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思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好文章和工作是可以“捡”来的
热度 1 raoh 2009-9-1 05:09
副题:“另眼看在美的博士后-70%不具竞争力” or “科研的主动性” 一个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应是科研,正常的情况下,成果好的话别的问题就好办。科研说难也难,在美国的生物博后(不分人种,学校)大概只有15-20%可拿到研究型大学的tenuretrack的助理教授职位。说不难也不难,我个人认为其中的70%的博后(不论中美)是不具竞争力的。那样的话,就是30个人争15-20个位置了。一个科学工作者实为technician+informationanalyst.做科研有平均的动手能力及智商也可以做的好,最容易做的但也是最被忽视的一点是:广泛积累信息,再加积极思维。如真对科学有兴趣,这是件很容易的事。这个成功的公开秘密,我和很多学生说过但他们做不到,文章看了记不住,动脑不够,把自己当作导师的一双手,找工作的时候就难了。 博后作为一个已有基础训练的成年人,能否出好成果与自身的关系远超导师的作用(王鸿飞:博士的水平是博士自己的事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7891)。我的两个导师都是美国的院士,大忙人,都是不太管细节的(王鸿飞:导师的水平是导师自己的事)。实验室的学生和博后各自的命运都是与自己的动脑程度直接挂钩的。很多人满足于现有的课题。问题是:你一定要做好这个课题吗?倘若你有想出个新的课题能带来更好的文章和工作,你做不做?当然也要和导师商量,好的新课题且你真有能力,导师不会拒。如果你常去“找”的话,会发现好文章是可以“捡”来的。 我博士后时的2篇文章全是“捡”来的。第一篇大文章解决了领域中17年未解的难题,这是后来“捡”来教职的主因。第二篇后来成为自己实验室的主打方向。那这么好的事为什么别的同事,同行没去做?原始信息是从公开的数剧库及已发表的文章来的,为什么他们不去捡?类似的的情形还有不少:JamesWatson的DNA结构的理论也可说是“捡”来的,他一个实验都没做。上次提到的做绿色荧光蛋白Chalfie(中国科学更紧缺的是常识,而非“大师”),他是在听了别人的讲座后受启发,而想/做出来的。他本不做这方向的。为什么别的听了讲座的人没去做?这答案就是各人的“捡”的能力-信息的积累,加积极的思维。 好课题再原创也不可能象上帝那样“造人”,而是建立在前人的理论及观察的基础上。好课题往往就在身边,自己如何主动去捡?先要有信息的积累,每期有关的主要的期刊要浏览,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直接联系的方向,同样周围的讲座要尽量多听。重要的是有意思的结果及方法要记住,如果过一阵后就忘记了,就和没读/听过一样。这些信息真储存了,又会动脑,好课题有一天就“捡”来了。一个博士后对自己的科研感兴趣,有主动性(为自己而非导师做科研),会觉得这是一件易事。最正宗的牛人牛顿(本就姓牛)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工作之余,也该搬个凳,不只用来歇更该用来站的。 看到这,很多博士后会说导师不太喜欢博后“捡”来的课题。同意,这种事常常发生。我博后时想的95%idea都给立马“毙”了。原因多样,有时受自身或实验室能力所限,有时新课题不如已有的。但我从未停过,想是件比做实验容易太多的事,且与自己的前途有关。终有一天“龙颜大喜”,后成皆大欢喜。也有过“逆流而上”的经历,短期很“惨”,长期超值! 您会“捡”吗,可自测一下信息积累的能力: 一年前一篇仔细读过的文章,还记得谁实验室(有如品牌,信誉)发的,哪个期刊?主要方法,主要结论,及重要的结论,有何漏洞和弱点? 2年前一篇仔细读过的文章,还记得谁实验室发的,哪个期刊?主要方法,主要及重要的结论?有何漏洞和弱点? 如果基本上都记得,恭喜。您的竞争力比至少一半在美国的博后要强。另,推荐麦立强转的:如何做一名成功的科研工作者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2436
个人分类: 科研教学|12456 次阅读|8 个评论
认知过程的基本信息分析
nipy 2009-8-26 18:14
认知过程的基本信息分析 三个世界与知识问题补充讨论之一 在与吕乃基老师关于三个世界和知识问题的讨论中,涉及知识与认识的关系,需要信息这个中介把它们联系起来,为此,摘录我在关于信息定义与本质概念讨论的我见一文中认知系统的信息分析一段,以供讨论、参考。 ***************************** 认知过程的基本信息分析 人是在自然界长期演化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生命和大脑思维功能的高级自组织体,但他仍然是客观世界中的一个客观物质实体。所以在客观世界事物之间普遍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过程中,人与他周围的客观事物之间也必定存在着各种联系和相互作用。客观事物的属性通过各种力、场、光、声及分子物质扩散等物质的传输介质作用于人的各种器官并传递给大脑。在大脑中产生对这些客观事物属性的印记或反映,就形成了人对客观事物的初步感性认识。由此可见,所谓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实际上就是对客观事物属性的认识,是表征客观事物属性的信息。所以,在人类的主观认识世界中,我们可以把信息的基本概念直接归结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它是客观事物属性在人脑中留下的印记,或者说,是在人脑属性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属性。这与本体层次属性信息的概念是基本一致的。人脑的反映属性是物质反映属性的高级形式。 为了进一步研究客观事物属性是如何反映到人的大脑中去的,我们构造了如图2所示的个人认知系统模型。如图所示,人的各种外部器官,如眼的视觉、耳的听觉、鼻的嗅觉、舌的味觉、皮肤的感觉及皮肤的触觉等都具有信息采集功能,大脑具有信息处理和存贮功能,遍布人全身的神经系统具有信息传输功能,口、手、足在大脑信息控制下的动作,则体现了信息的利用功能。人的自然器官所具有的这些功能被称为人的自然信息功能。人正是利用这些自然信息功能来开始认识客观世界和适应、改造客观世界的。 我们以眼看到事物的过程为例:当光线照射到被观察的客观物体时,光将产生反射和折射,并使光的频谱特性因此产生变化,光谱特性的变化正是被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和质地等属性的反映,也即被观察事物的某些属性信息被反映到光的属性变化之中。光是具有流动性的物质,它携带被观察事物的这些属性传递给人眼,眼的特殊感光作用把光谱中所反映的事物属性又反映给眼神经系统并引起眼神经的某种属性变化传递给大脑,大脑又以脑神经网络的某种属性变化存储了所观察事物的属性信息,从而使客观事物的属性信息间接地传递到人的大脑之中;耳闻客观事物的声音信息、是发出声音的事物以它音频的震动推动空气的振动而形成空气波,空气波的振动频率与幅度变化反映了声源事物的震动声音属性,空气波携带着声源发出的声音属性信息扩散到人的耳朵并推动耳膜产生同步的音频震动,耳膜震动再通过耳神经系统把声音信息传递给大脑;鼻嗅客观事物的气味信息,如嗅到花的香味,是花所含的某些具有香味属性的气体分子通过空气扩散直接作用到人的鼻子,通过鼻的嗅觉神经传递给大脑;皮肤触摸客观事物的表面,则直接把该事物表面的硬度、光滑程度等质地属性信息通过感觉神经传递给大脑。由此可见,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确实是客观事物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属性信息传递给人脑的结果。所以人脑对客观事物认识应该属于信息的范畴,我们把它称为 认识层次的信息 。 ************************************* 几点补充讨论: ( 1 ) 从世界1到世界2,即从客观自然的物质世界到主观认识的精神世界,是由认知信息系统的信息活动建立的信息联系,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只有信息才能建立联系。 (2)认识的实质就是人的认知信息系统通过对客观世界本体属性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处理而在人脑(认知主体)中产生或反映的对客观事物(认知客体)的映像,这个映像我们也称为认识层次的信息,它是世界2 认识世界或精神世界中的主要内涵。 (3 )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通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经过人脑思维的信息处理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相对比较正确的认识(当然还包括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和学习),我们把它称为知识。所以知识属于认识范畴,也属于信息范畴,是认识层次信息的重要的内涵,因此,我们也把认识层次的信息称为认识层次的知识信息。。 (4)人脑的高级思维能力即人的智能是人的认知信息系统的核心,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能够较深刻认识世界并产生世界3 人造科技世界并通过世界3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基本原因。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批评讨论!
个人分类: 人与自然|4171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万象更新”谈“象”
sheep021 2009-8-5 12:46
【成语】:万象更新 【解释】: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 从这里不难看出,万象即万物。 我们常说,天下一气,这是从跟本上说的,若从表面上看则是万事万物,纷纷芸芸,不可胜数。不胜言说。但天下一气这个本本是不可见 的,可见的是他化生的万象,即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所以佛家才说凡有所象,皆是虚妄 只有孙悟空的火眼真睛才能洞穿一切表象,直达跟本,我等肉眼凡胎,看到的只能是纷纷芸芸的表象 由此想到了老子的两句话: 1.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2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最后一句,也许修改一下更明白一些:道生象,一象生二象,二象生三象,三象生万象。万象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其中,阴阳也是象。 一象生二象之中的二象即 阴阳 道能生什么象呢?看《道德经》: 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2. 孔德之容,为道是从,道之为物,为恍为惚 恍兮惚兮,其中有 象 ,惚兮恍兮,其中有 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 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 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917 次阅读|1 个评论
思维的差异影响事物评价结果
陈中红 2009-6-26 08:58
在我来斯坦福大学之前,有朋友告诉我需要做好转变思想和转变思维的准备。 在这里呆了一段时间后,我已经认识到确实如此。 美国思维和中国思维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美国生活就需要转变中国原来的思维,接受美国人的思维,按照美国人的思维办事。 我现在已经在逐渐改变思维。 教我改变思维的是一些中国的留学生,不是他们口头告诉我,而是与他们交往过程中,他们的行动一直在提示我。 从褒义上讲,美国思维比较实事求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什么东西算得非常明白; 从贬义上讲,美国的一个思维有着势利的色彩,个人和自我色彩很浓,账该怎么算就怎么算,吃亏的事他们决不干。 前几天,我通过网站上一个广告买了一辆自行车,后来发现卖车的是中国的留学生,车子上一个几美元的车灯他另外问我要钱,开始我以中国人的思维想,买了你的自行车,咱们又都是中国人,车灯的钱是不是就不用考虑了,谁知他说了一句话:为什么呀,凭什么呀?差点没把我噎死。 美国思维有美国思维的好处,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变得更加简单,什么事都明白了,没有太多的虚假和伪善。 中国思维当然有中国思维的好处,人与人之间似乎更好说话,当然这也得看关系。 但也不是说,美国人之间没有感情,实际上我发现美国人的家庭观念也很重,与以前媒体宣传的根本是两回事。 所以看待很多问题,需要考虑这种思维的差异,思维的差异会影响对事物性质和结果的评价。 我现在不会再轻率地去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情,因为这可能是思维的差异。而你必须承认这种客观的存在,很多东西不是按照自己大脑中固有的思维存在的 。 虽然思维的差异可以导致评价结果的不同,但好人和坏人(应该叫非好人)还是在哪里都一样的,这也是客观存在, nice person 就是 nice person , 在中国有,美国也有;非 nice person 也一样,美国和中国都有,它是不依思维为转移的。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623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人员的“职业病”—三句话不离本行
cutefay 2009-6-8 10:04
做科研做时间长了,就会三句话不离本行,形成科研人员的职业病了。其实任何行业的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病,即能够把任何事物都往自己的本行上联想,做科研的人也不例外。我觉得,科研人员的三句话不离本行是指做科研的人严谨务实,容易对任何事情都喜欢理性地思考,去分析其机理或者一些科学道理。 不知不觉中,我也养成了这种科研人员的职业病,喜欢去思考和总结问题。最近我发的一篇 爱情故事之百合之恋 中,我最后三段的笔墨是分析和评价了一下这个爱情故事,立刻就有人指出这是职业病。昨天我发了一篇 男博士聪明绝顶的比例还挺高的 的文章,向峥嵘老师评论说:博主是搞科研的,果然观察仔细啊!那天我们班级聚会讨论到男生的头发的问题的时候,有个mm还说:这是我们唯一讨论的和科研无关的问题。没想到,这个大家认为的唯一的和科研无关的问题还是存有很浓的科研人员的作风啊!可见我们聚会的时候讨论的其他问题是多么科研化了。 因为我平时接触的绝大多数人也都是搞科研的,大家的思维模式都比较像,所以就觉察不出来自己的职业病。并且,这种三句话不离本行在科研中往往是被提倡的,我们导师经常教导我们说:看到一张白纸,你就应该想到纤维素;看到一个矿泉水瓶子,应该想到它是什么材料。在导师的这种教导下,我们实验室的人在一起开玩笑、吃饭等等都能够和我们组所做的课题联想在一起了。 而当自己跟不是做科研的人交谈的时候,别人就能够很容易感受到自己的科研化的思考方式和说话风格。记得以前我的一位在企业做HR总监的朋友跟我说,他觉得女博士就是厉害,因为思考方式跟他不一样,因为他觉得我很爱思考,对于不懂的问题喜欢去研究一下。我当时对他的话不以为然,因为我没有觉得自己的思考方式有什么特别。后来,又有一次跟他还有他部门的HR经理以及两位职员在星巴克聊天,他们几个全都是搞文科本科出身的,就我一个理科的研究生,没想到他们这几个都很赞同我那位朋友的话,觉得我的思维模式跟他们不一样,我很爱研究。举个例子,当时我们谈到据说星巴克里面总有一个水龙头为了除尘而一直流着的时候,我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太浪费水了,用静电吸附的方式除尘应该更节约成本吧!而他们几个都没有往这个技术啊节能啊之类的方面来想。 科研人员的这种职业病对科研人员做科研之外的事物有好处还是有害处呢?我觉得要看把这种科研化的爱思考的作风用在什么方面。 在做事上,我想多一些科研化的职业病还是很有好处的。爱分析爱思考可以让自己做事情变得更加理性,去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让做事更加高效。思考往往能够使事情事半功倍。并且科研人员严谨务实的作风对于做事也是一直好事,做事情能够更加实事求是,踏实认真,精益求精,能够让事情做得更加出色。 在做人上,一方面,我觉得用科研人员的思维去理性地分析与学习一些为人处世之道有助于自己为人处世。我觉得与人打交道也是一门学问,主要涉及到人的心理学等;虽然人心难测,但是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我没有学过心理学,但是我经常用这三条来分析人心:人都是讲究利益的,人都是有感情的,人又都是害怕麻烦的。用这三条来分析人的一些行为,发现屡试不爽,通过理性地分析就能够明白为什么一个人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了。 但是,另一方面,我觉得做人不可以像做科研那样较真,太较真对自己弊大于利。有一句话叫做难得糊涂,与人打交道的很多事情是需要装糊涂,就是没有必要计较的事情就不要计较;并且有的时候又要爱不厌诈(参考刘墉的书《爱不厌诈》),就是做人有的时候不需要那么太诚实,善意的谎言会让世界充满更多的爱。经常看到一些人为了一些事情争得面红耳赤,大动干戈。我觉得,如果是因为人生观等类似的问题而发生的争吵的话,这样的争吵毫无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任凭你的逻辑再正确,任凭你的话再有道理,可能也丝毫动摇不了对方的人生观,对方也不会肯定你的做法。在学术方面,该争论的地方就要争论,因为争论有利于辨明真理,而现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事情真正值得人们为了真理和正义而争论,所以为人方面还是多一些宽容,少一分计较比较好。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11307 次阅读|20 个评论
关于孩子, 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计划(2)
jiyipeng 2009-4-29 12:24
真正的学习是在没有精神压力的情况下才得以发生的,任何形式的恐吓,责罚,打骂,冷暴力得到的都是遵从,而不是学习。因为只有精神放松了,学习成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学习的效能才会大大加强,因此,在电脑游戏中,不断的计划,行动,奖励和反馈这样的闭环有不断加强的效果,所以网瘾才会形成,网瘾的形成和这种精神上的环路增强效果有关系。这是一种体验,里面最重要的情感的体验,精神的愉悦;而现在的教育得不到这样一种效果。这样的高峰体验在现实中体验需要很大的成本。而在网络中是廉价的,快捷的。因此现代的教育应该要向网游学习。教育要与时俱进,随俗为变。把专业课变成网游。现在的电化教育还是单向的传统的,没有互动和交流的;要在网络上汇聚资源,即时双向交流。 如何使别人增加学习能力的方法和技术将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更多社会心里学,认知心里学的原理被用到学习中,如何认知,知与行之间的关系。 未来可能教师,教授的功能会分化,分解掉。影响力变得更加重要,既是如何对别人施加影响,这种技巧和能力变得很重要,未来会出现更多的明星教师。传统的课堂会消亡。将来的教育是空间和时间上都是开放的。体验式教育(学习)会变得更加有效而且受人欢迎。 对两个孩子的教育方法及理念 表面上看我们生活是物质的,实际上是精神的,精神生活一颗也没有停止,我的教育理念是充实心灵(爱),发展性灵(自尊),充沛情感(同情),锻炼思维(智慧),注重批判精神,让孩子在认知过程中自我构建价值观体系(价值上的自立)。 体验式教育的关键是体验能力。模式转换能力,比如将知识的表现类型进行转换:人把握世界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建模过程。如何对建模过程进行训练,在五种符号系统得到自由出入之境。并且把美学和批判精神渗透到这种建模过程当中。得到对核心能力,应变能力最大的锻炼,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模式转换的练习方法得到提高。对孩子的反馈一定要得当,分明和即时。
个人分类: 教育与未来|3619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类思维的再现与拓展——浅议人工智能研究的基本思维方式
热度 1 zhanghaisu 2009-4-1 20:52
张海粟 去年初写的一个科研随想,题目比较大,为了应对哲学教授的。呵呵,不甚成熟,欢迎指正! 人工智能以计算技术及信息技术作为表示和运算手段,紧密结合问题背景相关的专家知识,最终通过用户可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展现机器运算得到的智能结论。人工智能希望实现对人类思维能力的机器再现与拓展的目标。基于对人工智能的这个认识,首先有必要解释一下正副标题中出现的两个思维的各自含义。主标题中的思维是人类实实在在的思维活动实体,包括我们掺杂了个人情感和个人体验后的怎么提出问题、怎么描述问题、怎么修正问题、怎么分析问题、怎么解决问题、怎么反馈问题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副标题中的思维是人工智能这门学科研究问题的思考方式,而容易混淆的就是,这里研究的问题往往就是人类思维自身的特点及其在机器中的实现。严格意义上说,副标题中的思维当然属于主标题中思维的概念,因为主标题中的思维是一种概而言之的对人类思考活动和行为的概括。本文讨论的重点将放在人工智能抽象人类智能、作出用于机器处理的思维方式与特点上。从目前来看,学术界主要从符号化、模拟化和工程化这三个方面对人类智能的计算机化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普遍采用并且进一步发展了包括概括、归纳、演绎、类比、模拟和移植等各种丰富的科学思维在内的方法 ,逐步奠定了人工智能研究中的思维方法基础。 一、人类思维与人工智能 显然,人工智能至少包括两部分:人工和智能。人工就是通常意义下的人工系统,人们看法比较统一;但是关于什么是智能,人们的看法还不甚统一。由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往往涉及对人类思维本身的研究,而我们对自身智能和思维的理解还非常有限,再加上引入了诸如意识、自我、无意识思维等问题,所以关于人类思维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它是怎么产生、运作、完善的,目前还是一个颇具争议、新观点层出不穷的领域(认知科学、脑科学和心理学等)。 (一)人类思维的获得 人类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与大自然作斗争,这就需要首先了解和掌握客观世界中万事万物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联系的基本规律,然后才能进一步去改造客观世界,以便在与大自然斗争中达到预期目的。思维与积累的知识就是人类为实现这一目的所不可缺少的智力机能。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思维被认为是人脑经过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特有机能,它被定义为: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所做出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人脑对于客观存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即是反映论。思维是意识的主要内容,当然也属于第二性。上面关于思维的定义就是依据这种反映论做出的 ,人类思维的获得来自于客观事物以及人类实践。 (二)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或称抽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种类,同时是人工智能最先涉足研究的处女地。如果从过程上来看,思维被认为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那么人工智能所关心的逻辑思维主要不是去研究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内容,也不是去研究正确的概念和判断应遵循哪些规律,而是重点研究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人们是怎样掌握它们的?人是如何做出判断的?如何进行推理的?人是怎样解决问题的?人工智能研究中把逻辑思维作为一种过程,研究它的发生、变化、发展的规律,进而使用类似于谓词演算、命题演算和推理机等特殊的机器语言来描述和实现它,使其具备与人类逻辑推理一样的能力。 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另一重要种类。形象思维作为表象和客观事物在人类头脑中的直接反映,被哈佛大学著名教授阿恩海姆认为只有清晰的表象才能使思维更好地再现有关的物体和物体之间的关系。尽管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概念与形象思维有一定距离,但是按照常识,抽象思维在于它是通过一般普遍性的概念进行的;形象思维在于它是个别的和具体的,所以这种似乎略带着个人主观色彩的形象思维如果不能够进入人工智能的研究中,就会忽视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总要有某种具体形象作为基础的这一个基本常识。近年来,人工智能的研究者开始逐渐注意到形象思维,并且引入了智能表情、智能感情和视觉识别等研究内容。 (三)人工智能是人类了解思维奥秘的重要努力 人工智能一词最初是在1956 年达特莫茨会议上提出的。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其目的就是了解人类思维的产生、演化的实质,生产出一种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机器智能。学术界发展了众多理论和原理,研究范围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决策支持和专家系统等。目前在计算机领域内,人工智能得到了愈加广泛的重视,并在机器人、经济政治决策、控制系统和仿真系统中得到较多应用。 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是期望将人类思维过程的各种特点展现出来,并且输入给机器,使得机器具有类似人类的智能。尤其对于形象思维的研究者来说,必须懂得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广泛的知识,仅有逻辑推理的知识还不足以作出新的尝试。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通过模型拟合原始数据并且得到相似的性质就已经表明这个模型得到了充分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我们的人工智能能够有效地拟合人类的思维,使其具有人类思维相似的输出,那么就是人工智能学科取得的巨大突破,是科学认识人类思维之谜的重要努力。 二、人工智能研究的基本思维方法 根据人类思维的分类,直观上看,人工智能的研究必然是从这两个层次分别展开的。但是由于形象思维具有的主观性和模糊性,回顾历史会发现,人工智能的起源自然地基于心理学对经验知识的逻辑背景进行研究的结果。逻辑学和计算语言学的快速发展,为人工智能将逻辑思维进行符号化奠定了基础。而前文业已提到,模拟思维进入研究视角之后,神经网络和模糊数学等快速发展得以帮助人工智能研究逐步进入形象思维的模拟化领域。 (一)人类逻辑思维的符号化 早期的人工智能注重发挥发现启发式知识在模拟人类思维过程的重要作用,将知识表达成逻辑形式加以利用,往往称为基于逻辑的心理模型。传统的人工智能可以概括为符号表达、逻辑推理、启发式编程,或者称之为对成熟的、正确的思维的再现,这就是对人类逻辑思维进行符号化研究的核心含义。 人工智能的历史上,在著名的达特莫茨会议的一段时间内取得了一些引起人们关注的结果 :山侬的下棋程序;纽厄尔、肖和司马贺的通用一般问题求解GPS;鲁滨逊的归结原理;王浩的机器定理证明;尼尔森的A3搜索算法;塞木尔的下棋程序;塞夫伯利支的小鬼模型;明斯基的语义信息处理等,这里不一一列出。在上述成绩面前,当时一些醉心于人工智能发展远景的西方学者曾作出了充满乐观的语言:不出10年计算机要成为国际象棋冠军;不出10年计算机将能谱写具有优秀作曲家水平的乐曲;不出10年,大多数心理学理论将在计算机上形成 。 在符号化表示的人工智能中,最有代表性研究思路就是一般问题求解,基于逻辑谓词和命题公式演算的推理在问题求解中起到核心作用。改进的方法中,在推理上进一步加入了启发式的搜索过程,这项工作以及以数字计算机为原型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人工智能的发展。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推理规则,使得复杂问题求解和机器学习遇到了推理规则难以描述、推理过程过于复杂、推理时间空间要求过高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了对于逻辑思维的自学习功能在符号推理系统中的难以实现,这种对人类思维量智符号化的逻辑思维的模拟与复制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当然,上述的乐观预言也难以按时实现。 (二)人类形象思维的模拟化 在将人类逻辑思维符号化的努力陷入困境之后,科学家转而开始考虑另一种研究方法思维的模拟化。显然,模拟化的研究方式可以突破逻辑思维的限制,将人类形象思维的研究也纳入了其中。1983年,诺贝尔经济奖及计算机科学的图灵奖获得者司马贺在1995年获国际人工智能学会终生荣誉奖时发表演说时谈到了人工智能中直感、顿悟和灵感等话题,专门说明了这些与智能密切有关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及其模拟问题,进一步表明了形象思维的模拟对人工智能研究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目前形象思维模拟的主要手段是以模拟与复制形象思维相关的象智人工神经网络联接为主的联接机制方法。从具体的计算处理方法上来说,联接机制方法另辟了新的途径,就是采用并行处理及分布式表达的方法。具体来说,这种方法用若干个结点,每两个结点间可以连接起来的网络表示信息。以往用以表示知识的语义网络是一个结点与一个概念对应,而人工神经网络是以结点的一种分布模式以及加权量的大小与一个概念对应。这样即使每个结点上的信息属性发生了畸变与失真,也不至于使网络所表达的概念的属性产生重大的变化。另外有些共同的单元上的信息也可以用来表达相类似的概念。比较著名的人工神经元网络模型有霍普费尔德网络、反向传播网络、自适应共振理论网络等。 虽然人们认识到形象思维的模拟化的重要性,但用包括上述神经网络联接方法在内的各种方法来模拟形象思维也和逻辑思维的符号化表示一样,未能获得完全成功。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体系结构上新的突破也将会是人类期望能够带动思维模拟化研究的重要拉力以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和光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新计算机研究受到了人工智能专家的极大关注;另外,人们对人工神经网络连接和生物学进一步结合的网络模型也抱有很大希望。 (三)思维实现的工程化 尽管人工智能本身的研究还处于一个逐步求精、等待突破的阶段,但是前期符号化和模拟化的一些研究成果业已得到了工程专家的注意和实现,比如决策支持、智能机器人、人脸识别和语音信号识别等工程化实例已完成。在工程技术专家眼里,人工智能系统的复杂程度一方面取决于系统本身,另一方面取决于系统的运行环境,所以在研究的思维方式上必须高度重视工程化,重视工程实现和特定问题的解决。 现场人工智能强调的是一个智能系统,例如研制一个智能机器人,着眼点在于机器人的各个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部件间的交互作用,最终体现出机器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就是研究者只需要先注意适应性的体现。这种工程化实现的主要的目的是尽量降低智能机器人、人造智能的研究难度。钱学森曾经在早期指出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不是智能机,而是人与机器相结合的智能系统。不能把人排除在外,是一个人机智能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工智能的工程化问题已经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另外不容忽视的就是人机系统的认知过程最大特点:交互作用。现代社会,人的集团化和社会属性日益深入,机器的集群性和自组织功能得到发展,所以人机系统这种交互作用的数量、范围是迅速增长。这样社会化的人们和群组机器之间巨大庞杂的数据、信息、知识、概念,彼此间在网络中流动、碰撞、选择组合直至综合集成。诞生在开放、复杂的系统环境中的这种人机系统,正是体现了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得人工智能的研究得到了及时的应用,反过来也能够促使人智能本身的发展。 三、人工智能研究的思维方式特点 人工智能研究思维方式中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主要思维方式,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在上面述各种思维研究方法中,已经可以看出来归纳和演绎、类比和模拟、移植和融合等思维方式 在研究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一)归纳与演绎是早期认识人类思维的基本方法 就认识人类思维的顺序而言,总是先关注某些特殊现象,然后过渡到一般现象的认识中来。比如人工智能一开始的研究领域仅仅限于命题演算的形式系统的建立。通过对于证明、演绎、推理等一般性的思维研究结论,建立起了命题演算系统PC和自然推理系统ND。初步解决了规定的相关前提,获得特定推理结果的效果。其成果是,很好地解决了给定天下雨、天下雨小明就不出去的前提推导出星期三下雨、那么星期三小明出去吗的结论这类问题。而归纳是从特殊的、具体的认识推进到一般的抽象的认识的一种思维方式。归纳的前提是存在单个的事实或特殊的情况,所以归纳是立足于观察、经验或者实验基础之上的。人工智能的研究历史中,在PC和ND系统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这些公理系统的处理能力进行归纳分析,再次引入了谓词演算及其形式系统FPC、FND等,将推理系统由单独的命题向主谓分开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 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命题推出特殊命题的推理方法。演绎推理的作用在于把特殊情况明晰化,把蕴含的性质揭露出来,有助于科学的理论化和体系化。在上面所举出的初期人工智能研究的形式系统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推理的效率、提高整个体系的完整度,人们发现根据这样的系统能够演绎出众多的原理和公理对推理过程进行简化,因此提出了斯柯伦标准型、消解原理和换位原理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二)类比与模拟是当前实现思维模拟的主要手段 类比是在两类不同的事物之间进行对比,找出若干相同或者相似点之后,推测其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或者相似之处的一种思维方式,然后加以模拟,得出相关的结论和性质。由于类比是从人们已经掌握了的事物属性,推测正在研究中的事物属性,因此类比具有的结果是猜测性的,不一定可靠,但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在人工智能解决机器自学习性的问题上,就采用了实例学习、类比学习、记忆学习和观察学习等多种方法。尤其是类比学习的问题求解模型中,通过从机器记忆中找到类似的概念和技巧,把他们转换为新形式以便于新情况的解决思路更加充分地体现了类比的思维特点。 模拟同样也是以类比为逻辑基础的,是通过模型去模仿和拟合人类智能的合理结构特性和特殊的功能、原理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前面的人工神经网络类比人类思维过程可以看出,其就是模拟了生物体脑部和神经的活动规律所作出的问题求解模型。现在,相当多的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工程师合作,进行人体相关机理的模拟与类比研究。当然,正是由于人体相关机理在心理学和生物学上并没有完全得到揭示,所以人工智能模拟和类比人脑模型的深度就有所欠缺;但同时,这种学科的交叉也带来了双方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三)移植与融合是将来突破人工智能的重要途径 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往往能够将其他各种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和领域知识、理论和形之有效的方法移用到本学科领域中来,为解决本领域的问题提供启发和帮助。这是由于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统一所形成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所带来的本质属性、基本方法。同时,这种移植是技术融合、共同发挥效益的基础。例如,人工智能发展的巨大推动是计算数学的发展,而逻辑学的研究成果为其提供了最直接的学术营养。还有,生物计算机的突破将会引入更多的计算智能,这时候人工智能将能直接借鉴相关的生物计算机研究成果。而在人工智能学科之内,神经网络的研究成果已经被成功地移植到相当多的领域中,比如决策支持、人脸识别、知识库系统、专家系统和情感机器人等。同时,决策支持中发展起来的决策树等工程方法也被人工智能中诸如自动推理机、知识表示和自然语言理解等领域广泛采用。除了上述的方面之外,计算机软件工程和编译原理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在自然语言理解和机器智能的工程实现中。可见这种移植与融合是学科在经历了归纳与演绎、类比与模拟之后的高级发展阶段,是学科取得突破的重要手段。尤其在人工智能发展急待突破的今天,广泛吸收生物计算机和其他新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价值。 人工智能是一门伴随着计算机的产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学科,能够有效再现和拓展人类思维,在提高人类认识自身、改造自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水平的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具有重大意义。逻辑思维符号化、形象思维模拟化和实现工程化是人工智能取得进步并进一步应用到工程中的基本思维方法。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上,第三部分所分析的六种思维方式也分别起到了不同的促进作用,一定程度上帮助树立了人工智能的科学地位。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人工智能的研究遇到了与人类脑部结构与工作原理之谜一样的重大难题。因此,在学科研究的思维方式角度,对人工智能学科做重新审视和方法梳理是必要的,也非常有益。从早期、现在和将来人工智能的研究状况、发展趋势来看,拥有了融合的技术、开放的态度等重要思维特质的现代科技发展潮流将是人工智能学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机遇。 齐 欢,数学模型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1。 戴汝为,从基于逻辑的人工智能到社会智能的发展,自然杂志,第28 卷第6 期。 何克抗,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北京师范大学思维研讨会,2007.1。 石纯一等,人工智能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10。 刘戟锋等,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9
个人分类: 不确定性人工智能|6983 次阅读|1 个评论
谈谈创新
cutefay 2009-3-7 16:56
在谈创新之前,先说一个我昨天的一个胡思乱想的比喻:犯罪就像癌症,每个人的基因里都存在着原癌基因,是否会得癌症,还要看诱导因子以及抑癌基因的作用。原癌基因比喻称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着犯罪的倾向,诱导因子是比喻成促使一个人犯罪的外界因素,抑癌基因比喻称法律法规。 先不谈这个比喻是否合适,我觉得这样的比喻很有趣,就是把社会学的东西比喻成生物学的东西,把两种毫不相干的东西做了比喻。快到女人的节日了,这里再举几个和女人有关的比喻的例子: 1、每个女人都有两个版本:精装本和平装本,前者是在职场、社交场合给别人看的,浓妆艳抹,光彩照人;后者是在家里给最爱的人看的,换上家常服、睡衣,诉苦。婚姻中的丈夫往往只能看到妻子的平装本和别的女人的精装本。这是婚外恋的动机之一。 2、妻子青菜 平凡的青菜,是你一辈子的全面营养,细致照料你而不留痕迹。不论你尊卑贫富,它永远会陪伴着你的一生。 情人十全大补汤 在短时间内,能让你容光焕发,仿制回到了青春状态,其实那回光返照般的是虚火。会掏空你的精神和体力,让你最终落得气血两亏。 这种比喻是一种联想,我觉得,理论创新就需要这样把一些看似毫不相关的东西联想在一起。 我认为科学的原始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现象的发现,另一方面是理论上的创新。而很多时候创新是二者的结合,就是发现了新现象,并且给它做了理论解释。纯粹的新现象的发现,有一定的运气的成分,暂时不谈,这篇博文谈到的创新是指理论上创新以及发现新现象跟理论上结合的创新。 我觉得人很难无中生有凭空想象出一些东西的,往往想象的新的东西,也都是将自己知识以及以前的所见所闻给重新排列组合。梦就是人的思维的最好反映。梦里的东西看似很荒诞,但是它们都是有原型的。 因此,要想创新,往往需要经常这样胡思乱想,让一些不相干东西能够联系在一起。人都是有思维定势的,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人的思维模式受人的知识领域影响很大。我在本文开头举的那个胡思乱想的例子,就是个很好的证明。因为我大学学的是生物学,所以很容易把一些东西往生物学方面联想。 生物学中的重大历史事件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其发现者Crick原来并不是搞生物研究的,而是搞物理的。我想,正是因为他是搞物理研究的,所以对物体的空间结构的认识比一般搞生物学研究的人深刻,因此才能和waston一起发现了DNA双螺旋的结构。 这个道理很简单,也早就被人类所意识到了。所以,很多学校和很多人也都在呼唤着学科交叉的教育方式,而为什么在中国不容易做出原始创新呢?我想是因为体制和文化的影响。 中国现在的教育体制,把学生们的个性全给抹杀了,从学校里是造出来一批标准化零件。不仅仅是学校,这种现象充满了中国社会的任何一个角落,在官场上更为明显。这种体制是一种急功近利的体制,因为标准化零件便于控制管理,便于统一思想,零件们更容易为祖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但我觉得这种体制又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社会现阶段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速发展,随着这种国策会带来很多弊端,但是又不得不这么做。 从文化方面来说,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就是一种不允许创新的思想,虽然说弟子不必不如师,但是能够做到的古今又有多少人呢?儒家思想的孝,赋予了家长、老师至高无上的权力,在这种权力之下,学生又有几个能够打破老师的思想禁锢呢? 大环境的影响是群体效应,而对于个人来说,虽然处在这种不利于创新的大环境中,但是通过自身的努力仍然可以比以前的自己多一些创新,不能说因为大环境不好,就不去创新了。即使再贫瘠的土壤上,也总可能长出几株比其他同类植物更高更好的植物来。 我觉得学科交叉只是创新的基础,真正要做到创新,要看如何把这些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带来创新。普通的联想很容易,而要上升到一种创新层面的联想就难多了。笼统地讲,创新是需要悟性,而悟性这个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觉得悟性除了天资之外,还需要一种勤奋专注的精神。门捷列夫当时发现元素周期表,虽然是梦中的灵感,但是毕竟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他对这件事情不上心,晚上做梦也不大可能思考到这件事情。通过我自己经历的一些事情,我有这样一种体会:如果自己很用心去做一件事情,那么这件事情经常会有一些小的创新的点子,并且事情往往会做得很不错。而如果一件事情我不怎么上心,则很少会有什么想法,更别提创新的想法了。 注:这篇文章是前几天我们导师给我们开会,谈到了创新问题,让我们写心得体会,我就写了这篇文章。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5345 次阅读|19 个评论
文科思维与理科思维的统一性
cutefay 2009-2-13 23:15
看到周可真老师的一篇文章文科理性与理科理性(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4499 ),我在评论中提到我觉得文科跟理科本来是统一的,本来不应该有所区别。但实际上大多数文科出身的人跟理科出身的人的思维是有差异的,我觉得出现这种差异是不应该的。具体怎么解释,我再好好想想,如果想得出一些东西,就也发一篇博文。 周老师回复:文理思维出现差异是不应该的?您这观点倒是很有启性啊,如果能说出道理来,一定会很大意义,不必说得周全了,就是有些道理,也有创新意义的。我觉得,这网上就得要大家敢于胡思乱想,就是说错了或直觉猜测之类,也没有什么坏处,谁也不会把这种讨论中的言论当作严肃的或正儿八经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来看待。 在这里,我就谈谈自己对文科思维和理科思维的一点看法,欢迎大家批判指正! 文科跟理科,是人为地划分的学科,现在文科理科的界限已经不那么明晰了,正如周可真老师所说的有时人们也把心理学归入理科,而把逻辑学归入文科。我觉得文科思维跟理科思维具有统一性,只是研究的对象有所差异罢了。换句话说,对立统一,既有不同的方面,也有相同的方面。我觉得是内在是相同的,只是外在表现形式不同。 对于文科跟理科,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定义和看法,我的看法是:理科往往是对物质进行研究,无论是数理化还是天地生,都是以自然界的物质为研究对象的;而文科,往往是对人的意识产生的行为的研究,这种研究可以是个体性的,也可以是社会性的。我记得以前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学过:物质是意识的基础,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我觉得文科研究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现在文科思维跟理科思维有较大的差别,从科学网上大家的博文和评论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我觉得这是受研究对象的不同所造成的。理科的研究对象是比较稳定的,而文科的研究对象稳定性差。我定义的稳定性这个词我不会用一段简练的语言来解释,就举个例子吧!我是搞生物工程的,属于典型的理工科,我们搞科研要做很多实验,用实验数据来说话。设计实验方案的时候,要很严谨,例如在测定温度对某个物质提取的影响的时候,要在除了温度之外其他条件完全一样的情况下来测定提取率,这样的数据才是准确的。并且,做理工科的实验,很容易控制条件,来实现自己想研究的目的。而文科呢,研究的对象人的差异会很大,同样的一个人,遇到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时候都会做不同的事情,要看心情,别说是不同的人。正因为人和人之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都是不具有严格的比较性的,所以我觉得对文科很多事物的研究往往会靠一种统计规律,而不是严格的可控实验。文科的艺术方面,差别就更大了,我想让达芬奇再画一次《蒙娜丽莎的微笑》,也不可能画得那么好了。 理科的人往往用还原论来思考问题,就是把问题分解,找出事物的本质,这是因为研究的对象容易分解;而文科的人往往会用整体论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因为往往文科的研究的对象分解了看没有意义,只有宏观整体来看才有意义。我觉得这个就好比波粒二象性,单个粒子表现不出波的性质,只有一群粒子,最后才能表现出波的性质。还有中医和西医也是一个很好的比喻,西医可以比喻成还原论,中医可以比喻成整体论。中医如果用还原论来看,既找不到经络,又找不到气。 但我觉得,有时候还原论和整体论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人类现在还没有找到二者的桥梁,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并且往往不是由局部简单相加而成的,而是通过各种错综复杂的逻辑联系在一起的,有时候局部对整体的影响会起到一种协同的正效应,有的时候是负效应,或者有的时候更复杂。整体论和还原论本是统一的,但是因为现在人类目前认知的局限性,还没有找到二者的桥梁。 我觉得只用整体论来分析问题,或者只用还原论来分析问题,都会有所局限。对事物的分析,可以先用整体论指导宏观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向,再用还原论分解,再研究局部是如何组成整体的。而现在对有的对象只用整体论,往往是因为对研究的对象不知道如何还原或者还原了没办法组装,所以就黑箱操作了。而对有的对象只用还原论,往往也是因为还原了之后没办法跟整体论相联系。 文科跟理科之间的桥梁,我认为,非实体的东西是逻辑学,实体的东西是生物学。 先说说逻辑学。它在研究思维上是文科跟理科之间的桥梁,无论对文科的研究,还是理科的研究,都离不开逻辑学。或者说它是研究一切事物的基础。事物是靠逻辑联系起来的,例如如果,那么这样的充分条件,以及要,我们必须要这样的必要条件。我觉得心理学的研究也是靠逻辑学的,虽然有的时候人的一些行为看似没有任何理由,但没有任何理由也是一种理由,那就是因为人们做某种行为经常毫无理由,所以人们常常会 再说说生物学。生物学是联系物质跟意识的桥梁,基因和神经细胞属于理科研究的对象,而由基因和神经元决定的人的行为则属于文科的研究对象。虽然人的思维和行为千差万别,但是它们是由基因和神经细胞控制的。人们现在还没有研究得透基因如何影响着人的性格和行为,也还没有搞明白人的一个念头产生的时候,神经细胞是怎样变化的。并且,为什么从核糖体组装的蛋白质自发地去高尔基体修饰,这类似的生命现象至今还没有完美的研究结果。这让人们觉得生命现象是多么伟大啊,生命的很多现象,超出了人类现有知识所能够解释的范畴。我想,如果理科方面能够对生命现象的研究更为深入,那文科和理科之间的桥梁就会产生了。 所以,我认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应该同时具备文科思维和理科思维,这样才能够更全面地去认识事物。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销售,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并且我觉得应该属于管理学中的偏文科的范畴,同样一种产品的销售的好坏跟销售员的推销技巧有很大的关系。每个人说话方式和行为方式不一样,因此销售出去的产品数量也不一样。而一位以色列的物理学家艾利高德拉特博士创立的TOC制约法中,把销售用理科的思维进行研究,提出一套说服和推销的流程,,用这样的方法去推销,屡试不爽。高德拉特的第一部作品《目标》大胆借用小说的笔法,说明如何通过近乎常识的逻辑推理,解决复杂的管理问题,结果一炮走红。 所以,我觉得文科的很多问题,如果加一些理科的思考方式,很多复杂的问题都迎刃而解。同样,理科的人如果有一些文科的思维做指导,看问题不会偏颇。 我在前一篇博文中,转载了一篇很不错的博文假如爱因斯坦做管理咨询,来跟大家分享。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14521 次阅读|19 个评论
东方思维之于现代科学
ZHULIN 2009-1-29 13:47
在本体论上的 有机整体性 :强调宇宙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和谐,探索 质量与时间、空间的密切联系、融合与统一。 辩证的内核 :强调自然界处于永恒的发展变化之中,发展变化的动力是对立面和阴阳相互斗争的结果,提出 物质的波粒二象性是物质世界的内在本质与动力源。 多元逻辑思维:不要求作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可以在多个目标中进行综合思考, 如引力的机制、宇宙膨胀、暗物质、暗能量等问题的统一解决。 渗透性的思维进程:表现在概念间,以及 新旧概念、定义和学说的相互 渗透 ; 探求质能关系、德布罗意爱因斯坦关系、牛顿引力定律、哈勃定律的相互联系。 内省的经验类比方法:可由经验的事物通过内省的途径推及不可能由经验把握的事物,想像质能关系、普朗克关系的物理图像,提出质量(能量)时变关系,推出质量(能量)与空间关系。 克服东方思维不足之处在本体论上 缺乏明确而有力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 其辩证内核也是混沌的不彻底的 ,在认识论上 只能用描述式去表达思维成果,既不容易确证某一探索目标,也不可能彻底否定某个错误 ,以及本身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 既不容易确证,也不可能彻底否定 ,而 采用数理逻辑推导出一系列公式,解释说明自然和提出预测,并用实际观测加以检验验证。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143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道象棋的逻辑思维题
cutefay 2009-1-7 08:59
下面的图片是小学奥数里的一道题,还是有些难度的,不仅需要有分析能力,还需要懂得如何下象棋。平时我挺喜欢做一些有趣的数学题,我觉得这不仅仅能够对自己思维能力锻炼,并且还很有乐趣。 早晨起来想起这道题,就发上来了。这道题对于乙有一种必胜的策略,也就是乙走出一步之后,无论甲再怎么走,乙只要不犯低级错误,就肯定能赢。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怎么样才能找到必胜策略。 这道题这样分析,这棋盘能走的子只能是兵(卒)向前移动一个,中炮向前移动4步,底炮只能向前移动八步,其他的不能动,谁动其他的谁就死了。所以就看谁能把这几步走到最后,逼着对方无路可走。把1,4,8换算成二进制,是1,100,1000,列成竖式,让每个位数上的数字合起来看是偶数(不含进位),只有1000变为二进制的111时才可以实现,111对应的十进制数字是5.也就是乙向前走3步,然后无论甲怎么走,乙只要走的棋是让各个位数数字之和恢复偶数就行。乙就必赢。 这道题是我最初也解答不出来的小学奥数题。原因一是不懂象棋,二是没有想到用二进制的思维来解。后来好好分析了一下,越来越觉得这道题有意思。
个人分类: 书评影评|8747 次阅读|11 个评论
做人要低调 思维要高调
麦立强 2009-1-5 23:48
一、在姿态上要低调      在低调中修炼自己:低调做人无论在官场、商场还是政治军事斗争中都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实则高深的处世谋略。   谦卑处世人常在:谦卑是一种智慧,是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懂得谦卑的人,必将得到人们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   大智若愚,实乃养晦之术:大智若愚,重在一个若字,若设计了巨大的假象与骗局,掩饰了真实的野心、权欲、才华、声望、感情。这种甘为愚钝、甘当弱者的低调做人术,实际上是精于算计的隐蔽,它鼓励人们不求争先、不露真相,让自己明明白白过一生。   平和待人留余地:道有道法,行有行规,做人也不例外,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事事,也是符合客观要求的,因为低调做人才是跨进成功之门的钥匙。   时机未成熟时,要挺住:人非圣贤,谁都无法甩掉七情六欲,离不开柴米油盐,即使遁入空门,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要出家人以宽大为怀,善哉!善哉!不离口。所以,要成就大业,就得分清轻重缓急,大小远近,该舍的就得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从而实现理想,成就大事,创建大业。   毛羽不丰时,要懂得让步:低调做人,往往是赢取对手的资助、最后不断走向强盛、伸展势力再反过来使对手屈服的一条有用的妙计。   在愚中等待时机:大智若愚,不仅可以将有为示无为,聪明装糊涂,而且可以若无其事,装着不置可否的样子,不表明态度,然后静待时机,把自己的过人之处一下子说出来,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但是,大智若愚,关键是心中要有对付对方的策略。常用糊涂来迷惑对方耳目,宁可有为而示无为,万不可无为示有为,本来糊涂反装聪明,这样就会弄巧成拙。   主动吃亏是风度:任何时候,情分不能践踏。主动吃亏,山不转水转,也许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又走到一起。若一个人处处不肯吃亏,则处处必想占便宜,于是,妄想日生,骄心日盛。而一个人一旦有了骄狂的态势,难免会侵害别人的利益,于是便起纷争,在四面楚歌之中,又焉有不败之理?   为对手叫好是一种智慧:美德、智慧、修养,是我们处世的资本。为对手叫好,是一种谋略,能做到放低姿态为对手叫好的人,那他在做人做事上必定会成功。   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对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二、在心态上要低调      功成名就更要保持平常心:高调做事是一种责任,一种气魄,一种精益求精的风格,一种执著追求的精神。所做的哪怕是细小的事、单调的事,也要代表自己的最高水平,体现自己的最好风格,并在做事中提高素质与能力。   做人不要恃才傲物:当你取得成绩时,你要感谢他人、与人分享、为人谦卑,这正好让他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如果你习惯了恃才傲物,看不起别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独吞苦果!请记住:恃才傲物是做人一大忌。   容人之过,方显大家本色:大度睿智的低调做人,有时比横眉冷对的高高在上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对他人的小过以大度相待,实际上也是一种低调做人的态度,这种态度会使人没齿难忘,终生感激。   做人要圆融通达,不要锋芒毕露:功成名就需要一种谦逊的态度,自觉地在名利场中做看客,开拓广阔心境。   知足者常乐:生活中如能降低一些标准,退一步想一想,就能知足常乐。人应该体会到自己本来就是无所欠缺的,这就是最大的财富了。   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才不会产生自满心理,才能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缔造完善人生。   谦逊是终生受益的美德:一个懂得谦逊的人是一个真正懂得积蓄力量的人,谦逊能够避免给别人造成太张扬的印象,这样的印象恰好能够使一个员工在生活、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与能力,最后达到成功。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性格豪放者心胸必然豁达,壮志无边者思想必然激越,思想激越者必然容易触怒世俗和所谓的权威。所以,社会要求成大事者能够隐忍不发,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对待下属要宽容:作为上司,应该具有容人之量,既然把任务交代给了下属,就要充分想念下属,让其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   简朴是低调做人的根本:在生活上简朴些、低调些,不仅有助于自身的品德修炼,而且也能赢得上下的交口称誉。   三、在行为上要低调      深藏不露,是智谋:过分的张扬自己,就会经受更多的风吹雨打,暴露在外的椽子自然要先腐烂。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不合时宜地过分张扬、卖弄,那么不管多么优秀,都难免会遭到明枪暗箭的打击和攻击。   出头的椽子易烂:时常有人稍有名气就到处洋洋得意地自夸,喜欢被别人奉承,这些人迟早会吃亏的。所以在处于被动境地时一定要学会藏锋敛迹、装憨卖乖,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对方射击的靶子。   才大不可气粗,居功不可自傲:不可一世的年羹尧,因为在做人上的无知而落得个可悲的下场,所以,才大而不气粗,居功而不自傲,才是做人的根本。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在积极求取巅峰期的时候,不妨思及颜之推倡导的人生态度,试图明了知足常乐的情趣,捕捉中庸之道的精义,稍稍使生活步调快慢均衡,才不易陷入过度偏激的生活陷阱之中。   做人不能太精明:低调做人,不耍小聪明,让自己始终处于冷静的状态,在低调的心态支配下,兢兢业业,才能做成大事业。   乐不可极,乐极生悲:在生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起承转合过程中,人应随时随地、恰如其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起点不要太高。正如孟子所说的: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做人要懂得谦逊:谦逊能够克服骄矜之态,能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人们所尊敬的是那些谦逊的人,而决不会是那些爱慕虚荣和自夸的人。   规避风头,才能走好人生路:老子认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这种与世无争的谋略思想,深刻体现了事物的内在运动规律,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成为广泛流传的哲理名言。   低调做人,便可峰回路转:在待人处世中要低调,当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或者危险之时,不妨先退让一步,这样做,不但能避其锋芒,脱离困境,而且还可以另辟蹊径,重新占据主动。   要想先做事,必须先做人:要想先做事,必须先做人。做好了人,才能做事。做人要低调谦虚,做事要高调有信心,事情做好了,低调做人水平就又上了一个台阶。   功成身退,天之道:懂得功成身退的人,是识时务的,他知道何时保全自己,何时成就别人,以儒雅之风度来笑对人生。   四、在言辞上要低调     不要揭人伤疤:不能拿朋友的缺点开玩笑。不要以为你很熟悉对方,就随意取笑对方的缺点,揭人伤疤。那样就会伤及对方的人格、尊严,违背开玩笑的初衷。   放低说话的姿态:面对别人的赞许恭贺,应谦和有礼、虚心,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君子风度,淡化别人对你的嫉妒心理,维持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说话时不可伤害他人自尊:讲话要有分寸,不要伤害他人。礼让不是人际关系上的怯懦,而是把无谓的攻击降到零。   得意而不要忘形:得意时要少说话,而且态度要更加谦卑,这样才会赢得朋友们的尊敬。   祸从口出,没必要自惹麻烦:要想在办公室中保持心情舒畅的工作,并与领导关系融洽,那就多注意你的言行。对于姿态上低调、工作上踏实的人,上司们更愿意起用他们。如果你幸运的话,还很可能被上司意外地委以重任。   莫逞一时口头之快:凡事三思而行,说话也不例外,在开口说话之前也要思考,确定不会伤害他人再说出口,才能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你也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口出狂言者祸必至:是不是因为物欲文明的催生所致,如今社会上各类职业当中都有动辄口出狂言的人。   耻笑讥讽来不得:言为心声,语言受思想的支配,反应一个人的品德。不负责任,胡说八道,造谣中伤,搬弄是非等等,都是不道德的。   不要总是报怨原单位:跳槽属于人才流动,是当今社会很正常的一种现象,并不为奇,而且跳槽者屡屡能在新的团队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创造更佳的业绩。如果这一步还没有达到,你就急急忙忙地大耍嘴功,以贬低老团队的手段来抬高自己在新团队的人缘和地位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说话不可太露骨:别以为如实相告,别人就会感激涕零。要知道,我们永远不能率性而为、无所顾忌,话语出口前,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是一种成熟的人处世方法。   沉默是金:沉默,并不是让大家永不说话,该说的时候还是要说的。就像佛祖那样境界的人,也还是会与人说话,传授佛法,适度的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沉默。   五、在思想上要高调      给自己一个希望:不论你遇到了多揪心的挫折,都应当以坚持不懈的信心和毅力,感动自己,感动他人,把自己锤炼成一个做大事的人。   保持向上的激情:我们需要激情,需要开拓,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兢兢业业,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工作中燃烧激情。   自信是高调做事的秘诀:信心对于做事成功者具有重要意义,成功的欲望是创造和拥有财富的源泉。人一旦有了这种欲望,并经由自我暗示和潜意识的激发后形成一种自信心,这种信心就会转化成一种积极的感情,它能帮助人们释放出无穷的热情、智慧和精力,进而帮助人们获得财富与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别让借口吃掉你的希望: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要为自己寻找借口,只有尽职尽责,勇往直前,不找借口,才能实现理想,创造辉煌人生。   丑小鸭也能变成白天鹅:一个人有希望,再加上坚忍不拔的决心,就会产生创造的能力;一个人有希望,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就会达到目的。   点燃希望之火:一颗充满希望的心灵,具有极大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会激发人的潜能,实现人的理想。   成功需要付出代价:从古到今,凡成事者,成大事者,莫不受尽磨难,在磨难中完成自我教育,如此也水到渠成地成就了事业。   主动去做应该做的事:只有气服懒惰,积极进取的人,才能不断成功,不断取得好成绩。   不要轻言放弃,坚持就能成功:抱定任何都不放弃的信念,即使在一片懊悔或叹息、宽容或指责的氛围中也要坚持。是的,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无论条件多么的困难,只要能坚持到底,成功就一定属于你。   学会自己鼓励自己:能自己鼓励自己的人就算不是一个成功者,但绝对不会是一个失败者,你还是趁早练练这功夫吧!   永远保持好心情:突破困境的方法,首先在于要肃清胸中快乐和成功的仇敌,其次要集中思想,坚定意识。只有运用正确的思想,并抱定坚定的精神,才能从逆境中突围。   激发自己的潜能:倘若你和一般失败者面谈,你就会发现:他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从来不曾走进足以激发人、鼓励人的环境中,是因为他们的潜能从来不曾被激发,是因为他们没有力量从不良的环境中振作。   不要畏惧贫穷和困苦:行走于人生丛林中的每个人都应该记住,如果你正在遭受困苦,这并不是完全是件坏事,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为老天要把重任交给你,必先磨炼和考验你!   发掘出自身的强项:当巨大的压力、非常的变故和重大责任压在一个人身上时,隐伏在他生命最深处的种种能力,才会突然涌现出来,使他成就大业。   坚定生活的信念:困境可以检验一个人的品质。如果一个人敢于直面困境,积极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在任何不利的环境中始终充满热情,坚定对生活的信念,那么他迟早会成功。   把挫折当成垫脚石:在生活中,有的人被挫折打倒,有的人却把挫折当成垫脚石,不断前进。只要我们正视坎坷,永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生活的艰辛将被我们踩在脚下,生命将会永放光芒!   对生活充满热情:有了热情,就能把额外的工作视作机遇,就能把陌生人变成朋友,就能真诚地宽容别人。有了热情,就能充分利用余暇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了热情,就会抛弃怨恨,变得心胸宽广。有了热情,就会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六、在细节上要高调      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而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地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并且能在做细的过程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工作中没有小事:点石成金,滴水成河,只有认真对待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才能克服万难,取得成功。   认真对待每一次训练:那些在平时训练和准备过程中认真对待的人则相反,由于一直接受了高强度的模拟训练,他们更容易在关键的比赛中表现出镇定的心态,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这无异于平时的一场简单的比赛和训练。   悄悄地为他人做点好事;试着去真心真意地帮助别人,当这一切完全发自你的意愿时,你将会感觉到这是件多么快乐的事,你的心灵就会得到回报一种和平、安静、温暖的感觉。   敬业精神+脚踏实地=成功:敬业,不仅仅是事业成功的保障,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有的人在生活中,总是不满意目前的职业,希望改变自己的处境。但世界上绝对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人们的成功无一不是按部就班、脚踏实地努力的结果。   相信自己,正视开端:任何大的成功,都是从小事一点一滴累积而来的。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不肯做的人。想想你曾经历过的失败,当时的你真的用尽全力试过各种办法了吗?困难不会是成功的障碍,只有你自己才可能是一个最大的绊脚石。   扎实的基础是成功的法宝:如果一味地追求过高远的目标,丧失了眼前可以成功的机会,就会成为高远目标的牺牲品。许多年轻人不满意现在的工作,羡慕那些大款或高级白领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总是想跳槽。其实,没有十分的本领,就不应有些妄想。我们还是多向成功之人学习,脚踏实地,做好基础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成功之途。   实干才能脱颖而出:那些充满乐观精神、积极向上的人,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神情专注,心情愉快,并且主动找事做,在实干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不为薪水而工作:想要获得成功,实现人生目标,就不要为薪水而工作。当一个人积极进取,尽心尽力时,他就能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要征服世界,先战胜自己:要想成功,就要战胜自己的感情,培养自己控制命运的能力。   用心做事,尽职尽责: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对待你的工作、你的公司,你就会充满活力与创造性的完成工作,你就会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老板乐于雇用的人,一个拥有自己事业的人。   对待小事也要倾注全部热情:倾注全部热情对待每件小事,不去计较它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你就会发现,原来每天平凡的生活竟是如此的充实、美好。   呵呵,高调也好,低调也好!一定要分清场合!分析一下自己在什么时候该低调,什么时候会高调,这样才能残酷的竞争环境里脱颖而出!高调处事,低调做人,一生成功的必修哲学! 来源:京城闲女的博客
个人分类: 励志修身|3706 次阅读|3 个评论
国际化思维与国际化视野
liux831 2008-12-20 13:45
庄小威作为哈佛大学的女教授,34岁,也还是女孩,可是他具备国际化思维和国际化视野。 在国际化思维方面,他学习激光,所以现在是物理系教授。他学习化学,所以她也是化学系教授,他用激光的方法观察和研究单个细胞和单个分子的运动(侵染过程),她又进入了生物领域。 在国际化视野上,体现了她发表的60多篇论文,都是CNS论文(Cell ,Nature,Science 论文)。 最根本的,还是要出国,还是要在美国做研究。正像学习英语要到美国、英国去一样。做研究也需要到美国去。 国际化思维和国际化视野都是以国际化意识为基础的。 1.平等意识 2.合作意识 3.标准意识 4.信息意识 5.价值意识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在全球公开招聘院长的科学依据就是这种全球招聘的院长具备国际化的思维和国际化的视野。 这是可以评价的。不管是多么高的职位,都可以科学评价。这完全不同于以色列人认为我的成果没有人可以评价。 这种评价很快就会在全世界展开。当然,中国的学术精英也在评价之列。 不是没有评价,是评价没有公开。没有公开不等于没有评价。 有人认为,这种评价难吗?
个人分类: 未分类|1597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那些追赶我们思维的文字到异化
moxj 2008-11-27 01:01
(用这篇凌晨的草作表示对天使杨静给我再次留言鼓励的感谢,也把它送给湖南大学的每一位参赛选手,感谢你们带来的生机给我比赛的乐趣和优美博文给我的启示) 人类的进化速度之快,尤其是大脑.以至那些结绳记事的拙劣方式很快就不能满足我们交流及表达自己想法的需求.文字的出现绝对是个好东西,但它也远没有到达能够及时准确表达我们思维的程度,所以很多新的表达形式还会出现,不只在现有的艺术形式里,还将是我们现在这样低级社会里绝对没有的东西. 然而很多东西既不会像细胞分裂那样以指数形式加速生长,也不会像元素衰变一样很快就衰减掉了那么多,而是几种函数纠缠在一起作用. 其中有一种明显的阻碍力量,它就是异化.所谓异化是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我不懂哲学.做一个简单的比喻,我想说的意思就是人创造了各种东西,包括工具,然而这些麻烦的东西会把人类变成它们的奴隶.也就是我前些天听到有同学在博客网里说自己每天机械的打字,大脑却没有了思考.从前是先思考再写作,现在是先写作再思考了.恭喜,那这种情况就是被异化了.也许持续介绍一点科学知识会让人很累,没有那么多话题和系统的逻辑.但我们只要没有变成奴隶,每天看到的现象不会一样,就算都是今年落下来的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两片,所以我们一定每时每刻都有不同的思考.但现在这些贫瘠的语言和缓慢的打字方式却不能全部对应表达它们. 今天我讲的故事条理性有点颠倒,返回来再看看那些表达我们想法的文字吧. 先说说从美索不达米亚兴起的那些文字吧.历史我是不知道多少的.也许我们现在学习的英语就有它的影子.有个单词的意思是山,我指 mountain 这个字.前面的字母 M 大概是当时看到的那个鼓起来的包.当然各地的地貌不一样,看到的现象也很有差别.我们汉族人当时看到的山因该是险峻一点,所以汉字的山看上去像平地上长了什么东西起来.从这个 山开始,当时的人可能又联想到了人的一些器官和性质,比喻嘴这个字里有 m 这个字母,大概和牙齿有点关系.有一种讨厌的动物叫老鼠,它不但牙齿厉害,还咬坏了当时建筑材料很差的 house, 那就叫它 mouse. 还有就是 man 的姿态也有点像山,看来我做男人还是有点不错的.一点记忆,英语这种外国话我上中学接触就抵制它.不知道多少了. 接下来说几个汉字的事情,也许很必要.我这里有本叫《字源谈趣》的书,没怎么看,但内容很通俗的,非常好,大家看看吧.我介绍四个字. 第一个是 振.从我取的图片可以看到开始它是一条虫子.是的,有一种叫地老虎(地蚕)的虫子.古人叫它辰.把它挖出来,放在手上,你会看到它不停的颤抖,那就是 振 了. 当然上面的演化过程可以知道字在不断的改进,比喻 B 上面的 辰观察到虫子的两只脚了,而且加了上面的土(就那一横).后来的辰在十二地支上用了,那本来的虫子就长了手.于是就表示我们人的行为: 抖擞、 振作... 第二个是 兴.从最早的字可以看到是表示四只手一齐把中间的盘子举起来.那这个字就是表示举和兴起的意思. 第三个是 中.有一种说法认为 中是个指事字.中间的口是四方端正的形状,竖表示中分的意思.更多的说法是图上的演化过程.可以看到它是由古代的旌旗演化来的.中间的口是旗子中间的木头. 第四个是 华.从最早的繁体字就可以看出它代表的是花开锦绣、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的意思. 文字的演化如此之快,因为人们要表达的东西和想法也在与日剧增.今天博客里的文字也只是我们表达思维的一些符号.而不是异化我们的什么载体或媒介.无论明天的世界多么纷繁复杂,变化莫测.我们的思想都将远远超前引导着我们,开创更好的明天. 最后用总结上面四个汉字的一句话共勉各位博友继续努力:披荆立壮志,斩棘振中华
个人分类: 成长思考|4215 次阅读|1 个评论
写英文论文和中文论文的一点思考
y555120 2008-11-7 11:23
做了很多实验以后,总是要撰写并发表论文,发了多篇中文论文以后,发现再写英文论文的时候,总是要有一个思维转变。 对我来说,挺累的,可能还没有习惯。实际上是一个中文和英文反复思辨的过程。 比如,在写摘要的时候,因为各种期刊对于摘要的要求不同,以英文期刊为例:在写背景,实验方法、结果、结论的时候中文就是比较好写,直接表述就是了;但是写英文时,往往需要先表述重要的然后再解释。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一般中国人写英文慢的原因了。中国人考虑问题比较从大局出发,国外的作者总是从最重要的开始叙述。和你交流总是把最重要的提供给你,然后再慢慢解释。中国的作者不然,总是喜欢娓娓道来。我觉得挺好。写英文 的时候按照国外的思维习惯,写中文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双赢嘛! 如果写Chinglish,中文论文和英文论文的撰写速度应该差不多,^_^ 但我还是喜欢沉迷于这样的思辨过程,很有成就感!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5463 次阅读|1 个评论
创新思维的本质、丧失与重塑
lingfeng 2008-11-6 17:42
创新思维的本质、丧失与重塑 唐凌峰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北京市海淀区, 100191 ) 摘要 :科研工作者成就大小与其创造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创造力会越来越低,本文希望探讨其原因并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方法。思维可以分为常规思维和创新思维两种,常规思维的特征是单一性、正向性、从众性、浅尝辄止和保守性。创新思维的特征是发散性、逆向性、独创性、深入性和批判性。常规思维效率高但缺乏创造性,创新思维具有创造性但效率不高。创新思维的本质是一种思维习惯,即遇到问题习惯于用创新思维进行思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追求效率因而进行常规思维的时间远多于创新思维的时间,逐渐形成常规思维的习惯,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习惯得到强化,因而创造力越来越低。但是习惯可以养成,也可以改变。通过强制性的创新思维训练,即遇到问题要求一定要用创新思维进行思考,则可以使创造力丧失及下降者的创造力得到提高。具体的训练方法包括功能改进法、模拟法、废物利用法、批判法、问题提出法、追问到底法等。 关键词: 创造力; 创新思维; 习惯; 训练 一、创新思维及其重要性 在当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要想在科学技术的竞争中胜出,创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创新,便没有科技的发展。由于教育体制、传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整体的创新水平仍不高,这也是到目前为止为什么没有产生一个中国本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根本原因。创新始于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思维,便没有创新行动,更没有创新的结果。 二、人的年龄越大创造力越低 创新是科学技术的灵魂。一位科学家所能取得的成就大小与其创造力的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是我们发现,许多伟大的科学家的成就都是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所取得的,正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当他们年龄大了之后,在科研领域却变得默默无闻,坐享其成了。例如牛顿 23 岁发明了微积分 【 1 】 ,老年之后却埋首于神学的研究。爱因斯坦 1905 年 26 岁时发表的一篇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宣告了相对论的创立 【 2 】 , 1915 年 36 岁时完成了他的广义相对论的集大成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 3 】 。 从 1923 年 44 岁开始,一心一意进行“统一场论”的研究,虽然尚不能确定他的研究方向 ­ 是错误的,但他确实没有在有生之年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 4 】 。沃森和克里克发现双螺旋结构时,分别是 25 岁和 37 岁,此时他们投身于 DNA 的研究仅仅 2 年 【 5 】 。而后的几十年里,他们固然还是遗传学的权威,但却再也没有产生过激动人心的发现。有人研究统计表明: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取得个人最早成就时的平均年龄为 33.3 岁,其中取得个人最早成就时的年龄 30 岁以下占 33.6% ,而 35 岁以下占 67.3% 【 6 】 。 从以上的事实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尤其是科研工作者的创造力是逐渐变低的。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有没有办法改变这种情况,使老年人始终保持年轻人一样的创造力?或者使创造力低下的人恢复高的创造力?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应该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三、创新思维的本质是思维习惯 什么样的人才是高创造力的人?是那些经常能够提出新颖的观点、设想,并进而能使之化为行动的人。即使是一个缺乏创造力的人,在其一生中偶尔也会产生一些新颖的想法。但是,偶尔产生的创造性想法是不够的 , 因为每一个想法成功的可能性都很低,如果只有很少的几个,整个成功的可能微乎其微了。相反,如果经常能够产生创新想法,那其中产生成功的、可行性的想法的机率就会大幅增加。 从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的角度出发,可以将思维分为两大类:常规思维和创新思维。常规思维的特征是单一性、正向性、从众性、浅尝辄止和保守性。例如:笔是用来干吗的?写字的。这就是常规思维。创新思维的特征是发散性、逆向性、独创性、深入性和批判性。例如,笔除了可以用来写字之外,还可以当作武器、装饰品、收藏品、储存药物、录音、夜晚照明、野外指南等等。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常规思维固然缺乏创造性,但是在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方面却具有比较高的效率。想要写字了,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用笔。虽然用削尖的木棍蘸水、用石头在沙滩上写字、用吹灭的火柴杆等等都可以写字,可是如果我们每次写字前都这样想一遍,并从中挑选一种方法,写字的效率有多低也就可想而知了。创新思维具有创造性,但却缺乏效率。正因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会习惯于选取最有效率的方法即常规思维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任何事情一旦把反复地重复,就会得到强化,形成习惯。所以,当我们总是选效率高的常规思维来解决问题时,渐渐地就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即对于我们所遇到的任何问题都采取这样一种思维,即使是在那些需要高创造性的问题如科研工作中也是如此。由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思考都是常规思维,只有少部分是创新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常规思维重复次数越来越多,习惯越来越得到强化,自然创新思维就越来越被弱化。这就是人的年龄越大创造力越低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如果人的寿命延长了,到 100 岁才退休,很可能我们整个社会就会变成一个毫无创造力的社会了。 所以,创新思维的本质是一种习惯,更严格地说,是一种思维习惯。当两种思维之比(时间乘以强度)即常规思维/创新思维大于 1 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常规思维得到强化,创新思维则被弱化,因此创造力越来越低;当常规思维/创新思维小于 1 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创新思维被强化,因此创造力也会越来越高。 除了单纯的两种思维比值之外,思维习惯的形成还受到奖惩机制的影响。由于大部分的人缺乏创造力,习惯于常规思维,当创新者把自己的创造性想法说给他们听的时候,他们就会反对、打击或嘲讽这种想法。这些人可能是创新者的老师、同学、朋友或同事等等。这是一种外界的负反馈。如果这种打击次数太多,创新者就会逐渐放弃这种想法及思维方式,向常规思维方式转变,以求避免大家的反对和获取外界的认同——这是教育体制扼杀创造性的主要途径。 四、引起创造力降低的其他原因 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也随之增长。知识一方面可以解决已有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引发更多的问题,所以它是具有两面性的。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已有的问题,但它又不会引发新的问题,所以问题会减少,好奇心会减弱。好奇心是激发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好奇心减弱,自然创造力也会下降。例如,课本上说蜜蜂飞行时发音是由它的翅膀振动引起的,相信大部分人都不会去怀疑这个说法,都会相信它。可是,有一个小女孩抓来一只蜜蜂,剪去它的翅膀,发现它还是可以发音,然后用一个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了它腹部有一个专门的发音器官。由于课本上告诉了我们蜜蜂发音的原因,所以我们就相信它并打消了研究的念头。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知识越丰富,创造力也会越低。当然,对于创造力强、好奇心强的人来说 ,一个问题的解决会引发更多的新的问题,因此好奇心不会因为知识的增长而减弱,创造力也不会因而降低。遗憾的是,大部分人属于第一类人。所以科研工作者在同一领域的研究时间越长,在此领域的知识也就掌握得越多,因此创造力也会相应减低。 另外,人的年龄越大,大脑中神经细胞的死亡也越多,可塑性也越差,精力也会变差,而且中年以后,家庭方面的事情也越多,由于科研界的“马太效应”,在年轻时代做出成就,以后名利与地位会伴随而来,从而导致用于科研的时间也减少。当然,这些都是次要原因。 五、怎样保持及重塑创造力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采取以下途径来保持及重塑创造力。 1 因为创造力的本质是思维习惯,而习惯可以养成,也可以改变,所以创造力可以通过形成以创新思维为主的习惯而获取。方法是在思考问题时,有意识地以创造性思维为主(具体方法见后)。如创新思维/常规思维大于 1, 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创造力会越来越高。 2 对于由于教育等某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创造力降低者,可以进行一段时间的强迫性创新思维训练,例如,半年或一年,在此期间,无论思考任何问题,都应尽量避免常规思维,只允许采取创新思维。经过一段时间的强迫训练之后,就会改变原来的思维习惯,形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因而也就重塑了创造力。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挽救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也可以用于科研工作者创造力的重塑,还可以用于提高普通群众的创造力。 3 在某一领域做出重大成就以后,由于前述原因,可能好奇心减退,在此领域创造力下降。此时,可以考虑改变研究领域,进入另一新的领域进行研究。由于是重新入门,许多知识都不知道,许多需要遵守的规则也不清楚,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在这种状态下,反而有利于培养好奇心,提高创造力,从而在新的领域再做出重大发现,重新获得科研的青春。例如,沃森和克里克在提出双螺旋结构五到十年以后如果他们转行进行其他领域的研究,例如研究化学等,说不定在以后的一二十年里又做出了足以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 4 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思考问题时思维就越宽广,越容易在其它的领域知识的启发下产生创造性想法和激发灵感。所以,可以考虑一年 12 年月中,专门安排一个月去学习其它领域的东西,去做其它专业的事情。例如,医生可以去工厂参观或工作,工程师可以去农村考察,研究化学的可以去物理所参观学习。这一个月既可以当作休假,也可以当作充电。对于孕育新的想法,产生创意应该会有不错的作用。 5 人与人之间存在人际影响,有时这种影响还比较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与高创造力的人多交流,则可以受他们的影响、启发,因而可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所以,年龄比较大的科研工作者可以多与年轻的和高创造力的科研工作者或者其它领域的人交流、讨论,这样有利于自己保持高创造力。与人讨论、交流时,尤其有利于激发灵感,产生创意。 6 将自己置身于高创造力的团队中。这种团队的成员与普通人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不仅自己具有高创造力,而且还鼓励别人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付诸行动使之实现。这样,提出创新想法会得到表扬和鼓励,它是一种正反馈,形成良性循环,而不是打击,嘲讽等负反馈。这样的团队有一种良好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整个团队都处于高创造力状态,而且进行研究时心情愉快。高校及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就应该成为这样的团队。 六、创新思维训练方法 1 用处法 你遇到的每一样东西,请问:它有哪些用途?而不是它的用途是什么。例如:香蕉除了可以吃之外,还可以用来美容,通便,由于含钾很高还可以用来补钾治疗低钾血症,据说含有一种物质心情不好时吃点还可以改善情绪,还可以用来酿酒,减肥,甚至还可以用来作润滑剂等等。 2 功能改进法 看到的每一样事物,请思考:它可以进行哪些改进?例如,手表可以做哪些改进?可以加上指南针用于指明方向,可以加上自动发音的功能用于盲人,可以加上能够检测放射线的装置用于检测放射污染,可以将滴答的声音改为悦耳的音乐声音,可以加上录音的功能以随时记下重要的事情,可以设置多个备忘录以充当“小秘书”,可以加上能够即刻显示心率和血压的装置用于运动员心血管疾病患者等等。 3 模拟法 遇到的一样事物或理论,它可以为其它的哪些东西所模仿?或者某一样东西可以模仿其他哪些东西?例如,模拟指南针,可否设计出能够指示放射源、污染源或者声音等来源方向的装置? 4 废物利用法 没用的东西或者事物有害的方面有哪些潜在的利用价值?农业上的蝗灾是一种自然灾害,可否利用呢?例如,将蝗虫用于养殖鸡鸭,用于晒干磨粉制作成饲料添加剂等等。医学上治疗 ED (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当初就是受某一受降压药副作用的启发而研制出来的,我们是否可以推而广之,专门去研究药物副作用的利用呢?因为有些药物效应,对于有些人、在有些情况下是副作用,但对于另外一些人、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则是有用的作用。例如,感冒药的常见副作用是嗜睡,可否将其加以改造,使这种作用得到加强,另外的作用减弱,从而成为一种新的促进睡眠的药物? 5 批判法 当你听到任何一个权威的论断或一本著作的观点,告诉自己它也许有可能是错误的,并尝试找出其错误。例如,试证明某一流行观点的错误性并提出更好的观点。 6 原因法 你遇到的每一件事情,请问自己有哪些原因引起了它的发生?而不是是什么原因引起了它的产生。例如,为什么中外的计数方法都是十进制为主?可能原因之一,在人类刚开始学计数时,习惯于用手指来计数,而手指的数目刚好是十个。可能原因之二,可能某一地方的人开始用十进制,进而传播到其它的地方。可能原因之三,纯属巧合等等。 7 问题提出法 阅读一段材料,或者听别人介绍一件事情,尽量多提出问题。例如有这样一则材料:“巨大的甲克虫统治地球可不仅仅是科幻小说的题材而已。据《科学》网站报道,在五亿年前,昆虫曾经长得像鹰一样大,而这主要归功于当时大气浓郁的氧气含量,如今空气中的含氧量比当初少了 66 %。在 7 月 30 日 的《美国科学院学报》在线版中,研究人员报告了他们有关甲虫的研究。他们对四种现在仍存在的 “ 黑甲虫 ” 进行 X 射线分析,结果显示较大的甲虫比小甲虫有着更多的管道使空气循环,而这些气管只能支持它们长到这么大,并且如今不足的氧气含量也限制了现在的甲虫最大只能长到 17 厘米长。”【 7 】读完这则材料后我们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为什么五亿年前地球的含氧量会比现在高那么多?它是怎样降低到现在的浓度的?因为什么原因?当时除了甲虫比现在大之外其它的动物也比现在大得多吗?如果将现在的甲虫放在高浓度的氧气中培养它的体积会增大吗?为什么同样氧气浓度下,其它动物的体积可以比甲虫大得多?影响甲虫体积的,除了氧气浓度外还有哪些因素?现在的甲虫最大真的只能长到 17 厘米吗?最小呢?等等。 8 追问到底法 遇到的任何一个问题不要满足已有的答案,要进一步的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为什么指南针会指向南北?因为地球的磁场是朝向南北的。那为什么地球的磁场是南北方向而不是东西方向或者其它的方向呢?在月球上,指南针也可以指南北吗?也是指向月球自转轴的方向吗? 9 更好法 你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如果没有答案,请问: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哪个比较好?如果已经有了解决方法,请问:还有哪些更好的方法?例如:例如,为了解决温室效应,除了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之外,还有哪些更好的办法? 10 假如法 你遇到的每件事情及问题,请问: 如果 …… ,情况会怎样?例如:爱因斯坦小时候曾经想:如果人一直追着光线跑,速度越来越快,直到最后可以追上光线,结果会怎样?这就是著名的追光实验,最后他创立了相对论。 11 为什么不法 当你思考怎样才能通过某种方法解决一个问题时,请问: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呢?为什么不那样呢?例如,在发明圆珠笔时,刚开始是可以添加油墨的,但是使用时间一长,由于圆珠的磨损会发生油墨外漏。有人自然想到研制耐磨性好笔珠的设想。但是,这种笔芯不易生产,而且笔芯间部内侧与笔珠接触的部分仍然会被磨损使油墨漏出。此时日本发明家中田藤三郎想:为什么不换一种方法,减少笔芯的油墨使用量呢?他将灌装油墨的小管做得细一点,油墨可少装一些。这样,还没等到笔珠损坏,油墨就用完了。到时扔了再换一支就行了。如此简单的一个想法,却导致了圆珠笔最大的革命,是今天它得以广泛使用的最重要的的一个改进 【 8 】 。 八、创新思维训练方法的利用 1 大学生及研究生入学后的训练 大学生及研究生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其创造力已经普遍降低,为了消除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可以在新生入学之后的前半年或一年,对其进行创新思维训练,通过强迫性的创新思维训练,可以改变其常规思维习惯,使其创造力得到恢复和提高。这种训练,可以成为根治应试教育“后遗症”的一剂“良药”,挽救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如能在全国高校中广泛开展,必将对于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作用。 2 科研工作者的训练 如前所述,创新对于科研而言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可是,由于多种原因,科研工作者的创造力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越来越低。所以,科研工作者也有必要定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年轻”一下自己的大脑。 3 教师和师范院校学生的训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教师是教育的直接执行者,教师是否具有创新精神、是否鼓励创新,直接影响到他对学生创新的态度:是肯定、鼓励,还是否定、打击。一个本身缺乏创造力的老师,在听到学生有创造性的想法时,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学生不务正业,书上已有的知识没有学好,却去想这些东西干嘛?所以他不会保护、鼓励学生这种可贵的品质,而是去否定它。相反,一个本身很有创造力的老师,他听到学生的新的想法是时却懂得欣赏它,采取的是鼓励和赞赏的态度。这个想法本身不一定是正确的或可行的,可贵是这种思维习惯,而这种思维习惯只有在鼓励和赞赏的环境下才能茁壮成长。 而师范院校学生是未来的老师, 是将来教育的生力军,他们是否具有创新精神、是否鼓励创新,对于中国的教育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所以,他们也应该进行这种训练。 4 其它人群的训练 即使对于其他人群,例如创业者,管理人员,营销人员,以及公司职员等等,创新一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他们也有必要进行训练以提高其创造力。 创造力的训练,鼓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促进因素。来自老师、上司、同学、朋友、同事的鼓励,是创新的最好催化剂。而外界的否定和打击,则会使人的创造力越来越低。所以要想办法营造出一种鼓励创新的小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人的创造潜能才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 九、训练效果的评价 怎样才能评价创造力训练的效果呢?如果经过训练以后,人的思维更活跃、新的想法源源不断的产生,而且这些想法之中往往能够发现很有价值的想法,那么可以说明创造力得到了提高。如果想要更科学、更有说服力的证明,则可以编制一个“创造力商数”( creative quotient , CQ )测量量表进行评价。在进行训练前后分别测量“ CQ” ,如果有明显的提高,则可以说明训练是有效的。当然,制定一个量表是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比较长的时间的。对于 CQ 量表来说还有特殊的困难,即创造力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而难以进行判断正误,也难以评分。但是 CQ 量表如果得以建立,将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也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但是,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经过训练以后,科学家出的成果更多,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多、质量更高,个人更容易获得成功,社会发展得更快。不过,这种实质性的结果却需要更长的时间。如果我们不急于求成,我相信总有等到这一天的时候。 The essence, loss and resumption of creative thinking Tang Lingfeng Department of Urology,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No 49 North Garden Road, Haidian District , Beijing 100191, P.R. China (Phone: +86-10-82329630 E-mail : lingfengtang1982@gmail.com ) Abstract: The achiev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er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ir creativity, but as the age increased, people's creativity declines. This article is aimed at identifying the cause of this situation and finding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Thinking can be divided into conventional thinking and creative thinking. Conventional thinking is characterized with oneness, positive tropism, conformity, conservativeness and only skimming the surface of the problem, while creative thinking is characterized with divergence, converse, originality , in-depth and critical. Conventional thinking is efficient but lacks creativity, whereas creative thinking is highly creative but low in efficiency. The essence of creative thinking is a habit of thinking. People spend far more times on conventional thinking than innovative thinking in their daily lives hence gradually form the habit of conventional thinking which leads to the decline of creativity. But habits can be formed and also can be changed. Through mandatory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hinking, the declined and lost creativity can be regained. Key words : creativity; creative thinking; habit; training 参考文献 【1】 张武 ,  杜云波,金德万,等 .  爱因斯坦[ M ] .  沈阳:辽海出版社  2004. 10 【2】 张武 ,  杜云波,金德万,等 .  爱因斯坦[ M ] .  沈阳:辽海出版社  2004. 26 【3】 张武 ,  杜云波,金德万,等 .  爱因斯坦[ M ] .  沈阳:辽海出版社  2004. 54 【4】 张武 ,  杜云波,金德万,等 .  爱因斯坦[ M ] .  沈阳:辽海出版社  2004. 62 【5】 Lilian. 近代遗传学的黄金岁月――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发现[ J ] 网络科技时代, 2004 ( 10 ): 55-57. 【6】 程永波,柴建军,房殿春 . 关于成就与年龄的一点思考[ J ] 医学教育探索, 2006 V512 期 11 : 70-72. 【7】 中国经济网,甲虫大小与氧气含量有关 五亿年前与鹰一样大, http://news.vnet.cn/info/57/262609.html 2007-10-06. 【8】 李奇 . 小小圆珠笔,两项大发明[ J ] 青少年科技博览(中文版), 2003 ( 18 ): 003. 作者简介: 唐凌峰( 1982- )男,汉族,湖南衡阳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 2006 级硕士研究生。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花园北路 49 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 100191 E-mail : lingfengtang1982@gmail.com
个人分类: 创新思维|10900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一本关于克服人的惰性的书的体会
cutefay 2008-10-7 20:55
看了一本克服人的惰性的书,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帮助别人的事情要尽早做 每天早上如果能够说说话的话心情会好(例如朗读英语,和别人交谈) 每天早上上班做正事之前先看看新闻之类的会使心情很好 要利用零碎的时间来完成一些琐事和休息,例如听报告的时候遇到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就打个盹儿(15min) 通常人在上午的时候思维最活跃,可以把写作之类的重要事情放在上午;下午的时候人的精神有些疲劳,但这个时候最容易和人沟通交流。 一天呆在电脑前闷头苦干的效率并不会很高,一天安排很多不同的事情有助于提高效率
个人分类: 书评影评|4231 次阅读|2 个评论
你是哪棵葱?
考槃在涧 2008-9-1 11:01
网络真是个疯狂之地,你永远不知道你的文章会有谁看,得到什么样的评价,这样也好,一片和谐不是我所喜欢的。 在安年老师《 就所谓删除评论帖子一事答评论人: KKK 》那里看到这个极品评论人的发言,让我哑然失笑。尤其是最后那几句话:大家脑容量都是 1 公斤多点 , 你不弱智 , 别人也一样 , 凭什么谁对谁错 ? 哪科葱啊你 ? 中共常委还是军委副主席 ? 且不说这个人的评论总体就让人一头雾水,最后这几句话更是笑料百出,首先哪科葱就有一个错别字;同时这句话的逻辑更是大错特错,他首先说大家脑容量都是 1 公斤多点 , 你不弱智 , 别人也一样 , 凭什么谁对谁错 ? ,最后又说中共常委还是军委副主席 ? 咦,难道中共常委或者军委副主席的脑容量就更大一些? 虽说我们常说不因人废言或不因言废人,不过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做这些事。我们往往习惯于认为,平民老百姓能够想到的,高层也能想到,而平民老百姓不能想到的,高层多半能想到。我们经常认为,权力的高位者,就是要比普通人特殊一些,智力要发达一些,见解要深刻一些。我不知道让一个普通人西装革履蒙着头,把伟人的演讲稿读一遍会是什么效果? 我们甚至习惯于把高层的昏招冠以种种理性的理由,认为那一定是有他们自己的考虑;我想文革中很多人是盲从,更多的人恐怕是被伟人过去的成功砸晕了头。 小时候住在乡下,经常到田间打兔草。有时候我们几个玩伴会做点坏事,比如从人家的地里偷点嫩蚕豆,放在竹筒里烤熟了吃,就放点盐和地里的葱。有时候竹林周围没有葱地,四野的坟头上倒是有不少野葱。我就拔了洗干净团成一团塞在竹筒里口,烤起来非常的香。玩伴知道是坟头拔的葱多半不肯吃,我也不告诉他们,一个个吃得喷香,成长得也健康活泼。其实他们也知道地里的葱是用人畜粪便浇灌的,就是始终不大能接受在坟头长的野葱。反正我倒是觉得坟头自然生长的野葱更香些。 我不知道长在皇家园林里的那几棵葱会不会更香,我没有吃过。按照基本的生物学知识来看,应该没有区别。 人当然要比葱特殊很多,人的天赋固然不同,后天的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职业职位等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影响都很大。客观来说,人还是有聪明与愚蠢、深刻与浅薄、理性与冲动之分。不过我坚信一点,天生某才必有用,任何一个人必然在某一个方面有独到之处,也许他说的话 99% 都是错的,但是我更愿意看到他对的那 1% 。 如果你全盘否定掉你看到的东西,其实你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因为你没有从别人的观点那里学习到任何东西。先从别的葱那里学习到新东西再对葱保持怀疑,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长得更好。 哪棵葱是比较典型的因人取言,因位取言思维,比较接近当初的两个凡是。这种对权力的崇拜,对思想的漠视心理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在客观上起桎梏作用。它把社会的发展交给一两个人,把思考和说话的权利交给一两个人,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想因此将最终走向单一化。这让社会犯错的可能性变得非常之大,整个社会将处于危险和不安之中。这样的社会看起来非常之稳定和谐,因为所有人的思维都是一致的,但其实质是非常之不稳定,因为只要一个人错了,那么所有人都会错。 葱不是炒菜做饭必要的材料,不过很多菜放点葱还真是很香,一般我炒菜葱姜蒜都会放,我可不会管我切的是哪棵葱。 那么,当你用哪棵葱思维质疑别的葱时,你是哪棵葱?
个人分类: 哲思|5240 次阅读|14 个评论
系統化思考
entropy 2008-8-20 08:17
RSS订阅中的一篇,觉得好,拿来与大家共享 学无止境@ 一点一滴 每天都进步一点点... 系統化思考 2008-08-19 Trackback URL 心情日记 今天看了《第五项修炼》,虽然没有看完,不过里面有几句话对我的思想有震动。现摘抄如下: 我们已经养成了以片片段段、专注于事件的习惯来处理周遭的问题,而且对每一个事件,都认为有一个明显的原因。 媒体更强化了大家专注于事件的倾向,再重要的事件,过了两天就被新事件所替代。 媒体对事件的解释在某一个片段范围内也许是真实的,但是它们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未能以较长远的眼光来看事件背后变化的形态,并且未能了解产生这些形态的原因。 今天对我们组织和社会生存的主要威胁,并非出自突发的事件,而是由缓慢、渐进、无法察觉的过程形成的。 这几句话,说出了现下人们思维过程的特点--片段化、跳跃化,并非是以整体来把握部分,而是从部分来猜测整体。 这种思维方式是典型的西方的思维方式,从西医的诊断方法就可以知道,西方式思维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是一种只看表象,不抓本质的思维方法 。 yibie个人反对使用这种方法来观察万事万物。尤其是在看完《发现老子》之后,yibie认为我们 中国人的天命观,就是一种世界整体观, 个人从属于世界天道循环,个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万事万物,虽然是相互联系,但也从属于这个世界的天道循环。 因此我们看待一个事物,一次事件, 应该是从整体把握,从整体再到部分,才能真正地把握事情发生的本质原因。 所以,才提倡系统化思考,因为, 万事万物后面,都有一个系统来支撑,由一个系统的制度来确定这个事件的发生。 系统化思考,让我们把握事情的本质,把握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把握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么,如何才能进行系统化思考呢?这个问题,就留待我看完《第五项修炼》这本书吧!哈!
2611 次阅读|1 个评论
民间思想者的思想源泉
考槃在涧 2008-7-29 16:59
我相信即使只是作为一个民间思想者,我也不是一个百里挑一的思想者。但既然被点了名问到,总要对得起不耻下问的人。好在我总算对这个问题略懂,起码不会是信口雌黄。 我的修炼方法可以用我的系列文章《十道》来总结。关于十道,可以点击 这里阅读 ,还没有写完,有个架子了。但我这里想写一些在十道以外的东西,我们把它称为吸星大法吧,那是民间思想者的思想源泉。 思想不可教,但思想的习惯可以培养 在正文之前,我们必须明白一点:没有人可以教另外一个人思想,你甚至不能教另外一个人思考。你只能交给他你认为正确的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甚至,很多时候连方法都很难说得清楚。比如,你教别人数学归纳法,你无法教会他用数学归纳法的方法去思考,你只能告诉他什么是数学归纳法,怎么用数学归纳法去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的,然后给他一些习题,让他通过做题来感悟。在做题过程中,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告诉他题做错了,错在哪里。 所以思想是不可教的,但我可以帮助你培养起思考的习惯,这是我可以做的,这也是一个精神助产婆能够和应该做的。精神助产婆不应该去洗脑和灌输,他只是帮助你发现自己和防止你进入明显的误区。而尽管他认为你的思考中可能存在一些他不那么肯定的误区,他不应该直接就否定你,如果他不能建议你:可不可以试试这么做;也许他应该任由你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所以我只是告诉你怎么样可以培养起思考的习惯,让思考成为你生命中愉悦的部分。 吸星大法之名师高徒 我很羡慕科学网的众多硕士、博士们。你们有名师指点,有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共同讨论,这个机会一定要好好珍惜。把老板榨干是你们的使命,要在毕业的时候接近他们的水平,就一定会超过他们。 我虽然没有得到大牛的耳濡目染,但我有两个幸运之处。一是我在工作中得到了张治灿博士的指导,他教会我市场研究和营销,由此我得以把领悟到的思考方法而运用到其它领域;一是在科学网广为拜师,偷学也可以搞点百花错拳出来。 有一个好老师起码可以让你避免明确的误区,告诉你正确的经验,这可以提高你的学习效率;而好老师在你快要顿悟的时候给你棒喝让你豁然开朗,更是难得;好老师还可以给你一些将来发展的建议,防止自己走明显是弯路的弯路。 也许好老师的作用不止于此,我们可以观察好老师的思维模式而学习,也许这种思维模式他自己也说不出来,但我们可以通过模仿其分析问题的方式和风格而把握其精髓。请一定要把你的导师榨干,他是上天送给你的礼物。 吸星大法之博览群书 武老师刚有大作《 我的三次读书高峰期 》,其实我也经历了两次读书高峰期。 一次是大学一、二年级,成天泡在图书馆,期刊和图书也看,也看师兄们买的书。那时读书不写文,光思考和卧谈。我想说的是,尽管名牌大学不是一个人是否有水平的标准,但相对来说,名牌大学优秀的人的总数会多些。卧谈是增长知识和头脑风暴的好方法,一个人的阅读量始终不如八个人的阅读量。我很幸运本科时被分在了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的宿舍,而其中有 6 个是我师兄。一开始你对专业没有那么了解,但是通过卧谈你很快学会了许多名词和专业方法。你要超越你的师兄,你必须不断地读书和思考,你能做到。而现在如果你的寝室氛围不那么好,起码你可以利用科学网,或者,别的你认为思想激荡的论坛。这是现在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们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那个时候只有在网上看看日本 AV 女优。 另一次是在工作了 3 年之后,也就是距今 3 年以前。在熟悉了工作并摆脱了基本生存困境后,我突然又开始读书和思考。每月总会买几十本书来读,还有不少杂志。专业的书不很多,最近半年才开始重点读专业书。 每个人的阅读量应该达到一定程度,以便于你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想到它们而去深入查找资料。你不用记住细节,你只需要知道,有这样的知识就可以了; Google 可以帮你记住细节,但起码你要知道 Google 什么。广泛阅读其他领域的书籍的另一个好处是,把你的思维方式从专业的局限性拯救出来。你在读小说的时候,用的是小说的思维模式;你在做数学题的时候,用的是数学的思维模式;你在画图的时候,用的是几何的思维模式。每一种思维模式各有优点而又各有局限性,你的专业一定有一种思维模式。让你在你的领域做出成绩, 90% 要靠本专业的思维模式,但另 10% 的思维模式则有可能让你超越本专业而得到更深远的成绩。一般而言,要成为一个家,把本专业的东西吃透就够了;而要成为一个大师,大部分时候吃透本专业可能还不够。尽管我们不是为了成为大师而工作,但在工作之外利用打麻将和看电视的时间阅读是有百利无一害的,当然,也许会影响您的视力。 博览群书是阶段性的,有些阶段我们应该多花点时间在专业书籍上,有些时间则不然。值得一提的是,一开始不要去刻意追求书籍的思想性和深刻性,畅销书也未尝不可读。除非你的思维深度和阅读素养已经到了一定的水平,那些大部头、深刻的书读起来总是那么让人头疼。我不反对你看哈利波特,但我希望你看一本哈利波特的同时再看一本经济学入门。我建议你用一年的时间看浅显有趣的书 50-100 本,至少涉及 4-5 个领域,这样可以培养起阅读习惯。再用一年的书慢慢看有深度的,感兴趣的,和本领域比较相关的书,以后的阅读就会比较顺畅了。 吸星大法之写写画画 学而不思则罔。很多时候我们读完书就把书丢掉了而没有去思考。我们要通过读书思考。最简单的两个办法就是写读后感和摘抄精彩句子。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思考习惯或没有掌握到思考的方法,请一定要尝试这么去做。哪怕是写一篇你刚读过的书的内容介绍,起码你强迫自己在脑海里把书的内容和思想又整合了一遍。 写和想是有差距的,尤其是你的思维力量不那么强的时候。以前看别人的武侠小说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真正自己去写一个故事的时候才体会到其中的困难。去写。在做实验和写论文之外,写作就是锻炼自己思维的最好最直接的方式。它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思考和讨论,它帮助你整合你学得的知识和经验,形成观点和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你学会了思考。 如果你以前很少写东西,我建议你每两周写一篇千字以上的文章,坚持半年;再尝试每周写一篇千字以上的文章,坚持半年;再尝试每周写一篇三千字以上的文章,或者,三篇千字以上的文章,坚持半年。两年之后,想什么时候写,想写多少基本上是你随心所欲的事情。 我之所以不建议你一开始写很短的文章,是因为那对你的锻炼效果太差。写两三百字的好短文是一件非常考量功夫的事情,绝大多数人一开始写的短文只是一些观点和词语的罗列,起不了任何锻炼作用。不要以为写长文章就容易,如果不计引用的文字,要写一篇四五千字的文章而又不让人觉得啰嗦还真见功夫。 吸星大法之战斗不已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要和你的导师 fight ,和你的师兄弟 fight ,和任何你可以 fight 的人去 fight 。当然不是要你上演全武行,你需要和他们不断的讨论和激荡观点。请记住 fight 的目的不是要挑战你的师父,更不是要说服你的师父,而是帮助自己理清自己的思路和观点。而如果你的观点没有人挑战,可能的原因是它们根本不值得挑战或者别人根本没有看懂。去战斗吧,用别人的怒气煽动你思维的火燃。 在你试图说服对方的时候,你必须阐述清楚你的观点,你必须举例子让他明白你的想法,你必须让你的观点符合逻辑而自圆其说,你必须让你的语言文字具有说服力和煽动性,在整个过程中,你思考了。 但记住永远不要指责别人的观点幼稚和无知。当你这么想的时候,你把自己放在幼稚和无知的境地。不要这么去评判他人的观点,比较有益的事情是,想象对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即使你十分不认同。 吸星大法之挑战极限 尽管我前面说了很多,但我知道,他们都不是吸星大法的核心。很多人都这么做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还是没有发生质的飞跃,他们的思维习惯还是没有做到闻一叶而思秋之将至。 我要告诉你我的秘籍,我的核心,这是 99% 的人可以做到而已没有做到的。如果你看过《神雕侠侣》,你可能能够回忆起杨过在海边惊涛骇浪中练习玄铁重剑,那帮助杨过提升了自己的极限。 好几年前,在我工作还很辛苦的时候,我晚上总会做三件事情:花一点时间看哪怕十页的书;花半个小时打坐和冥想;花半个小时去思考一些问题。 读书的作用不言而喻,冥想是为了让自己放松。我这里不谈冥想,只谈半个小时的思考。这半个小时可能是在炒菜过程中,可能是在洗碗的时候,可能是在洗脚的时候,也可能是在睡前的三十分钟。 如果你在北京的私企做过市场研究,我相信你不会认为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你已经很累了,我指的是身心。如果你可以选择,你会不会主动在已经跑了 5000 米时,再去多跑 100 米而这 100 米和你的工作或者生活根本毫无关联? 多数人选择了不。我们往往乐于在工作中思考而在生活中让自己变得傻起来,我们需要娱乐。我们的借口是我们不要那么高尚。不,我在这里不会教你高尚,我只是教你突破自己。我知道一开始这会很累,但我保证你的收获远在你的累之上。知道贝克汉姆的任意球为什么独步天下吗?他每次训练完都会加练。在我开始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一年的静夜狂思的质量和数量最多只和今天两三天的相当。而这个变化是在三年内完成的,我相信可以作为一个每天多跑 100 米带来了质的进步的例证。 如果你在你累得只想睡觉的时候还能抽出 15 分钟来思考,那么今后你不会放过任何可能思考的时间。如果你能在快要枯竭的时候想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那么在你状态完美的时候你能想到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东西。 思考会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你的负担。思想之花是如此的美丽,它甚至成为你的娱乐。它让你放松,让你愉悦,让你安静,让你强大,让你聪明,让你智慧。它和电影、音乐、文学、诗歌一样没有两样,每当你开始思考时,你的世界是流动的,是清明的,是你自己的电影,是你自己的交响,是你自己的史诗。 在每天完成你必须要完成的工作后,拿出至少 15 分钟来思考,思考你的领域,你的专业,思考人生、社会、哲学,越是在自己不想思考的时候,越要强迫自己思考,最终你会体会到以战养战的快乐。 吸星大法之循序渐进 我们要承认,人是懒惰的,至少,人是容易懒惰的。思想更容易懒惰,因为思想总是要受到这样那样的诱惑。而要形成一个好习惯总是十分不容易的,反之,要养成一个怀习惯又总是十分容易的。 我知道很多人为自己多玩了会游戏,多逛了会街自责;也许我们可以跟自己达成一笔交易。我们的生活就是要娱乐,快活的,这不是罪恶。真正罪恶的是,我们在想玩又想卓越中来来回回,最后没有卓越,连玩也没玩得尽兴。 去玩吧!我们每个人都有不长不短的几十年生命。在这其中,如果你足够专注,你完全可以做出连你自己都想不到的事情。不要把生命浪费在彷徨中!哪怕是打麻将也比彷徨更有意义。 作为补偿,我要求你在每玩 1 小时之后,就用 15 分钟来思考。这是你和你自己之间的协议,如果你不能做到,我建议你放弃成为一个思想者的念头,去享受生活吧,那并不卑微。不要限定思考的内容,你甚至可以思考怎么玩才能在 CS 中不被爆头,怎么玩才能在麻将中不放炮。如果你能坚持半年,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 请不要试图 1-2 年内就成为思想家,我们中的任何人都做不到这一点。人生大多数事情都必须是持久战,我知道很多人期待一夕成名,或者,嫁个好老公。这都不是民间思想者应该有的念头,目前没有哪个大款会因为思想娶你,也没有哪个老板会因为思想聘用你,他们看重的是你的身材和青春。 如果你能在半年到一年内,开始对你接受到的信息都乐于思考一下,那么你第一阶段的工作就成功了。思想的深度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经历和感悟的总和,它不是我们能够强求的。 当你做到第一阶段后,后面的工作就不能一以贯之了。这需要针对每个人的兴趣、现在的领域、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进行比较个性化的讨论,请注意是讨论而不是指导;每个人该走的道路只有自己最清楚,如果有个人比你了解自己还了解你,我想说,您对自己的了解真是太少了。 吸星大法之水滴石穿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是天才,甚至,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天才。我们也没有比别人更勤奋的勤奋。天才是人人都没有的,勤奋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真正引导我们通向卓越的,是自信、意志和坚持。 自信总是和实力有关联的。狂妄是没有实力者的自信,而自信是有实力者的狂妄。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假设:卓越是每一个智力正常者都可以达到的状态,因为我们看很多卓越的人,他们并没有表现出比我们更惊人的天才。所以,我们要相信我们可以卓越,这当然不等于我们已经卓越;前者是自信,后者是狂妄。 我没有办法在文字里教会你自信,如果你和我一起工作,也许我可以感染你。当然,也许我可以在文字里向你传达我的自信,如果你认为那不是狂妄的话。 而意志和坚持是通向卓越的唯一途径,它让凡人看到修炼成精灵的可能。我已经教给了你训练意志的方法:挑战极限;我实际上也告诉了你训练坚持的方法:循序渐进。 不能坚持往往出于目标定得过高或者被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所干扰,好在思考不需要环境也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你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思考。所以也许思考是最容易培养的一种习惯,你只需要再耐心一些。 如果不是真的看到过,也许你不会相信水滴石穿,但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吸星大法之虚怀若谷 也许我们会认为这很简单,其实这相当不简单。虚怀若谷不是口头上的往来谦虚,是可以看得见的态度。 我有时看到有的朋友评论说他只看一两个人的文章,如果因为太忙这当然可以理解。大多数时候,我们把自己囚禁在一个自己的城堡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喜欢的风格,这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你对自己不那么喜欢的风格的接纳能力。 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然而,让我们比其它研究者做得好一些走得远一些的动力是什么?是我们对这些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的理解更深刻么?以前我在研究公司做研究时,客户总会说我们的研究有些不一样的地方,这些不一样的地方总是立足于市场研究和营销,又不完全是,才会让人感觉不一样。这样的不一样多了,就会有创新,就会有创造;而系统化的不一样,就会是高影响因子的理论体系了。不是刻意的去不一样,只要你虚怀若谷,不一样就会植入你的神经。 虚怀若谷就是遇到不一样时的反应和学习能力。每个人总是容易接受自己熟悉的,合乎自己口味的东西,这无可厚非。但我们要成为一个民间思想者,我们要卓越,这就不够了。虚怀若谷要求我们放下我们的成见和既有习惯,去挑战自己的口味。 如果我们不能虚怀若谷,如果我们的心里已经满了,我们怎么可能做到用吸星大法去吸取别人的功力呢?当你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时,差不多就是倒多少流多少的状态了。 吸星大法之精益求精 作为一个民间思想者,他必须时刻对自己,对自己的思想不满足。他是个饿狼,要吃掉他面前的一切可以激荡的问题。他对知识贪婪,对思想贪婪,他是思想的守财奴同时又是思想布施者。 他对自己不满意,对自己的思想不满意,对自己的进步不满意。这是他继续思考的动力。他可能会把自己的思想整理成体系,但他不会认为自己的思想是思想的终结,甚至只是自己思想的终结。 他是饥饿、饥渴的。他吃的是信息,他日进斗量的信息。他不断充实、改进、挑战自己,他吸取再多功力也不够,如果可能的话,他想吸干整个宇宙!这样的贪婪既是他思想的源泉又是他不断思想带来的,我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你开始卓越,你就能一直卓越下去。 最后,我不知道你读完这几千字会不会有用处,我希望起码它们没有浪费你的时间。尽管有思想和在自己的领域取得成功并不是一回事情,我还是愿意相信,如果你是一个好的思想者,你会取得成功。 吸星九式,这就是民间思想者的思想源泉。 此文因钱金凤同学的发问而作。
个人分类: 十道|6036 次阅读|2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4: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