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普传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我做起:响应号召,科普传播,责无旁贷!
热度 9 Fangjinqin 2016-6-6 16:07
从我做起:响应号召,科普传播,责无旁贷! 科普知识传播与科学研究的创造性工作无疑都是同样重要的,甚至有时科普传播更重于科研与发表学术论文,特别是在我国整体科学素质迄今仍然低于西方的情况,更应重视和强调科普传播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正如习近平 5 月 30 日在“两院一协”大会报告中强调指出的: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面对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加强科普知识传播,特别是新兴交叉科学知识的普及,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已是我国非常紧迫的一件大事。 最近有一个中国相关协会记者向我提出七个采访问题,其中问题之-是: 针对现在新兴科学的发展,您觉得我国应该怎么极力去推广普及相关知识? 我谈了自己的看法,摘要如下。 在70年代,国际上当时流行一个说法:谁如果不懂什么是混沌那就是一个科盲了。那么,时至今日,我国还有多少人知道混沌?知不知道混沌具有“蝴蝶效应”特性?现在,正处出在网络信息时代,试问又有多少人与互联网无关?谁没有上网浏览网页和发电子邮件?谁不网上了解各种动态和购物?有没有受骗上当?等等,这些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离不开的 “网络”,都与网络科学知识密切相关,究竟全国有多少人知道呀? 加强科学知识普及工作,尤其是新兴交叉科学的知识普及更是迫在眉睫. 大凡有识之士,特别是科学大家,他们都非常重视科普知识传播工作。那么, 我国应该怎么极力去推广普及相关知识呢?我个人谈了有如下几点看法: 1. 全社会,特别是各个阶层,都要提高科普传播意识,积极鼓励相关的科学工作者多写科普文章和科普著作等,为此,我国需要加大投入资金,加强科普著作出版工作。为了繁荣科普创作,在“精选一批”科普文章的基础上,把原创科普“精品”,组织汇编系列科普丛书,进一步传播,以产生广泛的影响。 2. 各级专业学会,特别是中国科协系统,应该把科普知识的组织、传播和引导工作,作为协会责无旁贷的头等大事,全力负责人地抓起来!希望政府部门能够为社区建立科普宣传站和图书馆或阅览室,组织开展定期的群众性的科普宣传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内容可以丰富多彩。 3. 利用网络优势,大力鼓励各种网站大力开展科普传播活动,并制定或采取必要的法制措施,以加强科学网站为传媒的科技传播能力,并确保进行健康的科普知识传播,鼓励不同网站及其团体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科普传播的活动。例如,在科学网等各个网站,必须重视发表科普博文,并给于更加重视或突出的位置,专门开辟多种多样的“科普园地(专栏)”,大家积极献计献策,配合做好上述科普工作。形成一种全民的自觉的风气,以推动和繁荣我国网络的科普工作。 4. 发扬网络科学领域每年召开《两会》——“中国网络科学论坛”与“全国复杂网络学术大会”的良机和优势,发扬中国网络科学论坛十几年来开展一些科普知识竞赛和宣传活动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创造条件,定期深入到一些社区与相关部门合作,进行网络科学知识普及宣传工作。 5. 响应主席号召,从我做起,科技工作者人人有责,积极参与科普知识传播工作。我自己经常写一些科普文章。2014年出版了一部科普著作《漫游网络世界》,2016年马上《科技浪花与追梦随笔——新兴交叉科学集》将于大家见面了,这是一部具有科普特色的新兴交叉科学的综合性著作,共有八大交叉集:1. 复杂性探索波澜起伏;2. 混沌学革命吹响号角;3.网络科学引领新潮流;4.绿色新核能前景广阔;5. 科学梦谱写四部曲;6. 科学与艺术交叉融合; 7. 传媒对话,追梦前行;8. 学术讲座与科普传播(光盘)。该书特色是,融学术进展、科普知识和科学人生三位于一体,把专业、科普和媒体三者有机融合,既展现国内外波澜壮阔的新兴科技浪花,又生动反映跌宕起伏的新兴科学的发展脉络。学科交叉广泛,内容丰富多彩,风格独树一帜。该书比较适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和艺术人文等不同领域的广大读者,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兴趣和需求。 总之,我坚信和希望:我国应树雄心、立壮志,努力挤身世界科学先进素质前列,应该与我国大国的地位相称!应该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在全国和全世界华人的共同努力下,办成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富有吸引力的科普网站(园地),并力创著名科普精品和名牌网站,大力提升全国人民的科学素质和科普传播水平,在全世界担当其越来越重要我们中华民族的“科学先锋”的作用。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1807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高瞻远瞩,力推科普传播
Fangjinqin 2014-11-25 18:02
高瞻远瞩,力推科普传播 科研的创造性工作与科学知识传播是同样重要的。科研创新成果只有通过普及才能并尽快转变成新技术的生长点,对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才能形成强大的科技生产力。 大凡科学伟人都非常重视科普工作,例如1977年化学诺贝尔获奖者普利高津教授就是这样,他总是站在哲学和科普的高度,善于理解、把握和铨释所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并上升为独立见解的科学观和方法论,他的著作总 散发着迷人的思想魅力。 网络科学的领军人物巴拉巴西也有类似之处,他虽然最有能力和资格出版网络科学专著,但十多年来,他只写了两本科普佳作:《链接:网络新科学》(2002)和《爆发》(2010),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网络领域的畅销书 , 这说明他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并希望把网络科学成果体现其科学发现的价值,最大限度为国内外广大读者所了解。从这一点上说, 方锦清教授也相当关心、重视和 力 推我国科普工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 他积极开展科普工作,在我国一些杂志上,如《自然杂志》、《百科知识》和《软科学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许多科普文章,内容涉及非线性、复杂性、混沌和网络等新兴科学知识,今年7月20日他 在科学网博客上重新粘贴1987年的一篇文章 : “ 探索复杂性现象的奥秘——当代科学中一个共同的挑战性课题”,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兴趣,阅读量达到3108次,有30多条评论,过去多篇科普文章在网上重发的情况也类似,充分显示了科普知识传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 21 世纪以来,方锦清教授利用在《中国网络科学论坛》传播平台,多次组织了网络科学与非线性科学知识的科普竞赛活动,每次他总是与陈关荣和陆君安两教授密切配合,共同拟定科普竞赛题目,并主持竞赛活动,搞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吸引了广大年轻人的浓厚兴趣。不仅如此,今年他专门出版了科普著作《漫游网络世界》(2014、10,中国原子能出版社),这是我国网络科学的第一本科普书,他谨以此书作为礼物献给他的二个母校: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五十周年和福建省莆田市第五中学九十华诞,他应邀回莆五中母校作了2小时的科普报告,引起了千余人的强烈反响和签名浪潮。正如陈关荣院士为该书作序指出:“ 在这本新书介绍了复杂网络的入门知识,让读者跟着科学家漫游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书中既展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令人眼花缭乱的现实网络世界,又探视了互联网-万维网上令人惊诧莫名的虚拟网络世界。它逐步地揭开复杂网络的神秘面纱,并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一些传奇人物。本书还从多个不同侧面来介绍复杂网络的各种美好应用,令人鼓舞、令人振奋。…… 有助于增长网络科学知识,开拓思维空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和能力。” 上述 事实 充分表明:方教授不仅在学术水平和成就上, 贡献突出, 影响深刻,得到了 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尊敬、肯定、赞扬 和表彰 , 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而 且在新兴科 学,特别近年在网络科学知识科普中同样发挥了带头作用。曾有人这样赞他:“ 关键 您站在科技的最前沿,凭借您的智慧及才能,硕果累累、业绩斐然、的确是太辛苦 了!审阅您的相关资料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您的伟岸与崇高,您的忠诚与奉献,是您 的精神昂起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您以忠诚写人生,以平凡铸就辉煌啊!而正是无 数个像您这样的同志铸就了我们民族的性格和民族的风采!” [摘自:纪念科教兴国实施20周年】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1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翻译中的中国科普正沦为无头脑的谣言散布
热度 46 ecoliugy 2012-3-24 13:36
翻译中的中国科普正沦为无头脑的谣言散布
最近参加了几个会议,自然之友和美国地球教育中心的联合环境教育技能培训,云南省科技厅与科学院科昆明分院普工作座谈会,中科院信息管理讲座等等,几乎都是形容枯槁,毫无内容,甚至有些无厘头的意味。加之,今早看到“果蝇失恋也会“借酒浇愁”的惊悚科普新闻,让人不禁寒颤,提起笔来谈谈一些最近对科普现状的一些思考。 在科学院接触科普将近一年了,对科学院乃至中国的科普工作思考颇多,看着网络上肆意蔓延的“科普”新闻和科学网博客上乱七八糟的八卦新闻,听着科学院领导的高谈阔论和云南省科技厅、科协等机构领导的急切、热心和永不着调,其实很早就想写这篇文章来谈谈科普的那些烂事了。谈谈我自己对科学院科普的看法与中国科普中的一些乱象,现状与未来,如何应对等等。 “果蝇失恋也会“借酒浇愁” 先来谈谈“果蝇失恋也会“借酒浇愁”的故事。 Science 发文说“ Sexual Deprivation Increases Ethanol Intake in Drosophila ”(夺去性交配机会的果蝇会增加乙醇摄入量),然后 Science Now 发科普文章报道了这个研究,题目为“ Sexually Rejected Flies Turn to Booze ”(被拒的果蝇好喝酒)。之后,各大网站,媒体疯狂转载和翻译了 Science 的这篇报道。新华网、网易、 生物谷 等等诸多媒体争相报道,说果蝇恋爱不成,也会借酒消愁。 为什么说“果蝇失恋也会“借酒浇愁”这个报道是错误的?答案是:翻译时为了献媚大众,不假思索的过渡解读。新华网的新闻标题最为夸张 ---- “果蝇失恋也会“借酒浇愁”。从科学故事本身来讲,这个故事很容易被误解,让读者以为果蝇和人一样,失恋后也会借酒浇愁,甚至联想到其它动物也会借酒消愁。以为生命机理总相似,天人合一。这种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用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极有深度的,但科学界早已证明不同生物之间的机理千差万别,迄今为止,基本找不到单一的,物理公式般的理论来解释生命世界。 果蝇和我们比较熟悉的苍蝇均有一对透明的翅膀,被称为双翅目昆虫,但生理上有很大的不同,苍蝇喜欢臭的东西,如厕所里的蝇蛆;而果蝇主要食腐烂的水果。腐烂的水果中富含酒精,果蝇在长期以腐果为食的历史长河中,必须对酒精环境做出的选择。或利用酒精制造能量,或利用酒精抵御疾病,或者发展出一套生理机制将多余的酒精排出体外。总之,果蝇和酒精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 没成功交配的雄性倾倾向于喝更多的酒,这就是研究所能传达的科学信息。假若把 “借酒消愁”强加于研究之上,解读为没交配成功的雄性果蝇会借酒消愁,那么这就纯属于娱乐新闻了 。 在 Science 发文之前, Current Biology 就报道, 果蝇会豪饮酒精以抵抗寄生蜂故事 。发现被寄生蜂感染的果蝇会“故意”喝醉,以杀死体内的寄生蜂幼虫。也就是说果蝇会通过喝酒来“治疗”疾病。当初 Current biology 的文章就被炒得很热, Science 文章想必也有些造势的嫌疑,为引起注意,刻意发一些具有轰动效应,且易被错误解读的文章,吸引媒体和公众关注,娱乐大众。 果蝇是否有感情?失恋后还会以酒浇愁?大概是不可能的,至少现在主流科学界并不认可。昆虫交配的时候,雄性在给雌性射入精子的同时,不少昆虫也会送上一份厚礼,如萤火虫、蛾子等。雄性萤火虫将营养丰富蛋白质与精液一起射入雌性体内,以助于后代发育;某些蛾子则将具有防御天敌作用的化学武器射入雌性体内,以防止被蜘蛛取食(详见 《眷恋昆虫》 )。长期以来,与雌性交配,并赠予一些礼品,促进发育或防御天敌已成为雌性的选择压力。 2006 年, PLoS One 有研究报道说 ,过渡摄取酒精会改变果蝇的性取向,饮酒后的雄蝇更加镇静,会积极追求其它雄性果蝇。果蝇能够主动喝醉以抵抗寄生蜂的寄生,果蝇喝酒后还会改变性取向。读到这里,估计没人会再相信果蝇会失恋后狂饮的故事了。从生态与进化的角度推测,雄性果蝇的改变性取向或者过度喝酒 可能 有几个功能,一是主动去摄取酒精增加礼物的分量,以便送给下一位挑剔的女士;或者喝酒后降低雄性间的争斗,保全自己等等。 果蝇虽小, 但背后的故事则非常复杂。写科普故事的时候,应该多搜集一些文献,谨慎下言论,更不可妄言。 Science 的这篇文章,本来就蕴含不少娱乐的意味,且有和 Current Biology 互 相 暗斗的嫌疑。美国一些较好的科普杂志(如国家地理)就不会报道这种故事,而是多一些水、生物多样性、语言、文化、地质等浅显而关乎社会科学故事。 让科学走进大众,让科普更有趣些,让科学流行起来。这是现阶段多数人比较赞同的科普观点。但留心的人,或稍微专业一点的人大概看一眼就明白,现阶段的科普作品有些不对劲。好的科学家下结论是非常小心的,科普报道也应小心用词,品读论文中一些结论相关的词语,诸如 Seed Magazine 就曾经讨论过应该如何使用、理解和评价“ so ”,“ Probably ”这些语意微妙、易被误解的词语,可谓用心良苦,但国人对此思考的文章却几乎不见。科学结论与胡言乱语间其实也只离着一条线。如 一位广东网友在浏览生物谷新闻“ PNAS :性欲强弱与无名指长短有关 ”的“科普文章”时,评论到: “同样的结果,从不同的人口中说出,一种是科学,一种是胡扯!” “ PNAS :性欲强弱与无名指长短有关”这篇新闻来自中国新闻网。之后被各大科普、科学、媒体网络转载。只需扫一眼标题就知道这种说法在胡扯。 Pnas 原文是说性二态形态比例大发育基础( Developmentalbasisofsexuallydimorphicdigitratios ),阐述了大多数男人无名指比食指长,女人无名指比食指短的发育学生理机理。表明两指长短差异与胚胎阶段的雄性激素水平有关。而科普作家不假思索的解读和众多科普新闻的盲目转载,让一个有趣的科学故事里面变成了八卦算命之术。人家说雄性激素,立马就扯到性欲上去,连雄性激素与发育相关这样的基本常识都忽视了,可谓题目雷人、误导大众、纯属瞎掰。这样的报道不胜枚举,也 有人担忧过这样的报道如若被广泛运用到医学科普中 ,危害将十分巨大。 个人认为,科普不该渡娱乐化。科学为探究工作,本已充满神秘、奇特之感,只需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中国当下科普好比清朝末年刮起的那股西学之风,但更多的也只是翻译作品。许多科普文章均是据西方媒体、报纸中的故事,初初一看,便是一通翻译,不辨真伪,不查文献,为吸引公众眼球,乱翻译乱加工,标题骇人听闻等等怪相百出。表面华丽而喧闹的科普事业之下,科普作品多为应景之作,应付应付罢了,如《中国国家地理》那样既结合中国古代人文地理情况,又理性十足的科普实在是少得可怜。 科学的精神在于理性、评判和反思,用分类、归纳与推演的逻辑,理解万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找到清晰的逻辑和脉络,将其分门别类,逐一认识,步步深入。多样的生命系统中精妙自是不少,生命世界的奇妙正在于此;科普传播的难度也正在于科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很多研究已经没法去做科普。科普只能依照国民的基本科学素养来展开,中国科普不如倒退到西方的 17 , 18 世纪,传播那些最为基础但深刻的东西。若不考虑国人的文化背景,大多数科学如分子生物学,保护生物学等只能沦为玄而又玄的东西。 中国新闻报报道“ PNAS :性欲强弱与无名指长短有关”,被生物谷等众多媒体大量转载,引发了一些人对科普的深思,担心错误解读科研被大量用于医学健康科普领域。( Pnas 报道男人一般无名指比食指长,女人无名指比食指短,这与胚胎发育中雄性激素水平相关。图为版纳园一女孩之手,女孩手无名指比食指长,不符合 pnas 中所言的规律。科学报道着应在下结论之前对数据有很好的把握,不可随意乱下结论。) 价值观构建需求和科学精神传播:权威科学机构的科普之路 基于越来越加败坏的社会道德背景,当下中国需要重建的价值观包括很多,如真善美的追求,利他主义和传统士大夫骨气等。而在真善美或美学的教育中,许多艺术、人文关怀等具有唯心主义性质的题材本身就不需要太多的科学理念。对于公众而言,科学更不可能消除传统的唯心主义成分。为了培养公众审美,保护意识和人文素养,诸多具有宗教意味的民间组织运营而生。他们打着科普的旗号胡乱宣传,用科普的名义营销骗钱。中科院里这些勾当也是常有之事,若不引起警惕,专家真要变成“砖家”了。 科学的价值在于让大众对公共决策有更多的基础思考,理解自我、理解自然界和社会规律,让大众的社会行为更理性一些。我想科学院、大学、科协等机构大不可谓迎合公众,而刻意让科学流行起来。科学是系统的学问,偶尔读点东西不可能理解科学,培养科学精神。科学院与大学能否配合好教育单位,踏踏实实把握住初高中、小学大学的科学教育即可。 至于公众,我坚信娱乐是会累的。没有人会时刻都想着娱乐。人都有需要真实的信息的时候,非常真实而权威的科学解读能解开自己的困惑。如西南大旱,为什么大旱;如亲人得病,为什么生病,病因是什么,用什么药治疗;想让孩子学点自然科学知识的时候,能否很容易就可获得质量较好,价格便宜的科普读物;想了解一些历史文化的时候,能否得到有价值的,真实的文化体验等等。把公众关心的社会问题、医疗问题、民生问题、教育问题、自然保护问题解答出来,这就是中国当下最需要做得科普。汶川地震背后的机理是什么,那曲泥石流又是为何,云南连年大旱又是怎么回事? 很多当下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老一辈科学家早就解答了。限于当时的设备,很多科考没有纤细的记录,很多矿物、动植物、江河湖海没有精美的照片记录,只需结合当下的社会问题,用新的数据分析和技术手段将这些“老科学”重新加工、美化,加上新的科研成果,呈现出来,便是一流的科普。所谓,整理传统也是创新。 正如我所参加的云南省科技厅、科协与科学院的座谈会中,看得出领导对科普的殷切希望和美化祝愿,但在他们彼此的一番言语之后,言语间却听出,工作只是死盯着国家《科学素质刚要》中九大任务,未能深入细化,竟只字未提云南省近几年科普到底需要做什么。在华北、西南如此干旱的背景之下,水科普自然是全国科普的重中之重。 这个难道不是云南省 2012 年科普最急缺的,也是最急切普及的知识吗? 我想,科普若没一个规划,那么只能是让搞科普的各单位把钱分完、花掉,做一些粗制滥造的东西,糊弄糊弄自己罢了。众多科普工作者拿着国家俸禄,将时间花在写领导长领导短的屁事之上,造就了大量垃圾新闻,充斥科学院、大学和各协会的网站、报纸和新闻媒介。工作人员将时间用于写马屁新闻,互相吹嘘、胡夸、鸡毛当令箭,那么预计中国科普又将出现一个比科研更大的利益群,大家蝇营狗苟、瓜分蛋糕,完事。仅此而已。 尝试用科学去解答这些有关民生的基本问题,这就是我最后想给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遇到干旱,我们需要告诉公众我们有多少水,在哪里,用在哪里,有多少人用,过去用多少,现在用多少,将来怎么用,应该怎么用,祖先怎么用,现在怎么用,不同民族怎么用,国外怎么用等等。将环境、经济、文化、医学健康等基本问题用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去迎合势利的民众。 正 如《娱乐至死》 里 波兹曼所担心 的, 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 “ 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 。随着网络媒体越来越娱乐化的步伐,科学院、大学等“权威机构”更要审时度势,不可随大流,当深思科学在社会中应扮演什么角色的时候,好的科普自然而然便孕育而生。 因供职于科学院科普部门,对现阶段科普工作有些思考,对当前科普现状有些忧虑。希望这只是我个人的杞人忧天,坚信科学院、大学、科协等必能寻找到一条合适的科普之路。
11283 次阅读|50 个评论
[转载]叫好不叫座,科普书成为鸡肋!
STS 2010-8-7 20:38
至少近十年来,传统科普类书籍一直是许多出版社的鸡肋不出吧,似乎需要有这样一个种类;出吧,几乎没有市场。有少数受到学者的好评,但叫好不叫座,仍然不畅销,而且又几乎都是从国外引进的。面对这个现象,需要先在概念上有所辨析。   越走越窄的传统科普路   早期流行的划分法,是将科学出版分成两类:一类是科学前沿的书籍和杂志的出版,这方面迄今没有什么变化惟一的变化就是公众对这类书籍越来越不关注了,这源于学科分化的越来越细;另一类就是所谓的传统科普书籍和杂志,这是面向公众的出版物。   但是,传统的科普理念是有问题的,而且问题越来越严重。什么叫科普?因为科学是好东西,要普及给公众,就有了科普这个词。因此科普有一个假定的前提,那就是凡是科学的东西就是正确的。传统科普以歌颂科学技术为己任,是跪倒在科学面前对科学盲目崇拜的。它是一种科学高高在上,公众嗷嗷待哺的单向灌输的图景。   传统科普曾在18、19世纪呈现不少令科学家陶醉的图景。那时会有贵妇人盛装打扮后,在夏夜坐在后花园的石凳上,虔诚聆听天文学家指着星空向她们普及天文知识至少在19世纪,衣冠楚楚的听众还会坐在演讲厅里,聆听科学家面向公众的演讲。这样的图景今天已不可能了。我们几十年的传统科普已将科学弄成一个怪物它既被尊奉为一个全知全能的神,同时却又被普及成一个粗俗之物。   今天有些中老年人士感慨科普读物盛况不再,他们质问道:为什么我们今天的科普工作者再不能拿出《十万个为什么》一类的作品来了?其实如果将当年的《十万个为什么》和今天的同类书籍相比,后者信息更丰富,界面更亲切,早已比《十万个为什么》进步许多。当年的《十万个为什么》之所以创造了销售奇迹,是因为当时几乎没有任何同类作品,它客观上处于垄断状态。而今天国内的科普类杂志,能有几万份的销量,就可以傲视群伦了。   所以,近年不断有人追问:为何传统科普的路越走越窄?   从更深的层次来思考,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第一,在以往一百年中,科学自己越来越远离公众。科学自身的发展使得分科越来越细,概念越来越抽象,结果越来越难以被公众理解;第二,中国公众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最基础的科学知识都已经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对传统型科普作品的需求自然也就大大减少了。所以基本上可以断言,传统的科普概念已经过时它需要被超越,需要被包容进一个涵义更广、层次更高的新理念之中。    科学文化成出版新理念   这个新理念,通常称之为科学文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科学传播或公众理解科学。它除让公众了解科学技术,还要让公众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关系,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科学技术在未来可能带来的灾祸,以及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科学技术等重要内容。科学文化与公众的关系,是一幅相互尊重、相互影响的互动图景。   举例来说,这些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哲人石丛书》,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第一推动丛书》,基本上都属于科学文化类图书。书中所谈,除了科学技术本身,也涉及与此有关的思想、哲学、历史、艺术,乃至对科学技术的反思。比如《寂静的春天》,就是一部典型的科学文化作品。如果按传统科普的写法,就只会介绍杀虫剂怎么制造、怎么使用、有何作用。但《寂静的春天》反思了杀虫剂使用的结果,它的主要任务是指出这个发明有害的一面,这与传统的科普有着本质的区别。   挽救传统科普读物的另一条路径,是开发科学的娱乐功能。现在做科普做得相当活跃的科学松鼠会,就是在开发科学的娱乐功能。他们的作品没有太多沉重思考,而是把科学变成轻松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等也都可以归入到开发科学的娱乐功能之列。但是,开发科学的娱乐功能,也曾受到一些科普工作者的批评,他们认为,科学是严肃的,怎么能迎合观众的趣味呢?在一些人士看来,科学松鼠会的作品是对科学的庸俗化,因而他们不可能是科普的功臣如果不是罪人的话。   可以肯定的是,开发科学的娱乐功能,不大可能成为传统科普重现辉煌的阳关大道对于传统科普而言,这样的阳关大道恐怕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应该勇敢地直面这一现实。即使是体现了新理念的科学文化书籍,也不太可能会成为流行读物,进入畅销书的行列。作为小众或中众的读物,恐怕是这类书籍的文化宿命。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年来,国内仍然有若干出版社,甚至不惜赔钱地一直在出版这类书籍。这是对人类文化的贡献,历史将会感谢他们。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8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5: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