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雌激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未说完的故事:女性更易患老年痴呆症?
热度 4 qpzeng 2015-4-2 10:08
昨天我说到女性长寿的秘密在于雌激素的“神奇”作用——抗炎。不过,行家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其中还有很多矛盾之处和未解之谜。 比如,女性在绝经期后雌性激素分泌大减,它又如何能让女性长寿?其次,有很多数据都表明,老年女性比老年男性更易患上老年痴呆症,这岂不是与雌激素抗炎并导致女性长寿的推论相矛盾? 还是让事实说话吧!有关女性更易患老年痴呆症的结论来自流行病学研究,一是女性老年痴呆患者占2/3;二是女性老年痴呆症患者脑部的噬斑沉积更严重;三是女性老年痴呆症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特征更吻合。于是,女性绝经期后雌激素分泌下降被理所当然地归结为女性更易患老年痴呆症的主要原因。 的确,女性绝经期后血清雌二醇水平急剧下降,甚至低于正常男性的血清浓度。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无论衰老还是痴呆,大脑中类固醇激素的水平始终不变,也就是说血清雌二醇水平的降低不会导致大脑雌二醇水平的降低! 一项雌二醇定量测定发现,女性老年痴呆症患者大脑中雌二醇含量,在60-79岁之间与正常值比较无显著差异,只有80岁以上才会出现下降。倒是正常男性大脑组织的睾酮含量随年龄增长而不断下降。 这些研究结果似乎都不支持女性更易患老年痴呆症的结论,更不支持患病原因就是更年期后雌二醇分泌减少。退一步说,假如女性老年痴呆症确实与雌二醇减少有关,那么给患者补充雌二醇应能改善病情吧? 可是,事与愿违,在一项“妇女健康引领记忆研究”(WHIMS)的临床试验中,共有4532位年龄在68岁以上女性参与研究,经过4年半的激素治疗,老年痴呆症患者却增加两倍,而且增加乳腺癌、肺动脉栓塞和中风的风险。 由此可见,女性老年痴呆患者较多的原因并非雌二醇下降,而有可能是另外的原因,比如女性寿命较长,可能带病生存,而男性寿命较短,难以跟同龄女性比较。另外,女性易患妇科疾病,尤其常被白色念珠菌(病原真菌)感染,体内炎症水平很高也是一个可能的原因。 参考文献 Barnes LL, Wilson RS, Bienias JL, Schneider JA, Evans DA,Bennett DA (2005) Sex differences i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lzheimer disease pathology. Arch Gen Psychiatry 62(6):685–691 Corder EH, Ghebremedhin E, Taylor MG, Thal DR, Ohm TG, Braak H (2004) The biphasic relationshipbetween regional brain senile plaque and neurofibrillary tangle distributions: modification by age, sex, and APOE polymorphism. Ann N Y Acad Sci 1019:24–28 Grimm A,Lim YA,Mensah Nyagan AG, Götz J, Eckert A(2012) Alzheimer's Disease, Oestrogen and Mitochondria:an Ambiguous RelationshipMol Neurobiol 46:151–160 Hy LX, Keller DM (2000) Prevalence of AD among whites: a summary by levels of severity. Neurology 55(2):198–204 Rosario ER, Chang L, Head EH, Stanczyk FZ, Pike CJ (2011) Brain levels of sex steroid hormones in men and women during normal aging and in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biol Aging 32:604–613.
个人分类: 科普集萃|2169 次阅读|5 个评论
雌激素与智商
热度 21 wxy19911226 2014-12-7 20:58
这两天看了《自然》( N ature )杂志的一篇综述文章(review)——“雌二醇和雌激素受体的神经保护作用”,作者把这个话题写得清晰简洁,通俗易懂。而我之所以决定写这篇日志,是基于三个原因的:1、科学研究要尽可能被我们老百姓所了解;2、科学研究要尽可能有助于提高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品质;3、科学研究要接地气儿。恰巧,这篇文章及我查找的其他相关信息有这样的功能。话不絮烦,走…… 我上高二以前,以为只有女性才能分泌雌激素,以为只有女性的性腺才能分泌雌激素。那时的我是多么滴可爱啊!岁月如梭,现在,大家都知道男性也能分泌雌激素,男女的骨组织、大脑、脂肪组织都能够分泌雌激素。这不是一个标新立异的噱头,而是常识。与之相对应的是,女性也能分泌少量雄性激素。道理很简单,因为从雄性激素(睾酮)到雌激素(雌二醇)的转变只有一步之遥,就像沸水到水蒸气的距离。所以,大家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不可否认 ,女性的雌激素比男性高得多。也不可否认,性腺产生的雌激素远远多于骨组织、大脑和脂肪组织产生的。但你不可就此认为雌激素对男性不重要,更不可认为大脑、骨头和脂肪产生的雌激素可忽略不计。恰恰相反,它们起着”关键先生“的作用。我现在要讲的就是其中的一位关键先生——脑源性雌激素。 脑源性雌激素是指大脑分泌的雌激素。雌激素的产生需要原料,这种原料叫做胆固醇。胆固醇在蛋黄、肝脏、动物的脑组织和鱼等动物性食品中比较多。对于胆固醇,它在我们心中的形象可能是它能造成各种心血管疾病。不错,过高的胆固醇是容易引起各类心血管疾病,这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胆固醇并不是恶魔撒旦,平衡好它在我们体内的含量才能健康。这不,女人没有足够的胆固醇,怎么去产生雌激素,男人没有足够的胆固醇,又怎么去产生睾酮。还要不要生活了,还要不要后代了???? “关键先生”脑源性雌激素在大脑里扮演什么角色呢?譬如今天我不小心撞到头了,肿了个大包,这倒没什么,可大脑里的细胞也受伤了,它要复原,怎么办?这时候脑子里的雌激素就起作用了,它能帮助受伤的细胞复原。就像你受骨伤了,武林药师给你来点玉金散一样。那它到底怎样起作用?原来,神经细胞表面有它的受体,能接受雌激素传来的信息,并把这种信息告诉神经细胞里的其他成员,引起神经细胞的基因发生表达上的变化,产生新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以是结构蛋白,也可以是调控蛋白,如果是调控蛋白,它又会涉及到细胞的其他代谢途径,比如糖代谢、脂质的代谢等,确实,雌激素就是对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的各类代谢其调节作用,从而达到修复损伤的目的。当然,传递这种信号的途径有很多条(如PI3K–AKT–GSK3β 途径,notch途径),它们像渔网一样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极其复杂。 还得说明,不止神经元表面有雌激素的受体,神经元的胞质、核表面及核内都有其受体,都对神经元的代谢起着空间和时间的调控。所以,如果雌激素水平失调,或是生产雌激素的车间或辅料(芳香酶就是催化睾酮转化为雌二醇的一种酶)出问题了,那这种修复过程就会出现障碍,导致脑子不好使。其他脑损伤,比如中风、脑溢血等也是这个道理。有时候,即使脑子没受伤,但脑内的雌激素水平太低也会导致脑子不好使,比如造成老年痴呆症的原因之一就是老年人的激素水平下降,而雌激素对女性又更为重要,所以,虽然女性的雌激素水平总要比男性高,但女性绝经后患老年痴呆症的概率要比男性高。顺便提一下,雌激素对骨头的影响也很大,所以绝经后的妇女易患骨质疏松症。 研究者们是怎样发现这些现象的呢?其实,他们像我们一样聪明。他们用小鼠做实验,(1)把母小鼠的卵巢(产生雌激素的性腺)和公小鼠的睾丸摘除,看它们的学习、记忆和认知能力有没有缺陷,再在给它们人工打入雌激素,看会不会恢复(如果有缺陷的话);(2)在雌雄小鼠身上用反义寡核苷酸将编码芳香酶的基因给失活掉,看小鼠会不会变蠢,补入雌激素后呢?(3)在雌雄身上打入芳香酶的抑制剂,看小鼠变不变蠢;(4)阻断揣测的信号网中的某些途径,看变化;(5)不断探索新信号途径,扩大并完善信号网;(6)观察临床病人,探索雌激素与疾病的关系,探索治疗方法;(7)一切可用的手段与机器。对于这种技术问题,不必深究。 现在,治疗这类疾病的方法主要就是使这些信号网正常化,有些治疗药物会导致男性女性化,好在有些药物并不会,但不排除它有别的副作用,是药三分毒嘛。 对于我们而言,更有用的是去预防这些不利情况的发生。 这里不得不提到女性的绝经(menopause)与男性的衰老。因为这是影响激素水平的关键因素。你可能会想,小孩的雌激素水平也可能不高啊,对,这就是他在成长的原因。女性一般在50岁左右绝经,其表征就是一年没来月经了,在绝经前期的一个时间段,叫围绝经期(perimenopause),一般在正式绝经前的7、8年,就是我们常讲的更年期(严格地讲,更年期就是绝经期,男人也有更年期)。这段时间,月经周期会不规律,睡眠不好,皮肤脆弱干燥,潮热,情绪波动,心悸和阴道干燥等问题。除非特别严重,否则都属正常现象。 前面讲过,胆固醇是原料,所以要注意饮食,适当吃些胆固醇和脂肪高的食品,不要盲目减肥,注意睡眠,使内分泌正常化。 减少不良的饮食频率,比如长期喝咖啡、抽烟、喝酒、吃烧烤等。不过,如果您自恃先天好、怎么吃都吃不坏,那倒是可以挑战下的。 几个网站 梅奥诊所官网(梅奥是世界上排名顶尖的医院,虽然叫诊所,可足够大) http://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perimenopause/basics/symptoms/CON-20029473 Medscape医学网站(有很多保健的有价值的信息和网上大夫) http://www.medscape.com/ Webmd网站(很多实际的医学知识和网上大夫) http://www.webmd.com/menopause/tc/menopause-and-perimenopause-overview?page=3 Rilist网站(可以查询到各种药物的详细信息,指导用药) http://www.rxlist.com/catapres-drug.htm 图片来自网络
21958 次阅读|43 个评论
含雌激素避孕药增加乳腺癌风险
热度 27 何裕民 2014-10-16 17:02
记得几年前与某反中医人士在上海电视台的“陈蓉博客”辩论时,笔者提到部分避孕药可以提升乳腺癌危险时,那位所谓的科普百事通先生不以为然,认为笔者是无稽之谈,不久,有一位专业出身的药监干部,对笔者所说的常服避孕药会致癌,也认为是言之无据。其实,恰恰孤陋寡闻的不是笔者,而是那位百事通先生。这方面证据充分。 例如,新的证据,近期发表在《Cancer Research》(癌症研究)期刊上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经常运用口服避孕药,尤其是含雌性激素制剂,会增加患乳腺癌风险。   “在过去一年中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近期口服避孕药与未服用或很久前服药相比,增加了患有乳腺癌风险,这些风险的差别可能与口服避孕药配方(主要是雌激素含量)有关。”西雅图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公共健康科学部公共卫生硕士Elisabeth F. Beaber教授强调说。   他领导的团队在1990~2009年期间对于西雅图-普吉特海湾地区某一健康保健系统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中,在对涉及1102名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与其他的21755患者进行了比照研究和综合评估,结果发现,近期服用口服避孕药(近期是指在1年内服药至少一次)与一年内从未使用过口服避孕药相比,口服避孕药使用情况与乳腺癌风险增加率相关(OR=1.5; 95% CI, 1.3~1.9)。而且,避孕药中雌激素含量越高,患乳腺癌的比例越高(不同的避孕药,其含雌激素量可以分成高、中、低三类)。因此,非常明确,含雌激素的避孕药可以增加乳腺癌患病率是确凿无疑的。 其实,作为佐证,美国乳腺癌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在近期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专综合家们评估后认定,这下降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控制妇女雌激素的运用(美国女性及医生滥用雌激素的情况,远较中国严重),二是乳腺普查的普及。 因此,慎用雌激素类制品,应该成为女性防范癌症(主要是乳腺癌,也包括部分卵巢癌)的不二法门。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健康|3912 次阅读|27 个评论
男人肥胖预示“女性化”?
热度 15 qpzeng 2014-6-17 07:11
把肥胖解释为单纯由能量摄入失衡引起不足以说明人们对饮食及生活方式的不同响应范围,而生理学及解剖学变异可能与肥胖现象有关。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在PLoS One发表文章,破天荒地提出了一个男人肥胖预示“女性化”的假说,即男人肥胖现象是因为体内雌激素过多而引起的。 作者提到,来自贫困家庭的女孩比她兄弟都要胖,而富裕家庭却不出现这种情况,这说明雌激素对脂肪积累有很大影响,不管其经济条件有多差。 在西方发达国家,男女肥胖率大致相当,而贫困国家的肥胖则是女多于男。作者发现,女性对男性的肥胖比例与日常用品总数成反比,由此得出结论:发达国家男女肥胖人数相等甚至胖男多于胖女是因为男性接触环境中雌激素类物质的结果。 这种环境中的雌激素类物质即“外源雌激素”(xenoestrogen)主要来自豆制品(异黄酮)及聚氯乙烯塑料,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豆制品消耗量极大。作者指出, 雌 激素之所以能增加体重,是因为它们能抑制甲状腺的功能,同时还能控制下丘脑的运作。 这个假说的主体针对的是西方男人,但东方男人的情况应与此类似。理由是:西方男人的“女性化”已使精子数量大幅度降低,而东方男人精子锐减的现象不是也很常见吗? 我认为,这项研究结论虽然被“谦虚”地冠以假说,但还是由相当丰富和完整的数据得 来 的,只是尚未通过实验加以证实。 不过,下面的研究结果似乎支持本文的结论,只是对雌激素来源的解释不同。 这 篇报道( Obesity may influence heart function through sex hormones )这么说:睾酮(一种雄激素)可以通过芳香酶转变成雌二醇(一种雌激素),其活性在肥胖者中增强,使得雌二醇升高,而睾酮降低 。 你认为这个研究结论靠谱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男人就少吃豆腐、少喝豆浆吧!如果你觉得是无稽之谈,那就照吃不误! 我不妨照此发挥一下:小伙子想变胖,多吃豆腐;个性暴躁的“胡须男”要让性格变得柔和一点,多吃豆腐!再进一步推论,大姑娘太瘦,怎么吃也不胖,那是雌激素分泌不够,也要多吃豆腐!哈哈,信不信由你! 以下是原文的题目和摘要: The Estrogen Hypothesis of Obesity The explanation of obesity as a simple result of positive energy balance fails to account for the scope of variable responses to diets and lifestyles. It is postulated that individual physiological and anatomical variation may be responsible for developing obesity. Girls in poor families develop greater adiposity than their male siblings, a trend not present in richer environments. This indicates strong influence of estrogen on fat accumulation irrespective of poor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Obesity rates in males and females of developed nations are similar, while in poorer nations obesity is much more prevalent in females. Female to male ratio of obesity correlates inversely with gross domestic product. Therefore, the parity of male and female obesit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may result from male exposure to environmental estrogen-like substances associated with affluence. These hormonally driven mechanisms may be equally active within both sexes in more developed areas, thereby increasing overall obesity. 以下是Science Daily的相关报道: Are female hormones playing a key role in obesity epidemic? Date: June 13, 2014 Sourc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Summary: An imbalance of female sex hormones among men in Western nations may be contributing to high levels of male obesity, according to new research. Scientists suggest that obesity among Western men could be linked with exposure to substances containing the female sex hormone estrogen -- substances that are more often found in affluent societies, such as soy products and plastics. In some Western nations, male obesity is greater than female obesity. While poor diet is no doubt to blame, we believe there is more to it than simply a high caloric intake, Mr Grantham says. Credit: © bahrialtay / Fotolia An imbalance of female sex hormones among men in Western nations may be contributing to high levels of male obesity, according to new research from 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In a paper published in the online journal PLOS ONE , researchers from the University's School of Medical Sciences suggest that obesity among Western men could be linked with exposure to substances containing the female sex hormone estrogen -- substances that are more often found in affluent societies, such as soy products and plastics.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by University of Adelaide medical student James Grantham and co-authored by Professor Maciej Henneberg, Wood Jones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ical and Comparative Anatomy. Mr Grantham compared obesity rates among men and women from around the world with measures such a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affluence on obesity. He found that while it was normal for wome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to have significantly greater levels of obesity than men, the developed world offers quite a different picture. Hormonally driven weight gain occurs more significantly in females than in males, and this is very clear when we look at the rates of obesit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Mr Grantham says. However, in the Western world, such as in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 and Australia, the rates of obes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are much closer. In some Western nations, male obesity is greater than female obesity. While poor diet is no doubt to blame, we believe there is more to it than simply a high caloric intake, Mr Grantham says. Professor Henneberg says: Exposure to estrogen is known to cause weight gain, primarily through thyroid inhibition and modulation of the hypothalamus. Soy products contain xenoestrogens, and we are concerned that in societies with a high dietary saturation of soy,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this could be working to 'feminize' the males. This would allow men in those communities to artificially imitate the female pattern of weight gain. Another well-established source of xenoestrogen is polyvinyl chloride, known as PVC. This product is in prominent use in most wealthy countries, from plastic medical devices to piping for our water supplies. Professor Henneberg says micro-evolutionary changes may be occurring within Western societies that could also be leading to changes in testosterone and estrogen in men. This would certainly explain the various concerns about sperm count reductions among men in developed nations, he says. Professor Henneberg and Mr Grantham say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better understand whether or not environmental factors are leading to a feminization of men in the Western world. Story Source: The above story is based on materials provided by University of Adelaide . Note: Materials may be edited for content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 James P. Grantham, Maciej Henneberg. The Estrogen Hypothesis of Obesity . PLoS ONE , 2014; 9 (6): e99776 DOI: 10.1371/journal.pone.0099776
个人分类: 健康生活|9659 次阅读|24 个评论
男性衰老与雌激素关联研究的知识发现
xupeiyang 2013-9-13 10:48
NEJM:男性衰老,雌激素分泌不足也是关键 本·艾弗森参与了一项针对20岁至50岁男性的研究。受试者志愿让睾酮停止分泌16周。科学家们正在跟年长的男性身上重复此项研究,以衡量他们的生命力。 这是许多中年男人的痛苦:他们开始有了大肚腩,开始减少健身器械的配重,而且不知为何,没有了年轻时候的性欲。 一个已经明确的元凶是睾酮,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男人产生的雄性激素渐渐变少。但现在还出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新答案。医生称这个答案会为有关男性身体如何变老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结果证明,雌激素,也就是女性荷尔蒙,在男性身体中发挥的作用远大于之前的想像,而且,与女性一样,雌激素水平降低会导致男性腰围增大。 http://www.bio360.net/news/show/7055.html 原文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206168 Start A-Literature C-Literature B-list Filter Literature ​ A-query: estrogen deficiency and men C-query: aging The B-list contains title words and phrases (terms) that appeared in both the A and the C literature. 150 articles appeared in both literatures and were not included in the process of computing the B-list but can be viewed here . The results of this search are saved under id # 8922 and can be accessed from the start page after you leave this session. There are 148 terms on the current B-list ( 27 are predicted to be relevant), which is shown ranked according to predicted relevance. The list can be further trimmed down using the filters listed in the left margin. To assess whether there appears to be a biologicall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 and BC literatures for specific B-terms, please select one or more B-terms and then click the button to view the corresponding AB and BC literatures. Use Ctrl to select multiple B-terms. http://arrowsmith.psych.uic.edu/cgi-bin/arrowsmith_uic/edit_b.cgi job id # 8922 started Thu Sep 12 22:03:33 2013 Max_citations: 50000 Stoplist: /var/www/arrowsmith_uic/data/stopwords_pubmed Ngram_max: 3 A_query_raw: estrogen deficiency and men Thu Sep 12 22:03:38 2013 A query = estrogen deficiency and men started Thu Sep 12 22:03:38 2013 A query resulted in 548 titles C_query_raw: estrogen deficiency and men Thu Sep 12 22:03:40 2013 C: estrogen deficiency and men 548 A: pubmed_query_A 548 AC: ( estrogen deficiency and men ) AND ( estrogen deficiency and men ) 548 C_query_raw: aging Thu Sep 12 22:03:52 2013 C: aging 288515 A: pubmed_query_A 548 AC: ( estrogen deficiency and men ) AND ( aging ) 150 C_query_raw: aging Thu Sep 12 22:03:55 2013 C: aging 288515 A: pubmed_query_A 548 AC: ( estrogen deficiency and men ) AND ( aging ) 150 C query = aging started Thu Sep 12 22:03:56 2013 C query resulted in 50000 titles A AND C query resulted in 150 titles 2225 B-terms ready on Thu Sep 12 22:04:49 2013 Sem_filter: Genes Molecular Sequences, and Gene Protein Names 148 B-terms left after filter executed Thu Sep 12 22:07:15 2013 Sem_filter: Activities Behaviors Anatomy Chemicals Drugs Concepts Ideas Devices Disorders Genes Molecular Sequences, and Gene Protein Names Geographic Areas Living Beings Objects Occupations Organizations Phenomena Physiology Procedures 148 B-terms left after filter executed Thu Sep 12 22:08:24 2013 B-list on Thu Sep 12 22:20:14 2013 1 wnt 2 akt 3 beta catenin 4 metabolic syndrome 5 aromatase 6 bone mineral density 7 abeta 8 rankl 9 adiposity 10 body mass index 11 igf 12 estrogen receptor alpha 13 estrogen receptor 14 fat mass 15 sclerostin 16 femur 17 hip 18 receptor gene 19 eralpha 20 estrogen receptor beta 21 androgen receptor gene 22 bace1 23 insulin growth factor 24 body mass 25 aromatase gene 26 protein kinase 27 diabetes mellitus http://arrowsmith.psych.uic.edu/cgi-bin/arrowsmith_uic/view_b_txt.cgi?ID=8922 知识发现实例:男人雌激素缺乏与骨矿物质密度,衰老与 骨矿物质密度的关系研究文献。 Start A-Literature C-Literature B-list Filter Literature ​ AB literature B-term BC literature estrogen deficiency and men bone mineral density aging 1: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Testicular Failure: Evidence for a Role of Vitamin D 25-Hydroxylase in Human Testis. 2011 Add to clipboard 2: Hypothalamic involvement and insufficient sex steroid supplement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low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women with childhood onset craniopharyngioma. 2011 Add to clipboard 3: A novel mutation in the human aromatase gene: insights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erum estradiol, longitudinal growth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an adult man under estrogen replacement treatment. 2008 Add to clipboard 4: Bones and Crohn's: estradiol deficiency in men with Crohn's disease is not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bone mineral density . 2008 Add to clipboard 5: Ten-year GH replacement increases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hypopituitary patients with adult onset GH deficiency. 2007 Add to clipboard 6: Circulating sex steroids, sex hormone-binding globulin, and longitudinal changes in forearm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and men: the Tromso study. 2007 Add to clipboard 7: Self-reported number of remaining teeth is associated with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the femoral neck, but not of the spine, in Japanese men and women. 2004 Add to clipboard 8: Relationship of estrogen receptor genotypes to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to rates of bone loss in men. 2004 Add to clipboard 9: Bioavailable estradiol and an aromatase gene polymorphism are determinants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changes in men over 70 years of age. 2003 Add to clipboard 10: Effects of suppression of estrogen action by the p450 aromatase inhibitor letrozole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bone turnover in pubertal boys. 2003 Add to clipboard 11: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the risk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the Rotterdam Study. 2002 Add to clipboard 12: Relation of ascorbic acid to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self-reported fractures among US adults. 2001 Add to clipboard 13: 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 in a man with congenital aromatase deficiency: effects of different doses of transdermal estradiol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hormonal parameters. 2000 Add to clipboard 14: Correlation between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sexual hormones in healthy Chinese women. 2000 Add to clipboard 15: Serum oestradiol and oestrogen-receptor gene polymorphism are associated with bone mineral density independently of serum testosterone in normal males. 1998 Add to clipboard 16: Treatment of isolated hypogonadotropic hypogonadism effect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bone turnover. 1997 Add to clipboard 17: Determination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by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single photon absorptiometry in subclinical hyperthyroidism: a risk of early osteopaenia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1992 Add to clipboard 1: Milk and yogurt consumption are linked with higher bone mineral density but not with hip fracture: the Framingham Offspring Study. 2013 Add to clipboard 2: Effect of dietary taurine and arginine supplementation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growing female rats. 2013 Add to clipboard 3: The Influence of Aging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diposity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Jordanian Postmenopausal Women. 2013 Add to clipboard 4: Effects of low-dose testosterone undecanoate treatment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bone turnover markers in elderly male osteoporosis with low serum testosterone. 2013 Add to clipboard 5: Longitudinal changes in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healthy elderly women in southern Taiwan. 2013 Add to clipboard http://arrowsmith.psych.uic.edu/cgi-bin/arrowsmith_uic/show_sentences.cgi
个人分类: 知识发现|2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乳腺/卵巢癌:肥胖不是好事情
热度 30 何裕民 2012-9-24 13:20
乳腺癌是世界上女性最常见的癌症,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以及早期检查的大量开展,我国乳腺癌发生率(发现率)在快速增加中。可以说,乳腺癌是现在中国城市女性中最致命的“健康杀手”之一。卵巢癌的情况类似于乳腺癌,其 发病率近年来在中国大城市中也在快速上升中。两者 都与饮食、肥胖及雌激素升高等因素有关。 饮食难逃瓜葛 尽管乳腺癌 / 卵巢癌的病因至今还不十分清楚,但有许多证据说明饮食因素与这两种癌症的发病有着明显的关系。 何 教授有一位患有乳腺癌多年的网友,主治医生曾不止一次地提醒她,不要吃牛羊肉等高热量食物,少吃海鲜、螃蟹等。看了何教授的有关文章后,她深刻地反省自己。 2008 年 3 月复发前几个月,她曾一口气吃了 8 只螃蟹,并在冬日的休闲中经常和朋友们去吃涮牛羊肉。于是,再次再次复发转移了,肿瘤指标疯长几十倍。 2009 年发病前的 2 月份,又值冬春的季节,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她,一周内又 2 次吃涮牛羊肉,且狂吃;回到家乡后,朋友又请她吃蟹黄包子,于是几十天内肿瘤指标狂涨,而肿瘤指标的狂涨就意味着癌细胞重新裂变的开始。 乳腺癌的高发,与高脂肪、高蛋白质的动物性食物摄入越来越多有明显的关系。故流行病学专家提出警告:如果我们不降低饮食中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乳腺癌的发病率还会继续飙升。 美国一直以来是乳腺癌发病率很高的国家。有研究发现:移居美国的日本人改用美国的饮食后,乳腺癌的发病率随之明显升高,逐渐与美国人水平接近。也有研究报道:中国人到欧美国家后,饮食结构和方式逐渐和当地趋同,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开始接近于欧美国家。这主要体现在第二代身上,第一代差异还不大。 卵巢癌的情况也类似于乳腺癌。 为什么移民后,基因没有改变,而乳腺癌的概率大幅度升高,几乎跟美国的女性差不多呢? 饮食因素的改变就是罪魁祸首! 我们比较一下中国、日本和美国的饮食差异,不难了解食物谱与疾病谱的对应关系。相对于美国,中国、日本都是个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国家;在日本,食物中脂肪提供的热量占总热量的比例为 10% ~ 15% ;而在北美洲,这个比例增加到 40% 。因此,人们得出一个结论:遗传因素并不是患乳腺癌的主要决定因素,后天生活环境的改变,高脂肪和高蛋白的西方膳食结构,才是导致乳腺癌 / 卵巢癌发病率增加的主要因素。 可以说乳腺癌(也包括卵巢癌)也是一种与高脂肪饮食及高营养状况密切关系的疾患。 近 30 年来,亚洲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随着亚洲国家经济情况的改善,这两种癌症的发病率也直线攀升。例如,上海某区 1990 年代末乳腺癌的发病率几乎比 1980 年代末上升了一倍!现在,这两种癌症都已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高发癌症了。而促使发病率快速攀升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膳食结构的快速改变——快速高脂肪、高蛋白质化! 肥胖者此类癌症高发 俗话说:一胖百病缠。肥胖对人们健康的危害,早已人尽皆知。它不仅会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索”,更是引起人类致命杀手“癌症”的直接诱因。国际抗癌联盟 2009 年发布研究结论说:肥胖与酗酒是(城市)癌症的元凶。因此,控制肥胖是防范癌症的关键! 2003 年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粮农组织发布的《膳食、营养与慢性病预防》的专家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膳食和生活方式因素与肥胖、 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癌症发病危险性相关关系的证据,这个资料尤其提到人们要控制肥胖。 《新版指南》指出:肥胖女性比肥胖男性患恶性肿瘤的危险更高,即:胖易致癌。有充分的证据显示,身体肥胖度较高可以导致乳腺癌(绝经后)和子宫内膜癌等。 国外的研究明确提示,这两种癌症,特别乳腺癌,肥胖者更容易患。 另外,肿瘤康复期的营养过剩也有很大的危害,会为肿瘤复发推波助澜。也有研究证实,乳腺癌康复后,肥胖者更易于复发,可不慎乎?! 天津有一位乳腺癌患者, 35 岁,身高 160 厘米左右,她告诉笔者:“当自己查出来是乳腺癌时,体重有 85 千克,后来又查出自己患有糖尿病。去看医生,医生告诉她,你现在的治疗方案就是两个字:减肥!”确实,不减肥不行了。该患者以前特别爱吃肉,喜好香肠、腊肠之类的。后来她痛下决心,少吃肉、多吃些植物类食物,再加强运动,效果还真好!当笔者看到她时,大约 65 千克左右,效果很明显。她告诉笔者,虽然有糖尿病,但她自己现在都不用吃药了,控制饮食,多运动,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乳腺癌手术后,现在康复得很好。 还有一例,也值得我们思考。 2009 年笔者在广州遇到一位乳腺癌患者, 60 岁出头,曾咨询关于乳腺癌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的问题。看了她的体型,挺着个肚子(向心性肥胖),她说自己有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看到她这个体型和有“三高”,我估计她平时饮食肯定有问题,就问她:“你平时常吃什么?”她说:“我很喜欢吃酱牛肉,今天中午吃的猪大肠,晚上回去女儿给我做了猪蹄吃。”笔者说:“你的饮食有问题,再这样吃下去,会有不良后果的。”她困惑的问:“我的饮食有问题吗?我这么多年几乎一直都是这么吃的啊?!”问题就在于此。可以说很多女性患者饮食上有误区。这是无知造成的,必须赶快改正。 可以肯定地说:肥胖和乳腺 / 卵巢癌的关系非常密切。肥胖和这些癌症的关系可能和 肥胖者身上脂肪过多,就会刺激体内激素水平的提升,如脂肪细胞能释放雌激素,会增加女性肥胖者患癌的风险。 高脂肪→雌激素→癌变 30 年前,乳腺癌的发病率在欧美发达国家非常高。因为欧美的主导性饮食是以动物脂肪类为主体的。而在当时的中国,人们以谷物类为主食,人们的餐桌上往往只有几个蔬菜,荤菜吃的很少。所以乳腺癌在中国发病率很低,但是近 30 年来中国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我们的餐桌上肉鱼蛋奶应有尽有。 有报道说,以肉食为主比以素食为主的妇女乳腺癌的患病率增加 30 %。研究证明,脂肪摄入量与体内雌激素水平有关。从高脂肪饮食改为低脂肪饮食后,几周内细胞质内的雌激素受体水平就会下降。还有一些研究表明,低脂肪饮食和避免肥胖可以延长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 研究证实,女性激素,包括雌激素和黄体酮水平过高与乳腺癌密切相关。对女性的一生来说,动物性食物对女性雌性激素的影响,明显高于植物性食物对女性雌性激素的影响。 根据坎贝尔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的数据, 西方女性一生中的雌激素水平至少要比中国农村妇女高出 2.5 ~ 3 倍。这样巨大的差异造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引用世界上最著名的一个乳腺癌研究机构的阐述: 大量证据证明, 雌激素水平是乳腺癌发病危险的决定性影响因子。雌激素不仅直接参与癌症发病的过程,它也往往会提示有在乳腺癌危险中发挥作用的其他雌性激素的存在。雌激素和相关激素水平升高实际上是摄入高动物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的传统西方膳食的结果。 笔者在临床和讲座过程中接触过很多癌症患者,据观察,癌症患者,譬如胰腺癌、胃癌会出现消瘦或营养状况不佳的情况。但乳腺 / 卵巢癌患者,消瘦或营养不良的很少,很多患者甚至出现超重、营养过剩的现象。很多乳腺癌患者还在想方设法吃各种补品,认为自己是癌,肯定就是虚,要补,所以盲目食用蛋白粉、甲鱼、虾等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的大有人在!我们的观察表明:与其他癌症不一样的是:乳腺 / 卵巢癌患者手术、化放疗后一定要严格管住嘴,注意控制体重,降低雌激素水平。 要让乳腺癌发病率、死亡率降低,最主要的措施之一是减少动物性饮食和脂肪的摄取; 多食用绿色蔬菜、水果和豆制品, 才能够有非常明显的帮助。 贫穷时代的习惯要改改了 过去,亚洲人因为贫穷,膳食纤维主要以谷麦类为主。当时的体质普遍不如欧美人,所以当年倡导“一杯牛奶可以强壮一个民族”。 在国人体质偏弱的社会条件下,牛奶的确对人体的蛋白摄入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有其积极的意义。 时至今日,越来越严重的富营养化,导致了“富贵癌”剧增!说明我们吃得太多了! 现在,牛奶和蛋已经不是城市里“富贵病”人群(或潜在的危险人群)所必需的。 今天,我们每天从食物中获得的蛋白质已足够了, 这种根源于贫穷时代的饮食观念及习惯需要改一改了! 我国和菲律宾的调查发现,牛奶摄入量与乳腺癌和肝癌有关系。而且,实验也发现,黄曲霉素会致癌,促进(启动)因素就是牛奶。坎贝尔在其所著的《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中明确指出:牛奶里含有大量的酪蛋白,酪蛋白可能有促癌效果(启动了黄曲霉毒素致癌过程)。 所以,建议大家少喝点牛奶,喝点酸奶(酸奶里酪蛋白基本被分解了),或者喝点豆奶,一样可以达到效果。 合理饮食减少乳腺癌三四成 笔者在杭州碰到一位乳腺癌患者, 50 多岁,体型偏胖。她纳闷地问笔者一个问题:“我 20 年前有乳腺小叶增生和纤维瘤,后来通过手术切除了。怎么自己 2 年前会查出来是乳腺癌呢?”患者不解的是,自己手术把隐患给拿掉了,为什么还会有乳腺癌? 我就向患者了解她的饮食情况,患者告诉笔者:“自己得病前,每天早上一支蜂皇浆冲水喝,坚持有 5 年了;都说老年人容易患心血管疾病,听说维生素 E 对抗血栓很好,我就连吃了三年的维生素 E ,还有,我特别爱吃海鲜,几乎每天两顿海鲜(中餐和晚餐)。”看了患者列给我的食物,我基本了解她发病原因了。蜂皇浆里雌激素含量高,维生素 E 又名生育酚,能促进性激素分泌,有升高雌性激素的作用,提高生育能力;海鲜是高蛋白类食物,因此,她会得乳腺癌不奇怪,因为吃的太好,高蛋白脂肪和雌激素摄入太多了。 多摄入蔬菜和水果,对于防治乳腺癌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在膳食中,多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减少动物脂肪和高蛋白在膳食中的比例。通过控制饮食、合理饮食,癌症发病率可以减少 30% ~ 40% 。 补药要谨慎,小心别补瘤 临床观察提示:补“身”时,可能也在补“瘤”,常吃人参、甲鱼往往会导致乳腺癌反复复发!停食 2 年后,有效控制的也不少见。这可能与人参、甲鱼刺激雌激素水平升高,从而不利于乳腺癌患者的康复有关。 北方有一位乳腺癌患者, 73 岁,儿女很孝顺。给她买人参、蜂皇浆、蛤士蟆油(是雌蛙怀卵成熟后的输卵管),补得太厉害了,没过多久,老太太出现鼻子出血,癌细胞转移到腹股沟部位了,儿女都很后悔。 类似的情况太多了,让我们悟出一点:乳腺 / 卵巢癌患者最好别滥补。 蛋白粉:此类患者的“白粉” 笔者经常接受一些乳腺癌患者咨询,经常会询问:“我得了乳腺癌,蛋白粉能吃吗?”很多乳腺癌患者本已体重超重,甚或肥胖,是吃出来的癌症;却还在盲目补充蛋白粉,确实是很大的误区!吃出问题的也大有人在! 胡某是何裕民教授的老患者,求诊时乳腺癌局部伤口溃疡,肿块呈菜花状,向外突起。何教授试用外敷“消瘤粉”、“消瘤散”,加内服中医药制剂后,大有改善。坏死组织成片脱落,伤口变小、结痂。亲属来看她,送了几罐蛋白粉,由于听我们的建议,她初起不敢贸然用。一段时间后,因感冒体力较差,胃口欠佳,经不住老伴相劝,食用 1 周蛋白粉后,体力有增、胃口稍好。然而,每日注意伤口的她,突然发现原来已平整了的胸壁又长出了菜花样组织,且长势很快。知道坏事了,旋即停用。加强中医药调治后,胸壁又渐见平整、缩小。念蛋白粉保质期将过,另一方面也听信他人之说,总认为补是没坏处的,上次可能是偶然。胡某大胆再吃,仅 2 ~ 3 日,伤口即见变化,流脂水增多,组织隆起。到此时方坚信蛋白粉也同时补了“癌细胞”,也促进癌细胞疯长,以后再也不敢食用了。 我们的经验:这类女性患者同样要控制高蛋白质的摄入,建议用适当的优质蛋白质代替原先强调的高蛋白饮食和蛋白粉,豆类、海鱼中都含有优质蛋白,比蛋白粉和一般动物食品中的要好得多! 美容产品:千万小心 中国乳腺癌流行病学调研项目日前发布结果,显示在中国,特别是上海、北京等发达的大城市,女性乳腺癌发病率这些年快速攀升。而且我国女性乳腺癌患者发病的中位年龄为 48 岁,比西方提早了整整 10 年。越发达地区,本病发病越早,患病的妇女概率越高。也就是说,乳腺癌的发病出现了 年轻化的倾向。这与年轻女性过多(或喜好)使用美容产品和美容补品也不无关系。 有位乳腺癌患者对笔者说,自己原先患有乳腺小叶增生(其实严格意义上,这个不能算是种“病”,在女性中很多见,不必过分担心)。听别人说,女性 35 岁以后体内雌激素会下降,容易衰老,要补充雌激素。后来她就经常吃胎盘、喝蜂皇浆,以求驻荣,不久就从乳腺小叶增生转成乳腺癌,现在是后悔万分! 女性爱美,为了延缓衰老,总喜欢买点滋补的营养品或美容产品,希望青春永驻。一些经济条件优越的女性,在补品上更舍得花钱。可是,补品是把“双刃剑”,因为女性美容产品,如果真的美容有效,大多是通过提高体内雌激素水平发挥作用。雌激素水平一高,皮肤就会水灵灵的,显得比较润滑而嫩。但高雌激素水平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又密不可分。乳腺组织是雌激素的“靶”组织,身体内雌激素的水平过高,雌激素与孕激素的平衡失调,都是促使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因此,美容品千万谨慎!补得过量常会适得其反,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悲剧。而对有乳腺癌家族史或已经患了乳腺癌的女性,更要慎用美容产品。还要避免过量食用富含雌激素的食物,如西洋参、蜂王浆、胎盘、花粉、甲鱼等。 豆类:保乳佳品 碰到乳腺癌患者,包括妇科肿瘤(如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等)等患者,她们几乎都会问笔者同样一个问题:大豆能不能吃?豆制品,如豆浆、豆腐和豆腐干能吃吗?大多数患者想吃又不敢吃,原因据说是大豆里面有异黄酮,有雌激素样作用。此说传播甚广,不得不提出说明一下! 众所周知,食用大豆是中国人的发明,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有许多研究充分肯定豆类可以防治乳腺癌。有研究发现,随着豆类食物的摄入量的增加,特别是食物中豆类蛋白质在总蛋白质中所占的比例增加时,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明显降低。这主要是因为豆类中的植物雌性激素可以在肠道内被胡萝卜素转化成一种新的物质,而这种新的物质可以抑制体内的“激素依赖性致癌物质”对乳房的致癌作用。 大豆中的大豆异黄酮是一种植物雌激素,它与雌激素的结构和分子量相似,它能与雌激素受体选择性的结合,在女性体内对雌激素有双向调节作用:当人体内雌激素水平偏低时,异黄酮占据雌激素受体,发挥弱雌激素效应,表现出提高雌激素水平的作用;当人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时,异黄酮以“竞争”方式占据受体位置,同时发挥弱雌激素效应,因而从总体上表现出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作用。因此,它是天然的植物雌激素,能在体内起雌激素样作用;但与合成激素是完全不同的物质,无合成激素的副作用。异黄酮的抗癌作用并不完全是抗雌激素作用,还可以作为抗氧化剂防止脱氧核糖核酸( DNA )氧化性损害,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癌基因表达等抑制肿瘤生长。研究发现大豆异黄酮对前列腺癌、结肠癌、胃癌和肺癌均有保护作用。 不仅仅机制研究确定了这一点,大量的流行学调查同样肯定了这一点。 2008 年日本政府资助的一项研究发现,常吃豆制品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较低。日本东京国立癌症医疗中心科学家发现,血液中大豆异黄酮浓度高的女性要比浓度低的女性患乳腺癌的概率小。异黄酮浓度最高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是浓度最低女性的 1/3 。而且,经常吃大豆的老年妇女患心脏病的危险也较低。 研究人员发现:美国白人女性的乳腺癌发病率是中国和日本女性的 4 ~ 7 倍,因为亚洲女性更多地摄入了大豆类食物,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癌症流行病学、生物标志和预防》期刊中。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从小就大量吃大豆的美国亚裔妇女,患乳腺癌的风险可降低 58% ;青春期或成年期后食用大量大豆,这一效果有所减弱,但患乳腺癌的风险仍能减少 20% ~ 25% 。而且,这一效果适用于该研究中的所有妇女,不管她们是否有乳腺癌家族病史。 据此,西方也越来越认可大豆的保健作用。美国在食品和药品之间专门列出了“营养辅助食品”这一类别,并将其分为“有潜在功能性的食品”和“已确立功能的功能性食品”两类。或许很多人不知,美国人原先对大豆不感兴趣,不认同的,而现在中国的大豆则被宣布是“已确立功能的功能性食品”。 有调查发现, 1992 ~ 2002 年期间,美国大豆食品的零售销售额呈持续增长趋势。这说明美国普通民众越来越认可大豆食品的健康保健作用。 人们进一步发现:豆浆的摄入量与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呈负相关。吃得越多,发病率越低。因此,要预防乳腺癌的话,主张每天应喝 3 ~ 4 杯豆奶。例如,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 FDA )已建议每人每天至少应摄入 4 杯豆奶,如果一天摄入的大豆制品占总食物量的 2 %~ 4 %,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就可降低 50 %。 对于卵巢癌,豆类同样是有意义的,值得推荐。 正因为这样,所以,科学家誉大豆为“天然癌症预防剂”、“女性健康保护神”。 当然,对于豆类,我们主张要会吃!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一般而言以水解后的豆类更合适些。所谓水解,就是融解在水里后再做成豆浆、做成豆制品类。 其次,大豆是天然的好!研究人员警告说,人工合成的大豆异黄酮,特别是那些以“补充剂”形式提供的,可能还会增加患乳腺癌的危险。因此,不要听信商家之说,多吃点豆制品、豆浆即可! 再次,大豆蛋白质含量高,肾脏功能不好,或者尿酸偏高的肾癌患者,不宜多吃! 女性的其他防癌佳品 乳腺癌患者宜多食用薏苡仁、花菜、卷心菜、荸荠、洋葱、莴苣、红薯、丝瓜、白萝卜、芦笋、南瓜、香菇、鸭肉、海带、文蛤、牡蛎、青鱼、虾皮、马兰头、香菇、牛蒡菜、桑椹、猕猴桃等食物。 除此之外,我们还提倡女性多吃大蒜、芋艿、大枣、灵芝类、麦胚芽、绿茶和 含碘的食品,合理摄入这些食物,均有助于 防治乳腺 / 卵巢癌。 大蒜不仅可以预防乳腺癌而且还可以治疗乳腺 / 卵巢癌。这是由于大蒜中富含有一种物质,它对乳腺癌细胞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杀灭作用,这种物质的功效还在于它能够激活和增强人体的免疫系统,除能促进正常细胞的生长外,还能达到消灭乳腺 / 卵巢癌细胞的目的。 芋艿,又称芋头、毛芋, 为天南星科植物芋的根茎。 民间视芋头为滋补之物,常吃能强身健体。 芋艿熟食有补益润燥的功效。 近年研究还发现,芋头有抗癌抑癌作用, 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特别对于乳腺癌、甲状腺癌、恶性淋巴瘤及伴有淋巴肿大、淋巴结转移者有辅助治疗功效。 大枣可以抑制乳腺 / 卵巢癌细胞的形成。这主要是因为大枣内含有大量的环式—磷酸腺苷和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维生素。 灵芝不仅能增强人体的免疫系统,还对乳腺 / 卵巢癌细胞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对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防止癌症转移和复发均有积极意义。 麦胚芽可降低血液中某些乳腺 / 卵巢癌诱发因子的含量,对预防这两类癌有益处。每天吃一些用麦胚芽做的食物,可在半年内使患者的癌前息肉明显缩小。 绿茶除含有大量具有防癌抗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外,还含有多种能阻止和减慢多种癌症发展各个阶段的生物活性物质,所以也有助于预防乳腺 / 卵巢癌的发生与发展,促进患者的康复。 如果人体缺碘,就会给乳房等带来灾难。美国科学家埃斯金博士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食物中缺碘的大白鼠比食物中含有足量碘的大白鼠患乳腺癌明显要高,他对乳房发育异常的患者采用碘疗法,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提倡多吃些富碘食品,如海藻、海带等。 海带、海藻、紫菜统属海藻类食物。海带有化痰软坚散结功用,海带、紫菜等还含有一种褐藻胶和硒元素,可降低乳腺癌、肠癌、冠心病、心脏病的发生率。 但现在城市里的女性,很多伴有甲状腺结节,对于这类女性,富碘食品,如海藻、海带等又得谨慎些,否则会顾此失彼,导致甲状腺出问题。 乳腺癌饮食金标准 1 .忌烟、酒、肥腻、油煎、霉变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2 .少吃甜食,忌红肉、甲鱼、蜂产品、蛤士蟆油、蛋白粉、紫河车等富含雌激素或有助于雌激素合成的食物。 3 .增强免疫、抗复发,可选用香菇、桑椹、猕猴桃、芦笋、南瓜、虾皮、青鱼、大枣、洋葱、大蒜、薏苡仁等。 4 .抗感染、抗溃疡,可用鲫鱼、带鱼、茄子、金针菜、银杏、葡萄、马兰头、油菜等。 5 .消肿胀,可用薏苡仁、丝瓜、赤豆、鲫鱼、海带、芋艿、葡萄、田螺、荔枝、荸荠等。 6 .胀痛、乳头回缩,宜用茴香、橘饼、葱花、香榧子、橙、柚子等。 7 .患者可适量补充含维生素 D 的食物,如海鱼;适当进食一些含硒的食物,如鱼类、猪腰、荠菜、大蒜、土豆、香菇、洋葱、番茄和南瓜等。 乳腺癌食疗方 1 .丝瓜络 100 克、橘核 30 克,共煎液,以此汤煮粥或饭,常食。用于各类乳腺癌患者。 2 .蒲公英粥:蒲公英 50 克、粳米 100 克。将蒲公英洗净,切碎,煎取药汁,放入粳米煮为粥;作早餐食用。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适宜于乳腺癌初期热痛者。 3 .夏枯草蜂蜜粥:夏枯草、糯米各 100 克、蜂蜜适量。将夏枯草加水煎汁,去渣取汁,加入水及糯米煮粥,熟时加入蜂蜜即可,每次 1 碗,每日 2 次,连服 3 周。可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适宜于乳腺癌见有肿块者。 4 .逍遥鲫鱼汤:丝瓜络 15 克、当归和白芍各 9 克、橘皮和柴胡各 5 克,白术和茯苓各 6 克、水发香菇 20 克,鲫鱼 1 条( 500 克左右)。鲫鱼去鳞及内脏洗净,用葱、姜、黄酒、盐腌渍。将丝瓜络、当归、白芍、橘皮、柴胡、白术、茯苓水煎去渣取汁,油锅烧热,放入鲫鱼煎至两面微黄时取出。锅内放入葱、姜略炒,放入药液、盐、黄酒、胡椒面、香菇,烧沸后放入鱼,汤变浓后加入味精,淋入麻油即可,食鱼喝汤。此方可健脾舒肝,理气解郁,适宜于乳腺癌见有乳房肿块者。 5 .象贝、半夏各 15 克,青皮 10 克,共煎液,以此汤煮粥或饭,常食。用于乳腺癌手术后,已有腋下淋巴转移者。 6 .忍冬藤 100 克煎水代茶饮用。用于乳腺癌术后进行放射治疗或皮肤红肿者。 7 .黄芪、天冬各 15 克,共煎液,以此汤煮粥或饭,常食。用于乳腺癌手术后气血虚弱者。 8 .太子参 100 克,女贞子 20 克,共煎液,以此汤煮粥或饭,常食。用于卵巢癌手术后气血虚弱、胃纳不佳者。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4206 次阅读|31 个评论
“重男轻女”的乙型肝炎病毒
fqng1008 2012-4-4 10:30
“重男轻女”的乙型肝炎病毒
  长期的临床工作发现,在HBV感染相关性疾病中,无论是肝癌、肝硬化,还是重型肝炎,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例如,男性HBV携带者的HBV相关HCC发生率比女性携带者高5~7倍;相反,在女性HBV携带者中,长期雌激素暴露、口服避孕药或绝经后激素替代疗法与HCC发生危险较低相关。   近日发表于《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的一项中国台湾大学陈培哲等的研究结果进一步印证:雌激素受体(ER)-α可通过与肝细胞核因子(HNF)-4α的相互作用来抑制HBV基因转录,这或许可以解释HBV相关肝癌“偏爱”男性的原因。2月27日《胃肠病学》又在线发表了美国布朗大学学者撰写的述评文章,他在文中指出,HBV是一种性激素反应性病毒。   美国布朗大学肝脏研究中心佟(Shuping Tong)在文章中指出,在东亚虽然女性要对传播慢性HBV感染负主要责任,但HCC大部分发生在慢性HBV感染的男性中,男女比率为7:1。虽然饮酒可能部分解释性别差异的原因,但中国台湾的研究表明,血睾酮浓度较高以及雄激素受体(AR)等位基因较为活跃,都是男性HBV携带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   高病毒载量是HCC的一种强危险因素。但既往的研究显示,3~4个月成年雄性小鼠的HBV-DNA以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血清滴度高于雌性小鼠。去势术使雄性小鼠的HBV-DNA和HBsAg滴度下降。而且,雄性成年小鼠与HBsAg滴度较高和肝内HBV-DNA复制水平较高相关,但在青春期前小鼠不相关。余(Yu)等的研究在女性中分析了绝经年龄、妊娠次数、卵巢切除术以及使用口服避孕药或绝经后激素替代疗法对HCC发生的影响,结果显示雌激素具有一种保护作用。   当然,雄性激素不能完全解释肝癌发生的性别差异。例如,雌性小鼠卵巢切除术增加了化学诱导的HCC发生率。但另一方面,中国台湾研究者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证实,雄性激素通路能够在转录水平上调节HBV基因的表达、基因组的复制以及病毒体的产生,而且中国台湾大学临床医学研究所陈培哲教授等进行的这项试验,至少在小鼠模型和人类肝脏细胞水平上,对女性激素通路的调节机制进行了扩充,是一项将体内观察与深层次分子特征描述相结合的巧妙研究。   他们采用卵巢切除后的雌性小鼠和补充雌激素的雄性小鼠为研究对象,在肝细胞有HBV复制的转基因小鼠中,研究了雌激素对HBV滴度的影响。结果显示,HBV滴度在卵巢切除术后的雌性小鼠中增高,而在补充雌激素的雄性小鼠中下降。雌激素暴露使肝脏ER-α的表达增加。在HepG2细胞中,ER-α的上调减少了HBV转录,这需要增强子I内的一个特殊区域。HNF-4α(绑定到该区域)的过度表达克服了ER-α的抑制作用。免疫共沉淀试验显示,在ER-α和HNF-4α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阻止了HNF-4α绑定到增强子Ⅰ,并阻止HBV转录激活。   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雌激素可通过上调ER-α来抑制HBV基因的转录,而ER-α可作用于HNF-4α并阻止HNF-4α绑定到HBV增强子Ⅰ上。从作用机制的角度看,ER可靶向作用于一种肝脏特异性转录因子HNF4,而不是增强子I本身。目前还不能马上了解为何ER-α不能降低核心启动子(3.5kb HBV RNA的启动子,也含有一个HNF4位点)的活性。但无论如何,目前仍然可以将HBV看作是一种性激素反应性病毒。   上述结果或许解释了,HBV感染女性的病毒载量以及肝癌发生率低于男性的原因。然而,这类研究结果与在人类中自然HBV感染过程的相关性还未得到确认。例如,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HBV携带者中,病毒载量低于年龄匹配的对照者吗?或者卵巢切除术使HBV滴度增高了吗?明确去势治疗或卵巢切除术是否可改变HBV滴度?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3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类雌激素活性——我在思索(5)
Ripal 2012-2-4 00:06
类雌激素活性——我在思索(5)
生命在于平衡。机体稳态在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内分泌干扰物的破坏,环境雌激素是内分泌干扰物的一类,具有类雌激素活性,特别是双酚 A 。 通过上面两者的结构,我们会发现双酚 A 与雌激素具有类似的结构,大量研究也证明双酚 A 能够与雌激素竞争受体,本来是雌激素的结合部位,反而过多的被双酚 A 所结合。而且研究也发现,类似于雌激素的双酚 A 的增多,会给雌激素受体的表达产生诱导假象,从而使雌激素受体的表达也相应增加,雌激素受体传达的信号增强,接着下游的转录因子和最终的基因、蛋白表达量增加,会产生各种有利或有害的效应。 以前,提到双酚 A 具有类雌激素活性,我总是不解其验证过程,今天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上有一篇文章 The in Vitro Estrogenic Activities of Polyfluorinated Iodine Alkanes (全氟碘烷烃的雌激素效应) ,文中指出全氟碘烷烃的暴露风险和毒性还不是很清楚。目前该研究主要就是看了看全氟碘烷烃是否具有雌激素效应。其验证如下: 1. E-screen 即增殖检测是体外检测潜在类雌激素活性物质的最为经典的一种,它依托的就是那些易于受到雌激素刺激而快速增殖的细胞,如 MCF-7 或 T-47D 。阳性对照选用雌激素,实验组选用被检测物质,最后比较增殖效应。 2. MVLN assays 即利用 MVLN 细胞系,这种细胞系转染了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雌激素效应成分的相关基因。雌激素我们的依据就是检测荧光素酶的活性。 3. 检测 MCF-7 细胞上雌激素效应基因的表达 利用 QRT-PCR 技术,检测 MCF-7 细胞上雌激素效应基因 EGR-3 和 TFF1 的表达变化
42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医学院最新报告评估乳癌与环境关联
xuxiaxx 2011-12-14 09:52
女性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减少与环境相关的乳腺癌风险?美国医学院最新发布的报告所提供的建议并不多:避免不必要的医学辐射、如有可能放弃使用综合雌激素进行更年期治疗、限制饮酒量、戒烟、保持健康体重和定期运动。但报告同时指出,染发剂的使用和来自手机等的非电离辐射不太可能对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产生影响,因为多项研究并没有发现它们与这种疾病的关系。   乳腺癌是困扰女性的一种主要疾病。据估计,2011年,美国大约有23万人被诊断患上乳腺癌,其中4万人死亡。受苏珊·科曼治疗基金会委托,美国医学院组织一个专门委员会实施研究,评估目前有关乳腺癌与环境因素相关的科学证据、审视乳腺癌研究面临的挑战、探讨以证据为基础的风险降低措施,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美国医学院的“乳腺癌和环境委员会:科学证据、研究方法和未来方向”由15位专家组织,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公共健康科学系教授IrvaHertz-Picciotto任委员会主席。经过两年的研究,委员会制定了长达364页的报告,苏珊·科曼治疗基金会为该项研究提供100万美元经费。   苏珊·科曼治疗基金会1982年由南希·布林克尔为纪念病逝于乳腺癌的姐姐苏珊·科曼而创立,是全球最大的乳腺癌研究和教育基金会。美国医学院于1970年成立,负责为政策制定者、健康专家、私人组织和公众提供独立、客观和以事实为基础的建议。   在对一系列影响乳腺癌的环境因素研究进行了仔细评估后,委员会得出自己的结论。他们根据确凿科学事实所提出的具体建议只有几条,其中绝大多数建议已广为人知但效果尚不确定。Hertz-Picciotto说:“过去20年中,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私人基金组织花了大量的钱试图鉴别乳腺癌风险因子,相比较于所投资的经费,我们从研究中所知甚少,令人失望。”   委员会在报告中指出,尽管尚不明确,但有证据显示暴露于气态汽油、汽车尾气、烟草烟雾以及某些工作场合中的化学物质如苯、丁二烯、环氧乙烷等之中,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然而,因不充分或矛盾的证据,委员会还不能确定许多化学物质是否改变乳腺癌风险,比如双酚A、杀虫剂、化妆品和食品补充剂中的成分等。女性有可能会选择让自己尽量少暴露于化学物质中,但委员会指出,还没有充足的研究可以显示这类举措的潜在利益。在进入市场前,化妆品、食品补充剂和其他产品的化学物质只接受过极为有限的测试,委员会提醒应该努力帮助消费者明白这些事实。   委员会在报告强调,尽管所提出的预防措施在一般情况下有可能会降低女性乳腺癌风险,但每项措施具体能降低多少风险尚无定论。预防措施的效果会因人而异,因为女性会在一生的不同阶段暴露于各种物质之中,此外还有生理、遗传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即使女性遵从了委员会所提出的每项建议,也不能保证她们不患上这种疾病。他们在报告中谨慎指出:“对每位女性来说,因这些措施带来的潜在风险降低情况各有不同且效果可能相当适中。”   委员会探讨了目前环境与乳腺癌关系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委员会指出,环境与乳腺癌的研究非常重要,尽管目前的证据尚不确定,但首要关注的问题包括夜班工作和随之而来的对睡眠周期的破坏、导致基因变异或改变基因表达的化学物质、雌性激素等影响性激素、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未来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分析女性一生不同阶段所暴露的环境和多重暴露所导致的累积性影响。绝大多数研究主要针对成年人和诊断前几年的暴露经历,但最近的研究已经显示一生不同阶段所暴露情况的重要影响,比如儿童时期、青少年时期、怀孕期和更年期等。   苏珊·科曼治疗基金会主席伊丽莎白·汤普森表示,基金会对医学院的报告表示满意,基金会寻求医学院的建议是因为医学院的工作严谨并受到高度尊重,基金会需要严格基于科学的报告。 来源:人民网
1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乳房纤维腺瘤的症状特点与自我检查
xupeiyang 2011-10-12 09:25
患乳房纤维腺瘤的女性一般发病年龄偏小,大多在20岁至25岁之间,因此被医学界认为发病与雌激素的活跃有关。虽然这是一种乳房的良性疾病,但是也有癌变的可能哦!因此一经发现和确诊还是应当及时予以手术,此类手术基本可以选择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术后切除的肿块别忘记常规送检进行病理学检查。 乳房特点与自我检查方法:   如果在乳房的外上方触及到一个肿块(此症大约四分之三的情况为单发肿块),质地坚韧,表面光滑,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没有粘连,很容易被推动,同时肿块的增长非常缓慢,根本没有任何其他感觉。
个人分类: 女性健康|1525 次阅读|0 个评论
雌激素孕育记忆的青春
热度 2 flamety 2011-10-11 11:57
雌激素孕育记忆的青春
当芭芭拉宣威发现在更年期妇女中雌激素缺少和记忆轻微但持续下降之间的关系,她是“吓呆了”地提交给出版社的。 这一年是1988年。 “我不知道它的社会影响可能会是什么。我不想看到任何激进的解释,我发现了什么,”她后来告诉纽约杂志。 宣威,是在跨心理学和妇产科部门就职的一名心理学家,她担心头脑简单的媒体,会寻找耸人听闻的故事并夸大事实说,绝经期和绝经期妇女不可信赖,因为到了更年期随着雌激素水平下降,她们语言和短期记忆能力也会下降。 尽管如此,她的恐惧并不能阻止她出版了她的结果,结果宣威赢得了广泛关注。 在她开始研究二十五年后,宣威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最近,她被麦吉尔大学和加拿大卫生研究院授予詹姆斯麦吉尔大学教授的收入和CIHR五年的杰出科学家奖金。 宣威是在Concordia大学的硕士和博士论文工作期间开始研究绝经后妇女的认知功能的激素的作用 ,那时更年期和认知功能的联系还鲜为人知。 这是偶然,她选择了一个领域,一个即将发展蔚热门话题的领域。 “在Concordia的一天,我发现一本心理内分泌学的书,那时我便下定决心想要弄明白激素对行为究竟有什么作用。” 今天,当然,还有远超当年更多专业的和公众的兴趣在激素和健康领域,部分事实是由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妇女正进入或已经进入更年期。 这些妇女想知道是否该采取一些形式的HRT(激素替代疗法),雌激素或雌激素和其他女性性激素结合,孕激素。 起初,雌激素药方被用以纾缓潮热等更年期症状。 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HRT已成为广泛的处方,不仅缓解症状,而且能减少的骨质疏松症、老年白人妇女中常见的骨质流失和心脏疾病风险,最近证明,还能降低得老年痴呆症的风险 - 这可是种妇女得病几率两倍于男性的病! 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和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一般的认知功能丧失 - 目前正在进行长期的研究,这部分得感谢宣威的开拓和正在进行的工作。 例如,在1988年她出版的成果中,她建立了雌激素能保持绝经后妇女的言语记忆,并提高其学习新事物的能力的观点。 随后,她又表明HRT疗法在做过卵巢(产生雌激素占90%)切除手术的30岁至40岁妇女中具有同样的效果。 “那些给他们的术后服用安慰剂的妇女抱怨不能够记住的东西,不得不写备忘录,这是她们过去从来没有需要做的,她们对语言记忆的测试分数也较低,” 她指出,并解释说其中一种语言记忆测试就是让妇女读散文的标准段,之后,他们被要求回忆内容。 这是一个即时记忆的测试。 一小时后,在做其他各种活动后,妇女们被再次要求回忆片段。 更年期,言语记忆的丧失,可能还有老年痴呆症之间的联系已引起公众的关注。 现在,宣威跨越边境进入美国 - 在那里她坐在更年期,老年痴呆症,以及老龄化和妇女健康有关的众多咨询委员会里 -- 她经常在边境进行咨询服务。 入境事务处人员对宣威的行李内容不感兴趣,当他们发现她是谁,他们就想知道有关的激素对大脑的影响。 “他们会问:”什么种激素可以帮助我得了老年痴呆症的祖母们“宣威叙述道。 宣威现在还不能对这个问题给出绝对正确的答案,因为雌激素和阿尔茨海默氏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涉及的妇女样本相对较小,而且也不是长期的。 此外,直到1995年国立卫生研究院倡议推出美国妇女健康的大规模研究 (一项涉及对27000名60、70年代出生的妇女持续到2005年的研究),以前很少有人了解妇女的正常衰老过程。 “我们永远不能去定义妇女的健康,”宣威感叹,她在1982年时的犹太总医院建立了加拿大第一座更年期诊所和现在的皇家维多利亚医院的运行根据宣威的合作的方向之一,被美国国立卫生院邀请一起指导研究原则,建立妇女健康的定义。 “在此之前,所有的研究都是针对男子的。” 另一个复杂因素是在加拿大和美国城市中服用雌激素的妇女中25%至30%往往是中产阶级,受过良好教育且健康状况良好。 这些特点对有结果影响。 换句话说,这些妇女在任何情况下可能都不会得老年痴呆症,与雌激素水平无关,宣威解释。 事实证明,长年累月受教育对疾病是一个很好的防御。 “我总是告诉我的学生留在学校,作为对认知老化的预防,”她微笑着说。 “老年痴呆症的发病将被推迟,因为你有额外储备的神经元。”(joke?) 到2005年,宣威和众多参与WHI记忆研究的研究者们(其中宣威外部咨询委员会成员)将确切得知雌激素是否延缓疾病发生。 自1995年以来,年龄在69岁以上的10000名妇女已服用随机分配给他们的安慰剂或雌激素共9年。 在WHI的研究中得出与雌激素关联的结果前,不仅是记忆,还是骨质疏松症,心脏疾病和乳房癌,没有人确切知道雌激素有什么的长期利益和风险,比如是否增加乳腺癌风险。 尽管如此,宣威认为,HRT对一些妇女是有益的,但这是个人的选择,取决于生活方式和家族病史。 作为一个老龄妇女愉快长寿和活力永驻的倡导者, 她对那些仅认为HRT疗法是“不自然”的人没啥耐心去解释。 “有什么不自然的,活到80就是老不死吗?”她抱不平道: “现在妇女平均寿命83岁,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生活在她们绝经后。而在一个世纪之前,妇女的平均寿命只有54岁,诸如骨质疏松症和心脏疾病的老龄化疾病还不是一个问题。“ 与此同时,宣威警告说,雌激素并不是老龄化进程的灵丹妙药。 雌激素也并非青春之泉的泉水。 “提高生活质量和摆脱老龄化现象是两回事。” 有趣的是,正如寿命延长的可能性已经给妇女们制造了一堆问题,对于男人来说也是如此,虽然不那么引人注目。 宣威和她的团队在去年在北美更年期协会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在23名男性和23名妇女接受HRT疗法,10名妇女不接受HRT的研究 - 所有的人在70岁出头 - - 那些男性的雌激素水平比不接受HRT的妇女雌激素水平更高,以至于他们言语记忆测试胜过她们。 同组的男子与接受HRT补充的妇女记忆分数持平。 这项研究赢得一个名为“老龄化研究学会”的纽约基金申请补助金的邀请。宣威现在有25万美元用来研究使用雌激素以防止或推迟在40岁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男性,比如记忆力减退,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的可能性。 “这种诊断15%将在一年内发展成老年痴呆症:”宣威说,她成了世界上第一次将雌激素与认知功能的研究应用于男子的研究者,她的同事还有犹太总医院医学的霍华德查可泰教授。 正如男人有雌激素,女人也有睾酮(雄激素) 宣威同样好奇地看看这个“男性”荷尔蒙也可能在不同类型的记忆中起重要作用。 “我的研究生和我正在寻找在这两种激素,看看睾酮是否有可能对他们记忆的不同方面,如视觉,空间记忆产生选择性的影响,正如雌激素对语言记忆产生影响一样。” 这一次,这项研究不仅将涉及心理测试,还将使用扫描器对大脑进行成像。 当所有当前的优秀成果相结合时,生物学可能还是生物学,毕竟这是天造所成。但当有特定条件时生物学也可能变得极为朋克。(not be a fixed entity,神知道讲什么) 译自 Restoring remembering: Hormones and memory P.S. 国外科技报道写得真是生动传神,读来也有趣味
个人分类: 学习记忆|3401 次阅读|4 个评论
国际科研动态与进展 8月3日
热度 1 xupeiyang 2011-8-3 10:03
· 科学家发现灰色血小板致病基因 (8-3) · 白血病“致癌基因依赖”机制揭开 带来新疗法 (8-3) · 澳研制更有效的抗糖尿病药物 (8-3) · 德国最新研究称补雌激素保护关节 (8-3) · 大脑中有修剪神经元连接的细胞 (8-3) · 澳兽医利用去世冠军犬冷冻精子培育出幼仔 (8-3) · 研究发现 蜥蜴也会“随机应变” (8-3) · 芯片查疾病 廉价又准确 (8-3) · 浙江大学最新Nature子刊综述性文章 (8-3) · 中国科技大学最新PNAS文章 (8-3) · 中国学者7月接连发表Nature文章 (8-3) · 侯凡凡院士研究组最新文章获疾病研究... (8-3) · 水生所J Virol文章解析模式识... (8-3) · 中国学者Cell子刊等多篇文章解析... (8-3) · 2011年973项目最新预算方案(... (8-3) · 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实施60年... (8-3) · 美研究显示大规模岩浆喷发或是生命灭... (8-3) · 麦当劳被曝汉堡原料露天暴晒 (8-3) · 宫辉力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信息与生... (8-3) · 李家洋:华人生物学家对国内学界有五... (8-3) · 澳兽医利用去世冠军犬冷冻精子培育出幼仔 (8-3) · 大脑中有修剪神经元连接的细胞 (8-3) · Science重大突破:新技术解开RNA世界的奥秘 (8-2) · 受争议著名科学家提出癌症成因新解 (8-2) · 心理弹性:我们如何应对人生变故? (8-2) · 美地方法官推翻原判 支持联邦资金资助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 (8-2) · 科学家发现可中和所有甲流病毒的超级抗体 (8-2) · 研究称慢节奏活动能延缓大脑衰老 (8-2) · 日本科学家发现中暑恶化的基因机制 (8-2) · 科学家发现体罚会降低儿童情商 使其行为表现更差 (8-2) · 猫体内寄生虫或致人脑癌 (8-2) · 维生素C对眼睛和大脑有特殊作用 (8-2) · 15岁华人小科学家研究茶叶基因有所成就 (8-2) · 芯片实验室让单细胞基因分析更高效 (8-2) · 欧洲从转基因烟草中提取抗艾药物用于临床实验 (8-2) · 美培育遗传多样性新型实验鼠 (8-2) · 真菌有助水稻应对气候变化 (8-2) · 诺奖得主与华裔博士的最新Science文章 (8-1) · Nature新闻:突破性技术让整容进入新时代 (8-1) · 连发Cell子刊、PNAS文章,丁胜走在干细胞研究的前沿 (8-1) · Cell子刊:胚胎干细胞颠覆性发现 (8-1) · “创伤后压力症候群”恢复机理揭开 (8-1) · 日本确认世界最古老甲鱼化石 (8-1) · 美研发出模拟血管结构的复合材料 (8-1) · Nature:视网膜内神经节细胞功能有别 (8-1) · 日本科学家研究指出衰老从肚脐开始 (8-1) · 美科学家打造数字纹身 监视糖尿病患者血液 (8-1) · 感染普通病毒易患1型糖尿病 (8-1) · 研究称女性40岁后不宜减肥 (8-1) · 日本开发出用骨髓细胞治疗低身高症技术 (8-1) · 新晋院士Nat Methods发表成像新技术 (7-29) · 7月Science杂志最受关注的文章(生物类) (7-29) · 新型人造肺可呼吸普通空气 (7-29) · 科学家神秘太空细菌实验 致命射线致基因突变 (7-29)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1312 次阅读|0 个评论
雌激素——男人的克星
andrologist 2011-1-16 20:05
男人雌激素越多越肥胖,越像女人 体内雌激素过多,不仅会使男性体重增加,而且还会使男性表现得更像女人。 如果你不能将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你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就会开始发生改变—— 由男子气概变得更为女性化。 由强壮变得柔弱。 由自信、进取、充满活力变得心虚、忧愁以及缺乏处世的能力…… 此外,过多的雌激素还会给男性带来其他问题,包括: × 阴茎勃起硬度差 × 睾丸萎缩 × 性欲低下 × 乳房增大 × 体形女性化 × 肌肉纤薄 × 乳头增大、疼痛 而且,还不止这些! 男性雌激素过多还会导致: × 与激素有关的癌症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中风 × 致命的血栓形成 × 四肢动脉疾病 × 心脏病发作 什么原因会导致男性雌激素过多呢? 体内脂肪增多 你身体内的脂肪中有一种酶,名叫芳香酶,它的功能是负责将雄激素(睾酮)转化成雌激素。 如果你体内脂肪过多,芳香酶会变得非常活跃,毫不留情地将你体内宝贵的雄激素转化成你并不想要的雌激素。 男性老龄化 随着你慢慢变得衰老,体内产生的雄激素(睾酮)越来越少,不幸的是,低水平的睾酮常常会伴发肥胖、雌激素增多,这三者的关系相当密切。 有人甚至发明了一个新名词来代表这种密切的关系,即性腺机能减退-肥胖循环(hypogonadal-obesity cycle)。 在这个循环中,低水平的睾酮导致腹部脂肪大量沉积,这使芳香酶的活性大大增强,导致更多的睾酮被转化成雌激素。 这使体内的睾酮水平更进一步降低,亦使腹部脂肪沉积进一步增多,病人表现出的更年期症状就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来自环境中的雌激素 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化学物质也会增加你体内的雌激素负荷。这些化学物质包括: # 双酚(见于硬塑料中) # 壬基酚(见于清洁剂中) # 二苯甲酮类(见于防晒霜,化妆品,香皂,香水和古龙香水) 来自食品的雌激素 以下食物中含有一些物质,要么具有雌激素效力,要么就是雄激素拮抗剂: # 甘草 # 黑升麻 # 柚子 # 豆制品 # 啤酒花。我知道这对大多数男性来讲都是一个不幸的坏消息,但你可曾见过哪个啤酒醉酒者不是大腹便便的呢? 你需要做的就是尽量减小体内的雌激素负荷! 办法包括: × 减肥 × 避免接触环境中能增加雌激素负荷的化学物质 × 少吃含雌激素的食物 × 多吃十字花科的蔬菜 最后顺便说一句…… 如果有可能,尽量不要选择传统的睾酮替代疗法! 最好使用天然的睾酮增强剂,你会避免很多的副作用。 【相关知识】 十字花科蔬菜包括:  白菜类:小白菜、菜心、大白菜、紫菜薹、红菜薹等; 甘蓝类:椰菜、椰菜花、芥蓝、青花菜、球茎甘蓝等; 芥菜类:叶芥菜、茎芥菜(头菜)、根芥菜(大头菜)、榨菜等; 萝卜类;水生蔬菜类。 【相关阅读】 How to Reduce Estrogen Levels in Men
个人分类: 男性|12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爷们体内的雌激素还真不少,且近来越发增多
热度 1 ljry8044 2011-1-9 10:36
数月前,搜狐等各大网站报导,全国多地食用圣元奶粉的婴儿出现性早熟现象,五个月大女婴的胸部居然发育起来了,因为奶粉中富含雌激素。 圣元公司急着声明,奶粉中没有添加任何激素物质。或许圣元公司确实没有往奶粉中添加雌激素,但却改变不了他们所生产的奶粉中含有雌激素的铁的事实,因为牛奶中本来就含有雌性激素,奶牛分泌乳汁越多,体内的所含激素往往也越多,养殖者常通过添加激素来增加牛奶产量,这又进一步提高了牛奶中雌激素。国家乳品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李涛博士说,对不孕奶牛注射激素催奶已成行业潜规则。 鉴于此,中国必有大量爷们体内含有丰富的雌激素,因为好喝牛奶,比如中央电视台聘请的首席健康专家洪昭光、王陇德等等无一不是,他们还借助电视台大肆推崇牛奶呢,他们以为自己的祖先一直都是未能进化完全的东亚病夫,不是骨折就是佝偻,以致连累到他们自己,不得不通过牛奶补钙强壮自己。 其实,除了那些首席专家、大师等专业人士外,中国百姓的进化基本没问题的,一般都能从丰富的蔬菜、水果中摄入到足够的钙。 雌激素过高显然会降低爷们质量,增大男性前列腺癌发生的危险度,还可能致睾丸癌、乳癌。 调研报告表明,不管是欧洲还是中国,男性精液质量均大幅度下降,尤其是牛奶快速普及的最近数十年,精液质量下降得最快。 睾丸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在许多国家睾丸癌已成为年青人的常见肿瘤。 美国费城的研究人员通过近10年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奶制品会增加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 美国波士顿一研究小组对20885例美国男性医师进行了长达11年的随访调查,食用奶制品的男性,有1012例男性患前列腺癌。统计分析发现,每天从奶制品摄入600毫克钙的男性血浆中维生素D3浓度显著降低,发生前列腺癌的危险大幅上升。 日本厚生劳动省近日发布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与几乎不食用乳制品的男性相比,经常食用牛奶、酸奶等乳制品的男性患前列腺癌风险会高出60%左右。研究结果表明,饮用牛奶最多的调查对象患前列腺癌的风险是几乎不饮用牛奶的调查对象的1.53倍,而且饮用量越多,患癌风险越高;食用酸奶最多的调查对象患前列腺癌风险是几乎不食用酸奶的调查对象的1.52倍。 再顺便说一下,与雌激素有关的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乳腺癌已成为女性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发生与乳制品等的消费呈正相关。 事实上,连女婴都开始发育了,中国牛奶之害可想而知!可恨的是,竟没有相应领域科学家从事相应调研活动,害得我等只能看国外的调研数据。连这点最基础的实事都不做,我们相应领域的科学家吃饱了饭都干嘛去了?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6969 次阅读|20 个评论
中国婴儿奶粉雌激素含量可能超过安全线上千倍
fs007 2010-9-1 10:36
寻正 摘要 :我计算出男婴与女婴雌激素产量,用科学界评估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的安全线的一般方法,圣元与其它国内婴儿奶粉雌激素含量超过安全线数百倍数千倍。中国应尽快重新评价雌激素对婴儿的潜在危害,制定合乎科学的标准并严格执行。 全文 : 雌激素在低浓度时促进骨的生长发育,在高浓度时则会闭合骨骺,在存在着雌激素受体缺陷或者合成障碍时,以及在中枢性的性早熟患儿进行激素抑制疗法,都会造成患儿生长受限。在对中枢性的性早熟患儿进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抑制剂疗法时,给予患者微量雌激素,尽管血清雌激素仍然不在可探测范围(3.8ng/L),患儿都能维持正常生长趋势,而不给予雌激素者则受限。 中国卫生部的正式标准虽然没有关于激素残留的说法,但卫生部发言人邓海发在2010年8月10日发言,说奶粉中不应该被检测出激素,世界各国都不允许。但这不妨碍卫生部食言而肥,最终用内源性激素为圣元等奶粉搪塞过关。大部分的外源性雌激素作用强度是天然雌激素的千分之一乃至万分之一,禁弱不禁强,中国特色。 圣元的科学帮闲们不出我所料,一定会用牛奶激素量跟人体生产量相比,微不足道这一经典理由为之辩解,比如方舟子在中国危害青年人报上发表的《性早熟的恐慌》一文就有这么一段: 很多食物的确都含有雌激素或类雌激素,以奶制品最为突出。不同牛奶样本的检测结果有所差异,但其中雌激素浓度大约都是每毫升几十皮克。即使一天喝一升牛奶(一般人不可能喝这么多),即使牛奶中的雌激素全部被人体吸收(实际上不可能),也不过几十纳克。但是青春期之前的儿童身体自己制造的雌激素的量每天已达到大约10微克,是牛奶的数百倍。所以牛奶中的雌激素微不足道,不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另外,母乳中的雌激素含量并不比牛奶的低。 我以前就提醒过,用成人或者儿童来类比婴儿是不适当的,即使是儿童目前仍然有学者批评国际标准机构在相关科学上过于草率。科学帮闲是注意不到这些细节的,而事实上,根据文献中的资料,这一切,都是可以计算的。 我们看看什么水平的雌激素是安全的。 婴儿对雌激素是十分敏感的,那么如何评价食物中的雌激素含量呢?学界用的是1%安全线,如果一个物质表现出了潜在的对人体或者动物研究的效应,在可观效应的最低剂量上,使用1%作为安全线,如果你查阅WHO与FAO制定添加剂标准材料,会经常看到这样的范例。对雌激素来说,有论文认为外源性雌激素不超过本体产量的1%为安全。那么我们计算一下圣元奶粉对婴儿来说是否安全。 按照美国儿科学会的推荐剂量,婴儿每天每磅体重要吃2.5盎司的奶,如果换算成奶粉,约12克。我们用一个12个月的标准婴儿计算,他大约身高76cm,体重10.5kg(25磅),他一天要吃300克奶粉。而一个12个月的女婴约身高74cm,体重9.5kg(21磅),她一天要吃250克奶粉。圣元的卫生部检出值是0.5g/Kg,而其它奶粉高者达到2.3g/Kg,他一天要吃入0.15 g的雌激素,而她一天要吃入0.125g的雌激素,当然,他们吃的是圣元,如果是其它含雌激素更高的产品,他一天吃入0.69g,她则为0.56 g的雌激素。 如何计算婴儿的激素产量呢?在学界用两个参数计算,一是血清激素水平,在男婴为0.08pg/ml,女婴为0.6pg/ml,这两组数据是Klein等人(Clin Invest 1994; 94(6): 2475-2480)在青春期前儿童测得的E2含量;二是代谢清除率(MCR),MCR跟人的体表面积正相关,目前没有儿童或者婴儿的MCR,只能根据成年人的推测,成年女性(身高164cm体重65kg)MCR约为1350L/天,而体表面积跟身高体重的平方根成正比,因此可以推算男孩的MCR为1350*SQRT(76/164)*SQRT(10.5/65) = 369L/天,而女孩为1350*SQRT(74/164)*SQRT(9.5/65) = 347L/天。那么男婴雌激素产量约为30ng,而女婴为208 ng。 如果按1%计算,男婴雌激素容忍量为0.3ng,而女婴则为2 ng。男婴吃圣元吃入150ng(5倍于自身产量), 高于安全线500倍 ,女婴吃圣元吃入125ng(高于自身产量60%), 高于安全线60多倍 。 如果吃到国内含激素高的奶粉,男婴吃入690ng(23倍于自身产量), 高于安全线2300倍 ,而女婴吃入560ng(2.8倍于自身产量), 高于安全线280倍 。 一切尽在不言中。不知道科学帮闲们的儿女,卫生部官员的子女们,吃的是什么奶粉。
个人分类: 医学普及|5160 次阅读|2 个评论
圣元可能造成武汉地区婴儿乳腺提前发育风险激增100-400倍
fs007 2010-9-1 08:49
寻正 摘要 :方舟子铁心为圣元辩护,诬公众为性早熟恐慌,斥民众不懂基本的统计学,而他的统计学藏沙带泥,缺乏常识。本文为方舟子的统计学为基础,论证圣元奶粉可能导致武汉地区女婴乳腺提前发育风险激增400倍。呼吁中国有关机构展开更为诚实可信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公布详细技术资料,以接受民众监督。 全文: 当圣元被爆光以后,媒体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圣元奶粉所含雌激素引起的乳腺提前发育现象上,卫生部发言人于2010年8月10日肯定婴儿奶粉中不应含激素。不少科普作者轰拥而上,纷纷论证或者暗示奶粉中不可能含激素,婴儿乳腺发育是其它原因造成的。 随后卫生部混淆是非与黑白,用成年人饮用牛奶中激素含量对比圣元以及国内诸多婴儿配方奶粉,然后认为圣元可以无罪释放。与卫生部专家相呼应的科普作者们又纷纷论证雌激素无害,圣元奶粉中的雌激素不是导致婴儿乳腺发育的原因。 在与维护圣元的卫生部官方立场相配合的科普作者中,以方舟子最为恶劣。作为生化博士,方舟子在圣元奶粉事件上表现出了惊人的专业上的无知,对一些婴儿配方生化常识毫无了解,不会限制方舟子出面为圣元呼号。方舟子在中国(毒害)青年报上发表科普《性早熟恐慌》,其中方舟子自以为聪明地为圣元辩诬,声称武汉地区喝圣元奶粉的婴儿应当有4500人,其中应有9人发生乳腺提前发育,而只爆光了3例,说明圣元奶粉不但不会造成乳腺提前发育,还对这一疾病有保护作用! 方舟子自作聪明地为圣元帮忙,结果帮了倒忙:因为按照方舟子的提供的数据,修正他的统计学上的低级错误,圣元配方在武汉地区就显示了起码双倍于正常范围的风险,而事实上因为爆光的案例可能只有实际发生的病例的10-20%,那么圣元在武汉地区引发的乳腺提前发育的风险就增加到10-40倍!如果我们再进一步修正方舟子引用的此种疾病发生率上的错误,圣元造成的乳腺提前发育的风险变成正常人的100-400倍! 卫生部的检测我们没有理由怀疑造了假,因为卫生部的专家都在为圣元辩护,即使造假,只会有利于圣元,同样地,我们也没有理由认为方舟子的数据夸张地低估了圣元在武汉地区的使用人数。我们结合文献,清楚地证明了机理上存在圣元奶粉导致乳腺提前发育的可能性,而方舟子补充的流行病学资料,准确无误地说明了圣元造成了实际观察到病例的数量剧增。 我们应当持续向圣元及卫生部问责。
个人分类: 医学普及|3956 次阅读|1 个评论
无知把“科普专家”方舟子跟圣元捆绑在一起
fs007 2010-8-24 11:14
寻正 很多时候,中国式的科学构成令人吃惊的一幕,那就是自以为是的科学提倡者自我讽刺的程度,比如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经常在自已在科学上闹笑话的时候要发出号召或者谴责,号召人学科学,谴责人在科学上的无知。当然,这些科学家都有丰盛的科学知识要跟民众分享。 首先咱们谈谈婴儿配方奶粉(Infant formula)的专业性问题,最早发明婴儿奶粉的人是德国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Freiherr von Liebig),猜猜他还有什么身份? 他是生物化学的祖师爷之一 。现代奶产业的主要技术人员主要包括生物化学检验人员,而 奶粉的发明与创造,基本上都是营养学-生物化学家经典领域 。 方舟子的专业身份是生物化学博士 。 方舟子这位留美归国的生化博士的生化知识很多时候会出人意外,比如 他在读博士的地方,就是美国碘盐的发生地,但他对此一无所知,在碘盐这个经典的生化问题上信口开河,闹出一大堆的笑话 。这一次,他又因为无知而与他可能本无意捆绑在一起的圣元牢牢地结成了亲家关系。方舟子在中国毒害青年人报上又发表了一篇劣质科普(见附件一),在科学问题层出不穷的时候,方舟子仍然不忘教训民众要学科学: 我与圣元公司没有利害关系,本不值得为之惋惜,在这个事件中某些媒体、医生、乳业专家和普通公众表现出的知识缺乏和科学素质的低下更值得关注,这种状况不改变,类似的恐慌还是会一再出现的。 咱们检测一下方是民博士的科学知识吧。 一、方舟子在其微博上嘲笑柯志雄的分析文章: 《21世纪经济报道》的资深记者柯志雄,请分清内源性性激素和外源性性激素(人工合成)的区别,配方奶粉和脱脂奶粉(基本不含甾体激素)的区别,国家级专家和小地方检疫局技术人员(可能也分不清上述区别)的区别,不要把无知当正义。 我看到这一条经典的方式语录时,不由得哈哈大笑。柯志雄一文在涉及内源与外源性性激素时,就是在引用卫生部专家的说法。方舟子嘲笑国家级专家的次数恐怕超过任何我知道的中国人,现在居然抱专家的大腿了,呵呵,太有趣了。 柯志雄原文揭露了 从印度进口到中国的脱脂奶粉因为孕激素过高而被海关退回,但印度奶粉被公布的激素水平明显低于圣元及一干卫生部检测的品牌的婴儿奶粉 ! 方舟子无知地把自己跟圣元捆绑在一起之后,他就会无偿地为圣元打工辩护,这是方舟子的性格,不象科学松鼠会,知错会认错,或者闭口不再言,免得一错再错。方舟子为了树立自己伟光正的形象,是绝不认错的,他宁愿继续用科学为自己的错误铺路。 方舟子嘲笑柯志雄不懂配方奶粉与脱脂奶粉的区别,他肯定懂了,对不对?不对,他才真正不懂这二者之间的区别。我已经在此前的文章中提及, 现代婴儿配方奶粉中脂肪不用牛奶中的脂肪,而是用更为优秀的植物或者动物脂肪代替。 在婴儿配方奶粉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正是脱脂牛奶(Skim Milk)。 二、方舟子在中国毒害青年人报上的发表文章中得意地宣称卫生部未检验出外源性性激素,而内源性性激素 则在正常范围内。中国式的科学喜欢玩弄名词,比如我此前就揭露卫生部专家试图用假性性早熟这样的不靠谱但能糊弄人的诊断来蒙混过关,这里内源性性激素是另外一个障眼法听啊,内源性,本来就有的,还有什么可质疑的? 生化博士要借助这么低劣的伎俩手法来糊弄民众,实在太可耻了。内源性雌激素大多是在讨论雌激素(样)作用时区别体内存在的三种雌激素与其它来自外部的所有雌激素样物质所使用的概念,突出天然本体雌激素与非天然雌激素的来源区别。由于某些人或者某些时候对这一概念使用不严格,导致了偶尔内源性雌激素成为天然本体雌激素的代称,也就是雌酮(E1)、雌二醇(E2)、与雌三醇(E3)。 当用内源性雌激素指食物中含有的E1-3时,就是一个潜在的误导性的概念,这是为什么方舟子与卫生部专家会使用它的原因,根本就不标志其来源,如果说标志了其来源,无非对牛是内源性的,对人是外源性的。事实上,大多数讨论外源性雌激素对人的影响时,这个外源性雌激素是要包括食物中的内源性雌激素的! 方舟子居然嘲笑柯志雄不懂内外源性雌激素!太有才了 。 三、方舟子讽刺嘲笑他的人缺乏统计概念。他给我们算了一个账,武汉人口900万,每年生产7万人,3.5万是女婴,接着65%吃配方奶粉,10人中有一人吃圣元,于是武汉应该有4500人吃圣元,然后2的乳腺提前发育,武汉应该有9人发病!方舟子说,实际上媒体才爆光3人,并不算多。可惜方舟子亲家没付钱给他,不然啊,方舟子要给大家一个科学结论了:民众!你们太愚昧了!圣元明明对乳腺提前发育有保护作用嘛,你们居然不知感恩,还倒打一耙,把恩人拿来怀疑! 圣元保护了6名武汉女婴不得乳腺提前发育的病,颁奖颁奖!拍掌哦 。 方舟子客串流行病学家要多可笑,有多可笑,是利令智昏?还是在美国读博士时把太多的时间花在网络上去了,而忘了基本功?账不是那么算的。 乳腺提前发育在中国并没有统计数据,国外的数据并不一定就适用于中国人群,中国女人人均B罩杯,比C罩杯都装不下的美国女人整整少一号,适用相应数据必须谨慎。这还仅仅是次要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方舟子对他引用的数据懂多少? 乳腺提前发育在婴幼儿指乳腺发育到1厘米以上,周围约2.5厘米左右的组织也突起,通常这种程度的乳腺发育是不为人所注意的,尤其是在其更容易发生的肥胖婴儿中更是如此,单纯性的乳腺提前发育既不会继续增长,也不引起麻烦,所以其发现率并不高。我们假如方舟子的科学没有问题,那么, 媒体发现3例,即使武汉地区有9例,其发现率也高达30%,不错了,记者的水平超过医生了 ,当然,超过信口开河的方舟子了。但这种算法还有问题的,因为 方舟子引用的发生率起码也是年发生率 ,而记者爆光圣元到现在,才1个月不到,记者调查时间也算上,估计1个月吧?或者咱们给方舟子留点面子, 算2个月,对不起,9例除以6,两个月只能发现1.5例,圣元的致乳腺提前发育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了一倍 ! 俗话说,没有最无耻,只有更无耻,方舟子这类为了面子的专家与卫生部为了利益的专家对科学的玩弄是超出人的想像的。乳腺提前发育由于其稀少性,同时临床意义又不太大,导致了流行程度研究的缺乏,我所能查到的资料,来自美国著名医疗机构默奥诊所的Van Winter医生等在1990年发表的针对美国明尼苏达州Olmsted郡的人群长达45年(1940-1984)的发生率调查, 其结果是10万分之20.8。 方舟子牛皮一吹,这个发生率立即膨胀10倍! 就这种吹法子,方舟子的统计学不过关,仍然表现为高出人群风险的一倍以上,实在是莫大的讽刺。这种水平来嘲笑民众统计学不过关,脸皮厚实得可以 。 四、关于微小青春期,我以前做过详细的介绍,还将进一步批露资料驳斥这些不懂装懂的科学混蛋。总的来说,对比我提供的有文献作为证据的资料,方舟子等人总是玩把微小青春期延长到包括两岁的把戏。我说婴儿激素水平在产后1-2个月达到高峰,方舟子偏要说2-3个月,我说激素水平在4-6个月降下来,方舟子将之延长到12-18个月,他们就是这么玩障眼法的,证据么,我引用的是相关领域内专家的综合结论,他们臆造就行了。 五、方舟子现在做了点基本功,把我提到的对圣元最有利的证据提出来了,一是相对而言,外源性的雌激素含量并不多,二是母乳中含有雌激素。对这两条我已经评论过了,还将进一步分析。待续。 六、科学需要公正,我写相关文章,一定交待对自己观点不利的证据,但看看方舟子之流的混淆黑白的文章吧,他们敢交待于自己观点不利的东西么?比如文献中已有报道把牛奶跟乳腺提前发育联系在一起,已有报道婴儿对雌激素乃至于有微弱雌激素样作用的物质都很敏感,最重要的是,他们敢告诉民众国际标准中婴儿奶粉不能有而且国外婴儿奶粉没有雌激素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与标准委员会的标准,不但婴儿奶粉中不能有激素残留,连超过1岁的幼儿食品中也不能有激素残留的! 不无讽刺的是,中国,是这个标准委员会的成员。 七、方舟子连奶粉生产过程的基本常识都不具备,最后这一条算是苛求了, 他们敢告诉民众现代婴儿配方生产工艺程序中使用脱脂牛奶就消除了大部分的激素么? 中国人,请远离中国毒害青年人报,说不定哪天自己被害了,还有人义正词严地以科学的名义教训你,要你对凶手感恩戴德! 附一、中国毒害青年人报奇文:性早熟恐慌 作者:方舟子 婴儿配方奶粉再一次让国人的神经绷紧。武汉三名消费者声称其宝宝吃了圣元奶粉后出现性早熟,经众多媒体热炒,终于惊动卫生部组织专家调查,公布检验结果称圣元奶粉中未检出外源性性激素,内源性雌激素则在正常范围,三名女婴属于临床常见的单纯性乳房早发育,与圣元奶粉无关。 卫生部的权威并没能平息事态。网上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网民都不接受卫生部的结论,认为调查组的专家被圣元公司公关。在卫生部公布调查结果的前几天,我在微博上表示过与调查结果相似的看法,很多人也认为我被收买、受招安。他们坚定地相信,既然有人吃了圣元奶粉之后出现性早熟,就证明了圣元奶粉肯定有问题。 这些人缺乏统计概念。我们只需做一番简单的计算,就可以说明他们的信念是站不住脚的。武汉人口约900万,出生率约8,即每年大约有7万名新生儿诞生,其中一半是女婴。那么现在武汉0~2岁的女婴大约有7万人,其中大约有65%吃配方奶粉,圣元奶粉占的市场份额为10%,也就是说,武汉有大约4500名0~2岁女婴吃了圣元奶粉。单纯性乳房早发育的发病率是千分之二,武汉这些圣元女婴中会有9人碰巧出现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其中有3人被媒体曝光并不算多。反之,如果圣元奶粉的成分真的有问题,就不会只有这几个病例。吃其他品牌的奶粉的女婴当然也有性早熟的,只不过没有引起联想或关注而已。 性早熟有多种情形,原因复杂。女孩如果只有乳房发育而没有其他症状,叫做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具体原因不明。卫生部专家认为婴幼儿的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多是微小青春期所致。这对几乎所有中国人(包括中国医生)来说都是一个新名词,在此之前没有中文文献有此说法,对中文医学论文的检索结果是零。于是被怀疑卫生部专家是为了替圣元奶粉辩护杜撰出来的术语,网上出现了一些对此揶揄讽刺的文章,说是神奇国度的神奇专家的神奇发现,2010年诺贝尔医学奖非他莫属。 这实在是高估了中国医学专家的水平了。实际上英文文献早有这种说法(写作mini-puberty或minipuberty),在一些儿科教科书、论文中都用过。国际期刊《儿科内分泌学综述》在2005年曾发文讨论这个术语是否恰当。无论如何,它描述的现象是存在的。性激素是性腺(卵巢和睾丸)分泌的,它受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的控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被称为生殖轴。在婴儿时期生殖轴已经相当成熟,出生后促卵泡激素(能刺激雌激素的分泌)在女孩中显著上升,在出生2~3个月时达到峰值,然到逐渐下降,直到12~18个月时降到青春期前儿童的范围,但是直到4岁时其含量仍比青春期前儿童的高。在这段时期有的女婴会出现乳房组织增大和阴道粘膜的变化。 单纯性乳房早发育是一种良性状态,其实算不上病,无需治疗就会自己消失,只需定期检查以排除潜在的其他病因。但是国内临床医生却往往把它当成疾病治疗,例如用滋阴泻火、疏肝理脾、行气活血的中药治疗,效果当然都非常好(本来不治也会好嘛),这些药物有什么副作用、会对女婴健康产生什么不良影响则是没人管的。 医生即使不开药,也会要求患者忌口,避免吃牛奶、鸡蛋、鸡肉之类的被认为含雌激素比较高的食物。传统上有病从口入的说法,一生病就想是不是吃了什么不对劲的食物引起的。婴儿出现异常,马上就锁定是奶粉。国产奶粉已有过很糟糕的记录,指控起来更觉理直气壮。连男婴出现性早熟症状也有人认为是吃圣元奶粉所致,似乎圣元奶粉中的性激素有智能,能根据性别的不同发挥不同作用。 很多食物的确都含有雌激素或类雌激素,以奶制品最为突出。不同牛奶样本的检测结果有所差异,但其中雌激素浓度大约都是每毫升几十皮克。即使一天喝一升牛奶(一般人不可能喝这么多),即使牛奶中的雌激素全部被人体吸收(实际上不可能),也不过几十纳克。但是青春期之前的儿童身体自己制造的雌激素的量每天已达到大约10微克,是牛奶的数百倍。所以牛奶中的雌激素微不足道,不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另外,母乳中的雌激素含量并不比牛奶的低。 有人认为奶农给奶牛注射雌激素催奶,因此会导致奶粉中雌激素含量高。实际上,如果给奶牛注射雌激素,那将会抑制产奶。养牛业用来增加牛奶产量的激素是生长激素。牛奶本身含有微量的牛生长激素,注射过生长激素的奶牛产下的牛奶,其生长激素的含量并未明显增加。生长激素受热会失去活性,而且它是一种蛋白质,口服它将会在消化道内被消化掉,无法被人体吸收。 其他食物中的雌激素量更少(德国一项调查表明食物的雌激素60~80%来自奶制品),为此忌口完全没有必要。这些食物往往是营养价值非常高的,完全不让吃反而对婴儿的发育不利。 对食品安全问题人们往往是宁可信其有,何况还有多种品牌可以选择,圣元奶粉或许就此一蹶不振。我与圣元公司没有利害关系,本不值得为之惋惜,在这个事件中某些媒体、医生、乳业专家和普通公众表现出的知识缺乏和科学素质的低下更值得关注,这种状况不改变,类似的恐慌还是会一再出现的。 2010.8.16 (《中国青年报》2010.8.18)
个人分类: 人物评论|7029 次阅读|5 个评论
关于圣元奶粉事件
chgjzhyh 2010-8-20 23:11
由于近期出现的圣元奶粉激素们事件,很多朋友都很关心。在此做一简单评述,不足之处望大家指正。 先说明一个专业问题雌激素与奶牛泌乳的关系,雌激素一般是用来诱导处女牛、不孕牛或不经妊娠母牛泌乳的,除了雌激素还有孕激素、催乳素等。国内外的一些专家认为经雌激素或孕激素诱导泌乳的奶牛泌乳12天以后就是安全的。有人可能要问为什么一定要诱导泌乳呢,最直接的回答是经济利益关系,但是这种利益关系大家不要想歪了,因为这只是将不孕牛重新利用、处女牛增加泌乳周期。大家都知道如果不孕就不能产犊,也就没办法泌乳。但是雌激素的作用是促进乳腺导管系统的形成,催乳素能促进乳汁的形成和排出。因此选用激素来诱导泌乳可以降低奶牛的淘汰率、减少一定的损失,因为养成一头奶牛的成本很高。对于处女牛处理主要是在其正式妊娠前增加一个泌乳周期,这样可以使其在整个产奶周期中增加产奶量,但这种操作在牧场基本上看不到。 对于激素要分为两个方面来考虑的,适量就是无害安全,过量就是有害!很多实验都证明雌激素、孕激素和催乳素的半衰期小于12天,也就是在诱导泌乳的奶牛12天以后乳中激素含量是不会超标。而且通过测定,诱导产生乳汁的干物质、乳脂率、密度等都与正常乳没有明显差异,只是乳糖略高于正常,人食用是安全的。 而且在现在这种小区式的奶牛养殖方式,日总产奶量是很大的,有一两头诱导泌乳奶牛乳汁是没有大问题的,另外奶在出厂前都是经过瞬间高温消毒的,而作为活性物质的激素将会被灭活。 再就是大家质疑的饲料中添加雌激素,这个有可能,因为雌激素除对乳腺有作用外,还对新陈代谢有广泛作用,可以促进蛋白质合成尤其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加速骨的生长,促进骨骺愈合;但是对于产奶量却不会增加,甚至会减少,因为雌激素只是在泌乳初期对完善乳腺导管系统有作用,而对乳汁合成和分泌没有作用,也就是只能促进乳腺导管和结缔组织增生。所以一般在育成牛阶段不排除使用这种饲料,但是在泌乳阶段一般不会用。 国家对圣元奶粉分析结果,这个不好说,为什么呢,因为在国内还没有激素标准,基本都是国外的标准参考测定,多少超标多少不超标我们说了不算。这也是我们这个专业的一个败笔,深表遗憾!但我个人认为国家还是给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至于儿童早性成熟这个不是我的专业,我也不懂不好评论。不过在网上看到邓海华说,关于儿童的性早熟在临床上应该有严格的、科学的诊断标准,它分为真性性早熟和假性性早熟。根据世界卫生部组织统计,假性早熟中的单纯性乳房发育时怒号发育过程中常见的性早熟症象。对于儿童性早熟致病原因,专家认为比较复杂,绝大部分病因不明 , 无论是单纯的乳房早发育还是真性的性早熟都不能断定于特定的食物之间有关系 。 出现问题争论是正确的,只有争论才能真正解开谜底!本人仅发表一下个人拙见,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教!
个人分类: 专业相关|6610 次阅读|3 个评论
血管钙化与雌激素研究的文献分析
xupeiyang 2010-7-26 14:18
研究新进展: 防治血管石灰化的雌激素 http://www.bioon.com/biology/biox/448522.shtml 相关文献分析结果: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1ls0j6n03hp4xI77IdtI00h001000j100300.y 34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8 5 2006 5 2009 4 2010 3 2007 3 2002 2 2005 2 2001 2 1999 2 1996 2 2004 1 2000 1 1998 1 1997 1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19 Japan 7 Brazil 2 Germany 2 Morocco 1 Italy 1 Australia 1 Netherlands 1 United Kingdom 1 Denmark 1 1 2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Rochester, MN, USA 5 Tokyo 2 Marburg 2 Post Falls 2 Pisa 1 Santo Andr 1 Izumo 1 Ribeiro Preto 1 New York 1 San Diego 1 Leiden 1 Tsukuba 1 Nottingham 1 Pittsburgh 1 Ballerup 1 Thousand Oaks 1 Boston 1 Takatsuki 1 Osaka 1 Los Angeles 1 1 2 1 2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Clin Calcium 4 J Clin Endocr Metab 4 Climacteric 3 Curr Opin Nephrol Hy 2 Circ Res 1 J Biol Chem 1 Bmc Public Health 1 Endocrinology 1 Rinsho Byori 1 Int J Biol Marker 1 Atherosclerosis 1 Pediatr Endocrinol Rev 1 Acta Physiol (oxf) 1 Osteoporosis Int 1 J Med Screen 1 J Bone Miner Res 1 Calcified Tissue Int 1 Am J Physiol-endoc M 1 Mayo Clin Proc 1 J Mol Med-jmm 1 1 2 1 2 3 ... 32 Top Terms Publications Estrogens 25 Humans 25 Women 16 Arteries 16 Atherosclerosis 16 Calcinosis 15 Receptors, Estrogen 14 Hormones 13 Animals 13 estrogen receptor binding 12 Osteoporosis 12 Aged 12 Postmenopause 11 Minerals 11 biomineral formation 11 Risk Factors 10 bone mineralization 9 Calcium 9 Estrogen receptor 9 Middle Aged 9 1 2 3 ... 32 1 2 3 ... 7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Fitzpatrick L 6 Christian R 3 Miller V 3 Hofbauer L 2 Liu P 2 Ruan M 2 Detrano R 2 Hamano T 1 Ouchi Y 1 Son B 1 Akishita M 1 Iijima K 1 Ogawa S 1 Maemura K 1 Yu J 1 Takeyama K 1 Kato S 1 Eto M 1 Hajjaj-Hassouni N 1 Hmamouchi I 1 1 2 3 ... 7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2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4: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