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清朝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太平天国革命到清朝的灭亡(上a)
热度 1 cswen 2013-12-5 09:35
从太平天国革命到清朝的灭亡(上a) ——读史偶记(68a) 温景嵩 (2013年11月30日—12月4日写于南开园) 下面我们先由《360百科》网站上引来一段文字对洪秀全的太平天国革命加以说明。然后再看看徐中约先生是怎样说的。 《360百科》网站上对太平天国革命的说明: 太平天国革命 编辑词条 金田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 ,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 石达开 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对满清朝廷的武力对抗,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 简介 概括 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51年(清咸丰元年)至1864年(清同治三年), 洪秀全 等领导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战争。 人物 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对满清朝廷的武力对抗,后建国号“太平天囯”,并于1853年攻下金陵,号称天京(今南京),定都于此。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陷落,洪秀全之子兼继承人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虏。1872年,最后一支打着太平天囯旗号作战的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因清朝推行薙发易服,太平天囯均不剃发、不结辫,披头散发,故太平军一众均被称作“长毛”。 太平天国革命的动因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增加赋税,横征暴敛,使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广大农民饥寒交迫,纷纷揭竿而起。广西是各种矛盾十分尖锐而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之一,起义武装遍及全省。 太平天国最后失败的分析 腐化 过早建都丧失锐气。1853年3月20日,太平军攻克南京,3月29日,杨秀清率文武百官迎洪秀全入城。遂决定建都于南京,并改南京为天京。建都问题,历来是一个十分重大的政治问题。太平军攻占武昌时,就存在着去向问题,北进河南则威胁清京,东下金陵则有可能形成割据局面。如今太平军已顺利攻占南京,同样又存在着去向问题。如果以南京为根据地,然后向北发兵,把战略重点放在推翻清王朝上,这样的话,太平军就应集中精锐部队及最有权威的将领进入河南、河北、山东,兵锋直指清廷,这当是太平军攻占南京的战略抉择之一。如果过早在南京建都,太平军必然以保卫天京的安全为目的来部署一切兵力,革命的进攻阶段就会停顿下来,锐气就会减退。因此,在南京建都实在是犯了兵家之大忌。而这却是出自洪秀全、杨秀清的意愿。太平军离开广西之后,便有“取金陵为本”之议。杨秀清认为只要占领了南京,即使成不了事,也可占领黄河以南。洪秀全则多次称南京为“小天堂”,把“小天堂”作为奋斗的目标。可见,在建都问题上,洪、杨都有偏安和及早享受的思想。 恩格斯 曾经指出:“在战争中,尤其是在革命战争中,在没有获得任何决定性的胜利之前,迅速行动是一个基本规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8卷第73页)占领南京当然不是决定性的胜利。洪秀全、杨秀清们理应略作休整之后,迅速行动起来,率主力部队越过长江,乘清军已如惊弓之鸟之际,向江北推进。时值三月,天气转暖,士兵生活容易适应,加上皖北、山东饥民甚多,太平军一到,饥民相率加入太平军,形势当会有重大发展。建都天京之所以是失策的,是因清政府还未推翻,革命的历程正急速地向前发展之时,突然停止了脚步,这就给清廷留下极大的喘息机会。清军在惊魂稍定之后重整旗鼓,很快在南京城外扎下了江南大营,使太平军的作战部署不得不以护卫天京安全作为主要任务。太平军战略上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 太平天国 的领袖们,由于贪图安逸而逐渐丧失了革命锐志。 局限 农民阶级有先天局限。太平天国起义带有旧式农民战争的烙印。农民阶级的分散性、守旧性,以及眼光短浅等毛病,在太平军中都有突出表现。许多太平军将士参加革命都是出于生活所迫,希望改变贫穷落后的经济地位。用太平天国名将李秀成的话说,当时太平军将领号召“凡拜上帝之人不必畏逃”,可以“同家食饭”。这和旧式农民起义者的动机是一致的。许多太平军将士在参加革命队伍时,就是抱着当将 军、当丞相、当夫人的目的来的。太平军将领也用这些来鼓动士兵英勇作战。如洪秀全在永安突围时,号召 “ 男将女将尽持刀,同心放胆同杀妖 ” ,因为这样做了,就能 “ 脱尽凡情顶高天,金砖金屋光焕焕,高天享福极威风,最小最卑尽绸缎,男着龙袍女插花 ” 。这样的许愿在杨秀清发布的布告中也出现过。为了达到这些不太清晰的目标,他们作战非常勇敢,作出很大的牺牲。他们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但最终总是归于失败,这是历史的规律,也是历史的局限。正是因为这样,历史上再高明的农民领袖也只能按照封建国家的轨道行事。洪秀全本来是要建立一个新朝代新国家,但在永安封王时连一个合适的名称也找不到,只好 “ 姑从凡间歪例 ” ,把左辅、右弼、前导、后护各军师都封王,称为王爷,并相应地制订《太平礼制》来规定各级官员的尊卑和特权。洪秀全还在《天父诗》中公开宣扬封建道德中的三纲五常,说什么 “ 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臣错无主错 ” 。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政权形式一经沿着封建政权的轨道走下去,性质就变了, 领导人 的思想就变了,对革命事业就失去了支撑的力量。神权左右皇权导致核心矛盾。历代农民起义常有披着宗教外衣,即以神的意志和形式来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如张角以太平道为号召,朱元璋信奉白莲教等等。但当这些宗教组织演化成农民起义,特别是建立了农民政权,或农民起义领袖称王称帝之后,一般都放弃宗教组织,专心进行夺取政权或发展革命势力的斗争,如朱元璋称帝之后,立即取缔白莲教,禁止其活动。而洪秀全则在建都南京之后,仍然依赖拜上帝教,教权就成了争权夺利的工具。洪秀全既是拜上帝教的教主,又是太平天国的天王。作为教主,他虽然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却失去替天父、天兄传言的权利。金田起义前,出于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杨秀清代天父下凡,援救了革命,洪秀全只好加以承认。杨秀清作为天父的代言人,可以随时制约洪秀全。洪秀全作为天王,却没有实际权力。这就使杨秀清的权力过大,造成洪秀全权力不能集中的局面。其实,洪秀全并不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机会。假若在金田起义或永安封王时就取消拜上帝教,一切按新建立的组织行使职能,杨秀清代天父传言的资格就自然消失了,洪秀全作为天王的权力就能集中。由于王权和神权并行,神权实际上又高于王权,而神权又落在大臣杨秀清手中,这就必然造成洪秀全和杨秀清的矛盾,而这两人的矛盾又必然要延伸到其他大臣之中。天京事变后,由于原先的天兄代言人萧朝贵在长沙牺牲,天父代言人杨秀清又在事变中被韦昌辉所杀。所谓天父、天兄人格化本来就是个骗局,杨秀清被杀更是骗局的暴露,太平天国出现了空前的信仰危机。正如恩格斯指出的: “ 宗教的第一句话就是谎话;宗教一开头向我们说明某种人的事物的时候,不就把这种事物说成某种超人的、神的事物吗?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版第 1 卷第 648 页 ) 洪秀全向教徒灌输的上帝是 “ 无所不在、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而今天父代言人被人家袭杀时并没有显示出这些权能,人们自然不会和先前一样,虔诚地去信所谓的皇上帝了。严重的信仰危机,导致分散主义滋生,使太平天国一步一步走向低谷,难有回天之力。 腐败 腐败从根本上动摇了太平天国政权的根基。太平天国的腐败是和建都天京同时产生的。尽管洪秀全曾经提出要建立一个没有以强凌弱、尔虞我诈的公平世界,鼓吹凡天下男人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姊妹的平等思想,但他这些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捡来的货色,在洪秀全思想中没有深化,也没有消化。洪秀全很难把这些平等思想付诸实践,只能按照封建王朝的等级制度,即《太平礼制》所规定的等级来规定自己所应该享受的待遇和特权。洪秀全、杨秀清占据南京以后,便以为可以立国,把享受和特权放在首要地位。洪秀全改两江总督府为天王府,尽其奢华营造天王府。天王府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东王府也是穷极工巧,骋心悦目。在革命尚未成功之时,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就大造王府,广选后妃,洪秀全的后妃竟达88人之多。洪秀全、杨秀清住进王宫,作为农民领袖本是司空见惯的通病。问题是天王府不是当作指挥革命战争的中心,而是行使特权的神圣无比的宫殿。朝天门外大书曰:“大小众臣工,到此止行,有诏方准进,否则雪中云。”而在木牌楼上则书有“天子万年”、“太平一统”。一个“止行”诏,洪秀全就把自己和众位大臣隔开了。当年同生死共患难的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都不能随意出入天王府。昔日的兄弟今日的丞相们,临朝时,也只好站在朝门外列队,对洪秀全不能仰视,否则就有杀身之祸。洪秀全俨然已成为“一人垂拱于上,万民咸归于下”的封建皇帝。 杨秀清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农民起义领袖,不论是指挥战争,还是组织政府,他都有许多建树,为太平天国立下了不朽功勋。但是建都南京后,杨秀清的封建特权恶性膨胀。一到南京,他就建起了高大的王府,三年多的时间,从不出南京城一步,但在城里则为统治一切的全权主宰。所有军国大事仅与东殿尚书侯谦芳、李寿春等一二人计议,严重脱离群众,加之作风极度张扬,每次出门都盛陈仪仗,不知自忌,甚至用代“天父下凡”来惩罚洪秀全,最后更是发展到“逼封万岁”。为了显示特权,杨秀清还设立各种酷刑,如鞭打、枷杖、斩首、五马分尸等,连韦昌辉、秦日纲、黄玉昆等一些高级将领都被他杖责过。杨秀清的骄横,造成他和诸多朝臣的积怨,也导致洪秀全的不满,终于酿成了一场灾难——天京事变:杨秀清及其家属、部下和太平军精兵两万多人被韦昌辉滥杀。天京事变后石达开回到天京,受到天京军民的热烈欢迎,满朝同举石达开提理政务。可洪秀全却对石达开大生疑忌,重用自己的兄弟安福二王,以牵制“翼王”,并有“阴图戕害之意”。在这种情况下,石达开率20万精兵远离天京。经过天京事变、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虽经陈玉成、李秀成等后期太平天国名将的努力,军事上稍有起色,但终究缺乏回天之力,最后一步一步走向失败。当然,太平天国失败原因还有很多,比如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互相勾结起来,残酷镇压太平天国等。 总结 但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同样是非常深刻的。它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如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起义、赤眉起义、黄巾农民起义、隋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 张献忠 农民起义),这场由千百万群众参加的伟大战争,由于领导集团政治上过早的封建化从而迅速腐败,组织上又不能始终保持领导核心的团结,军事上战略决策一再失误,以及外交上缺乏经验,最终的失败就是必然的事了。 (以上文字均引自《360百科》网站) 在徐中约先生的书《中国近代史》里则对洪秀全个人有较详尽的介绍: “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1814—1864年)出生在广州城外约30英里处的花县,是一个客家农户的第三个儿子。、他在幼年时代就非常自负,跋扈,脾气暴躁。但在学业上却表现得相当高的天赋。业师和兄长们都指望他能科场登第而光宗耀祖并惠及桑梓。他一生中也曾四次去广州应秀才府试(1828,1836,1837,和1843年),但均落榜。在1836年第二次赶考期间,发生了两桩极大地影响他日后生活的事件: (1) 他对体现在《礼运》和《大同》中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2) 他在大街上遇到了两位新教的传教士。其中一位叫做史蒂文斯的身穿长袍,蓄着长须,另一位则递给他一本名曰《劝世良言》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是由早期的皈依者梁阿发(1789—1855年)编写,因科试落第而心事重重的洪秀全只是草草地浏览了一下这本小册子。”(以上均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然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表弟李敬芳在看过这个小册子后感到非震动,就要洪秀全仔细地来研究一下。洪秀全接受了此建议,便和他的邻居和同学冯云山仔细地研究起这个小册子来这个小册子最后便启发他们建立了一个秘密组织“拜上帝会”。到了1850年春,洪秀全的组织已发展到一万信徒。1850年11月这个组织就和清朝的官军发生冲突。1851年1月11日,在洪秀全生日的这一天他宣布起义,并建立了“太平天国”,开始了他造大清王朝的反的起义行动。(以上材料主要都来自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 洪秀全的起义最后失败了。当然我国几千年来的农民起义,除刘邦和朱元璋以外,没有哪一个能够得到成功。然而洪秀全的这次起义却留下了两个遗产,值得记录下来。这两个遗产在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都有记载。我们且把它引用下来,现先引用第一个如下: “ 土地制度 太平天国诸多发明中最重要的一项,也许就当数废除土地和财产的私有权。这项发明的背后的精神是:所有上帝的子民,都必须享有他的恩惠,免除匮乏,有田耕,有衣穿,有钱花 。 要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就必须对现存的土地制度进行一场根本的改革。因此,太平军根据产量多寡,将田地分成九等。所有16岁以上的男女都可分得一份田,所有16岁以下的人则分得半份田。这样,如果一个人得到1亩上上田,他15岁以下的孩子就得半亩同样质量的田。一户六口人家应分得良劣相等的土地,即3人得良田,3人得劣田。所分的土地不能成为得地人的私人财产,他只是获得了这些田地的使用权而已。超过个人需要的剩余产品,必须上缴国库,个人积蓄和私人财产是被禁止的。这种共同使用土地的思想,可见于中国古代典籍《礼运》之中,汉朝的篡位者王莽曾在他的短命的新朝(公元8—23年)将之付诸实施。太平军则恢复了这一颇为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理念。但不幸的是,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争,这种制度并没有得到实现,只是在少数地方试验了一下。”(以上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就是土地问题。官僚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是我国历代王朝统治的基础。朱元璋的起义虽然成功了,但是他不但没有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反而继承了这个官僚地主阶级所有制。自己变成了新的王朝的统治者压迫者,爬在农民头上作威作福,直到李自成的再一次农民大起义,把他的大明王朝推翻。对比之下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然而洪秀全能够提出这一问题,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就是他的伟大之处。后来的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仍然看到了这一问题,从而提出他“耕者有其田”的再一次土地改革的主张。当然孙中山也未能解决这一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这一问题只是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到了新中国刚刚建立的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伟大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才得以最后实现。 太平天国的第二项革命遗产,仍然和孙中山有关。徐中约的书中有一段孙中山与太平天国的关系的记载。我们且把它引用在下面: “最后,太平天国革命的经历还激励了后代的革命者,那些太平军的遗部转入地下加入了天地会,使种族和民族主义式的革命思想得以延续。太平天国也成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866—1925年)的灵感之源。孙中山诞生在太平天国灭亡后的两年,他在孩提时代就听说了太平军的故事,12岁时就立志做洪秀全第二。他日后的革命是从秘密社会里取得支援。而早期的孙中山的追随者有许多人都是哥老会会徒。甚至连孙中山的革命理论——三民主义也是受到了太平天国理念的影响。孙中山认为洪秀全之失败,是因为洪秀全只懂得民族独立,但却不懂得民众的主权,洪秀全懂得君主,却不懂得民主。为了纠正洪秀全在意识形态上的缺陷,孙中山就倡导了洪秀全所缺失的这两项“民主”和“民权”原则,而第三项“民生主义”则包含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思想。这部分则是受了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和财产公有制的启发。因此,可以说太平军未能实现的社会革命,在孙中山及其信徒上得到了部分地推行。” (以上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3647 次阅读|2 个评论
儒学作为意识形态在清朝中期的完善和末路
热度 1 Amsel 2013-9-15 21:25
  最近读了几页《平定准噶尔方略》(当然是电子版),看到里面的乾隆皇帝序和记载的三朝君臣交流,而有此感。   在清朝,成熟了的儒教意识形态对上层(皇帝和士大夫)约束极大,乃至整个清朝没有敢怠政的皇帝(道光装样子也要勤政)、没有逾君擅权的朝臣、没有干政的太监、三藩之后没有割据的军阀(曾国藩没有割据之心,除了利益考虑,不能否认儒学对他的约束),行政上改土归流也是大趋势(从云贵到青海乃至到清末的西藏外蒙)。   巧合的是,儒学这个完备时代也正是欧洲启蒙时代,现代意义的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都是这时代诞生的。 而这些现代社会科学产生之前,儒学甚至领先于其它前现代社会(土耳其、波斯、印度)的意识形态。 比之于军事技术和工商实业,东 方 亚 意识形态的竞争失败要晚些,日本政权战前还有儒教的外壳。   乾隆帝给《平定准噶尔方略》写的序,着实写得冠冕堂皇四平八稳——要是光读儒学文字,“三个自信”会从心里油然而生。但现实满不是如此。儒学改变不了官吏集团普遍的腐败和颟顸,解决不了内部问题(从天理教到太平天国)。更不必说来自现代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的摧枯拉朽式的挑战。即如乾隆帝本人,只看那篇序,会折服于这位皇帝,他实在是儒家意识形态的完人圣人和先进代表。实际的情况是,序中最后对征缅之战涂脂抹粉, 而当时 缅甸屡次用先进火器击败清军,清朝将领屡次奏请购买发展火器,但乾隆不听。这之后几十年的事情我们就都知道了。   五年前读的《圣武记》,这次又翻一点《平定准噶尔方略》,感慨的是,理性上固然明白这儒教必然是要淘汰掉的前科学时代的东西,但总如看了一件精美的文物,感情上非常觉得惋惜。
个人分类: 政治|3682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普]由秦至清帝国灭亡11大征兆
热度 9 冯用军 2013-5-13 20:32
从本科起,就喜欢没事看看《史记》、《资治通鉴》等,后面也偶尔看看《二十四史》(简版),久了,就总结出一些经验来,此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次读书笔记粗略总结自始皇帝以来到溥仪历代帝国灭亡前的一些共同现象,或者说如“国家地震”中的一些共同征兆。结合平时偶尔看的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统治末期,其实可以推及到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统治失败教训: 一、官民对立,社会动荡;一旦国家出现这种现象很普片,这个王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从秦朝到清朝王朝灭亡前都是从官民对立开始的。几乎都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比如秦末陈胜吴广、唐末王仙芝黄巢、元末朱元璋陈友谅、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清末孙中山黄兴等。一旦社会出现动荡,就会出现一系列连锁事件。政府就会增加对社会的控制,这样就要增加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又要发工资。工资从哪里来?又要征税,暴力征税,名目繁多,苛税猛于虎。总之越忙越乱,直到忙到灭亡还没有想明白啥回事。 二、思想混乱,人心浮动。思想一乱,人就很难一条心了。每个王朝灭亡前思想上一定混乱了。唐朝中期思想混乱,韩愈柳宗元发起了一场运动。大体稳住了国家思想,为唐朝延续了近百年。明朝中期思想混乱,王阳明等再次稳住了大体的思想,也为明朝延续了百年寿命。不过可以看出虽然一时救了国家,可是王朝很难在振作起来。每个王朝后期也是思想发出光彩的时候。因为政府对思想的控制力下降了。明末清末思想界此处显现十分明显。一般王朝在此时都会有忠于这个王朝的文人担当拯救责任。这些文人将会想尽一切办法补救王朝的主题思想。或者创新加以延续。宋朝理学明朝心学就是其中的典范。但这是成功者,一旦补救失败,这个国家就会进一步加快灭亡。 三、加强社会各方控制。一个王朝一般刚刚建立不会对社会监管控制的太严。这是为了体现他得到民心。一旦王朝出现要灭亡前兆,这些大权在握的统治者为了继续享有所得一切。就必须要加强社会的管理和控制,不敢再进行放松的管理了,思想控制是最严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越发难以实现,公共知识分子在建设,公公知识分子、御用文人大量增加。主要防止社会人员的大规模聚集。加强各种能够反抗统治工具的管理,例如兵器、监狱、防暴警察、特警、间谍等。监听社会舆论。这也可以说是统治者的心虚吧! 四、乱加税收,横征暴敛。王朝要灭亡了前兆,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加重税收,统治阶级疯狂敛财。明朝后期的税收,清朝后期的税收可以说种类繁多,生老病死都有税,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人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都变成了各种各样的税。这是因为最高统治者的财富在减少,不得已只得加强税收来维持自己的行政运行。这只不过是饮鸩止渴而已 。 五、乱发纸币。货币快速贬值。一个王朝灭亡前经济危机是最重要的,我们看看发明纸币的北宋特别是南宋,为了解决战争等经费,大肆印发纸币。导致纸币信誉受损,市民纷纷购买实物或者囤积铜钱,元明都吸取了教训。清末清政府所造的银元也偷工减料,减少含银量,导致质量受损。民国后期的经济崩溃乱发纸币如法币更是一个重大原因。一个王朝后期灭亡前一部分人一定会利用权力抓紧捞钱。 六、上层醉生梦死,下层苦不堪言。整个社会都没有幸福感、安全感,有权的有钱的感觉不幸福不安全,开始逃亡,没钱的没权的也不幸福、也不安全。一个王朝到了这个地步,那么他离灭亡的日期也不远了。身处于高层的人毕竟是少数,当他们一点也不关心下层疾苦时候,也就是人民起义造反的时候。贫富差距极大,也会刺激下层来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即是:凭什么你们能享受,大家都是人。我也可以翻身农奴把福享。官员彻底与人民脱节了,脱离群众。当大部分官员只顾自己享受,醉生梦死,贪污腐化,捞钱捞色,卖官 鬻 粥,不闻耳边群众疾苦声,这就是王朝灭亡的前兆。这个王朝已经走到尽头了。 七、体制僵化,不思进变。一个王朝刚刚建立体制还能运行自如,但是长久不变革的话,一定会逐渐僵化,就像一台机器长久不维修也会坏掉。一旦一个王朝体制上出现僵化时候,不思变进,那么这个王朝一定会灭亡。体制僵化下的王朝灭亡明显的就是宋朝,建国之初的逐渐形成的三冗( 北宋宋祁在上疏中说:“天下有定官,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多而无数, 三冗 也。” ),宋朝虽有小变,但也被守旧派扼杀(几次变法都以失败告终,比如王安石的)。最终被旧体制拖垮。清朝也是这样垮下的(戊戌变法失败)。 八、中下层失去上升空间。上层断绝中下层进取之路。一个王朝如果出现了上层几乎被垄断,中下层没有机会挤进上层的话,那么这个王朝离灭亡一定不远了。魏晋南北朝都是上层都被世家大族垄断,也就是被“官二代”、“钱二代”垄断,因此几乎都是短命王朝。垄断进取之路,等于堵死了中下层跻身上层的机会。这些中下层就会失望极有可能另谋生路,扯起大旗造反“官二代”、“富二代”、“钱二代”等,只有这样大家才能跻身上层。比如科举落第的黄巢、李自成等。 九、军队腐败,士气低迷,贪生怕死。一个王朝的保命之本就是军队 ,因为军队即可以镇压国内反叛势力,也可以抵抗外国侵略。一旦军队腐败,士气低迷,贪生怕死,那么一旦遇到国内反叛势力或者外国进攻侵略就会望风而逃,一溃千里。谈何保卫政权。清政府倒是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国家军队战斗力低下腐败不堪,最后想出了办理地方团练;虽然成功镇压了白莲教和太平天国,但是却形成了地方军队尾大不掉,甚至军阀割据(唐代也有这种情况),不听号令。以至于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五省联保。俨然独立于中央。还有就是军队开豪车、住豪宅、吃豪宴等,极度脱离群众,专横跋扈,引起老百姓反感。 十、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一个王朝要灭亡前一段时间一定会出现歌功颂德的大量马屁党、妖人、异象,比如妲己、徐福、赵高、严嵩、秦桧等(荆轲没能暴力刺杀秦王,赵吕却以自己儿子享有了秦国,徐福以道家之道灭亡了秦国)。为何会在亡国前出现呢?因为统治者需要这些人来麻痹自己,安慰自己。至于粉饰太平则是处于自我麻痹,以此来做心理的自我安慰。出现这种状况就是王朝的灭亡预兆。 十一、 法律只保护权贵,老百姓无处伸冤。国家最高法律没有效力,有法不依,以人代法,以利益集团代替法律等。包括强抢民女、强抢民粮、强拆民房、强征民兵等,政府野蛮行径,清官被冤死或闲置,老百姓投诉无门,社会怨声载道。官二代、富二代、钱二代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暴力机关可以草菅人命,政府防民之口、打压上访,冤狱、黑狱比比皆是。 —— 文王問子牙治世之道,子曰:王者之國,使民富;霸者之國,使士富;僅存之國,使大夫富;無道之國,使國家富。
个人分类: 国家评价研究院|2895 次阅读|18 个评论
博克文摘:清朝中晚期,外国人在广州生活行为规则
laserdai 2012-7-26 20:50
大明帝国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与海外沟通者一律杀之。 而大清帝国则不同,施行严格控制下的外国人交往准则。 第一套的 在1759年由两广总督李侍尧颁布,此后对该规程作了许多次增添和修正,直到十九世纪初最终形成为以下这套行为规范: 1 . 外国兵船须停江外,不得进入虎门。 2 .妇人不得混入商馆,铣炮枪及其它武器均不得持入。 3 .所有航路引水人及买办等,概须我国澳门同知之特许登录;非受买办之直接监视,不许外国船舶与其它商民之交通。 4 .各外国商馆不得使用八人以上之华人,并不得雇用妇仆。( 博主评:看来不准他们扩大规模 ) 5 .外人不得与我国官吏直接交涉,除非经过公行之手续。 ( 博主评:这一条应该对准行贿受贿等腐败 ) 6 .外人不许泛舟江上,惟每月初八、十八及二十八三日,得游览花地海幢寺一次,每次不得超过十人。不准赴别处村落墟市游荡。 7 .外国人不准用轿,不得用插旗三板船舶,只准用无蓬小船。 ( 博主评:蛮夷之族,下等,怎么能使用我大清帝国的轿? ) 8 .外人买卖,须经公行之手,即居住商馆者,亦不许随意出入,防其与奸商有秘密交易之行为。 9 .通商期已过,外人不得在广州居住。即在通商期内,货物购齐,亦须装载而归,否则,可往澳门。 ( 博主评:这有点像现在的广交会 ) 10 .外国船舶,得直接航行黄埔,徘徊河外,不得寄泊他所。 11 .不准购买中国书籍.学习中国语言文学。 12 .公行行商不准有负欠外人之债务。 ( 萧一山,第 2 卷,第 836-837 页)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3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有时候心理变态的民族!
热度 3 wangxh 2012-7-13 09:50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时候心理变态的民族,一个绝大多数人能够忍受“变态统治”的民族——满人来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政策,纯粹是变态心理(一个马背上生存、征服的民族大辫子显然非常不方便的),结果通行了。而且可笑的是,当民国了的时候,竟然有些人哭诉说“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不能剪呀”! 当然,最后连满人自己也习于变态和被变态了,因为满人名存实亡喽!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有一个怪圈大家都知道:中国老百姓怕变态的政府,中国政府怕洋人,洋人怕中国老百姓。 当英国大鼻子来了,满清政府抛出 金银财宝 + 美女 作为橄榄枝,但老百姓这时候不变态,结果出现了多多的“三元里抗英”。 当日本小鬼子来了,军事实力三倍于小鬼子的满清政府,清军几乎没有什么抵抗就败下阵来——撤了,但老百姓这时候不变态,结果旅顺口附近出现了一座“万忠墓”——整个村子的人奋起还击小鬼子,几乎全部牺牲。 1931年9月18日,小鬼子又来了,政府号召“不抵抗”——接受变态统治,军队就不抵抗——怕变态政府呀......当然,老百姓也有忍无可忍的时候——也就是恢复正常态的时候,结果迎来了“西安事变”、“七七事变”......不过有时候暗问,如果没有这些“事变”,变态政府是否继续变态下去呢?
个人分类: 心之悟|3983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应恢复“中国琉球自治区(或特别行政区)”
热度 1 limingyang 2012-5-5 14:22
1430年(琉球历: 宣德 五年)明宣宗赐琉球王姓为尚氏,史称“第一尚氏王朝”。根据琉球与明王朝的藩属关系,琉球每一代国王都需要接受来自明王朝的册封。 第二尚氏王朝的 尚真 王1469年(琉球历: 成化 五年),琉球发生内乱, 尚德王 被杀,第一尚氏王朝灭亡。1470年宫中的御锁侧官(管理财务的宫廷官员)金圆被群臣推举为君,并于1471年以“世子”的身份向明朝报告“父丧”,1472年明朝使臣册封金圆(已改名为 尚圆 )为王,史称“第二尚氏王朝”。   第二尚氏王朝的第三代国王尚真王统治时期(1478年-1525年)为琉球的黄金时期,先后征服了八重山、与那国等岛。至1522年(琉球历: 嘉靖 元年)尚真王 平定 与那国岛“鬼虎之乱”后,琉球王国终于将势力扩张到整个琉球列岛,确定了北起喜界岛、奄美大岛,南至 宫古 、八重山群岛的疆界,即琉球史书中所称“三省并三十六岛”。 1654年,琉球王遣使臣到清朝请求册封。清顺治帝封尚质王为琉球王,琉球成为清王朝的藩属。 1847年(清宣宗道光27年;日本弘化4年),最后一位琉球国王 尚泰 继位。1853年5月,美国海军准将 佩里 (Matthew C. Perry)的舰队第一次到达琉球。1854年3月,佩里在《 神奈川条约 》的签订过程中要求日本开放琉球的那霸港口。日方表示琉球是个遥远的国家,日方无权决定其港口开放权。   1854年7月11日,佩里与琉球国政府以中、英两种文字签订开放那霸港口的条约。 琉球海上贸易受到冲击。 依据国际法琉球不是日本领土 ,日本凭什么在那里置县并宣示主权?尤其是这个贪婪成性的国家正染指我们的领土,默认琉球的被占只能助长它的嚣张气焰。更何况日本提出钓鱼岛属于日本的理由是曾经“隶属”于琉球,如果政府承认了冲绳法律地位的合理性,日本的钓鱼岛诉求就会变得合情合理,至少日本国内的人民会这么想这么看。因此,为钓鱼岛主权计,为琉球人民的合法利益计,为国际法尊严计,为和平正义计,中国都必须出面同日美交涉琉球主权,中国必须大吼“日本滚出琉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捍卫自己的主权;也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算是负责任有正义感的大国。长期以来我们总习惯于被动挨打,从不知道主动出击,甚至不懂得以攻对攻。一味地被动防守只能沦落为别人得陇望蜀的对象,“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正是软弱者面对强悍者的惯常结局。所以,中国可以不去欺负别人,如果别人欺负我们,就应该毫不客气地予以回击,这是我们的尊严,也是我们的权利,我们要让凌辱者明白——它们定要付出百倍于我们损失的代价!我们有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外交准则,难道我们介入琉球问题就干涉了别国内政?显然不是!国际法规定琉球不是日本领土,所以我们没有干涉日本内政,也未威胁日本主权;毫无疑问,琉球亦非美国领土,我们自然也没干涉美国内政;琉球还不是一个独立国家,我们的介入自然也不算干涉琉球国内政。既然不存在干涉内政问题,琉球又与中华存在极深的历史渊源,还被日本强行同钓鱼岛主权链接到一起,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义无反顾地参与到琉球问题之中呢?   琉球前后遭受日本两次占领,但琉球人的复国梦想从未泯灭,自始至终就努力着抗争着。冷战结束后,美国虽然在全世界支持、怂恿民族独立运动,如俄罗斯的车臣、印尼的东帝汶,但是,却漠视琉球复国运动, 想借此挑拨东亚国家的紧张关系 ,担忧中国日本韩国之间的最终和解。而中日之间恩怨在琉球群岛上开始,也必须在琉球群岛上结束。让琉球群岛成为和平自由中立的国家,成为东方的瑞士,将使亚洲太平洋地区成为最美丽和平的弧!   日本刚刚占领琉球时,为扑灭琉球人的国家意识和独立风潮,它不择手段地使用了各种软硬兼施的方法,强行推行“日本化”。那时琉球人的汉化已经很深,虽然经过日本七十年的“皇民化改造”,但是数百年积累下来的中华文化依然根深蒂固。琉球人使用与日本完全不同的汉语方言——琉球语,风俗民情、社会人文依然属于中华文化,口音属闽南语和台湾语系,更有自己独特的历史,采用的是中国的农历年号,节日喜庆也与中华文化大同小异。二战后期,美国进攻琉球本岛,日军强迫琉球人跳崖自杀,或干脆打死琉球人来应对琉球食物的缺乏。这次战斗使琉球人口减少四分之一,大约20万人战死。日军在最后关头“极有远见”地驱散了琉球独立的最后象征――王宫卫队,王宫在战火中被夷为平地,琉球立国以来所有王家典籍文献档案被一把火烧光,琉球七百五十年的文化积累由此尽数丧失。1972年美国将琉球“转让”给日本后,为彻底消除中华文化,日本强制推行“国民义务教育”、穿日本服装、吃日本食品。每一个琉球孩子必须进入只能讲日语和学习日本文化的学校,接受至少十年的奴化教育。为了消灭琉球语这一汉语方言,从小学起在每个班级制作三张“方言卡”,谁讲琉球汉语方言谁就会领到卡,持卡者直到发现其他讲方言的人,才能传给下一个,放学后最后持卡的三个学生必须留下来打扫教室。因此,许多拿到卡的小学生不惜和同学打架,逼同学用方言脱口说出“好痛”或“混蛋”以转移卡片逃避惩罚。这样使琉球“日本化”到现在,琉球人依然没有忘记历史忘记祖先。事实上,多数日本人并不认可琉球人是日本人,他们认为大和人才是真正的日本人。因此日本政府并不在意琉球人的死活,驻琉球的美军多次强暴琉球妇女,琉球人民多次示威要求美国撤军,日本政府一直置若罔闻。   1996年8月,琉球美军基地的三名美军士兵合谋强奸一位年仅12岁的琉球女童,引发了琉球空前的反美浪潮,已振荡了多次的“琉球独立”运动又成为热点,琉球人在街头巷尾热烈地讨论。书店里一本名为《冲绳(琉球)独立日》的历史书开始畅销,号召琉球人争取独立出日本,它用历史向人们诉说“我们不是日本人”,用无可辩驳的资料讲述着“琉球国的历史”。9月8日琉球人对“美军基地存废”进行公投,琉球调频广播电台“沟通”就“琉球是否独立”展开民意调查,琉球独立的呼声又掀起了新的高潮。公投结果显示:人们一致投票决定不接受美军基地,更不接受日本政府“代做的决定”。这使日本高层一度如热锅蚂蚁,最后又是给予琉球巨额财政拨款,又是像对外国元首一样郑重接见冲绳县知事(县长),并一再道歉,连哄带骗才蒙混过关。1997年3月,就在美国国防部长科恩访问日本之时,驻琉球美军又传出强暴、虐待琉球妇女丑闻,一名美军士兵将一名琉球妇女从头顶上扔出去,落在床上摔坏了好几根骨头。4月17日,琉球居民团体代表一百人,穿着不同于日本人的琉球民族服装,拿着象征着琉球民族的传统乐器鼓和三弦琴,在审议美军驻军法案的日本国会前声嘶力竭地抗议。但是,日本国会不顾琉球人的强烈反对,强行通过了“美军驻琉球法案”,强制那些不愿将土地租给美军的数千户琉球人租出他们的土地。这样,琉球哗然,要求独立的呼声更是持续高涨。   尽管国人对琉球问题所知甚少,政府也从不进行张扬,但是抗战期间的国民党政府却予以多次申明。1938年4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日本自明治以来,早就有一贯的大陆侵略计划。过去甲午之战它侵占我们的台湾和琉球,日俄战后吞并了朝鲜,侵夺了我们的旅顺和大连……它以台湾为南进的根据地,想从此侵略我们华南和华东;而以朝鲜和旅大为北进的根据地,由此进攻我们的满蒙和华北。”1942年11月3日,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在重庆举行记者招待会,指出日本所侵占之土地均应于战后交还原主,“中国应收回东北四省、台湾及琉球”。1970年美日背着中国签定《美日旧金山和约》,拿中国的领土作交易,私相授受,把琉球连同钓鱼台的“施政权”转给日本。但这遭到了土地主人琉球人的群起反对,他们“聚哭于闹市”,连夜集会向美国日本抗议,数度组团到台湾向蒋中正哭诉陈情,代表团用汉语恳请蒋总统看在同是“一家人”的份上,在联合国仗义直言,准许琉球独立或并入中国版图。尽管这种琉球“交还”方式并无任何国际法以及当地投票依据,曾经受国民党公开支持的蔡璋“琉球复国运动”还是持续了很长时间。也许正是如此,国内熟悉琉球问题的公民大都主张琉球是中国的,应该回归到中国的版图之内,但这恰恰与琉球人的复国主义主张相违背。   琉球复国运动认为:琉球自古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他和中国以及朝鲜,东南亚各国关系密切,尤其与中国,简直形同手足。中国五千年文明给了我们深远的影响,琉球一直使用汉字和汉语,积极参与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活动,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吸引中国的能工巧匠来琉球教授技术,使得琉球的文明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琉球是一个主权独立的王国,琉球人民始终对中国抱有良好的感情。回忆以前的那段历史,清政府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还对日本占领琉球的霸道行为积极奔走、抗议和交涉,尽管最后无奈地放弃。中国为琉球作出了该做的一切,我们始终不会忘记这段感情。日本的侵略给了琉球很深的创伤,琉球的历史和文化遭到了彻底的毁灭,琉球人民陷入了日本的殖民统治当中。对于日本人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坚决予以谴责和抗议,也希望中国政府能看在数百年的关系史上给予琉球独立以更大的帮助。琉球复国运动是一个需要中国人民帮助和作为后盾的政党,希望双方能加强沟通,积极宣传琉球的独立思想,把琉球从日本的奴役统治中解脱出来。琉球是个非常独立的王国,也是一个非常爱好和平的王国。   琉球复国运动的基本纲领有以下五点:一、琉球自古为主权独立的国家,琉球人民不承认日本对琉球群岛的殖民统治;二、恢复琉球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建立琉球国;三、在必要时期将和其他政治组织或团体协商成立“琉球国临时政府”;四、琉球光复后采用的政治制度要广泛征求各政党的共识和民众的意愿;五、反对任何个人、团体、党派、国家对琉球国独立性的质疑。琉球复国运动始终不渝地为琉球恢复独立而奋斗! 琉球国受 明朝 、 清朝 的 册封 ,属于明清的藩属。同时琉球国亦向日本的萨摩藩、江户幕府朝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琉球与朝鲜的贸易关系也非常频繁,仅次于中国,日本。除此以外,琉球还与周边国家如 暹罗 (现在的泰国)、 土耳其 、 巴基斯坦 、马来西亚、 爪哇国 、 苏门答腊 、 马六甲 、占城、越南、 吕宋 等国进行外交和贸易交往,琉球国与暹罗国、爪哇国进行过官方文书“咨”的交往。在近代,1860年以后,琉球与美国和 英国 有过官方接触,并签署一系列开放口岸的条约。 与中国    元世祖 登基之后,派遣使者赍诏书去晓谕琉球,但是因为路途遥远,风险很大,所以这次的行动没有成功。   琉球按司察度于1372年(明 洪武 5年)向明朝皇帝 朝贡 ,受册封为 中山王 ,改 流求 国号曰琉球。至于国中官守之职名,人员之进退,号令之出入,服制之法度,都由 琉球 自己管理,明政府概不 干涉 。   从1372年以后,琉球国一直使用明朝和清朝的年号,奉行明清正朔。直至清光绪5年(1879年),日本强行“废球置县”为止, 琉球国 的官方文书、与英法荷订立的外交条约、正史等,都是用汉文写的。其国都首里城的宫殿,都不是 坐北朝南 ,而是面向西方,表示其归慕中国之意。琉球人也与 日本人 做生意,但每逢中国册封使到琉,必禁用假名、和歌、 宽永通宝 (日币),改穿 唐服 。 与明朝 明史对琉球的历史记载最详实。1372年(明朝洪武5年、日本文中元年)正月,明太祖命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诏”: “朕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惟尔琉球,在明朝东南,远据海外,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   明朝以皇帝 诏书 形式正式告知琉球列岛上的国家,位于中部的中山国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随载入朝,贡方物。朱元璋 回赐 当时明朝实行的历法《大统历》及 文绮 、纱罗。此后琉球几乎每年都来朝贡。1392年(明洪武25年、日本 明德 3年),三国向明派遣了留学生。明为了使留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对他们的生活给予关怀,分季节给他们衣服和住的帷幄等等东西。当时琉球向明朝派遣 留学生 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琉球人随朝贡使团前往明朝,所带的货物往往会因为没有报关而被负责海关的官员查没,造成很大损失。1436年(明朝正统元年、日本永享8年),琉球使者称所携货物都被官方的管理机构贪污了,希望皇帝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明朝皇帝令有关部门按照市场价格给了他们很高的费用,算作收购。在以后的交往中,琉球王国对明朝形成了一种贸易性的依赖情况,所以往往一年前往明朝进行多次“朝贡”,这其实是贸易,明朝政府“虽厌其烦,不能却也。”   在琉球遇到海啸、暴雨、以及 台风 的侵袭后,明朝政府除了给来朝贡的使团很多的援助物资外,还要求琉球朝贡期延长至十年一贡,以便 休养生息 ,但琉球为了能和明朝继续 贸易 ,以便国内经济的恢复,还是坚持一年一贡或隔年一贡。   琉球在与明朝的交往中,吸收了明朝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在文明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有了自己的独特的音乐,崇尚 佛教 ,在岛上修建了 崇元寺 。宫殿和民房的建筑是带有海岛风格的明朝 古代建筑 模式。   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日本战国时代后期),倭寇猖獗,在明朝东南沿海侵扰。琉球王协助明朝破倭,不时向明朝提供倭寇的动向,琉球王世子 尚元 还对从浙江败还抵琉球境的倭寇,“遣兵邀击,大歼之,获明朝被掠者六人”送还明朝政府。受到皇帝的嘉奖。   1609年(明朝万历37年、日本庆长14年),日本侵入琉球,大掠各地的宝物并俘虏国王,当时琉球王侍从写的《喜安日记》记载:“有如家家日记,代代文书,七珍万宝,尽失无遗”。萨军将琉球王 尚宁 等百余人俘至 鹿儿岛 ,达三年五个月,逼迫尚宁王屈辱地承认向其“进贡”。同时还强行割占琉球北部五岛,给琉球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即便如此,也尚未改变中琉关系。明朝礼部官员“乃定十年一贡之例”,但国王还是每年都遣使朝贡。其年,日本有进攻 鸡笼山 (台湾古地名)的计划,间接还要侵扰福建,尚宁派遣使者告诉明朝政府,皇帝诏海上警备。   明朝衰败之后,琉球国还是朝贡不绝,直到南明唐王立于福建,还继续遣使朝贡。明史赞扬琉球国:“虔事天朝,为外籓最。”   琉球曾经协助明朝剿灭倭寇。琉球与明朝非常的关系和密切的交往,使得在明朝实行海禁之后还能通过琉球这扇窗口了解日本和东南亚海上国家的一些事情,增进了明朝对外界的了解。   由于琉球的国土狭小,人口少,物资匮乏,所以军事上没有长足的进步,但有一定的常备军,即王宫卫队,这些军队保持了很高的 战斗力 ,对保护琉球和参与明朝剿灭倭寇的战斗中作出了贡献。但由于军队的数量少,没有抵挡住日本的入侵,国王被掳。   琉球国王形容与明朝的关系是“父子之国”,但实质是琉球的每次的朝贡都是在明朝当时薄来厚往的“天朝观念”中进行的。所以琉球在与明朝的朝贡形式的贸易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而所得物资销往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家,是琉球成为东海之上一个必不可少的贸易中转站。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时的日本和明朝的关系恶化,明朝的倭禁很严,禁止和日本人贸易,但日本人的奇缺物资还是通过当时的朝鲜和东海之上的贸易王国琉球那里得到及时的补充,琉球也在与明朝交往的国家中形成了重要的一环。
个人分类: 观点|2822 次阅读|1 个评论
探访瑞王坟
sanshiphy 2012-3-25 18:00
瑞王坟位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内。这个地方不好找,乘坐开往香山的公交在瑞王坟站下,过马路沿闵庄路向西走,快到五环的地方会看到农林院果树研究所的指示牌,左转进入小巷,沿小巷一直走到头就到了。 瑞王坟是第二代瑞郡王奕誌的墓地。奕誌生于道光七年( 1827 年),逝于道光三十年( 1850 年),享年 24 岁。奕誌在道光八年承袭了父亲瑞亲王绵忻的爵位。按照清朝的惯例,儿子要降一级袭承父辈的爵位,所以奕誌只是郡王的级别。巧合的是,瑞亲王绵忻也只活了 24 岁,他的墓地在石景山区福田寺附近,也称为瑞王坟。瑞郡王奕誌短短的一生没有太多可以记述的事情,无非是读书、袭爵、娶妻和升官,延续着一个普通皇室后代的普通生活。奕誌生前可能敏而好学,有作品《乐循理斋集》传世,死后也被谥为“敏”。 瑞王坟在 1937 年被盗,墓地内的树木也在日伪时期被官方砍伐拉走,碑楼 1971 年被拆除,东侧的神桥和月牙河无存。时至今日,墓地尚有龟趺螭首碑一座(下左图),宫门三间、享殿三间和北角门一座。享殿后月台和地宫尚好。墓地红墙基本保留,周围有十几棵白皮松(下右图)。瑞王坟墓地现为单位占用,不让入内参观。 关于瑞王坟有两个传闻,一是奕誌下葬时是无头尸身,只好用金头下葬,这个传闻有点子虚乌有的味道,却导致了瑞王坟在民国年间反复被盗掘。另一个传闻是瑞王后人曾参与盗掘自家祖宗坟茔。据说当年坟户发觉有人盗墓时,向香山警察公署报案,公署以“坟地系人家私产,砍伐挖掘属其家内政、官方不便干涉”为理由不予立案。坟户无奈,又跑到城里找瑞王后人。可笑的是,瑞王后人竟答以“祖宗当年临终遗嘱,墓中厚葬,以备后人不时之需”。民国时期,皇室没落,宗族凋零,后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监守自盗,许多王爷坟正是被自己的子孙带头破坏的。瑞王坟被自家人摆了个乌龙,倒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冯其利,《清代王爷坟》,紫荆城出版社, 1996 冯其利,周莎,《重访清代王爷坟》,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7 年
个人分类: 立此存照|7444 次阅读|0 个评论
逸闻趣事
dongzg101 2011-9-19 06:50
据说,十多年前,在新疆发现一女孩,能准确说出百多年前清朝的事情。算算时间,也到了该读硕士博士的年龄了。听说清华经管学院有几个老师,如果去新疆的话,厅级领导会来迎接。最高到副省级领导!当然,高级领导干部除了中央党校,很多主管经济的都是在清华培训,一年前,已经轮训了中国三分之一的省、自治区。新疆领导当然欢迎老师的到来!
19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扬州到底有个“个园”还是“竹园”?
热度 2 wangxh 2011-8-13 23:41
扬州到底有个“个园”还是“竹园”?
众所周知,扬州有个“个园”,相传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 “个园”称谓的由来这样解释:该园以竹石取胜,连名字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即反映了庭院里各色竹子之特色,亦迎合了主人的情趣与心智。此外,也因为竹子顶部的每三片竹叶都可以形成“个”字,在白墙上的影子也是“个”字。 更有文人饰以诗句对此“由来”加以佐证: 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寻。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 。 但是俺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原因如下: 第一,“ 个 ”字是简化字,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生”,不可能被一百二三十前的清人使用。那时的人使用的ge写作“ 個 ”; 第二,“ 竹 ”园更雅; 第三,主人名字“筠”上有“ 竹 ”,已经很有联系意义。 所以,俺认为不是“ 个园 ”而应该是“ 竹园 ”。但是如果以声音“ge-yuan”传递可另当别论,也只能叫“ 個園 ”。
个人分类: 心之悟|58 次阅读|2 个评论
蒋式瑆书法作品 (2)
热度 1 jiangxun 2011-4-21 06:56
作者:蒋迅 在我发表了“ 蒋式瑆书法作品 ”一文后,收到了蒋家后人提供的两幅蒋式瑆书法作品。 这两幅书法作品在互联网上似乎还没有出现过,所以特别珍贵。衷心感谢蒋家后人! 另外,我还收到了蒋家后人提供的一个也可以叫作书法作品的影印件。它其实是蒋式瑆写的一个军机处档摺件。这个摺件现在保存在位於台湾的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这个摺件有两重意义。第一,它写明了蒋式瑆是“掌广东道监察御史”,这在大陆互联网上现有文字里都没有提到。第二,这是蒋式瑆揭露晚清官场腐败的另一次事件。内容描述是:奏为兵部尚书裕德性情怪诞任意妄为据实纠参由。光绪29年05月11日。有些人在蒋式瑆弹劾皇亲奕匡失败后说他如何如何的狡猾,玩的是诡计。而上面的这个摺件却说明蒋式瑆一贯刚正无私,视腐如仇。大胆揭发官场恶行是他一贯的作风。
个人分类: 蔣英杰|5143 次阅读|3 个评论
蒋式瑆书法作品
热度 2 jiangxun 2011-3-24 07:47
作者:蒋迅 据 网上文献 记载,蒋式瑆(1866──1932年) 字性甫,直隶玉田县鸦鸿桥河东村人,晚清民初著名学者、书法家、实业家。光绪十八年 (1892年) 中进士,同年入翰林院,后官居京都南城御史。 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四月发生了一个震惊朝野的 事件 :巡城御史蒋式瑆弹劾乾隆帝第十七子永麟的孙子庆亲王奕匡。奕匡时任领班军机大臣,兼管财政处、练兵处,集军、政、外交大权于一身。他儿子载振乃是商部大臣,相当于现在的商务部长。 蒋式瑆在这样的情况下想弹劾一个皇亲,其结果可想而知。奕匡早就在清廷正式调查之前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倒弄得蒋式瑆一身的不是。蒋式瑆于是辞官经商,从此走上实业兴国的道路。我猜想慈禧太后可能也是心知肚明,知道蒋式瑆被冤枉了,所以没有把他置于死地。 蒋家父子三代进士出身 , 蒋式瑆之父蒋庆第 (1823-1906) ,咸丰壬子年进士,先在山东章丘任知县,后回京任内阁中书,有《友竹草堂集》、《记事碑》等著作。蒋式瑆任职的“翰林院”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院”,也有人说相当于“中央党校 + 中科院、社科院”。蒋式瑆在翰林院原任编修,考选得御史。在弹劾事件后被免去御史,“回原衙门行走”。仍然留在了翰林院任编修。 蒋式瑆是见诸国家画典的书法家,但流传至今的笔墨甚少。下面是我在互联网上看到的几幅作品。均为立轴行楷,两幅对联,两幅诗词。网上还有1892年他参加科举考试的档案“ 蒋式瑆会试朱卷 ”,不知道有没有蒋家后代愿意把它买下。
个人分类: 蔣英杰|744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民主之强大-----最初的觉醒
jroy 2011-1-3 22:21
腾讯网首页 手机腾讯网 邮箱 网站导航 1864年 1875年 1877年 郭嵩焘(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玉池老人,湖南湘乡人。道光丁未(1847)进土。1854至1856年佐曾国藩幕。1862年授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1863年任广东巡抚,1866年罢官回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学。1875年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入总理衙门,旋出任驻英公使,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次年迫于压力称病辞归。 刘锡鸿,原名锡仁,字云生,广东南海人。道光戊申(1848)举人。1876年任驻英副使,因与正使郭嵩焘不和,次年该差驻德柏林公使,1878年召回,改官通政司参议。1881年因弹劾李鸿章跋扈不臣,被慈禧斥责为信口诬蔑而革职。 随同出使英国的郭嵩焘的如夫人梁氏。使团初抵英国,郭嵩焘被英国著名政治幽默杂志《Punch》画成一只带辫子的猴子,与英国狮子对眼相视。如夫人梁氏及其金莲也成为英国媒体谈笑的资料。 维多利亚女皇。1876年2月7日下午2点,郭嵩焘、刘锡鸿一行以中国时节的身份首次觐见了维多利亚女皇。双方互行鞠躬之礼。据史料记载,觐见情形如下:先由中方诵读国书(因国书将中国皇帝与英国君主平等相待,副使刘锡鸿等甚为不满),诵毕,女皇说:此次远来,为通两国之谊,庶期永保和好,郭回答:是。女皇又问:中国大皇帝好,答曰:好。女皇又说:既接受大皇帝国书,亦当有书回致,答曰:是!最后再鞠躬而退。 光绪二年七月十九日,出使前请训时慈禧太后与郭嵩焘的对话:这出洋本是极苦差事,却是别人都不能任,况是已前派定。此时若换别人,又恐招出洋人多少议论,你须是为国家任此一番艰难。慈安太后也说:这艰苦须是你任。 郭嵩焘日记手稿。图中二十日下最后一句原文为:中国之不能及,远矣!到编写《使西纪程》手稿时,为避免过度刺激国内士大夫,则改为:足知彼土富强之基之非苟然也。 郭嵩焘日记手稿光绪三年七月初十日,页面文字:总署为刻日记一本,至被湖北翰林何金寿参劾,请毁收其板。云其立言极凶恶,而不一言其详。中国二千年虚骄之习,养成此种人才,无足异者。 转型中国(1864-1949)往期 1875:国防大讨论 何来卖国贼 后世学者论及此节,多以李鸿章为海防论之代表,目之为卖国贼;又多以左宗棠为塞防论之代表,赞其为民族英雄。 共和国辞典往期 12期:五亿农民瞒产私分求生存 毛泽东说谢谢五亿农民瞒产私分。什么是瞒产私分?人民公社时代怎么会有五亿农民瞒产私分? 腾讯历史原创出品 本期编辑:谌旭彬 联系方式: 信箱:newshistory#qq.com(来信时#改为@) 电话:01062671612 版权声明: 腾讯历史频道 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 辛亥百年,腾讯历史频道推出《转型中国1864-1949》系列原创策划,我们希望尝试着去追寻这样一个命题:辛亥年,她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并希望此策划,能够成为解读另一命题现代中国,她从何处来,向何处的一个注脚。策划以年份为单位,逐一梳理近代史关键命题。敬请关注。 1876 年度事件:中国正式设置驻外使馆 1876年,天朝上国终于向西方派出了他的第一位驻外公使。 促成此事的,是上一年发生在云南的马嘉里事件英国驻华使馆官员马嘉里等人到云南考察,与当地民众发生冲突而被杀,酿成严重外交事故。最后以清廷与英国签订《烟台条约》屈辱了结。条约要求清廷须派员前往英国致歉,遂有郭嵩焘以中国首任驻英国公使的身份出使英国一事。同行的还有副使刘锡鸿,后改任清廷驻柏林公使。 这本该是近代国人详细了解西方的大好机会无论是将其当作敌人,还是学习的对象,最基本的了解都必不可少。但遗憾的是,郭嵩焘与刘锡鸿,这两位传统士大夫面对西方文明,却呈现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最后,刘锡鸿得胜还朝,郭嵩焘则收获了万夫所指。 此一事件的象征意义在于:它清晰地昭示着自1840年打开国门至今垂40年来,清廷在改革层面,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努力以各种方式从理论上证明西洋各国的所有成就,仍然不出清廷所固守的传统意识形态的范囿,而且也成功地证明了清廷所固守的这一传统意识形态,仍然是具有普世性的天下之至道。而任何敢于挑战此节者,最后都不免沦落到郭嵩焘那般的凄凉结局。 郭嵩焘:中国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 【未出国门,已是人神共愤】 虽然驻外公使任命早在1875年的8月份即已下达,但郭嵩焘在等待确定行期的日子里,却越来越无意出使英国。任命之初,就有舆论讽刺他此行无异于自取其辱;1876年3月,他在总理衙门目睹了英国公使威妥玛气焰之嚣张,署中诸公俱都唯唯听训,又深有气短之感。 此前,郭氏已屡次在公开与非公开的场合指责过朝野士大夫们的愚昧无知,一味地仇恨洋人,但又怀抱着天朝上国的矜持,死活不愿意去了解洋人,于是乎局面就成了:背后骂洋人,当面被洋人骂。这些言论,刺激了许多人脆弱的神经,自然也就招来了无尽的毁谤。 目睹内外交困,士大夫们唯知愤愤然横议误国,郭本人也情绪恶劣,意兴阑珊,想要借病引退。但文祥等总理衙门大臣很清楚,除郭嵩焘以外,恐怕是再也找不到愿意出使之人,所以坚决不允辞职,只批病假。辞职与不许辞职的拉锯战,一直从三月持续到了七月。 后世某段时期的近代史著作,一律将郭嵩焘出使英国的心态描述成义无反顾,心意自然是好的,为着塑造一个最完美的开眼看世界的先驱形象;但不惜违背史实,则未见得是著史者应有的做法。留存郭的这段犹豫,又有何妨胞弟郭昆焘曾在一封信里如此理解兄长一意推辞出洋的心境: 家兄之决计乞退,实因洋务无可办法,又无可与言者,却非避出使之艰难。 到了9月,慈禧决定召见郭嵩焘,以作安抚。慈禧对郭说:此时万不可辞,国家艰难,须是一力任之,我原知汝平昔公忠体国,此事(出使)实无人任得,汝须为国家任此艰苦。旁人说汝闲话,你不要管他。他们局外人随便瞎说,全不顾事理,不要顾别人闲说,横直皇上总知道你的心事。郭嵩焘的辞职之意,至此才彻底打消。 出发前夕的10月31日,太后再次召见郭嵩焘,安慰他说:汝心事朝廷自能体谅,不可轻听外人言语,他们原不知道什么。郭嵩焘忍不住当着太后骂了一通主流士大夫,说他们不知事小,却是一味横蛮,如臣家于此已是受惊不小! 这年8、9月间,在长沙参加乡试的湖南士子闻知知名士大夫郭嵩焘即将前往西洋,担任驻英国公使,俱都怒不可遏,天朝体制,从来都是四方蛮夷在我京师设置常驻使节,岂有天朝派遣使节常驻蛮夷之都的道理;何况郭嵩焘此行,还负有就马嘉里事件向英国道歉的使命,更加刺激这些爱国士子,他们组织聚会,痛诋郭嵩焘,并结队前往长沙玉泉山,扬言要彻底捣毁郭家的住宅,郭氏为此一门受惊不小。未出国门,郭氏就已落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 在上海侯船期间,郭嵩焘给两江总督沈葆桢去信一封,可以窥见这位年近六旬的老人内心的波澜起伏: 幼丹(沈葆桢字幼丹)尚书同年大人阁下嵩焘乃以老病之身,奔走七万里,自京师士大夫下及乡里父老,相与痛诋之,更不复以人数乃至此极,公将何以教之? 虽已因为这次出使而不被家乡父老当作人来看待(更不复以人数),郭却转而担忧:默察天下人心,洋患恐未有已也自己遭遇如此,可窥天下人心,举国愤愤而无理智,洋患如何能息! 【一部日记,不知是何居心 】 1877年1月,郭嵩焘乘坐的Travancore号邮轮抵达伦敦;4月,正式就任驻英国公使。但到7月即遭到国内官员的弹劾,随后又连续被副使刘锡鸿密奏举报。不到两年,郭嵩焘即被迫匆匆回国。 个中原因,梁启超当年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当中已说得很明白: 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做了一部游记。里头有一段,大概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哎哟!可了不得。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动起来了,人人唾骂,闹到奉旨毁板,才算完事。 所谓的游记,实名叫做《使西纪程》,是郭嵩焘自上海乘船到伦敦50天的日记,不过两万余字,由他本人整理出来之后抄录寄给总理衙门刻板刊行。结果,这本小书却引起了满朝士大夫们的极度愤慨。著名学者李慈铭如此记载这场风波: 《使西纪程》记道里所见,极意夸饰,大率谓其法度严明,仁义兼至,富强未艾,寰海归心。造此书出,而通商衙门为之刊行,凡有血气者,无不切齿。于是湖北人何金寿以编修为日讲官,出疏严劾之,有诏毁板,而流布已广矣。嵩焘之为此言,诚不知是何肺肝,而为之刻者又何心也! 郭嵩焘本来计划到西方后,每月编成一册日记,交给总理衙门出版,用作讨论研究洋人事务之用。孰料出师不利,《使西纪程》犯了众怒,逐月编写日记的计划只好就此搁置。 【承认洋人是人,于是成了汉奸】 《使西纪程》里说了些什么? 光绪三年四月初二(旧历),参观了伦敦邮政局之后,郭在日记里写道: 英国行政,务求便民,而因取民之有余以济国用。远至数万里,近至同居一城,但粘信票其上,信局即为递送,每岁所入千数百万磅。此专为便民也,而其实国家之利即具于是。此西洋之所以日致富强也。 西洋国家的富强,建立在他们便民的基础之上郭嵩焘对自己这一发现极为重视,进而产生了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兴趣,多次向伦敦的英、日学者及官员请教。 光绪三年二月二十七(旧历),郭嵩焘与一干中、英友人讨论英国税务,得知英国官吏月薪300磅以上者,也都必须同等纳税之后,感叹道: 此法诚善,然非民主之国,则势有所不行。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 郭氏对这种君民兼主国政的民主政体很感兴趣,稍后,他兴致盎然地参观了英国下议院的运作,旁听了议员们对英国兵部尚书哈尔谛的种种辩驳诘难;进而还考察了英国的两党制度,殆至这一年的12月19日,在与日后出任驻得公使的李丹崖探讨英国政治风气时,郭已经俨然是一个英国通了 李氏问:英国在朝、在野两党平日和谐共处,遇到国事则各持己见,互不想让,最后投票以人多者为胜,败者平静接受结局,并无愤懑不满继续为难者,不知何以能然? 郭氏如此回答: 西洋君德,视中国三代令主,无有能庶几者,即伊、周之相业,亦未有闻焉 。而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其择官治事,亦有阶级、资格,而所用必皆贤能,一与其巨民共之。朝廷之爱憎无所施,臣民一有不惬,即不得安其位。自始设议政院,即分同异二党,使各竭其志意,推究辨驳,以定是非;而秉政者亦于其间迭起以争胜。朝廷又一公其政于臣民,直言极论,无所忌讳,庶人上书,皆与酬答。其风俗之成,酝酿固已久矣! 三代之治是中国传统政治理念中的终极理想,郭嵩焘却说蛮夷政体之优良非三代所能及,这种赞誉显然刺痛了国内士大夫们脆弱的骄傲,不能不引起他们的愤怒。 何况郭还在继续说: 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这段话的意思其实是说:我们有圣人,西方没有;但我们靠圣人治国,圣人不能代代常有;西方靠民众自治,却可以推衍无穷。 茫茫四海,含识之人民,此心此理,所以上契天心者,岂有异哉?而猥曰东方一隅为中国,余皆夷狄也,吾所弗敢知矣。这话的意思,显然是在挑战传统士大夫们的夷狄观。直到光绪六年,国家级学者王闿运还在其《湘绮楼日记》里如此批判郭嵩焘: 人者万物之灵,其巧弊百出,中国以之一治一乱。彼夷狄人皆物也,通人气则诈伪兴矣。使臣(指郭)以目见而面谀之,殊非事实。 王闿运坚决不肯承认西方人是人,而坚持认为他们仅仅是物,不过是通了些人气,于是变得奸诈虚伪罢了。 郭嵩焘深知王闿运的观点市场之大,光绪四年的时候,他就哀叹过: 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中国士大夫知此者尚无其人,伤哉! 郭氏远在英国,但也应当想见得到,他的这些言论,已足以点燃大洋彼岸一整个民族的知识阶层的愤怒同行的副使刘锡鸿,即已在使馆内部高调宣布与郭彻底划清界限: 此京师所同指目为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 【批判改革,终成众矢之的】 汉奸郭嵩焘却意犹未尽,终于将他批判的锋刃挥向了同光之治的根本重地晚清自强改革。 在一封自伦敦寄给李鸿章的书信里,郭嵩焘对自强运动领袖彻底否定了以仿造坚船利炮为核心的晚清自强运动: 钟表、玩具,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乡僻壤。一闻修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办理洋务三十年,疆吏全无知晓。 与此同时,国内士大夫对郭的攻击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翰林院侍讲张佩纶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个开明人士,也上疏弹劾郭嵩焘,说道: 《纪程》之作,谬轾滋多。朝廷禁其书而姑用其人,原属权宜之计。今民间阅《使西纪程》者既无不以为悖,而郭嵩焘犹俨然持节于外,愚民不测机权,将谓于郭嵩焘者将蒙大用,则人心之患直恐有无从维持者,非特损国体而已。意思是说:朝廷禁掉郭嵩焘的书,还继续任用他,恐怕无法给汹涌的民意一个交待。 朝廷的交待于是应运而生。曾慰言横直皇上总知道你的心事的慈禧太后,这一次的诏书却声色俱厉: 本应立予撤回,严行惩处,以示炯戒。 姑念郭嵩焘驻英以来,办理交涉事件,尚能妥为完结倘敢仍怀私怨,怙过不悛,则国法其在,不能屡邀宽宥也! 刘锡鸿:洋人强盛是因为学习了我们的末节 【同使西方,结论南辕北辙】 随郭嵩焘一同出使的副使刘锡鸿,后来成了中国的第一位驻柏林公使。这位广东番禹人在咸丰同治年间只在刑部做过员外郎一类的小官,并无郭氏在朝在野那般显赫的名声。其能成为使团成员,缘自个人自荐和郭氏的举荐。 但出洋之后,郭氏很快就开始后悔自己举荐了刘锡鸿,他在日记中写道:公使涉历各国,正当考求其有益处,不似刘钦差身行数万里,见闻尽广,一意反手关自己大门。郭嵩焘认为,刘锡鸿的种种举止,动机在于:其心必不欲使中国窥见西洋好处。 与郭嵩焘类似,刘锡鸿出使期间也写下了一本《英轺私记》,详细记录了他眼中的西方世界,以及他对西方文明的认识和解读。 于是,历史留给了后人中国近代最意味深长的一幕喜剧:郭嵩焘与刘锡鸿,相同的知识背景,相同的旅程与游历,但最后,他们得出来的结论却完全南辕北辙郭嵩焘赞誉西方民主政体远胜中国上古三代之政,刘锡鸿却说:今英国知仁义之本,以臻富强,未始非由久入中国,得闻圣教所致。 需要一种什么样的逻辑,才能得出英国富强是因为学习中国如此荒唐的结论? 【荒唐逻辑,西方文明是中国圣教所结出的果实】 刘锡鸿并不觉得这有什么荒诞之处。 富丽堂皇的汉白金宫,整齐干净的城市街道,彬彬有礼的伦敦市民,以及风驰电掣的列车、光怪陆离的化学实验如此种种,一种完全陌生的鲜活的先进文明,被放置在传统士大夫出身的刘锡鸿面前,他的认知系统所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摆在他面前的选择,无非有二,或者承认西方文明是先进文明,如此就必须放弃传统的夷夏观念,放弃天朝在开化层面坚持了数百上千年的自尊和骄傲;或者是找到某种逻辑,将这种西方文明纳入到中国传统的夷夏文明系统中来,重新肯定圣人之教放之四海而皆准。 刘锡鸿很自然地选择了第二种方式。他用一种自己所特有的逻辑,把他所见到的西方文明,统统解释成中华传统孔孟圣贤之道的产物,进而由此成功捍卫了华夏文明的中心地位。 刘的具体逻辑是这样的: 首先,他承认自己所见到的英国政治风俗有值得称道之处。他在《英轺私记》里描述道:英国的政俗,除了父子之亲、男女之别不讲究以外,其余贵贱层级与中国无异;而且没有闲官,没有游民,没有残暴不仁之政,到伦敦两个月,出门很多次,未见人语喧嚣,也没有见到神情愁苦的落魄之人。 但刘的笔锋忽而一转,说道:如今西洋的风俗,以济贫救难为美举,这其实是中国的圣人们所推崇的仁的一种表现;西洋人还重视仗义守信,这其实则是中国的圣人们所推崇的义的一种表现。进而,刘氏对洋人提出了自己的殷切期望:如果他们能够将这些他们所了解的圣人之道继续发扬光大,那么,他们就可以在文明层面上步入更高的境界,并创造出一个雍容齐整的和谐社会。 如此,刘锡鸿就把西洋文明的全部成就,都纳入到了孔孟圣贤之教的名下。接着,他解释了西洋人为什么会懂得中国的圣贤之道:我大清乾隆以前,遐荒效顺,重洋慕化今英国知仁义之本,以臻富强,未始非由久入中国,得闻圣教所致。 于是乎,刘锡鸿不但消解掉了西方文明给自己的认识结构所带来的冲击,而且还重新获得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西洋文明愈强盛,就愈能证明中国圣教辐射四海的强大。最后,这种逻辑诡异到了这样一种程度:西方文明越是先进,就越能证明圣教的光荣正确,也就越能证明我泱泱中华用夏变夷的能力之强大,愈能证明我泱泱中华是当仁不让的天下文明的中心。 【西方只学到圣教皮毛,中国无需向其学习,更无需改革】 刘氏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既然西方政俗是好的,而且同样是中国圣教的产物,那么,中国可不可以学习西方文明呢? 刘氏的答案是否定的。尽管他一再提及西洋之政与我中国致治之道多有暗合者,但在他看来,西洋人对圣教的理解仅仅是皮毛而已,与我泱泱中华对圣教的深刻认知不可同日而语中国自天开地辟以来,历年最多,百数十大圣继起其间其言理之深,有过于外洋数倍者。外洋以富为富,中国以不贪为富;外洋以强为强,中国以不好强为强彼之以为无用者,殆无用之大用也夫! 既然西方的强盛是圣教的功劳,而且洋人所学的只是圣教皮毛,不值得学习,那么,该如何挽救国势的糜烂与颓唐呢?刘锡鸿的意见是:现在朝中洋务官僚所讲求的西学,不过是低级的百工技艺之学,治国的根本,在于端正士习人心如果抽去言论背景,刘氏这段话今日看来仍然不无道理:岂政令不讲,民生不恤,而惟船炮机器是恃,遂足治天下邪? 郭嵩焘也在批评洋务官僚只讲究船炮机器,但郭批评的立足点是:西方民主政治有许多更值得学习的地方,这才是自强之道。而刘锡鸿批判洋务官僚只讲究船炮机器,却是为了肯定自己这一政治立场:祖宗旧法皆有深意悉去其旧日之所无,尽还其旧日之所有,即此可以复治。只要剔除现有政治中祖宗之法里没有的,恢复祖宗之法里被遗弃的,天下即可大治,如果还改弦更张搞什么深度改革,则惊扰之甚,祸乱斯生,必至天下大乱。 刘氏还举例说:我乾隆之世,非有火车,然而廪溢府充,民丰物阜,鞭挞直及五印度,西洋亦效贡而称臣。所以,中国不需要改革,只需要回归祖制;不需要学习西方,只需要认真学习圣教。 因为:圣教放之四海而皆准。 结语:国粹主义的市场有多大? 《使西纪程》毁板后不到一年,赞扬西洋政俗开明,批判自强改革太过肤浅的郭嵩焘即从公使任上被撤回,此后,虽屡有封疆大吏如沈葆桢等极力推荐,亦未能再获起用。 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态,将西方文明解释成圣教之成果,要求固守祖制,反对改革的刘锡鸿,回国之后则做了光禄寺少卿。 殆至1900年,当整个北中国被一种狂人的国粹情绪所笼罩之际,有刑部郎中左绍佐又记起了1876年曾引发举国公愤的郭嵩焘,他在给朝廷的奏折里疾呼: 请戮郭嵩焘、丁日昌之尸以谢天下。 此时,距离郭嵩焘去世已有十年之久那是在光绪十七年,李鸿章等人请求朝廷按例给郭嵩焘立传赐谥,朝廷的答复是: 郭嵩焘出使外洋,所著书籍,颇滋物议,所请着不准行。 在朝廷给去世的郭嵩焘如此一个答覆之后十年,它们给了世界另一答覆 漫山遍野的义和团。 1876 相关言论:郭嵩焘致信李鸿章,质疑岂有百姓穷困而国家自求富强之理? 威妥玛:不管百姓死活的洋务自强改革无前途 郭嵩焘在伦敦期间,记录下了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Thomas FWade)对自己所说的一段肺腑之言。 威妥玛说:中国地广物丰,人力充足,但须从国政上实力考求,而后地利人才乃能为我用,以收其利益,威氏对正在进行中的洋务运动不屑一顾,购买西洋几尊大炮、几支小枪,修造几处炮台,请问有何益处?近年稍知讲求交接来,而于百姓身上仍是一切不管,西洋以此知其不能自立。 傅兰雅:洋务改革不过挨延岁月而已 出国之后,郭嵩焘得以从傅兰雅(JFryer)处了解到洋人眼中的洋务运动为何物。 傅告诉郭嵩焘,他1874年在上海见到两件事,令他对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极为悲观。一是日本兴兵侵台期间,朝廷派了一艘兵轮前往吴淞江口驻扎,以备不测。待至吴淞口,全船300余官兵大部分都逃跑了,仅剩20余人。一是前往江南制造局铸枪厂,见一童子开通内膛的方式不对,傅告诉他这样做不行:此当开通内膛,舍长用短,是不求通也。童子反而回答:不过挨延岁月而已,要傅别多管闲事。傅感叹,洋务改革也不过挨延岁月而已。 《泰晤士报》:郭嵩焘离职是中国的大损失 郭嵩焘刚被任命为驻英公使时,总税务司赫德即从北京向英国政府发函,称郭为一诚实君子,识见明达,具有决心,但终为一中国人。 至郭嵩焘离开英国,伦敦《泰晤士报》写道: 郭去曾(纪泽)继,吾人深为惋惜。郭氏已获经验与良好之意见,此种更调实无必要,对于其国家将为一大损失。 郭嵩焘:岂有百姓穷困而国家富强之理 洋务自强改革的基本要点是创办国企, 轮船招商局 即是其中一例。郭嵩焘对此非常不以为然,在一封给李鸿章的书信里,他批评这一国企之路:岂有百姓穷困而国家自求富强之理? 郭赞扬西方民富则国富的立国之道:泰西立国之势,与百姓共之。民有利则归之国家,国家有利则任之人民,是以事举而力常有继,费烦而国常有余。 继而批评洋务运动误入歧途:然西洋汲汲以求便民,中国适与相反。今言富强者,一视为国家本计;抑不知西洋之富,专在民,不在国家也。 郭嵩焘思维的超前,在1876年的中国绝无仅有。但郭也有他坚持传统的一面,譬如,他对西方国家的工人罢工一事就颇不以为然,他说: 去年美国火轮车工匠毁坏铁路盖皆以工匠把持工价,动辄称乱以劫持之,亦西洋之一敝俗也。 郭认为西方政俗的最大局限在于民意太泛滥:泰西政教风俗可云美善,而民气太嚣;德、意、西、俄屡有暗杀君主、大臣之事,亦是泰西巨患。 所以,郭嵩焘的意见是:虽行民主,但也要略存君主之意,如此,才能够稳定人心,坚固国本。 资料来源:钟叔河主编《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使西纪程郭嵩焘集》,辽宁人民出版社;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四川人民出版社;汪荣祖《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岳麓书社等。 function postToWb(){var _t = encodeURI(document.title);var _url = encodeURIComponent(document.location);var _appkey = encodeURI("77b13591e74c4c56ac6be64d63fe183f");var _site = 'http://history.news.qq.com/';var _u = 'http://v.t.qq.com/share/share.php?title='+_t+'&url='+_url+'&appkey='+_appkey+'&site='+_site;window.open( _u,'转播到腾讯微博', 'width=700, height=680, top=0, left=0, toolbar=no, menubar=no, scrollbars=no, location=yes, resizable=no, status=no' );} comment_para_site = "news"; comment_para_id = 27390585; comment_para_is_group = 1; comment_para_sum = 10; comment_para_mode = "all"; comment_para_show = 1; comment_para_height = 0; comment_para_style = ""; comment_para_submit_pos = 0; comment_para_count_id = "";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1998 - 2010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 =4) { var _rsRD=(new Date()).getTime(); var _rsSE=1; var _rsSV=""; var _rsSM=0.01; _rsCL=' '; } else { _rsCL=' if(typeof(pgvMain) == 'function') pgvMain();
个人分类: 时政评论|28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曾国荃铁腕杀贪官
chrujun 2010-12-17 13:45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为清政府立下了汗马功劳,一点都不必曾国藩逊色。太平天国的军事重镇安庆和首都天京,全是曾国荃率兵打下。之后,曾国荃怕功高震主,称病还乡。 但清政府危机四起,不得不请曾国荃再次出山。光绪年间,罕见干旱席卷华北,山西尤其厉害,四处发生人吃人惨剧。 曾国荃临危受命,到山西稳定局势。曾国荃一方面四处筹钱筹粮救济灾民,另一方面对贪官实施铁腕政策。修衙门者就地免职,贪污钱财者马上斩首示众。 曾国荃终于稳定了山西局势,受到山西民众好评。 之后,海防危机又起,资本主义列强企图通过海上入侵中国。曾国荃奉命强化东南海防,六年内平安无事。1890年,曾国荃死在任上。李鸿章送挽联称他:易名兼胡、左两公,十六言天语殊褒,恩数更惊棠棣并;伤逝与彭、杨一岁,二三子辈流向尽,英才尤痛竹林贤。清朱孔彰在《中兴将帅别传》中评议曰:中兴拨乱,忠襄之勋烂焉。
个人分类: 历史忧思|531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试题 看看你能考中状元吗?
CAUwzg 2010-1-28 10:32
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试题看看你能考中状元吗? 第一场,史论5篇: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1题藩镇,第2题平戎,第3题举贤,第4题变法,第5题以夷制夷,还真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最后一题不太吉利,有亡国之兆。)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这种题目放在现在考,偶看都够用了) 第三场《四书》、《五经》: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这是闭关锁国的近代中国,面对一个崭新的世界的思考,科举也不像我们想的那样完全是迂腐不堪,和今之应试本无二异。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7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罕见的清末现代化军队照片!
pony1984621 2009-5-30 21:13
转自:搜狐圈子军情观察室
个人分类: 转载精品|6600 次阅读|7 个评论
清朝历代皇帝
ningyzh 2009-3-21 16:26
清朝历代皇帝 1、顺治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噪易怒,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终于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2、康熙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烨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诸皇子夺储之争,使他心力憔悴。 玄烨尽管是以为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当然,作为站在历史潮流前面,引导国家,民族快速进步的伟大人物,他则逊色得多了。 3、雍正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胤祯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胤祯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 4、乾隆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 5、嘉庆 嘉庆帝喁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 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从嘉庆帝个人来说,他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一个日趋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国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此后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滑下去。 6、道光 道光帝绵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俭德著称。他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和英军入侵,使他寝食不安。他想严厉禁烟,也曾下决心抗击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国来自何方,不知殖民主义为何物。平素无知人之明,临危无应变之策,以至战守茫然,毫无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顿足叹息,结果忍辱接受英国的城下之盟,签定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 道光帝柄政30年。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但内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正是他一生的悲剧所在。 7、咸丰 咸丰帝奕宁,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咸丰即位时,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紫荆山前金田村爆发。接踵而来的又有英法联军之役,迫使咸丰逃往热河承德。咸丰在位11年,民怨沸腾,并不任战,大局糜烂,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筹莫展,于是沉湎于声色,纵欲自戕,临死前两天还传谕如意洲花唱照旧。 志高才疏的咸丰帝陷于祖宗的框框之中,终未能跨过着一门槛,带者无穷的忧虑,去了那个没有忧虑的世界。 8、同治 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19。庙号穆宗。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间,清朝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等一系列的农民起义。也办了一些所谓的洋务新政。但这些与同治皇帝都没多大关系。当时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载淳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亲政两年后,死于天花。 9、光绪 光绪帝载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绪十三年病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 光绪帝19岁亲政,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只好挟光绪帝仓皇逃到西安。义和团运动后,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清王朝濒于覆灭的边缘。 10、宣统 爱新觉罗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势,终年61岁。著有自转《我的前半生》。 宣统帝即位三年,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条件日趋成熟,清王朝的败亡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清庭只得以光绪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统的名义颁发退位诏书。 1931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策划下被挟持至东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执政。日军战败后被服,经改造,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委员。 11、努尔哈赤(入关前的皇帝)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他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兵势渐强,势力日增,万历四ten+six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开始了为清王朝的建立艰苦创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典册中,他的英明和业绩将与世长存。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葬于沈阳城东,称之福陵。庙号太祖。 12、皇太极(入关前的第二位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 即位不到十年,他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天聪十年(1636)四月,改称帝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将族名改称满洲。他雄心勃勃地挥师西进,兵锋所指,京畿震惊。经过松锦两次决战,尽歼明军精锐,山海关外,仅存宁远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皇太极博览群史,气度恢弘,军事上有勇有谋,政治上极富开拓精神,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又十分向往汉族文化,兴利除弊,优礼汉官,勘称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的创业之君。他促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13、慈禧(垂帘听政) 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11月28日),其父惠征。慈禧年二十二时,生下载淳,母以子贵,晋封懿妃,次年又晋封为懿贵妃,在宫中地位日显。 咸丰帝死后,慈禧发动政变,诛杀肃顺,终于实现了垂帘听政。在这以后的近50年里,她独断朝纲,在此期间,地球上的许多国家科技发展,经济繁荣,政治改良,而中国却被这样一个充满权利欲的女人把持着,死气沉沉,发展迟缓,为了一己私利,她可以施展阴谋,倒行逆施,置民族的利益于不顾,终于酿成了她死后3年的清王朝的国破家亡。不仅如此,慈禧所造成的危害,给我们民族留下了沉重的包袱。 清朝简介 从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关到1912年中国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统治全国共268年。 包括入关前的两帝,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后10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慈禧虽非皇帝,却独断朝纲,也被列入。 清朝是由女真族(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盛衰隆替,风云变换。它的崛起为封建社会注入了新的生机,它的衰落又导致了封建社会的瓦解。在这个特定时代的12为皇帝,自然是有开国之君,有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堕落之帝。 清朝皇帝的死因 据清宫档案透露 自清军入关,多尔衮摄政,定都北京到清朝灭亡。大多数皇帝早夭,使人们引起各种猜测,众说不一,那么,这些皇帝究竟死于什么原因呢? 福临帝(顺治) 顺治帝迁都北京,十月初一在紫禁城的太和门举行登极大典。从此清王朝统治中国近270年的历史正式开始了。 顺治帝本来就身体羸弱,经常心悸失眠,他常叹自己骨瘦如柴,寿命难过卅。顺治十四年,皇贵妃董鄂氏所生皇四子夭折,对其是沉重打击,顺治十七年宠妃董鄂氏又逝,使顺治万念俱灰,声称要出家为僧,终日郁郁寡欢,精神不振,每况愈下,不到半年又染上了天花,于初七日半夜死在养心殿,时年24岁。 玄烨帝(康熙) 玄烨政绩非常突出,但立储,几立几废,身心受到严重刺激,开始患病,从他数次发病情况看,他患的可能是高血压、心脏病。当时他伤心不已,渐觉虚弱,胸中有结日日不能释然于怀。到五十一年再废太子时,就已心思用尽,容颜清减。六十一年十月廿一日,玄烨去南苑行围,时值天寒地冻,他已近七十高龄,体弱多病,于十一月初七偶冒风寒,当日回到畅春园,传旨整日即出透汗,自初十至十五静养斋戒,但这次患病,来势较猛。病中派皇四子胤 代行祭天大礼有五子允祺前往孝东陵典祭,实际是支走其子,便于向隆科多口授遗嘱,致使心力憔瘁,气力不支,于十三日丑时病情突然恶化,遂将其八个皇太子召至御榻前宣布四子胤 即位,戌时,耗尽心血的玄烨结束了生命,终年69岁。 胤禛帝(雍正) 胤禛继位时年四十五岁,是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但他的身体状况虽非羸弱多病但也非骁悍强健。即位以后,面临着允棋等人的分裂活动他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政务中去,日久天长,健康必受影响。 雍正四年即承认精力不足,疲劳衰弱,一下病倒拖了一年,失于调治。雍正八年三月,间日时发寒热,饮食大减,夜不能寐,历时两年有余。五月间一度好转,九月再度加重,直到十月才度过险关。这场将近一年的寒热病,几乎送了胤禛的命,一个53岁的人,患了这样一场大病(似疟疾),使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于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夜死于圆明园。 对于他的死因,缺乏史料,只能从乾隆帝即位之初的上谕中分析。 乾隆在胤 死后的三天内,雷厉风行地处理了三十八件要事,三分之二与葬礼直接相关。其中一件是传谕给宫中的道士的。言:皇考万几余暇,闻外间炉火修炼之说,圣心深知其非,且深知甚为市井无赖之徒,最好造言生事,今朕将伊等驱出,各回本籍, 实际上,胤禛生前曾谕几路总督、巡抚为其寻找道士,甚至不顾夏日炎炎,在宫内、宫外辟静之处用万斤灰炭炼丹。年老体弱的胤禛豢养道人,为治病强身这个目的显而易见,道士推拿炼丹,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治疗方法,但盲目迷信却走向反面,从胤禛对道士的重视态度与乾隆果断的驱道行动联系起来分析,就可以感到胤禛之死与长期服用丹药引起重金属中毒有关。 弘历帝(乾隆) 弘历在几个兄弟当中,不论在才华或政治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胤禛死时他年方25岁,有较好的文化基础,有一定的统治知识和几年参与军事机务的经验,所以极为顺利掌握了政权。 弘历天资聪慧,青年时代受到精心培养。从雍正十三年九月(1735年10月)弘历登极至做太上皇以后的嘉庆四年正月(1799年2月)共63年多,基业稳定,政绩卓著,其前提条件是其寿命长,政策当。他个人对绘画、文玩、音乐、体育等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也是健康长寿的原因之一。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辰刻在养心殿断气,才被人抬着离开了宝位,享年89岁。在他的一生中注重锻炼,反对进补,常自称为长寿老人,看来他一生都很健康,只是老死而已。 顒琰帝(嘉庆) 顒琰六岁就傅,十三岁即通五经,文章援笔立就,动成典则。十五岁大婚后仍日居书室,寒暑罔闻。 琰经过从建储到即位加训政的二十多年里,更臻于成熟。为后来从政奠定了牢固基础。度过了曲折而不平安的二十五年。 宫廷内部的斗争,八卦教、捻子军的造反,同母弟庆亲的去世,不能不使顒琰的内心忧郁,负担加重。嘉庆二十五年七月甘四日到避暑山庄,准备去木兰围猎,在去山庄的路上偶感喝暑,到山庄后即觉痰气上壅,至夕益盛。至二十六日傍晚,疾大渐。戌刻,崩于避暑山庄的行殿寝宫 旻宁帝(道光) 旻宁,于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寅时生于大内撷芳殿,为顒琰的第二子,六岁就傅,十五岁与钮祜禄氏成婚,嘉庆十三年正月钮病死,十二月又与佟佳氏成婚。一共有后妃20人。 他即位顺利,崇尚节俭,但清已处未落时期。晚年,圣躬不豫,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三日,病于圆明园慎德堂,召见部分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密议传位大事,次日卯刻病危,又急召宗令和御前大臣等十人,明示皇前朱谕,立皇四子奕 为皇太子,并将另一个宠儿封为亲王。 关于旻宁死于何疾,因无原始资料故难以推断。 奕詝帝(咸丰) 咸丰执政,多事之秋,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鸦片战争,圆明园被焚,北京条约的签定都给咸丰以沉重的打击,他所患的肺病愈来愈重,热河行宫不断传出他病危的消息,咳嗽带血益发严重,于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久患虚劳的咸丰终于死在避暑山庄内的烟波致爽殿寝宫,终年31岁。 载淳帝(同治) 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九在太和殿举行了载淳的登极大典,改号为同治,实际上是慈禧一人总揽大权,开始了她长达四十八年之久的统治。 载淳于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十七岁时举行了大婚典礼。 两宫皇太后于第二年正月廿六日正式卷帘归政了,但慈禧极不放心,还常常插手干预,使年轻自负的载淳皇帝不甘忍受,不到两年就死了。对于他的死,尽管清代宫庭史料,特别是档案内均有较明确的记载,但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笔记中,还是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并加了一些演义性的描绘,有的说他死于天花,有的说他死于梅毒,也有的说他死于疥疮,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据《桃花圣解庵日记》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五日记载:嘻戏游宴,耽溺男宠,日就裸瘠,旋患痈,项腹各一,皆浓溃,日未昏,殆不知人。 《国史旧闻》)濮兰德、巴克斯著《慈德外记》载:私家著述,皆谓太后纵帝游荡,及至得疾,又不慎重爱护,以至深沈不起,盖帝常履饮于外,至翌晨召见军机时犹未归也,或醉中言语失次,杂以南城猥贱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间皆窃窃私议恐帝寿之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症,不能临朝,两宫皇太后代执国政。至月底帝遂降谕日:朕于本月有天花之喜,。《四朝佚闻》中载:穆宗之崩,传者不一,或云天花,或云内毒,而医药不能尽合这些著述除了记载同治皇帝的病情死因之外,还特意说明了同治皇帝南郊微服履行之事,并且把这件事与同治皇帝母子矛盾及病和死联系在一起。说明由于西太后专权,同治忧郁不快之情,但是,在慈禧监视之下,仅有几个太监夜间常出没于宫禁森严的大内,至整夜不归,竟达次晨来不及召见军机大臣或醉语胡言的程度似难出现。 其实。同治皇帝的病情和死因,可以从清代皇帝脉案档簿中看得一清二楚,《万岁爷进药底簿》中详细记录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载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后三十六天的脉案、病情和用药情况,它完全证明了载淳最后死于天花。 这是详实可靠的。1979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医研究院和北京医院的有关专家教授,对同治皇帝的病情发展及用药情况进行了专门的研讨,大家的结论仍认为同治皇帝死于天花是无疑的。 载湉帝(光绪) 载湉亲政典礼于光绪十三年(1887)正月十五在太和殿举行,光绪十五年正月举行了大婚典礼。这时慈禧才交权并移居到颐和园,但是斗争仍在激烈的进行,最后终于导致了戊戌宫廷政变。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载湉被囚瀛台。政治上的打击和精神上的苦闷,使本来就患有多种疾病的载 身体越发不支,成为一个被慈禧抛弃的傀儡,加上久病缠身,使他再也无力奋起抗争。 载湉于同治十年(1871六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宣武门内迤西太平湖醇亲王府的槐荫斋,四岁入宫,在慈禧太后苛刻管制下成人,与慈禧斗争了十几年,最后落了个傀儡皇帝,这一切都是造成从小多病而且越来越重的真正原因。他从小体弱,感冒发烧,胃病时作,大婚前经常遗精而使肾经亏损太甚,接着脑鸣、肩背腰腿酸沉,逐年加重。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戊戌变法失败后,政治上的打击使病情突然加重。到了三十四年(1908)入春以后更为严重,宫中御医已束手无策,不得已召江苏名医陈秉钧和曹元恒入京诊视,到了四月份仍无起色。五月初八日,慈禧通过军机处向各地发出电文:入春以来皇上圣躬时有欠安。在京名医,诊治无效。希尊处精选名医,资送迅速来京,恭候传诊。这次保送来京的名医有:吕用宾、周景涛、杜仲骏、施焕、张鹏年等人。其中江苏名医(浙江候补知县)杜仲骏对吏部尚书陆润痒说:我辈此来,满拟治好皇上之病,以搏微名,及今看来,徒劳无益,希望全无。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由此证明光绪病情之严重使诸臣失掉了信心。进入十月,光绪皇帝的病情又加重了。慈禧73岁生日,皇上勉强来到殿上哭着对大臣说:太后万寿在即,不能行礼,奈何?大臣们也陪着落泪。慈禧见他非常可怜,马上命太监扶轿送回瀛台。十月廿一日,帝鼻煽动,胃中隆起上疾剧增,再次向全国发布上谕,急调名医来京,可是在这道上谕没有完全发出去之前,于酉正二刻三分,就崩于瀛台涵元殿,享年38岁,死于肺病。 溥仪(宣统) 作为清朝,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一生的经历可算是坎坷而丰富了。关于他的一生,大量的书籍、影视剧已使人们对他并不陌生了。1967年溥仪因患癌症病逝于北京。
个人分类: 闲烟尚缭|1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反对引进外资之三:转载:清朝门户开放 对 现在改革开放
huangwd99 2008-9-9 18:18
我国如何发展的看本文就知道了 来自 http://bjmsg.focus.cn/msgview/895/1/150500640.html 读中国近代史,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帝国主义用洋枪洋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当时我不懂其中的道理,只是听老师说清政府是多么傻,闭关锁国,腐败无能,不象现在的政府这么聪明。 列强用洋枪洋炮敲开我们的大门,说明:第一、别人很想进来,第二、我们不愿意开门,第三、我们和他们没法友好协商。 为什么他们很想进来?因为他们喜欢我们的黄金、白银,我们的瓷器、茶叶、丝绸,以及我们奴隶般的劳动和服务。 为什么我们不愿意开门?因为第一,我们不需要他们什么,我们知道他们也没想给我们有用的东西----当时国际间又不认纸币,给鸦片中国政府又不让;第二,我们知道自己还没有准备好,他们却是精心策划好的;第三,我们知道他们是豺狼,我们是绵羊,搞不过他们。第四,我们知道豺狼和绵羊之间不可能有平等协商,交易的结果只会是他们把我们吃了。 由于这么多的我们知道,最后打起来了,我们败了,被迫签不平等条约,赔了很多银子。我们一直笑话清政府,同样也觉得新中国老一代领导人过于封闭保守。 由于今天的我们不需要知道那么多,三十年前,不用列强开一枪放一炮,我们门户自开!从此越开越大,现在是每一个角落都开给人家了! 我们真的一下子变聪明了?都准备好了?或者豺狼的本性变了?看一看张宏良写的经济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你会即刻明白: 1.都做些啥生意? 三十年来,我们把最好的产品供献给外国,但价格却低得可怜,近乎白送。同一商品的价格,包括海运物流成本和国外零售费用,国外价格竟能低于国内,真是匪夷所思。去年我国出口177亿件服装,平均每件服装的价格仅为3.51美元,平均每双鞋的价格不到2.5美元;在美国市场上流行的芭比娃娃的价格是10美元,中国企业所得仅0.35美元;中国制造的鼠标,在美国的售价大约为40美元,中国从每个鼠标中仅能得到3美元,而且工人工资、电力、交通和其他经常开支全都包括在这3美元里。如此艰难积累的心血财富,每年还要发生几百亿美元无法收回的坏账。 另一方面,中国进口商品价格之高,令人震惊。许多国外地摊上的廉价货也拿到中国当高档商品卖,价格上千元的法国干红,在当地不过是地铁乞丐都经常喝的驱寒饮料。微软W98操作系统美国上市价格是50美元,相当于400多人民币,不到一个蓝领工人2小时的工资,拿到中国来卖6999元人民币,相当于北京工人14个月的工资,深圳民工20个月的工资,后来的XP操作系统的捆绑价格更是达到了65000元人民币。 这一天一地的价格差异,极不平等的贸易往来,是任何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都无法实现的。 2.都积累些啥财富? 中国用民工的如河血泪和矿工的如山骨灰,换来的一万七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实际上是供美国支配的财富。美元是什么,说穿了就是美国印刷的纸张,几年来已经贬值 50%,中国外汇储备中每年要蒸发掉1000多亿美元。更可笑的是,美元买不到东西,你买任何资源,都会受到阻截,只能购买美国国债,平抑美国物价,支援美国国家建设,再反过来对付中国。 3.双方是怎么投资的? 中国各级政府全力以赴招商引资,以各种想象不到的优惠条件、求神拜佛似的请外资进来。几十万家外资企业得到的好处无法估量,仅上市公司的外资股份,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江西铜业、中国铝业、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交行、中国人寿、平安保险等等,增值额已达数万亿人民币。而我们的对外投资呢?稍微有价值的资源类公司,出再高的价格也不让你买;让你买到的,象黑石、富通、以及最近房利美、房贷美债券,损失也已达数万亿人民币。这一送一赔,再怎么成心卖国的人,也做不到这么大,这么好! 4.资源哪里去了?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白了就是资源的竞争。过去三十年,我们卖掉或者消耗了大部分的石油、铜和铁矿石,如今连煤炭也告急了。各地政府为了眼前一点蝇头小利,把我国仅有的几类优势资源,如锗、钼、稀土等,也大量地贱卖出国!未来我们连一点对等淡判的砝码也没了。帝国主义发动的任何一场侵略战争,无不打上掠夺资源的烙印,如当今的伊拉克战争。而在中国,他们达到了战争都无法达到的目的! 5.环境变得如何? 真是让人痛心疾首!全国百分之八十的江河湖泊断流枯竭,三分之二的草原沙化,绝大部分森林消失,近乎百分之百的土壤板结。三分之一的国土已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已成为劣五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1500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炎和呼吸道癌症,世界银行报告列举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 16个。全国668座城市三分之二被垃圾包围,这些垃圾不但扩大着农田占用面积,更加威胁着基本生存环境,在自己的垃圾因不能处理而越积越多的情况下,却还在大肆进口西方发达国家的垃圾,中国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争相倾倒的垃圾场,美国对华出口三大物品之一就是垃圾,并且是美国对华出口增长最快的物品,南方一些垃圾进口地区的动物已经完全灭绝,植物严重变异,人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一些地区甚至多年没有一个体检合格的应征入伍者。 6.都给列强做贡献了! 在中国出口商品的附加值中,中国企业只赚取不到5%的份额,并以此积累了一万七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意味着我们同时为国际垄断资本贡献了34万亿美元,相当于238万亿人民币。日本承认对华贸易支撑着日本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恢复,是日本摆脱危机泥潭,经济恢复繁荣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入世五年来为美国家庭节省了五分之一的生活费用,使美国走出滞胀的阴影。中国已经连续四年,以仅占全球4%的GDP总量拉动了全球经济增长的15%。 ...... 如果列强还想对华发动战争,那真是愚蠢之极。所以我不太相信有战争,除非中国人觉醒了!我不再小看清政府,起码他们知道豺狼来了死不开门,知道豺狼和绵羊之间不可能有平等交易。起码他们敢于一战,败了才被迫签不平等条约,不是未败就主动签卖国条约。 直到今天,我们准备好了吗?豺狼的本性变了吗?
个人分类: 转载|1166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4: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