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营养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Nutrients 终于有了第一个影响因子
热度 1 leojiang 2012-7-19 11:19
Nutrients 终于有了第一个影响因子
Nutrients终于有了第一个影响因子,0.676,算然比我想的要低一些,不过主编安慰我说因为去年年底才加入PubMed和SCIE,所以今年这个成绩不错了,明年我们的IF一定会升很多。非常感谢主编Prof. Peter Howe这3年来的不断支持。 想2009年3月Nutrients正式开始创立,邀请了一些很不错的编委会成员,特别是主编Prof. Peter Howe和副主编Prof. Jon Buckley, 两个人3年以来几乎每天都关注着期刊的发展,才使Nutrients有了今年的成绩。还应该感谢这3年来帮助过Nutrients的一些非常优秀的客座编辑,正是他们邀请了一些非常优秀的稿子,才使Nutrients可以非常迅速的进入SCIE和PubMed。 今年正好赶上编委会换届,又邀请了几位非常活跃的营养学专家进入编委会,希望10月份的第一届编委会大会圆满成功。 Nutrients(ISSN 2072-6643) http://www.mdpi.com/journal/nutrients
10368 次阅读|2 个评论
素食者具有更多的营养学知识!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2-7-3 16:22
素食者具有更多的营养学知识!
素食者具有更多的营养学知识 在肉食文化的氛围中,素食者常常会被认为是怪人, 被认为是缺乏理性和不讲科学的人。在西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素食者团体甚至被认为是一种邪教团体。 1979 年一份关于饮食指导课程所作的研究报告仍然宣称,许多营养问题专家鼓励前来咨询的素食者食用肉类食物。 然而,今天情形完全不同了。素食主义更多地占据了主流地位,倡导者也不仅是青年人了。选择素食的三大原因——增进健康,关注环保,反对工厂化养殖对动物的迫害,——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素食者行列中来。 有大量的研究表明:素食者对于营养问题的了解比肉食者更深入、更广泛。有一项调查发现:每个素食者平均阅读近六部营养学书籍,而非素食者读过的还不到两部。因此,素食者对健康问题有着更强的自我控制意识。对于“健康不健康,全看你走运不走运”的观点,素食者不赞成的比例远远高于那些肉食者。反之,素食者更倾向于“你有多健康,基本上取决于你怎样照顾自己”的观点。今天的素食者们,一般都决心坚持长期素食。 1992 年进行的一项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在所有的素食人群中,将近一般的人已经有十年以上的历史,而且近四分之一的人超过二十年。 素食者膳食指南, 作者:(美国)梅西纳( MessinaM. ) , 梅西纳( MessinaV. )译者:霍军生刘兆平许伟孙静黄建于波郭春强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2004 年版 , 第 3-4 页。
个人分类: 素食天地|3443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动物性食物吃得越少越好!
热度 4 jiangjinsong 2012-5-21 14:29
再贴一次吧: # 老蒋动保每日谈 #20120222 ,完全素食不能保证健康吗? 中国健康调查的研究显示,动物性食物占食物总摄入量的比例越低,对身体的好处越明显,哪怕是将动物性食物占总热量摄入的比例从 10% 降低到 0% ,好处也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将动物性食物占总热量摄入的比例降低到零给身体带来的益处最大,这样的想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至少对于那些容易患慢性疾病的人来说是这样的。 我个人的建议是将动物性食物从您的膳食中完全剔除掉,但是,你也不用做得过分。如果蔬菜汤中有那么一点鸡精,或是全麦面包中带有一点鸡蛋的话,你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从营养学的角度上来说,这么小的量很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更重要的是,当你在膳食中发现有极少量动物性食物时,能够放松下来,这样使就餐更轻松些。这一点特别重要,尤其是你在外面餐馆吃饭或是购买熟食的时候。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 T.CollinCampbellThomasM.CampbellIII 著,张宇晖译,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 年版, 245-247 页。 关于这本书,鄙人写过一篇书评: 为何真相竟如此难得? 蒋劲松 http://www.gmw.cn 2007-01-07 来源: 博览群书    老实说,作为一位素食者,本书的基本立场――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最有利于健康,也最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对我来说并非什么“石破天惊”的新观念,不过是一些未被大众普遍接受的常识而已。美国的相关研究表明,素食者的营养知识和意识都要比肉食者明显 高出许多。这再次印证了女性主义科学哲学家桑德拉・哈丁“立场认识论”的观点:边缘人群往往比主流群体更有反思批判能力,看问题更加全面,因而观点往往也更加客观。然而,我仍然惊讶地发现,甚至连大多数素食者都不假思索地接受的许多理念,仍然是没有科学依据,仅仅体现了食品工业利益的迷思(myth)。   从1983到1989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等多家中外权威机构精诚合作,在中国24个省市区的69个县开展了三次关于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这项研究荣获我国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纽约时报》称为“流行病学研究的巅峰之作”;然而它在国内的影响却并不很大。反而是在国外,不仅发表了几十篇广为引证的研究论文,而且还为许多国家的电视和平面媒体作为专题广泛报道。   该项研究的主要领导者T.柯林・坎贝尔教授,发表过350篇论文,荣获包括1998年美国癌症研究所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在内的无数奖励,是世界营养学界的最重要权威之一。《中国健康调查报告》就是他积一生营养学研究心得精心打造的科普杰作,出版之后好评如潮。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C・理查森教授称赞本书在营养学图书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预防医学研究所创始人及所长迪安・奥尼什教授称之为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营养学专著。   多少年来,动物蛋白意味着健康、强壮、进步乃至文明和希望,这一“迷思”早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成为不言自明、天经地义的常识。甚至有许多人将近代以来中国国势不振、文化衰退,全都归罪于中国人的饮食传统。基于大量确凿的科学事实,经过严谨的论证,本书得出了非常明确的结论:动物蛋白(包括甚至尤其是牛奶蛋白)能显著地增加癌症、心脏病、糖尿病、肾结石、骨质疏松症、高血压、多发性硬化病、白内障以及老年痴呆症的患病几率。尤其令人吃惊的是,所有这些疾病都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进行控制和治疗。中国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饮食习惯,反而是更加“科学”,更加有利健康的。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在当代中国饮食习惯日益西化的形势下,这一颠覆性的结论无疑是振聋发聩,令人深思的。   震惊之余,我们不禁要问:长期以来我们视为天经地义的饮食观念,多少人信誓旦旦地以科学的名义向我们灌输的那些信条,怎么一夜之间就变成了错误的理念,疾病的祸首?“科学”的食谱怎么会如此不科学?难道过去的科学家和医生们都没有发现这些错误吗?为什么在十几年前在中国进行的研究结果,对我们的健康如此关系重大,我们自己却都不知道?究竟是谁或者什么机制在阻碍我们获得正确的信息?   坎贝尔在书中讲述了他是如何克服重重障碍才将这些珍贵的真理向大众传播的。他指出:“整个社会体系,政府、科学界、医疗界、工业界、媒体都将利益置于健康之上”,为了各自的利益,他们会非常默契地合作,试图将真相隐藏起来。我们不能对学界过分相信,因为今天世界各国艳称的产学研一体化,往往导致共谋分赃。“经过无数艰难的考验,我对学界内部有这样的阻力的原因有了一个更深的体会。科学家得到的这些资助都是由像米德・约翰逊营养学实验室、LEDERLE实验室、BIOSERVE生物工程公司以及以前的宝洁公司,还有达能营养中心提供的。这些都是食品工业和药物工业的衍生机构,他们代表的是科学界和产业界的一种畸形的联姻。你能相信这些所谓‘科学界的朋友’,真正致力于追求科学的真相,而不管结论对他们的影响是好还是坏吗?”   医学教育与药品公司长期以来一直狼狈为奸。医学院的学生、住院医生长期受到药品行业和医药代表的影响,对药物和设备的依赖程度远远超出了必要。年轻的医生学到的理念是对于每一种疾病都有一种合适的药物。医生越来越习惯于从制药企业接受各种礼物和帮助,而制药工业则利用这样的小恩小惠来影响医生们的继续医学教育。整个医学学术界心甘情愿地沦为了工业界的前沿阵地,将研究重点放在药物和医疗设备的研究开发上。相比之下,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研究,很难得到资助。正是这一原因,像基因工程、心脏移植手术这样引起轰动而又花费巨大的治疗手段,工业界因有利可图就会大力支持,而营养学很难得到公平、公正的关注。无怪乎,像约翰・麦肯道格尔、埃塞尔斯汀这样通过教给病人正确的生活方式,控制膳食,不用手术就能成功地治疗心脏病的大夫,会受到医学界的排挤。   因此,我们对于医生的建议也要分析,不能迷信。“你不应该先入为主地认为,医生比你的邻居或同事有更多的营养学知识,对食物与健康的关系懂得更多。现实情况是,医生并没有接受多少营养学培训,他们向体重超重的糖尿病患者建议多摄入牛奶或是含糖的奶昔作为正餐替代品。也正是这些医生,向那些想减轻体重的患者建议摄入高比例的肉制品和奶制品。也正是这样的医生,向骨质疏松症患者建议摄入更多牛奶。医生对营养学的无知给病人带来的恶果实际上是非常令人震惊的。”   至于工业界,他们为了商业利益,将营养的“科学”变成了商业营销的业务。他们不仅不顾公众的健康,而过度夸大宣传其产品的营养价值,掩盖其副作用,甚至于会派间谍密切监视相关科学研究人员的一举一动,针对任何不利于其产品营销的科学研究成果,及时组织对抗性的宣传。他们毫无顾忌地收买科学家,以学术争论的形式掩盖其商业推销真面目,破坏科学界的诚信原则。   近代科学技术和医学的高速发展,不仅在社会运作层次上和资本主义追逐利润的极端产业化紧密相联,而且在自然观层次上表现为对自然的全面征服和控制,在方法论上表现为还原论的大行其道。而《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所揭示的真相,不仅因推崇简朴自然的消费观念而受到鼓励消费的资本主义产业的封锁,而且因提倡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和整体综合的研究方法,而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冲突,因而受到打压。   在有关蛋白质的问题上,存在着太多的文化偏见和神秘观点。人们往往将蛋白质等同于肉食,等同于健康、强壮、甚至是先进文明。近代文明中将自然界的食物链与人类社会中的权势、地位与健康简单等同起来,所以植物蛋白往往被认为是低等的。但是,“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所谓低品质的植物蛋白,尽管用于合成新蛋白质的速度比较慢,但是很稳定,这种蛋白才是最健康的蛋白,也是身体最需要的蛋白。和动物来源的蛋白质相比,植物蛋白缓慢,但是能稳定地赢得‘健康比赛’的胜利。”   在营养学的问题上,还原论的思路是错误认识占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现在我可以自信地说,公众对膳食与营养缺乏清晰的认识,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某些科学家仅仅强调细节,而不谈整体。科学家总是花大量时间去分析某个单独的营养素的作用,例如维生素A是否能预防癌症,或者维生素E是否能够预防心脏病,因此他们总是通过高度抽象化或简单化的分析总结出结论。这种做法实际上低估了自然本身的复杂性。我们总是研究食物中极小的生物化学部分,试图从中得到广泛适用的结论,这就导致了研究结果的自相矛盾。而这种自相矛盾的结果导致科学家和决策者无所适从,并进而导致了公众的困惑、不安和无所适从。”   长期以来,现代科学与历史进步的观念把臂而行。人们总是相信,科学在进步,现代的观念意味着更加准确、真理和理性的发展,古老的信念意味着迷信、教条和可悲的谬误。然而,坎贝尔教授通过研究相关历史,惊讶地发现,在有关膳食与健康关系的观念上,历史更像是轮回而非进步,许多情况下历史是在退步的。当代耗费1亿美元的“护士健康调查”项目,最后被证明对于预防乳腺癌没有任何帮助;而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塞涅卡早就在批评肉食的危害,其主要思路与今天的认识并无二致。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把膳食作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方式。一方面癌症等现代富贵病肆虐流行,另一方面大批关于膳食与癌症等疾病关系的研究著作却尘封在图书馆中,无人问津。新潮的思想未必比得上传统的智慧。   如此看来,《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不仅仅传播了医学和营养学的新知识,它还警示我们,只有挣脱当代社会流行的意识形态的束缚,只有始终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科学与工业以及其他当代社会的统治势力的共谋,只有我们真正以理性来尊重一切传统智慧,以毫无偏见的精神来对待世界各民族的多元文化,真相才不会被以科学的名义所蒙蔽。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美〕T.柯林・坎贝尔、托马斯・M・坎贝尔著,张宇晖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9月版,39.80元) 蔣科學按:你可以說作者的觀點不正確,可以批評作者。但是作者的原話就是如此,我們得尊重他的觀點。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4810-540143.html
个人分类: 素食天地|5143 次阅读|6 个评论
一定要吃肉是没有根据的迷信
热度 10 jiangjinsong 2012-5-20 10:28
一定要吃肉是没有根据的迷信
# 老蒋动保每日谈 #20120516 :一定要吃肉是没有根据的迷信 葷素搭配 —— 中國最為流行的營養學 “ 符咒 ” ! 許多人提到營養,會像念符咒一樣,開口就來: “ 葷素搭配 ” ,似乎是不證自明的營養學真理。 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如果你追問這句話的來歷和根據,估計他說不出什麽科學依據來。 這不過是一種流行的俗見,大家都那麼說,他也就跟著說而已。 儘管如此,他還會以此 “ 符咒 ” 來指責你提倡素食太偏激,認為你違反了營養學常識。 這就是流行觀念的力量所在。 這就是簡單有力的口號的作用。 人們鏗將有力地一念,就覺得真理在握,信心滿滿,絕不會再思考了。 也和許多人將 “ 中庸之道 ” 庸俗化理解有關,他的思路大概是這樣的:反正我葷素都吃了,兩頭下注應該沒錯吧。 其實 ,基於史上最大規模的營養學調查的 《中國健康調查報告》說得很清楚:動物蛋白吃得越少越好,最好一點都不吃。 一點不吃肉,是最好的選擇。
个人分类: 素食天地|6295 次阅读|31 个评论
葷素搭配——中國最為流行的營養學“符咒”!
热度 7 jiangjinsong 2012-5-19 21:09
許多人提到營養,會像念符咒一樣,開口就來:“葷素搭配”,似乎是不證自明的營養學真理。 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如果你追問這句話的來歷和根據,估計他說不出什麽科學依據來。 這不過是一種流行的俗見,大家都那麼說,他也就跟著說而已。 儘管如此,他還會以此“符咒”來指責你提倡素食太偏激,認為你違反了營養學常識。 這就是流行觀念的力量所在。 這就是簡單有力的口號的作用。 人們鏗將有力地一念,就覺得真理在握,信心滿滿,絕不會再思考了。 也和許多人將“中庸之道”庸俗化理解有關,他的思路大概是這樣的:反正我葷素都吃了,兩頭下注應該沒錯吧。 其實:《中國健康調查報告》說得很清楚:動物蛋白吃得越少越好,最好一點都不吃。 http://www.5joys.com/cnews/2008/bet20081017234500166.htm
个人分类: 素食天地|3767 次阅读|33 个评论
关于素食的营养,究竟该信谁?
热度 7 jiangjinsong 2012-4-24 15:17
关于素食的营养,究竟该信谁?
#老蒋动保每日谈#20120427:关于营养学,究竟该信谁? 营养学教育的匮乏 当前的医学治疗严重依赖药物和手术,完全不考虑营养和生活方式。医生基本上没有接受过营养学培训,也不知道营养和健康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1985 年,美国国立研究委员会资助的一个专家委员会出具报告证实,根据该委员会对美国医学院校的营养学教育项目数量和质量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医学院校中的营养学教育有很大不足,不能满足当今和将来的医学工作的需要。但这并不是什么新的发现,委员会注意到: 1961 年, “ 美国医学联合会营养食品咨询委员会就已经报道称,美国医学院校中营养学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承认、关注和支持。 ” 换句话说, 40 年前,医生自己都宣称他们的营养学教育是不够的。截止到 1985 年,情况没有得到任何改观,到今天也是这样,仍然有连篇累牍的报道证明美国医学院校中营养学教育是非常缺乏的。 这种现状是非常危险的。医生的营养学不仅仅是不充分,实际上基本没有培训。 1985 年,国立研究委员会的报告认为, 4 年的医学院校本科教育中,医生平均只接受了 21 课时的营养学培训,大概只占两个学分。大多数参加这项调查的学校,其营养学培训实际要少于 20 个课时或者说少于 1-2 个学分。相比 之 下,康奈尔的营养学本科生,要接受 25-40 个学分的培训,大约相当于 250-500 个课时,而一个注册营养师接受的培训要超过 500 个课时。 更糟糕的是,营养学课程主要安排在医学院校教育的第一年,而且是作为自然科学教学的一部分 —— 基础营养生化课程中涉及的营养学包括营养素代谢,或者是涉及某一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生化反应。换句话说,这些课程都没有涉及营养与公共健康问题 —— 例如肥胖、癌症、糖尿病的关系。 你不应该先入为主的认为,医生比你的邻居或同事有更多的营养学知识,对食物与健康的关系懂得更多。现实情况是,医生并没有接受更多营养学培训,他们向体重超重的糖尿病患者建议多摄入牛奶或是含糖的奶昔作为正餐替代品。也正是这些医生,向那些想减轻体重的患者建议摄入高比例的肉制品和奶制品。也正是这些医生,向骨质疏松症患者建议摄入更多牛奶。医生对营养学的无知给病人带来的恶果实际上是非常令人震惊的。 很明显,在医学教育中,并没有给营养学足够的关注。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在 “ 医院中缺乏懂营养学的医生 ” 很可能是住院医生营养学培训不够的原因。我怀疑,在这些培训项目中缺乏懂营养学的医生仅仅是因为他们并没有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招聘这样的医生。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没有人比麦肯道格尔医生了解的更清楚了。 【美】 T.ColinCampbell,ThomasM.CampbellII, 《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 年, 第 299-300 页 。 中国的医学院学生营养学知识比美国好很多吗?他们的营养学观点真的就那么可靠吗?当他们对素食人群的生活状况不去研究,对许多研究成果不去关注,只是一味地受偏见影响,对素食表示怀疑的时候,我们与其相信营养学知识并不充足、完整、全面的他们,还不如相信那些素食几十年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人,相信悠久的素食传统展示出来的生活智慧,相信营养学史上最全面的调查“中国健康调查报告”的结果!
个人分类: 素食天地|6905 次阅读|17 个评论
Mn的营养学或者金属毒理学的数据一些补充
热度 3 郑玉峰 2012-2-28 11:25
刚看到博文《不锈钢锅锰超标风波的启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70618do=blogid=541855 个人认为,对于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应该是测量不锈钢锅在工作状态(比如炖上10个小时的汤,在100度的含盐水溶液中的腐蚀,似乎这种锅不会用来煎炒烹炸,如果后者似乎还会考虑在200多度的油中是否会发生不锈钢锅的腐蚀导致锰离子溶出)溶解出来的锰离子的量,而这个量是不是超过每日营养学上证实的人体每天应该补充的锰离子的量。 上周刚给研究生讲《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里面涉及到Mn的信息包括: G · C · Cotzias 在上世纪 70 年代提出生命元素必需性定义: ①存在于一切生物的所有健康组织中; ②在不同动物体内的浓度应该相当恒定; ③若机体缺乏该元素,可在不同组织中产生相似的结构上或生理功能上的异常 ;④若补充该元素,则可防止异常的发生或使其恢复正常; ⑤由于缺乏某种元素而产生的异常,往往会伴随着特定生化变化; ⑥当缺乏现象得到预防或治疗恢复时,可以防止这些生化变化或使其恢复正常。 人体的 27 种生命必需元素: 碳、氢、氧、氮、钙、钾、钠、磷、镁、氯、硫、硅、铁、锌、碘、硒、铜、氟、钼、镉、镍、钒、锡、砷、钴、锰、锶。 铁、铜、锌、锰形成的酶和碘形成的甲状腺素,均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缺乏,均引起生长发育的停滞,补充,可以加速生长发育和体重的增长,增强体质。 铁和锰既能相互干扰在消化道的吸收过程,又能协同生血效果。 锰能促进铜的利用。铜能加速铁的吸收和利用,铁、锰、铜、钴有生血协同作用。 Cr 、 Mn 、 Se 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锰 Manganum 原子序数: 25 ,位于过渡系的中央 , 主要稳定氧化数 +2 、 +4 、 +7 ,而 +1 、 +3 、 +5 、 +6 少见。地壳中的丰度为 0.085% ,排在 12 位。海水中含量 100 微克 /L ,人体内 10—20 毫克。 锰 是丙酮酸氢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精氨酸酶等的组成成分。它还能激活羧化酶、磷酸化酶等,对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内分泌有影响。锰也参与造血过程,改 善机体对铜的利用。锰可促进维生素 B1 在肝脏中的积累。最近有资料表明,那些环皮肤瘙痒正的病人,体内缺锰现象十分普遍。在土壤中含锰量高的地区癌症发病 率低。遗传性疾病、骨畸形、智力呆滞和癫痫等疾病均和缺锰有关。 Mn的每日进给允许值为4mg。
397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学点营养学
dongzg101 2012-1-12 06:20
http://www.yysnet.org/dietitian/?m=1
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营养学家 为何 让 大众无所适从
热度 2 dongzg101 2012-1-3 06:52
营养学家为何让大众无所适从 作者: 高翔 2010-06-02 20:28:55 来源: 南方周末 相关新闻 营养的迷思 标签 营养学 食疗 中医 张悟本 评论 28 条 为何一方面营养学家被认为是一群只懂得“逗你玩”的无用之徒,另一方面红薯、绿豆治百病的谬论却被部分老百姓津津乐道 不少朋友一听说我是营养学博士,往往意味深长地看我一眼,随即或旁敲侧击,或单刀直入地抱怨营养学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今天报纸上报道某种食物有益健康,明天又有新的研究说多摄入该食物会导致某些疾病,令老百姓们无所适从。于是乎,有相当大的一批人开始对营养学抱以怀疑态度,更有甚者,直斥营养学家是一群只懂得“逗你玩”,却连各种食品是否有益健康都搞不清楚的无用之徒。 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一点是大众对科学研究的期待过高——换言之,很多人希望科学成果能够立刻转换为实践指南。然而,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未知或尚待进一步明确的知识点。研究的程序大致如下:1.根据前人成果提出假说;2.设计实验来验证或否定该假说;3.进行实验,得出结果 (也就是传媒报道的科学发现);4.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对假说进行修正,并设计新一轮实验检验修正的假说。最重要的是,这些研究成果还需要在不同实验室、不同条件下(如不同人群)进行重复,只有那些被反复修改、被不断复制出来的科研成果才可能被进一步用于指导实践,否则会造成巨大浪费。所以,我们现在通过媒体了解到的绝大多数科研最新进展,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都可能会被进一步的研究修正乃至否定。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合理地解释研究成果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尤其是对于营养学研究,在不同的文化和经济背景下,相同结果有不同解释。其差异之大,不啻壤霄。比如,如果英国的某研究不支持饮茶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是否可将此结论在中国推广?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因为不少西方人喝茶时会往茶汤中加入大量高脂食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茶叶可能的保护作用。因此,为了能够在大众媒体上恰如其分解释科研结果,记者需要和科学家密切合作。 以个人经历为例,过去两年中,相关机构曾多次为我的研究举办新闻发布,使得我有机会广泛接触美欧各家媒体。不少记者对我进行采访,并一起讨论如何正确解释我的研究结果。还有记者在发稿前将稿件电邮给我,让我最后把关。但是必须指出,不做采访、直接发稿者也为数不少。甚至有时记者可能为了增加关注度而断章取义。比如,我2005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欧美男性,大量摄入牛奶和奶制品,可能会增加患前列腺癌的风险。在接受一家媒体记者的采访中,我指出,当解释这一结果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到牛奶的诸多益处。可惜报道出来,却对这一重要信息避而不谈,而大讲牛奶的坏处(笔者将另文讨论牛奶问题)。 由于大众对营养学研究的误读,进而产生误解,营养学在大众中的信誉度大大降低。更糟糕的是,一些打着科学旗号的伪科学大行其道,诸如红薯、绿豆治百病的谬论被部分老百姓津津乐道。 (作者为哈佛大学医学院教师,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部营养、创伤、脑专家委员会委员)
1055 次阅读|5 个评论
身体 是 革命 的 本钱
dongzg101 2011-9-20 05:18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几年,看到学校的一些刚近中年的老师,不知不觉就走了,不禁扼腕叹息,泪流满面。老师们,爱惜你们自己吧。工作可以少做一点,营养学知识要多学一点,体育锻炼不要忘了。身体是1,其它所有的名誉、地位都是0,有1在0有多少都没关系,1不在了,就只有0了。是啊!本钱没有了,还有什么呢?
21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基因作物主粮推广不是某个学科的问题
热度 2 duke01361 2011-7-27 07:32
不希望卷入这些明显政治化了的本应属于科学问题的争论,只是非常善意地提醒大家,转基因作物主粮推广不是某个学科的问题。 有关转基因主粮的推广问题,既不应该是一个单纯的分子生物学问题,也不应该是一个搅和进来的政治学的问题,它应该是一个涉及基因生态学、生物进化学、环境生态学、食品营养学、社会心理学等等多个学科的一个交叉性、综合性的重大“科学-社会”命题。 事情很显然,分子生物学家“制造”了一个东西,希望放到自然界中,希望大家吃,希望大家不要担心它有问题,这只是分子生物学家的愿望,分子生物学希望能够这么做。但是,分子生物学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并不能一意孤行。分子生物学家的行为也要受“准则”的约束。这是很显然的事情。 分子生物学家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需要通过民主、尊重和科学的途径自我论证“分子生物学家们希望这么做并不危害自然和社会,他们这么做是无害的,并且应该是有益的。分子生物学家们最好不能通过把科学问题转化为政治问题推行自己的主张,并借助政治手段实现自我愿望。 同样,作为其他方面的专家,如果对大面积推广转基因主粮有顾虑,有担心,那么也不能仅凭想当然,也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出问题,并寻求对这些问题加以科学的解答。这一点一定要学习欧盟的做法。 不管怎么说,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安全和作为食物的安全性是一个关系到全人类的重大的问题,必须认真严肃地对待。在这方面欧洲做到了,我们还没有做到! 我们需要和欧盟一道对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进行系统的,长期的评估。 如果我们没有这么做,我们所有的争论都是毫无意义的!
个人分类: My Ideas|1855 次阅读|2 个评论
研究进展----肠道菌群元基因组研究获奖
xupeiyang 2011-7-20 16:28
四年一度的国际营养界盛会——第十一届亚洲营养大会7月13日在新加坡开幕,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各国营养学专家就亚洲各国共同面对的营养与健康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分享了各国在改善居民营养方面的经验。此次大会的主题是发展中的亚洲——营养健康的机遇与挑战。 全文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1-7/201171995934324.htm
个人分类: 营养科学|17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果他们能聘请私人医生、营养学顾问、私人健身教练
dongzg101 2011-7-5 15:40
百视通COO吴征病逝 9天内三位IT精英辞世 中国de企业家啊!身体是自己的,钱是银行的!
20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动物权利手册53. 调理素食/全素食需要有专家般的知识吗?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1-6-29 08:11
蔣科學按: 事實上,絕大多數肉食者的營養學知識很貧乏,這大大影響了他們的健康。而大多數素食者因為食物、營養與生命的關係思索比較多,的確相關知識更多一些。但是,並不需要專門的培訓和學習,只是需要多一點關注。這不是很需要的嗎?我們為何要關注名人的八卦而不關心自己的身體呢? 53. 调理素食/全素食需要有专家般的知识吗? 健康餐饮的基本原则是不难掌握的,而且在当今这个时代几乎已成为一种常识。 不管你是素食者、全素食者或其他,这方面的基本原则是相通的: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和完全食品(指未经加工的食品);同时削减饱和脂肪、糖、盐和酒。 并没有哪种动物性食品中的营养元素是素食者所要小心地加以补充的(也许除了维他命B12,参见28)。那些营养元素中有许多对我们所产生的害处要大大多于益处(参见4,9,15和20)。剔除餐桌上的动物性食品只会使原本“健康的”饮食更健康而已。
个人分类: 素食天地|2365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们就是不需要蛋白质(全文)
tian2009 2011-1-18 16:47
《我们就是不需要蛋白质》已经全部贴出,请读PDF文档: 我们就是不需要蛋白质p.pdf PDF文档可以清楚看到文章中字体的变换,这些变换表明强调或者引用。这个新版本我用得很不习惯,只是直接粘贴,格式都损失了。 【发表于“ M851 我们的科学文化”之第六辑《科学的越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12 月, pp3-20 ) 】 我们就是不需要蛋白质 田 松 有一天我路过一个广场,遇到很多奇奇怪怪的人,他们的身上披着五颜六色的线,线的下面是裸露的身体。我问:“你们怎么不穿衣服呢?”马上有人回答:“谁说我们没有穿衣服?你看,这是 76% 的棉线,这是 13% 氨纶线;这是 38% 黄线,这是 25% 的紫线。服装学家已经证明,这是最完美的纤维搭配;时尚专家也证明,这是最漂亮的色彩搭配……”他们七嘴八舌,一边说,一边抄起身上披着的线让我看,让我看到了皮肤下面的鸡皮疙瘩。又有一个人说:“看,这还有扣子,这是金属扣,这是塑料扣,也是最完美的搭配!” 一,棉线与营养素 2006 年,在我戒掉牛奶,并撰文《人这种动物为什么要喝牛那种动物的奶》 之后,我就不断遭到来自营养学的困扰。在那篇文章中,我根据 “ 历史依据”逐层论证,牛奶对于汉民族是不必要的,对于其他民族也是不必要的,而工业化牛奶注定是有害的。对此,伯克利的脑神经博士孙文智说:“用这种方式,你可以论证牛奶是不必要的,鸡蛋是不必要的,豆腐是不必要的,任何一种单一的食物你都可以说是不必要的,但是你不能论证,蛋白(质)是不必要的。你可以不吃牛奶,但是你不能不吃蛋白!” 此言一出,让我顿时语塞。这是我遭遇到的最强有力的反驳。如果我梗着脖子说,我就是不需要吃蛋白质,无疑有抬杠之嫌。我自己其实也很心虚。这种话语方式不专属于孙博士,而是当下的缺省配置。即使是我本人,也被这种话语方式所左右。我只是强烈地感到其中大有疑问,却一时找不到破解的方式。 人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营养学早已侵袭、蚕食了我们的话语方式,进入到我们的思想深处。在谈到有关食物的话题时,人们一张口,就会冒出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之类的名词。在我素食之后,经常有人关切地问:“你怎么补充蛋白呢?”很多素食者也动辄以同样的话语方式论证素食如何比肉食更有营养。于是,无论食谱如何变换,营养学岿然不动。即使营养学所推荐的牛奶被人厌弃,新时尚的豆浆依然立足于营养学。流水的产品,铁打的营养学。而当我试图跨过营养学去讨论食品问题,顿觉捉襟见肘、圆凿方枘,因词穷而显理亏。在营养学的话语背景之下,我一时无法反驳孙博士的质问。 直到 2007 年 11 月下旬,我前往意大利参加国际环境记者论坛,一天深夜,就在将见周公之时,天降灵机。我终于获得了一种可能的方式来化解孙博士的问题,于是我虚拟了本文开篇的对话。 显然,衣服不等于构成衣服的各种纤维的简单组合。把一堆线头堆到一起,那不是衣服,还是一堆线头。同样,食物也不是营养素的简单集合,把营养学所论证的最完美搭配的营养素一一吃下去,吃下去的仍不过是一堆化工产品,而不是食物。正如把花花绿绿的线头披在身上,不能算是穿衣服。那些线头需要经过精心的编织,才能变成布料;再经过精心的裁剪和缝纫,才能变成衣服。同样,各种营养素——假设它们存在并且已经被营养学家找了出来——也需要经过精致的编织,才能变成食物的原料。 那么,有谁能够完成这种编织?——只有爱因斯坦的上帝,大自然本身。 人类的食物是大自然在亿万年的演化中,由大自然精心编织起来的。 这是人类所无法完成的工作。 二,花朵是一个整体 在伯克利,我遇到了一位来自沈阳的退休中医,李大夫。李大夫说:“你们西医的那个科学总是说你很能,你发明了青霉素,合成了氨基酸,你还合成了胰岛素,那我问你, 你们那个科学,能合成出来一朵花吗? ”这个 说法让我大受启发。在 李大夫看来,花朵作为一个整体,是比胰岛素、青霉素更复杂的东西,因而也是更高级的东西。而中医所使用的,直接就是花朵本身。 按照当下流行的话语方式,这个 整体的花朵( 中草药)是粗鄙的,所以要用西方医学或者说科学的方式,提炼其中的“ 有效成分 ”——某些可以用 分子式 表达出来的物质。这类似于把大自然编织好的衣料拆解开来,给其中的某些线头起个名字。找出来这些“有效成分”之后,“残余的”那些,则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可以丢弃的。同样,食物也是粗鄙的,里面的营养素才是精华。食物的价值就在于、且 只在于 其中的营养素,所以,一旦把所有的营养素都提取出来,剩下的部分就是毫无用处 的 糟粕。在 这种观念下,食物蜕变成了营养素的集合,而 整体的食物则是不重要的 。 牛奶也好,鸡蛋也好,豆腐也好,它们都不过是蛋白质的载体。在摄取蛋白的意义上,它们对于人体是没有区别的。 相信复杂的事物是若干简单事物的机械叠加,这种机械论、还原论的观念是近代科学的基础之一。经过了一百年来的科学教育,这种观念已经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话语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的思考事物的基本方式,成为我们的缺省配置。 然而,按照李大夫的观点,花朵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割裂的、完整的化学物质,它是大自然以整个地球乃至以整个宇宙为实验室,用上亿年的时光才编织出来的合成物,其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人类实验室的合成能力,所以它本身是最高级的东西。试图分解一朵花而寻找其中的“有效物质”,只在还原论的话语方式下才具有合理性。 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在一个手执锤子的人看来,一切都是钉子。把 整体打碎,声称其中某些碎片是精华,某些碎片是糟粕, 这套还原论的锤法,恰是几百年来西方科学之所擅长。于是,全球化与现代化所到之处,本土的、地域的、传统的文化,便被砸得支离破碎、七零八落。 在此,我不妨先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基于还原论的科学,现在 有“ 微量元素 ”的说法:即存在某些特殊的元素或 物质 ,它们在人体之中只占极小的比例,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其存在微妙到加一毫则多、减一毫则少的地步。那么,我们如何能够知道,在当下,此刻的当下,我们已经发现了全部微量、超微量、超超微量的元素?似乎没有哪位科学家敢于如此宣称。既然如此,我们就永远无法排除在已发现的“有效成分”之外,还存在着尚未发现的“微量”、“超微量”、“超超微量”的“有效成分”。而既然“有效成分”之外的那些物质仍然可能起到“有效”的作用,既然 残余的糟粕之中仍然可能存在超微量、超超微量的有效物质成分, 则:一朵花,作为一个整体,就是有效物质,对于 它的拆分是不要的,甚至可能是有害的 。 与此类似,食物也是大自然在上亿年的演化中合成出来的高级复杂的物质整体。在漫长的生命史中,人类与食物是共同演化,共同繁衍的。人类直接食用的从来是、也只能是食物本身,是高梁、小米、茄子、黄瓜,而不是其中所包含的以 化学单质、纯净物状态 存在的营养素。 因此,我们需要吃的,就应该是高梁、小米、茄子、黄瓜这些食物本身,而不是什么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 正如我们需要穿的,应该穿的,是衣服,而不是里面的纤维。 在这个意义上,我强调,我们就是不需要蛋白质。 正如我们可以说,我们就是不需要穿尼龙线。因为,“穿”和“尼龙线”,这两个词根本就不能搭配,说“穿尼龙线”,有逻辑上的语病。同样, 说“吃蛋白质”,也是个病句。 在以花朵本身为整体的话语方式中,蛋白质这个词完全是不必要的。 然而,在这个论证中,我仍然假定了具有某种功能的营养素的存在。很遗憾,在营养学的话语方式无所不在时,即使我试图否定它,仍然需要借用它,如同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 三,欲灭其国,先灭其史;欲灭其史,先灭其语 所谓解释,就是讲一个故事,讲一个能够为听众听懂并且接受的故事。 我现在苦思冥想,借助于我们默认的话语方式,饶舌蹩脚地编了一个衣服和线头的故事,是想要说明,基于营养素的话语方式是何其 拧巴。然而,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拧巴的方式,以至于觉不得它的拧巴;相反,我对这种拧巴的阐释和批评,一定会让很多人觉得非常拧巴。当我们不以拧巴为拧巴,那种我们曾经熟悉的、根植于我们历史文化深处的传统话语方式,已经被我们疏远。 此刻,窗外大雪正飘,遥想东北家乡,必然是天寒地冻。从室外回来,我们会本能地搓手搓脚,老母亲们也会自然地用生姜煮碗汤,以驱“风寒”。姜汤“驱寒”,它的合理性显然不是来自于数理化的营养学,而是来自于中医,以及中医所根植的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正是这种话语方式指导我们饮食以及日常起居。只是近代以来,随着科学话语攻城掠地,传统话语的空间越来越小,以至于我想要表示对它的支持,竟然连基本词汇都找不出几个,说不出一个整句来。 从一种话语方式转换另一种话语方式,意味着我们基本思维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世界观的转变。 现代性所到之处,改造了世界,改造了思想,改造了我们的舌头。或者反过来,因为改造了我们的舌头,从而改造 了我们的世界。 回到十年或者二十年前,当我们走进菜市场,我们选择食物的原则可能包括价格、种类、新鲜程度、食用频度。黄瓜下来吃黄瓜,茄子上市吃茄子;前几天吃青椒, 这几天就换换西红柿。但是现在,很多人来到菜市场,脑子里装满着各种蔬菜与营养素的对应表,并按照营养学的指导来购买蔬菜。 伯克利的迈克尔·波伦教授发现,“在 1980 年代,食品( food )逐渐从美国超市的货架上消失,被代之以‘营养素’。”每一种食品的包装上都写明其中包含的营养素及含量,这成了新的规范。人们主动地按照营养学家的指导,根据包装上的标签作出选择。“这些不可见物质的有无,现在已经普遍被其食用者相信,与其健康密切相关。” 这种转变在中国同样发生,关于健康、营养、保健的科普文章拥有大量的受众,出现在大众传媒,街头橱窗以及医院的墙上。 在我们的话语方式被营养学所统治之后, 在我们所吃的东西由食物变成营养素之后,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应该吃什么”这个人生基本问题失去了话语权。 以往,我们日常生活的最高权威是家中的老人,由他们来告诉我们,坐月子的应该吃什么,怎么吃;过生日的时候应该吃什么,怎么吃……。因为老人是传统的象征,也拥有最多的个人经验。但是现在,个人的经验依据和长时段的集体的历史依据,都让位于“科学依据”。于是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老人放弃了他们所继承的传统,成为营养科普的忠实读者 。由他们根据营养科普的最新指示,公布健康饮食的最新搭配。为了捍卫他们的话语权,这些老人只好皈依营养学这个新的“科学”的权威。 2008 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科学的技术到底满足了谁的需求?》 ,提出:科学的技术首先满足的不是人的需求,而是资本增殖的需求。只要那些能够满足资本迅速增殖的科学和技术更容易被发明出来,也只有这样的科学和技术更容易得到推广。所以在工业文明的框架下,科学及其技术已经从神学的婢女,堕落成了资本的帮凶。中山大学张华夏教授对我的观点表示支持,并且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这让我颇感荣幸,也颇感安全。资本和科学的结盟,在营养学这里也有充分的表现。 波伦教授在其著作 《杂食者的两难:四种食物的自然史》(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 )中 指出,营养学的最大受益者,是食品工业。营养学的每一个重大成果,都会指导食品工业生产出满足新成果的新产品,从而更新其财务报表。他说:“稳定的饮食文化的缺乏,使得我们特别容易接受食品科学家和食品销售商的诱骗,对于他们而言,杂食者的两难不是两难,而是机会。从食品工业利益的角度看,我们关于应该吃什么的焦虑越严重,他们的新产品就越能被声称用来缓解我们的焦虑。我们在超市里的困惑不是偶然的,杂食者的两难深深地根植于现代食品工业。” 然而,如果一个民族能够延续下来,必然有足够的生存智慧解决饮食问题,怎么可能缺乏“稳定的饮食文化”呢?那是因为,我们曾经拥有的稳定的饮食文化,被现代话语肢解了。 一位印地安酋长说:从前,我们拥有土地,白人拥有《圣经》和枪。现在,我们有了《圣经》,但是我们失去了土地。而白人则拥有了我们的土地,并且依然拥有《圣经》和枪。 欲亡其国,先亡其史。欲亡其史,先亡其语。在我们的话语方式被营养学所建构之后,我们的厨房就变成食品工业的终端,工业食品长驱直入,不但不会遇到任何抵抗,相反,却如王者之师,受到被占领者的夹道欢迎,强烈拥趸! 四,人不是机器 还原论之锤所 敲碎的不仅是食物,还必须同时把人敲碎,才能成就营养学的大业。在机械论、决定论、还原论的牛顿物理学羽翼丰满之后,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机械物质的集合,上帝成了钟表匠。人,就如 18 世纪的 法国哲学家拉 ·梅特里所说,是机器。“身体不是别的,就是一架钟表。” 。 拉 ·梅特里首先是在物质与灵魂两分的意义上强调人体的物质属性,强调构成人体的物质也服从物理定律。但是,随后他就把这个物质属性直接与机械,与钟表等同起来了。并说:“真正的医学也就在于此。” 此时代使然。在他看来,只有接受了这种机械论、决定论和还原论的医学才是“真正的”。这个观点也占据了今天中国人的头脑,所以常有人说:中医虽然能治病,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而西医则能够给出具体的病因,致病的机制,以及治病的机制。西医获得了话语权,西医给出的解释才为人所接受。而中医失去了话语权,所以中医即使给出解释,也被认为不知道为什么。 在营养学家看来, 人的肉身不过是一个具有某些生物功能、由营养素维系的生物机器。“营养学家相信,他们能够知道,每一种营养素对应着哪些生物功能,或者反过来,每一种生物功能与哪些营养素相关联。比如提高记忆力应该吃什么,提高睡眠质量应该吃什么;哪种营养素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比例,怎样搭配使皮肤有弹性,有水分,等等。随着科学的进步,营养学可以不断发现营养素和生物体之间更多的关联和对应,不断给出提高和改善各种功能的最佳配方。” 在这种观念下,人的地域差异、种族差异、文化差异都被抹平,或者认为这些差异并非本质,只需要对平均生物机器的某些参数进行调整,就可以表现这些差异。比如有所谓专为亚洲人所设计的某种搭档,就以此作为广告诉求。然而,个体差异仍然无从体现。事实上,只有消灭了个体差异,食品工业以及医药行业才有可能实现大批量生产,才更容易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 当代人对科学的信仰,是建立在对牛顿物理学的信仰之上的。我们相信,牛顿物理学已经给出了超越地域、超越文化的关于物质世界的普遍性的知识。所以我们才会相信,营养学能够给出超越性的普遍性的关于人这种生物机器的知识。然而,即使我承认,每一个人体都是一架机器,即使我承认,营养学或者西方西学已经获得了对这个机器的普遍性的一般性的描述,企望营养学为每一个人提供饮食指导,也是不可能的。 让我们回到相对简单的纯粹的物理系统。理论上说,麦克斯韦方程组可以描述所有的光电现象,比如,可以根据我家里的各个光源的强度和位置,计算出我家里每一个角落的光强,从而指导我如何使用灯具。然而,这种计算即使对于一个小屋子,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计算量太大,太复杂,完全不具备可操作性。真正指导我如何用灯的,是我的眼睛,我的经验。把台灯往桌面上一放,我就知道,光是暗是弱,是把灯拉近一点儿,还是推远一点儿;是把灯头扭东一点儿,还是扭西一点儿。至于那个具有普遍性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我完全可以不予理睬。人体的这个机器,比几个灯泡不知复杂多少万倍。关于我们应该吃什么,不应该吃什么,我们通过个体经验,通过历史传统给我们的生存智慧,就已经足够。而指望通过一个普遍性的营养学原则、规律、公式,算出来我应该吃什么,吃多少,那只能是——巫术,科学巫术。 营养学家不断向我们提供关于饮食的指导,和政府联手,推出膳食指南之类的东西,指导我们,每天应该摄入多少氨基酸,多少蛋白质。即使我相信,这些数据经过了严密的科学统计,比方说,某种物质每天应该摄入 50 克,的确是大多数人的最佳摄入量;但是,李猛(我的学生)问:我怎么知道, 我 恰恰属于大多数人呢?我怎么知道,我 今天 恰恰属于大多数人呢?可能我的身体每天(或者今天)只需要 20 克,那么按照膳食指南,我就吃多了;也可能,我的身体每天(或者今天)需要 80 克,那我就吃少了。也就是说,膳食指南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然而,膳食指南的确是有意义的,那是在为食品工业服务的意义上。因为食品工业不关心具体的某个人,它关心的一般性的平均人。 不幸的是,人自身也同样可以被改变。 当我们被视为机器,当我们视自己为机器,我们也就真的变成了机器。 波伦教授还说, 食物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 。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关系。而食物,在其中扮演着中介的角色。就如中国古语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依赖于其所生存的环境,所以一个人背井离乡,首先就会遭到肠胃的抵抗——水土不服。 但是,反过来,当我们接受了营养学给出的新标准,我们就已经接受了营养学的前提,把自己当成了机器。我们接受营养学提供的标准配方,就像一台机器接受工程师为某它设计的燃料配方,久而久之,我们真的就变成了与地域脱离了关系的生物机器。 当我们的话语方式从直接的食物转换到其中的营养素,我们所关注的重点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食物是神圣的。纳西族对于可食用的植物在话语上用好坏善恶之分,好的植物可以食用,可以祭神,坏的植物只能用作禳鬼。每天的饮食与其所生存的土地、与其自身的传统密切相关。这时,食物不仅是我们的身体与环境的中介,还是与历史、与传统、与祖先的中介。 而当我们吃的东西变成了营养素的时候,我们身体的另一端连接着的,则是实验室。我们主动地把自己看作生物机器,主动地让自己成为食品工业流水线的末端。 营养学塑造了我们的话语,塑造了我们的食物,也塑造了我们的身体。 对于营养学的理想,从学理上说,它所立基于的机械论、还原论和决定论的实在观已经遭到了全面的质疑。从现实世界来看,基于这种实在观的数理科学及其技术,在两三百年的时间里,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极度紧张,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科学之技术在解决某种问题的同时,也在造成新的问题。营养学也不例外。 比如,基于营养学的理论,我们可以相信,补充维生素 B2 可以治疗口腔溃疡。但是,直接摄入这种纯粹的化学合成品,是否会引起其它问题,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我们所知道的是,曾经被营养学认可的糖精、醋精、味精——这些曾经的精华,都逐一遭到了否定。就在我这篇文章就要结尾的时候,报刊及网络上爆发了关于碘盐的争论,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案例。 五,碘盐事件 2009 年 8 月,碘盐事件成为新闻热点。这是继牛奶的三聚氰胺事件、特伦苏奶事件之后,食品工业提供的又一个重要案例。近几年,食品不断出现问题,并由卫生问题升格为安全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台前幕后,总可以看到营养学的影子。 按照我们中小学时所接受的理论,食品中缺碘,或者我们摄入 的碘量过少,会导致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我们也都知道,大脖子是一种地方病,在某些地方发生率很高。对此,我们被告知的解释是:那儿的水缺碘。为此,我们发明了很多土办法,比如把柳条放在水缸里,据说柳条里含碘较多。当然,现在的解决方式是,在食盐里添加含碘的化合物,比如碘酸钾。 1993 年,国务院通过了国家防治碘缺乏病纲要,决定推广全民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的防治策略。 1994 年,国家提出“全部食用盐加碘”( U SI ),即“日常家庭食用盐、食品工业添加用盐、动物饲料添加用盐,均要加碘。” 1994 年,国家正式颁布《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食盐加碘作为一项国策固定下来。 1995 年,除西藏外,全国均实施了食用碘盐。 这种天下一统的 政策只有在营养学的指导下才能作出,并被普遍接受。其潜在的前提是:所有人都是同样的生物机器,所有的生物机器都出了同样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同一种方式解决。就像机器的润滑油一样,我们可以制定一个国家标准,让所有的汽车都采用同样的配方;再过几天,我们还可以更新这个标准。营养学亦然。对于机器,这种方案当然是最有效率的,最“科学的”。即使出了问题,也只关乎经济,为此受到了伤害的汽车也不会自己跑到大街上抗议。 人则不然。 据《南都周刊》报道: 2000 年以来,浙江省内甲状腺患者急剧增加,其中尤以杭州、宁波、舟山等近海地区的居民为多。在浙江乃至全国多年的补碘教育中,预防大脖子病和提高儿童智商一直是普及补碘意识的两大论据。 上海在轻度缺碘地区所做的调查也表明:甲亢发病率从加碘两年后约升高了 2 倍。而在实施碘盐防治多年的老病区在全民食盐加碘后,碘性甲亢并未上升,说明了人群已经适应了碘摄入量的逐渐增加,而刚刚实施碘盐防治的新病区发生了碘性甲亢的流行。 ” 在广东省疾控中心从事甲状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多年的钟文,近十年来多次进行相关调查。早在 2001 年,他就认为广东省部分地区人群尿碘水平有偏高趋势,广东食盐加碘量有必要下调在 20—30 微克 / 克。此后数年间,他又发表多个结论,指出一些地区的母乳高碘与食盐加碘过高有关,应该重视普遍食盐加碘政策带来的副作用。 杭州崔功浩的案例特别具有象征意义。“ 2008 年,崔功浩的妻子在体检时莫名发现了甲状腺囊肿,在医生的建议下实施了切除手术。崔功浩夫妇二人都是从事医疗工作,家里一直很重视饮食安全问题,直系亲人中也没有相关病史。甲状腺囊肿是如何发生的,让崔功浩感到十分疑惑。” 可想而知,崔功浩所依据的必然是营养科学,但恰恰是营养科学所推荐的碘盐,使得他的妻子失去了甲状腺。 当然,对于这些后果,我们同样有来自科学(营养学、医学)的解释。 1999 年起,中国医科大学原校长滕卫平领导的科研小组开始一个为期 5 年的“碘摄入量对甲状腺疾病影响”项目。最终结论是:碘营养状态是人类生存的一种生态环境,人为改变生态环境应当十分谨慎,碘摄入量绝不是越多越好。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营养师、副教授王兴国认为:“碘过量可以导致甲状腺疾病,如甲亢、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炎、甲状腺肿瘤等。” 钟文还有一个更加形象的解释: “在缺碘的环境下,人体会自动调节,比如增大甲状腺体积,以产生足够的甲状腺激素,但碘摄入一下子突然充足了,人的机体还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转变成正常状态。” 这样的解释是我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但是,只要我们依然相信,人是生物机器,人是不完美的生物机器;营养学可以提供弥补缺陷的完美配方,这种配方可以不考虑个体差异、地域差异乃至种族差异;类似于碘盐事件还会发生。然而,我们仍然不会认为是我们的话语方式出了问题,我们只会相信,随着科学(营养学)的进步,这些问题,会一个一个地得到解决。 “在滕卫平的成果出来之后促成了目前医学界的一个共识,碘摄入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甲状腺疾病,大致呈一个 U 字形关系,也就是说缺碘和富碘都会导致甲状腺疾病,但是中间具体的作用过程尚不明显,究竟碘摄入量多少是适宜的?多于什么量是致病的?各个地区、不同人群的个体差异又是如何?”王平说。王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外科主任医师,多年来一直从事甲状腺增生组织摘除手术。 也就是说,在全民补碘政策下达之前,医学界并没有这个共识。这个共识是在全民补碘导致了浙江上海广东等地的大规模甲状腺疾病之后,才达成的。也就是说,营养学在其理论并未完善的时候,就制定了全国性的政策。而问题在于,按照我们对于科学的一般理解,科学总是要进步的,数据总是要更新的,所以营养学的完善是永远不可能的。有例为证: 根据 GB14880 - 94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我国最早规定的食碘盐强化量为 20 - 60mg/kg 。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的成人每日碘摄入量为 150 ~ 300 微克。 1997 年和 1999 年两次全国碘缺乏病监测结果显示,居民尿碘平均水平超过 300 微克/升。 2000 年有关方面在制定 GB5461 - 2000 《食用盐》标准时,听取了卫生部门的意见,将食盐中的碘含量调整为 35±15 mg/kg (20 - 50mg/kg). 在此期间,国际上关于食盐加碘的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上个世纪 90 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大力推进消除碘缺乏症。有很长一段时间,该组织认为,“每天 1000 微克的碘摄入量对健康成年人是安全的”。 2001 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对碘过量进行了定义,指出不应该鼓励每天碘摄入量超过 300 微克 / 升 ( 尿碘检测 ) 。 这种变化,从好的方向解释,是随着科学进步,随着我们对碘与人体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人们获得了更“科学”的补碘依据。从坏的方向说,是人类曾经按照不够完善的(因而是错误的)科学依据而多年摄入了过量的碘,曾经导致了很多人的健康问题;并且,既然数据曾经有错,那意味着,我们今天的这个“科学的”数据,将来还会被更“科学的”的数据所取代,也就是说,按照今天这个调整之后的认识更深刻的数据补碘,同样还会产生新的问题。 正如波伦教授所说,营养学与食品工业有着巨大的关联。在补碘这项貌似基于纯粹营养科学的政策背后,也有着资本庞大的影子。 在中国,食盐基本上由盐业公司专营,实施统购统销。在属于食盐加碘地区的省份,未加碘的盐无法在合法渠道流通,否则即被当作“私盐”处理。 崔功浩反复打电话给浙江省盐业公司,对方工作人员告诉他:补碘是基本国策,如果一定要买非碘盐,可以到盐业公司经营的盐产品专卖店,但是必须凭医院开具的相关疾病证明。 “这就让我很难接受了,这样的前提是,除非你先得病,并证明给他们看,你才可以不吃碘盐。”崔说。 也就是说,补碘实际上是带有强制性的。无论每个个体的身体情况如何,无论每个人的主观意愿如何,在制度的层面上,你要想吃盐,就得补碘。 越是技术复杂的产品,越能卖出更高的价钱,这就是所谓技术附加值。从粗盐到精盐, 传统食盐加工所能获取的利润已经到了极致,难有上升的空间。而加碘,则恰到好处地提供了一个提高附加值的理由。与此同时,加锌、加铁的食盐也随着新营养学的话语,进入了超市的货架。倘若没有营养学冲锋在前,普及补锌补铁的价值和意义,加了各种元素的价格更高的食盐,不可能进入千家万户的厨房。 而这些食盐所导致的问题,我们目前尚未得知。 六,普遍性的幻觉与历史中不变的智慧 有两种话语方式。一种是还原论的、机械论的、营养学的,貌似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的,貌似去粗取精的,与当下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语境相一致的;另一种是整体论的、有机论的、直觉的、直观的、原始的,拥有长久历史的,正在被人漠视、鄙视和遗忘的。 这两种话语的一个重大区别是:一个是长期稳定的,一个是求变求新的。以往的追求是吃饱吃好,其目标是我们的个体经验可以判断的;现在的理想则是营养,目标是否达成只能被营养学家告知。 拥有历史传统的文化,必然是地域性的;而基于科学的知识,则被视为超地域、超文化的,具有普遍性的。“科学的”、“普遍性的”,在我们当下的语境中,都是好词,大词。正是由于我们相信这种超越性和普遍性,我们才会相信,存在一种单一的健康标准,也相信依据这种标准制定的营养素配方。然而,诡异的是,地域性的传统话语反而是长期稳定的,而普遍性的科学话语却是不断变化的。 这是因为,地域性是对以往的事实描述,而普遍性则是对未来的预期,前者实然,后者应然。我们只是相信,科学应该具有普遍性而已。但是, 我们却把科学所“追求的”普遍性,视为科学已经“获得的”品质,并因此而赋予科学以各种特权。 而同时,我们又承认科学对普遍性的追求具有合理性,所以科学的变化又被接受为科学进步的标志。所以科学的普遍性,可以不断变化,并且不会引起人的怀疑。 何其荒谬乃尔。 按照营养学的内在需求,按照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数据必然是要更新的,不然就没有进步,营养学家就会失业,食品工业就会缺乏增长点,所以食谱的配方必然是要迅速更新的,这是工业文明内在的逻辑。而我们,则整体上成为食品工业的小白鼠。 很多地方政府都会推出营养膳食指南,告诉市民,应该摄入蛋白多少,维生素多少,或者具体的牛奶多少,鸡蛋多少。如前所述,这些指南对于个体是完全不具备指导能力的。我这里想说的是,把这些指南逐年排列起来,会看到数据的变化。这些变化,从好的方面的解释,是科学发展让我们吃得更加科学;而从坏的方向解释,这些指南从来都是根据有缺陷且永远不可能完善的数据在指导着我们的饮食。它或者是没有指导意义,或者就是瞎指导。如果深入研究这些指南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些指南的制定,不仅有政府部门和营养学家,还有食品工业的参与。政府、科学家和企业主,这三者联合起来忽悠普通百姓,想不瘸都难。 在《人这种动物为什么要喝牛那种动物的奶》中,我提出, 让历史超越科学 。让我们采用历史依据,对于我们应该吃什么这个基本问题,进行判断。 对人类来说,空气中的氧气是有效成分,而氮气则是无效成分。但是问题在于,人类从来没有直接吸入氧气,人类所呼吸的,从来是空气本身,是氧气和氮气的组合。相反,直接吸入高纯度的氧气,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同样,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人类从来没有直接食用过碘化合物,即使它混合在食盐之中。所以,食用碘盐,会产生严重的问题。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人类从来没有直接食用过各种单质的维生素,把这些维生素制造成药品糖丸,长期服用,我相信也必然产生严重的问题。 蛋白质亦然。如果说,我们需要补充蛋白质,指的是补充含有蛋白质的食物,则如前说述,这个表述没有意义,或者是个病句。如果说,指的高纯度的蛋白质分子,则必然是有害的。 反过来,按照历史依据,按照我们的传统话语,不使用蛋白质、维生素之类的话语,我们同样能够知道我们应该吃什么,不应该吃什么。从这个角度,我依然可以说: 我们就是不需要吃蛋白质。 2009 年 3 月 3 日 北京 向阳小院 2009 年 3 月 29 日 2009 年 3 月 31 日 北京 雕刻时光 2009 年 5 月 3 日 2009 年 5 月 17 日 2009 年 8 月 26 日 2009 年 10 月 31 日 2009 年 12 月 26 日 北京 向阳小院 2009 年 12 月 28 日 北京 雕刻时光 2010 年 1 月 24 日 北京 向阳小院 见于《 M851 ,我们的科学文化》之第二辑《阳光下的民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或者《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科学出版社, 2007 ) Michael Pollan, Unhappy Meals, The New York Time, Jan. 28, 2007 感谢 王洪波向我提及他对这个现象的关注。 田松,科学的技术到底满足了谁的需求,博览群书, 2008 年第 7 期 张华夏,科学发展与伦理问题,《 M851, 我们的科学文化》之第五辑《伦理能不能管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12 月 Michael Pollan,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 , Penguin Books, 2007, p5. 拉·梅特里,人是机器,商务印书馆, 1959. 第 60 页。 同上。 引自拙文《营养的迷思》,《南方周末》, 2008 年 10 月 30 日 D25 “阅读”版。 关于营养学对普通人不能构成指导的这一理由是由我的硕士研究生李猛提出的。 关于人之成为机器的问题,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有相对详细的讨论。参见:田松,我们是行走着的塑料,博览群书, 2008 年第 6 期。 “摄入”,这也是个营养学话语,是对应于“营养素”的动词,这里我仍然不得不采用这种话语,由此可见我写作此文的艰难 陈鸣、杨章怀、刘春瑞、陈雨, 卫生部 : 明年下调食盐加碘量 否认加碘致病 , 南方都市报 , 2009-08-14 全民补碘十五年:甲状腺病增多,碘盐遭质疑,南方周末, 2009 年 8 月 12 日 陈鸣、杨章怀、刘春瑞、陈雨, 卫生部 : 明年下调食盐加碘量 否认加碘致病 , 南方都市报 , 2009-08-14 陈鸣、许十文、单崇山 全民补碘十五年:碘盐致病疑云,南都周刊, 2009 年 8 月 10 日 陈鸣、许十文、单崇山 全民补碘十五年:碘盐致病疑云,南都周刊, 2009 年 8 月 10 日 陈鸣、杨章怀、刘春瑞、陈雨, 卫生部 : 明年下调食盐加碘量 否认加碘致病 , 南方都市报 , 2009-08-14 陈鸣、许十文、单崇山 全民补碘十五年:碘盐致病疑云,南都周刊, 2009 年 8 月 10 日 陈鸣、许十文、单崇山 全民补碘十五年:碘盐致病疑云,南都周刊, 2009 年 8 月 10 日 陈鸣、许十文、单崇山 全民补碘十五年:碘盐致病疑云,南都周刊, 2009 年 8 月 10 日 全民补碘十五年:甲状腺病增多,碘盐遭质疑,南方周末, 2009 年 8 月 12 日 陈鸣、许十文、单崇山 全民补碘十五年:碘盐致病疑云,南都周刊, 2009 年 8 月 10 日 陈鸣、许十文、单崇山 全民补碘十五年:碘盐致病疑云,南都周刊, 2009 年 8 月 10 日
个人分类: 工业文明批判|4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就是不需要蛋白质之一、二、三
tian2009 2011-1-16 23:01
发表于“ M851 我们的科学文化”之第六辑《科学的越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12 月, pp3-20 ) 我们就是不需要蛋白质 田 松 有一天我路过一个广场,遇到很多奇奇怪怪的人,他们的身上披着五颜六色的线,线的下面是裸露的身体。我问:“你们怎么不穿衣服呢?”马上有人回答:“谁说我们没有穿衣服?你看,这是 76% 的棉线,这是 13% 氨纶线;这是 38% 黄线,这是 25% 的紫线。服装学家已经证明,这是最完美的纤维搭配;时尚专家也证明,这是最漂亮的色彩搭配……”他们七嘴八舌,一边说,一边抄起身上披着的线让我看,让我看到了皮肤下面的鸡皮疙瘩。又有一个人说:“看,这还有扣子,这是金属扣,这是塑料扣,也是最完美的搭配!” 一,棉线与营养素 2006 年,在我戒掉牛奶,并撰文《人这种动物为什么要喝牛那种动物的奶》 之后,我就不断遭到来自营养学的困扰。在那篇文章中,我根据 “ 历 史依据”逐层论证,牛奶对于汉民族是不必要的,对于其他民族也是不必要的,而工业化牛奶注定是有害的。对此,伯克利的脑神经博士孙文智说:“用这种方式, 你可以论证牛奶是不必要的,鸡蛋是不必要的,豆腐是不必要的,任何一种单一的食物你都可以说是不必要的,但是你不能论证,蛋白(质)是不必要的。你可以不 吃牛奶,但是你不能不吃蛋白!” 此言一出,让我顿时语 塞。这是我遭遇到的最强有力的反驳。如果我梗着脖子说,我就是不需要吃蛋白质,无疑有抬杠之嫌。我自己其实也很心虚。这种话语方式不专属于孙博士,而是当 下的缺省配置。即使是我本人,也被这种话语方式所左右。我只是强烈地感到其中大有疑问,却一时找不到破解的方式。 人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 开地面,营养学早已侵袭、蚕食了我们的话语方式,进入到我们的思想深处。在谈到有关食物的话题时,人们一张口,就会冒出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之类的名 词。在我素食之后,经常有人关切地问:“你怎么补充蛋白呢?”很多素食者也动辄以同样的话语方式论证素食如何比肉食更有营养。于是,无论食谱如何变换,营 养学岿然不动。即使营养学所推荐的牛奶被人厌弃,新时尚的豆浆依然立足于营养学。流水的产品,铁打的营养学。而当我试图跨过营养学去讨论食品问题,顿觉捉 襟见肘、圆凿方枘,因词穷而显理亏。在营养学的话语背景之下,我一时无法反驳孙博士的质问。 直到 2007 年 11 月下旬,我前往意大利参加国际环境记者论坛,一天深夜,就在将见周公之时,天降灵机。我终于获得了一种可能的方式来化解孙博士的问题,于是我虚拟了本文开篇的对话。 显然,衣服不等于构成衣 服的各种纤维的简单组合。把一堆线头堆到一起,那不是衣服,还是一堆线头。同样,食物也不是营养素的简单集合,把营养学所论证的最完美搭配的营养素一一吃 下去,吃下去的仍不过是一堆化工产品,而不是食物。正如把花花绿绿的线头披在身上,不能算是穿衣服。那些线头需要经过精心的编织,才能变成布料;再经过精 心的裁剪和缝纫,才能变成衣服。同样,各种营养素——假设它们存在并且已经被营养学家找了出来——也需要经过精致的编织,才能变成食物的原料。 那么,有谁能够完成这种编织?——只有爱因斯坦的上帝,大自然本身。 人类的食物是大自然在亿万年的演化中,由大自然精心编织起来的。 这是人类所无法完成的工作。 见于《 M851 ,我们的科学文化》之第二辑《阳光下的民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或者《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科学出版社, 2007 ) 二,花朵是一个整体 在伯克利,我遇到了一位来自沈阳的退休中医,李大夫。李大夫说:“你们西医的那个科学总是说你很能,你发明了青霉素,合成了氨基酸,你还合成了胰岛素,那我问你, 你们那个科学,能合成出来一朵花吗? ”这个 说法让我大受启发。在 李大夫看来,花朵作为一个整体,是比胰岛素、青霉素更复杂的东西,因而也是更高级的东西。而中医所使用的,直接就是花朵本身。 按照当下流行的话语方式,这个 整体的花朵( 中草药)是粗鄙的,所以要用西方医学或者说科学的方式,提炼其中的“ 有效成分 ”——某些可以用 分子式 表达出来的物质。这类似于把大自然编织好的衣料拆解开来,给其中的某些线头起个名字。找出来这些“有效成分”之后,“残余的”那些,则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可以丢弃的。同样,食物也是粗鄙的,里面的营养素才是精华。食物的价值就在于、且 只在于 其中的营养素,所以,一旦把所有的营养素都提取出来,剩下的部分就是毫无用处 的 糟粕。在 这种观念下,食物蜕变成了营养素的集合,而 整体的食物则是不重要的 。 牛奶也好,鸡蛋也好,豆腐也好,它们都不过是蛋白质的载体。在摄取蛋白的意义上,它们对于人体是没有区别的。 相信复杂的事物是若干简单事物的机械叠加,这种机械论、还原论的观念是近代科学的基础之一。经过了一百年来的科学教育,这种观念已经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话语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的思考事物的基本方式,成为我们的缺省配置。 然而,按照李大夫的观 点,花朵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割裂的、完整的化学物质,它是大自然以整个地球乃至以整个宇宙为实验室,用上亿年的时光才编织出来的合成物,其复杂程度远远超出 了人类实验室的合成能力,所以它本身是最高级的东西。试图分解一朵花而寻找其中的“有效物质”,只在还原论的话语方式下才具有合理性。 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在一个手执锤子的人看来,一切都是钉子。把 整体打碎,声称其中某些碎片是精华,某些碎片是糟粕, 这套还原论的锤法,恰是几百年来西方科学之所擅长。于是,全球化与现代化所到之处,本土的、地域的、传统的文化,便被砸得支离破碎、七零八落。 在此,我不妨先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基于还原论的科学,现在 有“ 微量元素 ”的说法:即存在某些特殊的元素或 物质 , 它们在人体之中只占极小的比例,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其存在微妙到加一毫则多、减一毫则少的地步。那么,我们如何能够知道,在当下,此刻的当下, 我们已经发现了全部微量、超微量、超超微量的元素?似乎没有哪位科学家敢于如此宣称。既然如此,我们就永远无法排除在已发现的“有效成分”之外,还存在着 尚未发现的“微量”、“超微量”、“超超微量”的“有效成分”。而既然“有效成分”之外的那些物质仍然可能起到“有效”的作用,既然 残余的糟粕之中仍然可能存在超微量、超超微量的有效物质成分, 则:一朵花,作为一个整体,就是有效物质,对于 它的拆分是不要的,甚至可能是有害的 。 与此类似,食物也是大自然在上亿年的演化中合成出来的高级复杂的物质整体。在漫长的生命史中,人类与食物是共同演化,共同繁衍的。人类直接食用的从来是、也只能是食物本身,是高梁、小米、茄子、黄瓜,而不是其中所包含的以 化学单质、纯净物状态 存在的营养素。 因此,我们需要吃的,就应该是高梁、小米、茄子、黄瓜这些食物本身,而不是什么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 正如我们需要穿的,应该穿的,是衣服,而不是里面的纤维。 在这个意义上,我强调,我们就是不需要蛋白质。 正如我们可以说,我们就是不需要穿尼龙线。因为,“穿”和“尼龙线”,这两个词根本就不能搭配,说“穿尼龙线”,有逻辑上的语病。同样, 说“吃蛋白质”,也是个病句。 在以花朵本身为整体的话语方式中,蛋白质这个词完全是不必要的。 然而,在这个论证中,我仍然假定了具有某种功能的营养素的存在。很遗憾,在营养学的话语方式无所不在时,即使我试图否定它,仍然需要借用它,如同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 三,欲灭其国,先灭其史;欲灭其史,先灭其语 所谓解释,就是讲一个故事,讲一个能够为听众听懂并且接受的故事。 我现在苦思冥想,借助于我们默认的话语方式,饶舌蹩脚地编了一个衣服和线头的故事,是想要说明,基于营养素的话语方式是何其 拧巴。然而,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拧巴的方式,以至于觉不得它的拧巴;相反,我对这种拧巴的阐释和批评,一定会让很多人觉得非常拧巴。当我们不以拧巴为拧巴,那种我们曾经熟悉的、根植于我们历史文化深处的传统话语方式,已经被我们疏远。 此刻,窗外大雪正飘,遥 想东北家乡,必然是天寒地冻。从室外回来,我们会本能地搓手搓脚,老母亲们也会自然地用生姜煮碗汤,以驱“风寒”。姜汤“驱寒”,它的合理性显然不是来自 于数理化的营养学,而是来自于中医,以及中医所根植的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正是这种话语方式指导我们饮食以及日常起居。只是近代以来,随着科学话语攻 城掠地,传统话语的空间越来越小,以至于我想要表示对它的支持,竟然连基本词汇都找不出几个,说不出一个整句来。 从一种话语方式转换另一种话语方式,意味着我们基本思维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世界观的转变。 现代性所到之处,改造了世界,改造了思想,改造了我们的舌头。或者反过来,因为改造了我们的舌头,从而改造 了我们的世界。 回到十年或者二十年前,当我们走进菜市场,我们选择食物的原则可能包括价格、种类、新鲜程度、食用频度。黄瓜下来吃黄瓜,茄子上市吃茄子;前几天吃青椒, 这几天就换换西红柿。但是现在,很多人来到菜市场,脑子里装满着各种蔬菜与营养素的对应表,并按照营养学的指导来购买蔬菜。 伯克利的迈克尔·波伦教授发现,“在 1980 年代,食品( food )逐渐从美国超市的货架上消失,被代之以‘营养素’。”每一种食品的包装上都写明其中包含的营养素及含量,这成了新的规范。人们主动地按照营养学家的指导,根据包装上的标签作出选择。“这些不可见物质的有无,现在已经普遍被其食用者相信,与其健康密切相关。” 这种转变在中国同样发生,关于健康、营养、保健的科普文章拥有大量的受众,出现在大众传媒,街头橱窗以及医院的墙上。 在我们的话语方式被营养学所统治之后, 在我们所吃的东西由食物变成营养素之后,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应该吃什么”这个人生基本问题失去了话语权。 以 往,我们日常生活的最高权威是家中的老人,由他们来告诉我们,坐月子的应该吃什么,怎么吃;过生日的时候应该吃什么,怎么吃……。因为老人是传统的象征, 也拥有最多的个人经验。但是现在,个人的经验依据和长时段的集体的历史依据,都让位于“科学依据”。于是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老人放弃了他们所继承 的传统,成为营养科普的忠实读者 。由他们根据营养科普的最新指示,公布健康饮食的最新搭配。为了捍卫他们的话语权,这些老人只好皈依营养学这个新的“科学”的权威。 2008 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科学的技术到底满足了谁的需求?》 , 提出:科学的技术首先满足的不是人的需求,而是资本增殖的需求。只要那些能够满足资本迅速增殖的科学和技术更容易被发明出来,也只有这样的科学和技术更容 易得到推广。所以在工业文明的框架下,科学及其技术已经从神学的婢女,堕落成了资本的帮凶。中山大学张华夏教授对我的观点表示支持,并且指出:这是马克思 主义的观点。 这让我颇感荣幸,也颇感安全。资本和科学的结盟,在营养学这里也有充分的表现。 波伦教授在其著作 《杂食者的两难:四种食物的自然史》(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 )中 指 出,营养学的最大受益者,是食品工业。营养学的每一个重大成果,都会指导食品工业生产出满足新成果的新产品,从而更新其财务报表。他说:“稳定的饮食文化 的缺乏,使得我们特别容易接受食品科学家和食品销售商的诱骗,对于他们而言,杂食者的两难不是两难,而是机会。从食品工业利益的角度看,我们关于应该吃什 么的焦虑越严重,他们的新产品就越能被声称用来缓解我们的焦虑。我们在超市里的困惑不是偶然的,杂食者的两难深深地根植于现代食品工业。” 然而,如果一个民族能够延续下来,必然有足够的生存智慧解决饮食问题,怎么可能缺乏“稳定的饮食文化”呢?那是因为,我们曾经拥有的稳定的饮食文化,被现代话语肢解了。 一位印地安酋长说:从前,我们拥有土地,白人拥有《圣经》和枪。现在,我们有了《圣经》,但是我们失去了土地。而白人则拥有了我们的土地,并且依然拥有《圣经》和枪。 欲亡其国,先亡其史。欲亡其史,先亡其语。在我们的话语方式被营养学所建构之后,我们的厨房就变成食品工业的终端,工业食品长驱直入,不但不会遇到任何抵抗,相反,却如王者之师,受到被占领者的夹道欢迎,强烈拥趸! Michael Pollan, Unhappy Meals, The New York Time, Jan. 28, 2007 感谢 王洪波向我提及他对这个现象的关注。 田松,科学的技术到底满足了谁的需求,博览群书, 2008 年第 7 期 张华夏,科学发展与伦理问题,《 M851, 我们的科学文化》之第五辑《伦理能不能管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12 月 Michael Pollan,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 , Penguin Books, 2007, p5.
个人分类: 工业文明批判|2486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是非非话牛奶
liudongyang 2011-1-14 16:51
看到了丁甜博士转载的 《 牛奶的谎言在中国还要维持多久 》, 也来说两句。 一,牛奶是什么? 牛奶是是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分泌物,含有哺乳动物幼崽生长发育的几乎一切营养成分。乳腺上皮的分泌功能受到牛体内激素调节。在非繁殖期,它的乳腺上皮处于静息状态,怀孕之后在胎盘分泌的大量雌激素,孕酮和催乳素和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作用下,乳腺的腺泡增生,为产后泌乳做好准备。产犊后,孕期高水平雌激素对催乳素的抑制作用解除,腺泡上皮细胞利用血液中间的小分子物质在细胞内合成乳脂,乳蛋白,乳糖等物质。值得一提的是母源性抗体也可以进入到初乳中。 说白了,牛奶就是细胞的分泌物,只不过量大而已。 二,奶牛的生产周期 奶牛在产犊后就进入泌乳期,此期大约有九个月。小牛在中间也要饮用牛奶,并非像文章中说的那样:圈在一个木箱中,不让吃母乳。为了出售商品乳,小牛采食的牛奶要少一些。在产奶后期,母牛还要配种,怀孕,为下一个泌乳周期作准备。在下一胎生产之前有两个月的干乳期,不产奶了,休整一段时间,保证子宫中胎牛的发育,也给乳腺上皮一个休整恢复的时间。所以,母牛很辛苦,吃的是草,挤的是奶。肚里怀着孩子还要产奶。所谓的一直产奶是不准确的。并非是使用了激素而使其持续产奶。 三,牛奶中一些成分 在博文中提到牛奶中具有雌激素,雄激素和胰岛素生长因子。牛奶作为生物体的分泌物,不可避免的含有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关键是一个量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不排除无良商人向里面添加骨形态蛋白(BMP),这也是一个卖点。有兴趣可以在网上搜一搜。 牛奶中存在激素,只要不超过一个值,不必小题大做。 四,牛奶致癌吗 癌症的原因至今尚未有定论,所以简单的把某些癌症的高发归结于某种饮食或者饮食习惯,必须有强有力的数据来说明和支持。在博文中提到的 “哈佛大学医学院、牛津大学和台湾医科大学的科学家联合研究发现,牛奶中的激素物质IGF-I加速和加强了氯化钾离子在细胞壁之间的交换,导致人类卵巢癌细胞的繁殖和宫颈癌细胞的加速生长。 ”对于这个论断,首先没有给出文献来源,其次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本身可以促进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对于癌细胞的繁殖和加速生长作用在情理之中。促进癌细胞生长不等于它可以致癌。这里有偷换概念之嫌。 没有大规模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没有严格的统计学分析,断言牛奶致癌,过于鲁莽。 五,牛奶导致钙流失吗 钙流失有两个途径:粪便和尿液。尿液是主要途径 。“因为喝牛奶或吃肉食,人的体液、血液变酸性,呈碱性的钙元素便从骨头里溶出来,以中和酸性,钙完成使命后,变成废物从尿道排出来。钙这样流失了。牛奶喝得越多,酸性体质越严重,钙流失就越厉害。可见,越喝牛奶越缺钙。” 这个说法的提出者应该对于生物学和医学了解不深,凭着自己的常识来想想。血液中间有酸碱缓冲系统,并非吃了一些食物就酸来碱去的。骨钙的溶解涉及到破骨细胞,破骨细胞活力过盛则引起溶解的钙盐过多,血液中钙含量上升,超过肾脏滤过阈值,增加了钙从尿液的排出。与喝牛奶何干? 六,牛奶中蛋白量与白菜怎么比 细心的人在购买牛奶时可以比较一下纯奶,调制奶的蛋白含量是不同的。纯奶的蛋白含量是2.9克/100ml左右,而调制奶加了其他东西,冲淡了蛋白含量,所以蛋白含量可以低至1克/100ml。更难听一点,调制奶加的水多!所以,拿调制奶与白菜比,白菜胜过牛奶了。调制奶是二奶----二次加工过的牛奶。 总体看《 牛奶的谎言在中国还要维持多久 》上的谬误太多,惨不忍睹,危言耸听,逻辑混乱,掺入了太多的情绪。这样的文章,可以读着玩一玩,来考察一下个人的生物学,医学和营养学知识;拿着做生活指导,谬之千里也。 水喝多了也会中毒。药物和毒物只有一点点区别。对待牛奶不必非白即黑,从一个极端跳向另一个极端。 题外话,科学网的博客要承载的一点点东西:理性。
个人分类: 见闻评论|998 次阅读|14 个评论
喝“好喝的”,而不是“营养的”
liwei999 2010-9-20 00:21
喝“好喝的“,而不是“营养的“。 (69579)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rch 29, 2007 08:22PM 首先要声明一哈,这是对“有闲阶级“的建议。因为只有这个阶层的人“事儿多“、“多事儿“。 不要因为“有营养“而摄入。这是第一。不要因为“好吃“而无节制。这是第二。挺好的人生,不知道享受,而整天事事儿的,吃什么也不成。 营养学有两个效用:为政府济贫省钱,节制富人的偏食。种庄稼有个氮磷钾。这种“科学“对收成有很大的帮助。有人就将此法用在人身上了。 中医讲“补“,西医讲“营养“。这些对“有闲阶级“来说,都是多余的。但是,架不住“有闲阶级“事儿多,因此,这类话题永远也不会中止。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医疗卫生专栏|2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食物即药物?
fs007 2010-8-2 12:12
现代医学也偶有忌口,但原因往往显而易见,比如说消化道手术后禁食,以提供消化道修复伤口的时间。 插图_ccemilie   请让食物成为你的药物,让药物成为你的食物。西方医学奠基人,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   文_寻正    西医并非不忌口   食物禁忌是一种多源性的概念,在各种医学传统发展的早期,食物跟健康的关系就十分明显。希波克拉底在他的医论中曾长篇累牍地讨论食品与健康的关系,什么样的食品有利康复,什么样的食品又导致病态。由于传自希波克拉底的西医拒绝神秘,他的讨论大部分迄今都符合西方常识(基本逻辑判断),所以食物跟健康的关系在西医中并不需要特别嘱咐,比如你不会给你的生病的小孩灌下一大杯酒,食物禁忌在西医中遵从自然禁忌,并不代表西医放任病人乱吃乱喝。   在西医中,医生寻求的是食物的正面作用,强调的是合理食物与营养,即使不能改变病程,患者也要享受食物所能带来的好处,西医还致力于让药物变成食品,将治疗过程的不适减低到最小。营养的研究与追求,诞生了营养师这个行业,中国的医院里,营养师几乎看不到,而医院外看到的营养师,又几乎个个都有虚假宣传的嫌疑。    营养学是一门精细科学   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在转向农耕经济时就对植物非常感兴趣,中国有神农尝百草的说法,其实神农尝百草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药,而是为了开发植物性食物,人类的经济大转型都伴随有人口的大量增加,在食物需求上也就有更大压力,远远超过对医疗的追求。所以,神农氏的传说,应该改成神农尝百菜,神农尝百菜对古医药没什么贡献,但对喂饱咱们的祖先意义非凡。   在人类发展史上,食物很长时间内是指富含三大有机物,能为人身体提供能量与建筑材料的物质,这样的定义在不发达地区与国家仍然有效,这三大有机物是大家都熟悉的蛋白质、脂肪与糖,能否取得可以称为食物的资格,主要就看其中这些成分的含量,所谓劣质食品指的是这三种物质含量太少,人体利用率太低的食品,比如称为野菜的大多数植物就算是。   某种程度上说,所谓温饱问题的科学定义就是在总热量上满足了人对三大主要营养物质的需求。现代营养学已经超越了三大营养物质,关注到了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以及其它微量的营养素,而现代医学又发现超量摄入三大营养物质对健康的负面作用。营养学变成一门精细平衡的科学,在患者处于紧要状态,比如需要住院治疗时,营养师不但能锦上添花,有时还能雪中送炭,总之,能使患者利益最大化。    没有相克的食物   三大营养物质在人体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互相之间也不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在人的食品当中,应当说营养成分进入人体后仍可以发生不受人体控制的化学反应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人体不吸收的纤维成分则会变成粪便,这很重要,因为人体需要这些东西进入大肠后由大肠内与人体共生的细菌产生人体所需的某些成分。   食物营养学关注营养成分的不足与过剩,而基本上不关注什么食物的凉热寒温、相生相克之类特性。既然被人类历数千万年选择成为食物,它们相互之间便不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即使发生,也会是在消化吸收前,至多对消化与吸收产生轻微影响,不会延续到消化吸收以后。所谓的食物与药物进一步的相生相克,只是一种文化现象,源自传统的想当然没有科学道理,事实上绝大多数所谓相克的食物,一块儿吃反倒更能维持人体营养成分摄入的平衡。   现代医学也偶有忌口,但原因往往显而易见,比如说消化道手术后禁食,以提供消化道修复伤口的时间。忌口很少针对某某食物,一种能吃,别的也能吃,因为食物就是食物。    延伸阅读:食物禁忌是如何产生的?   食物禁忌起源于中国传统医学以及印度阿育吠陀医学,故而食物禁忌主要盛行于中国与印度。   即使是现代医学,也无法弥补医学失误造成的后果,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国家如果控告医疗失误成功,赔偿额总是那么巨大的原因。   对于古代医生来说,其后果更为残酷,人,都会生病,包括那些权势者,如果医生在治疗他们时效果令人不满意,又得不到满意答复时,医生往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最古老的汉谟拉比法典中,医生动辄被处以砍手断脚的惩罚。中国华佗的传说就是医生命运的一种折射,无论在传说中他治与不治曹操,他的命运都是注定了的。   食物禁忌给医生创造了一个天然的借口以推诿医疗责任在历史背景中,他们无可指责,他们当时的医学水平让他们无法承担那些医疗责任。如果一位贵族不幸死亡,治疗的医生可以轻而易举地指出其食物犯禁之处,医生并不决定患者吃什么,很多时候是贵族自己决定了想吃什么,于是乎医生通过食物禁忌极大地减少了自己的医疗责任,在动辄砍头监禁的社会中,医生通过食物禁忌的概念保护了自己的人身安全。
个人分类: 医学普及|3950 次阅读|5 个评论
《立委随笔:异化》
liwei999 2010-7-24 23:12
可是,后来我们异化了。 (126930) Posted by: liwei999 Date: January 06, 2008 11:50PM 开始学营养学,分解食物构成,把多数传统美食折腾成味同嚼蜡的东东,送进肚子...... 油炸的不能食, fat 和 sugar 是毒药, 菜最好淡出鸟来, 饮料要0% 粗粮、野菜、粗纤维,怎样难吃怎样好...
个人分类: 立委随笔|1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