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主题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主题

相关日志

科学主题茶馆活动之一——科学网网友凭ID免费入
热度 15 scimage 2013-3-19 15:16
嘲风科学主题茶馆,科学为题,闲话生活。 科学主题茶馆系列活动: 每周三,科学网网友日, 科学网网友凭ID 验证可获 免费咖啡 一杯。(可事先在科学网发短信验证) 每周二,嘲风老客户答谢日,与嘲风有设计合作的客户, 凭会员卡号 可享受 免费花果茶 一壶。 每周一,蒲松龄日,一个故事换杯清茶。来者讲一个科普故事,换一杯 龙井 。需要有头有尾完整的,书面性的故事。 每周四,六,日,嘲风沙龙活动日 每周五,登山者日,登山者不是真正的登山,是在人生旅程中不断攀登的登山者,考研,考博,考托等凭相关证件可免费享受咖啡一杯,希望嘲风能在你的旅途中做一个小小的加油站。 *************************************************************************************************** 嘲风科学主题茶馆活动详解: 周一,蒲松龄日,一个故事换杯清茶。来者讲一个 科普故事 ,换 一杯龙井 。需要有头有尾完整的,书面性的故事。 活动解释:科学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其实每个老师都装了满满一肚子故事,嘲风像做个蒲松龄,一杯清茶换一个有趣的科学故事,将这些故事记录在册就是一个科学典籍。要求:本着科学家的出发点,必须是科普故事,不能是搞笑人文故事。而且是认真的故事,不是随手拈来没有科学依据的故事。一个故事可以换一杯龙井茶喝。 周二,嘲风客户答谢日。 活动解释:嘲风多年来一直感恩与各位老师一起走过的日子,我们每一个创作都是一次深深的交流,完成之后虽然是一个作品,完成期间是一份彼此了解和交流,因此留下不少的情意。因此每周二嘲风客户答谢日。每周二嘲风的客户可以携带朋友来喝一泡免费茶。可不是平时不给喝水的意思,平时嘲风客户上门改图均有茶水,咖啡,点心招待哦。周二可以带朋友来休闲。 周三,科学网网友日, 科学网网友凭ID 验证可获 免费咖啡 一杯。 活动解释:嘲风在科学网将近两年时间,结交很多科学网的朋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科学网的朋友最大的特点是总在探索梦想,嘲风在梦想的道路上有很多的风雨故事,也希望能为同样追求梦想的朋友,传递一个温暖。所以周三全天,科学网的朋友都可以凭科学网账号来喝免费咖啡。只有科学网的哦,搜狐新浪网易的可不行。 周五,登山者日, 登山者 可以凭相关证件享受 免费咖啡 一杯。 活动解释:登山者不是真正的登山,是在人生旅程中不断攀登的登山者,考研,考博,考托等凭相关证件可免费享受咖啡一杯,除了高考有庞大的集体之外,其他的基本上都犹如孤军奋战,不仅要攻克学业上的艰难险阻,还要忍受孤独和自己精神力的挑战。希望嘲风能在你的旅途中做一个小小的加油站。 周四,六,日,嘲风沙龙活动日 此处活动为嘲风 常规活动 ,也就是每个周的周一,每个周的周三,其他特定的活动,嘲风会另行通知。活动时间为每天 11:00~23:00 ,嘲风营业时间都可以。 嘲风科学主题茶馆地址: 清华西门向北100米,过街天桥下 茶馆外景 嘲风作品展示墙 产品架 店里的“小美女” 功夫茶 外文期刊
8330 次阅读|47 个评论
静远嘲风即日起正式迁入嘲风科学主题茶馆
热度 2 scimage 2013-3-3 20:24
静远嘲风即日起正式迁入嘲风科学主题茶馆
静远嘲风(scimage),成立以来一直游走在科学与艺术的边缘,为中国学术成果在国际舞台的展现起到了微薄的助推作用,在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方面做出了各种的探索与尝试。 嘲风科学主题茶馆,以科学为由,是嘲风探索科学、文化与艺术的一个新起点,科学是世界的科学,文化是中国的文化, 艺术在深入的理解基础上才能闪耀其灼灼之光。 嘲风科学主题馆又称scimage科学主题馆,位于清华西门外,临近圆明园东路公交车站。3.1日起正式营业,欢迎各位新老朋友莅临。馆内有大量嘲风艺术作品陈列展示,书画作品,工艺品,茶文化茶艺品评。嘲风自制的蜂蜜柚子茶,以及自己设计的工艺茶。嘲风与汉方共同合作的有机食品展销,以及有创意的小工艺品展示,不定期举办学术沙龙,中医科普,科普沙龙等。欢迎参加活动的,更欢迎来组织活动的。 清华西门外,临近圆明园东路公交车站,不是圆明园东门。 嘲风作品及海外期刊,嘲风科学茶馆与经济出版社合作可协助征订海外刊物。 自制工艺花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店不在大,有个性则独行。
3865 次阅读|4 个评论
家花野花,花花如画
热度 8 gfcao 2013-2-17 10:31
家花野花,花花如画
云台花园里除了郁金香等主题花种,还有薰衣草、百合花、菊花等常见的鲜花,也有一些看起来不是人工栽植的小花,一并发在这里,作为此次造访云台花园的最后一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个人分类: 游记|4609 次阅读|26 个评论
校园噪声也需要关注
热度 1 jerrycueb 2013-2-4 02:30
校园噪声是需要关注的一个研究点,如果有时间对校园噪声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性分析很有必要。 希望能够得到社会的关注,恢复安静校园。 以下为检索到的相关校园噪声的研究文献: 温小乐,林征峰. 模糊矩阵法在校园声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 环境保护科学,2006,04:57-59+69. 李杰,姜亢,郭建中,隗合佳. 基于噪声指数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园声环境评价 . 北方环境,2011,v.23;No.80Z1:164-165+167. 高姗,杨安静,吴广芬. 校园噪声现状调查与分析——以烟台大学为例 .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No.5808:149-150. 谭军. 高校校园声环境质量评价刍议 .广西大学,2008. 刘沐生. 宜春学院校园噪声监测与评价 . 宜春学院学报,2011,v.33;No.19312:125-126+168. 赵海军. 高校校园声环境研究 .太原理工大学,2012. 王桂君,于志杰. 长春师范学院校园噪声的测量与评价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No.10612:64-68. 孙凤英,谢佳茵. 哈尔滨市交通噪声对学校教学环境影响研究 . 森林工程,2007,01:64-65. 谭军,黄险峰. 对高校校园声环境舒适性评价的研究 . 声学技术,2009,v.2801:45-47. 刘书言,张德华. 昆明理工大学(莲华校区)噪声污染调查与监测 . 环境科学导刊,2009,v.28;No.12106:15-18. 张立磊,崔惠. 高校校园声环境分析与控制 .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No.10704:36-38. 王欢,林巨,林涛. 中国海洋大学校园声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 . 中国声学会超声电子学分会、四川省声学学会、上海市声学学会、山东声学学会、陕西省声学学会、重庆市声学学会、西安市声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电子电磁器件力学工作组.2012'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Ⅰ) .中国声学会超声电子学分会、四川省声学学会、上海市声学学会、山东声学学会、陕西省声学学会、重庆市声学学会、西安市声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电子电磁器件力学工作组:,2012:4. 李琢,赵志晶,裴洁. 大连水产学院校园噪声的测量与评价 . 环境科学导刊,2010,v.29;No.12403:92-94. 米涛齐,张虹,王俊,田晓婷,宋宾涛,刘智峰. 陕西理工学院校园噪声测量与评价 . 安徽化工,2011,v.37;No.16901:70-72. 余洋. 高校校园整体声环境现状评价方法研究 . 四川环境,2012,v.31;No.14002:94-97. 宋玉兰. 西南交通大学校园声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 .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v.1005:111-112. 马晶琼,傅秀章. 南京市中小学校园声环境调查及改善措施 .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与城市物理环境:第十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2008:4. 彭小云. 生态高校校园声环境探讨 . 工业建筑,2004,09:30-32. 田采霞. 网格测量法在校园环境噪声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 .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v.29;No.13201:112-115. 杨倩,任珺,陶玲,罗青龙. 兰州交通大学校园噪声的监测与评价 . 环境研究与监测,2009,v.22;No.11901:9-10. 巴忠文,赵建兵. 滨州学院校园环境噪声监测与评价 .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No.21707:98-102. 张海娜. 校园环境噪声污染的调查与防治——以兰州大学为例 . 法制与社会,2009,35:240-241. 俞斐. 高校校园噪声污染调查与防治对策 .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1:228. 陈丽华,李丽. 西北民族大学校园环境噪声测量与评价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38-42. 吴祖强. 基于环境管理体系的全校性环境教育模式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2002. 何瑞玲,孙福祥. 通辽市高校教室及校园环境的噪声调查及卫生评价 .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07:66-67. 袁昊,毛海燕,陈煜晶.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园环境噪声的测量与分析 .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8,No.5601:51-55. 王可达,吴魏雄,邱树业. 汕头大学校园环境噪声测量及评价 . 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01:74-82+60. 郑峥. 主干道噪声对临街校园的影响及声屏障设计研究 .吉林大学,2008. 杨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生态校园模式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阮学云,李志远,魏浩征. 高校新校区交通噪声预测评价 . 噪声与振动控制,2012,v.3203:159-162. 张军,耿雅妮. 宝鸡文理学院老校区声学环境研究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No.8303:254-256. 宋卫军,谢妤. 武夷学院二期校园环境噪声测量与评价 . 武夷学院学报,2012,v.31;No.10905:45-48.
个人分类: 安全科学|429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蒲慕明先生的最新年话
nanofeifei 2013-1-28 18:51
来自: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657325.html 一、前言 我今天想讲的主题是过去主题的延续。几年前我曾经谈过诚信的问题。科学研究的诚信问题现在越来越重要。媒体上常有关于科学不端行为的报导,但事实上明目张胆的科学不端行为(scientific misconducts),所谓伪造、篡改和剽窃(Fabrication,Falsification,Plagiarism,简称FFP),是极少见的。现在最严重的问题不是明显的FFP,而是灰色地带的诚信问题,就是那些不容易被发现、标准不容易确定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会遇到这些问题,都应该认真考虑,当遇到这些问题时,怎么做才符合诚信的要求。 二、数据分析和表述时的灰色地带行为 今天我首先想讲的就是数据分析和表述时的不当行为。首先,较严重的就是选择数据。只选择自己喜欢的结果,不喜欢的就不要。忽略不计对自己的结论有威胁性的数据。第二,在发表文章或口头表述结果时不当地夸大表述。前者比较容易判断是非,后者则是较困难判断的灰色地带问题。 1. 数据选择或排除的理由必须清楚地说明 实验得到的数据是不是可以进行选择?根据什么样的原则来决定哪些数据保留,哪些数据可以舍去?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类似情况,下面说说我个人的看法。如果你刚刚开始做实验,还在慢慢地摸索各种实验条件,可能得到的结果不可靠。逐渐地你把各个实验条件都摸索清楚了,得到的结果越来越可靠、重复性高。比如说,初期手术操作慢,生物体损伤大,实验结果差,到操作熟练后,结果就大不相同了。生物材料确实存在这类问题。当你的实验越来越熟练的时候,得到的结果往往是更可靠的,而早期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结果往往不可靠。这个时候你可以做数据选择,但是一定要非常明确地说明,从何时、使用何种参数的实验开始的数据都算,之前的全部都不算。你不能把先前“好的”数据选出来与后来的数据一起统计。这种“好的”要,“不好的”不要就是不当行为。在表述研究结果的时候,最好把所有的参数以及由于操作慢得不到好结果的情况也说出来。因为如果你在报导的时候不讲,别人就可能无法重复出你的结果。虽然他是因为操作不熟练而做不出预期的结果,他很有可能认为你得到的结论是错的。为了维护你研究数据的可靠性,让别人能够重复你的工作,你一定要把数据选择的过程都讲清楚。所以,实验数据是可以进行“限制性的选择”的,但选择的方式必须是合理的,在报导时也必须将选择过程有明确的交代。 2. 如何避免无意识的数据选择 但当我们在做数据采集或分析的时候,常常还会有无意识地选择数据的倾向。你知道分析的标本是什么,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你可能会选择了你所期望得到的数据。比如说,你采集了40 个数据,得到的结果总的来说是合乎你的期望,你就觉得数据足够了,停止采集。但有可能当你采集了80 个数据的时候,这种现象就消失了。这种无意识的数据选择常常影响了实验的结论。现在大家做实验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课题是你个人的,实验自己做,取样自己取,标本自己分析,这种工作方式很不好。最好是通过合作的方式来采集或分析数据。比如你得到了实验样品后,可以请你的同学对你的样品进行编码,做盲实验(blindexperiment)。目的就是你自己做数据采集或分析时,不知道样品是哪一种。盲实验有单盲和双盲实验,我们就以单盲实验为例,简单来说就是数据采集或分析者不知道标本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这一点很容易做到,如果是两个人合作,一人负责实验,另一人负责数据分析,彼此不知道样品的具体情况。即使是你一个人的课题,你既做实验又做分析,你也可以请同学帮忙,让他帮你把样品重新编码,然后你再来分析,得到结果后再解码。这么做的好处在于你对自己得到的结果会更有信心。尤其是当你得到了很惊人的结果时,一般人的第一反应是会怀疑你的数据的可靠性。如果你的论文中有描述:“我这些结果都是在blind experiment 的情况下得到的”,你的结论就会更有说服力。现在很少人在文章中能写出这句话,因为大部分人都没有做到数据采集分析是盲实验这一点。所以我建议以后在做采集分析数据时,采用盲实验的方法。 3. 不符合所期望的数据可能是有意义的,甚至是更重要的数据 我们常常希望看到想要的结果。如果实验结果符合你的假说,你会很高兴。但是那些不符合你所期望的数据,其实可能是有意义的,甚至可能是更重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我问一位同学:你现在正在做什么?得到的回答常常是:我在证实我的一个假说。其实这种说法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我是永远不可能证实我的假说。我只可能做有限数量的实验,最多只能说是在有限条件下得到结果符合我的假说。因为谁也不可能去检测所有的条件,所以从逻辑上讲,没有一个假说是可以真正被证实的。我们在口语中常说:“I want to prove my hypothesis”。虽然口语说说无伤大雅,但这种说法可能无意识地造成一种偏见,认为实验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符合或“证实”自己假说的结果。比较正确的说法是:“我的实验是为了检测(test)我的假说”。因为在得到结果前,并不知道我的假说是对是错,所以假说只是帮助目前工作的假说(working hypothesis),工作结果最多只能是支持或推翻我的假说(My data support or refute my hypothesis),而并不能证实(prove)我的假说。直到有一天,别人做了其它的实验,可能在不同的条件下发现我的假说根本不对。到那时候就得修正我的假说。所以,没有一个假说是可以永远成立的,即使牛顿定律也一样。鉴于此,当你被问到你在做什么时,真正最好的说法是:我在找推翻我的假说的证据(“I want to refute my hypothesis”)。这才是你真正应该做的事情。 如果你的实验结果并不符合你的假说,这可能是对科学更有意义的贡献。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看看假说是怎么被提出来的。一般你都是根据目前大家的想法,再根据已有的实验结果,经过你的思考整合后提出的。也就是说,在目前已知的现象和概念下,这个假说可能是最合适的。如果你的实验结果并不符合这个假说,说明我们目前对自然现象的理解是不对的,需要进一步修正,这就是科学的进展。因此,推动科学进展的结果常常不是符合大家认为是合理的假说的证据,而是不合假说的证据。从这个角度讲,推翻你自己的或是别人的假说,应该才是实验工作的最好目标。如果你的实验数据不符合你现在的假说,这不是坏的实验数据,也不是实验不成功,事实上实验是真的成功了。当然你的实验数据必须可靠、有重复性,有时正有时负的数据是不可靠的,能重复得到的负结果和正结果一样是重要的结果,甚至更重要。总之,假说存在的价值就是可以作为推进科学进展的一个工具。假说是用来给人推翻的,而不是给人证实的(Hypothesis isthere to be refuted, not to be proved)。 4. 数据的重复性 我们说不符合你假说的数据,可能是最好的结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比较客观地来看待你的数据,这就不得不提一下数据的重复性。重复性是指,可靠的实验结果一定要能够被你自己或别人重复。在各位的实验室中,如果某一位同学得到了很重要的结果,我认为最好请实验室的另一位同学重复再做一次这个实验。如果结果能重复,那么对这个结果的信心就会大大增强。这也是我们要求合作的原因之一。合作研究不见得一定要做不同的实验,可以做同样的实验。如果得到一样的结果,大家都更有信心,写文章的时候就信心十足。数据的重复性是非常重要的,少数的例子是不可靠的,格外突出的结论需要格外有力的证据(Extraordinary claim demands extraordinary evidence)。尤其是关键性的重要实验,最好有格外强有力的证据, 重复性要高,与对照组有差别要大,误差(error bar)要小。这种证据下得到的结论才能让别人信服。 5. 什么是统计上有意义的结果 什么是统计上有意义的结果?举例说,我们得到了两组数据,它们的差别用t 检验法得到的p 值为0.045。我们一般认为p 值小于0.05,差别就是有意义的。你在报道结果时写成“Two group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读者或者听众就会认为你的两组数据有非常显著的差别,但是实际上你的所谓“显著差别”只是在统计上达到了某种程度的意义(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t a particular level)。现在很多期刊都规定要把p 值明确写出来,不能仅仅写p 值小于多少。正确的写法应该是:“Two groups are different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t a level ofp = 0.045”。你告诉读者这两组数据在统计学上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差别,让读者自己去判断这种差别有多大的意义。你自己也要知道得到的p 值的意思,简单来说t 检验法得到的p 值若等于0.05,就是说有95%的可能性你的两组数据是有差别的,有5%的可能性是没有差别的,所以你一定要明确说出p 值的具体数值。生物学家常把p = 0.05 作为差别是否有意义的标准,有些物理学家认为这个标准很可笑,他们认为有意义的差别p 值应小于0.01 甚至0.001,标准是因人而异的。我们的两组数据差别如果p 值是0.055,我们就说结果没有意义。但是0.055和0.045 的差别到底有多大不同呢?也许你多做两次实验,你的p 值就从0.055变成了0.045,因为p 值与样本数(n 值)有关。也可能多做着两次实验要花费你很多时间精力,因此你不想做了。但是我认为,如果这是一个格外重要的结论,你的证据一定要非常充分,你的p 值标准应降到远低于0.05,不能只满足于0.05。如果你的两组数据p 值是0.055,你得到的结论“Two groups are not significantlydifferent”。我认为这样表达也不对,正确的表述应该是:“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a level of p = 0.05)”或者说“Two groups are different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t a level of p = 0.055”。如果P 值是0.055,我也可以说两组数据有差别。我猜测0.055 的原因可能就是样本数不够,也许多做两次实验P 值就降到0.05 以下了。但是我不能说我的两组数据有显著差别,我只能告诉大家这两组数据的差别在p = 0.055 的水平,这就是如实地表述你得到的结果。所以“Two groups are different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at a level of p = 0.055”这句话是没有错的;它和前面的那句话“Two groups are different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t a level of p = 0.045”并没有什么差别,差别就是p 值的数值而已。你得到的数据p 值有差别,而两组数据差别的本质是没有太大的不同,所以两句话的叙述方式应该是一样的。 6.为什么不当的数据选择行为十分普遍 不合诚信的数据选择行为十分普遍,我认为主要有以下的原因。首先,不诚信的数据选择是很难被发现的。假设你独自一人做实验,没有选取某个数据,除了你自己没有其他人知道。但是我认为这么做的恶果是自己或别人被引导到错误的方向。因为你的结论是基于数据选择而得到的,事实上你就把自己绑在这个结论上。等到有一天别人得到了相反的结果,你就必须承认错误了。即使没有其他人发现,但也许相反的结果更加重要,而你已经被牢牢地限制在你的错误结论上。当有一天相反的结果被发现,你也只能承认过去的错误或者承认数据不充分。如果是被别人指出你的数据是错误的话,后果就更严重了。而且越是重要的发现,后果越严重。 有的人认为,发表自己知道不可靠的结果,似乎没有什么风险。很多论文都不能重复,我的论文不能重复又有什么关系。反正我的论文已经发表在顶尖的期刊上了,名声也已经建立了,顶尖期刊的很多其他论文也不能重复,所以有人愿意冒这个风险。这是为了短期的利益而冒的风险,因为不可靠的结论很快就会被发现,尤其是那些重要的结论(无关紧要的结论,也许没有人关心,不会被发现)。如果你从事的研究大家都很感兴趣,而你的科研事业就依赖于这项发现,那么发表不可靠结果的风险马上就会出现。感兴趣的研究一定会有人去重复,现在从事科研的人那么多,迟早是会被发现的。所以我认为相对于个人长期的科研事业,不当数据选择获得的利益是短期的,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如果你要在科学界长期生存,成为一位声誉好的科学家,你就不能不坚守诚信的标准。 三、实验记录的规范 1. 个人实验记录本的规范 下面我再谈谈实验记录本的问题,虽然我过去强调过一定要认真完成实验记录,但是我今天要有系统地再谈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要强调实验记录本不是你个人的,它属于你所在的实验室,而且是实验室必需保存的重要资料。当你离开实验室时,所有的原始实验记录本都必须保留在实验室,你可以带走影印的副本,原件必须保留在实验室。实验记录本要保留在实验室,实验记录也必须非常仔细地完成。为什么要仔细记录呢?我不知道是否同学们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认为实验记录的目的包括:(1) 整理自己的思路,(2)实验的历史记录,(3)帮助自己回忆实验过程,(4)有助于他人重复你的实验,(5)在有不端行为控诉时,有为自己辩护的材料。 实验记录本是一件能够帮助整理自己思路的,很重要的工具。实验记录本上应该有做实验的目的,也应该能够反映出你整个实验的过程。你做实验记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你整理自己思路的过程。实验的历史记录。实验记录本上的内容也是你实验的历史,它能够帮助你回忆自己过去的实验过程。有可能实验完成若干年以后,你已经忘记了实验的内容和实验的目的,这个时候实验记录本可以帮助你回忆实验的过程。实验记录本不单单帮助你自己回忆,也能够帮助别人重复你的实验,这一点更加重要。几年以后,也许你的师弟师妹要开展下一步的工作,必须重复你的实验,你的实验记录本就是他(她)的“经典”资料,他必须根据你的实验记录来重复实验。如果实验结果出了问题(过去我们所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我们就必须详细地审查过去的实验记录本,查看当初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当有控诉不端行为的时候,实验记录本也是为自己辩护的材料。假如是有很好的记录,你就有很好的资料来为自己辩护。 实验记录本上应该有5 项内容,请大家一定要记住,别的内容可以不记录,这5 项内容必须齐全。(1)日期 (记录本必需是装订好有印好页数的本子,不能是活页本),(2)实验的名称, (3)实验目的的简短说明, (4)实验的叙述, (5)结果的总结(和解释)。 几年前我就要求所里的研究生在做年度进展报告的时候要提供实验记录本,我参加的时候都会翻阅一下。虽然没有仔细去看,但还是看到很多问题,这5项一般都不全。第一项日期都是有的。必需强调一点,实验记录本必须是装订好的,不能是活页的本子(神经所有统一制作的实验记录本,所有记录本均有编号和领用记录),这是所有实验记录本的规矩,尤其是在工业界。将来无论你从事哪一行,科学研究也好,工业界也好,这个规矩是通用的。你现在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你将来的事业是很有帮助的。 实验的名称大家都没写。实验名称要写明是做什么实验,比如今天是“测量cAMP 的水平”或者“测量在XX 条件变化下XX 基因的表达水平”等等,一般来说简单一句话即可。名称下面,应该用简短的一段话说明实验的目的,即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比如“之前得到了XXX 结果,所以今天要做XXX 实验”。之后就要叙述实验的过程,写清楚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比如今天做的是麻醉动物的电生理记录,那么至少要写清楚“什么时候开始麻醉,如何麻醉,多少剂量,什么内容等等”,总之要把实验的详细内容叙述清楚。我经常看到同学的实验记录本上大部分是数字、剂量,缺少详细的描述过程,有些数字只有实验者本人知道代表的意思,外人或者其他需要重复你实验的人很难理解。实验叙述完以后,还应该有对结果的总结或解释。按照实验的类别不同,有的结果需要分析后得出,但是有的结果当场就可以分析(解释)。即使当时分析不出来,我也建议你分析好以后补充进去。比如“今天得到的数据,发现麻醉剂量过度,因此得到的数据数量有限,造成实验可能不成功,下次实验应该改变什么样的剂量”。 实验记录的5 项内容,一般花个十分钟就可以完成了。既然你已经做了一天的实验,为什么不能再花十分钟把实验记录做完整呢?我希望大家做完实验马上写实验记录,写完实验记录才算完成了一天的实验任务。养成良好的实验记录习惯,将来受惠无穷。如果将来你去做博士后,你的导师翻开你的实验记录本,这5 项内容都有,他将会印象深刻。假如看到的是我们现在的实验记录本,就会觉得离标准实在太远了。 2. 必须保存原始数据资料 现在很多数据资料不是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的,数字化的数据是保存在磁盘或者计算机中的。这类原始数据资料必须妥善保存。几年前美国显微镜学会(Microscopy Society of America)制定了有关数字化图像的处理规定,他们定义了符合科研道德的处理数字化图片的方式(Ethical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Microscopy Today, Nov/Dec 2003, p. 61)。他们认为,图片资料存档如保存在CD-R光盘上,该图片资料必须是未经压缩或其他操作处理的原始图片资料。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假如你在CD 上保存的是处理过的图片,将来写论文的时候,如果需要改变图片的某一个参数(如对比度),你在CD 上的图片已经经过处理,再也无法找到原始的图片。所以保存在CD 上的必须是最原始的资料,即使你要保存处理过的资料,你必须另外存一份原始资料。图像文件资料的处理和生成的所有参数,随后的处理步骤等,都必须存档并记录,以保证资料能够被重新处理组成。你在实验记录本上,必须详细地记录你未处理过的资料保存在什么地方,处理过的资料保存在什么地方,这样别人才能通过实验记录最终找到原始的资料。电生理的数据也是一样。比如,你应该保存所有原始的膜电位或脉冲数据,而不是经过分析后的图表。 实验室组长要监督这些事情。在写论文之前,实验室组长必须要检查过所有的原始数据。虽然这很困难,但却是不可避免的工作。实验室组长要注意实验的细节和原始数据资料,不要只看最后组成的图表。实验室组长还应该培育良好的实验室文化,尊重实验操作符合伦理的态度,强调规范地做好实验记录。希望各位组长能够一起努力做到这一点。 四、挂名为共同作者的要求和责任 另外一个灰色地带的问题涉及到共同作者的问题。现在很多论文都有一大批共同作者,所以科学界应该对共同作者有一个共识,各位也应该对共同作者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我们对第一作者的要求比较清楚,但目前有很多共同作者的署名是不合理的。现在很多期刊都要求写清楚作者的贡献,即使某些期刊不需要撰写作者贡献,你也可以自己在文中提供这些资料。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帮助你排除不应该挂名作者的人,有时候别人想挂名,你把贡献内容列出来,没有实质贡献的人就知道自己不应该作为共同作者。以网络期刊Neural Development 为例,它对作者贡献的要求最详尽,内容篇幅很长,比如:“PIT designed the study, wrotethe manuscript, and performed and participated in all experiments. HHK, YTL andSRY participated in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experiments and analysis. CG andRHP designed, manufactured, and supplied the Fak56 point mutation and Fak56RNAiconstructs, performed dpERK embryonic staining, and contributed to manuscriptrevisions. AG and DVV helped to characterize the NMJ phenotype of Fak56CG1.TTL and KPP helped to analyze the synaptic markers at NMJ of Fak56 mutants. RHChelped revise the manuscript and provided suggestions with regard to signaltransduction and intellectual input for the study. CTC participated in theoverall design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study and helped to write the manuscript. Allauthors have read and approved the final manuscript”(Neural Develop 3: 26)。” 大家特别要注意提供材料的人的挂名问题,所提供的材料必须是本人制作的(manufactured),不能是他人制作的再转送给你。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现在有很多不合理的挂名行为,比如提供了一个鼠,而这个鼠又不是他本人制作的,也要求挂名。过去论文只有一两个作者的时候,文章的贡献比较容易鉴别,现在很多作者的情况下,作者的贡献必须写清楚。如果不写清楚,也许同行的人,熟悉该项工作的人是知道每个作者的具体贡献。但是不了解情况的人,也许会认为某些挂名的人为论文做了相当大的贡献。现在甚至有些人明明没有什么贡献,别人只提供了部分材料(如小鼠),也要求担任共同通讯作者。如果按照下述的作者贡献的要求,这是极不合理的。 那么究竟谁可以被列为作者呢?国际医学期刊主编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曾经讨论并制订出了以下的标准:“作者必须对本文章在以下各方面有过相当的贡献:研究的初始想法和设计,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解释,文章书写或修订时有实质内容的贡献,并同意最终所发表文章的内容”。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编辑ArnoldRelman 也曾经明确地列出了共同作者的责任:“(1)任何同意列名为作者的人都担起主要的责任, 应能随时公开为该文辩护,因此必须对该文的可靠性应有信心。(2)给予或接受共同作者的原因不能只是为了报偿该作者提供了资源或资助了一位主要完成工作的人员。(3)只要是共同作者,必须对所有的内容负责,不可以只对部分内容负责。”因此,如果论文出现了错误,不可以推托自己只参与了部分研究工作,是别人的实验出现错误。共同作者应共享论文带来的荣耀,同时也共同承担错误的责任。共同作者也必须对论文有信心。曾经出现过有外面的人员到神经所的实验室做实验,使用了实验室的设备,愿意将实验室的几位研究人员挂名为作者,这些人没有拒绝。结果论文最后被人指出有造假行为,神经所的研究人员受到牵连。所以今后如果有人在你的实验室做实验,如果你对他的数据没有信心,你没有参与工作,你就不应该挂名为共同作者。另外,你不能因为提供了设备甚至资助了完成工作的人员就挂名,更不能把挂名作为一个“礼物”。所有的医学期刊都认为共同作者的署名应该遵守上述的原则,其实生物学期刊也是一样。虽然他们没有讨论制定统一的标准,但是如果你去问他们,他们会叫你遵循相同的规则。 五.怎样算是剽窃? 抄袭别人的成果作为自己的工作发表是最严重的剽窃行为。这种情况很容易被发现。很多论文的撤回(retraction),重大的学术不端行为都是这种情况。另一种剽窃是一字不差地(整句或整段)复制别人的文字而没有注明出处。这种文字剽窃的程度不尽相同,有的情节很严重,有的相对不严重,但依然被认定为剽窃。比如一字不差的抄袭别人的实验方法(methods)或者引言(introduction)。有的学生解释说因为英文的写作能力差,想学习别人的写作。我认为学习是可以,但是要改写(paraphrase),可以用类似的词或者类似的语法来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千万不能一字不差的抄袭,特别是实验方法,这会被认定为文字剽窃。除了剽窃别人的,还有自我剽窃。有些发表的论文,重复使用实验室已经发表过的实验方法文字,或者把已经发表过的文字穿插在新的论文中。甚至还有数据的自我剽窃,比如以前的论文已经发表了的数据里加入新的数据,作为新的结果来发表。总结一下文字剽窃的规则,如果你的论文中有超过整段的文字,包括引言、材料、方法等等,已经在其他论文中出现过,那么将会被定义为剽窃。更严格的标准是超过7 个字一模一样的连续出现,就被认定为剽窃。如果你必需再次使用自己已发表文章中相当长的一部分(如实验方法),你必须清楚地写明你是在引用以前的文章。有些期刊已设有筛检剽窃的工具(如Crosscheck)可迅速筛检已发表论文与送审论文之间的相同文句(http://www.crossref.org/crosscheck.html)。使用Crosscheck 的期刊,编辑在收到网上投稿的论文以后,在送审之前先会发送到Crosscheck 进行在线筛选,看是否已有类似的文字发表过。所以在文章撰写中一定要注意文字剽窃的问题,避免收到无谓的指责。 最后,我要谈谈我认为科学界最严重的灰色地带剽窃行为,就是偷取别人的想法、方法、结果,或复制别人的实验或发现,作为自己的成果发表而没有适当地提到别人的工作。比如有位来访的同行学者,参加了实验室的组会或通过与实验室人员的交谈,了解到了某些研究结果的信息,回去以后从事相同的工作,而且完全不告知被访的实验室,并抢在该实验室之前先发表了同样的结果。你控诉他不诚信时,他还可振振有词的说:“我一直有同样的想法,也在做同样的工作,只是没先说出来而已”。你自己愿意告诉他你的研究结果,没有法定约束他一定得告诉你他在做什么。虽然他可以为自己辩护,但在科学上这就是一种不诚信。有的人认为只要别人没有发表,就是在进行科学竞争。如果科学研究都沦落到必需使用不诚信的手段进行竞争,这将是科学走下坡路的征兆。 六、科学交流与科学竞争 下面我要特别来讲和科研诚信直接有关的科学交流与科学竞争的问题。我会列举几种观点,做一个简单的民意调查,然后再谈谈我的看法。 1. 明知别人的工作结果,只要他们还没有发表,我可以抢先发表?(少数听众同意此观点) 除了上述的同行来访的例子。通过交流听到别人未发表的信息,回去后靠所得到的讯息做出同样的结果,并抢先发表。为什么在未发表前人家愿意告诉你呢?一方面是为了要与你交流听听你的意见,另一方面也是告诉你,他已经首先有了这个发现。你如果得到了信息后,在短时间内抢先发表,这种做法就是灰色地带的不端行为。说是灰色地带,因为你可以说我原来就在做这个工作,是独立的发现,没有人有确切的证据说你在说谎。还有人认为这就是科学竞争。没有发表的成果就没有优先发现的正式认可,但是我不同意这种观点。科学界对公平竞争还是有不成文的规矩的,对科学家的诚信标准还是有共识的。刚才我们投票的结果就说明我们大多数在座的是认为如果明知别人已得到的结果,自己照着做,抢先发表是不对的。假如一个科学家不断地做这种事情,那么科学界终将判定他是一个没有诚信的科学家,他是不会受人尊敬的,他在这个科学领域也是不会有发展的,这是他得到的恶果。当然还是会有人为了出一两篇重要论文,完全不顾这种后果。 2. 为了科学竞争,没有发表的结果不要告诉别人?(更多的听众赞成此观点,但赞同的人未过半数) 目前科学界已经出现了科学交流与科学竞争之间的矛盾。但是科学世界中最有可贵的内容就是科学交流,做科学家的乐趣很大成分是源于科学交流。什么是交流?你把没有发表的内容,不成熟的想法告诉别人,别人给你反馈,然后你再进一步改善自己的想法。反过来说,你也从别人那里得知最新的未发表的讯息。交流已发表的成果这种效果就小得多。交流未发表的结果,有可能成果被人抢走,上面我已举了例子。我认为一个态度开放,愿意同别人交流自己没有发表结果的学者,虽然偶尔可能被别人抢了研究成果,但是他长远上的收获是大于他偶然遇到几次的损失。我从事了40 年的研究,我也曾遇到自己的成果被别人抢走,但我还是愿意告诉别人我的想法,未发表的成果。我坚信作为一个长期在科学界工作的人,开放交流的态度可能会让你偶尔吃些小亏(也许偶尔吃次大亏),但从长远来讲,利大于弊。 再举例来说,为什么我们要去参加美国的神经科学年会?成千上万个墙报都是没有发表的工作。很多墙报前都聚集了一群感兴趣的同行,给你建议或批评,你能得到很多反馈,可以在未发表前提高你的工作水平。当然也可能有人偷偷地看了你的墙报,回去做实验抢你的成果,但是给你建议的同行远远要比只偷看你墙报的人多。正因为交流未发表的研究工作有好处,所以才会有上万人愿意展示他们未发表的工作。 从另一个角度讲,公开介绍未发表的工作也是告诉大家,我已经先有此发现,请不用再做同样的工作了。但是大部分学者知道了以后,会认为这方面工作已经有人做了,不会去花功夫重复你的工作。但如果你的发现是极为重要的,一定会有些人赶着去重复。一方面,他们不一定相信你的结果,另一方面他们也想捷足先登。这也没有什么不对的,但有诚信的做法是他应该告诉你,他对此问题也有兴趣,已经在或者将会去研究这个问题。如果双方大致在同时完成工作,可一起发表论文。我们常常在同一期杂志上看到唱双簧的两篇back-to-back 的文章,多半是这么来的,而不是碰巧两个实验室同时独立完成同样的工作。这种有交流又有竞争的科研是件好事,因为两个实验室的做法不见得完全一样,总体结果的可信度也更高。总体上来说,科学交流与科学竞争并不一定是有矛盾的,只要大家以诚信的态度交流,以公平的方式竞争。 3. 为了知识产权,不要把自己的好想法告诉别人(有许多听众赞成此观点,赞同的人近半数) 有人说我有一个很特好的想法,想到了一个特妙的实验,不能告诉别人,因为我有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要先保密。虽然科学史上有牛顿和莱布尼茨关于谁发明微积分之争,但是知识产权不是科学界的概念。所有的科学想法都不是凭空而来,即使是爱因斯坦的时空不变性理论,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这些有创新性的想法,其实也是建立在别人的基础之上。比如时空不变性理论是建筑在Lorentz 和 Maxwell 的场论之上;宇称不守恒的可能性也曾经有其他人提过,只不过没有人像李杨那样完整地描述这个概念并提出可检测的实验。所以我认为,所谓的科学想法,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被别人的想法或知识触发的,根本不应该有什么知识产权的概念。知识产权是科学商业化、工程产品商业化所衍生的产物。如果我们在科学界把科学想法也赋予知识产权,科学家终将沦为商人,科学界将沦为全球商业世界的一部分。 七、 科学工作者对社会的责任 科学的目标就是追求真理,而诚信是追求真理的必要条件。这种诚信不单单是黑白分明的诚信,还包括灰色地带的诚信。科学界应最不能容忍各种不诚信行为,包括浮夸、欺骗行为。为什么要特别注意灰色地带的问题?就是因为在灰色地带的不诚信行为,最终将累积而成极端的恶果。再举一例,似是而非地浮夸自己的科技成果或浮夸自己将要获得的成果,不能仅仅看作是获取科研支助时不可避免的公关手段。有位认识干细胞造假事件主角黄禹锡的韩国同行朋友曾经告诉我,大家都知道黄禹锡一向喜欢夸张报导他的成果,大家都也一直容忍他的做法,以为这只是他的个人作风,是为他自己甚至为大家争取科研经费的公关行为。但是黄禹锡从浮夸到实际造假,不过一步之差。我们发表了一篇高档期刊的论文,就向媒体宣称在某领域有重大突破,为治疗某某疾病找到了治疗靶点。这种长期对社会大众的浮夸,已造成社会是对科学家信心的下降。科学工作者应是维护社会诚信的主力。如果连科学界都不讲诚信,怎能要求社会大众讲诚信?为建立诚信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需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是非分明,实事求是,严守诚信的标准。自己讲诚信,再进一步影响别人。 八、中国科学家对世界的贡献 我从事了四十多年的科学研究工作,遇见过海内外各式各样的“科学家”,也看到了海内外科学界的各种现象。我一直在思考中国科学家、在座各位科研工作者将来对世界会有什么贡献?今天在座的同学很多人将来都要出国,有好几位马上就要离去。你们出去学什么?如果出去以后只是学到一套不诚信的做法,学会了不公平的竞争方式,那就不合学科学的初衷了。 1. 比较西方科学家和中国知识份子的传统 谈到中国科学家对科学界可能有的贡献,我想先比较一下西方科学家的传统和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方科学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的科学兴趣和个人的成就,这是西方科学家的传统。而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是完全不同的。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更常见的是一种忘我精神和对社会的关怀。西方的科学家努力的最高的目标常常就是获得诺贝尔奖,因为那是科学成就的最高体现。但是,科学家对社会的贡献不是只从个人成就来判定的,只顾个人成就甚至有很多负面的影响。我所知的有个别诺贝尔奖得主是在不公平竞争下,甚至于是践踏其他科学家的基础上获奖的。我们的社会并不需要这样的科学家。西方科学家的传统和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似乎是不相容的,社会目前需要的是在追求个人兴趣和成就的西方个人主义之中注入中国知识分子的关怀社会的精神。 2. 什么是科学界的大师? 媒体经常会提到“钱学森之问”,最近也有记者在采访时问我,现在中国科学界为什么缺少大师?我们怎样才可以培养出新一代的大师?我反问他,你说的的大师是什么样的大师?是个人成就很高,发表高档论文无数,得过国际大奖的科学家?但是我们中国曾经出现过的大师,比如教育界的蔡元培,建筑学的梁思成,气象学的竺可桢等等可不是这样的。以竺可桢的能力,他完全可以做出世界一流的学术成就,但他却在学术生命最旺盛的时候,奔波中国各地用最简单的仪器设备建设气象站,后来觉得办教育比建气象站重要,就到浙江大学去做校长。像这样的大师们是个人学术成就最高,发表的顶尖论文最多吗?我认为不是。更近一辈的还有数学家华罗庚、力学家钱学森、生理学家张香桐、生化学家王应睐等等,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大师,但不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学术成就最高,而是因为他们影响了一大批科学家,带领了一批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做出了重要的成果,这才是我们心中大师的标准。他们所做的科学事业的是对社会最有用的,这才是我们社会需要的大师。我想,只有先明白什么样的人算是大师,才有可能培养出我们需要的大师。 3. 什么是科学界的大牛? 除了大师以外,近十年来还出现了“大牛”一词。我经常会听到学生说,“XXX来做报告,他是大牛,一定要去听他的报告”。我每次听到“大牛”这个词,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牛的画面。我脑海中出现的大牛形象有西方斗牛场中那种横冲直撞、伤人为上的公牛(bull),还有我小时候在南方水田里看见的水牛(buffalo),那些在田里举步维艰的拖着耕犁,勤恳耕耘的水牛。我们现在科学界有太多像公牛一样的所谓“大牛”,许多横行霸道的bully,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大牛。我希望各位同学不要去学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横行霸道的公牛,要学“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水牛。 4. 现代社会需要的科学家 现在世界上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 环境问题,健康问题,粮食问题,人口问题等等,都需要科学家去帮助解决。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允许有追求个人兴趣和个人成就的科学家,但是我们更需要的是有忘我精神和关怀社会的科学家。我们神经所也是如此,可以允许自由探索,追求个人成就,但是我们更需要在此基础之上,有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精神的科研工作者。中国科学界可能对世界科学的贡献,不只是有大批科学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大批论文,得多少个诺贝尔奖,而是能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忘我精神和社会关怀注入科学界,及早解决世界上各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将是中国科学家对世界科学界独特的贡献。 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蒲慕明博士,1970年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1974年于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生物物理系获博士学位,1974-1976先后在美国Woods Hole海洋生物研究所、美国Purdue大学生命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76-1985在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生物物理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85-1988任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分子神经生物学系教授,1988-1995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1995-2000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tephen Kuffler讲座教授,2001-2006年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神经生物学部主任,现任该校Paul Licht生物科学杰出讲座教授,2009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11月27日起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首任及现任所长、神经可塑性研究组组长、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蒲慕明博士是一位国际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他在细胞膜生物物理、神经轴突导向机制、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突触可塑性的关系、突触可塑性的机制、神经环路功能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获得奖项及荣誉称号包括:美国NIH Javitz Neuroscience Investigator Award (1998)、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00)、美国AAAS Fellow(2001)、美国Ameritec Prize(2001)、吴瑞学会奖(2002)、法国Ecole Normale Geperieure荣誉博士学位(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005)等。曾任Journal of Cell Biology、Journal of Neuroscience、Neuron、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Progress in Neurobiology、Developmental Neurobiology、Journal of Physiolog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Neurology、 NeuroSignals、Biochemical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等学术期刊的编委。现任日本RIKEN脑研究所、瑞士Friedrich Miescher 研究所、印度国立生物科学中心、台湾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和语言学研究所、台湾清华大学、阳明大学等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24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儒学及蒙学:苇杭书院"儒学传习"(公益,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xiao 2013-1-24 18:31
苇杭书院将于1月29日-3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汇贤楼举行“儒学传习”活动 【主讲人及主题】 杨汝清:1、孝道与人生,2、儒家的育儿之道; 张之锋:1、小学与儿童的经典教育——以《朱子小学》为依托,2、古代童蒙教育概观; 孙 焘:1、儒家的修身观念,2、儒家的因果观(天命观); 萧伟光: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儒学学习方法论浅谈,2、童蒙教育旨要述评; 董卫国:1、儒家的人性观,2、民间儒学的未来与发展。 【要求】 三天时间每日从8:30—21:00必须完全保证。纯公益性质,食宿自理。报名:请联系袁世刚15901003646,或发送邮件到 weihangshuyuan@126.com ,计划招收30人,根据报名先后确定人数,额满为止。
3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退休人的作品展
zhaodl 2013-1-20 11:56
看退休人的作品展
   我开玩笑,我真的该退休了——连续几天,三位七十几岁的老同志找我或者是要与我聊天,或者是让我提提建议。礼拜五晚上,接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与我一起共过事的老领导的电话。说是自己的以大学文化为主题的书法展明天就要结束了,突然想起了我的思想比较“敏感”,说:如果感兴趣的话,抽空去看看,看看有什么建议。礼拜五上午,我处理完手头的事务,我决定专门抽出时间去看看,否则也对不住别人的抬爱。看来,我的一些思维方式,与退休以后的人能够有共鸣,而与在位的有距离。你说是不是该退休了!   展览,在学校新落成的外语楼的一楼——博物馆的大厅里。我路上还在想,可能是离退休办组织的书法协会的书法展览,可是我进去以后才发现,全部作品都是王可法一个人的。上千平方米的大厅,布置的满满当当的。仅就这一点,就需要多大的毅力、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让人佩服!再看作品,行、篆、隶、楷、草,各种字体都有,这更是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书法作品之间还有几幅书画作品,真是多才。   我的书法就不用说了,只能使用电脑做假,我不敢妄评、也挑不出毛病,但是我倒是喜欢其中的几幅草体,我感觉那几幅作品流畅自然。现手机拍了几幅,留存。
个人分类: 社会生活|33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然 Nature》杂志中的循证医学文献
xupeiyang 2013-1-16 07:10
钟南山:《自然》论文80%是没用的 “《自然》杂志刊登的论文80%是没用的。在高水平杂志上发表多少论文,并不能代表一个医生的水平。”12月26日下午,在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举办的“院士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提醒,一家高级医院的医生,最大的本事是预防疾病。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273411.shtm 《自然 Nature》杂志对医生真的没用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48163.html 自然 Nature 期刊简称 Nature 中文名称自然 P-ISSN 0028-0836 E-ISSN 1476-4687 主题范畴 Science; 出版语言 eng; 版权单位 London, Macmillan Journals ltd. 现今出版商 Basingstoke :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出版频率 Weekly 影响因子 2011 : 36.28 2010 : 36.101 2009 : 34.48 2008 : 31.434 2007 : 28.751 2006 : 26.681 2005 : 29.273 2004 : 32.182 2003 : 30.979 2002 : 30.432 电子版链接 http://www.nature.com/nature/ 循证医学文献 所有循证医学 Meta分析 (10) 随机对照实验 (10) 敏感性循证病因证据 (1658) 特异性循证病因证据 (11) 敏感性循证诊断证据 (8346) 特异性循证诊断证据 (6286) 敏感性循证治疗证据 (687) 特异性循证治疗证据 (1147) 敏感性循证预后证据 (2554) 特异性循证预后证据 (225) 敏感性临床预测指引 (5737) 特异性临床预测指引 (228) 文献其他分类 所有其他格式 方法 (2275) 综述 (885) 指南 (1) 评论 (7230) 病例报告 (120) I期临床试验 (3) III期临床试验 (1) 多中心研究 (7) 新闻 (17363) 数据来源 http://www.yz365.com/Journal/Detail/86d32646-e77f-42ea-9770-53a65dcb9604
个人分类: 循证医学|3002 次阅读|0 个评论
Nature就是耍帅女,在乎的只是眼球吸引率
热度 3 laserdai 2013-1-14 01:23
最近科学网上 耍帅 耍衰 到了非常热闹的地步,话题自然而然引向一个主题: 什么是漂亮,什么才是美丽 ?,由此引起了 火热激烈的争论 , 其实,关键所在是单纯外表相貌的漂亮,还是内涵丰富自然而然带出的美丽和魅力之间的讨论。前者大多为小年轻们所看重,后者则为混过社会的人之理性逻辑。我想可以这样简单概括为: 小年轻们注重的是第一眼美女,就是一招制人于死地,需要的就是眼球的吸引力,更有嘟嘟嘟走在大街上的回头率;而老于世故的过来人认为第一眼美女就是仅仅只是看一眼而已,不需要心理想太多东西,而真正需要认真关注的则是第二、第三眼等美女,因为后者具有丰富的内涵。 不管怎样,过来人对待第一眼美女的态度就是谨慎,小心有炒作嫌疑,可以把玩而不可以娶;要娶还是要着重考虑第二眼及其以后的美女。所以,媒婆之约,父母之命,门当户对等等上下五千年文明积累总结出来的优秀文化传统有着十分深刻的科学道理,不能轻言放弃和抛弃;自由恋爱只是一种辅助形式而已。 科学研究的规律也是完全一样的,凡是有重大意义的成果一般不会是第一眼美女,需要经过数十年的修炼以丰富内涵,才能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注意,比如最近的希格斯粒子,杨振宁的规范场理论,轻子模型,屠呦呦的青蒿素,张廷栋的砒霜注射剂等等,例子太多举不完。有些较快的也需要好几年才能得到公众认可,比如第一个高温超导,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单层石墨的碳烯等。科研方面也有很多第一眼美女的事情发生,后来证明纯粹是搞笑的闹剧而已,比如前年的中微子超光速,砷基生命,更早的有室温核聚变,还有著名的贝尔实验室的那位萧恩同学等等。所以,对待科学上的第一眼美女要特别谨慎和小心,绝大多数是炒作甚至闹剧。 但是,有些研究人员就是喜欢耍弄 科学第一眼美女 的把戏,于是把研究论文发表在更能吸引眼球的期刊杂志。所谓的吸引眼球指数,就是 impact factor ,这样应运而生,产生了一批期刊杂志,彻底迎合科学研究中的第一眼美女,并为其煽风点火,添油加醋,极尽炒作之能事!Nature 家族就是这样一个最典型的代表。 关键问题是, 一个期刊的impact factor并不代表论文的洞察力 ,也就是说, i mpact factor高并不见得期刊或者其论文有深远的impact effect。这就说明 Nature 就是耍帅女,在乎的只是嘟嘟嘟走在科学研究大街上的眼球吸引率,还包括短暂的回头率。 再说得细节一点, Nature在2 005年的IF为32.2,但是,它自我检讨说,上一年25%的论文贡献了89%的引用。其大多数论文的引用次数少于30,也就是说,小于Nature的IF。实际上大家都清楚,比 Nature 要明显低档的杂志,年引用超过 30 的 论文有的是。这就说明,发上 Nature 的 论文不见得能好到哪儿去!然而就有一些科研方面的领导,不明事理,偏偏看中高的引用因子期刊,由此极少数很会耍帅的科研人得益,而多数兢兢业业的科研人员明显吃亏,并且,好的科研成果经常是这些老实巴交不耍帅的人取得的。这样玩下去,会耍帅的科研人员及其领导占了便宜,他们的国家可就是明显吃了大亏的。 最后的总结,科研的重大突破不是耍帅能成的,需要兢兢业业的刻苦努力。喜欢耍帅者,应该留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小天地,但是领导们要清楚看到,主流和重大科学原创可并不在耍帅者手里。 其他相关博文: 我看nature及其子刊:爷玩的只是哗众取宠?! 一篇nature physics论文乌龙加忽悠,武排最多第三吹成第一 破解Nature和Science的论文崇拜 期刊的impact factor并不代表论文的洞察力 Nature Communication是个面向中国人中国钱的烂杂志? Nature communications 是垃圾杂志吗
个人分类: 科学丑闻|8961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我爱我的家乡”主题征稿启事
jxcas 2013-1-13 23:52
“我爱我的家乡”主题征稿启事 对于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你究竟了解多少呢?加入了赣文化协会,是不是不知道做哪些事情呢?寒假回到家,正是了解家乡最好的机会。用你的文笔或摄影,展示美丽的家乡吧。另外,协会的会刊创办在即,会刊有一个版块“了解家乡”,介绍江西各地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以及名人轶事,最好的作者无疑是我们自己。同时也为了充实我们协会的宣传平台,以及为将来建设网站积累素材。郑重地向广大江西老乡征集文稿! 稿件说明: 1、内容可以是自己县或村里的一些别处没有的传说、建筑乃至神话故事、小吃等,请用你能想到的任何手段,文字,图片,甚至视频等记录下来,让这个世界通过我们的努力而了解它们。 2、体裁不限,可以是诗歌、散文、说明文、议论文、杂文等等。 3、最好是图文并茂。 4、字数不限,或长或短,甚至可以是几张照片附带几句话的说明。 投稿说明: 1、请于2013年4月1日前,将稿件发送至邮箱: jxculturexuanchuan@163.com (常年收稿邮箱)。 2、邮箱主题请写“我爱我的家乡+你的姓名”,邮件内容请写明姓名、研究所、联系方式及家乡。 3、文稿版权属于作者,文责自负,协会发布文稿前会征得作者同意。 欢迎各位江西老乡踊跃投稿! 2013年1月 中国科学院赣文化交流协会
2093 次阅读|0 个评论
Discovering Low-Rank Shared Concept:低阶主题空间
jingyanwang 2013-1-13 16:07
Discovering Low-Rank Shared Concept:低阶主题空间
DiscoveringLow-Rank Shared Concept Space for Adapting Text Mining Models This paper appears in: Pattern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hor(s): Chen,B.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Lam,W. ; Tsang,I. ; Wong,T. Volume: PP , Issue:99 Page(s): 1 Low-Rank Shared Concept Space:低阶分享概念空间_RED 160507.pdf Discovering Low-Rank_RED 1.12.a.doc Discovering Low-Rank 1.1.a2.pdf
个人分类: RED|16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大商学院MBA企业考察系列活动举办
PhDchina 2013-1-5 16:25
     为了拓展MBA学生对不同行业的认识,深入了解企业的管理理念及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MBA项目 中心于2012年12月11日组织2011级、2012级MBA学生对联想集团北京总部进行了深入地考察,并与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产品集团首席财务官付军华女士展开了深度对话。   下午13:00,参加考察的60余名MBA学生准时集合乘坐大巴前往上地联想集团总部,虽然室外环境温度已经零下,但严寒仍然阻挡不住同学们参观联想集团的热情。   本次考察活动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参观联想集团总部,了解联想的发展历史、产品创新等;第二部分“深度对话”,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联想集团副总裁付军华女士做“联想集团国际化发展”的主题演讲。   伴随着MBA学生所投掷出的象征着放飞思想的纸飞机,考察活动正式开始。讲解员首先给同学们讲述了联想集团由中科院传达室作为起点成长为国际跨国大公司的成长发展历史,详解了联想集团的品牌建设及企业文化,让同学对联想集团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随后他带领大家来到联想产品的展厅。各式新式多功能的电子产品立刻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从“Thinkpad”笔记本电脑到最新的高清大屏3D电视,从“联想pad超级本”到安装有最新版安卓系统的“乐phone”,所有人都沉浸在科技所带来的惊喜之中。   室内巡展参观完后,大家来到了联想集团总部的会议室。此时,付军华副总裁已经等待着大家。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之后,付总开始了主题为“联想集团国际化发展”的报告。付总的报告再次让全体学生重新认识了联想集团成长史;在谈到联想集团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蛇吞象”的过往经历时,付总不乏幽默的向我们讲述了当时处理并购遗留问题的故事,大家都感到这样真实地、全面地接触收购并购的经历着实让大家受益匪浅,着实难忘。之后,付总又介绍了一下联想集团未来的国际化发展方向,并详尽的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最后,由中国人民大学 商学院 MBA项目授课教师马志德老师代表商学院向付总赠送商学院为其准备的纪念礼物,大家合影留念。   回程途中,所有人仍然在不时讨论、分享着今天的经历,都觉得这次的考察活动让大家真实地了解到了作为国际跨国大集团的联想集团的全貌,并希望能参加更多类似的考察活动。
79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热度 4 zhaodl 2013-1-4 21:26
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良   元旦前,单位组织业务讲座,四位编辑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四位的报告之中,引发我对一下几个问题的思考,也可以说是可以研究的问题。我去年不小心发表了十几篇文章,一般题目就不想写文章了,先发出来与大家分享。   (1)引文频次是评价期刊学术影响的重要指标,根据被引频次衍生出了个中指标体系,自引和他引。由于人们的浮躁心理,即使论文的自引甚至是作者的自引变成了一种“罪恶”。在我们都洗澡水的时候,也应该看看里边是否有“孩子”。自引,也有滋阴的道理,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自引——剔除不合理的、保留合理的,真正体现科学的本来面目。至少,自引在如下几个方面存在着合理性:1)一个团队或作者,如果研究选题之间没有联系,那么就是一个新的孤立研究方向,那么也颗粒被理解为“没有相应的研究基础”。2)即使不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而与以前的研究没有联系——引用,那么是否会让人怀疑“研究的主题分散或者说前期研究不具有基础性”?引用一般是背景引用和证据(观点)引用,同一个研究方向而没有被引用,我理解:不是有意回避就是缺乏相关性。3)一个期刊的自引也有合理性,也被给糟蹋了。如果一种期刊以前发表的文章,在后续发表文章中很少被引用,哪可能是期刊的研究主题过于分散,或者是研究缺乏基础性或独创性。从统计数据中叶可以看出来,综合性期刊的被引用期刊数和他引比例高于专业性期刊,也许就是专业期刊的主题比较集中。而如果综合性的期刊的自引比例高于专业期刊,似乎也可以作为怀疑的依据。   (2)尽管是人们两眼盯着的是SCI、EI和核心期刊,但在同等情况下,期刊的声誉或者说期刊的品牌,在作者的投稿意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世俗的层级条件相当的情况下,期刊的声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往往期刊的口碑有其影响的范围,尽管是现在的开放环境,信息十分畅通,但是期刊与作者之间的而信息还是存在着不对称的问题。往往口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己的团队成员、网络论坛、或者是公共媒体的意见会影响作者的投稿意向。人们往往感觉本单位的期刊更容易发表——是事实但也不完全,有时选择主题更加符合的期刊比选择自己熟悉的、主题牵强的期刊录用的可能性更大。从编辑的角度来讲,提高期刊的声誉不仅仅是核心的头衔,在同类期刊中主编和编辑作为就是口碑,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3)在医学研究中,人们普遍认为:阳性结果更容易发表,而阴性成果很难发表。对于“阴性”成果的认识问题,的确存在着许多需要澄清的。有人认为:有时阴性成果比阳性成果更具有价值。是的,学术期刊的发表就应该追求价值。但是,总的来讲,阴性成果的价值比阳性成果要低。而大量阴性成果中选择价值高的,无疑这里存在着一个选择习惯和选择成本问题。对于其他一些学科来讲,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常见的就是:证明了半天,得出的结论是预料之中的——也许在这之前并不确定。在这里,我认为需要我们编辑和作者思考的是:如果阴性成果真的有价值,那么我们如何表现出它的价值?显然,按着一般成果的表达方式,阴性成果的价值难以表现。是否可以将阴性成果以“阳性”角度来表现?我是这样思考的——文章的表现方式,是否可以研究?   整理到这,抛砖引玉!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6424 次阅读|5 个评论
2013年全国爱肝日宣传主题:为了爱肝,我们戒酒一天。
热度 1 xuxiangtian 2013-1-2 11:22
2010年4月7日,全国爱肝日网就发布了经审定的“全国爱肝日2011-2020年宣传主题”。 从2009年元旦开始,征集到2011年至2020年“全国爱肝日宣传主题”10条,当年的3.18全国爱肝日在网上公布后的1年内 ,许多专家、网友提出了优选、补充、修改意见,至今年的3.18全国爱肝日,专家组选定如下十条为“全国爱肝日2011-2020年宣传主题”。 2011 年,爱肝你我同行,构筑健康长城。 2012年,中西结合,共抗乙肝。 2013年,为了爱肝,我们戒酒一天。 2014年,肝胆相照,合理用药。 2015年,预防丙肝,防患于未然。 2016年,生活需要爱心,也需要爱肝。 2017年,早防早治,预防肝癌。 2018年,爱肝护肝,珍惜生命。 2019年,维护肝脏,增进健康。 2020年,参与爱肝行动,共创美好前程。 以上宣传主题每句都有“肝”字,题材形式多样,有专家忠告,政府号召,有群众呼声,宣传口号。有的宣传主题侧重于某一领域。如2012年侧重于“乙肝”;2013年侧重于“酒精肝”;2014年侧重于“药物肝”;2015年侧重于“丙肝”;2017年侧重于“肝癌”。 2010 年3月31日 网上查新检索结果显示,未发现与此相同的宣传主题。 以上宣传主题如有改动,全国爱肝日网将于节日来临前一个月通过媒体和网络向全国发布公告。 http://www.aigan.cn/html/guanyuaiganri/201004/07-533.html
个人分类: 新闻快递|2936 次阅读|2 个评论
对网络传播研究的几点建议
热度 2 zhaodl 2012-12-30 22:35
今天下午应邀参加陕西传播学会和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组织的,以“网络传播:新问题、新思路”为主题的年终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西安部分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的专家教授和网络传播相关的人员参加,研究所的全体博硕士生和其他院校对网络传播感兴趣的学生也有到会。这种以学术交流会议的方式邀请同行聚会,倒是一种挺好的形式。会议后,大家一起聚餐,迎接新年。 我作为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研究员,也应邀到会。会议安排了多个学术报告,包括发布了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整理的“2012年陕西网络十大事件”,当然“手表哥”名列第一。在学术报告之后,邀请人文学院的李教授作了讲评。没有给我安排任务,专家讲评后也已经是吃饭点18:24分。主持人,礼貌性地邀请其他到会专家讲评,没有人示意。我想,我既然坐了一下午,应该谈点自己的想法,更重要的是,我感觉:以文科背景为主的网络传播学研究,存在着一些局限,报告与传统的传播学研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是重复。所以我就主动提出,从另外的角度提几个研究的思路供大家参考,特别是为在坐的学生。喝酒回来,我就将我提出的五个方面的问题记录下来,备查。当时只用了3分钟时间,没有说这么多。   (1)网络是虚拟的但并非是虚的。网络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或者说是映射。在传播或者说是交流中,网络只是一个平台、一种手段,所以应该更多地关注现实的问题,关注网络问题的现实根源。   (2)网络传播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传播,互联网传播的特征是由网络的属性决定的,所以在研究互联网传播规律的时候,应该回归网络属性的研究,否则很难深入。也就是说:网络传播的研究应该回归网络研究!   (3)网络的管治,无论是管还是治,不能习惯性地聚焦于主题——管理者和网络用户,而应该研究网络“管控”的中介——公共知识分子的建立和作用,关注专业媒体人的专业素质的研究。   (4)大众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传播学研究,不能总是局限在为政府主管部门服务,而应该根据网络的特点、网络传播的特点来研究。网络传播的最大特点就是“自媒体”,也就是说非主流,个体的活跃。这种活跃带来的是网络传播的复杂,但是复杂系统的一个特点是“自组织”。因此,不能总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思路,应该对基于自组织的自下而上的组织进行研究。基于自组织研究而提出的治理才会更有效。   (5)网络传播的一大特点,是来得凶、去得快,也就是现代社会变化太快,因而人们患有集体健忘症一样。如何针对集体健忘特征,来引导:正面的宣传是一方面,而经验教训的时常提醒也是治疗健忘症的一种方式。   (6)“旧制度与大革命”尽管解释的是革命并不一定是压迫的直接结果,对立才是革命的直接原因,但是,网络传播的的积怨发泄是传播的一个特点,另外革命是否是源自于“自由”——自由的觉醒和自由的表达。自由,带来系统活跃的同时,也是系混沌的原因。   这是我针对网络传播研究的一点思考,记录下来并分享。   补记一首新韵七律记之。 新韵七律:话说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道理深,贯通文理苦求真。 组织治理常乏力,自我和谐有动因。 门客担当责任在,传媒不可背良心。 研究没有新思路,混沌难开如坐针。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311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海洋主题公园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ems86 2012-12-19 22:32
[转载]海洋主题公园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海洋主题公园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投稿信箱: ems9586@163.com 编辑部:广告部:发行部: 海洋主题公园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张文斌 刘 婷 苏勇军 海洋主题公园是以海洋为主题,集海洋生物研究与展 示、环境教育、海洋科普、海洋文化传播等多功能于一体 的休闲娱乐空间,是传播海洋文化、开展海洋科学知识普 及、展示海洋科技成果以及满足人们认识海洋、了解海洋 的旅游需求的重要载体。海洋主题公园是主题公园建设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投资巨大、资金回收快、高技术 含量、高风险等特点。 一、海洋主题公园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的 必要性 (一)海洋主题公园旅游产品浅层次开发特征明显 目前,我国海洋主题公园旅游产品存在一些问题: 旅游产品周期长,更新换代速度慢,跟不上市场需求的节 奏;旅游产品形式大同小异,体验类型单一乏味,对游客 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旅游产品的互动性、可参与性弱,难 以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海洋主题公园旅游产品中存 在的这些问题不断影响着和制约着海洋主题公园的健康可 CHINA Urbanization 旅游观察 2012.05| 持续发展。怎样改变这种现状,怎样提升旅游产品的市场 竞争力,怎样开发和设计对消费者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是每一个海洋主题公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所以海洋主题 公园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有其现实性和必然性。 (二)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海洋主题公园旅游产品 深度开发势在必行 当人们还在热烈讨论知识经济的时候,美国两位著 名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已经提出了体验经 济的时代的来临。他们在1998年合著的论文中对体验经济 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认为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 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四个经济发展阶段。并在《体验经 济》一书中提出,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来 使消费者融入其中,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体验 就是创造难忘的经历,它是人们与外界事物、活动、他人 互动的结果,是伴随着美好情感的回忆。 海洋自古以来对人类就有无限的吸引力,因此以海 洋为主题的海洋主题公园建设和开发有其必然性。但是在 开发和建设的海洋主题公园中,大多数主题公园提供常规 的观光型海洋旅游产品只能满足大众消费者。而随着体验 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消费者对海洋的逐渐了解,更多的旅 游者开始寻求个性化服务,刺激性的过程体验,浅层次的 海洋主题公园旅游产品势必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体验要求, 从而会逐渐丧失其市场吸引力影响海洋主题公园的健康发 展。因此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海洋主题公园旅游产品 的深度开发成为必然趋势。 二、海洋主题公园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的 原则和方向 (一)海洋主题公园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的原则 海洋主题公园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是指围绕“海洋 资源”为中心,在现有的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条件下, 根据市场需求,对海洋主题公园所拥有的现有资源的价值 和开发利用程度进行重新评估,在外延的多样性和内涵的 丰富性上下工夫,不断拓宽新的观赏领域和增加新的吸引 点,以便旅游项目开发始终处在现代旅游者的兴奋点上,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特色性原则。 坚持突出特色是旅游产品开发的一项最重要的原则,没有 特色就没有吸引力。目前我国海洋主题公园最主要集中在 第三个阶段,其旅游产品的形式种类大同小异,雷同现象 突出。观赏类的如海底隧道、极地馆、标本馆等;表演类 的如海兽表演、美人鱼表演、花样表演等;娱乐类的如四 维影院、水幕电影、水上漂流等。旅游产品缺乏特色,缺 乏市场竞争力。因此,各海洋主题公园应该充分分析本身 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其文化特色,深层次挖掘具有鲜明 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以适应旅游市场不断发展的要求。 二是生态经济原则。生态经济原则的本质是要实现经济体 系与生态系统的均衡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 机统一。从所查阅和搜集的资料中得出:无论是以靠近近 海岸为背景建设的主题公园还是内陆地区的人工海洋主题 公园,都在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总体上其 环境质量不容乐观。随着旅游者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 强,生态性作为旅游者体验的一个方面必将在体验经济时 代有更重要的地位。为此海洋主题公园旅游产品深度开发 要坚持生态经济原则,尽可能减少旅游活动对海洋资源、 环境破坏和污染,使海洋主题公园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是时代性原则。现代海洋主题公园旅游产品开发具有技 术依赖性强的特点。近年来,国外如美国、日本等国家运 用高科技融入到旅游产品中,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 济效益。在今后的海洋主题公园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中,应 尽可能地应用新技术成果,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体现时 代要求,符合人们消费发展趋势的海洋旅游产品。 (二)海洋主题公园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的方向 在以上几个关键性原则的指导下,可以看出,海洋主题 公园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今后将朝着以下两个大方向发展。 一是生态化的海洋主题公园旅游产品。随着生态旅游开展和 游客环保意识的增加,旅游者逐渐从以身体享乐为主的旅游 追求转变为以精神需求为主的生态追求。生态旅游已成为当 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据统计资料显示,生态旅游至少给 全球带来了2000亿美元的年产值。生态化的海洋主题公园在 生态主题公园旅游市场中是一个主要增长领域。海洋主题公 园发展前景广阔,因此在其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应当具有 前瞻性,适应旅游者生态体验需求。生态化作为今后一般旅 游产品的发展趋势,也是海洋主题公园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的 方向。二是体验化的海洋主题公园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体验 化是指将作为经济产出类型的体验设计成为旅游产品的一部 分或者设计成为一种体验式旅游产品,以吸引旅游者参与和 消费来获取体验的高经济附加值。一方面,旅游产品体验化 是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差异化进行体验和消费并获得精神享 受和满足,同时增加旅游产品的体验化效用;另一方面,旅 游产品体验化是旅游经营者围绕满足旅游审美和愉悦等精神 享受的价值核心设计和提供旅游产品,是多重体验价值的追 加。体验化海洋主题公园旅游产品能让旅游者差异化体验和 活动参与中追求身心享受,获得难以忘怀的经历和回忆;让 经营者在提供体验机会和情感消费中获得长期的发展机会和 持续的经济效益;让旅游地在社会文化经济的互动作用中获 得综合效益的最优化,由此可使得各主体都能获得自身的最 大效益。因此,体验化的海洋主题公园旅游产品是一种必然 趋势。 三、海洋主题公园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策 略 (一)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拓宽产品体验领域 产品缺乏独特性,垄断性差和竞争力不高是国内海洋 主题公园开发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因此,各海洋主题公园 在深层次开发旅游产品时应整合自身拥有的各项资源,充 分发挥其特色资源的作用,塑造各种特色的旅游体验活动 以拓宽体验领域,打造精品、打响品牌,集中体现自身的 旅游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二)文化内涵、深层挖掘,提高文化体验魅力 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对海洋主题公园旅游产 品的需求不同。随着旅游者的日益成熟,他们对海洋主题 公园旅游产品文化特色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不同层次 旅游者的需求,各海洋主题公园在对其旅游产品深度开发 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对海洋主题公园文化的深层次挖掘,并 且能够将所在地的地域海洋文化融入其中,使海洋主题公 园旅游产品成为深受旅游者青睐的热点。 (三)把握消费者体验要求,进行产品的系列化设计开 发 要根据“资源、市场”的两极对应、“资源——产 品——市场”三位一体的旅游产品开发理念,沿着体验化 的方向设计海洋主题公园系列化旅游产品。设计过程中要 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体验载体和基质的差异化问题。要充 分利用各地海洋主题公园所拥有的各项旅游资源,比如海 洋资源中的物产、地貌、风情、生产生活形态、特殊文化 形态和科学技术,设计出特色鲜明的活动体验产品,形成 具有较强市场吸引力的特色板块。二是准确把握体验需求 问题。消费者的体验需求是多样性的,包括娱乐性、知识 性、参与性、愉悦性、刺激性、荣耀感、冒险等。 (四)贯彻“科技兴旅”战略,加大海洋旅游科技投入 在海洋主题公园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切实贯彻 “科技兴旅”战略,加大海洋旅游科技投入,广泛与国内 外有关科技单位合作,争取较大提高海洋主题公园旅游产 品科技化水平,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促进海洋主题公园可 持续发展的手段。具体措施包括几个方面:首先,要有重 点地推广一批成熟的先进技术,包括提高海洋主题公园管 理水平的电子信息技术、生态环境质量的清洁卫生技术、 资源与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提高决策科学化的评估技术 等;其次,要提高其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依靠科学技术 延伸传统海洋主题公园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再次,要应 用新技术成果开发海洋主题公园旅游产品,开发高科技含 量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兴旅游产品,不断提高科 技进步对海洋主题公园发展的贡献率。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社 2012-12-18 13:07:20 作者:http://www.ems86.com/ 来源 佚名.海洋主题公园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http://www.ems86.com/lunwen/html/?14632.html
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不大感兴趣的博文主题
热度 8 cutefay 2012-12-16 20:11
科学网上的博文主题五花八门,与科研人员工作生活相关,或者时事相关的主题向来比较热门。但我对有些话题一直兴趣不大,有些或许是自己现在对这种话题没太多经历和阅历的缘故,读起来没啥感觉。 与科研人员工作相关的话题中,基金申请、论文发表、SCI、如何做科研等这类主题我不是很感兴趣。有些人发文抱怨基金申请制度、科研评价等不合理、不公平,而我觉得作为普通科研人员在网上抱怨也改变不了现状,所以就对这样的博文不感兴趣。还有些老师在网上教学生和年轻学者如何做科研,循循教导,语重心长。这类博文我也不感兴趣,因为博文里说的都是大而空的道理,无非是要坚持奋斗、要善于思考、要勤奋等,所以从这类博文学不到啥东西。 与科研人员生活相关的话题中,教育孩子之类的主题我不大感兴趣,因为自己没孩子,就体会不到这类博文里父母的喜悦心情。而爱情、找工作相关的主题则比较感兴趣,因为这符合我这个年龄段的经历。 时事类评论的话题,我也不是很感兴趣,一般就是去随便看个热闹,看大家最近都关注啥。男人和女人在这点上似乎很不同。男人很喜欢高谈阔论,似乎国家大事或者别人的事情就像自己个人的事情那样关注,甚至有的人还为了这样不管自己的事情而与其他博友争论甚至争吵,伤了和气。作为一个女人,看到男人们的这种行为,觉得挺好笑的。随便看个热闹不就行了么,干嘛还要为此如此费心、费力、费神呢? 写情写景的散文和诗歌我不感兴趣,因为我没有太高的文学修养,诗歌觉着读着绕口,散文呢,看着婆婆妈妈地描写了一大堆,觉得中心思想不过就是表示为一句话,我更喜欢干脆利落地表达思想的文字,喜欢朴实的文字。 此外,不是本人研究领域相关的学术博文、科普博文我也不是很感兴趣,没兴趣去了解别人做了什么研究。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4476 次阅读|2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