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对立统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宇宙物质结构运行论》之 对自然对立统一法则论证提要的证明 续
LZC456 2015-1-21 02:32
6. 根据负电子、光子和中微子都有稳定自旋揭示出:物质基子内部存在自旋能。 同理:光子的自旋是由光子蕴含的 自旋能 对实物基子的 旋转推力属性 产生的,旋转力作用方向沿圆周方向变化。旋转推力属性与两种宏观推力属性有本质不同,旋转推力只推动实物基子原地自旋,质心不发生位移。因此, 自旋能 与 宏观运动能 是两种特性对立的中性能。 因为,负电子、光子和中微子都 有稳定 自旋 ,所以, 物质 基子内部蕴含的自旋能量是常量。 根据宇宙中存在有两种自旋方向的负电子、光子和中微子,所以 揭示出 :《法则》构建有两种 旋转推动力方向相反 的 自旋能:左旋能 和 右旋能。 7. 中性能对外界实物基子有与距离无关的拉引力属性。 证明: 目前,物理学界对万有引力定律f=Gm a m b /r 2 的认识是:中性物质体间的引力是通过物质体的质量相互作用展示的。此种认识观存在明显误区:因为 质量是物理量 ,不是客观存在事物, 物理量没有作用力属性 ,所以: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的引力本质不是 物质体的质量相互作用 。 根据质量-能量公式E=MC 2 可知:质量与能量是可以相互换算的物理量, 揭示出: 质量 是对物质体蕴含 能量 多少的度量。 因为 能量 是对物质体蕴含 “能” 多少的度量,所以, 质量 是对物质体蕴含 “能” 多少的间接度量。 因为实物基子没有作用力属性,中性能对实物基子具有作用力属性,所以,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的是 : 中性能对外界实物基子具有拉引力属性 。 因为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出:引力具有超距性 ,所以,中性能对外界实物基子的 拉引力属性只与外界实物基子是否存在相关,与实物基子存在距离无关 。 由此可见:E=MC 2 与f=Gm a m b /r 2 存在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把M=/C 2 代入f=Gm a m b /r 2 得: f=GE a E b / C 4 r 2 。 此公式的物理意义是 :两个隔离态相互作用物质体间的引力是两个物质体内部蕴含的中性能对对方实物基子的 拉引力属性 产生的, 拉引力大小与 两个物质体内部蕴含的 中性能量乘积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 根据下文《 对两种对立结构形态内部物质体间的中性引力公式推导 》推论知道: 万有引力定律是适用于隔离态异体结合物质体间引力公式 ,是能量引力矩公式f=KE a E b /r 2 的另一种表达式。k 1 E a /r是物质体a内的中性能量对物质体b内n b 个实物基子产生的引力矩,k 2 E b /r是物质体b内的中性能量对物质体a内n a 个实物基子产生的引力矩;引力系数G=Kk i k j n j n i c 4 ( 不是绝对常数 )。 因此,物质体间相互作用的 引力的本质是 :两个物质体内 中性能 对对方 实物基子 的拉引力属性都会感生与距离无关的拉引力场,两个物质体内 的 实物基子 都会同时在对方拉引力作用下向对方运动 ,宏观展示为两个物质体相互吸引。因此:物质体间的 引力必须在相互作用中感生 ,失去任何一方,引力就会随之消失。 由此可见:引力是 中性能 对外界实物体的拉引力;惯性力是 中性能 对同体同存实物体的推力。惯性力是对抗外界引力的斥力。从而 揭示出:物质体内的 中性能 对内、外两种存在状态对立的实物基子的作用力属性相反 ( 内、外有别 )。 附件:牛顿定律揭开了外力使物质体产生加速运动,内力使物质体产生匀速运动的本质 。 牛顿第二定律 F = ma 揭示出 :外力驱使物质体产生加速运动 ,加速度大小与外力大小成正比例;加速方向与外力作用方向相同;加速运动时间等于外力作用时间; 外力一旦消失,加速度也消失 。 结合牛顿运动力学能量公式 E = mV 2 /2 和惯性定律就 揭示出 :( 1 ) 物质体获得的外力可转化成推动物质体运动的 中性运动能量 ( 物质体的宏观运动能量 )。 本质是:物质体 从外界获得了能量 。 ( 2 ) 一旦外力消失 ,物质体获得的外力就转化成了内力。 本质是 :物质体从外界获得的能量转变成了物质体的宏观运动能量,宏观运动能对同体同存实物体的惯性推力具有持续不变性, 物质体在内推力作用下产生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 综上所证, 外力与内力是一对特性对立的作用力 ; 牛顿运动力学客观反映了宇宙中的基本运动规律 : 一切运动都是由中性能对实物体的作用力驱动的 。 8. 引力与惯性力是根据《自然对立统一法则》规范构建的一对特性对应对立的物理属性。 证明: 引力与惯性力的同一性是 :都是物质体内中性能对实物基子(或实物体)的作用力属性。 引力与惯性力的对立特性是 :中性能与作用对象的共存关系不同, 惯性力 是中性能对同体同存实物体作用的内力,作用力半径是0,推动实物体做匀速运动, 不是相互作用力 ;引力是中性能对外界实物体作用的外力,作用力半径恒大于0,与实物基子距能量源的距离无关,可以是无穷大量; 引力 拉动外界实物体做匀加速运动, 是物质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 因此:引力与惯性力是根据《自然对立统一法则》规范构建的一对特性对应对立的物理属性。 引力的超距性和同时性是《自然对立统一法则》规范的引力属性 。 9. 实物基子与中性能是《法则》规范构建的对应对立事物,中性物质基子是二者的统一体。 证明 : 根据上文论证知道:中性能与实物基子是中性物质基子的两种组分组成,具有同生同存性。 实物基子与中性能的对立特性是 :实物基子没有作用力属性,没有质量,是有物无质的刚性有形实粒子;中性能对实物基子有作用力属性,是有质无实物、无形可压缩的虚质。 由此可证:实物基子与中性能满足《自然对立统一法则》,是根据《法则》规范构建的对应对立事物;中性物质基子是 实物基子 与 中性能 的对立统一体。 因为:实物基子与中性能具有同生同存性,所以:实物基子与中性能没有相互转换性。 这就从本原上证明了能量不能转换成实物质 ,因此: “能量爆炸论”不成立 。 10. 根据《自然对立统一法则》揭示出:中性能间具有短程斥力效应。 证明: 因为:实物基子与中性能是 两种特性对立 的对应事物,所以:根据《法则》可知 ,既然 中性能对外界实物基子有拉引力属性,是 异性相吸 ,那么,中性能与外界中性能间就必然有 同性相斥 的 斥力属性 ;既然拉引力属性具有 无限远程性 ,那么中性能间的 斥力属性 就必然只有近程性。换句话说: 中性能间感生的斥力具有短程性 。 因为,中性能是虚质,所以, 中性能之间的斥力反过来作用在同体同存的实物体上 。 客观存在证据是 :《 而近代的实验事实表明:G值只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远小于星体演化周期)才有有限的常数性;在天文尺度下,G与空间物质的分布有关;在实验室尺度下,G灵敏地随作距离而变化 》 (摘自陈寿峦先生的《引力二象性解说》引言 )。 G值在实验室内随距离缩小而减小的原因是 :用于实验的两个物质体的中性能间存在短程斥力,当两个物质体间距超过感生斥力场的临界距离时,相互间不会感生斥力,但是,当实验距离小于感生斥力场的临界距离时,两物质体的中性能间就会感生斥力;斥力会削弱相互间的引力,导致引力系数G随距离缩小而减小( 对G值在大尺度空间内的可变性论证见下文 )。 中性能间的斥力与惯性力都是对抗引力的斥力,不同的是: 惯性力具有远程对抗性 ,主要展示在“核—绕”结构态物质体间的相互作用中; 中性能间的斥力是近程对抗力 ,主要展示在粒子核内部:各核子间是相对同体结合,核子的宏观运动能转化成了粒子核的自转能,因此,与核子间引力对抗的斥力是核子蕴含的中性能间产生的。( 两种结构态论述见下文 )。 11. 物质基子的 自旋能 和 宏观运动能 是根据《法则》层次递分性构建的两种特性对立的 中性能 。 证明 : 由《粒子物理学》证实:中微子和负电子的自旋量子数是常数,与存在状态无关, 揭示出 物质基子蕴含有 推动实物基子 自旋 的 自旋能 , 自旋能量是常量, 实物基子 自旋不产生宏观位移 。 因为:光波和微波都是中性物质基子的宏观运动轨迹,与光子的自旋运动形态是相互独立的,所以, 光波是 光子蕴含的 宏观运动能推动同体实物基子运动展示的运动轨迹 。由此 揭示出 : 物质基子 除了 蕴含有 自旋能 外,还蕴含有与 自旋能 特性不同的 宏观运动能 。 客观存在证实 : γ 光子与物质体发生撞击相互作用时,高能光子会把一部分能量转移给物质体,使自身振动频率降低, 揭示出 宏观运动能与外界发生碰撞态相互作用会产生能量转移。 由此可见: 自旋能与宏观运动能对实物基子的作用力属性是对立的 。 因为:作用力属性是虚质能的特性,所以: 不同作用力属性对应的是不同的能性 ,因此:自旋能与宏观运动能是两种特性对立的中性能。 自旋能与宏观运动能的同一性是 :两种中性能对外界实物基子的拉引力属性相同,具有同生同存性。由同生同存性决定了自旋能与宏观运动能没有相互转换性。因此:物质基子的自旋能量是常量。 由此可证:物质基子的 自旋能 和 宏观运动能 是根据《法则》层次递分性构建的两种特性对立的 中性能 。 12. 物质基子的左旋能与右旋能是根据《法则》层次递分性构建的两种特性对立的自旋能。 证明 : 由《粒子物理学》证实,一切粒子都有两种相反的自旋方向, 揭示出 :自旋方向不同的物质基子内部的自旋能对实物基子的 旋转推力方向不同 , 左旋能 推动实物基子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右旋能 推动实物基子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作用力属性具有方向对立性 。 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原子中不能容纳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揭示出: 同种自旋能相互排斥 ,两种特性相反的自旋能则具有相对同体( 弱碰撞结合态 )相容共存性( 但在粒子宏观运动能间的斥力作用下,相互结合的物质基子同样不会黏结成无间隙的整体 )。这 与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规则相吻合 。证明 左旋能 与 右旋能 是特性相反的自旋能。 左旋能与右旋能的同一性是 :对实物基子的作用力方向呈圆周运动变化态,具有隔离态相对同体相容共存性。 因此:物质基子的 左旋能 与 右旋能 是根据《法则》层次递分性构建的两种 自旋能。 13. 物质基子的 振动能 和 线性能 是《法则》层次递分性构建的两种特性对立的宏观运动能。 证明: 上文已经证明了物质基子的振动能和线性能同属宏观运动能,不再重复论证。 振动能 和 线性能 的对立特性是 :①. 线性能 对实物基子的推动力方向具有不变性;振动能对实物基子的推动力方向呈振幅不变的周期性变化,振动方向与线性作用力方向垂直。 ②.根据不同能量光波的传播速度都等于光速c 揭示出 : 线性能 对实物基子的线性推力是常量,与外界物质碰撞不发生能量转移性相互作用;但是,根据基子波的状态能量与振动频率大小成线性正比关系 揭示出 : 物质基子 的振动能量有可变性 ,与外界物质碰撞会发生能量转移。 振动能 和 线性能 的同一性是 :具有同生同存性,没有相互转换性;对实物基子的两种推力可相互耦合,共同推动实物基子做 简谐波动态运动 。 由此可证: 振动能 和 线性能 是根据《法则》层次递分性构建的两种特性对立的宏观运动能。 综上所论:惯性力是中性能对同体同存实物体的推动力,特性不同的中性能对实物体的推动力方向不同。 虽然 能量 是标量,但中性能的物理属性 — 作用力是矢量 。 ( 注: 非基子物质体的自转能、振动能和线性能是非本原性的,是物质基子在相互结合过程中,或与外界物质体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不存在上述特征。论证见下文 )。
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宇宙物质结构运行论》之 对自然对立统一法则论证提要的证明
热度 1 LZC456 2015-1-21 02:26
第三节 对《自然对立统一法则》论证提要的证明 1. 一切物质体都由物质基子组成 。 证明 : 根据 《 粒子物理 的研究结果表明, 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的粒子有 12 种 ,包括了 6 种 夸克 (上、下、奇、粲、底、顶、每种夸克有三种色,还有以上所述夸克的反夸克), 3 种带电 轻子 (电子、 μ 子和 τ 子)和 3 种中微子(电子中微 子, μ 中微子和 τ 中微子) 》( 摘自百科名片:中微子 )可知: 《粒子物理学》证实了物质体由 物质基子组成 。 由《粒子物理学》证实:一切宏观物质体都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转的负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根据 《 1967 年初,美国斯坦福大学20GeV的电子直线加速器建成(右图),随着能量增大,实现了高能电子的“深度非弹性散射”,出现了新现象。由于质子的直径约为10 -13 厘米 ,高能电子正好可探测到质子内部,因此被称为电子-质子的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发现,质子内有无数点电荷,且基本上是自由运动的。》(摘自百科名片:粒子物理。 高能所科技处制作 资料来自高能所杜东生、李金等人的科普报告、… ) 揭示出 : 质子由许多更小的粒子组成 。 根据 《 莫斯科2010年2月14日电(记者:董映璧):一个由俄罗斯、比利时和德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研小组,首次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中子衰变的新方式——放射β(beta)衰变,即一个自由中子衰变成质子、电子、反中微子和光子。有关专家指出,该科研成果对粒子物理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 揭示出 : 质子、电子、反中微子和光子是中子的组分 ,换句话说:中子由质子、电子、反中微子和光子组成。该实验展示出:电子、反中微子和光子具有不可再分割性。 根据 恒星内部核反应释放出大量的中微子和负电子 揭示出 :中微子和负电子是组成恒星核反应层物质的基本粒子; 根据《粒子物理学》证实 :τ子和μ子的衰变产物都是一个负电子和一对中微子。同样 揭示出 :负电子、光子和中微子具有不可再分割性。 虽然有中国科学家提出“层子”论,但在理论上,无论“层子”多么小,都必须相互结合才能够逐代演绎成质子、中子和原子,所以: 宇宙中必然存在不可再分割的刚性物质基子 。 因为:“无限可分”是数学概念,不等于物质体一定无限可分,所以:只要物质粒子是任何自然力都砸不碎,压不烂的刚性粒子,就必然是物质基子。 无限可分的“层子”论不成立 。 经下小节论证有:负电子、光子和中微子都是不可再分割的物质粒子,所以,负电子、光子和中微子就是组成物质粒子的物质基子。 综上可证: 一切物质体都由物质基子组成 。 2. γ 光子和中微子是中性物质基子,正、负电子是衍生电性物质基子 。 现代物理学认为:正、负电子碰撞会产生物质湮灭,释放出2个γ光子。由此否认了γ光子是构成宏观物质粒子的中性物质基子,否认了物质守恒定律。 这种理论是错误理论 。 证明 : 根据 康普顿效应 《 康普顿效应 : 当入射光子能量逐渐增大到 1MeV 时 , γ射线同物质相互作用逐渐由光电效应过渡到康普顿效 应。 康普顿效应是γ光子同电子之间的散射。入射γ光子把一部分能量传递给电子,光子本身能量减少并向不同的方向散射,散射效应中获得能量的电子叫反冲电子(图 1 )。能够发生散射效应的电子既可以是自由电子,也可以是束缚于原子之中的电子。… γ射线同物质的相互作用》(摘自中国百科网) 康普顿 189 2 ~1962 》 揭示出: γ 光子和负电子都是刚性物质粒子 。 理由是 :只有刚性粒子间的非弹性碰撞,才能产生光子与负电子双方被弹射出去的康普顿效应现象。 根据 电子偶效应 《 电子偶效应是 γ 光子同物质的第三个重要的相互作用 ,入射光子同原子核电场或电子电场相互作用都可以产生电子偶效应 , 发生这个效应的阈能是 1.02MeV 。在电子偶效应中,入射光子转化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 , 它们的动能是入射光子能量同 1.02MeV 之差。 》(摘自中国百科网:γ射线同物质的相互作用) 揭示出 : 电子是 γ 光子吸收定量电性转化成的 衍生电性粒子 , γ 光子是电子内的组分 。 因为:电性是电能的物理属性,没有粒子性,所以, 电子偶效应 揭示出 : 电子的粒子性是由内部 γ 光子的粒子性决定的 。 因为: γ 光子在单性电场中吸收了定量电性后,使 1.02MeV 的中性运动能量的“能性”发生了转变, 1.02MeV 的中性能转化成了 1.02MeV 的电能, 所以, 电子偶效应 揭示出 : 正、负电子的 电荷能量相等 ,一个电荷 e 的能量 E e = 1.02MeV 。 由此可证: 光子是电子的组分 。 因为负电子是组成原子的电性物质粒子,所以光子必然是组成物质体的粒子。 根据 电子偶效应揭示出 : 正、负电子碰撞反应 与 电子偶效是互逆 反应 。 正、负电子碰撞 必然会发生 正电能与负电能的电性中和反应 ,两种电能同时转化成中性运动能,正、负电子会同时还原成 γ 光子, 2 个 γ 光子的宏观运动能量分别比原正、负电子的宏观运动能量大 1.02MeV 。 因为 正、负电子碰撞反应 产生的 单位面积爆炸力 是宇宙中最大的自然力 , 揭示出 : 光子是 任何自然力都砸不碎的 中性物质基子 ,所以,由 γ 光子吸取定量电性后衍生的 正、负电子必然是衍生电性物质基子 。 由此可见: 正、负电子“湮灭”的本质是正、负电子的电性湮灭,而不是物质基本粒子湮灭 。因为物理学否认了 γ 光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所以才得出:“正、负电子碰撞会同时湮灭”的 错误 论断 。 物理实验证实: 一切粒子衰变都会产生中微子 ,宇宙中充满了中微子。由此 揭示出 :中微子是组成物质粒子的中性物质基子。经 物理学证实 :“微波背景辐射”是物质大爆炸时期产生的残留物── 中微子波 ,因此, 中微子是任何自然力都不能使之再分割的中性物质基子 。 由此可证 : γ 光子和中微子是中性物质基子,正、负电子是衍生电性物质基子 。 3. 中性物质基子由实物基子与中性能两种不可分割的组分组成 。 证明分四个子命题论证 。 (1) 相互结合的物质基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 证明 : 根据原子核由带正电性的质子与中性粒子—中子组成,核子间的结合呈自旋振动态 揭示出 : 核子间既 有引力又有斥力 。原因是:如果没有引力,核子就失去了相互结合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斥力,核子就会在引力作用下黏结成无间隙的整体,核子就不可能自旋,只有在引力与斥力共同作用下,才能使核子间实现引、斥力动态平衡,使核子间形成自旋振动态结合,所以:原子核内部的核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既然一切物质体都由物质基子组成,那么中性物质基子必然是物质体内不可缺少的组分。 客观证据 是:  . “一个自由中子衰变成质子、电子、反中微子和光子”, 反中微子和光子都是中性物质基子。 ‚ . 根据 《 1936 年, C.D. 安德森和 S.H. 尼德迈耶在实验上确认了一种新粒子,其质量是电子质量的 207 倍,这就是后来被称为μ子的粒子。μ子是不稳定的粒子 , 它会衰变成电子、一个中微子和一个反中微子,μ子的平均寿命为 2 × 10 -6 秒 》( 摘自百科名片:粒子物理学 ) 和 《 科学家发现 τ 子中微子存在的直接证据 》 ( 摘文见第二部分 . 第二节 《 对物质基子的鉴别》 ) 揭示出 : τ子 和 μ子 的衰变产物都有一对中微子 , 中性物质基子在微观粒子内部是成对结合的 。 既然一切物质体都由物质基子组成,所以,不论粒子有多少代,第一代微观粒子必然是由物质基子组成。因为引力是物质基子相互组结合的必要条件,所以, 物质基子间必然存在引力 。 根据 《 由于这些 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可以认为是真正的点粒子, 因此 自旋 与质量、 电量一样, 是基本粒子的 内禀性质 。 》 (摘自百度文库:自旋) 揭示出 :物质体内的 基本粒子都有稳定的自旋 ( 注 :质量、电量是物理量,不是内禀性质 ) 。 因为:自旋是运动形态,所以,由物质体内部物质基子的自旋 揭示出 : 相互结合的物质基子间不但有引力 ,而且存在与引力对抗的近程斥力 。这与原子核内部核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一致的。 由此证明了:在客观存在的大粒子内部, 相互结合的物质基子间必须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 ( 2 ) 只有一种组分的物质基子不能够相互结合成与客观存在相符的大粒子 。 证明 : 因为 :只有一种组分的同种物质基子间不可能同时具有两种特性相反的作用力属性( 引力属性和斥力属性 ),换句话说,只有一种组分的同种物质基子间要么具有引力属性,要么具有斥力属性,所以:只有一种组分的同种物质基子间不具备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条件,因此:只有一种组分的同种物质基子不能够相互结合成与客观存在相符的大粒子。 根据物理实验可知:同性电相斥,异性电相吸;磁场同性磁极相斥,异性磁极相吸; 揭示出 : 客观存在事物间存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普适规律 。因此,只有一种组分的同种物质基子间不可能相互结合成大粒子。 那么,如果有两种特性不同的物质基子,每种物质基子都只有一种组分,相互间能否结合成与客观存在相符的大粒子呢? 假设 :宇宙中存在 A 型和 B 型两种特性不同的中性物质基子,根据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原理相互结合。则: A 与 A 或 B 与 B 都不能相互结合。 因为: A 与 B 都只有一种组分,所以: A 与 B 不具备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条件。 因此: A 与 B 只有在引力作用下黏结成无间隙的整体 AB ,在 AB 内, A 与 B 均无法自旋。 同理:若干个 AB 间相互结合的大粒子内部,虽然每个 A 周围可以黏结若干个 B ,每个 B 周围可以黏结若干个 A ,但是, A 与 B 均无法自旋,因此: AB 与 客观存在的粒子相悖,不成立! 由此可证: 只有一种组分的物质基子不能够相互结合成与客观存在相符的大粒 子,反过来就证明了:中性物质基子内部至少有两种不可能分割的组分。 (3 ) 中性物质基子由 实物基子 与中性 运动能 两种不可分割的组分组成 。 证明 : 因为物质基子是无变形性的刚性粒子,所以:物质基子内一定存在无变形性的刚性实体组分— 实物基子 。 因为由《物理学》证实:一切物质体都运动着,宇宙中没有绝对静止的物质体, 揭示出 :一切物质体内都蕴含有运动能量,所以:中性物质基子内蕴含有运动能量。 客观证据 是:由《粒子物理学》证实: “3k微波背景辐射”是 “宇宙大爆炸”残留物质: 含中性能量最低的中微子波 。 因为: 能量 是 由“ 能 ”和“ 量 ”两种概念建立的 物理量 , 物理量是 对客观存在事物的某种 物理属性 的 度量 ,所以: 能量 是对物质体内的客观存在事物—“能”多少的度量 ,因此,“ 能 ”与“能量”切不能混为一谈。 根据中性物质基子内蕴含有运动能量 揭示出 :中性物质基子内蕴含有推动 实物基子 运动的 运动能 , 运动能 是客观存在的 虚事物 。是中性物质基子内的 虚事物组分 。 因为:宇宙中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揭示出 : 宇宙中没有不含 运动能的物体,运动能与实物基子具有不可分割性 ,所以: 中性物质基子 内部存在不可分割的 两种实、虚对应对立组分 : 实物基子 与 内禀性 运动能 。 因为,相对于电能来说,运动能是中性能,且根据下文论证:由《自然对立统一法则》的层次递分性规范构建的 运动能 有多种特性不同的形态,所以,把一切 运动能 统称为 中性能 。 综上所证:中性物质基子由 实物基子 与 中性能 两种不可分割的组分组成 。 (4) 中性能对实物基子具有作用力属性,实物基子没有作用力属性 。 证明: 因为:一切物质体的运动都是由作用力推动的, 作用力 是 客观存在事物具有的 一种物理属性 ( 注: 广义相对论 用空间、时间弯曲说取代引力的假设不成立。论证见附一章 ),所以, 物质体的惯性运动是由物质体内部某种组分的推动力属性产生的 。 因为:刚性 实物基子 和 中性能 是两种特性相反的组分,所以,两种组分中只有一种组分具有作用力属性。 因为,同一物质体内的实物基子数是常数,但根据牛顿运动力学:运动能量E=mV 2 /2可知,同一物质体蕴含的能量越多,运动速度越快,所以, 物质体的运动是由内部中性能推动的 。 客观证据 是:光波内光子蕴含的能量越高,振动频率越大,本质是光子的振动频率大小与蕴含的振动能量成正比例( 详证见下文 )。 由此可证 :中性能对实物体具有作用力属性,实物基子没有作用力属性 。那么,中性能与实物基子组成的物质基子能否相互结合成与客观存在相符的大粒子呢? 论证如下 : 假设:中微子内的刚性 实物基子 没有作用力属性,中性能对外界实物基子有与距离无关的拉引力属性;中性能间具有短程斥力效应( 该假设是根据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原理设定的;斥力短程性论证见下文 ),感生斥力的临界距离是d 。 则:当两个中微子间的距离大于d时,中性能都会拉引对方的实物基子,使两个中微子相互靠近;但当距离小于d时,中性能间的斥力就会把两个中微子推开;当间距再次大于d时,斥力消失,引力又会使两个中微子相互靠近,间距缩小,中性能间的斥力增加…因此: 两个中微子 必然会在 远程引力与近程斥力的耦合作用下实现动态平衡 ,形成振动态接合,从而既保证两个中性物质基子能够相互结合,又不影响基子的自旋( 自旋能是物质基子蕴含的内禀属性能之一 )。 由此可见: 该假设与客观事实相吻合 。从而证实了:中性物质基子内存在 实物基子 与中性能两种组分,中性能对实物基子具有作用力属性,实物基子没有作用力属性。 4. 中性能对同体同存实物基子有惯性推力属性。 证明: 根据《粒子物理学》证实:光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揭示出 :光波是光子运动的轨迹,光子蕴含的中性能推动光子产生的运动是 简谐波 状运动。因为 推动力产生于光子内部 ,所以, 推动力是光子蕴含的中性能对实物基子产生的推动力— 惯性力 。 根据牛顿惯性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 揭示出 : 惯性力 (内力)推动物质体产生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 5. 根据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揭示出:物质基子内部存在两种推力属性不同的中性能。 根据向地面斜掷一个弹性球的实验显示:弹性球的运动轨迹是与光波类似曲线,弹性球的运动原理是:当向地面斜向投掷弹性球时,弹性球获得了向前运动的线性推力和向下运动的作用力,弹性球接触地面时受到了向上的反弹力,此后又受到了地球的引力;因为反弹力方向与引力方向相反,二者的耦合力就是作用在弹性球上的 振动力 ,所以, 弹性球向前运动是由线性推力与振动力耦合作用产生的运动形态 — 波动态。 因此,根据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揭示出 : 光波是光子受到内部两种惯性推力的耦合作用产生的运动形态。 因为,同一种中性能对同体同存实物基子不可能产生两种绝然不同的推力: 线性推力 与 振动力 ,所以,物质基子—光子内部必然蕴含有两种特性不同的中性能: 线性运动能 与 振动能 ; 线性运动能 推动光子沿直线方向运动, 振动能 推动光子沿垂直于直线运动方向做呈周期性变化的振动,光子在 直线推力与振动推力的耦合作用 下产生的运动轨迹就是 简谐波 。 由此可见, 物质 基子内部存在两种推力属性不同的中性能: 线性运动能 和 振动能 。 因为直线运动和振动都会 使光子产生宏观位移 ,所以, 线性运动能 和 振动能 统称 宏观运动能。 因为,光的传播速度不变,所以 揭示出 :物质基子内部的 线性运动能 是内禀属性能,内禀属性能量是 常数 。因为传播速度不变光波可有不同的振动频率,所以 揭示出 : 光的传播速度c是一切物质波的传播速度极限 ! 根据物理观测证实,光波的振幅是常量,这是由 振动能 周期性变化的振动属性决定的。 附件: 对光传播速度不变,波长随振动频率变化的解析 。 既然光波是光子内部的线性能与振动能对实物基子的线性推力与振动推力耦合产生的简谐运动波,那么,如何解释:光传播速度不变,波长随振动频率变化呢? 原因是 :因为光子蕴含的自旋能量和线性能量都是常量,所以: 光子 在与外界相互作用中,与外界物质粒子发生能量交换的中性能是振动能量 。换句话说:当光子失去(或获得)能量时,失去(或获得)的能量是振动能量;因为物质基子的振幅不变,所以,当光子蕴含的振动能量减小时,推动实物基子产生的匀速振动速度减小,从波谷到波峰的时间延长,振动频率减小。由于线性能量是常量,推动实物基子产生的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因此,光的波长拉长。 相反,当物质基子在与外界相互作用中获得能量时,获得的能量转换成了振动能量增量,作用在实物基子上的振动力增大,振动速度加快,实物基子从波谷到波峰的时间缩短。因此,波长缩短,振动频率随之增大。这就是光的波长随振动频率变化的本质。 因为,光子蕴含的能量等于光子蕴含的自旋能量、线性能量与振动能量之和,自旋能量、线性能量是常量,所以光子展示的能量与光子的振动能量成正比, 这就是为什么光子的能量与振动频率成正比,与光传播速度无关的本质! 因为:光波是光子沿简谐波曲线运动的轨迹,所以: 光子的实际运动速度超光速 ,振动能量越大,光子的实际运动速度越大。 根据“微波ˋ背景ˊ辐射”是3k黑体辐射, 揭示出 :光子的振动频率不会降到0, 物质 基子内部的振动能不会湮灭 , 物质 基子 同样蕴含有 不可的湮灭的内 禀属性振动能量。 综上所证: 中性能对同体同存实物基子有惯性推力属性 。 待续。
114 次阅读|4 个评论
《宇宙物质结构运行论》之 对《自然对立统一法则》的论证提要
LZC456 2015-1-21 01:22
第二节 对《自然对立统一法则》的论证 提要 1. 运动 实物质体 与 静止 虚空间 是根据 《法则》规范 构建的 本原性同生同存对应对立事物 ,具有无生无灭性,不具有相互转化性 。 虚空间 制约着 实物质体 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变化和结构形态变化。 《 宇宙 》 是运动 实物质体 与静止 虚空间 的对立统一体系。 具有无生无灭性。 2. 根据 《法则》规范 构建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实 事物: 实物基子 与虚事物: 虚质能 组成。 实物基子 没有 层次递分性, 虚质能 具有有限 层次递分性。 根据 能性 不同, 虚质能 分为 中性运动能 ( 简称:中性能 ) 和 电性能 ( 简称: 电能 ) ,两种 能性 不具有必然的同体同生性,但是具有同体相容共存性,所以, 中性能 和 电能 具有相互有限( 能性 )转化性 。 3. 《法则》规范构建的 中性能 与 实物基子 是 具有 本原性同生同存性 的对应对立事物,对立统一体是 物质基本粒子 ( 简称: 物质基子 ),具有无生无灭性,不具有相互转化性 。 中性能 对 实物基子 具有 作用力属性 ,是主宰 实物基子 运动变化的 虚质 。 电 能 与 实 物基子 没有同生性 , 对 实物基子 没有作用力属性,不是对应对立事物, 电 能 需要借助与 中性能 的 同体相容共存性才能与 实 物基子 共存。 电 能 可以改变 物质基子 的物性。 4. 根据 《法则》规范 的层次递分性, 电能 分为 正电(性)能 和 负电(性)能 , 正、负电能 是非同体同生同存的,但 具有 隔离态异体相容共存性 的两种特性对立的虚事物, 具有接触同时转化性 : 正、负电能接触会同时等量转化为中性运动能。 5. 《法则》规范 中性能 对 实 物基子 的 作用力属性 具有 层次递分性: 中性物质基子蕴含的 中性能 递分为 自旋能 与 宏观运动能 ,二者是 本原性同生同存 对应对立虚事物,具有无生无灭性,不具有相互转化性 。 自旋能 对实物基子的惯性推动力是 旋转力 ,物质基子不发生 宏观位移 ; 自旋能量 是常量。 宏观运动能 推动 实物基子 的运动会产生 宏观位移 。 同理:中性物质基子蕴含的 宏观运动能 递分为 振动能 与 线性运动能 。 线性运动能 对实物基子的惯性推动力方向是不变的直线方向, 振动能 对实物基子的惯性推动力方向与线性方向垂直,呈周期变化振动态。 中性物质基子 蕴含的 振动能 与 线性运动能 是 本原性同生同存 对应对立虚事物,具有无生无灭性,不具有相互转化性 。 根据 自旋能 对 实物基子 的 旋转推力 方向不同 , 自旋能 递分为 左旋能 和 右旋能 ,两种 自旋能 是非同体同存对应对立虚事物,具有隔离态 相对同体相容共存性 。 6. 《法则》规范 构建的 中性能 对 内、外两种 实物基子 的 作用力属性 不同: 中性能对 同体同存 实物基子 具有 推动力属性 ( 惯性力 属性,内力 ),推动 实物体 做 匀速惯性运动。 中性能对 外界实物基子 具有与距离无关的 拉动力属性 ( 引力 属性,外力 ),引力通过中性能对外界实物基子感生的引力场实现, 具有超距性 ;引力拉动外界实物基子做 匀加速运动 。 惯性力 是驱使同体同存物质基子远离外界引力的对抗力,在物质体间相互作用中展示为与外界引力对抗的斥力。 隔离态相互作用物质体的 中性能 间具有 短程斥力属性 。虽然 电能 对 实物基子 没有作用力属性,但隔离态相互作用的电能间具有作用力属性:同性电能相斥,异性电能相吸。 7. 虚质能的 作用力属性可与外界对应事物间 感生作用力场 :  . 中性能 对 外界实物基子可感生 无限 引力场 ( 注: 惯性力是内力,不存在 作用力场 ),异体中性能间可感生 短程斥力场 。 ‚ . 电能间可感生无限电性作用力场:同种电性场相斥,异种电性场相融。作用力传递是通过感生作用力场相互作用实现的,不需要媒介子传递。 异性电能相吸的本质是:异种电性场相融,两种电性会在感生电场中产生等量 中和效应 , 共同转化成 对带电体内实物基子产生引力的 中性引力场 。 ƒ . 一切物质体内都蕴含有 隔离态异体相容共存 的正、负两种电性基子,电性基子蕴含有电能,物质体对外界带电体是否感生作用力场由内部正、负两种电能量的代数和决定, 本质是 :两种电能的电性在电性场中等量中和,转化成了内部异性电粒子间的引力,只有富余电性才能对外界电性粒子感生电性作用力场。 8. 中性物质基子— γ光子 在 单性电场 中可吸取电场内的电性,电性可使 γ光子内1.02 MeV 的振动能量转化为γ光子的静态电能量 ,电能的电性使 γ光子的物性发生改变,γ光子转化成了电子。 因此, 正电子和负电子是衍生物质基子 ,是 只能异体相容共存性 的对应对立事物, 正、负电子 碰撞会产生 电性中和反应 ,电子蕴含的 电能 会 同时转化 为 中性能 ,两种 电子 会 同时转化 为 中性物质基子— γ光子 。 9 《法则》 构建有两种特性对立的 衍生作用力场 : 磁场 和 电磁场 。 磁场 是中性旋转能与 电能 相互耦合 衍生 的新型 作用力场 ,两种对应对立的 磁极 同生同存于一体,具有同生同亡性 ;不同磁场的 磁极 相互作用力遵守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规则。 磁场域 具有无限性和相对静止性。 电磁场 是 电能 强弱变化( 运动的另一种型态 ) 衍生 的 磁场 和 磁场 强弱变化衍生 电场 交替变换的运动作用力场。 电磁场域 具有有限性和运动性。 10 《法则》构建有 两种特性对应对立 的物质体相互作用形态: 隔离态 和 碰撞态 。 两种 相互作用形态 产生的作用力效应是对立的。 隔离态 相互作用的物质体间没有能量转移;但在与外界引力对抗中,物质体自身蕴含的宏观线性能对实物体的作用力形态( 转动态和直线运动态 )可发生相应转化; 碰撞态 相互作用的物质体间则必然会产生能量转移。 11 《法则》 构建有 两种特性对应对立的 物质体 结构形态 : 隔离式异体结合态 和 相对同体弱碰撞结合态 。隔离式异体结合态是“粒子核─绕子”结构态( 绕子围绕粒子核运转 ,简称“核─绕”态 );相对同体弱碰撞态是原子核结构态( 简称:核结构态 )。不同结构态的物质体间作用力效应强度不同( 引力公式不同 )。 12. 非基子型物质体 蕴含的宏观运动能是子级粒子宏观运动能融合后演化而来,同样有两种形态: 自转能和线性能 。因为 非基子型物质体 的 自转能 不是内 禀 属性能,所以 非基子型物质体 的 自转能量和线性能量 同属宏观运动能,在与外界物质体的相互作用中 可互相转换调节 。 13 《法则》 构建有两类特性对应对立的 物质体 : 非生命物 和 生命物 。 非生命物 和 生命物 是非同生、可相容共存的 对应对立 事物,具有相互转化性。 生命物是 物质体 与 意识 同存的衍生对立统一体, 意识 是生命物的灵魂和主宰。 非生命物没有意识 。 14 《法则》规范 构建的 物质 基子具有成 对性 , 物质 基子对 是 正、反物质基子对 : 正、反中微子; 正电子和负电子。 不同能量级的正、反物质基子相容共存于每一个物质体内。 没有非基子形态的 正、反粒子 。 15 《自然对立统一法则》和《真实宇宙》是最高层面的虚、实对应对立事物 ,具有不可分割的同生同存性和无限永恒性。 《法则》 是规范构建 客观存在事物 及其 物理属性 和相互作用 运行规律 的根本 准则 。 对应对立事物或对应对立属性比比皆是:有光明必有黑暗;有爆炸必有坍塌;有膨胀必有收缩;物像与镜像;有限与无限; 生命物 有雌雄之分,人有男女之别;人性有善恶之分,气候有冷热之别;政治与经济,理论与实践,压迫与反抗…不胜枚举。 综上所述: 宇宙中的一切客观存在事物都必然存在与其特性对应对立的事物 。因为宇宙与《法则》是最高层面的对应对立事物,所以 不存在超脱于《自然对立统一法则》之外的事物 。
1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宇宙物质结构运行论>之《自然对立统一法则》的内函。
LZC456 2015-1-20 17:48
第一部分 . 《宇运论 总纲 》 第一章 . 《自然对立统一法则》是规范宇宙物质组成结构和运行的根本法则 第一节 . 《自然对立统一法则》的内函。 1. 一切客观存在事物都必然存在与其特性对应对立的事物 ,特性对应对立事物必然具有 同一性 (或统一性);具有同一性的对应对立事物必然存在 统一体 或统一体系;特性对应对立事物可有 有限 层次递分性 。 2. 同一性分为两类 : 同生同存性 和非相互依存的 相容共存性 。 同生同存性 又分为 本原性 同生同存 和 衍生性 同生同存 :本原性同生同存对应对立事物具有无生无灭性,不具有相互转化性; 衍生性 同生同存对立事物 具有 同生 同亡性 。 相容共存性又分为 同体相容共存性 和 隔离态异体相容共存性 。 同体相容共存性 的对应对立事物在特定条件下 可相互转化 ; 隔离态异体共存 的 对应对立事物 具有 接触性同时转化性 ,共同转化为上一层面的对立事物。 3. 由虚、实两种对应对立事物组成的统一体或统一体系,都有 虚事物 主宰或制约 实事物 运动变化的特性。在隔离态异体相互作用中,两物质体内同层次的对应事物组分间遵守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规则 。 4. 凡是有组成结构的物质体,其物理特性遵守由《 量变引发质变 》的普适规律。 5. 物理属性“力” 和 自然属性“时” 是客观存在的两种 特性对立的属性 。 上述 对立统一准则 是根据客观存在事实归纳总结的结晶,建立在纯自然科学基础之上, 是规范构建宇宙客观存在事物及其相互作用属性的根本法则,所以称为 《 自然对立统一法则》 。与哲学 《辩论唯物论》 中的对立统一基本概念虽有相似之处,但存在本质区别: 《辩论唯物论》 中的对立双方是矛盾,具有相互排斥的绝对斗争性;统一是暫时的,有条件性:《 对立面的统一 ( 一致、统一、均势 ) 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 (《列宁选集》第 2 卷,第 712 页) 》。 《 自然对立统一法则》 规范的对应对立事物是 绝对统一的 ,对应对立事物双方不是排斥,对立只是特性相反。
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宇宙物质结构运行论>之<现代物理学理论与<宇运论》的观点对照
LZC456 2015-1-20 17:42
现代物理学理论与《宇运论》对宇宙物质组成结构及其运行观的本质区别表 1. 有 无 统 领全 局 的理 论 纲 领? 现代物理学理论无统 领全 局 的理论纲领。《广义相对论》既是虚构理论,也不能统领全局。 《自然 对立统一法则 》是规范宇宙物质组成结构运行规律的完整 准则体系 , 是统领《宇宙物质结构运行论》全局的总纲。 2. 对宇宙的定义。 现代物理学理论 》观点: 宇宙( Universe )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是一切 空间和时间 的综合。 《宇运论》观点: 宇宙 是 有形运动物质体与无形静止虚空间同生同存的对立统一体系。时间、能量都是物理量,不是客观事物,不能作为构建宇宙的元素。 虚质能 是物质的虚组分,有运动物质体存在,就隐含着能量的存在。 3 宇 宙 起 源与宇 宙 特 征。 现代物理学理论 》观点: 宇宙起源于能量 (或物质奇点)大爆炸,有时间起点,宇宙物质空间有形有限。 存在 问题 :不知道 大爆炸产生的“宇宙”只是宇宙中的一个 天球 。不 能解释爆炸源是如何起源的;不能解释爆炸原理;不能正确演化原子、星球、类星体、星系和黑洞的形成机制;不能破解 本宇宙( 天球 ) 内部星系结构运行规律。 《宇运论》观点: 本宇宙 是宇宙中的一个 天球 , 起源于 高速旋转 黑洞大爆炸 。黑洞爆炸后,表层常规物质演化成了氢原子 和 氘、氚核粒子 ;黑洞本体变成了大小不等的黑洞块。 星云是爆炸产生的黑洞微粒主要席卷氢原子组成的氢云团; 类木星和恒星 是由轻量级黑洞小块席卷 氘、氚核粒子 和 氢云团 组成; 恒星系 是早期 恒星云团 席卷沿途 类木星云团 演化而成; 螺旋星系 是 中量级黑洞块 席卷恒星系、矮星系组成; 超星系团 是 重量级黑洞块 席卷 星系群、团 组成。 类星体 行成机制见本表。 真实宇宙 中有无穷多个天球 , 物质空间 无限,既没有时间起点,也没有终点,具有无限永恒鲜活性。本天球与1.6×10 53 kg级黑洞是自体性生死轮回、相互转化的对应事物。 天球在自体生死轮回中获得永生 ! 4. 物 质 定 义. 科学界对物质没有明确定义。部分科学家根据广义相对论认为:物质属于能量。《粒子物理学》认为:一切物质都由基本粒子组成。 《宇运论》观点: 物质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物质体体系。 物质定义 : 实物基子 与 虚质能 组成的对立统一体体系,是与空间同生同存的对应对立事物。(基本粒子简称:基子) 5. 对基本粒子的 认 识 《现代物理学理论 》观点: 基本粒子是不可再分割的粒子,是组成一切物质体的基元。基本粒子的种类很多,但最基本的粒子有12种(6种夸克、3种轻子和3种中微子)。 存在问题 :没有严格按照基本粒子定义区分基本粒子,把观测到的随生随灭粒子视为基本粒子,从而忽略了对基本粒子如何构建成三代微观粒子的研究。否认 光子是构成物质的基子 。 《宇运论》观点: 物质基子定义 : 实物基子 与 虚质能 组成的对立统一体。中性能是物质基子的虚质组分。 实物基子 有物无质, 虚质能 有质无物 。宇宙中有三对自旋方向相反的物质基子:中微子对和正、负电子对。中微子是 原生物质基子 ,电子是中微子吸收定量电性后转化成的 衍生电性基子 。光子=中微子 。 6. 对 “能”、 能量的定义与 分类。 《现代物理学理论 》观点: 能量的定义 : 运动的量化转换,简称 “ 能 ” 。 能量有两种:动能和引力能,认为宇 宙 中存在 正能量 和 暗能量 。 存在问题 :不知道 “能”是物质内的虚质组分,能量是物理量。对“能”的多样性及其不同能性的本质特征缺乏认识。 《宇运论》观点. 能量 的定义 :量度物质体蕴含 虚质能 多少的物理量。 虚质能 的定义 :物质体内主宰物质体性质或存在状态变化的 虚质组分 。 根据对立统一事物的层次递分性: 虚质能 有 中性运动能 和 电能 之分;中性能分为 自旋能 与 宏观运动能 ; 宏观运动能 分 振动能 与 线性能 ;电能分 正、负电能 。 暗能量是暗物质-黑洞的虚质组分 。 7. 对 虚质能 特性的认识。 《现代物理学理论 》观点: 因把“能”与能量混为一谈,所以对“能”的特性缺乏研究,只能从表观现象认识“能”。因此,不知“能”对实物基子具有作用力的物理属性,不同能性的作用力特性有别,所以不能破解产生作用力的原因;不能解释惯性运动本质;不能解释物质基子、粒子为何会自旋?为什么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等系列问题,不能揭示出“能”、能量、力与 质量 间的内在关系。 《宇运论》观点: 中性能 对实物基子有作用力属性 :对同体同存实物基子有 推动力属性 ,对外界实物基子有与距离无关的 引力属性 ;相互隔离的 中性能 之间有短程 斥力效应 ;不同 中性能 对实物基子或实物体的推动力特性不同。 电能对中性物质基子没有作用力属性 , 只能改变物质基子的物性 。相互隔离的电能之间可感生电性作用力场,同性场相斥,异性场相容,异种电性相容中和后可转化为中性作用力场。 电能与旋转中性能耦合可衍生磁性作用力场 。不同 虚质能 的作用力属性也不同。 8. 对“力”的定义及产生力的原理、分类和力的传递原理的认识。 《现代物理学理论 》: 只有 引力定义。认为宏观宇宙中存在万有引力,电力、磁力,弱相互作用力和 强力 。但不清楚力的成因及其相互作用原理。认为作用力是通过媒介子传递的。否认惯性力的存在。 《广义相对论》不承认引力,认为引力场是 时空弯曲 的展示;对惯性力缺乏认识 。 存在问题 :认为 运动 是最基本的属性,从而混淆了 运动概念 的本质: 运动 是物质体的一种存在状态。因此,既不知道“力”才是“能”的物理属性,是物质体运动变化的本因;也不能揭示出一切物质体的运动规律都是由作用力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本质。 《宇运论》观点: 物质体的运动都是由作用力推动或拉动的 。 作用力 定义 : 虚质能 驱使实物体产生运动变化的 物理属性 。相互作用物质体间只有引力和斥力。 引力和斥力是掌控一切物质体组合运行规律的权杖 。 不同能性对内、外实物体的作用力特性不同。根据“能”的层次递分性,作用力可分为:中性力、电性力和衍生磁场作用力,每种力都有引力与斥力之分。 中性能对同体同存实物体 的驱动力是 惯性推力 ,产生的运动是 匀速惯性运动 : 自旋能 对实物基子产生的是 旋转推力 ; 振动能 对实物基子产生的是方向呈周期变化的 振动力 ; 线性运动能 对产生的是方向不变的 直线性推力 。 中性能对 外界实物基子 的驱动力是 拉引力,是 使物质体产生 加速运动的外力 。 惯性力是内力,是对抗外界引力的斥力 。 时空弯曲论 是虚构理论,不成立。 作用力不需要媒介子传递,引力 是通过 中性能对 外界实物基子 的 拉引力属性感生作用力场 实现的。 9. 对 质量 定义 与 质量本质 的认识。 《现代物理学理论 》: 质量是对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度量 。由牛顿力学建立了 引力质量 和 惯性质量 概念。 物理学教材根据 E =MC 2 提出了明确的质量概念:“质 量只是物体具有能量多少及能量转变多少的一种量度”。( 注: 此观点是正确的) 存在问题 :不清楚物质体为什么会有质量;不能破解 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之谜。 E =MC 2 公式不区分 电能量与中性能量的区别; E 和M 应该是中性状态能量E Z 和中性状态质量M Z 。 《宇运论》观点: 质量 定义 . 量度物质体蕴含 中性能量 多少的物理量。 本质 是对中性能的作用力属性展示。因物质体内物质基子蕴含的平均 中性能量 是常量,所以物质体的质量间接反映了内部 实物基子 的数量。 电能对中性实物基子没有引力效应 ,所以, 电能量不能换算成质量 。 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是物质体状态能量 E Z 对内、外 实物基子 的两种作用力属性(惯性推力属性和引力属性)的展示,引力质量=惯性质量的论证见正文。 10. 对 质量“形成”机理 的认识。 《现代物理学理论 》: “希格斯场引起自发对称性破缺,并将质量赋予规范传播子和 费米子 。 希格斯粒子 是希格斯场的场量子化激发,它通过自相互作用而获得质量”。 存在问题 :把质量视为客观 存在事物,否认了质量是对物质体间相互作用力属性度量的物理量本质。 《宇运论》观点: 根据 牛顿力学 建立的 质量 源于 中性运动能 的作用力属性 , 物质体都蕴含有中性能量,就必然有质量。 因为 一切粒子都蕴含有能量,所以一切粒子都蕴运动着,因此,必然蕴含有质量。 宇宙中不存在希格斯场 。质量基元是中微子的内禀属性能量:自旋能量与线性运动能量和(振动频率= 1 )的换算值。 m 0 = 6.083480 ×10 -49 kg 。根据普朗克常数计算得到的 m 0 =4.9151×10 -51 kg。 11. 状态质量计算公式。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质量公式: m = γ m 0 = m 0 / ( 1 - V 2 /c 2 ) 1/2 。 存在问题 : 经推论可知:质量增长系数 γ的本质是 空间视差收缩系数 的倒数。照此式计算,光波内光子质量是无穷大量或虚数。可根据此公式推论得:光速是运动速度极限。 相对论质量 公式不成立! 《宇运论》观点: 状态质量公式 M Z = m 0 ( 1 + V 2 /2c 2 ) 。运动状态物质体的 m 0 是静态质量, V 是物质体的运动速度。 m 0 是物质体内部粒子蕴含的中性能量和换算的质量。热能量可转变成质量,同一静态物质体的温度越高,质量越大,热体质量与内部分子平均热运动速度 V 相关。 光子的实际运动速度超光速;非波动的自由粒子射线速度可超光速 。实验证据: 1GeV/ c 的自由 μ 子超光速。 12. 对 物质体间的相互作用形态及物质体(系)结构形态 的认识。 《现代物理学理论 》: 虽然分别研究了星系内星体间相互作用和碰撞态相互作用,但没有认识到两种相互作用是两种特性对立的相互作用形态,是两种结构型态对立的物质体(系)间的相互作用形态。 存在问题 :不能够揭示出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天体的组成结构脉络,不能破解微观粒子与天球和超星系团内部的结构之谜。 《宇运论》观点: 宇宙中存在两种对立的物质体相互作用形态: 隔离态 和 碰撞态 。碰撞态有 强、弱碰撞 两种类型; 弱碰撞 物质体间呈 相对同体结合态 — 粒子核 结构态,内部核子间的宏观线性能相互融于一体;强碰撞使粒子发生裂变,是恒星核反应的条件。碰撞态相互作用是发生能量转移的必要条件。 稳定微观粒子和星系结构是“粒子核—绕子”结构,呈隔离式 异体结合态 ,结合系内物质体间没有能量转移。微观粒子与宏观星系结构形态一脉相承。 13. 对“力”的定义及产生力的原理、分类和力的传递原理的认识。 《现代物理学理论 》: 不知道三代微观粒子组成结构, 只有 关于质子、中子由三个夸克和胶子组成的 设想 ,胶子是传递色相互作用的媒介子。 存在问题 :不清楚三代轻子、中微子与三代夸克的内在联系;不知道 正电子 是蕴藏在 前子核 内的核子,因此,错误认为“正、负电子严重失衡”。 《宇运论》观点: 三代微观粒子是:前子、夸克和质子 ,内部是“核—绕”结构。 粒子核 都是由一对自旋相反的正电性核子和一对同能级中微子组成的四面体; 绕子是 由一个负电子与一对中微子组成的 复合轻子 。 正电子和 ν ρ 是前子核核子, ρ 子是前子内的绕子。 ρ 子由一个一级负电子与一对 ν ρ 组成… 宇宙中不存在正、负电子失衡问题 。 14. 对反物质的认识。 《现代物理学理论 》: 反物质是一种假想的物质形式 ,在 粒子物理学 里,反物质是 反粒子 概念的延伸,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 正、反物质结合会导致 两者湮灭 并释放出 高能光子 或伽玛射线。 存在问题 :把 高能光子 排斥在物质粒子之外;没有严格的反物质粒子定义。 如果不知道粒子组成结构,没有严格的反物质粒子定义,那么,盲目断定 复合型反物质粒子 存在是不科学的。 寻找非 物质基子型反物质粒子必然是水中捞月 。 《宇运论》观点:①. 正、反中性物质基子对定义 : 实物基子 与特性对应对立的 自旋能 组成的物质基子对。正、反中微子的自旋能特性对立。② . 正、反衍生电性物质基子对的定义 : 中性 物质基子 与特性对应对立的 电能 组成的物质基子对。正、负电子的电性对立。③ . 正、反物质粒子对的定义 :正、负电子在粒子内的组成结构占位对应相反。 宇宙中不存在非基子型反物质 。正、负电子碰撞只会产生电性湮灭,共同转化为中性物质基子( γ光子) 。 中微子= γ光子。 15. 意识定义及意识起源 现代生物学 没有明确的 意识定义,认为意识是思维 主体 对信息进行处理后的产物。无法破解意识的起源问题。认为 意识行为应该起源于单细胞生物。 《宇运论》观点: 意识定义: 生命物 对感知信息综合处理后做出 行为 决策并实施决策的连锁活动。 意识的感知 性源于 中性能 对外界物质体对应事物的 作用力属性; 信息综合处理 的本质是 各种 作用力的相互作用; 行为 决策并实施决策的 本质是 物质体在合作用力方向和大小作用下产生运动、变化。 中性能是 意识的基元。 16 物的定义 及 生物的四种等级。 现代生物学 观点: 生物 ,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体。 生物分为两大类: 原核生物 和 真核生物 。 《宇运论》观点: 广义生物定义: 具有整体意识行为的物质体。 严谨的生物定义: 具有由意识主导性吸取外界物质转化为自体生存繁殖能力的物质体。 广义的生物分四种等级。本能型生物 , 能动型生物 (包括 原核生物 、 真核生物 ,植物和一切无脑细胞组成的生物), 具有形象思维的生命物 叫做 思维型(意识)生物 (包括除了人类以外,拥有大脑细胞组织的一切生物), 人 是对 智能型(意识)生命物 的 尊称 。 本能型生物是广延生物 。如: 宇宙 、天球、恒星等。 17. 对 黑洞的组成 、 结构及特性 的认识。 《现代物理学理论 》: 黑洞是一种 引力 极强的天体 ,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当 恒星 的 史瓦西半径 小到一定程度时,就连垂直表面发射的光都无法 逃逸 了。这时恒星就变成了黑洞。 黑洞会释放一部分物质,射出两道纯能量 —— 伽马射线 爆 ( “ 霍金辐射 ” )。 霍金认为: “大 黑洞辐射 比较慢,而小黑洞则以极高的速度 辐射能量 ,直到黑洞的爆炸”。 存在问题 :霍金理论不能破解黑洞内部的组成与结构;不知道黑洞爆炸的原理,因此错误认为 小黑洞会爆炸。 霍金理论不能正确演绎本宇宙的演化机制。更不知道物质体内的基本粒子就是量子级黑洞。 《宇运论》观点: 黑洞定义 :质量密度大于1.6078×10 26 kg的物质体(能量密度 ρ ≥1.44502 ×10 43 J/m 3 )。 原生星球核和星系中心的黑洞块是 质子核 紧密堆积体;目前 天球核 是质量约9.0422 ×10 52 kg的 夸克核 紧密堆积体。天球内的黑洞都是原1.6×10 53 kg级黑洞爆炸产生的碎块。 爆炸前黑洞内部结构是 :前子核体)-e 1 云集层) 夸克核层 )-e 2 云集层) 质子核层 )-e 3 云集层) 原子核层 )-e 4 云集层)。 黑洞本体是正电性天体 , 高速自转产生有强大磁场,两磁极云集有四级负电子: -e 4 。 “ 霍金辐射 ” 的本质是:当云集层内负电子飽和后,射向黑洞的恒星风内的 -e 4 从两极弹射出去展示的宏观射电现象。 黑洞有噬光性,噬光半径 R 噬 <7.424267M 黑 ×10 -28 m, R 噬 外有一个由恒星光编织的光球。大黑洞是产生引力透镜效应的引力源。 18. 对 暗物质 与 暗能量 的认识。 《现代物理学理论 》: “ 2008 年 WMAP 团队给出了结合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其他观测数据的结果,显示当今的宇宙含有 72% 的暗能量、 23% 的暗物质、 4.6% 的常规物质和少于 1% 的中微子 ”。 存在问题 :把物质与能量割裂。因为不知道能量蕴含在物质体内;不知道黑洞的本质是能量密度很高的物质体,所以误认为有与黑洞无关的 暗物质 和 暗能量 存在。 《宇运论》观点: 暗物质 就是不可见物质。黑洞和低能中微子波都是暗物质。因 能量 蕴藏在物质体内,所以黑洞蕴含的能量就是 暗能量 。 目前 天球核黑洞 质量约 9.0224 ×10 52 kg ;可视 星系核 和原生 星球核 都是黑洞块,质量和约6.1776 ×10 52 kg ;全部黑洞总质量占 本天球 总质量的95 % ;中微子总质量约6.4×10 50 kg。 因质量是对中性能量的度量,所以黑洞与中微子蕴含的能量约1.37186×10 70 J,占本天球总能量的95.4 % 。 19. 对 本天球内部 的星系结构 的认识。 《现代天体物理学理论 》: 通过天文观测了解到了恒星系、星团、矮星系、螺旋星系、星系群团和超星系团的内部组成形态,对类星体有直观性认识。 存在问题 :不清楚本宇宙(天球)内存在天球核黑洞;不知道超星系团和类星体的运行机制,因此,对本宇宙的整体容貌认识不透。错误认为:目前“宇宙加速膨胀”着。 《宇运论》观点: 天球内的天体和星系有两种结构型态 :恒星系、螺旋星系、超星系团和 天球 是四种等级的 “核—绕”结构星系体系 ;超星系团和 类星体 是绕天球核运转的天体。星云、 原生星球 、星团、矮星系和星系群团是 粒子核型结构系 ,但星团或星群系内存在有互绕双星或互绕星系。 目前本天球星系网壳呈球状等减速膨胀态,距今 456.44亿年后 , 南北纬 75 0 以上的 超星系团 轨道就开始坍缩,± 75 0 间的 超星系团 轨道开始相继进入稳定“核—绕”结构态… 20. 对 原生星球 、恒星系和太阳系的成因 的认识。 《现代天体物理学理论 》: “恒星是从宇宙尘埃和星云(分子云)中诞生的 ,尘埃和星云在引力作用下聚集,经历数十万年后,星云密度不断增大,形成庞大的盘状漩涡。位于中心的气体在重力的不断挤压下,形成了具有超高密度和高温的球体。随着压力不断增大,球体变得越来越热。突然间,气体中的原子开始熔化,恒星开始燃烧,核心区温度将达到 1500 万摄氏度,气体原子只有在惊人的高温下才能发生聚变,并释放出具大能量。一颗恒星就是这样诞生的。 其余的尘埃和碎片变成了一个绕恒星旋转的圆盘,尘埃物质主要是硅酸盐,星云主要是大量的氢气、水蒸气和甲烷。这些,就是未来行星、卫星和彗星以及小行星的萌芽。” 《宇运论》观点: 恒星和类木星 都是由爆炸初期产生的 轻量级黑洞碎块 席卷氘、氚核粒子和氢云团后缩聚演化成的 原生星球 。因黑洞块质量级不同,席卷氘、氚核粒子和氢云团量的比例不同,氘、氚核量不足的原生星球在单位时间裂变释放的能量不能推开大气层,就演化成了类木星;氘、氚核量足够大的就演化成了恒星(详见正文)。 恒星系 是恒星云团席卷沿途类木星、星云团绕恒星云团运转组成的一级星系。 太阳系的成因: 太阳系初期有七颗类木星(包括幸神星)和奥尔特星云;靠近太阳的是两颗质量分别约 10 24 Kg 和1.5× 10 25 Kg 的 一级类木星 。因为两星轨道交差,在45亿年前发生了大碰撞,从而产生了地球、水、金、火星和形形色色的卫星、小行星和彗星。(详见正文)。 地球、金星和月球出自质量较大的内道类木星;水、火二星和卫星以及多数小天体均出自外道类木星。地、水二星分别带走了类木星核黑洞块,所以有磁场。 21. 类星体的成因。 《现代天体物理学理论 》: 《了解宇宙如何运行》科教片的解说词说:“ 黑洞有时会呑噬掉太多的物质,于是会将呑入的物质吐回太空。同时喷发出纯能量波束,这些被吐出来的物质就是类星体。如果科学家看到类星体从星系中迸发而出,他们就可以断定:那里有一个超级黑洞。” 存在问题 :不知道 类星体的真实成因。 不能够解释: 类星体 为什么 会喷射出强大射电流的宏观天象。 《宇运论》观点: 类星体是 超巨型恒星 ,形成机制与恒星相同 ,但 星核黑洞块 质量与 螺旋星系核 质量级相当。 成因是 :在黑洞爆炸初期,类星体核黑洞块前方只有极少的黑洞碎块,类星体核黑洞块席卷的氘、氚核和氢云团量几乎相当于螺旋星系内全部恒星蕴含的常规物质量。因此,类星体“ 释放的能量是星系的千倍以上”;是诞生最早,光度最强,寿命最长的超巨恒星。 类星体喷射出来的射电流是氘、氚核裂变产生的负电子沿两磁极喷出产生的宏观天象 22. 对 太阳与类木星 磁场的起源 的认识。 《现代天体物理学理论 》: “ 太阳的磁场来源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 。现有学说可分为两类:第一是认为现有的磁性是几十亿年前形成 太阳 的物质遗留下来的。理论计算表明 , 太阳普遍磁场的自然衰减期长达 100 亿年,因此,磁性长期留存是可能的( 化石说 )。 发电机学说 : ( 太阳平均磁流发电机机制 ),认为太阳的磁场是带电物质的运动使微弱的 中子 磁场得到放大的结果 。” 《宇运论》观点: 太阳磁场起源于带正电的太阳核自转 。太阳核是质子堆积层包裹着质子核黑洞块的正电性物质体,电能与中性旋转能耦合可衍生磁场。 太阳黑子磁场 是从辐射层出来的负电子,沿对流层旋涡壁外逃时,随漩涡高速旋转时衍生的局部磁场。类木星磁场起源与恒星相同。地球和水星磁场是因为带走了原类木星核。 23. 对 恒星内部核反应机理、轻元素原子的形成机理和恒星的演化机制 的认识。 《现代天体物理学理论 》: 恒星内部核反应机理是, “氢燃爆聚合成氦释放出光和热能。氦也可以二次点火燃烧聚合成碳, 氢、氦、 碳 、 氧 、 氖 、 硅 都能逐级正常燃烧 。核燃烧阶段结束时,整个恒星呈现由内至外的分层( Fe,Si,Mg,Ne,O,C )结构”。 存在问题 :不能解释恒星上的轻元素原子形成机理。不能解释类木星形成机制。 聚合反应论是错误理论 。 论据是 :  . 4 个氢原子聚合成氦缺少 4 个中微子,不但没有高能能子放出,还需要吸收太空中的中微子,与恒星发射出大量中微子和负电子的客观事实相悖; ‚ . 氦在第一次“氢燃烧”温度最高时没有被“点火燃烧”,却要熄火后再点火于理不通。 ƒ . 根据此论,恒星释放能量越多,吸收外界的中微子越多,恒星质量会不断增加。与客观事实相悖。 《宇运论》观点: 恒星内部 核反应层 是氘、氚核粒子层 。 恒星内部核反应机理是: 1 当核反应层内氘、氚核粒子密度达到 一级临界值 后,氘、氚核粒子间产生弱碰撞生成 轻元素原子核 ( 核聚合反应 ),弱碰撞期越长,生成的元素种类和数量越多。 2 . 当密度达到 二级 临界值 后, 氘、氚核粒子会产生 强碰撞 引发 核裂变反应 ,释放出负电子和3级中微子 。 3 . 负电子与大气层底部 轻元素原子核 结合生成原子,3级中微子与大气层底部原子发生康普顿效应和光电效应,转化为可见光波,核辐射能转化为热能。 4 当密度达到 三级 临界值 后, 单位时间释放的高能基子波就能 推开大气层 形成 辐射层 ,原生星球就会演化为恒星 ;如果密度达不到三级 临界值 ,则只能演化成类木星。 因类木星质量级小,弱碰撞期长,所以类木星上的元素种类多于恒星。 类木星上存在的各种元素证明早期氘、氚核层发生了核裂变反应。类木星内部的热能就来自早期氘、氚核层的核裂变反应。 聚合反应是吸能反应,燃烧是分解与化合共存的反应。 24. 对 恒星的归宿 的认识。 《现代天体物理学理论 》: 决定恒星残骸特性的是恒星质量大小:“ 8→10M ⊙ 以下的恒星最终抛掉它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质量而变成一个白矮星。 8→10M ⊙ 以上的恒星最终将通过星核的引力塌缩而变成 中子星 或黑洞”。 太阳末期不会发生超新星爆发,会演化为红巨星,残骸是白矮星;认为脉冲星是 中子星 。 存在问题 :不能解释中子星产生电脉冲的原理;不知道为什么有的 中子星 没有发出电脉冲。 8→10M ⊙ 以上的恒星残骸的引力塌缩不可能使残骸变成黑洞。 《宇运论》观点: 决定恒星残骸特性的是恒星内部氘、氚核层质量与大气层质量比值: M 氘 /M 气 = q ,若恒星的 q q 临 ,则恒星末期的大气层将逐渐坍缩到恒星核表面, 残骸演化成白矮星;反之, 恒星末期的大气层将坍塌,使残余 氘、氚核在瞬间裂变,引发超新星爆发,抛弃大气层物质后留下的残骸是质子星( 不是中子星 )。 质量越大的恒星 q 越大。目前观测到的质子星多数是小质量恒星死亡残骸。 因为质子星是带正电性的天体,所以,与黑洞弹射出两道负电子流一样,会产生两束电脉冲。但是,新生的质子星两磁极的负电子没有飽和,来自恒星风中的负电子就会在两磁极云集,不会产生电脉冲。 太阳末期会发生超新星爆炸,残骸是质子星。此前发现的白矮星是非正常恒星残骸。 25. 第二代恒星的形成机制. 《现代天体物理学理论 》: 从星际分子云中诞生 。见杨戟的天体物理学讲座:《第三讲.恒星形成:从星际分子云到行星系统》 。 存在问题 :冷暗星际分子云收缩缺少强大的引力中心,根据熵增大原理,如果没有引力核,熵值将增大,分子云会向外扩散。 《宇运论》观点: 第二代恒星的形成机制是 :质子星闯入星云团后,变成了星云内部的引力中心。质子星吞噬星云团物质,把星云团物质撕裂,在质子星表面形成 氘、氚核粒子层,并使星云团收缩演化而成(详见正文《 第二代恒星的重生演绎 》。 26. 天球群团的结构形态。 《现代天体物理学理论 》: 对天球的概念缺乏认识 ,把本天球当成了宇宙,所以没有天球群团结构形态概念 《宇运论》观点: 因为宇宙中没有引力中心,通常是 相邻 天球间结合成密近双天球,密近双天球再与外围的孤独天球结合成“核—绕”天球群团 ; 天球群团间再相互结合成更大的群团 … 不同天球平面的伸展方向不同,整个宇宙中的天球分布空间是全方位的立体空间。 物质体系越大,平均物质密度越低,无限宇宙中的平均物质密度 是无穷小量 。 27. 时间的定义。 《现代物理学理论 》: 时间是事件发生到结束的时刻间隔 ”。“ 在相对论中,时间与空间一起组成 四维时空 ,构成宇宙的基本结构。时间与空间都不是 绝对的, 观察者 在不同的 相对速度 或不同时空结构的测量点,所测量到时间的流逝是不同的。狭义相对论预测一个具有相对运动的 时钟之 时间流逝 比另一个静止的时钟之时间流逝慢。…预测质量产生的重力场将造成扭曲的时空结构,并且在大质量(例如:黑洞)附近的时钟之时间流逝比在距离大质量较远的地方的时钟之时间流逝要慢。” 存在问题 : 相对论 用时钟的计时读数差取代时间流失概念是混淆视听。“时”是 自然属性 ,空间是客观存在虚事物,二者不可能组成统一体。 《宇运论》观点: 时间 是由“时”和 间隔 两种概念组成。 “时”的定义 :衡量物质体状态变化过程长短、快慢的 自然属性 。 时间 的定义 : 为量度物质体状态变化过程长短快慢构建的物理量。 本质是: 标的物 从变化起点到终点所对应的 “时” 均衡延伸长度 — 时长 。 “时” 具有与一切物质体存在状态及其运动变化无关的 自然线性定向均衡延伸性 。 自然属性 与 物理属性 是根据《法则》规范构建的两种对应对立属性。 时钟时间 与时钟计时原理相关,元件计时速度与元件物质量和设置动力相关。因为计时元件的引力质量与存在状态相关,计时速度与克服外界引力大小相关,但设置动力相等,所以,时钟在运动态和大引力场周围的计时速度会变慢。 对“ 广义相对论 ”的认识。 《现代物理学理论 》认为: 广义相对论 的核心 是 引力场方程 R μν - 1/2q μν R =- KT μν ; 基本原理 是: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 等效 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所谓 客观证据: 是引力红移、光线偏析和水星进日点进动;引力是“空间、时间弯曲的表现” 。 存在的问题 : K = 8πGC - 2 是常数 ;不能证明惯性质量=引力质量;不能揭示核力原理;不能揭示光的波粒二象性本质,相对论质量公式是错误公式, γ系数是空间视差收缩系数的倒数 ;混淆了时间与时钟计时读数的本质区别;不能正确演绎本宇宙天球的演化。更不知道本天球未来的演化趋势;不能够破解粒子物理学提出的十大谜题。 《宇运论》观点: 广义相对论 是虚构理论 (详证见附一章)。 《宇运论》证明了 :引力是物质体蕴含的中性能对外界实物基子的拉力,引力系数G不是绝对常量; 惯性质量=引力质量 ;光的波粒二象性本质是光子蕴含的振动能与线性能对内部实物基子的两种惯性力耦合作用产生的简谐运动波,因线性能量是常量,所以传播速度不变,光子的运动速度超光速;引力红移、光线偏析是光子的惯性力与外界引力耦合作用产生的必然现象;行星进日点进动 是引力与两星惯性力 相互作用产生的必然现象;顺理成章地推演了黑洞爆炸产物演化成天球的全过程;不仅破解了十大谜题,而且实现了从物质基本粒子到宇宙物质组成结构运行、微宏贯通的大统一。 身居斗室能观斗转星移之宏貌,洞察微观粒子之奇幻;命虽百年可知本天球之来龙去脉,通晓真实宇宙之无限永生! 通读 《宇运论》 会给你带来 另类的享受 : 天人合一的愉悦 。
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趣谈对立统一——从阿基里斯追乌龟说起(《 光明日报 》)
热度 11 xiao 2013-11-13 11:27
趣谈对立统一 ——从阿基里斯追乌龟说起 萧伟光 《 光明日报 》( 2013年11月13日 12 版)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3-11/13/nw.D110000gmrb_20131113_2-12.htm?div=-1 ​ ​ 有限与无限 阿基里斯能不能追上乌龟?这是古希腊哲学家们热衷讨论的一个命题。阿基里斯是一位跑得很快的英雄,现在要去追赶在他前面不远、行动十分迟缓的乌龟,结果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爱利亚学派的代表人物芝诺却说:“不能。”且听他的推理——假设赛跑开始的时候,乌龟在阿基里斯前方100米,并假设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爬行速度的10倍。当阿基里斯跑了100米到达乌龟原来所在的位置时,乌龟已又向前跑了10米。当他再跑完10米去追赶乌龟时,发现乌龟还在他前面1米。他再跑1米,乌龟还在他之前10厘米。如此下去,阿基里斯似乎只能一次次到达乌龟所经过的地点,而永远也追不上乌龟。 这个看似荒谬的推论,引起了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等无数科学家、思想家的热切讨论。 事实上,从纯数学的角度来看,芝诺的推论是没问题的,因为任何两点之间都有无数个点,微积分只是从理论上描述了这个现象,至于宇宙为什么如此,这是数学解释不了的,也不是数学的任务。量子物理则证伪了这个悖论——因为时间和空间不是无限可分的,所以芝诺的时空概念是不成立的,阿基里斯一定追得上乌龟。 数学和物理学各有所长,但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哲学却综合了二者之长。以“哲学眼”去看待这个悖论,似乎能给人以另一重启迪:无限并不遥远,有限之中蕴含着无限。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儒家讲“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太极”就是普遍存在的“理”,这个“理”不是死物,而是生生不已的。南宋大儒朱熹有云:“如一粒粟生为苗,苗便生花,花便结实,又成粟,还复本形。一穗有百粒,每粒个个完全;又将这百粒去种,又各成百粒。生生只管不已,初间只是这一粒分去。”倘深明此理,则瞬间即含永恒,当下即可圆满,何必焦虑而辛苦地向外寻求!现代人追求数量却忘了质量,追求通向幸福的工具却忘了生活本身,何尝不是自寻烦恼呢!明乎此,儒释道的经典方有入处,不然,可能处处不通。 有限之心无以把握无限之理,举个数学上的例子来讲: S=1-1+1-1+1-1…… 这个无穷的数列,结果是多少? 有人说,这还不简单,结果是0,因为每两项一组,每一组都是0,无穷个0相加,结果自然也是0;也有人说,不对,结果应该是1,因为把第一项独立出来,后面每两项一组,每一组都是0,1与无穷个0相加,结果自然应该是1;还有人说,结果应该是1/2,因为上面的等式可以改写作S=1-(1-1+1-1+1-1……)=1-S,移项,于是就得出S=1/2。 似乎都有道理。究竟孰是孰非?这个代数式如何计算,连被尊为“数学家之英雄”的瑞士数学家欧拉也犯下过错误。 事实上,根据无穷级数理论,此式没有结果。习惯了1+1=2这类精确数学、“有限”数学的人一定郁闷了:怎么可能存在没有结果的“无限”算式呢! 数学从有限发展到无限,是人类思维方式的巨大飞跃。哲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牛顿说,自己之所以取得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后人动不动援引之,却不晓得,自己可能连巨人的膝盖都没碰着,遑论肩膀;连东山都没有爬上去,就自以为登上了泰山。有些东西是可以在前人基础上积累的,有些东西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比如心胸与境界。 精确与模糊 《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一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风靡一时,其作者F·卡普拉说:“现代物理学肯定了东方神秘主义最引人注目的基本思想之一,这就是看到了概念逻辑对于实在的有限性,我们用来描述自然的所有概念都是有限的,他们并不是实在的性质。他们只是我们头脑的创造。”这段话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芝诺悖论:阿基里斯很短时间内就可以追上乌龟,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至于数学推论,不过是理论推演而已——数学理论中的“点”是理想化的,是不占任何空间的,这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因而,芝诺悖论不管能否解释事实,都不影响事实的存在。阿基里斯追上乌龟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做支撑,如果非等找到充足的理论根据再追乌龟,那恐怕就真的追不上了。这其间蕴含了“行胜于言”的哲理:认准了方向就需要实干,解释世界的事情交给哲人们吧! 爱因斯坦在其《相对论侧记》中也明确指出:“只要数学的命题是涉及实在的,它就是不可靠的;只要是它可靠的,它就不涉及实在。”数学的概念和范畴本来是为了追求精确性的,但事实上,无所谓真正的精确,现代科学的“测不准原理”早就说明了这一点。尼尔斯·玻尔是一代物理学宗师、哥本哈根学派的掌门人,他与爱因斯坦在科学问题上多有争论,但他有一个论断和爱因斯坦的相近,可能会让很多习惯了精确思维的人大跌眼镜。有一次,玻尔的学生们玩文字游戏,其中一个说“真理”,要求其他人说出反义词。玻尔说出了自己的答案:“清楚”。在玻尔看来,“简单、过分的清楚,是不够格的。”真理的反义词不是谬误,而是清楚。一个清清楚楚、看起来丝毫没有错误的东西,反而是可疑的。 以中医为例。中医本来有其严密完整的系统,但因为不符合西方的科学理论,一直备受争议。20世纪80年代初,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曾发表预测:“21世纪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中医。”他在谈到中医理论对创建系统学的启发时说:“对于系统这个概念,我们的认识在逐步深入,现在深入到巨系统。巨系统又分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方面叫简单巨系统,另外一种叫复杂巨系统。中医研究属复杂巨系统。人体是一个开放性的和有意识的复杂巨系统。”可见,中医理论蕴含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生命观,而这些是和西方人大异其趣的:西方思想的主流是主客二分,中国思想的主流则是天人合一;西医将人视为机器,看作死物,中医的理论基础是生生之学——人就是人,不是各个零件组合起来的机器。 哲学大家梁漱溟认为,东西方学问的根本特点在于:东方学问强调无对,西方学问强调有对。中国的儒释道固然重视圆融无碍,但都是“有所立”的,都是有其出发点的。由此想开去,中国文化复兴的方向应该是“有所立而无所对”,即立足于中国固有文化,积极主动吸收异质文明,最终达到保持主体性基础上的互敬互学、和睦相处,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 “一滴海水”与“蝴蝶效应” 要想重新建立文化主体意识,重树对圣贤和“圣人之言”的敬畏是一个基本前提。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问题是:君子为何要有敬畏心? 天地万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很多人对此只有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做事时便忘在脑后。任何人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就如没有所谓的“一滴海水”之说——如果这滴海水脱离了大海,转瞬之间就会被火辣的太阳烤成水汽,何谈“一滴海水”! 鲁迅先生有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不要以为“我”只是一个小小的个体,与社会无关,与历史无关。我们都是休戚相关的共同体。在传统中国人的意识中,“天”意味着一切不可预知、不可控制、超乎人力的力量。这并非所谓的神秘主义。世界上的人和物是无限的,在一个大系统——例如宇宙中,一个小力量也可以转化为大力量,这是有科学理论支撑的。这方面,最为人熟知的当属“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既然一只蝴蝶都能引起一场龙卷风,那么一个人的力量呢?人为万物之灵,是不是更应当敬畏?哪怕是一个地位很低微的人。 恭己敬他,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还容易做到;对待地位微贱的人是否还能恭敬,这是检验一个人是否真有涵养的标准。有个北宋年间的故事——河南府举行宴会,前任宰相杜衍应邀出席,戴着居家便帽,穿着便装,端坐一隅,不作声响。凑巧河南府太守有事出去一会儿,府里的差役不认识这位曾名声显赫的老宰相,这时,门口的差役报本路“运勾”到。当时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河南府隶属京西北路,运勾是京西北路转运使司属官,官不大,实权大。于是,大家纷纷起身向他打招呼,唯杜衍端坐不动。运勾少年得志,见此不禁火冒三丈,厉声问:“足下前任甚处?”杜衍头也不抬,轻声回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年轻官员顿时面红耳赤,呆若木鸡。这就是以地位取人的后果。 人人都是未完成的圣人,都应当敬畏,那么,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圣贤,是不是更值得敬畏呢?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国学研究院)
7244 次阅读|14 个评论
阴阳学说与对立统一规律的区别所在
liander 2013-11-5 23:09
哲学产生于苦难,古代虽然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发达,但艰苦的生活环境使先人的哲学思想却异常发达。对立统一规律和阴阳学说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出现了。 在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关于“始基”的思想中已包含有对立统一的思想,赫拉克立特提出“相反者相成:对立的统一”,亚里士多德则讨论了一系列范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近代,黑格尔第一次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指出“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的”,“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吸取了他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也创立了对立统一规律的科学形态。其后,列宁第一次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对对立统一规律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 ,并提出了一系列在具体工作中分析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古中国,这种对立统一的看法是用阴阳学说来归纳的,不少人一直习惯于把阴阳学说和对立统一规律类同。其实,两者有着质的不同。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是空泛的哲学概念,而阴阳学说则是建立在气一元论之上的,它有实实在在的物质基础。按照气一元论的观念,空间中连续着统一的物质,这种物质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紧张地相互压迫中存在的,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也正是这种本性的存在,局部物质才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个可观察的暂态有序结构。在这里,阴就是统一物质的有序状态,阳则是统一物质的无序状态,两者是在不断地相互转化中存在的,从无序到有序就是物质系统的产生,从有序到无序就是物质系统的灭亡,统一物质(气)的有序(阴)和无序(阳)的转化规律其实就是一个物质系统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的规律。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中的对立的双方一般被视为是平等的。而阴阳学说中的阴阳则是不平等的,确切地说,阳为主,阴为次,阳主阴从才是阴阳学说的标准思想。现代不少人一直是物质系统的秩序惊奇,它们是如何组织到一起并保持和谐稳定的。而阴阳学说在这里说得很清楚,阴阳根源于同一种物质,它们之间的矛盾是物质的本性使然,所有物质都是在紧张地相互压迫中存在的,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万物都是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产生,并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成长,最终又不得不在周围物质的压迫中走向灭亡。在这里,阴就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的物质系统,而阳则代表着整个外部世界。显然,与外在世界相比,内在的物质系统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顺应它则不断产生并发展,违背它就只有不断走向衰退和灭亡。因此,阴阳学说其实所要表现的就是:每一个事物都是与外在世界变化的对立中不断寻求与它的统一而存在的,更简明地说,就是整体决定局部。 第三、在马克思哲学中,不仅有对立统一规律,还是主次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与否定规律。而阴阳学说则是用统一物质的有序和无序的变换规律来说明自然界的一切。这个学说可以说包含了以上所有学说,而且它站在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使科学与哲学统一起来,而不是一个空泛的哲学概念。 现代人总是喜欢把哲学和科学截然地分开,其实两者在根子上是统一的,它们都是力图用物质的相互作用来解释自然界的一切,因此,概念也应该是统一的。遗憾的是,现在的科学早已抛弃了哲学,抛弃了物质的相互作用,转而用方程式取代了一切,甚至连物质不灭的哲学思想都否定了,这不能不说是科学的悲哀。有点思想的人都知道,自然秩序的存在是科学存在的根本,因为它预示着自然有着必然性的规律在支配着这个世界,如果连必然性都否定了,科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同样悲哀的还有哲学,它始终没有踏踏实实地站在物质的相互作用之中来认识事物,转而用空泛的哲学概念,结果使人学了几十年哲学还是无法懂得哲学的真谛。 要想使科学与哲学携起手来共同发展,就必须建立在一个坚实的科学假设之上。可现有科学的前提假设是原子说,它一是否定了物质在空间中的连续性,使生命的本质无法认识,它二是否定了物质彻底的统一性,使普遍联系无法认识,没有了对生命和普遍联系的正确认识,我们对自然的认识就是畸形的。比如,我们至今不能够用科学上发现的任何规律来解释自然秩序的存在,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思吗? 还是让我们好好学学东方文化吧,它已经把自然的所有秘密都用一个统一的理论揭示了,它就是阴阳学说。
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伟大的经济巨匠:毛泽东
huangwd99 2012-12-16 12:09
伟大的经济巨匠:毛泽东 钢筋水泥 一、“GDP” 二、“大锅饭” 三、先进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 四、举世公认的伟大经济成就 五、“政治挂帅”“阶级斗争”“斗私批修” 六、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七、政治经济的对立统一 一、“GDP” 首先要厘清一个问题——“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媒体上每天都在告诉我们“GDP”多少多少,那年我国“GDP”超过了德国,我们比德国强了。今年我国“GDP”将超过日本,我们综合国力将超越日本了,再过十几年我国的“GDP”将超过美国,中国综合国力将居世界首位,就实现了伟大的民族复兴。“GDP”的增长标志着中国的崛起,为了避免世界各国不必要的恐慌而唱起“中国威胁论”,我们一再重申:中国不称霸。共建和谐世界,韬光养晦,时不时很神秘地告诉国人“我们在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 我就纳闷了,如果说“GDP”的增长意味着综合国力增强,中国崛起,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那清朝末期在道光皇帝和慈禧太后手上早就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了。1840年鸦片战争时,中国的“GDP”占世界三分之一,远远大于英国的“GDP”。可就是这个“GDP”居世界首位的“崛起”“复兴”“强大”的民族,在鸦片战争中一战败北,又是割地又是赔款。1894年甲午战争时,中国的“GDP”是日本的九倍多,远大于日本的“GDP”,却又是一个“GDP”不到中国九分之一的日本使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因战败赔了二亿三千万两白银,还割让了台湾。 为什么我国“GDP”远远大于对手却输的如此惨败几乎沦为亡国呢? 原来“GDP”的构成不一样,清朝中国的“GDP”都是茶叶、瓷器、蚕丝,都是吃的用的享乐的。而英国、日本的“GDP”是什么呢?是钢铁,是机器,是枪炮,都是攻打、杀人的武器,是战争力量,所以,在茶叶、瓷器、蚕丝与钢铁枪炮对撞时,其结果就再明白不过了,茶叶瓷器蚕丝的“GDP”不过是在为钢铁枪炮准备战利品罢了。 然而1950年朝鲜战争时,中国“GDP”总量很小,工业、科技一穷二白几乎没有国防工业,虽然得到了苏联的部分武器援助,但总体与美国及整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支持下的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在武器装备上相差甚远。毛泽东却带领中国人民打赢了朝鲜战争,把美军从鸭绿江边赶到了三八线以南。这个胜利似乎与“GDP”也没有必然关系。 六十年代的越南战争就更绝了,中国虽然在工业、科技有了很大的发展进步,但与美国存在差距,“GDP”仍远小于美国。中国人援越抗美只付出了200亿元,且比抗美援朝战争伤亡少得多的代价就赢得了胜利,而且战果辉煌。在这种形势下,美国不得不重新考虑新的六点对华策略: 一、美国得出结论:不要在军事上大规模卷入亚洲大陆。 二、美国重新检讨对华政策。放弃敌视中国的立场。放弃“以冷战为纲”的对华政策和思维方式。总统亲自出马改善对华关系。承认中国大陆的政权。原则上停止了直接颠覆、骚扰中国的行为,停止了对流亡的西藏叛乱分子的援助。 三、美国承认“一个中国”。承认台湾属于中国。同意废除与台湾签订的《美台共同防御条约》(1980年1月1日正式废除),美军撤离台湾。 四、美国解除了对中国长达二十多年的全面经济封锁禁运和外交孤立政策。 五、美国承认中国的政治大国地位。支持恢复中国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 六、美国采取联华制苏的战略——这意味着美国不仅实际上已承认了中国大陆的政权,承认了中国的大国地位,承认中国已从“前苏联阵营的一员”上升为世界力量中的“一极”。世界政治力量的格局开始从“美苏两极世界”演变为“美、中、苏”三极的“新三国演义”。 要让世界头号超级大国、号称“建国二百年从未打过败仗”的美国吃个史无前例的大败仗谈何容易?当年的德国办不到。身为超级大国的苏联办不到。中国在毛主席领导下做到了,而且是同苏联处于敌对状态、处于三年经济困难中的中国。打败了世界头号超级大国、彻底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打破了美苏的围堵,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战略地位,使中国从此成为世界大国,成为“三角政治”的“世界一极”,扫清了阻挠中国大崛起的最后的外在障碍。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牺牲人口两千万、物质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才当上“世界一极”。德国打了两次世界大战,牺牲无数、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仍然没当成“世界一极”。日本更是“偷鸡不着赊了米”,没捞着“世界一极”还吃了两颗原子弹。中国以弱胜强打服了美国,成了“世界一极”,伤亡代价不但少于上述任何一个国家,而且没有背负战争负担,打赢战争还既无外债又无内债。这个胜利似乎与“GDP”也没有必然关系。 想想1945年的中国是什么个地位,想想1949年的中国是个什么地位,再看看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国又是个什么地位,谁能否认毛泽东彻底改变了中国战略地位?看看建国后毛泽东经手的几场自卫战争:抗美援朝、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援越抗美、中苏边界冲突、西沙海战——每打一仗,中国的国际地位就稳步上升一级,一次都不例外。中国就这么从“任人宰割”一步一步上升为“世界一极”。看看毛泽东的政治经济手笔何等宏大!何等辉煌!!!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中国崛起强大,货真价实的民族伟大复兴。 那么我国当前媒体歌颂的“GDP”是由什么构成的?是房地产、是烟酒、是服装、是玩具。再看看美国、日本他们的“GDP”又是由什么构成的?是航天产业、是航空产业、是航海产业、是强大的军工产业、是计算机信息产业、是生物产业、是能控制中国人生死和绝育的转基因水稻、玉米。在国家出现冲突,“GDP”发生碰撞时,我们天上飞的哪架主力战机发动机是自己制造?我们有能力保住自己的财富吗?在“大力发展国民经济的支柱房地产业!”的口号声中,我看到了中国人正在热火朝天地为下一次“鸦片战争”将瓜分中国的美、日准备战利品。场面壮观、声势浩大。 外交部一再重申:中国不称霸。我听得云里雾里了,就凭着大堆的破砖烂瓦、烟酒服装、皮鞋玩具“不称霸”。配称霸吗?能称霸吗?再目睹一下当今国人不思进取、苟且偷安、毫无斗志的精神状态,敢称霸吗?还有这个胆量吗?真不知道“精英”们用“GDP”给中国人开这副“和平崛起”、“民族复兴”的春药是什么目的?难道真是拿到了绿卡的美国下等公民为了美国这只美洲豹能吞噬养肥了的中国肥牛,灌迷魂药放倒中国,以免美洲豹扑上去撕肉时,清醒的肥牛用牛角伤到豹子? 更可怕的是我国的教育已使大部国民丧失了毛泽东所培育的民族精神,不关心国家大事了,爱国变成了另类,被戏称为“爱国贼”。大家只顾着挖空心思地捞钱,不惜采取坑蒙拐骗、制假售假,甚至卖淫贩毒、杀人越货的极端手段获取钱财。换一个角度看“捞钱”也实属无奈,确实他们太需要钱了,买房子要钱,生病住院要钱,小孩读书上学要钱,这些都还没有着落,没有安全感。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来关心国家,他们太不幸了。相比毛泽东时代的老百姓享受着免费住房、免费医疗、免费教育的社会福利,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只有用关心国家大事,热心民族前途来释放自己的热情和能量。毛泽东时代的老百姓真是幸福多了。 当前仍有很多人在嘲笑毛泽东时代的老百姓“阶级斗争”“斗私批修”显得“愚昧可笑”,是操空心。八十年代笔者也认为有道理是操空心。可是三十年老百姓的血泪教育了笔者,当年老百姓正是坚决地“阶级斗争”才保住了劳动成果不被“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抢走,正是不断地“斗私批修”才实现了社会财富公正地由所有人民享用。历史已证明:丢弃了“阶级斗争”的武器,老百姓的劳动成果就被抢走了;放弃了“斗私批修”的反省,社会财富的公正、平等享有就名存实亡了。看来老百姓用“阶级斗争”、“斗私批修”所操的心似乎并不“空”。以当前中国人的自私、懦弱、奴性和一盘散沙,要再重演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神话可能已是天方夜谭。那么中国人准备用什么来迎击下一次“鸦片战争”呢?用“麻将”?用“拉丁舞”?用“超女”、“快男”?用“网上偷菜”?今天的中国人正沉浸在这样的练兵场上如痴如醉留连忘返,民族能应对下一次危难吗? 看来中国的崛起强大、民族的伟大复兴,“GDP”重要。但是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更重要!而毛泽东思想、爱国热血和牺牲精神,敢想敢干、敢于挑战一切权威、敢于战胜一切困难、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民族精神尤其重要!!! 这就好像是家庭间冲突,不是哪家胖子多哪家就强,而是看哪家体格健壮肌肉发达的人多哪家才强。进一步分析两家的搏斗能力,要看哪家不怕死不要命的人多哪家就强。如果家庭是捍卫正义,那释放出来的“综合国力”就更强了。 二、“大锅饭” 很多左派的同志谈及毛主席在哲学、政治、军事、外交、历史等方面的成就均能引以自豪、理直气壮。而一说到经济,在右派反毛份子大肆攻击毛泽东时代“大锅饭”、“平均主义”、“养懒汉”,以此证明毛泽东不懂经济时,左派就吱吱唔唔争辩没有“大锅饭”等等,显得底气不足。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左派理解信仰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瓶颈,解开这个扣节,打开思想的阀门很有必要。笔者就此与同志们交流一下。先从一首似乎无关的歌曲说起吧。 去年国庆60周年庆典时成龙唱了首《国家》,歌词写的很好“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这么好的赞歌可惜成龙唱错了时代,这句歌词用于歌唱毛泽东时代就再贴切不过了,毛泽东时代国就是一个家,而当前“特别是”改革开放年代的国还是一个家吗?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说呢? 每个人都处在家庭中,哪个家不是上有老、下有小。一般祖孙三代有劳动能力的是青壮年,他们出去干活挣钱养家。每到吃饭时,老人小孩都一起围桌而坐端碗吃饭,享受着“大锅饭”的待遇。在家里没有谁会指责小孩老人不干活也吃饭,均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是人就有吃饭生存的权力,这是基本的人权! 晚上睡觉,家里的每个人都有床、有被子,每人都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衣物,享受着“平均主义”的生活。家里没有谁会独霸四、五铺床,而把其他家人赶到地上、甚至屋外去睡,均认为每个家人应有一铺床是天经地义的,这是平等的体现! 家里也有个别“懒”得去做工的,像有的人老婆不上班,虽然有时也埋怨几句,也未见那家以老婆不干活就一定要把她赶出去,不给饭吃,不给衣穿,不给房住。大都该吃,就吃!该用,就用!这可能就是“养懒汉”吧,为什么包容了“懒汉”呢?这应该是爱心的体现! 可见在家中是没有人指责“大锅饭”“平均主义”“养懒汉”的,因为在家里正是这些体现着人权、平等和爱心。是天经地义的、是高尚的、是值得称颂的。如果像歌词中所唱“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也还认同是一个家的话,那便仍会为“大锅饭”“平均主义”“养懒汉”这些人权、平等、爱心而自豪!在右派反毛份子毫无人性攻击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大家庭闪耀着人权、平等、爱心的社会福利时,左派不敢理直气壮地歌颂毛泽东时代的人权福利,反而吱吱唔唔地否认“大锅饭”,何等糊涂啊!我们要旗帜鲜明地肯定:社会主义“大锅饭”,就是人人有饭吃的“大锅饭”——福利社会!!! 那么“特别是”的改革开放年代国还是一个家吗?“小个子”巧言令色改“全民所有制”变“国有”偷走了社会主义的大锅,另支起了私家灶堂;“吊眼虎”铁腕砸烂了工人的饭碗。于是这个“家”出现了极少数0.4%们,围着餐桌划拳吆喝,喝酒吃肉好不快活,吞下了家中70%的饭菜。绝对多数的99.6%们,高举着“自由竞争”的彩旗,杀气腾腾地抢夺0.4%们所扔下的30%残羹剩汤,老弱病残抢不到就只能忍饥挨饿,一幅丛林动物世界的壮丽兽景。这还是一个家吗?我不知道。 这个“家”里床铺不再免费,需百万甚至数百万才能睡几十年,谁想自己找几块木板拼凑个床将就着睡便成了违法行为,在这“特别是”的法治“家”庭里,此类“违章建筑”是要“强制拆除”的,哭诉上访者被直接关进精神病院给予“人道关怀”。大量的无床“屁民”眼巴巴看着高歌猛进的床价陷于绝境,每天忙碌打床的“木匠活”,到晚上,却只能蜷缩在地上或屋檐下“望床兴叹”,而无数光鲜靓丽的空床合奏着“GDP”的欢歌。这还是一个家吗?我不知道。 至于懒得去上班的下等“屁民”还想该吃,就吃。该用,就用。那就太阳打西边出来了。“特色主义”是不养懒汉的。不干活那是一定要赶出去的,没有饭给你吃,一切都没有。看病、上学就更是市场经济,已产业化发展,有钱来看病,没钱去等死。交得起学费你读书,交不起学费你读什么书?学校不是慈善机构。这还是一个家吗?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如果读者的家里管家的这样对待老人、小孩和其他家庭成员,这还是个“家”吗?还能维系成“家”吗? 对于没有权力去抢劫他人财富的老百姓来说,对于还认同“国”应该保留“家”基本人性,做人起码良心还未泯的“领导干部”来说,社会主义“大锅饭”这些体现着人权、平等、爱心的社会福利,不是“可以有”,是“应该有”的,而且是“必须有”的!!! 三、先进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 新中国经济建设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按什么模式,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我们知道,依马克思的理论,人类发展的历程应是“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中国刚推翻封建统治,似乎理所当然要走资本主义道路。这可是共产党老祖宗马克思说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1949年中国一穷二白,什么都不能造,如此落后的生产力只相当二百年前原始资本主义起步的水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就决定了中国只能选取原始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党内刘少奇等一大批号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众多要员明里暗里要走的就是发展资本主义。 那么毛泽东会怎样发展中国经济呢? 1949年时毛泽东接手的中国,是从1840年以来经历与英国的鸦片战争、与倭寇的甲午战争、被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抗击日本的侵略战争和打垮蒋介石的解放战争,110年战乱不断的中国;是遭受了英国、日本、八国联军各西方列强反复抢劫,割地赔款的中国;是蒋介石溃败台湾前用炸药把残存的工业设施毁坏殆尽,用金元券把国民财产洗劫一空,用军舰把机器设备和黄金白银尽数掠走的中国。毛泽东接手的中国极其贫穷落后,连火柴、自行车都叫洋火、洋车。就是这么个一穷二白的基础,面对国外的封锁和党内无休止的分歧,局面极端困难。怎样把这个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二百年科技差距的国家赶上去?还真是个极其艰难的任务。如果按刘少奇的主张,教条地套搬“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论,先搞资本主义,科技赶上了再搞社会主义。搞小资产阶级市场经济,按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发展,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那要何年何月才能赶上,而且资本主义国家有二百年的基础,科技仍在不断进步,中国如何能做到工业自主、科技进步?因此,无论如何走爬行主义是没有出路的。中国必需开辟一条中国人独有的创造奇迹的道路。 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归纳起来就四个字“资本集中”。由资本原始积累逐步资本集中走向垄断,更高发展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最高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那么,中国要赶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方式思路上也要采取跃进方式,经济运作模式要跳过原始资本积累阶段,跨过资本集中过程的低层次阶段,直接搞垄断资本,而且是最高形式的国家垄断资本。即:国家垄断计划经济。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本,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最大限度地使用市场,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获得效益。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问题上,是用旧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去适应资本主义原始的生产关系,还是用国家垄断资本这个先进的生产关系去推动中国落后生产力的发展,毛泽东比历史上任何经济学家包括马克思等前人分析得更深刻。他不但看出资本主义社会始终存在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与不适应两重性,更重要的是他还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也始终存在适应性与不适应的矛盾性。对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决定关系,毛泽东持彻底辩证的态度,反对单一生产力决定论,重视生产关系的推动作用。毛泽东优先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毛泽东选取了国家垄断资本这一经济模式,奠定了毛泽东经济理论的基础。先确定生产关系,用先进的生产关系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突破了马克思的理论束缚。 四、举世公认的伟大经济成就 毛泽东力排众议,不惜展开党内外斗争坚持集中使用资本,搞大工业、大农业、大科技,统统都是大资本运作,手笔恢宏,气势磅礴。其经济建设成就怎样呢? 在短短的二十七年中,由落后的小生产、小农业、小工业发展成了先进的大生产、大农业、大工业,高科技。机床制造、钢铁冶金、机械电子、能源化工、汽车、船舶、飞机、火箭、卫星、材料科学、信息技术、生物科技各领域门类齐全,工业体系独立。在原子弹、氢弹、航天卫星、导弹技术、反导拦截、杂交水稻、人工合成胰岛素、大型计算机、核潜艇等许多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农业,主要靠人力修建8万4千座水库、1万公里江堤、17万公里河道堤坝,新增3亿亩灌溉面积,把灌溉动力从 12.8万马力增加556倍达到7122万马力,基本完成了水利建设,通过学大寨平整了大量的土地,新增了几亿亩耕地。为粮食增产打下基础。除了提倡有机肥生产外,还把化肥使用量从无到有达到1000万吨,为粮食增产提供更多条件。在种子改良方面,1974年杂交水稻试验成功,为粮食的高产稳产提供保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几千年来吃饭问题的突破完全不是因为土地私有化,(中国几千年都是土地私有化,为什么没解决吃饭问题?)而是毛泽东打下的基础!在毛泽东时代的后期,中国解决了吃饭问题。实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国策,国家储备了能供全国国民吃三年的战略储备粮。 工业,从一机部到八机部中央骨干企业和地方国营、大集体、小集体企业交相辉映布局合理,军工和民企大批崛起,各省都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煤炭增加了19倍达到6.35万吨,石油增加了884 倍达到了1亿吨,钢铁增加了217倍达到3448万吨,铁路增加了近3万公里,公路增加了76万公里;在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基础的中西部地区完成了规模宏大的三线战略后方工业基地。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任丘油田、辽河油田、中原南阳油田、江汉长庆油田。新建了山西高阳煤矿、山东兖州煤矿、河南平顶山煤矿、四川宝顶山煤矿、新疆哈密露天煤矿;新修建了刘家峡水电站、丹江口水电站、龚咀水电站、黄龙滩水电站、碧口水电站、八盘峡水电站以及唐山陡河发电厂、山东莱芜火力发电厂等。建成了北京地铁、贵昆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宝成铁路、焦枝铁路、津沪复线、京包铁路、丰沙铁路、鹰厦铁路、外福铁路等。 在科技方面,集中全国的力量研制出自己的两弹一星、核潜艇、各种先进的喷气式飞机、大批高精尖机械电子工业设备、万吨油轮、大型计算机、人工合成基因、人工合成胰岛素等,使我国科技以极短的时间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其中: 人工合成胰岛素世界第一,杂交水稻历史首创,引领了农业的绿色革命。解决了人类的吃饭问题。 反导拦截导弹和“先锋”系列导弹防御系统研制工程——“640”工程。1964年开始研制。1971年10月至1972年初进行了6次缩微模型飞行试验,5次取得成功。早于美国进入该领域。 核电技术,60年代中国就已讨论了用气体做反应堆冷却剂的工程设计,而60年代时用气体做冷却剂在西方国家比如英国只停留在概念上,在1971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之前,中国核电单个600MW压水堆和沸水堆的设计也同期完成,中国率先开始了热离子堆的研究,方向是用到卫星上。中国领先美国、苏联完成熔盐堆的工程设计,在核电技术方面中国绝对世界领先。 核武器,中国1964年历史上第一颗是铀弹塔爆;1968年的钚弹是第一次大当量地下核爆;紧接着1969年地下核爆是超大当量的第一次铀钚混合弹。1967年0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成功。到1968年时,中国铀弹、钚弹、氢弹、核潜、核电的技术都已完全掌握并且领先世界。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建设成就硕果累累。我国大的高、精、尖科技几乎全部是文化大革命时出的成果。 1966年01月28日 我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6年12月23日 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1967年06月17日 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成功。 1967年10月15日 我国第一台自动化立体摄影机研制成功。  1968年01月08日 我国第一艘万吨巨轮“东风”号建成。 1968年09月03日 我国研制成第一批液压传动内燃机车。 1969年02月21日 截止到1968年底,我国国内公债已全部还清,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唯一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强大的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  1969年09月30日 我国第一台十二万五千千瓦双水内冷气轮发电机组建成,标志我国奠基制造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70年04月26日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9月 运十大飞机,代号“708工程”上马最大起飞重量110吨,最大巡航速度974公里/小时,实用升限高达12000米,最大航程8300公里。1978年完成了飞机设计。1980年9月26日,运十客机首飞成功,从立项到首飞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 1970年12月25日 葛洲坝一期工程开工。  1971年 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1971年03月03日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  1971年10月25日 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  1971年12月07日 全国年度水利建设50亿立方米,增加农田3000万亩。  1972年02月21日 美国总统尼克松主动访华,双方同意互相发展贸易,中美大门打开。  1972年12月26日 我国第一辆载重300吨的大平板车问世。  1973年03月07日 我国自动数控机床取得显著成就。 1973年08月27日 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09月12日 全国钻井进尺和建设投产的油井生产能力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1974年04月31日 我国第一台医用电子感应加速器研制成功。  1974年09月30日 大型油田――胜利油田建成。 1975年02月03日 景山发电厂首次应用电子计算机控制10万千瓦燃煤气轮发电机组成功。  1975年03月29日 高能加速器研制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1975年07月05日 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建成。  1975年10月07日 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亩产达千斤左右。  1975年11月26日 我国成功发射回收式地球卫星。 1975年12月29日 我国农业连续13年全面丰收。  1976年05月12日 建成全国微波通信干线。  1976年12月11日 大型通用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中国在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道路上正凯歌猛进。 总之,二十七年,中国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在许多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建设成就硕果累累。由农业国初步变成了生机勃勃的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毛泽东领导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经济成就!!! 为什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取得的成果特别多呢?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五、“政治挂帅”“阶级斗争”“斗私批修” 经济发展说到底就是提高生产力,激励生产劳动,创造社会财富。构成生产力的三要素是: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在这三个要素中劳动对象是变化不大的,它对生产力的影响处于次要地位。而劳动资料虽然因工具、信息、技术的差异对生产力影响较大,但仍不起决定作用。在军事中,毛泽东站在哲学的高度,就曾指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同样在经济中,提高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是人。只要把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那么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 要激发人的工作干劲和创造热情,首先必须处理好创造的社会财富归谁所有,社会财富如何分配的问题。 社会财富归谁所有?毛泽东确定:创造的社会财富归全民所有。国家、政府没有社会财富的所有权,只不过是人民委托国家经营,所以叫“国营企业”而不是“国有企业”。这让我们明白毛泽东的国家垄断资本与资本主义的国家垄断资本形式上都是垄断,但政治本质不同。资本主义垄断资本私有,归资本家个人所有,工人是打工者出卖劳动力。毛泽东的国家垄断资本公有,归全体劳动人民所有,工人是为自己劳动。 社会财富如何分配?毛泽东确定:创造的社会财富由全民享用。国家垄断大资本运作,不仅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本,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最大限度地使用市场,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获得效益。更重要的是要最大限度地为国民提供社会福利。因此国家每年不多的财政收入,除了必需的工业国防、科技发展和必要的备战、备荒外,几乎都用于了国民福利,保证国民享有免费的住房、免费的医疗和免费的教育。 建国初期生活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为了保证每个国民公平地分得生活必需品,上至国家主席、党政干部,下至普通群众、孤寡老人,一律平等,按劳动强度大小定量口粮,国家机关中,体力劳动少的,革命功劳再大也只能吃27斤,工厂矿山里,工人却可吃56斤定量。为了防止权力对生活资料的侵占,毛泽东用粮票、布票、肉票、油票捆绑在户口上,落实给每个人,包括那些政治上的地、富、反、坏、右份子。这是毛泽东用强权维护的公平,也可以说是毛泽东用“独裁”维护的公平。用“独裁”维护着自己只能吃27斤,工人可以吃56斤,甚至于日夜都在诅咒毛泽东的反革命右派份子也能吃30斤粮的公平!至今还在嘲笑毛泽东年代粮票、布票、肉票、油票的右派“精英”,若没有毛泽东那仁慈的“独裁”,当年你们这些货真价实的“弱势群体”能苟延残喘到今天? 正是毛泽东用强权构建了一个中国历史上最平等、最公正、最仁义的国家。老百姓第一次感到当家作主,扬眉吐气,第一次从“国”里品到了“家”的温暖。劳动人民政治地位的提高,激发了巨大的建设热情和冲天的劳动干劲,就是那些被今天走资派污蔑为“懒汉”的“铁人”王进喜们用“宁可少活20年,也要干出大油田”的豪情,战斗在新中国建设的最前沿。还是那些被今天走资派污蔑为“懒汉”的“青年突击手”“铁姑娘队”“大寨人”追赶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第一线。主要靠人力肩挑、人抬、手提干出来宏大的水利工程。修建了8万4千座水库,这些工程基本都是义务劳动,国家花钱不多,却办了大事,为粮食旱涝保收提供了保障。如果以今天的工程项目核算,哪一座水库不要上亿的投入。以时髦的“GDP”计算仅此8万4千座水库一项就是十几万亿以上。不过毛泽东是不讲究“GDP”的,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事,办了就行。 毛泽东明确指出政治是统帅,是灵魂。劳动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源泉是政治觉悟。因此政治思想工作是劳动者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的核反应堆。提倡要“政治挂帅”。积极树立工人当家做主的主人翁精神,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崇高品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强调政治挂帅、思想领先,提高工人的政治觉悟,彻底摆脱资产阶级价值观,为培养共产主义义务劳动的价值观,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把工人培养成不计个人私利的、具有高尚道德的劳动者。 人类最难得的是权力和善意的结合。中国老百姓是幸运的,遇到了毛泽东这个胸怀宽广仁爱,又手握至高权力的人民救星。老百姓在新中国获得了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感受了最平等、最公正、最仁义的“家”的温暖,这些是毛泽东以他在党和军队中崇高的威望和绝对的地位,强权压制了不少梦想当官做老爷的革命投机份子和企图称王称霸的官僚集团,交给人民的。人民的权力和利益来之不易,又可能失去。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不可能长生不老。不能永远守护人民的权力。看到“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面目日益清晰,看到无产阶级政治地位可能动摇,看到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红色江山面临变色。毛泽东以73岁高龄,带着粉身碎骨的准备,毅然决然地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教育人民如何反修防修,如何巩固无产阶级政治地位。 毛主席教导我们:阶级斗争是个纲,纲举目张。阶级斗争是文化大革命打倒修正主义最好的武器,它使一切牛鬼蛇神原形毕露、无处藏身。扫除了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的障碍,广大群众通过阶级斗争、政治挂帅,进行马列主义大普及,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由于阶级斗争巩固无产阶级政治地位,维护了经济成果。因而激发出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正如毛主席所说: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仅仅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这些人是不够的,毛主席非常清楚这些“走资派”之所以要走资本主义道路,其思想根源是头脑中的“私心”“私念”“私利”在作怪,“私”才是万恶之源。“私”弱小时,它会多吃多占他人的利益,而“私”强大时,则要大肆抢劫国民的财富。所以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不是目的,而是武器;“政治挂帅”也不是目的,是方法;“斗私批修”才是目的。“斗私批修”是触及人类灵魂的斗争,只有铲除人们头脑中的“私”,树立“大公无私”思想观念,才能保卫社会的公平,才能维护每个老百姓所应有的人权、平等和自由。社会公平、社会公正是老百姓权益保证的前提。从“特别是”这三十年看,走资派像用激素催猪一样地催养人的私心。持权者凭借着手中的权力,由起初的多吃多占发展到大肆抢劫,仍至公然抢劫。毛主席提倡的“斗私批修”是何等的深谋远虑、切中要害。 如果说文革前老百姓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最平等、最公正、最仁义的“家”是毛泽东赠与的,那么文革出现了新的气象,干部思想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冲击,改造世界观成为他们的首要任务。领导干部必须放下官老爷的架子,知识分子也要丢弃自命不凡的高傲,去联系群众,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劳动化、平民化,如果说像老百姓一样的生活就是“迫害”,那么现在十几亿中国老百姓这三十年所受到的“迫害”是否更应该清算?而季羡林之流所哭诉的“迫害”,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都到内蒙和江西承受了,可见这“迫害”也分配的如此的公平。 而老百姓则担当了新的角色,帮助干部、知识分子改造世界观,并监督他们。老百姓拿起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民主武器,清洗官僚们思想、行为上的污垢,监督干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诺言。给宣誓“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的共产党官员套上了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那时的领导干部不要说“包二奶”、“贪污索贿上亿”,只要“生活作风”稍有问题,那就会受到群众的批评、批判,自己甚至连同家人都会因这不耻的错误而抬不起头来。社会正气的强大,把领导干部限制在必须正直做人、必须清白做官的“人间地狱”中。官僚主义被送入墓地,让一切牛鬼蛇神闻风丧胆。人民群众感悟到了一切学术权威、官僚权威都不可怕,都可以挑战。几千年来封建意识套在老百姓头上的思想枷锁被毛泽东彻底砸烂,人民实现了真正的思想解放。政治挂帅、斗私批修提高老百姓的思想觉悟,老百姓自我的不断学习,推进劳动人民知识化。通过“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人民知识化。”毛泽东锻造出中国人一个敢想敢干、敢于挑战一切权威、敢于战胜一切困难、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英雄气概的民族性格。这是毛泽东文化大革命中赠与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是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 可见“政治挂帅”、“阶级斗争”、“斗私批修”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六、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刘少奇说,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 邓小平说,造飞机不如买飞机、买飞机不如租飞机。 从眼前利益的经济成本上看似乎有道理,因为表面上看,造船、造飞机的成本很大,那要建多少工厂,招多少工人。不划算,不如买便宜,租更便宜。所以他们公开主张把发展生产、发展科学技术的希望寄托在外国,叫嚷“要拿出更多的东西换取外国最新最好的设备”,说“这是最可靠的”,而且是“一个大政策”。崇洋媚外,推行洋奴哲学、爬行主义。 可毛泽东不这样看问题,他比刘少奇站得高、看得远、算账更精细。毛泽东认为,造船再贵,货币并没有外流,无非是钱从左口袋装进了右口袋,而买船再便宜,得付钱给外国人,货币外流了,计算总账就亏了!不仅如此,毛泽东认为再破费也得提高中国的设计制造能力,这是中华民族能否真正翻身的关键!投资办了企业,发展了工业,增加了就业,培养了技术力量,是一举几得。所以他主张要自力更生造两弹一星、造大飞机、造火车、造汽车、造船,一句话,外国人有的好东西我们要有,外国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 毛主席说:“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提倡自力更生,并不是拒绝学习和研究外国的经验,包括好的经验和坏的经验。也不是反对引进某些确实有用的外国技术、设备。但是,对待外国的经验以及技术、设备,都要具体分析,加以鉴别,“排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使其为我所用。学习要和独创结合,立足于超。决不能生吞活剥地照抄照搬,不管好的和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适合我国需要的和不适合我国需要的,一古脑儿统统搬来。所以,毛主席号召中国人,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埋葬教条主义,打倒奴隶思想,批判那种认为“外国月亮比中国的圆”的洋奴哲学。因为这些东西是窒息人民群众的革新创造精神、束缚人民群众手脚的精神枷锁。洋教条、洋偶像不扫荡,生动活泼的革命精神就焕发不出来。 批判了洋奴哲学、爬行主义,扫除了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的障碍,生产力和创造力得到空前提高,工人群众劳动竞赛你追我赶,比付出、比奉献。一九七○年,上海工人开始打造船工业翻身仗,到一九七五年的六年中,船舶的吨位和柴油机的马力都超过了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总和。文化大革命前只造了一艘万吨轮,而这六年中万吨级以上的船舶就造了四十四艘。 文革期间根据国家需要的具体情况和可能也引进了一些技术设备,从联邦德国、日本进口一米七轧机,建在武汉钢铁公司,另有设备引入到北京、上海、四川、唐山等地企业。从国外进口一批大型化学肥料、化学纤维和连续式钢板轧机等设备。  毛泽东确定“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的路线是工业、科技快速发展的保证。 文化大革命期间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不是偶然的,是“阶级斗争”、“政治挂帅”、“斗私批修”的成果。“阶级斗争”、“政治挂帅”、“斗私批修”是文化大革命的武器、方法和目的。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是科技成果如此众多的智慧源泉;是工业发展如此迅速的创造动力。这是毛泽东经济理论中的精华,政治推动经济发展,作用巨大。可以达到经济的超常规、超速度、超阶段发展。文革期间中国取得的举世公认的伟大经济成就,佐证了:政治推动经济发展这是距今为止人类经济学中最前瞻、最科学的经济哲学。 七、政治经济的对立统一 毛泽东用阶级斗争维护经济成果,政治挂帅推动经济发展,斗私批修公正经济利益,是最科学的经济发展理论。他创造了科学的经济模式:一个全民劳动财富集合为全民所有(请注意:是“全民所有”而不是“国有”,邓小平把毛主席确定的全民所有委托国家经营的“国营企业”改为国家所有的“国有企业”实质是抢劫了全民老百姓的财富,“国有”就是表明老百姓这些全民已不再拥有这些企业的所有权,由国家所有其实就是由控制了国家政权的官僚拥有了),国家再把这些全民拥有所有权的财富投入到全民的福利中来,实行住房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人民社会生活中大的花费(住房)、无法估量的风险花费(医疗)、十几年长期的花费(教育)在毛泽东的经济模式中全都由国家政府包办了,(是用国民自己的钱办了国民自己的事,不是政府的恩赐,政府只是一个办事人员做了它应该做的事。毛泽东从不认为他为人民做的事是对人民的恩赐。这就是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区别。)这是毛泽东给国家政府规定的基本义务。在拥有这些福利的前提下,每个劳动者的月工资收入不得低于一个人正常生活费用的四、五倍,以确保一人工作能养活老婆孩子,两人上班能养九、十口人,人们既便把每月的工资花光也没有后顾之忧。个人生活无忧无虑,还真只有中华崛起、国家强大、民族复兴这类大事才能释放中国人满腔的豪情。他激发出中国人巨大的建设热情和无穷的科技创造力。资本主义国家用一、二百年发展的科技进步,毛泽东领导的中国二十几年就达到了。 看当前中国人的自私、自利、懦弱、奴性和一盘散沙,用毛泽东的唯物辩证法分析,今天“国”不关心民众福利和“民”不关心国家大事是多么的对立而统一,不关心国民福利的国家凭什么要求国民忧虑国家安危?而不关心国家大事的国民又怎样能使国家为国民提供福利保障?大道至简。就像一个家庭一样,家长不关心每个家人的生活、健康和教育,家长又怎么可让家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实现家庭的团结、崛起和强大。家庭中自私自利、不管家人死活、个人顾个人、一盘散沙、胆小怕事,哪一样不是败家的特征,分家的先兆? 单纯地强调大搞经济建设,排斥政治斗争,隐瞒民族危机,压制阶级矛盾,是愚蠢的经济发展策略。毛主席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三十年来邓小平单强调纯经济建设,压制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愚蠢策略不仅仅是“要亏钱的”,更严重是“要丢命的”。他们正把国家引向衰落,把民族引向灾难,把共产党引向灭亡。 政治学和经济学是一门紧密联系无法割裂的科学理论,任何割裂的做法都必定要付出沉痛的代价。用政治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巩固政治制度,是国家经济的最高境界!人类历史只有毛泽东达到了这一境界国初期生活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为了保证每个国民公平地分得生活必需品,上至国家主席、党政干部,下至普通群众、孤寡老人,一律平等,按劳动强度大小定量口粮,国家机关中,体力劳动少的,革命功劳再大也只能吃27斤,工厂矿山里,工人却可吃56斤定量。为了防止权力对生活资料的侵占,毛泽东用粮票、布票、肉票、油票捆绑在户口上,落实给每个人,包括那些政治上的地、富、反、坏、右份子。这是毛泽东用强权维护的公平,也可以说是毛泽东用“独裁”维护的公平。用“独裁”维护着自己只能吃27斤,工人可以吃56斤,甚至于日夜都在诅咒毛泽东的反革命右派份子也能吃30斤粮的公平!至今还在嘲笑毛泽东年代粮票、布票、肉票、油票的右派“精英”,若没有毛泽东那仁慈的“独裁”,当年你们这些货真价实的“弱势群体”能苟延残喘到今天?
个人分类: 历史|20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毛泽东选集-选读-18
sunapple 2012-9-22 12:18
矛盾论 (一九三七年八月)   *这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同一的目的,即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曾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在收入本书第一版的时候,作者作了部分的补充、删节和修改。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⑴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⑵。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苏联哲学界在最近数年中批判了德波林学派⑶的唯心论,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极大的兴趣。德波林的唯心论在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了极坏的影响,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不能说和这个学派的作风没有关系。因此,我们现在的哲学研究工作,应当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的目标。 一 两种宇宙观   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列宁说:“对于发展(进化)所持的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观点是:(一)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二)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统一物分成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而两个对立又互相关联着)。”⑷列宁说的就是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   形而上学,亦称玄学。这种思想,无论在中国,在欧洲,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内,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并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了统治的地位。在欧洲,资产阶级初期的唯物论,也是形而上学的。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于是,在资产阶级那里,除了公开的极端露骨的反动的唯心论之外,还出现了庸俗的进化论,出来对抗唯物辩证法。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形而上学家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在形而上学家看来,资本主义的剥削,资本主义的竞争,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思想等,就是在古代的奴隶社会里,甚至在原始社会里,都可以找得出来,而且会要永远不变地存在下去。说到社会发展的原因,他们就用社会外部的地理、气候等条件去说明。他们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因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这种思想,在欧洲,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是机械唯物论,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则有庸俗进化论。在中国,则有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⑸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曾经长期地为腐朽了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近百年来输入了欧洲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则为资产阶级所拥护。   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这样,唯物辩证法就有力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外因论或被动论。这是清楚的,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的运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变化。事实上,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植物和动物的单纯的增长,数量的发展,主要地也是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同样,社会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许多国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下,它们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同一个国家吧,在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的情形下,社会的变化却是很大的。帝国主义的俄国变为社会主义的苏联,封建的闭关锁国的日本变为帝国主义的日本,这些国家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长期地被封建制度统治的中国,近百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正在变化到一个自由解放的新中国的方向去,中国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整个地球及地球各部分的地理和气候也是变化着的,但以它们的变化和社会的变化相比较,则显得很微小,前者是以若干万年为单位而显现其变化的,后者则在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甚至几年或几个月(在革命时期)内就显现其变化了。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唯物辩证法是否排除外部的原因呢?并不排除。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影响是时常存在的。在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各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激动,是极其巨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而且还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通过了各国内部和中国内部自己的规律性而起的。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外因通过内因而引起作用。一九二七年中国大资产阶级战败了无产阶级,是通过中国无产阶级内部的(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机会主义而起作用的。当着我们清算了这种机会主义的时候,中国革命就重新发展了。后来,中国革命又受了敌人的严重的打击,是因为我们党内产生了冒险主义。当着我们清算了这种冒险主义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又重新发展了。由此看来,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就被形而上学所代替。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于辩证法曾经给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辩证法却是唯心的辩证法。直到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的活动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综合了人类认识史的积极的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的部分,创造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个伟大的理论,才在人类认识史上起了一个空前的大革命。后来,经过列宁和斯大林,又发展了这个伟大的理论。这个理论一经传到中国来,就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变化。   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一个法则,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二 矛盾的普遍性   为了叙述的便利起见,我在这里先说矛盾的普遍性,再说矛盾的特殊性。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的创造者和继承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发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已经把唯物辩证法应用在人类历史的分析和自然历史的分析的许多方面,应用在社会的变革和自然的变革(例如在苏联)的许多方面,获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功,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他们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他们也不了解研究当前具体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对于我们指导革命实践的发展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因此,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应当着重地加以研究,并用足够的篇幅加以说明。为了这个缘故,当着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⑹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⑺。这些意见是对的吗?是对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例如机械性的运动)的基础,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础。   恩格斯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性:“如果简单的机械的移动本身包含着矛盾,那末,物质的更高的运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其发展,就更加包含着矛盾。……生命首先就在于:生物在每一个瞬间是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同样,我们看到了,在思维的范围以内我们也不能避免矛盾,并且我们看到了,例如,人的内部无限的认识能力与此种认识能力仅在外部被局限的而且认识上也被局限的个别人们身上的实际的实现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在人类世代的无穷的——至少对于我们,实际上是无穷的——连续系列之中,是在无穷的前进运动之中解决的。”   “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就是矛盾……”   “就是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⑻   列宁也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性:“在数学中,正和负,微分和积分。   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   在物理学中,阳电和阴电。   在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   在社会科学中,阶级斗争。”⑼   战争中的攻守,进退,胜败,都是矛盾着的现象。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双方斗争而又联结,组成了战争的总体,推动了战争的发展,解决了战争的问题。   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入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   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由此看来,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这一点已经弄清楚了。但是每一过程的开始阶段,是否也有矛盾存在呢?是否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具有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呢?   从苏联哲学界批判德波林学派的文章中看出,德波林学派有这样一种见解,他们认为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须待过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那末,在那一时间以前,过程发展的原因不是由于内部的原因,而是由于外部的原因了。这样,德波林回到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和机械论去了。拿这种见解去分析具体的问题,他们就看见在苏联条件下富农和一般农民之间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完全同意了布哈林的意见。在分析法国革命时,他们就认为在革命前,工农资产阶级合组的第三等级中,也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德波林学派这类见解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他们不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劳资之间,从两阶级发生的时候起,就是互相矛盾的,仅仅还没有激化而已。工农之间,即使在苏联的社会条件下,也有差异,它们的差异就是矛盾,仅仅不会激化成为对抗,不取阶级斗争的形态,不同于劳资间的矛盾;它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巩固的联盟,并在由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解决这个矛盾。这是矛盾的差别性的问题,不是矛盾的有无的问题。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新过程的发生是什么呢?这是旧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让位于新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于是新过程就代替旧过程而发生。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   事物发展过程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模范地作了这样的分析。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列宁自己也正确地应用了它,贯彻于他的全部著作中。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的是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的、最普通的、最基本的、最常见的、最平常的、碰到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分析在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之中(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之中)暴露了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以及一切矛盾的胚芽)。往后的叙述又向我们表明了这些矛盾和这个社会各个部分总和的自始至终的发展(增长与运动两者)。”   列宁说了上面的话之后,接着说道:“这应该是一般辩证法的……叙述(以及研究)方法。”⑽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并推断革命的将来。 三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前面已经说过了。现在来说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这个问题,应从几种情形中去研究。   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自然界存在着许多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发声、发光、发热、电流、化分、化合等等都是。所有这些物质的运动形式,都是互相依存的,又是本质上互相区别的。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这种情形,不但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在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中也是同样地存在着。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   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例如,数学中的正数和负数,机械学中的作用和反作用,物理学中的阴电和阳电,化学中的化分和化合,社会科学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和阶级的互相斗争,军事学中的攻击和防御,哲学中的唯心论和唯物论、形而上学观和辩证法观等等,都是因为具有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才构成了不同的科学研究的对象。固然,如果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的原因或普遍的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   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当着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只要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我们的教条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就是,一方面,不懂得必须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认识各别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才有可能充分地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充分地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另一方面,不懂得在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共同的本质以后,还必须继续研究那些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或者新冒出来的具体的事物。我们的教条主义者是懒汉,他们拒绝对于具体事物做任何艰苦的研究工作,他们把一般真理看成是凭空出现的东西,把它变成为人们所不能够捉摸的纯粹抽象的公式,完全否认了并且颠倒了这个人类认识真理的正常秩序。他们也不懂得人类认识的两个过程的互相联结——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他们完全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着重这一点,而且必须从这一点开始。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例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用民主革命的方法去解决;殖民地和帝国主义的矛盾,用民族革命战争的方法去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共产党内的矛盾,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社会和自然的矛盾,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去解决。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所解决的矛盾及其所用以解决矛盾的方法是根本上不相同的。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教条主义者不遵守这个原则,他们不了解诸种革命情况的区别,因而也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将本来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坏。   为要暴露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在其总体上、在其相互联结上的特殊性,就是说暴露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就必须暴露过程中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否则暴露过程的本质成为不可能,这也是我们作研究工作时必须十分注意的。   一个大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的矛盾。例如,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有中国社会各被压迫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有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农民及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各个反动的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等等,情形是非常复杂的。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两方面,又各各有其特点,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我们从事中国革命的人,不但要在各个矛盾的总体上,即矛盾的相互联结上,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从矛盾的各个方面着手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总体。所谓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就是了解它们每一方面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种具体形式和对方发生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关系,在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后,又各用何种具体的方法和对方作斗争。研究这些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⑾。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我们的教条主义者违背列宁的指示,从来不用脑筋具体地分析任何事物,做起文章或演说来,总是空洞无物的八股调,在我们党内造成了一种极坏的作风。   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这一点,我在《实践论》一文中已经说过了。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例如:只了解中国一方、不了解日本一方,只了解共产党一方、不了解国民党一方,只了解无产阶级一方、不了解资产阶级一方,只了解农民一方、不了解地主一方,只了解顺利情形一方、不了解困难情形一方,只了解过去一方、不了解将来一方,只了解个体一方、不了解总体一方,只了解缺点一方、不了解成绩一方,只了解原告一方、不了解被告一方,只了解革命的秘密工作一方、不了解革命的公开工作一方,如此等等。一句话,不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这就叫做片面地看问题。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这样,是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的,是不能完成革命任务的,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是不能正确地发展党内的思想斗争的。孙子论军事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⑿他说的是作战的双方。唐朝人魏徵说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⒀也懂得片面性不对。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水浒传》上宋江三打祝家庄⒁,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情形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⒂相像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水浒传》上有很多唯物辩证法的事例,这个三打祝家庄,算是最好的一个。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作到这一点,可是要求全面性,将使我们防止错误,防止僵化。”⒃我们应该记得他的话。表面性,是对矛盾总体和矛盾各方的特点都不去看,否认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矛盾特点的必要,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答复问题、解决纠纷、处理工作、指挥战争)。这样的做法,没有不出乱子的。中国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同志们所以犯错误,就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方法是主观的、片面的和表面的。片面性、表面性也是主观性,因为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人们不去如实地反映这些情况,而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们,不认识事物的互相联系,不认识事物的内部规律,所以这种方法是主观主义的。   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方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   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过程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但是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   例如,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这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根本矛盾着的阶级的性质和这个社会的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没有变化;但是,两阶级的矛盾激化了,独占资本和自由资本之间的矛盾发生了,宗主国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了,各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即由各国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而引起的矛盾特别尖锐地表现出来了,因此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形成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宁主义之所以成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列宁和斯大林正确地说明了这些矛盾,并正确地作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拿从辛亥革命⒄开始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的情形来看,也有了若干特殊阶段。特别是在资产阶级领导时期的革命和在无产阶级领导时期的革命,区别为两个很大不同的历史阶段。这就是: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根本地改变了革命的面貌,引出了阶级关系的新调度,农民革命的大发动,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革命彻底性,由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资产阶级领导革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虽然整个过程中根本矛盾的性质,过程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性质(其反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并没有变化,但是,在这长时间中,经过了辛亥革命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第一次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和资产阶级转入反革命,新的军阀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第二次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和抗日战争等等大事变,二十多年间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在这些阶段中,包含着有些矛盾激化了(例如土地革命战争和日本侵入东北四省⒅),有些矛盾部分地或暂时地解决了(例如北洋军阀的被消灭,我们没收了地主的土地),有些矛盾重新发生了(例如新军阀之间的斗争,南方各革命根据地丧失后地主又重新收回土地)等等特殊的情形。   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   例如国共两党。国民党方面,在第一次统一战线时期,因为它实行了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援助工农的三大政策,所以它是革命的、有朝气的,它是各阶级的民主革命的联盟。一九二七年以后,国民党变到了与此相反的方面,成了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反动集团。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变⒆后又开始向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这个方面转变。这就是国民党在三个阶段上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当然有种种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方面,在第一次统一战线时期,它是幼年的党,它英勇地领导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但在对于革命的性质、任务和方法的认识方面,却表现了它的幼年性,因此在这次革命的后期所发生的陈独秀主义⒇能够起作用,使这次革命遭受了失败。一九二七年以后,它又英勇地领导了土地革命战争,创立了革命的军队和革命的根据地,但是它也犯过冒险主义的错误,使军队和根据地都受了很大的损失。一九三五年以后,它又纠正了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了新的抗日的统一战线,这个伟大的斗争现在正在发展。在这个阶段上,共产党是一个经过了两次革命的考验、有了丰富的经验的党。这些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三个阶段上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也有种种的原因。不研究这些特点,就不能了解两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的相互关系:统一战线的建立,统一战线的破裂,再一个统一战线的建立。而要研究两党的种种特点,更根本的就必须研究这两党的阶级基础以及因此在各个时期所形成的它们和其他方面的矛盾的对立。例如,国民党在它第一次联合共产党的时期,一方面有和国外帝国主义的矛盾,因而它反对帝国主义;另一方面有和国内人民大众的矛盾,它在口头上虽然允许给予劳动人民以许多的利益,但在实际上则只给予很少的利益,或者简直什么也不给。在它进行反共战争的时期,则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合作反对人民大众,一笔勾销了人民大众原来在革命中所争得的一切利益,激化了它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现在抗日时期,国民党和日本帝国主义有矛盾,它一面要联合共产党,同时它对共产党和国内人民并不放松其斗争和压迫。共产党则无论在哪一时期,均和人民大众站在一道,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但在现在的抗日时期,由于国民党表示抗日,它对国民党和国内封建势力,也就采取了缓和的政策。由于这些情况,所以或者造成了两党的联合,或者造成了两党的斗争,而且即使在两党联合的时期也有又联合又斗争的复杂的情况。如果我们不去研究这些矛盾方面的特点,我们就不但不能了解这两个党各各和其他方面的关系,也不能了解两党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此看来,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性——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必须时刻记得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   这种具体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首先给了我们以很好的模范。   当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事物矛盾的法则应用到社会历史过程的研究的时候,他们看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看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于这些矛盾所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及思想等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如何不可避免地会在各种不同的阶级社会中,引出各种不同的社会革命。   马克思把这一法则应用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研究的时候,他看出这一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制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于在各别企业中的生产的有组织性和在全社会中的生产的无组织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阶级表现则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普遍性。资本主义制度所包含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是所有有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的各国所共有的东西,对于资本主义说来,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资本主义的这种矛盾,乃是一般阶级社会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东西,对于一般阶级社会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说来,这是矛盾的特殊性。然而,当着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切矛盾的特殊性解剖出来之后,同时也就更进一步地、更充分地、更完全地把一般阶级社会中这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普遍性阐发出来了。   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所以,当着我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就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斯大林在他的名著《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书中说明列宁主义的历史根源的时候,他分析了列宁主义所由产生的国际环境,分析了在帝国主义条件下已经发展到极点的资本主义的诸矛盾,以及这些矛盾使无产阶级革命成为直接实践的问题,并造成了直接冲击资本主义的良好的条件。不但如此,他又分析了为什么俄国成为列宁主义的策源地,分析了沙皇俄国当时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以及俄国无产阶级所以能够成为国际的革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的原因。这样,斯大林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矛盾的普遍性,说明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又分析了沙俄帝国主义在这一般矛盾中所具有的特殊性,说明俄国成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策略的故乡,而在这种特殊性中间就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斯大林的这种分析,给我们提供了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及其互相联结的模范。   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样地列宁和斯大林,他们对于应用辩证法到客观现象的研究的时候,总是指导人们不要带上任何的主观随意性,而必须从客观的实际运动所包含的具体的条件,去看出这些现象中的具体的矛盾、矛盾各方面的具体的地位以及矛盾的具体的相互关系。我们的教条主义者因为没有这种研究态度,所以弄得一无是处。我们必须以教条主义的失败为鉴戒,学会这种研究态度,舍此没有第二种研究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假如除去一切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因为矛盾的各各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四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矛盾着的力量是主要的矛盾;其他的矛盾力量,例如,残存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小资产者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和农民小资产者的矛盾,自由资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法西斯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的矛盾,以及其他的矛盾,都为这个主要的矛盾力量所规定、所影响。   半殖民地的国家如中国,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呈现着复杂的情况。   当着帝国主义向这种国家举行侵略战争的时候,这种国家的内部各阶级,除开一些叛国分子以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这时,帝国主义和这种国家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而这种国家内部各阶级的一切矛盾(包括封建制度和人民大众之间这个主要矛盾在内),便都暂时地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中国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21),一八九四年的中日战争(22),一九○○年的义和团战争(23)和目前的中日战争,都有这种情形。   然而在另一种情形之下,则矛盾的地位起了变化。当着帝国主义不是用战争压迫而是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形式进行压迫的时候,半殖民地国家的统治阶级就会向帝国主义投降,二者结成同盟,共同压迫人民大众。这种时候,人民大众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的同盟,而帝国主义则往往采取间接的方式去援助半殖民地国家的反动派压迫人民,而不采取直接行动,显出了内部矛盾的特别尖锐性。中国的辛亥革命战争,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战争,一九二七年以后的十年土地革命战争,都有这种情形。还有半殖民地国家各个反动的统治集团之间的内战,例如在中国的军阀战争,也属于这一类。   当着国内革命战争发展到从根本上威胁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内反动派的存在的时候,帝国主义就往往采取上述方法以外的方法,企图维持其统治:或者分化革命阵线的内部,或者直接出兵援助国内反动派。这时,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完全公开地站在一个极端,人民大众则站在另一极端,成为一个主要矛盾,而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发展状态。十月革命后各资本主义国家援助俄国反动派,是武装干涉的例子。一九二七年的蒋介石的叛变,是分化革命阵线的例子。   然而不管怎样,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作用,是完全没有疑义的。   由此可知,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告诉我们的方法。列宁和斯大林研究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时候,列宁和斯大林研究苏联经济的时候,也告诉了这种方法。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着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已如上述。但是在各种矛盾之中,不论是主要的或次要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又是否可以平均看待呢?也是不可以的。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候似乎势均力敌,然而这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情形,基本的形态则是不平衡。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   我们常常说“新陈代谢”这句话。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依事物本身的性质和条件,经过不同的飞跃形式,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则由大变小,变成逐步归于灭亡的东西。而一当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时候,旧事物的性质就变化为新事物的性质。由此可见,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已从旧的封建主义社会时代的附庸地位,转化成了取得支配地位的力量,社会的性质也就由封建主义的变为资本主义的。在新的资本主义社会时代,封建势力则由原来处在支配地位的力量转化为附庸的力量,随着也就逐步地归于消灭了,例如英法诸国就是如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由新的起进步作用的阶级,转化为旧的起反动作用的阶级,以至于最后被无产阶级所推翻,而转化为私有的生产资料被剥夺和失去权力的阶级,这个阶级也就要逐步归于消灭了。人数比资产阶级多得多、并和资产阶级同时生长、但被资产阶级统治着的无产阶级,是一个新的力量,它由初期的附属于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步地壮大起来,成为独立的和在历史上起主导作用的阶级,以至最后夺取政权成为统治阶级。这时,社会的性质,就由旧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转化成了新的社会主义的社会。这就是苏联已经走过和一切其他国家必然要走的道路。   就中国的情形来说,帝国主义处在形成半殖民地这种矛盾的主要地位,压迫中国人民,中国则由独立国变为半殖民地。然而事情必然会变化,在双方斗争的局势中,中国人民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所生长起来的力量必然会把中国由半殖民地变为独立国,而帝国主义则将被打倒,旧中国必然要变为新中国。   旧中国变为新中国,还包含着国内旧的封建势力和新的人民势力之间的情况的变化。旧的封建地主阶级将被打倒,由统治者变为被统治者,这个阶级也就会要逐步归于消灭。人民则将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由被统治者变为统治者。这时,中国社会的性质就会起变化,由旧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变为新的民主的社会。   这种互相转化的事情,过去已有经验。统治中国将近三百年的清朝帝国,曾在辛亥革命时期被打倒;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同盟会,则曾经一度取得了胜利。在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战争中,共产党和国民党联合的南方革命势力,曾经由弱小的力量变得强大起来,取得了北伐的胜利;而称雄一时的北洋军阀则被打倒了。一九二七年,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受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打击,变得很小了;但因肃清了自己内部的机会主义,就又逐步地壮大起来。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内,农民由被统治者转化为统治者,地主则作了相反的转化。世界上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总是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   革命斗争中的某些时候,困难条件超过顺利条件,在这种时候,困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顺利是其次要方面。然而由于革命党人的努力,能够逐步地克服困难,开展顺利的新局面,困难的局面让位于顺利的局面。一九二七年中国革命失败后的情形,中国红军在长征(24)中的情形,都是如此。现在的中日战争,中国又处在困难地位,但是我们能够改变这种情况,使中日双方的情况发生根本的变化。在相反的情形之下,顺利也能转化为困难,如果是革命党人犯了错误的话。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的胜利,变为失败了。一九二七年以后在南方各省发展起来的革命根据地,至一九三四年都失败了。   研究学问的时候,由不知到知的矛盾也是如此。当着我们刚才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无知或知之不多的情况,和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之间,互相矛盾着。然而由于努力学习,可以由无知转化为有知,由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甚多,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盲目性改变为能够自由运用马克思主义。   有人觉得有些矛盾并不是这样。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主要的;理论和实践的矛盾,实践是主要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是主要的:它们的地位并不互相转化。这是机械唯物论的见解,不是辩证唯物论的见解。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着如同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25)的时候,革命理论的创立和提倡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着某一件事情(任何事情都是一样)要做,但是还没有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的时候,确定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也就是主要的决定的东西。当着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我们这样说,是否违反了唯物论呢?没有。因为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   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或特殊性,都是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我们必须反对平衡论,或均衡论。同时,这种具体的矛盾状况,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正是表现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力量。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 五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在懂得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之后,我们必须进而研究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   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   列宁说:“辩证法是这样的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怎样能够是同一的,又怎样成为同一的(怎样变成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26)   列宁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一切过程中矛盾着的各方面,本来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过程里和人们的思想里,都包含着这样带矛盾性的方面,无一例外。单纯的过程只有一对矛盾,复杂的过程则有一对以上的矛盾。各对矛盾之间,又互相成为矛盾。这样地组成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和人们的思想,并推使它们发生运动。   如此说来,只是极不同一,极不统一,怎样又说是同一或统一呢?   原来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试想一切矛盾着的事物或人们心中矛盾着的概念,任何一方面能够独立地存在吗?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没有祸,无所谓福;没有福,也无所谓祸。没有顺利,无所谓困难;没有困难,也无所谓顺利。没有地主,就没有佃农;没有佃农,也就没有地主。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无产阶级;没有无产阶级,也就没有资产阶级。没有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就没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没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也就没有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一切对立的成分都是这样,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这种性质,叫做同一性。一切矛盾着的方面都因一定条件具备着不同一性,所以称为矛盾。然而又具备着同一性,所以互相联结。列宁所谓辩证法研究“对立怎样能够是同一的”,就是说的这种情形。怎样能够呢?因为互为存在的条件。这是同一性的第一种意义。   然而单说了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双方之间有同一性,因而能够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样就够了吗?还不够。事情不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就完了,更重要的,还在于矛盾着的事物的互相转化。这就是说,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二种意义。   为什么这里也有同一性呢?你们看,被统治的无产阶级经过革命转化为统治者,原来是统治者的资产阶级却转化为被统治者,转化到对方原来所占的地位。苏联已经是这样做了,全世界也将要这样做。试问其间没有在一定条件之下的联系和同一性,如何能够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曾在中国近代历史的一定阶段上起过某种积极作用的国民党,因为它的固有的阶级性和帝国主义的引诱(这些就是条件),在一九二七年以后转化为反革命,又由于中日矛盾的尖锐化和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这些就是条件),而被迫着赞成抗日。矛盾着的东西这一个变到那一个,其间包含了一定的同一性。   我们实行过的土地革命,已经是并且还将是这样的过程,拥有土地的地主阶级转化为失掉土地的阶级,而曾经是失掉土地的农民却转化为取得土地的小私有者。有无、得失之间,因一定条件而互相联结,二者具有同一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之下,农民的私有制又将转化为社会主义农业的公有制,苏联已经这样做了,全世界将来也会这样做。私产和公产之间有一条由此达彼的桥梁,哲学上名之曰同一性,或互相转化、互相渗透。   巩固无产阶级的专政或人民的专政,正是准备着取消这种专政,走到消灭任何国家制度的更高阶段去的条件。建立和发展共产党,正是准备着消灭共产党和一切政党制度的条件。建立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进行革命战争,正是准备着永远消灭战争的条件。这许多相反的东西,同时却是相成的东西。   大家知道,战争与和平是互相转化的。战争转化为和平,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转化为战后的和平,中国的内战现在也停止了,出现了国内的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例如一九二七年的国共合作转化为战争,现在的世界和平局面也可能转化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是这样?因为在阶级社会中战争与和平这样矛盾着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具备着同一性。   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列宁所谓“怎样成为同一的(怎样变成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就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呢?因为客观事物本来是如此的。客观事物中矛盾着的诸方面的统一或同一性,本来不是死的、凝固的,而是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暂时的、相对的东西,一切矛盾都依一定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着。这种情况,反映在人们的思想里,就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只有现在的和历史上的反动的统治阶级以及为他们服务的形而上学,不是把对立的事物当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去看,而是当作死的、凝固的东西去看,并且把这种错误的看法到处宣传,迷惑人民群众,以达其继续统治的目的。共产党人的任务就在于揭露反动派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宣传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   所谓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就是说,我们所说的矛盾乃是现实的矛盾,具体的矛盾,而矛盾的互相转化也是现实的、具体的。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追日”(27),《淮南子》中所说的“羿射九日”(28),《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29)和《聊斋志异》(30)中的许多鬼狐变人的故事等等,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31)这种神话中的(还有童话中的)千变万化的故事,虽然因为它们想象出人们征服自然力等等,而能够吸引人们的喜欢,并且最好的神话具有“永久的魅力”(32)(马克思),但神话并不是根据具体的矛盾之一定的条件而构成的,所以它们并不是现实之科学的反映。这就是说,神话或童话中矛盾构成的诸方面,并不是具体的同一性,只是幻想的同一性。科学地反映现实变化的同一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子,而石头不能够转化为鸡子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   为什么俄国在一九一七年二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同年十月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直接地联系着,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没有直接地联系于社会主义的革命,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公社终于失败了呢?为什么蒙古和中亚细亚的游牧制度又直接地和社会主义联系了呢?为什么中国的革命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可以和社会主义直接联系起来,不要再走西方国家的历史老路,不要经过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时期呢?没有别的,都是由于当时的具体条件。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具备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就发生一定的矛盾,而且这种或这些矛盾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否则,一切都不可能。   同一性的问题如此。那末,什么是斗争性呢?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列宁说:“对立的统一(一致、同一、合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33)   列宁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   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一种状态的时候,它只有数量的变化,没有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二种状态的时候,它已由第一种状态中的数量的变化达到了某一个最高点,引起了统一物的分解,发生了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显著地变化的面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而统一物的分解,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便都是事物在质变状态中、在一种过程过渡到他种过程的变化中所显现的面貌。事物总是不断地由第一种状态转化为第二种状态,而矛盾的斗争则存在于两种状态中,并经过第二种状态而达到矛盾的解决。所以说,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对立的互相排除的斗争则是绝对的。   前面我们曾经说,两个相反的东西中间有同一性,所以二者能够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这是说的条件性,即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矛盾的东西能够统一起来,又能够互相转化;无此一定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共居,也不能转化。由于一定的条件才构成了矛盾的同一性,所以说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这里我们又说,矛盾的斗争贯串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我们中国人常说:“相反相成。”(34)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这句话是辩证法的,是违反形而上学的。“相反”就是说两个矛盾方面的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联结起来,获得了同一性。而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拿列宁的话来说,叫做“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35)。 六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在矛盾的斗争性的问题中,包含着对抗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在人类历史中,存在着阶级的对抗,这是矛盾斗争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无论在奴隶社会也好,封建社会也好,资本主义社会也好,互相矛盾着的两阶级,长期地并存于一个社会中,它们互相斗争着,但要待两阶级的矛盾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的时候,双方才取外部对抗的形式,发展为革命。阶级社会中,由和平向战争的转化,也是如此。   炸弹在未爆炸的时候,是矛盾物因一定条件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的时候。待至新的条件(发火)出现,才发生了爆炸。自然界中一切到了最后要采取外部冲突形式去解决旧矛盾产生新事物的现象,都有与此相仿佛的情形。   认识这种情形,极为重要。它使我们懂得,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而使人民获得政权。共产党人必须揭露反动派所谓社会革命是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等等欺骗的宣传,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革命论,使人民懂得,这不但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整个人类的历史和苏联的胜利,都证明了这个科学的真理。   但是我们必须具体地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情况,不应当将上面所说的公式不适当地套在一切事物的身上。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相同。有些矛盾具有公开的对抗性,有些矛盾则不是这样。根据事物的具体发展,有些矛盾是由原来还非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对抗性的;也有些矛盾则由原来是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非对抗性的。   共产党内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如前所说,在阶级存在的时候,这是阶级矛盾对于党内的反映。这种矛盾,在开始的时候,或在个别的问题上,并不一定马上表现为对抗性的。但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这种矛盾也就可能发展为对抗性的。苏联共产党的历史告诉我们:列宁、斯大林的正确思想和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人的错误思想的矛盾,在开始的时候还没有表现为对抗的形式,但随后就发展为对抗的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有过这样的情形。我们党内许多同志的正确思想和陈独秀、张国焘(36)等人的错误思想的矛盾,在开始的时候也没有表现为对抗的形式,但随后就发展为对抗的了。目前我们党内的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没有表现为对抗的形式,如果犯错误的同志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那就不会发展为对抗性的东西。因此,党一方面必须对于错误思想进行严肃的斗争,另方面又必须充分地给犯错误的同志留有自己觉悟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过火的斗争,显然是不适当的。但如果犯错误的人坚持错误,并扩大下去,这种矛盾也就存在着发展为对抗性的东西的可能性。   经济上城市和乡村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面(那里资产阶级统治的城市残酷地掠夺乡村),在中国的国民党统治区域里面(那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买办大资产阶级所统治的城市极野蛮地掠夺乡村),那是极其对抗的矛盾。但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面,在我们的革命根据地里面,这种对抗的矛盾就变为非对抗的矛盾,而当到达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这种矛盾就会消灭。   列宁说:“对抗和矛盾断然不同。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37)这就是说,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处套用这个公式。 七 结  论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总起来说几句。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就是我们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   注  释   〔1〕 见列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3页)。   〔2〕 参见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是辩证法的‘本质’之一,是它的基本的特点或特征之一,甚至可说是它的最基本的特点或特征)。”并参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关于“辩证法的要素”部分:“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5、192页)   〔3〕 德波林(一八八一——一九六三),苏联哲学家。一九二九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三十年代初,苏联哲学界发动对德波林学派的批判,认为他们犯了理论脱离实践、哲学脱离政治等唯心主义性质的错误。   〔4〕 见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新的译文是:“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6页)   〔5〕 见《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公元前一七九——前一○四)是孔子学派在西汉的主要代表,他曾经对汉武帝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道”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通用语,它的意义是“道路”或“道理”,可作“法则”或“规律”解说。   〔6〕 见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一编第十二节《辩证法。量和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0页)。   〔7〕 见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新的译文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6页)   〔8〕 以上所引恩格斯的三段话,均见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一编第十二节《辩证法。量和质》。其中第二段“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就是矛盾……”,《反杜林论》中的原文是:“我们已经提到,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是这样一个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直线和曲线应当是一回事。高等数学还有另一个矛盾:在我们眼前相交的线,只要离开交点五六厘米,就应当认为是平行的、即使无限延长也不会相交的线。可是,高等数学利用这些和其他一些更加尖锐的矛盾获得了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初等数学所完全不能达到的成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0—161页)   〔9〕 见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5—306页)。   〔10〕 见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7页)。   〔11〕 参见本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注〔11〕。   〔12〕 见《孙子·谋攻》。   〔13〕 魏徵(五八○——六四三),唐代初期的政治活动家和历史学家。本文引语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   〔14〕 《水浒传》是中国描写农民战争的著名小说。宋江是这部小说中农民武装的主要领袖。祝家庄在农民武装根据地梁山泊的附近,这个庄的统治者祝朝奉,是一个大恶霸地主。   〔15〕 木马计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著名故事。据传说,古希腊人攻打特洛伊城,很久打不下来。后来,他们伪装撤退,在城下营房中留下了一匹腹内藏有一批勇士的大木马。特洛伊人不知道这是敌人的计策,把木马作为战利品拉进城去。深夜,勇士们走出木马,利用特洛伊人毫无戒备的时机,配合城外的军队,迅速地夺取了特洛伊城。   〔16〕 见列宁《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同志和布哈林同志的错误》。新的译文是:“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永远也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犯错误和防止僵化。”(《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1页)   〔17〕 见本卷《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注〔3〕。   〔18〕 见本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5〕。   〔19〕 参见本卷《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注〔1〕。   〔20〕 见本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注〔4〕。   〔21〕 见本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35〕。   〔22〕 一八九四年(甲午年)发生的中日战争,也称甲午战争。这次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者蓄意挑起的。日本军队先向朝鲜发动侵略并对中国的陆海军进行挑衅,继即大举侵入中国的东北。在战争中,中国军队曾经英勇作战,但是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以及缺乏坚决反对侵略的准备,中国方面遭到了失败。一八九五年,清朝政府和日本订立了可耻的马关条约,这个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后来在俄、德、法三国干涉下,日本同意由清政府偿付白银三千万两“赎还”该半岛),赔偿军费银二万万两,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开辟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   〔23〕 见本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37〕。   〔24〕 参见本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22〕。   〔25〕 见列宁《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3页);并见列宁《怎么办?》第一章第四节(《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页)。   〔26〕 见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新的译文是:“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相互转化而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该把这些对立面看作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该看作活生生的、有条件的、活动的、彼此转化的东西。”(《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0页)   〔27〕 《山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地理著作,其中记载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夸父是《山海经·海外北经》上记载的一个神人。据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28〕 羿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英雄,“射日”是关于他善射的著名故事。据西汉淮南王刘安(公元前二世纪人)及其门客所著《淮南子》一书说:“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豸、凿齿、九婴、大风、封狶、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豸。……万民皆喜。”东汉著作家王逸(公元二世纪人)关于屈原诗篇《天问》的注释说:“淮南言,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留其一日。”   〔29〕 《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著的一部神话小说。孙悟空是书中的主角。他是一个神猴,有七十二变的法术,能够随意变成各式各样的鸟兽虫鱼草木器物或者人形。   〔30〕 《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著的短篇小说集,大部分是叙述神仙狐鬼的故事。   〔31〕 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页)。   〔32〕 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4页)。   〔33〕 见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新的译文是:“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6页)   〔34〕 见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三二——九二)所著《汉书·艺文志》,原文是:“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35〕 见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新的译文是:“相对中有绝对。”(《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7页)   〔36〕 见本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24〕。   〔37〕 见列宁《在尼·布哈林〈过渡时期经济学〉一书上作的批注和评论》(《列宁全集》第60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2页)。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17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哲学的分法与对立统一、生物多样性
热度 1 hillside 2012-6-22 11:28
哲学在国内通常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种,而且是对立、甚至势不两立的。套用对立统一规律来分析,它们的“统一”是如何体现的呢? 唯物、唯心似乎属于两极式分法,类似于“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弱不禁风的微风、微波不兴是没有存身之地的。 我想,唯物与唯心之间是否存在一个折中的派别呢?这不是我们主观所能认定的。以唯物主义视角而论,一旦产生疑问,立即被扫入唯心主义大筐。 此想法与高亮之先生的“中西马”大融合的综合哲学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孔孟之学的精髓就是中庸之道,它并不主张走极端,与合纵连横的纵横家们形成鲜明的对比。 举两个有趣的例子: 1、前两年,冷不丁看到一条消息——“差异性两极分化与和谐社会研究”,不由得赞叹文字修饰功夫了得,四两拨千斤,腾挪之间,针锋相对的两极分化就这么和谐起来了。 2、曾几何时,验钞机开始风靡国内。店家的验钞机如同小区的冷面保安,一旦发现生面孔,马上发出“这张是假钞”,搞得顾客非常狼狈。这还不打紧,万一在金融机构现身存款,验钞机扬言“这张是假钞”,那顾客就倒霉了,失了面子是小,轻则盖上“伪钞”的印戳,重则直接没收。现如今,也和谐化、人性化了,“请取出不能识别的钞票,请取出不能识别的钞票”。就我个人经验而言,现在银行的自动存款机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我遇到的“不能识别的钞票”都是财务科领取或从另外一个银行取来的,但存款机不能识别之事已司空见惯。“不能识别”之下,我并不慌张,自有商贩既是火眼金睛、又是菩萨心肠,一一笑纳。可见验钞机并无过人之处,还有点弱智。 以国家大势而论,苏美两极对峙多年,幸好在核裁军等方面还能达成统一,地球也没有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以地球而论,居住南北两极的人群远远小于中低纬人群。 生物多样性、不同生态位、生物的竞争与合作乃至社会多样性、多元社会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国人对于美国的“超级单极”并不满意,积极倡导多极世界。我想,中国发明的经典合纵连横理论在国际新格局下能否焕发青春? 我的杂糅标题使我想到了物理学家、逻辑学家歌德尔的名著《集异璧》(又称GEB,一条永恒的金带 )。此处倒不是想附庸风雅,《集异璧》的怪异标题曾使我一头雾水,细看内容才略知端倪。GEB不少人读后称不知所云,至少在“不知所云”这一点上存在一点相似性。 GEB与我去年因写作《水到渠成新释》(即将发表在《阅江学刊》)而留意的中国禅宗拉上了关系,现摘录豆瓣网站上的年轻网友清源对于GEB的评论: “ 这本书立意是非常高的,因为Godel不完备定律已经宣布人类逻辑在真理面前的无效性,而围绕这个天才的定律展开的叙述,自然是要直接拷问人类逻辑的极限。这个拷问的立足点被作者放到禅宗上,而且必然放在禅宗上,禅宗是世上唯一最彻底要随破随立赶尽杀绝的学问,罗素在禅宗面前还处在幼儿园水平,他认为一个数学系统必须用更高层次的元语言来描述,所以他是要通过无限的去创立更高层析的元语言来支持已有的数学体系;而Godel直接把罗素的无限的元语言系统压缩在一张几何图形上,证明了这种无限描述的不完备性,宣布人类逻辑的破产。此时Godel在禅宗面前已经走到中学了,但是并没有资格进大学,因为人类逻辑无助之后,真理由什么来认知呢,他并没有找出答案。所以无论是罗素还是Godel事实上都没有真正走出逻辑,GEB的作者,试图通过这本书来探索超越逻辑系统认知的可能性,事实上,翻开他写的这本书,看看他说的禅宗,他讲的公案,狗屁不通,他完全是个门外汉。 比如他说到一个禅师给一个要死的和尚写信大意是说:你死其实非死,犹如雪融化在水中。作者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禅宗在否认自己的系统从而自我超越。混帐!这句话究竟什么意思?这里不讲,不好讲,有机会再讲。但凡能读通金刚楞严的不用讲都大致明白这个意思。 仅从数学或科学哲学的角度,本书可以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头脑智慧的风暴;从佛学和禅宗的角度来说,就是小儿科,没入门的水平。禅宗是无门可入的,这一点,罗素就永远都无法理解,西方只有少数人,如黑格尔能理解。西方的智慧没啥稀奇的,只要你去研究都能懂,但是东方的智慧却是西方人用尽全身解数都无法企及的。如同两块木头放在一起摩擦,西方人看到的是两块运动的木头,而东方人可以看到木头摩擦产生的“火”。 数学是逻辑的科学,而禅宗是真理的科学。试图通过数学探索真理,如同开着摩托车想开到月球一样不明智。我现在很不喜欢看GEB这样书,会越看越笨。不过Ken应该看这本书,以他现在的程度看了反而会变聪明一点。” 一本穿插多元文化(陈昌春注:多学科门类而不是多种族)的GEB,在一百个读者眼中可能就有一百种不同的评价。 回过头来看,充满思辨色彩、丰富多样的哲学难道能用唯物、唯心截然分开吗?这就如同大学排名,美国的大学排名尽管不少高校不予认可,但社会需求无法阻挡。中国武书连的大学排名至少受到社会的追捧和部分高校的自觉不自觉的认同。 我想做一个社会调查。比如,你信奉唯物论还是唯心论?估计不假思索,很多人都会在问卷上选出自以为正确、明确的答案(当然这还得区分实名调查与匿名调查)。然而,有多少反映了本心与真心呢?如果想获取一些真实心态,就不该单刀直入加以询问,应当设计反映唯物、唯心不同观点的具体案例来分析、判断他们的主张。国外的情形我不了解,海居派是否给我一些这方面的信息呢?国外科学家,特别是诺奖获得者中,持唯物观、唯心观的比例如何,抑或他们根本就拒绝回答或无法回答这种非此即彼的问题?对于这种情形,国内教材可能已提供现成的答案:“所有科学家,不管他们的哲学思想观点是什么,在科学研究上,他们都是事实上的、不自觉的唯物主义者。”
个人分类: 人文与哲学思辨|457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毛泽东《矛盾论》
wmy9039 2012-1-8 21:28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苏联哲学界在最近数年中批判了德波林学派的唯心论,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极大的兴趣。德波林的唯心论在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了极坏的影响,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不能说和这个学派的作风没有关系。因此,我们现在的哲学研究工作,应当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的目标。   一 两种宇宙观   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辨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列宁说:“对于发展(进化)所持的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观点是:(一)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二)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统一物分成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而两个对立又互相关联著)。列宁说的就是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   形而上学,亦称玄学。这种思想,无论在中国,在欧洲,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内,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并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了统治的地位。在欧洲,资产阶级初期的唯物论,也是形而上学的。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于是,在资产阶级那里,除了公开的极端露骨的反动的唯心论之外,还出现了庸俗的进化论,出来对抗唯物辩证法。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形而上学家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在形而上学家看来,资本主义的剥削,资本主义的竞争,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思想等,就是在古代的奴隶社会里,甚至在原始社会里,都可以找得出来,而且会要永远不变地存在下去。说到社会发展的原因,他们就用社会外部的地理、气候等条件去说明。他们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因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这种思想,在欧洲,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是机械唯物论,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则有庸俗进化论。在中国,则有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曾经长期地为腐朽了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近百年来输入了欧洲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则为资产阶级所拥护。   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著和互相影响著。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这样,唯物辩证法就有力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外因论或被动论。这是清楚的,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的运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变化。事实上,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植物和动物的单纯的增长,数量的发展,主要的也是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同样,社会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许多国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下,它们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同一个国家吧,在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的条件下,社会的变化却是很大的。帝国主义的俄国变为社会主义的苏联,封建的闭关锁国的日本变为帝国主义的日本,这些国家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长期地被封建制度统治的中国,近百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正在变化到一个自由解放的新中国的方向去,中国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整个地球及地球各部分的地理和气候也是变化著的,但以它们的变化和社会的变化相比较,则显得很微小,前者是以若干万年为单位而显现其变化的,后者则在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甚至几年或几个月(在革命时期)内就显现其变化了。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唯物辩证法是否排除外部的原因呢?并不排除。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影响是时常存在的。在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各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激动,是极其巨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而且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通过了各国内部和中国内部自己的规律性而起的。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外因通过内因而引起作用。一九二七年中国大资产阶级战败了无产阶级,是通过中国无产阶级内部的(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机会主义而起作用的。当著我们清算了这种机会主义的时候,中国革命就重新发展了。后来,中国革命又受到了敌人的严重的打击,是因为我们党内产生了冒险主义。当著我们清算了这种冒险主义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又重新发展了。由此看来,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带著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就被形而上学所代替。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于辩证法曾经给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辩证法却是唯心的辩证法。直到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的活动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综合了人类认识史上的积极的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的部分,创造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个伟大的理论,才在人类认识史上起了一个空前的大革命。后来,经过列宁和斯大林,又发展了这个伟大的理论。这个理论一经传到中国来,就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变化。   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一个法则,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二 矛盾的普遍性   为了叙述的便利起见,我在这里先说矛盾的普遍性,再说矛盾的特殊性。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的创造者和继承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发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已经把唯物辩证法应用在人类历史的分析和自然历史的分析的许多方面,应用在社会的变革和自然的变革(例如在苏联)的许多方面,获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功,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他们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他们也不了解研究当前具体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对于我们指导革命实践的发展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因此,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应当著重地加以研究,并用足够的篇幅加以说明。为了这个缘故,当著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著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这些意见是对的吗?是对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例如机械性的运动)的基础,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础。   恩格斯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性:“如果简单的机械的移动本身包含著矛盾,那末,物质的更高的运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其发展,就更加包含著矛盾。......生命首先就在于:生物在每一瞬间是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同样,我们看到了,在思维的范围以内我们也不能避免矛盾,并且我们看到了,例如,人的内部无限的认识能力与此种认识能力仅在外部被局限的而且认识上也被局限的个别人们身上的实际的实现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在人类世代的无穷的----至少对于我们,实际上是无穷的----连续系列之中,是在无穷的前进运动之中解决的。   “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就是矛盾......”   “就是初等数学,也充满著矛盾。......”   列宁也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性:“在数学中,正和负,微分和积分。   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   在物理学中,阳电和阴电。   在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   在社会科学中,阶级斗争。”   战争中的攻守,进退,胜败,都是矛盾著的现象。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双方斗争而又联结,组成了战争的总体,推动了战争的发展,解决了战争的问题。   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入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   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由此看来,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著,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这一点已经弄清楚了。但是每一过程的开始阶段,是否也有矛盾存在呢?是否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具有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呢?   从苏联哲学界批判德波林学派的文章中看出,德波林学派有这样一种见解,他们认为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须待过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那末,在那一时间以前,过程发展的原因不是由于内部的原因,而是由于外部的原因了。这样,德波林回到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和机械论去了。拿这种见解去分析具体的问题,他们就看见在苏联条件下富农和一般农民之间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完全同意了布哈林的意见。在分析法国革命时,他们就认为在革命前,工农资产阶级合组的第三等级中,也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德波林学派这类见解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他们不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著矛盾,差异就是矛盾。劳资之间,从两阶级发生的时候起,就是互相矛盾的,仅仅还没有激化而已。工农之间,即使在苏联的社会条件下,也有差异,它们的差异就是矛盾,仅仅不会激化而成为对抗,不取阶级斗争的形态,不同于劳资间的矛盾;它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巩固的联盟,并在由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解决这个矛盾。这是矛盾的差别性的问题,不是矛盾的有无的问题。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新过程的发生是什么呢?这是旧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让位于新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于是新过程就代替旧过程而发生。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著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模范地作了这样的分析。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列宁自己也正确地应用了它,贯彻于他的全部著作中。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的是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的、最普通的、最基本的、最常见的,最平常的,碰到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分析在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之中)暴露了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以及一切矛盾的胚芽)。往后的叙述又向我们表明了这些矛盾和这个社会各个部分总和的自始至终的发展(增长与运动两者)。”   列宁说了上面的话之后,接著说道:“这应该是一般辩证法的......叙述(以及研究)方法。”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并推断革命的将来。   三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前面已经说过了。现在来说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这个问题,应从几种情形中去研究。   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它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著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自然界存在著许多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发声、发光、发热、电流、化分、化合等等都是。所有这些物质的运动形式,都是互相依存的,又是本质上互相区别的。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这种情形,不但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在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中也是同样地存在著。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   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例如,数学中的正数和负数,机械学中的作用和反作用,物理学中的阴电和阳电,化学中的化分和化合,社会科学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和阶级的互相斗争,军事学中的攻击和防御,哲学中的唯心论和唯物论、形而上学观和辩证法观等等,都是因为具有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才构成了不同的科学研究的对象。固然,如果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的原因或普遍的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   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当著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著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于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只要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我们的教条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就是,一方面,不懂得必须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认识各别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才有可能充分地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充分地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另一方面,不懂得在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共同的本质以后,还必须继续研究那些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或者新冒出来的具体的事物。我们的教条主义者是懒汉,他们拒绝对于具体事物做任何艰苦的研究工作,他们把一般真理看成是凭空出现的东西,把它变成为人们所不能够捉摸的纯粹抽象的公式,完全否认了并且颠倒了这个人类认识真理的正常秩序。他们也不懂得人类认识的两个过程的互相联结----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他们完全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著重这一点,而且必须从这一点开始。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例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用民主革命的方法去解决;殖民地和帝国主义的矛盾,用民族革命战争的方法去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共产党内的矛盾,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社会和自然的矛盾,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去解决。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所解决的矛盾及其所用以解决矛盾的方法是根本上不同的。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教条主义者不遵守这个原则,他们不了解诸种革命情况的区别,因而也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将本来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坏。   为要暴露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在其总体上、在其相互联结上的特殊性,就是说暴露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就必须暴露过程中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否则暴露过程的本质成为不可能,这也是我们作研究工作时必须十分注意的。   一个大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包含著许多的矛盾。例如,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有中国社会各被压迫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有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农民及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各个反动的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等等,情形是非常复杂的。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又各各有其特点,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我们从事中国革命的人,不但要在各个矛盾的总体上,即矛盾的相互联结上,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从矛盾的各个方面著手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总体。所谓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就是了解它们每一方面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种具体形式和对方发生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关系,在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后,又用何种具体的方法和对方作斗争。研究这些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我们的教条主义者违背列宁的指示,从来不用脑筋具体地分析任何事物,做起文章或演说来,总是空洞无物的八股调,在我们党内造成了一种极坏的作风。   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这一点,我在《实践论》一文中已经说过了。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去看问题。例如,只了解中国一方、不了解日本一方,只了解共产党一方、不了解国民党一方,只了解无产阶级一方、不了解资产阶级一方,只了解农民一方、不了解地主一方,只了解顺利情形一方、不了解困难情形一方,只了解过去一方、不了解将来一方,只了解个体一方、不了解总体一方,只了解缺点一方、不了解成绩一方,只了解原告一方、不了解被告一方,只了解革命的秘密工作一方、不了解革命的公开工作一方,如此等等。一句话,不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这就叫做片面地看问题。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这样,是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的,是不能完成革命任务的,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是不能正确地发展党内的思想斗争的。孙子论军事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说的是作战的双方。唐朝人魏徵说过:“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也懂得片面性不对。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水浒传》上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情形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相像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水浒传》上有很多唯物辩证法的事例,这个三打祝家庄,算是最好的一个。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作到这一点,可是要求全面性,将使我们防止错误,防止僵化。”我们应该记得他的话。表面性,是对矛盾总体和矛盾各方的特点都不去看,否认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矛盾特点的必要,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答复问题,解决纠纷,处理工作,指挥战争)。这样的做法,没有不出乱子的。中国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同志们所以犯错误,就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方法是主观的、片面的和表面的。片面性、表面性也是主观性,因为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人们不去如实地反映这些情况,而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们,不认识事物的互相联系,不认识事物的内部规律,所以这种方法是主观主义的。   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方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   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其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过程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但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性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   例如,自由竞争年代的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这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根本矛盾著的阶级的性质和这个社会的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没有变化;但是,两阶级的矛盾激化了,独占资本和自由资本之间的矛盾发生了,宗主国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了,各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即由各国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而引起的矛盾特别尖锐地表现出来了,因此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形成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宁主义之所以成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列宁和斯大林正确地说明了这些矛盾,并正确地作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拿从辛亥革命开始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过程的情形来看,也有了若干特殊阶段。特别是在资产阶级领导时期的革命和在无产阶级领导时期的革命,区别为两个很大不同的历史阶段。这就是: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根本地改变了革命的面貌,引出了阶级关系的新调度,农民革命的大发动,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彻底性,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资产阶级领导革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虽然整个过程中根本矛盾的性质,过程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性质(其反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并没有变化,但是,在这长时间中,经过了辛亥革命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第一次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统一战线的破裂和资产阶级转入反革命,新的军阀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第二次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和抗日战争等等大事变,二十多年间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在这些阶段中,包含著有些矛盾激化了(例如土地革命战争和日本侵入东北四省),有些矛盾部分地或暂时地解决了(例如北洋军阀的被消灭,我们没收了地主的土地),有些矛盾重新发生了(例如新军阀之间的斗争,南方各革命根据地丧失后地主又重新收回土地)等等特殊的情形。   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   例如国共两党。国民党方面,在第一次统一战线时期,因为它实行了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援助工农的三大政策,所以它是革命的、有朝气的,它是各阶级的民主革命的联盟。一九二七年以后,国民党变到了与此相反的方面,成了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反动集团。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变后又开始向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这个方面转变。这就是国民党在三个阶段上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当然有种种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方面,在第一次统一战线时期,它是幼年的党,它英勇地领导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但在对于革命的性质、任务和方法的认识,却表现了它的幼年性,因此在这次革命的后期所发生的陈独秀主义能够起作用,使这次革命遭受了失败。一九二七年以后,它又英勇地领导了土地革命战争,创立了革命的军队和革命的根据地,但是它也犯过冒险主义的错误,使军队和根据地都受了很大的损失。一九三五年以后,它又纠正了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了新的抗日的统一战线,这个伟大的斗争现在正在发展。在这个阶段上,共产党是一个经过了两次革命的考验、有了丰富的经验的党。这些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三个阶段上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也有种种的原因。不研究这些特点,就不能了解两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的相互关系:统一战线的建立,统一战线的破裂,再一个统一战线的建立。而要研究两党的种种特点,更根本的就必须研究这两党的阶级基础以及因此在各个时期所形成的它们和其他方面的矛盾的对立。例如,国民党在它第一次联合共产党的时期,一方面有和国外帝国主义的矛盾,因而它反对帝国主义;另一方面有和国内人民大众的矛盾,它在口头上虽然允许给与劳动人民以许多的利益,但在实际上则只给予很少的利益,或者简直什么也不给。在它进行反共战争的时期,则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合作反对人民大众,一笔勾销了人民大众原来在革命中争得的一切利益,激化了它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现在抗日时期,国民党和日本帝国主义有矛盾,它一面要联合共产党,同时它对共产党和国内人民并不放松其斗争和压迫。共产党则无论在哪一时期,均和人民大众站在一道,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但在现在的抗日时期,由于国民党表示抗日,它对国民党和国内封建势力,也就采取了缓和的政策。由于这些情况,所以或者造成了两党的合作,或者造成两党的斗争,而且即使在两党联合的时期也有又联合又斗争的复杂的情况。如果我们不去研究这些矛盾方面的特点,我们就不但不能了解这两个党各各和其他方面的关系,也不能了解两党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此看来,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殊性----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个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都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必须时刻记住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   这种具体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首先给了我们以很好的模范。   当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事物矛盾的法则应用到社会历史过程的研究的时候,他们看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看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及思想等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如何不可避免地会在各种不同的阶级社会中,引出各种不同的社会革命。   马克思把这一法则应用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研究的时候,他看出这一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制的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于在个别企业中的生产的有组织性和在全社会中的生产的无组织性之间的矛盾。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为普遍性。资本主义制度所包含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是所有有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的各国所共有的东西,对于资本主义来说,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资本主义的这种矛盾,乃是一般阶级社会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东西,对于一般阶级社会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说来,这是矛盾的特殊性。然而,当著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切矛盾的特殊性解破出来之后,同时也更进一步地,更充分地,更完全地把一般阶级社会中这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普遍性阐述出来了。   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所以,当著我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就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斯大林在他的名著《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书中说明列宁主义的历史根源的时候,他分析了列宁主义所由产生的国际环境,分析了在帝国主义条件下已经发展到极点的资本主义的诸矛盾,以及这些矛盾使无产阶级成为直接实践的问题,并造成了直接冲击资本主义的良好条件。不但如此,他又分析了为什么俄国成为列宁主义的策源地,分析了沙皇俄国当时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以及俄国无产阶级所以能够成为国际的革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的原因。这样,斯大林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矛盾的普遍性,说明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又分析了沙俄帝国主义在这一般矛盾中所具有的特殊性,说明了俄国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策略的故乡,而在这种特殊性中间就包含著矛盾的普遍性。斯大林的这种分析,给我们提供了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及其互相联结的模范。   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样地列宁和斯大林,他们对于应用辩证法到客观现象的研究的时候,总是指导人们不要带上任何的主观随意性,而必须从客观的实际运动所包含的具体的条件,去看出这些现象中的具体的矛盾、矛盾各方面的具体的地位以及矛盾的具体的相互联系。我们的教条主义者因为没有这种研究态度,所以弄得一无是处。我们必须以教条主义的失败为鉴戒,学会这种研究态度,舍此没有第二种研究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它是共性,它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假如除去一切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因为矛盾的各各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
个人分类: 思想灵感|14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少见多怪”与“多见多怪”之“证辨法”散想
热度 1 hillside 2011-12-22 14:07
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进行了总结和提炼,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显明。 暂且不论“辩证法”是否不证自真的公理。不证的事实是:在大众语汇层面上,它已变成一个筐,可说是什么都能往里面装。 我近年喜欢从“否定”角度对以往吸纳的信息或知识进行反刍式的思考。“辩证法”如何反思呢?有无“证辨法”呢?网搜之下没有发现,权且算作我的“反思式”自创吧。在我等眼中,“辩证法”有如仙女,又有如“公理”,只剩仰慕的份;“证辨法”之类杂思则如同村姑,它类似“假说”,可以自由攀谈,随心而论。 从科技创新的角度看,见怪不怪并不相宜,“少见多怪”倒是值得提倡的姿态。见“怪”而紧追不放,没准能发现一些轮廓或真相。 “多见”有时候也会变成包袱,陷在前人的巨人阵中,无法看清自己前进的方向。 “多见”之下,按辩证法的推断似乎是“多见少怪”了。“多见少怪”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个人分类: 人文与哲学思辨|4216 次阅读|2 个评论
conscience-itself,世界精神,世界的目的有两种,辩证法即对立统一
yue 2011-12-13 18:05
提出自我意识是进步,但是意识本身更重要。 self-conscience conscience-self 世界的精神(规律、结构)和人的精神(知识和科学)完全不同。人的精神是用符号表示的。世界的精神是用物质表示的。 黑格尔或许认为人的精神就是世界回到自己的中介,或许是错误的。 如果是人的精神就是对世界精神的认识,就可以这样讲。 辩证法。对立统一,对立是相互的否定,统一是相互的否定。 因此,对立统一就是否定之否定。 为了和否定之否定的进程完全一致,对立统一的前提是存在,即对立面各自的自我肯定。 这样总的进程是:各自肯定,相互否定,相互肯定。 好人成为好人,是因为他遇到的是坏人,坏人对他的伤害让他懂得什么是坏。 坏人成为坏人,是因为他遇到的是好人,好人没有对他伤害,没有让他懂得什么是坏。 世界的目的有两种,一是心理的,即动物和人的目的。二是非心理的,即生命现象中的目的。例如植物的花朵为什么鲜艳,完全是有目的的。完全不能说它没有目的。 这样目的产生有两种方式,一是心理活动。二是非心理的活动,而是机械的活动,即通过自己的提供方案,和自然的选择。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2845 次阅读|0 个评论
NBA:一个百分点引发的风波
flybirdissas 2011-11-9 12:22
NBA劳资谈判进行了好几个月了,本应开始的NBA 2011-2012赛季已暂停,甚至整个赛季有可能报销。我注意到劳资谈判的焦点是分成比例,资方最高为51%,而劳方最低为52%,仅相差一个百分点!更糟的是,资方宣布,本周三前达不成一致,无论劳方愿不愿意,分成比例将降至47%,我拭目以待劳方反应。 从这件事看出,美国人很较真,就是因为这一个百分点,NBA整个赛纪可能就没了!以中国人和稀泥式个性,就是5个、10个在分点也早就摆平了。妥协和让步本是人的一种良好品性,但无原则的妥协和让步则绝不是好品性。美国人的较真已近于顽固,无疑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中国人的中庸之道此时应该适用。 再说乔丹,有人很不喜欢他,因为他曾经为劳方代表,为劳方利益而战,如今他是资方代表,并为压低劳方分成而努力。我觉得这无可厚非,在其位谋其政,劳资是对立统一的,如果没有采用下三烂的手段来谈判,我们不应该因此过于指责乔丹。 NBA没得看了,对我们来讲总觉有点遗憾,不过就是遗憾而己,而美国人,不仅是没球看,其对应的产业链将遭受巨大影响,无疑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3735 次阅读|0 个评论
阴阳学说和对立统一学说的差异
热度 1 daodezhenjing 2011-10-18 08:38
现在人们经常把阴阳学说和对立统一学说混淆起来,仿佛对立统一就可以把阴阳学说完全解释,其实这种观点是不了解阴阳学说的根本含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和阳两者是不对等的,确切地是说阴是从属于阳的,阴阳学说所要说明的就是整体决定局部这样一个道理。而对立统一学说中对立的双方是平等的,没有从属关系,更不能说明整体决定局部这种关系,因此,两者是不能混淆的。
个人分类: 哲学|130 次阅读|1 个评论
“创新VS和谐”对立统一象限论
热度 5 liuli66 2011-3-14 07:17
“创新VS和谐”对立统一象限论
曹聪老师提出了一个很好的科学问题和哲学问题“ 创新与和谐的矛盾” 。 从象限论来思考创新与和谐的对立统一,可以得到一些新见。 创新主要是一个经济维度的问题,即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这当然有一个谁获得经济效益的问题,比如:企业、国家、决策者、某个群体、最广大人民、或若干利益相关者组成的network等。 和谐主要是一个社会维度的问题,即为了获得社会效益。比如,社会稳定、平等公平、包容性(inclusive)、生态环境。 创新与和谐的对立统一,表现为四种情况。 在一个社会,在不同的领域,四种情况都是存在的;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和谐创新是最高境界。 当二者不可得兼时,是为了和谐而不创新(保守),还是为了创新而承受冲突,那就要看决策者特别是一把手的利益观和interests了。 —————————— 补充:小武的重大进展: “创新-和谐”三维象限论初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9127do=blogid=422356from=space
161 次阅读|13 个评论
【精選博文】維護封建統治就一定不好嗎?
jiangjinsong 2010-11-11 22:48
有人批評城隍信仰在封建時代維護封建統治 奇了怪了 當時最合理的制度就是封建制度 維護封建統治有啥不好 貴黨不是還沒有誕生了嗎? 建設社會主義時機不是還不成熟嗎? 就是農民起義成功了還不得建立封建皇朝嗎? 我的好友馬克思從來沒有說過維護封建統治就一定不好 他老人家還曾很肉麻地歌頌過資本主義制度呢! 他會替奴隸制辯護 說在那時抓到俘虜當奴隸 而不是立馬吃掉 是一種時代的進步 看看馬兄人家多像我 多善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啊 哈哈哈 清官忠臣良將都有利於封建統治 難道不好嗎? 那貪官漢奸投降外敵入侵的將領欺壓百姓的壞蛋倒是動搖封建統治的根基 導致封建皇朝的倒臺 我們應該歌頌他們嗎? 劉墉劉羅鍋維護封建統治不好 所以我們要歌頌和珅他破壞封建體制的長治久安? 難道他是孫中山派去的臥底? 魯迅 先生曾經辛辣地批判道 封建時代百姓只有坐穩了奴隸和連奴隸也坐不穩的區分 這樣說起來似乎挺沒出息 但事實就是坐穩了奴隸總比連奴隸也坐不穩的時候好一些吧 馬克思主義講辯證法 不能不加分析地認為在一切情況下 統治階級一定與民眾的利益衝突吧 在一定條件下對立 但更基本的關係還是一致的吧? 否則統一體破裂還有什麼封建體制? 階級鬥爭學說也要準確領會才好發言吧 維護社會基本秩序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兵戈不起 這對所有人都有利吧 所以封建時代奴隸制時代資本主義時代的許多文化成就 今天仍然極有價值仍然需要繼承發展 說明了什麼? 人類文化既具有時代性又具有永恆性 既具有階級性又具有普遍的人性 魯迅 先生曾說過 越是具有民族性的越是具有國際性 模仿這種句式 蔣科學教導我們: 越是具有時代性的東東就越是具有永恆性 迅哥說的是空間的對立統一 蔣哥說的是時間的對立統一 都是玩辯證法的高手 哈哈哈 自我吹噓一把 ---------------------------------------------------------- 說明:水平有限,隨時修改。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2616 次阅读|12 个评论
打打基础(1)-等价原理
iwesun 2008-9-11 13:21
打打基础(1)-等价原理 1.打打基础   经常有同学聚会,无论是中学的,还是大学的,常常会被问起:现在混得怎么样了?,俺这个可耻的大民科感觉丢人,就只好说:不好意思,还在打基础。,同学们就会笑,还打基础呢?胡子一大把了,不嫌丢人啊?,丢人,确实丢人,但俺有啥好办法不丢人么?   俺生性懒惰,干事儿还磨磨蹭蹭,上班也迟到早退,那天神童孙尉翔问:要看到我们的差别在哪儿?,俺想了想,差距是巨大的,但有一条可能是根本的,您有红又专,俺又懒又馋。。   看着老鲍纪念他的名师,很羡慕,也想了想,最怀念的是哪个老师?想来想读,就2、3个,俺没上过幼儿园,那时候大家都这样,父母在工厂上班,孩子们自己上山下河,吃饭的时候,知道回家就行。   老师是从小学开始有的,最有印象的第一位是俺的小学2年级的语文老师小吴老师(女),俺那时候胳膊摔断了,小吴老师就每天上家里来给我上课,俺那时候发誓要学好语文,还写了篇作文,记得结尾是这样的:   我目送着吴老师远去的身影,夕阳把吴老师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消失在晚霞的余晖中。   还有一位是初一的英语纪老师(女),在一中,我们是建校的第一批,住校。纪老师也是刚从师范毕业的,挺胖。我那时候不喜欢学英语,作业不做,也不交,于是就被纪老师盯上了,每天下午,自由活动时间,她就满山野地找我,拉着我去她办公室背单词,我烦透了,每次都跑到山上最远最远的角落,躺在草堆里,但每次都能被纪老师找到,也每次把她累得呼哧呼哧的。   其实,对我好的老师,还是很多的,但总体来说,还是小学和中学老师,对我影响大。到了大学,基本上不怎么去上课了(我们那个年代,逃课是很少很少的,不像现在),也没见哪个老师特别有趣,基本上就淡忘了。   最不好意思的是,尽管这几位老师也不是什么名师,但对我下的功夫,可谓不小,但到最后,俺还是把这几门功课都还给老师了,丢人啊!    不过据说大师的弟子,顶多成为罗汉,自修的,才可能成佛。 (有点得意忘形了,狐狸尾巴露出来了)   自修也可能成为魔鬼,自修还是很危险的事业。   打打基础,重新做人。 2.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 ,这词都成了大家的口头禅了,谁能说说,它的确切的含义?   矛盾的统一体,打得不可开交,谁也离不开谁。一个硬币的两面,反手是云,正手是雨。等等等等。但这些都不精确, 精确的描述是轮换对称,轮换是本质,对称是表达,也就是等价性原理和相对性原理。   佛祖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辩证法的大师, 色即空,空即色 ,有人可能会用 ,色=空,空=色(=等号) 代替,其实丢失了佛祖至高无上的智慧,更精确的说法是 赋值,是个动词。    动词和名词的互换,可以通过相空间和实空间的互换完成。    说到对称,老鲍肯定要说我完蛋,对称了,就完蛋了,其实不那么简单,没有完蛋和坏蛋对称,坏蛋也无法横行世界。    对称的顶级原理,是对称和不对称的对称,也就是对称和不对称的互换。谁能做到这一点,只有上帝(真随机)可以。   在空间上造一个球,对称了,但时间上不对称,因为这个球以前没有,时间上要对称,这个球就得烂掉。时间上对称了,空间上又不对称了,因为有个圆心的特殊点,没办法任意一点都对称。   人是造不出满足对称和不对称的互换的完美对称的事物的,只有上帝可以,真随机函数才能满足,这是唯一的一个上帝的权力。   人们喜欢追求真相,尤其是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的今天,存在真相么?能透过真随机追求到你想要的真相么?人真得能通过修炼成为神么?    真相只不过是等价原理的一种表达 ,例如,唯物和唯心讨论,神到底存在么?唯物说不存在,唯心说存在。当年《汤问》里的两个小儿在辨日,大圣孔子都无言以对,估计这两小儿才是真的高人。    神存不存在不是本质问题,神能做什么才是本质问题,因为,神不存在与神存在,但不管事儿,两者完全等价。    为什么大家喜欢追求真相,而忽略了真正的真相--等价原理?   有许多人喜欢穿透等价原理,去追求真相,其实是一种对权力的崇拜而已。    形而上的终极是绝对静止,绝对永恒,绝对连续,绝对均匀,其实也就是虚无,说是唯一的上帝也可以。   辩证法的终极是绝对变化,绝对瞬时,绝对离散,绝对差异,其实也就是不可知,说是众佛也可以。    大家想用一个打倒另一个,想过没有,其实这两个东西是等价的,都是真随机的表现,一个在实空间,一个在相空间,是轮换对称的。   但真随机的轮换对称,已经超出人类的智慧的能力,超出任何物种,任何能够可说的存在的能力,否则,真随机自身将无法存在,存在的只能是伪随机。   有点文化的人,喜欢摆弄老子的1生2,2生3,3生万物,感觉里面有宇宙的奥秘,谁揭开了,就能掌控万物。其实也有点好笑,从3岁小孩开始数数的时候,就明白这个道理。   当然老子是怪胎,生下来就80岁了,所以数数学的比一般人慢,尽管在娘胎里可能也想明白了,但总的生下来才能开口讲话吧。   人们对一个80岁的老头,数数,迷惑不解,伟大的定律就如此诞生了。   数数真的很伟大,人类的认知就是从数数开始的,尽管后来把数搞连续了,微积分也流行了,但人们真的越发不理解数数的含义了,1为什么是1,不是2?   没有在娘胎里呆上80年的经历,别学老子玩数数,生搬硬套,搞出个无中生有的法则,就以为能玩转地球?    等价原理才是根本,无中生有与从无穷多截取有限,完全等价,根本没必要惊叹虚无到存在的起源。   老子是伟大的,装模作样学老子数数的人不是! 3形而上   女儿的超级能难倒全人类的问题, 为什么我是我,而不是你? (她问之前就知道这个问题超级难。)我回答不出,她有个答案,因为我是你了,你还会问为什么我是我不是你?。   循环定义是无解的。   从形而上看(描述的意思)辩证法,是一个科学发展的历程。刚一开始,我存在了,你想问,我为什么存在?   科学从数数开始,就是1是1,2是2,没啥理由。刻舟求剑,就是如此,先跳到河里再说,不需要理由的。如果这是形而下,没有形而下,就没有科学,如果老是担心世界变来变去,最后只好放弃。别管这么多,你认为他不变,就是了。   你认为他不变,就真的能找到不变得时候,刻舟求剑怎么了?船不开,就真的能找到剑!   船不开,还刻个啥呀?直接跳下去不就行了?苯!    科学是个笨人的门派,就这么笨,科学家的本质都是猪,绕不开这个节的。   船不开也刻,是有好处的。尽管船没开,但时间在流逝,睡上一觉,你还能记住是那条船,那个座位么?    科学原来这么简单,就是做个记号。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科学的本质就在对抗时间,化动为静,才是科学。    形而下,就是1,2,3,4,5,6,7,8。   记号太多,也要乱,在网上闲逛,看到好玩的就会说两句,到处拉屎,这么多年,你还能找到你拉的屎么?俺是一辈子都找不到了。   那阵么办?活人不让拉屎也得憋死,得管管12345678,用ABCD,给12345678拍排序。   ABCD一出,果然厉害,12345678老老实实就序,修正主义大发展。   船动了,不怕,咱修正补偿,浪来了,不怕,咱还是修正补偿,曾几何时,人类甚至认为,修正主义就是一切,一切皆可修正和补偿。   牛顿很伟大,微积分很伟大,傅立叶很伟大,拉普拉斯很伟大,这些老修的功力非凡,第一次让人类的认知,走出了地球,能够描述天堂的景象。   但也就是这个阶段,人类感觉快要升天了,根本瞧不上老对手,辩证法了, 你变,我就修!你变变变,我修修修!    形而中,ABCD的修正主义。   修正主义也有穷途末路的时候,修正是根据已知来修正未来,你的修正,恰恰改变了已知,头疼,无解和不稳定解得情况越来越多。    修正主义原来也存在禁区!   辩证法又跑出来叫了,世界是运动的,是普遍联系的,是对立统一的。   辩证法就会瞎叫唤,你拿出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才服你!   辩证法就是喜欢叫唤,你叫他解决问题,他也就是拍脑袋,向左?向右!,你让他说出个道道,他就给你饶,把你饶迷糊为止!   尽管辩证法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但他给修正主义的一顿闷棍,确实让形而上老实了。    形而上认识了连续体,就以为能够具有Q的力量,却发现离Q越来越远,Q做事的风格,毫无道理,打个响指,就能让宇宙回到大爆炸时代。   形而上彻底绝望,知道自己一辈子成为不了Q了。   绝望之前是修正主义,还处于形而中阶段,绝望后才发现自己进化了,成形而上了。   形而上放弃追求真相,恼人的无解和测不准,咱绕着走,不可知就不可知,为所谓,咱定一个东西,代表不可知,这个不可知的定义,就是一种认知。   回头想想,走过的路,其实也不那么扎实,原本就是刻舟求剑,是一种临时将就,没办法的办法,12345678看着挺整齐,其实也未必,2453817,也是可以的,谁比谁更特殊?根本没有。    形而上,等价原理。   跳出三届,不再五行,形而上才大彻大悟,啥是可为?啥是不可为?可为的还在修正主义,等价性原理并不能开天辟地,换个说法而已,但能换个更好的说法。但这样换个说法的说法,可以避免许多毫无意义的修正和测量,修正和测量的原理,可以从等价性原理中直接得到。   不可知永远是不可知,你饶开了,并不等于你可知了,你知道的是另一个事物而已。   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是可以从信息编码的基本规律中得到,纯数学是可以和物理直接接轨的。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Q不再现实世界,Q在认知空间,认知空间,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等价原理保证的,基础定义是任意的,只要等价就好。   Q在现实空间,根本不管东家长、李家短,博格是不是邪恶,Q只会搞恶作剧,对于万能的Q,除了玩玩,活着还能有啥意思呢?    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解决。
个人分类: 杂感集和|1521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2: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