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华山论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华山论剑-2 朋友圈
热度 8 weijia2009 2018-12-27 09:41
华山论剑-2 朋友圈 贾伟 圣诞节前,儿子放假回来了。 一见面我问他:大学第一学期有什么收获? 儿子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这几个月我一直在寻找自己! 我好奇地问:你怎么寻找自己的呢? 他说:上学后我接触的都是新同学,我爱跟“什么样的人”交往做朋友,就慢慢知道自己也是“什么样的人”了呗。 这句话有道理!它也可以类推到我们的朋友圈。你喜欢往哪个朋友圈跑,你多半跟那个圈子里的人意趣相投。 科学网的博友们拉了一些朋友圈,我也被拉进几个圈子,大多数人素未谋面,但不影响微信中海阔天空的群聊。不过我发现一个特点,群友中为数不少的人爱讨论大学排名、论文指标、诺贝尔奖等等,也就是中国科技界的主流话题。几本的大学,几区的论文,或者更具体地说:这个人水平不行,211没混上只能去个三本的大学;我今年发了三篇二区两篇三区的文章,秒杀那什么学校的谁谁,鸥耶! 一次我又看到群里好几百条论文的讨论,各种的指标、等级的划分,我头脑一热也掺乎进去,写了下面几条信息。 ================================================= 上个月我们组织一个会议,吃饭时坐在我身边的一个人(美国科学院院士)告诉我,他的文章引用数(citations) 有十几万,H因子一百多,在CNS正刊发了一百篇,副刊两百篇文章……我叹为观止。 昨晚吃饭,坐在我身边的人是UCSD的一个牛教授(也是院士),我们讨论合作课题,我刚查了一下他的学术指标,发现他的citations达二十五万,H因子两百多,几个牛刊的文章更多! 不是我不想在群里讨论发论文,发CNS, 而是觉得没必要这么去排。一山更比一山高,跟顶级的科研权贵们相比,咱们充其量也就是排名极低的科研民工而已。 低到什么程度,自己可以算出来 – 如果你相信学术真的可以被量化的话。 科学研究不能一味用数据和排名来简单量化,咱有想法就讨论想法,如果因为发了几篇什么几区的文章就老是穷得瑟,那就太搞笑了。 而那些没发或少发了几篇文章的人也大可不必伤心欲绝,你那点东西,发不发都一样。 =================================================== 2010年的时候我写过一篇博客,叫“ 华山论剑 ”。里面有这样一段话: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曾两次写过“华山论剑”。第一次,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五人在华山顶上斗了七天七夜,最终中神通王重阳击败其他四人获胜。二次华山论剑,王重阳已逝,二十岁的郭靖接他岳父东邪和师父北丐三百招不败,两位长辈便默认郭靖天下第一。而一般读者没太注意的是《神雕侠侣》末尾又出现过一次“华山论剑”。东邪、郭靖和杨过等三代高手重上华山,遇到几十个陌生人在华山顶上聚会,讨论按“华山论剑”的规则比武推选“武功天下第一”。当时这三代高手吓了一跳,以为江湖人才辈出,自己已经被排斥到“圈外”了。直到那批吵得很凶的陌生人亮出剑来,才看出原来是一批不入流的江湖混混在瞎闹。 我想在此把八年前的感慨再接上几句话。其实江湖混混也是人,也可以幸福的在自己的后院里练自己想练的剑招,甚至摆拍几张诸如“独孤九剑”或“天外飞仙”工作照发朋友圈的!但没必要老是瞎折腾,非要整明白自己是“天下第几”,甚至还要出去拉帮结伙,顺便狠劲地欺负一下排在后面或者排斥在圈外的人。 一个人的思想是不能够被简单量化的。因此,你不能用简单的算术来寻找你自己,来丈量别人。就像我们能在一个群里聊聊天吹吹牛,不是因为我们有相似的学术“身价”,而是缘于我们头脑里一些经常碰撞得起来的“非主流”思想,以及时不时跳跃出俗世圈圈的那些个风花雪月……
17007 次阅读|14 个评论
华山(6)——华山论剑
jxz1963 2018-3-14 22:49
自从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被拍成电视剧后,有关“华山论剑”就被观众传的沸沸扬扬,到底有没有“华山论剑”一说,谁都说不清楚,但在华山的北峰几处都留有金庸先生的亲笔题字“华山论剑”四个大红字。 在各处的“华山论剑”处,都成了拍照玩抢弄剑的“把戏”所在了,这多少让人有些“斯文扫地”的感觉。 其实,论华山的风景,还是北峰景色比较好,山虽不高,但“险、峻、奇、特、美”尽收眼底,早上能观看太阳喷薄而出的壮丽景色,晚上能观看日落西山的“夕阳无限”美景,站在北峰一眼能看见东峰、西峰,更可以看到“元宝山”(也叫元宝峰),至于华山的其他景致,在北峰完全可以看的很好了。 站在华山说华山,站在北峰说北峰,无论华山东西南北中等诸峰,“自古华山一条路”北峰是必经之地,从这一点上说,北峰是有可圈可点的华山主峰之一,也是华山的重要景点之一。 “自古英雄爱美人,华山论剑度人心。”在华山的北峰上,有如此的美景和“华山论剑”的金字招牌,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里,你不到华山来是不是有些遗憾呢?
个人分类: 趣味人生|4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大学只有仲马和劣马,跟人比什么?
热度 9 laserdai 2015-9-21 21:19
先看看田忌赛马的故事: 田忌经常与齐国众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马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各位公子用千金来赌注。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用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用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已经比了三场比赛,田忌一场败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他请教了兵法,于是把他当成老师。 田忌赛马出自《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揭示如何善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短处,从而在竞技中获胜的事例。 这和《三十六计》一起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其实都是小人们斗智斗勇的奸诈手段而已。 话说《华山论剑》的都是顶级武学大师,你撒石灰面放暗器管用吗?还有一个例子,萧远山和慕容博都是绝对的一等江湖高手,在少林寺的扫地僧面前没有任何招架还手之力,想怎么捏你就怎么捏你,先捏死你再把你整活都很容易。 不然,当年的《神鞭傻二》,小刀会,大刀会,还有什么义和拳,甚至曾格林沁的马队等等面对洋枪洋炮,怎么全部倒下了?这些都是小人们的奸诈手段而已,面对上乘功夫,那是纯粹白给。所以,国家之间的实力比拚就是需要最上乘的功夫,那就是《国之大器》。 中国有了两弹一星(两弹指原子弹加氢弹、导弹和卫星),就是有了一点上乘功夫的大杀器,所以才能自保,别人不敢轻易对付你,这跟义和拳的那些石灰面铁头功根本不同。 转入正题:大学排名的评比要凭什么? 中国的大学里,中等马还是有几匹的,劣马就不计其数,上等马根本没有,拿什么跟人家比?至于发表论文数量,教授数量,学生数量,建筑物数量,校区数量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劣马级别,都是很容易掺水的。难道就跟人家比劣马? 至于中马,要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我看到的非常少,比如非线性光学晶体,稀土分离就是。 对于上等马,就根本没有。比如日本解决了蓝光问题,给产业链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和超级利润。参考中国的稀土分离这匹中马,让中国稀土出口变成了白菜价,相关产业链有吗?还不是外国便宜购买了中国晶体中国稀土,然后高价买回给中国! 所以中国的大学根本没有上等马,仅有屈指可数的几匹中马,拿什么跟人相比? 只有跟人家拼劣马 。 世界大学评比的华山论剑,比的就是上等马,连中等马都几乎牵不出的中国大学,只有使用撒石灰面放暗器绣花针跟人比武了,那样被对手的长袖一舞,所有暗器都顿时失效!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2566 次阅读|11 个评论
科学网上的华山论剑
热度 12 liyapingbr 2014-8-18 12:33
  科学网如武林江湖,各路学界人士皆身手不凡,跃跃欲试,欲以博文称霸天下。院士、博导、各领域资深专家齐聚科学网, 以文 论剑。但在科学武林上,以博文发表关注度为华山论剑的标准,学术水平不是评价指标。   科学网上众多博主中,少数博主脱颖而出。本人根据不同博主博文特点,对照《射雕英雄传》中的顶级武林高手对号入座, 粗略进行了整理, 不一定准确,供各位高手批判。    东邪李小文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84   李小文院士是中国遥感领域领军人物、中科院院士,其博文观点新鲜,不拘泥于传统,既有学术争论,也有历史和文化上的批判,不愧“老邪”的称谓。    西毒蒋继平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3132   “剑桥杰出科学家”蒋继平现任美国种子公司病理科学家,其博文以推崇美国教育、科技、文化和生活方式为主,前不久曾鼓励国内“妓女合法化”引起关注。其粉丝数量庞大,博文很受科学网编辑MM的欢迎,经常被加精。    南帝孙学军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174   孙学军教授是氢分子生物学家,其博文以介绍国内外生物界最新科研成就为主,博文语言通俗易懂、中规中矩、又极为高效,很少引起争议,具有很高的科普价值和权威性。    北丐罗渝然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3948   罗渝然教授的专业是海水物理化学,其博文对一些学术现象进行了评价。特别是针对“西毒蒋继平”推崇的西方价值观念进行了彻底揭露,火力凶猛。虽然罗教授博客的影响力在科学网不如一些人,但敢于与“西毒蒋继平”过招,并且不落下风,有侠义之风。    中神通饶毅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   饶毅教授是神经生物学家、现任北大生命学院教授。饶毅教授的博文体现了生物学的专业性,同时也用大量篇幅批判了国内的一些不良科研现象、文化现象。其博文影响深远,相当比例的文章被媒体采用。总来来说,饶毅教授虽然博文发布不多,但每篇博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之外,科学网也活跃着一些其他一流武林高手,武功修为不在他们之下。比如曾庆平教授、嵇少丞教授、林中祥教授、黄安年教授、赵美娣教授等也是一等一的高手,但特点似乎没有上述几位突出。也还有一些身怀绝技的高手,如物理界的李铭、黄秀清等等。不一而足。
个人分类: 媒体观点|4405 次阅读|30 个评论
[转载]理论化学之华山论剑
swx0789 2013-7-4 20:20
转自大话西游-Gaussian讨论区 理论化学长期以来有两个流派,正式名称可能叫做半经验计算的一派和从头计 算的一派,但我怎么越看越象华山派的剑宗和气宗?很~久很久以前,祖师爷开宗 立派的时候(量子力学引进化学中的时候),由于当时计算条件的严重限制,对稍 微大一点的分子的精确计算都是不可能的。于是大牛们就开始分裂。一派说别管精 确性了,我们仍然可以得到许多定性的理解,--就像剑宗。另一派说计算机和算 法都在不断进步,总有一天我们会算出来的,--就像气宗。 剑宗的领袖是1981年Nobel化学奖得主福井谦一(Kenichi Fukui,1918-1998) 与Roald Hoffmann(1937-)。气宗的掌门是1998年Nobel化学奖得主Walter Kohn (1923-)和John A. Pople(1925-)。我想说Hoffmann是风清扬,但是实在不好 意思把岳不群指派给Kohn或Pople(也许方证更合适?)。 剑宗的剑是分子轨道的组合规则。气宗的气是计算方法和程序。 剑宗的理念是定性、图象、理解,气宗的精神是定量、数值、计算。 剑宗肯定自称是理论化学家。气宗很可能自称为计算化学家。 剑宗的文章被拒是因为充满解释却计算不可靠。气宗的文章被拒是因为充满计 算结果却没有解释。 剑气孰为本?剑宗的立场是:“剑派剑派,自然是以剑为主。”强调自己是化 学家,鼓吹一般物理学家没有的化学直觉。气宗的格言是:“气功一成,不论使 拳脚也好,动刀剑也好,便都无往而不利之。”往往不觉得自己和物理学家有何区 别,认为化学就是量子力学的应用。 两者都认为化学是统一的。剑宗说化学统一在轨道图象中。气宗说化学统一在 数值计算中。无机和有机在他们看来没区别。剑宗是知道它们的区别然后给出共通 的图象。气宗是压根不知道它们的区别,反正算就是了。 剑宗的独孤九剑是前线轨道理论、扩展Huckel方法(这是Hoffmann在25岁时发 明的一招,被引用过成千上万次,虽然有人称其为理论,他自己却永远都说这只是 个方法)、等叶片性(isolobality),--当我读《化学中的轨道相互作用》到等 叶片性那一章的时候,首先跳进我脑海的就是四个字“独孤九剑”!气宗的易筋经 (紫霞神功猥琐了点,端不上台面,大概就相当于Gaussian软件使用说明之类的吧) 是密度泛函理论、MP微扰论、耦合团簇方法。 剑宗究竟干些什么?推公式?不,那是气宗高手干的。编程序?不,那是气宗 少壮派干的。倒不是说这些事情剑宗一点都不干,只是它们对剑宗来说都是工具而 非精髓。剑宗的代表性工作模式是黑板、粉笔、画图、联想。按说这画图的规则就 那么几条,我也知道得差不多了,不见得比Hoffmann少多少,有时候推推公式还比 他强那么一点点(见后文《本命年》)。但说到联想嘛……功力就表现在这上面。 经常是Hoffmann说某某是显然的,然后我觉得当然是显然的,--可是在他说显然 之前我怎么都想不到。所以说这年头,算得准能够发文章不奇怪,算不准还能够发 文章才是大牛。可惜这种天马行空式的思维,我越来越觉得只有Hoffmann才能干。 因为联想需要两样东西:一,巨大的数据库;二,快速的检索。我要达到同样的水 平,不知这辈子有没有指望了。--但是没关系,路总是人走出来的。我曾经跟 Hoffmann说:“今天您在几分钟之内就找到了和这个含有五配位的Al的分子相似的 已知分子,画出了轨道结构,当时我简直是感动莫名。可是我没法做到同样的事。” 他回答说:“哦,不奇怪,这样的事我做了四十多年了。你也会发展出你自己的风 格的。”我再问:“您的风格是怎么来的?”回答是:“风格并不是特意培养出来 的。我只是一件一件事地做下去,然后风格自然就有了。想起来,我的风格是我的 老师们W. N. Lipscomb(1976年Nobel化学奖得主,Hoffmann是他第一个Harvard的 博士生)、R. B. Woodward(1965年Nobel化学奖得主,Hoffmann的博士后老板)的 风格的综合。你从你的老师们那里学到的,将来也会融合到你的风格中。”这话虽 然是鼓励性的,可也令我有些哭笑不得:他的老师们都是这样的主儿,加上在有机 化学方面对他影响很大的哥们E. J. Corey(1990年Nobel化学奖得主),这套豪华 阵容比他本人还要吓人,我真不知道上哪儿找这么多大师来融合:-) 多年以前,气宗嘲笑剑宗算不准,剑宗讽刺气宗算不大,大家倒也是乌鸦不必 说猪黑。九十年代以来,风云突变,计算机和算法的发展突破了瓶颈。好像一夜之 间,冒出来无数的商业计算程序。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计算任务,现在随便一个新手 拿起程序就能黑箱操作出结果来了,虽然很可能他自己压根不明白程序究竟做了些 什么、结果有什么意义。所以我师兄double_mad在香港时,说他们推公式、编程序 的(他们做量子统计物理的,也是很特别的一派,化学家看不懂他们的公式,理论 物理学家认为他们的公式品味太低根本称不上理论,结果就是两边不讨好只能自娱 自乐)整天焦头烂额苦思冥想,旁边有一群程序运行家(也许可以叫做runner?) 却把任务一提交就上网打牌下棋,简直是新旧社会两重天。很多学问的发展史就是 庸俗化的历史,从阳春白雪的科学(思想)转化为下里巴人的技术(教条),典型 的例子是佛教、马克思主义,计算化学现在也来了。 剑宗入门不太容易,不先理解足够多的理论就什么都看不懂(虽然剑宗的理论 是我见到的最简单的可以称为理论的东西)。气宗入门,多年以前也许是困难的, 也要先苦读一大堆理论和程序;现在却变得轻松得象吃一盘白菜,什么理论都不要? 只需要会用一个程序就行了。而只需要会用程序,就可以做很多具有实用意义的事 情,有人愿意为此出钱。所以剑宗的人比气宗的少得多的多,少到甚至许多气宗的 人都不知道剑宗的存在,--反正我在科大没遇见懂得剑宗思维的。不过反过来说? 神剑的奥妙岂是俗人随随便便就能领会的!当然,成为高手宗师还是很难的,无论 剑宗或者气宗。 虽然我对气宗大师没有感觉,对气宗小混混的日子感觉可是太深了。其实气宗 和剑宗最大的区别就在这一点上。作为气宗的学徒,每天干的事情就是用现成的程 序,输入、输出、数据处理,不知道数据为什么是这样,不知道数据中最值得注意 的什么,不知道数据能引出什么普遍结论。结果对了是程序的功劳,错了不知道去 怪谁。总之就是我能干的别人同样能干,我们是革命的螺丝钉。常常想起《唐伯虎 点秋香》中唐伯虎在华府编号9527那段:“死做活做像条狗,被人骂不能汪汪叫。 像条狗,真好笑……”说某某人牛,一是他能推出一堆看不懂的公式,二是他的计 算资源强大所以更加准确。无论怎样,美感、哲理都是谈不上的。如果科学就是这 样无趣,那简直太恐怖啦。虽然可以跟自己说,在有创造性之前总要经过学徒、技 术员的阶段,可怎么都看不到如何超越这个阶段。超越了又如何?难道就是推更多 的公式,编更多的程序,用更多的计算机?最后就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干这种莫 名其妙的事情,“你说你感到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谢天谢地,如果说许多气宗低手的这条路象资本主义的流水线一样泯灭个性的 话,剑宗就像马克思梦想的共产主义那样解放人性。剑宗不会有不理解自己的计算 结果这样的事,就像手工艺人不会不知道自己产品的来历。剑宗的理念是:“化学 是一个整体。化学是简单的。化学是有趣的。”又要普适、又要简单、又要有趣、 还得科学,真难以想象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事,--可是居然还真有。普适,因为 分子轨道理论是普适的。虽然电子关联是个问题,但密度泛函理论又堵上了这个缺 口。简单,因为轨道构造规则是简单的。Orbital Interactions in Chemistry的 前40页几乎就说尽了所有的规则,而且极其容易记忆。有趣,因为构造轨道就像画 画,而这画既漂亮又含有丰富的信息。BeH2的直线形和H2O的折线形,过渡金属三维 配合物的18电子规则,B12H12的正二十面体形状,聚乙炔不导电但少量掺杂后导电 率激增,这种种现象都有简单而精妙的解释。大自然总是能给我们新的惊喜。归结 到一句话就是:“化学是一门艺术!”剑宗是一门美学,思想美、方法美、结论美。 Hoffmann上大学的时候,差点当了艺术家,后来出版了诗集(当然是得Nobel奖之后 了:-)),现在还不断写才子书。风流的人,正与倜傥的学问交相映衬。我现在 的同事们,都坚信科学在于人脑而不在电脑,趣味在于结构而不是数值,--所以 都“活得象个人样”。在这个意义上,选择剑宗不但是专业上的事情,甚至具有形 而上的意义,事关后工业时代人的个性、自由、尊严、生命中不能不承受之重与不 能承受之轻……:-) 我曾经不止一次问过Hoffmann:“理论化学的前途是什么?”他总要先来一句: “我不知道。我的年纪越来越大了……”然后才开始说正经的。不过现在在我看来, 理论化学的前途就在于气剑结合、以气御剑、独孤九剑加易筋经。以前两派都是阳 春白雪,能在哪一边绘修了。我相信这就是以后的趋势。 两者结合,虽然已经有人在做,不过多半还是剑宗的人不得已使用气宗的程序, 却只当作一个数字图书馆,就是从头计算完了再用扩展Huckel方法来一遍,还是很 生硬的。虽然我说了气宗学徒许多坏话,但绝不是说气宗高手也是这样。气宗的长 处在于严密、精确、循序渐进。毕竟,现在许多问题是没有计算就没有理解的。至 于气宗更深入的妙处,我希望以后有机会学习。气剑之间高明的结合,应该是既保 持精确性,又获得图象理解,两个目的可以在一个计算中毕其功于一役。这样的路 已经有人在走了,参见Kohn-Sham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Predicting and Understanding Chemistry, by F. M. Bickelhaupt and E. J. Baerends(荷兰一 位较大的牛,不是更深的蓝),Reviews in Computational Chemistry, 2000, Vol. 15, 1 - 86.这是最值得注意的阶级斗争新动向。这个目标,我觉得几乎可以说是理 论化学的最后一战,--再不“洪哥,我们动手吧”以后就没得混了。在这个方向 上创立模式的人,以后就等着被象A. D. Becke那样被引用个相思入骨吧(Becke在 199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了现在最流行的一种算法,已经被引用了超过9000次)! 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真正的机会。不过,如果懂得无招胜有招的道理,何时何 处不可以是机会?
个人分类: QM|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校园派DV“华山论剑”之唇枪舌剑话DV
rubyland 2012-9-9 10:54
中国科大首届数字影像研讨会纪要 来源于中国科大快乐DV频道 2009年 http://dv.ustc.edu.cn/DV/ShowArticle.asp?ArticleID=160 12 月 13 日: 唇枪舌剑言 DV 主持人:方刚(中国科大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副教授) 主持人 :这次讨论的主题有两个,一个是 DV 的责任,数字影像应该怎么做;还有个主题就是关于科大的 DV 和数字影像该怎么做,可能有这四个方面 1 如何吸引全校师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 2 拍摄质量的问题。学生流动性大和器材质量局限该如何解决, DV 质量如何不断提高。 3 社会影响和参与。怎样引起社会的关注,学生拍摄的题材局限于校园,学生看到自己的生活在影像中展现出来, DV 降低了影像门槛。同时,如何让学生通过 DV 拍摄关注社会,塑造社会责任感,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如果我们的 DV 能更多的关注社会,那么也会有更多的社会关注,也可能弥补主流的大众传媒。 4 合作。如何在资金技术上有更多支持,如何与社会上和其他高校有更多的合作。如果这样的一些问题能得到解决,我们的研讨会就更加的有意义。 张雪 (安徽电视台经济中心策划部): 电视台的烟火气很重,形式上创新都很难。我们应该关注百姓生活,学生用 DV 为媒介关注自己的生活可能是 DV 最基本的功能。给予这个最基本的功能,再一层层剥离,提升为艺术剧情或者实验元素,进行探索,将我们的灵感激情放进去。找到这个点搭建平台,会对学生大学四年或者出大学之后都会有影响。 科大这边需要 DV 方面的精英师资,这是一种类似母乳的营养。 直接向外借脑,把我们做不到的东西给强化了。现在是这些孩子吸收能力最强的时候,我们就该给他们最好的营养。 李涛 (《流金岁月》影视公司艺术总监): 昨天观摩影片,有些跟电影学院一二年级的作业水平差不多,起点还是比较高的。也能看到一些蹒跚学步牙牙学语,但总的感觉中科大在影视这块的规模已形成品牌已建立,队伍也壮大了目标也明确了。我们讨论下汤老师说的“困惑”。首先大学生 DV 作用是什么呢?就我们目前所做的是一个普及性的东西。除了素质教育的作用之外,它还负载了一种解压和丰富大学生活的作用。影视作品是一种交流和沟通,拍摄的人讲思想表达出来,不善拍摄的人他看了也同样得到表达和抒发。长期的重复审美如何提高?我建议作品评审分级,分普及性和提高性。这个活动要向社会打开,外面学校的东西要进来,不能近亲繁殖。还有个问题:学生关注的是自己眼前的事情。纪录片是需要人文关怀和哲学思维的。我们对学生做一些这样的辅导,用一些教育片子引导思考,启发创造欲望。提高和普及相辅相成,对于选拔出来的愿意做 DV 的学生我们要给予对一些的指导。 从电影学院的经验而言,不仅要观摩影片,一定要讲评,从剧本开始讲评。这样在剧作过程中就已经提高,拍完了之后再讲评,将别人的作品拿来一起讲评,在这个过程中会提高。马加爵如果会用 DV 表达自己的郁闷愤怒,表达出来后他还会杀人吗。所以在大学中普及 DV 的作用是很大的,用 DV 释放掉自己的情绪。 张阳 (安徽大学广播电视新闻系主任): 安大做影像的学生集中在新闻传播和艺术学院。安徽高校新闻专业比较多,但就影像学习而言有潜力没有规模。学生参与面窄和散,能否共同办安徽省电影节。投资将近千万的实验室,主要集中在广播电视这块,去年被评为国家级的示范中心。 学生创作 DV 时共性问题:关注自我太多,娱乐太多。我们要思考继续走娱乐路线还是挖掘人性的深度呢。现在人性思考太少,希望学生多一些自由创作下对人性深度的挖掘。可以考虑自由创作 VS 命题作文,鼓励学生做纪录片。 主持人 :娱乐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兼而有之,用 DV 记录找寻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王祥 (中国科大人文素质教育部副教授): 我想讲讲 DV 的本质汉字的“看”是以手辅助眼睛的看,所以“看”作为人的文化行为,它的技术性一直是重要组成因素。眼睛的“看”更直接但无法记录影像无法再重复一次的看,眼睛在重复看的时候,时空已经发生变化了,眼睛可以变换角度的看散点的看结构聚焦的看,结构性地的看体现了哲学性,但眼睛无法剪辑的看。 DV 整合剪辑了我们的“看”,使“看”的思想性凸显出来,眼睛的“看”无法从身体中剥离,是受限于技术条件的看,而 DV 的“看”可以剥离出身体,可以隐蔽的而看,可以测试对象忍受程度的看,可以挑战道德底线的看,因为最终影像是可以作为判定的证词,证明你是个 DV 者的身份或者你不是。所以我觉得可以把 DV 用的更有张力,但最终 DV 的本质还是眼睛的看,要区别于剧场的演。 DV 的“看”是有意味的,其锐利的目光可以切割开对象的皮肤把本质凸显出来连同表象一起看。 DV 的“看”可以搅动和干扰现实,在 DV 的干扰下,我们被迫校正或者被迫强调我们的行为,然后我们才可以做出正的或者负的价值判断。 DV 的“看”并不制造戏剧性, DV 的“看”首先是一个观察者。“看”把世界的戏剧性揭露出来,因为“看”,时钟的戏剧性都表露无遗。平凡的实物在善于看的人眼中是有戏剧性的。 DV 可以演,但在夸张和过度戏言中 DV 将丧失它本身的特性。所以 DV 首先是“看”然后才是演。 余夕仁 (安徽电视台广告中心): 收获:我爱看中央十套,系统的看 DV 还是第一次 ; 交了很多朋友;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今年 10 我们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媒体组织学习研究所,期望做成媒体行业的惠普商学院。我们今年开始每一季度办个媒体营销经验培训班,针对全国广告公司,受欢迎程度很高。授课老师就是广告中心一线的员工,我们自己开发了一系列细的课程。我们研究所有三个方面可以和大家交流,一是我非常看好媒体培训这个市场,我们可以共同开辟媒体培训咨询市场。二是我们广告中心相对其他的广告中心更多的功能,对内我们想以项目研发的形式开发课程,每个项目都聘请相关的专家,所以我们需要各方面的专家。三我感觉到 DV 也是我们学习型组织很好的交流形式,我计划在 09 年成立内部的 DV 俱乐部。 张虎伟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系研究生一年级学生): 首先呢我们学生不缺思想不缺技术,甚至现在有玩技术这样的趋势。我们感觉我们缺的是社会生活的历练,对于故事整体结构的把握以及如何完整叙述故事的思路。所以我们需要指导,让我们挖掘出我们脑子里的东西。第二点我们现在是个校际的平台,除了技术和思想性之外,我们更多的考虑的是能不能在同学中间引起共鸣。我基于此有些想法,首先我们能不能将校际的平台扩展到合肥市,与安大工大直接互相放映好的 DV 片。还有就是能否建立团队的机制或者说培训班,给予我们指导。 记录我个人大学生活的机会,也是我们团队合作友谊的培养。希望能参加大赛和别的作品交流,能得到专业的指导。 王岙 (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栏目主编): 我现在有一个感受,我觉得我们该换一个心态,我们这样一个瓶颈也是在经历一个成长的烦恼,所以现在是很正常的一个现象。 DV 的教化功能非常重要,是自我教育的一个渠道。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三种现象:抑郁人格障碍和成瘾。其实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家庭和教育者的错位缺失压力造成的。 DV 可以让人站在镜头背后看,从看到思是是一个升华的过程,是可与而不可求的,我们要在看的过程中将人性释放,是一个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过程。如果你非常热爱 DV 这个事超过所有的事情,你就可以去做。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对得起自己,我们享受了这个过程是真正快乐的。在经典和流行之间永远有一块是大众,我们的评价体系永远是大众的。 社会是在不断调和,社会的包容性也非常大。我们在说大学生只能看到眼前这些事情的时候,难道我们自己是这样吗,每个人都有局限性,关键我们用什么心态看待调和。我们要用快乐宽容的心态看待这个事情。学生需要的是解决眼前技术性的东西。矛盾、冲突和悬念的设置很重要,以后更多的我们要有技术性的交流。 欧阳斌 ( 云南大学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 ) : 我非常赞同李老师说的,文案这块非常重要。如果说一个片子花 10 个工作日, 5 个工作日是用来做文案的。文案做好,可以理清很多思路将成本降低。科大以后可以在这块多下功夫。用最少的镜头表达最多的思考,提升镜头语言的能力。想好了再拍,限制胶片,可以当作一种锻炼。 DV 作为交流方式需要技巧。要打破规则先要掌握规则。 王国燕 (中国科大校园 DV 拓展中心负责人): 从 02 年一个班级的团日活动到 08 年 6 年走过来,我们在第二届 DV 大赛时建立了我们团结默契融洽快乐的大概十人的团队。从第三届开始我们就开始有了忧患意识,认清发展的方向非常重要。我们必须确立好自己的方向感。我们意识到纪录片这块我们是不能缺失的,虽然剧情片在学校有广泛的参与和市场,所以第四第五两届我们开始做引导,数量是有增加的,类型是多样的,有采访,有电视专题有实验性的。但按正规方式思路操作的纪录片很少。我个人觉得愿意是:现在学生受商业电影流行影响非常大,看到的东西决定了思考的东西,所以类似《无间道科大大话版》的作品就比较多。纪录片的受众和资源相对小众一些,所以在网络和电视上可获得的纪录片很少,很主流形态的纪录片学生能接触到的很少。在这个打开通道的工作上我们是不是能做的更多,除了课程设置的平台,我们是不是能再搭建更多层面的交流。我设想我们可以面向全校开始公共选修课程,定期开展人员交流活动一起观片一起交流。 学生 DV 从最初的自我展示自我表达要转向对社会的关注和哲学的思考等等。学生缺乏深度挖掘的技巧能力和方法,有好的选题却没有拍好。题材上很多学生才有意义的事件发生之后快要结束的时候才意识到有价值,在它发生之前,意识不到它的价值。我们可以将电影拍摄的各种手法运用到纪录片中。 韩世骏 (深圳电视台 DV 生活频道): 学生需要什么?一个是引导。包括对某些东西的理解和现象的解读。比如为什么剧情片偏多,我的理解剧情片需要娱乐精神,而纪录片需要思想需要阅历和生活的历练,缺少这些去拍纪录片就勉为其难了。 对于 DV 爱好者而言还需要宽容。近几年国内很多电视台办了很多 DV 栏目,不约而同办起来又相继消失了。为什么消失呢,原因是多方面的,现象上看可能是经费没到位。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媒体自己,没有片源。 没有片源的原因在于媒体按照商业电视制定了选片的标准。这个问题就是我想说我们对于 DV 作品和 DV 创作者就是要有宽容的心态。如果用专业电视台的技术和艺术标准去要求 DV 爱好者和他们的作品,那对我来说我就是失业了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办 DV 频道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一个另外的通道给 DV 爱好者给他们空间。宽容意味在艺术技术标准上不苛求,对作品上欠缺的地方有包容。我们到科大非常惊喜看到了这样一个宽容的氛围,正是这样的宽容的心态,促进了这样的事业的繁荣。 吴娟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系研二学生): 和 DV 的缘分。学生舞队演出 DV 记录的遗憾。现在正在从事极地科考数字影像的记录,希望老师们给予指导。 朱日坤 (栗宪庭电影基金总执行): 反对胶片限制。 DV 就是解放了很多东西,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反对电影学院的方式的束缚,要思考怎样更好的表达自己。个人作品的创作是随性所至的,拿起就拍是一种很好的创作状态。在我看来思想和技术都是我们所缺的。培训规则是要改变的。 丁星 (中科大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师,校园 DV 拓展中心技术指导): 我是一直从事电视教学、指导学生创作,六年来科大学生的作品从创意到拍摄到制作逐步走向成熟。 “ 三分拍摄、七分包装 ” ,我很感动同学们在技术和设备力量非常贫乏的条件下,克服了很大的困难所取得的成绩。我们还需要加大交流、学习和推动,让学生的作品不再仅仅局限在粗浅的实践和摸索中。我相信同学们创作都很有思想,也非常有激情,如果加大和提高设备投入,同学们一定能进一步创作出更多好作品。 张源平 (安徽省委组织部): 欧阳斌老师在一个既定的教育框架下表达民俗文化的传播,而不是社会。 DV 作为私人记忆的方式,尽可能的用自由的方式。 DV 者身份不一样关注的角度就不一样,拍摄的东西就不一样。 祝秀丽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教师): 学生 DV 切入的角度还有待增加。从社会结构上来说,大学有管理者老师后勤等等。从年龄上说有老年中年和青年。还有性别的表现也比较明显。还有就是地域和民族,科大的招生是全国的,地域表现特别明显,教师上有外籍的就有他们的文化背景。学生感觉到了,但没有从深层次挖掘出来。 DV 和视觉表达有很多方式,像张燕翔老师的作品就是展现,用对象的言行甚至没有语言,将其组合在一起。还有种是讲述,有语言的。还有现代民俗学和人类学有发展。在影像中出现调查者或者调查者不出现,在影像中有旁白。当我面对文化的时候,人类文化学现在追求互动中获得,调查者和文化持有者的互动。我们现在所面对的事实,是各种关系互动生产出来的,是文化生产。我们在做片子的时候,不该给出解释的框架,而是将框架向社会开放,这样它所获得的意义才是多元的。 黄雯(校园 DV 拓展中心指导老师) :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来到科大很庆幸。这里是跟电影学院教育方式完全不一样的方式和角度。学生给我的启发很大,我个人最欣赏《流人寝室史》,因为是我看也没看过想也没想到的思维方式来拍出的片子。所以在这里我学到的更多。我的困惑是我们到底是要保持学生的本真,还是给学生专业训练把他们纳入我们的体系中。 韦琳(校园 DV 拓展中心指导老师) : 我主要负责推广的工作。我有一些建议:首先我觉得分类比较好分普及型和提高级。其实对学生很难说自己是 DV 爱好者,时刻都拿着 DV 记录,更多是愿意用 DV 记录自己的生活。所以开设 DV 课程是个很好推动,而不仅仅是课外活动,给予学分的满足。我们可以用 DV 讨论会沙龙的形式推动,有老师可以指导。 DV 参与者数据库的建立,追踪毕业的学生 DV 作者。针对科大研究生对于本科生的现状,我们要推动研究生 DV 活动。 我们还需要扩大交流,让我们都看到外面的东西。学生对于没有经常见到的东西更怀有好奇心,所以希望有更多校外老师的指导。 DV 作品的重点和广告一样在于原创点的表达,而不在于制作。学生的原创是最宝贵的东西。 张燕翔(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教师): 标题“我的 DV 我的生活”不一定只能拍我的生活,可以关注周围人,甚至不拍生活。 DV 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 主持人 :依据拍摄目的决定拍摄手段,是主题现行还是 direct cinema 都取决与拍摄目的。 汤书昆 (中国科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执行院长):以后在合适的机缘点再聚。我们并不是要所有专家集中在科大 DV ,科大只不过是全国理工类大学做 DV 的一个标本。我们不要局限于我们所做的形成感受,视野需要拓宽。感谢各位!
162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立中国科学促进会CAAS遴选院士的倡议
热度 3 冯用军 2011-9-1 01:28
成立中国科学促进会CAAS遴选院士的倡议
海内外杰出华人科学家台鉴: 泱泱中华,大国风范,礼仪万邦,拯救世界,中国崛起,民族复兴,全赖人才强盛,科技鼎新。 视现在而今眼目下,无公信力之社会必不能孕育出有公信力之科学评价,是故,兆民怀疑科技项目评审有假、科技奖励有猫腻、科学荣誉评选如院士有空间,以至引车卖浆之流,对于hold住饶毅哥落选第一轮院士评选,齐齐惊呼:这是一个奇迹,你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毅哥竟然已发豪言壮语,从此不再参选院士与如今者同流合污,公开下战书,10年后与今年新增生命科学学部新科院士(含77、78、79年“新三届”)“华山论剑”,此贴甚好,以至1小时内引点击者无数,长期压抑者借此机会大发牢骚,结果出于毅哥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像毅哥、一公兄(有人已放话要在第二轮被拿下)等无缘从科学院内部改造科学院,那最好之办法,乃另立更高之山头,与其抗衡,比如少林武当、革命改良。 余不才,拟倡议召集全球杰出华人科学家,组建中国顶级科学家的NGO——中国科学促进会( TheChinese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简称CAAS ),注册地北京,出版《自然科学》(NatureScience),评选会士(Fellow)。首任名誉会长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高锟、钱永健,会长王晓东院士,共同组成“首届中国科学促进会会士评选委员会”,丁肇中任主席,下设秘书审查部、网络信息部、杂志编辑部、执行保障部、人事财务部、驻华盛顿办事处、2050计划项目部、监察反馈部。会士评选对象一是像毅哥这样不想参加官方院士评选的杰出科学家,二是像一公兄这样想参加官方院士评选但可能落选的杰出科学家。年资不限,关键看科学贡献(学术道德不端核实者自动除名);评选方式为同行评价,即该领域全球顶级科学家(5位,师徒式关系自动回避)对候选人匿名投票,4票赞成即为通过,全程全生命周期全要素网络、视频公开;2年评选1次。初设物理会士、化学会士、生理或医学会士、经济学会士、哲学会士,其他科学领域待条件成熟时另行逐步设定。2012年首次遴选名额100名,经过四届8年遴选总数达到800名,以后基本维持此基数,不再增加。会士仅是学术荣誉,一旦当选会士因不当言行涉及损害或可能损害CAAS的声誉时,经CAAS常务委员会提议,召开学部会议,该学部三分之二匿名表决通过(含信函投票,电话投票、委托现场投票不算),即可取消其会士学术头衔。 这个与搞笑诺贝尔奖、草莓奖等有天壤之别,请严肃对待。 如果能坚持评选2-3届,余相信CAAS的公信力将远超CAS,CAAS的会士声望将远超CAS的院士,不信,试试看? 参考文献 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以下简称科促会)成立于1848年,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和工程学协会的联合体,也是最大的非 盈利性国际科技组织,下设21个专业分会,涉及的学科包括 数学 、 物理 、 化学 、 天文 、 地理 、 生物 等 自然科学 和 社会科学 。现有265个分支机构和1000万成员。其年会是科学界的重要聚会,近年来,每次年会都能吸引数千名科学家和上千名科学记者参加。   美国科学促进会也是《科学》杂志的主办者、出版者。《科学》杂志是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具有同行评议的综合科学刊物,读者逾百万。
个人分类: Science Journal|3140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的疑问还没有解答,也谈院士与鹏城学者制度
windlight 2011-8-17 15:56
赵凤光 大学时的夜谈会(寝室熄灯后,大家躺在床上乱谈)是一个让人思想自由发挥,室友脑力碰撞的场所。这个问题就是当时一次夜谈会所留:简单的表述如下:各种范围的利益体其遵循的经济学规律是否一致或可比性。 这10多年的工作和生活经验发现其变化类似的命题有很多: 1、国家之间,地域之间(省市),个人之间作为一个经济角度的利益体是否有共性。 2、金庸在小说华山论剑最后讲到山下无名村民也在华山论剑,那么华山论剑的排位到底看谁的排名。谁是天下英雄 3、各种人才评选机制互相叠加或冲突或竞争,作为一个地方政府所推出鹏城学者其定位在何处。是院士天然当选,还是为准院士服务? 问题很多: 第一个问题,实际是很大的问题,中美关系,欧盟的结构问题,以及现在的欧盟经济统一政府问题。都有其核心经济学的解释和判断。茅于轼老师在一篇文章分析到,富人补贴穷人是一国内的正常二次分配,但国家之间这个二次分配就不是很合理。中国在铁矿石和油价上没有世界定价权,感觉饱受剥削,但在很多其他资源,如巴西木材等,燕窝,鱼翅等消费上,感觉又有些盘剥的意味。 第二个问题,各种排行榜就是华山论剑,但现在不是打擂台,擂台可以唯一,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几天热闹的CCTVpk百度也是一种模式的华山论剑。这个天下英雄到底是谁。 第三个问题:诺贝尔公认全球权威,但没有诺贝尔的时候,中国的院士,深圳的鹏城,能否比较出来真英雄,两者的区别定位又在何处? 还请各位高人指点
个人分类: 思辨|35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互联网科学与网络科学(Web Science Meets Network Science)
热度 3 halcon 2011-5-26 22:25
2011年3月初在Northwestern大学Web Science科学家与Network Science科学家们举办了一个华山论剑式的workshop。尽管现在它的作用还不那么引人瞩目,但我相信不远的将来回头再看,这次会议的意义将会是划时代的。 有人说Web Science是网络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有人说Network Science是Web科学的一个分支。答案是:这个很重要么(It doesn't matter)? 下面是各位牛人的报告题目,PPT点击链接就可以下载了。 Luis Amaral: Discover, Understand, Engineer: Why this Sequence is So Challenging in Emerging Systems Jure Leskovec: Rhythms of Information Flow through Networks Lada A. Adamic: Social Networks Caught in the Web Laszlo Barabasi: From the WWW to network Science: Why Was Google’s Pagerank Successful After All? Jim Hendler: Semantic Web Science Jiawei Han: Web Structure Mining and Information Network Analysi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Scott Poole: Modeling the Web –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ory Building and Data-Driven Discovery Michael Macy: Network Autocorrelation: Causality and Culture Wars Katy Borner: Interactive Map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uncan Watts: Collective Learning in Networks and Web-based Experiments
4235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第二届工程地质高层论坛综述
zxmscu 2011-5-18 10:11
工程地质学报  2010/18(5)? 施 斌 唐朝生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 210093) “第二届工程地质高层论坛”于2010年9月28日在苏州举行。我国工程地质及相关领域内的30余位 专家学者应邀出席。论坛还特邀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有关负责人参加了讨论。 本次论坛是我国工程地质界的一次“华山论剑”,代表们围绕以下四个议题展开了自由讨论:① 工程地 质学的走向、机遇和挑战;② 工程地质学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③ 工程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联合和交 叉;④ 工程地质学以及跨学科交叉项目的立项和申请。 论坛中代表们纷纷“亮剑”,各抒己见,建言献策,气氛热烈。王思敬院士就“工程地质学的未来”高屋建 瓴地谈了自己的想法和期待。他认为工程地质界正处在百花齐放,攀登高峰的重要时期,值得珍重,稍纵即 逝;工程地质的过程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多个过程的耦合过程;工程地质学的未来应注重跨学科多 源知识的大成综合,结合多种研究手段,做到“多剑合一”,形成理论+经验+试验的学科体系;要求工程地质 学家要以极高的想象力去认识自然,以极强的智慧去调谐人与自然的相处;他希望我国新一代工程地质学 家,能集西方科学分析精华与东方综合智慧之大成,以极强的智慧去拥抱“大成综合”,以丰富的想象力去修 成艺术境界,以极高涨的热情去另辟蹊径,攀登工程地质学科高峰。黄润秋教授思考了工程地质在全球气候 变化大背景下所面临的新挑战,如频繁发生的局部暴雨、干旱和超强台风等极端性气候诱发的新的工程地质 问题。他强调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工程地质条件恶化、工程地质作用和过程加剧、岩土体的工程性质弱化、地 下水位的大幅度变化和地貌演化过程加速等问题,同时他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如建立不同尺度的灾害风 险评估体系,探索全球气候变化下地质和岩土灾害发生的新规律,发展学科交叉等。罗国煜教授也针对全球 气候变化,对城市环境岩土工程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考。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二化”叠加对城市环 境岩土工程与极端灾害事件的影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地学可以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工程地质现阶段的 主要目标是要解决城市群重大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链极端事件问题。施斌教授认为工程地质学今后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往区域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方向发展,为区域经济活动和城镇与工业规 划提供服务,应该提升工程地质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这一点它完全不同于岩土工程;另一方面是与 岩土工程结合,发展具有工程地质特色的岩土工程,按照工程地质的发展规律发展岩土工程,充分发挥工程 地质工作在重大基础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唐辉明教授肯定了工程地质领域在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但同 时指出工程地质学科中还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学科交叉综合与工程地质本体问题,二是工程地质学缺 少精细研究;他认为工程地质过程模拟和评价、工程地质信息技术、不同时间空间尺度下灾害风险预测和评 估是当前应该引起重视的关键科学问题;工程地质学科的划分还需要进一步科学化和规范化。贾永刚教授 针对目前国家的海洋战略,认为工程地质正面临一个新的机遇,可以在海洋工程和海洋地质中发挥重要作 用。唐春安教授指出工程地质不同于地质工程,应该侧重于工程扰动地质变化对工程的影响研究。李文平 教授指出,在低碳经济社会背景下,工程地质在新能源开发、二氧化碳的深部地质封存、深矿热水的开发和利 用、深海能源的开发等领域也应该有所作为;他同时强调工程地质是以工程为价值取向的地质研究,重点要 落实到地质上。汪稔教授认为区域工程地质问题应该引起各位学者的重视,同时建议基金委加大这方面课 题的资助力度。秦四清研究员从新的角度研究了地震预测的可行性,并展示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周翠英 教授强调了工程地质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并提到以下几个方面是当前新形势下需要思考的问 题:工程地质学的定位;工程地质学独有的理论体系;能量方法在工程地质学的渗透;精细研究对工程地质 指导工程实践的意义。对于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她认为今后应该在现场试验方面投入更大的力度,尤其应该 迎合国家战略需求。马凤山研究员阐述了未来矿山工程地质学的两个关键问题,即深部高强度开采下的岩 体力学行为与成灾机理,海底金属矿床开采覆岩变形规律与突水机理。殷建华教授就工程地质学与其他学 科的联合和交叉发表了看法,他认为首先需要明确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关系;除了与土木相关的传统学科 外,他提出工程地质学还应该同采矿、石油、天然气、海洋工程等资源开发相关的专业进行联合与交叉,尤其 是要把一些新技术应用到工程地质领域中来,如光纤传感、遥感、计算机、计算方法、IT、互联网和物联网等, 提升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他强调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思路应该具有开放性思维、批判性思考,工程 地质学者应具备否定的勇气,敢于在尊重科学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对提出的理论进行试验和验证。卞 正富教授从矿山开采和矿山测量的角度,探讨了工程地质学在这些领域的潜在应用。杜延军教授从城市地 质环境的角度,介绍了城市工业污染土的研究现状及相关修复技术。隋旺华教授介绍了一种透明土的实验 技术,对透明土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沈水龙教授强调了城市化对城市地质环境的影响,他还提出 土木相关专业有必要强化工程地质相关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胡瑞林教授介绍了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 (IAEG)岩土体结构性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背景、过程及服务宗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姚玉鹏处长、刘羽处长和熊巨华教授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工程地质领域中基 金项目申请和受理情况就如何申请自然科学基金和立项提出了建议。总体而言,工程地质方面的基金申请 数和受资助率维持在合理的增长水平,区域工程地质仍然是比较薄弱的环节,泥石流和喀斯特相关的课题申 请一直比较少。需要加强的方面主要表现在:① 同往年相比,2010年青年基金申请数量有较大回落;② 申请书的质量和竞争力偏弱,获优比例偏低;③各单位之间研究力量和条件不平衡;④ 重点基金的科学问 题需更加突出,应与申请指南紧密结合;⑤ 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依然是弱项⑥ 目前产生的重大基础性 研究成果还较少。他们建议今后应该大力鼓励和帮助年轻的工程地质学者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积极营 造基础研究的氛围。 从各位代表的发言和讨论中可以看出,大家对工程地质学这门学科在我国新型工业化时期应该扮演什 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解决什么样的科学问题等都非常关心,对工程地质学的学科设置、今后的发 展方向和研究重点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真是剑剑击要害,剑剑有真知。尽管一天的讨论时间很短,但收获 很大,超出预期。代表们对这种各抒己见、松张有驰的论坛形式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希望延续这一交流平台, 不断提高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水平,为建设一个安全和谐的文明社会做出贡献。
24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雄帖
Liuhengtao 2011-5-16 00:43
各位豪杰,今有QQ“茶馆”可供以大脑为主题的平台,例如:为甚麽我们不会忘记以前的东西,尽管想尽一切方法去忘记;为甚麽我们会对某事有兴趣;你可知道脑袋是如何工作的吗?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在“茶馆”里,一般是三不谈:脏话、金钱、女人。这个QQ“茶馆”是我的QQ群,群名:阿赖耶识。若君有这方面的激情来一展豪气、华山论剑、挥剑断玉。“茶馆”随时都欢迎英雄剑客的光临。 “茶馆” QQ:158715215(867181237;422126441) 邮箱: liuhengtao2000@126.com ; YJdua2009@gmail.com 手机:13615203706(建议特殊情况下使用) 发帖侠客:刘恒涛 日期:2011.05.16
33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究竟该怎么排名?
热度 17 zhangle 2011-5-6 19:32
每年都华山论剑,这次的头把交椅归了浙江大学。其实我不关心究竟是哪个大学排第一,但我关心该如何评价一所大学。 按照武书连先生的排名,能发高档次、高引用率文章的学者就是大师,拥有这样大师最多的高校就是最牛的高校。虽然这是学术生态的惯例,无论国内还是国际惯例,但如果仅以此来对高校进行综合排名,我总觉得有些地方欠妥,忍不住想说几句。 首先,大学存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大学做研究的目的是创造新的科学和技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人才,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推动人类的进步。进步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也同样体现在精神上。说到这里,我认为中国人都应该感谢五四的北大,一个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和良心的大学才是真正的一流大学。京都大学出的诺贝尔奖在日本高校中是最多的,但是日本高校的头把交椅肯定是东京大学的,这是因为东京大学在政界、经济界以及学界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决定的,而不单纯是科研,更不仅仅是诺贝尔奖的数量。所以,大学排名要综合评价大学的贡献,而不仅仅是学术。如果仅考虑学术,那就别用大学“综合”排名这样的词汇。 其次,大学究竟该如何对待人性?我认为一流大学应该怀有悲悯的心,能够善待自己的学者、学生以及社会中的所有人。有些事情在武书连的评价指标上永远不会出现,但会印刻在每个学者、学生的心里。举个例子,学校为了方便大四的穷学生找工作,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就给学校贫困生卡里打了800元钱,并且毫不张扬。当然,在我读大学的四年中,类似让我感动的事情还有很多,这就是我的母校,东北林业大学。虽然在武书连的排名里,它连前100名都没有排进去,但我很幸运也很自豪,能在这样一所大学里渡过我的四年青春。相比有些大学,甚至是名校(为了避嫌不具实名),连国家规定给发的30几元补贴都要贪掉,这样的大学即使发再多的SCI,我也不认为它是一流大学。换句话说,这样的大学也很难培养出对社会和他人有责任感、悲悯和感恩心态的人才。如果有,那也是家庭教育的结果,我敢肯定的说和这个大学毫无关系。我们通常说德才兼备,德应该放到才的前面,大学排名也该评价一下这所大学的“德”。 我想我说清楚了什么样的大学在我心里是一流的大学,我们该如何评价我们的大学。
7770 次阅读|36 个评论
舊文重貼:动物权利的“华山论剑”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1-5-2 12:38
蔣科學按:國內現在關於動物保護的問題,慢慢也開始有些辯論了,這是好事,畢竟反對者也必須要重視動物保護的聲音了。但是,由於國人缺乏最起碼的知識,辯論的水準極差。甚至“世界一流大學”的教授還會主張動物沒有感覺,令人搖頭。看看西方發達國家的相關辯論,我們就知道差距了。 动物权利的“华山论剑” ——读《动物权利论争》 ■辛普里   动物权利的观念,在中国固然经常受到嘲笑和怀疑,即使在其发源地的西方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美国著名伦理学家汤姆·雷根(有人翻译为睿根)和卡尔·科亨合著的《动物权利论争》一书,正是我们深入了解动物权利争论的最好途径之一。   任教于北卡来罗纳州立大学的雷根教授是当代动物权利论者公认的精神领 袖,是动物权利哲学论证的最重要提供者。而科亨教授供职于美国密西根大学,是著名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教授,按雷根教授的说法是对动物权利论最有影响和最著名的批评者。所以这两位哲学家的理性讨论,堪称动物权利哲学论争的“华山论剑”。    两位伦理学家都相信,有关动物权利的争论必须通过理性的讨论,以事实为根据,经由缜密的逻辑推理才能澄清彼此的分歧,消除相互误解,暴露出对方论证中的缺陷,最终让对方心服口服地承认自己论点的合理性。 同时,这一争论又不仅是理论性的,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为,我们是否承认动物的权利,将深刻地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直接影响到我们是否可以将动物作为食物、是否可以穿着皮草,乃至是否可以允许动物实验。   科亨认为,我们对于动物负有义务,但是这并不等于动物拥有权利,权利的概念在本质上只属于人,植根于人的道德世界,而且只有在人的世界中才能发挥其效力,才有适用性。但是另一方面,为什么和其他动物不同,人却拥有权利,对此科亨承认他并不能明确地提供论证,只是简略地提供了4种论证思路,说要交给读者自己去判断哪一种最为可信,并且说所有重要的哲学家都不支持动物权利。但实际上从他全书的各种论证看,他真正的理由说穿了不过就是一口咬定人与其他各种动物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已,尽管他拿不出为这种鸿沟辩护的任何普遍的、形式化的理由。   他一再强调动物缺乏道德能力,无法过道德生活,不是道德代理人(agent),可是自始至终都没有说清楚,这和动物权利有何相干。事实上,婴幼儿也一样无法过道德生活,我们也不能向他们要求道德义务,但是他们的权利却仍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说句老实话,读完全书我对科亨教授非常失望,我难以想像这样一位著名的伦理学家居然这样“忽悠”人:在最关键问题上拿不出过硬的哲学论证,仅仅偷偷引入需要辩护的立场作为前提。而且,他一方面承认在权利问题上不能以后果来论证,自己却用大量篇幅大谈在物种歧视的立场上理解的所谓后果,并以此来论证动物权利之荒谬。在关于动物没有权利的问题上,他甚至要用反对动物权利者人多势众、名声显赫作为论证,并且时常用“偏激”、“愚蠢”、“神经错乱”的修辞说法丑化动物权利观点,有失哲学家的辩论风度。   相比之下,我认为雷根教授的论证就显得翔实、缜密得多。他详细比较了在动物权利问题上的各种思路,冷静地分析各自的优缺点,最后提出自己的论证。他从大家普遍接受的人类拥有权利入手,指出人类之所以拥有权利,是因为人类具有意识,是精神世界的生活主体,是一个能够体验福利的独立主体,其生活质量独立于他人的评价。而许多种动物和人一样,也符合生活主体的概念规定,因此与人一样也都具有权利。尽管权利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基本的生存权、不受折磨虐待的权利是一样的。   生活主体这个概念是雷根教授在伦理学上的重要贡献,它不仅为动物权利提供了辩护,而且也使得人类权利具有了更加扎实的学理基础。由此可见, 动物权利运动作为一种为弱势者伸张正义的运动,从来都是与人的解放并行不悖的,是人的解放的深化和发展。   当然,在某些细节上,雷根教授的论辩同样也存在某些不够严谨之处。 这场动物权利的“华山论剑”,在我个人看来,并不是势不两立者之间的终极PK,而是人类道德探索和提升过程中的有益切磋。在这些涉及到基本价值观问题的争论上,论辩双方所持有的基本概念其实是具有不可通约性的。所以,仅仅依靠理性的论辩,是无法解决这样的深刻分歧的。相比之下,道德直觉演变的作用更加显著。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表明,从长远看来,人类道德关怀的范围是在不断扩展的。   值得注意的是, 两人争论的焦点是权利概念能否合理地应用于动物,而绝非是否应该保护动物。他们都认为人类对于动物负有直接的义务,而不是仅仅因为对他人具有义务才间接地对动物具有义务。即使反对动物权利的科亨,在书中也多次明确指出:从动物不拥有权利的事实,并不能推出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待动物的结论。人类对动物具有义务,“给动物提供基本的福利照顾,这在今天已经是一个人人共享的道德关怀”。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译者杨通进博士长期以来致力于环境伦理学和动物伦理学研究,学养深厚,著述宏富,所以本书的翻译质量应该是值得信赖的。对动物权利问题感兴趣的人士,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相信都能够从本书中获益良多。    (《动物权利论争》,(美)汤姆·雷根、(美)卡尔·科亨著,杨通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38.00元)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29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山论剑
xupeiyang 2011-4-10 15:20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9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山论剑之西湖唱晚
BaoHaifei 2010-7-28 09:17
华山论剑之西湖唱晚 鲍海飞 2010-7-28 昔时,华山论剑,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各有奇功妙招,一时难分高下。 但怎比我今朝雅士,看杭州西湖,有柏舟湘明军英燕清,千古风流,相聚一堂,荷塘美色有西风。煮酒酣畅论诗,此中妙唱 , 难分你我,古今可比。今仿洞仙歌记之。 华山论剑之西湖唱晚 华山论剑,看奇招变幻。顷刻云天碧空掩。 好难言,刀快剑利谁先,难分辨,或到海枯石烂。 风流千古士,独爱西湖,摇曳荷花巧飞燕。 自有暖风随,举酒欢颜,把诗论,泊舟唱晚。 喜绿柳荷塘有君伴,道在水一方,月儿留恋。
个人分类: 古道诗词|4104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