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艺术人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想当英雄
热度 1 paintinghrh 2020-2-8 08:48
儿时,恰遇自然灾害,每天吃不饱饭,为了一点残汤剩饭,洗碗的事情抢着干,奶奶经常讥笑我 : “ 这个娃,长大了没有出息”。 读初中的时候,我大姐送我两本书,一本是《欧阳海之歌》,一本是《红岩》,每每闲余时间,抱书阅读,从此有了当英雄的向往,以为历史上那些挺身而出、临危不惧的人就是英雄。 后来,读了《海上钢琴师》,感觉被人低看的钢琴师 1900 就是我人生的写照,对他非常崇拜;读法国文学家维克多 .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那个又老又丑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是我心中的大英雄。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看了几遍,主角瓦斯科夫,一个非常真实的大叔,他的人生历程,让我觉得像他那样就可以无愧地活着。 我的老师曾孝濂,八十岁的时候,不幸患了胃癌,他用超乎寻常的淡定、乐观和毅力,做了手术,在身体恢复期间,仍然笔耕不辍,画了精美绝伦的“鸡冠花”、大幅工笔国画“阳光雨露”……他还说,若上帝给他时间,他要来西双版纳,再画一百幅绘画作品,表现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让我看来曾老师就是天地之间的大英雄! 为了当英雄,我十五岁报名参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重庆来到西双版纳,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师六团十七营接受再教育,名义上是部队编制而实际上就是一个橡胶种植农场,而且整天被人吆喝,挖地种菜,离心中的目标十万八千里。 十八岁的时候,我们连队的驻地被洪水淹没,房屋倒塌,危难之时知青们争先恐后的纷纷逃命,此刻,我听见一个声音在喊救命,寻声而去,看见一个老人被洪水困在屋内,而用土胚修建的房子很快就要倒塌,千钧一发之际,我挺身而出,用力踹开房门,然后拉着老人逃离死亡驻地。当老人安全脱险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已经被洪水包围,驻地的房子已经全部倒塌,漆黑一片、逃跑的路伸手不见五指,只好爬到院子里的篮球架上。一个夜晚,风雨交加,饥寒交迫、苦苦等到天亮。当我傻乎乎站在连队门口的时候,所有人都惊奇我还活着! 还有一次,一个美容院发生火灾,房子里的顾客和老板都跑了出去,而房间里的火依然在熊熊燃烧,仔细一看,厨房的煤气罐着火了,危险啊!煤气罐遇到明火会爆炸的,我勇敢地冲了进去,提了瓶灭火器对着大火扫射,让大火熄灭了 , 这是不是英雄呢? 我想:其实每个人,关键时刻都会勇敢地站出来,所以,我调侃这些都是匹夫之勇。 君子之勇是什么呢? 一个朋友的画,构图上出了问题,我估计跟她说一堆理论都是隔靴抓痒,还是动手吧,花费一个小时,帮她用 Ps 改图,免费教学…… 一个朋友来版纳植物园写生,突然肚子绞疼,在地上打滚叫喊,非常痛苦,见状后我亲自驾车,拉他去景洪医院急诊科看病,安排好住院手续,然后转身回家…… 到傣族寨子去举办个人画展,没有任何物质利益,只是为了让边疆地区的老百姓知道中国人传统的绘画方式。 远涉重洋到英国去讲学并举办画展。 两度到香港去讲学并举办画展。 多次为中央美院、四川美院、湖南师大、六盘水师院、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师大、玉溪师院等大专院校和各个来版纳植物园写生的画家举办讲座,合计一百余次。 在普洱学院当兼职教授十年,培养园林专业学生无数。 参加国家、省市、地州各级画展多次,多次获奖。 1992 年参加中国美协,西双版纳州第一个中国美协会员。 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收藏了我的作品。 与版纳植物园的同事共同发起举办艺术邂逅科学画展,目前这个展览已经成功举办两次。 与勐仑镇政府共同发起主办意义深远的勐仑画家节。 国家扶贫期间,勐仑镇文化中心邀请我去傣族寨子参加扶贫活动,期间,免费为傣族寨子画墙画二十多平米,不收取分文,后又去哈尼族寨子画墙画,依然空袖回巢。 当国家抗击新型肺炎病毒传染的非常期间,我参加本地一个公益组织主办的免费送爱心早点活动,为那些彻夜战斗在第一线的警察和医生送去热乎乎、香喷喷的牛肉米粉,尽一个中国老百姓的义务。 四十八岁考大学,完成大学梦; 五十二岁学驾驶,完成汽车梦; 五十七岁提前退休,去追求画家梦; 五十八岁不听朋友劝告,毅然前往山东青州举办个人画展,一举成功,现在已经举办了十二次个人画展; 六十岁把自己的学生推荐给其他老师; 六十四岁在曾孝濂先生的指导下跨界学钢笔画,并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钢笔画展览; 六十六岁跨界挑战丙烯画,花半年时间完成高 240 厘米,宽 200 厘米的巨幅工笔画《云南苏铁》,让每一个来画室的朋友目睹之后,都是一眼的羡慕; 英雄的定义是到底是什么呢?和平年代出生和长大的人,不能如董存瑞那样去炸碉堡,不能像黄继光那样去堵机枪,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如何成为英雄呢? 我想:只要你做的事情是超出常理的,就是英雄。只要你做的事情没有私心,就是英雄。 最近在武汉发生的新型肺炎病毒疫情,波及全国,各个地区的警察和医生都通宵值班,对来往车辆进行检查,非常辛苦。勐仑镇有三个八零后女孩,也不是党员,也不是公务员,普通的个体户,她们自发成立公益小组,早上或者晚上为他们送吃送喝,且是免费行为,她们是不是英雄呢? 我的朋友张卫东,做蔬菜的,春节期间组织企业人员加班,把一车车生态蔬菜运送到武汉疫区,他是不是英雄呢? 每个人在特殊时期或者特殊场合,都会有英雄行为发生,这是人的本能,在同类面前表现出一种超常的行为,且能维护社会正常运转甚至改变我们的价值观。 阅人无数之后,我也淡然了,看别人笑自己,有时候自己真的很卑微,很渺小,大脑的角落还有杂念,做人做事都不完美,想到这些,我也不再执念于当不当英雄,人的一生,书上都说过了,人死了才能盖棺定论,由后人去评说吧。 2020 年,庚子春日,六十六岁的我也释怀了,好好地活着,好好地画画,有能力就帮帮别人,没能力就一笑而过。如此而已。 曾老师多次用陶行知先生的语录教导我:“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有一天,当我要惜别这个世界的时候,只要心中无愧,不欠人钱,我的绘画作品还有人喜欢,还有人收藏,就可以了。 致谢:本文得到了青年画家陈墨的校稿,在此致谢。 何瑞华2020年2月8日写于西双版纳州勐仑镇
个人分类: 瑞华文学|2556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996那些年
热度 1 controlhopeless 2019-4-15 12:20
在澳洲学习那四年,我是典型的996,早晨甚至是中午以后来,后半夜回家,所谓家就是那一个人住的地方,两个bedroom,绝大多数时间是俺一个人住,就是为了俺的996。生活充满希望,但很多时候是沮丧的,因为看不到希望。有一次,似乎是吃了不卫生的食物,腹泻,很悲催,那是很少的一次白天回家了,去换。。。。不过,也有很暇意的时候,后半夜在无人的“农村”柏油路上,一个人狂开车,也有过被警察叫去测试酒精,俺讲着东北口音的中式英语,和警察说那个什么吸气的测试管,必须是one time;有时和袋鼠在公路上结伴,很危险。 最近这五年,俺一直潜伏在家里,而且打算今后还会是这样,实际上也还是996,只不过是什么时候累什么时候就休息罢了。家是灵感所在,俺一去学校就闹心,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样的脑残设计的,永远是社会主义公社大走廊型,毫无艺术感,或许这让那些主人们无时不刻都在怀念“人民公社就是好”的那个时代。 现在说这些996,一丝幸福感在俺大脑里划过。 那么,为什么马云们“996”一出口,就遭到“口诛笔伐”呢,原因大概有二: 天花板,无论俺们怎么刻苦996,功劳都是你们的,你们领导的好; 时下这个社会让大家普遍体会到:你的成就感是你自己的,是“孤芳自赏”,为啥会是这样,看看先进人物都是烈士,就知道了。 这996,带给老板的是幸福的笑脸,而咱们“农民工”的脸却为此,写满了“苦大仇深”。
个人分类: 唯恐天下不乱|2358 次阅读|2 个评论
理论探索与实际体验的结合:优化实践
geneculture 2018-9-22 09:36
单打独斗暨个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群雄逐鹿暨团队合作的时代也已不够了。 优选组合暨最佳搭配的时代必然成主流。 人机互助已加入国际国内学术交流里了! 教学、研究、服务的大学理念继续升华, 学术交流与引领社会发展已经成为常规, 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也将成重要方面。 这六七个方面的理念或职能如何协调呢? 人际交流与人机互助的精髓都已经凸显。 融智学和文化基因系统工程便应运而生! 理论探索与实际体验的结合暨优化实践。 -邹晓辉(中美塞尔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艺术人生》的一次摄制现场
热度 1 heitiedan2012 2012-12-25 21:42
看到报纸报道,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改版,这让我想起我参加过的一期《艺术人生》。那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 从一天的晚报上,看到央视一则通知,说艺术人生栏目要做一期老演员于蓝的节目,希望观众报名参加。我在读初中时,那是在1965年吧,我们在学校操场上看了当年新拍的电影《烈火中永生》,其中于蓝阿姨扮演江姐。当年看了这部电影,心里很是激动。就动笔给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于蓝阿姨写了封信,表达我看了这部电影的感受。信寄出去后,也没指望于蓝阿姨能够回信,后来也就忘了写信这档子事了。 暑假中,突然邮递员送来一封信。信封上写着我的名字,可是寄信的地址是山西省绛县南柳公社南柳大队。我当时很奇怪。打开信一开,才知道是于蓝阿姨给我的回信。当时收到饰演江姐演员的回信,心情当然很激动。于蓝阿姨在信里给我写了不少勉励的话,还说,她们在南柳公社深入生活,和农民一起劳动。当时南柳公社南柳大队,有个回乡知识青年,叫周明山,后来担任了南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于蓝阿姨还告诉我,要向周明山学习。这都是1965年发生的事了。 1992年,我正在国外,看到《中国日报》(China Daily)上有一篇写于蓝阿姨的报道。从报道知道于蓝阿姨生于1921年,跟我们党是同一年诞生的。这也是家父出生的年份。报道中提到了于蓝阿姨与田方的爱情故事,上面还有当年他们在延安时的照片。看到这篇报道后,就又产生了给于蓝阿姨写信的冲动。信发出不久,即收到了于蓝阿姨的回信。看到这封回信,心情仍然很兴奋。 正是因为与于蓝阿姨有这种信件的来往,所以我很想去《艺术人生》的现场,看看于蓝阿姨。于是我就跟央视联系了一下。他们通知于某月某日去一趟央视。当时是一位女编辑接待的,同时还有其他好几位观众,年龄也都与我相仿,都算是于蓝阿姨的粉丝吧。 女编辑分别问了一下我们当年和于蓝阿姨交往的经历,每个人都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女编辑问我,还能找到当年的信件不能,我回答是不能。因为已经找不到了。我没有保留信件的习惯。女编辑表示有点遗憾,说如果能把这些信件拿到现场,效果会更好。我也承认这一点,但是无论如何是无法补救的了。 女编辑还说,这个节目由朱军主持。我多嘴了一句,能不能不让他主持,能不能换个别人,女编辑说不能。我也就无话可说了。 节目摄制那天,我们这些观众把演播厅坐得满满当当。于蓝阿姨上场了。她已经八十多岁了,身体多病,但精神还好。特别是说到她的脊椎还打着钉子,还是有钢架护持,我记不住了,但我知道这终归是让人很痛苦的。 很多现场的观众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于蓝阿姨的尊重和敬仰。我感觉他们都是发自内心的。对于这样一个从延安走来的老艺术家,在银幕上留下了那么多生动感人的形象,对于那个时代的青少年,这种影响无疑是深刻和久远的。在我印象里,除了《烈火中永生》之外,还有《革命家庭》,这是在《烈火中永生》之前拍摄的一部电影。于蓝阿姨在这部电影里也是女一号。更早的时候,演过《翠岗红旗》,那我没有什么印象,但是《龙须沟》里的程娘子,演得还是挺好的。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江姐。 朱军的主持延续了很长时间,差不多将近三个小时过去了,我都觉得朱军是在没话找话,我们坐在下面的观众都觉得有点疲惫了,可是朱军对于蓝阿姨还是问个没完。观众开始骚动了。于蓝阿姨身体那么不好,你这个节目差不多就行了,别总是没完没了,人家于蓝阿姨的身体怎么受得了?观众的骚动表达着对节目的拍摄和主持人朱军的不满,但朱军似乎浑然不觉,还在那里问个没完。结果观众的骚动声音越来越大,估计导演也看到了观众的不满,最后还算是赶紧收场了。 参加完节目的摄制,我对这个《艺术人生》开始产生反感,对朱军本来就没有多少好印象,这下印象就更差了。所以,后来,我就再也不看这个节目了,一看到中央三台播放《艺术人生》,立刻按动遥控器,换到其他频道上去。 所以,我感觉,央视的这种做法,根本没有体现对老艺术家的尊重,他们倒像是榨取老艺术家身上那最后一点油脂,来填充他们的节目。这种做法让人极为反感。本来对央视的很多节目就不感兴趣,现在则增加了更多的厌恶。
3449 次阅读|1 个评论
【论春晚XI】潘长江的海豚音
陈安博士 2011-2-11 01:52
  看了一阵湖南台的春节晚会,赵本山们的小品用了半个多小时,何炅和谢娜汪涵们也纷纷参与进小品里,糟糕的是,我也一次没笑,有一次勉强咧了下嘴。   而潘长江被湖南台请去,似乎很给力,因为他把老爹老娘老婆老闺女全动员来了,看得我那个心酸呦。   杨义的爹,老相声演员杨振华在一次类似艺术人生的节目里,说到他的老伴从来不看他们爷俩在电视上的表演,因为看着只有心酸,而每次等他们回到家,老太太都是“挣钱养家的老爷儿们回来了。”   说到这里,杨振华立刻闸住了,眼泪马上就要下来了,接着立刻告诉主持人“我们不说这个,说点高兴的。”这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也许是老太太还是旧社会的感受,觉得自己家老爷儿们出去是卖艺养家,都新社会了,艺人已经不是下九流了,而且在电视上看,多荣光呀。而杨振华肯定也属于老套的演员,依然觉得在外面逗别人乐挣把子钱并非是什么光彩的事情。而现在很多演唱会上的神秘嘉宾,不是自己老娘,就是自家孩子,不知道知道旧社会那一出的人,是不是也会如杨振华那般泪眼婆娑的。      潘长江家的老爷子老太太应该也是属于文艺圈里的人,虽然比不上自己儿子全国性的名气,可是一看那出手也不是吃素的,潘的老婆则唱了《我的祖国》,那声音也能比郭兰英,老闺女潘阳则又跳又唱,现代派的干活。      5个人压轴的肯定还是潘长江,他这次玩了个海豚音,维塔斯的干活。 看起来,海豚音也还是可以模仿的,而且还可以模仿得很象。
个人分类: 人论|58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价检漏
dnastar 2010-7-22 03:16
是夜,大牛有约,前行, 路上,梦见自己偷东西,惊醒 恭候过程中,遇一地摊,翻画,有朝鲜画, 一幅为金刚山风景,3.3m1.2m,笔力刚劲,色彩繁杂,如照片也,一眼货,作者据传为金正日表弟,功勋级画家,年月已经不多,裱未装,纸质极好,暗道:这画要跪着看! 一幅为李铁颐的独虎,那虎猛看起来一点也不凶,细看眼神很温和,颇具王者之气,1.3m1.3m,国画,洒金,胡须毛发全部一根根描出,爱极,口水差点掉在画上,裱未装 一幅为朝鲜乡下国画,初看不觉,左右走动观看,却发现层次感极强,好画,1.3m1.3m,金喜录作,裱未装 一幅是9虎图,绢纸,龇牙咧嘴的,跟没长大的小虎似的,大概是某人趁着虎年练手的,但是3m1.2m的尺幅,也值了,哪天送给哪个俗人,也表粗心哪 一幅四联书法,有水印,作者难辨,只是气势流畅,作者不去管他了,凭感觉 字画合计1750,狂喜,报纸一卷,收了就要走,那人拉住我说,你很有眼光,真会买东西,掏出一张红卡片,拔下艺术笔,写下我的名字,那字,苍劲有利,是个篆刻体,居然一笔写成,看那题字,就是享受,那人,写完,意犹未尽,反过来,又题下慧眼辨真珠,兄弟,你以后就收藏我吧 我点头应允,不过找他却要随缘了。 回想当年要寻那朝鲜国画,那巨幅尺牍,大大气横秋的布局,那精妙入微的工笔,少说也得五位数,还要来回路费,看着眼馋肉痒却囊中羞涩,如今,看着价值数万的大师之作居然就要裱装挂在大厅,我内心彗嘿不已,收藏啊,随缘啊,不可强求。 那3.3m的尺幅,装裱后3.5m,任我大堂11m长,居然也不能全部展开,只能束高阁,何时我住别墅,高悬杰作,日日瞻仰?
个人分类: 未分类|143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