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小行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李振声等四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小行星命名仪式在京举行
热度 1 mengxb 2011-5-4 08:02
李振声,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小麦育种专家,中国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创始人,中国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的创建者。国际小行星中心2010年9月23日发布公报,将第90825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李振声星”。
1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
kejidaobao 2011-2-21 15:00
(新闻时段:2011-02-01—2011-02-10;★为新闻关注度,☆为★/2) 小行星2036年或撞地球 8日,俄罗斯天文学家宣称,一颗代号“阿波菲斯”的小行星将在2036年4月13日与地球相撞。但美国方面表示,这颗身材较大的小行星确有可能与地球直接相撞,但此事发生的概率不过25万分之一。 54颗行星或有生命存在 2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宣布,“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经过1年多探寻,发现1200多颗太阳系外潜在行星,其中54颗可能适宜生命生存。54颗宜居天体中,5颗的大小接近地球,其他与海王星或木星相当。 研发仿生无人驾驶飞行器 6日,美国科学促进会宣布,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科研人员正在研发一种模仿鸟类及蜜蜂飞行的无人驾驶飞行器,这种飞行器能在空中长久停留,不受气流突变的影响。但目前他们的研究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公布首幅最完整太阳立体图像 9日,美国宇航局2006年发射的2颗太阳探测卫星STEREO运动到了太阳两侧相反的位置上,首次从前后两面拍摄下了完整的太阳立体图。这是太阳物理学的重要时刻,STEREO第一次确认了太阳是一个球形。 发明超薄纳米片制备方法 5日,英国研究人员发明一个简单快捷、成本低廉的纳米片制备方法,能够将多种材料制成只有一层原子的超薄纳米片,有望在工业中大规模制备纳米片材料。 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 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成果表明,近30年来青藏高原周边冰川面积减小10%以上,高原腹地冰川面积减小近5%,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 研发细胞内合成药物新方法 8日,英国爱丁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称,他们发现了将常用作催化剂的金属钯安全送入细胞内部的方法,为在细胞内合成某些药物提供了新的可能。 发现一种蛋白质有助控制前列腺癌 3日,英国一项研究发现,一种人体中天然存在的蛋白质,其含量与前列腺癌呈“反比”关系,即那些前列腺癌症状较重患者体内这种蛋白质的含量较少,而增加这种蛋白质含量有助控制前列腺癌。 找到解开黑洞完全演化所需时间的方法 5日,科研人员提出了一种方法,可以了解某个黑洞离到达演化的终点还有多远。黑洞演化的终点或许是一种让人费解的、时间呈现停滞的时空状态。 发现乳腺癌骨转移机制 4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华裔科学家一项研究揭开了乳腺癌如何向骨骼转移的“秘密”,这一结果有助于开发针对业已发生转移的乳腺癌的新疗法。 (责任编辑 高靖云(实习生),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新闻排行榜|23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又一颗以中国公民名字明名的小行星
jiangxun 2010-12-22 10:18
作者:蒋迅 我以前介绍过一颗 一颗以一位中国公民命名的小行星 。我为中国人发现小行星而高兴,我也为小行星被以中国人的名字而命名而高兴。发现那颗小行星的是前香港天文学会会长 杨光宇 ( William Kwong Yu Yeung ) 先生。最近,杨先生又再一次以一位中国公民的名字而命名。他就是艺术家、建筑设计师、鸟巢的设计顾问、诗人艾青之子 艾先生未未 。 是吗?这个有意思!身在大陆的艾先生对有一颗星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觉得很兴奋:这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他还开玩笑说,觉得自己能够在不同的地方照耀世界,十分开心,并赞赏杨光宇对於天文学的执著,能够去看这个星球(地球)之外的事情,是一件很高尚的举动。他又说,很想知道这颗星的方位,自己有一天也看一看。艾先生还说,星河很大,这还是太阳系的一颗星,宇宙更大,这是提醒我们(个人)连粉尘都不如,提醒了人类的渺小,我是觉得很新奇,但是我们也都看不到。 根据国际天文学会有关这颗星的资料,杨光宇是在2001年9月25日透过美国私人天文台沙漠之鹰( Desert Eagle Observatory ) 发现小行星83598的。杨光宇说,今次申请将小行星83598以艾先生命名,纯因他设计北京鸟巢值得表扬,与政治无关。杨光宇一共命名过包括高医生和艾先生在内的44颗小行星。 祝贺你,艾先生,从艺术之星到太空之星,你实现了一个飞跃。你是中国的骄傲,中国的希望!
个人分类: 航天|4475 次阅读|2 个评论
【译稿】小行星真的会撞击地球吗?
dema1947 2010-8-1 06:24
小行星真的会撞击地球吗? 翻译:马德 原作:Robert Lamb 原文: Will An Asteroid Hit Earth? 如果你在为小行星会不会撞击地球而忧心忡忡,那么你应当清楚这样一个事实:由于地球引力而引发的小行星撞击这种情况,就好比飞驰的卡车,车头前面的格栅总是在不断吞噬着迎面扑来的飞虫。不过,还应该附带说一点,据美国宇航局唐纳德K约曼斯博士介绍,这些撞入地球的小行星,绝大多数并不值得惊慌失措。 约曼斯说:每一天,都会有篮球那么大的太空物体撞击地球,而像汽车那么大的太空物撞入地球,每年也有好几次。幸运的是,那些地面损害范围在30米(98英尺)左右的撞击事件,其发生的预期频率大约为200年,一般说来是这样一个平均值。 约曼斯是宇航局近地太空物体(NEO)项目处的领军人物,在识别和追踪大型近地小行星的研究方面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所跟踪的目标包括直径超过一千米(0.6英里)的太空物,这些太空物撞击地球的典型事件发生间隔为百万年。更大的近地太空物,包括直径超过10公里的恐龙杀手,其撞击地球的事件发生在6500万年以前,这样的灾难足以让地球倒退到世界末日之冬,并会持续很长时间。幸运的是,这些巨大天体撞击事件是不会频繁发生的,其发生的间隔为数千万年。 (美国)洛厄尔天文台研究员布鲁斯科恩介绍说:小行星的大小分布很有趣,尺度规模特别大的,数量特别少。尺度越小,数量越多。 可以设想一下,把一包炸薯片塞进食品袋,再使劲挤压揉搓,想一想大大小小的薯片哪样多哪样少?可以说,外太空就像一个大得多的土豆片袋子。 约曼斯说:直径超过一公里近地天体,我们已经跟踪了其中几乎90%,结果没有发现一个存在着对地球的威胁。下一步,我们将把考察的范围扩大到140米(459英尺)的天体,这项研究已经由美国国会责成宇航局实施。这需要大量的大视野天文望远镜,这项研究有望在近年内实行网络连线。事实上,其中的一个已经在线,这台代号为Pan-STARRS的天文望远镜设在夏威夷的毛伊岛。 太空信息收集 在知识就是力量的当今时代,知识的积累对小行星威胁地球风险要素评估的调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科恩介绍,我们的风险评估项目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那时小行星撞击的风险几率被认为与飞机失事的几率大约一致。过去十二年中随着我们对相关知识的不断增大,我们在对近地小行星调查中已经调低了风险度的评估。由于我们还没有发现有值得关注的威胁,所以对潜在威胁的评估为不超过十次。 会不会发生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件呢?当然会。不过,一个很微小的天体掉进在大气层中烧掉,或落在荒芜人烟的地带,现在看这些都不值得一提。而与此同时,灾难性撞击事件的风险一直存在,并有过微弱的增长。约曼斯表示,在可预知的未来,对近地小行星的探测研究仍然会继续下去。 约曼斯说:我们当然不可能把所有在危险轨道上运行的太空物体一个不漏地找到。有些太空物相当微小,除非它们已经几乎要靠近我们,否则是很难发现的。 布鲁斯科恩进一步指出,在太阳系,那些行踪不定的小行星的干扰是不会停止的。 科恩说:轨道的变化,归因于这些小行星与大行星和较大的小行星之间的交互作用。其中有互相接近的两颗天体之间的吸引力,也有别的因素在起作用。这样,我们虽然知道许多小行星正在接近地球,但是我们不了解天体之间交互作用的细节,因而我们也无法判断这些轨道是否足以导致这些星体与地球密切接近甚至发生碰撞。所以,对超越我们认知范围的风险预测,有一个基本的尺度,即我们始终不能排除未知领域可能存在的风险。 关注未来 作为科学家,坚持不懈地关注星空,跟踪记录那些近地星,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远远不限于对地球的防卫。这也是伟大科学事业本身的使命。 约曼斯说:在那些小行星中,与地球轨道最接近的,对我们的威胁也最大,但是他们也是我们最容易登陆的星球。奥巴马政府已经宣布,下一次人类太空飞行的目标,很可能是一个小行星。因此,这些近地小行星对于我们就不仅仅是一种威胁,而且就太空探索和未来太空资源开发而言,也是一种机遇。 近地小卫星甚至可能是揭开地球生命起源秘密的钥匙,因为很可能是这些小行星把生命所必需的水和碳基分子带到了早期的地球。 所以,如果你曾经对天外来客心存恐惧,那么现在请放松自己,把注意力转移到这些小行星的科学价值上来。其实,即使一旦有某个太空物体形成灾难性的威胁,相信未来的科学界也会预先提出化解危机的策略,使这些星体改变轨道,转危为安。 科恩强调:小行星碰撞的可能性是相当小的,从来都不值得为之担忧,更不必说是现在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译稿】2182年小行星碰撞地球,概率1‰
dema1947 2010-7-30 20:22
2182年小行星碰撞地球,概率1 翻译:马德 译自: http://news.discovery.com 原作:Ian O'Neill 英文: http://news.discovery.com/space/future-hazard-1-in-1000-chance-of-asteroid-impact-in-2182.html 这虽然不是骇人听闻的战争动员,但是也不能认为是杞人忧天。据预测,在公元2182年(到现在还有172年),可能会因小行星的撞击而引发一系列的全球灾难。这样的长期预测有助于人类决定是否应该进行引导小行星偏离轨道的技术研发。在最近的两个世纪内,这个问题尤为重要。 这个小行星的命名并不浪漫被称为(101955)1999RQ36,发现于1999年,其直径大约为510米,归类为阿波罗型小行星。阿波罗型小行星因定期地穿越地球轨道而构对地球的威胁。 1999RQ36小行星击中地球的几率是千分之一,而其中一半的可能性会发生在2182年,其威胁听上去似乎不算是太严重。 可以与此对照的是2004年发现的代号为99942的阿波菲斯小行星。最初预测,这些小行星与地球相撞的几率是1/233,可能发生在2029年。这样的预测令人担忧,这是在评价近地天体(NEO)撞击危险程度的 托里诺分类表(THE TORINO IMPACT HAZARD SCALE)中第一次有小行星进入4级(译注:该分类表最高为10级)。 但是据进一步的观察,阿波菲斯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胁程度评估被降低,现在的预测,这颗直径为270米的空间岩石在2029年撞击地球的可能性为零。而在这颗小行星下一次2036年飞跃地球轨道时,其撞击的概率最近已经被下调为1/250,000;而再下一次即2068年,其撞击的概率只有微小的三百万分之一。 尽管这些评估的概率大大下调,但是阿波菲斯这颗被视为世界末日的小行星在公众中最初的1/233撞击概率的印象,以及后来媒体炒作所带来的恐惧是一时难以消除的。 问题是现在还有代号为1999RQ36小行星这个更大的潜在威胁,它有千分之一的较高概率会撞击地球,时间很可能是2182年。 据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大学(UVA)德玛丽亚?尤金尼亚?珊萨图丽欧(Mara Eugenia Sansaturio)介绍:(101955) 1999 RQ36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总的概率估计为0.00092,即大约千分之一。但是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撞击机遇的大约一半(0.00054)可能发生在2182年。她是这个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主管。 据最近的伊卡璐斯日报(Icarus)报道,这次通过两个数学模型来评价小行星在22世纪撞击地球的几率。1999RQ小行星是其中最突出的也是最大的威胁。 的确,在今后172年中,这种在太空中漫游的巨石的去向有各种可能,其撞击地球的概率为千分之一。尽管我们可以相当精确地计算出地球对这些小行星运行轨迹的影响,但是太空中别的天体的运行机制对这些石块的作用却很难评估。(注) 这项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小行星的威胁确实存在,让大家对小行星所造成的灾难有清醒的认识是很必要的。但是我们应该什么时候决定采取行动呢?未来172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段,在这漫长岁月的不同阶段会发生什么?应该如何去应对?对此,人类很难有先见之明。尽管如此,我们无论如何都应该为子孙后代着想,要为他们免受重大灾难而提供必要的防范措施。 珊萨图丽欧说:如果这些目标是在2080年之后被发现,也许可以采取技术手段使它们改变运行方向。但是就目前而言,还没有这方面的有效手段。因此,这就意味着,就目前这个具有潜在威胁的星体而言,它留给我们的时间不会比所需的80年或100年更多,但是就我们的准备而言,也许需要超过一个世纪。 对这类天体实施改变其运行轨道的操作,需要有成熟的条件做保障,从技术和经济的观点看,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注:例如,亚科夫斯基效应即可以在一段较长时间内改变小行星的轨道。对于旋转的天体(例如小行星)而言,其一侧由于受太阳的辐射而会被加热,这样,即将离开阳光的那一侧的表面由于经过了阳光的照射而比将要进入阳光照射的一侧温度会高。这离开阳光照射的半球的表面将会把存储的太阳热能辐射到太空,因而散发出红外光子。尽管非常微弱,但每一个光子都携带着微量的动量离开小行星,给小行星形成一种微弱的反冲。在这样的情况下,旋转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将非常缓慢地向朝着太阳的方向盘旋。172年的漫长岁月,这种积累的效应是不可忽视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隼鸟号探测器的采样几乎失败,仅可能带回若干粉尘
chenzhao 2010-7-14 14:26
  日本宇宙空间开发组织称6月返回地球的隼鸟号探测器的采样器,于2005年着陆丝川小行星时,采样器未能正常工作,仅带回若干粉尘微粒,这些微粒有可能来自于小行星,但正在研究是否是地球物质污染的结果。    该机构同时声称获得确切的结果需要时间。 图片来源:日本宇宙空间开发组织(JAXA:www.jaxa.org.jp)
757 次阅读|0 个评论
鬼王回歸風波的反思2:小行星背後的政治!
jiangjinsong 2010-7-12 20:42
蔣科學按:最近關於文盲鬼王李亞輝是否應該回歸科學網的爭論中,有一種奇怪的說法,似乎說作為中國科學家應該講政治,言論自由和思想自由應該多打點折扣,才有利於中國的發展。有些身處海外的科學家也對科學網博主在政治問題上獨立思考和自由發表言論很不以為然,他們建議科學家在科學網上應該講科學而不是講政治。某些國內博主的講政治與海某些海外博主的不講政治的合流頗堪玩味。更多的博主們對於有人在科學網上進行政治恐嚇的嚴重性仍然認識不足。看來在下已經是很out了 。 是谁封锁了我小行星命名的知情权? 高耀洁 国际天文学会联合会2007年4月20号以我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当时获此荣誉的还有另外两个中国人:胡鸿烈(34778#)、钟期荣(34779#)夫妇。他们都收到通知了。我却对命名一事一无所知,也没有人向我提起过。 显然,有人把这个消息封锁了。那我是怎样知道这个小行星命名消息的呢?这得归功于我妹妹高明凤在美国上网时无意中的发现。 我的妹妹高明凤定居在美国。2008年6、7月份,她想在维基百科搜一些新消息。看到高耀洁的人物介绍中2007年多了一条小行星命名。不明白怎么回事,就往下查,发现国际小行星联合会下属命名委员会在2007年4月将38980号小行星命名为高耀洁。提名的是该行星的发现者杨光宇先生。他是香港人,这个小行星是他发现的。胡鸿烈、钟期荣夫妇也是他提名的。后来高明凤又在《 天空中闪烁的中国科学家群星你知道以中国人姓名命名的小行星吗 》(已刊载于2008年第18期《科技导报》)一文中看到属于科学界的华人里边,有43位(以名字命名了小行星),其中包括高耀洁。除了10名华侨和港澳台的几位,大陆有几位呢? 2008年10月份,高明凤打电话告诉了,我才知道。 高明凤告诉我联络关系是国际天文联合会下属小行星委员会,然后下属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国内有天文学会。她还查了国内天文学会地址、电话、Email,打电话没人接,发邮件没人回。找人到南京天文台问,人家说不知道 如果高明凤没看到,我还不知道。别人拿到证书照的像,已在网上公布出来了,可是在中国大陆找不着。我现在希望小行星委员会知道我还在河南,我还活着。应该给我一个证书,交给高明凤也行。 以往以国人名字命名小行星时,国内都很及时大张旗鼓报道出来,没有哪个人一年多还根本不知道。像陈省身教授,美籍华人,数学教授,晚期在天津大学度过。2004年以他的名字命名小行星后,不仅马上通知他,而且天津大学给他开了个很隆重的命名仪式,颁发了命名证书。 如果我知道这件事,对封锁消息的人有什么损失和好处呢?我感到非常奇怪。 贺词: 偶尔阅读2008年第18期《科学导报》天空中闪烁的中国科学家群星,你知道以中国人姓名命名的小行星吗?一文之后,令人感慨万分。欣祝国际天文组织,将38980号小行星以您的名字命名,不胜敬仰,谨书贺词: 光耀长空,圣洁明莹,万分仰望,奉世钦崇。 青史几人,获此殊荣,追忆先贤,汉有张衡。 此书数语,聊表寸衷,百拜遥祝,寿此乔松! 河北省刘先生的贺词 2008年12月15日 參見: 一颗科学院不愿提的小行星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5050 次阅读|47 个评论
一颗科学院不愿提的小行星
热度 2 jiangxun 2010-7-10 03:15
作者:蒋迅 高耀洁大夫 高耀洁,一位河南中医院退休教授,在她80岁那年得到过一个特殊的荣誉:2007年4月5日,国际天文学会联合会小行星中心宣布第38980号小行星以她的名字而命名: 38980 Gaoyaojie 。(与她同时获得命名的还有两位香港的一对夫妇:34778号胡鸿烈和34779号钟期荣)。这颗小行星是由一位旅美华人 杨光宇 ( William Kwong Yu Yeung ) 先生于2000年10月23日在美国的 Desert Eagle Observatory 发现的。它就在太阳系的 小行星带 ( Asteroid belt )上。按照惯例,小行星的名字也由他来选择。出於对高大夫的崇敬,杨先生选择了她的名字。 但是这个消息在中国却没有任何报导,也没有人通知她。至今,百度知道上的“ 中国人给小行星命名有哪些 ”仍然没有她的名字。高大夫辗转从她在美国的妹妹处得到消息后,气愤地写了一篇博文:“ 是谁封锁了我小行星命名的知情权 ”。 这件事听起来有些令人费解。通常,如果哪位中国人,甚至华侨、华裔的名字或中国的单位被命名到了小行星上,中国的媒体总是会宣传的,科学网也都有报导。这是全体中华民族的荣誉嘛。比如,2010年6月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宣读了永久编号为第55838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哈工大”星 ,“哈工大”小行星命名及雕塑落成仪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心广场隆重举行。2010年5月4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吴文俊、金怡濂、王永志和叶笃正小行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分别向四位科学家颁发小行星命名证书和小行星运行轨道铜牌。2004年11月2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薛随建博士2日在南开大学宣读了“陈省身星”的命名公告。一颗小行星当日正式被命名为“陈省身星”。1997年5月25日,中国科学院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宣布,国际编号为342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这样的消息比比皆是。参见: 以中国古今科学家命名的小行星 , 以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 小行星如何命名 。 高大夫由於她的正直和勇敢,得罪了地方上的一些官员,但科学院也对她如此敬而远之实在是不应该。
个人分类: 航天|10864 次阅读|16 个评论
期待Hayabusa成功返回
chenzhao 2010-6-12 20:10
既然我的言论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那么我宁可得罪一些人,也不隐瞒自己的观点:   黯淡蓝点上的居民们,   参见:    http://news.mod.gov.cn/tech/2010-03/18/content_4132721.htm 请注视6月13日 Hayabusa隼鸟航天器将重返地球,让我们期待这次任务的完全成功。   Hayabusa这次克服了许多困难的史诗般的旅程,将铭记在无人行星际探索的里程碑上。   只有懦夫才会嫉妒邻人的成就,勇士将会超越它。   我希望航天探索上的竞争像奥林匹克般的竞争一样,对全人类产生和平而有益的结果。
628 次阅读|1 个评论
55838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哈工大”
metanb 2010-6-10 18:55
55838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哈工大 来源【国家天文台 】http://www.nao.cas.cn/xwzx/zhxw/201006/t20100610_2879178.html 2010-06-10|    璀璨的夜空中有一颗星,它永远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紧密相连。为感谢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团队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FAST项目所做出的突出贡献,由中国科学院 国家天文台申请,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于1996年6月7日发现的永久编号为第 55838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哈工大星。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于1920年,是中国211工程重点高校。它是一所具有鲜明航天特色和多学科交叉优势的大学,为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发展做 出了突出贡献。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90周年到来之际,6月5日上午,哈工大小行星命名及雕塑落成仪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心广场隆重举行。国家天文台台长 严俊宣读了小行星命名公报和证书。国家天文台陈建生院士和周又元院士分别向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党委书记王树权颁发哈工大星命名证书和运行轨道 图。
个人分类: 公共事物|313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四颗小行星以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
xupeiyang 2010-5-4 19:46
新华网北京5月4日电(顾瑞珍 俞菁)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吴文俊、金怡濂、王永志和叶笃正命名的小行星命名仪式4日在京举行。 被命名的小行星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并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而正式命名的。 据悉,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够获得小行星命名成为世界公认的一项殊荣。 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名字命名小行星,不仅是对这四位科学家辉煌业绩的充分肯定,同时对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热情,促进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和科技领军人物的茁壮成长,必将产生积极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1999年设立以来,已评选出16位获奖者,在科技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袁隆平、王选、刘东生和谷超豪已获得过小行星命名,以后还将分批以最高奖获奖者名字命名小行星。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15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最新研究证实小行星撞地球导致恐龙灭绝(图)
xupeiyang 2010-3-7 14:31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6日11:35 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