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排水系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721水淹北京,是悲剧更是耻辱!
热度 2 duke01361 2012-7-25 21:39
721水淹北京,是悲剧更是耻辱!
721水淹北京,是悲剧更是耻辱! 说实话,这几天一直留心北京水灾的情况,我听说(通过汇总各种消息)房山区、河北保定涞源县等才是真正的重灾区...相比,北京市区的水灾只可能是因为短时间雨量过大(400mm?)导致雨水一时难以排出所造成的。这可能与房山、涞源等地的情况相比要不严重的多! 但是,为什么人们并不关注重灾区?而只是围绕京城内的排水做文章? 我觉得从技术层面讲, 任何一个级别的城市的排水系统也不一定不会遇到排水能力限制的问题,都有可能在遭遇特殊情况下出现问题的事情,雨水太急太猛,雨量过大,造成市区暂时积水、内涝并不是多么成问题的问题(我在英国BBC广播网对此进行的调查也持这个看法)! 而那些重灾区的老百姓的身家性命,才是天大的事情,为何就这样不被关注? 721北京水灾确实是一场悲剧!只因为在号称“北、上、广”(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都有可能遇到如此“尴尬”的问题,而正是这样一种尴尬局面,闹到全世界都在“看”! 从某种意义上讲,721是一场悲剧,更是一种耻辱!
个人分类: 先哲也闲着|14112 次阅读|2 个评论
苏俄往往成为中国某些不负责任领导的替罪羊
热度 43 pukin 2012-7-25 12:20
众所周知,中国的很多事情,无论是教育科技、城市建设,还是自然灾害预防能力,虽然都是问题多多,但很少看到有过认真深刻的反思,更别说有人敢站出来承担责任了。 纵观这么多年,各领域发生的大事小事,有两点很值得总结、品味一下。 1、不管多么悲剧的事,最后都是以表彰先进,弘扬XX精神结束; 2、如果要反思,寻找灾难或悲剧根源的话,很多时候苏俄这个邻居就成了替罪羊。 比如一说中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为什么落后,为什么没培养出来杰出人才?原因是五、六十年前咱们学了苏联的大学教育制度。 苏联的教育制度肯定也存在诸多问题,但人家独立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菲尔茨奖获得者,这个咱们为啥没学来呢? 比如一说中国的科技为什么不发达,归根结底也是当年学苏联的错。可是中国上天、入海的关键核心技术还是源自于苏俄。 以前以为中国引以为傲的的航天技术和苏俄有很大关系,最近才知道原来我们的蛟龙入海也与俄罗斯有很大关系啊。 最近北京的暴雨,造成了37人死亡(估计最后的统计人数会更多),上百亿元的巨大损失,暴露了我们城市建设中一味追求表面业绩的巨大弊端,造成灾难后果的主要责任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可是反思的结果是北京市排水集团总经理陈明先生认为:北京暴雨发生内涝,都是苏联惹的祸。 矮油,一个在世界地图上消失20多年的苏联又一次当了替罪羊! 《中国青年报》驻俄罗斯首席记者关健斌先生在俄罗斯网站上找到一些莫斯科市地下排水系统的照片。看看北京市排水集团总经理陈明所说的“苏联这个干燥国家的很低标准且不科学"的排水系统吧。我不懂,请科学网一些专家看看吧。 关记者在自己的微博上写到: 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以大陆性气候为主,温差普遍较大,1月气温平均为-5~-40℃,7月气温平均为11~27℃。全国年降水量平均为150~1000毫米。中国气象局公布的2011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11年全国平均降水量为556.8毫米。 莫斯科市政府住房和社会服务与条件改善局官方网站找到的信息显示,莫斯科市排水系统始建于1898年,此系统承担1200平方公里的排水任务,整个系统网络总长7000公里,共139个泵站,日排水能力为500万立方米。此外,还有27个积雪堆放点,日处理积雪能力为8.7万立方米。 关记者晒出来了莫斯科地下排水系统的一些照片,我选几张。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看关记者的微博。 http://weibo.com/zqgjb 军迷都知道苏军德军血战斯大林格勒,双方均成建制进入下水道作战、穿越战线和发动奇袭。七十年前地下管线就如此发达,请问现在北京的下水道解放军能进去作战吗?
12252 次阅读|65 个评论
女人的痔疮和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外一)
热度 3 Bobby 2012-7-24 21:23
一 女人,痔疮可以不治,脸上的痣却不能不点。 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可以凑乎,地上的光鲜大楼却不能不盖。 二 新官在任,也不过三五年光景,全力去做地下排水系统,不仅在任期内可能看不到成果,如果不遇暴雨还得不到检验。那如光艳艳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研究人员,定位于发表 SCI 论文,则只要在短期内跟踪 / 跟风就能做到;如果要真正有所创新,有所发现,则非要有长期的苦功不可。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3640 次阅读|9 个评论
排水管道的长度不等于效率
wya 2012-7-24 14:33
博主注: 排水管道的效率取决于前期的调查、规划和设计布局,与长度无关。毛细血管长度最长,和动脉相比,谁的功劳大? 这么简单的道理,官员也用来忽悠百姓。 沿海丘陵城市多了,都不容易内涝?内地平原城市也多,都容易内涝? 要想淡化德国设计,突出自己功绩,还需要更好的证据。 青岛官员:防汛能力强不能全归功德国 http://news.163.com/12/0724/09/875TIQA800014JB6.html 刘鲁峰主任告诉记者,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暗渠,是德国占领青岛期间建的地下雨水管道,至今在青岛依然沿用的有80公里左右, 这种排水口根据城市的格局分布在前海各处。 刘主任告诉记者,德国在青岛建造的排水系统具有一定 前瞻性 ,对当时城市的排涝起到很大作用。但随着青岛城市的发展,目前青岛使用的排水系统绝大多数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建造的,总长达到两千九百多公里,德国建造的排水系统占的比例很小,因此网上把青岛城市防汛能力全归功于德国人的说法并不正确。 刘鲁峰:“从数字来看,它三十分之一都占不到。” 另外,青岛之所以能够安然度过雨季的考验,没有发生城市内涝,除了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健全排水系统起了大作用外, 还与青岛自身地理优势有关。 刘鲁峰:“青岛是一个沿海的丘陵地形,这种地形使得雨水比较容易收集。”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3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是否要追究公路设计单位的责任
ywang69 2012-7-24 10:33
北京的大雨或许每年都是百年一遇。 所以每年一场看似不大的雨要检验城市的排水系统,我们刻意强调的是排水系统设计的欠账,但这次北京追究高速公路设计单位的责任,路面积水达到6,7米,这排水设计和路面标高的选择绝对有问题。高速公路居然成为周围汇水面积的的排泄通道,纵向横向排水有问题。
个人分类: 我有话说|0 个评论
暴雨倾城紫禁城无恙, 只因明朝的排水系统还在服役
热度 3 Majorite 2012-7-23 21:01
暴雨倾城紫禁城无恙, 只因明朝的排水系统还在服役 正如本人之前所料,北京暴雨倾城,但是紫禁城照然无恙,因为600年前明朝建立的排水系统还在服役! 一场暴雨,冲出北京现代化世界大都市的原形 令人震惊。一场暴雨导致37人遇难,这是全北京的悲哀,也是中国现代化的污点。 北京的下水道太差了,这个理已经明摆在每一次大雨中,而且已是陈年老话题,但是一次又一次没有引起决策者的注意。但北京市的减灾软肋岂止仅是下水道?人们需要改变观念,不要以为城市的排水系统费事费钱,回报又难得一见,侥幸面对“多少年一遇”的水灾,全体公众都必须从盲目追求地面建设速度向向安全和人命第一方向转,非下这样的真决心不可。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是什么造成决策者的近视、短视?北京这次水灾,能否使得北京乃至整个中国市政建设工程凤凰涅磐,浴火重生? 北京暴雨倾城 紫禁城无恙排水系统藏玄机 2012-07-22 23:17:16 希望之声   正当人们还在关注这场突袭京城的雨灾并为灾难中的人们祈福时,人们也惊奇的发现能够“神九 上天揽月,蛟龙深海捉鳖”的现代大国,却被中国古代人的城市规划和排水系统羞辱了一番。人们不禁会问这场“61年不遇”的雨灾是在考验现代城市规划,还是在拷问当今执政者?   “61年不遇”背后的潜台词   近年来,被称为“逢雨必淹”的北京遭到“61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袭击,官方消息,截至目前北京受灾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成灾面积1.4万平方公里,190万人受灾,其中房山区80万。   从北京市相关部门获悉,截至22日17时,在北京市境内共发生因灾死亡37人。其中,溺水死亡25人,房屋倒塌致死6人,雷击致死1人,触电死亡5人。目前,死者已有22人确定身份,其余15人正在确认中。   每到发大水,一些城市出现内涝的时候,中共当局总能强调这是多少年一遇的洪水和自然灾害。在这强调的背后潜台词就是,这灾难不能怪我们执政工作没有做好,而是因为今年的水量太大。   有学者感叹,北京有鸟巢,有水立方,有无数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颇有几分大国崛起、辉煌壮美的气象,但在那些照像机照不到的幽暗之处,破败的依然破败,肮脏的依然肮脏。一场豪雨就让其显出原形,原来不过是虚有其表。   当人们都在关注这场突袭京城的雨灾并为灾难中的人们祈福时,人们也惊奇的发现拥有“神九上天揽月,蛟龙深海捉鳖”的现代大国,却被中国古代人的城市规划和排水系统羞辱了一番。   北京“逢雨必淹”,但位于北京权利中心地带建于几百年前的紫禁城,虽然经历暴雨,但紫禁城却安然无恙。   明清时期紫禁城的排水系统“暗”藏玄机   与北京市诸多积水区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位于北京权利中心地带建于几百年前的紫禁城,虽然经历暴雨,但紫禁城却安然无恙。   故宫的排水系统主要是修建于明清时期的排水明沟和暗沟。虽然历经近600年岁月,大部份地下排水网路还在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这些明沟暗渠,雨水可以很快流走。根据历史记载来看,不管下多大的雨,故宫内从没有出现雨水阻塞的现象。   紫禁城内的大小庭院都是中高边低,北高南低。每逢下雨时,雨水流入房基下的明沟石水槽,而地面和明沟的水会通过入水口流入地下。各个庭院内的明沟和暗沟的水又流入沟道的支线和干线,最后这些雨水将全部流入内金水河。这些精心设计的明沟暗沟,是在没有精密科学仪器的古代建造的。   北京大多数古建筑,如故宫、天坛、正阳门、钟鼓楼等,为了保证排水,都在地面留有不同式样的泄水口。而坐落在北海公园南门的西侧的团城高于地面4.6米,周长只有276 米的城墙外却找不到一个泄水口,地面也没有排水明沟。但无论雨下得多么大,在团城上只是雨过地皮湿不会产生径流。专家通过实验发现,在团城上即使遇到一次降水量达到18毫米的大雨,地面上也不会形成径流。   距今已近600年的一套明朝建成的古代集雨排水工程,目前仍在团城“服役”。   据中国媒体报导,团城上的青砖造型很特别,上大下小呈倒梯形,同时具有很强的吸水性,每块砖就像一个微型水库一样。下雨天,雨水会通过青砖和缝隙流入到地下。若遇到大雨或连续降雨时,多余的雨水便会借北高南低的走势流入到石质的水眼中。   水眼除了有渗水及排水功能外,还可降低树根附近的水位,使土壤中的水分适宜树木生长。同时涵洞与水眼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地下通风系统,为城内的植物提供了良好透气条件。这套地下集雨排水系统建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近600年了。   北宋赣州的“福寿沟”900年避内涝水浸   当今天许多城市还在为“小雨成溪,大雨成河”的城市排水问题忧虑的时候,江西赣州城900多年以来却一直没有发生过城市积水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赣州城有一套修建于900多年前北宋年间的城市排水系统。这个排水系统现在还在为40多万赣州人服务。文物专家认为,这是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作为古代赣州的城市排水系统,它是宋代水利专家刘彝主持修建的。   整个系统分为福沟和寿沟两大部份,福沟排城东南之水,寿沟排城西北之水。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排水系统的设计思想是“因势利导”,福寿沟根据赣州城的地势,采用明沟和暗渠相结合,并与城区的池塘相串通的方式。这样既可避免沟水外溢,又可利用废水养鱼和种植水生植物。福、寿两沟均通过城墙下面的水窗,将废水分别排入章江和贡江。   整个福寿沟排水系统,是古代城市建设中富有创造性的综合工程。福寿沟在清朝初年曾进行过大规模的维修,使暗渠“广二三尺,深五六尺”,人可以在沟中自由行走。   2012年6月,赣州市部份地区降水近百毫米,但市区却没有出现明显内涝,甚至“没有一辆汽车泡水”。而此时,离赣州不远的广州、南宁、南昌等诸多城市却惨遭水浸。这一切恐怕不服也得服赣州市排水系统好。   图片说明:北京“逢雨必淹”,但位于北京权利中心地带建于几百年前的紫禁城,虽然经历暴雨,但紫禁城却安然无恙。
个人分类: 历史与现实|4019 次阅读|3 个评论
北京故宫暴雨不积水,排水系统设计先进
热度 5 xupeiyang 2012-7-23 15:41
真应该好好学习古人的创新精神。 故宫暴雨中未积水:600年排水系统经受住考验 大殿台基上有1142个龙头排水孔。被排出的水最终泻入内金水河流出。故宫的排水综合了各种排水法,既有地下水道,又有地面明沟,这些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纵横一气的排水设施,能够使宫内90多个院落、72万平方米面积的雨水通畅排出。 给我的好心情吧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5504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北京排水系统为何总是脆弱不堪?
whyhoo 2012-7-23 10:15
在上周六遭遇了61年来最大暴雨后,中国首都北京落后的城市下水道系统再次蒙羞。 当天的暴雨导致城市严重内涝,多处路段由于排水不畅造成严重积水,部分立交桥下积水甚至高达四米;多辆汽车深陷积水之中,一个没能及时弃车而逃的车主在广渠门桥下葬身车中…… 据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北京发布”的消息:截至22日17时,北京市境内共发生因灾死亡37人。其中,溺水死亡25人,房屋倒塌致死6人,雷击致死1人,触电死亡5人。目前,死者已有22人确定身份,其余15人正在确认中。 网友们持续不断地把暴雨和积水断路等灾害照片发到互联网上,批评和热议极端天气下首都的排水系统和应急系统如此脆弱不堪。 一位网友在新浪上发微博说:“一场大雨证明我们始终是发展中国家,连个下水道都弄不好。”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在新浪网的官方微博也发布评论说:“没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没有一流的城市。” 仅仅一年前,一场同样突然而至的暴雨袭击了北京城,造成了路面积水、交通几近瘫痪,愤怒的市民们同样表达了对排水不畅的城市下水道系统和政府的不满,舆论也纷纷施压,要求政府加大城市排水建设规划和投资,提高城市排水能力。然而,一年过去,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 其实,从全国范围看,北京过去几年里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力度位居全国前列,政府也自称成绩显著。自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北京市就开始大力投资市政基础建设。2004年7月10日,一场暴雨造成北京城市内涝,全城交通瘫痪,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示要求北京市认真反思在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此后,北京市着手建设排水管网。随着奥运会临近,北京在改造排涝系统中不断投入巨资,其力度远远超过国内很多城市。 但是,巨额公共投入后的效果到底如何呢? 去年暴雨后,市民们才从北京市规划委接受媒体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北京城市排水能力是按照一年到三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建设。面对公众压力,北京市防汛办负责人当时回应称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希望将最低排水标准从最低一年提高到最低三年,达到三到五年一遇的标准。 对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认为,北京市城市排水能力标准太低,给城市安全带来的风险很大。 一位熟悉北京地下基础建设、不愿具名的城市排水专家也认为,北京等大型城市的排水系统在建设时标准偏低。但他认为目前限制北京这样的城市地下排水设施建设的主要因素并不是资金压力,而是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地下空间更多的留给了电力、电信、以及地铁等直接关系到GDP的公共设施,留给下水道的空间很小。 而且,他说:“北京市把市政排水的业务归属北京排水集团也没有几年时间,北京的下水道责权不分,随着城市化发展,在北京进行排水设施规划和建设困难重重,各种成本越来越高。” 但城市问题总要得到解决。结果取决于政府的决心,如果政府有决心和动力挖开路面建设地铁,为何没有决心和动力挖开路面建设下水道呢? 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显然并未把地下排水设施规划排在投资清单的前列,以北京为例,虽然去年已经遭受了暴雨袭击,但显然,过去一年时间里,市民们并未感受到北京市在城市排水规划和建设上的大规模行动,城市建设依然只是集中在大规模社区、地铁、地上污水处理项目等可见的政绩工程上面,部分城区甚至还在使用着明代修建的排水设施。 近年来,北京城正以“摊大饼”的方式向郊区快速扩张,宽阔的环路、立交桥和巨型社区出现在曾经的远郊区,但城市规划者并未提供有效配套的基础设施,更不用说规划建设超前于城市化的地下排水管网。 每遇暴雨袭城,人们喜欢引用法国伟大的文学家雨果那句名言:“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确实,下水道作为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自有城市以来,就受到城市规划者的重视,人们愿意把智慧和资金优先投入到城市下水道系统的规划和建设之中。 但中国地方政府似乎并没有动力在“良心工程”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投资,这导致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与严重滞后的城市地下排水设施建设之间巨大的反差。即使是北京这样的首都城市,虽然排水管网的建设力度号称位居全国前列,成绩显著,但是糟糕的下水道状况在遇到类似去年和今年这样的暴雨天气时,依然会备受打击。 为何城市管理者没有动力大规模改善城市下水道呢?笔者认为,深层原因可能在于应用于城市下水道的投资不能为政府带来眼前的效益和政绩,地方政府更愿意把公共资金投入到与房地产、工业项目等相关的市政基础建设上去,这些项目能带来快速和可见的收获,有利于政绩评估。 未来,如何让市民住在一个更加舒适和安全的城市,对于中国城市的管理者们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治理方案,更需要对城市负责任的态度。 原文见 http://cn.nytimes.com/article/china/2012/07/23/cc23wangqiang/
个人分类: 社会|1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雨溺水而亡,仅仅是城市排水系统之过吗?
热度 3 wangxh 2012-7-23 09:07
一场大暴雨,竟有37人遇难,其中溺水者25人。 这可是发生在伟大祖国的首都呀! 有人怪罪于城市排水系统不畅之故,是不是有些牵强呢? 怎么俺觉得与“动车事件”怪罪于“天气”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即便真是城市排水系统之罪,那么这个排水系统是谁们建的呢? 是技术问题还是责任心的问题? 各级当家的 ,尤其是 大当家的 ,还是好好扪心自问吧!
3816 次阅读|5 个评论
北京的洪涝与宋朝的排水系统
热度 2 Avalon2013 2012-7-22 11:17
北京这个现代化城市为什么一下雨就涝? 今天还不如古代,城市的官员真应该磕头谢罪了。这是两年前的中国青年报的文章,我把他收藏了,北京一下大雨我就拿出来看看。 江西赣州古城千年不涝:宋代排水系统仍发挥作用 来源: 中国青年报 2010年07月14日03:35 我来说两句 ( 29263 )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7月9日,市政工作人员检查福寿沟 光绪年间福寿沟图   当洪峰到达江西省第二大城市赣州时,遭遇的是这样一幕情景:儿童在城门口水滩里嬉戏钓鱼,买卖人在滔滔洪水边安然地做着生意。看起来,他们丝毫没有把“洪涝”当做“灾害”。   6月21日,赣州市部分地区降水近百毫米,市区却没有出现明显内涝,甚至“没有一辆汽车泡水”。此时,离赣州不远的广州、南宁、南昌等诸多城市却惨遭水浸,有的还被市民冠上“东方威尼斯”的绰号。一时间,效率低下、吞吐不灵的城市排水系统成了众矢之的。   这一切的不同,都源于赣州市至今发挥作用的,以宋代福寿沟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统。   包括广东省一位城管局局长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都承认,城市排水系统做得最好的是江西赣州。不过,他略显不服气地强调,“这个系统也是古人留下的”。    不会被淹没的城市   古人留下的福寿沟呈砖拱结构,沟顶分布着铜钱状的排水孔。据测量,现存排水孔最大处宽1米、高1.6米;最小处宽、深各0.6米,与志书上记载基本一致。   经过3小时通风换气,再穿上有点儿像孕妇装的连体雨衣,顺着2米多高的竹梯往下,终于见到了900多年前的下水道——福寿沟。借着安全帽的灯光,前方是一条不见尽头的砖砌通道。空气很难闻,就像那种多年未经疏浚的死水塘搅拌着垃圾的混合气息。   (足+尚)着齐膝的地下水和淤泥,人只能猫着腰往前走。好在没碰见目击者所述的“吐着信子的水蛇和成群结队的老鼠”,当然也未能如一位市政工人师傅那般幸运,她曾经在砖缝中发现了古人藏匿的金首饰。偶尔有几块刻着同心圆或井字形的青砖,经专家鉴定,都是唐代的花纹砖。   地面上对应的这片区域是一条叫姚衙前的古巷,这里大体保留着宋代的格局,散落着历朝历代的房子。在被问及“老城为啥不淹水”时,老人们都说,赣州是座“浮城”,而且是乌龟形,龟首在城南,龟尾在城北,所以不管江水怎样涨,赣州城都能跟着浮起来。   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明初朱元璋大战陈友谅,军师刘伯温欲破赣州城,久攻不下。最后刘伯温派人用铁钉将“龟”的四只脚钉住,才得以水淹赣州,破城而入。   在赣州市博物馆文博专家万幼楠眼中,这些民间传说都不大靠谱。“不发生洪涝完全得益于一套现在看来都相当先进而科学的城市排水系统。”他说。   史料记载,在宋朝之前,赣州城也常年饱受水患。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1077年),一个叫刘彝的官员在此任知州,规划并修建了赣州城区的街道。同时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   万幼楠分析说,在现代,如果下水道的坡度不够,一般都要用抽水机,而福寿沟完全利用城市地形的高差,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   不过,每逢雨季,江水上涨超过出水口,也会出现江水倒灌入城的情况。于是,刘彝又根据水力学原理,在出水口处,“造水窗十二,视水消长而后闭之,水患顿息”。   在万幼楠看来,水窗是一项最具科技含量的设计。原理很简单,每当江水水位低于水窗时,即借下水道水力将水窗冲开排水。反之,当江水水位高于水窗时,则借江水力将水窗自外紧闭,以防倒灌。   同时,为了保证水窗内沟道畅通和具备足够的冲力,刘彝采取了改变断面,加大坡度等方法。有专家曾以度龙桥处水窗为例计算,该水窗断面尺寸宽1.15米、高1.65米,而度龙桥宽4米、高2.5米,于是通过度龙桥的水进入水窗时,流速陡然增加了2~3倍。同时,该水窗沟道的坡度为4.25%(指水平距离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或下降4.25米),这是正常下水道采用坡度的4倍。这样确保水窗内能形成强大的水流,足以带走泥沙,排入江中。   至今,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仍承载着赣州近10万旧城区居民的排污功能。有专家评价,以现在集水区域人口的雨水和污水处理量,即使再增加三四倍流量都可以应付,也不会发生内涝,“古人的前瞻性真令人赞叹”。    消失的水塘   不过,古人的前瞻性往往赶不上后人的破坏性。   相对而言,深埋地下的福寿沟是保存完好的,现存约1公里的“寿沟”从姚衙前一直延伸到涌金门。雨水伴着污水从城楼下的排水口喷薄而出,同时带着福寿沟里特有的气味。站在船上才会发现,在排水口有一扇铁质的圆形水窗,这是替换了旧时的木质水窗。   问题是,如果江水水位超过排水口,水窗紧闭,江水是进不了城,可城内的积水又从何处排出呢?   据万幼楠介绍,按照刘彝当初的设计理念,福寿沟仅是整个赣州排水防洪体系中的一环。修建于宋代的坚固城墙是最好的防洪堤坝,还有城内的数百口水塘。刘彝曾差人将福寿沟与城内的水塘连通起来,以发挥重要的调蓄作用。   “就像长江流域有鄱阳湖、太湖、巢湖,这些湖也都起了类似的作用。”万幼楠说,水塘增加了城市暴雨时的雨水调节容量,以此减少街道淹没的面积和时间。   然而,让古人想不到的是后人竟会填塘建房。   “这几十年,我们天天呼吁保护水塘,可建国初哪里管这些东西啊?”赣州市一位文保专家说,“现在人更直接,都钻进钱眼里了,城里有地方还不开发卖房子?”   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冯长春是最早意识到赣州水塘重要意义的人之一。1984年,在详细考察了赣州的水塘之后,他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试论水塘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及利用途径——以赣州市为例》。当时,赣州城的水塘面积约0.6平方公里,占整个城市用地的4.3%。   冯长春从赣州园艺场得到的资料显示,1958年该单位拥有400多亩水塘,到1981年初仅剩130余亩。市区其他几个公社所管理的水塘有很多被填平。   一旦破坏了原有的排水系统,在城市排水上出现困境几乎是立竿见影的。冯长春了解到,靠近厚德路附近的水塘填掉后,盖起一幢五层住宅楼,致使周围地区排水无出路,附近的土坯房屋被水浸泡后倒塌。填掉赣江餐厅后面的水塘后,下大雨时,餐厅厨房内积水一尺多深,根本无法正常营业。   在当年的那篇论文里,冯长春建议,今后应该坚决停止向水塘“进军”。同时,他建议将水塘与护城河连成水系。在冯长春看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远大于填塘建房。   26年过去了,在听说“水塘只剩下两口,护城河早已被填平”之后,冯长春仍然觉得非常惋惜。当年北大师生历经数月为赣州作了一份规划,希望新城在外围发展,最终未被采纳。“城市没有水就失去了灵动和活力。”冯长春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水塘被填平后,连接着它们的福寿沟也已经死了。   现在,后来者只能通过荷包塘、蕻菜塘、清水塘这些残留的地名,去遥想当年那座被水环抱的江城了。    如果“唱凯堤”有赣州城墙一半坚固也不至于决堤   直到2007年之前,在赣州市城区的一些地方,也会出现积水淹没到汽车顶的景象。赣州市城管局市政工程管理养护处办公室主任王荣洪并不否认这一点。   有同事问他,“是不是福寿沟不管用了”?对福寿沟如数家珍的王荣洪不同意,因为古老的福寿沟毕竟只能辐射到“宋城”那2.7平方公里。而被淹的地方大多是后建的新区。比如一条814大道,就是因为最初设计标准过低,改了几次,都没能改善内涝的问题。直到赣州市政府发布《中心城区排水专项规划》,委托某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的科研工作者,参照天气、人口密度、环境等诸多因素,才最终确定了排水管线等技术参数。王荣洪认为,如今赣州基本解决内涝问题得益于此。   与古人倡导的因势利导不同,今人看上去更加崇尚用现代科学的力量去改造大自然。在赣州,古城门里装上了密封性更好的防洪铁门,新城区埋下了更粗的排水管,泵站里装配了马力更强劲的抽水机。即使没有水塘,也不过是多消耗点电就能把水送出去。   不过,一位市政工作人员也感叹,“幸好八境台公园的那口蓄水塘还在。”今年的几场暴雨中,雨水总是先汇集到水塘,然后泵站才能直接从水塘里往江里抽水。“否则,根本来不及排水。”   无论如何,相对于其他城市来说,赣州的排水系统总算是合格的。   6月26日那天,洪峰到达赣州,一位网名叫“好的很0303”的赣州市民,拿着相机在城墙上拍下了开头的一幕。他的镜头里既有3600多米长的宋代城墙,也有古城楼里放下的新式防水闸门。有人在后面跟帖问道:“这究竟是古代城市管理者的余荫,还是今人借助高科技的伟力?”   “好的很0303”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经常看报道说,某城市被洪水侵袭,被水泡了,我想管理者在城市建设中也应该学习古人。”他质问道,“如果"唱凯堤"有赣州城墙一半坚固也不至于决堤啊!”   “那些地方官员为什么不能利用现在的科技条件建一些流芳千古的利民工程?”“好的很0303”写道。   的确,赣州人不会忘记那位数百年前的城市管理者。他的铜像如今坐落在赣州城北的宋城公园,左边的石碑上刻着光绪年间勘测绘制的“福寿二沟图”。   据史书记载,公元1087年,刘彝因为“善治水”,被召还京师任“都水丞”,这一职位相当于今天的水利部副部长。他还曾给后人留下一句名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有人据此评价,刘彝属于那种“不是光练嘴或纸上谈兵的实干派官员”。 (责任编辑:杨建)
4354 次阅读|2 个评论
谷歌上的污水厂:无锡城北污水处理厂
sunderong 2012-4-27 15:14
谷歌上的污水厂:无锡城北污水处理厂
无锡城北污水处理厂2001年投产运行,处理工艺为氧化沟工艺。 城北厂排水系统汇水面积约为67km2。
42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谷歌上的污水厂:无锡芦村污水处理厂
sunderong 2012-4-27 15:10
谷歌上的污水厂:无锡芦村污水处理厂
无锡芦村污水处理厂1992年投产运行,处理工艺为A2O工艺。 芦村厂排水系统汇水面积约为70km2。
3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城排水何时畅
热度 1 yangyongtian 2011-8-26 09:23
十里河今天如愿, 巧把汽车变成船。 车厢进水马达熄, 纹丝不动没有帆。 一场豪雨一小时, 公路成河已不鲜。 排水系统何时畅? 京城百姓急切盼。
个人分类: 感怀|1902 次阅读|1 个评论
百年前德国设计排水系统助青岛远离内涝:城市被淹让谁脸红
热度 3 杨学祥 2011-7-4 12:44
媒体称百年前德国设计排水系统助青岛远离内涝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4日11:00 中国青年报   雨季的到来,让我国不少城市陷入“水城”的窘境。新晋“水城”是内陆城市长沙。6月28日,长沙6个小时降雨54毫米,造成部分地区积水,一些路段积水甚至没过大腿。   但从全国来看,长沙的内涝似乎不值得大惊小怪。   6月23日下午4时30分左右,北京突降暴雨,截至当晚7时,城区平均降水57毫米,个别地区最大降水量达182毫米。这场暴雨带来的不仅是闷热的暂时离开,还让北京城狼狈不堪。城区多处积水,多处道路瘫痪,形成了众多网友眼中的北京新八景,比如“二环观海”、“水上机场”、“地铁瀑布”等等。   让人痛心的是,两名青年因下车推雨中熄火的汽车掉入污水井中,瞬间被水卷走。6月24日,两人的尸体在距离事发地3公里处的管井中被发现。   暴雨中的北京再次登上了众多境外媒体的重要位置。BBC、《华尔街日报》等多家媒体均推出“水漫京城”的图集;路透社推出题为“大水将北京变为池沼”的报道;德国新闻电视台更是使用了“大水吞噬北京”的标题。   仅仅一周前,也因为一场暴雨,让“到武汉来看海”成为网络流行语。   进入雨季以来,广州、深圳、重庆、杭州、南京、南昌等城市,轮番上演暴雨淹城的景象,“东方威尼斯”的称号在中国多地开花。   地下排水系统:难盈利 缺投资   按照北京市防汛办主任王毅的介绍,这次降雨是今年入汛以来最大的一场雨。三个特点导致了城区积水。一是雨量大;二是强度大,北京1个小时的降雨量达到128毫米,超百年一遇;三是范围大。   从当日的气象数据上看,6月23日北京的暴雨确实来者不善。丰台、石景山、紫竹院、五棵松等10个监测站的降水量均超过100毫米,属大暴雨级别。其中,最大降水量出现在石景山模式口,为182毫米。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像此次雷雨这种强对流天气,特点就是雨量不均、强度大。加之降水持续时间较长,降水量较大。   武汉一周前的暴雨,也是十余年来最大的一次。但其他内涝城市所遭遇的暴雨,远远不到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的标准。   对北京这场百年一遇的暴雨,孙继松表示,尽管北京10个监测站点同时出现超过100毫米降水的状况并不多见,但也算不上罕见。   更多的问题,出在城市排水系统上。   按照北京市防汛办主任王毅的说法,北京市排水系统设计的是1到3年一遇,能够适应每小时36到45毫米的降雨。在北京,只有天安门那样的重点地区的排水能力比较高,其他地区的排水能力较低,导致近几年频繁发生积水。如果要提升排水能力,需要综合多方面条件,比如最初的管网建设、城市规划等等。   北京排水集团管网分公司副经理梁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京的城市排水设施标准低。北京市水务局给出的解释也印证了这种说法。   难以令人相信的是,在北京,一些地区的排水管网还是明代的设施。   从全国来看,城市排水设施落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重光告诉记者,城市地下建设与地上建设是同等重要的事。某种意义上,甚至是更重要。但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这一关系却被颠倒了过来。   “首先是城市整体规划不够科学,没有长远科学的预期判断。”杨重光说,在城市规划上,地上建设与地下建设怎么能够相互匹配与适应,城市内部与外部如何协调,有很多具体细致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但这些年,我国城市发展思路有不小的偏差,各地都更看重地上建设,可以直接带来城市外表的提升,对地下建设重视不够。   在杨重光看来,城市地下系统建设是公益性质的,不像地上的房地产开发可以盈利,很难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地下建设完全需要政府投入,但各地投入都不够。不仅如此,各个城市的地面都被大面积硬化,导致城市地面的渗水能力越来越差,结果就是一下雨就内涝。有数据显示,北京超过80%的路面被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材料覆盖,雨水根本无法渗透。   类似的观点来自市政问题专家、《公权市场》作者徐宗威。他告诉记者,我国城市普遍存在排水系统建设滞后问题,城市在迅速地大规模发展,但却没有能够与之相适应的排水系统。   “在国内,排水管沟直径超过3米的几乎没有。而在一些国家,排水管沟可以跑汽车。”徐宗威说,地下系统的建设看不到形象,对城市外观的改变没有贡献,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的观念造成了现在的结果,各个城市都在建设高楼大厦,但地下系统建设却裹足不前。   在徐宗威看来,尽管城市地下系统建设的滞后造成了城市内涝,但也不能完全归罪于地下系统建设的滞后,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城市规划。   “城市太大不仅带来排水问题,还会带来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城市病。但我国城市却争先恐后地朝‘大’发展。”徐宗威说,城市太大,搞再多的排水沟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城市发展能不能改变思路,搞小型的、组团的城市?   年年防涝年年涝   近年来,城市内涝已经越来越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一大软肋。每年雨季来临,总有不少城市相继加入“水城”队伍。   2004年7月10日,北京市突降大雨,连续4个小时的降水让北京市41处道路出现积水。   2005年、2007年、2010年,广州市都因暴雨造成多处街区被淹,交通瘫痪。   在长江沿线的杭州、南昌、武汉等城市,内涝几乎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要遇到暴雨,必定出现程度不等的内涝。   2007年,济南、郑州因暴雨造成内涝,造成数十人丧生。   每一次内涝过后,这些城市的管理者都公开表示要下力气加强地下排水系统建设,解决内涝问题。   2003年开始,南昌市先后投入20多亿元,改造城区地下排水系统。2005年,南昌市又启动了1000多条小街小巷地下排水系统改造工程,再次投入10多亿元的巨额资金。   然而近日连降暴雨,南昌依然没有逃脱内涝的纠缠。   2009年,广州市拿出9亿元对城区200多处易浸地点进行改造,然而,现在似乎还看不到这项改造工程的实际效果。   在武汉,每次内涝过后都要采取若干措施进行补救,然而,总也无法避免下一次的大水淹城。   1997年,杭州市规划局工程师邵尧明曾研究出一套“暴雨公式”,根据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城市某个区域要布置多少雨水口,埋多粗的排水管。2008年,原建设部曾发文要求将该成果在全国推广。但该成果在全国推广的效果如何?不得而知。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面对暴雨,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在严防内涝,然而,效果始终平平。   从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最低排水标准来看,基本上是一年一遇。而所谓一年一遇,是指每个小时可以排36毫米的雨量。面对暴雨,这样的标准显然过低。   而一些国外的大型城市,城市排水标准普遍比国内高。比如纽约是“10至15年一遇”,东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在东京,用于排水的地下河深达60米。   北京市防汛办主任王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城市排水设施和排水能力决定了积水的程度,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希望将最低排水标准从最低一年提高到最低3年,达到3至5年一遇的标准。   在中国,也并非所有城市的排水工程都这么脆弱。   公开资料显示,有两个城市的排水系统备受赞许。一个是江西省赣州市,一个是山东省青岛市。   2010年6月,当广州、南宁、南昌等城市在暴雨的冲刷下相继变身“水城”时,江西省赣州市尽管也遭遇了近百毫米的降水,但整个市区甚至没有一辆车被水淹。    在赣州市,以宋代福寿沟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统至今依然发挥作用。   在青岛市 ,100多年前德国人规划设计了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让青岛远离内涝的隐患。   不过,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随着这两个城市的发展,原有排水系统覆盖的老城区远离内涝威胁,但新城区却在暴雨来袭时束手无策。   100多年前,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说过,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如今,要花费多少时间和金钱,我们的城市才能摆脱内涝的阴影? http://news.sina.com.cn/c/2011-07-04/110022752668.shtml 城市肥胖症:城市高层建筑和热岛效应导致暴雨 2011-6-25 12:36 城市肥胖症:城市高层建筑和热岛效应导致暴雨异常 杨学祥,杨冬红 近年来,随着大城市的不断扩容,百年一遇的的暴雨连续发生,城市内涝成为城市管理最薄弱的环节,年年预防,年年遭灾。 城市暴雨频发,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 一些学者已经注意旱涝灾害的人为因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城市不断扩容和摩天大楼林立,改变了地区温差和大气环流,城市热岛效应和高空快速气流与海洋地区形成明显的温差和气压差,造成极端暴雨事件,频发城市内涝。2011年6月18日,中国中部的大城市武汉遭受强降雨,6月23日北京一小时的降雨量达到128毫米,超百年一遇。连日来,中国部分城市遭遇强降雨袭击,多个城市都因排水不畅出现了大面积的滞水。武汉、杭州等城市,交通几近瘫痪;上海地铁车站倒灌,乘车需打伞 。旱涝灾害的人为因素值得关注。 天气变化主要与对流层气体运动有关。吸收太阳辐射热量所在空间的温度和高度控制了对流层的气体密度和气压。一般在空气受热强的地区,形成低密度的低压区;而在受热弱的地区,形成高密度的高压区。在近地面水平方向上,赤道地区为低压区,两极地区为高压区;在垂直方向上,靠近地面的热空气为低压区,高空冷空气为高压区。气压的不均匀性导致气体运动,形成大气环流。受这一规律控制,一般空气在地面从两极流向赤道,在高空则从赤道流向两极。实际的气流分布并不这样简单,除赤道和两极外,还出现了30o、35o和60o三个特征纬度,表明太阳能量分布差异不是大气环流形成的唯一因素。 靠近地面的热空气为低压区,高空冷空气为高压区。气压的不均匀性导致气体运动,形成大气环流。所以,地形地貌对大气环流的影响非常重要。 Allegre和Schneider的研究表明,距今200万年到300万年前之间,古气候纪录开始显示出温暖和寒冷时期的重大变化有大约4万年的周期,与黄赤交角的变化周期完全一致。在距今60到80万年之间,占优势的循环从4万年的周期转变到10万年,并有很大的起伏。火山喷发和喜马拉雅山脉构造事件等可能是其变化的原因。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不断隆升,加剧了大气圈的差异旋转和两极上空的大气涡旋,加强了出现在两极的臭氧洞漏能效应,使北极冰盖可以扩张到低纬度的海拔高度为5000m的青藏高原,使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周期(10万年)起主要作用。这是构造运动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证据,单纯的轨道因素无法解释这一转变。 位于中亚干旱区的咸海地区,在前苏联的农业生产上却居于重要地位,其棉花产量占前苏联的95%,水果占1/3,蔬菜占1/4,稻谷占40%。由于气候干旱,90%的农田依靠灌溉。随着生产的发展,在入流的阿姆河和锡尔河上挖掘了一系列的运河以引水灌溉,水浇地从50年代的290万公顷发展到现在的750万公顷,引水量每年达几十万立方公里。入海水量的大量减少使近30年咸海面积缩减了40%,贮水量减少了67%,海平面下降了14m,海水退缩后使30000km2的海底出露,变为沙漠,使原有几千人口的沿海城镇穆伊纳克和阿拉尔斯克处于风沙包围之中,入海两条大河三角洲的湖沼消失,当地70%~80%的动物灭绝。随着海水容量的减少,水中含盐量增加 2倍,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本地鱼种已完全绝迹,渔业也随之调零。干涸海底的含盐尘土被风吹扬至附近的农田,使作物减产。农民为了维持农作物的产量而大量施用化肥与农药,污染地下水。环境质量的恶化导致许多疾病的流行,据报导象传染性肝炎、伤寒、黄疸、肠道感染和癌症等病例均明显增多。大风还把灰尘、盐分和风干了的农药颗粒吹扬至几百公里以外,西达黑海,北达北极圈内。盐分与农药颗粒随雨水降落,所到之处,作物、草地牧场、森林和野生生物均受其影响。咸海缩小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前苏联有的官员也承认,这比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还要坏10倍。这是人类抗小灾致大灾的典型实例。 中国城市近年暴雨记录: 2007年7月17日,重庆受暴雨袭击,这场115年一遇的暴雨造成42人死亡,12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7亿元。一天后,山东省会济南又遭厄运,34人在暴雨中遇难 。 2010年5月7日凌晨,广州城的上空惊雷不断,大雨滂沱。一场50年一遇的大雨,把这个即将举办亚运的“国际大都市”浇了一个透心凉。城市主干道水浸一度深达3米。“认真吸取‘57’灾害教训,反思排涝系统,严查薄弱环节。”履新不足一月的广州市市长万庆良措辞严厉,几乎下达了军令状。然而5月9日,广州又一场大雨。虽然广州水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已经24小时待命,但暴雨再度成灾,一个又一个的地下停车场遭受灭顶之灾。一场大雨就把广州20年的城建打得原形毕露,再有100多天,广州将召开亚运会,这场暴雨背后,外界看到外表光鲜的广州城,地下排水系统更像一个绣花枕头 。 广州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东表示:“这场雨历史罕见,这在国内任何城市都会引起积涝。”他告诉记者,广州多个监测站都录得历史最高值的降雨量。而且,这场暴雨降水时间非常集中,普遍在不到6个小时内出现了超过100毫米的降水。而且这场暴雨几乎覆盖了广州全市,这让水务应急单位的排水车应接不暇。据统计,当天广州全市102个镇(街)受水浸之灾,109间房屋倒塌,24个停车场被淹,造成经济损失约5.438亿元 。 中新广东网2010年5月15日电 近日广州连降暴雨,暴雨导致广州多处地方被水浸,广州的交通严重受阻,几近瘫痪。5月14日暴雨再度侵袭广州,广州市区21条主干道瘫痪,车辆需绕道行驶。广州市已以当天17时20分启动防御暴雨三级应急响应,水务局下雨之前已派出有关人员到易发生水浸的地区布防,同时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 中广网柳州2010年5月15日消息(记者)受切变线和弱冷空气影响,5月13号到14号,柳州自北向南出现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 昨天早上6点40分,柳州市气象台发布了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据气象部门统计,5月13号晚上到14号下午的5点,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安陲、滚贝、香粉3个乡镇的降雨量都超过了110毫米,其中安陲乡降雨量最高,超过了120毫米,柳州市区和柳江、融安、三江等县都出现暴雨天气 。 中新广东网2010年5月15日电 14日傍晚前后暴雨袭击广州市,羊城再度成为泽国。广州气象台更于23时55分启动红色暴雨预警信号,这是广州今年入汛以来第二次发布红色预警信号。受大暴雨影响,白云机场40航班因此延误。而广州部分市区再次出现“水浸街”现象,天河区五山路华南师大路段积水盖过人的膝盖。由于此前特大暴雨带来巨大财产损失的经验教训,广州市民对此次暴雨的到来做了防御措施。在杨箕地铁站,工作人员已事先准备好沙包等工作用以抗击积水。据悉,此次暴雨受低压槽影响,广东省粤西北、粤中、珠江三角洲先后出现了强降水。14日广东全省共有32个市县发布暴雨预警信号;有11个市县发布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 人民网讯 2010年5月13日,湖南省涟源市遭遇五十年一遇特大暴雨。继5月6日至8日暴雨过程后,5月13日凌晨3时至晚上20时,涟源市再次遭受暴雨、大暴雨袭击,全市21个雨量站点均超过100mm,降雨量最大的涟源城区站24小时内达到172.1毫米。涟水、孙水、白马水库水位均急剧上升,超过警戒水位,20个乡镇告急。该市迅速启动Ⅲ级预警响应。据初步统计,此次暴雨洪灾中,全市47.8万人、20.1万亩农作物受灾,紧急转移人员人1.26万余人,房屋倒塌1710间,死亡大牲畜1160多头,直接经济损失达2.54亿元 。 2011年6月18日,中国中部的大城市武汉遭受强降雨,6月23日北京一小时的降雨量达到128毫米,超百年一遇。连日来,中国部分城市遭遇强降雨袭击,多个城市都因排水不畅出现了大面积的滞水。武汉、杭州等城市,交通几近瘫痪;上海地铁车站倒灌,乘车需打伞 。 我在2009年7月9日指出,进入7月后,赤道中东太平洋异常偏暖状态继续保持,中国东北出现低温冷夏年趋势,流感大流行进一步发展,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将导致低温、夏涝、秋旱、流感蔓延的新发展。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当年,我国发生干旱的可能性大(如2006年四川特大干旱)。2009年9-11月为弱潮汐时期,将加剧旱情,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关注低温冷夏的发展趋势,做好预防和农田管理,促进农作物生长和尽快早熟。低温也会导致流感的更快发展 。 2009年9月的秋旱最终在2010年4月形成西南地区的特大干旱,我在2010年4月1日指出干旱原因的同时,再次提出“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的教训 。 这篇2005年写的文章 ,可能早已被人遗忘,尤其是城市管理者,可能闻所未闻。官照样日复一日地升,日子照样一天一天地过。平静似水,似水平静。可谁能想到,由于地下排水不畅,顷刻汇聚的雨水一改往日的平静,变成杀人的利器,重庆济南被暴雨重创,天灾人祸共酿死亡和伤痛。2007年7月17日,重庆受暴雨袭击,这场115年一遇的暴雨造成42人死亡,12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7亿元。一天后,山东省会济南又遭厄运,34人在暴雨中遇难。人们不禁要问: 城市管理者的责任何在 ? 2010年5-7事件和5-13事件再次暴露了城市管理的漏洞,忙于建设,疏于管理,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严重的损失将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浪费。 2011年6-23事件表明,城市内涝和交通拥挤一样成为城市肥胖病中的不治之症。城市减肥,势在必然。 参考文献 1. 邓杭,易靖,王硕。北京昨日一小时降雨量超百年一遇 多处道路中断。2011年06月24日02:16 京华时报。 http://news.sina.com.cn/c/2011-06-24/021622695595.shtml 2. 重庆济南被暴雨重创 天灾人祸共酿死亡和伤痛。2007年07月25日 10时42分 南方报业网-南方都市报。 http://news.tom.com/2007-07-25/07AI/09739936.html 3. 龙飞。暴雨之后:广州城建漏洞百出。2010年05月15日09:58中国经营报。 http://finance.qq.com/a/20100515/001746.htm 4. 廖宴思。暴雨频繁侵袭广州 阻断夜人回家路。2010年05月15日 10:05 来源:广东新闻网。 http://www.gd.chinanews.com.cn/2010/2010-05-15/2/44818.shtml 5. 张江元,柳州台,赵鑫婷。广西柳州昨天遭暴雨狂袭。2010年05月15日 12:29中广网。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00515/2191985.shtml 6. 程景伟。广州再成泽国 夜里启动暴雨红色预警。2010年05月15日 18:23 来源:广东新闻网。 http://www.gd.chinanews.com.cn/2010/2010-05-15/2/44777.shtml 7. 郭国权,易海和,刘厅。湖南涟源遭遇五十年一遇特大暴雨 损失达2.54亿元。2010年05月15日09:49 人民视线。 http://pic.people.com.cn/GB/165652/165654/11603761.html 8. 杨学祥。做好迎接厄尔尼诺事件的准备:严重秋旱可能发生。发表于 2009-7-9 9:11:14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2586 9. 杨学祥。 又一份不合格的答卷:西南大旱和美国气候“秘密报告” 。发表于 2010-4-1 8:13:2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7846 10. 杨学祥,杨冬红。印尼海啸敲响了沿海大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的警钟。2005-1-16光明网博客。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5/6726.html 11. 杨学祥. 一份不合格的答卷: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 2007-7-30光明网博客。 http://bsg.gmw.cn/u/466/archives/2007/14757.html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59096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326 次阅读|6 个评论
城市肥胖症:北京被淹不仅是排水系统问题
热度 6 杨学祥 2011-7-2 02:11
殷冬明:北京被淹不仅是排水系统问题 来源:搜狐嘉宾访谈 2011年07月01日16:54 我来说两句 (0) 复制链接打印 大中小 主持人:第一时间,共评时政,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第一时评节目,6月23日的下午北京遭遇了十年以来罕见的大暴雨,这场暴雨导致多个路段积水严重,当晚的北京交通是完全陷入到了瘫痪状态。其实今年以来中国各个地区都陆续出现了因为暴雨导致内涝的严重情况,那么城市的排水系统也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各种问题相继浮出水面,那么今天我们请到了(维翰)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清华大学城市规划与公共管理客座教师殷冬明,来做客我们的演播室,一起跟大家深入探讨我们现在的城市排水系统,您好殷老师。 殷冬明:您好。 主持人:大家好,跟各位网友打声招呼。 殷冬明:大家好。 主持人:这次北京遭遇十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暴雨,导致了很多地方积水严重,是不是像网友指出的那样“是城市建设排水系统跟不上以及维护不利两方面的原因?”从您的专业角度来讲,这一场暴雨为什么会导致交通瘫痪? 殷冬明:我想从大的层面上来说,北京和中国大量的城市,在城市排水系统和城市地下管网建设这个层面的确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水平有差距,这一直都是一个事实。但是仅从23日这件事来说,我想它可能有几个因素未必如我们从媒体上或者我们自己亲身感受到的那么强烈或者说它的严重性那么大。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城市地下管网系统它其实是整个大的城市建设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所以这次的排水量的过载和局部的溢出,实际上不仅仅是这个系统出了问题,而是一个被很多次谈论、但是往往由于这个问题过于宏大而被大家忘记了的一个大问题的一个折射——那就是北京目前主城区的人口负载严重过多。 主持人:人口负载? 殷冬明:对,北京市多次总体规划和省规委多次会议上谈到从北京市主城区向外疏散人口,2004年到2020年总体规划就谈到北京市最重要的一个发展路线,就是要多中心化,也就是说现在北京只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是以三环或者四环为边界的这么一个大饼,然后这个饼在不停的往外摊,我们一直都管这种城市发展模式叫摊大饼,摊大饼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城区内部的人口越来越密集,而城区内部所承载的方面很多,例如交通还是运输、排水、供水以及其他城市服务层面类似于消防、地铁运输,现在地铁大规模的线流和交通日益大规模的拥堵,都和我们的北京发展模式的单中心化有关系,所以实际上很多路段大规模拥堵出现积水溢出,也是人口聚集量和当地城市建设工程最不匹配的阶段,当地的工程建设指标可能是按照10年前、20年前、30年前人口负荷区设计的,30年前是够用的,现在很明显不够用,但是这件事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归结为说是排水系统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大系统方面在城市发展模式上面可能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新的解决方案,水淹上来了大家觉得很不舒服,而且出现了多年没有见到的瀑布挂地铁的奇景,可能每个人的视觉印象冲击力会很大,但是我想这件事情的确不能够仅仅归咎于排水系统一个原因。 而且可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气候问题,因为中国和其他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有一个非常本质的区别,这个区别我们往往也会忽视,那就是我们处在完全不同的气候区,咱们中国的最典型的气候叫做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最重要的两个词就是季风,我们的气候环境里面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在雨的分配上面叫做雨热同季,雨热同季的意思就是每个最热的季节也是雨分布最多的季节。我举一个例子,北京多年平均的降水量每年大概是在650毫米左右,而上一次大雨基本上城区很多地方在24小时内降水标准差不多在50毫米左右,也就是说一天里1/5的时间里面降下来了全年1/12的水,实际上在整个北京的雨季它差不多可能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面集中了全年95% 以上的降水,那么这种雨热大规模同季就导致了北京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所需要的设计负荷比起其他地区气候区的城市来说要强很多。比如说我们举几个类似的也是世界著名都市的例子,比如说像巴黎、纽约、伦敦,这些城市他们所处的气候区雨热是不同季的,巴黎和伦敦处于西风带的笼罩范围之下,常年都是从大西洋上西风吹来雨气,所以巴黎和伦敦常年的天空里面可能有一半都是阴天,都在下雨,但是它雨量不大,都是比较温和的中雨小雨,所以他们先天比我们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就是他们可能雨热的分配的不均衡性导致他们所有的排水管网的设计的上线是咱们北京这个气候区排水管网设计上线的1/3或者1/4,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也是大自然先天给我们设计了一个,就我们需要比别人大的多的排水腾空才能够使得我们的城市水环境达到和他们类似的水平,我想这两个因素在最开始咱们要抱怨比如说水太多了或者说蔓出来了恐怖了,已经到要到北京来看海了,是必须考虑进去的,当然那些图片从感官层面的确很吓人,就是天安门广场上他们号称天安门要成水安门了,就是整个地面也是一片汪洋,波光粼粼的水面应着。 主持人:还看到故宫,故宫也是那样。 殷冬明:是,映着路灯和华表上面的那个照明,然后让我想起小时候唱的歌,《让我们荡起双浆》之类的那种场景,但是这些在视觉上很有冲击力的照片,可能除了我们刚才讲的两个因素,实际上我觉得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北京的发展模式,还有一个是咱们所处的大的气候背景,还有第三个因素就是现在通讯技术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以前每次下大暴雨的时候,比如说北京上一次下这样大的暴雨可能是十年前,十五年前,那个时候不要说微博,就是一般的网络和BBS上面上传一张照片可能你还需要在网络上泡个五年你才能混到那个权限,现在是全民媒体的时候,所以这种照片的汇集程度,而且由于这种照片所带有的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所以它被传播的速度和震撼程度也远远超过十年前,十五年前。 主持人:明白了。 殷冬明:所以我想基于这几个原因,可能我们通过媒体所看到的这场暴雨的超常程度可能没有它实际那么大。 主持人:其实是感官的刺激带动内心的震撼和感受力会更猛烈一点。 殷冬明:没错。 主持人:,其实这场导致北京交通瘫痪的大暴雨,所有人的关注点都在排水系统上,您从规划的方面为我们网友指出来了有一个城市全新规划的问题,第二就是更加客观的给我们指出了其实还包括气候的问题,第三,加上我们的通讯系统完全扩大了震撼效果,所以这次大暴雨大家可能议论纷纷,各位网友也都在网上调侃发图,或者是也有人会很紧张。但是无论怎么样,今年很多城市都发生了因为暴雨产生内涝的情况,那么我们的排水系统的问题就不得不拿到这个台面上好好地把它研究一下了。 有网友在网上这么说,现在北京市中心城区的排水管网最早还保留有明代的设施,我不知道他这种说法真实性有多大? 殷冬明:非常正确,的确有,而且这个设施我自己去拿脚踏勘过,这个位置在哪呢,就在现在咱们前门楼再往南,前门大街上面,因为前门那个地区历经改建、拆迁,而且有多个开发商在那里留下过自己的痕迹,从文化层面角度咱们就不谈了,但是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北京作为一个千年的地都古城,它城市建设的遗址,比如说最早的北京市金融交易所,有点类似与现在的纽交所,然后就在这个金融交易所的旁边,现在前门大街最北端那个位置就有一个保存着非常好的一个古建筑,他们下面的排水管网就是明代的青石器的,当时我参与了前门大街东侧和西侧,也就是(鲜鱼口和大栅栏)两个地区的整体规划建设的研究工作,我和当时我非常敬佩的一位前辈黄汇老师,他是梁思成的学生,我们一起到那里看过当时明代修的地下管网,那个管网的口径大概得有一米多长,在当时明代来说这属于非常大的一个工程量,当时实际上还有水在里面走,气味不是太好,但是总而言之,北京这一套管网是的的确确存在的,而且北京如果说我们要去讨论它的这个排水系统的话,严格意义上来说在明代和清代它比起我们现代要好很多。我们都知道的龙须沟是一个臭水沟,由于老舍的小说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而且我不知道在你们那一辈有没有这个课文,反正我那一辈是有的。 主持人:有,咱们应该是一辈。 殷冬明:龙须沟在当时是一个臭水沟,然后还有小孩掉进去淹死了,所以是一个非常负面的形象,但实际上龙须沟曾经是北京市非常重要的一条景观和排水并重的城市河流,它的两岸风景非常的美,所谓的龙须意思就是从前门大街,前门大街可以被认为是背景城龙头胡须的位置,这个从龙的胡须那儿流出来一条河,两边的风光已经幽美到类似于像巴黎的塞纳河那种感觉了,所以在明清两代实际上有很多人在这个河边,到了春天阳光灿烂的时候就出来郊游、喝酒,龙须沟以及当时另外几条河流总共有五条,具体名字我现在不一定能记的全了,它构成北京市最主要的一个地面排水和排河系统,然后把这个系统和城市相衔接的其实就是包括我们刚才谈到前门大街明代的古沟渠在内的那些内城的排水地下截水工程,整个这个大的功能直到民国初期以至于解放初期了,它由于出现了大量的工厂在河边聚集,工厂聚集了以后排污造成地表和水面大规模污染,最后不得不以龙须沟为主要的代表手段,就是把它给地面封闭了,地面封闭以后,由于无法疏浚导致地下本来的河流就慢慢淤塞,类似与这次北京23日暴雨,瘀的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莲花桥那一代,它的桥下实际上原来有一个地方就叫莲花池,莲花池有一条河是往外流的,是我刚才说的五条往外泄洪的河流之一,那一条河和龙须沟的命运实际上是一样的,也是由于大规模的污染,最后被彻底盖上盖子,盖上盖子以后没有疏浚就淤塞了。也就是说实际上我们人类的活动,是长达百年的活动,不仅仅是近十年或者二十年的活动,对于水的外泄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一点不能说是一时或者某个人的责任,而是说我们大家对于这件事情我想其实都是有责任。 主持人:漠视很久了。 殷冬明:对。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其实明清的排水管网反而要比现在的要科学或者是再遇到暴雨的情况下疏散水的能力要强,那么我们要看一下,现代城市在整个经济化建设当中可能是发展突飞猛进,这个速度跟明清时的发展速度是不可比的,那么现在在这种现代化的都市当中排水的管网又遇到了哪些新问题? 殷冬明: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如果从绝对数量去对比现在地下修的管网要远远超过古时候,不要说明清时候,任何古时候和现在都是没法比的,因为现在地下管网我们印象中,当发水时你想起来地下有排水网,实际上地下有很多管线,包括电力管线,信息管线,煤气管线,除了排水以外还有积水管线,而且排水实际上正常情况下应该是两套管网,一套管网叫污水管线,一套管网叫雨水管线,那么这么多管网,它的建设量我想从绝对值上和古代来说是没有法比的,但是有一个另外的指标和古代也没有法比,那就是我们人群的活动密集程度,他的活动强度超过古代城市人群的活动强度可能数十倍数百倍都不只,那在这种情况下,相对来说中国可能它体现出一个更加明显的在城市建设思路方面的不足,就是我们往往关注地面上的东西,而忽略了地下的东西,而这个地下的东西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实不光是官员,老百姓也一样,他看见这个城市高楼多,就像我们公司里有的时候来一些外地的同事,问他为什么想到北京来发展,他说北京高楼多,漂亮,所有人到这里来看到的都是高楼,但是真正与城市的建设质量相关的是它在地下进行的一整套的非常复杂的这种系统工程建设,这个建设有很多非常好的例子,最棒的例子是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蒙特利尔几乎把整个城市60%的建筑全部建到地下去了,那么如果拿它作为一个例子,显然咱们北京或者说任何一个中国城市的地下管网建设量都是很低的。 主持人:怎么理解这个概念,就是把它大部分建到地下去? 殷冬明:这个也跟气候有关系,它是处在一个非常寒冷的气候区,一年人群适合在地面上活动的时间可能不超过四个月,有点类似与咱们西伯利亚那一代的气候,而当地的经济活动又很发达,所以如果说你要求人们经常把活动环境保持在地面才能够进行正常的商业行为的话,可能对他们的耐寒能力要求过高,所以这个城市差不多把城市最核心的主要商业建筑和主要的办公建筑都从地下开始往上修,也就是说我们一般建一栋楼往下打地基,打桩可能你打一次要20米、30米,然后桩一下下子可能再往下深个20米、30米、40米,但是在他们那儿是一次性开挖60米以上,非常深,然后基本上人的行为通过大量的导风、采光和功能设计手段使得所有的行为几乎都可以在非露天的环境中完成。那么跟蒙特利尔类似的一些大型城市它在进行建设的时候,尤其是近一百年以来,它的地下开挖量比咱们中国也要大很多,他们对于建筑的综合寿命的考虑要更长一些,所以,我想最大的区别倒不在于说具体的排水管网的差别,而在于城市建设思路层面,首先是先把地下挖好了再建上面还是说更看重地面的部分,因为地面的部分一旦建好了,你想再去动地下那个代价将会成百倍、千倍的增长,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因素。 如果我们要具体考察地下的话,单纯说到我们刚才把地下管线分了很多小系统,其中最多的两条系统和暴雨最相关的两条系统,我觉得这一点也涉及到城市建设思路上面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排水和排污问题究竟是合流制还是分流制的问题,合流制是说我只建一套排水和排污共同使用的系统,合流制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只有排水和排污的共同管线,那么后来又发生了一个新的小的改良,叫做截流制,截流制的意思是雨水和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平时也和最简单的那种合流制一样,全部通过单套管线全部排掉,如果说雨水过大的时候,它有一个截流管,会同截流管一处排到地表,但是这两种方式在本质上都不适合现代城市的这种气候特征,尤其是在北京这种我们刚才谈到的这种独特的气候环境背景下面,我想这种方式从先天上来说都不适合,但是又由于咱们北京城市建设很多老的设施是50、60年,甚至一百多年以前就有了,所以百年前的这种建设指标他可能并没有按照分流制的方式,就是雨污各有各的排泄系统,雨污各有各的排泄系统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这个好处不仅仅是说我的雨水管线可以以疏导为主,污水管线由于这个流量是一定的可以不用做的特别大,但是污水管线可以把它直接通到污水处理厂,这样我雨水不需要处理就可以排放,而污水处理的成本也会降低,这是分流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而且这个优势,当我们发生水面溢出的时候,这个优势就成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大家都觉得暴雨溢出只造成一个生活上的不便,顶多是你的车被淹了要去修或者说要找保险公司去交涉。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如果你用的是合流制的排水系统,而合流制的排水系统它是仅仅在大雨超过它的排泄能力的时候,它从截流管溢出的话,它会带着生活污水和废水一起从截流管溢出,这样就相当于这不仅仅是一个水淹的问题,而是一个公共问题了,因为我们的生活污水大家都知道里面有大量的病菌,甚至有可能包括一些工业生产上的化学污染和医疗器械产生的医疗污染,这些当它都随着正常的雨水在地面上漫流的时候,它对于人的健康危害是非常大的。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区采用分流制是一个我们在城市建设上也应该遵循的原则。目前可能大部分城市已经采用了这个原则,但是对于少数城市建设资金比较紧张,而政府对于建设速度又有比较高要求的时候,可能未必都采用了这个分流制的建设原则。 主持人:刚才其实您给城市排水管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科学化规划,那么在您说到一些地方城市在这方面去做,可能资金有限的前提下,我们在网上搜到了这样一消息,是说6月18日,武汉遭遇了一次1998年以来最强的大暴雨,整座城市瞬间变成了一个“水上世界”。 连日大雨让南昌陷入了内涝,号称耗资20亿改造的城市五大排水系统在如此密集的降水面前不堪一击。如果说武汉还“有情可原”,但是南城的情况就让人很不解……20亿改造的排水系统为什么也这么的脆弱?造成这几个城市滞水的原因都是什么? 殷冬明:我想这个事情一方面和当地的城市建设的多年欠账有关系,也就是说我投的很大一部分资金实际上是在补头30年的欠账,而还有一个原因是武汉和南昌两个城市周边水环境和北京又不太一样,北京周边没有特别大的地表径流,但是武汉是被三江所分割的,而南昌旁边就是著名的赣江,赣江是长江的支流,当地的年降雨量都要超过北京一倍到一倍半以上,那么在这种水环境下可能他们为了达到好的排水能力他们耗费的资金要更多。 还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又和气候有关系,也就是说今年或者说去年到今年发生的一系列极端天气事件,实际上和地球太阳周期运动有关系,我们知道太阳黑子的运动周期差不多是11年到12年,在这11年里面会有一个极端天气和一个反极端天气,极端天气叫做厄尔尼诺现象,反极端天气叫做拉尼娜现象,我们今年正好处于拉尼娜现象,就相当于说大量的极端天气情况都有可能,而且实际上今年也已经出现之前的大旱,之后的旱涝急转,比如说在欧洲和美国都出现了大规模的暴雨和龙卷风,美国甚至出现了闻所未闻的龙卷风卷死几百人这种,可能所有美国人这辈子都没有见过的现象,这种极端现象都和今年地球处于它的躁动期有关系,所以今年如果说出现非常极端的天气现象,我觉得一方面我们必须要反思我们能够做什么,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不要一味地把它归咎于某个具体的事情没有做到位,因为欠账是多年的,而极端天气现象可能的确一百年才会出一回。 主持人:明白,1982年日本长崎大水灾,第一次使人们建立起了“城市型水灾害”的概念,那么在这个概念的背后,刚才您说到了一些气候方面的问题,那么这个气候能不能算到新型的城市型水灾概念里面? 殷冬明:我觉得城市型水灾,它是两个因素的综合,一方面是城市的聚集度越来越高,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在全世界是领先的,也就是说如果中国想要达到70%的城市化速度,未来10年里可能还要把3—4亿人口差不多相当于四倍于日本全国总人口数的人口从农村搬到城市,这对城市建设提出了一个极高的要求,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政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面临着这么高的城市建设的需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系统工程尤其是内部的一些重要的排洪、排涝工程,它的过载,我觉得在未来都会是一个常态,这个是跟大的社会经济背景有关系。而这种过载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城市和每一栋建设的时候,就是偶然城市建筑的密度越来越高,而建筑的层数越来越高,我们知道以前北京市出现的容积率是1.0,1.5的建筑都算是大的了,但是现在这个大规模的国际化都市的容积率最高都达到了10甚至20都是一个常见现象,在这么高的建筑下面它对于具体每一个角落的排洪、排涝的能力都要进行一一加强,它的确对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这件事情我想它一方面是要求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思路上需要有所提升和改进的地方;另外一方面,对于建筑工程的新工程研发和对于新技术的采用,尤其是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他们也需要建立一个更好的观念,也就是说如果你的房子建好了三年就开裂渗水或者十年就被淹,地下室和车库这些更重要的地方如果出现这种现象,对你的房屋价值是有很大的贬损作用。 主持人:那么其实在这几年国内的城市排水系统也是参差不齐发展的,有这样一条消息,在南方各大城市出现了这种城市积水的时候,离赣州不远的广州、南宁、南昌等城市惨遭水击,但是在洪峰中的江西赣州市部分地区降水近百毫米,市区竟没有出现明显的内涝,这种差异在哪? 殷冬明:赣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城市,我曾经和赣州市的规划局一起做过黄金机场的改造规划,那个城市我基本上每一寸土地都走过,不客气地说,我对它很有感情,而且也非常熟悉,这个城市非常独特,它有一个明代建设的而且在此后的历朝历代一直都在不断修缮的城市内部排水工程,在中国城市里面可能算是绝无仅有了,叫做福寿沟,福寿沟的长度大概在6公里到8公里,因为福寿沟至今它的全部长度都没有被全部发掘出来,所以它的长度可能还会更长,被宋代的城墙所围绕的那一小块,很小,这一块地区它位于三条江,也就是漳江和贡江,然后漳江和贡江交汇变成了赣江,这三江交汇的地区,位于三江交汇的三角洲洲头上面那个位置,这个地方长期被洪水淹没,因为所有的三角洲实际上都是由于洪水淹没带来的泥沙沉积一层层堆起来的,这个地方自古就是一个很容易被洪水侵扰的地方,但是在这一千年当中福寿沟它对于城市的保护作用让这个城市可能一千年里面都没有正经八百被淹过一次,这主要应该归功于当时宋代有一位知府叫刘毅,他是福寿沟整个工程的规划者和建设者,当然此后很多人也为这个事情做了贡献,比如说我们最熟悉的一位大词人,辛弃疾也在这里当过地方官,辛弃疾在这里写过一首非常著名的词,就是“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鹰闻鹧鸪“。这首词非常有名,郁孤台上就有江泽民先生手书的这首词挂在上面。辛弃疾以及后来很多甚至明清代官员对于这个福寿沟的修缮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这一点我们没法复制,就是福寿沟它的建筑材料并不是现代的混凝土,是当地所谓的三合土,它具体的成份我没有仔细研究过,包括一些就地取材的材料,包括泥沙和石头,也包括一些人工的材料,比如说桐油,他们把这些桐油可能还包括糯米汤,拢在一起以后,做出来的这个建筑材料是非常坚固耐用的,而且它和混凝土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任何时候一块破了我可以随时去修缮,而混凝土它是一旦破了就是大面积开裂,你可能就不能修缮,而只能重新建设。 主持人:明白了。在国内除了这种古代非常科学的值得我们借鉴的排水系统的活化石,现代社会中像青岛在几次水灾过程当中表现的都非常好,对于它的排水系统很多城市也在借鉴,那么据说它当年是德国来做的这个排水系统,对吗? 殷冬明:没错,青岛当时是德国的殖民地,当然殖民地有它的罪恶,但是由于德国希望对于青岛是永久占领,把它作为德国在东方最重要的军港和永久性的前哨基地,所以德国在青岛的投入非常大,用他们独特精确的建造模式和建造能力,融合学习了像我刚才所谈到的赣州的这种模式就是就地取材,没有用大规模的钢筋混凝土,当然当时可能混凝土也更贵一些,这样使得青岛当地的建设雨水管网系统的确超出同期的中国其他城市,乃至于超过现在一些新建设的中国城市很多,我也看过他们当地地下管网的一个剖面,他们做的的确非常精细,他们甚至考虑到由于大量的雨水堆积在管道底部,会对管道底部产生更多的侵蚀,他们特意在管道底部,完全用陶瓷铺上,工作量非常大。 主持人:明白,就是做的很精细。说到国外,国外现在有没有发达城市在这方面做的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排水管网的设计方面? 殷冬明:我想可以有三个城市可以拿来借鉴,就是伦敦、巴黎和东京,但是这三个城市我刚才谈到了,伦敦和巴黎它是在建设方法上很值得借鉴,但是从排洪能力上来说它可能远远不如北京或者东京这种拥有东亚典型的季风性气候的国家。 主持人:那我们就拿东京来说。 殷冬明:东京是有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我这有一张图片,它是东京的地下从60年代开始建设的,巨大的运河系统在东京地下组成了一个地下净空可能高达20—30米的地宫,那个柱子的排列方式很像我们看过的《指环王1》里面有一个地宫的电脑动画场景,它的系统的建设是由于当时东京人的聚集程度已经和原来在现代化之前的日本人口的理解发生了巨变,同时东京比起北京来说,它不仅仅是季风性湿润气候,它更是台风性气候,也就是说为它带来充沛降水的不是季风而是台风,而台风带来的降水的集中度和爆发性更强,对于这个排水设施的瞬间排洪能力又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东京做的这个“地宫”,从工程量和它的排洪能力来说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主持人:那就是说一个超级大规模的,科学的地宫就震撼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殷冬明:日本人把他们非常强大的这种电气和自动化的制造能力用在了这个地宫下面,地宫里面的所有通风、排水设施在紧急情况下还能够作为核爆的避难层,他们把这些设施都一起做了进去,也就是说它既确保了人们能够逃生,同时也确保了大规模的排洪能力,此外他还确保不会出现某些排水死角,它的电气和探测技术,尤其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RS管理系统,使得整个地宫内部基本上实现了电子化全覆盖和全控制。 主持人:那么它的可借鉴性有多强? 殷冬明:我想对于某一局部项目的借鉴性可能不如对于某些大型城市的重新改造和建设的借鉴,因为每一个地下工程如果全面开挖的话不是一个项目的开发商独立可以做到的,也不是一个区政府能够独立做到的,它更多的应该是一个市政府层面上对于整个区域进行一个重新地下工程系统思考,那么在这个思考之下,可能不一定我们能够做到,而且也没必要我们要做成日本那种规模,因为毕竟我们的气候条件和他不一样,但是我想这种从地下而上充分把地下工程做好,保护地上的人民生活财产和提高生活舒适度,这是我们必须要借鉴的一个建设思路。 主持人:那么其实早在150年前法国作家雨果就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那么如何检验一个城市在未来应对大暴雨和排水的能力,这在未来给政府在治理城市和规划城市上提出一个更新的挑战,在节目快结束之前,您能不能给我们简单地总结一下,目前这种城市性水灾害对传统的治水模式和治水理念带来了哪些新的挑战呢? 殷冬明:我想它对我们带来最大的影响就是它引导我们去观察和发现城市里面我们肉眼看不到的部分,肉眼看不到的除了地下以外实际上还有很多,比如说我们建筑工程内部,比如说我们每一栋楼在修建过程当中对于质量安全的把控,对于我们未来居住舒适度的考量,这些实际上在楼建成以后都不会有特别的人去关注了,而这种关注丧失以后,它的危害可能要到10年、20年以后才会逐渐显示出来,所以我最希望的是他能够让我们每个人都产生一种紧迫感,这个城市最重要的不在于那些我们能看到的,而是更在于那些我们所看不到的,尤其是那些所看不到的影响到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财产都会受到它的强大的影响的时候,我想这种警钟式暴雨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收获。 主持人:非常感谢殷老师今天做客我们的第一时评演播室,针对这次暴雨引发对城市排水系统的重新思考,做了很详细也非常精彩的分析与点评,那么我们这一次节目到此结束,下次再见,谢谢您。 殷冬明:好,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UN056) http://news.sohu.com/20110701/n312239804.shtml 城市肥胖症:城市高层建筑和热岛效应导致暴雨 已有 292 次阅读 2011-6-25 12:36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暴雨 城市内涝 热岛效应 天灾人祸 城市肥胖症:城市高层建筑和热岛效应导致暴雨异常 杨学祥,杨冬红 近年来,随着大城市的不断扩容,百年一遇的的暴雨连续发生,城市内涝成为城市管理最薄弱的环节,年年预防,年年遭灾。城市暴雨频发,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 一些学者已经注意旱涝灾害的人为因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城市不断扩容和摩天大楼林立,改变了地区温差和大气环流,城市热岛效应和高空快速气流与海洋地区形成明显的温差和气压差,造成极端暴雨事件,频发城市内涝。2011年6月18日,中国中部的大城市武汉遭受强降雨,6月23日北京一小时的降雨量达到128毫米,超百年一遇。连日来,中国部分城市遭遇强降雨袭击,多个城市都因排水不畅出现了大面积的滞水。武汉、杭州等城市,交通几近瘫痪;上海地铁车站倒灌,乘车需打伞 。旱涝灾害的人为因素值得关注。 天气变化主要与对流层气体运动有关。吸收太阳辐射热量所在空间的温度和高度控制了对流层的气体密度和气压。一般在空气受热强的地区,形成低密度的低压区;而在受热弱的地区,形成高密度的高压区。在近地面水平方向上,赤道地区为低压区,两极地区为高压区;在垂直方向上,靠近地面的热空气为低压区,高空冷空气为高压区。气压的不均匀性导致气体运动,形成大气环流。受这一规律控制,一般空气在地面从两极流向赤道,在高空则从赤道流向两极。实际的气流分布并不这样简单,除赤道和两极外,还出现了30o、35o和60o三个特征纬度,表明太阳能量分布差异不是大气环流形成的唯一因素。 靠近地面的热空气为低压区,高空冷空气为高压区。气压的不均匀性导致气体运动,形成大气环流。所以,地形地貌对大气环流的影响非常重要。 Allegre和Schneider的研究表明,距今200万年到300万年前之间,古气候纪录开始显示出温暖和寒冷时期的重大变化有大约4万年的周期,与黄赤交角的变化周期完全一致。在距今60到80万年之间,占优势的循环从4万年的周期转变到10万年,并有很大的起伏。火山喷发和喜马拉雅山脉构造事件等可能是其变化的原因。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不断隆升,加剧了大气圈的差异旋转和两极上空的大气涡旋,加强了出现在两极的臭氧洞漏能效应,使北极冰盖可以扩张到低纬度的海拔高度为5000m的青藏高原,使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周期(10万年)起主要作用。这是构造运动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证据,单纯的轨道因素无法解释这一转变。 位于中亚干旱区的咸海地区,在前苏联的农业生产上却居于重要地位,其棉花产量占前苏联的95%,水果占1/3,蔬菜占1/4,稻谷占40%。由于气候干旱,90%的农田依靠灌溉。随着生产的发展,在入流的阿姆河和锡尔河上挖掘了一系列的运河以引水灌溉,水浇地从50年代的290万公顷发展到现在的750万公顷,引水量每年达几十万立方公里。入海水量的大量减少使近30年咸海面积缩减了40%,贮水量减少了67%,海平面下降了14m,海水退缩后使30000km2的海底出露,变为沙漠,使原有几千人口的沿海城镇穆伊纳克和阿拉尔斯克处于风沙包围之中,入海两条大河三角洲的湖沼消失,当地70%~80%的动物灭绝。随着海水容量的减少,水中含盐量增加 2倍,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本地鱼种已完全绝迹,渔业也随之调零。干涸海底的含盐尘土被风吹扬至附近的农田,使作物减产。农民为了维持农作物的产量而大量施用化肥与农药,污染地下水。环境质量的恶化导致许多疾病的流行,据报导象传染性肝炎、伤寒、黄疸、肠道感染和癌症等病例均明显增多。大风还把灰尘、盐分和风干了的农药颗粒吹扬至几百公里以外,西达黑海,北达北极圈内。盐分与农药颗粒随雨水降落,所到之处,作物、草地牧场、森林和野生生物均受其影响。咸海缩小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前苏联有的官员也承认,这比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还要坏10倍。这是人类抗小灾致大灾的典型实例。 中国城市近年暴雨记录: 2007年7月17日,重庆受暴雨袭击,这场115年一遇的暴雨造成42人死亡,12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7亿元。一天后,山东省会济南又遭厄运,34人在暴雨中遇难 。 2010年5月7日凌晨,广州城的上空惊雷不断,大雨滂沱。一场50年一遇的大雨,把这个即将举办亚运的“国际大都市”浇了一个透心凉。城市主干道水浸一度深达3米。“认真吸取‘57’灾害教训,反思排涝系统,严查薄弱环节。”履新不足一月的广州市市长万庆良措辞严厉,几乎下达了军令状。然而5月9日,广州又一场大雨。虽然广州水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已经24小时待命,但暴雨再度成灾,一个又一个的地下停车场遭受灭顶之灾。一场大雨就把广州20年的城建打得原形毕露,再有100多天,广州将召开亚运会,这场暴雨背后,外界看到外表光鲜的广州城,地下排水系统更像一个绣花枕头 。 广州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东表示:“这场雨历史罕见,这在国内任何城市都会引起积涝。”他告诉记者,广州多个监测站都录得历史最高值的降雨量。而且,这场暴雨降水时间非常集中,普遍在不到6个小时内出现了超过100毫米的降水。而且这场暴雨几乎覆盖了广州全市,这让水务应急单位的排水车应接不暇。据统计,当天广州全市102个镇(街)受水浸之灾,109间房屋倒塌,24个停车场被淹,造成经济损失约5.438亿元 。 中新广东网2010年5月15日电 近日广州连降暴雨,暴雨导致广州多处地方被水浸,广州的交通严重受阻,几近瘫痪。5月14日暴雨再度侵袭广州,广州市区21条主干道瘫痪,车辆需绕道行驶。广州市已以当天17时20分启动防御暴雨三级应急响应,水务局下雨之前已派出有关人员到易发生水浸的地区布防,同时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 中广网柳州2010年5月15日消息(记者)受切变线和弱冷空气影响,5月13号到14号,柳州自北向南出现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 昨天早上6点40分,柳州市气象台发布了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据气象部门统计,5月13号晚上到14号下午的5点,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安陲、滚贝、香粉3个乡镇的降雨量都超过了110毫米,其中安陲乡降雨量最高,超过了120毫米,柳州市区和柳江、融安、三江等县都出现暴雨天气 。 中新广东网2010年5月15日电 14日傍晚前后暴雨袭击广州市,羊城再度成为泽国。广州气象台更于23时55分启动红色暴雨预警信号,这是广州今年入汛以来第二次发布红色预警信号。受大暴雨影响,白云机场40航班因此延误。而广州部分市区再次出现“水浸街”现象,天河区五山路华南师大路段积水盖过人的膝盖。由于此前特大暴雨带来巨大财产损失的经验教训,广州市民对此次暴雨的到来做了防御措施。在杨箕地铁站,工作人员已事先准备好沙包等工作用以抗击积水。据悉,此次暴雨受低压槽影响,广东省粤西北、粤中、珠江三角洲先后出现了强降水。14日广东全省共有32个市县发布暴雨预警信号;有11个市县发布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 人民网讯 2010年5月13日,湖南省涟源市遭遇五十年一遇特大暴雨。继5月6日至8日暴雨过程后,5月13日凌晨3时至晚上20时,涟源市再次遭受暴雨、大暴雨袭击,全市21个雨量站点均超过100mm,降雨量最大的涟源城区站24小时内达到172.1毫米。涟水、孙水、白马水库水位均急剧上升,超过警戒水位,20个乡镇告急。该市迅速启动Ⅲ级预警响应。据初步统计,此次暴雨洪灾中,全市47.8万人、20.1万亩农作物受灾,紧急转移人员人1.26万余人,房屋倒塌1710间,死亡大牲畜1160多头,直接经济损失达2.54亿元 。 2011年6月18日,中国中部的大城市武汉遭受强降雨,6月23日北京一小时的降雨量达到128毫米,超百年一遇。连日来,中国部分城市遭遇强降雨袭击,多个城市都因排水不畅出现了大面积的滞水。武汉、杭州等城市,交通几近瘫痪;上海地铁车站倒灌,乘车需打伞 。 我在2009年7月9日指出,进入7月后,赤道中东太平洋异常偏暖状态继续保持,中国东北出现低温冷夏年趋势,流感大流行进一步发展,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将导致低温、夏涝、秋旱、流感蔓延的新发展。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当年,我国发生干旱的可能性大(如2006年四川特大干旱)。2009年9-11月为弱潮汐时期,将加剧旱情,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关注低温冷夏的发展趋势,做好预防和农田管理,促进农作物生长和尽快早熟。低温也会导致流感的更快发展 。 2009年9月的秋旱最终在2010年4月形成西南地区的特大干旱,我在2010年4月1日指出干旱原因的同时,再次提出“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的教训 。 这篇2005年写的文章 ,可能早已被人遗忘,尤其是城市管理者,可能闻所未闻。官照样日复一日地升,日子照样一天一天地过。平静似水,似水平静。可谁能想到,由于地下排水不畅,顷刻汇聚的雨水一改往日的平静,变成杀人的利器,重庆济南被暴雨重创,天灾人祸共酿死亡和伤痛。2007年7月17日,重庆受暴雨袭击,这场115年一遇的暴雨造成42人死亡,12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7亿元。一天后,山东省会济南又遭厄运,34人在暴雨中遇难。人们不禁要问:城市管理者的责任何在 ? 2010年5-7事件和5-13事件再次暴露了城市管理的漏洞,忙于建设,疏于管理,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严重的损失将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浪费。 2011年6-23事件表明,城市内涝和交通拥挤一样成为城市肥胖病中的不治之症。城市减肥,势在必然。 参考文献 1. 邓杭,易靖,王硕。北京昨日一小时降雨量超百年一遇 多处道路中断。2011年06月24日02:16 京华时报。 http://news.sina.com.cn/c/2011-06-24/021622695595.shtml 2. 重庆济南被暴雨重创 天灾人祸共酿死亡和伤痛。2007年07月25日 10时42分 南方报业网-南方都市报。 http://news.tom.com/2007-07-25/07AI/09739936.html 3. 龙飞。暴雨之后:广州城建漏洞百出。2010年05月15日09:58中国经营报。 http://finance.qq.com/a/20100515/001746.htm 4. 廖宴思。暴雨频繁侵袭广州 阻断夜人回家路。2010年05月15日 10:05 来源:广东新闻网。 http://www.gd.chinanews.com.cn/2010/2010-05-15/2/44818.shtml 5. 张江元,柳州台,赵鑫婷。广西柳州昨天遭暴雨狂袭。2010年05月15日 12:29中广网。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00515/2191985.shtml 6. 程景伟。广州再成泽国 夜里启动暴雨红色预警。2010年05月15日 18:23 来源:广东新闻网。 http://www.gd.chinanews.com.cn/2010/2010-05-15/2/44777.shtml 7. 郭国权,易海和,刘厅。湖南涟源遭遇五十年一遇特大暴雨 损失达2.54亿元。2010年05月15日09:49 人民视线。 http://pic.people.com.cn/GB/165652/165654/11603761.html 8. 杨学祥。做好迎接厄尔尼诺事件的准备:严重秋旱可能发生。发表于 2009-7-9 9:11:14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2586 9. 杨学祥。 又一份不合格的答卷:西南大旱和美国气候“秘密报告” 。发表于 2010-4-1 8:13:2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7846 10. 杨学祥,杨冬红。印尼海啸敲响了沿海大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的警钟。2005-1-16光明网博客。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5/6726.html 11. 杨学祥. 一份不合格的答卷: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 2007-7-30光明网博客。 http://bsg.gmw.cn/u/466/archives/2007/14757.html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59096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983 次阅读|7 个评论
良心的震撼——读《北京大雨吞噬的生命至少该留下姓名》
热度 2 cuilanzi 2011-6-29 09:23
【絮语】 前些日子看到朋友们在群里发的北京城被水漫的各种照片时,内心虽有所触动,但还没有达到心酸心寒的地步。今日看了《中国青年报》刊载的这篇《北京大雨吞噬的生命至少该留下姓名》一文,我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揪心。 记得有人曾在各类媒体中呼吁“救救孩子”,也有人提出“关心打工者”,更有人提出“尊重我们城市的美容师”……各种漂亮的口号曾经让多少人心动和看到希望,但现实生活中,生活在底层的人们,特别是漂泊在各大城市边缘的人们,谁又真正关心过他们的利益。 一场暴雨断送了两个年轻的生命,是天灾,还是人祸?经常看到国外影片中出现经历过几百年的地下通道可以走人的画面,这肯定不是虚构的,市政系统的防护设施,有国家做得很好,多大的雨,多级别的自然灾害都无法使得一座城市的排水系统瘫痪。 用生命来唤起人们的关注,在革命年代有过,在“文革”时期有过,在改革开放年代也有过,但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里,再用生命来换取注意,这样的代价未免太大了。相比过去,我们毕竟至少还记得他们的名字,而今我们只知道走了两个不知姓名的人。 这篇文章的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让人联想到他们的家人,他们本该拥有的幸福,生命的终结和生活的幸福的极度反差,造成人内心深处急剧上升的怜悯度,这种震撼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因为任何解释任何挽救都不能改变生命殒失的事实。更何况现实并没有给逝去的生命一个合理的解释和人性化的安排。 良心受到谴责,还是我们整个国家都应该受到这样的折磨和煎熬?一座城市最脆弱的地方,实际上也是最应该值得人们重视的地方。 《北京大雨吞噬的生命至少该留下姓名》刊自《中国青年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6/29/c_121597504.htm
个人分类: 生活碎语|1313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京昨日遭十年来最大降雨:要大楼也要排水通畅
热度 1 杨学祥 2011-6-24 13:27
北京昨日遭十年来最大降雨 副市长指挥排积水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4日03:03 新京报 人们在石景山鲁谷路上等候公交车。新华社发 昨日,北京西三环莲花桥附近,车辆和市民涉水前行。当日下午,北京遭遇强降雨。新华社发 昨日16时许,南三环刘家窑桥下,一名男子手拎着鞋在暴雨中行走。本报记者 吴江 摄   本报讯 昨日下午,京城遭遇十年以来最大降雨,局部地区雨量达到百年一遇标准。大雨导致多条环路及主干道积水拥堵,部分环路断路,地铁1号线、13号线、亦庄线等线路部分区段停运。 视频:北京迎来强降雨 三四环主路出现拥堵 来源:CCTV新闻频道   公交车被淹只见车顶   昨日15时许,雨带先行落至延庆,此后逐步东移入城区。16时许,北京城区开始白昼变黑夜,大雨倾盆而下,同时伴有雷电。   17时许,记者沿南三环万芳桥向西南三环方向行走,途中几乎通过的每一个路口和立交桥,都要涉水而行,积水最深处可漫至大腿。玉泉营桥至万柳桥辅路两侧,随处可见倒地的树木、电杆和工地围挡。西南三环的铁路桥下,3米左右深的积水中,一辆300路公交车几乎被淹没,只可见车顶。   出现强降雨并非异常   据市气象局会商室统计,至19时,全市平均降雨量为35毫米,城区平均降雨量为57毫米。多处站点的降雨量大于100毫米,包括丰台体育中心、丽泽桥等。   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新闻发言人王毅说,这场降雨为近十年来是北京最大的降水,局部地区甚至达到百年一遇的水平。最大降水点是石景山区的模式口,降水达182毫米“根据我们分析这已经超过了百年一遇的标准。”   市气象局分析,此次降雨是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出现的典型蒙古东移低涡天气过程,在北压下抵达北京,加之冷空气配合,因此强度较大。不过,出现这种强降雨并非异常,往年均有这样强度的降雨发生。    地铁线路均延时收车   受大雨影响,昨日下午,1号线、13号线、亦庄线等地铁部分区段停运。同时,由于积水,京城多处断路。城西部地区拥堵路段首次打开主路应急掉头设施,允许车辆原地掉头从对向车道返回。据透露,昨天交管局122接警量打破近几年纪录,多以报堵点、寻求拖车帮助为主。   截至昨晚22时40分,记者在交管局指挥中心大屏幕上看到,西南三环丰益桥一直到南三环洋桥内环方向,仍有桥区积水情况。   为方便乘客,北京目前已开通的14条地铁线路昨晚均延长一小时收车。   发地质灾害黄色预警   另据了解,23日,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市气象局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当天傍晚到夜间,北京市北部山区发生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不过,昨日的这场降雨,将给今明几天带来明显的降温。市气象台预计,24日至26日的中考,都普遍较为凉快,不会有高温天气出现。    ■ 应对   防汛办 城市河湖南北分洪   昨日,北京市防汛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昨日雨量过大,超过城市道路承载能力,因而出现积水。   据了解,昨日降雨之后,北京所有水泵全部打开,用于排水。昨日下午4时开始,城区开始降雨,局部地区雨量较大,市防汛办发布了蓝色汛情预警。   此外,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北京城市防洪调度原则是“西蓄东排、南北分洪”。目的是控制西部山前的洪水进城,及时排除城区的雨水,消减洪水带来的灾害。   昨日,城市河湖南北分洪同时启动。市防汛办表示,这在近年来也是比较少见的。北分洪,即通过安河闸将西边的水排向清河;南分洪,则是通过右安门将水排往凉水河。   同时,北京的道路保障部门在昨日15时集合,进行应急处置;所有抢险队伍也全部上岗。   对于今日的天气,市防汛办表示,经过和气象部门会商,预计今天有阵雨,但大量的降雨,已经在昨天前半夜基本结束。   ■ 现场   副市长坐镇指挥排“积水”   昨晚7时,在北京市防汛办13楼的指挥部,办公室里灯火通明。北京市副市长夏占义、北京市防汛办有关负责人等20来人坐在办公室里,面对着大屏幕上的雨量图、雷达图,商量对策,指挥前线。   “这是今年第一场大暴雨,所以比较容易堵。事实上,每年的第一场雨都容易堵,因为可能有一些树叶之类的,会堵住下水道。”一工作人员说。   “那就应该提前到现场处理。”夏占义大声说。他表示,工作人员要尽职尽责,应该在一线时必须到一线。   “我就奇怪了,那树叶会堵管道,为什么就没有人看住树叶呢。”夏占义说着说着站了起来。   据了解,常务副市长吉林在市应急办、副市长苟仲文在市交管局坐镇指挥。   【交管局】   市公安交管局启动一级加强上勤方案,全市交警和协管员全员冒雨上路疏导交通。同时,户外显示大屏和交通广播等不断播报最新路况信息,引导车辆绕行交通压力较小的道路。   【公交集团】   迅速启动雨天应急预案,4000余名安全运营专业人员深入线路积水路段,巡查路况疏导交通。17时开始,增发300部机动车投入晚高峰运营。有10条公交线路增加运力,缓解地铁运营压力。   【排水集团】   启动防汛戒备预警响应进行防汛布控,要求防汛人员对京城环线及重点地区雨水口加强巡查,所有保障组人员集结到位,确保城区安全。16时许,针对市防汛办发布的蓝色汛情预警信息,启动一级响应。    ■ 追问   1 此次降雨之前,相关部门已经预警要下大雨,为何北京仍是大面积区域被淹?   提前预报为何仍被淹?   市防汛办:降雨范围大、雨量大、时间长   市防汛办表示,积水严重不是说有准备就能解决的问题。昨日的降雨范围大、雨量大、降雨时间长,这些都是造成积水的原因。   从设计上说,城市道路往往能应对1到3年一遇的洪水,也就是说降雨量在36—45毫米/小时时,能够顺利排水。而昨日的降雨在部分区域已经超过百年一遇标准。从整体范围看,降雨量50毫米/小时以上的区域达到300多平方公里;降雨量100毫米/小时以上的达到近40平方公里,面积太大。这也是大量的水不能及时排除的主要原因。   2 此前,防汛抗旱指挥部称全市新增的49个积水点均已制定预案,有关部门采取增加泵站、新建排水管道、增加雨水口等措施,为每个积水点“量身定做”了应急预案,只要积水深度超过20厘米,20分钟内就会有抢险人员将水抽走,为何此次还是被淹?   “定制”预案为何无效?   市防汛办:水量太猛,排水管线容量有限   市防汛办表示,这些区域,相关泵站已经全开,被淹还是因为降雨太大,水量太猛。排水管线的容量是有限的,在雨量过大的情况下,自然排放不及。该负责人举例说,如同电影散场时一样,所有的人都往一个出口走,自然就走得很慢,出现排队现象。   3 一座宜居的城市,在制定规划时,应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加大对道路、水、电、排水和燃气等城市管网建设,防止忽视地下排水系统建设的弊端。一个健康发展的城市,其地下系统也应该是有血有肉的生态系统,一套先进的雨水排蓄系统,是保证城市畅通的基础,从一定程度上讲,判断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宜居,要看它的下水道畅通程度。在现有条件下,北京是否会面临逢雨必淹、无法改变的现状?   管网何时能整改到位?   市防汛办:今年汛期再次清理49个积水点   市防汛办表示,针对北京城市现有的管网而言,如果泵站全开,其承载能力是在每小时降雨量50毫米时,不会影响交通,只会造成局部地区浅积水。一旦每小时降雨量超过50毫米,则会形成一些堵点。   该负责人称,堵点的形成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雨量过大、管线有限、交通事故等,都会造成现有局面。   该负责人表示,北京已经确定,今年为汛期再次清理49个积水点,包括翠微地区、玉泉路地铁口等。此前公布的积水点治理的标准显示,主要道路能抵御达到50毫米/小时降雨的标准,采取工程措施的,不允许再出现积水,确保排水畅通。   北京近年强降雨   2004年   “7·10”城区暴雨   降雨强度80毫米/小时,莲花桥积水2米,城西地区交通瘫痪   2005年   “8·14”密云局地特大暴雨   降雨强度100毫米/小时,暴发山洪,威胁群众生命安全   2006年   “7·31”首都机场暴雨   降雨强度105毫米/小时,迎宾桥积水1.7米,进出机场交通中断   2007年   “8·1”和“8·6”   降雨强度85毫米/小时,北三环安华桥下两次发生积水。   本报记者 蒋彦鑫 郭超 申志民 林阿珍 王卡拉 张太凌 许路阳 刘珍妮 卢漫 甘浩 王荟 汤旸 金煜 http://news.sina.com.cn/c/2011-06-24/030322695887.shtml 要大楼,更要排水畅通:相同的批评无回声 2010-7-23 08:34 要大楼,更要排水畅通:相同的批评无回声 杨学祥 盖民居大楼必须具备相应的辅助配套设备,达到相应的质量保准。防震、防火、防雷,上下水道畅通,三气设备齐全,商店、学校、托儿所、绿地、健身房,这些都是住房增值的条件。 城市不断的扩容,不但导致交通拥挤,而且导致城市内涝。有谁认真回答对城市排水系统的批评意见?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6-18 15:39:00 谁为城市内涝的人祸担责:暴雨当浇醒急功近利发展观 杨学祥 人民网6月18日报道 在人们印象里,江南的初夏总是伴有绵绵的细雨。然而,今年的雨水来得格外早,雨势也十分猛烈。连日来,南方多省暴雨倾城。湖南、广东、贵州、江西等南方省份相继出现强降雨天气。水漫街面、要道阻塞,一座座城市仿佛浸泡在水中。罕见特大暴雨为何频袭南方?城市规划如何解决“暴雨积涝”的顽疾?近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暴雨积涝,是国内众多城市的顽疾。此前广州遭遇历史最强暴雨袭击,雨量之多历史罕见;雨强之大历史罕见;范围之广历史罕见,造成的损失也相当惊人。由此引发了民众质疑与拷问:如果“好了伤疤忘了痛”,不借暴雨之机深究建筑设计、排涝预防、项目管理、警报与应急机制等诸多城市管理课题,面对常年家具被“泡”、货物被“冲”、小汽车被“灌”的市民,何谈“宜居”二字? 这一问可谓问到了城市政府的痛处,问得好 ! 江河生于自然,水涨水落受自然规律支配,洪涝干旱皆为天灾;城市建于人类,便利于交通,宜居与市民,防火、防震、防寒、防旱、防涝、防风沙、防污染是城市的基本功能。把城市修成了蓄水池,暴雨之下,水漫街面,要道阻塞,一座座城市仿佛浸泡在水中,动则上亿的财产损失,谁来买单,谁来担责? 城市内涝不是一个新问题。这些2005年的文章和资料,可能早已被人遗忘,尤其是城市管理者,可能闻所未闻 。 飓风“卡特里娜”的中心在2005年8月29日经过密西西比州,造成至少125人死亡,超过90万户家庭电力供应中断。飓风“卡特里娜”的中心没有经过新奥尔良市,因此这座墨西哥湾港口城市的建筑没有遭到严重破坏,但由于地势低于海平面,80%的城区被洪水淹没。当地时间8月31日中午,新奥尔良市官员和军方工程师说,由于市内的洪水水位和庞恰特雷恩湖的水位已基本持平,当前洪水已经停止上涨。但是,红褐色的洪水中充满了下水道的污水、汽油和垃圾,其危险性依然很大。遭洪水重创的新奥尔良市可能得好几个月才能恢复正常 。 美国历史上破坏最严重的飓风“卡特里娜”把南部墨西哥湾沿岸4州变成了人间地狱,布什总统已经亲临现场视察灾情。受灾最重的密西西比州州长黑利•巴伯8月31日说,沿海遭飓风袭击最严重地区90%的建筑已“完全消失”。在路易斯安那州首府新奥尔良市,市长雷•纳金预计,飓风可能造成数千人死亡。在墨西哥湾,20个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失踪,8家炼油厂关闭,美国政府决定动用战略石油储备缓解危机。忽视海洋灾害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 对于美国遭遇飓风灾难,罗马尼亚哈尔吉塔县官员德努茨•阿法塞说:“大自然证明,不管你多么富有,经济多么发达,你都无法对抗它。”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8月31日指责说,布什这个“牛仔”没有处理好飓风危机,疏散民众不力。他在现场直播的内阁会议上说:“美国政府没有疏散计划,令人难以置信。这个世界第一大国插手伊拉克如此之深,却让自己的人民在水上漂来漂去。”新奥尔良市防洪堤决口,美军空投沙袋堵口失败……面对这些状况,荷兰专家特德•斯勒伊特深表惊讶,他说:“我不想显得过于挑剔,但很难想像这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看起来(美国)防范和疏散方案没有真正到位 。” 最近几年,关于海洋灾害的警告不绝于耳。据2005年8月4日英国经济学家网站报道,英国的科学家们近期研究发现近年来发生的飓风存在越来越强烈的趋势,飓风给沿海地区带来的人员财产损失也越来越大,因此未来人们有必要远离沿海地区居住。英国曼彻斯特科技学院的气候学家凯利•伊曼纽尔的研究显示,自1970年以来发生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主要风暴持续的时间和强度与之前相比大约都增加了50%。这种趋势和海水表面平均温度的升高有密切联系,而且也和这段时间全球大气平均温度的上升息息相关 。 2004年12月26日死亡近30万人的印度洋海啸让人们惊魂未定,联合国大学的报告又给沿海城市居民敲响警钟。置身中国经济中心城市上海,看看当地的地下空间利用状况,用“淋漓尽致”来形容绝不为过。地铁和购物中心等设施让人们在地下同样能感受到都市繁华。但联合国大学2005年1月14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地下空间更容易因海啸和暴雨而淹没,如上海这样的沿海城市应采取更多相应保护措施 。 报告称,中国上海、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美国洛杉矶和尼日利亚拉各斯等有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近年来地下发展近乎“疯狂”,建设了大量地铁、地下购物中心、地下停车场和地下公共设施,却忽视了地下是洪水袭击潜在目标的事实。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可能上升,自然灾害也会更加频繁。紧急情况发生时,疏散位于地下的人群困难更大。联合国大学高级学术项目官员斯里莰萨•黑拉特说:“我们对地下建筑物过剩的后果了解不足。很多时候,建筑物会完全坍塌。” 根据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准60年周期,我们预测海洋灾害加剧,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做战略上的转移 ,至今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国科学界是唯《自然》杂志和《科学》杂志马首是瞻的,《自然》杂志发表的伊曼纽尔观点,应该引起中国科学界、新闻界、工商界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人口和经济中心应该逐渐向内陆转移 。 美国历史上破坏最严重的飓风“卡特里娜”灾难和国际组织关于地下空间更容易因海啸和暴雨而淹没的警告并没有引起中国城市管理官员的重视,官照样日复一日地升,日子照样一天一天地过。平静似水,似水平静。可谁能想到,两年后由于地下排水不畅,顷刻汇聚的雨水一改往日的平静,变成杀人的利器,重庆济南被暴雨重创,天灾人祸共酿死亡和伤痛 。2007年7月17日,重庆受暴雨袭击,这场115年一遇的暴雨造成42人死亡,12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7亿元。一天后,山东省会济南又遭厄运,34人在暴雨中遇难 。人们不禁要问:城市管理者的责任何在? 暴雨中的济南洪水要么积在市区低洼处,要么流入北部小清河,“逢雨必淹”成了济南市民的常识。7月18日从下午5时开始,3小时内最大降水量180毫米,这个数据是济南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最大值。银座购物广场北出口紧靠护城河,河水也倒灌了进去,银座购物广场成了泄洪的大坑。暴雨后银座地下购物广场全被淹没,水深达1.7米,积水直到20日才全部排完。事实上,今年除重庆和济南外,四川、湖北、江苏、陕西、辽宁、河南、安徽、云南、新疆等多个省市自治区也遭遇大暴雨,淮河、嘉陵江和长江的水位频繁冲击警戒线 。 暴雨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使城市的地下水管道和排涝系统成为必需设防的安全保障。济南和重庆暴雨致灾,关键是城市排水系统没有达到安全标准。“逢雨必淹”的潜规则恰恰反映了城市管理者的无所作为和侥幸心态。国内外的历史教训,城市管理者是否熟记在心? 中国商界的科学素质是值得怀疑的:面对印尼地震海啸和美国新奥尔良市飓风灾难,中国商人的投资依然积聚在中国沿海;面对国际气象组织关于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警告,中国沿海城市的房价却一路飙升。科学对他们而言不值一文,这种状况要持续多久?暴雨后“银座地下购物广场”全被淹没,这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小小的警告 ! 中国城市管理者被大批商人所包围,以至于金钱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科学工作者的理智呼声被商业的喧嚣所掩盖 。重庆济南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科学的呼声不仅可以避免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可以挽救鲜活的无辜生命。 2007年重庆济南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的黄牌警告也没有引起城市管理者的重视。2010年5-6月的罕见暴雨对城市管理者再次亮出黄牌警告 。 2010年5月7日凌晨,广州城的上空惊雷不断,大雨滂沱。一场50年一遇的大雨,把这个即将举办亚运的“国际大都市”浇了一个透心凉。城市主干道水浸一度深达3米。“认真吸取‘57’灾害教训,反思排涝系统,严查薄弱环节。”履新不足一月的广州市市长万庆良措辞严厉,几乎下达了军令状。然而5月9日,广州又一场大雨。虽然广州水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已经24小时待命,但暴雨再度成灾,一个又一个的地下停车场遭受灭顶之灾。一场大雨就把广州20年的城建打得原形毕露,再有100多天,广州将召开亚运会,这场暴雨背后,外界看到外表光鲜的广州城,地下排水系统更像一个绣花枕头 。 广州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东表示:“这场雨历史罕见,这在国内任何城市都会引起积涝。”他告诉记者,广州多个监测站都录得历史最高值的降雨量。而且,这场暴雨降水时间非常集中,普遍在不到6个小时内出现了超过100毫米的降水。而且这场暴雨几乎覆盖了广州全市,这让水务应急单位的排水车应接不暇。据统计,当天广州全市102个镇(街)受水浸之灾,109间房屋倒塌,24个停车场被淹,造成经济损失约5.438亿元 。 中新广东网5月15日电 近日广州连降暴雨,暴雨导致广州多处地方被水浸,广州的交通严重受阻,几近瘫痪。 5月14日暴雨再度侵袭广州,广州市区21条主干道瘫痪,车辆需绕道行驶。广州市已以当天17时20分启动防御暴雨三级应急响应,水务局下雨之前已派出有关人员到易发生水浸的地区布防,同时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 中广网柳州5月15日消息 受切变线和弱冷空气影响,5月13号到14号,柳州自北向南出现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 昨天早上6点40分,柳州市气象台发布了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据气象部门统计,5月13号晚上到14号下午的5点,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安陲、滚贝、香粉3个乡镇的降雨量都超过了110毫米,其中安陲乡降雨量最高,超过了120毫米,柳州市区和柳江、融安、三江等县都出现暴雨天气 。 中新广东网5月15日电 14日傍晚前后暴雨袭击广州市,羊城再度成为泽国。广州气象台更于23时55分启动红色暴雨预警信号,这是广州今年入汛以来第二次发布红色预警信号。受大暴雨影响,白云机场40航班因此延误。而广州部分市区再次出现“水浸街”现象,天河区五山路华南师大路段积水盖过人的膝盖。由于此前特大暴雨带来巨大财产损失的经验教训,广州市民对此次暴雨的到来做了防御措施。在杨箕地铁站,工作人员已事先准备好沙包等工作用以抗击积水。据悉,此次暴雨受低压槽影响,广东省粤西北、粤中、珠江三角洲先后出现了强降水。14日广东全省共有32个市县发布暴雨预警信号;有11个市县发布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 人民网讯 2010年5月13日,湖南省涟源市遭遇五十年一遇特大暴雨。继5月6日至8日暴雨过程后,5月13日凌晨3时至晚上20时,涟源市再次遭受暴雨、大暴雨袭击,全市21个雨量站点均超过100mm,降雨量最大的涟源城区站24小时内达到172.1毫米。涟水、孙水、白马水库水位均急剧上升,超过警戒水位,20个乡镇告急。该市迅速启动Ⅲ级预警响应。据初步统计,此次暴雨洪灾中,全市47.8万人、20.1万亩农作物受灾,紧急转移人员人1.26万余人,房屋倒塌1710间,死亡大牲畜1160多头,直接经济损失达2.54亿元 。 我在2009年7月9日指出,进入7月后,赤道中东太平洋异常偏暖状态继续保持,中国东北出现低温冷夏年趋势,流感大流行进一步发展,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将导致低温、夏涝、秋旱、流感蔓延的新发展。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当年,我国发生干旱的可能性大(如2006年四川特大干旱)。2009年9-11月为弱潮汐时期,将加剧旱情,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关注低温冷夏的发展趋势,做好预防和农田管理,促进农作物生长和尽快早熟。低温也会导致流感的更快发展 。 2009年9月的秋旱最终在2010年4月形成西南地区的特大干旱,我在2010年4月1日指出干旱原因的同时,再次提出“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的教训 。 2010年5-7事件和5-13事件再次暴露了城市管理的漏洞,忙于建设,疏于管理,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严重的损失将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浪费。 有人曾在香港大公报撰文说,中国人特别擅长干大事:城市的大街建得豪华、整洁、漂亮,小街就破烂、杂乱、简陋;长江上建起了大坝,南水可以北调,城市的下水道却修不好;从东北盆地到西北沙漠,都建起了大油田,而小煤矿的频频矿难却无法遏制。干大事,有高度,有亮度,可以作为业绩显身扬名。其后果是全国的水利工程与污水横流同在,城市的金碧辉煌与能源短缺并存。城市的地下水道改造工程是小事吗?合理的设计就是一座大型有机肥料工厂,不仅解决了城市水污染,而且解决了农村的土地退化。谁重视这些基础科学的研究 ? 有评论指出,暴雨成了城市防洪能力的一张试纸,折射出某些城市决策者急功近利的发展观与政绩观。如何防止积涝给社会运转、企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给市民带来生活上的不便,不仅仅是准确预报、启动预案以及紧急应对,而要看平时的资金投入有没有到位;水利设施有没有科学配置,各种相配套的排涝设施是否发挥应有的作用,总的来说,就是城市防洪能力与城市人口、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体水平是否相适应。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城市管理者更看好的是马路广场,楼堂馆所,商业大街,标志性建筑,乃至亮化工程等等,将更多的时间、资金与精力用在招商引资等可望出GDP的项目上。这些固然都与民生息息相关,但不能顾此失彼,将绝大部分的公共财政投入看得见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忽视城市水利这一“埋在地下的政绩”。正是由于城市在水利投入上欠账较多,财力支撑不足,基础设施匮乏,才导致了城市面对罕见暴雨的袭击,显得弱不禁“雨”。有鉴于此,只有改革现行考核制度与机制,将民生诉求和应对灾害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考量,才能引导各级领导注重科学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立足长远考虑城市防洪硬件投入与管理课题,将更多的政绩埋到地下,才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 笔者认为,城市内涝灾害频发,是人祸而不是天灾,是城市排涝设计失误造成的,必须追究设计者和审批者的失职之责,必须赔偿市民和企业的相关财产损失。城市排涝工程必须科学论证、合理设计、严格审批,相关部门必须承担起相关的义务和责任。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662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57885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4657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城市真的伤不起吗?
pedestrian99 2011-6-23 00:22
6月份进入雨季以来,洪涝尾随大旱接踵而至。近日,不断有网民在网上发帖“有图有真相”地讲述各自城市因暴雨发生严重内涝的情况。“ 武汉 排水系统口径“落伍” “城市景观”:公交冲锋舟; 杭州 排水系统“小马拉大车” “城市景观”: 西湖 边“看海”; 南昌 20亿投入“不堪一击” “城市景观”:街上可垂钓; 上海 地铁漏水因空调阻塞 “城市景观”:地铁“水帘洞”。” 这些网帖显示:以往鲜亮的城市在瞬间变成“水城”,交通中断、出行不便、财产损失,各种问题逐步显现,暴露了一个个看似实现了“现代化”的城市在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严重落后,这也让一度埋在地下的城市排水系统问题浮出水面。我们的城市为何“伤不起”?城市内涝“病灶”何处?“解药”何方? 看看专家们的看法,能否起到祛病解痛的功效?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周婕分析说,造成城市滞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极端天气越来越多,设计排水管网依靠的数据难以跟上灾害天气的变化;二是地面硬化等人类活动使原本可以依靠土壤、沟渠湖泊、地下河等吸纳的水现在只能依靠管网收集,而水域面积又在不断减少,如武汉市目前的水域面积就比1981年时减少了三分之一;三是城市排水管网主、次,支网不完善,很多支路没有雨水收集系统,防碍系统排水能力的发挥。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吴乃康告诉记者,改变城市“逢雨必涝”局面还需要解决几个“跟不上”。一是城市急剧扩大,城防建设“跟不上”;二是主要江河上游控制性拦蓄工程相对不足、堤防高度不够、洪水有效调蓄能力“跟不上”;三是堤身单薄,管涌、溃决时有发生等整体抗洪能力“跟不上”;四是城市规划欠科学、已有防洪排涝工程调度不合理,系统规划指导“跟不上”。 周婕、吴乃康还建议,除了在流域治理基础上进行城市防洪工程布局建设外,当前还迫切需要做好流域水系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城区时综合考虑城市综合防洪和排涝能力,兼顾看得见的地上工程和看不见的地下工程;增加江心公园等城市绿化区,将大批城市低洼区列为湿地,改善城市环境生态的同时,增强强降水和洪水来临时对城市水量的吸收和储蓄,以减小城区防洪压力,起到滞洪和调蓄水量的作用。 两位专家分析的都不错,也很到位,上述观点想必很多专家乃至民众都有同感,为什么最近几年城市出现内涝的频率那么频繁,几乎年年不空呢?原因是多方位的,综其一:城市发展太快,而相应基础配套设施不到位,一句话,城市建设欠缺科学规划,发展中没有很好做到与当地环境及生态协调。150多年前,法国专家雨果就曾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如今,众多网民疾呼,“城市建设不能光有一日千里的热情,更应具备‘一管百年’的思维”。科学规划建设提升“城市良心”。 是呀,社会要发展,城市要扩张,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发展也好,扩展也罢,总不能为一时只需,而毁百年(千年)之计。到过巴黎的人,除了罗浮宫、埃菲尔铁塔参观之外,还有一个新推出的景点不可错过:下水道博物馆。想必很多人看过人在下水道(防空洞般)逃生的影视作品吧,在赞叹下水道功强大之余,不免由衷佩服设计者之伟大。当然,国内也不乏城市设计与自然完美结合的榜样,到苏州看看就明白了。 确实,正如周教授所言,极端天气越来越多,设计排水管网依靠的数据难以跟上灾害天气的变化,不可否认,人目前还不能左右大自然,在自然面前的人类还是渺小的,这更应该依靠自然,遵守自然规律。但人也绝不会一味屈服,一直不屈不挠的与大自然作斗争,鉴于经验积累,加之每年的教训,在以后的城市规划中,更应当做到科学规划,三思而后行,从长远角度出发,以尽量减少损失。 城市发展中地面硬化也是一个硬伤。路面的硬化不仅减少土壤-大气系统的自然交换(生态系统的破坏),还大大降低了水的下渗能力,使原本的地下径流被人为阻隔,不得以以地表径流的形式进入排水系统,从而加重了在同等降水强度下排水系统的排水压力。迫使原来设计还算合理的排水管网系统不堪负重,超负荷运行,犹如不甚强壮的汉子,不断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未歇息过来,就又开始了下一班工作,往复如此。纵使基因在好,长寿怎能保证?也走过、路过无数东南西北的大小城市,发现很少城市,能幸免路面积水(尤其是瞬时暴雨)。现在的城市发展的很快,也注重绿化,但好多城市绿化带,无论是种植草皮、灌木、花丛,还是高大乔木之地,往往由半尺左右的混凝土围起来,与周围的道路、建筑隔离开;而且这些城市硕果仅存的城市绿地(水能下渗)很多地面都高于道路,加之混凝土阻隔,使得,积聚到路面的雨水很难渗入,仅靠有限的下水道入口排泄,下水道被堵是常有的事(自然、人为兼而有之)路面不积水才怪呢? 一般来说,先修路、盖房,然后再搞绿化,这样在绿化之前平整土地时,完全可以做到绿化地面低于道路或建筑基座,而且没必要设围栏的就不设,这样就不会下太多的本钱,可以一步到位的。当然为确保道路运行(不至于水的浸泡而变形),修建绿化混凝土围栏也是不可或缺的,但也没必要完全封闭,将仅有的水系统到也阻断,可以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排水孔(有利于水由路面两侧向绿化带流动),当然前提条件是绿化地面要低。在大的绿化带,如公园,可设置下渗井,便于收集的雨水下渗地下,回补超采的地下水,不是很多城市由于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漏斗甚至地面下沉吗?与其让雨水白白流失,有时还造成内涝,乃至决堤、洪水泛滥,为什么不能将雨水充分利用起来呢,使原本下渗的地下径流加之一部分地表径流,通过人工方式都变成地下径流(可适当设置入渗装置)呢?曾观察过处于同一城市相邻的甲、乙两高校,甲校夏季常出现雨后路面积水,大雨时要涉水前行,而乙校,出现这种情况很少出现。近观之,发现乙校的绿地属地坑式,水可倒灌之。虽然小例不能说明一切,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至少可以提供参考吧。海绵吸水,用时再放出来,岂不更好,将雨水进行分流,更多的通过下渗方式转变为地下径流,这样在同等雨强下,地表径流就小了,城市排水管网系统乃至河道所受的压力也大减,这与增加水域面积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针对目前城市内涝,增大水域面积、完善城市排水管网建设 、 加强江河堤坝建设与提高江河防洪调度能力之外,降低绿化带地面、增加(硬化路面向绿地的)流水通道,也不失为一种操作性强、技术难度不大、成本低的措施。当然长远的发展还要靠科学规划。一家之言,贻笑大方,不韪避之。
4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要大楼,更要排水畅通:相同的批评无回声
杨学祥 2010-7-23 08:34
要大楼,更要排水畅通:相同的批评无回声 杨学祥 盖民居大楼必须具备相应的辅助配套设备,达到相应的质量保准。防震、防火、防雷,上下水道畅通,三气设备齐全,商店、学校、托儿所、绿地、健身房,这些都是住房增值的条件。 城市不断的扩容,不但导致交通拥挤,而且导致城市内涝。有谁认真回答对城市排水系统的批评意见? 附件: 暴雨倾城,勿忘城市的良心 2010-07-23 07:02:39 中国经济网 入夏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多个省市遭遇暴雨袭击,各地暴雨、江河洪水、山洪、泥石流、滑坡、城市内涝等多种洪涝灾害发生频繁。日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刘宁就指出,部分城市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城市严重内涝,1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一度进水。 发生内涝的城市有100多个,这不是一个小数目。每逢暴雨便涝,这已成为我国众多城市的通病。过去几十年,我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一直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一些城市的高楼大厦建设数量、速度已经可以和世界上先进城市媲美。但为何遇到暴雨,这些城市便集体显现出脆弱、不堪一击的一面?城市中高楼耸立、建筑光鲜亮丽,谁会想到潜藏在地表之下的排水管道是城市的最大隐患? 在由钢筋水泥构建出的现代化城市中,道路逐渐硬质化,渗水性越来越差,在这种情况下,优良先进的排水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城市就会变成容器,大雨只进不出,水淹全城就成为必然。而我们现在的城市排水系统却令人堪忧。 早在今年5月份,几场暴雨就让广州的排水能力露了怯。全市发生44处严重水浸,交通一度瘫痪,街道变河流,商铺、学校水漫金山,地下停车场变游泳池、小汽车成潜水艇据统计,有1.3万辆轿车被淹,暴雨造成经济损失达5.438亿元。而据了解,广州83%的排水管道是按照一年一遇的防洪排涝标准建设的。这样低的排水管道设计标准,城市焉能不涝? 而另一个让人们惊诧的城市是赣州。赣州的排水系统不是太差了,而是太好了。让全市免遭水浸的排水系统竟是宋代遗留下来的福寿沟。也正是得益于此沟,使得赣州成为排水系统做的最好的城市。听到这样的消息,真不知道我们是该骄傲还是惭愧。 青岛的排水系统同样被认为是中国最好的,而这套排水系统却是100多年前由德国人修建的。暴雨的确可以检验出城市的防洪能力,显然国内很多城市都不合格。长期以来,对排水设施投入少、管道老化、排水标准低、排水系统建设滞后,让城市注定成为水城。下水管道深埋地下,不到关键时候谁也不会想到它的存在,于是乎,能不建就不建、能偷工减料就偷工减料,急功近利的发展思维让人忘记了城市的良心。 城市管理者往往看好的是柏油马路和广场、标志性建筑和商业街区,他们只注重面子,却忽视了里子。形象工程固然带来漂亮的政绩,但城市排水功能是埋在地下的政绩,同样不能忽视。徒有其表的城市总是经不起暴风骤雨的考验。 所以,面对暴雨袭击,城市管理者们该清醒了。只有未雨绸缪,从长远角度规划城市水利设施,使城市处于和谐的生态环境中,我们的城市才能避免水漫金山的尴尬。 (来源:中国经济网) http://news.china.com/zh_cn/news100/11038989/20100723/16039834.html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7-17 7:24:55 专家预测2030年前全球灾害会比较频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7日01:25 新文化报   近日,国土资源部的一组数据引起广泛关注:今年1月至6月,全国发生地质灾害19522起,较去年增加17658起,增幅为947.3%;464人死亡和失踪,较去年增加297人,增幅为177.8%。   针对我国今年上半年地质灾害频发现象,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学祥表示,是由于世界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的正常表现,但应该引起重视。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研究专业委员会顾问陈一文表示,应该发挥卫星技术对防灾减灾的作用。   地质灾害为何多发?   拉马德雷在捣乱   目前这种灾害多发,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差不多,历史上曾经有过。杨学祥教授表示,这与拉马德雷现象有关。   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黑尔于1996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和暖位相交替出现,中间间隔三十多年。   拉马德雷处于冷位相时,主要特征是地震频繁发生,把深海冷水翻上来,造成气候变冷、流感暴发,洪涝干旱也频发,低温冻害出现。比如1957年、1958年和1968年、1969年,世界性流感强烈。而处于暖位相时,气候一直在变暖,没有冷暖剧烈交替的过程。   1999年之后,拉马德雷又处于冷位相,全球发生数次大地震和海啸,这都是冷位相时灾害的表现。   杨学祥说,根据世界各地专家预测,2030年前都是冷位相时期,因此灾害比较频繁。同时,世界范围内很可能还会发生一些大型的地震、海啸等灾害,地点、时间、震级很难准确预测,只能是宏观预测,专家预测,2014年、2018年左右,可能会发生大型地震或者海啸灾害。   汶川地震后灾害多发   上半年我国地质灾害增加近10倍,其中很多都与汶川地震有关,可以说是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杨学祥说,我国今年上半年发生的地质灾害,多数为泥石流和滑坡,都与汶川地震有关。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后,汶川所处板块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强震之后地表山坡和岩石结构受到影响,山体破裂松动,暴雨出现,很容易出现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   自然灾害里有人为因素   杨学祥表示,目前,虽然说主要是自然灾害不可抗拒,但也有一些人为作用存在。比如今年的暴雨袭击,就是对城市地下排水管道、设施、网络、输电线路等的一次考验。杨学祥建议,城市不能无限制、无序发展,城市排涝工程必须科学论证、合理设计、严格审批。应对现有的下水道排水量评估,改造现有不合理的地下管网;必要时通过道路的高低来调节水的排放。其他灾害,也应随着问题的发现及时解决,要做到快速反应,并有预见性。   别怕灾害 多学防灾知识   害怕灾害是没有用的,而多学习防震防灾害的知识是有用的。杨学祥表示,地质灾害不是过去没发生过,只是最近处于频繁时期,作为普通群众,不要产生畏惧心理。政府部门可以吸取以前防灾防害的教训,及时作出相关预防机制,避免出现更多的损失。普通老百姓,可以多学一些预防地质灾害的知识,提前做好准备。同时,杨学祥说:从今年夏季的情况来讲,冬季可能还会出现低温情况,大家要做好防寒准备。本报记者 李珉琦 http://news.sina.com.cn/c/2010-07-17/012517818736s.s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4751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6-18 15:39:00 谁为城市内涝的人祸担责:暴雨当浇醒急功近利发展观 杨学祥 人民网6月18日报道 在人们印象里,江南的初夏总是伴有绵绵的细雨。然而,今年的雨水来得格外早,雨势也十分猛烈。连日来,南方多省暴雨倾城。湖南、广东、贵州、江西等南方省份相继出现强降雨天气。水漫街面、要道阻塞,一座座城市仿佛浸泡在水中。罕见特大暴雨为何频袭南方?城市规划如何解决暴雨积涝的顽疾?近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暴雨积涝,是国内众多城市的顽疾。此前广州遭遇历史最强暴雨袭击,雨量之多历史罕见;雨强之大历史罕见;范围之广历史罕见,造成的损失也相当惊人。由此引发了民众质疑与拷问:如果好了伤疤忘了痛,不借暴雨之机深究建筑设计、排涝预防、项目管理、警报与应急机制等诸多城市管理课题,面对常年家具被泡、货物被冲、小汽车被灌的市民,何谈宜居二字? 这一问可谓问到了城市政府的痛处,问得好 ! 江河生于自然,水涨水落受自然规律支配,洪涝干旱皆为天灾;城市建于人类,便利于交通,宜居与市民,防火、防震、防寒、防旱、防涝、防风沙、防污染是城市的基本功能。把城市修成了蓄水池,暴雨之下,水漫街面,要道阻塞,一座座城市仿佛浸泡在水中,动则上亿的财产损失,谁来买单,谁来担责? 城市内涝不是一个新问题。这些2005年的文章和资料,可能早已被人遗忘,尤其是城市管理者,可能闻所未闻 。 飓风卡特里娜的中心在2005年8月29日经过密西西比州,造成至少125人死亡,超过90万户家庭电力供应中断。飓风卡特里娜的中心没有经过新奥尔良市,因此这座墨西哥湾港口城市的建筑没有遭到严重破坏,但由于地势低于海平面,80%的城区被洪水淹没。当地时间8月31日中午,新奥尔良市官员和军方工程师说,由于市内的洪水水位和庞恰特雷恩湖的水位已基本持平,当前洪水已经停止上涨。但是,红褐色的洪水中充满了下水道的污水、汽油和垃圾,其危险性依然很大。遭洪水重创的新奥尔良市可能得好几个月才能恢复正常 。 美国历史上破坏最严重的飓风卡特里娜把南部墨西哥湾沿岸4州变成了人间地狱,布什总统已经亲临现场视察灾情。受灾最重的密西西比州州长黑利巴伯8月31日说,沿海遭飓风袭击最严重地区90%的建筑已完全消失。在路易斯安那州首府新奥尔良市,市长雷纳金预计,飓风可能造成数千人死亡。在墨西哥湾,20个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失踪,8家炼油厂关闭,美国政府决定动用战略石油储备缓解危机。忽视海洋灾害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 对于美国遭遇飓风灾难,罗马尼亚哈尔吉塔县官员德努茨阿法塞说:大自然证明,不管你多么富有,经济多么发达,你都无法对抗它。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8月31日指责说,布什这个牛仔没有处理好飓风危机,疏散民众不力。他在现场直播的内阁会议上说:美国政府没有疏散计划,令人难以置信。这个世界第一大国插手伊拉克如此之深,却让自己的人民在水上漂来漂去。新奥尔良市防洪堤决口,美军空投沙袋堵口失败面对这些状况,荷兰专家特德斯勒伊特深表惊讶,他说:我不想显得过于挑剔,但很难想像这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看起来(美国)防范和疏散方案没有真正到位 。 最近几年,关于海洋灾害的警告不绝于耳。据2005年8月4日英国经济学家网站报道,英国的科学家们近期研究发现近年来发生的飓风存在越来越强烈的趋势,飓风给沿海地区带来的人员财产损失也越来越大,因此未来人们有必要远离沿海地区居住。英国曼彻斯特科技学院的气候学家凯利伊曼纽尔的研究显示,自1970年以来发生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主要风暴持续的时间和强度与之前相比大约都增加了50%。这种趋势和海水表面平均温度的升高有密切联系,而且也和这段时间全球大气平均温度的上升息息相关 。 2004年12月26日死亡近30万人的印度洋海啸让人们惊魂未定,联合国大学的报告又给沿海城市居民敲响警钟。置身中国经济中心城市上海,看看当地的地下空间利用状况,用淋漓尽致来形容绝不为过。地铁和购物中心等设施让人们在地下同样能感受到都市繁华。但联合国大学2005年1月14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地下空间更容易因海啸和暴雨而淹没,如上海这样的沿海城市应采取更多相应保护措施 。 报告称,中国上海、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美国洛杉矶和尼日利亚拉各斯等有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近年来地下发展近乎疯狂,建设了大量地铁、地下购物中心、地下停车场和地下公共设施,却忽视了地下是洪水袭击潜在目标的事实。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可能上升,自然灾害也会更加频繁。紧急情况发生时,疏散位于地下的人群困难更大。联合国大学高级学术项目官员斯里莰萨黑拉特说:我们对地下建筑物过剩的后果了解不足。很多时候,建筑物会完全坍塌。 根据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准60年周期,我们预测海洋灾害加剧,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做战略上的转移 ,至今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国科学界是唯《自然》杂志和《科学》杂志马首是瞻的,《自然》杂志发表的伊曼纽尔观点,应该引起中国科学界、新闻界、工商界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人口和经济中心应该逐渐向内陆转移 。 美国历史上破坏最严重的飓风卡特里娜灾难和国际组织关于地下空间更容易因海啸和暴雨而淹没的警告并没有引起中国城市管理官员的重视,官照样日复一日地升,日子照样一天一天地过。平静似水,似水平静。可谁能想到,两年后由于地下排水不畅,顷刻汇聚的雨水一改往日的平静,变成杀人的利器,重庆济南被暴雨重创,天灾人祸共酿死亡和伤痛 。2007年7月17日,重庆受暴雨袭击,这场115年一遇的暴雨造成42人死亡,12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7亿元。一天后,山东省会济南又遭厄运,34人在暴雨中遇难 。人们不禁要问:城市管理者的责任何在? 暴雨中的济南洪水要么积在市区低洼处,要么流入北部小清河,逢雨必淹成了济南市民的常识。7月18日从下午5时开始,3小时内最大降水量180毫米,这个数据是济南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最大值。银座购物广场北出口紧靠护城河,河水也倒灌了进去,银座购物广场成了泄洪的大坑。暴雨后银座地下购物广场全被淹没,水深达1.7米,积水直到20日才全部排完。事实上,今年除重庆和济南外,四川、湖北、江苏、陕西、辽宁、河南、安徽、云南、新疆等多个省市自治区也遭遇大暴雨,淮河、嘉陵江和长江的水位频繁冲击警戒线 。 暴雨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使城市的地下水管道和排涝系统成为必需设防的安全保障。济南和重庆暴雨致灾,关键是城市排水系统没有达到安全标准。逢雨必淹的潜规则恰恰反映了城市管理者的无所作为和侥幸心态。国内外的历史教训,城市管理者是否熟记在心? 中国商界的科学素质是值得怀疑的:面对印尼地震海啸和美国新奥尔良市飓风灾难,中国商人的投资依然积聚在中国沿海;面对国际气象组织关于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警告,中国沿海城市的房价却一路飙升。科学对他们而言不值一文,这种状况要持续多久?暴雨后银座地下购物广场全被淹没,这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小小的警告 ! 中国城市管理者被大批商人所包围,以至于金钱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科学工作者的理智呼声被商业的喧嚣所掩盖 。重庆济南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科学的呼声不仅可以避免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可以挽救鲜活的无辜生命。 2007年重庆济南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的黄牌警告也没有引起城市管理者的重视。2010年5-6月的罕见暴雨对城市管理者再次亮出黄牌警告 。 2010年5月7日凌晨,广州城的上空惊雷不断,大雨滂沱。一场50年一遇的大雨,把这个即将举办亚运的国际大都市浇了一个透心凉。城市主干道水浸一度深达3米。认真吸取57灾害教训,反思排涝系统,严查薄弱环节。履新不足一月的广州市市长万庆良措辞严厉,几乎下达了军令状。然而5月9日,广州又一场大雨。虽然广州水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已经24小时待命,但暴雨再度成灾,一个又一个的地下停车场遭受灭顶之灾。一场大雨就把广州20年的城建打得原形毕露,再有100多天,广州将召开亚运会,这场暴雨背后,外界看到外表光鲜的广州城,地下排水系统更像一个绣花枕头 。 广州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东表示:这场雨历史罕见,这在国内任何城市都会引起积涝。他告诉记者,广州多个监测站都录得历史最高值的降雨量。而且,这场暴雨降水时间非常集中,普遍在不到6个小时内出现了超过100毫米的降水。而且这场暴雨几乎覆盖了广州全市,这让水务应急单位的排水车应接不暇。据统计,当天广州全市102个镇(街)受水浸之灾,109间房屋倒塌,24个停车场被淹,造成经济损失约5.438亿元 。 中新广东网5月15日电 近日广州连降暴雨,暴雨导致广州多处地方被水浸,广州的交通严重受阻,几近瘫痪。 5月14日暴雨再度侵袭广州,广州市区21条主干道瘫痪,车辆需绕道行驶。广州市已以当天17时20分启动防御暴雨三级应急响应,水务局下雨之前已派出有关人员到易发生水浸的地区布防,同时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 中广网柳州5月15日消息 受切变线和弱冷空气影响,5月13号到14号,柳州自北向南出现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 昨天早上6点40分,柳州市气象台发布了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据气象部门统计,5月13号晚上到14号下午的5点,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安陲、滚贝、香粉3个乡镇的降雨量都超过了110毫米,其中安陲乡降雨量最高,超过了120毫米,柳州市区和柳江、融安、三江等县都出现暴雨天气 。 中新广东网5月15日电 14日傍晚前后暴雨袭击广州市,羊城再度成为泽国。广州气象台更于23时55分启动红色暴雨预警信号,这是广州今年入汛以来第二次发布红色预警信号。受大暴雨影响,白云机场40航班因此延误。而广州部分市区再次出现水浸街现象,天河区五山路华南师大路段积水盖过人的膝盖。由于此前特大暴雨带来巨大财产损失的经验教训,广州市民对此次暴雨的到来做了防御措施。在杨箕地铁站,工作人员已事先准备好沙包等工作用以抗击积水。据悉,此次暴雨受低压槽影响,广东省粤西北、粤中、珠江三角洲先后出现了强降水。14日广东全省共有32个市县发布暴雨预警信号;有11个市县发布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 人民网讯 2010年5月13日,湖南省涟源市遭遇五十年一遇特大暴雨。继5月6日至8日暴雨过程后,5月13日凌晨3时至晚上20时,涟源市再次遭受暴雨、大暴雨袭击,全市21个雨量站点均超过100mm,降雨量最大的涟源城区站24小时内达到172.1毫米。涟水、孙水、白马水库水位均急剧上升,超过警戒水位,20个乡镇告急。该市迅速启动Ⅲ级预警响应。据初步统计,此次暴雨洪灾中,全市47.8万人、20.1万亩农作物受灾,紧急转移人员人1.26万余人,房屋倒塌1710间,死亡大牲畜1160多头,直接经济损失达2.54亿元 。 我在2009年7月9日指出,进入7月后,赤道中东太平洋异常偏暖状态继续保持,中国东北出现低温冷夏年趋势,流感大流行进一步发展,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将导致低温、夏涝、秋旱、流感蔓延的新发展。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当年,我国发生干旱的可能性大(如2006年四川特大干旱)。2009年9-11月为弱潮汐时期,将加剧旱情,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关注低温冷夏的发展趋势,做好预防和农田管理,促进农作物生长和尽快早熟。低温也会导致流感的更快发展 。 2009年9月的秋旱最终在2010年4月形成西南地区的特大干旱,我在2010年4月1日指出干旱原因的同时,再次提出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的教训 。 2010年5-7事件和5-13事件再次暴露了城市管理的漏洞,忙于建设,疏于管理,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严重的损失将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浪费。 有人曾在香港大公报撰文说,中国人特别擅长干大事:城市的大街建得豪华、整洁、漂亮,小街就破烂、杂乱、简陋;长江上建起了大坝,南水可以北调,城市的下水道却修不好;从东北盆地到西北沙漠,都建起了大油田,而小煤矿的频频矿难却无法遏制。干大事,有高度,有亮度,可以作为业绩显身扬名。其后果是全国的水利工程与污水横流同在,城市的金碧辉煌与能源短缺并存。城市的地下水道改造工程是小事吗?合理的设计就是一座大型有机肥料工厂,不仅解决了城市水污染,而且解决了农村的土地退化。谁重视这些基础科学的研究 ? 有评论指出,暴雨成了城市防洪能力的一张试纸,折射出某些城市决策者急功近利的发展观与政绩观。如何防止积涝给社会运转、企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给市民带来生活上的不便,不仅仅是准确预报、启动预案以及紧急应对,而要看平时的资金投入有没有到位;水利设施有没有科学配置,各种相配套的排涝设施是否发挥应有的作用,总的来说,就是城市防洪能力与城市人口、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体水平是否相适应。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城市管理者更看好的是马路广场,楼堂馆所,商业大街,标志性建筑,乃至亮化工程等等,将更多的时间、资金与精力用在招商引资等可望出GDP的项目上。这些固然都与民生息息相关,但不能顾此失彼,将绝大部分的公共财政投入看得见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忽视城市水利这一埋在地下的政绩。正是由于城市在水利投入上欠账较多,财力支撑不足,基础设施匮乏,才导致了城市面对罕见暴雨的袭击,显得弱不禁雨。有鉴于此,只有改革现行考核制度与机制,将民生诉求和应对灾害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考量,才能引导各级领导注重科学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立足长远考虑城市防洪硬件投入与管理课题,将更多的政绩埋到地下,才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 笔者认为,城市内涝灾害频发,是人祸而不是天灾,是城市排涝设计失误造成的,必须追究设计者和审批者的失职之责,必须赔偿市民和企业的相关财产损失。城市排涝工程必须科学论证、合理设计、严格审批,相关部门必须承担起相关的义务和责任。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暴雨当浇醒急功近利发展观。2010-06-18 10:03:04 来源: 人民网(北京)。 http://news.163.com/10/0618/10/69F13E3000014IMI.html 2. 王辉,康炘冬。美开始历史上最大搜救 受灾地区九成建筑消失(图)。2005年09月02日。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http://news.tom.com/1003/3295/200592-2437983.html 3. 杨学祥。忽视海洋灾害的代价:飓风把美国南部沿岸4州变成了人间地狱。 2005-9-2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6504.htm 4. 布什乘空军一号空中视察灾区 直言太可怕。 http://news.tom.com 2005年09月02日03时06分来源:新闻晨报 http://news.tom.com/1003/3295/200592-2437959.html 5. 祁仁。英国科学家预言飓风越来越强 人们应远离沿海居住。 20050805。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 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508/1_20050805_115994.html 6. 杨学祥,杨冬红。英国科学家:人们应远离沿海居住。 2005-8-12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5078 7. 杨学祥,杨冬红。印尼海啸敲响了沿海大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的警钟。2005-1-16光明网博客。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5/6726.html 8. 城市地下建筑太多暗藏危机。2005年01月15日 21:06:00 中财网,来源:广州日报。 http://cfi.net.cn/(m5les545sbn4ki454p0ywr55)/newspage.aspx?id=20050115000587 9. 杨学祥。沿海城市的沉没与沿海经济。 2006-3-25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bsg.gmw.cn/u/466/archives/2006/10997.html 10. 杨学祥. 一份不合格的答卷: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 2007-7-30光明网博客。 http://bsg.gmw.cn/u/466/archives/2007/14757.html 11. 重庆济南被暴雨重创 天灾人祸共酿死亡和伤痛。2007年07月25日 10时42分 南方报业网-南方都市报。 http://news.tom.com/2007-07-25/07AI/09739936.html 12. 杨学祥。暴雨再次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发表于 2010-5-16 7:34:10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4936 13. 龙飞。暴雨之后:广州城建漏洞百出。2010年05月15日09:58中国经营报。 http://finance.qq.com/a/20100515/001746.htm 14. 廖宴思。暴雨频繁侵袭广州 阻断夜人回家路。2010年05月15日 10:05 来源:广东新闻网。 http://www.gd.chinanews.com.cn/2010/2010-05-15/2/44818.shtml 15. 张江元,柳州台,赵鑫婷。广西柳州昨天遭暴雨狂袭。2010年05月15日 12:29中广网。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00515/2191985.shtml 16. 程景伟。广州再成泽国 夜里启动暴雨红色预警。2010年05月15日 18:23 来源:广东新闻网。 http://www.gd.chinanews.com.cn/2010/2010-05-15/2/44777.shtml 17. 郭国权,易海和,刘厅。湖南涟源遭遇五十年一遇特大暴雨 损失达2.54亿元。2010年05月15日09:49 人民视线。 http://pic.people.com.cn/GB/165652/165654/11603761.html 18. 杨学祥。做好迎接厄尔尼诺事件的准备:严重秋旱可能发生。发表于 2009-7-9 9:11:14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2586 19. 杨学祥。 又一份不合格的答卷:西南大旱和美国气候秘密报告 。发表于 2010-4-1 8:13:2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7846 20. 杨学祥。我国基础科学的尴尬。科技潮。2005,(9):23-26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6621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94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1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