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亚洲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热带雨林呼唤生态文明
热度 5 Elephantd 2012-10-25 20:49
热带雨林呼唤生态文明
1. 困惑 在北回归线附件绕地球一圈,会有惊人的发现:绝大部分陆地都是沙漠,但东南亚半岛北部中国、老挝、缅甸接壤的澜沧江 - 湄公河区域,特别是中国一侧的西双版纳,却是郁郁葱葱的热带森林。这是自然的造化,更是人类文明的使然。 西双版纳是中国很少的热带区域,因为少就稀奇,因为稀奇,就人来人往。近来,地方政府把西双版纳的发展定位为 “ 热水边情 ” ,即蝶飞凤舞的热带风光,堵截穿城而过的滔滔澜沧江打造水的城市,发扬光大具有异国情调民族风情的泼水节和饱含浓厚田野习气的水稻耕作传统,与山水相连血脉相依的老挝、缅甸联手,建设现代化的边陲生态城乡。每天,四五十趟民用客机,近百辆长途大巴,数不清的卡车、自驾车,还有澜沧江里的轮船,把人、把物拉进西双版纳,又拉出西双版纳。这是繁荣昌盛的景致,这是美仑美奂的画卷。 可是,就在西双版纳土著苦聪人还没有彻底解决温饱问题的今天,就在西双版纳这幅美丽画卷刚要展开的时候,出现了诸多的不和谐。火柴盒式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像宇宙爆炸飘来的残骸,刺伤了婀娜多姿的傣家竹楼。橡胶种植蔓延,雨林不再那么潮湿,热带风光黯然失色,穿城而过的澜沧江露出了早年间的礁石,炎热干燥的春夏,居住山地的一些农民找不到起码的饮水。因此,世界顶级科学刊物《自然》杂志 2009 年 1 月刊登文章,细说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因橡胶种植而岌岌可危,国内外科学工作者正在与地方政府协力遏制橡胶蔓延,保护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现实是, 2009 年以来,西双版纳的橡胶种植面积一路飙升。哪里可以种橡胶,只要管理稍有松动,哪里就出现连片的橡胶种植园。 最糟糕的是,人与野生生物的冲突日趋白热化。野象致人死伤年年有报道,野象糟蹋庄稼毁坏农舍月月在发生。 2010 年, 7 月 7 日 ,两只野象创伤骑摩托的路人, 11 月 3 日 ,一群野象围攻弄死在自家地里摘辣椒的老人; 2011 年 8 月 16 日 ,一头幼象在公路上大摇大摆地弄坏了 1 辆卡车、 4 辆轿车、 5 辆摩托。印支虎曾经活动在西双版纳的热带丛林里,消声灭迹 15 年后偶然露面, 2009 年 2 月却被人残忍地杀害、分食。多年的科学研究,弄清楚西双版纳有不到 5000 种高等植物,可是,人们热衷引进物种,在某个数平方公里的园地里,已经栽种了上万种植物。众多的外来物种,可能储蓄了种质资源,但是飞机草、肿柄菊、矢车菊的入侵,已经给地方经济发展和土著物种繁衍造成巨大的障碍。 为什么如此不和谐?因为缺失生态文明。 2. 生态文明使生物多样性得到延续 澜沧江 - 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从高山峡谷到低山丘陵再到宽阔冲积平原。西双版纳位于其低山丘陵地段,山间盆地星罗棋布。平缓的盆地为傣族居住,起伏的山丘为布朗族、基诺族、哈尼族等山地民族的家园,莽莽的热带亚热带森林养活着多种多样的野生动植物,也为这里的土著民族带来丰富的资源和稳定的环境。这种人与人、人与野生生物,选择各自的 “ 领地 ” 分区域定居的格局,使西双版纳这块绿洲得以延续至今。 维系这种人与人、人与野生生物分区域定居格局的,是融合在现实生活中的朴素的生态文明。西双版纳朴素的生态文明,包括了森林神山文化、象文化、森林优先的生态观,以及把这些精神层次的东西融合在村寨景观结构中的社会实践。 首先是鬼神崇拜的龙山森林神山文化。按照土著民族的鬼神崇拜信仰,人生活在由无生命物质、生命物质、人和神组成的自然整体之中。神是威严的,保护着人和人的财产。因此,在建立村寨时,都要在附近选择一片生长较好的原始森林给神居住.即为龙山森林。而且认为,龙山森林里的所有物质都是神或神的伴侣.禁止在龙山森林里狩猎、采集和其它有损害的活动。被追猎的动物,如果逃进龙山森林,人们就放弃追猎。敬畏神的朴素文化和保护龙山森林的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使西双版纳的天然森林和动植物得到有良好的维护。 其次是和平友爱勤劳向上的象文化。西双版纳傣族崇拜象和喜欢象,其独特象文化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象文化即是有关于象的神话、传说、雕塑、织锦、壁画、工艺美术、舞蹈和音乐的地方性文化。象是庞然大物,但性情温顺,心灵善良,从不主动攻击人,也不欺侮其他弱小动物。因而,象文化的核心是和平、友爱、勤劳、向上。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温和友善成了西双版纳世居民族共同的象征。 再次是森林优先的朴素生态观。西双版纳很早就有人类居住,为什么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还保存有大面积的热带森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土著民族有朴素的生态观。居住在盆地的傣族,以水稻农业为生,但一直没有大型水利工程。灌溉用水均来自附近的山林。人们在总结人与环境的关系中,凝练出森林优先的朴素生态观,其大意是 “ 有山才有树,有树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米 ” ,人要获得足够的粮食,首先必须保护好山林。这种朴素的生态观使人附于森林之中,也就自觉自愿的投身于森林保护。 崇拜自然、崇拜野象、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是土著民族生活的一个部分。这种传统的生态文明,在村寨景观结构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位于澜沧江东侧骑马山的布朗族村寨最能代表山地民族的村寨景观结构。在骑马山海拔 1300-1400 米 的山头上,有上百年的昆洛、昆满、昆罕等布朗族村寨,村寨附近茂密的原始森林被制定为神山,比村寨略低的缓坡地开辟为板块状的轮歇地,散布在延绵的天然森林之间。人们穿梭在森林与耕地之间,村寨与村寨之间,以刀耕火种旱地农业、和采集狩猎野生动植物为生。 1970 年后,因政府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需要,这些村民搬迁到低地,但他们依旧维护和祭奠旧居的神山森林。 傣族居住在平缓的盆地和谷地以水稻农业为生,其村寨景观结构更具有地方特色。在建立村寨之前,人们基本根据四个标准选址。一是有广袤的平地可开垦为稻田,二是要有溪流可供取水和排遗,三是有天然森林作为神山和坟山,四是靠近山麓以避免洪涝。村寨内较高的地段建立佛寺,由竹楼和庭院组成的房舍,一家挨着一家,分布在佛寺前面,房舍外侧栽种龙竹以取竹笋和竹材,栽种铁刀木薪炭林以取柴薪,向外,有两片特殊的天然森林,一为供神灵居住的神山一为安葬亡人的村寨集体坟山,再向外,则是肥沃的水稻田和延绵不断的天然森林。于是,传统的傣族村寨.依山傍水,绿树成荫。 这种温和的地方生态文明,这种人与人、人与野生生物,分区域、分地段择地而居的景观格局,使人和野生动植物能够和平共处,持续发展。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与世无争,享受着与大自然的和谐。 3. 忽略和扬弃生态文明,使发展变成了掠夺 可是,畸形的发展,打破了西双版纳的和谐与宁静。 2011 年 3 月,我们在西双版纳勐养、勐腊、尚勇 3 个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与傣族、布朗族、彝族、基诺族、哈尼族的 60 岁以上的长者进行了座谈讨论。论及昔日的生活,当今的频繁,长者们意味深长地感叹 “ 是人的胆子大起来了,树林小了,野物少了。 ” 1957 年,科学工作者首次在西双版纳发现野象,撰文描述为 “ 象栖丛林中,几乎没有主动侵犯人的现象。换言之,即人不犯象,象亦不犯人。 ” 西双版纳有野象,震惊了全国,经过政府批准,一支捕象队伍,招募当地人引路,在解放军的保护下潜入密林深处。先后折腾了大半年,最后,捕获到 1 头小象运至上海动物园,在此过程中却杀死 5 头野象、打伤 4 头野象。这种在自然保护区里兴师动众的大规模捕杀行动,摧毁了当地居民长期崇信的 “ 不能猎杀神一样的野象 ” 的观念,人们怀疑神灵的威严,一些不法分子更是有恃无恐。此后,直到 2006 年,在西双版纳有 71 头野象被人为杀死,有 7 头受伤侥幸逃脱。尽管,西双版纳的野象,总共不到 200 头! 捕象过程中受伤残废的一头野象,在丛林里游荡,见人就攻击,先后弄死弄伤 9 人。存活的其他野象也学着与人类对抗,史无前例的人象冲突蔓延开了。 莽莽热带雨林是野象的家,而没有控制的橡胶种植却把野象的家扯得粉碎。天然橡胶是稀缺的工业原料,却只能在多湿高热的热带地区栽种。为了应对国际社会的经济封锁,中国政府倾力在云南的西双版纳等地发展橡胶。大量的外地移民进入西双版纳兴办橡胶农场,土著居民也紧跟其后。不少昔日的龙山森林也被破坏种了橡胶。不仅如此,经过数十年的研发试验,培育出了适应低温的抗寒橡胶品种,促使橡胶爬到了昔日不能生存的高地上。能够种橡胶的地方,基本是野象的天然分布地,野象栖息地自然减少了。为了生存,野象四处流窜,形成肇事。 2011 年 1 月 29 日 以来, 21 头野象离开勐腊保护区向西流窜,出没于近 30 年没有野象踪迹的勐腊县勐伴、瑶区一带,当地人诚惶诚恐,生活难安。 人们总在指责橡胶种植破坏西双版纳的生态环境,破坏野象的栖息地,总在论述橡胶种植是市场经济对一个温存、秀美区域的冲击和蹂躏。其实,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在政府引导下运行的,并非无序的经济博弈。问题是为什么在有强大政府控制条件下,西双版纳的橡胶种植却陷入无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面对掠夺与利己意识在西双版纳的蔓延,缺乏生态文明层次上的认识。工业发展的天然橡胶需求催生西双版纳的橡胶种植,促进的是西双版纳本土和外域的 GDP 的增长,损伤的是西双版纳的热带森林,遭罪的是依赖热带森林生存发展的野生亚洲象及其他珍稀动植物。 人们热衷于用橡胶换金钱,用便捷交通和奇特景点吸引游客,其实,是一种掠夺。望天树、亚洲象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的标志。 20 世纪 90 年代初,得到国际组织的援助在参天大树之间建立空中走廊用于热带森林研究,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野象频繁出没的地方建立研究野象的树上观测小屋。在利益的驱使下,空中走廊被一再加固成为高价景点,望天树在五花大绑里挣扎,游客却在望天树上雀跃欢呼;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被转变为旅游区、树上观测小屋被修缮为高档宾馆,野象仍然在此频繁出没,野象肇事也就年年在此发生。为了最大的赢利,这些理应严格保护的地方,在商人之间倒来倒去,娱乐了游客,富裕了商人,蹂躏热带雨林,破坏了野象家园,摧残了地方生态文明。 4. 重塑朴素的生态文明 波涛翁 ( 老爷爷 ) 是西双版纳勐仑德高望重的傣族长者,论事都有自己的见解,总喜欢在自家宁静的竹篱阳台上接待客人。当得知我要向他请教传统文化时,他起身回屋和家人一道沏了一壶茶,笑盈盈地回到阳台上,边倒茶边说 “ 这是西双版纳的灯台树,傣话叫卖丁别,清凉止咳,喝喝看。 ” 围绕着环境和社会生活变化讨论了两个多小时,波涛翁语重心长地说: “ 西双版纳到了今天的地步,并不奇怪。因为这里忙着建大房子、修大公路、种橡胶赚大钱,老祖宗的东西被慢慢丢弃了,忘记了。村里的人不爱喝井水茶水,爱喝商店里卖的矿泉水。 ” 他停了停,用凝重的眼光看着我: “ 像你这样的科学家,我接待过不少,到农村调查,为了写文章吧?写文章与种橡胶一样,就是为了赚钱吧? ” 我疑惑了,他已经怀疑世间的诚信。他接着说 “ 你讲的生态文明,不应该仅仅写在纸上,不应该仅仅与我们这些小老百姓讨论,应该去与领导商量,与县里的、州里、省里的领导商量。我们傣族老祖宗说的、做的,不仅仅是为了我们傣族好,也是为了大象、野牛、红脉干 ( 番龙眼-笔者注 ) 好。 ” 我无语了。 是的,融会了朴素生态文明的人与人、人与野生生物,分区域、分地段择地而居的景观格局,使人和野生动植物能够和平共处。而今,人们把生态文明挂在嘴上,写在纸上,不仅没有落实到具体的生活生产中,却肆意侵犯野生动植物及其家园。重塑朴素的生态文明,是保护西双版纳这块中国最后的热带雨林的出路,最根本的出路。 ( 本文以 “ 重塑生态文明,保护最后的热带雨林 ” 为题 刊于《绿叶》 2012 年 10 期: 39-44)
5558 次阅读|10 个评论
亲亲我的宝贝
papaya313575 2010-7-30 10:08
文章来源:《雨林故事》2010年第2期 http://emagazine.groups.xtbg.cn/archives/778
个人分类: 西双版纳|3239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象的鼻子是怎么变长的?
papaya313575 2010-7-30 09:17
冯利民 文/图 要论起现今世界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人们会不约而同的回答:大象。大象,当世的巨兽,不仅以其巨大的体型闻名于世,同时其长长的象鼻和象牙同样让人印象深刻。正如其名,生物学上,大象隶属于一个独特的长鼻目(Proboscidea),proboscis是希腊语中长鼻子的意思,因该类群拥有与众不同的长鼻子而得名。 现今,长鼻目动物剩下非洲森林象、非洲草原象和亚洲象三种了,但是在哺乳动物的进化史上,长鼻目曾经是一个异常繁盛的类群,也构成了哺乳动物进化的重要类群。几乎在第三纪之后的各个重要地层中都能发现长鼻类群的化石记录。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大大小小各色类型的长鼻类,种类繁多,外形各不相同,其间也出现两对象牙、象牙长在下巴上的奇怪类群。然而,它们进化的总趋势为:体型从小到大,象鼻和象牙(突出的门牙)从无到有,从短到长。 第一阶段 没有象鼻的原始长鼻类 迄今为止,最古老的长鼻类化石在2009年发现于欧洲摩洛哥的上古新世地层(大约6000万年前),也就是恐龙时代结束不久的500万年后。那个时期,出现了一种像兔子般大小,体长只有50-60厘米,体重4-5千克的史前兽类,它被命名为 Eritherium azzouzorum 。 Eritherium 的牙齿特征表明它就是目前已知的大象最早起源,它处于近蹄类之中一个以前未知的原始阶段,并且有蹄。在 Eritherium 化石被发现之前,人们在同一地层发现了5500万年前的磷灰兽( Phosphatherium ),曾被认为是长鼻类最早的祖先。然而,在磷灰兽出现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则普遍认为大象最原始的祖先是始祖象。它出现在5千万年前的始新世非洲。始祖象学名 Moeritherium ,意为来自埃及的摩里斯湖 (Lake Moeris)的野兽。它的体型依然很小,大小近似现代马来貘,有5个趾头,长着长尾巴,有几个不同的种。始祖象生活在沼泽与河畔,以柔软的水生植物为主食,生态位类似于今天的河马。 这些长鼻类的古老原始种类看上去并不像 真正的长鼻类,因为它们并没有长出象牙和象鼻。但是,它们的牙齿开始出现长鼻类的有关特征,比如始祖象,尽管缺乏象牙,但是上下门牙已经突出,将进化成未来乳齿象类(Mastodon)的象牙。 始祖象的想象图,它出现在5千万年前的始新世非洲(自Heinrich Harder) 第二阶段 拥有真正象鼻的乳齿象类 原始长鼻类和现今长鼻类之间最重要的进化环节乳齿象类,在早第三纪(距今约3000万年)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在这个时期异常繁盛。 在始祖象和早第三纪的乳齿象类之间有个过渡类型,被描述为古乳齿象( Palaeomastodonts )。这个物种同样没有明显的象牙,仅在非洲北部发现。 乳齿象类在早第三纪后不久到达欧洲,随后很短时间内辐射到亚洲东部。在这个历史时期,撒哈拉和红海还没有形成,古地中海延伸到亚洲。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通过非洲东北部和亚洲的大陆桥长时间保持连接。在中新世,乳齿象 mastodons 经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在冰期,通过大陆桥到达南美。在旧大陆,乳齿象类于第四纪冰期早期就开始灭绝,在新大陆(美洲大陆)则一直生存到第四纪冰期的晚期。 乳齿象的想象图(自Heinrich Harder) 乳齿象类在第三纪进化成接近现代象大小,拥有了真正的象鼻和象牙。象鼻进化的原因可能是源于头骨上嘴部的骨质退缩,下颚骨也一直在后缩,以致鼻子和门牙的突出。这种进化趋势延续到现今的大象。乳齿象得名于其臼齿的磨面呈似乳头的钝圆锥状,以方便咀嚼和捣碎树叶。其牙齿有多层的片状结构,融合在一起。 第三纪的乳齿象类由众多的种类组成,特别分散的种类是铲齿象( Platybelodon ),这个类群的下颚长着呈铲状的象牙。科学家通过化石所在的积矿床和牙齿特征来区分众多的乳齿象不同科属。 铲齿象骨架 在第三纪,还出现了与乳齿象类不同的进化旁支。其中著名的有恐象、嵌齿象和美洲乳齿象。它们与乳齿象们一同活跃在第三纪的大舞台上,但是最后先后在历史的进程中彻底的灭绝。 恐象( Dinotherium )也是长鼻目的分支,生活在第三纪早期到第四纪冰期。它的起源目前还不确定。严格的分布在旧大陆。生存于中新世中期至更新世早期,是已知的第三大哺乳动物,仅次于巨犀及副巨犀。雄性恐象一般肩高3-4.5米,最大的可达5米。估计体重超过12吨,没有上象牙,两个下象牙短粗,向下倾斜。恐象在欧洲灭绝于第三纪晚期,在热带非洲生存至第四纪冰期。 恐象的想象图(自Heinrich Harder) 嵌齿象( Gomphotherium ),生存于中新世早期至上新世早期的欧洲、北美洲、亚洲及非洲。嵌齿象高3米,外观类似现今的象,但是它具有奇特的两对象牙,上下颚各有一对,下颚的一对互相平行,呈铲状。可能是生活在水边,利用铲状象牙挖取水中植物取食。 美洲乳齿象 Mammut americanum 生活在北美洲。它生存在370万年前,最后才于公元前8000年灭绝。 美洲乳齿象是北美最常见的长鼻类之一,和披毛的猛犸象一样,它也是适应了寒冷气候的动物。身体上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长的粗毛,带粗毛的皮和骨架还一起被人们发现过呢。美洲乳齿象的头很长,但抬不高。它有一对粗大上弯的门齿,成群地在云杉林中吃草,可能与史前古人类一起生存过。 第三阶段 长鼻子的真象类 如果说乳齿象类是第三纪的特有物种,它们的后代真象类(Elephantoidea)则是第四纪的巨人。 在第四纪冰期(距今200-300万年前,结束于1-2万年前)的开始之初,新生的真象和古老的乳齿象们还并存着,但是随着进入第四纪冰期,乳齿象类灭绝,适应寒冷天气的真象类大爆发,迅速的占领了欧洲、非洲和北美地区,分布范围甚至大过乳齿象曾经分布过的范围。但是真象类没有到达过南美。真象类的繁盛可能与其颊齿的进化有关系。恐象和乳齿象为低冠齿,适合挤压咀嚼质地较软的食物(树叶和水果),而拥有高冠齿的真象们不仅能够挤压食物,同时能够碾磨更硬的植物,比如草类,于是大象和猛犸能够适应草原和苔原带。 猛犸想象图(自Bob Strauss),不禁让人想起《冰河世纪》里心地善良的长毛象--曼弗瑞德 真象类过去曾被认为起源于剑齿象,但现在一般认为起源于乳齿象。剑齿象的化石不仅与真象化石在同时代底层出现,而且它们的齿式已经特化,而同时期的真象种类中的矮象的牙齿还保持着接近乳齿象特征的颚齿。 在第三纪晚期,在亚洲南部出现了剑齿象( Stegodonts ),因其颊齿断面呈剑尖状而得名,它长出了真正的象鼻和长牙,牙齿并非层状结构。有学者认为剑齿象不属于真象,而应该划归于乳齿象类。它曾被看作现代象的祖先,但实际上只是长鼻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分支,并在第四纪冰期灭绝。它仅出现亚洲南部和非洲,在欧洲和美洲没有出现过。我们小学课本上的黄河象就属于剑齿象,剑齿象化石在中国发现很多,它与大熊猫都是更新世中国南方哺乳动物群的代表物种。 长鼻类进化到真象阶段,大部分已经成为了巨兽,但是进化过程总是有小插曲的,矮象(dwarf elephant)就是一个有趣的特例,它并没有走大型化的道路,身高只有70厘米,其原因是岛屿化,导致体型变小。 在真象类中,非洲象起源时间早于亚洲象。在第四纪冰期早期,当撒哈拉区域变干后,加上人类的出现,北方的种类消失后,非洲象就出现在非洲大陆。而亚洲象一度分布于从西亚到中国南部广大区域。现在的非洲象有森林象和草原象之分,第四纪冰期时的大象也有森林象和草原象之分,那时候生活在森林环境的种类为菱齿象,生活在草原环境的为猛犸象。它们都起源南方古象,在全新世灭绝。最后的猛犸象在1万年左右灭绝于北美和西伯利亚,目前还能够发现保存完好的尸体和毛发。2007年,在西伯利亚西北部的冻土中发现的雌猛犸干尸除了仍旧拥有4条象腿和象鼻外,眼睛和毛发都保存得非常完好。猛犸的灭绝,有的学者认为是气候变化,有的学者则认为灭绝于史前人类的猎杀。 现今生活在亚洲热带雨林的亚洲象 像所有的史前巨兽一样,大大小小的、林林总总的长鼻类,大如4-5米高的恐象和剑齿象,小如70厘米高的矮象,先后在进化历史的舞台上登台、繁盛、退出。现今,仅留下的后裔仍然统治着非洲草原丛林和亚洲热带丛林,它们与众不同的长鼻子和长牙上依然闪烁着它们前世不朽的余晖。 作者简介 : 冯利民,男,江西瑞昌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在西双版纳从事野生亚洲象和老虎等大型哺乳动物生态学研究。 文章来源:《雨林故事》2010年第2期 http://emagazine.groups.xtbg.cn/archives/786
个人分类: 热带雨林|11853 次阅读|3 个评论
《雨林故事》最新专题:“‘亚洲热带丛林之王’前世篇”
papaya313575 2010-7-21 11:32
关于亚洲热带丛林之王亚洲象,它们的前世如何?都经历了哪些历史大变迁?它们的今生怎样?又将面临什么样的困惑?为了解答这些疑问,《雨林故事》近期特别策划了亚洲热带丛林之王前世今生专题,而本期《雨林故事》则着重推出其前世篇:跨越时空大象的鼻子怎么变长的?科研人员如何识别野象并为其命名、建档案?在美丽的西双版纳流传哪些白象的传说故事?澜沧江-湄公河这条国际河流的两岸,至今还流淌着什么样的象文化?象妈妈和象宝宝之间有哪些生活写真,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经典对白? 除此之外,本期关注栏目还邀请了美国著名生态学家Anthony R. Ive教授,阐述了他对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和传统文化保护的观点和建议;故事栏目则邀请了即将毕业的毕业生,讲述她在热带雨林的故事;而趣谈栏目揭示了无心花貌似无情且无心虚假表象,展现了大野芋、芋果蝇和隐翅虫之间奇妙的复杂关系等。 更多精彩: http://emagazine.groups.xtbg.cn/
个人分类: 编辑部的故事|417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4: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