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风险管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风险管理、预警管理与应急管理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3-3-18 20:05
风险管理、预警管理与应急管理
  风险自古就存在,以社会学家贝克的说法,今天的社会更成了一个“风险社会”,每个人每个机构每个区域都要不断面临各类风险因素和可能的事件,但风险究竟是什么?风险有哪些特征和组成部人们对于这些问题答案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事实上今天也没有完全确定一致的结论。   风险更多是一种不确定性,不确定是否会发生,不确定发生的烈度方向,不确定事件发生后的损失,不确定人类应对风险的效率、效能、效果等等。   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预警和应急管理都是风险管理范畴的进一步延伸和具体化,风险管理更强调事前管理,主要涉及到风险的监测、识别、评估、转移、规避和控制等问题;而预警管理更多强调对于可以监测到的风险信号进行预先警示和提前预备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应急管理则不仅仅需要考虑事前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更会关注事发之后的处置、协调和救援等问题,面临着更为复杂且无法事先预知的实际情况的严峻考验。同时,它们又存在着许多相似和相通之处,因此一个领域的许多方法和工具可以直接延伸至另一个领域。   我们也可以认为预警管理和应急管理是风险管理这一母概念之下的两个子概念,它们在过程上前后相继并有所交叉,在逻辑上有着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见图 1 )。    图 1 风险管理、预警管理与应急管理的关系 1, 风险管理与安全科学   风险的概念古已有之,最初意味着可能遇到的危险,比如遭受野兽袭击或感染传染性疫情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风险的认识日趋深化,风险最终成为了学者们的研究对象,于是各种各样新的概念解释也逐步涌现。   无论风险的概念如何定义,基本都离不开两个核心要素,即不确定性及相关的后果。   根据后果的不同性质,风险可以被分成不同的类型。美国学者马伯莱首先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并指出纯粹风险是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机会的风险,比如人身风险、财产风险、责任风险和他人过失造成的风险。与此相对,投机风险则可能带来潜在的获利。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和金融领域的风险通常多是指投机风险。 Markowitz 和 Sharp 等将证券投资的风险定义为该证券资产的各种可能收益率的变动程度,并用收益率的方差来度量证券投资的风险,通过量化风险的概念改变了投资大众对风险的认识。由于方差计算的方便性,这种定义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几乎成为了投机风险的标准定义。严格来说,若风险产生的结果可能带来损失、获利或是无损失也无获利,就属于广义风险,即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的集合;若风险只能表现出损失,没有从中获利的可能性,就属于狭义风险,即纯粹风险。考虑到突发公共事件及应急管理领域基本只涉及各种负面影响和损失,因此下文中所提到的风险如果没有特别说明的话均是指狭义风险,即纯粹风险。   纯粹风险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第一,客观性。风险可以被减缓、控制或转移,但是无法完全消除,比如各种自然灾害。第二,危害性。正如前文所述,纯粹风险通常只会带来损失,这种损失既可以表现为经济上的价值减损,也可以表现为精神上的创伤。损失的程度也千差万别,很难一概而论。第三,不确定性。风险的不确定性通常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时间维度,二是空间维度。人们始终很难确切掌握风险会在何时何地爆发,这也正是风险难以有效管理的一大原因。第四,发展性。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原先的一些风险可能会消失(比如感染天花疫情),而新的风险则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出现(比如环境污染、核辐射)。综合来看,危害性与不确定性是最能反映风险本质的核心特征。 ISO 2002 中也规定了风险的标准定义,即风险是指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影响结果的组合。   风险由如下的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其相互关系如图 2 所示 。   1 )风险因素。它是指可能导致潜在损失的各种客观条件与状态;   2 )损失。它是指由风险造成的各种有形或无形损失,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减少等;   3 )事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突发事件,它是连接风险因素与损失的桥梁,也是将潜在损失转化成实际损失的直接原因,因而是构成风险的关键要素。 图 2 风险三要素   有效的风险管理离不开对突发事件的正确识 别、评估和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应急管理的核心对象之一也正是突发事件,单就这一点来看,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之间就必然存在着难以割裂的相似之处以及延伸与承接关系。风险管理中对于突发事件的认知与处理方式完全可以借鉴到应急管理中去,而关于潜在突发事件的公共风险评估也自然是应急管理在事前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险的概念与安全相对。事实上,安全是指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及其保障条件。安全科学作为一个学科门类,它是以在生产、生活、生存过程中创造保障人体健康条件为着眼点,在对整个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总结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识体系,它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2981do=blogid=408123 )   1 )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哲学问题,揭示安全生产的本质,包括安全生产的方法、规划等内容。   2 )事故机理与安全控制理论。具体包括典型事故发生机理、动力学演化过程以及事故控制理论,研究火灾、爆炸、环境污染等重大事故的机理和动力学演化特征,以及工程的损伤积累、探伤技术和灾变行为的演化规律、失效模式与事故特征、“人 - 机 - 环”作用规律及监测与控制理论。   3 )安全人机学。包括安全生理学、安全心理学、安全行为学、安全组织学等。   4 )安全系统学。包括安全运筹学、安全信息论、安全控制论、安全系统动力学、安全仿真学等分支学科。   5 )安全经济学及管理学。研究安全生产经济学、管理学,包括安全生产的经济规律和宏观调控机制理论、国家政策与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关联分析等。   6 )安全社会科学。包括安全史学、安全文化学、安全法学、安全伦理学、安全教育学等。    2, 预警管理   作为应急管理的兄弟概念,预警管理可以完成事件酝酿过程中的一些征兆信息的确认、搜集与监测,确定不同预警级别的阈值或定性判据,并在事件形成前提供一定程度的遏制或减缓方案。   预警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期,最初多出现在经济学领域。比如,早在 1888 年的巴黎统计学大会上,就出现了以不同颜色作为经济状态评价的报告。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监测预警系统再度兴起,到 20 世纪 50 年代不断改进、发展并开始进入实际应用时期,美、日、英等国都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经济预警系统。   我们将应急管理与预警管理相提并论,其实更加关注的是公共领域的突发事件或危机预警。在这一领域,常见的预警管理的例子很多,最典型的就是在线监测预警,如建筑物火灾的预警管理体系,就属于比较健全完整的一类。一般地,在大型建筑物中,每个房间都有温感器和烟感器,这两个设施都属于对火灾进行在线预警监测的手段。当一个房间的温度达到某个阈值并为温感器的传感器所感知,在中央监控室发出预警信号,值守人员就会很容易知道哪个房间出现了温度过高的现象;而类似地,烟感器也可以感知烟雾浓度,并在超过给定阈值时给出警报。在很多建筑物里,火警预警信号出现的同时,还会同时喷淋灭火液体(一般是水),也就是说,在预警的同时开始进行初步的应急响应。   预警管理适用的领域很广,宏观上说,除了经济领域这一传统领域外,在当今的能源领域及环境领域等也开始进行预警管理的研究与实施,只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事故预警有很大区别;而在微观领域,既可以在企业层面,进行诸如库存原材料的预警、企业电力负荷预警,还可以在大型临时性活动中根据现场情况进行预警,比如人群密度流速的预警等。   由于突发事件往往具备成因复杂、因素相关性强和网络化等特点,所以一个完整的预警管理系统应该由预警信号监测系统、预警信息采集系统、预警数据分析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和措施执行系统构成。措施的执行有可能有效也有可能无效,如果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则预警终止,然后继续进入预警信号监测状态,如果无效则进入应急管理的响应阶段。 图 3 预警系统的功能结构图   下面对图 3 中各系统的基本功能进行一一说明。   ( 1 )预警信号监测系统   存在可监测信号的系统,可以采用在线或离线的方式,通过预设阈值或者综合判断进行预警信号的监测。一般可分为多信号监测和单一信号监测。在多信号监测中,不同信号可以有级别的差异,其中,关键部分信号在超过预设阈值时就需要进行预警启动,另外一部分信号则需要进行综合研判再决定是否启动预警机制。   ( 2 )预警信息采集系统   预警信息除了可以直接来自预警信号监测系统外,还可以来自其他相关系统。因为是否进行预警,需要将监测的信号与外在信号进行比较分析,才可以做最后的判断。因此,预警信息需要通过多途径、多来源、多方式进行采集,比如,人的体温数据的采集,可以依靠远程监控系统,同时也必须结合现场环境的温度以及时间空间等其他因素,才能够判别是否出现大面积人群的高烧事件。   ( 3 )预警数据分析系统   数据分析一向是决策支持的关键一步,要根据数据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数据类型可以是视频数据或者音频数据,图像或者文字,混合型数据或者单一类型数据,而数据分析则可以集成大多数的统计方法,利用数学建模、神经网络建模、机器学习以及其他的模拟方法。   ( 4 )辅助决策系统   决策是进行预警管理的核心。是否根据当前发现的信号和分析的结果启动预警系统,决定了预警系统的效率以及效能,而不当的启动则可能浪费社会资源。辅助决策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其中,管理者利用技术手段和专家知识进行判断是一个必有的过程。由于突发事件因素的累积不会按照预先设定好的路径,预警信号有时不会沿着事先的分析出现,这会加大决策难度。   ( 5 )措施执行系统   措施的执行一方面要依赖自动化的响应系统,如火灾预警中的自动喷淋或者电力负荷预警中的自动断电等,另外一方面则要依赖资源,其中包括物资、人力和资金三个方面,而且这些资源要与预警对象匹配。系统在执行的过程中,还需要对空间、时间和条件约束进行分析,以达到最好的执行效果,将事件消弭于未成形的状态。    3, 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是针对突发事件而言,其英文名称“ Emergency Management ”的最初来源是医院,急诊用的就是“ Emergency ”。事实上,“应急”和“急诊”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对于急诊,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病人的一种或几种病症的外在表现,比如抽搐、高烧等,而并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表现以及究竟是什么类型的疾病,却需要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根据症状表现给出治疗方案。   类似地,应急管理也一样可能面对未知来源和内在机理的突发事件进行决策,在第一时间集成可能用得上的资源和人员进行紧急应对。这样的应对风险也很大,很可能像急诊一样,仓促间无法对症下药。   我们首先再来审视一下突发事件的分类。我国在《突发事件应急法》中将突发事件归结为如下四个类型: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推测之所以会产生这四个分类方式,应该是因为确定者首先考虑到行政管理的便利。每当遇到突发事件,行政管理机构都能找到专门的部门应对专门的突发事件,比如由防汛抗旱指挥部、气象部门等应对自然灾害,由国家安全生产总局、交通运输部、消防部门等应对事故灾难,由卫生部等应对卫生事件,由公安部门等应对社会安全事件。   而对于事件分类本身来说,更需要首先确定一个准则,然后再对事物进行分类。比如,按照性别对人群进行分类,此时,分类准则是“性别”,对象是人群,分类就是“男”、“女”两类。   当然,分类从来都是件困难的事情,即便事先确定了一个分类准则,也一样会产生很多困扰,因为在确定准则后,个体对类别的归属也会存在交叉现象。比如用“国籍”这个准则将所有人进行分类,由于有些国家承认双重国籍存在,就会出现一个人同时属于两个类别的情形,这样的分类结果在实际应用中就很麻烦。可以就此说,在当前这种双重乃至多重国籍广泛存在的现状之下,“国籍”就不是一个分类的好准则。   最好的分类首先要按照同一的准则,其次要使各个不同类别间不存在交集。后者在现实中做到很难,也许难以避免出现类别间的交集,但是,一个可行的分类准则还是要使这样的交集尽量小。   以“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为例。如果按照突发事件最初的四分类准则,不同的人就会将其分别归为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这三个类别,且各有各的道理,而有的人面对这一问题则会无所适从,认为此事归到哪个具体的类别都不很贴切。   一个突发事件同时属于三个类别的划分窘境其存在是有理由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同时具备这三个类别的特征。事实上,这个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归属三个不同类别。起初,医院发现有大量婴儿出现结石病症,未知其所以然,但是现象是清楚的,于是这个问题成为公共卫生事件;而后来发现根本原因在于婴儿奶粉中添加了三聚氰胺,这一问题就归结为奶粉生产领域的问题,属于典型的事故灾害类型的事件;在发现根本原因后,受害者及其家属产生极大不满情绪并针对政府监管表达愤怒情绪,舆论一片大哗,又可以认为属于社会安全事件的范畴。所以,出现了“一个事件同属三类别”的窘境,其实就是分类时过于倾向于行政方便带来的问题。在处理三聚氰胺事件时,卫生部被指定为主管机构,这是典型的按照事件最终表现来进行责权分派的例子,至少造成事件的原因与卫生部无直接关系。    图 4 当前分类模式下单一事件同时属于多个类别的困境   应急管理办公室的成立初衷就是要处理这类涉及到多个部门共同管理的事件,但在事件的实际处置过程中又置应急管理办公室不顾而依赖于其他专业性的功能机构,这必定使得事件处理不够全面协调。   对于上面的分类方式,我们还可以另外举一个类似的例子来说明其不合理性。现实中可以把人分成这样的四个类别吗?①男人 ②女人 ③少年儿童 ④成年人   答案肯定是不可以的,因为以上这个分类没有一个给定的准则,从类别的含义上看,既有性别也有成熟度,而且后面这个还和时间有关系,你可以在那段时间属于这一类,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属于了另外一类了。   根据以上分析,突发事件可以这样进行划分类别:   ①自然灾害 ②人为灾难 ③人因事故 ④混杂事件    以上这四个分类的准则是“人在事件中的参与程度”。在第一个类别自然灾害中,可以认为人基本上没有参与;在第二个类别中,事件就是人本身制造成的,比如开车时的疏忽,或者按错了控制系统的按钮;第三个类别则是由人生产出来的设备或开发出来的技术所造成的问题,比如系统不稳定或者设计缺陷带来的一些问题;最后一类最为复杂,是人、物、环境与管理混杂在一起导致的事件。   虽然这样的分类也很难避免重叠现象,但是它首先有一个统一的分类准则,而且交叉重叠现象尽量少了。   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应该有不同类型的应对措施,我们认为,应急管理的内涵主要是针对事件的应急响应,而它的外延则可以延伸到为了应对事件而做的事前应急准备以及事后快速恢复。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13775 次阅读|8 个评论
“白眼狼”词语溯源
热度 1 陈龙珠 2013-3-16 08:29
百度词条 :白眼狼,形容人无情无义,心地凶狠,是忘恩负义的代名词。 陈词滥调:白养的 + 狼 = 白眼狼 白眼狼事件,是人才培养、交朋结友过程中的一大潜在风险,应予防范。
个人分类: 风险管理|3978 次阅读|1 个评论
论内部控制
yhaiqun0416 2013-2-8 20:44
论内部控制 杨海群 中国改革基金会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 工作论文 No.99 — 020 论内部控制 杨海群 博士 内容提要 解决中国的国营企业问题尚需要深入触动微观机制的最本质的问题,即企业的控制问题。体制改革不是万能的,要紧的是微观机制的改造。我国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 转变经营观念,增强控制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是我国企业迎接市场竞争的基本前提。 只在宏观经济范围提控制还不够,也不能在微观经济中片面以改革取代控制。其实,变革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的风险。片面强调改革组织结构的重要性,忽视了控制方式的跟进和强化,就使公司的改革同微观治理机制相脱离。 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治理公司的重要手段,在国际上的研究已日渐成熟。三大目标和五大组成部分构造了内控系统的整体框架,帮助人们更全面和更深刻地理解内控及其控制对象,使企业能够以内控为有力武器,从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和监督评审五方面开展工作, 为实现各项操作性目标、信息性目标和遵从性目标而自觉奋斗。 国际先进内控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启示我们:要正确理解内控与管理的关系、内控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和内控与内部审计的关系。我们要呼唤企业的控制意识,理直气壮地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 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实践,人们逾来逾感到强化管理的重要,也在积极探索如何才能加强管理。内部控制的概念被国际同仁所强调,引起了中国金融界,特别是银行界的关注。自从 1997 年人民银行发出“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以来,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普遍开展了整章建制的工作。这一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绩,但是新形势下的内控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这项工作又常被误解为仅仅是金融机构的事,生产企业的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缺乏认识。其实,所有制及其组织结构并不是现代企业最本质的东西,最本质的是企业内部的控制文化和控制机制,中国国营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强化其内部控制。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已经研究和创造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中国企业界的迫切任务是运用先进的内控理论和方法,强化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 本文通过对部分国际先进内控理论和原则的分析,阐明内控的内涵及其与管理和内部审计(稽核)的关系,分析内控对公司治理的重要作用,以便促使经营管理者加强有效控制。 一、转变观念 转变经营观念,增强控制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是我国企业界进行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也是金融机构向商业化金融机构演变的基本前提。 1 .体制改革的作用是有限度的: 近二十年来,举国上下议论最多的话题莫过于改革了。“以改革带动发展”也被一些地方当作战略口号指导各项工作。我们一直批评计划经济制度管得太严太死,却淡漠了经济活动内部的至关重要的控制机制,特别是微观领域的经济单元(包括金融与非金融企业)的自我控制意识逐渐淡化。且不说国际理论界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争论尚未休止,倒是应该指出,并非一切进步都只是靠了改革才取得的。如果政治的稳定和宏观经济的控制不是同改革并驾齐驱,中国的局面远不会象今天这样好。许多问题的解决又是改革本身力所未能及的。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国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我们对企业改革重视得不够吗?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不知为改善企业倾注了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是改革的力度不够吗?从利改税到企业转制,从破产兼并到减员增效,各项法规和措施层出不穷。为什么许多企业始终建立不起自我约束的机制?用经济学家的话来说,也就是不能硬化企业的“预算约束”。显然,只在宏观经济范围提控制还不够,也不能在微观经济中片面以改革取代控制。其实,体制改革不是万能的,变革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的风险。 2 .转变经营管理观念: 内部控制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有不同的内涵,尽管其中的某些内容会有一致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控制模式为实现国家计划服务。由于国家计划规避了大部分市场风险,国营企业的控制方式具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现在,企业的控制模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在新的形势下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一部分人习惯于甚至满足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认为只要能够规范化操作就行了,不必考虑是否先进。这就混淆了不同性质经济中的企业在服务对象和控制方式上的不同。二是虽然大家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但是容易片面强调改革组织结构的重要性,忽视了控制方式的跟进和强化。这就使公司的改革同微观治理机制相脱离。 不论是维持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还是片面以改革取代控制的观念,都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有害的。 3 .转变对内控目的的认识: 搞清内控的含义,并理解内控的目的,对经营管理和内审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内部控制的概念经过了由“部分控制论”向“全部控制论”的发展。“部分控制论”认为内控包括: 1 )经济业务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或者, 2 )内部牵制(会计)和内部审计两部分。这种认识的一个缺陷是,内控只与资产管理有关,而与行政、业务管理无关。“全部控制论”克服了这个缺陷,认为控制内容已超越会计和财务范围,渗透到经营的各个方面和管理的全过程。 内控目的论的发展也经过了下述阶段: 1 )“三目的论”认为,内控是为了保护单位的财产,会计记录的准确可靠和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 2 )“四目的论”认为,内控除了保全资产和检查财务资料的准确可靠性以外,更重要的是执行管理政策,提高经营效益和效率。 上述发展的启示在于,对内控的检查评价应有别于传统的思路,并且目的要明确和全面,检评要完整和深入。 4 .跟上国际内控研究的步伐: 同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仰仗于微观机制的作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非常重视对公司治理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公司治理结构趋向合理化。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是资金的供给者如何采取措施,确保其投资取得回报。强化内控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治理公司的重要手段。 图1 内部控制模型 (从略) 国际上比较有名的内控模式有英国的 Cadbury 、美国的 COSO 和加拿大的 COCO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为营造良好的内控框架提供了一系列的趋于一致的政策和建议。其中尤以美国的 COSO 模式从理论到操作方法上阐述了一整套完整的内控框架。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Basle )又在这些先进模式和实际经验的基础上,于 1998 年提出了建设银行内控系统框架的十三项原则。我国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大量的非金融性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许多失控的教训表明,跟上国际内控研究和发展的步伐,不断完善自身的内控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二、充分理解内部控制的内涵 内部控制有其科学的定义和丰富的内容。只有深刻理解内控的内涵才能明确如何强化内控。 1 .准确理解内部控制的定义: 不同部门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内控会有不同的看法。现代内控理论试图提出能被普遍接受的内控定义,以便满足不同单位的需要。美国审计权威机构 COSO ( 1994 )的定义是:内控是一个受某单位不同层次的人影响的过程,而设计这一过程是为了实现下述三大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会报告的可靠性;对现行法规的遵守。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参照各国的有关理论,在内控定义中进一步强调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内控的影响,组织中的所有各级人员都必须参加内控过程,对内控产生影响。巴塞尔委员会把内控的三大目标分解为操作性目标、信息性目标和合规性目标。操作性目标不只针对经营活动,而且包括其他各种活动;在信息性目标中还把管理信息包括了进来,明确要求实现财务和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表 1 关于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的表述 COSO 的内控目标 Basle 的内控目标 1 经营的效果和效率 操作性目标:各种活动的效果和效率 2 财会报告的可靠性 信息性目标:财务和管理目标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3 对现行法规的遵守 遵从性目标:遵从现行法律和规章制度 资料来源:美国 COSO ( 1994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1998 )。 这三大目标满足不同的需要,又相互交叉。显然,内控是保证各项业务发展的,而不是妨碍其发展的。在操作性目标中,经营的“效果”是根据实际产出与预期计划的产出比较而言的;经营的“效率”是根据实际产出与实际投入比较而言的。此外,公司或银行不能为实现经营性目而不遵从法规,也不能为实现遵从性目标或操作性目标而违反财务和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这是一种“全部控制论”的概念。良好的内控系统应能够确保上述三大目标的实现。 上述内控定义说明: 1 )内控是一种程序,它意味着向某一终点努力,但不是终点本身; 2 )内控是用来取得一种或多种互相区分而又紧密联系的目标; 3 )内控受人的影响,而不只是政策、守则或表格; 4 )只能期待内控为公司管理层提供合理的保证,而不是绝对的保证。 内控的明确而科学的定义为各种单位提供了比较一致的标准,以便各单位能够评价其控制系统和决定如何加强控制。 经营管理部门和内审部门应该参照有关法规和实施细则,设定一些具体的标准,认真考察被检查单位的内控系统,看其是否合理地确保了这些目标的实现。如果不能,总是可以从内控的某些方面找出问题的。 一家银行或公司内控抓得好不好,可以从上述三大目标加以总体考核:它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是否合理地确保了他们理解该单位实现其操作性目标的程度?它的财务报告和各项管理信息是不是可靠、完整和及时地被草拟和提供了?它的各项活动是否遵从了现行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这些方向性的标准无疑是对一个单位比较有力的鞭策。细化这些标准,对内控的深入考核更有益处。 由此可见,审计部门以往所提的“合规性审计(稽核)”、“效益性审计(稽核)”和帐务检查等等都属于专项审计,也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审计(稽核)工作的重心应当转向对内部控制的审计再监督,而对内控的检查评价有别于传统的审计思路,其目的要明确和全面,检评要完整和深入。 2 .从总体上把握内部控制系统的框架: 重要的是,现代内控理论赋予了内控广范的职能,把内控置于很高的层面上,从而强化了内控的作用。 1994 年 COSO 认为内部控制涵盖了五大组成部分的丰富内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和监督评审。而 1998 年巴塞尔委员会则在控制环境中强调了管理层的督促( oversight )和控制文化;在风险评估方面将风险的识别和风险的评估并举;在控制活动方面又突出了职责分离的重要性;该委员会特别对信息与交流作了更多的解释;除了监督评审活动之外,还把缺陷的纠正这种被 COSO 认为并非内控的活动也归纳为内控活动。巴塞尔委员会还在上述内控的五大组成部分之外,增加了监管当局对内控的检查和评价,把它作为内控的另一不可忽视的内容。 表 2 关于内部控制的五大组成部分的表述 COSO 的分析 Basle 的分析 1 控制活动 管理层的督促与控制文化 2 风险评估 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3 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与职责分离 4 信息与交流 信息与交流 5 监督评审 监督评审活动与缺陷的纠正 资料来源:同上 。 不论是 COSO 还是巴塞尔委员会都跳出了传统的平面式的简单思维方式,而把内控视为多维立体的空间,促使人们全面深入地理解控制和控制对象,分析解决管理控制中存在的复杂问题。其中还引出了“全息论”的概念:这五大组成部分和三大目标是紧密相联的,就象一个人体的细胞包含了人体的各种信息那样,一个组织中的任何一个机构、一项业务或一位成员都包含或反映出该组织中的三大目标和五大组成部分等各种信息。 三大目标和五大组成部分构造了内控系统的整体框架,现代内控理论对内控日臻完善的描述帮助人们更全面和更深刻地理解内控及其控制对象,使人们能够以内控为有力武器,为实现三大目标自觉奋斗。 3 .全面理解内控五大组成部分的内容: 内控已经被 COSO 从理论上分析成为下述完整的有机结合的整体,并且得到了巴塞尔委员会的认同和发展。 1 )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推动控制工作的发动机,是所有其他内控组成部分的基础。它奠定组织的风纪和结构,并且涉及到所有活动的核心 — 人,特别是人的控制觉悟,还反映政府、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生产性企业的各级管理层对内控的要求。 控制环境中的要素有价值观、激励与诱导机制、精神指导、员工能力、管理哲学与经营风格、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人事政策等等。主要的问题是管理层要充分说明内控的完整性;公司要有积极的控制环境,使整个组织中的员工具有控制觉悟和自觉的控制态度,特别是高级管理层要积极地进行控制;员工的能力与其责任要相匹配。巴塞尔委员会有关 管理监督和控制文化 方面 的原则包括: 1 .董事会应当负责批准并定期审查整个经营战略和重大政策;理解经营的主要风险,确定这些风险的可接受水平,保证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步骤,识别,衡量,评审和控制风险;批准组织的结构;并确保高级管理层不断评审内控系统的有效性。在确保建立和维护充分和有效的内控系统方面,董事会负有最终的责任。 2 .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由董事会批准的战略和政策,维护一种组织结构,能够明确责任、授权和报告关系;确保所委派的责任能有效地执行;确定适当的内控政策;并监督评审内控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3 .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负责按照高标准促进员工的职业道德( ethics )和完整性( integrity ),在机构中建立一种控制文化( control culture ),在各级人员中强调和说明内控的重要性。公司机构中的所有人员都需要理解和发挥他们在内控程序中的作用。 2 )风险评估: 是识别和分析那些妨碍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困难因素的活动,对风险的分析评估构成风险管理决策的基础。 风险评估中的要素包括关注对整体目标和业务活动目标的制定和衔接、对内部和外部风险的识别与分析、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变化的认识和各项政策与工作程序的调整。 有关 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的原则强调 有效的内控系统需要识别和不断地评估有可能阻碍实现目标的种种物质风险。这种评估应包括公司和公司集团所面对的全部风险(如银行要面对信贷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 reputation )风险)。需要不时调整内控,以便恰当地处理任何新的或过去不加控制的风险。 3 )控制活动: 是为了合理地保证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指导员工实施管理指令,管理和化解风险而采取的政策和程序,包括高层检查、直接管理、信息加工、实物控制、确定指标、职责分离等。 在控制活动中主要关注控制与风险评估过程的联系、控制活动的适当形式及其实施、对执行政策和管理指令的保证、控制活动的针对性(尤其是对信息系统的控制)等等。有关 控制活动和职责分离 的原则包括: 1 .控制活动应当是公司日常工作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效的内控系统需要建立适当的控制结构,明确定义各经营级别的控制活动。这些活动应当包括高层审查;对不同部门或处室的活动的适当控制;物理控制;检查对敞口限额的遵从情况;对违规经营的跟进情况 ; 批准和授权制度;查证核实与对帐( reconciliation )制度。 2 .有效的内控系统需要适当分离职责。人员的安排不能发生责任冲突( conflicting responsibilities )。要识别和尽力缩小有潜在利益冲突( conflicts of interest )的地方,并遵从谨慎的和独立的监督评审。 4 )信息与交流: 存在于所有经营管理活动中,使员工得以搜集和交换为开展经营、从事管理和进行控制等活动所需要的信息,包括管理者对员工的工作业绩的经常性评价。 在信息方面要注意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在交流方面也要注意内部和外部信息的交流渠道和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中注意控制信息系统。有关的原则包括: 1 .一个有效的内控系统需要充分的和全面的内部财务、经营和遵从性方面的数据,以及关于外部市场中与决策相关的事件和条件的信息。这些信息应当可靠、及时、可获( accessible ),并能以前后一致的形式规范地提供使用。 2 .有效的内控需要建立可靠的信息系统,涵盖公司的全部重要活动。这些系统,包括那些以某种电子形式存储和使用的数据的系统,都必须受到安全保护和独立的监督评审,并通过对突发事件的充分安排加以支持。 3 .有效的内控系统需要有效的交流渠道,确保所有员工充分理解和坚持现行的政策和程序,影响他们的职责,并确保其他的相关信息传达到应被传达到的人员。 5 )监督评审: 是经营管理部门对内控的管理监督和内审监察部门对内控的再监督与再评价活动的总称。 监督评审可以是持续性的或分别单独的,也可以是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的。主要应关注监督评审程序的合理性、对内控缺陷的报告和对政策程序的调整等等。在 监督评审活动和缺陷的纠正 方面应当遵循下述原则: 1 .应当不断地在日常工作中监督评审内控的总体效果。对主要风险的监督评审应当是公司日常活动的一部分,并且各级经营层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定期予以评价。 2 .对内控系统应当进行有效和全面的内部审计。内审要独立进行,应得到适合的培训,并配备称职和得力的人员。内审作为内控系统监督评审的一部分,应当向董事会或其审计委员会直接报告工作,并向高级管理层直接报告。 3 .不论是经营层或是其他控制人员发现了内控的缺陷,都应当及时地向适当的管理层报告,并使其得到果断处理。应当把有关物质的内控缺陷报告给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 此外,巴塞尔委员会还针对 监管当局对内控系统的评价 提出,银行的监管人员应当要求所有的银行,不论其规模如何,都具有有效的内控系统,而且其内控系统符合他们的表内外活动的性质、复杂性和内在的风险;内控制度应当随银行所处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而得到调整。凡监管者确定某银行的内控系统不能充分或有效地针对银行的具体风险内容(例如,不能涵盖巴塞尔委员会内控文件所载的全部原则),监管者应当采取适当的行动。 以上五大组成部分与前述三大目标有机地相结合,构成了内控的完整体系。 COSO 是为各行各业提出这一思路的。尽管巴塞尔委员会的内控原则主要是针对银行业的,国内外的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在体制结构上也有所区别,我国的企业工作者仍然很有必要适应形势,转变观念,从内控的三大目标出发,去考察本单位上述五大组成部分的各个方面,看是否建立了健全的内控制度,而且,这些制度是否得以认真贯彻实施。审计检查的方法和评价的标准也应当沿着这条思路,按照这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去设计。 三、关于内部控制与管理的关系 不了解内控与管理的关系,就不可能充分加强内控工作。内审或审计人员在检查监督的过程中,时常发现被查单位的管理层对内控认识比较肤浅,也不甚了解内控与管理、内控与内审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管理就是内控,抓了管理,内控自然就到位了,因而也没有必要特别强调内控。也有人认为内控是内审(稽核)部门的工作,抓内控应该由内审部门牵头。有些内部或外部的审计人员在进行内控检查的时候,也因认识模糊而无从下手。因此,很有必要搞清内控与管理的关系。 1. 管理的内涵及其与内控的同异 从广义上讲,管理是管理者确立目标和战略,并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规章制度和操作方法去实现目标的全过程。管理者要执行聘用合同,为公司或银行的所有者的利益确定明确的管理目标,包括全局整体性目标和各项业务活动水平上的目标,然后制定各种战略和实施计划。管理者要以一定的组织形式为依托,以一定的规章制度为依据,采取种种方法去实现既定的目标。管理者有责任控制局面,并解决和纠正在监督检查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和错误,包括对有问题责任人的追究和处罚。由于所定的目标和战略计划会对管理单位(如企业)的行为产生影响,管理科学运用科学的原则和分析性方法,研究企业的行为。在发达国家,不论学术界还是实业界都日益重视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以求实现投资者应得的回报。先进正确的管理方法加上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大大促进了管理的合理化和效率。 广义上的管理涵盖比内控更为广泛的内容,并不是所有的管理活动都是内控活动,也并不是说非内控性的管理活动就都不重要了。比如,设定目标的决策就是一种很重要的管理责任,为内控提供了前提条件。在国外,公司的所有者代表(董事会)也要参与甚至领导这种决策。但是,重大目标的最初设定并不是在内控的工作范围之内。同样,许多管理方面的具体决策和一般性活动并不都代表内控。 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这里,而在于内控是管理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critical components )。管理的学问就在于抓住管理活动中的那些对实现目标至关重要的部分,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研究任何过程 …… 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比如, COSO 等理论所描述的内控内容中都列举了许多控制要素和风险,这些都是管理者必须关注的地方。又如,尽管 COSO 认为错误的纠正行动不应属于内控活动,但是巴塞尔委员会却将其列为内控的范围。原因很显然,纠正错误已成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到目标的实现。同理,战略计划和风险管理这些本来被 COSO 视为非内控性活动,却被巴塞尔委员会分析为内控范围之内的活动了。尽管目标的最初设定是内控的前提条件,但是内控并没有完全放弃对这方面的关注,内控的重要职能之一又是监督目标的设定和实现过程。至于业务活动水平上的目标的设立,虽然也被 COSO 视为非内控性的活动,但在 COSO 提出的内控操作方法中(例如在其《参考手册》和《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工作表》中),这些目标都是内控所关注的重要内容。下表仅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表 3 内控与管理的关系的确定 (从略) 2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风险是针对目标而言的。风险实际上就是可能妨碍目标实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这样看来,风险的概念就扩大了。比如,一个武士在张弓搭箭,射向猎物的时候,他的目标是射中猎物,而他的风险就存在于他射击猎物的全过程。首先,他本人的素质,他的精、气、神,他的体力和视力。其次,他的弓箭的质量。再次,猎物的大小、距离和移动速度。此外,狩猎时的环境、气候条件(风速)等外部干扰因素,也构成对击中目标的风险。对一家公司而言,风险既预示着机遇,又会影响其竞争能力,并影响其维持融资的能力以及保持和提高其产品与服务质量的能力。 风险是如此之广泛,以至于有人认为风险管理就是内部控制,甚至风险管理包括了内控。把两者混淆的问题在于没有看到内控是管理的更本质性的内容( essential part )。 诚然,风险管理是整个管理活动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可指风险管理目标和战略的设定、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管理人员的聘用、有关的预算和行政管理、以及报告程序等等。风险管理的一系列具体活动并不都是内控要做的。特别是内控并不负责风险管理目标的具体设立,这是管理过程起始阶段的活动。风险评估是对可能发生的不利条件或事件进行评价,并做出完整的专业性鉴定的一种系统过程。当然,风险评估首先要注意目标问题,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也谈不上目标实现的风险。但是在目标方面,内部控制并不是目标的制定活动,而是对目标制定的评价工作,特别是对目标和战略计划制定当中风险的评估,风险管理目标的设立为内控中的风险评估提供了前提条件。内控所负责的是风险管理过程中间及其以后的重要活动,比如,对风险的评估和由此实施的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活动和监督评审与缺陷的纠正等工作。 内部控制强调评估经营管理活动中突出的风险点(当然,这些风险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建议经营管理人员针对这些风险点实施必要的控制活动。这里所评估的既有内部的风险,又有外部的风险。那种以为内控只是控制某单位的内部风险的观点是有片面性的。 COSO 和巴塞尔委员会都认为,内控的过程涵盖了公司所面对的,并在公司内由各级人员所经营的所有的内部和外部的风险。 然而现实中的风险管理却很实在,巴塞尔委员会指出,风险管理不同于内控之处在于,典型的风险管理比较关注特定业务的战略的评审,旨在通过比较不同公司业务领域内的风险与报酬来使收益最大化。在我国一些银行里,风险管理往往被狭义地理解为授信或部分业务(如信贷)的授权管理;广义的风险不仅有信贷风险,还包括国家与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信誉风险等等。而广义的风险管理又似乎难以真正落实到银行的某一具体业务或管理部门,成为它的责任。其结果,我国的银行实业界尚不存在广义的风险管理的概念。不少银行不能对各种风险进行总体研究和控制,甚至连统一授信都难以在一些银行里真正实现。 不过,现实情况中的风险管理一方面有其特有的内涵和现实的范畴,另一方面也在某些内容上与内控相交叉。在上节中, COSO 认为风险管理不属于内控的范围,而是非内控性的管理活动,这种分析也是有片面性的。特别是风险管理在“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和“控制活动与职责分离”等内控内容中,与内控相交叉,属于内控强化过程中的管理活动。 然而,内部控制还包括“管理层的监督与控制文化”、“信息与交流”和“监督评审与缺陷的纠正”等重要的内容。在现实中,管理层的监督并不是没有,而是远远没有强调到某种“控制文化”的程度。“信息与交流”和“监督评审与缺陷的纠正”这两大内容的内控也没有达到现代内控原理的要求。特别应该指出,风险管理的全部活动都在内控的监督评审之下,不外乎一些国内外专家认为,内控涵盖了风险管理。内控的确处在比风险管理更高的层次上,尽管内控并没有超出广义管理的大范围。下图从现实考察的角度勾略了内控同广义的管理和现实的风险管理的关系。 图 2 内部控制同广义的管理和现实的风险管理的关系 (从略) 四、正确处理内控与内审的关系 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开展整章建制的工作中曾经出现过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反映在处理内控与稽核的关系上。例如,认为内控主要是稽核部门的事,应该由稽核部门牵头此项工作。有的银行干脆在稽核部门内设立了“整章建制处”,负责领导全行的整章建制工作。有些认识往往来自高级管理层。稽核人员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生产性企业也同样会遇到此类问题。澄清认识,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内控与内审的关系,对于加强企业内控实属必要。 1. 内控首先是经营管理部门的工作 内部控制是公司(包括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合理保证其各项目标实现的动态过程。内控程序涉及工作目标的确立,风险的识别和分析,针对风险研定控制措施,并对所采取的控制活动进行监督评审等等。这些控制业务显然首先是各级经营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责。本文所指的经营管理部门有别于内审监察部门。后者尽管也是内控组织体系的重要环节,但是独立于前者之外。 在实际工作中,内控工作往往被领导委派给内审(稽核)部门去计划和安排,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金融系统的内控文件是由人民银行原来的稽核监督部门下达的。一些单位在接到文件后,没有注意区别商业机构和央行在职能上的本职区别,也没有理解内控工作的内涵,而简单地把内控任务交办给本单位的稽核系统。其次,具体业务部门有重业务经营,轻管理控制的传统倾向。有些业务和管理部门习惯于执行各种业务的“硬指标”,而把内控(例如整章建制工作)作为“软任务”推给“综合部门”去应付。第三,尽管各经济实体中都存在内控制度和控制机制,但是其控制系统有不同程度的缺陷。例如,在控制的组织结构上,的确缺少一个专司内控的综合管理部门;而也确有文件把稽核部门称为“内控综合管理部门”。第四,在专业银行体制下,稽核部门曾经是缺乏权威性的比较薄弱的部门,银行在商业化的过程中虽然提高了该部门的地位,但在许多单位里仍显现不出稽核部门足够的重要性。在一些综合部门相互踢皮球的情况下,任务也难免被分派到稽核部门。这些问题在生产企业里也存在。 经营管理部门首先要重视内控,只有把内控视为本身的基本职责,才能把这项工作当作硬任务去安排。因此,在整章建制中,人民银行曾明确指示各金融机构,组成专门的领导班子(如内部控制委员会)去领导和组织这项系统工程。而内审部门应当独立于这项领导工作之外,才能真正起到对工作的监督作用。 2. 内控主要是经营管理部门的工作 内控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已经在发达国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有机结合的理论体系和严谨的操作方法,很值得我国在国营企业(特别是国有金融机构)改制和再造其内部治理结构时予以借鉴。 内控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经营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首先,合乎标准的内控需要公司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守正常的职业道德,而公司的管理层又能够以恰当的管理风格和正确的激励机制,引导员工创造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特别是控制文化。同时,设计适应业务发展的组织结构,配备合格的经营管理人员,制定合理和严格的规章制度,确立正确的目标和战略决策系统等等,也都是加强内控的必要环境条件。 第二,“风险评估”也主要是各经营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忽视对风险的识别和分析,而满足于执行指令。这种方式给国营企业和金融机构在转轨过程中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金融系统近年来存在秩序混乱,案件频频,经营亏损的现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风险管理落后。风险的防范有大量工作要做,包括对内部和外部的风险进行判别和预测,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概率;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化解风险的种种控制措施。 第三,当风险已被发现之后,经营管理者还需要调动机构和人员,切实执行所制定的“控制活动”,以便防范和化解风险,合理保证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这方面的工作是十分细致的,包括高层检查,直接管理,信息加工,实物控制,确定指标,职责分离等等。 第四,在信息科技突飞猛进地发展的时代,“信息与交流”是经营管理中的另一不容忽视的职能。在把有关的内部和外部控制信息搜集整理出来以后,经营管理者要利用可靠信息为实现目标服务,并向适当的部门和负责人进行交流。 如果把如此丰富的内控工作统统推给审计或稽核部门去做,一个直接的恶果就是削弱了经营管理部门的风险意识和控制觉悟,使他们满足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指令的执行方式,而无意面对复杂多变的竞争形势。另外的一个后果是使审计人员不务内审业务,而去参与经营管理活动,自然分散了审计人员的注意力,也削弱了审计的独立性。因此,控制活动是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 对内控的检查评价主要是经营管理部门的工作 “监督评审”是内控体系的第五大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是对上述内控活动,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和“信息与交流”等内容进行严格的检查监督和客观公正的评价。这包括从整体水平上和从业务活动水平上对内控进行持续性的或分别单独的评审。重要的是认识到这种检查评价不仅首先不是,而且主要不是内审(稽核)部门的工作。 对内控情况进行监督评审犹如设立一道道防线,而第一道检查监督的防线就应由经营管理部门的各级负责人监守,包括设置和执行岗位内部和岗位之间的相互牵制,进行前后台和部门之间的平衡制约等等,并应不断在日常工作中监督评审内控的整体效果。他们要对内控的情况和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研究,把大量主要的风险问题在第一道防线予以切实解决。这里,他们不仅要深刻地自我评价所开展的控制活动,还要提出改进控制和进一步化解风险的措施,并交上级主管验证。这种自我评价要规范化和制度化,必要时应实行离岗检查和交叉检查的制度。在实际中,这种工作往往被以工作忙、人手少或成本高而忽略掉了。例如把对离任负责人的评审统统推给内审(稽核)部门进行“离任稽核”,不仅加重了内审负担,而且常使该项工作流于形式。恰恰是疏于自我检查和评价,造成部分管理人员有章不循,一些基层单位问题成堆。 财会部门应当形成化解风险的第二道防线,财会人员负责行使后台监督的重要职能。业务的每一项收付和债权债务的发生都会在帐面上反映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监督;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中保证这种反映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并有责任以会计资料为依据,控制企业经济活动按预定计划目标进行,并报告所发现的违法违规的财务事件;财务主管在会计科目设置、帐务汇总和财务报表分析后也可以发现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种种问题,促使企业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加强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济效益。财会部门不仅要把第一道防线上遗漏掉的大量问题尽力查找出来,而且要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内(例如在跨部门乃至全单位范围)发现问题,研究对策,预测风险,并提供信息。目前,财会部门在金融系统中的权威性是有的,不过,一些财会部门忙于一般性会计核算,加上种种原因造成责任心不强,尚未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和管理会计的职能。 如果认为对内控的检查评价只是内审(稽核)部门的工作,上述两道化解风险的重要防线就会被忽略甚至取消。这一方面会大大削弱各单位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而且另一方面会因为大大加重内审部门的工作负担,而必然降低内审工作的质量,提高内审方面的监督成本。 4. 内审监察部门对内控的再监督负有极其重要的责任 如果我们把内控的“监督评审”职能视为内控“宝塔”上的最高级的部分,那么内审(稽核)监察工作就应该处于内控宝塔的尖顶部位。所谓“再监督”就是在前述两道防线之后的第三道防线,每一个公司都应当设立这一战线。对于风险较高的金融机构来说,这第三道防线更是必不可少的。其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内审(稽核)已经变成了最后一道防线。尽管从监督职能的角度来看,内审监察部门的工作量应大大少于经营管理部门的自我监督检查和财会部门的管理监督,但是,内审监察部门的独立性和应有的权威性,加上其组织系统的垂直性,赋予了该部门行使对内控进行再监督和再评价的特殊重要的职能。这种重要性主要表现在稽核监察人员在严密的计划和组织之下,能够独立地按照法人要求,有选择地对内控的各方面行使其检查职能,并能够将检查评价结果直接地反映到高级管理层乃至最高级领导人,然后有权督促内审监察建议的落实。为了强化内审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能,许多西方的金融机构都成立了独立于经营管理活动之外的内部审计(稽核)委员会。 改革开放之后,企业面临种种风险。在经济生活日益货币化和证卷化的过程中,国有专业银行也正在商业化,同时,各种金融机构象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新的形势要求金融机构和生产企业的内审工作从传统的以对帐目和会计凭证进行核查为主,转向以对内控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为主的审计方式上来。审计人员应认识到这一带根本性的变革,具有对现代内控理论和方法的超前认知,并把对内控水平不高的单位和内控意识不强的人员(特别是管理层)进行咨询服务作为内审工作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帮助这些单位和人员转变观念,加强内部控制。 有人认为内审(稽核)部门在经营管理部门的内控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去进行内控检查评价是“皇帝不急,急死太监”。这种认识忽视了审计部门有促进被检查单位完善其内控制度的重要作用。其实,大多数单位都有内控制度,只是其完善程度不同和执行情况不同。虽然内控水平的提高要靠经营管理部门进行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但是,审计人员不能等待被检查单位的内控制度完善之后再去审计,而检查评价本身就是在促进被审计单位完善其内控制度,提高内控水平。现在,越来越多的经营管理者认识到加强内控的重要性,审计人员的任务就是要多在这方面提供咨询服务,以先进有效的内控检评方法,有计划和有重点地对各级经营管理部门(包括人事部门和行政部门)的内控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再监督检查。这里,检查的方法要规范,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并将检查评价结果独立地和及时地报告有关负责人和部门。同时,审计人员应向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内控的建设性意见,督促这些单位改进内控状况。 当然,在组织结构上内审监察部门并非独立于内控的整体框架之外,内审监察部门也属于控制环境的一部分,其本身也需要对自身的各种内部和外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相应采取认真的自我控制措施,在进行信息与交流的同时加强自我检查和评价。在稽核人员和内审部门比较薄弱的单位尤其要注意这方面的工作。 总之,内控不仅首先不是,而且主要不是内审监察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内控的检查评价也主要不是他们的责任;但同时,对内控的再监督又是内审监察部门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今后,中央银行在向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布置内控任务的时候,应该区别它们的经营管理部门和内审监察部门的不同职能;而金融机构本身在接受央行指示或任务时,也应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 , 并在执行中注意保持内审工作的独立性。 正确认识内控与内审的关系会推动各单位(特别是金融机构)的整章建制等内控制度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各项业务的内控,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内部控制的国际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银行内部控制的十三项原则反映了在内控建设方面的下述国际发展趋势: 1 .强调高级领导层的控制责任( Tune at the top )。首先,董事会充分理解公司的主要风险,正确设定风险的可接受水平;并定期督导高级管理层识别,估量,监督和控制这些风险;确保内控系统的有效性;建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帮助董事会行使这方面的职责。其次,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识别,估量,监督和控制风险的程序,通过维护某种组织结构去明确职责、权限和报告关系;确保职责的有效执行;制定有效的内控政策;并监督评审内控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2 .大力提倡和营造一种“控制文化”。一方面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负责促进在道德和完整性方面的高标准,并在机构中建立一种文化,向各级人员强调和说明内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企业中的所有员工都需要理解他们在内控程序中的作用,并在程序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有效的内控系统的一项实质性内容就是建立强有力的控制文化。 3 .企业要充分关注对全部风险的评估。特别要明确银行是承担风险的机构,生产企业也需要不时调整内控,以便恰当地处理任何新的或过去不加控制的风险,并对企业不能够控制的风险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 4 .控制活动已被当作企业日常工作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对经营管理的额外补充。有效的内控系统能够迅速采取应变措施,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建立适当的控制结构,明确定义各经营级别的控制活动。特别强调适当分离职责;识别和尽力缩小有潜在利益冲突的地方;并遵从谨慎的和独立的监督评审。 5 .发达国家非常强调企业的信息与交流。首先是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可获性,并且信息应能够前后连贯一致。其次是信息系统应受到安全保护和独立的监督评审,防止突发事件;特别注意有效地控制电子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使用。另外,建立有效的交流渠道,确保相关信息的正确传达。 6 .企业应当注意加强监督评审活动,并强调缺陷的纠正。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应不断地而不是间断性地在日常工作中监督评审企业内控的总体效果和主要风险;对内控制度定期进行独立、有效和全面的内部审计,并将结果向高级领导层直接报告;及时报告并果断处理所发现的内控缺陷。 7 .对内控制度的评价已成为企业内审监督门的日常监管工作和现场检查监督的一部分。内审监督部门和外部审计机构应要求企业具有有效的内控制度,充分和有效地化解企业的风险(特别是主要风险);监督部门应检查高级领导层的内控态度、内部审计部门的有关工作和外部审计的检查结果等等,对不合要求的企业采取措施。 当然,内部控制既有重要作用,又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例如, 1 。 企业的内控应能合理地确保基本经营目标的实现;但不能把一个本质上很坏的经营者变好,不能左右政府政策和计划的改变,以及竟争对手的行为和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 2 。 内控应能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和合法合规,但不能绝对保证做到这一点,而只能合理保证。这些目标的实现受到内控制度内在的限制,包括决策者失误和决策错误导致的经营中断。控制还可能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合谋制约。管理层也有能力践踏内控制度。此外,内控制度的设计还受到人、财、物等资源的约束。 国际先进内控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码给了我国企业界三点重要的启示: 1 .要正确理解内控与管理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并高度重视内控在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由公司决策层和部门领导带头,动员各级员工营造良好的控制文化,在内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和共同语言,按照内控的三大目标和五大组成部分,以规范的内控操作方法,实行对经营管理中各种风险的逐级控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2 .要正确理解内控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进一步确立内控在整体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按照国际规范的内控原则和系统框架,尽快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内控组织结构,如建设内控的执行系统(内部控制委员会)和监督系统(内部审计委员会),尽快在体制上明确高级管理层在这方面的责任,加强对内、外部所有风险的总体研究和控制。 3. 要正确理解内控与内部审计的关系,明确内控主要是经营管理部门的责任,对内控的检查评价也主要是经营管理部门的责任;同时,内部审计部门要把工作的重点尽快转向对经营管理的内控系统进行有效的和全面的审计再监督,并在监督评审中注意保持独立性,建议和敦促经营管理部门纠正控制的缺陷。 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呼唤企业的内部控制意识,需要理直气壮地在微观经济中加强管理和控制。要让人们明白:改革不是万能的,企业应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整章建制,严肃纪律,把控制的水平提起来,让改革和控制一同成为企业化解风险,创造效益的武器。 非常有意义的是,内部控制还有一套系统的和操作性很强的方法,作者已经发表文章作了介绍,本文不再赘述。 参考资料 :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1997 )“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金融时报》, 7 月 30 日。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1998 )《银行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系统的框架》, 9 月,英特网。 人民银行( 1997 )“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 COSO ) (1994): Internal Control - Integrated Framework, in two volumes. 李凤鸣( 1998 ) 《内部控制设计》,经济管理出版社。 杨树滋( 1997 ) “关于内部控制系统评审的几个问题”,《金融稽核监督研究》,总第 7 期。 Haiqun Yang (1995): Banking and Financial Control in Reforming Planned Economies, Macmillan Press. 杨海群( 1995 ) “论银行的控制与被控制”,《经济研究》,第 5 期。 杨海群( 1999 ) “稽核评价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状况”, 《金融稽核监督研究》,第 1 期。 杨海群( 1999 ) “正确认识内控与稽核的关系”,《金融稽核监督研究》,第 3 期。 杨海群( 1999 ) “关于内控与管理的关系”,《金融稽核监督研究》,第 8 期。 参见作者的新浪或搜狐博客网站。网址: http://blog.sina.com.cn/yhaiqun http://yhaiqun.blog.sohu.com 注释: 本文发表于1990 年代末。转发为的是促进当前公司治理。文中的一些图表因科学网不能接收编辑而不得不从略。读者可从上述博客站搜索原文。
个人分类: 论文|18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安全风险管理的“二拉平法则”(ALARP)及简单评论
Greg66 2013-1-13 02:36
安全风险管理要用到ALARP原则,请点击参考 《百度百科》 ,也剪贴在下面了。 这个不瞒各位,我以前还真不熟悉,孤陋寡闻。 我觉得其中的最大难点在于“ 结合本行业或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风险可接受水平 ”。而且,行业、企事业本身还有很多的工作项目,都制定“风险的可接受水平”就更难了,经常使用经验值,对事故预防来说,很不可靠。 此外,用这个原则制定国家、组织的死亡指标(可接受水平),笔者认为不太可取,这和“零死亡”、“零事故”理念相抵触。欢迎大家发表观点。 给出一篇应用性参考文献: 基于F-N曲线的顶板事故风险接受准则研究.pdf -- ALARP原则 “二拉平”原则是“最低合理可行(As Low As Reasonably Practically,ALARP)”原则的俗称。ALARP原则是当前国外风险可接受水平普遍采用的一种项目风险判据原则。该项目风险判据原则依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将项目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级。如图1所示,项目风险由不可容忍线和可忽略线将其分为风险严重区、AIARP区和可忽略区。风险严重区和ALARP区是项目风险辨识的重点所在,项目风险辨识必须尽可能地找出该区所有的风险。同时该原则也提供了项目风险确定的判据标准,所以项目风险辨识也应该以此为原则。但应该看到,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没有提出符合我国的标准项目风险可接受水平。但作为一种原则,各个项目企业单位可结合本行业或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风险可接受水平。(来源:百度百科)
个人分类: 7|170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合规 On Compliance
yhaiqun0416 2013-1-3 18:02
版权所有 论合规 On Compliance 杨海群 前言 本文写于2004年春夏之交。当时我主管银行的合规工作。为了指导全辖的工作,我依据巴塞尔委员会的有关文件,结合工作实际,写完了这篇理论性的文章,发送给总行的有关部门和辖内分行。文章一直没有对外发表。今年下半年,我给北京大学一个学院的金融研究生班讲授“商业银行管理”课程。为了有助于学生理解我讲的“商业银行的合规”内容,现将原文发表在我的博客里。合规不是银行特有的命题,各行各业都需要研究。考虑到几年来形势的发展变化,也欢迎感兴趣的各界同仁对本文提出宝贵意见,共同进一步研讨。 合规(compliance)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管理系统工程,正日益引起中国银行界的关注。商业银行面临合规工作的突起,正在着手体制性改革。什么是合规?合规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如何?银行应该赋予经营管理部门和合规管理专司部门什么合规职责?这些部门应该如何开展工作?依法合规经营的意义何在?本文试图探讨上述令人们越来越感兴趣的问题。 一、 合规的要义 通俗地讲,合规就是照章办事。依据巴塞尔委员会关于合规职能的更严谨的定义,合规是“一种判别、评估、咨询、监控并报告银行合规风险的独立职能,而合规风险则指银行由于未能遵守所有适用的法律、规章、行为准则和惯例标准(统称“法律、规则和标准”)而可能受到的法律或监管惩罚的风险、财务损失或信誉损失。” 上述定义包含以下要点: 1、合规工作的职能是管理合规风险。 2、合规风险是指由于没能遵守法律、监管规定、国际惯例和事物标准等,而可能受到的法律或监管惩罚风险、财务损失或信誉损失。 3、产生上述风险的原因是银行未能遵守所有适用的法律、规章、行为准则和惯例标准(统称“法律、规则和标准”)。 4、合规工作的方式包括判别、评估、咨询、监控并报告银行合规风险。 5、合规的职能具有独立性。 可见,合规是一种现代银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职能,其含义深刻,内容丰富。既有和银行内部经营活动直接有关的合规工作,例如,防止洗钱、恐怖融资、利益冲突、泄露私密、消费信贷违规等;也有外部赋予银行的合规工作,例如,遵循基本法律(银行法、劳动法和税法等)、监管当局发布的规则和标准、市场惯例、行业协会颁布的实务标准和社会要求银行遵循的诚信和公平交易的要求。 二、 合规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在理论上,“风险”被定义为妨碍目标实现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自然,“风险管理”也被定义为: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应用于战略设定和整个公司活动的过程,旨在发现那些可能影响该单位的潜在的事件,依据其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实现该单位的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 这种广义的关于风险和风险管理(A)的概念把所有风险涵盖其中,是银行对各种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包括宏观与微观层面的对策和控制的全过程,甚至内部控制(B)也被包括其中,作为一个风险管理的“子集”(B∈A)。 但是,“风险管理”作为一种职能同“风险管理部门”作为一个部门的名称不是同一概念。现实中的风险管理部门一般采用的是相对狭义的风险管理概念,即主要对信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政策性控制。这有利于风险管理部门集中精力突出银行主要业务风险的防范,在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政策的制定、事件的识别、风险的评估和风险应对措施的研究等方面重点开展工作。这样可以避免由于职能过多带来的人员需求和效率问题。 把内部控制从广义的风险管理“全集”中分离出来,有利于银行增强自身的控制能力。“内控”是为了合理地实现单位的各项活动的效果和效率(操作性目标)、各种报告的真实可靠(信息性目标)、遵从法规制度(合规性目标)等三大目标 而进行的下述五大方面的控制过程: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监督评审。 通过这五方面的内部控制,银行针对各项业务不断完善政策、制度和程序;明确划分部门之间、岗位之间和上下级之间的职责;建立职责分离、横向和纵向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防范各种风险带来的损失。 那么,上述第一节中定义的合规既是风险管理的职能之一,又是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之一和十分重要的控制内容,合规蕴涵在内部控制的上述五大组成部分之中。作为一种风险管理职能,合规(C)是防范法律或监管惩罚的风险、财务损失或信誉损失等合规风险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C∈B),合规又是银行实现合规性目标的内部控制过程。因此,合规是银行整个风险管理框架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C∈B∈A)。 至于合规风险与操作风险的关系,花旗银行在研究了许多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之后,采纳了FSA的广义涵盖方式,把除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之外的所有风险定义为操作风险; 而操作风险也应该是风险管理的对象。这种定义把上述法律或监管惩罚的风险、财务损失或信誉损失等合规风险也涵盖其中,那么,合规也应该针对这部分的操作风险。但是,如果象不少外国银行那样,将这些风险定义于非广义的操作风险之外,合规就不是针对操作风险的了。 三、合规职责的界定 为了深入分析,我们不妨把合规分解为“合规工作”与“合规管理”。前者主要是指业务经营单位及其管理部门开展的依法合规经营;后者主要是指合规管理专司部门 对业务经营单位及其管理部门的合规工作所进行的检查、评价和监控。在同级的机构中,这两方面的活动有所交叉,区分并不清晰。 合规容易被误解为首先是合规管理的专司部门(比如,法规部门或银行授权的其他部门)的职责,其实不然。所有涉及合规风险的单位都应该积极地履行合规职能。 合规首先是银行各业务经营单位及其管理部门的本职工作。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有必要明确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合规管理的责任,树立高管人员的合规理念。董事会负有监督银行高级管理层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责任。例如,董事会授权总行合规管理专司部门(如法律与合规部)草拟全行的合规政策,然后审议和批准这项政策。该政策应说明主要的合规风险、在管理合规风险上全行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控制合规风险的组织框架、执行规则和工作程序。高级管理层要制定实施合规政策的计划方案,确保合规政策得到遵守,并向董事会报告合规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基于评估提出的合规政策完善建议。 第二层含义是,银行各级机构和员工开展任何活动,都应该依法合规。不论是银行内部的规章制度,还是银行外部要求银行遵从的法规、惯例和标准,银行的员工都应该遵从;不论从事传统业务,还是研发新产品,开拓新业务,银行的员工都应该防止违规风险和法律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合规是事前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风险关口前移的具体体现。银行各业务经营单位(特别是经营一线)及其管理部门应该是合规工作的主体,把合规视为自身的职责,积极营造合规文化,不断增强合规意识,主动在经营管理中判定、评估和监控本单位的合规风险。 既然合规主要是经营管理部门的责任,对合规工作的检查评价也不能推给某些专司部门(例如法律与合规部门或稽核部门),而应该主要是经营单位及其管理部门的责任。各级经营单位及其管理部门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评价本单位的合规工作,分析优缺点,提出解决问题和整改的措施,并负责纠正已经发现的缺陷。而不应当等待或仰仗合规管理专司部门、监管当局、上级行或专司监督检查的稽核(审计)部门来检查评价本单位的合规工作。 这并没有否认合规管理专司部门和稽核部门对合规进行管理再监督和再评价的重要职责。一家银行不论采用什么样的合规管理模式,都必须设立合规工作和合规管理的专门机构和岗位;合规管理的专司部门应当负责识别和评估全行业务活动的合规风险,对全行的合规风险开展咨询和研究,并对这些风险进行监控;设在各级经营单位及其管理部门中间的专职或兼职的合规岗位,应由负责合规管理的专司部门牵头管理,专职合规工作人员(简称“合规员”)最好接受合规管理专司部门的垂直领导和考核,直接向该合规管理部门报告工作。 稽核部门也负有合规管理的重要的再监督和再评价职责,只不过这种再监督与再评价是完全独立的,甚至独立于合规管理的专司部门。稽核部门有权对所有的业务经营单位及其管理部门(包括合规管理专司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通过评估合规风险制定稽核计划,检查银行确保各项活动符合各种适用的法律、规则和标准。 四、合规职能的发挥 银行开展合规工作与合规管理是为了判定、评估和监控银行所面临的合规风险。各国的合规工作模式虽然不同,但是合规工作与合规管理大体上都包括下述基本职能。 (一)合规工作的职能: 1、银行业务经营单位及其管理部门判别和评估合规风险。例如,所有的规章制度出台之前必须事先自我审查并提交合规管理专司部门审查,识别和评估潜在的合规风险;评估内部程序流程和规章制度的适当性,及时跟进所发现的缺陷,提出整改计划、措施和时间表,并主动接受合规管理部门的整改监控;对于新产品和新业务及其管理规则事先进行合规风险验证,并提交合规管理部门进行合规性审查;对于本单位劳务合同的执行问题和税务活动进行必要的合规性审查。 2、按照国际的和国家的政策法规以及监管当局的要求履行法定的合规责任和义务。例如,在合规管理专司部门牵头和指导下,认真开展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活动;向监管当局准确、完整和及时地报送有关交易数据和相关信息;开发,应用和维护反洗钱信息分析监测和报送的电子系统;协助公安等国家机关采取必要措施稳定金融和社会秩序等。 3、开展常规性(定期和不定期)的和不同范围(全面或局部)的合规风险检查、评估和监控。例如,银行业务经营单位及其管理部门就合规文化与合规工作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价,确定本单位一定时期内是否存在违法违规或利益冲突等问题;在合规管理部门发出合规风险提示和预警之后,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合规工作,开展合规培训;按制度规定履行各项报告义务,并接受合规管理专司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二)合规管理的职能: 1、制定并适时修订合规政策以及合规工作管理办法和实施守则。例如,在董事会授权下,由合规管理专司部门制定并适时修订全行的合规政策、反洗钱政策和相应的管理办法等;在业务经营管理部门的配合下,通过制订并适时修订银行《岗位合规手册》、《反洗钱手册》、内部行为规范和书面的操作指引等。 2、研究全行的合规管理情况,向银行高级管理层提出咨询建议,并向业务经营单位及其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例如,针对新出台的国家政策法规和监管规定进行合规风险提示;针对一定时期内存在的普遍性违规违法问题开展合规风险预警;对发生频繁、具有普遍性或性质严重的某类违规情况(包括单位、人员或行为)制定专门措施,实施重点治理,实现对合规风险的分类管理和重点防范。 3、在稽核监督部门的配合下,对全行的合规风险进行常规的和全面的检查评价和监控;逐级检查、监督和验收合规整改计划的完成情况,并对合规问题的发现过程、整改过程、整改结果等进行行内公示;对辖内的合规管理工作,包括对合规员及其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并履行向董事会以及高级管理层的报告制度,包括报告合规风险评估和抽查情况、任何认定的违规或不足等问题以及所采取的整改措施等。 4、在全行统一的合规风险监控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完善合规风险的信息分析和报告机制。合规工作与合规管理所需要的关于合规风险的信息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行内经营管理部门开展合规工作发现和反映的情况和问题;二是稽核部门的独立检查报告;三是外部监管当局、政府部门和审计机构的监督检查报告;四是行内合规管理专司部门的抽样检查评价。合规管理专司部门通过合规风险监控信息系统汇总四方面的信息,全面掌握辖内的合规风险,实现对合规风险的信息化监控。 5、对各级员工开展培训和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合规文化。例如,建立规范的岗位合规培训制度,将法规要求准确细化到每一个岗位,利用岗位合规手册开展培训;开展全员的和不同层面的反洗钱培训;联系实际举办关于合规文化的各种宣传和讲座等。 6、同包括外部监管当局、标准制定者和外部律师以及审计师在内的有关机构保持必要的联系和沟通,配合监管当局开展工作,加强合规风险的管理。目前,这方面的经常性工作主要在反洗钱方面。 有海外机构的银行还应当加强对海外分支机构的合规管理,使合规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架构适应需要,用适当的合规职能安排和正确的合规政策指引确保当地合规风险得到客观的评估,合规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要特别注意不同司法管辖区的不同法规和监管要求。外聘的合规官员必须受到银行内部合规工作负责人的适当监督。 合规作为中国银行界的一项专门性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上述职能的界定并不完善,合规职能的充分发挥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除了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重视之外,还要求各级合规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专业素质方面要求各级合规员能够熟悉有关业务的经营管理,并理解有关业务所适用的法律、规则和标准及其对业务经营管理的影响。个人素质方面要求合规员讲诚信,遵纪守法;肯动脑筋;机智和有判断力,判断保持中立和独立;有坚定挑战的能力和权威;有良好的沟通技巧等。 不是所有的合规员一开始就能够具备上述能力。因此,合规管理专司部门应当对合规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品质教育和因人而异的各种专业技能培训、知识培训、甚至专项培训,对于合规人员也应实行问责制,逐步建立一支懂法规、懂业务和有责任心的合规员队伍。 五、关于合规工作的独立性 尽管遵纪守法始终是银行的重要守则,但是,在国际化大银行中,合规工作与合规管理已经在过去几年更加正规化,并且成为风险管理的一条独特的要求。合规工作的独立性已经作为国际先进经验,被巴塞尔委员会明确建议。 银行的合规职能独立于银行的各项经营活动,乃是合规风险管理的客观需要。有些外国大银行组建了自上而下独立的合规系统,设立了首席合规官(CCO),合规员能够有权自由地向包括CCO在内的合规高级管理层报告发现的任何违规行为或可能的违规问题,必要时还应当有权绕过一般的报告路线,直接向董事会或董事会的委员会汇报,而不必顾虑这样做会受到管理层或其他员工的反对和打击报复。 为了了解情况以便履行合规职能,合规员有权并能够同任何员工沟通调查情况,自由地查阅任何必要的记录或档案文件。合规职能的独立性还意味着经营管理部门应当向合规员或合规部门提供充分的资料,使其能够有效地履行合规职能。另外,为合规工作和合规管理制订的预算和给合规员的薪酬应当基于合规目标的实现,而不取决于各项银行业务经营业绩的好坏。 为了保持这种独立性,合规员及其负责人不应当承担业务经营职责。如果一方面从事某种业务经营,另一方面又对这种业务活动进行合规性审查,就难以避免职责履行不严甚至利益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讲,兼职合规员的设立是有争议的。有的银行(特别是基层网点)由于人少事多,允许合规员执行非合规性的任务。但条件是执行这种任务不会与其履行的合规职能产生利益冲突。也就是,为了避免利益冲突而同时提高用人效率,要求合规员可以从事合规管理范围之外的业务活动。但是,真正做到两全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外国银行中,合规员大部分是银行有经验的经营管理者,他们必须严格遵循不从事合规管理所涉及的经营活动的原则。巴塞尔委员会建议银行的合规员不要参与任何产生效益的职能,例如交易、市场营销或客户咨询等业务。 合规的独立性是客观需要,银行内部的合规管理体制不论采取集中模式还是分散模式,都不应该妨碍上述独立性的发挥。所有履行合规职能的员工都应当定期向负责日常合规工作与合规管理的人员(合规官)报告有关工作,而不能只报告经过本业务部门及其管理系统批准过的内容,甚至根本不报告。否则,就削弱了合规职能的独立性。鉴于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情况比较复杂,应当强调双向报告的原则。 六、合规的重要意义 依法合规经营是银行发挥特殊职能的需要。银行有别于其他非银行商业机构之处就在于银行关乎整个社会经济和金融的稳定。任何经济体系的发展都需要内在的控制制度和机制的支持,银行不仅是一种比较好的融资和投资的方式,而且是一种经济体系内部的比较好的控制方式。国际理论界通过深入研究发现,银行最鲜明的特点是有能力进行控制。 银行能够通过其借贷客户(企业)帮助政府控制国民经济的运行。而银行要发挥这一特殊职能,必须具备良好的内部控制和良好的社会声誉。但是,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特征所反映出来的银行本身的相对脆弱性表明,如果不能严格地依法合规经营,银行就可能失控和丧失社会声誉,从而发挥不了这一特殊重要的职能。 依法合规经营是银行稳健发展的需要。由于上述银行业的特殊性,国际理论界和许多西方金融监管当局并不片面提倡银行间的竞争,而是注意防止银行间的无序或过度竞争可能招致的不稳定。银行的发展能力不仅靠银行的资本充足程度、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而且靠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内部控制和合规意识。没有后者,前者要么得不到,要么很容易得而复失。因为,违规必然带来风险 -- 法律或监管惩罚的风险、财务损失或信誉损失等风险。无数教训反复证明,建立在违规基础上的业绩回报只是暂时的,违规经营侥幸带来的损失终将抵消或数倍于取得的所谓业绩。计较一时的得失而去冒违规经营的风险,最终会得不偿失。任何违规行为都会破坏银行发展过程中的控制能力,甚至危及银行的生存。 依法合规经营是银行不断提升综合实力的需要。依法合规体现的是规模和质量并重的经营理念,也是一种正确的企业文化,使银行沿着正确的方向有序持久地发展。合规并不是单纯的成本负担,合规一方面能够保证银行业绩的真实,另一方面能够改善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业绩。银行加强自身的合规建设,也是从基础上改善公司治理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合规贯穿于银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用法律、规则和标准规范银行的一切活动。依法合规的管理过程必然是完善规章制度,严密内部控制,促进各项业务健康发展的过程。银行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追求长期的、持续的和稳健的经营方式,不断提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依法合规经营是银行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银行业也逐步全面对外开放。国际化的大银行在银行业的国际化的进程中必然参与激烈竞争,而银行自身固有的脆弱特质并不会因为国际化而发生根本改变。象巴林银行这种百年老店因为某一海外机构违规操作而顷刻瓦解的教训并不少见。国际化给银行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新的问题,必然导致各国监管当局和银行的国际行业性机构对银行界的密切的关注,银行必然面临更严格、更规范和更审慎的监管。这样,经济的全球化导致银行的国际化,从而导致监管的跨国化。此外,上市银行还要接受来自银行业以外的证券业、保险业等多元化和多角度的监管,面对出资人、证券市场、社会公众和各种媒体等全方位的监督。加强自身的合规建设已经成为银行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合规是一种现代银行不可或缺的管理职能,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合规管理负有重大责任,而合规工作的主体是银行各级经营机构及其管理部门。合规管理的专司部门和稽核部门分别负责对合规进行管理再监督和再评价。银行各级机构和员工开展任何活动,都应该依法合规。银行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合规工作与合规管理,是为了判定、评估和监控银行所面临的合规风险。注意合规的独立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合规职能。强调依法合规经营是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 2004 年 7 月 28 日 本文原载于新浪网“海群的博客” Basel Committee for Banking Supervision (2004), the compliance function in banks, Consultative Document. COSO (2003),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internet. 在原有的操作性目标、信息性目标和合规性目标基础上,巴塞尔委员会又增加了战略性的内部控制目标。 COSO (1998), Framework for Internal Control in Banking Organizations, internet. Citibank Working Group (1999), Operational Risk Report, internet. 各家商业银行的合规管理专司部门不同,有的设在法律部门,有的设在安全保卫部门等。外国有些大银行甚至设立了独立的合规部门。在国内外监管当局日益严格的要求下,中国银行依据其经营管理的经验教训和国际化商业银行的普遍做法,已经把本行的法律部更名为“法律与合规部”,以便强化合规工作。 Stiglitz J. E. (1985), “Credit Markets and Control of Capital”,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17, no.3 (June), pp.393 – 401. 杨海群(2001年),《公司治理与银行控制》,中国金融出版社,上卷。 参见肖钢2004年7月6日在中国银行总行的有关讲话。 欢迎点击 http://blog.sohu.com/manage/entry.do?m=editid=142409758t=shortcut 访问本博客在搜狐网的诗篇 《新年雪》。
个人分类: 论文|56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银行如何支持企业走出去?
yhaiqun0416 2012-12-27 19:37
我国银行如何支持企业走出去? - 出席第十届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论坛 How Our Banks Support Companies to Market Abroad? 杨海群 2011年 12 月 12 日,由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主办、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论坛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企业走出去已连续十次作为论坛讨论主题。此次论坛围绕中国企业走出去与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分别以主旨演讲、主题演讲和圆桌论坛的形式进行。这次的主旨和主题演讲嘉宾的水平比较高,值得主办方将其内容发布到网站里,供各界研究参考。 第二个圆桌论坛围绕金融资本及相关资源在能源国际合作中发挥的作用,有几位业界人士和专家特别谈到了银行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问题,并建议银行要走出去。本文依据笔者的一些实际工作的体会,就银行支持企业走出去和银行走出国门,提出三条原则性建议。 一、走出去并不等于在国外仓促布网设点 “走出去”可以被侠义地理解为厂商走出国门去拓展市场;也可以从战略高度称之为“国际化”经营战略,即中国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作等形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强国战略。【注释1】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需要更有效地利用,购买海外优质资产;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加入 WTO 要求中国的企业从海外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来更好地参与同外国厂商的竞争;从中国本土产生世界级企业更是现代化复兴强国的必由之路。显然,走出国门拓展市场只是国际化经营战略的一部分,理解这一点对于银行如何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探讨具有特别的意义。 企业走出去与银行的融资支持,究竟孰前孰后?从走出国门的企业看,它们无不得到了银行的资金、结算和担保等支持。没有银行的融资和服务,企业是很难走出去的。当然这些商业银行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而企业在国际上获得了利润,又支持了银行。没有企业走出去,我国银行的发展也同样受到局限。在走出去的问题上,企业与银行是相互帮助,水乳交融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企业和银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银行实施走出去战略与企业走出去在形式上是不同的,因为企业的产品生产和销售与银行的融资服务的方式是不相同的。企业在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之后,会考虑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市场开拓的便捷问题,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进一步把生产线放到国外去,到外国设厂布点。而我国的商业银行不一定跟着企业一同走出去设点,这要看外国的市场环境、走出去企业的需要和需求规模以及国家的法规政策。这是不是银行滞后于走出去战略的要求呢?商业银行的业务性质和融资的手段与企业大不相同,银行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开展业务,例如,大多数商业银行都与国外同业(correspondent banks)签有代理合作协议,借助于国际网络清算系统,比较容易实现对企业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和企业走出去实际上是同步的,更准确地说是银行融资和服务在先,企业走出去在后,只不过单从表现形式上看不出来而已。 支持企业走出去,银行并不一定非要到国外设点或从海外融资。银行走出去不是目的,而只是服务于走出去企业的手段之一。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积极提供授信、担保、汇兑、贸易结算和理财咨询等等银行业务,本身就是对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具体落实。在国外,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铺摊设点的成本通常大大高于国内,而且要过若干年才能收回投资。银行业是以信用为基础的行业,并深受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影响,一般来说已被本国银行占据的市场很难被外国银行渗透,外国银行扭亏增盈并非易事。即便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也并不都去外国设立分支机构,许多银行重点利用国内网点,经营擅长的业务。一些在海外经营的跨国银行也不都是到处布网设点,资产规模名列前茅的汇丰银行重点在亚洲经营;渣打银行更是瞄准香港和东南亚,而它们的总部都在英国伦敦。走出去的银行也不是所有允许开展的业务都经营。2007年末,笔者访问调研过三井住友银行和东亚银行在加拿大开设的分行,前者重点为投资加拿大的日本企业融资服务;后者主要靠为当地华人提供按揭贷款盈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更是盯准了本国的企业和客户群(特别是本国侨民),在特定的国家区域设点办业务。 银行机构不论是否在海外,都应该积极支持走出去的企业。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产业链,在其产品和服务提供过程中,由供应商、生产商、服务商、批发商、销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供需传输链条。这些供应链的环节有的在国内,有的在海外。在满足客户服务最优条件下,为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最小,企业会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全面规划,并将供应商、生产商、仓库、配送中心和销售商等有效组织在一起进行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我们的银行可以站在企业的供应链全局的高度,在核心企业(或项目)对上下游企业(或项目)进行有效管理或提供信用支持的前提下,凭借核心企业自身实力和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真实的基础交易,对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综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多样性要求银行适应市场情况,想客户之所想,急市场之所急,勇于创新,打造高质量的品牌服务奉献市场和客户。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开展各项人民币跨境业务(包括跨境贸易结算)、境内外投融资以及离岸市场业务,以点带面,纵深发展,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二、走出去需要有计划地稳步实现 建立具有高度国际化水平的跨国银行是我国现代化的需要,也是中国人民复兴强国的愿望。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的中国银行是目前本土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银行,2010年末,中国银行海外资产总额23,283亿元人民币,海外净利润239亿元人民币,实现了经营效益的较快提升。截至2010年末,中国银行网点已覆盖香港、澳门、台湾以及31个国家,拥有营业性机构711家,非营业性机构273家,并与全球1000余家银行建立了代理业务关系,全球服务网络日益完善。中行在阿曼、加纳、秘鲁、阿联酋等国设立了“中国业务柜台”,为“走出去”中资企业、个人以及外国企业开展业务提供便捷金融服务。从2009年7月至2011年3月末,中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累计结算量达7400多亿元,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国内外企业发展乃至走出去提供了有力的融资与服务,从中获得的收入曾经是这家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国外分支机构也号称中国银行的“半壁江山”。 不过,这一良好局面并不是短期之内形成的。中国银行的海外经营有长期历史沿革的背景,中行是最早向海外发展的中资银行。中行从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内审社会趋势,外观世界潮流”,并逐步迈向国际金融市场。中行1913年起结束上收下付的旧式记账法,采用复试借贷记账法。1915年中行在北京、天津、上海、汉口和广东开办外汇业务,继1917年在香港设立经营性分支机构之后,到1929年中国银行才在伦敦成立第一家分理处,又在1931年成立日本大阪分理处,1936年设立新加坡分行和纽约分理处。到1949年,中行先后设立了36个海外机构(因战乱等原因,中行海外机构19家),分布在欧、美、亚、澳四大洲,成为国际金融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百年发展的艰辛历程中,中国银行构建起遍布全球重点区域的服务网络,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品牌魅力【注释2】。其他国内银行除了财力雄厚的少数大银行之外,要达到这样的国际化水平不能不需要时间,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应该有计划地逐步实现。 如果某一国家和地区有了比较安全的投资保障,又有赚钱的融资需求,或者我国企业在该国的市场份额达到一定程度,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益,在当地的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经过缜密的成本效益分析,也可以有计划分步骤地将网点安排到国际市场去。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允许外国银行进入本国市场,有的地方允许外国产品甚至企业进入,却不准商业银行进去;即便准入也附加约束条件,不允许我们经营某些金融业务,还会在公司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方面提出一系列特别要求。这也足以说明银行与一般的生产和服务企业的不同。我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可以通过支持企业对外贸易,开展对外项目融资,参与银团贷款等多种形式支持企业走出去;也可以先借助我国已经有海外网点的大型银行,对本行的走出去企业或海外客户进行必要的合作性融资与服务;还可以同外国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在其网点机构中开设联营柜台或电子商务产品(例如联营银行卡);在布网设点之前也可以先开办代表处,进行拓展业务的市场调研和准备......在此过程中为自身培养和积累海外经营管理的人才和经验,制订海外经营管理和人事薪酬等方面的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为走出去注册网点创造条件。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中国的银行发展壮大,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金融市场的动荡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势必给中国银行业在海外市场的拓展提供了新的宝贵商机。媒体称“金融危机导致世界银行排名大乱,中国三家银行名列前三甲”,连上市不久的中国农业银行也跃居至世界银行排行榜第14位。当然,我们不能仅从市值上看,还应该看银行的治理和效益。英国《银行家》杂志依据银行的一级资本实力,公布了2011年全球前1000家银行。排名显示,中国有三家银行跻身全球十大银行之列,分别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其中的工行和建行成为世界最赚钱的银行,中国的商业银行盈利约占全球银行业净利润的五分之一。银行利润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这首先应当归功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归功于中国的企业和工农大众所做的贡献,这些大银行(包括中国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仍然是国内市场,而且,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中国的银行(包括中国银行)的海外获利超过了其总利润的10%。不过,这也反映我国更多的银行走出去是可能的,一些银行(但不是所有银行)已经具备了走出国门的条件。 中国加入WTO以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为我国银行走出去创造了机会。中国的商业银行也逐步打入国际金融领域,在海外建立了初具规模的网点。国内首屈一指的中国工商银行近年来通过并购在南非和加拿大设点,就是很好的例子。截至6月末工商银行境外机构的总资产已达1038.69亿美元,该行已在2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20家境外分支机构,与134个国家和地区的1516家境外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跨越亚、非、欧、美、澳五大洲的全球网络布局进一步加强,跨市场、全球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注释3】。目前,中国建设银行已在香港、新加坡、德国法兰克福、南非约翰内斯堡、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美国纽约和胡志明市设有8家分行;在香港拥有两家全资子公司;在英国伦敦设有全资子银行;在澳大利亚悉尼设有代表处【注释4】。 不过,上述发展也启发我们,商业银行走出去的目的一定要明确,市场定位一定要选准,不要各自为战,盲目闯荡,而应当利用我国银行协调一致的优势,在政府和监管部门的统一指导下,合理布局,扬长避短,团结合作,防止内耗,相互支持,避免浪费。 三、走出去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我国的商业银行不仅要支持企业走出去,也要像改革开放中已经做的那样,继续支持外国企业和企业集团走进来,还要关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服务需求,例如海外的跨国公司也需要我国银行的资金支持。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分析【注释5】,金融危机中的欧洲大陆的银行因核心资本水平约束而在印尼、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和菲律宾等国收缩信贷,当地一些严重负债的企业难以用债券来取代银行债务。 一家银行的弱点可能就是另一家银行的机会,渣打和其他一些流动性强的跨国银行将更有可能以不良资产的价格,接手优质的资产。外国银行的弱点也可能是我国银行的机会,我国银行不应错失这些欧洲银行留下的亚洲机遇。 值得强调的是,不论是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或把外国公司引进来,还是向国际市场运作提供融资服务,甚至我国银行走出去,都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银行都必须实行风险管理的特殊规则,总行必须明确制订严格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政策和流程 。 这里有两个概念,与银行支持企业走出去有关。一个是对于外国公司及其引进来的业务实行“统一大授信”(Worldwide Credit Line)。统一大授信是商业银行为支持海外跨国企业集团在全球和在华的业务发展需要,由总行协调各分行,整体性向海外跨国企业集团提供集团统一授信的业务模式。统一大授信作为一种新型的整体授信模式,大大便利了海外跨国企业集团获得银行整体性、一揽子的授信支持和金融服务。银行把统一大授信为重要的资产类业务开展。 对于走出去的客户及其业务,还有个“全球统一授信”的概念,又称全球授信限额(Global Credit Line),这是对原有授信限额产品使用范围的延伸,适用于中国国内企业境外分支机构的境外融资活动。具体来说,全球统一授信业务就是根据企业需求,将授予国内企业的授信限额切分给其境外分支机构,国内企业为此提供担保,由中国的商业银行银行境外分行直接向上述企业境外分支机构提供境外融资服务,或由中国的银行总行(或授权境外分行)为上述企业境外分支机构的境外融资行为提供担保。 走出去的国家和地区不同,除了政治条件和国别风险非常重要之外,市场规模和质量也不同,法律法规和监管环境更是多种多样。走出去的企业和银行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研究不同的经营管理策略和操作方法,稳步开拓市场,善于创新产品,密切银企合作,共同应对复杂的情况。尤其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和客户在需求和规则上有不同的特点,银行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惯例开展业务和管理。习惯于“人治”环境的经营管理者走入“法制”社会一定要有合规意识,认真研究各项法规,杜绝违规经营。可见,银行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的首要工作是组建好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团队,特别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其中必须有一位优秀而富有经验的“一把手”。 商业银行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信息优势,是企业不可多得的咨询顾问;商业银行对客户的高度关注和警觉又使其能够充当企业难能可贵的监督者。企业应当选择适合的银行作为走出去的战略合作伙伴,虚心听取银行的意见,遵从授信和风险管理的规则,规范地办理各项业务,并积极接受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监督。海尔集团在进军美国市场的过程中,就曾经同中国银行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数百亿美元的延续性贷款承诺和融资服务协议支持了该公司集团成功地进军海外,也给银行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从走出去到站稳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走出去的企业也可能亏损,并不是走出去的银行都能够盈利。中国银行在海外的机构经营多年,也遇到过融入当地金融市场的种种困难,包括各种形式的打压,也曾经遭遇过不小范围的亏损。中国银行在美国和加拿大设立的分行都曾经因风险管理上的问题遭遇过多年令人痛心的“特殊监管”;不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海外银行也曾发生过很严重的问题,法新银行和瑞士联邦银行的巨额交易亏损都是不久之前的案例;花旗银行等国际化大银行在海外因违规经营或参与洗钱,曾经遭遇当地监管当局的严厉处罚;英国著名的百年老店巴林银行就是被其新加坡分支机构的一个交易员彻底整垮倒闭的。因此,走出去的银行要审时度势,稳健经营,加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并接受国内外监管机构的全面监督。 总之,为了充分利用国际经济发展带来的国际金融格局变化,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我国银行走出去既是必然的,也需要慎重和稳健。我国银行业应当在海外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以便服务于中国企业在全球的市场拓展。 2011年12月15日于北京 本文原载于新浪网“海群的博客” 注释: 1、 “ 走出去 ” 战略概述, 于晓、矫磊,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 2011 年 NO.2 研究与探讨 2、“中国银行海外资产总额超过2.3万亿元”,中国银行网站,2011-07-04;中国银行行史展览,中银大厦。 3、工行境外机构总资产超千亿美元,中国经济网,2011年09月05日 4、范一飞,“建行的海外布局与发展”,经济观察报,2010-04-02 5、 英国《金融时报》 Lex专栏,“欧洲银行留下的亚洲机遇”,2011-12-09 ( www.ftchinese.com ) 标签: 企业走出去 银行走出去 银行支持企业走出去 全球统一授信 海外发展战略 财经 2011年12月12日杨海群博士摄于人民大会堂三楼会议厅 企业家联谊会创会会长冯志成与杨海群理事合影于招待会上 第十届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论坛2011年12月1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欢迎登录搜狐网“海群的博客”刊登的 “潘公凯谈艺术品与艺术市场”
个人分类: 论文|39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杨海群博士最近的讲座
yhaiqun0416 2012-11-23 20:59
分类: 讲座 杨海群博士最近的讲座 Rencent Lectures by Dr. Haiqun Yang 2012 年 9 月中旬 ,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吉林省分行在省会长春市,举办邮储银行支行行长培训班 , 邀请杨海群教授讲授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 2012 年 9 月 5 日 , 辽宁省阜新市城市商业银行在该行位于辽宁省南端的渤海之滨的培训中心,举办了该行中级客户经理培训班 , 行领导亲临指导。杨海群博士应邀在培训第一天讲课 , 讲授 “ 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及其贷前调查 ” 。 杨海群教授应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邀请,在泉州市分行 2012 年职能管理人员技能提升班上讲授 “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务 ” 。在 6 月 10 日和 15 日的两天中,杨教授给该银行的两个班分别进行了这一专题的课程讲解。 杨海群教授应中国建设银行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邀请,在北大经济学院教学楼举办的建设银行新疆区分行 2012 年风险管理专题研修班上讲授 “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 。参加培训的有自治区分行和二级分行的风险管理主管和风险管理经理以及法律与合规等部门的银行管理人员。 杨海群教授应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邀请, 2011 年 11 月 11 日在北大举办的农业发展银行青海分行行长研讨班授课,课题为 “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 商业银行永恒的主题 ” 。 杨海群教授应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会的邀请, 2011 年 4 月 9 日发表 “ 计划经济 - 人类社会的伟大实验 ” 的演讲,主题围绕如何客观地评价计划经济,并总结计划经济的经验教训,旨在把计划管理这一人类社会的伟大创举运用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间去,建成能够抵御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机制。 2011 年 3 月 5 日 ,金融公司内部控制培训班在广西省桂林市举办。杨海群博士应邀作了 “ 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 ” 的演讲。这次培训是由中国管理科学院金融发展研究所主办的。 杨海群博士接受邀请,即将于 2011 年 1 月中旬赴上海市,为商业银行管理人员讲授 “ 强化银行反欺诈内部控制 ” 。 2010 年 12 月 19 日 ,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杨海群博士接受上海交通大学邀请赴上海市,为金融业管理人员讲授 “ 强化银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 。 2010 年 9 月 10 日 ,杨海群博士应邀赴江苏省南通市演讲关于银监会 “ 三个办法与一个指引 ” 的分析。 2010 年 8 月 28 日 ,中国银行业培训网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办 “ 商业银行董事会建设运行高级研修班 ” ,邀请杨海群博士演讲 “ 商业银行的治理与控制 ” 。 2010 年 8 月 29 日 ,中国银行业培训网还在乌鲁木齐市举办了 “ 首届金融机构反洗钱实务暨经验交流会 ” ,邀请杨海群博士讲演了 “ 商业银行的反洗钱 - 反洗钱的特点及洗钱的识别与防范 ” 。 2010 年 9 月,杨海群博士作为北京大学聘请的客座教授开始了金融研究生的 “ 商业银行管理 ” 系列课程。 2010 年 8 月 15 日 和 16 日,中国法学会培训中心在上海市举办 “ 银行内部控制、合规管理、操作风险计量与管理专题研讨培训班 ” ,邀请杨海群博士讲课,题目是 “ 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评估与内部控制 ” 。 2010 年 7 月 9 日 ,深圳发展银行信用卡中心与咨询公司合作,邀请杨海群博士 相聚深圳市的“青青世界”,讲解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知识,为该中心的合规部和操作风险管理团队取得更卓越的成绩播下新的希望。 2010 年 4 月 24 日 ,中国银行萍乡市分行和萍乡市安源区政府联合举办讲习班,邀请杨海群博士到安源区政府礼堂开课一天,介绍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包括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公司金融业务和结算业务等,并提出了银政合作的建议。 2010 年 4 月 11 日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福建省分行邀请杨海群博士参加该银行 “2010 年高级管理人员风险合规培训班 ” ,杨博士讲解了商业银行管理的合规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杨博士还讲解了银监会的 “ 三个办法与一个指引 ” 对信贷风险管理的规范。 杨海群博士接受深圳发展银行总行人力资源部的邀请,于 2010 年 4 月 9 日和 13 日,到深圳市麒麟山参加了深发展银行 “2010 年分行及总行部门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 ” ,期间讲解了商业银行管理的部分内容,重点讲述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和财务管理等。 2010 年 3 月中旬和下旬,福建省泉州市的农村信用联社和贵州省全省的农村信用社分别举办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班,邀请杨海群博士讲解了银监会的 “ 三个办法与一个指引 ” ,并就《办法》执行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解读,说明这些法规与以前的规定的差别和可能产生的影响。 2009 年 9 月中旬,杨海群博士将应邀在北京大学的学院开始讲授 “ 商业银行管理 ” 系列课程,每周一讲。具体大纲请参阅本博客相关文章接受。 2009 年 8 月 20 至 21 日,杨海群博士应邀赴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为山东省菏泽市农村信用社委托举办的 “ 菏泽市农村信用联社支行行长培训班第二期 ” 讲授 “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 。 2009 年 6 月 16 日 ,北京外交学院邀请杨海群博士演讲 “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 。 2009 年 3 月 25 日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国际金融管理学院邀请杨海群博士示范英文课,介绍美国金融经济学家 F. S. Mishkin 教授的货币供应理论。 2009 年 3 月 10 日 ,北京正天国贸管理咨询公司在上海举办 “ 当前形势下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关节点高级研讨会 ” ,邀请杨海群博士于 10 日下午演讲 “ 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评估与内部控制 - 银行内部控制的规范方法 ” 。 2008 年 11 月 25 日 , JF Pearson  咨询公司在北京举办"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国际峰会",邀请杨海群博士用英文演讲了"超体制治理银行风险与内部控制",并主持了下午的大会研讨。 2008 年 11 月 20 日 ,中国银行总行海外机构管理部举行报告会,请杨海群博士报告 “ 边贸反洗钱和制裁培训 ” 。 2008 年 11 月 13 日 ,中国银行山东省济宁市分行和济宁市政府联合组织银行和企业界管理人员举行 “ 全球金融形势报告会 ” ,邀请杨海群博士演讲 “ 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 。 2008 年 11 月 7 日 ,四川省银行业协会根据四川省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要求,组织全省各家银行中高层管理人员参加合规培训班,邀请杨海群博士授课 “ 中外重大金融案件的成因和教训 ” 。 2008 年 10 月 28 日 ,广西省分行桂林市分行邀请杨海群博士向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分行重点客户演讲 “ 美国的次债危机及其教训 ” 。 2008 年 10 月 8 日 ,甘肃省分行敦煌支行举办讲座,杨海群博士在中国银行演讲 “ 美国次债危机及其启示 ” 。 2008 年 7 月 20 日 ,吉林省银行业协会与北京华夏经济社会研究中心联合在北京市举办 “ 长春市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培训班 ” ,邀请杨海群博士演讲 “ 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其启示 ” 。 2008 年 7 月 4 日 ,中国银行总行海外机构管理部举办讲座,由杨海群博士演讲 “ 美国次级债危机 ” 。 2008 年 7 月 1 日 ,国家行政学院举办 “ 中国进出口银行干部管理培训班 ” ,邀请杨海群博士演讲 “ 银行的治理与风险管理 ” 。 2008 年 6 月 20 日 ,北京市银行业协会与北京华夏经济社会研究中心联合在北京市举办 “ 北京市内资银行高级管理培训班 ” ,邀请杨海群博士演讲 “ 研讨重大金融案件的启示与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方 法 ” 。 2008 年 6 月 6 日 ,中国银行山东省威海市分行举办讲座,邀请杨海群博士演讲 “ 基层银行的风险管理责任 ” 。 2008 年 5 月 9 日 ,辽宁省大连市银行业协会举办 “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培训班 ” ,邀请杨海群博士演讲 “ 关注商业银行的超体制治理 -- 研讨重大金融案件的启示 ” 。 2008 年 5 月 6 日 ,国家行政学院举办 “ 中国进出口银行处级干部管理核心课程培训班 ” ,特邀请杨海群博士演讲 “ 银行的治理与风险控制 ” 。 2008 年 4 月 28 日 ,山西省银行业协会与北京华夏经济社会研究中心联合在太原举办 “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高级研讨班 ” ,邀请杨海群博士演讲 “ 关注企业和银行的超体制治理 -- 研讨中外重大金融案件对我国银行治理的启示 ” 。 2008 年 4 月 18 日 ,四川省银行业协会与北京华夏经济社会研究中心联合在成都举办 “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高级研讨班 ” ,邀请杨海群博士演讲 “ 研讨国内外金融案件教训和对我国银行治理的启示 ” 。 2008 年 3 月,中国银行江西省分行萍乡市分行举办科级以上干部培训班,邀请杨海群博士作 “ 谋求发展,稳健经营 -- 学习中国银行 2008 年工作会议文件 ” 的讲演。 2007 年 10 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山东省分会举办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总监业务培训班,杨海群博士应邀作 “ 银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 的讲演。 2006 年 11 月 30 日 -12 月1 日 ,中国银行总行在北京国际研修院举办“ 海外零售业务培训及研讨班 ” ,杨海群博士应邀作 “ 大力推行规范的内部控制方法 ” 的讲演。 2006 年 11 月中旬,中央财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讲座,杨海群博士作 “ 超体制治理商业银行 ” 的讲演。 2006 年 10 月中旬,中国银行江西省分行上饶地区分行讲座,杨海群博士作了 “ 银行内部控制规范化 ” 的讲演。 2006 年 5 月下旬,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北京培训班,杨海群博士作了 “ 公司治理理论与公司管理方式 ” 的讲演。 2006 年 5 月初,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北京培训班,杨海群博士作了 “ 商业银行治理与农村信用社改革 ” 的讲演。 2006 年 4 月下旬,中国法学会培训中心和华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新公司法研讨班》,杨海群博士作了 “ 银行治理与内部控制 ” 的讲演。 2006 年 4 月初,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在昆明举办党员升级班,杨海群博士作了 “ 银行治理与内部控制 ” 的讲演。 2006 年 3 月下旬,中国银行广西省分行在南宁举办新公司法报告会,杨海群博士作了 “ 新公司法与商业银行治理 ” 的讲演。 2006 年 3 月中旬,中国法学会培训中心和华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在云南昆明举办《新公司法研讨班》,杨海群博士作了 “ 新公司法与商业银行治理 ” 的讲演。 海群博士讲坛 课题内容还请跟踪本博客以及其中“登上北京大学讲坛”一文的附件所示。 Email电子邮箱 : yhaiqun0416@sohu.com.cn Blog博客 : http://blog.sina.com.cn/yhaiqun 欢迎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咨询培训公司的合作!
个人分类: 讲座|3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基因”在进攻:科学网将出现新热点
热度 5 王铮 2012-10-28 07:34
清晨发现一个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宣传转基因食品合理性的文章,指责毫无根据地说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学者是怕断了“龙种”,指鹿为马地说质疑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是“扒铁路”。科学网头版头条推荐。 在我的一个多月前谈到对转基因风险管理的博文后面,出现指责我是对美籍华人科学家“有罪推定”,帽子特大。 估计又有系列名为宣传转基因技术先进、安全,实际上为宣传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博文蜂拥而上。 顺便说一句,我支持转基因技术研究,反对不要风险管理的转基因食品人体实验。我不明白,支持新技术——转基因技术的人为什么反对新科学——风险管理。二者要相辅相成呀。 不说转基因了,因为有商业集团支持的人不能全面看待科学问题是路径依赖,也是我们没有财力的可以维持反抗的。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3095 次阅读|5 个评论
风险管理更多的可能是一种思维方式
热度 1 Greg66 2012-8-10 11:03
风险管理的过程,当然是危险识别、分析评价、措施制定。每个环节可能都有复杂的方法可以使用。但是,很多事项本身并不复杂,无需应用很多的理论方法去进行,只需简单思考就可以识别危险、得到危险的严重性,并采取相应措施。重要的是,头脑中有这种风险管理的意识。 参考 PDCA的看法
4702 次阅读|1 个评论
环境中PPCPs可能研究的重要性排序
热度 8 yuewenzhu 2012-7-10 12:40
环境中PPCPs可能研究的重要性排序
近日收到英国约克大学环境学院的邮件,邀请参与一项关于环境中的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PPCPs)的问卷调查。旨在收集对理解和管理环境中的PPCPs有专业兴趣的学者的意见,为更好的理解和管理环境中的PPCPs的风险而亟需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希望征询全球科学家的意见,来为这22个问题进行重要性排序。  医药品与个人护理品(PPCPs) 作为一类大量使用和具有潜在生理效应的“新型”化学物质,近年来受到科学界和社会的普遍关注。目前提出的这些问题,哪些更为重要,而哪些较不重要?有哪些问题在初次的工作中被遗漏而应该被列入其中?是否有些问题对某些地区十分重要而对于其他地区则不然? 科学家对PPCPs的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判断的总结,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的理解PPCPs对环境构成的威胁,并促使他们精心制定更有效的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决策者在新技术和生产方法的投资上做出更好的选择,以便降低环境中的PPCPs的危害。 关于PPCPs 医药品与个人护理品( pharmaceuticals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 , PPCPs) ,是2000 年以来受到科学界和公众广泛关注的一类“新型”化学物质。PPCPs 的概念最早由Daughton 于1999 年提出,涵盖所有人用与兽用的医药品(包括处方类和非处方类药物以及生物制剂) 、诊断剂、保健品,麝香、化妆品、遮光剂、消毒剂和其它在PPCPs 生产制造中添加的组分如赋形剂、防腐剂等。目前大约有4 500种医药品广泛用于人类或动物的疾病预防与治疗等领域,例如抗生素、止痛剂、抗癫痫药物、降血压、降脂剂、抗癌剂、抗抑郁药等。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医药品的销售和使用量也在逐年增加。美国从2000 年到2006 年,医药品的年销售增长率达到了8.5 % ,接近其人口年增长率(1.2 %) 的7 倍。而全球个人护理品的年生产超过1 ×10 6 吨,如德国仅在1993 年的产量即大于553 000吨 。 尽管PPCPs 的用量巨大,但是目前人类对其认识十分有限。PPCPs 初始设计为低生理剂量下在治疗终点产生生物化学活性进而起到治疗目的,然而许多PPCPs 在低浓度下同时可能与非目标受体结合,进而产生各种不可预知的生理作用。这种细微的作用可能随着时间通过PPCPs 持续不断的输入而逐渐放大,最终对野生生物甚至生态系统产生深远而不可恢复的影响。因此Daughton 将它们归结为一类“微妙的、潜在的、有累积影响”的环境污染物质。不同于传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难降解”“生物积累”和“全球循环”的特性,大多数PPCPs的极性强、易溶于水以及较弱的挥发性阻止了它们像POPs 一样“全球蒸发”行为的发生,因而意味着PPCPs 在环境中的分布将主要通过水相传递和食物链扩散。尽管PPCPs 的半衰期短,浓度低,然而人类活动连续的输入使环境中PPCPs 呈现出一种“持续存在”的状态。因此科学家们将该类物质称为“虚拟持久性化学物质”,有必要对PPCPs 的存在现状和生态环境影响进行更广泛深入的研究。 环境中的PPCPs的可能的研究重要性排序 22个问题的列表 (问题1-20来自加拿大研讨会;问题21-22来自澳大 利亚研讨会) 1 为研究PPCPs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风险和影响,应使用哪些方法来为PPCPs进行优先性排序? 2 有机体 (包括人类) 暴露于环境中的PPCPs的途径有哪些, 是否有一些途径被当前的风险评估方法所忽视? 3 可电离的PPCPs在水生和陆生生物中的吸收,以及在食物链中的路径应当如何预测? 4 什么是PPCPs的非萃取性残留的生物利用度? 5 应当如何利用药品临床前和临床信息来评估药品对环境的潜在不良影响? 6 在潜在不良后果和影响方面,我们对跨物种和生命阶段的目标PPCP的进化保守性可以了解些什么? 7 为PPCPs而观察的生态毒理学的反应,例如组织学和分子学水平上的反应,应当如何翻译成传统生态学的重要端点,例如物种的生存,生长和繁殖? 8 在自定义的风险评估策略中,应当如何制定和实施生态毒理测试方法,以反映活跃的PPCPs的不同行动模式? 9 应如何评估由于长期暴露于低浓度PPCP混合物中对非靶标生物所造成的影响? 10 相较于目前的活体测试方法,能否开发出非动物测试方法,用以提供与前者相同甚至更好的危害数据? 11 无论现在还是未来,如何确定PPCPs对某地区的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最大风险? 12 相对于其他化学或非化学应激源,PPCPs在自然环境的生物学影响方面的重要性如何? 13 PPCPs是否会对野生动物,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等,构成威胁? 14 如何评估PPCPs的代谢物和环境转化产物的环境风险? 15 应当如何使用环境中的PPCPs的存在数据,和暴露在PPCPs中的生态系统的质量数据,来确定目前风险评估方案的监管是否有保护性? 16 暴露于环境中的PPCP残留中,是否会导致耐药性微生物的选择,这对人类健康最终结果的重要性如何? 17 如何评估由环境中的PPCPs造成的抗生素耐药性选择引发的人类健康风险? 18 如果某种PPCP存在不利于环境的风险状况,应采取哪些措施来管理和减轻这些风险? 19 既能降低PPCPs进入到环境中所带来的影响,又不会增加整个废水毒性的有效废水处理方法有哪些? 20 如何评估风险管理方法的效力? 21 怎样将文化视角纳入到PPCP的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中? 22 PPCPs进入到环境中所带来的风险,应如何更好的传达给公众? (以上只是内容序号,并非最终重要性排序,欢迎给位专业人士排序)
个人分类: 环保驿站|10363 次阅读|8 个评论
基于风险管理水平下的“劣质胶囊”的毒性危害
热度 14 yuewenzhu 2012-4-26 16:56
基于风险管理水平下的“劣质胶囊”的毒性危害
有砖家发表的关于“劣质胶囊”是否有毒害的博文引起了很多博友的关注。首先声明本文的主要目的只是想针对目前关于化学有毒污染物的不同管理方法存在的差别进行一个分析,不针对任何博主已发表的观点是否有科学依据。 目前关于化学有毒污染物常用的管理手段是基于浓度控制标准以及总量控制标准的标准管理体系,代表的国家有美国。通常是通过化学物质的毒性数据利用一定的模型计算获得一个数值标准,用于排污许可和污染调查等。比如美国的基准最大浓度(CMC)和基准持续浓度(CCC)、OECD使用最大耐受浓度(MTCs),中国用的环境质量标准等。标准管理体系虽然被很多国家所采用,但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超标”的概念太主观性了,比如说铬的国标是0.5mg/L, 那么0.5001 mg/L 就是超标?0.4999 mg/L就不超标?那么0.40、0.30、0.20 mg/L呢?虽说不超标,但是显然他们的危害程度是不一样的。其次标准只考虑毒性,而未考虑实际暴露。最后标准的区域差异太大,这也就是说为什么有的国家的铬的标准值高,有的国家铬的标准值低,显然我们不能把原因都归结为“中国特色”。 另一种关于有毒化学物质的管理方法是基于风险因子和水平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一般是指某体系或系统遭受损失、损害的可能性,是由于客观条件使该系统产生不良结果的可能性和几率。它是通过暴露评估(环境中污染物质的暴露浓度)、效应评估(污染物质对生物体的毒害效应)以及风险表征的手段最后获得一个有毒污染物质的潜在环境风险来对化学品进行管理。以上这些内容可能对于非专业的人士看起来比较晦涩生硬。那么通俗的来讲,大家知道打雷是可以劈死人的,但是并没有人因为害怕被雷劈死而不敢上街。因为被雷劈死是属于小概率事件,可能几万或者几十万人中有一个能被雷劈死。所以虽然打雷能劈死人大家并不害怕和担心,也没有因此恐慌。再比如触电能够电死人,有十个人触电基本上十有八九都被电死,能活下来的基本都是万幸,所以没人会傻到去触电。这就是通俗意义上的一个风险概率的问题。 如果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比如说铬的国标是0.5mg/L,环境中的铬的浓度是0.4999 mg/L,用最简单的风险商(暴露浓度除以效应浓度)的方法其概率为99.98%。很明显如果有人说这杯水里含有的有毒物质能够对你产生不良效应的概率有99.98%,我相信正常人都是不会去喝的。当然这里不良效应的界定也很复杂,按照不同测试终点制定的标准值也应该不一样的,比如有人说的超标有害,有害是致癌或者直接死了,有的就是拉肚子,但不管则样,只要有害,总归不是什么好东西,没必要大肆宣扬。那么如果“劣质胶囊”中铬的浓度是0.125mg/L, 其风险商为25%,相信懂一点健康风险的人都知道这个概率不低(通常可忽略的风险水平0.0001%)。 最后申明,本文只属于科普,不针对任何个人和团体,文中数据仅供参考,如果觉得科普的不对,欢迎绕行,不欢迎拍砖。
个人分类: 环保驿站|4298 次阅读|21 个评论
组织级项目风险管理
flyman 2012-3-16 23:02
从整个组织来看,项目风险管理是分级的——项目级、部门级、公司级,要将不同的风险放到不同的级别来管理,通过组织的流程规划、组织结构规划、表单等一套体系来保证。
个人分类: 管理|29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质灾害生命可接受风险标准研究的意义
kejidaobao 2012-1-31 15:05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是近年来灾害地质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并已成为世界各国防灾减灾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应用风险管理的理念进行滑坡灾害评估和管理,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是一个包括灾害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减缓等内容的管理过程。在整个研究体系中,可接受风险标准的研究和确定是连接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当前国际上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香港等几个少数国家和地区研究确定了各自国家(地区)或行业暂行的滑坡灾害(landslide)生命风险(包括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可接受标准,并应用于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工程建设评估、防灾减灾决策支持等工作,对保障公众生命安全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高发、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几个国家之一。全国近50%的国土面积为山地丘陵区域,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工程活动的不断拓展,地质灾害无论从致灾次数、经济损失还是人员伤亡数量等方面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地质灾害风险评价、风险管理研究和实施亟待进行。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中国在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方面仍然面临很多问题需要深入解决,如尚未形成规范的风险管理技术流程、风险分析方法准则和风险评价标准等(香港地区除外),对生命可接受风险的研究也多集中在核电、大坝、建筑等工程安全领域,鲜有对地质灾害生命可接受风险标准的研究。因此,分析和探讨中国地质灾害生命可接受风险标准,对中国地质灾害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等理论研究和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实施意义重大。 《科技导报》2011年第36期17—22页刊登了赵洲,侯恩科的论文“中国地质灾害生命可接受风险标准研究”,在分析地质灾害可接受风险内涵及地质灾害风险估计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中国陕西、四川等12个地质灾害高发省(市)以及全国近年来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得出了供参考的中国地质灾害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评价的建议标准,以期望能够促进中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标准的制订和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实施。封面图片由赵洲提供,金功博设计。(责任编辑 刘志远)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30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生自我评价成绩价值更高!
热度 1 renxiuhong 2011-4-29 11:52
学生自我评价成绩价值更高! 地球大学校长 任秀红 给管理学院市销 08 上的最后一次课,是请学生们自己给自己评分定成绩。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锻炼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心理素质也进一步提高锻炼学生的独立人格养成力。 学会评价一切:评价自己、他人、他物 —— 动物、植物、金钱、人生、地球、宇宙。。。 其他的还有很多,慢慢自悟。 以前上完课给学生成绩,大都是根据考试卷面成绩+考勤分数+课堂是否积极参与讨论表现+我了解到的其他一些信息给的,多数同学的名字和人都对不上。是否这样给的成绩更客观准确呢?也未必吧?所以这次想要创新试验一下由学生自己给自己评分定成绩和我评分给成绩结合的方式评定成绩,除了上述所说的教学目的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们之间相互了解得更多,信息更充分,所以评价的结果应该更准确一些。 评价的规则是:按照学号,每一个同学先自我评价给出一个分数并给出理由,再由其他同学评价给出一个分数并给出理由,然后以自我评价占60%,他人评价占40%的比例算出最后的分数。之所以自我评价占60%的更高比例,是因为我认为的如下原因决定的:一是在人生的决策行为中,地球人其实大都是按照自己的评价行为的,他人的意见建议虽然也很重要,但只能作为决策的参考依据,这也是“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原理的一个具体应用;二是中国人的独立自我意识相对而言不是很明晰,特别在乎外界他人的评价,这也导致很多时候不能真正认识自己和他人,从而难以建立真正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就小小地尝试一下用这种方式纠偏吧! 开始评价之前,有学生疑虑是否有必要准确到每一分?是否按照ABCDE的等级制评就行了。我说以我对学生们能力的了解,其评价能力可能是惊人的,可以先尝试几个人看看效果再说。而之后该同学给一个同学评价时给的少一分的意义是:那个同学坦诚自己借到了保险学的书但后来没怎么看,所以作为惩戒和激励,希望那个同学以后做事要坚持,借到书后要坚持看。充分说明了每一分都可以是很有意义的! 第一个同学先自我评价,然后请了两男两女四个学生给她评价。效果还不错,而且有些同学给分数时阐述理由的果断清楚令我们大家都感到惊喜!即使我对他们已经有一定的预见,也仍然由于大大出乎意料而同样惊喜了!于是就这样得出了第一个同学的成绩。 由于时间和计算有些复杂等问题,考虑到评价结果实际上是相似的,所以接下来的他人评价中调整为只随机各找一个男生和女生评价。于是后面的评价速度快多了!而且在下一个同学评分时,由上一个被评价过的同学自己算出自己的分数。这样做可能有点儿自己故意算高的风险,但是有公开监管的他律和不辜负信任的自律同时起作用,风险应该不大,所以两利相权取其重,就请同学们自己计算了。而事实证明,评价过程也确实很顺利。由于时间原因,最后没有复核,以后也许应该请个监管的同学即时复核一下更好?逐渐完善吧! 评分的过程实在是令人开心!很多平时上课的时候没有积极发言的同学表达欲望被“诱引”出来了,如果不是及时打断,能滔滔不绝讲一节课!而且所谈的例如那次室外课时我提醒他们的“抬头看、往两边看,别总是低着头看地下和平视”等仰视、环视打开视野防范风险后他们的感悟;原来以为保险就是骗人的但听课之后发现保险确实能够防范一定的风险;和刚开始觉得这个老师上课的方式有些怪怪的,但上完后真的感觉从思维方式上等收获很大,认识到时时处处防范风险的重要性。也有些同学很诚信地坦诚自己借了教材但没好好看,以及不请假就旷课所以自觉地扣除了一部分分数。从另一方面这说明同学的诚信能力和认识自己的错误和问题的能力还是很强的,也应该能预示他们之后人生发展中的风险会减少很多吧? 学生们评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我了解学生和自己的一个过程。一方面因为学生确实开阔了视野思路更重视了事前的风险防范,达到了我想强调的教学目标而开心,另一方面也意识到了自己创新有余而严谨不足的问题,所以我也给我自己一个评价: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100分,虽然内容很好但是有时候讲得确实不太清楚所以给70分,综合下来85分。已经讲了一遍了,真善的目标已经基本达到了,以后要向智美努力了噢! 之所以是在管理学院市销08开始这个创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个班学生们的良好合作能力!这个班只有33个人,是一个小班,除去一个未选的,大多数同学上课的表现都很好。尤其是那次室外课过程中,感觉到了这个班同学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乐观努力向学的自强不息精神。当然,他们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创新的精神还不够,主要体现在建议他们开微博学习了,但是响应的同学不是很多,以及评分中趋于保守的同学比较多,和我的风格正相反,是谨慎有余而创新不足。不过上完课之后已经有了不小的变化了,再让他们把作业传到网上空间里或博客上尽可能改善一下化解风险吧:将一部分分数留待看了他们的博客或空间后再给?也可以使社会教育共同参与评价呢!也使他们认识学习是无止境的,网络学习很重要这个道理?这样做以后应该能够及时纠偏改善吧? 但不管怎么说,给管理学院市销08上课是我感到空前开心的一次上课经历!04年给金融04的同学上课之时,我还没有这么有意识,自身的积累和感悟也还很不够,所以同学虽然表现好但我自己的修为是不足的。之后带过的各个班同学有不错的也有表现比较不好的,当然和我有一段时间遭遇挫折心态不好也有很大关系。经历过这几年继续学习思考感悟的我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加上遇上了合适的同学合作,所以有了双方都开心的一段人生教学经历,也为我们各自以后的继续学习改善多了一份坚实的积累! 所以,感谢我自己的努力!也感谢管理学院市销08的同学们的努力!还感谢给了我这个教学机会的管理学院同事们!当然,也感谢在现实和网络中相互教学的所有地球人噢! 这不是结束:反正成绩期末才能输进去,而且现在这门课已经不用再上课了,所以要求学生们把左后的考核作业上传到网上的空间或博客里,也给大多数忽视了财产保险的同学,甚至几个写走了题的同学一个改错机会化解风险,鼓励同学向更好处努力,虽然学生和我自己都多了点儿麻烦,但是其收益是会受益终生的。所以,这点麻烦也很值得吧? 五一节了,祝福所有的地球人都时时处处习惯成自然地防范化解风险,开心快乐啊!
个人分类: 地球大学|4663 次阅读|2 个评论
空中交通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进展研讨
罗帆 2010-9-23 17:03
姚官丽 2010 年 9 月 21 日 上午 8 : 30 ,工作室在教 4-1407 教室召开了基金项目研究进展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罗帆老师,博士生刘堂卿、杨智、万春辉、刘小平、刘志刚,硕士生葛志鸿、黄彬、史常云、卢悦、刘春香、梅军飞、姚官丽、刘曼、胡雅琪和花艺林,会议由葛志鸿主持,姚官丽记录。 8 位同学分别向大家用 PPT 展示了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进展情况、相关理论和方法,并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罗老师耐心细致地对每位同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点评,并对接下来如何进一步深化和改进研究提出了建议。 首先, 08 级博士生刘堂卿为大家展示了他近期完成的论文基于 N-K 模型的空管安全风险分析,罗老师建议其阐明选择 N-K 模型的依据,并说明有关公式的涵义。 刘堂卿在介绍自己的论文 杨智提出问题与大家研讨 研二的史常云向大家展示了所负责校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的研究内容空中交通管制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分析。她从工作和职业特征、组织、个体三个方面阐述了 空中交通管制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空中交通管制员职业倦怠的形成机理,并从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提出了应对空中管制员职业倦怠的措施。罗老师在她讲完后,建议其将自己的研究与基金课题联系起来,进一步研究空中交通管制员职业倦怠感与航空安全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史常云展示研究成果 研二的葛志鸿将博弈论的思想引入到自己的研究中,向大家展示了他的研究内容不完全信息下空管,机场,航空公司安全管理博弈关系及其合作路径。他着眼于目前研究比较薄弱的空管、机场、航空公司三方在空中安全管理中的博弈关系,通过分析博弈关系寻找出三方的合作路径。罗老师称赞其研究角度新颖,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鼓励他进一步构建空管、机场、航空公司三者博弈模型。 葛志鸿介绍初步完成论文 接下来,研二的黄彬介绍了她的研究内容空中交通安全风险的诱因挖掘及预警效能分析。她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分析了空中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空中交通安全风险预警的效能进行分析。 黄彬介绍完成的课程论文 研二的卢悦向大家介绍了面向空中交通安全风险耦合的集成管理模式及其效益评价。罗老师赞扬其大胆创新的思路,但对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以及集成管理模式的可行性提出了疑问。 卢悦介绍课程论文 王慰提问与同学们研讨 研二的刘春香向大家介绍了基于空中交通安全风险耦合的预警决策支持系统效率评估。她将信息论的方法运用到研究中,开拓了大家的思路。 刘春香介绍课程论文的研究方法 此后,研一的新同学梅军飞和 09 级博士生杨智分别向大家介绍了学术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梅军飞介绍了微分方程及其应用,杨智讲解了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这些研究方法让大家获益匪浅。 梅军飞讲解微分方程及其应用 杨智讲解灰关联度分析方法 最后,罗老师进行总结发言。她称赞 8 位同学的报告准备认真,表述清晰,特别是研二的同学进步明显,表扬了踊跃提问的杨智、王慰、李映雪、卢悦、梅军飞、汪绪普等同学。但也指出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发言人着装不够正式,多数同学不能脱稿,没有注意体态语言等演讲技巧,部分同学羞于提问等等,希望大家今后不断改进和完善。 12 点,会议圆满结束。 此次基金项目进展研讨会促进了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拓宽了大家对空管安全风险预警管理的研究思路。其他同学的提问和罗老师的点评,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研一的新同学们通过师兄师姐们的介绍,初步了解如何做研究,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个人分类: 学术点滴|4528 次阅读|1 个评论
“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研讨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题会议”召开
罗帆 2009-9-27 20:31
卢悦、史常云 2009 年 9 月 25 日 8 时 30 分,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研讨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题会议于湖北省危机与灾害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会议厅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中南空管局湖北分局的陈高明主任、周风华工程师,武汉理工大学课题组负责人罗帆老师,主要成员李柯老师、朱新艳老师、卢少华老师、程琦老师,博士生刘堂卿、杨智,研二硕士生孙成成、李映雪、黄蓉蓉、王慰,以及研一硕士生吴俊杰、盛欢、范念、谢明珠、刘春香、黄彬、葛志鸿、卢悦、史常云等。会议由刘堂卿、王慰主持,卢悦、史常云记录。 会议分为上午和下午两个时间段进行,议题包含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研讨、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系统研讨、基金项目的立项依据与研究计划介绍、相关讨论及工作任务分工四个方面的内容。 在主持人刘堂卿的开张白之后,李映雪对空管安全管理理论进行了介绍,通过对空管安全管理基本概念、发展脉络、基本原则、实施方法和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的讲解,使大家加深了对空管安全管理的理解和认识。对报告中的里森模型,罗老师进行了提问和补充说明。 紧接着,王慰就空中交通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作了报告。他由墨菲定律引出风险评估的重要性,然后介绍了风险评估的流程及主要方法,分析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应用案例,还向大家展示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判法的计算软件,使大家体会到了具体的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同学们纷纷对所提到的内容进行提问,王慰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解答。 接下来,刘堂卿以空中交通安全风险源的耦合分析为主题,给大家介绍了空中安全风险相关概念、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并由具体实例对各种因素的耦合进行了分析,让大家认识到空中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而且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程琦老师、李柯老师就相关问题和刘堂卿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结合正在进行的湖北空管分局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系统研究项目, 黄蓉蓉 介绍了流程、原理、系统运行过程、系统软件结构以及开发工具。通过现有的软件展示,让大家更为形象、直观地了解这一系统的内容和运行方式。她还强调这一系统尚处于完善阶段,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其中,提出中肯的建议。 中南空管局湖北分局的陈高明主任结合工作经验,分析了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系统的难点,主要体现在风险流程确立难,危险源辨识难,安全目标确定难,风险情景分析难。通过对工作中具体例子的逐层分析,告知大家在研究空管安全风险管理时,应深入了解真实的事发原因,分析结论要对后期工作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笼统的原因总结。 上午的会议后,大家一起到华师大博雅园用餐,并进行自由讨论。 下午两点,会议由王慰主持。一开始,由李柯老师讲解有关空中交通安全预警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内容。李老师指出,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而把预警管理理论付诸实践的方法就是构建信息系统。李老师从预警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工作原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介绍,认为应开发出智能型预警决策支持系统,使其更具有自组织性和可操作性。 接着,中南空管局湖北分局的周风华工程师结合空管行业的特点,通过形象直观的例子,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面对空管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认为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系统的难点问题在微观层面。其中,预警指标的选择和敏感度的确定是难点问题。她建议课题组采用实际案例分析法来展开研究。周工就刘春香提出的关于空管员的岗位职责做出了解答。 罗老师介绍了今年获批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空中交通安全风险耦合机理及预警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的立项依据。回顾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过程,指出申报成功的关键在于提炼创新点,深化研究方案。介绍了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背景,阐明了该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在与会人员合影留念后,罗老师介绍了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指出项目研究过程是对拟采用理论假设进行验证或证伪的过程。然后,介绍了项目年度研究计划,并对预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展望。最后,在罗老师的主持下,大家对相关问题及工作任务分工进行了讨论。 至此,会议圆满结束,预示获批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将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个人分类: 学术点滴|4622 次阅读|3 个评论
赴湖北空管分局研讨安全风险管理系统
罗帆 2009-9-2 08:50
王 慰 2009 年 8 月 27 日 下午 2 : 00 ,空管课题组负责人罗帆教授、课题组成员张胜、黄蓉蓉、王慰如约抵达湖北空管分局,与中国民航空管局的高主任和民航飞行学院的杨教授,湖北空管分局 SMS 建设办公室的陈高明、周风华、孟乔、王珏、胡鹏等同志,就湖北空管 SMS 系统的开发情况进行了研讨。 首先, SMS 建设办公室的孟乔给大家介绍了湖北空管 SMS 系统的功能与构成,重点演示了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运作流程,耐心地为大家进行讲解。高主 任和杨 教授认真地观看了信息管理系统的演示,不时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发表见解,针对这些问题,孟乔都给予了答复和解释,陈高明、孟乔、王珏进行了补充。 接着,张胜代表课题组向大家演示了湖北空管 SMS 系统中的核心子系统安全风险管理系统。通过介绍风险管理系统说明书,使大家对从风险识别到风险控制的整个流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涉及到风险评估中指标权重等问题时,高主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说明。针对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风险评估,详细地介绍了这部分的计算方法。最后,演示了安全风险管理系统的试用版,通过在系统中进行数据模拟和演算,使大家对风险评估过程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对于安全风险管理系统,两位专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们表示,如果这个系统的试运行效果良好,可向其他空管分局推荐使用。 另外,罗教授与周风华等同志就风险管理系统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交换了意见,涉及到预警指标的细化、风险评估与预警的关系、安全绩效的评价等方面。课题组成员与孟乔、王珏等同志进行了充分交流,商定了两个子系统对接的相关问题。 由于机场出现特情需紧急处理,湖北空管分局主管安全的汪局长没能全程参加会议,但在会议结束之前赶到,与大家进行了进一步交流。罗教授表示,课题组一定会充分考虑湖北空管分局提出的修改建议,按时完成风险管理系统的开发任务。 通过此次会议的交流和讨论,大家对湖北空管分局 SMS 系统有了全面的了解,获取了完善风险管理系统的宝贵建议。
个人分类: 学术点滴|3763 次阅读|2 个评论
和美国经济一起走下神坛 格林斯潘终于承认问题<转>
newniu 2008-10-27 19:44
 格林斯潘又说话了!23日出席美国众议院听证会,这位在任职美联储主席期间,由于模棱两可、含糊隐晦的表达习惯而著称的高人,此次出人意料地表达十分明确,他直指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风险管理系统的数据的陈旧。   在此次在听证会上,格林斯潘把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归于数据不充分的头上,他表示,整座金碧辉煌的金融大厦去年夏季坍塌了,原因是输入风险管理系统的数据都是过去二十年的数据。众所周知,过去二十年金融服务业务一直在高速发展,从没有遭遇大的危机。如果风险管理系统包含了过去金融危机期间的数据,信贷机构对借款人抵押财产的要求就会高得多,整个金融服务行业也不致于像目前这样惨不忍睹。   事实上,格林斯潘此番明确的表述和他以往的实际作为是十大相径庭的。据国外媒体报道,格林斯潘长期以来一直对将计算机技术用于防范金融市场风险给予了高度肯定。例如,他在2005年表示,借助越来越高的计算机处理能力和改进的风险评估模式,信贷机构能够向次级抵押贷款人发放贷款。   格林斯潘的批评者认为,格林斯潘在过去10年中将利率降到了过低的水平从而引发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他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放任自流立场,使这些因风险巨大被股神沃伦巴菲特视为大规模金融杀伤性武器的衍生品最终引爆了美国金融市场。   据《纽约时报》报道,虽然格林斯潘承认信贷衍生品的危险性,但其在1987年至2006年掌舵美联储期间一直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坚决维护者。   早在1997年,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着手规范金融衍生品。时任委员会主席布鲁克斯利博恩女士认为,这些不透明的交易工具可能损害市场乃至美国经济,要求交易商披露更多交易细节和风险准备金情况。   格林斯潘和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强烈反对博恩的意见。格林斯潘甚至告诫博恩,她的所作所为会引起一场金融危机。   格林斯潘任职后期,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已经引发巴菲特等投资巨子的警觉。巴菲特2003年在写给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的年度报告中说,巨大的信用风险已集中到一小撮衍生品交易商手中,一人遇到麻烦,将迅速传染给其他人。   当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迹象变得明显时,格林斯潘仍无视隐藏的巨大风险。他在2004年一场演讲中说,华尔街在利用金融衍生品与其他机构摊薄风险。不久,这些抱团取暖的风险变异为金融市场的病毒。   在美国,格林斯潘是一个符号,他带领美国经济创造了长达10年的增长的辉煌历史。人们纷纷盛赞他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了低水平,维持了经济增长,并帮助全世界渡过了一次次金融危机。   格林斯潘是一位自由市场的坚定拥护者,在他一言九鼎被奉之神明的年代,一直避免加强金融业的监管措施。他曾在2005年5月份发表演讲称:事实已经证明,从抑制过度的获利回吐行为方面来看,民间监管整体上远好于政府监管。   眼下,格林斯潘把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形容为百年一遇。与此同时,他还承认,这场危机暴露了他针对自由市场经济体系想法和做法中存在的缺陷。格林斯潘承认,他已察觉这一监管思想存在问题,他为此感到难过。但他坚持认为,没有哪个监管者能聪明到预见这一百年一遇的信贷海啸。   在格林斯潘离开美联储两年半后的今天,国会正着手制定重塑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的各项计划,新体系的一大特色就是政府要加强对市场的干预,而这正是格林斯潘一贯反对的。   最近几月,格林斯潘越发淡出公众视线,抛头露面次数骤减。这次听证会表明,格林斯潘的声誉已经无可挽回的跌落。昔日一言九鼎的格林斯潘,正和日益困窘的美国经济一起走下神坛。
个人分类: 塞外野花|23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伪劣奶粉再现食品安全漏洞(重发)
杨学祥 2008-9-15 07:44
伪劣奶粉再现食品安全漏洞(重发) 杨学祥 安徽阜阳劣质奶粉坑害儿童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批示,要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卫生部组成的专项调查组,从北京出发奔赴阜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专项督察处李勤处长分析,该事件从表面看,仅仅是一个阜阳地区有劣质奶粉,但最让人担心的是在全国其它地方可能也有 。这一分析是很有道理的。阜阳市是全国较大的民工流出地,在阜阳农村很多夫妻在小孩出生不久就双双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婴儿全靠老人用奶粉喂养。笔者认为,阜阳是一个贫困县,廉价的劣质奶粉可能成为婴儿的唯一食品,所以致病快,显效早。对于较富裕地区,多种食品混合食用,致病时间会拖长,致病范围会更大,危害会更隐蔽。 1 .大头娃娃问罪商业诚信危机 2003 年 8 月 13 日,安徽阜阳,出世仅 130 天的女婴荣荣由于严重的营养匮乏死去。扼杀荣荣的元凶,是一种伪劣婴儿奶粉。这种因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基本营养物质不及国家标准的三分之一,从而终止婴儿生长的奶粉,被当地人称为空壳奶粉。阜阳市对此展开过一次专项整治活动,全市 189 户劣质奶粉经销商被工商局立案。随后,工商局和卫生局又联合下发了奶粉产品消费警示公告,并在报纸、电视台等媒体上,公布了 33 种劣质奶粉的黑名单。但依旧是在阜阳,记者拿着这份黑名单,在市场上依旧买到了名单上的劣质奶粉 。 记者从 4 月 20 日下午阜阳市政府的专题汇报会上获悉,自去年 5 月份以来,共有 171 名婴儿因食用劣质奶粉出现营养不良综合症,成为大头娃娃,其中因并发症死亡 13 人,仍在住院治疗的儿童有 2 名。在连续 4 天的专项检查,阜阳市共检查奶粉产品经营户 3783 户,抽检 109 组,扣留涉嫌不合格奶粉 6110 袋,没收过期奶粉 382 袋,立案查处了 23 起涉嫌销售不合格奶粉的案件,并对重点批发大户成立专案组进行深入调查 。 商业经营重在诚信。打着以顾客为上帝的招牌,干的是图财害命的勾当。商业的诚信危机令人堪忧。从欺骗老人的保健品,到荼毒婴儿的奶粉,不法奸商的谋财之道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不施重刑,难以遏止。目前实行的以罚代刑的方法,造成官商勾结,利益均沾,受难的当然是普通百姓。 2 .伪劣奶粉再现食品安全漏洞    大量伪劣婴儿奶粉由外地流入安徽省阜阳农村市场,造成上百名婴儿患上重度营养不良综合症成为大头娃娃,至少 13 名婴孩夭折。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又一次暴露了我国食品安全漏洞。 安徽省阜阳市已对劣质婴儿奶粉进行全面地毯式普查、清理,着手排查受害婴儿情况。阜阳市政府反思了自身在市场秩序整顿尤其是食品质量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市场监管力度不够,致使查处劣质奶粉工作不够彻底,出现反弹;二是整治机制不健全,奶粉质量市场监管分属工商、卫生、技术监督等部门,多头监管,责任不清,更没有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三是宣传工作不到位,一些群众对劣质奶粉的危害认识不够,让少数不法商人有机可乘;四是源头查处有一定难度。从初步检查情况看,这些劣质奶粉是从外省流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全社会联动,共同整治。据了解,阜阳市政府已组织有关部门以阜阳城区批发市场、奶粉仓库和农村各奶粉经营网点为重点,清查各地市场上的奶粉品种、进货渠道、质量证明、销售情况、库存情况、营业执照等,并逐户清查登记。对普查过程中发现列入黑名单的奶粉,立即查扣,不在黑名单之内而无合格证、无检验报告、无进货发票的,一律先行封存,抽样送检后,再根据检验结果做出处理 。 食品安全的最大漏洞就是只能在事件发生后盲目应对,缺乏日常检查监督机制防患于未然。上述应对措施表明,阜阳市有关部门对阜阳城区批发市场、奶粉仓库和农村各奶粉经营网点的奶粉品种、进货渠道、质量证明、销售情况、库存情况、营业执照等情况毫不了解,需要逐户清查登记。对 2003 年列入黑名单的奶粉,在今年事发前没有查扣;不在黑名单之内而无合格证、无检验报告、无进货发票的,在今年事发前任其销售经营。这是严重的渎职行为。从其他地区的检查来看,情况大同小异:只收费,不执法,是普遍现象。 4 月 18 日晚,安徽省省长王金山对该事件作出批示,要求:请立即召集工商、质监、卫生等有关部门,研究组织打假,彻底消除隐患,严厉打击那些图财害命、丧尽天良的不法分子。该省表示将加快案件侦破进度,以最快速度将违法生产、经销伪劣奶粉的有关案犯全部捉拿归案,依法从重从快惩处。要公开处理一批大案要案,举行公开宣判大会。同时,对支持、参与、庇护制售伪劣奶粉等违法违纪行为以及因失职渎职导致伪劣奶粉禁而不止的行政执法人员要严肃查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袒护 。 3 .食品安全隐患贻害无穷 人大代表、两院院士钟南山,在 2004 年 3 月 25 日广州市人大会议越秀区分组讨论会上不无担忧地说: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不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再过 50 年,很多人将生不了孩子。 钟南山说,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广州很多疾病发病率的快速增长都和食品安全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广州的肠癌、妇女宫颈癌、卵巢癌的发病率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趋势,而这些和农药、添加剂、防腐剂和催生剂的过量使用都有很大的关系。据了解,现在广州的很多农民在整治鱼塘塘底的时候,除了要整治泥土之外,还会在塘底铺上一层环丙沙星。钟南山说,这种药品除了可以起到防治鱼病的作用之外,还可以加速鱼的生长,也是一种催生剂,这种食品人吃了之后会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由于近年来食品问题越来越突出,男性的精子浓度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男性的精子浓度是 1 亿到五千万算是正常,现在 3 千万都算正常了。现在男性的精子浓度比 40 年前下降了将近一半 。 4 .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和个人收入的检查和监督机制    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两次提到整顿市场秩序问题。市场秩序混乱导致的经济灾害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回报,这是商品生产的价值准则。假冒伪劣和短斤少两是市场秩序混乱的主要根源,也是商品非法竞争的主要手段。由于市场管理水平的严重滞后,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它们堂而皇之地在公开市场上以超低价格与优质商品竞争,使守法厂商蒙受巨大损失,使市场失去了优胜劣汰的调节作用,使消费者和国家的利益受到严重侵害。例如,劣质钢材、劣质水泥、黑心棉、有毒大米、有毒假酒、有毒豆奶、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灌水肉等大案要案时有发生,造成严重的经济灾害。 整顿经济市场秩序是当前我国加强经济管理的一项重大举措,个人财富来源的合法性将制约着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鉴别财富来源的合法性是今后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假冒伪劣产品、走私贩毒、偷税漏税、行贿受贿、赌博卖淫等不法牟利的行为之所以能够存在,其根源在于目前还没有对个人财富的来源逐一进行合法性鉴定的技术手段。法庭关于财产来源不明的判决仅对被告起作用,立案侦查的化费太大,不能作为普通的经济管理的技术手段。科学的经济管理必须从控制经济运行过程开始。 在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市场经济中,货币是人类创造出的控制商品生产与流通的有力工具,商品交换通过货币的介入而达到增值,即 G (货币) W (商品) G+ △ G (货币增量) 。货币增量事先是不可预知的,获得低值的企业将倒闭,获得高值的企业将发达。人类又创造出发票作为货币的对应物,也可以称之为影子货币,通过发票来监督企业的赢利或亏损。但发票易于造假,使国家的宏观调控难以发挥作用。这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建立标准发票数据库和可视化计算机鉴别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消费者和经营者都必须持影子货币卡和发票及时依法(制定相应法规)入卡、上网,将有关数据输入国家发票数据库,相互认证核查。影子货币入卡上网过程就是商品交易合法性确认、保修保险确认、防伪检验、合法赢利检验和供货渠道检验等综合过程。它集产品质量检查、品牌保护、利税检查、保修保险核查、合法生活工作证明等多项功能和过程于一身,使国家、消费者、生产厂家、保险公司和经销商的合法权益在协调一致的前提下得到切实保护,共同打击违法交易对自身的伤害。与身份证一样,影子货币卡是一个人合法收入与合法支出的证据,是居住、工作、交易、出差、旅游和出国等必带的证件。这不仅可以控制非法交易和盲目人口流动,减少相关过程的重复劳动和繁琐手续,而且可随时进行金融监督与管理,使国家的优惠政策通过经济杠杆起到调控经济发展的目的 。 参考文献 1. 光明网。总理批示严查劣质奶粉。 http://www.gmw.com.cn/03pindao/2004-04/20/content_15117.htm 2. 东方早报记者 董小恒。安徽阜阳扣押 6 千袋奶粉 相关部门考虑查内蒙东北。 http://www.sina.com.cn 2004 年 04 月 21 日 01:27 东方早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4-04-21/01273149759.shtml 3. 记者周立民。安徽阜阳劣质奶粉致病 171 名婴儿中已有 13 人死亡。 http://www.sina.com.cn 2004 年 04 月 20 日 20:39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s/2004-04-20/20392359006s.shtml 4. 本报记者 廖爱玲 魏铭言 郭安 等。北京紧急清查夺命奶粉。 http://www.gmw.com.cn/03pindao/2004-04/21/content_15850.htm 5. 甘丽华,陈洁娜,毕式明。食品安全问题日趋严重 50 年后大多人将不能生育 http://news.tom.com 2004 年 03 月 26 日 14 时 18 分 来源 : 南方日报 http://news.tom.com/1002/3291/2004326-780995.html 6. 杨学祥。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与灾害经济管理。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2001 , 7 ( 6 ): 730~731 原文见:杨学祥 . 伪劣奶粉再现食品安全漏洞 ( 2004-4-27 ) .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http://www.gmw.com.cn/03pindao/guancha/2004-4/27/1265001.htm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329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