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长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温故一九四二:刘源张院士的博士学位(III)
热度 34 hongfei 2014-4-27 09:21
温故一九四二:刘源张院士的博士学位(III) 2014.04.26 一九四二年的历史比电影更精彩 陈安学弟的博文《【激情人生】纪念中国质量管理先驱刘源张先生4——日本/中国间谍》开头有句话: “刘源张先生的人生可谓传奇,稍加渲染拍成电影都完全可以。” 其实,刘源张先生的人生传奇,不加渲染都可以拍成非常好的电影。 陈安《【激情人生】纪念中国质量管理先驱刘源张先生4——日本/中国间谍》博文连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787015.html 陈安学弟在这篇博文中还略有微词地说: “刘先生作为一个闭塞地区的青年有机会能出国留学,应该说还是幸运的,至于战争时期到敌对国去是不是就是有问题,我看不应该有这样的疑问或者暗示。两国交战期间,正常的民间往来还不至于是有罪吧,如果我们统计二战期间敌对国相互交往的民间人士的人数,会发现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这一点上,王鸿飞研究员强调说刘源张先生是自愿去日本不知道是何意?” 学弟在这里是指我在《刘源张院士的博士学位》博文中的下面这段话: “1942年,刘源张先生17岁,在青岛被日本人选送到日本学习。1942年是冯小刚拍电影表现1937年以来一直是日占区的河南延津县大饥荒的那一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酣。他来先生这个时候自愿去日本学习(应该是从中学开始学习,他1946年才进入日本大学,1949年大学毕业),和1928年吴清源去日本学棋,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他在1949年从日本去美国学习,到1954年离开美国,大学毕业后Berkeley 5年时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也是一件有悖常理的事情,不知道中间还有些什么不能为外人道的故事。他能在1942年选择去日本,又在1956年选择回到中国大陆,这也是我个人觉得难以完全理解的事情。” 《刘源张院士的博士学位》博文连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6-786637.html 在公开的资料中,刘源张院士对于他自己为何在一九四二年到日本学习,有两个互相矛盾的说法。一个是“被迫说”,一个是“自愿说”。 刘源张院士的“被迫说” “被迫说”可以在中国作家网2011年11月22日上的报道《刘源张:中国质量管理之父》中看到。上面是这样说的: “1941年9月,16岁的刘源张考入燕京大学机械系。入校三个月后,日本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封闭学校,刘源张被迫回到家乡山东青岛,在一家药厂里当学徒。 “1942年,青岛经营橡胶工业的一位日本企业家将他强制派往日本长崎就读,当时日本宪兵队来抓人,说只去半年,但一去就是15年。” 中国作家网2011年11月22日报道《刘源张:中国质量管理之父》连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1-11-22/59139.html 研究和描写燕京大学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的书籍和文章不少。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战偷袭珍珠港,12月8日就在北平把美国人办的燕京大学给关了,把校长司徒雷登和几十个教授学生抓了起来,送往山东潍县的集中营关押,燕园被改为日军的伤兵疗养院,直到抗战结束。要了解这段历史,可以去看四川老乡笑蜀2007年在南方周末上的文章《坚守沦陷区 抗战中燕京大学的中外教师们》。这篇文章最后说道: “而被赶出校门的燕京师生,也并没有惊惶四散。他们满怀仇恨,按照他们敬爱的校务长构思的旅程,彼此提携,一群群一队队,从开封向西,渡过黄河;然后转道郑州至洛阳,由洛阳辗转前往成都。 “燕京大学的三角旗因此屹立不倒,不出一年,即1942年11月8日,盛大的燕京大学复学典礼便在成都隆重揭幕。几代中国学人,中美两国学人,重新汇聚燕大校园,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奋斗。” 笑蜀南方周末文章《坚守沦陷区 抗战中燕京大学的中外教师们》链接: http://www.ce.cn/xwzx/xwrwzhk/peoplemore/200701/12/t20070112_10066378.shtml 幸运的是,1942年11月8日在成都复学的燕京人里面没有1941年在北京被迫中断燕京学业的刘源张先生,因为按“被迫说”,他当时已经被日本宪兵捉到日本长崎去读书了,否则未来的新中国就会少了他这个所谓的“中国质量之父”。更为幸运的是,1945年8月9日美国人日本长崎投原子弹的时候,他已经转战到了几百公里之外的高松,否则未来的新中国也会少了他这个所谓的“中国质量之父”。 Hallelujah,这些都是未来中华民族得千恩万谢的来自神的恩典! 刘源张院士的“自愿说” 在中国工程院官方网站转载的《人民画报》2013年对刘源张院士的采访报道《刘源张:中国“工厂大夫”》中,对于刘源张先生如何在1942年“自愿”去日本留学的缘由有以下生动的描述: ““刘源张”这个名字缘于他出生后从父亲张家过继到了外祖母刘家。从小受到“忠孝仁义”的教育,对刘源张影响很深。当年,中学时代的校长受日本企业家所托,要挑选两个人才到日本留学,中日正交战,无人愿去,出于“讲义气”,刘源张答应“帮忙”,只在临行前一天才告知家人。本来约定的是只去三个月,没想到因缘际会,与家人一别竟是15年。在这15年里,他“无一刻不想回家”。” 中国工程院官方网站《人民画报》报道《刘源张:中国“工厂大夫”》文章连接: http://www.cae.cn/cae/html/main/col236/2013-06/18/20130618095629654254560_1.html 按照这个说法,刘源张先生当年是因为“忠孝仁义”要帮中学时代校长的忙才到日本去学习的,他的同胞觉得那个时候去日本是被迫的,他自己在那个时候去日本却的确是自己愿意的,尽管他一开始以为自己只是去三个月。后来因为“因缘际会”,不得不阔别家乡十五年,而在这15年里,他“无一刻不想回家”。 陈安学弟据说是山东乡下来的,也许可以自称是“一个闭塞地区的青年”,如果“有机会能出国留学,应该说还是幸运的”。不过他作为山东人,应该不会不知道刘源张先生当时所在的青岛,一直就是繁华的大都会,并不是“闭塞地区”。不过他也许说得对,刘源张先生当时可能的确对能够到日本去学习会感到和学弟一样觉得“幸运”。不然的话,刘源张先生可能就会很不幸运地跟他的那帮被赶出燕园的同学们一样,不得不历尽千辛万苦辗转大半个中国,在1942年底到几千里之外的成都去复学了。 温故一九四二 自从2012年冯小刚的电影《一九四二》里面把河南黄河以北自一九三七年就被日军占领的延津县改编成了黄河以南的国管区以来,一九四二年发生了些什么,就已经成了真相难明的罗生门。 《一九四二和一四九二》博文连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6-640234.html 更为罗生门的是现在刘源张院士一下子就对一九四二年在他身上发生的从山东青岛到日本留学的同一件事请给出了两个很不相同的说法。在罗生门电影中,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 “盗贼多襄丸,武弘之妻真砂,召唤武弘灵魂的灵媒及目击证人行脚僧及发现金泽尸体的樵夫壳等人以四个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方式各自说出供词” 。 尽管这几人之间的供词相互矛盾,但他们自己的说法还是一致的。现在刘源张先生这件事情上,他自己一个人就已经有了相互矛盾的两种说法,难道还有比这更罗生门的事情么? 有意思的是,林中祥兄还对老先生过世之后不能进一步为自己辩解深表遗憾。如果再让他老先生继续辩解下去的话,这麻将桌子上不就成了一人轮流摸四家,回回都自摸了? 百度百科《罗生门》词条连接: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8002/9020742.htm 抗日战争时期赴日留学的历史咋说 事实上,关于1942年日战区赴日留学问题,已经有不少根据史料进行的研究,基本的事实还是很清楚的。华中师范大学王奇生教授在1990年代的《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1992)和《留学与救国:抗战时期海外学人群像》(1995)两本专著中,就对抗战期间日本政府、伪满洲国政府和汪伪政府选送日占区中国学生赴日留学的历史史料有较为详细的研究。 百度百科有关王奇生教授的信息网页连接: http://baike.baidu.com/view/1695591.htm 在1997年发表在《抗日战争研究》期刊上的论文《沦陷区伪政权下的留日教育》中,王奇生教授对“沦陷区伪政权留日教育政策的实施”,“战时留日学生的心态和处境”,和“战后留日学生甄审”等方面的资料和历史进行了讨论。文中说: “对战时留日学生, 自然不能一概而论。就日伪政权派遣留日学生的主观动机而言, 无疑是想养成一批“高等汉奸”, 但客观效果与其主观动机并非一致。战时留日学生人数众多, 成份复杂, 势必贤劣杂处, 良莠不齐, 其中产生少数认贼作父的汉奸走狗亦不足怪,但不能因此而将战时留日学生作为一个亲日群体而笼统加以摈弃。 ”祖国在抗战, 同胞在流血, 在这种时候负笈敌邦, 固然不是一个热血青年的明智选择。但当时大片国土沦丧, 沦陷区青年学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深入虎穴, 也是一种非常时期的无奈选择。” 深入虎穴,多么悲壮的行为啊!王奇生教授这样的总体评价应该还是公允和客观的。鉴于刘源张先生一再表示他自己在日期间“无一刻不想回家”,初看之下,将他归属于“沦陷区青年学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深入虎穴, 也是一种非常时期的无奈选择”,想必任何正常人都不会有什么意见。不过真实的事情并非总是一厢情愿的如此简单。 CNKI机构管在线《沦陷区伪政权下的留日教育》论文信息连接: http://lib.cnki.net/cjfd/KANG702.008.html 《沦陷区伪政权下的留日教育》论文pdf下载连接: http://jds.cass.cn/UploadFiles/zyqk/2010/12/201012101148425089.pdf 2003年钟春翔在《抗日战争研究》中的论文《抗战时期的山东日伪教育》中,对1938-1945年间山东日伪教育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确立为侵略战争服务的教育方针”,“加强日语教学”,“片面鼓励赴日留学”,“严密控制师生”,“新民会主持下的社会教育”。在“片面鼓励赴日留学”一节中,论文中写道: “1941年5月伪省政会议通过《山东省考选留日学生暂行规程》, 留日学生分公费生30名, 每年6- 10 名, 补助生50 名; 自费生无定额, 修习理、农、工、医4科, 由省公署和驻日办理留学事务专员分别办理。前者考选公立或已立案私立专科以上、高级中学或同等学历毕业生, 后者考选已在日本公私立专科以上学校肄业的学生。对已受其他方面资助,即兴亚院等特务机关补助的留学生, 公费生由本省补助, 补助生、自费生也可适当补助, 考试事宜由伪教育厅组织考试委员会办理, 每年自6 月1 日起至7 月15 日止, 投考学生除呈缴履历书、毕业证书、成绩证明书、身份证明书外, 还须呈缴报考志愿书和誓愿保证书, 考试科目有国文、日文、数学、史地、理化, 进行体格检查和口试。留学科目及年限每次考试时临时规定。被录取公费学生给予治装费和川资200 元。留日学生须在两个月内赴日, 到驻日办理留学事务专员处呈请注册, 持其核发入学介绍书, 6 个月内入校学习, 并将校名、校址、学习科目、修业年限报省公署注册。每学期成绩须按时报告, 学习科目不得自由变更。留学期间公费生每名每月80 元, 补助生20 元- 40 元, 毕业后如欲继续研究或升学,要先呈由办理留学事务专员转函省公署核准。学业结束后, 应于一个月内, 到省教育厅报到, 交验毕业证书, 呈请注册, 在本省服务年限至少不得短于领费年限。留学生如品行不端, 患有重病或成绩不合格, 最重要的, 如违反教育宗旨者,即违悖亲日政策, 则追回所有学费, 勒令回国。” “1941 年第一届考选日本公费生8 名, 辅助生5 名。1937 -1941年来共选派留日学生54 人, 此外还有由伪山东省公署转请核发自费留学生3 人, 除由日本外务省每名每月补助50- 55 元外, 由伪省公署补助15- 25 元, 补助生40 元, 公费生80 元。1941年奉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命令, 留日公费生补贴百元, 补助生50 元,而当时省立中学教员最高工资不过伪币140 元, 最低不过五六十元。小学教员待遇更低, 两相对比, 留学生待遇之优厚为历史旷见。 “1942 年8 月招考第二届留日生, 录取公费生7 名, 补助生3名, 由日选拔补助费生1 名。山东还代伪华北政务委员会考取留日生2 名, 次年录取2 名。1943 年7 月招考第三届留日学生, 录取公费生5 名, 补助费生2 名。经伪公署议决, 由日选拔公费生2名, 补助生1 名。 “片面鼓励赴日留学, 大力提高留日学生待遇, 其目的不过是培养亲日中坚分子, 为日军统治山东奠定人才基础。” 钟春翔《抗战时期的山东日伪教育》论文pdf下载链接: http://jds.cass.cn/UploadFiles/zyqk/2010/12/201012031614401548.pdf 根据这篇论文中的信息,抗战期间山东省日伪政府对于赴日留学的事务,并不是像陈安学弟想像的那样无章可循,好像你情我愿就可以私定终身了。 至于刘源张先生于1942年赴日留学,究竟是属于这里面的公费生、补助生,日方选拔的补助费生,山东代伪华北政务委员会考取的留日生,需要查阅相关档案材料才能知道。根据刘源张先生个人的叙述,不论是“被迫说”还是“自愿说”,他是由某个日本企业家出资选送到日本留学的。因此,他最大可能是属于自费生,这样的话需要参加由伪教育厅考试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并且也可能得到资助。 按照刘源张先生的上交中国工程院的个人简历,他于1942年3月至1945年2月在日本国长崎高等工业学校学习机械工程,于1945年2月至1945年8月在日本国高松经济专门学校学习管理工程,1946年4月至1949年3月在日本国京都大学学习经济学获得学士学位。在这期间,如果他自己是他说的那样“无一刻不想回家”,按照规定,他应该可以在1945年2月结束长崎高等工业学校学习时回到青岛。可是他却到了几百公里之外的高松经济专门学校学习另外一个学科(管理工程)。1945年8月日本败投降之后,他有更好的机会离开日本回国,但他却在1946年4月到日本京都大学去念大学。看来他真是求学愿望过于强烈,以至于“无一刻不想回家”都无法阻挡他在日本继续求学的脚步。而且,据说他老先生还坐过日本宪兵的监狱,如果真要是政治问题而不仅仅是大水冲了龙王庙的话,他又是怎样传奇似地逃过了被遣返回到“无一刻不想回”的家乡的厄运的呢?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据说彭桓武先生说过:“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不管刘源张先生在1942年3月是“被迫”还是“自愿”前往日本留学,如果他“无一刻不想回家”的话,他在以后的几年,尤其是在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之后,都有无法拒绝的理由和机会回国。 1945年抗战结束后,中国国民政府一方面开展遣返日本战俘和日侨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开展将滞留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侨接运回国的工作。2002年台湾《国使馆学术集刊》上有一篇论文《戰後初期我國留日學生之召回與甄審(1945-1951)》(作者林清芬)就专门描述了当时滞留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回国的情况,这些接运、召回與甄審工作即使在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之后也在继续进行。论文中说: “1946 年 9 月,中國駐日代表團張鳳舉電呈教育部,略以留日學生經費事,代表團要求日方墊款日金 2 千萬元,三月來交涉結果,希望甚少。而日方貸費,業已停止。諸生困難萬狀,迫不及待。代表團復限於經費,無法救濟。不得已,即日起籌備遣送回國,總計學生 1 千 1 百人,內臺籍 7百人。預計至遲次年 2 月內,遣送完畢。其返國就學辦法,除臺籍學生擬請分發國立臺灣大學外,餘應如何辦理,請教育部儘速電示。 ”1946 年 11 月 25 日,教育部長朱家驊指示駐日代表團關於召回留日學生一案:(1)自願自費繼續留日至畢業時為止者,聽便。(2)無力繼續留學及自願歸國轉學者,准其回國,照規定自行投考。(3)無力自行返國者,呈請行政院,設法令搭船或撥款資送回國。(4)臺灣及東北籍留日學生,可各回原籍經甄審入學。17教育部再呈行政院催請核示,並分函國立臺灣大學、國立長春大學、國立瀋陽醫學院、私立東北大學、私立遼寧醫學院及國立東北大學,預為準備。 “1947 年 1 月,國民政府頒布「留日學生召回辦法」。此法共 9 條。第 2條規定留日學生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召回之:(1)學業已告完成或已告一段落者;(2)無力自行繼續留學者;(3)其他特殊原因者。第 3 條是有關交通工具和川資的問題:規定應行召回之留日學生,由日返國之交通工具,由教育部統籌之,其無法自籌川資者,得向教育部申請予以補助。第 4 條是有關救濟費的問題:規定應行召回之留日學生,在未返國前,因匯兌不通或津貼不足,所需之生活費經查屬實者,依照實在情形,按月核給救濟費,救濟期限至各該生離日返國時止。第 5 條是有關應行召回之留日學生不遵守本辦法之規定返國者:停止核發其救濟費,遇必要時,得勒令返國。” 台湾《国使馆学术集刊》文章《戰後初期我國留日學生之召回與甄審(1945-1951)》pdf下载链接: http://www.drnh.gov.tw/ImagesPost/caab370e-53fb-4fc6-ac61-a4c59d8602dc/65fd0712-0bbe-4203-8fc7-bc585a710b67_ALLFILES.pdf 1945年8月至1946年4月期间的八个月期间刘源张先生在日本的情况,在他的简历中没有提及。在这八个月的时间里面,日本经历了战败投降到逐步被美国军事占领的过程。在此期间,刘源张先生作为一个在日本的外国人,如果没有受到中国政府的救济或者是美国占领军方面对战胜国中国公民的救济,那就是受到了日本民间或者政府的救济,或者是靠他自己的才干在打工养活自己。不管怎样,他于1946年4月幸运地进入了日本国最好的国立大学之一京都大学成为了一名大学生,继续在日本深造,他的生活来源和资助应该都没有问题,所以那个时候中国国民政府接运滞留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的工作与他毫无关系。他“无一刻不想回家”的中国梦居然没有因为祖国政府的帮助而实现,到底是因为他身在京都大学这样毫不闭塞的地方,也完全没有机会了解国民政府在留学生和华侨问题上的基本政策呢,还是因为“此间乐,不思鲁”呢,后人不得而知。还有一个可能也许是他在1946年已经预测到了1949年国民政府会从大陆溃败,要等待着新中国成立之后再回到自己“无一刻不想回家”的故乡。 就这样,刘源张先生从1946年4月至1949年3月在京都大学读完了经济学本科,又继续留在京都大学研究院学习经济学直到1950年3月。从1950年3月到1950年12月期间,他的简历没说在干什么,到了1950年12月他到了美国进入UC Berkeley,于1954年月获得了现在看来并不存在的运筹学博士学位。在1950年3月到1950年12月期间,朝鲜战争已经爆发,美国军队已经打到了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也已经入朝作战,将美军往南驱赶。在这期间,邓稼先一路向西从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立马就跑回祖国了,张存浩没得到博士学位也一路向西从美国跑回祖国了,可是那个“无一刻不想回家”的刘源张先生却在这个时候一路向东,到美国UC Berkeley去读那个现在看来并不存在的博士学位去了。 学弟眼中的激情人生 我自从十年前偶然接触到刘源张先生的故事之后,就一直对其匪夷所思的传奇性惊叹不已。我之所以会觉得这个故事藏在心里不吐不快,是因为我与学弟不谋而合地觉得它其实比任何电影都要引人入胜。不过,我的疑问总是要比学弟的钦佩要多得多。 我希望学弟能够告诉我,他认为一九四二年他那个十七岁的山东老乡的激情人生里面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我一直不解的是,有些人和学弟一样,对于和平时期中国学者到外国滞留不归觉得人家人格猥琐,甚至会义愤填膺,却对抗战期间无故到敌国日本留学滞留不归能够轻易理解,并视为激情人生。我也希望学弟能够告诉我,怎样才能玩好这种双面神的游戏。
个人分类: 奇闻逸事|15848 次阅读|53 个评论
中国人民纪念日本人民遭受原子弹打击67周年
热度 2 cgh 2012-8-6 00:29
中国人民纪念日本人民遭受原子弹打击 67 周年 日媒称五核国唯中国将缺席广岛原爆纪念仪式 Wiki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在日本广岛市于 1945 年 8 月 6 日上午 8 时 15 分(日本时间)投下原子弹的历史事件。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核武器空袭行动。原子弹爆炸造成广岛市十几万居民死亡,都市遭到毁灭性打击。美国在三天后的 1945 年 8 月 9 日对日本长崎市核打击,日本于广岛市原子弹爆炸的 9 天后 8 月 15 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建议我外交部就日本二战受核打击 67 周年发表申明: 1 、谴责美国对普通热爱和平的日本人民使用核武器; 2 、谴责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发动二战,导致热爱和平的、被挟持的日本人民遭受核报复; 3 、希望美国和日本有效防范新的军国主义,吸取二战教训、彻底反省历史,在亚太地区为和平作出应有努力,造福热爱和平的日本人民; 4 、中国人民一贯支持日本人民的和平事业,在遭受日本军国主义迫害后,以博大的胸怀给予日本侵略行为无限谅解。
个人分类: 杂谈|3362 次阅读|2 个评论
1945年8月6日、9日原子弹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爆炸(二)
黄安年 2010-8-7 23:56
1945 年 8 月 6 日、 9 日原子弹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爆炸(二) 黄安年文 , 高力民制作幻灯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8 月 7 日发布 1945 年 8 月 6 日 美军的 B29 轰炸机,将原子弹投向日本的广岛。 8 月 9 日 , 又投向了日本的 长 崎,造成了史无前例的灾难。 高力民先生根据网络上的资料制作了 广岛原子弹爆炸幻灯片, 2010 年 8 月 6 日由许令仪老师转来 。美中不足的是网络上的资料来源不详,难以作为可信史料引用,但是对于了解美国是唯一使用了原子弹的国家 , 日本是唯一受原子弹之害的国家是有益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如果日本及早无条件投降,也许免除了遭受原子弹之害。美国和俄罗斯是迄今拥有核武器最多的国家 , 如果美国和俄罗斯承诺在任何情况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如果所有拥有核武器及核打击能力的国家 , 在任何情况下 ,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 那么我们这个世界也许会和平得多。 图片(一) 26 幅 , (二) 21 幅。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10-11)|10137 次阅读|2 个评论
1945年8月6日、9日原子弹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爆炸(一)
黄安年 2010-8-7 21:48
1945 年 8 月 6 日、 9 日原子弹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爆炸(一) 黄安年文 , 高力民制作幻灯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8 月 7 日发布 1945 年 8 月 6 日 美军的 B29 轰炸机,将原子弹投向日本的广岛。 8 月 9 日 , 又投向了日本的 长 崎,造成了史无前例的灾难。 高力民先生根据网络上的资料制作了 广岛原子弹爆炸幻灯片, 2010 年 8 月 6 日由许令仪老师转来 。美中不足的是网络上的资料来源不详,难以作为可信史料引用,但是对于了解美国是唯一使用了原子弹的国家 , 日本是唯一受原子弹之害的国家是有益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如果日本及早无条件投降,也许免除了遭受原子弹之害。美国和俄罗斯是迄今拥有核武器最多的国家 , 如果美国和俄罗斯承诺在任何情况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如果所有拥有核武器及核打击能力的国家 , 在任何情况下 ,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 那么我们这个世界也许会和平得多。 图片(一) 26 幅 , (二) 20 幅。 ************************** 附介绍 摘要 广岛原子弹爆炸是一件震撼世界的战争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本政府拒绝执行《波茨坦公告》,美国政府为迫使日本尽快投降,彻底扭转战局,决定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美军 509 小组执行了这项任务,于 1945 年 8 月 6 日向广岛投下了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其爆炸后产生的巨大破坏力导致广岛一片狼藉,广岛从而成为第一座遭受原子弹轰炸的城市。 广岛原子弹爆炸 - 概述 广岛原子弹爆炸 1945 年秋,日本败局已定。美国总统杜鲁门和美国政府想尽快让日本投降,也想以此抑制苏联,于是杜鲁门决定在日本的首都和长崎投掷原子弹 , 因日本首都雾太浓所以选择了广岛。在此之前,美国、英国和中国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7 月 28 日,日本政府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出于军事和政治的原因,美国政府便按照原定计划,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广岛的悲剧并未使日本立即同意接受波茨坦最后通牒,即无条件投降。他们竭力掩盖广岛事实真象,并认为美军只有一颗原子弹,还把希望寄托在苏联的调停上。但 8 月 8 日,日本从苏联领导人那里得到的回答是:日本仍在继续进行战争,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因此,日本政府请求苏联调停的建议已失去一切根据。苏联政府遵守对联合国的义务,接受联合国的要求,宣布从 8 月 9 日起对日宣战。就在苏联出兵这天的上午 11 时 30 分,美国又在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长崎全城 27 万人,当日便死去 6 万余人,从而酿成了广岛以来的又一次悲剧。 广岛原子弹爆炸 - 过程 原子弹爆炸后的日本广岛 1945 年 8 月 6 日早晨 8 时整, 3 架 B-29 美机又从高空进入广岛上空。这时很多广岛市民并未进入防空洞,而是在仰望美机。在此以前, B-29 已连续数天飞临日本领空进行训练,但这一次的 3 架飞机中,有一架已经装上了一颗 5 吨重的原子弹。此时正奉命来轰炸广岛。    9 点 14 分 17 秒,那架装载着原子弹的美机上的视准仪对准了广岛一座桥的正中时,自动装置被打开了。 60 秒种后,原子弹从打开的舱门落入空中。这时飞机作了一个 155 的转弯,俯冲下来;一瞬间,飞行高度下降了 300 多米。这样做是为了尽量远离爆炸地点。 45 秒种后,原子弹在离地 600 米空中爆炸,立即发出令人眼花目眩的强烈的白色闪光,广岛市中心上空随即发生震耳欲聋的大爆炸。顷刻之间,城市突然卷起巨大的蘑菇状烟云,接着便竖起几百根火柱,广岛市马上沦为焦热的火海。 广岛原子弹爆炸 - 内幕 从空中俯瞰原子弹爆炸后的日本广岛 1944 年底,美国海军陆战队经过浴血苦战,付出重大代价,攻陷塞班岛。美军全面占领马里亚纳群岛,意义非同一般,这里距东京两千多公里,使美国第一次能够从海岛基地空袭日本本土。提尼安岛、塞班岛共有 800 多架 B-29 型轰炸机。它们一次能携带几千吨 炸弹,飞行两千多公里,轰炸东京、佐世保、名古屋,神户、横须贺,几十个轮次下来,日本 65 个城市已几乎没有完整的建筑物。与此同时,在美国犹他州门多奥维空军基地,也有一批 B-29 型轰炸机飞行员在接受一项特殊训练。这批飞行员是从各个飞行部队严格筛选出来的,他们除了知道将来的某一天要到海外执行任务外,其他一概不准过问,他们的组织代号为 509 小组。这个使用的 B-29 型轰炸机已经过改装,为了使飞机更快更灵活,所有重武器均被拆除。他们的训练课目十分单调:可载 10 吨炸弹的弹舱每次只装 1 颗炸弹,但投掷这颗炸弹时,炸弹飞行距离要超过 9000 米,弹着点距目标须在 300 米之内。 1945 年 4 月 12 日,白宫。一个画家在给罗斯福总统画肖像时,总统突然昏迷,并于当天下午去世。当天晚上,副总统哈里 - 杜鲁门宣誓就职,继任美国总统。 典礼只进行了一分钟。就在这个晚上,陆军部长告诉新总统一件 他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事情 -- 几年前,罗斯福总统接受了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 - 爱因斯坦的一项建议,决定开始研制一种威力空前巨大的新式武器。英美有关科学家被组织起来,在散布于全国的实验室进行工作;有 10 万以上的人在全国各地极端紧张地工作。计划保持绝对的机密,除了极少数人以外,从事这一工作的所有人都不知道他们的研究将被用于哪里,也不知道他们生产的产品是做什么用的。现在,这个能彻底扭转整个战局的武器在后 4 个月内就会被研制出来,它叫原子弹。 原子弹在广岛上空爆炸 1945 年 6 月 21 日,美军攻陷冲绳。美军胜了,但打了 80 天,损失 48000 人。日本出动 2400 架神风自杀飞机,击沉美国军舰 26 艘,伤 164 艘,受到重创的军舰甚至包括美国王牌航空母舰企业号。 6 月底。东京。日本军方制定了在日本决战的方针。经过塞班岛、硫黄岛、冲绳岛战役之后,日本军阀们底气倒足了。他们手上还掌握着几百万陆军,有所谓玉碎的决心,准备打几年,打出个体面的结局。同样是经过塞班、硫黄、冲绳之战后,美国军方心里倒有点发毛。这几次战役全打胜了,但付出的代价之高,是他们始料不及的。照这个样子进攻日本本土,很难说会付出多大代价。在他们这时制定的计划中,战争要拖延下去, 1946 年春季以后才进攻日本主要岛屿本州。当然,他们认为,也有缩短战争的可能,他们还有一张牌没打出去,这就是 509 小组。这段时间以来, 509 小组与提尼安岛基地的其他 B-29 型轰炸机一样,参加对日本各城市的空袭。所不同的只是,他们还是每次只携带一颗炸弹,每次投弹都要求保持一定高度;与以前的训练课目一样,要求弹着点准确,并在视力范围内爆炸。经过实战,他们的这项技术已大为提高,并且熟悉了复杂气象条件下的飞行。这时,全组只有一个人知道为什么要反复演练这个动作,他就是带队的蒂贝斯上校。美国第一颗作战原子弹被分成四个部分,由三架飞机和一艘巡洋舰分别运到提尼安岛,并在这里被组装起来。它将由一架序号为 82 号的 B-29 型轰炸机投掷。据美国方面事后报道,在投掷原子弹之前的很短时间内,或是心理上的原因,或是什么其他原因,训练有素的 509 小组接二连三出事故,接连有 4 架 B-29 型轰炸机在起降过程中损坏或完全报废。    原子弹在广岛爆炸后 8 月 5 日,蒂贝斯上校召集 509 小组全体人员开会,这是一次交底会。他第一次宣布, 509 小组之所以训练 10 个月,是为了在日本投掷一颗炸弹,但它不是一颗普通炸弹,而是相当于两万吨梯恩梯能量的原子弹。 82 号 B-29 型轰炸机将由蒂贝斯上校担任正驾驶,原来的正驾驶罗伯特 - 刘易斯为副驾驶。机组人员中无一人了解原子弹的构 造,技术专家柏森斯上校奉命随机飞行,一旦没有完成任务时被捕,柏森斯应立即自尽。原子弹被装上 82 号机。随 82 号机一同行动的还有五架 B-29 型轰炸机,其中两架负责侦察,三架随时报告天气情况。然后根据天气情况确定轰炸地点 -- 广岛、长崎或小仓。 8 月 6 日凌晨 2 时 40 分, 509 小组准备起飞, 82 号机临时命名为依诺阿盖依号,这是蒂贝斯的母亲的名字。飞机滑出了跑道,升空。柏森斯上校爬入弹舱,打开原子弹的保险装置,装上引爆器。从现在起,用丘吉尔事后的话来说, 82 号机上装了一个愤怒的基督,再过几个小时,他就要降临人世了。 7 时 , 天空一片晴朗。 7 时 30 分,为投弹做准备。现在可以确定把原子弹扔到哪儿了,广岛和长崎相距不远,前者在本州岛的西部,后者在九州岛西北。目标:广岛。 8 时 35 分,伴随依诺阿盖依号的两架 509 小组飞机迅速离开。 9 时正,依诺阿盖依号机组人员戴上了厚厚的墨镜,这是为了防止强光的伤眼睛。 9 时 16 分,原子弹被投出弹舱。这一天,全广岛的钟表都停止在 9 时 16 分。原子弹在离地面 600 米处爆炸。在闪光、声波和蘑菇状烟云之后,火海和浓烟笼罩了全城,在方园 14 平方公里内有 6 万幢房屋被摧毁。 广岛原子弹爆炸 - 惨景 广岛长崎被原子弹所炸现场 ( 资料图片 ) 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后,有一位记者在一篇最早的电讯稿中写道:原子弹也许可以归类为一种能不分青红皂白使用的武器,但它在长崎的使用是经过挑选和恰当的,尽量做到了使这种巨大的力量能够仁慈一点。作者作为核毁灭后第一个视察废墟的采访者得出了下列的结论,但仍对这场核战争的废墟缺乏全面的观察。在 1945 年 9 月 8 日从长崎发回的一篇报道中,韦勒写道:从三菱军工厂那被炸成骨架的钢铁残骸中,你可以看到原子弹能对钢铁和石头所产生的威力,但这种万物皆毁的原子弹究竟对人类和长崎镇两家医院隐藏的尸骨能做什么?看一下离爆炸中心 3 英里的美国领事馆的正前方和另一个方向一英里的天主教教堂正面,它们就像是姜饼一样瘫塌下来,你分明可能意识到这枚被解放了的原子弹无坚不摧! 那位认为死亡人数不超过 24000 人,这个数字(后来显示为 75000 多人,另有 75000 人受伤,还有无数的人因遭辐射疾病而后来相继死亡。)很大程度上是空防避难所设计太差和地方当局拒绝认真对待空袭警报的结果。他后来在他的报道中说,长崎这里没有人能够说明这枚炸弹与其它的炸弹有什么不同之外,除了闪光的范围更大,冲击的力量更强外。然而,当他在长崎周围走访了更多的地方,访问了充斥着病人和死亡人员的医院,目击了被夷平了的城市并与那些无法帮助如此多病人、束手无策的日本医生谈论后,韦勒这才明白,肯定是发生了一些可怕的东西。许多被送到医院抢救的人对治疗没有反应。他目击了儿童的皮肤上长出了红色的斑点,人们的头发脱落了,病人的舌头变黑了,牙关紧锁。一家医院的医生告诉他,就在核爆炸后一个月,这里每天都以 10 人以上的速度死亡。他提醒,医生们曾对送到他们那里的病人进行了精确的评估。他们的头发掉光了,他们的皮肤在出血,嘴唇疼痛、腹泻,喉咙肿胀。他们的红细胞数开始下降,几乎缺少白血球。他在另一篇报道中写道,原子弹奇特的疾病,因它不曾出现过而无法治愈,因为它未能被诊断而无法得到治疗。这种疾病仍在吞噬着这里的生命。男人,女人和儿童没有外表的受伤痕迹,但每天在医院里都有死亡发生,一些人自以为逃脱了死神,可走动了三四个星期后还是逃脱不了死亡。这里的医生拥有各种现代药物,但在与记者谈论时,他们坦率地承认找不到医治这种疾病的答案。这是盟军自日本投降以来第一位目击长崎核爆炸的记者亲眼所见。医生们要急疯了,他们的病人虽然皮肤是完整的,但却都在他们的眼皮底下眼睁睁地死去。 广岛原子弹爆炸 - 后果 当时原子弹爆炸的强烈光波,使成千上万人双目失明; 10 亿度的高温,把一切都化为灰烬;放射雨使一些人在以后 20 年中缓慢地走向死亡;冲击波形成的狂风,又把所有的建筑物摧毁殆尽。处在爆心极点影响下的人和物,象原子分离那样分崩离析。离中心远一点的地方,可以看到在一霎那间被烧毁的男人和女人及儿童的残骸。更远一些的地方,有些人虽侥幸还活着,但不是被严重烧伤,就是双目被烧成两个窟窿。在 16 公里以外的地方,人们仍然可以感到闷热的气流。广岛人口为 34 万多人,靠近爆炸中心的人大部分死亡,当日死者计 8.8 万余人,负伤和失踪的为 5.1 万余人;全市 7.6 万幢建筑物全被毁坏的有 4.8 万幢,严重毁坏的有 2.2 万幢。 广岛原子弹爆炸 - 震慑 广岛原子弹爆炸 1945 年 8 月 7 日凌晨,即原子弹突袭 16 小时后,杜鲁门总统发表声明,警告日本政府:这就是原子弹,并敦促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否则将遭到来自空中的毁灭。美国武装部队电台马上对日广播,原子弹已把广岛摧毁,更多的原子弹将接踵而来,并向日本空投了数百万张传单向日本发出警告:美国最新研制成功的一颗原子弹的威力就相当于 2000 架 B-29 巨型轰炸机执行一次任务所携带炸药的威力。 8 月 7 日和 8 日,美国第 21 轰炸航空兵联队先后追加了 152 架和 375 架 B-29 轰炸机,对日本城市发起更猛烈的袭击,但坚持一亿玉碎携国民为人质的日本政府仍无意投降。 为此,美国当局决定 8 月 9 日对日本实施第二次原子弹袭击,目标选定为长崎。第二颗原子弹外号叫胖子,采用复杂的内爆法引爆系统,由气压、定时、雷达和冲击 4 个不同引信组成。 8 月 9 日,当地时间 2 点 56 分,斯韦尼少校驾机载着完全处于战备状态的胖子,从提尼安基地起飞。 10 点 50 分,飞临长崎上空。几分钟后,投弹手目光穿过云层裂隙,看到下面是第二个轰炸目标三菱重工业公司长崎兵器制造厂,便立即改用目视轰炸,于当地时间 10 点 58 分将胖子投出了舱外。斯韦尼立即驾机飞离现场。胖子于当地时间 11 点 01 分在离地 500 米空中爆炸了,顿时形成了一个闪烁的火球。机上所有人员都看到了这个形如胆囊的火球悬在长崎上空,从胆心向上喷出沸腾的胆汁,行成一条巨大的彩虹。几分钟后,机上人员从 20 公里外看到一个擎天蘑菇云,吞没了整个长崎城。斯韦尼下令赶紧拍下这罕见的场景。 广岛原子弹爆炸 - 评论 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 64 周年祭拜 广岛遭受重创让日本人产生一种受害者的心理。它对那场战争的回应以及公然否认自己侵略者角色,至今依然受到严厉批评。有人说,广岛之难让二次世界大战的侵略者以受害者的姿态出现。然而,那是日本与美国之间的事,而不是日本与其亚洲邻国之间的事,尤其是中国和韩国。日本对于战争缺乏反省的种种行为,已经让它与这两个至关重要的邻国关系降低到危险的冰点,甚至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广岛人以和平为主旨的行为,是对那场战争及其巨大灾难最好的纪念,它让人类从灾难中得到教训:和平之道才是消除恐惧的法门,才是人类真正的福祉所在。它无疑可以作为这个不愿意直面自己历史的国家的一个范例。然而,一些日本官员以朝鲜的核威胁和中国军力扩张作为借口,声称日本也须考虑有朝一日以核武武装自己。没有什么东西比这种违反现代广岛精神更能激起日本邻国的怒火了,他们永远不能忘记金陵古城 30 万累累白骨,更为上千万的生命流逝和上亿万的财产损失刻骨铭心。就在广岛的和平纪念公园里,触目惊心的图片遇难者身上碎片般的衣服、扭曲变形的三轮儿童车,提醒着世界上每一个神经发热、欲将本国人民领向核战争边缘的领导人。尽管日本在对待战争历史方面臭名昭著,但广岛的纪念公园里,陈列的有关日本侵略邻国时所作所为的背景材料,比 10 年前又多了许多,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的迹象。它给予一些乐观主义的人们希望,期待日本人在悲悼 1945 年 8 月 6 日死难者的同时,与其亚洲邻国在历史感方面达成协调一致。人类生而平等,自由弥足珍贵,日本人的生命与其他所有民族的生命一样值得尊重。 互动百科的词条来源于 www.hudong.com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10-11)|2595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