴铜剑楼之藏书,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经嘉庆、 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数代,又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曲折绵延了二百多年,经历了初创、发展、鼎盛、劫难、稳定、善终等阶段,给后人留下了比较完整的藏书和藏书楼,为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四大藏书楼中,铁琴铜剑楼巍然独存。该楼系瞿荫棠先生之祖建于乾隆中。原有四进,其中第一、二两进毁于 抗日战争 中。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为恬裕斋所在,曾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因避 光绪帝 载恬之 讳 改称敦裕堂。收储多为乡邦文献 以及未收入《铁琴铜剑楼书目》之宋元明本及旧钞批校诸书,长篇巨著不多,累计比储后楼者为少,分置东西两壁书箱中;第三、四两进即今仅存之楼,亦即铁琴铜剑楼所在,是坐北朝南三楹回式楼房,中有小天井相隔,每进二层,面阔三间8.87米,进深七架6.65米,楼结构为垂檐硬山造,用迭落山墙,江南呼为 马头墙 。下檐施撑拱,雕有精巧的 夔龙 纹,装饰显示了苏南一带的建筑风格。此楼在当时的使用情况,第三与第四进楼上供藏书之用,第三进楼下则为读书处,第四进楼下为家祠,同时收藏古物、石刻,楼下右方原有梯登楼。藏书除部分遭劫外,绝大部分于建国初由瞿氏后人捐赠 北京图书馆 、 上海图书馆 、 常熟图书馆 等。 解放后,该楼由国家接管。楼名最初为 孙星衍 所书,1982年 李一氓 先生重书楼额,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省政府拨专款修缮一新,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常熟市人民政府再度拨款修葺, 楚图南 先生再书楼额。于楼内用图文并茂的版面介绍、展览柜的实物介绍、当代书法名家的墨迹介绍,反映该楼旧藏面貌,褒扬瞿氏世代爱书、藏书、护书、献书的事迹和对祖国文化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命名为铁琴铜剑楼纪念馆,于1991年12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 海源阁 海源阁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历经四代人悉心相守,总计藏书四千余种,二十二万余卷,其中宋元珍本逾万卷。四经四史斋、琅环之府、群玉之山.....众多学界泰斗,给予中国藏书史上久负盛名的海源阁高度评价。 海源阁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清道光二十年进士 杨以增 所建,总计藏书22万。它与江苏常熟县瞿绍基的 铁琴铜剑楼 ,浙江吴兴县 陆心源 的 皕宋楼 ,浙江杭州丁申、 丁丙 的 八千卷楼 合称清代四大藏书楼。其中以瞿杨两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书为最多,因之又有南瞿北杨的美称,深为海内外学者所仰慕。   海源阁藏书楼位于光岳楼南万寿观街路北杨氏宅院内,为单檐硬山脊南向楼房,面阔三间,上下两层,下为杨氏家祠,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藏书楼上层中间门额上悬挂海源阁阳言语匾额一方,为杨以增亲书,额后有杨以增自题跋语。 海源阁藏书浩瀚,是杨氏四代人潜心搜集的结果。杨氏第四代人 杨保彝 编著《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及《海源阁书目》计有208300卷有余。另有不载于书目者尚多。   海源阁是我国清代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总计藏书二十多万卷,其中宋元珍本逾万卷。它与北京的 文渊阁 、 皇史宬 ,宁波的 天一阁 同为中国历史上公私藏书典范,深为海内外学者所仰慕。   海源阁藏书楼,位于 聊城 市 东昌府 区 光岳楼 南 万寿观 街路北杨氏宅院内,由清代著名藏书家杨以增创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 海源阁为单檐硬山脊南向楼房,上下两层。下为杨氏家祠,供杨氏先人牌位,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藏书楼   前有一长条状小院,东侧有两座长廊式高台读书亭。楼下东首为通往后院的通道,杨宅第四进院内为海源阁明清版本藏书处。   海源阁藏书浩瀚。至清末,海源阁藏书已达三千二百三十六种计二十万八千三百卷有余,是杨氏四代人潜心搜集的结果。后历经战乱,迭遭破坏,所藏图书大部散失,只有一小部分辗转收入北京图书馆和 山东省图书馆 。现已在原址按原来的结构样式重建,并开始对游人正式开放。 海源阁于20世纪30年代后,屡受战乱之苦,楼舍损毁,珍藏 散,只有一小部分辗转收入国家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海源阁。早在1947年1月解放聊城时, 八路军 某部曾发布入城三项命令,第二条就是保护中国四大藏书家之一海源阁图书馆。1956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把海源阁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对外开放,聊城市政府筹巨资于1992年10月重新修复了海源阁。重修之楼,坐其原址,因其旧制,单檐歇山、上下两层、青砖灰瓦、红漆梁柱。正房、配房都是砖木结构,前出一厦、起有台阶、木制花棂子门窗,具有浓厚的中国清代北方四合院的建筑风格。 海源阁   胡乔木题写的一人致力万人受惠,四代藏书百代流芳楹联,醒目地悬挂在海源阁大门两侧。1998年建立了海源阁管理处,负责海源阁的宣传、海源阁古籍文物资料的搜集、整理等管理工作,并举办了《海源阁发展史陈列》展览。展览分为三个展室,包括前言、时代背景、藏书概况、藏书兴起、藏书发展、藏书管理、地位与贡献、重新振兴、名家题赠、结束语等九个部分。展品有杨氏珍藏印章、历代主人画像、杨以增与林则徐往来书札手稿二十余件以及许多珍贵文物图片。还藏有党和国家领导人 万里 、 谷牧 、 宋任穷 的题词、 启功 、 沈鹏 、 刘炳森 、 李苦禅 等名家字画上千幅,古籍图书近万册。   海源阁是聊城文化昌盛的标志,它与巍峨壮丽的光岳楼,雕梁画栋的山陕会馆,景色秀美的环城湖交相辉映,为江北水城增添了无穷魅力。
个人分类: 休闲文化生活|946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