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研兴趣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年轻学者的困惑:科研随兴趣,还是跟大流?
热度 7 wangdh 2019-11-12 13:42
年轻学者的困惑:科研随兴趣,还是跟大流? 王德华 前些日子在一次学术交流的时候,有青年朋友问:作为一个年轻学者,做研究方向选择的时候,是选择自己的学术兴趣好,还是选择当前的学术主潮流好? 如何选择自己的科研方向,是很多年轻学者所关注的问题。 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我想主要是当今的学术评价导向造成的困惑。大家都知道,现在很多学术评价都是以论文的影响因子(有的说点数,有的说分数,都是指期刊的 IF 值)为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也就是说学术论文的 IF 值高,晋升、评奖、申请课题、各种人才计划,甚至研究生的国奖评审和工作应聘等,都会很顺利。如果发表的学术论文 IF 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同时,学术人也都知道,不同的领域学术期刊的 IF 是不同的,学术研究也有传统和时尚之别。时髦的热点领域,从事研究的人多,引用率也就高,传统经典的学科,情况就相反。这个问题说大了,就是一个学术评价问题,也会一直会争论下去。但面对现实的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们,就面临一个选择问题了。 从学术追求上,理应随自己的内心,追求自己的学术兴趣。一个人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是很幸运的事情,也是很值得追求的事情,毕竟这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心情,也会决定事业的兴衰。 但是,年轻学者首先要在学术界站住脚,立稳脚跟。研究生也要顺利毕业,需要找到一个好工作。所以,有时候还需要面对现实。但一个学术人必须有自己的学术兴趣,有自己的学术追求,一旦有条件,当义无反顾地去追求自己的兴趣。我在今年的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会议上也讲到,年轻学者要早点确定属于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一个自己喜欢能够发挥特长、值得花费精力去钻研的方向。 再大一点说,这个问题也是学术人的个人兴趣与国家层面的学术领域发展和学科建设需求之间关系的问题。有些领域和学科,由于后备力量不足,是需要一些政策扶持和保护的。每个学科领域,还是应该有人去从事的。如果说学术人还是应该有追求和担当的,是不是显得有些矫情。所以,我记得当时回答这位青年朋友的问题的时候,我也说过“站着说话不腰痛”之类的话。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7481 次阅读|12 个评论
宏观式微兼谈我的南大十年
热度 9 woodenson 2018-12-27 13:37
最近关于宏观生物学势弱的几篇推文甚是火热( 生物学生辨识不清动植物?宏观生物学被忽视 , 被忽视的宏观生物学 ) 。宏微观的pk,又一次登上舞台。上一次,应该是大概三年前武汉大学卢欣教授在Science上发表的述评文章( Hot genome leaves natural histories cold ),讲到现在的学术评价机制是宏观势弱的重要因素;这一次动物所前辈王德华老师再次为宏观生物学发声,人才引进、职称晋升、成果评审等,应该实行分类管理,让有兴趣有能力的学者能够安心追求自己的学术兴趣,而不是受IF的驱使。两位先生的言语,我不能同意更多,也通过自己在南大十年的经历,谈谈我所理解的宏观式微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种大环境下开展研究。 首先,我们需要肯定科技的进步,这些进步使得我们能够在传统的生物学研究基础上,逐渐拓展了生物学多层次多尺度立体的学科格局,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微观技术,的的确确使得生物学研究进入了“高大上”的研究层次,这使得我们由原先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尺度,转化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碱基排序研究,也使得微观生物学研究越来越依赖于实验技术而不是宏观基础。你或许可以不识得鸟兽,但却可以成为鸟类分类学家。你只要对着鸟类分布的不同区域采上几个样,就可以将其一分为众。这是科学,却很可能不是我们传统认知并能够为宏观生物学家所接受的科学。于我而言,微观生物学其实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或者技术手段,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了一个物种的多个维度。但以IF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厚微薄宏,当放到同一条起跑线时,就出现了现在的这种局面。不谈分子,似乎你自己都觉得没有面子。 微观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宏观生物学的没落,似乎已经是大势所趋。在国内顶尖的大学里,除了有院士或千人坐镇的 北京师范大学以及中山大学 ,具有优势的宏观生物学或者生态学学科之外,其他基本都处于凋落或者聊胜于无的状态。比如我所熟悉的C9院校, 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 以理工见长,基本没有宏观动物学的学科(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 刘雪华老师 算是清华的一股清流了);北京大学宏观动物学仅有 吕植老师 为代表的一个保护生物学中心,应该算是比较强大的一个团队了,这还有赖于吕老师卓越的社会活动能力;浙江大学的 丁平老师 ,复旦大学的 马志军老师 ,以及南京大学勉强能够立足的我,则都只能算是形单影只。其他顶尖院校的,或许也只有武汉大学同样势单力薄的 卢欣老师 。 然而,实际的情况,也许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凄惨。国内顶尖高校的宏观动物学的举步维艰,在其他高校却并不见得如此,尽管他们也仍旧面临着类似的微观竞争。在一年一度的野生动物生态学大会或者两年一度的鸟类学大会上,参会人数逐年增加,宏观生物学的队伍其实也在一直壮大。也就是说,可能在一般院校,至少目前看来,依赖于高精尖仪器及高投入的微观生物学,尚且不能碾压宏观动物学;而且,也恰恰是宏观动物学的入门基础相对较低,造就了国内一批出色的宏观动物学研究团队。比如 西北大学的金丝猴研究中心、 东北林业大学的野生动物管理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的自然保护区学院、海南师范大学 的 鸟类巢寄生研究团队、西华师范大学的熊猫团队 等等,他们做出的研究都相当出色。当然,如果不能从学科规划、人才引进、职称评定、成果评审等方面尽早的给与分类管理,这些团队将来面临的境遇,很可能也会是目前顶尖高校宏观动物学已经遭遇的窘境。 在我正式入职南京大学的2008年之前,我只知道南京大学是一所名校,具有极为悠久的历史,仅此而已。而在真正入职之后,我才开始深刻的了解这所低调而雄伟的大学。南京大学,其巅峰时期自然是在民国,从南京高师到国立中央大学,甚是雄伟。南大的动物学,不仅仅是曾经雄伟,而应该说是中国动物学研究的发源地。1920年,正是动物学公认的奠基人 秉志先生创建了南京高师生物系 ,在秉志先生的领导下,南京高师的动物学发展极为迅速,国内鱼类学、鸟类学、兽类学等领域的诸多大家,或多或少都曾经在南京大学就读或者任教。比如中国鸟类学及兽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寿振黄先生 ,就是南京高师的第一届学生;比如鸟类学大家 傅桐生先生以及常麟定先生 ,都曾经在秉志先生的引领下,在南京大学任教。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百年的发展史上,仅中国 两院院士就培养了38名 。每每驻足于生科院的展墙之前,我都有一种巨大的荣誉和使命之感。 然而,历史的发展如滚滚洪流,宏观动物学的巅峰已过,作为一个外来者,在一个满是微观世界的陌生环境里生存,实为不易。从2008到2018,整整十年,我用了研究生涯接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才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小团队,终于在宏观的动物行为学领域,将将立足。尽管只是一个土博,我也曾经抱负远大。参评副教授时,我ppt述职的最后一页甚至用了秉志先生的照片聊以明志。只是一路坎坷,所幸尚能自我坚持,所幸总有贵人相助。 坚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一个满是微观世界的环境下。曾经几次差点被吞并,被几位大佬拉着去写报告做项目,被学院的领导要求限期内完成整改。所以我从内心感谢学院支持我的几位前辈,比如 陈建群老师和黄成老师 ,他们是我在南大能够坚持下去的重要原因。 南大的动物学相当势弱,我入职之前,仅存的动物学方向是弹尾目昆虫分类学以及水生生物学。而针对大型的鸟类和兽类学研究,已经几十年没有人涉猎。陈建群老师和黄成老师在这方面给了我极大的支持,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研究上。并不像很多其他新入职的人员是从加入大老板的团队开始。事实上在两位老师的支持下,从一开始我就独立运营,尽管当时我的团队只有一两个本科生。 刚刚毕业的学生,其实学术方向非常局限,我也是一样,最初的三四年,我也仍旧是在之前博士期间工作的基础上,按部就班的研究动物的警戒行为,只是物种由之前的普氏原羚藏原羚,换成了麋鹿丹顶鹤。幸运的是,当时跟我做毕业论文的 托塔天王 李靖 ,尽管偏科厉害多门挂科,甚至延期了一两年才拿到本科学位,但却是一个对野生动物研究非常感兴趣的学生。他于08-09年冬季穿着军大衣挺着严寒在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收集的越冬丹顶鹤的行为学数据,成为我进入南大后手头的第一笔野外行为学数据。这些数据连同后来09年我的第一个硕士生 葛晨 对丹顶鹤、灰鹤越冬数据的收集,成为我们丹顶鹤、灰鹤行为学系列论文的主要来源,这些研究成果在2011-2013年先后在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Plos One,Wetlands,Chinese Birds ,动物学研究等期刊发表。李靖和葛晨在之后的暑期,还参加了我们在可可西里对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对野生动物影响的评价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后来于2010-2011年先后在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ation and Environment 等期刊发表。这些研究其实只是博士研究工作的一个拓展,但对于我能够顺利通过考核并晋升副教授,却至关重要。 葛晨(右一)、李靖(居中)和我在可可西里-2009-7 对于麋鹿研究的开展,应该是从2009年我招收了第二名硕士郑炜开始的。至今仍旧记得郑炜在复试时给我的一个明确回答:我对big animals感兴趣,因此结缘。葛晨和郑炜是我第一届的两个硕士生,如果说葛晨生就为大场面,那么 郑炜则就是大姐大 了(关于他们的接受,感兴趣可以看看我多年前写的 我的第一届硕士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7430-583539.html )。那时候因为团队小,实际上也只有葛晨郑炜李靖,因此本科生资源甚至外来的专科生资源,对于我团队的维持都非常重要。郑炜在本科生团队管理方面的优势在大丰体现的淋漓尽致。2011年暑期, 她一个人率领着由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广西桂林XX学院等组建的联合队伍二十余人, 在大丰麋鹿保护区开展了麋鹿的警戒行为、搔痒行为、反刍行为、鹿鹭关系、鸟类多样性等多个方向的研究,那一两年收集的麋鹿数据,构建了我们麋鹿行为学研究的基础。这些研究数据,连同后来的石晓龙以及我的第一个留学生菲律宾的 Eve Fernandez博士 对麋鹿的研究,从2011年开始,陆陆续续在 Current Zoology, Plos One,Biological Conservation, Journal of Zoology,Behavioral Processes 等杂志上发表。 郑炜大姐大(前排居中),那时我看起来还很年轻-2010 对丹顶鹤和麋鹿的研究,从本质上说,还是经典的野生动物行为生态学,还是对我博士期间研究内容的一个扩展,但这些内容,驾轻就熟,对于刚刚入职的青椒而言,顺利的快速的发表至少能够保证产出,保证顺利通过考核。而团队队伍的建设,在导师尚且没有名声,对学生尚且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之时,充分利用丰富的本科生资源,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这一点,大学的环境要远远好于科学院系统。 职称评定是一件大事,也往往是宏观动物学的一道坎。仅仅依赖于博士期间工作的一些延续,换个物种换个地区,事实上很难取得突破。产出不能保证,职称不能解决,研究上再上一层就非常困难。这里不得不再次感谢前任书记 卢山老师 的帮助,让我能够以较差的绩效获得南大竞争激烈的两年国外访学机会。这两年的时间,虽然并没有在实质的研究合作上取得进展,但在研究的思路上,却获得了较大的提升。当然,于我而言,访学两年间家庭增加了新的成员,更是让我体验到了家庭子女Diversity的好处。 13-15年,我先后在剑桥大学的心理学系、动物学系以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访学。在剑桥心理学系,助长了我对动物认知研究的兴趣;在动物学系,则增加了我对行为生态学的理解;在UCLA,则是一次主动的中美法合作,开拓了污染行为学的研究方向。无论如何,这两年的访学经历,都拓展了我的研究视野,进而丰富了我最近三四年的研究方向。 15年6月回国是我最为凄苦的时刻,研究经费已经断炊,工资由于个别原因只能拿到两千,要养两个娃,换房子还房贷,夫人还没有工作。所幸只是很短的一段时光,7月在好友 杨乐 的邀请和经费支持下,藏北考察了一周,开始了我们在 地球之巅海拔五千的羌塘野生动物学研究 。这个区域的研究,还是传统的行为生态学研究,于我而言,如探囊取物。无人区的野生动物极为丰富,只要克服了高反,设计好观察方案,安排好人手,研究产出水到渠成。从15年的暑假到现在,三年半的时间,先后十四五个硕士生、本科生加入到了羌塘团队,研究涉及了黑颈鹤、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等多种珍稀动物的生存策略,研究成果从2016年开始到今年年底截止,已经先后在 Waterbirds、Behavioural Processes、Plos One、Journal of Zoology、Avian Research 、生态学报等刊物上产出了六七篇文章。比如我们首先发现并研究了藏羚羊形同木偶的站立休息行为、研究了藏羚羊和藏野驴的警戒及搔痒行为、研究了黑颈鹤的警戒行为随机性等,这些都能从各个方面揭示,高寒严酷环境下,这些珍稀动物独特的生存策略。 北林校友在西藏,杨乐(左一),2018-7 污染行为学 ,是我回国后开拓的第一个方向。雾霾污染不仅在中国严重,在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是一个重大的环境问题,但空气污染对动物的行为影响,研究却非常少见。基于此,我们首先利用回归模型探讨了空气污染对信鸽归巢行为的影响(细节欢迎浏览之前的博文: 雾霾来了,动物怎么办?谈谈信鸽与空气污染的关系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7430do=blogid=942370 )接下去,我们就在思考,空气污染是否同样会影响其他动物,比如猕猴的社群行为,是不是会导致猕猴的社群打斗增加?比如人的行为及心理,是不是会导致人的心境变差,进而影响社会治安?如此等等,其实利用相同方法,我们都可以进行模拟分析。2017年转到我组里的 巴基斯坦博士生Sana Ullah ,又在我们已有的空气污染行为学基础上,拓展到了水体污染行为学(当然,也可以称之为生态毒理学),通过一系列的试验,证明水体污染对鱼类的行为、生理、遗传都具有显著的影响。我们的Sana大神,不愧是母语出身,2018年单年产出了5篇一作的论文,而且基本都发表在一区著名的杂志,比如 Chemosphere 、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等,而他后续的数据,应该还能产出更多。 动物认知学 ,则是我们拓展的第二个方向。事实上,我一直对动物认知很感兴趣。为什么人具有了思维,就能够改变世界?认知与思考,在动物中是否存在?动物是否具有自我认知能力?动物是否具有感知过去预测未来的能力?如此等等,实在让人着魔。然而,以人之思维,研究动物脑中之物,却是相当困难的事情。这里又不得不说,16年招收的 王琳和罗云超一对情侣研究生 ,尽管开始在尝试开展丹顶鹤的自我认知上撞了一鼻子的灰,但在灰喜鹊的认知研究上,他们却趟出了一条路,顺着这条路,我们开始逐渐推开动物认知的大门。从2016年开始至今的两年时间里,他们先后完成了灰喜鹊的三个经典认知实验:拉绳取物、镜面认知以及客体永久性,相应的论文也已经被 Current Zoology 等杂志接受或者处于审稿状态。而接下去我们的计划就是,将经典的心理学试验或者动物认知试验,一一在灰喜鹊中展开尝试,国内动物认知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或者仅仅是零星的研究,我们寄希望能够在动物认知方向,做一次较为全面的尝试。 十年间,其实我们还做了很多其他研究内容的尝试,比如利用巢箱我们发现了 丝光椋鸟的巢寄生 、研究了 红角鸮的繁殖行为 ,我们关注着 流浪猫流浪狗的生态问题 、并开展着南京地区 流 浪猫的行为 研究,我们尝试了 斑马鱼的体侧偏好试验以及空间养成试验 ,在黄山的实习我们研究了 水流对川棬的冲击行为 ,我们甚至就不同知了的鸣声重叠进行了初步探讨。换而言之,偌大的一个动物行为世界,给我们提供了如此美妙的研究机缘,我们正享受着这样美妙的一个研究空间。抛开那些纷纷扰扰的职称评定、人才计划,我们不应该遵从自己的本意,不应该享受自己的研究乐趣,不应该释放自己的研究热情么? 我是幸运的,熬过十年,终于在今年9月率领我的禽兽子弟们出访日本之前,正式命名了我的研究团队,中文名南京大学禽兽行为学研究组,英文名Animal Behavior and Conservation,中英混杂称为 南大禽兽ABC组 。也是在今年,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从博士、硕士再到本科的研究梯队,包含了 研究污染行为学的Sana大神、Sohail、万月,研究经典行为生态学的罗云超、汪开宝、李雨航、王鑫鑫、杨智琦,研究动物认知的王琳、张宜贵,以及我们的动物摄影专家武亦乾 。 ABC在日本奈良的全家福-2018-9 2018年,ABC全组接受或发表SCI论文10篇,感谢各位禽兽子弟的贡献。ABC刚刚起步,还在漫漫征程之中。而我在此想说的就是,在能够保证生存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宏观动物学并非没有出路,也许横向相比,我们的确吃亏或者被鄙视,但我们研究的目的又是什么,是为了和别人pk点数么?难道不是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自娱自乐 或许是一种最好的状态,正如古语所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宏观动物学的发展,恰恰因为入门容易、对实验室技能和科研基础条件要求较低而应该有更多更大的发展机会,也许不在985,不在211,而在更广阔的普通院校。 ABC,加油!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7855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科学顽童胡立德
zhuchaodong 2015-5-11 12:36
科学顽童胡立德 David HU博士报告随想 - 学好数理化 David HU博士的研究成果视频 蚁舟渡水等现象的生物动力学研究 - David HU博士来访学术报告 2015-04-29 07:38:03 我要分享 1 条评论 胡立德 1979年生于美国芝加哥,父母是台湾人,从小上中文学校也练空手道,中文程度不错,也能写毛笔字,早年偶像之一是李小龙。麻省理工学院博士,26岁时就两次登上《自然》杂志封面,最近获得2015年菠萝科学奖物理奖。 本报道为《南方人物周刊》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本刊记者 李珊珊 摄影 梁辰 编辑 郑廷鑫 《南方人物周刊》微信订阅号 | PeopleWeekly 胡立德个子不高,面相温和。从右边台阶走上领奖台,向主持人示意后,在众目睽睽下,这位流体力学专家开始翻跟头,不是难度系数过低的前滚翻,也不是难度系数过高的托马斯全旋加360度转体,只是侧翻,或者像专业人士的事后解读:侧翻接毽子后手翻接后空翻——没有系扣的西装外套倒垂下来,前排的观众迅速伸长脖子,甚至站起来,后排的人左右晃,为了寻找前排观众间的罅隙。直到数天后,还有人争论,他是翻了三个还是两个跟头。在当时,胡立德只是稳稳站定,他说:“我博士论文答辩时也是这样上场的。” 父母都是台湾人,从小在美国长大。被老师和同学叫着David的胡立德从小热爱运动,大学时是学校男子体操队成员,现在是乔治亚理工学院机械工程与生物学系的副教授。他从事流体力学研究——主要是从动物身上寻找有助于制造机器人的潜质。他实验室的官网说:人类对动物的飞行、游泳和奔跑方面的数据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要明白这些数据,需要结合机械工程、数学和神经科学。 因为发现了“蚊子因体重较轻而在雨滴的碰撞中得以生存”——那篇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他获得了这一年的菠萝科学奖,这个奖项致力于颁给科学研究中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也许还有幽默感。根据某个不太科学的定义,意外会带来幽默感,从这个意义上讲,胡立德的出场便带着幽默感,他的研究,也有一点。 研究的原因非常私人,照顾刚出生不久的儿子。胡立德发现,即使是雨天,蚊子也能轻松穿过由比它们重50倍的雨滴组成的“枪林弹雨”,成功钻入室内叮咬小朋友。根据颁奖视频,为了寻找蚊子的秘密,胡立德的实验室将一群蚊子赶到一个透明容器中,用水枪模拟雨滴,由旁边的高速摄像机记录蚊子的动作。这些视频显示,当一只蚊子遇见一颗庞大而笨重的雨滴,它会施展出自己的一身极好的太极功夫,让雨滴从身边滑过。 胡立德的实验室将一群蚊子赶到一个透明容器中,用水枪模拟雨滴,由旁边的高速摄像机记录蚊子的动作(图/Tim Nowack) 研究动物尿尿、甩毛和睫毛的作用 4月的杭州,早上10点见到胡立德,他穿着深蓝的T恤短裤,刚刚完成每日例行的一小时运动。这位科学家身上也没有与他运动能力相称的发达肌肉,同样也并未显示与他的研究成果相称的幽默感。 在美国公共广播电台介绍胡立德某项研究的节目开头,几滴液体在画面中闪过,闪着金黄色的诱人光泽。那是一项关于哺乳动物小便的研究。下一个镜头是他的学生们撅着屁股拍摄大象小便的照片,那是“田野调查”;以及一只手提起小白鼠的尾巴以更好地观察小鼠尿尿的照片,这是“实验室研究”。之后还有数学建模,要有公式,还要计算。最终的结果,是一个全新的生物学定律——排尿定律,所有哺乳动物排空膀胱所用的时间是一致的,“包括狗、牛、人,从老鼠到大象,尿尿耗时都差不多,大约是21秒”,这结果在美国物理学会的流体力学分会上做了会议报告。“这项研究是基于纯粹的物理学原理,想象一下,一根管子和一个大水袋,排空的时间是可以通过建模算出来的……”当他被邀请来中国某大学进行讲座时,他给在座的一百多位专业学生留了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膀胱排尿的建模,只有一个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学生现在在我的实验室。” 在胡立德的实验室,大部分研究课题源于生活,并具有极好的观赏性。在另一个电视节目中,他拍着一只贵宾犬的脑袋介绍,“这是我妻子的前男友留给她的一条狗,我需要每天带它散步”,所以注意到了它们甩毛的能力。同样是出动高速摄像机,从老鼠到狗熊,这些有丰厚皮毛的动物都会甩毛——“老鼠每秒30动,狗是每秒5动,最慢的是熊,它们每秒只有两动。”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些甩动的机理,“洗衣机厂商对这项研究很感兴趣”。这项研究发表在了英国的《皇家学会界面》杂志上。 好玩的研究好做吗?题目好找吗?有过失败吗?“刚开始做研究,大部分时候是失败的,因为当时不知道如何去选择研究的问题。现在我已经做研究10年了,有了一点经验,我会找我比较感兴趣、这个世界也比较感兴趣的一些题目。毕竟我们需要把这个研究发表,其他人的看法也很重要。另外,这个题目的实验不能太难,有时候,有些学生希望完成一个题目,但那个实验太难了,没有人能做到,我们的科技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所以,找一个容易实现的题目也很重要。” 在他的实验室,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是关于睫毛。“两年前我女儿出生,她的睫毛很长,我就想研究一下,它们有什么用。”为了了解睫毛的功效,他的学生去博物馆,测量各种动物标本的眼睛和睫毛,并用来做模拟。他们发现,无论什么哺乳动物,平均的睫毛长度都恰是眼长的1/3,“从老鼠到大象都是”,而这个长度,恰好是保持角膜滋润并避开灰尘的最理想的长度。 人也是这样吗?“人,不太一样,因为人有了太多的方法可以保护自己,但动物们几乎都遵循这个规律。”主导这项研究的学生是个女生,文章前两个月刚刚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界面》杂志,“前几天一个Cosmopolitan(《时尚》)杂志来到了我们实验室,希望报道我们的发现。”对于吸引到了时尚类杂志关注这事儿,胡立德显得比文章发表更惊喜,大概他认为这是对自己眼光的某种承认——“这个研究的主要原因是有了女儿之后,我决定要学着从女性的视角来看看这个世界为什么是这样。” 2010年夏天,胡立德与学生合影 为什么他们不能轻松一点 带胡立德去酒店旁边的一家杭州菜餐厅吃饭,初见餐厅里花花绿绿的菜单,这位流体力学教授有点好奇。把那张只有三折的瘦长的菜单推给他,让他“随便点”,他头摇得像被老师点了名要求回答问题的学生,“我不会……你知道,在美国的中餐馆,通常只有三四个菜,这个菜太多了,我不会点。” 他认为自己不算好学生,高中时成绩不算好,有三门C——“法文、历史,还有中文。那时候,每周都有上中文辅导班的……但我当时从没来过中国”,不知道中文的重要性。因为拿到过一次全国性大奖——是一个材料科学方面的小实验项目——进入MIT,机械工程系。那些拥有“完美成绩单”的学生们,居然会因为怕得到一个B,不敢选很难的课,“那样做真是太笨了。我就还好,没有压力,反正我不是全优的学生,不会害怕失败。”他说,“做研究,需要每天面对失败,像我这种成绩不那么完美、已经习惯失败的人,可能比较舒服。” 胡立德的主要经费来自NSF(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还有一部分经费来自军方,因为他们(军方)要支持一些对百年后会产生影响的研究。申请这些经费时,不需要写明预期的研究成果,但,“如果这次的研究没有成功,下次申请就难了。”而NSF对科学成果的评估中,研究的公众影响力是个重要指标——“我有研究被写成过给小朋友读的科普文章,我想NSF的委员会会关注的,因为他们要促进孩子们对科学的理解。” 提到“奥数”,胡立德有点茫然,“那是什么东西?”他不认为自己数学很好,“经常不够用”,但可以去找专门做数学的人呀,因为重要的是idea(思路)。“我毕业时,一个应用数学的教授看了我的研究,他说:这不是数学这是物理;一个物理系的人说:这不是物理,这是生物;于是我把研究拿给生物系的人看,他们挺喜欢。”他喜欢一句源自达尔文时代的话,“多元孕育发现(Diversityis able to discovery)。” 谈起《生活大爆炸》,他说:我没怎么看过,但我妻子喜欢,那电视剧应该还不错吧,“有助于促进公众对科学家的理解。”。不过,这位科学家不怎么喜欢好莱坞,“他们喜欢宣扬一种文化,知识不重要,但这是不对的。”向他提起在哈佛读书的女星娜塔莉·波特曼,他挠挠脑袋,全无印象。喜欢的科学家?“我在MIT的导师JohnBush,他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不过,Bush是个加拿大人,像英国人一样老派,他不会做那个关于尿尿的研究。”他说,“还有,我喜欢的科学家,理查德·费曼。” 他的父母都是化学家。“我感觉得出,他们欣赏我的研究,但我们,不一样的哲学……他们不认为研究是一种爱好,更多地认为这是一个工作。他们也很喜欢科学,但他们做研究不会那么轻松,他们会,比如说,老板给了一个方向就去做,一做就是20年。其实我不大清楚,为什么他们不能轻松一点。” 本文发表于《南方人物周刊》430期,2015年4月27日出版。阅读杂志全部内容,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下载人物周刊官方APP。
39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因为兴趣而科研,因为爱情而结婚
热度 38 tangxn 2014-2-19 13:31
因为兴趣而科研的人是快乐的,无关于基金项目,成果荣誉;因为爱情而结婚的人是幸福的,无关于宝马香车,花园别墅。或许每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都有一个格物致知,探索真理的梦,一如那怀春的少女都有一个金龟夫婿,如意郎君的梦。只是,当现实的种种接踵而至的时候,当硕大的钻石闪闪发光的时候,你是否还能坚持那科学探索的梦?坚持那少女怀春的梦? 如果,你有一个关于化学的梦,梦想着成为中国的门捷列夫,此刻正走在读研读博的路上。那么,你是幸福的,正如毕业“裸婚”的校园情侣,那坚守的简陋实验室也恰似为了爱情而蜗居的狭小出租屋。如果,你有一个关于物理的梦,在物理的海洋里遨游了半个多世纪,无论功名利禄,世俗成就。那么,你是无比幸福的,正如那金婚的夫妻,曾经的一见倾心,如今的白首不离,成就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伟大爱情。只是,你幸福吗?有多少人自由选择专业,却不是因为兴趣?有多少人自由选择恋人,却不是因为爱情? 我们报考专业的标准是“不讨厌”,底线是“不太讨厌”。正如那徘徊在月老门前,奋战在相亲阵线的善男信女们,找个靠谱的男人,嫁了吧,找个顺眼的女人,娶了吧!少女怀春的梦,雾消霾散为哪般?也正如那青灯黄卷,试管烧杯的小硕小博,小牛大牛们,选个容易出成果,影响因子高的研究领域,赶紧发两篇文章吧,连隔壁的“吴老二”都成为首席专家啦!科学探索的梦,灰飞烟灭是何缘?更加不幸的是,某些学科似乎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梦。也许,有过航空飞天的梦,有过悬壶济世的梦,只是,鲜有小美女有着金三顺的梦,梦想着成为食品科学家?少有小靓娃有着黄道婆的梦,梦想着成为纺织科学家?更少有小帅仔有着蔡伦的梦,梦想成为造纸科学家?譬如纺织领域,纺织之梦在义务教育阶段几乎不曾发芽,更多的人是高考后选择了纺织,谈不上热爱,说不上讨厌,一如那相亲后稀里糊涂走进婚姻殿堂的情侣。平淡的婚姻,正如颇有建树的纺织大牛所言:“真正接触纺织是在上了大学之后……”,“我一直以为纺织是女人干的活,其实,纺织也需要先进科技……”,“纺织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领域……”。不仅纺织,许多科研工作者何尝不是这样呢?对自己领域的感情不是“激情”,不是“爱情”,更多的是“亲情”,多年的坚持也只不过是因为责任,因为习惯。 是啊,我们是多么的羡慕国外的同行可以因为兴趣而选择研究领域!正如,那屏幕前的小屌丝是多么的羡慕欧美电影,日韩电视里的浪漫爱情。只不过,留给他们的是《浪漫满屋》,是《东京爱情故事》,是《来自星星的你》,留给我们的是《蜗居》,是《裸婚时代》,是《北京爱情故事》。多希望,能够像他们一样,有兴趣就研究,不管是十年还是二十年;多希望,能够像他们一样,爱了就是爱了,不考虑是否有车,是否有房。只是,东奔西跑谈论项目的时候说的最多的还是经济效益,牵线搭桥介绍对象的时候说的最多的还是经济基础。 因为兴趣而科研是快乐的,只是,只有当经济高度发达的时候,这才是大众的快乐;因为爱情而结婚是幸福的,只是,只有当财富不那么稀缺的时候,这才是最广大小屌丝的幸福!
12741 次阅读|75 个评论
【微博】兴趣又不是性趣,关伟哥屁事?科学网咋开这么一个头呐
热度 9 JRoy 2012-11-21 01:57
【微博】兴趣又不是性趣,关伟哥屁事?科学网咋开这么一个头呐
程老师的一曲《昨夜无眠》奏响,拉起了科网关于科研兴趣,职业规划,师生关系乃至当前教育,科研体制,民族发展大义等等热论。各种观点杂呈,择其优(点)而思,量己力而行.... 但是,《无眠》咋还引起‘伟哥’来了?什么“玷污了我们这些尽心尽力为培养人才所付出的心血和投入” ? 且,置顶博文标题没看懂啥意思, 各位,有看懂的不? ? 刚看科网吓我一跳,还以为弹出的什么网页来着,这个不妥....恐怕,接下来博文标题出现伟哥的将不是少数, 必将引起另一个精英与民粹的战争新 高潮. 但要注意趋势,不要流俗了....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363 次阅读|18 个评论
读研之前
热度 2 zhuchaodong 2011-4-11 08:07
最近正处硕士研究生复试、调剂阶段,我收到了一些考生的来信,并一一做了答复。有些感想,记录下来,和朋友们分享。 现在读研究生和我以前的情况已经变化巨大,我的建议可能不一定适用于现在学生的情况。 如果仅仅从就业的角度,选择读研究生,在现在可能不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研究生,实际上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应该是以研究为主。这样,当同龄人在社会上创业、打拼、养家糊口的时候,研究生可能在远离尘嚣,追求自己的理想。这样的理想,常常离就业和生存等现实比较遥远。 因此,在没有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之前,我建议来信的学生如果能找到工作,就先到社会大学中工作一段时间,缩小自己和社会的距离;反之,就选择自己目前比较喜欢的专业,读一段时间的硕士研究生。在后者的选项中,认认真真做一段时间,在真正的研究工作中体会科研,并判断自己是否确实认为这是自己的“梦想”。本科生主要还是被动获取前人建立的知识体系,而研究生则需要学习如何主动获取,并尝试参与建立一个新的知识体系。 研究生入学是第一步,后续的工作还是充满了很多挑战和困难。于导师和学生而言,最富挑战性的可能就是让学生在研究工作中,建立自己的兴趣。 我现在也指导一些研究生,其中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把有些原来并没有兴趣的研究生带到了研究工作的道路上来。其中不乏对就业缺乏信心的学生。我和这些学生交流后的体会是,他们首先认真做一件至少2-3年的事情(可能被动,也可能主动),并从中获得一些技能和成就感,才慢慢确立自己继续走科研的道路。当然,这样的过程“随随便便”是不可能完成的。 现在犹豫、彷徨、迷茫,你还有选择;如果选择了研究,迷茫只能让自己浪费大好时光、人生最富精力和想象力的阶段。即便是在我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我也有很长时间的徘徊,但是坚持投入大量的时间了解基础的学科知识和研究过程,最终建立了浓厚的科研兴趣。 很多事情,做了才有成功的希望;不做则没有任何希望。选择读研的过程同样如此。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4116 次阅读|2 个评论
也谈“科研兴趣与创新能力”的兴衰
huzhiding 2010-10-9 20:27
今天刚好看到了一篇周耀旗老师的关于《怎样引发科研的兴趣及创新的能力》一文。周老师在中文指出要引发科研的兴趣及创新的能力还是要从容易着手。上了钓,就下不来了。 甚是精辟!为此,也想谈谈自己的理解,供大家参考。 第一,我个人认为科研的兴趣来源于我们自身的批判精神。这种批判精神是从小养成的,或者有些时候是与生俱来的。争强好胜对从事科研的人来说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情。试问如果一个人感觉什么都是对的,不能鸡蛋里面挑骨头又如何去获得科研的新的想法和去从事科研的动力。科研本来就是来自于一次次的否定和肯定,站在别人的身上还要去批判别人。 第二,有了批判精神后,还应具有布道的冲动。这个社会具有批判精神人着实不少,但是真正具有布道精神的人很少。从古自今,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好嘴上说说,去批评批评一下,但是真正去实践的人寥寥无几。相信大家都看过《楚汉骄雄》和《孔子》,项羽和孔子代表了一文一武,他们都有批判精神,但是孔子更有布道的冲动。他会去亲自实践着自己理论,向世人宣讲,大有拯救天下创生之志。所以,做科研除了批判外,你的兴趣还来自于你的布道冲动,也即所谓的人文关怀。没有这个精神,恐怕你也只是嘴上说说,而不会管其他人的对与错,你也就不会去发这么大的精力去写一篇文章,还要掏钱去发表了! 第三,要有正确的科研方法。有了前面两点,离创新还是十万八千里。夸夸其谈,大讲特讲的人也不少,而真正取得突破进展确实相当的难。问题的关键是没有正确的科研方法。现在从事科研大部分人都是从事短工(学生期间)和工匠(老师)的职位,学生读书三年帮助老师完成交给的任务,而老师却一直忙着完成上级的课题或自己申请的课题。从来就不去寻求正确的科研方法法,也从来没有谁去教导我们如何有效的进行科研。我们只是一味着写论文,发论文,写结题报告,申请项目,乐此不疲。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受害者,读书几十年,却还是既不知道如何去科研。 第四,基本功扎实。创新的能力绝对不是空的、虚的。它应该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内涵在你的大脑中。我就常常为自己有了一个好想法,而无法精美的模型化而苦恼。2008年诺比尔经济学奖颁发给克鲁格曼,经济学界肯定是没有任何意见,但是地理学界的批评很多。认为克鲁格曼的观点一点都不新,全是别人讲过,说的,只是继续走了一条古老的实证主义之路。我个人感觉克鲁格曼的贡献就在于精细,观点很多人都讲过,但是很零散,而他能够全部集合起来,同时构建一个精妙的模型。这个说明了人家的基本功是如何的了得。而我们还在沾沾自喜于自己的经验主义的解释,发表无数没有进步的文章。 我们有批判的精神,可是我们没有布道的冲动,没有人文关怀,我们有的只是拜金;我们一天到晚去重复着工匠的生活,而基本功确实如此的不堪一击,因为我们就根本没有正确的科研方法;我们追求是实用主义,为国家办事情的宗旨,试问没有理论创新,如何能更好的服务于国家!
个人分类: 未分类|6761 次阅读|7 个评论
怎样引发科研的兴趣及创新的能力?
yaoqizhou 2010-10-9 03:54
前 几天,我太太带着两个女儿去参加我们所住小镇的一年一度的庆祝活动。其中,有一种套瓶的游戏,套中一个瓶就送一条小金鱼。很多孩子都哭着闹着要玩。我小女儿也要求试一试(一元五次),没有成功。不服气,还要试,被我太太止住了。她告诉女儿在沃尔玛只要七毛就可以买同样的一条鱼了。我太太发现孩子迷上的原因是因为瓶子就在伸手可及的地方,看起来特别容易,连她自己也快要忍不住去试上一试。 回 家之后,我太太给我讲起了她的发现。我觉得很有道理。赌博不也是由于看起来特容易,不服气而上瘾的吗?尽管赌博真正成功的机率是那样的小。这让我联想到了我是怎样走上科研这条路的。 我 上大学时,有一次,问同寝室的同学借了中文版伽莫夫写的科普书《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把我彻底地迷上了。它从数字开始讲到生命及宇宙的诞生,让我感觉到原来科研并不那么高深、那样地难。很多情况仅仅是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事而已。从此我开始注意培养自己的观察、思考、联想、及问问题能力。我有一本小本子,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很多现在看来纯粹是胡思乱想,初级业余水平。比如我认证过人死后投胎的问题,从太阳系、原子来推想夸克的结构,由上课时的观察总结什么样的老师最受欢迎等等。后者发表在1983年5月1日科大校刊上,二十年后居然在 2003年第一期《教育与现代化》杂志 上找到。但就是因为这样使我以为创新是如此地容易,我走上了科研的不归路。 所 以,看样子,要引发科研的兴趣及创新的能力还是要从容易着手。上了钓,就下不来了。
个人分类: 心得体会|14060 次阅读|13 个评论
如何做好研究生--3.保持斗志(翻译作品)
ntcoldfish 2010-8-2 20:33
注意:本文是对 Professor Marie desJardins 的文章 How to Be a Good Graduate Student 的翻译。已经得到 Professor Marie desJardins 的翻译授权。如果转载,请注明本文的出处,及原作者的姓名。如要用于商业目的,请与原作者 Marie desJardins 联系。 Note: This is a translation of How to Be a Good Graduate Student , by Professor Marie desJardins. Ihave been permitted to translate this article into Chinese from Professor Marie desJardins. If you want to quote this article, please associate the original author Professor Marie desJardins with. If you want to use it for commercial purpose, please contact Professor Marie desJardins . 这篇文章是我读过的最好的研究生工作指导,我将它翻译成中文,希望我们的研究生也能读到,并有所收获。本文有很多小节,因为我时间有限,我会从我认为最有帮助的小节开始翻译。如果大家认为不错,我会继续翻译。我的英语水平有限,请英语好的朋友直接看英文原文,也希望大家对翻译不足的地方给与指导,我会及时更正。 This is the best guidance to Graduate Student Ive ever read. I translate it into Chinese with hope that our graduate students in China could also take advantage from it. This whole article contains many sections. However, Im not a professional interpreter. I will start from the most useful and helpful sections (at least I believe they are). If you also deem it an excellent article, I will continue translate the rest. As my English, as well as my Chinese, limited, please read the original English version directly if you can. If you find some errors in my translation, let me know. I will revise it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position of this section within the whole article.(Marked in RED) 这个小节在整个文章中的位置(红色标记)。 Introduction Before You Start Doing Research The Daily Grind Staying Motivated Getting to the Thesis Finding an Advisor Finding a Thesis Topic Writing the Thesis Getting Feedback Getting Financial Support Advice for Advisors Interacting With Students Becoming Part of the Research Community Attending Conferences Publishing Papers Networking All Work and No Play... Issues for Women Conclusions Bibliography =========================================================================== Staying Motivated 保持斗志 At times, particularly in the ``middle years,'' it can be very hard to maintain a positive attitude and stay motivated. Many graduate students suffer from insecurity, anxiety, and even boredom. First of all, realize that these are normal feelings. Try to find a sympathetic ear -- another graduate student, your advisor, or a friend outside of school. Next, try to identify why you're having trouble and identify concrete steps that you can take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To stay focused and motivated, it often helps to have organized activities to force you to manage your time and to do something every day. Setting up regular meetings with your advisor, attending seminars, or eve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such as sports or music can help you to maintain a regular schedule. 有时,尤其是在研究生中期,似乎觉得很难保持积极向上的斗志。这时,许多研究生都缺乏安全感,倍感焦虑甚至觉得科研无趣。首先,要知道这是一种很正常的感觉。试着找个人聊聊,其他研究生,你的导师,或者校外的朋友。之后,试着找出原因,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走出困境。想要集中精力保持斗志,制定每日必做之类的时间表非常有益,这能帮助你更好的管理时间。比如,定期与导师讨论问题,定期参加学术研讨会,甚至定期参加课余活动,运动,音乐都能帮助你形成规律的日常活动。 Chapman (see ) enumerates a number of ``immobilizing shoulds'' that can make you feel so guilty and unworthy that you stop making progress. Telling yourself that you *should* have a great topic, that you *should* finish in $n$ years, that you *should* work 4, or 8, or 12 hours a day isn't helpful for most people. Be realistic about what you can accomplish, and try to concentrate on giving yourself positive feedback for tasks you do complete, instead of negative feedback for those you don't. Chapman 列举了一些列雷打不动的事能让你为自己的没有进展感到内疚和不值。很多人告诉自己,一定要选一个不错的课题,一定要在N年内完成,或者每天一定要工作4,8还是12小时,对于大多数人,这些都不起作用。面对自己真正能完成什么要切合实际,完成了某些任务,要努力多给自己一些正反馈,而不是因为没有完成什么而给自己负反馈。 Setting daily, weekly, and monthly goals is a good idea, and works even better if you use a ``buddy system'' where you and another student meet at regular intervals to review your progress. Try to find people to work with: doing research is much easier if you have someone to bounce ideas off of and to give you feedback. 设置每日,每周,每月目标是个不错的主意,要是能跟大伙儿一起做就更好了,和其他学生定期聚在一起,回顾一下大伙儿的进展。找些科研伙伴,如果有人回应你的想法,给你一些反馈,搞科研就会容易许多啦。 Breaking down any project into smaller pieces is always a good tactic when things seem unmanageable. At the highest level, doing a master's project before diving into a Ph.D. dissertation is generally a good idea (and is mandatory at some schools). A master's gives you a chance to learn more about an area, do a smaller research project, and establish working relationships with your advisor and fellow students. 当时间变得难以管理时,把这个项目分成许多更小的项目常常是个不错的办法。在投身于博士论文之前完成硕士研究生的项目常常是个不错的注意(有些学校甚至规定如此)。硕士学习能给你更多的机会了解这一邻域,做个更小的研究项目,建立与导师和同学的良好的工作关系。 The divide-and-conquer strategy works on a day-to-day level as well. Instead of writing an entire thesis, focus on the goal of writing a chapter, section, or outline. Instead of implementing a large system, break off pieces and implement one module at a time. Identify tasks that you can do in an hour or less; then you can come up with a realistic daily schedule. If you have doubts, don't let them stop you from accomplishing something -- take it one day at a time. Remember, every task you complete gets you closer to finishing. 分散敌军,逐一击退的战略在平日工作也同样有效。集中精力写上一章,一节,甚至拟个草稿,也要比试图完成一整篇论文要合适。把系统分成小份,每次只实现一个模块,要比实现一个大系统要更合理。确认每项任务能在一小时内完成,这样才能得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日程规划。如果你心存疑虑,别让它们阻止你完成这件事,每天做一点。记住,你所完成的每个小任务,都让你离终点更近。
个人分类: 祝君成功|873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4: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