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林火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Aqua卫星监测加州大火产生的一氧化碳
xuxfyuwp 2020-10-13 21:05
9 月 6 日至 14 日在加州大火造成的大气中一氧化碳浓度三天平均值。红色和橙色区域为较高浓度区。 美国 Aqua 卫星上的大气红外探测仪( AIRS )捕获了近期自加州林火造成的的一氧化碳烟羽。截至 9 月 14 日,加州发生 28 起一定规模的野火,包括 8 月 17 日开始的连片大火,过火面积超过 471,000 英亩,是加州有史以来最大的林火。 动画显示了 9 月 6 日至 9 月 14 日期间一氧化碳浓度在 3 英里( 5 公里)高度以上的三天平均值。红色和橙色区域表示一氧化碳浓度极高,大于 350ppbv ( parts per billion by volume )。一氧化碳的正常浓度显示为黄色和绿色,含量在 30 到 50 ppbv 之间。 伴随火和烟、灰释放出来的一氧化碳是一种污染物,在大气中能持续约一个月,并且可以远距离传播。这些被测出的气体位于较高海拔处,对我们直接呼吸的空气影响很小,但若随强风向下传播,则会严重影响空气质量。一氧化碳会同时对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野火产生的强烈热流将一氧化碳带向空中,通过 AIRS 仪器进行检测到这一过程。空中的西风急流将一氧化碳羽吹向整个美国并跨越大西洋。 AIRS 与先进的微波探测仪( AMSU )结合使用,可探测到来自地球的红外和微波辐射,这两个仪器协同工作,共同观测来自地球表面及以上的信息。该系统具有 2,000 多个感应大气不同区域的通道,从而获取到地球天气、气候变量的三维结构,包括大气温度和湿度,云量和高度,温室气体浓度及其他大气现象。 AIRS 和 AMSU 安装在 NASA 的 Aqua 航天器上,于 2002 年发射进入地球轨道,由 N 位于加州的喷气动力实验室( JPL )管理。
个人分类: 文章|46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下的甲烷高压气体是飓风、山火等自然灾害袭击美国的原因
杨学祥 2018-9-15 09:14
地下的甲烷高压气体是飓风、山火等自然灾害袭击美国的原因 这个周末九大飓风台风袭击两大洋 专家都没见过 2018年09月14日 20:50 新浪新闻综合 作者:红星新闻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分享 2   原标题: 这个周末九大飓风台风袭击两大洋 专家都没见过    来源:红星新闻     对于北半球许多区域来说,这个周末有些不太平——目前,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共有9股热带气旋正在同时上演,近乎连成一线,而其中两股危害性最大的“山竹”和“佛罗伦萨”将于周末同时登陆菲律宾及美国东部海岸多个城市。   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大气科学研究员克洛茨巴赫指出,大西洋和太平洋同时充满风暴能量的情况实属罕见。“通常情况下,一边活跃时,另一边都会处于较为平静的状态,”   他推测,这一现象可能是海水变暖造成的后果,而这一说法也得到了许多气象学家的赞同。   据《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的网页资料显示,目前有9股热带气旋分布在东太平洋、西太平洋及北大西洋三个海域。 ▲飓风示意图 图据《每日邮报》    东太平洋:“奥利维亚”和“保罗”    “奥利维亚”威胁更大:夏威夷当地尚未脱离危险   目前,东太平洋方面有2股热带气旋正在移动,两者均临近夏威夷群岛,分别是热带风暴“奥利维亚”和接近墨西哥西海岸的热带低气压“保罗”。   此前在9月12日,热带风暴“奥利维亚”席卷了夏威夷的毛伊岛和瓦胡岛。强风和暴雨导致当地出现大规模的停电,不少树木被连根拔起。到13日,风暴眼已离开夏威夷向西移动,并将继续减弱为热带低气压。但夏威夷市市长仍然称,当地尚未完全脱离危险,“今晚(14日)到明早,仍然可能会有暴雨和强风天气出现。”   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表示,另一热带风暴“保罗”的威胁性较小,目前已经降级为热带低压。   西太平洋:“百里嘉”、“山竹”、马绍尔群岛附近低气压   “山竹”凶猛:菲律宾恐灾情最重,也会波及中国 ▲菲律宾工人正在紧急拆除可能被吹走,造成危险的广告牌 图据《每日邮报》 ▲菲律宾吕宋岛居民正在紧急加固房屋,以应对“山竹”可能带来的灾害 图据法新社 ▲菲律宾军方在马利金纳河一带进行台风灾害救援演习 图据东方IC   目前,西太平洋上有3股气旋,除“百里嘉”及“山竹”外,还有马绍尔群岛附近的一个低压区正在发展。其中“山竹”或将发展为今年地表最强台风,预估风力已经达到了5级。   专家预测,“山竹”风力有可能比去年造成严重损失的超强台风“天鸽”更强,中心风力达到每小时240公里。据日本气象厅预报,“山竹”中心预计9月15日将会直吹菲律宾,并在随后进入中国南海,趋向香港、广东沿海及台湾,其中首当其冲的菲律宾恐灾情最重。   因此,台风未至,澳门市面上已经出现了抢购生活用品的狂潮。截止到12日下午,已经有多家超市中的干粮和饮用水被大批涌入的市民抢购一空——由于去年“天鸽”造成的影响还历历在目,不少澳门市民对于这次“山竹”的来袭都严阵以待。   而在当地时间14日,“山竹”的“先头部队”已经掠过菲律宾北部,导致超过百万人撤离家园,其中吕宋和萨马岛最为严重。目前,吕宋岛各大区政府已经先后发出红色警报,称这一台风将给多地区带来狂风暴雨,引发洪灾和泥石流等,估计沿岸地区或出现6公尺以上的巨浪。菲律宾减灾管理委员会副部长称,这一天气灾害可能会破坏轻质材料的房屋。   因此,当地时间13日,菲律宾官员已经下令疏散民众,并关闭学校和办公楼,敦促农民赶快收割庄稼。菲律宾方面预计周六(15日)登陆时,“山竹”或将保持超强台风的风速。预计将对菲律宾农业造成超过2.5亿美元损失。   北大西洋:“佛罗伦萨”、 “海伦”、 “艾萨克”、墨西哥湾低压   “佛罗伦萨”被称为美国60年来最强“怪兽”飓风 ▲国际空间站拍下的“佛罗伦萨”风暴眼 图据《每日邮报》   而北大西洋,则是目前风暴最为“盘根错节”的区域,目前共有4股旋风正在形成,其中正奔扑美国东海岸的“佛罗伦萨”,被称为美国60年来的最强“怪兽”飓风。在此前,南、北卡罗莱纳州等地超过170万的沿海居民已经进行了紧急大撤退。据《纽约时报》介绍,飓风将在当地时间14日白天登陆北卡罗来纳州海岸,而在13日,当地已经开始出现大风及暴雨天气。 ▲“佛罗伦萨”逼近美国掀起强风暴雨 图据东方IC ▲“佛罗伦萨”即将登陆掀起狂风暴雨,纽斯河的河水倒灌淹没街道图据东方IC ▲“佛罗伦萨”逼近,人们外出都不方便 图据东方IC   而除“佛罗伦萨”外,目前还有2级飓风“海伦”,飓风“艾萨克”以及一股于墨西哥湾中正在酝酿的低压区。   根据目前的气象图显示,“海伦”有较大可能最终不会登陆陆地,转向大西洋海域;而热带风暴“艾萨克”已经于11日降级,但是仍在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向加勒比海沿岸靠近,美国国家飓风中心仍在对它的路径进行密切关注。   而墨西哥湾中的低压仍然盘旋在湾南部海域,目前只是带来一定量的阵雨和风暴,但是当地政府仍在密切关注这一低压系统,警惕其在未来几日内向墨西哥东部和美国南部的得克萨斯州前进。根据目前气象预报显示,这一低气压有60%的可能性会加强,并转化为热带风暴“乔伊斯”。    气象专家分析原因    或是全球变暖带来的后果   据《每日邮报》报道,气象专家对这一现象分析称,两大洋同时出现飓(台)风的现象十分罕见,可能是全球暖化带来的后果。据此前科学家分析,2018年本应是太平洋活跃的一年,而当风暴活跃在太平洋时,大西洋一般不会出现同样情况,但是“佛罗伦萨”的出现打破了科学家的预测。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大气科学研究员洛茨巴赫表示,两大洋同时出现高于平均值的“气旋能量”现象,自1970年以来只发生过两次,分别在1988年和2016年。   “现在,太平洋仍然和预期一样处在活跃状态,但有趣的是,大西洋也非常活跃,这是很反常的现象,”洛茨巴赫接受NBC采访时称,他认为这种情况是大西洋经过“冬眠状态”后的爆发,“在今年夏天以来,已经有9起气旋出现在大西洋上,这高出了往年的平均值。”   而就这种反常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少气象学家都认为,与全球暖化及海水温度的上升有密切联系。专家分析称,海水温度上升无疑会为海洋注入更多能量,可能会催生具有更强破坏性的风暴。但是,这一现象和全球变暖之间,是否有直接的确定联系,现在还无法下一个定论。   “这些变化正在发生,毫无疑问。但是,到底当中多少是人为的,多少属于自然变化,还未完全清楚。”美国资深气候专家达尔表示,“不少科学家都倾向于认为,两大洋的不寻常现况与全球变暖趋势具有一致性。” 责任编辑:吴金明 http://news.sina.com.cn/o/2018-09-14/doc-ihkahyhw9937824.shtml?cre=sinapcmod=g 紧急通报:地下甲烷喷发可能导致美国突发70多起起火爆炸 已有 90 次阅读 2018-9-15 05:53 |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 | 系统分类: 论文交流 | 美国天然气泄露 , 地下甲烷流 , 地震前兆 , 灾害频发根源 , 汶川地震 推荐到群组 紧急通报:地下甲烷喷发可能导致美国马萨诸塞州突发70多起起火爆炸 杨学祥 美国马萨诸塞州当地时间13日,有三个居民社区里的至少70多栋房屋和建筑发生爆炸和火灾,警方怀疑这或许与天然气泄漏有关系。但是,笔者认为,这天然气不是来自天然气管道,而是来自地下甲烷流。巨量的地下能量释放造成北美洲大陆低压区,引来飓风频繁袭击美国。 2016年8月,发表在《自然•地学》上的研究称,在北卡罗来纳州与马萨诸塞州海域之间,最新发现了数百处海底气泡流,其中可能含有甲烷气体,预计这些气泡每年将给大气层或上层水域,增加90吨温室气体。 综合分析表明,美国东西海岸地下的甲烷高压气体是飓风、干旱、高温、龙卷风、暴雨、山火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大震发生的明显前兆。四川汶川地震是前车之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0481.html 相关报道和研究 美国马萨诸塞州突发70多起起火爆炸 疑因天然气泄漏 2018年09月14日 14:57 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赵衍龙】美国马萨诸塞州当地时间13日,有三个居民社区里的至少70多栋房屋和建筑发生爆炸和火灾,警方怀疑这或许与天然气泄漏有关系。   美国福克斯新闻13日报道,当地提供天然气服务的公司已经关闭了燃气供应。当地居民接到撤离通知,至少4人受伤。 http://www.sina.com.cn/mid/hot/2018-09-14/doc-ifxeuwwr4276175.shtml 大量甲烷气体涌出美国东部海底 2016-08-05 10:37:47 来源: 《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 (北京) 举报 核心提示:这种矿物的数量表明,这种甲烷渗漏现象已经活跃了一千年,甚至更久。 (原标题:大量甲烷气体涌出美国东部海底) 发表在《自然•地学》上的研究称,在北卡罗来纳州与马萨诸塞州海域之间,最新发现了数百处海底气泡流,其中可能含有甲烷气体,预计这些气泡每年将给大气层或上层水域,增加90吨温室气体。 研究人员说,在深海中,由于海洋底部的水温升高,可燃冰可能发生分解,估计有三分之二的气体来自深海沉积物。这些气泡流是否会对气候和海洋化学产生影响,目前仍不清楚,但可能远远超出了气流自身。 http://discovery.163.com/16/0805/10/BTMTCVVT00014O6H.html 四川是加州的前车之鉴:高压甲烷天然气喷发是大震的前兆 已有 2262 次阅读 2016-10-24 05:54 四川是加州的前车之鉴:高压甲烷天然气喷发是大震的前兆 杨学祥,杨冬红 提要:综合分析表明,美国西海岸地下的甲烷高压气体是干旱、高温、龙卷风、暴雨、山火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大震发生的明显前兆。四川汶川地震是前车之鉴。 四川汶川 8 级地震源于天然气压力 2013 年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岳中琦提出和论证了, 2008 年 5 月 12 日 汶川地震是由地壳深部一股海量异常高密度、高压甲烷天然气体突然破裂,逃出其闭圈围岩,再沿龙门山深大叠瓦状推覆断裂和不整合接触带,高速运移、膨胀、破裂和喷出岩层和断层造成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747020.html 四川 8 级地震造成逾 8 万人遇难,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岳中琦经过 3 个月实地研究发现,灾区地层藏有 1.2 万亿立方米、珍贵的天然气藏在地底,造成气压囊,压力过大致引发地震,估计重灾区如北川、映秀等地区气压已释出,预计未来 100 年也不会再发生类似大地震。 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岳中琦自 2008 年 6 月起,联同 10 多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等专家,花逾 3 个月在四川地震重灾区汶川、北川等地勘察地质。结果发现,汶川地震的元凶是岩层之间储存大量高压天然气体,形成空气囊,气压不断增加而引发地震。他指地底蕴藏达 1.2 万亿立方米的可开采天然气,估计四川地震释出的天然气仅占总藏量 5% 至 10% 。四川地震发生一刻,有农民目睹映秀镇牛圈沟的地底喷出大量花岗岩、含煤的石头等。岳中琦解释,从喷出来的花岗岩发现有绿色化学风化腐蚀反应,证明岩层内有空间。他称,由于花岗岩与煤之间不断互相挤压逾数千年,将岩层间的空气囊形成巨大的气体压力,引发地震及喷出石头。 高压甲烷天然气喷发是大震的前兆 如果四川汶川 8 级地震源于天然气压力的论断成立,那么地震前兆在 2003 年和 2007 年就有明显的表现。 2003 年 9 月 15 日 晚 20 时 30 分,利川市建南镇黄金村三组一口废弃多年的盐井,突然发生天然气井喷,随后三天每天又增加一个井喷点。据目击者称,井喷现场气雾笼罩,从井喷点中心喷出的气柱高达 20 余米,周边约 50 米 范围内的地表植被均被熏死。据了解,最先发生井喷的“建盐 1 号”盐井,是恩施州地质大队于 1969 年所钻的一口卤水探井,地下深度约为 1000 米 ,该探井后交由利川盐厂管理。 1972 年,该探井因卤水耗尽而封闭 (http://www.cnhubei.com/200309/ca337811.htm) 。利川发生天然气井喷事故 (9.15) 表明地下气体处于高压极值状态 , 是某种自然因素在起作用。如果相关部门及时通报信息,提高防护级别,加强安全检查和采取防护措施,重庆井喷是可以避免的。 2003 年 12 月 23 日 重庆井喷并非偶然,与 2003 年 9 月 15 日 利川发生天然气井喷事件的时间同处于 2003 年 9-12 月的强潮汐时期。我们在《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3 年第 2 期预报 2003 年 9-12 月为强潮汐时期,在《西北地震学报》 2003 年第 1 期预报强潮汐可激发矿难。 2006 年 03 月 25 日 凌晨,在距离重庆开县高桥镇晓阳村罗家 2 井 1 公里处的河面上突然冒出一些 15 — 20 厘米高的浊水柱。现场一市民介绍,凌晨 5 点左右,伴随着“呯”的一声巨响,随后他又听到河岸上“哗哗”的传来水流声,经历了“ 12 · 23 ” 特大井喷后,他意识到又可能发生井喷。 2007 年 1 月 21 日 晚十九时五十分,重庆市双桥区通桥镇一旧温泉井喷出带有异味的水气混合物。中共双桥区委、区政府得知消息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疏散事发地周边一公里范围内的三千四百余群众,幸无人员伤亡。后经确认,井喷气体为硫化氢和甲烷的混合气体。据介绍,出事矿井业主为重庆金谷集团所属的龙湖旅业公司,由重庆长江地质勘测设计院设计施工,于二 00 五年开钻,后因未钻出温泉而废弃。该井已钻到地下一千六百四十二米处的嘉陵江石灰岩底层。现场指挥部专家认为,废弃时封井不规范,加之井内富含天然气、长期集聚增大压力,导致事故发生。 这五次井喷事故表明四川地下天然气的压力逐渐增高,已经达到自然喷发和人为激发喷发的程度。强潮汐也是激发井喷的重要因素。 2003 年 9 月 15 日 晚 20 时 30 分,利川市建南镇黄金村三组一口废弃多年的盐井,突然发生天然气井喷,随后三天每天又增加一个井喷点, 2003 年 9 月 11 日 为日月大潮;公元二 OO 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北京时间二十一时十五分重庆市开县高桥镇小阳村黄泥垭口附近,正在施工的中国石油川东钻探公司川东北气矿罗家 16# 井发生井喷, 2003 年 12 月 23 日 为日月大潮, 24 日为月亮近地潮。 2003 年 9-12 月为强潮汐时期,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时间间隔不超过 2 天。 我们在 2007 年 1 月 11 日 预警: 2007 年 1 月 17 日 月亮在南纬 28.44798 度, 19 日为日月大潮。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相差不超过 2 天,潮汐南北震荡的幅度较大, 22 日为月亮近地潮,与日月大潮相差不超过 3 天,因此, 17-22 日潮汐强度较大。 2007 年 1 月 30 日 月亮赤纬角最大,为 28.5 度, 2 月 2 日 为日月大潮,相隔时间不超过 3 天,因此, 1 月 30 日 - 2 月 2 日 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这两段时间可激发冷空气活动、暴雪、地震火山活动、矿难、空难。二十一日晚十九时五十分,重庆市双桥区通桥镇一旧温泉井喷提供了新证据。 重庆井喷的全球地震背景值得关注。 2003 年 9 月至 12 月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所发生了一系列频繁灾害: 9 月 15 日 ,中国利川发生天然气井喷事故。 9 月 27 日 、 9 月 28 日 、 10 月 1 日 ,俄罗斯、蒙古、中国三国交界处先后发生 7.9 、 6.9 、 7.3 级三次大地震。 9 月 22 日 ,缅甸中部地区的勃固省和马圭省发生里氏 6.7 级强烈地震。地震的震中位于首都仰光以北大约 350 公里处。地震造成部分佛塔、房屋和桥梁不同程度的毁坏。 9 月 26 日 ,日本北海道东南约 80 公里海域先后发生里氏 7 级和 8 级两次强烈地震,随后又发生多次余震,至少造成 591 人在地震中伤亡。 12 月 22 日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里氏 6.5 级地震,震中位于加州中部海滨城市圣西米恩市以东大约 11 公里处,至少造成 3 人死亡, 50 人受伤。 就在中国重庆开县境内发生天然气井喷的第三天,即当地时间 12 月 26 日凌晨 5 点半 左右,伊朗克尔曼省发生里氏 6.3 级强烈地震,始建于公元前 15 世纪的巴姆古城一夜之间被毁,造成至少 5 万人死亡, 5 万人受伤。 我们在 2006 年接连发表了两篇四川地震预警的文章。一篇为《关注 9 月 22 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另一篇为《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文中指出, 2006 年年重庆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已经对强震的严峻形势做出了预警,我们已经在《关注 9 月 22 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一文中作了论述。重庆高温不仅与气象有关,而且与构造活动有关,根据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和耿庆国的旱震理论,地下热能的异常释放同样会导致干旱、高温和地震。 9 月 16 日 的石棉地震和 9 月 22 日 的兴文地震就是证据。 2006 年重庆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已经对强震的严峻形势做出了预警,我们已经在《关注 9 月 22 日 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一文中作了论述。 2006 年 9 月 16 日 的石棉地震和 9 月 22 日 的兴文地震是地球固体潮对 9 月 22 日 日与大潮和 9 月 15 日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的回应,而重庆自 9 月 18 日 到 23 日的持续高温是对地下热能异常释放的回应。同期构造运动的异常也可以作为旁证。 自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之后,重大自然灾害接连不断。本次事故看似人祸,实际上主要是自然因素。印尼地震海啸和毒泥浆狂喷都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海底压力增大的结果。在海平面上升剧烈地区,将面临同样的问题,井喷事故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诗都阿佐县发生的天然气井喷发泥浆事故仅仅是一个警示信号!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失去冰盖的大陆地壳均衡上升,增高海面的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形成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运动。在球面上,海洋地壳下降,将挤压大陆地壳收缩,陆海边缘是强烈的挤压带。阿尔卑斯 - 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是正交的,地震的顺序表明地球表层形变的必然过程,可以通过历史地震记录来寻找规律。南北对称,东西呼应,这是一般规律。一处的破裂为另一处的破裂创造条件。 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西南-东北消减带(海洋地壳下沉潜没于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西太平洋地震带,美国加利福尼亚地震和智利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另一部分——东太平洋地震带。今后,堪察加 - 日本 - 菲律宾 - 苏门答腊一带的地震活动可能加强。这将为苏门答腊和日本的大震扫清障碍。在全球变暖,海平面急剧上升,海底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强潮汐震荡将增大地震、火山、井喷活动的发生几率。井喷可以释放地下能量,降低大震集聚能量的风险。井喷和天然气采区降低地震风险的预测得到证实。 大量事实表明,大陆地壳的地应力已经处于临界状态,一经强潮汐激发,就会引起相应的异常现象。我们认为,中国大陆呈现出的地热、地动、地震异常主要起源于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海洋地壳在加载的海水压力下均衡下沉,挤压地下流体向大陆地壳下运动,并沿大陆断裂带上升,形成热异常区。 四川重庆热异常非常突出,形成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在于四川的特殊地形地貌。四川盆地四面环山,地势低洼,是众多江河的聚集之地。剥蚀沉积作用使卸载的高山上升,加载的盆地下沉。山地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加剧了这一过程。 2003 年 12 月 23 日 的重庆井喷和 26 日的伊朗地震,预示大陆地壳已处于强应力状态。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表明消失了近 30 年的 8.5 级强震的重新回归,全球将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动时期,它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相对应。 天然气压力引发地震、井喷减压缓解地震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9151.html 美国是否在重复“四川汶川地震模式” 我在 2014 年 1 月 14 日 指出,一场特大地震的形成需要积累地下巨大的能量,中国四川汶川 8 级地震就经历了这样一个明显的能量积累过程。 2003 年 9 月 15 日 晚 20 时 30 分,利川市建南镇黄金村三组一口废弃多年的盐井,突然发生天然气井喷,随后三天每天又增加一个井喷点。 2003 年 12 月 23 日 发生重庆井喷。 2006 年 03 月 25 日 凌晨,在距离重庆开县高桥镇晓阳村罗家 2 井 1 公里处的河面上突然冒出一些 15 — 20 厘米高的浊水柱。 2007 年 1 月 21 日 晚十九时五十分,重庆市双桥区通桥镇一旧温泉井喷出带有异味的水气混合物。 这五次井喷事故表明四川地下天然气的压力逐渐增高,已经达到自然喷发和人为激发喷发的程度。强潮汐也是激发井喷的重要因素。 2006 年四川遭遇百年未遇大旱; 2008 年初中国南方发生罕见冰雪冻灾; 2008 年 5 月 12 日 中国四川汶川发生 8 级地震; 2009 年 7 月 4 日 地震灾区遭遇“ 7.14 ” 暴雨洪涝灾害; 井喷 - 干旱 - 地震 - 暴雨的灾害链值得关注。 美国也经历了同样的灾害链过程: 2011-2012 年美国发生罕见干旱和高温; 2013 年美国发生多次暴雨和龙卷风等极端灾害; 2014 年 1 月美国遭遇极地蜗旋袭击,发生 20 年未遇极寒。 巨大的能量在美国积累,中国四川汶川 8 级地震就经历了这样一个明显的能量积累过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8993.html 2016 年从美国西部海岸上百个最新发现的深海喷口处涌出甲烷,这是美国大震的前兆。 甲烷正从美国西海岸上百个深海喷口涌出 作者:徐徐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 2016/10/2311:52:24 甲烷正在从美国西部海岸上百个最新发现的深海喷口处涌出。“看上去,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加州的整个海岸是一个巨大的甲烷源。”康涅狄格州海洋开发信托基金创始人、董事 RobertBallard 表示。 由该信托基金所属船只——“鹦鹉螺”号操控的深潜器共发现了 500 个新的甲烷源。此项发现在日前于纽约举行的美国国家海洋开发论坛上得以展示。 不过,要确定来自这些甲烷源的气泡的具体成分,仍有很多工作待做。“我们的团队成员正在分析今年 6 月采集的大范围气体样本。”“鹦鹉螺”号首席科学家 RobertEmbley 介绍说。 Embley 同时表示,此前来自类似地点的样本主要是甲烷,但由水和甲烷构成的甲烷水合物也可以形成。 甲烷拥有加速全球变暖的潜力,因为它锁住热量的效率是二氧化碳的 40 倍。弄清楚有多少甲烷正在从这些喷口处涌出以及有多少进入大气层,会使估测其未来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成为可能。“第一步是对目前有多少甲烷正从海底涌出获得一个基准值。” Embley 表示。 该团队认为,他们可能将在美国东部海底发现更多甲烷源。“我们希望能有机会在接下来的几个考察季,获得关于相关地点的更加全面的基本信息。” Embley 说。 在此次国家海洋开发论坛上得以展示的,还有种类繁多的罕见和怪异的海洋生物。它们是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所属的深海探险船——“俄刻阿洛斯”号操控的深潜器,于今年在马里亚纳海沟拍摄下来的。(徐徐)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10/358983.shtm 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我在 2012 年 2 月 20 日 指出,欧洲严寒和美国 40 年来最暖冬天引发了全球气候变冷还是变暖的大讨论,我们可能忽略了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北美会发生特大强震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 6 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 1 ―― 3 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据 2014 年 8 月 18 日 最新报道,美国重要粮仓加州,已连续 3 年干旱,气候专家预测未来加州干旱仍将持续,为节省用水,加州农民改变种植的农作物。 美国加州的大震正在孕育,已接近爆发极限。 2014-03-1013:18:14 美国加州附近海域发生 7.0 级地震,这是加州大震的前兆和证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0469.html 直到 2015 年 5 月,加利福尼亚州此前连年遭遇大旱侵袭。从中部山谷中的小型家庭农场到落基山脉的水力发电站均受到降雨减少的影响艰难求存,同时高涨的饮用水价格也使整个地区经济受到相当程度的打击。水资源价格上涨使许多农场被迫闲置土地,当地许多农业人口失去工作机会。 2015 年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雨水虽然能够缓解加州的干旱,但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近来在德克萨斯州以及俄克拉荷马州的暴雨已经让美国人心有余悸。在德克萨斯州,尤其是休斯敦地区,暴雪已经淹没了大片民房,并导致至少 10 人死亡。而在多山的加州,如果暴雨也像在德州和俄州一样在短短数周内倾斜而下,将会导致许多山体滑坡事件,对加州人民安全和经济影响可能还会更大。 1998 年加州连降暴雨导致多处山体滑坡,造成至少 2 亿美元经济损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683.html 美国灾难不仅如此,大震的脚步也越来越近。 甲烷正从美国西海岸上百个深海喷口涌出,这是加州大震的前兆。四川地震前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 一场特大地震的形成需要积累地下巨大的能量,中国四川汶川 8 级地震就经历了这样一个明显的能量积累过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8993.html 美国加州最近山火敲响警钟 美国加州的干旱已经连续 5 年, 2015 年发生超级厄尔尼诺, 2016 年发生拉尼娜,美国大震的前兆已经非常明显。 美国加州最近山火敲响警钟! 关注 9-12 月强潮汐时期的地震高潮。 9 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2016 年 9-12 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33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9587.html 杜乐天认为,山火可能源自地下排气,雾霾与地震的关系值得研究:关注杜乐天的地球排气理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0150.html 岳中琦认为,存在地震的天然气爆发成因和雾霾的天然气成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101036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747020.html 最新结论 综合分析表明,美国西海岸地下的甲烷高压气体是飓风、干旱、高温、龙卷风、暴雨、山火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大震发生的明显前兆。四川汶川地震是前车之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048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4884.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1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超级灾害链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你做好准备了吗?
杨学祥 2016-5-6 09:11
超级灾害链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你做好准备了吗? 杨学祥,杨冬红 加拿大发生史上最恐怖灾难: 10 万人逃离,城市一片废墟 "现在全城市民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撤离,无论你现在哪里!无论你是否自己开车,或是搭政府疏散车!跑,快跑( RUN !)"   让我们来看看 FortMcMurray 的具体位置。 FortMcMurray 是加拿大最大的石油基地(最著名的石油城)。当前几年全球油价飙升时,这里的油砂( oil sands )是全世界大公司眼中的"抢手货"。   当时, FortMcMurray 石油产量几乎高达加拿大全国石油产量的 1/3 。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大石油公司在这里投有投资。 2010 年中石化出资 46.5 亿美元购买 Syncrude 百份之九的股份,仍然是至今中国企业在加拿大最大的一笔投资。(所以这里有不少中国人)   随着全球石油价格的下跌,这两年 Fort McMurray 人日子特别难!这里现在的失业率可能是全加拿大之最了。   这场山森大火简直对当地人是"雪上加霜"的打击! BBC 的报道称,"大火可能永远的摧毁这座城市。"当地居民 Mary 哭道:"现在我们真的什么都没有了,一切的一切!"   不过,对于更多的人来说,现在还不是停下来哭的时候!   跑!撤离! RUN , RUN 。。。(广播,电视里不停的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撤离!) Fort McMurray 现在就像战场。。。 让我们一起为麦克默里堡祈祷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5213.html 干旱 - 高温 - 林火 - 地震的超级灾害链 2012 年 2 月 20 日 我们在《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中指出,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 6 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 1 ―― 3 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我们在 2015 年 10 月 23 日 指出,美国加州严重干旱已经持续了 4 年,发生强震的可能性逐年增强。 3 年过去了,美国加州干旱持续发展,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9236.html 我在 2014 年 1 月 4 日 指出, 1 月 2 日 美国遭暴风雪袭击积雪成灾。美国的自然灾难刚刚开始: 2012 年高温干旱和 2013 年极端天气, 2014 年将持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83.html 2016-05-05 02:30:17 北京青年报报道,加拿大北部艾伯塔省石油重镇麦克默里堡自 1 日起受林火侵袭,火势 3 日迅速蔓延。 4 日,应急部门下令这座城市的 10 万居民全部撤离。 http://news.sohu.com/20160505/n447705130.shtml 新华网 2015-8-3 08:49:16 报道,加拿大温哥华近日遭遇史上罕见的严重干旱,为保障淡水储备,市政府严格限制城市用水。 http://canada.eastday.com/n23/u1ai156437.html 2016-04-21 365netTV.com 加拿大网络电视报道,日本连续两次 6 级以上强震、厄瓜多尔尔 7.8 级强震、汤加 6.1 级地震。最近,绰号“火环”的环太平洋地震带接连发生强烈地震,不仅已造成数百人死亡,也引发全球恐慌,这一连串发生的地震之间是否有关联,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否已切换到震动模式。而更加让人感到担心的是,温哥华就在这个可怕的“火环”上。 可怕的预测:超级大地震将至! 至少有 4 次 8 级大地震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地震学家担心,最近接连发生的地震有可能是环太平洋地震带超级大地震的先兆,目前状况很可能引发至少四次 8 级以上的地震。假如它们推迟发射,则多个世纪以来累积的压力会引发更多灾难性的超级大地震。 而早在 2010 年,科学家就曾预测,北美洲西北海岸将在不远的未来爆发一场里氏 9 级的超大规模地震,美国的西雅图、波特兰以及温哥华都将深受其害。 卡斯卡迪亚断层 九级地震随时爆发 西岸 9 级地震几率 80% http://www.londonchina.ca/thread-141512-1-1.html 我们在 2016 年 5 月 5 日 指出,加拿大发生森林火灾:干旱 - 林火 - 地震灾害链正在形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515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5209.html 加拿大发生史上最恐怖灾难: 10 万人逃离 城市一片废墟 让我们一起为麦克默里堡祈祷吧! http://vnetcj.jrj.com.cn/2016/05/05225620921563.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5213.html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和 2015-2016 年超级厄尔尼诺惹的祸 我在 2008 年 9 月 16 日 指出,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因而也是未来可能的严重干旱的爆发时期。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们必须做好预防严重干旱发生的准备。 我们认为, 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 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 。世界市场不是中国的可靠粮仓,天灾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困难。 2007 年世界粮食危机值得关注。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19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577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760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8959.html 我在 2010 年 4 月 12 日 指出,尽管气象界对旱涝发生的原因和特征争论不休,下一场灾害是干旱已经成为事实。在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干旱带来的不仅仅是自然灾害。对当前全球气象灾害频发,特别是东南亚和中国西南干旱,我们不能轻描淡写,掉以轻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50014.html 我们在 2008 年指出, 1998 年是最热的年份, 1997-1998 年 20 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 1995-1997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 1998 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 1998 年 6 月至 2000 年 8 月的强拉尼娜事件( 1999 年全球强震频发)和 2004-2007 年印尼苏门答腊 3 次 8.5 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 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 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2014 年成为 1880 年有记录以来最热年,验证了我们的预测。 2015 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两者叠加,将导致 2015 年开创最热年新纪录,并导致我国北方严重干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3382.html 我们在 2013 年 2 月 28 日 指出,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 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世界市场不是中国的可靠粮仓,天灾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困难。 2007 年世界粮食危机值得关注。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19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5779.html 我们在 2015 年 1 月 25 日 指出,厄尔尼诺和最热年可能重现江湖。如果 2015 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高温、干旱、洪水将接连发生。监测厄尔尼诺非常关键。 2014 年为太阳黑子峰值,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2015 年如果发生较强厄尔尼诺,那么 2015 年的严重灾害将持续发生:强震、流感、旱涝、雾霾和严重低温冻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7952.html 如果 2015 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高温、干旱、洪水将接连发生。监测厄尔尼诺非常关键。 高度关注 2015 年警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254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5093.html 2015 年厄尔尼诺现象致亚洲大旱,国际米价飙升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856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50014.html 2015 年再创高温新纪录,证实了我们的预测。 新的警钟:林火不是灾难的终结 旱震灾害链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从美国到北美洲 从干旱到林火。强震到来已为期不远。 关注大火! 关注强震! 2016-2018 年危险期:干旱 - 高温 - 林火 - 地震的超级灾害链已经形成并加快了脚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7325.html 2016 年至 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147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4983.html 高温、干旱、林火是前兆。 现实灾害程度比我们预想的要严重。 临难逃命,仓促应对,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 2015-2016 年超强厄尔尼诺增大了灾害程度。 相关报道 加拿大发生史上最恐怖灾难: 10 万人逃离 城市一片废墟 2016-5-5 22:56:00 来源:加拿大家园   这不是好莱坞大片拍摄现场,这可能是加拿大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疏散和营救! 昨天,加拿大麦克默里堡( Fort McMurray )政府下令全城开始强制疏散令! 10 万人开始以最快的速度大撤离! 你先感受一下, Fort McMurray 现在全城的情况有多危机! 加拿大发生史上最恐怖灾难: 10 万人逃离,城市一片废墟,情况仍加拿大发生史上最恐怖灾难: 10 万人逃离,城市一片废墟。 阿尔伯塔省长 Rachel Notley 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 5 月 3 日 是'毁灭性的一天',麦克默里堡的山火已失控,大火已经烧到了城市中心地带。消防人员被野火的速度和力量压倒了。 火势蔓延迅速,已经失控 "现在全城市民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撤离,无论你现在哪里!无论你是否自己开车,或是搭政府疏散车!跑,快跑( RUN !)"   让我们来看看 FortMcMurray 的具体位置。 FortMcMurray 是加拿大最大的石油基地(最著名的石油城)。当前几年全球油价飙升时,这里的油砂( oil sands )是全世界大公司眼中的"抢手货"。   当时, FortMcMurray 石油产量几乎高达加拿大全国石油产量的 1/3 。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大石油公司在这里投有投资。 2010 年中石化出资 46.5 亿美元购买 Syncrude 百份之九的股份,仍然是至今中国企业在加拿大最大的一笔投资。(所以这里有不少中国人)   随着全球石油价格的下跌,这两年 Fort McMurray 人日子特别难!这里现在的失业率可能是全加拿大之最了。   这场山森大火简直对当地人是"雪上加霜"的打击! BBC 的报道称,"大火可能永远的摧毁这座城市。"当地居民 Mary 哭道:"现在我们真的什么都没有了,一切的一切!"   不过,对于更多的人来说,现在还不是停下来哭的时候!   跑!撤离! RUN , RUN 。。。(广播,电视里不停的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撤离!) FortMcMurray 现在就像战场。。。   不要以为 FortMcMurray 的撤离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场的火势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你来感受一下。。。   官方说, 17,000 名居民向北逃离城市, 35,000 人向南驱车逃离城市,至少有一半人前往 430 公里 外的埃德蒙顿。   冒着近在咫尺大火,路上行驶的撤离车辆会让你以为是"中东战争"的现场。。。   撤离路线中的 63 号高速公路严重堵塞,极度危险!   你需要在这样一条路上撤离!大火随时扑向你。。。   撤离时前方加油站爆炸。。。(这不是在伊拉克)暂不清楚有无人员伤亡。   消防队长 DarbyAllen 说,笔架山( BeaconHill )附近"已经失控",野火吞没城市,烧毁许多住宅。   他们预计 5 月 4 日 情况可能同样糟糕,预计炎热干燥的天气将继续,气温高达 30 摄氏度 , 5 月 4 日 阵风可达 50 公里 / 小时,风助火势,进一步加大救援难度。   总理小特鲁多也停止"耍宝"了,紧急和内阁成员商讨应对之策。   很多人使用社交媒体公布遭到野火包围的城市的照片。   一位居民发推文说,"我出来了,我安全了,我从来没这么害怕过,为我的家祈祷。" 160 个 RCMP (骑警)在场协助居民疏散,同时为有医疗事故的市民,提供直升机送院服务。(好样的!)   疏散造成 63 号高速公路堵车,提供床铺和餐点的疏散点油砂营人满为患。。。   不过足以让加拿大人骄傲的是,在如此紧急关头的撤离,没有一辆车抢道,加塞。所有人都井然有序,相互安慰,互相帮助。(上图右边至少还有一个车道,没有警察现场疏导,没有一辆车抢道!)   在危难时刻,加拿大人更多的是选择帮助别人!为麦克默里堡的居民们提供临时床铺和饮食。   相互帮助,把水给最需要的人。。。   这个小姑娘在临撤离前救出了 11 只猫和 6 条狗狗。。。   面对灾难,加拿大人加入了帮助素不相识人的行列! BC 省列治文华裔市民李女士说,她的母亲移民麦梅利堡已 33 年,当周二接到疏散通知时,大火已烧近她母亲住的公寓。浓烟令她双眼流泪,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能以逃离火海。   现在,撤离仍在继续。阿尔伯塔省长 Rachel Notley 说,根据天气情况判断火势仍有扩大的趋势。全省所有能调动的消防员都在第一线奋力扑救山火。(向他们致敬!)   也许只有在最危难的时刻,我们才能感受到加拿大人相互之间的情感有多真挚!   让我们一起为麦克默里堡祈祷吧! Don't cry , Fort McMurray ! We standwith you. 别哭,我们永远在一起! http://vnetcj.jrj.com.cn/2016/05/05225620921563.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5213.html 相关资料 美国迎历史性暴雪:美国的自然灾难刚刚开始的预测得到证实 已有 1360 次阅读 2014-11-21 13:35 | 个人分类 :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 观点评述 | 关键词 : 美国灾难 严寒暴雪 高温干旱 点源喷发 推荐到群组 我在 2014 年 1 月 4 日 指出, 1 月 2 日 美国遭暴风雪袭击积雪成灾。美国的自然灾难刚刚开始: 2012 年高温干旱和 2013 年极端天气, 2014 年将持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83.html 2014 年 11 月,美国迎来历史性暴雪,创纪录的寒潮席卷全美国, 50 个联邦州气温全部低于零摄氏度,就连夏威夷也结了冰,创美国 38 年最低气温纪录。美国东北部更是遭遇最强暴风雪,纽约州州长安德鲁·科莫在受灾最严重的布法罗市称“这是历史性暴风雪”, 3 天降雪量逼近年均降雪量。美国国家气象局表示,部分地区可能打破 1.93 米 的单日降雪量纪录。 2012-2014 年美国从高温干旱到暴雪严寒,气象能量集中在美国发生,符合点源喷发机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633.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3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干旱和林火是北美9级地震的前兆:祸福轮流转 是非化尘埃
杨学祥 2016-5-6 05:32
干旱和林火是北美9级地震的前兆:祸福轮流转 是非化尘埃 杨学祥 昨天我们发表了博文:北美9级大震前兆:干旱-林火-地震灾害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5157.html 网友魏焱明 2016-5-5 20:12指出,温哥华乃大陆炒房客最爱,也是著名的二奶村,他们的财务比房子抗震能力强 博主回复(2016-5-6 05:16): 冒险的代价 人无千日好, 地有百年灾。 祸福轮流转, 是非变尘埃! 博主回复(2016-5-6 05:12):在灾害到来之前,富人们还未做好准备,地震是财富的可怕黑洞。 加拿大的干旱林火发生过程和美国加州是一样的:这就是规律。 相关报道 加州林火惊动奥巴马持续超一周吞噬1200民宅 时间:2016-04-22 00:58 原标题:加州林火惊动奥巴马 持续超一周吞噬1200民宅 资料图:加州山地牧场遭到山火吞噬。   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2016年4月22日宣布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地区的山林大火属于重大灾难,将调动联邦资金用于灾后重建及善后事宜。   这场山林大火发生在旧金山以北大约145公里处的莱克县,目前已经持续超过1个星期,吞噬了至少1200栋民宅,造成至少3人死亡、2人失踪。   眼下当地消防部门已经控制住79%的火势。据了解,这场林火的过火面积已达306平方公里,是加州迄今最为严重的山林大火之一。   莱克县治安官办公室22日说,该县数以千计居民已经逃离家园,最初接到的报告是15人失踪,但随后陆续找到其中的13人,只剩2人下落不明。   “我们希望尽快找到失踪人员下落,让他们与亲友团聚,”莱克县治安官布莱恩·马丁说。   奥巴马宣布这场林火为重大灾难,意味着相关联邦资金立即被启动用于莱克县灾后重建、安置灾民、修缮房屋等用途。   除莱克县的林火外,加利福尼亚州其他地区还有多场山林大火有待扑灭,并且出现了人员伤亡、上百栋民宅损毁。加州州长杰里·布朗已经申请把其他几场林火也定性为重大灾难,但尚未获奥巴马批准。   美国今年遭遇罕见干旱,加州等地的林火比以往更加肆虐。加州消防部门发言人丹尼尔·伯兰特说,仅上个星期,他们就收到150起林火报告。加州紧急情况应对部门发言人布拉德·亚历山大表示,评估这些林火造成的经济损失需要耗费较长时间,但预计数字不会低。(杨舒怡)(特稿·新华国际客户端) (来源:新华网) http://www.mtxh.cn/a/guojixinwen/2016/0422/111799.html 加拿大发生森林火灾 10万人紧急疏散 2016-05-05 02:30:17来源:综合作者:北京青年报   加拿大北部艾伯塔省石油重镇麦克默里堡自1日起受林火侵袭,火势3日迅速蔓延。4日,应急部门下令这座城市的10万居民全部撤离。   借助高温大风火势迅速蔓延   这场林火1日从麦克默里堡西南部燃起。截至3日,过火面积已达2650公顷,主要影响麦克默里堡南部地区。先前一份疏散令主要针对南部地区的近3万人。   消防人员先前已“接近控制”火情,但在高温和大风作用下,火势3日迅速蔓延。上传至微博客网站“推特”的照片显示,整座城市上空浓烟密布,居民争相开车出城躲避,堵车严重。   市民尼克·桑德斯告诉路透社记者:“浓烟滚滚,布满了整座城市,太糟糕了。你可以看到不远处的树正在燃烧。”   艾伯塔省省长蕾切尔·诺特利说,尚未收到林火致人伤亡的报告。省应急部门官员斯科特·朗说,当地已有数栋建筑起火;另据法新社4日报道,已有一座房车露营公园被大火吞噬、一家加油站因起火爆炸;应急部门官员告诉美联社记者,数处居民区被大火焚毁,眼下还不清楚有多少栋房屋损毁。   全市紧急疏散直升机送病人   由于火势迅速向城北蔓延,艾伯塔省应急部门3日晚些时候发布紧急疏散令,对麦克默里堡全市10万人实施强制性撤离。   省长诺特利说,将竭尽所能确保所有人安全,正考虑用直升机运送需要接受医疗救助的人。“这是艾伯塔省有史以来因火情而导致的最大规模疏散。”   目前,市政府建议疏散人群前往城北的油砂矿工帐篷避难。“我们需要更多帐篷,我们已经为大约6000人提供了避难处,但我们需要更多,相关工作正在展开”,诺特利说。   市民卡萝尔·克丽丝琴驾车带着孩子躲避林火。她在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说:“当你离开时……就知道十有八九再也见不到自家房子了。堵车时,你会发现山上的树在着火,而那里是你住的地方,然后我就会想,‘天呐,我们幸好及时出来了’。”   去年降雪少导致火险高   这是麦克默里堡一年来第二次经历大火。去年5月,林火导致数百名油砂开采工人撤离。加拿大西部山区森林火灾时有发生,与艾伯塔省相邻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基洛纳地区曾多次遭遇林火,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03年,林火席卷250平方公里的区域,造成约2.7万人疏散、200多所房屋被毁。   去年冬天麦克默里堡降雪少于往年,加上今年春季天气较为暖和,干燥高温导致当地一些地区发生林火的风险较高。   文/杜鹃(新华特稿) (责任编辑:郝龙 UN654) http://news.sohu.com/20160505/n447705130.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619 次阅读|0 个评论
NPR的美东南Megafires林火系列报道
hongyuhuang2011 2012-8-28 15:48
Megafires: mega+fire 大火?根据受灾的森林面积,我国的规定是: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一千公顷;特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一千公顷以上。Megafires 应该可以算是特大森林火灾了。 http://www.npr.org/series/158936457/megafires-the-new-normal-in-the-southwest 林火本是自然生态系统循环演化中的一部分。一方面近百年来美国林务局的森林防火政策和设立的自然保护区,促进了森林的密集生长,准备了大量的燃料;人口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使人与自然的接触越来越近,缓冲区愈来愈小;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又将情形变得更加复杂。 几个因素相结合、作用,就形成了the perfect storm。报道涉及了森林生态、森林管理政策、林火等内容,饶有趣味,促人思考。
个人分类: 缤纷万象|31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西伯利亚的林火
hongyuhuang2011 2012-7-19 15:06
http://earthobservatory.nasa.gov/IOTD/view.php?id=78515src=eoa-iotd 壮观的卫片: acquired July 10, 2012 download large image (712 KB, JPEG, 2400x3000) acquired July 10, 2012 download GeoTIFF file (11 MB, TIFF) acquired July 10, 2012 download Google Earth file (KMZ) As in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and northern Canada, Russia is ablaze. On July 11, 2012, more than 25,000 hectares (97 square miles) of forests were burning, according to the Russian Federal Forestry Agency. Most of the fires—uncontrolled wildfires in boreal forests—were in central and eastern Siberia. Fires had engulfed 10,500 hectares in Krasnoyarsk, 6,300 hectares in Tomsk, and 2,400 hectares in Yakutia. Yugra, Sakhalin, and Khabarovsk also had large fires burning. The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on NASA’s Aqua satellite captured this image of fires burning in Yakutia on July 10, 2012. Thick smoke billowed from numerous wildfires near the Aldan River and blew to the north. Red outlines indicate hot spots where MODIS detected unusually warm surface temperatures associated with fires. Smoke from large wildfires in Siberia can be lofted high enough into the atmosphere for winds to push the plumes across the Pacific Ocean to North America. On July 8 and 9, 2012, smoke from Siberia arrived in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and caused ground-level ozone to reach record high levels. On July 6, NASA Goddard Space Flight scientist Jon Ranson —who is in the midst of a field expedition in Siberia—observed the fires firsthand during a flight between St. Petersburg and Krasnoyarsk. He described the scene on the blog he’s using to chronicle the expedition: “We left St. Petersburg near sunset, with the sun low on the horizon. Smoky sunsets create very red skies, and the colors were pretty spectacular. It reminded me of the sunsets I saw just a few weeks ago when I visited Greely, Colorado. I was close to the High Park fire, and the sky was an amazing, blazing orange at sunset. That was only one fire, however. Dozens, or maybe hundreds, colored the sky on July 6 as we passed above the smoke. We flew over a huge, curving river of thick smoke. It truly looked like a river flowing, I think, generally north to south.” Ranson’s team, which conducted field research in Siberia in 2010 as well, is researching whether global warming is affecting the fire return interval (the amount of time that elapses between fires in a given area) at a field site in northern Siberia. Scientists expect that the return interval will decrease in the future and that wildfires in Siberia will become more frequent. Ranson touched on the topic in the same blog post: “In 2010, we came to Siberia by way of Beijing because the forests around Moscow were burning. That year, we worked an area north of Tomsk, near the Ob River. We didn’t have fire there that year, but we did see some fairly fresh burn scars. Now, two years later, our flights are again delayed by widespread blazes in taiga. And our 2012 study area appears to be on fire—so soon. It is sobering to realize that in two years so close together that the taiga has suffered such extreme fires. Is this the result of climate change? Or a freak occurrence? What I know, for sure, is that these fires appear to be consuming a lot of forest. They must be releasing a whole lot of carbon into the atmosphere, and what happens here does affect the rest of our world.” References Calgary Herald. (2012, July 11). Smoke from Siberian fires Raises Ozone Levels in B.C. to Record Levels. Accessed July 11, 2012. Interfax. (2012, July 11). Over 25,000 Hectares Engulfed by Wildfires in Urals and Siberia. Accessed July 11, 2012. Further Reading Ranson, J. (2012, July). Siberia 2012: A Slow and Smoky Arrival. Notes from the Field. NASA Earth Observatory. (2012, June 19). Siberia Burns. NASA. (2012, June 19). Satellite See Smoke from Siberian Fires Reach the U.S. Coast. Accessed July 11, 2012. NASA image courtesy Jeff Schmaltz, LANCE MODIS Rapid Response. Caption by Adam Voiland.
个人分类: 缤纷万象|2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林火之澳洲经验
fpe 2010-8-10 11:07
林火之澳洲经验 最近,有人在网上共享了去年澳大利亚的 Black Saturday 大火的调查报告,以帮助消防工作者认识当前正在发生的俄国森林大火,报告很长,全文刊登在 http://www.royalcommission.vic.gov.au/Commission-Reports/Final-Report ,有兴趣的人可以自行阅读。 我一向认为,林火的关键不在失火原因,而在于导致火灾蔓延的气候条件。一般大型火灾 Conflagration 发生在早春(如大兴安岭 5 6 大火),或初秋(如 1871 年的芝加哥大火),这两个时段都比较干燥,所谓的防火重点时段。但是,去年的澳大利亚大火和今年的俄国大火,都是发生在盛夏,似乎违反常规(因为此时的空气湿度大,不适合火灾蔓延)。但是,如果气候比较反常,高温与干旱相联系,那就有可能导致大火了。在历史上,笔者所知道的夏季大火的案例有: 1. 《左传》召公十八年, 夏五月壬午,宋、卫、陈、郑灾。 四个小王国同时遭受火灾,意味着这是气候导致的灾难。 2. 公元 64 年 7 月 18 日晚,从罗马圆形竞技场附近突然开始的失火引发了一场可怕的城市火灾,史称著名的尼禄大火, 全城14 个区中有 3 个区完全过火烧毁,只有 4 个区被保存下来,其他 7 区部分过火严重受损,过火面积占罗马城的三分之二。 3. 元和七年、八年 (812 、 813 年 ) ,柳宗元在贬为永州司马时,火灾十分严重,日夜数十发,少则五六发,弄得老百姓不敢烧饭,夜里不敢点灯,且都爬到屋顶上守望火警,疲惫不堪。只有这两个时段火警频发,说明当时气候有利于火灾蔓延。 4. 1988 年 7 月 14 日开始的黄石公园大火, 9 处人类失火, 42 处雷电引火。过火面积 32 万公顷,占公园总面积的 45% 。 5. 2009 年 1 月最后一周的维多利亚在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和长期的热浪。墨尔本温度高于 43 C 首次连续三天,这是有纪录以来的第一次。 2 月 7 日星期六是预计将达到 40 多岁的低气温,伴随强风。维多利亚州总理约翰布兰比形容为该州如同 引火柴一样干燥 。结果预报的结果在 2 月 7 日兑现了,全州发生人们最担心的火灾。在该州的许多地方 11.00 时气温接近 40 ℃,后来升高到 45 ℃左右。许多地区经历了破纪录的最大值,包括墨尔本,达 46.4 摄氏度。随着时间的流逝,上午的强风增加到暴风,下午整个州的风向发生改变,大大加剧了火灾。委员会获悉,当天发生了 316 起草地,丛林或森林大火。其中,在发行的报告中,该委员会详细研究了 15 次火灾已经造成(或有可能造成)最大破坏的火灾。 但凡失控的林火,总是要提到一种暴风,导致火势无法控制。其实这种暴风是火灾本身造成的,是火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著名的火致暴风有 1. 1923 年东京大地震引发的大火, 发展带来的火旋风,一次性烧死在广场避难的 4 万名地震幸存者。 2. 1987 年 5 月 6 日, 大兴安岭大火在零散规模的火灾不能控制的两天后,开始失控,肆虐,形成火致流动,也叫做火旋风。 3. 1988 年黄石公园大火,也有一个失控的转折点,是以风向突然改变,消防队员措手不及为标志。 4. 1991 年 Oaklandhills 湾区大火,事后伯克利教授 Pagni 使用 Baum 与 McCaffrey 的火致流动理论,根据气象资料复制了火场气象流动的变化,证实了火旋风的生成是火灾能量释放的结果。 所以,火场发展具有难以预测性,这是因为风助火势,火致流动,相互耦合的影响,很难预报。林区火灾的预报,应当是中长期的天气预报,根据燃料的干燥程度,确定火灾风险,并相应地准备应急队伍。 除了那一次大兴安岭大火,中国的林火是比较少的,原因是植被破坏严重,燃料难以蓄积。同样,英国也是这个问题,民用燃料很早就消耗了森林,因此野火不多。目前,主要关注林火的两个国家是美国和澳洲。俄国和加拿大紧跟其后。 最近的林火高发局面,似乎和气候的反常有关,笔者不是气象研究人员,不能准确定义导致火灾蔓延的气候特征,但我知道有一种可能性导致火灾高发,也希望从重大历史火灾中找到线索。如果有气象工作者对这种特殊的火灾气候感兴趣,请与我联系,这可是足以在Science上发表的课题,具有普适性和重大预报意义。特殊火灾既然在历史上有,未来就一定也会发生。未雨绸缪,就是科学的功用了。 有道是,星星之火可燎原,燎原大火因气候;风干物燥多风险,火致流动更失控。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4362 次阅读|3 个评论
说说俄国的林火
fpe 2010-8-6 21:54
说说俄国的林火 严格说来,林火不属于消防工程。在美国,林火是农业部林业局所管辖的范围,消防是商务部标准局( NIST )的研究对象,后者关注于民用建筑火灾,所以以室内火灾为研究内容。当然不能严格区分,所以最近 NIST 也开始关注城乡结合部的火灾问题( WUI , Wildland-Urban Interface ),这是人类居住环境向野外大肆扩张的结果。 林火是一个典型的气候并环境问题,或者说一个哲学问题。燃料累积了,必然要烧掉,不是纵火,就是自燃,两种点火方式,在点火理论上,也没有严格区分(有研究者试图统一这两种方式)。不是有存活上千年的古树么?往往是孤立的,对环境没有影响,也不受环境影响的特例。埋到地下作煤炭?还需要有另外的地质条件才可以产煤,几乎不可能。一般情况下,森林产生的木材蓄积量,到一定时候一定要烧掉,这是林火历史学家 Stephen Pyne 的研究成果,其著名的历史科普《 Fire In America 》就是比较了古人的控火实践,结论是,对付林火的唯一途径是以火控火。在北美殖民者到达之前,美洲印第安人是执行季节性烧荒政策的(烧尽了地表灌木,就可以深入森林去打猎)。美国中部大草原,就是烧出来的。美国野牛,也是被印第安人通过烧荒驱赶到美洲东部的,被殖民者屠戮殆尽,关键是它们的生存环境不存在了。 此次俄罗斯大火,原始着火点有 589 处,有人类的失火,也有自燃或天火的可能性。俄罗斯地处寒冷地带,其长期保存的物种必然是抗火型的。南方林木移居北方,除了温度不适应,对于寒冷带来的干燥也不适应,因此容易虫灾和火灾(如我国 1987 年大兴安岭大火之后移植的外来林木,一直水土不服,主要是虫灾,如果气候适宜,则还会导致火灾,等着瞧吧)。一方水土养一方物种,都是上万年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能随便改变大自然的生态。 由于俄罗斯树种的内在抗火性,以及当地人口不足,导致火灾问题没有美国西部那么严重,因此在火灾来临时,手忙脚乱。当美国配备波音 747 执行灭火任务的时候,俄国只好动用最大直升机来灭火,这种方式是很不经济的,因为太耗能,也太危险(不能高飞),不是常规的选择。 虽然美国林业部有很多先进灭火手段,但对于大面积的火灾,还得靠人,所以有一种危险的职业,就是被飞机投放到原始森林去灭火的空降灭火队员(我国叫做森林警察,不过没有飞机)。同样,消防是一种奢侈行业,只有温饱问题解决了,才会想到安全问题。 大规模火灾问题,都是全球或局部气候走极端的结果。而且,气候变冷比气候变暖更容易发生火灾,原因么?干燥带来的物性改变导致火灾蔓延无法控制。气候适宜,燃料堆积,和应对不当是导致大型火灾的三个根本原因。 1987 年大兴安岭大火( 133 万公顷),包括春寒干燥,长期燃料堆积,人口管制放松导致盲流很多(有户籍可查的死者 210 人,那些没有户籍的呢?),长期忽视导致准备不足等,都可以从这三点来解释。舆论总是关注于灾难的人祸性,或偶然性,消防工作者总是看到其内在的必然性和天灾性,区别在于对火灾动力学中的物性的认识有差别而已。一年以后,美国黄石公园发生林火,规模也不小( 32 万公顷)。现在俄国过火面积不过是 20 万公顷,还算不上大火。 通常林业部门有林火30年周期的说法(见Stephen Pyne的名著),不过根据笔者收集的资料,其周期性不是很明显。如果上述周期性成立,那么俄罗斯大火不过是局部性的灾难,没有必要进行特别的注意,还有7到10年才会是下一个火灾频发的时段。但是,现在是全球变暖的政治和氛围,谁知道呢?那些气候专家随便忽悠,我们总能找到正面的或反面的证据的,气候问题,暂时无解。我对长期气候预报和特殊的火灾气候把握不好,因此在这里不敢预报结果。 顺便提一下,人类对于气候的影响,导致全球变暖,主要靠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冷,主要要烟尘微粒子。所以,俄国大火的长期影响是给大气层贡献阳光的屏蔽物,有可能加速全球变冷的进程。和年复一年的排烟囱相比,一次大火的环境污染很快恢复,但对气候的影响就很难说了。这是气候复杂性造成的结果。 有道是,春寒夏热易成灾,燃料蓄积终不免,人口散漫多失火,应对失当难控制。 图1。200年来,世界林火分布(主要来源于Wiki,不全)。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5040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2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