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主题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主题

相关日志

源源的动物园之行---博客搬家
mdalgae 2012-10-6 20:12
2009-5-11 12:03 五一放假,尽管源源感冒还没好,妈妈爸爸还是决定带她去动物园。 刚下车,源源就看上动物园门口小摊上买的很多东西。 好说歹说,没买什么,就把她哄进了大门。 一进大门就要求把包里的各样东西都吃一吃,出发前才吃了早饭的,怎么一到外面就要吃呢。 好容易吃了喝了,要去看动物了,经过游乐园,源源立刻说:我不想看动物,只要玩这些。 只好停住脚,玩龙火车,碰碰车,米老鼠,旋转木马,玩下来明明吓得有点呆了,还硬给妈妈说:我一点都不害怕。 好容易拉她离开了游乐园,才开始了进入主题。 看猴子的时候买了一包猴食,可猴笼里扔得太多令,猴子不爱吃了,源源看了一会就没兴趣了,那就看大象吧,源源很喜欢大象,把猴食扔给大象吃,可大象也不吃,源源转过身给妈妈说:算了,算了,猴子不吃,大象也不吃,那就我吃吧。那可不能吃!敢情她觉得这猴食是好东西了。 源源看了长颈鹿,河马,骆驼,狮子,老虎,熊猫可惜在睡觉了,最好的是孔雀好几只开了屏,黑天鹅带着小宝宝在湖边嬉水。源源好像不喜欢凶恶的动物。 买票进蛇馆,不爱看蛇和鳄鱼,又看到泡泡枪,小金鱼,一一买到手,蛇馆的票算是白买了。 源源忽然有了新要求:我要去坐天鹅船,看来在路上她的小眼睛也没闲着,到处瞄,还看到了别人划船。 去划船的路上见到租的卡丁车,要开!只好去开。开得太差还挨了妈妈的几巴掌。开完再去划船,好像一点都不怕水呢,妈妈可是从来都不爱坐船,觉得没有安全感。 划完船还再到处望,幸亏再没什么要玩的了,奶奶爷爷都很累了。 刚上车,就在妈妈怀里睡着了。 过两天感冒加重,打针四天。
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注意力可转化为记忆力 科学家揭示两者之间关系
crossludo 2012-10-3 12:10
注意力可转化为记忆力 科学家揭示两者之间关系 这张图片显示了一个人类星形胶质细胞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学者的一项研究阐明了集中注意力和记忆力之间的基本关系,该研究涉及人类对特定主题记忆更多数据的神经机制,前提是人类要对该特定主题集中注意。   对于一些特定的物品、事件或者人类个体,并不需要全神贯注地观察,大脑中也有记忆形成。一般而言,当人类倾向于对某事物更加专注、更持久地注意,记忆就会产生。相关科学家很久以前就试图找出产生这种情况的机制。   据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小组的研究表明,一种叫做星形胶质细胞的神经支持细胞在记忆能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科学家们发现当 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事物上时,星形胶质细胞将向视觉皮质中的神经元传递更多的信号。    这些信号将通知神经元对从视网膜接收到的任何电脉冲做出更为强烈的反应 。该研究的细节内容将发表在权威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   新的研究还发现了新的证据,来支持星形胶质细胞在大脑中不仅仅局限于扮演着支持记忆的作用。此外,该研究还证明了星形胶质细胞在处理 感观信息 的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资深作者保罗(Paul E.)、麻省理工学院神经科学教授利拉赫-牛顿(Lilah Newton)以及麻省理工西蒙斯(Simons)大脑研究中心主任苏尔(Mriganka Sur),他们在实验室工作超过5年,一直在研究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 大约在150年前被人们发现,但人们却从未对它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苏尔表示,对神经科学家而言,他们目前所做的工作几乎还是一个迷。   科学家们表示,“如果不了解大脑皮质的基本作用机制,人类就不可能明白脑部疾病的发生机理。星形胶质细胞、抑制神经元在脑部疾病中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起到主要的作用。”
个人分类: 物联工程|1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Meta-analysis
huangyanxin356 2012-9-28 13:56
Meta-analysis:元分析或荟萃分析,其概念为对以往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    Glass对Meta-analysis提出的定义是:以综合已有的发现为目的,对单个研究结 果的集合的统计学分析方法;Sacks等提出的定义是:对以往的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的合并和严谨的综述方法;罗湘等认为Meta-analysis方法是 依靠搜集已有或未发表的具有某一可比特性的文献,应用特定的设计和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与综合评价,使有可能对具有不同设计方法及不同病例数的研究结果进行 综合比较。   简单来说,meta-analysis是用统计的概念与方法,去收集、整理与分析之前学者专家针对某个主题所做的众多实证研究,希望能够找出该问题或所关切的变量之间的明确关系模式,可弥补传统的Review Articles(文献综述)的不足。
个人分类: 技术类|2 次阅读|0 个评论
很开心的会议 + 咱被粉了一把
热度 8 JRoy 2012-9-27 07:04
很开心的会议 + 咱被粉了一把
今个去帝国理工开一个学术会议,安排的最恰当的是我第一个作报告。所以,咱噼里啪啦的就上去了,也根本不用什么紧张之类的,据他们反应我发挥相当不错。 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好几个朋友,一天过得非常开心。因为会议是英国国防部赞助的,主题Sensor Signal Processing for Defence,方向相对较小,会议组织的很不错(虽然注册费很低)。 最最不可思议并值得一提的是,碰到的一个哥们在交谈中他提到说网上看到一个博客介绍PHD filter,并说那个博主和美国的一个院士(说的是咱们科学网的何毓琦老师)进行了辩论之类的。哈哈,我说:那就是我啊,不是辩论,我们后来成为朋友了呐,现在还在保持邮件沟通。哈哈,那哥们很是惊讶:真的啊? 久仰大名啊....大家一顿笑。搞得气氛一直很活跃。 哈哈,小小的算是被粉了一把....哈哈哈 后来,还有一个清华的哥们来帝国访问。听到我的PHD filter的报告也过来搭讪。再加上一眼就对上相互微笑并打招呼才知道来自国内西安交通大学(西工大邻居啊)的个人,加之后来又过来搭讪的一个sheffield,一个readings的两个哥们,还有帝国就读的两个博士。大家聚成了一簇,哈哈。看来离开社交很久了,咱的聚合力还是有的,宝刀不老啊!! 跟谁都自然熟,而且貌似,整个会议本来我们几个聚成一簇变得最活跃,吃饭也坐一桌。 传几张照片,是跟我一起与会的教研室来自国内的一个访问学者教授拍摄的,也和我们打成一片。可惜回到家也很晚了,只传给我了四张,再有好的回头再传 特别注明:本以为8月份理得头发很短来着,怎么突然这么长了呐!!秋天,头发疯长啊!!不知不觉就长了 (这一张没拍正) coffee break Wine and dinner (我今个没少喝,4~5杯子的样子,估计也得一瓶了) (我特别偷拍了一下会议邀请的一个key speaker,那位女士。IEEE Transaction on signal processing 的上届主编 Editor-in-chief,比想象的年轻,比想象的漂亮,比想象的不像这本杂志的文章那样死板和枯燥高深难懂!!!人家的容颜和名誉咋兼得的呐?)
个人分类: 海外|5670 次阅读|25 个评论
新教师体会系列之11-第4周的任务剖析与完成后总结
tianjingle27 2012-9-22 16:47
20120922六1620start1650-0.5h 20120929六2250start2300-10m 按照学校日历,第4周指9月24日-9月30日,共有6次教学。0924一0740-1010-2.5h,0925二1610-1840-2.5h,0926三1410-1630-2.5h以及1920-2120-2h,0928五1410-1630-2.5h,0929六1410-1630-2.5h。其中工程制图基础备课2次,专业英语备课1次,“相互认识”主题班会备课1次。(实际情况是:提前20分钟到课堂,一堂课从开始到结束是3h;工程制图3个班的进度有差异,因为课堂参与率高,所以备课比以前更用心;主题班会因为学生的参与变得很容易;专业英语因为学生参与率低,所以要从习惯上强制约束他们) 既然在向学生介绍形象思维(尤其是思维导图)以及培养好习惯的重要性,作为老师,我也应该身体力行。所以,先通过形象思维对课堂进行一下畅想: 周一的课主题为“点、直线、平面的投影”,共同学习具体的投影规律,授课对象为勘查3班学生。注意事项:1.分组名单 2.布置绘图作业,购买绘图工具 3.预祝国庆中秋快乐 备课注意事项:寻找图片、视频等拉近学生与投影规律的距离,引发学习兴趣 周二的课主题同周一,但需补充“制图的基本知识”,强化“按照标准绘图意识” 周五的课主题同周一,也需补充“制图的基本知识” 周六的课主题为“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相对位置”,亦须在趣味性上备足功夫 周三的课主题为“主要建筑类型”和“专业服务选择”词汇。注意事项:1.点评学生作业 2.点评学生的2次演讲 3.点评学生的现场翻译 周三晚上班会课的主题为“相互认识”,通过生日圈、微笑握手、名字叠罗汉三个游戏让同学们(包括我)相互认识,初步建立Ta们的班级归属感。并从自身经历出发谈谈怎么过大学生活or大一生活? 这样写着,似乎看到了学生渴望的眼神,得好好备课啊。围绕一个主题备课,将这个主题吃透是极为必要的。 先分析到这里,过会继续分析。
个人分类: Responsibility for today's actions|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说黄金米(5)哪些人给转基因黄金大米“站台”
热度 2 sz1961sy 2012-9-14 00:46
也许大家不大明白,这个本来要“直奔主题”讲“黄金米”问题的系列,为何老讲转基因“黄金大米”问题? 因为不讲明白转基因“黄金大米”的“营销特征”,很难让媒体同行明白“黄金米”问题。 下面是2012年9月11日腾讯网“特稿”:《 “ 黄金大米 ” 的科学内涵与来龙去脉 》 2012年09月11日15:45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中国工程学会专稿 在美国国立卫生院(NIH)的主持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支持下,黄金大米(Golden Rice)的人体营养学功能试验已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以符合科学伦理、确保参试者健康为前提,在美国等国家进行,初步结果证实确有克服不同程度的维生素A缺乏症的良好功效。 8月30日,一条 “ 国外科研机构利用中国儿童做转基因黄金大米人体试验 ” 的消息突然在网上爆出,几天来媒体哗然,群情激动,众说纷纭。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多数人都在关注与试验相关的管理程序问题,却未注意 “ 黄金大米 ” 的科学内涵已被替换,在预设其 “ 毒害儿童 ” 的前提下此事正在不断演绎,不仅转基因技术被进一步妖魔化,而且某些人正试图将此事扩大成为社会和政治事件。尽管事情管理层面的问题应当调查澄清,但同时也不应故意回避 “ 黄金大米 ” 试验研究的科学问题。为了便于对此事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实有必要对转基因黄金大米的研究背景及现状作一介绍。 一、维生素A缺乏症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估计有1.9亿儿童和1900万孕妇患有不同程度的维生素A缺乏症(Vitamin A deficiency,以下简称VAD),每年发展中国家有35万儿童因VAD而失明,67万儿童因VAD导致免疫力低下和继发感染而死亡。 人体缺乏维生素A后就没有足够的制造视紫红质的原料,使视网膜中杆状细胞受损,表现为黑暗中或光线较弱的地方看不清东西。如不得到及时治疗则会造成角膜干燥萎缩,最终导致全盲。其次,VAD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引起儿童呼吸道疾病和腹泻的增加,还可能导致癌症和出生缺陷。也有研究指出妊娠期补充维生素A能降低艾滋病毒母婴传播风险,也就是说补充维生素A可以帮助抵御艾滋病。由于以上症状可能联合出现,在医疗水平低下、深陷贫困与动乱的发展中国家,VAD的危害尤其严重。 二、维生素A缺乏症的解决途径 治疗维生素A缺乏症,最简单快速的方法自然是服用维生素A胶囊。这种胶囊虽然成本低、疗效好,能治疗夜盲症、干眼症,提高人体抵抗力,但是,如何让非洲、东南亚等的一些极度贫困或饱受战乱地区的儿童能得到足够的药品和及时的治疗,仍然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动物性食品中富含维生素A,不少植物如胡萝卜和多种水果蔬菜中都含能转化为维生素A的胡萝卜素,但目前许多贫困地区人们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象肉类、果蔬等我们称之 “ 换口味 ” 的食物,对他们而言仍然是难以企及的奢侈品。 于是,如果能运用生物技术手段让人们日常必需食用的大米能富含维生素A,那就有可能解决VAD问题, “ 黄金大米 ” 的研究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 三、 “ 黄金大米 ” 的研发过程 “ 黄金大米 ” 的研究始于2000年,第一个研发者是瑞士联邦技术院植物科学研究所的Ingo Potrikus教授,之后,德国Freiburg大学的Peter Beyer教授也为研究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将维生素A合成的前体 — β- 胡萝卜素的基因导入了水稻,这些基因的产物能够在稻米主要食用部分 — 胚乳中富集,从而使大米带有胡萝卜素的金黄色,故被人们称作 “ 黄金大米 ” 。但初期研究的转基因稻米中 β- 胡萝卜素含量只有1.6 μg / 克胚乳,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经过一系列改进,特别是导入了不同来源的、更为安全有效的相关基因,现在 β- 胡萝卜素含量已提高到 36 μg / 克胚乳。研究显示,每日吃100-150克的 “ 黄金大米 ” (儿童每日饭量的一半),就能够满足60%的维生素A摄入量。 位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是目前国际上黄金大米的主要研发单位。IRRI的科学家与菲律宾和孟加拉两国水稻育种家合作,已培育出多个适应当地生产条件的黄金大米优良品种,其食用和环境安全性评价试验研究已按照相关法规要求完成,田间多点种植试验正在扩大进行,有关安全性评价资料将于2013年提交政府部门进行评估,有望在2 — 3年开始生产应用。与此同时,在美国国立卫生院(NIH)的主持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支持下,产品的人体营养学功能试验已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以符合科学伦理、确保参试者健康为前提,在美国等国家进行,初步结果证实确有克服VAD的良好功效。 四、 “ 黄金大米 ” 的安全性评价 国际水稻研究所已按照国际标准程序对 “ 黄金大米 ” 的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和评价,主要结果概括如下: 深入分析了胚乳 β- 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与修饰,科学解释了金大米色素的来源。 从2000个转化体中精选了10个转化体,遗传结构符合法规评价要求,基因表达试验显示,与亲本材料相比无非预期改变。 黄金大米中的 β- 胡萝卜素与其他食物中的 β- 胡萝卜素成分与功能相同。金大米中仅有微量碳转化成了类胡萝卜素,未发现其它营养成分有显著改变。 实验动物标准化试验结果证实转基因蛋白质没有致毒作用。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与检索,已排除过敏的可能性,模拟胃液中的高消化率进一步证明没有致敏可能。 试验结果表明正常食用黄金大米不会导致胡萝卜素摄入过量。 五、 “ 黄金大米 ” 的专利权属 影响诸多转基因作物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专利权属问题。但是,目前 “ 黄金大米 ” 的专利权属问题已通过协商基本解决。 在黄金大米的研究进行中,研究者发现这个项目可能会受近70个专利所牵制。其中专利中7个专利所有者分别是先正达,安万特,孟山都和杜邦公司,63个属于其他公共机构。面对这个问题,科学家,农业公司和慈善基金会联合成立了 “ 黄金水稻 ” 人道主义委员会(Golden Rice Humanitarian Board),负责培育 “ 黄金水稻 ” 二代的先正达公司捐献出了 “ 黄金水稻 ” 二代的发明权,其后,所有 “ 黄金水稻 ” 涉及专利的所有者都宣布了放弃其专利权, “ 黄金水稻 ” 将无偿地提供发展中国家农民使用。 “ 黄金水稻 ” 的人道主义使用协议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 1、在发展中国家使用。发展中国家是指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所指定的低收入、粮食不足的国家,我国也在其中。 2、供贫困农民使用。贫困农民是指年土地收入少于一万美元的农民。 3、此项技术根据需要可用于其他作物,但必须是可公用的农业品种和育种材料。 4、种子销售时不应收取因技术而产生附加费用,即和普通种子保持同一销售价格。经生产者同意,产品亦可交国家销售以满足城市地区需求。 5、农民可自行繁育下一代种子,即农民拥有种子的所有权。 http://view.news.qq.com/a/20120911/000034.htm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百科名片 http://baike.baidu.com/view/1320512.htm 专 家 队 伍 http://www.biotechchina.org/index.php/Jingtai/zhuanjia 理 事 会 http://www.biotechchina.org/index.php/Jingtai/lishihui 2010年学会大事记 2010年2月25日,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和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共同主办的 “ 农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发展高层研讨会 ” 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国际农业生物技术服务组织主席Clive博士、全球协调人Randy博士和张启发、范云六院士在大会上做学术报告。 2010年4月24-25日,学会会刊《中国生物工程杂志》编辑部在北京承办 “ 中国科学院(京区)生物学期刊学术研讨沙龙 • 2010 ” ,探讨生物学期刊如何更好地反映研究进展,推动学术交流。 2010年6月18-20日,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联合17家全国性学(协)会及山东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目前在山东济南举行。 2010年6月20日上午,在由中国生物工程杂志社、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的 “ 生物产业发展中的传媒推动力 ” 圆桌论坛于6月20日在济南南郊宾馆举办。 2010年6月23-24日,继续教育项目 “ 第七期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专题研讨班 ” 在上海举行。 2010年9月17-19日,由中国科协主办、重庆市科协承办、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植保学会、西南大学协办的中国科协第44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 “ 转基因植物与食品安全学术讨论会 ” 在重庆召开。 2010年9月21日,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联合植保(中国)协会(CropLife China)、中国生物工程杂志社、北京植物学会、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等单位,在海淀区政府报告厅举办了转基因技术与生物安全专题科普会。会议围绕转基因生物的应用、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我国对转基因的安全管理等问题,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张春义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罗云波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朱平研究员与上百位海淀区重点高中生物学老师进行对话,就转基因技术与生物安全的相关问题开展了科学家与生物学教育者的一次深入交流。 Copyright 2012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北京市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5D04 技术支持 生物技术与生物产业信息工作委员会 http://www.biotechchina.org/index.php/Event/show/id/9
个人分类: 说说黄金米|473 次阅读|3 个评论
首届中国科技政策论坛研讨科技体制改革问题
热度 3 chunliangfan 2012-9-7 19:42
今日,中国科技政策论坛在石家庄举行。上午,孙家广、方新、王春法三位领导做了主题报告。方新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变与不变》,很受启发。下午,共九位学者和学者型官员做了专题报告与对话。 据说,科技体制改革的文件不久就会全文公布。
3767 次阅读|3 个评论
参加“第三届全国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区COP学术研讨会”感受
热度 2 whm669 2012-8-30 11:56
8月18日——20日,我参加了在 山东淄博举办的 “第三届全国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区COP学术研讨会”,会议 主题为 “教师专业学习与培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 。这次会议 汇聚全国各地学者、教育工作者、一线教师及校长,分享有关教师专业学习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的创新。 我是抱着“重在参与”的想法注册参加的。以前参加市教研活动时,我总以为别人所说的“抛砖引玉”是有些虚伪的谦谦之辞,因此我从未声明过自己所言所为是 “抛砖引玉” 。这一次却不同,当我上传自己的课时,心中的愿望是把自己的课展示给大家看,得到大家真实的评价反馈,如果其他教师能以我的课为基础,或者从中受到启发设计一节更有创意的课,我就非常满足了。至此,我理解了也体验了 “抛砖引玉” 一词。 我没有用过“巨龙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一体机 ” ,这和学校的 电子白板 设备差别很大,我 平时仅用ppt和几何画板讲课 。看着其他老师使用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白板功能,用一支电子笔代替各种颜色的粉笔和熟悉的鼠标,太陌生了,我一头雾水。后来,我还是鼓起勇气拿起电子笔,试着操作一下,遇到了很多问题。来自北京、成都的两个年轻教师帮我出主意想办法,把复制的图片叠在一起,使课前准备更稳妥,同时 在两个课件切换问题上我也有了新设想。 我很感激他们的帮助,也很佩服他们的才能,为中学教育拥有这样的年轻一代感到无比高兴。第二天上午,我又在大会议厅开会用的一体机上温习了一遍,感觉能把一节课讲下来了。无论结果如何,我已经很有收获了。 在这次大会上,我还见到了王陆教授和杨卉教授,她们工作起来精神饱满、雷厉风行,工作结束时谈笑风生、诙谐从容,对人特别亲切 和蔼 。我还荣幸地当了评课教师,对三位老师的课做了“教师有效性提问”的数据分析,在闭幕式上做了5分钟 “教师个人成长历程” PPT宣讲。 常言道, “开卷有益”,我想说,“开机有益”,我还想说:走出家门校门,走出省市,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更有益,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可持续发展。
个人分类: 教学反思|278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历年世界湿地日主题
gaochangjun 2012-8-29 12:35
1997年:湿地是生命之源(Wetlands : a Source of Life)   1998年:湿地之水,水之湿地(Water for Wetlands, Wetlands for Water)   1999年:人与湿地,息息相关(People and Wetlands :the Vital Link)   2000年:珍惜我们共同的国际重要湿地(Celebrating Our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2001年:湿地世界有待探索的世界(Wetlands World-A World to Discover)   2002年:湿地:水、生命和文化(Wetlands : Water,Life,and Culture)   2003年:没有湿地-就没有水(No Wetlands - No Water)   2004年:从高山到海洋,湿地在为人类服务(From the Mountains to the Sea,Wetlands at Work for Us)   2005年: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Culture and Biological Diversities of Wetlands)   2006年:湿地与减贫(Wetland as a Tool in Poverty Alleviation)   2007年:湿地与鱼类(Wetlands and Fisheries)   2008年: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Healthy Wetland, Healthy People)   2009年: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Upstream-Downstream: Wetlands connect us all )   2010年:“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Wetlands, Biodiversity and Climate Change)   2011年:“湿地与森林森林关乎水与湿地” 2012年:“湿地旅游,一种美妙的体验”(Wetlands and Tourism)
16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检索小认识随记
lt882002 2012-8-24 10:09
今天在CNKI上检索文献,进入数字出版物检索总库,检索文献。本以为自己有些检索水平,其实汗颜啊。 检索分不同的入口:快速检索、标准检索、高级检索、专业检索等等,当然在不同的检索上都有扩展,不是非要到高级检索和专业检索中去。 不过刚刚到现在,我觉得高级检索比较适合我。下图。 其中,包括有:全文、题名、主题、关键词 全文:顾名思义,就是能在全文中找到的检索词。 题名:同上 主题:刚刚意识到,很可能指的是摘要中包含的文字。现在想想,写好摘要对别人理解和检索到自己的文章是多么的重要,不仅会减轻他们的工作量,也有助于查准文献。对那些对摘要敷衍了事的人表示鄙视。 关键词:在关键词中出现的检索词。 弄懂这些检索条件所指是其中的一个收获,另一个收获就是在知道了以上检索条件所指后,还要试着检索,因为对于一个陌生的领域,要在检索到文献比较多的情况下,进行分析。还要关注检索过程中的检索结果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
77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同学博文[2]:QQ群所感
热度 3 xuyingxiao 2012-8-15 19:34
这是俺的老同学刚写的文字,她不准备发表也没下定决心开博,浪费了岂不可惜,经授权,放我博客里看大家的评论,大家千万别吝啬评论和推荐啊。 老同学在高校工作十多年了。 第二篇:QQ群所感 最近空闲时间比较多,没事时,加入了几个QQ群,有儿子学校的家长群,有大学同学群,有转业干部群等等。不同的群里聊天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家长群里的聊天内容主要集中于孩子的教育,更确切的说是孩子的分数问题。转业干部群里的人员原先都在工院工作,由于种种不同的原因转业到地方工作,现在就职于不同的单位。这些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得意的和失意的,所以聊天主题不外乎以下内容:失意人对得意人工作单位的艳羡,两种人一致地对工院的抱怨等等。大学同学群里是四年的同窗,接受过相同的教育,各自不同的20多年的工作和社会经验,因此谈话的内容也更丰富,没有固定的主题。 各个群虽然有不同的风格,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群里经常会有一些帖子,内容多是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类事件的嘲讽。经常是图文并茂,幽默俏皮,甚至于嘻哈。语言的俏皮嘻哈往往是悦人悦己的,也因此这样的帖子往往围观者甚多。 我一直在想,这样的方式,到底是一种关注还是只是发泄和围观。网络上的这种发泄和围观,对于某事件,对于这个社会的公平和民主,能否起到哪怕是一点点的积极的促进作用?发帖者对于某一事件到底有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跟帖者对于事件是否只是类同于马路围观? 周末看孟非主持的《非诚勿扰》,谈及男嘉宾工作的问题。几个人互相调侃了几句后,主持人话锋一转,正色曰:刚才是玩笑,现在我要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认为不管是从事户外的体力劳动,还是坐办公室的白领阶层,他们的劳动没有贵贱之分,都是值得尊重的。 我真是为主持人的话拍手叫好。不仅是称赞他的观点,更是佩服他在调侃玩笑之余,对涉及基本价值观念的话题,以极其郑重严肃的态度表达立场! 网络里面,每个人都有发言权,手握着自己的话筒。在这种大众话筒时代,我想,有些时候,郑重和严肃是力量。 更进一步,我想,我所参与的几个聊天群,里面的人员无论从年龄,从收入,从受教育的程度,都应该是属于中产阶层,应该是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如果这个阶层的人员仅仅是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态度对待一些严肃的事情,仅仅是以一种围观者的心态看待一些与自己与大众与社会休戚相关的事件,那么,我们怎么去期望那些根本没有发言权和发言能力的人群?所以我们手握话筒发言时,是不是应该更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责任感?
个人分类: 老同学写的博文|2581 次阅读|9 个评论
2012年8月12日,国际青年日主题:与青年人结为伙伴
viclee 2012-8-10 17:51
2012年8月12日,国际青年日主题:与青年人结为伙伴
2012年国际青年日主题 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与青年人结为伙伴 Secretary-General's Message for 2012 Today’s generation of youth — the largest the world has ever known, and the vast majority of whom liv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 has unprecedented potential to advance the well-being of the entire human family. Yet too many young people, including those who are highly educated, suffer from low-wage, dead-end work and record levels of unemployment.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has hit youth the hardest, and many are understandably discouraged by rising inequalities. A large number have no immediate prospects and are disenfranchised from the political, social and development processes in their countries. Without urgent measures, we risk creating a “lost generation” of squandered talent and dreams. Working with and for young people is one of my top priorities. Youth are a transformative force; they are creative, resourceful and enthusiastic agents of change, be it in public squares or cyberspace. From their pivotal role in efforts to achieve freedom, democracy and equality, to their global mobilization in support of the Rio+20 UN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youth have energetically demonstrated yet again their capacity and desire to turn the tide of history and tackle global challenges. Young men and women are not passive beneficiaries, but equal and effective partners. Their aspirations extend far beyond jobs; youth also want a seat at the table — a real voice in shaping the policies that shape their lives. We need to listen to and engage with young people. We need to establish more and stronger mechanisms for youth participation. The time has come to integrate youth voices more meaningfully into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at all levels. Around the world, there is growing recognition of the need to strengthen policies and investments involving young people. On International Youth Day, I call on Governments, the private sector, civil society and academia to open doors for young people and strengthen partnerships with youth-led organizations. Youth can determine whether this era moves toward greater peril or more positive change. Let us support the young people of our world so they grow into adults who raise yet more generations of productive and powerful leaders. Ban Ki-moon
个人分类: 生活情趣|37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肝炎: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遥远
热度 1 xuxiaxx 2012-7-29 12:32
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病毒性肝炎。此外,估计有5亿人感染了慢性肝炎。肝炎是导致肝癌和肝硬化的 一项主要因素。7月28日是今年的世界肝炎日,其主题是“肝炎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遥远”。为筹备今年的世界肝炎日活动,世卫组织发起了全球防控肝炎新框架,阐述了防治肝炎感染工作的四个领域,并敦促各国政府进一步努力防治病毒性肝炎。 来源:WHO网
168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政策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guxgu2012 2012-7-27 14:3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目 录 序言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方针 第二章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三)战略目标 (四)战略主题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三章 学前教育 (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六)明确政府职责 (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第四章 义务教育 (八)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第五章 高中阶段教育 (十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十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十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第六章 职业教育 (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十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第七章 高等教育 (十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十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二十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二十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第八章 继续教育 (二十三)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二十四)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 (二十五)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第九章 民族教育 (二十六)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二十七)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第十章 特殊教育 (二十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二十九)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三十)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十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第十二章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五)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三十六)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三十七)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第十三章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三十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三十九)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四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四十一)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 第十四章 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三)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四十四)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第十五章 管理体制改革 (四十五)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 (四十六)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 (四十七)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第十六章 扩大教育开放 (四十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十九)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五十)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第十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十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五十二)加强师德建设 (五十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五十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五十五)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第十八章 保障经费投入 (五十六)加大教育投入 (五十七)完善投入机制 (五十八)加强经费管理 第十九章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五十九)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六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六十一)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十章 推进依法治教 (六十二)完善教育法律法规 (六十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六十四)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六十五)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 第二十一章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六十六)组织实施重大项目 (六十七)组织开展改革试点 第二十二章 加强组织领导 (六十八)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六十九)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七十)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实 施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制定本《教育规划纲要》。 序 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进入本世纪以来,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完善体制和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第二章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三)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图表:专栏1: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新华社发 图表:专栏2: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 新华社发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三章 学前教育 (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 (六)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制度。完善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 (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扩建、新建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第四章 义务教育 (八)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 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倡合理膳食,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保护学生视力。 (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 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第五章 高中阶段教育 (十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 (十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 (十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第六章 职业教育 (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强化省、市(地)级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根据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十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制定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七章 高等教育 (十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十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 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 (二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二十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 (二十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化区域布局结构。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加大东部高校对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力度。鼓励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建立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鼓励学校优势学科面向世界,支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支持与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第八章 继续教育 (二十三)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重视老年教育。倡导全民阅读。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二十四)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政府成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将继续教育纳入区域、行业总体发展规划。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负责制定行业继续教育规划和组织实施办法。加快继续教育法制建设。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职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鼓励个人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条件。加强继续教育监管和评估。 (二十五)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和规范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第九章 民族教育 (二十六)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 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不断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二十七)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公共教育资源要向民族地区倾斜。中央和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教育支持力度。 促进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巩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义务教育,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支持边境县和民族自治地方贫困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支持教育基础薄弱地区改扩建、新建一批高中阶段学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加大对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支持民族院校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办好高校民族预科班。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 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全面加强学前双语教育。国家对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培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支持。 加强教育对口支援。认真组织落实内地省市对民族地区教育支援工作。充分利用内地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多种形式,吸引更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到内地接受教育。办好面向民族地区的职业学校。加大对民族地区师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国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高等学校毕业生到民族地区基层任教。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第十章 特殊教育 (二十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各级政府要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议事日程。全社会要关心支持特殊教育。 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 (二十九)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重视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 (三十)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国家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地方政府制定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接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学习生活条件。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在优秀教师表彰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比例。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阶段、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三十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第十二章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加强考试管理,完善专业考试机构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指导考试改革试点。 (三十五)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完善初中就近免试入学的具体办法。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发挥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的导向作用。规范优秀特长生录取程序与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 (三十六)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高等学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完善国家考试科目试题库,保证国家考试的科学性、导向性和规范性。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 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深入推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加强创新能力考查,发挥和规范导师在选拔录取中的作用。 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三十七)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发布制度,实现信息公开透明,保障考生权益,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公开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公开招生章程和政策、招生程序和结果,公开自主招生办法、程序和结果。加强考试招生法规建设,规范学校招生录取程序,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强化考试安全责任,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坚决防范和严肃查处考试招生舞弊行为。 第十三章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三十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三十九)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监管机制,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高等学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自主设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机构,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扩大普通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社区服务等方面的自主权。 (四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公办高等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 加强章程建设。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扩大社会合作。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四十一)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扩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发挥企业参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作用。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 第十四章 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扶持薄弱学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各地可从实际出发,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探索多种形式,提高办学水平。 改进非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公平竞争,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 (四十三)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完善独立学院管理和运行机制。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 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制定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学校,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 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拨付相应教育经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国家对发展民办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学校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 (四十四)依法管理民办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工作。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规范民办学校法人登记。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民办学校依法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保障校长依法行使职权,逐步推进监事制度。积极发挥民办学校党组织的作用。完善民办高等学校督导专员制度。落实民办学校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依法明确民办学校变更、退出机制。切实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依法建立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学校资产、抽逃资金或者挪用办学经费。建立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扩大社会参与民办学校的管理与监督。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评估。 第十五章 管理体制改革 (四十五)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和管理国家教育事业,制定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和基本标准,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整体部署教育改革试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地方政府负责落实国家方针政策,开展教育改革试验,根据职责分工负责区域内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 (四十六)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进一步加大省级政府对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统筹管理义务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法落实发展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理分布,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扶持困难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促进省域内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支持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完善以省级政府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体制,合理设置和调整高等学校及学科、专业布局,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依法审批设立实施专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审批省级政府管理本科院校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已确定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授予点。完善省对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根据国家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教师编制等实施标准。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区域协作,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支持和督促市(地)、县级政府履行职责,发展管理好当地各类教育。 (四十七)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规范决策程序,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要公开讨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咨询论证,提高重大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整合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及资源,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加强教育监督检查,完善教育问责机制。 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完善教育中介组织的准入、资助、监管和行业自律制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第十六章 扩大教育开放 (四十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四十九)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引进境外优秀教材,提高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回国服务。 (五十)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强中小学、职业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教育服务。支持国际汉语教育。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大教育国际援助力度,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专门人才。拓宽渠道和领域,建立高等学校毕业生海外志愿者服务机制。 创新和完善公派出国留学机制,在全国公开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引导,加大对优秀自费留学生资助和奖励力度。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提高对留学人员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数量,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学生,优化来华留学人员结构。实施来华留学预备教育,增加高等学校外语授课的学科专业,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 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性、区域性教育合作。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组织教育政策、规则、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搭建高层次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与政策对话平台,加强教育研究领域和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扩展交流内容,创新合作模式,促进教育事业共同发展。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第十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十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五十二)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五十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当教师。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加大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加强校长培训,重视辅导员和班主任培训。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 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为高校集聚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 (五十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研究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国家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五十五)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定履行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 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制定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制定高等学校编制标准。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规范用人行为,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 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国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设立荣誉称号。 第十八章 保障经费投入 (五十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 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社会投入是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调整学费标准。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 (五十七)完善投入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各地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制定并逐步提高区域内各级学校学生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 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投入体制。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尽快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债务。 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学前教育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机制。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集经费的机制。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筹措经费的机制。 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中央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农村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 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各地根据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情况,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完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完善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五十八)加强经费管理。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教育经费监管机构职能,在高等学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和经费使用全过程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建立并不断完善教育经费基础信息库,提升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防范学校财务风险。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 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 第十九章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五十九)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六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六十一)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第二十章 推进依法治教 (六十二)完善教育法律法规。按照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加快教育法制建设进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法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修订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有关考试、学校、终身学习、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法律。加强教育行政法规建设。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促进本地区教育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六十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各级政府要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依法履行教育职责。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秩序等行为,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六十四)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学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从严治校,认真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尊重教师权利,加强教师管理。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符合公平、公正原则。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教育救济制度。 开展普法教育。促进师生员工提高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自觉知法守法,遵守公共生活秩序,做遵纪守法的楷模。 (六十五)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制定教育督导条例,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健全国家督学制度,建设专职督导队伍。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加强义务教育督导检查,开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督导检查。强化对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的督导检查。建立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 严格落实问责制。主动接受和积极配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及司法机关的司法监督。建立健全层级监督机制。加强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强化社会监督。 第二十一章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六十六)组织实施重大项目。2010-2012年,围绕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完善机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均衡配置、合理布局。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集中开展危房改造、抗震加固,实现城乡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改造小学和初中薄弱学校,尽快使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改扩建劳务输出大省和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学校寄宿设施,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基本满足需要。 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加强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和补充一批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急需紧缺教师;对义务教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组织校长研修培训;对专科学历以下小学教师进行学历提高教育,使全国小学教师学历逐步达到专科以上水平。 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支持办好现有的乡镇和村幼儿园;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充分利用中小学富余校舍和社会资源,改扩建或新建乡镇和村幼儿园;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完成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培训,聘任(聘用)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支持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和优质特色校建设,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强中西部地方高校优势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支持建设一批高等学校产学研基地;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医师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 发展民族教育。巩固民族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支持边境县和民族自治地方贫困县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重点扶持和培养一批边疆民族地区紧缺教师人才;加强对民族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加快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启动内地中职班,支持教育基础薄弱县改扩建、新建一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支持民族院校建设。 发展特殊教育。改扩建和新建一批特殊教育学校,使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为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添置必要的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启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把普通高中学生和研究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 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为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建设有效共享、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较完备的国家级和省级教育基础信息库以及教育质量、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等监测分析系统。 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支持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支持在高校建设一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引进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大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支持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培养各种外语人才;支持孔子学院建设。 (六十七)组织开展改革试点。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建立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机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开展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开发特色课程;探索弹性学制等培养方式;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测评结果等。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切实解决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等。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试点;开展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试点;推进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培养新型农民的试点。 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统筹开发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等。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初中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探索高等职业学校自主考试或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注册入学;探索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的具体方式;探索缩小高等学校入学机会区域差距的举措等。 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研究制定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探索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学术委员会发挥积极作用的机制;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探索协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建立多种形式的专职科研队伍,推进管理人员职员制;完善校务公开制度等。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探索公办学校联合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委托管理等改革试验;开展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建立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探索独立学院管理和发展的有效方式等。 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长效机制;制定各级学校学生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探索政府收入统筹用于支持教育的办法;建立教育投入分项分担机制;依法制定鼓励教育投入的优惠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福利倾斜政策等。 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探索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实现形式;合理部署区域内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制定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招生规模等基本标准;推进县(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加强教育督导制度建设,探索督导机构独立履行职责的机制;探索省际教育协作改革试点,建立跨地区教育协作机制等。 第二十二章 加强组织领导 (六十八)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把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各级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扩大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知情权、参与度。 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鼓励和支持教育科研人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研究和回答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六十九)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把教育系统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穿学校党组织活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高等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小学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学校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积极探索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 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拔任用学校领导干部。加大学校领导干部培养培训和交流任职力度。 着力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推进工作创新,增强生机活力。充分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坚决惩治腐败。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 (七十)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重视解决好师生员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实 施 《教育规划纲要》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任务重、要求高,必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地区各部门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和要求,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教育规划纲要》的组织协调与实施,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共同抓好贯彻落实。 提出实施方案,制定配套政策。各地要围绕《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体制改革、重大措施和项目等,提出本地区实施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尽快出台实施。 鼓励探索创新,加强督促检查。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对各地在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中好的做法和有效经验,要及时总结,积极推广。对《教育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 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环境。广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广泛宣传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广泛宣传《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动员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个人分类: 重要政策|1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睡在一朵红莲之下
热度 7 cyaninelotus 2012-7-26 17:34
很久以前,只是看过一两本得来不易的、珍贵的《少年文艺》。今年,我给儿子邮订了这个杂志。于是,我也成了它的读者。其实也没有看到很多本,我已经被它征服。堂堂的,成熟的、以为将再“不惑”的我,成为了《少年文艺》的忠实的粉丝。刚才看了2012年7-8上半月刊上一篇名为《你会在哪里遇见这棵树》的文章,像是吃了一颗草莓,清新香甜却又余味无穷,勾起我为人生抑或“树生”冷暖和沧桑的感慨。同时,我也感到一丝惶恐,这群九零后,写书的和看书的,已经是后生可畏了。 后生可畏,不只在于他们有很多的知识,主要在于我发现他们在处理能力之内的事情时,是相当干净利落、主题分明的。至少不像我等畏首畏尾、拖泥带水。当然,最令我感慨的还是我自己的儿子。儿子同学中,父母的身份地位迥然不同。我也常常和一些母亲们聊天交流,一位母亲告诉我她教儿子必须好好读书,以某某童鞋为例进行比较(该童鞋父亲地位似“李刚”),论证道:人家有什么什么的好东西吃,那是有人提供,咱们没法有;人家不好好学习将来爹能给他安排工作,你不行;你必须好好学习靠自己。仔细想想人家的举例论证,不是没有道理的。于是,我和儿子讨论这些问题,他对于这些所谓的现实情况却表现得相当冷静。当我试探性地说,要不我们也当个什么官官,以便你将来找不到工作时帮帮你?我家儿子连眼皮都没有抬,立即回复我:“不用!我自己的前途我自己争取。你把你想做的事情做好。”这样斩钉截铁的男儿气概是我很少见到的,我一直以为他就是个抱着我脖子撒娇要求打游戏的没骨气的小孩纸,原来不是。 学期末的时候,儿子应老师要求买了宣纸,画了一朵荷花:一个大大的墨色很重的叶子旁边开着一朵红莲,那朵红莲很富态,也很安祥,用色艳丽,它欢喜满足地支楞着。没有留白,叶子和荷花携着两条坚韧有劲的茎占满了整个的纸面,在纸的边缘歪歪斜斜地写着他的大名。这是儿子的第一幅国画。一切的生活积淀和作画技巧他都没有,不过,我也毫不犹豫地说,“儿子,你画得很有味道啊。我决定把它挂到我卧室里。”儿子脸上非常高兴的表情就溢出来了。后来我发现,他还郑重地对画作进行了二次着色。但是,接下来的几天一直忙于琐事,我并没有把他的画贴出来,这持续了三四周左右,我以为儿子已经忘了这件事情,因为他从来就没有问我。放假后的一天,老公和儿子去游泳了,我一个人在家里,把他的“大作”贴在我的床头上。回来后,儿子坐在床尾,一眼就看见了画,我听见他像是舒了口气似的发出“嗯”的一声,接着而来的是脸上洋溢的幸福感。老公则对这件事大喊大叫,我说我还要写一篇文章叫做“睡在一朵红莲下”,老公说:“哇,青蛙啊!?” 青蛙,这倒也是事实嘛,荷塘里多的是“绿衣仙女”。无论如何,从今往后,春夏秋冬,我算是真的“睡在一朵红莲之下”啦。做为一个妈妈,这是给儿子的巨大支持。其实我们谁都左右不了别人的人生,哪怕他是你的至爱。我们能够给予的是彼此的支持和感动。这个九零后,愿意以自己的努力面对将要开拔的人生,而不是要求扭曲父母的生活轨迹以完成他自己,说明他内心的纯正和强大。我也希望他如莲般纯正、独立和正直。然而,做我的儿子,他一直在默默地给我提供清洁的人生“再教育”。 说是“不惑”岁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惑”。这是来自世间烟尘的诱惑,在多少年的强化诱惑和虚荣要求的驱赶中,我们的心已经不够单纯,足够复杂,因而也把自己弄得七七八八,疲惫不堪。正如我们喜爱这独立的、旷世出尘的莲的清洁与美丽,回过头我们仍然把玩追逐那些俗世的容颜,其实,在很多事情上,我们只是不愿付出代价再坚持一下。佛陀步步生莲,拈花微笑。而我们,不敢或者不愿心生莲花,不舍不扔现世的种种,于是,在愿弃不弃的追逐中迷失了最初的愿望和梦想。说白了,不过是虚荣心和一些古老的情结在作怪罢了。 生在尘世,滚滚烟火,是为人的幸福。也很难出世于界外,我等没有那个档次。但是,可以在这红莲之下,不断地给自己清零,不断地修炼自己,以免在往复积弊的途中得意忘形,以为手里把握的就是真正的荷的颜色。那么,在这多红莲之下,我就做一个“青蛙妈妈”吧。
4571 次阅读|21 个评论
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在莫斯科第二届世界媒体峰会主题发言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7-19 12:09
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在莫斯科第二届世界媒体峰会主题发言 7月6日,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在莫斯科第二届世界媒体峰会全体会议上作主题发言的主要内容:             21世纪媒体的历史选择 3年前,世界各国媒体同仁欢聚北京,参加第一届世界媒体峰会,大家坦诚交流、共谋发展,开创了国际媒体合作的新时代。去年,我们又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世界媒体峰会主席团会议,深入讨论了当今媒体关切的重要问题。今天,这么多新朋老友相聚莫斯科,参加第二届世界媒体峰会,再次深入研讨、谋划未来,表明世界媒体峰会已经成为世界媒体间的重要交流平台,得到全球传媒界的广泛认同。作为峰会的发起人之一,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欣慰。 如今,世界媒体峰会机制正在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我们高兴地看到,经过世界媒体峰会主席团及其秘书处的不懈努力,《世界媒体峰会与媒体成果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公约》在取得一致共识的基础上,于6月28日正式公布于世!这是国际传媒界第一个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公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外,峰会秘书处还于2010年10月和2012年6月,成功举办了世界媒体峰会亚非青年记者培训班和世界媒体峰会全球记者安全培训班。这些都标志着国际媒体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届世界媒体峰会的主题是“世界媒体:21世纪的挑战”。是的,如今世界传媒业呈现着“重大变革、剧烈竞争、深度整合、局部洗牌”的大趋势,媒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该作出怎样的历史选择?世界媒体峰会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21世纪媒体的第一个历史选择是: 媒体应为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人民架起沟通的桥梁,自觉地提供真实、客观、公正、公平的新闻信息服务,推动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理念广泛传播,推动全球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推动不同文明在相互交流、借鉴中共同发展,全面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经济复苏面临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谋和平、求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改变,各国人民都期待21世纪成为一个共享和平安宁、共同发展繁荣的世纪。 媒体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连,媒体的发展必须与时代的发展同步。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是全球媒体的共同历史使命,也符合媒体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媒体应为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人民架起沟通的桥梁,自觉地提供真实、客观、公正、公平的新闻信息服务,推动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理念广泛传播,推动全球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推动不同文明在相互交流、借鉴中共同发展,全面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是我想说的媒体第一个历史选择。 21世纪媒体的第二个历史选择是: 秉承公益使命,履行社会责任。我们需要更多地报道儿童、妇女、贫困、疾病、教育、环保等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更多地关注欠发达地区和各类弱势群体,真实全面地反映他们的现状和呼声,切实维护他们的权益,同时寻求消除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负面因素的有效对策。 我们欣喜地看到,承担更多公益使命已经成为全球媒体的共同理念和普遍行为。2009年,新华社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发起“国际儿童日”24小时环球直播报道,得到了全球83个国家和地区、1080家各类媒体的积极响应,让更多的人关注儿童生存环境、促进儿童健康成长。2011年,新华社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举办“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共收到260多家媒体机构的3000多名摄影师拍摄的3.2万多张参赛照片。这项摄影赛事不仅向全世界传达出消除贫困的强烈呼声,也强化了媒体在提高人们关注贫困意识上的作用。今年4月至6月,新华社与路透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联合发起了“关注环境”全球公益活动,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21世纪媒体的第三个历史选择是: 媒体必须尽快实施战略转型,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业务,大力发展新媒体业务,构建先进强大的现代传播体系 3年前,参加第一届世界媒体峰会的业界人士就已经注意到,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来临,世界传媒业的生存发展环境与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当时发表的《共同宣言》就曾呼吁全球媒体积极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充分应用高新技术成果,推动世界传媒业变革和发展。 如今,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这其中既有难得的机遇,又有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只有积极顺应信息传播技术的新发展,顺应媒介融合的新趋势,顺应传媒市场和受众的新需求,才能抓住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机遇,获得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媒体必须尽快实施战略转型,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业务,大力发展新媒体业务,构建先进强大的现代传播体系。这是我所强调的媒体第三个历史选择。 21世纪媒体的第四个历史选择是: 合作。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当今时代,各国媒体之间的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我们需要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元化的合作。当然,无论哪种合作,都应以自愿、平等、互利、共赢为原则。我们要努力推进全球媒体合作走向常态化和机制化,最大限度地促进世界传媒业更加协调、健康地发展。 在各位同行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下,世界媒体峰会有望成为一个常态化、机制化的全球性媒体合作平台。 我曾于去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媒体峰会主席团会议上提出,未来的世界媒体峰会机制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是不断改进和完善行业规则,逐步建立一种非政府性的全球媒体协调长效机制。 二是继续秉持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公益使命,在行业内外开展更多的公益活动。 三是为主席团成员以及全球媒体搭建沟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希望本届峰会能在推动峰会机制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新华社以及我本人愿与各国同行一道,为促进全球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竭尽所能,共同谱写世界传媒业繁荣发展的崭新篇章! 最后,我想用列夫·托尔斯泰1894年6月14日在日记中写下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讲话: Этот мир,в котором мы сейчас живем,один из вечных миров,который прекрасен,радостен,и который мы не только можем,но должны нашими усилиями сделать прекраснее и радостнее для живущих с нами и для всех,которые после нас будут жить в нем. (这个世界美丽、欢快。我们不仅能够、而且应当使它更加美丽、更加欢快,为了我们的同时代人,也为了以后的世世代代。)
个人分类: 其它|1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临床与转化科学中心(CTSC)研究文献分析报告
xupeiyang 2012-7-18 09:43
研究论文引证分析结果: 引文报告 主题=(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 Center) 时间跨度=所有年份. 数据库=SCI-EXPANDED. 找到的结果数: 133 被引频次总计: 1329 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 1279 施引文献: 1241 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 1206 每项平均引用次数: 9.99 h-index: 16 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CitationReport.do?product=WOSsearch_mode=CitationReportSID=P1Pfdab75hljL4IfOJapage=1cr_pqid=1viewType=summary 研究论文计量分析结果: 作者 记录 计数 %,共 133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BERGLUND L 4 3.008 % JOHNSON SB 4 3.008 % BAYLEY M 3 2.256 % BEDNAR MM 3 2.256 % BORNSTEIN NM 3 2.256 % BRAININ M 3 2.256 % BRYER A 3 2.256 % BUCHAN AM 3 2.256 % CRAMER SC 3 2.256 % CROWLEY WF 3 2.256 % 国家/地区 记录 计数 %,共 133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USA 108 81.203 % CANADA 11 8.271 % GERMANY 10 7.519 % ENGLAND 9 6.767 % AUSTRALIA 6 4.511 % AUSTRIA 5 3.759 % BRAZIL 5 3.759 % FRANCE 5 3.759 % SWITZERLAND 5 3.759 % BELGIUM 4 3.008 % 文献类型 记录 计数 %,共 133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ARTICLE 105 78.947 % EDITORIAL MATERIAL 17 12.782 % REVIEW 10 7.519 % PROCEEDINGS PAPER 8 6.015 % 基金资助机构 记录 计数 %,共 133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NIH 7 5.263 %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RESOURCES 3 2.256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3 2.256 % NCRR 3 2.256 % NIH ROADMAP FOR MEDICAL RESEARCH 3 2.256 %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RESOURCES NCRR 2 1.504 % 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 2 1.504 %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2 1.504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RESOURCES 2 1.504 % NCRR NIH 2 1.504 % 机构 记录 计数 %,共 133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DUKE UNIV 12 9.023 % HARVARD UNIV 11 8.271 % UNIV CALIF SAN FRANCISCO 10 7.519 % OREGON HLTH SCI UNIV 9 6.767 % UNIV N CAROLINA 9 6.767 % UNIV WASHINGTON 9 6.767 % COLUMBIA UNIV 8 6.015 % MAYO CLIN 8 6.015 % UNIV CALIF DAVIS 8 6.015 % UNIV PITTSBURGH 8 6.015 % 出版年 记录 计数 %,共 133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2011 32 24.060 % 2010 27 20.301 % 2009 16 12.030 % 2008 13 9.774 % 2012 12 9.023 % 2007 8 6.015 % 2002 6 4.511 % 2003 5 3.759 % 2004 4 3.008 % 2006 4 3.008 % 2005 3 2.256 % 2001 2 1.504 % 来源出版物 记录 计数 %,共 133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ACADEMIC MEDICINE 16 12.030 % CTS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 11 8.271 %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MEDICINE 7 5.263 %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5 3.759 %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4 3.008 % DIABETOLOGIA 3 2.256 %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2 1.504 %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 1.504 % CHIRURG 2 1.504 % JAM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 1.504 %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METABOLISM 2 1.504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BOARD OF FAMILY MEDICINE 2 1.504 % PHARMACOGENOMICS 2 1.504 % PLOS ONE 2 1.504 % 学科类别 记录 计数 %,共 133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RESEARCH EXPERIMENTAL MEDICINE 27 20.301 %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20 15.038 % HEALTH CARE SCIENCES SERVICES 20 15.038 %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17 12.782 % NEUROSCIENCES NEUROLOGY 13 9.774 % ONCOLOGY 9 6.767 % PHARMACOLOGY PHARMACY 9 6.767 % CELL BIOLOGY 7 5.263 % ENDOCRINOLOGY METABOLISM 7 5.263 % CARDIOVASCULAR SYSTEM CARDIOLOGY 6 4.511 % PUBLIC ENVIRONMENTAL OCCUPATIONAL HEALTH 5 3.759 % REHABILITATION 5 3.759 %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4 3.008 % MEDICAL INFORMATICS 4 3.008 % NURSING 4 3.008 % PSYCHIATRY 4 3.008 % BIOTECHNOLOGY APPLIED MICROBIOLOGY 3 2.256 % COMPUTER SCIENCE 3 2.256 % LIFE SCIENCES BIOMEDICINE OTHER TOPICS 3 2.256 % RADIOLOGY NUCLEAR MEDICINE MEDICAL IMAGING 3 2.256 % RESPIRATORY SYSTEM 3 2.256 % SPORT SCIENCES 3 2.256 % SURGERY 3 2.256 % EMERGENCY MEDICINE 2 1.504 % ENGINEERING 2 1.504 % GENETICS HEREDITY 2 1.504 % GERIATRICS GERONTOLOGY 2 1.504 % MATHEMATICAL COMPUTATIONAL BIOLOGY 2 1.504 % PHYSIOLOGY 2 1.504 % SCIENCE TECHNOLOGY OTHER TOPICS 2 1.504 % UROLOGY NEPHROLOGY 2 1.504 % http://wcs.webofknowledge.com/RA/analyze.do?APP_RETURN_URL=http%3A%2F%2Fapps.webofknowledge.com%2Fsummary.do%3FSID%3DP1Pfdab75hljL4IfOJa%26product%3DWOS%26qid%3D1%26search_mode%3DGeneralSearchSID=P1Pfdab75hljL4IfOJaproduct=WOSPRODUCT=WOScanRun=yesmode=AnalyzeviewType=summaryparentQid=1db_id=resultSetID=1ua_url=http%3A%2F%2Fapps.webofknowledge.commaxRecs=100000maxSave=100000HISTORY=field=SJ_%E5%AD%A6%E7%A7%91%E7%B1%BB%E5%88%AB_SubjectCategory_enmaxRows=100threshold=2sortType=Valuex=24y=7
个人分类: 转化医学|3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