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长颈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物种笔记】域外来华的长颈鹿
热度 1 fuleiucas 2019-3-15 09:07
长颈鹿属于脊椎动物中的哺乳动物,主要分布在非洲。 虽然有化石表明,长颈鹿曾经在亚洲生存过,但历史时期的中国并不产长颈鹿,因此但凡在中国历史上记载的长颈鹿,都是来自外邦的。 中国古代对于长颈鹿最早的记载可能是宋代李石的《续博物志》, 该书将长颈鹿 称为 “驼牛”,稍晚的赵汝适在《诸蕃志》中将其称为“徂蜡”,这两种称谓分别来自长颈鹿的外形和发音(阿拉伯语)。不过他们记载的都是见闻,其实当时长颈鹿尚未引入中国。 明代郑和下西洋时,到达了长颈鹿的原产地非洲,并将长颈鹿 带 回国内,郑和称其为 “祖剌法”,国人则称其为“麒麟”,此后又有国家将其作为贡品进献给明朝皇帝,并有《瑞应麒麟图》留世。后来长颈鹿又多次被引入中国,国人对其认知逐渐增多, 给出的名字也非常多,其中 “麒麟”为 多数 。 但在此之前,麒麟作为一种瑞兽,其形象很早就出现在青铜器、壁画、玉雕等的纹饰中,却不是长颈鹿的样子,而是似鹿似马或似狮似虎的形象。 图 1 瑞应麒麟图(局部) 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英国传教士合信在《博物新编》中介绍了长颈鹿的外形和习性,称其为 “麋类之特”,名为“之獵猢”,并说“中国无名”,说明他对长颈鹿早期入华故事无所了解。近代的生物学教科书中,也有对于域外动物的介绍,其中就包括长颈鹿。不同的教科书对于长颈鹿的称谓有所不同, 介绍的 详略也有差异。 清末 英国传教士 艾约瑟的《动物学启蒙》在 “倒嚼动物”中介绍了长颈鹿的外部形态,突出其“身形高,长至丈有八尺……居于斐洲南境”,该书没有强调长颈鹿的“长颈”特点,配图中颈部的比例也不恰当。该书将其称为“鹿豹”,并说“原名知拉夫”。韦门道的《百兽图说》(1882)中也称呼长颈鹿为“鹿豹”,说其“又名知儿拉夫”,该书强调了“其项最高举”的特征。潘雅丽的《动物学新编》(1899)单列了一章,详细介绍了长颈鹿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科属分类,将其归属为有脊骨支派、热血族、乳哺部、有四足小部、有蹄科、返嚼属、长颈鹿种,并使用了“长颈鹿”的称谓。 1902-1903年, 清 政府推行了壬寅癸卯 学制 ,出现了大量中小学 动物学教科书 ,而且早期大部分译自日本,这些教科书 对于长颈鹿的介绍分散于分类部分。如 清 学部编写的《博物学动物篇》( 1908) 仍 将长颈鹿称为 “ 麒麟 ” ,并给出了学名( Camelopardalis giraffa,Cuvier ) ,其学名的意思是长着豹纹的骆驼, 该书 对 长颈鹿的 外部形态 作 了形象描述。还有一些教科书也将长颈鹿称为麒麟,如黄立猷的《最新动物学》 等 。王季烈在《动物学新教科书》中使用了长颈鹿的现名,同时注明 “ 别名芝獵夫 ” ,并说疑似古代的麒麟。 中华 民国成立后 ,动物学 教科书一般包括分类、形态、生理、生态、应用等几部分,动物分类所占的比重不像清末的教科书那么多,因此除了典范动物之外,对于其他列举的动物 介绍 非常简略, 其中 有的教科书会提到长颈鹿,有的则没有。这些教科书基本上都使用了长颈鹿的现名,如徐善祥的《中学校共和国教科书动物学》、丁文江的《民国新教科书动物学》、陈伦和华汝成的《初中动物》、吴家煦的《新制动物学教本》、张孟闻和秉志的《中国初中教科书动物学》 等 。还有一些教科书使用了其他称谓,如华文祺的《中华中学动物学教科书》称其为 “奇拉夫”。 当然,麒麟的名字也有使用。比如 1935年的《科学画报》杂志还刊发了一篇《爱和平的麒麟》,介绍了长颈鹿的特点和趣闻。 图 2 黄立猷的《最新动物学》将长颈鹿称为 “麒麟” 近代 中国 的动物学知识花了较长的时间才逐渐达成一致。在同一时期内,不同 媒体 呈现出来的动物学知识是有差异的,比如域外动物的称谓。这是因为这些知识基本上都译自日本或欧美,中国人并没有对其专门考察研究。当中国的生物学逐渐开始建制化,生物学的话语体系 也 趋于统一, 国人对于长颈鹿的认知才更加科学了 。 注:本文发表于《科技日报·嫦娥副刊 》 2019-3-15 ( 8 )。 参阅: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9-03/15/content_417162.htm?div=-1
个人分类: 自然志|5766 次阅读|1 个评论
长颈鹿如何睡觉
热度 1 cgh 2016-4-15 03:22
睡觉,落枕。 看电脑,颈椎疼。 脖子不好保护啊。 可是长颈鹿脖子那么长,又如何睡觉?挂在树上? 今天才知道,长颈鹿也确实睡觉,不过只需要几分钟。 他们真是能屈能伸,将头枕在自己背上睡觉。 长颈鹿是最高的动物,居然脖子不够长,喝水都是困难的事情。 ------------------------- http://www.boredpanda.com/giraffes-shortest-sleeping-animal/ In fact, despite being the tallest animal, giraffes have the shortest sleep requirements of any mammal, sleeping an average of just 30 minutes per day. And when they do sleep, usually it's just for a few minutes; until the 1950s, researchers believed that giraffes don't sleep at all. The giraffe is a prey animal, so many of its habits have evolved out of necessity. Since it's difficult to lie down or get up quickly, sleeping is a huge liability; drinking water is another struggle, since the giraffe's neck is too short to reach the ground. For this reason they get most of their water from the plants that they eat, and only need to drink water every few days. So while these sleeping beasts might not seem very impressive, you're witness something few people have ever seen! Vote on the one you think looks the comfiest!
个人分类: 杂谈|6547 次阅读|2 个评论
【连载8】【深夜重口味】动物的性生活之长颈鹿啪啪啪报告
热度 1 arthurw321 2015-2-20 11:52
长颈鹿真的是一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动物,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小朋友~那个脖子最长的动物是什么~ 我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是长颈鹿~。 但是,长颈鹿真的已经很濒危了。在掉节操之前,我要严肃地说,长颈鹿到了该努力保护的时候了。否则你的儿子就只能在童话书里看长颈鹿了(虽然你本来也不会去非洲)。请不要以任何理由猎杀长颈鹿,包括商业捕猎。如果一定想捕猎,请先问问动物想不想死。不要吃任何野生动物的肉。谢谢您。 下面就是掉节操时间了。长颈鹿怎么啪啪啪?你肯定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我得意地笑~~ 长颈鹿因为在非洲嘛,所以所以就没有发春这一说。热带哪来的春天啊!!!!!!!!!!!!! 既然没有发春,长颈鹿妹子每半个月就发情一次。前提是没怀孕。 发情的时候,长颈鹿妹子会散发出费洛蒙,长颈鹿汉子闻到味道就知道,嘿这附近有个妹子想来一发了!!快点找到她!! 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长颈鹿汉子找到妹子的时候,会用鼻子去碰妹子的会阴穴位置。妹子被碰到的时候就会受到刺激,撒泡尿。(你试试你自己会不会撒出来)最最重点的是,长颈鹿汉子这个变态居然把人家的尿接到嘴里,砸吧砸吧嘴,尝尝。 因为品尝尿液才能确定这个妹子是不是真的发情了!!当然,这种行为叫“犁鼻器反应”,人类是没有犁鼻器的,基本退化了,所以你尝妹子的尿也不会知道是否排卵的,乖乖去买排卵试纸吧。 如果这个长颈鹿妹子看到汉子就花痴,那么她可能尿的更多,尿的越多说明越喜欢这个汉子……我该说什么呢? 要知道,长颈鹿基本上是没有叫声的(有你也听不见)。这是一种特别沉默的动物。它们的求爱方式也很符合它们的性格,所有的求爱方式都是,长时间陪伴在妹子身边。不管是吃饭喝水拉屎撒尿都陪着,不管是白天黑夜醒着睡着都在她身边。正所谓,最长情的爱就是陪伴吧!! 汉子会跟着妹子,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直到长颈鹿妹子实在受不了了。来一发就来一发吧,你快点啊!!然后汉子就会一个冲刺!通常几秒钟就搞定了。 在这里我想说一下,长颈鹿的丁丁实在太鬼!畜!了!本来看着就是花生米大,结果中间突然慢慢伸出来一根橘黄色的东东,前面还有一根像线一样的东西,总之……杰尼码就是变形丁丁吧! 反正呢,如果妹子不喜欢这个汉子,就会各种无视,各种闲庭信步,各种不理他。如果妹子喜欢这个汉子,就会各种蹭,在脖子上蹭,大腿上蹭,背上蹭,总之把你蹭地浑身都痒痒的。大概和你喜欢抚摸别人屁股吧(据说脖子是性感带)。当然,妹子喜欢的汉子一定是脖子最长的。 在这里我要纠正你们从小就知道的一个知识。长颈鹿的长脖子是怎么来的?长颈鹿的长脖子是因为脖子短的长颈鹿都死掉了,所以自然选择留下了长脖子的长颈鹿吗?恐怕没那么简单。首先,短脖子的长颈鹿可能是饿不死的。就算不吃树叶,还可以吃草。 其次,其实这主要是性选择的功劳。长脖子是公长颈鹿的主要优点,就像人类都要看脸一样,人家长颈鹿是看脖子的。所以,脖子这么长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长颈鹿妹子就喜欢长脖子的男生。 因为长颈鹿啪啪啪的速度特别快,所以很难看到。人类是啪啪啪,长颈鹿是啪!结束了。 至于怀孕生产什么的,似乎就习以为常了。唯一特别的是长颈鹿要十四五个月才能生产,而且生产的时候还是站着,所以1.8辣么高的地方,生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摔个头昏脑涨。当然,长颈鹿爸爸还是那么不负责任。生孩子养孩子的事都是妈妈做。
个人分类: 渭城朝雨浥轻尘-原创|8574 次阅读|1 个评论
长颈鹿的故事和表观遗传学的文章(PPT)
热度 32 Ripal 2013-4-28 08:27
最近,lab meeting给大家做的一个PPT: 我的想法: 1. 父源效应该被关注,特别是环境毒理学研究,这就像我们的研究经常忽视雌性(性成熟后性激素干扰); 2. 经历大灾大难的双亲,极有可能会引起表观修饰,作为一种遗传性状传给后代,不知道汶川地震的受难者的后代是否会有人关注,因为这又可能会改变人类的进化。 3. 要相信科学,相信知识,基础研究还是能够给我们很多启示的。 4. 观点新颖,多角度去论证。有理有据,步步推进。 欢迎交流! 参考文献: ATF2; epigenitic change.pdf important paper about paternal and offspring.pdf paternal low protein very important.pdf 附: 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因为我是搞环境毒理的,大部分文章集中于母源暴露对后代的影响,可是流调表明,很多疾病与父亲相关,这就引出了父源的表观遗传,因此我设计到了我的课题,父源暴露对后代的影响! 具体的研究思路(PPT有关我的研究省略了,望谅解!前面这几篇的铺垫,是为了引出我的研究,主要是给实验室做研究思路的挖掘用): 研究背景: 普遍现象:儿子与父亲总是惊人的相似,不仅仅包括相貌,特别是行为和性格 生物学问题: 为什么父亲和儿子相似呢? 研究进展: 1. 父源——子代,发现了类似的行为学表观,理论上这涉及表观遗传。 2. 表观遗传的主要机制,涉及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非编码RNA调控(miRNA),检测关键的marker,Dnmt1,Dnmt3a,Dnmt3b, HDAC1, Ago2, 结果Ago2发生了明显变化,推测miRNA调控在此表观遗传中起着关键作用; 3. 进行miRNA深度测序,寻找差异miRNA,预测靶基因,结果验证了一个有意思的miRNA483,其靶基因为SOSC3(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分子3); 4.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细胞因子芯片检测,发现了显著差异的因子。 5. 此外进行蛋白学分析,筛选差异蛋白。 6. 构建miRNA、细胞因子和靶标蛋白网络,推测神经免疫在发现的行为表观中的主要机制。 非编码RNA包括rRNA,tRNA,snRNA,snoRNA 和microRNA 等多种已知功能的 RNA,还包括未知功能的RNA。 共同特点: 都能从基因组上转录而来,但是不翻译成蛋白,在RNA 水平上就能行使各自的生物学功能了。 非编码RNA 从长度上来划分可以分为3类:小于50 nt,包括microRNA,siRNA,piRNA;50 nt到500 nt,包括rRNA,tRNA,snRNA,snoRNA,SLRNA,SRPRNA 等等;大于500 nt,包括长的mRNA-like 的非编码RNA,长的不带polyA 尾巴的非编码RNA等等。 表达量相对比较高的snRNA、snoRNA 和microRNA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感兴趣的: 所谓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下,在基因组CpG二核苷酸的胞嘧啶5'碳位共价键结合一个甲基基团。正常情况下,人类基因组“垃圾”序列的CpG二核苷酸相对稀少,并且总是处于甲基化状态,与之相反,人类基因组中大小为100—1000 bp左右且富含CpG二核苷酸的CpG岛则总是处于未甲基化状态,并且与56%的人类基因组编码基因相关。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分析结果表明,人类基因组CpG岛约为28890个,大部分染色体每1 Mb就有5—15个CpG岛,平均值为每Mb含10.5个CpG岛,CpG岛的数目与基因密度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由于DNA甲基化与人类发育和肿瘤疾病的密切关系,特别是CpG岛甲基化所致抑癌基因转录失活问题,DNA甲基化已经成为表观遗传学和表观基因组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MicroRNA 是一类21-23 nt 的小RNA,其前体大概是70-100 nt 左右,形成标准的stem 结构,加工后成为21-23 nt 的单链RNA。microRNA 的作用机制是与mRNA 互补,让mRNA 沉默或者降解。现在流行的RNAi 技术就是利用了细胞体内的这个机制,在体外人工加入类似microRNA 的smallRNA 来沉默对应的mRNA。 谢谢你们的关注,还望多指导! 山东小子拜谢! 罗广营
15046 次阅读|74 个评论
OUT OF AFRICA(6)长颈鹿和小鹿(未名)
热度 2 papaya313575 2011-12-15 10:54
OUT OF AFRICA(6)长颈鹿和小鹿(未名)
在肯尼亚的大草原上,这种未名的橙黄色小鹿很常见,但长颈鹿却只能靠运气,偶见。长颈鹿似乎很敏觉,藏身在灌丛或树丛中,只露出脑袋,吃一会树叶,张望一会远方,时刻关注着生命是否有威胁。 轻盈的步伐 一步一回首 协调一致 对面而食 惊愕 品味 悠闲 小惊 淡定
个人分类: 游走的花|4093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逃离高笼的袋鼠
anan 2011-10-12 11:48
有一天动物园的管理员们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从而导致袋鼠从笼子里跳了出来。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十公尺加高到二十公尺。谁知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依旧能够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三十公尺。   然而,沒料到第三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一百公尺:“嘿嘿,这下子看你还能不能跳出如来佛的神掌?”   第四天,神了,袋鼠还是从笼子里跑了出来,而且,还在与它们的好朋友长颈鹿聊天呢。“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呢?”长颈鹿问。   “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事有“本末”、“轻重”、“缓急”,关门是本,加高笼子是末,舍本而逐末,当然就不得要领了。管理是什么?管理是抓事情的“本末”、“轻重”、“缓急”。   其实我们只要界定问题,把问题简单化、明确化、重要化(即判断出问题的重要性),那么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个人分类: 经济管理|14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进化论
syfox 2011-2-14 21:48
在进化论中有两种互相对立的假说:拉马克主义(Lamarckism)和达尔文主义(Darwinism),两者最主要的分歧在于对于获得性遗传的看法。所谓获得性遗传(Heritability of Acquired Characteristics)是指父母在后天获得的性状能够遗传给下一代。拉马克主义认为获得性遗传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对长颈鹿的脖子变长的解释,拉马克认为长颈鹿的脖子之所以长,是因为父辈长颈鹿为了吃树顶上的叶子,所以脖子越伸越长,而通过获得性遗传,就可以把这个长脖子的性状传给下一代,久而久之,长颈鹿的脖子就越来越长了。这种思想被简单(有点误导地)概括为四个字“用进废退”。达尔文主义则否定获得性遗传的机理,它认为物种是通过生存竞争把不利的基因从物种的基因库中淘汰从而达到整体进化的效用。就长颈鹿的例子来看,达尔文认为在长颈鹿这个群类中,既有长脖子的,也有短脖子的,但是长脖子的更容易吃到树顶的树叶,处于竞争优势,所以其存活和繁衍能力比短脖子的大。久而久之,长脖子的长颈鹿越来越多,短脖子的长颈鹿越来越少,于是长颈鹿的脖子就越变越长了。这种思想也被简单都概括成四个字“优胜劣汰”。 两相比较,拉马克主义较为直观,达尔文主义较为复杂,但是两者都能说得通。哪种是正确的,只能通过实验验证。在拉马克和达尔文时代,遗传和基因的概念还没有流传(孟德尔开创性的遗传学研究迟至在20世纪初才被“重新发现”),所以哪一方都没有决定性的胜利。直到基因和遗传的机制被科学家们认识了之后,达尔文的思想才最终压倒拉马克主义。在遗传学看来,基因亦即遗传物质以DNA为载体,DNA先转录为RNA,再翻译为蛋白质,蛋白质通过复杂的互相作用,决定了生物体的形态。在这个过程中DNA的顺序是决定性的因素,生物的形态最终由DNA的顺序决定。上一代生物的生殖细胞中的DNA通过细胞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传给下一代,而上一代后天获得的性状不会影响生殖细胞中的DNA顺序,所以后天获得的性状不会遗传到下一代,换而言之,获得性遗传并不存在。遗传学完美的揭示了遗传的分子机制,群体遗传学又从宏观的角度解释了个体变异和群体进化的关系,所以达尔文主义有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然而,自然界的规律可能远不止这么简单。最近兴起的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揭示了获得性遗传的可能性,它也许能够成为达尔文进化思想的一个补充。这个领域是如此吸引视线,以致《自然》杂志( Nature )在最近的一期以专题的形式对它作了全面分析和介绍。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对象是一类不需要改变DNA序列但是影响生物性状的机制。简单说来,DNA虽然决定蛋白质的表达,但是从DNA到蛋白质的过程中却有很多可以调控的步骤,例如DNA的甲基化、组蛋白的甲基化和乙酰化、siRNA的作用,甚至蛋白质的不同折叠都能影响蛋白的表达和功能。而对这些可调控的步骤的研究都可以纳入表观遗传学的范围之中。本来epigenetics这个名词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出现了,而这些调控机制很多都是发现已久的东西,并不新鲜。表观遗传学的红火和走入公众视线却是得益于近年的一些实验的新发现。这些发现揭示了这些调控的机制的两个特征:一是它们长久地可以受到自然性的后天影响(可获得性),二是它们可以遗传(可遗传性)。如果这两种因素可以结合在一起,那么获得性遗传就是有可能的了。若果真如此,拉马克主义就能复活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如此。 说明第一种特征的其中一个例子是一组老鼠(rat)的实验。科学家米尼(Michael Meaney)发现后天的照顾对于初生老鼠细胞的DNA甲基化有很大影响。老鼠妈妈对初生老鼠的照顾各不相同,有细心的,也有粗心的。米尼按照老鼠妈妈对老鼠的舔舐和整理毛发(licking,grooming)的频密程度把老鼠妈妈分为粗心妈妈和细心妈妈两类,然后让它们抚养初生老鼠(包括它们自己的子女和别人的子女)。实验检测的是对老鼠的神经系统发育至关重要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er)基因上的一段序列(first exon)的甲基化程度。甲基是一个化学基团(-CH3),它能够结合在DNA上某些特定部位,这个甲基和DNA结合过程就叫做甲基化,相反,甲基从DNA上脱落的过程就叫做去甲基化。如果这段序列被甲基化,那么这个基因就不能被表达,从而导致老鼠的神经系统发育迟缓。小老鼠在没有出生前,这段基因是没有被甲基化的,但是初生后第一天就会迅速被甲基化。但是在细心妈妈的照顾下,这段基因会去甲基化,从而使得这个基因得到表达。相反在粗心妈妈的照料下,去甲基化的过程非常缓慢,而且去甲基化的程度最终也非常低,因此基因的表达量就大大减少。这种去甲基化的过程和结果的区别是长久性的,最终造成两类小老鼠的神经发育有很大的差异。科学家们随后又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证明了去甲基化的快慢多少不同是由老鼠妈妈的照顾细心程度不同导致的,两者是因果关系,而不仅仅只是相关的关系(Sapolsky 2004)。这个实验表明了外界的环境刺激会导致表观基因的长久变化,这种过程就是拉马克主义里的后天获得性的性状变化。 第二种特征即可遗传性对于拉马克主义来说更加重要。DNA的甲基化和组蛋白的甲基化可以通称表观基因标记。这些生殖细胞的表观基因标记一般在受精前都会抹去:甲基化过的DNA和组蛋白都会完全去甲基化。所以通常说来,这种表观基因标记不会传到下一代。也就是说,在下一代的细胞中,不会“记住”父母的表观基因标记,换言之,父母后天获得的性状,也不能被下一代记住。但是,近年来,一些表观基因标记的保护机制逐渐被发现,比如对小鼠(mouse)的实验表明,一种叫stella的蛋白质能够有效的保护卵子中的部分基因的甲基化标记,从而使这种标记能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Nakamura, Arai et al. 2007; Reik 2007)。而这种例子在植物界中更多(Chong and Whitelaw 2004)。 如果把这两种因素结合起来看,拉马克提出的获得性遗传确实是有可能存在的。首先,后天环境的影响可以造成父母辈中长久存在的表观基因标记;其次,这些表观基因标记还可能通过特殊的保护机制传到下一代。这恰恰是拉马克所提出的获得性遗传!当然,要完全证明获得性遗传的存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些缺失的环节仍然有待发现,而表观遗传标记的的遗传稳定性还不够。可是由于基因调控的机制远比以前预期的复杂,很多机理仍然不清楚,以上问题得到解答之前,谁也不能对获得性遗传是否存在妄下断论。当然,即便获得性遗传真的存在,它也很可能只是达尔文的进化机制的补充,而并非取而代之,毕竟以DNA为载体才是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方式。 但是无论如何,获得性遗传如果得到证实,无论对于生物界还是对于人类社会,都将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对于生物界而言,传统的进化理论需要把获得性遗传整合到现有的架构中,拉马克主义将不和达尔文主义相对立,而可能成为其有益的补充。这将是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以及遗传中心法则确立以来又一次认知的飞跃。 对于社会而言,冲击将不亚于生物学界。由于进化理论涉及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其革新将在多方面影响社会的思潮。首先,正如BBC某节目所说的,“基因有了记忆之后,你祖父呼吸的每一口气,吃的每一件食物,看见的每一件事物都可能在几十年后影响到你,虽然你并没有经历过那些事。(Bird 2007)”。我们身体的一些特征,有可能源于祖先的某些行为,而我们的某些举动,也有可能影响几代以后的子孙。这些说法目前看来虽然还略显夸张,但很可能在将来成为人们很感兴趣的话题。 其次,可以想见的是,社会资源分配上的公平(equity)原则将会被重新审视。目前机会均等(equality of opportunity)和结果均等(equality of outcome)是社会公平理论的两个主要理论体系。机会均等论认为人人生而平等,只要提供均等的机会,各人所能达到的成就取决于自己努力的结果。结果均等论认为由于每个人出生时,其背景和财富都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很有可能延续至下一代,而导致结果上的不平等,因此仅仅依赖机会的平等并不能保证真正的平等,只有结果的平等才是最终意义上的平等。而这两种理论也提出了不同的着眼于保障社会公平的政策途径。比方说,在高等教育入学政策上,机会均等体现在无论种族贫富,招生的平等体现在录取只根据学生的学业优异程度进行筛选;而结果均等则体现在对于不同种族民族的学生根据人口比例给予相应的配额或优惠政策以保证不同种族民族学生入学的平等。 如果获得性遗传得到证实,那么上一代人的不公平,就有可能在“生理上”传给下一代。假设人类和老鼠一样,那么对孩子照顾不周至少会对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有不良影响。如果进一步假设,不周当的照顾同样会给孩子智力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也会一代一代的遗传下去。那么,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如果父母忙于生计,孩子无法得到应有的基本照顾,那么这些孩子的神经系统和智力发育就很可能在生理上被决定不如家境更好、得到更悉心照料的孩子,而且这些不足也可能在“生理上”遗传到下一代。如果这种假设被证实,而社会又对此无动于衷或不能采取有效补救措施,这种生理上的遗传因素结合财富和背景等社会因素,会不断被放大,长此以往,贫困家庭的后代就会有可能变成越来越智能低下的一类人。这将无疑会是伦理学和社会学巨大的挑战。如果拉马克主义被证实的话,它将会大大增强结果均等论在保障社会公平的影响及作用,而社会财富的分配制度和政策也会因此面临重大改变。 进化论是公众最感兴趣的科学问题之一,历史证明,进化论也是科学和伪科学、反科学的角力点。无论科学家愿意与否,每个新的进化理论都可能会被反科学者作为攻击原有进化论的工具,从而达到完全否定进化论的目的。进化理论也曾被伪科学者重新包装作为推销他们自己的思想的武器,最好的例子就是达尔文主义被种族主义者骑劫作为优生学和种族压迫的理论基础。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的责任不仅仅在于研究科学问题,还应该延伸至推广和普及科学,这对研究进化论和其相关领域的科学家而言尤为如此 两项新研究成果显示母亲的早期环境产生的影响可遗传给后代。 沉默的DNA: 添加甲基至基因组的特定位置可改变相关基因的表达。该过程被成为DNA甲基化,是 表观遗传变化 的一种,属于不会改变DNA序列的可遗传变化。左图中,彩色条表示组成DNA序列的基础,绿色圆点表示甲基化。 来源: 科技杂谈 两项新研究表明,动物青少年期环境的影响可遗传给后代。如果这项基于啮齿动物的研究同样适用于人类,也就是说,人类的早期教育和童年期虐待产生的影响都可代代相传。这一发现支持了200年前已被大部分学者否认的一个进化论流派:拉马克进化论。该理论认为后天习得的特征可被遗传给后代。 “这个惊人的结果完全出乎意料,”未参与该研究的麻省理工学院神经学家蔡立晖(音译)说。其中部分研究确实发现大脑恢复能力的提高及与其相关的记忆力的增强可以遗传给后代。“这是首个能够证明跨越世代效应不仅仅体现在行为上,更体现在大脑可塑性上。” 近几年,表观遗传变化——不改变DNA序列的可遗传变化——在发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使得结构相似的细胞能够衍生出不同功能。同时,它还在癌症及其他疾病研究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表观遗传的定义”有多个不同版本,某些科学家将其囿于能改变基因表达的那些特殊细胞结构中。)多数表观遗传研究要么局限于细胞水平上,要么局限于药物与饮食对子宫的表观遗传效应的研究。这两项新研究是独特的,因为环境改变带来的影响,如早期教育或幼年虐待,都是出现于怀孕之前。位于波士顿的塔夫斯大学医学院神经学家拉里·费奇在监督了部分研究之后,指出:“对母体施加刺激,进而影响其后代乃至后代的后代。这样的情况下,外界刺激在实验老鼠生育之前早已施加。” 根据费奇的研究,将天生具有记忆能力缺陷基因的实验老鼠作为对象,他们青少年期即被饲养在充满玩具、练习及社交活动等早期教育媒介的环境中。两周后,实验鼠的记忆力有了一定的提高。鉴于这些早期教育媒介曾被证明有改善大脑功能的效果,这样的结果并不出人意料。随后,老鼠们回归了原始的生活环境,并生长产仔。但其后代表现出了较好的记忆力,即便它们在基因上仍然有父辈同样的缺陷,也没有受到提高记忆力的训练。 研究人员同时考察了分子级别与记忆紧密相连的一种机制——长期势差,简称LTP,该机制能够加强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如果在青少年期,对基因有缺陷老鼠进行训练,则可以修复它的LTP缺陷。修复后的LTP还可以遗传给后代。即使这些后代是由未经训练且记忆缺陷的老鼠抚养长大的,它们的记忆力仍然体现出LTP修复后的特征。“通过观察实验鼠后代,”费奇教授说,“基因缺陷仍存在于它们的蛋白质中,但它们的LTP是正常的。”这个发现刊登在今天的《神经学杂志》上。 参与此项研究的蒙特利尔市麦吉尔大学兹伊夫博士说“如果这项发现可以推及人类,那么女子教育不仅她所处的一代重要,对下一代同样举足轻重。”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们用压力大的母鼠以忽视或虐待的方式抚育幼鼠,随之发现幼鼠的DNA有了特殊的表观遗传变化。这些幼鼠成年后成为了糟糕的母亲,并把这种表观遗传变化传给了后代。 前述的研究仅表明母亲糟糕的抚育可以通过DNA的表观遗传变化传给后代,但这些变化仅仅由母亲的抚育方式触发。在一项新研究中,研究者用健康的母鼠抚育压力大的母鼠产下的幼仔,发现表观遗传变化只能部分修复。“这就表明表观遗传变化‘并非由初生经历造就’”,监督了该研究的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神经学家大卫·斯威特指出,”那种变化这些老鼠幼仔一出生就已经有了。”这项研究成果上月发布在《生物精神病学》的网站上。 上述两项研究成果颇受争议,甚至复苏了数百年前的论战。达拉斯德克萨斯州西南医学院神经学家丽莎·蒙特吉亚评价道,“这是很有挑战性的,差不多回到了两个思想流派论战的时代——拉马克对达尔文。” 不同于强调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拉马克理论认为,动物在出生后才形成像较强的记忆力这样的适应性能力,并将这种适应性能力遗传给后代。这种学说在达尔文以及其后的孟德尔理论占主导地位时,几乎被完全抛弃。但近几年,拉马克理论随着科学家对表观遗传学认识的深入有回归的迹象。 大卫·斯威特说,“并非我意图找到支持现代拉马克学说的证据,而是研究结果使得这一学说更趋于可信,甚至可以得出基于分子机制的解释。” 另一方面,费奇仍主张这些发现虽然是“拉马克式的现象,实际上仍符合达尔文理论,因为这些变化无法永久不灭。”根据费奇的研究,这些受训老鼠后代的记忆力优势数月就会消失。 斯威特及其它研究者认为这种继承可能比我们想像的更为普遍。日新月异的科技使得我们可以用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与环境和行为相联系的表观遗传变化。科学家们甚至开始用DNA微阵列(近几年在致病基因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手段。)观察被称为DNA甲基化的某种特定变化。运用这种手段观察表观遗传与癌症,兹伊夫博士发现“变化并非局限于少量基因,整个线路都发生了变化。” DNA测序也可被用于研究DNA甲基化,且成本已大大降低。然而,表观遗传学研究需要进行大量测序,所以成本过于高昂。“不同于基因组,每一种细胞中的每一个表观基因组都是不同的,”斯威特说,“由于人类体内至少有250种细胞,所以一个表观基因组工程相当于250个人类基因组的工作量。只有测序价格低廉了,这种研究才有可能进行。” 对于科学家来说,这种继承的真实内在机制着实迷惑难解。费奇的理论是环境改善激发了长期的荷尔蒙改变,因此,当动物怀孕时,荷尔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胎儿的DNA,从而最终导致幼仔的记忆力提高和LTP修复。不过,他也提醒,目前尚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上述理论,也没有明确证据证明行为的继承是通过表观遗传机制实现的。
209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长颈鹿生下双胞胎 世界罕见(组图)
xupeiyang 2010-12-18 10:47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8日00:08 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 为防止贝贝受到惊吓,记者只从窗户缝隙看到贝贝和刚刚降生的两只小长颈鹿 饲养员和兽医在助产 刚刚当上了妈妈的贝贝和两只长颈鹿宝宝    专家称是全国首例,据可查资料显示属于世界罕见   燕赵都市网记者蔡艳荣/文赵海江/图   12月16日一早天气寒冷,石家庄市动物园的长颈鹿馆里,饲养员们的心情既紧张又激动。怀孕多日的长颈鹿贝贝有五六天不好好吃东西了。长颈鹿的孕期一般是14个月到15个月左右,是不是该生了啊?虽然这次已经是第二胎了,可饲养员们的心都提着,眼睛一刻不离值班室的监控器。    肚子大得卧不下长颈鹿要生产   动物园召开专门会议   同样紧张的,还有动物园的领导们。照说长颈鹿生宝宝这可不是新鲜的事儿了,有那么紧张吗?   哎!还真就那么紧张石家庄市动物园副主任王万华,参加工作有近30年了,他有着丰富的动物饲养和育幼的专业知识。王万华主任把包括饲养、技术管理、兽医院等多个部门的骨干同志召集在一起,为贝贝的生产开会讨论。   因为贝贝这次的腹围实在太大了,比头胎同期隆起得早也大很多,它已经有六七天都无法卧下,不能躺下休息了。是胎儿过大,营养过剩,还是别的什么情况呢?肚子怎么会大得卧不下了呢。万一不能顺产,需要手术,怎么麻醉呢?靠人为把握的因素太多了。   12月16日上午正在大家为7天不能睡觉的鹿妈妈研讨生产方案时   (10时10分一个电话打了过来:贝贝破水了,真要生了。)   作为主管领导,王万华与10名兽医、10名饲养员、技术人员一起紧急赶到贝贝身边。    三肢同时露出鹿妈妈难产了   考虑到长颈鹿高度神经质,所有人员到位后,不敢打扰,屏住呼吸,紧紧盯着紧邻兽舍的值班室里监视器的屏幕。   贝贝开始生了、使劲儿了。大家的心都提了起来。   (10时20分,包着胎膜的两条腿从产道里伸出来了。)   还好是前腿,进过细致观察,工作人员确定这是两条前腿,这样好,应该能顺产的,整个身体应该呈游泳姿势,一会儿头就会出来了。以王万华为代表的在场人员都对贝贝信心倍增。   (10时45分,好像不对,好像多出点东西。屏幕调大,疑似第三肢的东西出现了)空气骤然紧张,细看此时伸出了两条前肢还有一条后肢,按照常规,三条腿都先出来,那胎身势必要卡住,这注定要难产了。   母性极好的贝贝自己也在努力,几次用力后,毫无进展,根本无法产出。   只能人工助产了,大家的心情也格外沉重,长颈鹿作为四五米高的高肢动物,再加上高度神经质,人工助产谈何容易。   11时30分,决策迅速做出,人工助产。同时,紧急向太原与北京动物园的相关专家求助。    人工助产助鹿妈妈一臂之力   与贝贝关系最密切的女饲养员个头不够高,没办法帮助贝贝。很快大个子的饲养员王福申冒险进入产房,来到贝贝身边。   这时太原传来经验,曾接生过一条腿先出来的长颈鹿,办法就是把一条腿送回产道去,等两条都伸出,靠人工牵拉助产。   不能伤害幼仔,不能伤害母亲,更不能伤着人熟悉贝贝的饲养员李艳喊着贝贝的名字。贝贝没有表现处惊恐,很好。挽起袖子,清洗胳膊后,饲养员王福申在同事的帮助下把小鹿伸出的后肢尝试着送回产道,聪明的贝贝可能知道大家是在帮它,很配合地一动不动。一次、两次,伸出来的后肢终于被送回去了。   这时大家更是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饲养员握住小鹿露出的前腿,上来一个人,再上来一个人,一二三一起小心、用力牵引,在4名壮年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牵引下,慢慢地鹿唇露出来了。   11时50分,小鹿顺利产出落地。   鹿妈妈睁大眼睛亲切地看着孩子也如释重负。    又有两条腿伸了出来 原来是双胞胎   这时鹿妈妈已经极度虚弱和疲倦了。一块石头落地了,大家欣喜地盯着小鹿。   一抬头又看见一条腿伸出了贝贝的产道,很快又伸出一条。   还有一个,真是奇迹呀!经过观察,确认是两条后腿。那它们俩在母体内应该是头对脚这样的体位,王万华这样判断。   大家在惊喜中,期待着第二胎的降生。   贝贝太累了,但是母性又是那么令人感动,她边用力边开始照顾已经落地的老大,轻轻地舔舐着宝宝。   (12点05分,在妈妈的帮助下,第一个鹿宝宝宝宝终于尝试着站立起来了。 )   贝贝真是太疲劳了,12点56分,距离第一个宝宝产出一个小时后,第二个宝宝还没有出来。   为了防治幼体窒息,人工助产开始。5个经验丰富的饲养员和技术人员对露出的后腿进行牵拉   (12时59分,第二个鹿宝宝顺利降生)   大概是因为头次生俩孩子,鹿妈妈左看看右看看,好像也不太相信两个都是它的娃娃。    两个小鹿都会站立 并吃到了母乳   疲倦的鹿妈妈好像有些偏心眼,它总在老大身边徘徊,对老大的鼓励更多些。   13时10分,老大成功自主站立,并努力持刀了妈妈的初乳。   老二也在努力站立起来,可腿使不上力气,总是失败。怎么办呢,必须人工辅助。   工作人员迅速准备了一间铺满了厚厚稻草的休息室,在鹿妈妈的引导下,母子三个很快读独处一室。   16时了,老二还没有立起来,为了保证老二的安全,工作人员给它喂羊奶粉,按摩,人工协助站立   晚上18时,老二终于成功站立,也吃到了母亲的初乳。    长颈鹿双生 世界罕见   两个宝宝顺利出生了,北京、山西动物园的专家也感到了石家庄市动物园。   对于双胞胎长颈鹿,山西动物园兽医院的魏主任和北京动物园的张成林主任都感到很惊喜,两人介绍,此前,国内没有一例双生长颈鹿的记录。   能查到的资料显示,95年的德国有一例、2008年的英国BBC有过一例法国动物园双生长颈鹿的相关报道。所以说是世界罕见的。   王万华主任介绍:老大身高一米九、老二身高一米八左右,均为雄性。鹿妈妈排下两个胎盘,所以两个小鹿是异卵双生活。哥俩体重分别在75公斤到80公斤,比单胎的形体不小。目前母子三个24小时的恢复情况比预想的要好,基本健康。   母子三个的良好状况让大家又惊又喜。    大功臣鹿妈妈月子里伙食不错   鹿妈妈贝贝直到下午18时才开始吃东西,饲养员李艳向记者介绍,贝贝可是个大功臣,为了给贝贝加强营养,特意熬了浓浓的红枣花生小米粥,粥里还放了红糖,另外精料、奶粉、酵母片、催奶片、鱼肝油、微量元素、水果蔬菜都很齐全,保证贝贝每顿吃10斤左右的食物。   谈到什么时候与游人见面,李艳介绍这要看小鹿的适应能力,如果适应外界能力强,可能用不了几个月,小哥俩就能与游人见面了。   对了哥俩暂时还没有名字,被称为大虎和二虎。   两个小鹿,一会儿蹭蹭妈妈腿,一会跑过来努力抬高下巴吃奶。记者在监控录像中看到,大虎、二虎和妈妈其乐融融呀!    链接   石家庄市动物园长颈鹿馆现有成员介绍   鹿爸爸:长颈鹿京京,2002年7月6日出生于北京动物园,2003年4月13日从北京动物园到石家庄。年龄8岁零4个月。   鹿妈妈:长颈鹿贝贝,2002年6月出生于秦皇岛野生动物世界,2004年10月13日到石家庄,为野生二代。年龄8岁零五个月。   鹿闺女:长颈鹿盼盼,是京京和贝贝在2008年9月产下的第一胎   鹿女婿:2009年9月,编号为67号的雄性小长颈鹿从重庆野生动物园来到石家庄动物园安家,是专门和盼盼来做伴的。   双胞胎鹿兄弟:是京京和贝贝在2010年12月16日产下的第二胎,是世界罕见的长颈鹿双胞胎呀。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237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3: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