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非黑即白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改变“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势
热度 16 sqdai 2012-10-4 08:43
我们这一代人接受了太多片面化、程式化思维的教育,往往认为世间万物非白即黑、非黑即白,泾渭分明,并无中间地带。这种思维定势似乎有延续的趋势。殊不知,世界是多彩的,事物是有多面性的。白与黑之间,有广阔的“中间地带”,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灰色”,深灰色、浅灰色等等,应该是个“连续谱”。联系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人们常常以为,要么是“好人”,“好人”不能有缺点;要么是“坏人”,“坏人”头顶流脓脚底生疮,一无是处。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圣贤,也会有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嘛!反过来说,即使是“大坏蛋”,有时也有长处和优点。近年来,这种情况已有一些变化。例如,对解放后一直被打入另册的胡适、陈独秀等人,现在有了比较公允的评价,前些日子读了写他们二人的几本传记,感到写得比较客观、真实,描绘了他们的成长历程和历史功绩,而且写得很放得开,写了他们的种种正面事迹,也写了他们逛窑子、吃花酒的阴暗面。对于我们所熟知的大科学家牛顿,武际可教授发表了著名的博文《伟人的阴暗面》,读者甚众,在肯定牛顿是“科学上的巨人”的同时,指出了他同时又有“造假、盗版、侵权、伪证、迷信、拜金、精神病患者、炼金术士”的劣迹,甚至连广为人知的“苹果神话”也纯属子虚乌有。(见参考资料 )。就说他的科学发现吧,当年他算出的空气中的声速就是错误的,从现代物理学的观点看来,他犯了个“低级错误”。即使如此,谁也不会否认牛顿是一位科学伟人。 我认为,我们学界人士,应该改变“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势,学会更加全面地看问题。对于任何历史人物,例如我们做理工科学问者最关注的科学家,要全面地认识他们,肯定他们的有贡献的主流方面,也注意到他们曾经有过的失误。既不能认为他们从无过失,也不能看到他们的一些过失之后,把他们一棍子打死。对任何人,要盖棺论定很难,由历史去做决定。但作为今人,要正确地认识一些大家,应该肯定他们的长处,并努力仿效他们的优秀之处;同时又要历史地看待他们的不足之处,并引以为戒。 之所以发上面这番议论,源于上周我的博文(见 )有匿名博友跟帖,我没有听我的一位忘年交的劝告“不要理会那些匿名跟帖”,而是给了一个很长的回复。现把二者照录于下: abcd : “钱伟长吹嘘四十年代他在美国年薪八万美元,被许多人揭露是吹牛,钱伟长生前对此没有做出解释。您和钱伟长有无谈到此事?” 我的回复: “首先承认此说的确言过其实,而且有损于钱伟长先生的形象,并授人以柄。 其次指出如下几点: 1 )此说仅出现在钱伟长先生的晚年,他早年未曾这么说过,特别是 1980 年代钱伟长先生向我做人生回忆的谈话时没有此说(参看我于 1986 年写成的《钱伟长小传》); 2 )我们了解钱伟长先生应该看他的主流,特别是他的爱国情怀; 3 )我们应该原谅老年人的记忆失误,大多数老年人的回忆材料中都会有这种记忆失误,包括我了解的若干大师级人物; 4 )我没有当面求证过此事,现在无法当面求证了。我的推测如下:有人问钱伟长先生离开美国时的年薪,他说,六千美元(符合实情)。对话者说,那大致相当于现时的八万美元。老人把后者留在他的记忆里了;请注意,这只是我的推测,无法证实,也没有为老先生文过饰非之意; 5 )当我首次看到此说时,曾告诉过想要引述此说的媒体,应删除此说,但他们没做到;后来有媒体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转引,以致造成以讹传讹的结果; 6 )不管怎样,此事反映了钱先生性格上的某种缺点; 7 )我正在写《钱伟长评传》,并曾告诉媒体记者,我准备还原一个真实的钱伟长,不用溢美之词一味歌功颂德,而是优缺点都写,不为尊者讳,被媒体说成是我的人物史观。我准备既写他的积极面(这是主流),也写他的消极面,使人读了会说,这才是真实的钱伟长。我准备 “ 传 ”“ 评 ” 分开写,在 “ 评 ” 里我会发表个人见解,交由读者评判。在写作时不会规避你提到的事情(还有两个类似事例),当然会进一步向曾在钱伟长先生身边工作、生活过的人了解情况、征询意见,谨慎落笔(去掉推测的成分)。 最后,感谢你的质疑,使我有机会写上面这番话,对不对,可以共议。” 顺便说一句,从 1990 年代后期开始,从钱伟长先生嘴里说出来的一些数字有时不大可靠,我从不轻易直接引用。有必要引用时一定会经过反复考证,落到实处。我现在手头有几个“绕不开”的数据,准备采取各种手段加以查实,然后才放心地引用。 到了笔者这把年纪,更加感到世事是纷繁复杂的,绝非“非黑即白”。必须以科学的辩证的态度面对一切。 参考资料: 武际可,伟人的阴暗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72-17112.html ,又可见《力学史杂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 28~39. 戴世强,纪念钱伟长先生百年诞辰专辑 -4 :再评“钱伟长之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617723 写于 2012 年 10 月 4 日晨
个人分类: 灯下琐语|10591 次阅读|32 个评论
搞不懂中医是科学的无能
luocun 2010-9-2 02:45
上科学网之后,看到这里还在吵中医是不是伪科学,说实话俺觉得真奇怪:都什么年头了,还在想把中医打成伪科学,这还是不是二十一世纪啊?整个一让俺想起当年把宗教──当然还有科学──带到中国来的(传说中的)传教士。 传说中当年传教士们来中国,放眼一看,哇塞,你们不信神啊?就拜先人和先师,整个一没教嘛。那怎么行,就把你们算成信孔老二的孔教吧。然后,我好以自家的上帝取而代之。 这帮传教士们或许从来没有想过:有人可以不需要也不想要他们想象中的那种宗教,却依然可以活得好好的,还创造出灿烂的文明。 俺觉得中医和科学的关系,其实有点类似。所谓科学,根本是中医传统之外的东东。中医在传统上没有想要把自己当成科学,也没有把自己叫成科学。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把中医打成伪科学,那不就像当年传教士们把儒家传统这个根本不是教的东西,视为异教甚至邪教吗? 当两个传统相遇的时候,大家总得有个你来我往,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互相影响的过程吧。那为什么在中医和科学的关系上就成了中医要吗化为科学,要吗就是伪科学呢?为什么就不能是科学中医化呢?为什么不问问科学要如何变,才能理解中医呢?不能理解中医,难道不是科学的无知无能吗?就像当年传教士们不能理解儒家传统那样的无知无能。 真有本事的传教士,你来理解理解中国人,理解理解儒家传统试试。自以为理解还不够,还要让儒家传统里的人说:不错嘛,你蛮懂我们的啊。 比如,俺自己就觉得有的西人所说的儒家是secular but sacred(世俗而神圣),这虽然是在用世俗和神圣这些西方传统里的范畴来说事,但还比较靠谱,或许可以算是理解的开始吧。不过,请注意,为了达到这样的理解,你自己的宗教观,甚至你自己的教也得变一变才行吧:比如你可能会发现,世俗和神圣原来也可以不是那样非此即彼、 非黑即白 嘛。 所以,俺觉得坚持中医化为科学,否则就是伪科学,这是跟宗教殖民主义类似的科学殖民主义: 皈依吧!否则你就是邪教徒。 科学化吧!否则你就是伪科学。 有本事的,你把科学也变一变,让它能够开始理解中医? 而且,俺怀疑,中医之所以成为科学殖民主义的矛头所指,其实恐怕是因为它是个不屈不挠的钉子户。比如,周可真老师指出的 中医很有用 这一点,其实就是说这个钉子户蛮牛的嘛,脚跟站得蛮稳的嘛。用科学术语来说就是中医好像还是搞定了好大一块坚实的现象(robust phenomena)嘛。当然钉子户越是站得稳,就越是科学殖民主义的眼中钉、肉中刺。 其实,俺觉得科学和中医在互动中求同存异、 和而不同 ,都在变而又都不失去自己的特点和长处,那才是和谐社会之道。这种局面总比在蒙昧的二十一世纪初,借着科学的强势,开来个科学殖民主义的推土机,一股脑地把钉子户全部推掉为好吧。 至于有一天,科学开窍到了能懂中医,中医发展到了能玩科学,那科学还叫不叫科学,而中医还叫不叫中医,谁又会在乎呢?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3419 次阅读|14 个评论
向科学网建议:让我们在博客和论坛之间自由穿行吧!
luocun 2010-8-23 10:33
俺自己去 科学网的论坛 比较少,感觉那边更多的是资源与信息的共享,以及与科研有关的问题求助,尽管号称论坛,但实质性的讨论似乎不多。相比之下,博客这边科友们各抒己见,引发实质性讨论的情况反而比较多。可是,博客这边又恰恰不象论坛那边,没有很好的界面来支持讨论; 科学网博客的评论和回复功能都非常有限 。 所以,俺这里想建议科学网考虑把博客和论坛整合一下。比如在博客这边允许作者把博文直接推送到特定论坛上去,作为该论坛的主题贴子,同时博客这边的评论(与回复)也自动在论坛那边显示为对论坛贴子的回复。反过来,某个作者在论坛那边发表的主题,也可以自动收录到该作者的博客里面等等。说白了,就是说博客和论坛(至少里面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可以是同一次写作、同一套数据、同一场讨论,但是有博客和论坛这样两种不同的呈现和浏览方式。 这里的想法其实很简单:诚然,博客是个人思想的声音,论坛是大家讨论的天地;可是,博客上的个性化思考,并不意味着不欢迎讨论;而论坛上的讨论,也还是基于个人的思考、来自个人的声音;毕竟论坛那边也有只看楼主的选项嘛。 所以,博客和论坛虽然不同,也不必那么泾渭分明吧。尤其是在科学网社区里,由于大家都在以实际行动参与构建全球华人科学社区,博客和博主之间同主题或者相近主题之下的深度交流应该比在新浪、天涯那种面向整个社会的博客平台里面发生得更频繁,更容易有建设性。 当然,俺这里建议的整合,不是说要取消博客和论坛的区别,而是要允许科友们──作者也好读者也好评论者讨论者也好──在专题性的社区(论坛)与个人化的表达(博客)之间自由切换,而不是非黑即白。
个人分类: 科学网|3485 次阅读|5 个评论
世界是连续的,还是离散的?太极篇(兼谈如何突破非黑即白)
luocun 2010-7-29 22:51
太极图,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连续里有离散,离散里有连续,曲线窈窕,深邃美丽。(如此美丽,以至于咱们的邻居都把它放到国旗上了。) 有时候我会设想三方围棋,胡思乱想纹枰上的三国演义,觉得第三方或许可以用太极图来做棋子,打破传统围棋的非黑即白。一转念,又觉得不必那么着急创新:传统的黑白世界,不已经是运动中的太极图了吗?虽然,千古无同局,局局都由黑白二色步步堆砌而成,盘面上似乎仅只离散的阴阳;可是,断与连、虚与实、厚与薄、攻与守、先与后、生与死,回回都在不停流转中,没有哪个是绝对的,没有哪个是非此即彼、黑白分明的,而围棋的真谛、围棋的乐趣也正在于此。离散的阴阳生出超越非黑即白的大千万象,围棋之太极是也。 围棋的黑白变幻似乎已经登峰造极,计算机里的阴阳造化却更是变本加厉。如果说数字计算机有一个基本的0和1的层次,而一切程序都是由0和1堆砌而成(以后我会说明为什么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而数字计算机归根到底其实并不是离散的),那么从电子音乐到网络视频,从自动驾驶到天气预报,从魔兽世界里的出生入死到QQ空间里的儿女情长,当然还有电脑围棋的冥思苦想,全都是0和1的太极,却也全都不是非黑即白。 棋子的层次上的非黑即白,并不意味棋局层次上的非黑即白;比特的层次上的非0即1,并不意味着实际应用层次上的非0即1。下围棋,就是突破非黑即白:从黑白分明到生死不明。编程序,也是突破非0即1:系统安全还是不安全,稳定还是不稳定,好用还是不好用,效率高还是低,算法是好还是坏,实时性是强还是弱,不再是0和1的分别,而是尽在0和1的太极之中。 如何突破非黑即白 ?答案似乎简单,围棋之为围棋本来不在于非黑即白,计算机之为无所不能的计算机本来也不在于0和1。玩围棋太极,就是突破非黑即白;玩编程太极,就是突破非黑即白。 连所谓黑白摄影,其本质也不是非黑即白,其所依赖的其实是黑白两极之间灰度的表现力。即使是对真黑(true black)和真白(true white)的追求,原来也是为了保证照片上两极之间有尽量多的灰度层次。 推而广之,如何突破非黑即白?答曰:世界本来不是非黑即白。放下对概念的执着,尤其是放下对概念的 高阶离散性 (或曰非黑即白)的执着,就是突破非黑即白。 离散和连续的不同,黑与白的分别,可以说的,是可以说得足够清楚的。不必说的,也不必说得过分清楚。过度的清晰,就是在本来没有高阶离散性的地方去发现甚至制造高阶离散性,比如种族,比如男女,比如性取向,比如宗教与科学,比如科学与反科学,比如离散与连续,比如黑与白。 古人云:无极而太极。古来围棋的黑白世界里面,重要的原来不是黑与白两个极端,而是本来空空的棋盘上演绎出的黑白太极。今天数字阴阳的0-1世界里面,重要的也不是0和1两个极端,而是0和1之上太极出来的无穷丰富的可能性。是曰:太极而无极。 说得有点多了。下棋下棋。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6617 次阅读|3 个评论
答李亚辉:如何突破"非黑即白"
sheep021 2010-7-22 19:54
李亚辉:到底如何突破非黑即白. 博主回复:学道、学佛即可突破非黑即白。 道:抱元守一,为天下式。非黑非白 佛:不二之性,即是佛性。亦非黑非白。 凡夫见二,智者了一。见二则非黑即白,了一则非黑非白,亦黑亦白。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道家的太极阴阳图就是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白相融相生、相辅相成,和谐共处。所以太极阴阳图就是非黑非白,亦黑亦白。 《太极图说》 周敦颐    无极 而太极。 太极 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 主静 ,立 人极 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关于太极阴阳图,其实大自然中无处不在。 太极阴阳图,一个简单优美的宇宙模型,艺术地再现了茫茫宇宙中的真实场景: 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不是与太极阴阳图一样: 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为阳,照射不到的地方为阴 阴阳在交替变化之中。 一切都在旋转、运动和变化之中。 快如白马过隙,稍纵即逝。 很难说到底哪里是阴,哪里是阳? 一切现象都是特定时间、空间下的一个定格。 运动着的物体是圆的 运动的轨道是圆的 运动的方式是周而复始的圆运动。 一切都是圆,一切都在运动。 圆运动的何止是古中医学, 正是天道。 我觉得,没有再比这几个图更能表达太极、阴阳了。不禁更加佩服古人的智慧,也许他们从没有离开过地球,却比已经登月、探测火星的现代人看得更远、更深。 还有一个就是武夷山老师引用的那个太极阴阳美图: 还有一个是王振东老师引用的一个美图: 延伸阅读: 科学网- 王号 的 博客 -地球、大脑、 太极 图、宇宙、奇点和喷火龙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44 次阅读|5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