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作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赛先生是谁,在中国作客的“赛先生”又是谁?
热度 39 lvnaiji 2014-7-25 09:01
吕乃基 近日,饶毅教授的数篇博文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固然与名人效应有关,也是触动了包括科学网上各位“业内人士”敏感的神经:自己所从事的这个“业”,究竟是个什么“业”?博主自不能幸免,遂有此文。 赛先生的真容如云里雾里,难识庐山真面目。科学有一个在传统文化真善美浑然一体的混沌中孕育、在近现代文化中(相对)独立,在后现代文化中趋于回归的过程。因而,世人谈及科学,涉及的主要就是从伽利略、牛顿至今的科学。这一时期的科学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其处于科学发展历程中的地位,更在于其与现代文化、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关系,只有在现代文化中才会有科学的独立,唯有科学的独立,以及因此而发生的科学与现代文化的良性互动,方可能带来现代化,造就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现代性(如所知,现代性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不是终点,是基础,不是全部)。本文中所说的赛先生,就是指与现代化和现代性不可分割的现代科学(参见 科学与文化关系的三个阶段 (知识之树三)-知识论之八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5184 )。 究竟什么是现代科学? 其一,以清晰的概念和严谨的逻辑表述的理论体系,通常以论文、著作、教科书等方式呈现出来。其二,更重要的是科学活动。科学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活动的方式(实验)可控,因此在科学家与自然之间形成具有有限规则的重复博弈。经由这样的重复博弈,一方面自然界“供出”自己的奥秘,另一方面科学家之间形成在有限规则基础上的良性竞争,面对自然界中同样的对象,看谁能先行以及完整深入地揭示其奥秘。其要义是遵守规则,以及面对自然,所有参与者如同陌生人般一视同仁,后者即关系到民主。即使把场景挪到20世纪的中国,百年前的国人同样感受并坚信,国之强盛,民之进步,在于科学与民主,德先生与赛先生相伴而行。在重复博弈的基础上,科学家渐次扩展领地,由欧氏几何、阿基米德力学一路走来,攻城略地,演进博弈,科学与技术一起成为“第一生产力”。康德“头顶的星空”看似与“心中的道德律”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科学家正是经由与自然界的博弈,经由科学活动而养成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而推向社会。(参见 当代中国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原文刊《艺术百家》2012,5) , 科学家的原善之“善”和原善之“原” 2012-12-17 )正如亚当斯密揭示,在市场经济重复博弈的基础上,遵守规则的经济活动自然就培育出“道德情操”。 其三,同样重要的还有背后的价值取向和信念,以探索未知世界为己任,这就是“认知需求”(参见 人的“自然-社会,认知-情感”需求层次及其实现途径(二) 2014-04-27 ),以及坚信在现象背后存在本质,以及对本质的不懈探索,并且在探索中保持自身独立的怀疑精神。这种信念在重复博弈和演进博弈中越发坚定成熟。科学家所揭示的本质,成为技术及而后认识的基础和出发点;而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价值取向、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更是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启蒙运动对人性的探索,亚当斯密对市场经济的探索,就是认知需求、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一旦为更多人接受所结出的硕果( 论“底”(3)——科学理性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7833 ;)。 一旦社会认可在科学理论背后的科学活动,弘扬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科学就能发挥更大的能量。 这就是赛先生,赛先生由科学理论、科学活动和科学精神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科学理论是赛先生的躯干,科学活动是赛先生的行动能力,而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是赛先生的灵魂和气质。同时,赛先生需要德先生相伴,需要与社会良性互动。 在中国作客的“赛先生”又是谁? 遗憾的是,我们看重、视为至宝的主要是赛先生的躯干,引进人才,看躯干是否“高大上”,评价标准是课题、经费、论文、sci,其目的在单位是排名,在个人是职称、千人万人封号,在制度设置上,三六九等的阶梯,亲疏不一的人际关系,腐蚀了科学活动本该有的陌生人关系和民主氛围。认知需求被排名、称号等社会地位的需求取代或边缘化。如同一心想着输赢的运动员的动作发生变形一样,赛先生的行动扭曲,灵魂出窍。这样的赛先生,缺少的又何止是诚信二字,是本真的行动能力,是灵魂。在这种情况下,其躯干弄虚作假、低水平重复,缺乏原创,乃至头顶长疮脚底流脓,也就不难理解了。 科学,即使在西方社会的母腹中呱呱坠地之时,尚且在社会进而文化上引起如许之波澜,从囚禁罗吉尔培根、烧死布鲁诺、审判伽利略,到达尔文的进化论,遭遇多少次围剿,至今余波未平。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来说,赛先生更是异己的外来文化,作客,进而融合更有待时日。然而,一旦中国以更开放的心态迎接赛先生,迎接赛先生的精气神,必然会迎来科学更大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个人分类: 科技|11758 次阅读|85 个评论
春节前在冯先生家作客
热度 1 黄安年 2013-2-2 18:30
春节前在冯先生家作客
春节前在冯先生家作客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2 月 2 日 发布 近一个月来,今天好天气是少有的 , 昨天电话约好上午去冯先生家作客。自去年 12 月 9 日在无锡参加冯其庸学术馆开馆仪式后 , 就没有和冯先生及夏老师见过面 , 虽然经常通电话 , 还是想当面聊聊 , 正好他也有几幅新近佳说可以让我们看看,再过几天就是他的九十寿辰的正生日,说来我们的运气也不错 , 今天冯先生全家大团圆也给我们碰上了。先生精神也特别好,从 9 : 30 到 12 : 40 分 , 说个不停 , 从学术到日常生活侃侃而谈,还亲自用了个把小时时间展示他的巨幅佳作。中间还来了两拨客人。因为已到中午吃饭时间 , 也就在先生家中吃了便饭, 13 : 30 分 , 我们告别了冯先生和夏老师回家。算来在先生家中整整待了四个小时。 照片六张是即使拍摄的。
3432 次阅读|3 个评论
在韩家炜老师的实验室和家里作客 — 旅美散记之二
热度 17 tangchangjie 2012-8-4 08:01
在韩家炜老师的实验室和家里作客 — 旅美散记之二(唐常杰) 中国数据库界的老朋友 韩家炜教授国际数据挖掘界的知名学者,是中国数据库学人的老朋友。记得大约是1998年(1999?)年暑假,复旦大学主办过一次数据挖掘讨论班,得到了IBM的资助,请来的主讲人是陆宏钧老师和韩家炜老师,他们的生动讲演为参会的师生启开了数据挖掘之旅。如果说,在那以前,中国的数据挖掘研究还只是星星之火,那么,在那以后,就逐渐开始了燎原之势。 记得那时候,裴健还是北大的博士生,在讨论班中,他提出的问题颇有深度,引起了韩老师的关注,一年后,裴健到韩老师麾下攻读pHD,这些年中,作出了一系创新工作,如今已经成长为成果累累的,国际数据挖掘界的活跃研究者。近些年,韩老师多次回国内讲学,参与龙星计划等等, 韩老师也是是笔者的学术朋友,2006年,韩老师来川大讲学,考察了川大的教学科研和条件,鼓励我们争取龙星计划,次年,我们在竞争中申办成功。 韩老师也是好多中国学生的学术偶像,这些学生们克服重重困难,在竞争中来UIUC求学,至今踊跃不衰;据悉,今年又有五位自北大、清华和浙大的高材生,将到这里攻博。 实验室和中国大学实验室差不多 在研究型大学中,暑假是研究集体的科研的大忙季节,为不干扰研究室的正常活动,趁周末参观了韩家炜老师的学生实验室。在最近一个学术年度,韩老师的研究集体获得学术大丰收,在SIGMOD、VLDB、ICDE,KDD等顶级会议和杂志上,一共发了二十多篇论文。 获得如此多的成果的关键是什么,是实验室硬件条件吗?诚然,UIUC有很大的大楼,学生的工作空间页比较宽松,有的同学的桌面上因为实验需要,放了两个,甚至三个屏幕。 看了他们的实验室,觉得国内一流大学的实验室也差不多,但他们的人均成果可多得多。可见差距主要在人,而不在物。 在韩老师家里做客 。傍晚,到韩老师家里作客。 家园周边宽敞,风中散发着玉米的清香,这在预料之中,因为打开谷歌的卫星地图,整个UIUC就是玉米地中一学堂。 因为冬天雪大,这里的建筑的屋顶坡度颇大,有点格林童话建筑的味道。空气清新,万里少云,晚霞中的小区格外静谧安详,已能隐约看到弯月如钩。 温馨的家园 韩老师的花园中有一小块菜地。目测有4平方米。种的辣椒、西红柿、黄瓜已经果实累累,韭菜发出清香,呼唤主人快快收割,因为在附近草丛中,野兔们正觊觎着人们的劳动成果。 时不时有源于小动物的“盗案”发生,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韩老师的夫人蔡老师采摘了好多给蔬果我们,次日,我们将有一顿韭菜饺。能在异乡吃到韩老师种的韭菜,真是有口福。 下面的照片是故意做了模糊处理(筛减模糊,而非抖至模糊,较难逆转),是为了保护肖像权的隐私,夕阳下的小亭是中秋品茗,赏月的好地方。中秋前后,这里空气清新,天气好,似乎是为满足华夏子孙思乡情,月亮格外圆、格外亮。 看着从韩老师的园地中采摘的劳动成果,分享了他们的喜悦,他们在科研上丰收,在人生上丰收,在菜园中也丰收。于是联想起了《最浪漫的事》的歌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 坐着摇椅慢慢聊…” 祝韩老师,蔡老师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永远收获欢笑。 相关博文 标志性建筑和成果的引领作用 (图文)---旅美散记之一 在韩家炜老师的实验室和家里作客---旅美散记之二 黑色矮牵牛与科研特色----旅美散记之三 第三只眼看费城自由钟 --- 旅美散记之四 江山如此多娇 — 旅美散记之五 旅美归来写印象 -- 散记之结束篇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观察感悟|32690 次阅读|33 个评论
在上海理工大学郑政教授家作客
黄安年 2010-7-31 06:59
在上海理工大学郑政教授家作客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7 月 31 日发布 我在上海的亲戚中 , 学术圈的很少 , 人文学科的更少。上海理工大学郑政教授是我们的近亲,按辈份他叫我姨夫,现在他是该学院的学术带头人,很忙、很忙。这位中国医科大学博士高材生在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和我们有过多次来往, 这位江南才子 作为上海的人才引进从天津举家迁移到上海理工大学已有几年,虽然时有电话联系 , 但是他们在上海的新家却一直没有去过。 7 月 4 日一早,郑政从浦东外高桥保税区附近的住在 , 开车来北京西路静安寺附近我们的住所 , 接我们在他们的新居待了一天。这一天时间 , 增加了我对于一位教授教学和研究及家庭生活辛劳的了解。他的夫人是名医生,随同郑政来上海后安排在同所大学医务室工作。新社区的新家几乎一切皆新 , 一尘不染,井然有序,看得出跃奋治家有方,和在天津相比 , 上了一个新台阶。令他们尤其感到欣慰的是,他们的儿子是上海复旦附属中学的高材生,不止一次获得过全市项目竞赛的一等奖,今年被耶鲁大学录取并享有高额奖学金,这样从八月下旬起他们就过着两人世界的生活了。在我所了解的中年学术带头人中 , 为子女上大学是件很重要又很头痛的事,郑政夫妇在这个重要问题上一路顺风,他的儿子已经相当成熟而老道,以自己是一起赴耶鲁深造几位中的唯一男生而感到骄傲。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8413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2: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