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定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邹晓辉画的一个思维导图:决策三部曲
geneculture 2020-1-25 17:15
邹晓辉画的一个思维导图:决策三部曲(定义问题即定性分析,海选过程即发散探索,决策制定即决定取舍:或执行;或放弃;或什么也不做;等等即留白) 附录及附图: 决策制定 1. 定义问题 2. 头脑风暴选项 3. 决定 4. 下一步 5. 提示:
个人分类: 管理学|16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俺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贴出的论文
热度 7 zlyang 2019-6-26 15:12
俺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贴出的论文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http://www.paper.edu.cn/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破传统出版物的概念,针对论文发表困难,学术交流渠道窄,不利于研究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创建的科技论文网站。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提供及时发表成果和新观点的有效渠道,从而使新成果得到及时推广,科研创新思想得到及时交流。 俺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贴出的论文: (1)2005-04-27,Lorentz Contraction的矢量化表示和它的滤波器解释 Vector Expression of Lorentz Contraction and Its Filter Interpretation http://www.paper.edu.cn/releasepaper/content/200504-173 (2)2005-04-28,定性推理经典方法的数学结构分析 Mathematical Structure Analysis of Classical Theories in Qualitative Reasoning http://www.paper.edu.cn/releasepaper/content/200504-178 (3)2006-09-29,复杂系统行为预测的“机理+辨识”策略 “Mechanism model + identification model” strategy for prediction of complex systems’ behavior http://www.paper.edu.cn/releasepaper/content/200609-432 (4)2007-10-29,El nino起因的太阳系天文影响因素的定性解释 Qualitative Explanation for Origin of El nino by Interplanetary Astronomical Factors http://www.paper.edu.cn/releasepaper/content/200710-503 (5)2009-07-02,El ni?o大气海洋作用以外可能诱因的定量对比 The Quantitative Contrast Between the El nintilde;o and External Influence Factors Beyond the Sea and Atmosphere http://www.paper.edu.cn/releasepaper/content/200907-58 其中2篇被评为“精品论文”: http://highlights.paper.edu.cn/ (1)复杂系统行为预测的“机理+辨识”策略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2007,1(1):83-87. 印象在线给快递了光盘,好像没有网络版。 (2) 厄尔尼诺大气海洋作用以外可能诱因的定量对比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2010,3(9):872-879. http://highlights.paper.edu.cn/index/paper_detail/3774 2次当选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评审专家”: (1)2009年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320480.html (2)2012年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656443.html 引用格式: 杨正瓴. Lorentz Contraction的矢量化表示和它的滤波器解释 . 北京: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 http://www.paper.edu.cn/releasepaper/content/200504-173. 杨正瓴. 定性推理经典方法的数学结构分析 . 北京: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 http://www.paper.edu.cn/releasepaper/content/200504-178. 杨正瓴,张军,陈曦,等. 复杂系统行为预测的“机理+辨识”策略 . 北京: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 http://www.paper.edu.cn/releasepaper/content/200609-432. 杨正瓴. El nino起因的太阳系天文影响因素的定性解释 . 北京: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 http://www.paper.edu.cn/releasepaper/content/200710-503. 杨正瓴. El ni?o大气海洋作用以外可能诱因的定量对比 . 北京: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 http://www.paper.edu.cn/releasepaper/content/200907-58. 杨正瓴. 厄尔尼诺大气海洋作用以外可能诱因的定量对比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2010,3(9):872-879. http://highlights.paper.edu.cn/index/paper_detail/3774. 感谢并祝福《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相关链接: 2013-01-25,真傻当选2012年度“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评审专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656443.html 2010-05-06,真傻被评为:2009年度“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评审专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320480.html 2010-11-07,复杂系统行为预测的“机理+辨识”策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381404.html 2019-06-24, 俺发表的中医期刊论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86633.html 2019-06-25, 俺在《中科院科学智慧火花》贴出的帖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86809.html 推荐阅读: (1)武夷山,2019-06-25,博学多才者的时代终结了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86700.html 很多专家都鄙夷、打击博学多才者,认为他们是浅尝辄止之辈。 当本学科圈子之外的博学多才者闯入了本学科且确实亮出不同凡响的观点时, 专家们还有攻击他们的最后一招----他们连本学科的行话都未完全掌握。 英国哲学家以赛亚.柏林将思想家分为两类:狐狸与刺猬。狐狸懂得很多,刺猬专注一招。如今,是刺猬统治世界。 博主: 当代面临的重大挑战都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解决方案。因此,组织跨学科的专家团队是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 除此之外,如果有一批博学多才者,他们自身就拥有应对挑战所需的较广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应该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由此可以推论,以培养专家为己任的当代教育体系需要改革,专业标准至上的学术升迁体系也需要改革, 要给有潜力成为博学多才者的学生和学者留下一点生存空间。 (2)张永祥,2014-06-27,顶级科学大师丝语: 俄罗斯玩不玩CNS?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418-806951.html 俄罗斯数学传统的另一特点是倾向于全面地把数学看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体。西方学界有可能一个人只是数学上某一方面的专家,而对相邻分支一无所知。 一个学者涉猎较广在西方学界被看成一大缺点, 而恰恰在俄罗斯一个学者研究领域太窄被看成同样程度的不足。 为中才立规矩, 为天才留空间。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代表性个人学术观点|3999 次阅读|18 个评论
用户分群画像方法
EchoMQX 2015-9-2 10:38
用户分群画像方法 1 用户分群画像方法 业内有很多关于创建用户分群画像的方法,比如 Alen Cooper 的“七步人物角色法”, Lene Nielsen 的“十步人物角色法”等。人物角色关注用户的目标、行为和观点,能够更好地解读用户需求,以及不同用户群体之间的差异。 (1) 七步人物角色法 七步人物角色法由 AlenCooper 提出,具体包括 界定用户行为变量 、 将访谈主题映射至行为变量 、 界定重要的行为模式 、 综合特征和相关目标 、 检查完整性 、 展开叙述 和 制定任务角色模型七步。 图 1 七步人物角色法 (2) 十步人物角色法 十步人物角色法,由 LeneNielsen 提出,具体包括以下发现用户目标、建立假设、调研、模式发现、虚构角色、定义场景、验证、传播知识、创建场景和继续丰富用户角色共十步。 图 2 十步人物角色法 总体看来,创建用户分群画像从流程上可以分为 3 个步骤:获取和分析用户信息、细分用户群、建立和丰富用户画像。在这 3 大步骤中,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对用户信息的获取和分析,从这个维度上讲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表 1 用户分群画像方法比较 简单来说,定性就是去了解和分析,而定量则是去验证。一般而言,定量分析的成本较高、相对更加专业,而定性研究则相对节省成本。因此创建用户画像的方法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需要根据实际项目的需求和时间以及成本而定。 创建用户画像的方法,并没有严格意义的最专业和最科学,但是有最适合团队和项目需求的。
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用户分群画像的方法
EchoMQX 2015-9-2 10:31
用户分群画像的方法 业内有很多关于创建用户分群画像的方法,比如 Alen Cooper 的“七步人物角色法”, Lene Nielsen 的“十步人物角色法”等。人物角色关注用户的目标、行为和观点,能够更好地解读用户需求,以及不同用户群体之间的差异。 (1) 七步人物角色法 七步人物角色法由 AlenCooper 提出,具体包括 界定用户行为变量 、 将访谈主题映射至行为变量 、 界定重要的行为模式 、 综合特征和相关目标 、 检查完整性 、 展开叙述 和 制定任务角色模型七步。 图 1 七步人物角色法 (2) 十步人物角色法 十步人物角色法,由 LeneNielsen 提出,具体包括以下发现用户目标、建立假设、调研、模式发现、虚构角色、定义场景、验证、传播知识、创建场景和继续丰富用户角色共十步。 图 2 十步人物角色法 总体看来,创建用户分群画像从流程上可以分为 3 个步骤:获取和分析用户信息、细分用户群、建立和丰富用户画像。在这 3 大步骤中,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对用户信息的获取和分析,从这个维度上讲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表 1 用户分群画像方法比较 简单来说,定性就是去了解和分析,而定量则是去验证。一般而言,定量分析的成本较高、相对更加专业,而定性研究则相对节省成本。因此创建用户画像的方法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需要根据实际项目的需求和时间以及成本而定。 创建用户画像的方法,并没有严格意义的最专业和最科学,但是有最适合团队和项目需求的。
4 次阅读|0 个评论
倡议【笔会】:学术评价指数
zlyang 2013-4-11 19:14
倡议【笔会】:学术评价指数 赵美娣 老师的《克强指数:比GDP靠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474-679258.html 再次引起大家对“学术评价”的讨论。 真傻 的一点言论,在 孙学军 老师的《有没有靠谱的学术评价指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174do=blogid=679298 请您畅所欲言!
223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定性到定量
热度 1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4-16 22:31
从定性到定量 研究任何事物首先要定其性。 事物的性有多种,可分别用所谓 2 分法,或称“爻”表达,例如:正反、好坏、善恶、好坏、大小、软硬,……,等等。 这样定性,就还需确定个区分两者的“标准”,例如:定了正,才知反。定了好,才知坏。定了大,才知小。……等等,但是好坏、大小,……,等等。 还可能有不同的程度,例如:较好、很好、最好,较坏、很坏、最坏,较大、很大、最大,较小、很小、最小,……,等等。 进而,还需要更精确的表达程度,就要求定量了! 而定量就需用数,才能精确表达了! 一切事物都随时空运动 任何物体在确定的时间都有它确定的位置。 物体最普遍、最基本、最简单的运动就是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改变 ( 各级的时间导数 ) 。例如: 位置或距离的时间导数是速度。 物体的运动质量乘以速度是动量。 动量的时间导数是力 ( 惯性力 ) 。、 用所谓 2 分法,或称“爻”定性表达, 例如 : 物体的位置或距离,就可用:远近。 物体的速度,就可用:快慢。 物体的动量,就可用:大小。 物体的力,就可用:强弱。 判定 的标准就是: 位置或距离的远、近程: 3 维空间位置或距离、时间乘以真空中 3 维空间光速,谁占绝对优势。 速度的快慢 ( 高速、低速 ) 与 真空中 3 维空间光速相比,是否可以忽略。 但确切的,就须给出一定单位的数量给以定量的表达: 位置或距离:纳米、厘米、米、公里、光年,等单位的数。 速度:厘米 / 秒、公里 / 小时,标准状态下的声速 ( 马赫数 ) 等单位的数。以及 与 真空中 3 维空间光速之比。 对大量物体的定量分析,须用统计方法。 统计方法的关键在于建立“相宇”即:位置与速度各分量模长的乘积。 通常只限于 3 维空间矢量的“相宇”,还应扩展到 4 时空矢量的“相宇”。
个人分类: 其它|4412 次阅读|2 个评论
地震资料检测裂缝---定性与定量
毛宁波 2011-7-29 16:58
Measuring Fractures – Quality and Quantity By BOB HARDAGE Click to Enlarge As has been emphasized in the three preceding articles of this series, when a shear (S) wave propagates through a rock unit that has aligned vertical fractures, it splits into two S waves – a fast-S (S1) mode and a slow-S (S2) mode. The S1 mode is polarized in the same direction as the fracture orientation; the S2 mode is polarized in a direction orthogonal to the fracture planes. This month we translate the principles established by laboratory experiments discussed in the preceding articles of this series into exploration practice. Figure 1 displays examples of S1 and S2 images along a profile that crosses an Austin Chalk play in central Texas. Click to Enlarge The Austin Chalk reflection in the S2 image occurs later in time than it does in the S1 image because of the velocit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1 and S2 modes that propagate through the overburden above the chalk. Subsurface control indicated fractures were present where the S2 chalk reflection dimmed but the S1 reflection did not. This difference in reflectivity strength of the S1 and S2 modes occurs because, as shown last month (June EXPLORER), when fracture density increases, the velocity of the slow-S mode becomes even slower. In this case, the S2 velocity in the high-fracture-density chalk zone reduces to almost equal the S-wave velocity of the chalk seal, which creates a small reflection coefficient at the chalk/seal boundary. When fracture density is small, S2 velocity in the chalk is significantly faster than the S-wave velocity in the sealing unit, and there are large reflection coefficients on both the S1 and S2 data profiles. Using this S-wave reflectivity behavior as a fracture-predicting tool, a horizontal well was sited to follow the track of a second S2 profile that exhibited similar dimming behavior for the Austin Chalk. The S2 seismic data and the drilling results are summarized on figure 2 . Data acquired in this exploration well confirmed fractures occurred across the two zones A and B where the S2 reflection dimmed and were essentially absent elsewhere. The seismic story summarized here is important whenever a rigorous fracture analysis has to be done across a prospect. If fractures are a critical compon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reservoir, more and more evidence like that presented here is appearing that emphasizes the need to do prospect evaluation with elastic-wavefield seismic data that allow geology to be imaged with both P waves and S waves. The value of S-wave data is that the polarization direction of the S1 mode defines the azimuth of the dominant set of vertical fractures in a fracture population, and the reflection strength of the S2 mode, which is a qualitative indicator of S2 velocity, infers fracture density. The Earth fracture model assumed here is a rather simple one in which there is only one set of constant-azimuth vertical fractures. What do you do if there are two sets of fractures with the fracture sets oriented at different azimuths? That situation will be discussed in next month’s article. 转自AAPG 2011 july Explorer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33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多种糖混合物的太赫兹时域光谱定性及定量分析研究
terahertz 2010-3-23 21:46
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terahertz time-domain spectroscopy, THz-TDS)技术研究了D-(-)-核糖、D-葡萄糖、α-乳糖一水合物及β-乳糖在0.3-1.6 THz波段的光谱特性。结果显示THz波对几种糖结构的变化有灵敏响应,在测量波段内有各自特征的THz指纹吸收光谱。利用线性回归技术对含两至四组分混合体系的THz光谱进行定性及定量解析,获得了混合物中各组分含量,相对误差小于7.2%,并就误差产生的原因做了简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THz-TDS技术能够用于材料的定性及定量分析研究,在生物医药的无损检测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29(11):2885-2888 Cited by: 1, Chemical components determination via terahertz spectroscopic statistical analysis using microgenetic algorithm, OPTICAL ENGINEERING 50 (3): Art. No. 034401 MAR 2011 2, Terahertz spectroscopic uncertainty analysis for explosive mixture components determination using multi-objective micro-genetic algorithm ADVANCES IN ENGINEERING SOFTWARE 2011, 42(9):649-659 3, 太赫兹波双路比较法葡萄糖溶液浓度测量研究 计量学报 2010,31(6):567-570 4,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erahertz spectra for illicit drugs using adaptive-range micro-genetic algorithm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011,110(4): 044902 5, 位组胺光稳定剂和抗生素的太赫兹光谱研究 . 南京大学 2011 6, 低温下丙烯酸的太赫兹光谱研究 . 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 . 2010
个人分类: 太赫兹专区|47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定性生存方式?定量生存方式?
yuliping 2010-3-20 15:29
人的生存方式当然不能简单地用定性和定量的方式来考量,我这里说的其实是对工作的一种考核。 对公务员的考核可能更多地是一种定性,一般公务员成绩大小是很难用一种定量的指标来考核的,所以公务员提拔时矛盾也大,因为难以定量,有成绩的人说不定得不到提拔,而没有多大成绩的人说不定就提拔上去了。所谓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而科研人员考核就不同了,总体上对科研人员的考核,是可以采用定量方式的。课题、论文、奖励、专利等都是考核科研人员的方式,虽然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上这种体系是可以接受的,至少可以这么说,职称评定、科研评奖等方面的公平性要比官员提拔好多了。 对科研人员考核,如果实在不能定量,还可以采取专家同行评议的方式。试想想,如果对官员提拔,也可以绕开组织部门,采取同行评议(当然是群众评议),是多么有趣? 所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更能容纳一些比较另类的科研人员,只要他们能够有创造力,能够有定量的产出。而如果这些另类的科研人员在政府机构中,估计会被逼走一半,剩下的一半中,有一半适应了官场文化,不再另类了,还有一半一辈子就是普通职员。 实际上,科研人员很多并不太通人情世故,之所以他们生活得相对不错,主要和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相对宽松的环境有关,要是他们一开始工作在企业或者政府机关,恐怕结局难以预料。 企业员工一般也是以定量的方式来考核,由于企业上班时间比较固定,这和高校上班时间比较自由是不一样的,因此对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情商要求也较高,另类人群恐怕也不太容易待在企业。 所以年轻人在求职时,考虑自己的个性特点与将来工作环境的适应性也十分重要,适合进机关的就进机关,适合做学问的就做学问,适合进企业的就进企业。 20年前,不幸做了教师,刚开始几年很不适应,现在反而特别喜欢这个职业。 2010.3.20 俞立平于邗上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518 次阅读|1 个评论
用现代实验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医学的障碍何在?
热度 1 zhj71626 2009-10-1 08:58
转帖按:我的数学基础非常差,现在的精力也不够,不能深入的领会赵致生老师的研究,但是我们有一点是不一而同的,就是用现代实验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医首先要定性,希望各位方家阅读后有收获。 赵致生中医如何发展的探索(七) http://zzs.caogen.com/   序   中医药学发展到今天,中国人自己连中医学的研究方法与评价方法都找不到了?甚至连能否用现代实验研究方法来研究和评价中医学也需要如此民主的进行讨论?是主管中医的机关真民主了?还是连这样的问题都拿不准主意了?难怪有人在人民日报上感叹:下一代中医在哪里?   其实要想回答这个问题,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需要先说明什么是现代实验研究方法,什么是现代实验研究方法的评价法则;什么是中医学的研究方法,什么是中医学?   一、什么是现代实验研究方法?为什么对中医存在能否用的问题?   实验通常要预设实验目的、实验环境、实验操作程序、最终以实验报告公布实验结果的一种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规范技术操作行为。在其对应的科学研究领域中来检验或验证:假说、假设、原理、理论等内容。   实验,区别于试验,有严谨的实验设计和程序,及实验过程控制严密。所以,科学实验是一项非常严密、严谨的具体科学工作。人类科学的原理、理论都是经历了这个科学过程后产生的结果。   那么,中医药科学为什么还要争论能否在研究中医与评价中医中使用这一方法呢?我们可以列举一个论坛上的具体正反方的讨论内容来与以说明一下,分析分析中医实施现代科学实验研究方法的障碍何在?   主张使用科学实验方法研究中医的正方观点:旗帜鲜明的反对中医不可知论。认为科学实验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件事物有了充分的科学依据和证据就会很容易被世人接受,这样才有助于中医药学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   不主张使用科学实验方法研究中医的反方观点:认为这种形而上的研究方法忽略了中医药发展的自身特点和规律,而一些定性,定量的评价指标也无法阐释中医药特殊的理论体系。   双方辩手就日本发生的小柴胡汤事件作了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认为小柴胡汤治疗疾病的结果是,其实患者是在好起来了(人体的血多起来了),才会有能力去清洗血管里以前堆下的垃圾---肌酸酐,但是因为中医拿不出证据,拿不出自己好坏的标准,结果官司打输了。全世界开始学中医,用中医,而中医没有自己的好坏标准,也没有其它科学可以借鉴的其它标准,这类官司就会把中医拖累死。所以,中医需要产生一个实验标准。但是,这个标准的产生,又涉及到究竟是延用西医理论去制定呢?还是使用中医理论重新来制定的具体问题。所以,还是争论不下。   凡是有利于我中医发展的具体科学与具体方法,我们都要接受接受,凡是能帮助我中医发展的我们都要学,用现代实验研究方法来研究和评价中医学还是对中医有帮助的。自古代中华文明延续到如今,中医之所以源远流长而不衰,就是从来都没有拒绝过任何文明和思想。就是从来没有拒绝过任何来自民间的验方、成方与经验。辩论双方还列举了糖尿病的治疗标准如何确定的问题。古代时候,糖尿病只要解决三多一少,病人也就不会再来看病了,医生也认为问题解决了,现在有了西医的检查---血糖高低,有了西医的标准,中医的治疗就没有了方向,明明三多一少的症已经完全解决,但是现在西医的检查说他不及格,你中医怎么办,是跟着西医的指标转,还是不理他,问题是你可以不理他,但病家与患者要理它要在乎它,如何处理?这个问题说明了中医缺少一个武器----用中医的观念来看人体的好坏的标准,你没有一个中医的标准,即使磨破嘴皮也无法取信于人,也就是说,中医在起跑线上就输了,就更不用说在终点上会打赢一场没有原始证据的官司了。   讨论进行的有声有色,正反双方语言纯正表达简明。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字:难!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都准确的表达了这一核心思想。故可以用一句话作出总结:用科学实验方法研究中医也难;不用科学实验方法研究中医也难。最后,竟无法分清楚谁是正方,谁是反方了。因为讨论的核心问题应该是能否用现代科学实验法来研究中医与评价中医。最后大家却都把目光都统一在一个难字上了。那么,难与能否之间我们应该看出些什么样的具体问题呢?又应该如何对待、解决这些问题呢?    二、难与能否的属性关系谈   从属性科学角度来认知能、否两个属性,是应该归纳成可以与不可以;行与不行,而现在却把这个问题转化成了难、易。我们暂且不说这种转化是不是符合属性科学的变化原则。只就目前反映的问题归纳一下,看看都是属于那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1、中医基础理论对于中医医生理解运用比较容易,而对患者理解则比较难。中国人理解尚且有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基础来对中医进行理解,外国人则无从入手了解中医文化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内容。所以,形成了中国传统医学如何能走出国门的不同认知障碍。也就是说,在中医让世界人民接受的同时,还要先来让全世界人民接受中国远古的阴阳哲学、接受几千年前的古代文化五行理论吧?所以,急需要产生一个让外国人也能接受得了的具体指标化的现代科学表达系统,为的是让中医走向世界,成为人类医学整体科学的一部分。   2、随着全球法制化、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法制概念越来越走进人类生活的每一个生活环节的时候,医疗纠纷,医患纠纷也日益增多。中医如何建立新的医患纠纷的处理原则与具体规定,已经不仅仅是西医与中医单独学科的问题了。这一问题,已经成了全人类的共同急待解决的问题了。而且单一的从疾病治疗一方面理论与标准来确定这方面纠纷的因果原因,已经显而易见不是公平、公正的整体概念上的妥善办法,如何对生命负责、如何对人类医疗行为科学化负责已经提到法律研究的日程上来了。所以,人类医学必然由疾病治疗向健康医疗方向转化。中西医理论认知的统一化,标准化,也真是目前世界医学统一的当务之急。而中西医基础理论的壁垒,对于统一标准的产生无疑是一种难于跨越的障碍。没有中西医基础理论的壁垒消除,这个具体标准的统一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   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是对中西医治疗统一标准出台的时代需要,一方面是对中西医壁垒理论的科技进步需要迈出的具体步伐。从中医的基础理论来讲,已经太古老,而且只能因循守旧的继承而没有后继发展的重大突破。而从西医的基础理论来讲,则保持着与时代科学发展的同步,只要有一项具体的科学进步,医学上就会紧跟其后,产生巨大的进步。相比之下。摆在中医面前的任务,要比西医发展的任务要艰巨很多倍。当然,这里面也存在中国古老文化的继续发展与后继理论的产生问题。也需要中国的属性科学有所创新有所前进的问题。但是,中国对古文化的认知,还没有能彻底的走出天子文化的枷锁。又套上了西学独尊的束缚。起步之艰难自然可想而知。对中医同步发展自然形成了更难突破的障碍。所以,才使中医在现代科学实验方法面前,产生了犹豫徘徊的局面。也自然在情理之中的事。   邓小平同志给出的改革开放方向是:摸着石头过河,检验标准是:无论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应该说,这是一个彻底摆脱西方传统哲学观念,最适宜中国属性科学特色发展的中国式特色哲学。不过,在经历西学东渐转化为西学独尊的文化变革后的中国,当时并没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人对于这个方向,并没有积极的去寻求如何能摸着石头渡过河的方法。造船的仍旧在造船,建桥的仍旧在建桥。中医的发展也与全国的所有行业一样,因为没有具体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产生。同样困惑在东西方哲学、东西方数学、东西方文化的壁垒现象之中。   应该说,赵致生在属性数学概论中,揭示了摸着石头过河是一个具体的属性函数问题之后,很多人已经可以运用属性数学函数理论证明,摸着石头过河确确实实是一个可行可靠的伟大设计的时候。中国的哲学家还没有停止摸着石头过河究竟能过河还是不能过河的争论。   中医的发展也是如此。难,就难在一个方法问题上。对于一个已经确定的方向,没有具体的方法产生,剩下的问题,也只能进行能与不能的哲学逻辑推理研究了。本来赵致生在《走进自然方程重新认知自然数》系列文章后,同时发布了三个项目的研究文章,一个是属性数学概论,一个是中医如何发展的探索,一个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分析。但是,金融、经济界的研究人员不能认知到危机中原因是属性数学应该解决的方法问题。故为了不必要的争论烦恼而停止继续发布了。而中医的研究人员大部分出身于属性科学的基础理论培养过程。所以,赵致生的文章仍然保持着与属性数学研究的同步进行。   由此可以看出,中医如何发展,存在一个如何用属性科学的基础知识开拓一个现代科学实验的方法问题。更不是在西方量值线性科学理论的具体实验方法上照搬。更不是把中医中的高度抽象概念:气、血、精、神预设成实验目的、实验环境、实验操作程序去研究具体的因果关系。而是首先要解决一个方法问题。   显而易见,本文中的难,都不是具体方法上的难。而是去应对中医如何走出国门,如何应对日益健全的法律制度等问题。而研究方法的问题,不从根本上予以解决。中医如何发展则很难看到希望。不从根本上解决方法问题。争论只能停顿在五十步笑百步或者能不能用现代实验法研究、评价中医的无休止状态中。    三、中医如何发展问题中的石头与过河   摸着石头过河问题,方向是过河,方法是摸,具体的研究对象是石头。那么,中医如何发展问题中的石头是什么呢?如何摸着石头过河?我们需要利用属性数学的分析方法来具体进行一下分析:   中医的核心理论是阴阳五行学说,而当前的现代科学对阴阳五行学说并没有产生现代科学观点的新解释。尤其是具体使用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科学,也只剩下了中医学一个孤岛学科。想走西医发展的路,等待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产生后再引进到医学中应用的路,显而易见,没有属性科学的综合发展,是行不通的。所以,属性数学研究的先行地位,则在中医整体发展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   在属性数学研究中发现,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国古属性科学阴阳八卦理论的后继发展理论。但是,由于中国天子文化的易经封顶统治地位决定,阴阳五行理论必须限定在阴阳范畴内进行解释。由于九宫学说的失传,阴阳五行理论与阴阳八卦理论之间缺少或者遗失了一个连续后继发展的数学结构形式。在赵致生的属性数学概论中,称为鼎足三分法、或者鼎足一统法。也就是说,研究的内容是一分为三,三合而一。而阴阳五行学说,则是研究一个整体的一分为五,五合而一。正是,中国天子文化的易经封顶统治地位造成的这两个连续后继理论的失传,才使得中医学,几千年如一日,无法产生重大的理论进步与核心理论上的突破。因为,阴阳五行理论,对人体进行心、肝、脾、肺、肾五体划分后。系统出现了二十对阴阳生克的相互作用关系。而中医现存理论又没有五合而一的具体归纳法,从而,造成心之阴阳、肝之阴阳、肺之阴阳、脾之阴阳、肾之阴阳,续说无统的混沌状态。虽然中医在突破易经天子封顶统治地位的限制上,保留下来一些一分为三,三合而一的属性后继理论特色。如三焦论,三部九候辩证法则,三阴三阳六气论,但是,三分、三合的理论内涵表达尽失,仅仅只能局限在阴阳范畴内作出对应的理解与解释。从而,使阴阳理论更神秘,更天子文化迷信化了。正因为如此,五分后的心之阴阳、肝之阴阳、肺之阴阳、脾之阴阳、肾之阴阳认知,只能返回了八卦认知的原始,进行里表、虚实、内外的具体属性分析,五分、五合的属性对立统一法则,只剩下了五行生克循环的理论架构。   五分、五合的对立统一法则表达障碍,来源于三分、三合的对立统一法则与阴阳对立统一法则的连续认知后继理论的遗失与欠缺。也就是说,中国医学发展面临的第一道小河,就是鼎足三分法与鼎足一统法的研究。如何还原中医的三焦论、三部九候、三阴三阳六气论等具体理论,并链接阴阳五行理论之间的一分为二,一分为五之间的一分为三认知。链接二合而一,三合而一,五合而一的连贯理论发展过程。完备其系统认知的基础理论结构。则中医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有望的问题,而且必然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人类医学的主体。   尤其是中国的十二经络学说,是一个只有用鼎足三分法、鼎足一统法的辩证关系才能表达出它的客观存在。只有通过中国古老的九宫学说才能完整的表达它存在的客观性与整体性。中国中医学的发展不渡过这条河,五行理论只能是一个中国古医学结构的框架,而无法仅仅通过阴阳关系的简单调节,进入具体医疗的实际应用状态。   在赵致生的属性数学概论中,已经有对中国古文化发展的五个阶段、两条发展线的理论阐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希望有兴趣的网友参阅相关的文章。摸着石头过河,可以说是中国属性科学发展的一面复兴旗帜。只是中国人接受这一先进的理念太迟缓了。本人在今年春节的时候,在草根网向各位网友祝贺新春佳节的时候,献给大家一首牛年抒怀诗,说的也是这种心情。有兴趣的网友不妨读读,其哲理性也就明白一二了。    四、如何开拓属性函数的生理研究之路   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繁衍生息的有序轮回与事物发展的兴衰更替。西方现代医学理论的发展基础是新陈代谢与吐故纳新。看得出,中国的古老文明与现代科学发展上的认知和谐与理论共识。也就是说,中医与西医在基础理论上的基点,具有整体的一致性。那么,在基础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又为什么出现了现代的壁垒现象呢?   概括来说,来自东西方文化的哲学认知差距。也就是说,西方的哲学发展,就其辩证法中对立统一法则的认知水平上来看,还没有完全摆脱一分为二、二合而一的原始线性争论。而中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阴阳八卦辩证认知理论系统,并且产生了其连续后继的一分为三,三合而一,一分为五,五合而一的连续认知系统理论。也可以说,中国的远古文明,要比西方现代哲学的理论观念先进一万年至多不少。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的远古文化成果,黄道历法、中医学、古算术、才能在文化坎坷的历史巨变中艰难的流传到今天。靠的是什么?就是这种先进认知的不可替代性。哲学如此,数学也如此,医学也同样如此。所以,中医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个哲学认知问题,是一个数学的具体方法问题。如同摸着石头过河问题一样,需要解决具体方向上的方法问题。   对于中医学科的具体发展如何进行现代科学实验的问题。同样需要一个属性函数的生理研究方法表达。这个函数我们可以称为新陈代谢函数、或者称繁衍生息轮回函数。把繁杂的生理过程,转化为简单的数学函数问题。用属性数学的分析法与归纳法具体解出唯一对应结果、多对应结果之间的相对条件变化规律。方法问题,就会以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程序的方式展现再来了。这就是中国属性数学的精髓,同时也是中国医学的精髓。也就是说,如何认知生命过程中的新陈代谢,需要有一个具体的认知方法。解决不了具体方法问题,只能说这只是一个科学的理念或者一种哲学思想。而这种方法的产生,则不能产生于盲目的试验,而是产生于一种属性数学表达的具体程序。   就新陈代谢的具体过程而言,是一个物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属性运动与变化的具体程序。而属性运动与变化产生的具体程序,决定了生命物质运动与变化的固有过程。也就是说,生命体中物质的运动变化,一定要与生命体外的同类物质运动变化具有生命程序赋予的特殊性。这就是生命中的物质可以构成生命,而生命外的同类物质为什么没有生命特征的根本区别。而生命特征的千差万别则不仅仅是物质结构的不同,更重要的是生命过程的属性函数所展示的程序过程不同。   中医学中的展示的生命特征理论,应用三焦理论与鼎足三分理论的内容已经有其名而无其实。因为精、气、神三元论,已经再也找不到鼎足三分的基础理论来表述。从当前理论论述的格局来说,没有摆脱阴阳结构论的格局,突出表达了气与血的辩证结构关系,把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为生命过程的主要辩证认知内容。精、气、神的鼎足一统认知已经片瓦皆无。   中医的这种基础理论认知变化,主要来自周易八百年天子文化专治时代的影响。因为周公彖易之后,天下独有易经可以流传。与易经相违的其它科学内容及与易经不同的学术观念与观念,都被禁止流传与流通了。所以,医学的理论则多用易学,而不敢再涉及易经之外的内容。故中国自周之后,也称医学为易医。   易医是把医学从一分为三,一分为五的连续后继属性认知法则中,又倒退回到阴阳理论认知医学的一次天子文化专治的历史特殊时期原因形成的。因为易经形成的天子文化封顶,限定了中医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不能超出易经的范畴,限止了中医继续前进的步伐。虽然后人假黄帝与素女之问而作了黄帝内经,对其易经之外的内容进行了有限的补充。但是,基本上也没有敢于有超越易经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突破。仅仅延用了上古时代的五行格局与三分法产生的一些名词,并没有系统理论的继承。从而使中医的三分内容中的三焦、经络、精气神三元论,五分中的二十生克属性等内容更加神秘化了。竟成为现代科学无法研究的不解之迷。发展中医,就要从这些属性函数的挖掘开始,就要从生理函数的研究开始。先跨越封建帝王文化造成的远古文明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鸿沟。健全属性科学研究的方法。是中国古老医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五、用鼎足三分法,重新认知精、气、神   中医的基础理论核心,是人的精、气、神三元结构论。它逼近了生命科学的原理。这里的精、气、神,不是特指的一种物质或者一种结构。而是一种泛指的属性特征、生命程序与环节中的具体事物。精,是相对于耗散与集聚属性产生一个综合概念;气,是相对于运动变化属性过程中的盈亏产生的一个属性描述;神,是相对于生命程序系统的总设计、控制与操作。   显而易见,精、气、神的属性三体认知,是属性数学中的一分为三、合三而一的辩证对立统一法则。我们在研究摸着石头过河问题的方法时,引入了一个中国古代着名的算术函数,叫作千卒渡漠,题目:一将率千卒渡七日行程大沙漠,每卒仅能携带三日的食品与水,问,如何过?需要多少天?中国属性数学的这类题目,主要展示的是一个程序设计,解决的是具体的方法问题。所以,摸着石头过河问题的方法问题,可以把它具体的简化为算术问题,来研究其方法。方法一经解决。摸着石头过河就变成了可实现的具体目标。   生命科学的内涵,也同样是一个方法认知问题。但是,这种方法展示的内容是生命过程中所固有的一个设置程序。古代医学原始的称呼已经无法考究了,自易医之后,则称之神。也就是说,神是一个具体程序的表达,而构成这个固有程序设置的内容则是精、气的具体运动变化过程。如以卒代气,以水与食品代精。那么,千卒渡漠问题,可以演义一个生命整体运动变化的最基础结构程序。而这个程序具有无限变化的结构形式与无限多个不同的程序设计与结果。正反映出生命过程中的千差万别。古医学用神表达了精、气在生命运动变化的总体程序中的千变万化。精、气表达了耗散与集聚,盈亏与兴衰等复杂的繁衍过程。也就是说,它可以整体反映生命科学的三个焦点问题。故称三焦。   三焦的属性数学概念是三体属性、属性三体确定的辩证法则,从量值数学角度来说,它可能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混沌随机问题。但是,它在属性数学中,却是一个可以通过程序控制与操作的具体算术问题。相对不同的控制程序与操作,只能产生唯一的对应结果。而控制程序的设计则可以有随机变化的无穷多种。也就是说,混沌随机问题,不是量值的随机属性,而是存在控制程序与具体操作的唯一对应。而唯一对应的相对条件,则是产生于唯一结果的控制程序。中医学就是建立在属性科学综合发展基础上的一门实用科学。所以,需要具有自己的属性数学程序控制理论。   赵致生在属性数学概论中讲到了辩证法的连续后继认识形式。讲到了混沌事物可认识的方法。   一分为三、三合而一,是辩证法对立统一法则连续后继认知。在古代有一个着名的属性函数叫作三才是描述天、地、人三体问题的一种结构关系。周公在易经中,把这个问题化解成天地合一,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三合问题。变成了三种具体的思想。由于周公实行了八百年唯独只允许流传易经一书的封建文化专治。鼎足三分法与三足一鼎之合则被易经文化封顶的统治地位所限,鼎文化从而失传了。所以,产生于一分为三,三合而一辩证对立统一法则下的属性科学成果:黄道历法、医学三焦论、经络学说,都变成了远古属性科学的不解之迷。中国人的思维被限定在易经的总原则下。易经则成为至高无上的天书。易经之外的属性科学内容也自然成了封建思想认识之外的反动思想。或者称为非正统思想。中国医学能在这种环境中被保留下来已经是万幸了。   由此可以看出,中医学的发展是一个中国文化系统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一个当代科学进步的大理念问题。因为中医被易经的封建天子文化封顶限止了几千年,接着就是走西学东渐后在中国形成的西学独尊的文化发展主流制约下的中西医结合之路。也就是说,中医学的发展完全没有了属性科学方法上的自我。被封建天子文化易经牵着牛鼻子走了几千年,现代又被西学独尊的当代医学牵着牛鼻子走了几十年。中医面临的急迫问题就是要发展,只有发展中才能获得生存。这正是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理论中的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过河,要有具体的摸方法,属性数学通过算术函数可以作出数学上的操作程序方法表达。中医基础理论也涉及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研究方法问题。自然也需要一个具体操作程序的数学方法设计。所以,用三焦属性数学观念,重新认识精、气、神。并用属性数学的函数形式表达出它特有的属性程序可控制性。中医的发展就不再是梦。
个人分类: 重点推荐文章|3807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医,其实非常精密,接近数学
热度 1 sheep021 2009-7-4 10:49
按:一个初学者与一位中医准高人的一段谈话,内容主要涉及:拜师,六味地黄汤的用量,中医用药时的精密计算等三个方面。 我既为其与时俱进的思想和孜孜以求的精神所感动,也为中医中如此精密的计算而自豪,中医不能定量一直被人诟病。谁知是后人不善于学习应用而已,经典中都有嘛。中医精妙,稍安勿躁,漫漫体会。特此共享,愿有心人得之。 AA 20:37:30 有个问题没明白: 师兄把您道家师父的工夫学完就不得了了,咋还到处花钱学艺呢? 岂不是舍近求远 BB 20:38:25 我这个是为了适应时代需求 . 因为王老师的脉法,是摸脉出西医病名 . 目前,病人就信这个 . 为了积累最大量的病人,为了加深病人的信任度和配合度,所以去学这个 AA 20:41:57 若说这个,任度和配合度其实可以长期建立,这是求速成,小心走火,呵呵 BB 20:43:07 不是求速成,而是为了提高水平 今天中医形式很严峻 很多中医水平不高,为什么? 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很好的理论,更没有足够的实践 AA 20:44:26 师兄要求高啊,你本可以安心出诊 BB 20:44:36 假若一个医生, 50 岁以前,日平均不能看 60 以上病人,他的中医水平,永远是二三流。巅峰的中医水平,需要有大量的实践 AA 20:45:09 看 60 以上似乎已经很累人了 BB 20:45:26 标准要求是一百 我现在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我有完美的理论,但是我只擅长十几个病种, 也就是说,我要达到巅峰的中医水平, 必须要在 50 岁以前,将病人数目提升到 60 以上 这么做,对中医水平的提高有好处,对病人也有很大的好处 病人就可以少找庸医,一个医生,可以发挥最大的效能 AA 20:49:11 万一达到 200-400 ,是不是就是乱来了 BB 20:50:03 不能那么多,不过当年我师父曾经创过日诊 200 的极致 最多能 120 ,已经可以不吃饭了,要从早五点看到晚 10 点 高水平的医生,需要有大量的病人帮衬 我有可能过 10 年将创立一种新的中医诊疗学 。 其实就是道门的气味阴阳诊法,易学之至,从来不会中医的,可以很快学会,虽然达到高境界要费力,但是用不成问题 AA 21:00:31 有点像陈士铎的辩证录?无脉象、舌苔 BB 21:00:50 像张元素的 BB 21:01:16 但是他是脏腑 . 而这个,只要知道阴阳就可以用药 AA 21:02:04 最近翻陈士铎的辩证录,也挺有意思,凭证处方,而且绝对是把握阴阳,一点也不纠缠枝节 BB 21:02:49 陈士铎是个奇人 . 他的东西值得学习 . 他的外经微言也很不错 . 总之,他是不错的,石室秘录也好 AA 21:07:03 有个问题: 经常看医生说起用六味地黄汤时,都说大剂,这是其他方子不长见的词语 . 见过裘沛然最多是用过熟地一斤,煎水再煮药 BB 21:08:09 嗯,是的 . 这个方子用量原小 . 是儿科病的方子 AA 21:08:48 是不是熟地要大用方可见效,一般要多少? BB 21:09:01 若要起速功,又是治成人,就得看剂量问题了 . 看想干什么,走下焦,最少得 60 以上 AA 21:10:39 我想起小时候做饭烧火,柴不干,刚开始不敢多加 , 比正常时加的还少,结果根本烧不起来,后来我妈说湿柴怕大堆,于是加了很多进去,还真烧起来了 . 有些道理不 BB 21:11:55 BB 21:12:13 对,有道理。熟地一般入下焦,就是不用小量的,这是真传 AA 21:12:25 补水要猛,补火要慢。是不是都知道啊 BB 21:13:10 哪能呢,知道的人还不是很多啦 AA 21:14:42 今天总算问出点东西。 还有个问题,几年前的了,当时没追问: 你说过用药比例,还要算能量,不能单看份量,能量咋算? BB 21:15:42 哦,这话我说过吗?怎么没有印象了,?是这样的。某个脏腑走多少能量,是要根据症状和气味阴阳来计算。就是要根据内经上的这段话来算:味薄者、、味厚者。。。气。。气,,, 见: 阴阳应象大论 — 《黄帝内经 · 素问》第五篇 http://www.zhzyw.org/zyxx/zysj/hsw/087515AC86843173482DJC3.html 所以,要是刚刚练习中医,大概就像我师兄当年, 3 个小时看一个病人,还觉得时间不够 因为,天,地,人,都要算精细了 方药也要计算清楚 不然就是乱蒙了 AA 21:21:40 算啥啊,照方抓不就是了吗,您师兄扣得太细了吧,呵呵,师父不骂,病人也急了 BB 21:22:57 不一样的,这是为了方便乱搞。但是大家都乱搞了,也就差不离了。呵呵,我现在面诊一个病人,也要 1 小时左右 AA 21:23:51 计算啥呢你们?也要 1 小时左右。您师父要多久?能做个软件帮助算不? BB 21:24:10 师父只要 3 分钟。我也是得全部算算,然后推推。快不起来。做个软件是可以,就是要输入好多好多东西 AA 21:25:11 不是说用经方,药物的比例不能自己擅自改吗。我倒是对这个软件感兴趣 BB 21:25:43 那是初中级。我们已经达到用法的阶段了,可以改 看病,最快可以提到 30 分钟,那就是按经验带蒙了 我很精密的看,连甘草用 6 克还是 7 ,还是 8 ,还是 9 ,都要推的 AA 21:28:44 术数? BB 21:28:57 不是。就是刚才说的能量问题 少什么,淤哪儿了,加什么,加多少,按着天时地理,人体能量的情况和药的情况来,所以慢 AA 21:30:17 其实,你要先确定病人体内的状态,对不对,这个也难以定量吧 BB 21:31:02 也是可以定量的 所以,中医搞到头,其实非常精密,接近数学 AA 21:32:09 那里有介绍,第一次听说啊 BB 21:34:18 呵呵,整个黄帝内经,乃至后世经典,都讨论这个问题,定量,定性,定位,定势 AA 21:35:06 看来,自幼刻苦学医,辛勤行医一辈子的 60 岁老中医说 他最多理解内经的十分之二三,不是谦虚啊 定性,定位,定势 常见,定量,没太注意,似乎大家都没太注意哦。举个例子可以吗 BB 21:36:42 呵呵,所以,大家都不精通中医嘛 比如说,定位:肝,在气;定性,虚寒;定势:要传脾;定量:几分 开药,定位,定性,定势,然后定能量,几分, OK ,这就叫板上钉钉子 这就是中医的高境界 这叫,寒热多少,虚实多少,阴阳几分。所以,中医,其实很精密 AA 21:37:53 我找找哪里有 “ 几分 ” 。 手边没原文,师兄发一句看看 BB 21:40:58 三之气,燥热交合,民病寒热。又云∶ 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民病寒热如疟。又云∶少阴司天之政,四之气, 寒热互至,民病寒热。治视寒热多少其制。 还有,阴阳消长 消几分,长几分,消多少,长多少 AA 21:44:37 哦,以后慢慢体会一下再求教 后记: AA 看看内经,昨晚的话题还是没感觉啊,是不是还有别的书要看,然后才会算? BB 对,还需要再学很多东西,才会算 。但是主要是内经 AA 与算卦那些方法不挂钩吧 ,用《易》吗? BB 不一样 用六经,用不到易 主要考虑的是阴阳气化 附:数学的本质 写完这个博文,我对数学的本质很感兴趣。钱学森说:“数学是指导我们推理和演绎的学问”,其研究对象是整个客观世界,包括人,人也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其研究视角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及相互转化。 再看看其他大家对数学的评价: 伽利略 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 柯尔 数学是一种能澄清混淆的思考方式,它是一种语言,能让我们把世界上混杂的局面翻译成可以去管理的方式。 数学家本杰明 数学不是规律的发现者,因为它不是归纳。数学也不是理论的缔造者,因为它不是假说。但数学却是规律和理论的裁判和主宰者,因为规律和假说都要向数学表明自己的主张,然后等待数学的裁判。如果没有数学上的认可,则规律不能起作用,理论也不能解释。 怀尔德 数学是一种文化体系。 J.J.尔维尔斯特 数学是推理的音乐 C.迪尔曼 数学是现实中优于任何普通语言的最完美的语言……自然界彷佛用它说话,世界的创造者用它说话,世界的保护者仍在用它说话。 I.巴罗 数学 -- 科学不可动摇的基石,促进人类事业进步的丰富源泉。 柯尔 数学家对数学的了解是,数学可以表达、运算、及发现事实。数学是一种能澄清混淆的思考方式,它是一种语言,能让我们把世界上混杂的局面翻译成可以去管理的方式。 毕达哥拉斯学派 数学统治宇宙。 P.D.拉克斯 数学当做一门艺术来看时最近似于绘画,二者在两种目标间维持一种张力,在绘画中,既要表达可见世界的形状与色彩,又要在一块二维的画布上塑造出赏心悦目的图案;在数学中,既要研究自然的规律,又要编织出优美的演绎模式。 华罗庚 千古数学一大猜!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3706 次阅读|11 个评论
定性和定量
zhangxp 2009-5-20 00:59
老曹在繁体字《 爲什麽說不能得罪數學家兼回曹廣福數學與哲學 》一文评论说哲学和数学的区别: 在我看来数学与哲学的差别在于,数学是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世界,而哲学是从定性的角度认识世界.哲学家之所以经常胡说八道就是因为他们用了太多的模糊语言. 繁体字不服,我也不服,这次我站在繁体字这边。 定性和定量,这两者实际上没有定性的差别,只有定量的差别。所谓定性,也是一种定量,只是精度低些,最低的就1bit信息,0或1,而定量的精度更高,所含信息量更大,但信息量大也是由1bit又1bit的信息组成的,也就是说还是由一些定性的区别组成的。 定量无止境,只有更准没有最准,所以在具体的场合,需要多高的精度,要看实际需要,因为信息是有成本的,在有的场合,只要1bit信息就够了,比如说老曹的脸皮有多厚?诚如繁体字所言:只要知道大于1cm就可以了。 有必要知道是1.xxxxxxcm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28 次阅读|5 个评论
定性先于定量及中医量化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
zhj71626 2008-12-5 20:27
定性先于定量及中医量化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 赵宏杰 张笑波 (吉林市中医院 吉林省吉林市,132011) 林宇春 (四平市中心医院 吉林 四平 136000) 张华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2) 摘 要:根据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证候内环境自稳态紊乱学说,中医量化原则定性先于定量及新方法。该量化研究方法符合中医理论传统的整体方法和动态方法,认为对血液成分、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数据进行阴阳五行分类定性,这才是信息科学时代的中医研究,即应用中医思想理论方法传统,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路线。 主题词: 证候 量化 定性 定量 五行 投影全域动态定性方法 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中医量化是中医现代研究的重要问题,中医药量化迫在眉睫。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证候内环境自稳态紊乱学说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方法,详述于下。 1.中医量化研究概况 中医量化研究包括了丰富的内容,下面从目的、对象和方法3个角度分别介绍。 1.1中医量化的目的 中医量化的目的在于,促进中医客观化、深入研究中医理论方法的内在机理、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和效率。其中,隐含的目的是利用中医思想、理论和方法整合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医学生物学的各方面的成果,为中医所用。 1.2中医量化的对象 目前中医量化的对象,主要是症状和证候。 1.3中医量化的方法 围绕症状和证候的量化,主要的方法有,专家问卷、多因素回归分析、最大似然判别法、 Logistic回归、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聚类分析等。 2. 中医量化研究几个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法 中医量化研究没有取得突破,源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缺陷。 2.1重新定义中医量化的对象 2.1.1从生理到病理生理 知常达变,应该是医学生物学研究的原则,也就是首先研究生理学和正常解剖学,然后研究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对于中医研究和中医量化研究也是这样,先研究藏象然后研究证候,是个正常的次序,而非躐等。 2.1.2明确藏象和证候的学科属性 笔者在多篇文章中提出,正常人体包括结构和功能2部分,对应的学科是生理学--功能,解剖学--结构,病态的人体也包括结构和功能2部分,对应的学科是病理生理学--功能,病理解剖学--结构。那么,中医生理学就是中医藏象学,中医病理生理学就是中医证候学。而中医解剖学可以称为中医藏器/体质学,中医病理解剖学可以称为中医病理藏器/体质学。 2.1.3证的量化与临床数据类型 中医证候是一个不能准确地、 直接地测量的变量,这种变量可以称为潜变量(1atent variable),可以应用症状等一些外显指标(observable indicators)来间接测量这些潜变量。综合上面的认识,证的量化包括以下临床数据类型可以更好的整合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医学生物学的各方面的成果,临床数据有四类,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 回归分析是证候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能够分析某种证候与某些因素之间的联系。表中也也提到了他们大概的权重。 回归目标 症状 体征 实验室检查 辅助检查 工具 传统中医 证候 重要 重要 人脑 西化中医 次重要 次重要 重要 重要 人脑、电脑 融合中医 重要 重要 次重要 次重要 人脑、电脑 西医 疾病 次重要 次重要 重要 重要 人脑、电脑 表1.临床数据证候回归分析变迁对照表 2.2量化研究亟需符合中医理论传统的整体方法和动态方法 量化研究亟需符合中医理论传统的整体方法和动态方法,这些方法符合中医理论的传统思想和方法的精神,但是,是基于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多元统计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 2.2.1整体方法 判别分析和回归分析,没有或缺乏把病人全部变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分析全部症状和证候的关系,而且分析中都不同程度的加入了主观性的成分和人为的介入。 笔者提出对藏象的投影,血液成分进行聚类分析。 下面介绍整体方法和动态方法更具体的内容。 3.定性先于定量及在血液成分五行类象中的应用 3.1西医的定性与中医的定量 中医现代研究的重要参照系是西医。对比西医,我们说中医亟需量化或者定量研究,那西医是否亟需定性研究呢,西医的量化包括哪些类?各自在诊断治疗中的贡献如何? 《黄帝内经》以来,中医已经有模糊定量及半定量的记载,五藏象的量化,实际上是对功能的量化;功能的量化,西医是怎么做的?大家熟悉的肌力分级,0级、1级、2级、3级、4级、5级;这是功能的分级;心功能分级:1级、2级、3级、4级,这也是功能的分级;所以,五藏的阴阳气血本身就可以看做是个量化。 既然中医也有西医那样的量化,我们反过来看看,西医有中医这样的定性吗?五行的定性,哪怕是类似的?没有!所以关键就在这,把中医量化之后,不知道该怎么把这些数据定性。 在症状和体征上中西医的分级定量方法本质上和效果上区别有限,在中医证候中有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气虚衰、心阳式微等,是为心系证候不同程度的量化分类与西医的心功能分级也类似,所以在证候即功能上中西医的分级定量方法本质上和效果上区别有限。区别重大的是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所以说,对这些数据进行定性,才是中医现代化的关键。 证候本质研究中出现的检验招标非特异性,也是这个问题的一种体现。 3.2定性先于定量 从哲学上,从现代科学方法上,从具体学科的应用上,都表明认识事物定性先于定量。从方法论的角度,依据观察结果是否提供数量特征,科学观察又可分为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两大类。 由于事物质的差别是最根本的差别,区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开始,是认识量的前提,所以,定性研究一定先于定量研究,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又因为质总是一定的量的基础上的质,因此,由质进到量则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教育统计学》 在科学发展史上,定性关系的发现往往先于定量关系。在化学发展中尤为突出。在十七到十八世纪中,人们通过大量实验,以物质的味道、质地等物理性质和物质间的化学反应为基础,总结出了物质的分类。酸(ACID)、碱(ALKALI)、盐(SALT)概念的获得及分类就是一个例子。--《人工智能原理》 人类总的认知框架,这一框架没有民族和人种的区别。它主要包括三个认知过程:1、感性认知过程。2、理性认知过程。3、实践检验过程。同时这三个过程又要受制于一个总的认知原则,那就是:定性分析应优先于定量分析。---《英语名词短语中形容词修饰语排序的认知学分析》 3.3血液成分五行类象中定性先于定量的应用 藏象研究,可以从藏象量化、藏象的生物学基础、藏象模型、藏象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证候观察实验的数据评价与利用等方面开展。血液指纹图谱藏象信息模型融合了这里面的大部分内容。 其中需要通过对血液成分五行类象暨藏象分属来定性,藏象划分的依据是藏气法时,就是根据人体生命活动不同生物节律下生长化收藏的次序划分五藏。血液成分的动态变化是藏象的投影,所以,就要对血液成分进行五行类象暨藏象分属。血液成分的动态变化曲线有峰值和谷值,我们把全部血液成分中那些峰值在相同时间节段的聚为一类。总计分为五类,就是五藏象分类。 这样就具体体现了中医思想理论传统中的整体动态思想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体系符号,比如干支系统,是融合定性与定量的方法(与所谓辩证逻辑一致)。但是,在把这个逻辑体系应用到新的领域里面去的时候,它遵循的次序,也是定性优先于定量的;否则,就不能建立。所以,五代、宋的易学研究突出了先后天及体用概念与范畴的研究。 3.3.1进一步的定量和正常人体生理常数数据库 定性明确以后,才可以进一步观察什么数值、在什么时间段、在哪些范围内的数值,是正常的范围。 凡种族、体质、高矮、胖瘦、工作环境、地域分布,再加上各种因素的不同组合,决定了各项生理指标具有不确切性,而不确切的人体状况对疾病因素的反应和表现也自会干差万别,这是认为中医不能量化的人最经常的理由。其实,西医也面临同样的情况,他们在正常人体解剖数据库的基础上,还建立了正常人体生理常数数据库,初步的比较粗糙的数据库都是基于40,000人,每个人100余项正常人体生理常数数据的,西医没有这些经验一定会效率下降,中医的各方面的量化研究,当然也要基于至少同样规模的正常人体生理常数数据,否则,怎么担当经验医学的称呼? 3.3.2病理状态血液成分五行类象 思维过程缺少定性基础、却意图直接把对象定量的思维过程,在证候本质研究指标非特异性中体现的非常明显。 对病理状态的人的血液成分也可进行五行类象暨藏象分属,就不仅可以知道正气的虚实还能知道病邪的性质和数量。对于病邪我们也需要既知道其性质、还要知道其数量。也是定性先于定量。 再用遥感卫星分辨率给大家做个比方,现在的分辨率是0.5米,效果比较好;那分辨率在5米的时候,效果虽然差,可是绝对达不到完全没有价值的地步。而脉象的量化进行了这么多年,在临床上几乎没有人使用;说明,精确性不是关键问题,而定性是关键问题。 4.投影全域动态定性方法与小结 上述方法可以称为投影全域动态定性方法,为什么加投影这个前缀,因为这可以解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四种数据之间存在大量的多重共线性关系和协同关系。四种数据本质上是藏象证候在不同角度的投影,所以才出现这多重共线性现象。全域是对整体的另外一种说法。 钱学森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对笔者的启发极其巨大,他也遵循的是定性先于定量的次序。 中医量化研究需要研究者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学术训练,同样,需要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训练,才能获得中医的浴火重生。 参考文献: 袁世宏,张连文,王米渠; 数理统计思想及方法在辨证规范化研究中的应用及思考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3年04期 郦永平, 温淑云. 中医证候量化研究的理论探讨 . 中医杂志, 2008,(08):677-679 张华.张笑波.赵宏杰 证的量化与临床数据的定性的方法学理论基础 林宇春.赵宏杰.张学斌.略论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08 李玉光.李富仁.林宇春.张学斌.涵盖奇恒之府象、NEI网络的藏象结构与层次新解 郦永平, 温淑云. 中医证候量化研究的理论探讨 . 中医杂志, 2008,(08):677-679 洪净.中医辨证的量化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国医药学报, 2002,(08). 龚燕冰,倪青,王永炎. 中医证候研究的现代方法学述评(二)中医证候的量化及数理统计方法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01). 查青林,林色奇,吕爱平. 多元统计分析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探析 .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6). 本文参考并引用了很多学者的研究论著,吸收了大家的辛勤劳动成果,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教益和启发,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通讯作者:张华
个人分类: 重点推荐文章|4050 次阅读|1 个评论
证的量化与临床数据的定性的方法学理论基础
zhj71626 2008-9-9 21:55
证的量化与临床数据的定性的方法学理论基础 张华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2 ) 张笑波 赵宏杰 (吉林市中医院 吉林省吉林市, 132011 ) 摘 要:根据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把证看做内环境自稳态失衡紊乱,并且提出证侯学对应于病理生理学。并从临床数据类型扩展,增加计算机使用的角度对比了证候回归方法。以新的藏象层次与结构对比了西医的证与中医的功能,从西医脏器功能的临床数据表达方法细化了中医证的量化方法,认为对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数据也进行阴阳五行分类定性,这才是所谓中医研究,即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 主题词 : 证候 量化 定性 西医的证 临床数据回归 脏器功能 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证候是中医学术的关键点。也是 NSFC 和 973 计划支持的重中之重。 笔者提出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 把证看做内环境自稳态失衡紊乱,并且提出证侯学对应于病理生理学。并列表如下。 (陈斌有大体相同的看法, 证在本质上是一种病理生理学的诊断。 ) 西医 中医 生理 结构 正常人体解剖学 正常人体解剖学? 中医解剖学? 功能 生理学 藏象学 病理 结构 病理解剖学 病理解剖学? 中医病理解剖学? 功能 病理生理学 证侯学 表 1. 中西医结构功能生理病理 - 学科 - 对照表 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入探讨证的量化与临床数据定性的方法学。 1. 从临床数据角度看证候回归方法的变迁 今天,我们所指的临床数据有四类,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 回归分析是证候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 能够分析某种证候与某些因素之间的联系。表中也也提到了他们大概的权重。 回归目标 症状 体征 实验室检查 辅助检查 工具 传统中医 证候 重要 重要 人脑 西化中医 次重要 次重要 重要 重要 人脑、电脑 融合中医 重要 重要 次重要 次重要 人脑、电脑 西医 疾病 次重要 次重要 重要 重要 人脑、电脑 表 2. 临床数据证候回归分析变迁对照表 西化中医指中西医没有能够有效融合时的中医,融合中医指中西医能够有效融合时的中医。 做数据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可以用电脑提高效率和准确率,西医把人工神经网络用于疾病诊断 ,中医也用人工神经网络于证候诊断的 ,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国内搞易经研究的有不少人主张,电脑和易经二进制有关系,(争论还在进行),但是,汉字电脑输入全面超越西文输入的实际效果告诉我们,中医全面深入的应用电脑,可能会全面超越西医。 2. 西医的证与中医的证 中医眼中的功能与西医眼中的功能 中医的话语中,证是功能,以此为基础,我们对比下中医眼中的功能与西医眼中的功能,换个说法就是比较西医的证与中医的证。 五体 脏器 奇恒 解剖 皮肉筋脉骨 内脏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经络 十二正经 ? 奇经八脉 藏象 躯体象 脏器象 奇恒之府象 证 躯体证 脏器证 奇恒之府证 表 3. 藏象结构与层次新解表 笔者在《涵盖奇恒之府象、 NEI 网络的藏象结构与层次新解》 文中提到的内容归结为上表。 据此,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西医的脏器功能中医的脏器象,所以,用西医的脏器功能不能代替中医的藏象,而且用西医的脏器功能在五行分属上也不同于中医的藏象,比如解剖心脏的功能有一部分属于 肺藏象,解剖肝脏的功能有一部分属于 脾藏象。 3. 从西医脏器功能的表达方法看中医证的量化 由于西医是个发展迅速的学科,所以,有许多内容上的不完备,比如,脏器功能上,提到比较多的是心肺肝肾功能,我们就以这四个功能为例分析。参考西医诊断学。 症状 体征 实验室检查 辅助检查 心 重要指标 重要指标 ECG,运动负荷试验,X-ray,心超,放射学显像 肺 肺容量 , 肺通气功能 , 血气分析 , 通气血流比值 , 肺内分流,弥散功能, 肝 蛋白质代谢功能试验、胆红素代谢功能试验、肝脏染料排泄试验以及各种血清酶检查 肾 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检查。肾小管分泌、重吸收、浓缩、稀释以及酸碱平衡功能的检查:肾血流量的检查。 表 4. 西医脏器功能相关临床数据表 中医证的量化,可以细分为功能的量化和功能相关临床数据的量化。西医脏器功能的量化一般有心功能的分级 1 、 2 、 3 、 4 级,肝、肺、肾功能分级是根据各项检查指标及临床症状来分别病情严重程度的,这些分级也是个大概的划分,或者说模糊的划分。与中医五藏气血阴阳的划分,模糊类似。 中医一直认为西医客观的原因是,西医的脏器功能相关临床数据是更数字化数量化的。一直笼统的说量化,导致研究者不清楚对自己手中的数据如何处理。 功能的量化中西医近似,功能相关临床数据的量化,西医做的细致,中医完全可以吸纳来为我所用。 4. 临床数据的定性方法 中医理论方法的特点是对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病因,病位,病性,病理过程,体征,症状,统统进行了基于阴阳五行理论的分类。近年来研究中体现这个思想方法的有,岳凤先西药中药化研究 ,赵洪钧 西医要接受八纲学说的研究 , 微观辨证和 辨证微观化的研究 ,笔者的血液指纹图谱脏腑分属暨血液成分五行分类的研究。 在临床数据上的体现,就是对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数据也进行阴阳五行分类定性,这才是所谓中医研究,用中医的方法处理生理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的数据,建立基于生理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的数据的中医模型。或者说用这些数据填充中医模型。 参考文献: 林宇春 . 赵宏杰 . 张学斌. 略论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8 , 08 赵宏杰 . 对本体论证候认识论论证候的诊断内容及疾病分类学解读 宋烨 , 杨本付 . 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6,5(3):275 ~ 278. 孙贵香 . 袁肇凯 . 人工神经网络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 , 07 : 1450-1452 李富仁.林宇春.张学斌. 涵盖奇恒之府象、 NEI 网络的藏象结构与层次新解 陈文彬 . 诊断学 -( 第 6 版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北京 . 2005-7-1 . 山东中压学院学报编辑部 . 振兴中医药学的大举措 - 西药中药化 . 山东中压学院学报 ,1996,20(5): 封 3. 赵洪钧 . 回眸与反思 中西医结合二十讲 . 安徽科技出版社 . 合肥 . 2007-1-1 任小巧 , 卢跃卿 , 李建生 ; 微观辨证整体化之浅议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02 年 04 期 ; 7-8 本文参考并引用了很多学者的研究论著,吸收了大家的辛勤劳动成果,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教益和启发,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如李同宪的证态概念张有和的状态医学概念。
个人分类: 重点推荐文章|251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