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绝对参照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金星超级大气环流是如何形成的?
wja2019 2020-7-27 18:37
摘要: 本文以新的“以太”观既“每一个星球、物体或粒子都携带有一跟随自己一起运动的以太层,该以太层就构成了局部的绝对参照系”和修正的牛顿第一定律既“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在以太绝对参照系中将保持静止或在等以太密度的面上沿最短路径做匀速运动的状态”为基础,探究了金星超级大气环流的成因,得出了金星超级大气环流的动力来自于金星绕太阳公转的动能以及太阳的辐射能的结论。 关键词: 金星超级大气环流、绝对参照系、以太风 引言: 金星大气给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真正的难题。暴风非常猛烈而且非常快,只需要地球时间四天的时间就可以围绕金星旋转一周,这是一种“超级大气环流”。与之相比,金星本身的旋转速度就非常缓慢,需要地球时间243天才能完成围绕自身的极轴一次自转。 【1】、 【2】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 下面是解答: 一、金星超级大气环流成因分析 图1 V 为金星质心绕太阳的公转速度、V1为金星大气层离太阳最近的点绕太阳的公转速度、V2为金星大气层离太阳最远的点绕太阳的公转速度 1、 金星离太阳较近,所以,与地球大气层相比,金星大气层受太阳以太的影响更大。 因为太阳四周空间的以太(能量)密度与太阳引力场强度的平方成正比,太阳引力场强度与离太阳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大气层每个点绕太阳运动的线速度与该点离太阳的距离成正比,所以金星大气层中,离太阳越近的点以太风速越大如图1所示。由此可知,金星面向太阳的半球上的以太风强于背向太阳的半球上的以太风,从而形成如图1所示的超级大气环流。由于离金星表面越近,金星的引力场越强(以太密度越大),所以金星以太风的风速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因为 根据修正的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在以太绝对参照系中将保持静止或在等以太密度的面上沿最短路径作匀速运动的状态【3】”所有物体都有相对以太保持静止的惯性存在。由此可知, 在金星大气层上各点的以太风的综合作用下会形成如图1所示的超级大气环流。 2、 如图1所示,由于金星绕太阳公转的平均速度v达到了35公里每秒,金星的半径约为6073公里,距太阳距离:1.082亿千米,公转周期:224.7天【4】,金星的风速只有在对流层高处大约60到70千米处(对流层顶)处可被直接量测到。尽管由这些数据计算得出金星背向太阳70千米高度处绕太阳公转的速度V2与面向太阳70千米高度处绕太阳公转的速度V1的速度差V2-V1为3.94m/s。但: 1) 面向太阳的半球受太阳的辐照,形成大气上升,背向太阳的半球不受太阳的辐照主要形成大气下沉,由于以太风速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所以,以太风对上升气流有沿着以太风方向的作用力存在,该作用力迫使上升气流沿着以太风方向做加速运动。同理,以太风对下沉气流有同样有沿着以太风方向的作用力存在,该作用力迫使下沉气流沿着以太风方向减速。由于面向太阳的半球上以太风的平均风速大于背向太阳半球的(如图1所示),所以在以太风以及太阳辐照的双重作用下,金星大气层上会形成如图1所示的超级大气环流方向的推动力。 2) 金星本身的旋转速度就非常缓慢,需要地球时间243天才能完成围绕自身的极轴一次自转 , 所以金星自转 对金星以太风的影响可以忽略 3) 大气分子做环流运动时与金星表面的摩擦作用以及不同高度气流层之间的相互摩擦作用,对大气环流有阻碍作用。 4) 当以太风及太阳辐照对大气分子的加速作用与大气分子做环流运动所遇到的摩擦阻力达到平衡时,大气环流的风速就稳定下来了。 考虑到以上因素,金星上由绕太阳公转而形成的以太风以及太阳辐照持续作用所产生的大气超级环流的风速可达100 m/s就不足为奇了。 二、结论: 金星超级大气环流是金星绕太阳公转形成的以太风以及太阳辐照形成的上升热气流双重作用造成的。维持金星超级大气环流的能量来自于金星绕太阳公转的动能消耗以及接收的太阳辐射能 参考文献: 【1】 https://www.sohu.com/a/390734489_99956743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7%91%E6%98%9F%E5%A4%A7%E6%B0%94%E5%B1%82/3157517?fr=aladdin 【3】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412139do=blogid=1224097 【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7%91%E6%98%9F/19410
34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洋流及大气环流的动力学机制 (病毒有可能通过大气环流沿着纬度线传播吗?)
热度 1 wja2019 2020-3-18 11:48
摘要: 本文以新的“以太”观既“每一个星球、物体或粒子都携带有一跟随自己一起运动的以太层,该以太层就构成了局部的绝对参照系”和修正的牛顿第一定律既“ 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在以太绝对参照系中将保持静止或在等以太密度的面上沿最短光程路径做匀速运动的状态” 为基础,探究了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成因,得出了大气环流及洋流的整体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整体运动速度随离地心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的结论;并指出造成大气环流及洋流的的原因是大气层及海水受地球以太风的作用;大气环流及洋流的动力来自于地球自转。 根据大气环流的整体绕地球运动的特点本文提出了病毒有可能通过大气环流沿着纬度线传播的猜想。 关键词: 大气环流、洋流、绝对参照系、以太风、病毒传播 引言: 大气环流【1】,一般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行现象。它既包括平均状态,也包括瞬时现象,其水平尺度在数千公里以上,垂直尺度在10km以上, 时间尺度 在数天以上。目前科学界将大气环流的成因归结为: 1、 太阳辐射。认为这是地球上大气运动能量的来源,由于地球的 自转 和公转,地球表面接受 太阳辐射 能量是不均匀的。热带地区多,而极区少,从而形成大气的 热力环流 。 2、 地球自转 。认为 在地球表面运动的大气都会受 地转偏向力 作用而发生偏转。 3、 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匀。 4、 大气内部南北之间热量、动量的相互交换。 认为以上种种因素构成了地球大气环流的平均状态和复杂多变的形态。 目前科学界并没有指明大气环流是一种整体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的大气层的整体运动,更没有给出造成大气环流的这种大气层整体运动的原因;。 洋流【2】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的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目前科学界将引起洋流运动的因素归结为: 1、 海面 风 的作用 ; 2、 热盐效应造成的 海水密度 分布的不均匀性; 3、 地转偏向力 的作用,造成海水既有水平流动,又有垂直流动。 目前科学界并没有指明洋流是一种整体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的海水的整体运动,更没有给出造成海水的这种整体运动的原因。 目前也没有任何学说认为造成大气环流与洋流的原因是相同的。 本研究目的是揭示大气环流与洋流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 关于地球以太绝对参照系及以太风 : 由文章【3】的3.2节及3.3节(P1621-P1623)可知,每一个星球、物体或粒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都携带有一跟随自己一起运动的以太层,该以太层就构成了局部的“绝对参照系”。由于以太绝对参照系的存在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应当修正为 “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在以太绝对参照系中将保持静止或在等以太密度的面上沿最短光程路径做匀速运动的状态” 任何一个局部绝对参照系都会受其所处环境的各种绝对参照系的影响,比如地球除了受太阳以太系的制约外还受银河系以太系以及宇宙以太系的影响。所以地球的构造运动【4】和“岩爆”【5】的能量来源于地球相对宇宙以太系的减速运动、而冰河期则是太阳系相对银河系的加速运动造成的【4】;大气环流、洋流又是太阳以太系对地球以太系的影响造成的,引爆“通古斯大爆炸”【6】的“岩爆”能量来源于宇宙的减速膨胀或小行星相对宇宙以太系的减速运动。 由于在地球上离地球表面越远的位置地球引力场越小既地球以太的密度越小,所以受太阳引力场(以太)的影响越大。所以,在地球上存在速度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大的以太风,如图1所示。 图1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7】没有测到“以太风”是因为地球有随自己一起运动的以太层的存在,在地面上太阳对地球以太层的影响很小,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动形成不了以太风。另外,由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动对地球以太层绕地球的旋转运动基本不产生作用(基本不形成力矩的作用),所以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动在地球表面上基本不产生以太风。 由于存在太阳以太对地球以太层的作用,所以地球的自转运动会导致地球以太层相对地球的运动既产生以太风。但由于的这种以太风的速度太小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所采用的干涉仪精度不够高的原因,这种以太风也不可能被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测到。 因为即使把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速度( 29.78 公里/秒 )当成地面上以太风的速度,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也只能产生0.37的干涉条纹的移动,而当时实验的精度只能测到1%干涉条纹的移动。 因为地面上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为0. 465km/s ,即使把地球自转的速度当成以太风的速度那么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也只能够产生0.58%干涉条纹移动(小于1%干涉条纹的移动)。加上地面上地球引力的影响远远大于太阳引力的影响,所以地面上以太风的速度是远远小于地球自转速度的。这就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没有测到以太风的原因。 二、大气环流及洋流与地球以太风的关系 根据以太系相对性原理【3】,P1621,既物理定律在所有以太系中形式不变,牛顿第一定律应当修正为: “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在以太绝对参照系中将保持静止或在等以太密度的面上沿最短光程路径做匀速运动的状态。” 因为以太参照系空间基本上都是弯曲的和不均匀的,所以在以太参照系中依靠惯性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是不可能的,所以修正的牛顿第一定律剔除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描述。 因为所有物体都有相对以太保持静止的惯性存在(根据修正的牛顿第一定律),由此可知,正是地球上存在这种主要由太阳引力场所包含的以太的作用产生的以太风,才造成了大气环流和洋流的存在。 由于地球上离地心越近的点地球以太(能量)密度越高,所以地球上以太风的速度随着离地心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可知大气环流的速度随着大气层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洋流的速度随海洋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如图2所示。 由于离太阳越近时太阳以太的影响越大,而太阳离地球大气层或海洋各点的距离随着地球的自转而变化,所以,以太风绕地球的旋转运动不是匀速的,加上其它因素的存在(比如热的空气或海水上升,冷的空气或海水下降,以及山和海岸的阻挡及反射作用等)使得大气环流及洋流丰富多彩。不管怎样,大气环流及洋流的整体运动方向是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的。 由于大气环流及洋流与地壳的摩擦作用而不断消耗着地球自转的动能,使得地球自转速度持续减慢(当然减慢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由此可知大气环流及洋流的动力来自于地球自转。 图2 三、病毒传播与大气环流的可能关系 最近美国华盛顿州1个18岁的学生公布了一个有趣的发现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最严重的国家或城市如法国、意大利、伊朗、武汉、韩国、日本、西雅图、纽约、华盛顿都处在北纬30-50度的带上(以北纬40度为中线),如图3所示。 那么我们就要问这是巧合还是有原因的?当然处在同一纬度的城市或地区气温比较相近,但不在同一纬度的气温相同的城市或地区也很多,所以气温应当不是唯一因素。 图3 作者猜想:由于存在以地球自转轴为旋转轴的绕地球整体运动大气环流,病毒也许可以随大气环流沿着纬度带传播。由于病毒很微小,所以可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或附着在其它有机微粒上漂浮在空气中并随大气环流绕地球运动。这些病毒及其所附着的微粒也许还会随热空气上升到高空,并随高空的大气环流绕地球快速运动,并随着冷空气或降雨而下降。 由此可知,如果病毒可通过大气环流输运,那么大气环流的输运能力(输运的空气量和速度)会是相当大的,病毒的传播能力也是可观的。这也许是 病毒(比如这次的新冠肺炎)在相差2个月的时间内在同一纬度带(北纬30-50度)多个国家和城市相继爆发的原因。作者建议相关部门查阅历史上疫情爆发的相关资料予以求证。如果证实了病毒确实可通过大气环流传播,那将对以后疫情的宏观防范提供指导。 四、结论: 1. 牛顿第一定律应当修正为 “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在以太绝对参照系中将保持静止或在等以太密度的面上沿最短光程路径做匀速运动的状态” 2. 地球上所有物体或物质的宏观运动都主要受地球以太及太阳以太的制约,地球以太与太阳以太的加权平均构成了地球绝对参照系; 3. 离地球中心越远,地球以太的影响力越小,太阳以太的影响力越大,地球以太风的速度越大; 4. 洋流的整体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整体运动速度随离地心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造成洋流的这种整体运动的原因是海水受地球以太风的作用; 5. 大气环流的整体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整体运动速度随离地心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造成大气环流的这种整体运动的原因是大气受地球以太风的作用; 6. 病毒有可能通过大气环流沿着纬度线传播。 参考文献: 【1】大气环流,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7%E6%B0%94%E7%8E%AF%E6%B5%81/708854?fr=aladdin 【2】洋流,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4%8B%E6%B5%81/854105?fr=aladdin 【3】Wang, J.A. (2019),The Modification of Special Relativity,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 10, 1615-1644. https://doi.org/10.4236/jmp.2019.1014107 【4】王建安,一种基于宇宙膨胀的地球动力学模型(二),科学网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412139do=blogid=1214007 【5】王建安,宇宙膨胀-“岩爆”的能量来源,科学网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412139do=blogid=1220144 【6】王建安,解谜“通古斯大爆炸” Solving the Mystery of the Tunguska Explosion,科学网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412139do=blogid=1221476 【7】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F%88%E5%85%8B%E5%B0%94%E9%80%8A-%E8%8E%AB%E9%9B%B7%E5%AE%9E%E9%AA%8C
5084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解决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不相容性?
gaoshan1900 2010-8-8 19:12
I will give a talk at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DICE2010 : Space-Time-Matter - Current issues in quantum mechanics and beyond. Following DICE2002, DICE2004, DICE2006, and DICE2008, this interdisciplinary workshop addresses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s of fundamental interactions, cosmology, general relativity, and quantum theory. DICE2010 will focus on these topics: * Decoherence, quantum-to-classical transition, measurement problem * Quantum coherent processes in biology * Key experiments * Emergent spacetime, matter, and symmetries * Quantum gravity / cosmology and high-energy physics My talk is Quantum collapse and preferred Lorentz frame . Abstract: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a consistent description of quantum collapse demands the existence of a preferred Lorentz frame or an absolute frame. In this paper, we show that some dynamical collapse models provide a method to detect the preferred Lorentz frame. According to these models, the collapse time of the wave function relates to the velocity of the experimental frame relative to a preferred Lorentz frame. As a result, the preferred Lorentz frame can be detected by measuring the collapse time of the wave function. If quantum collapse is really relevant to the Planck scale, as Feynman conceived, then our result may be universally valid. 量子非定域性与相对论的不相容性问题被称为20世纪末物理学晴空中的一朵乌云。1999年,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将这一问题列为了当代科学所面临的四大难题之首。目前,物理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假设绝对参照系的存在。但很多人相信绝对参照系即使存在也是原则上不可探测的。 在此次报告中我将提出一种通过测量波函数坍缩时间来检测绝对参照系的可能方法。在一些动态坍缩理论中,波函数坍缩起源于系统波函数的能量不确定性。在非相对论情况下,坍缩时间反比于系统能量方均根不确定度的平方。而在相对论情况下,考虑到时间和能量方均根不确定度的洛仑兹变换,坍缩时间公式中将包含实验参照系的速度,而这一速度所相对的参照系可定义为绝对参照系。因此,波函数的坍缩时间提供了一种检测绝对参照系存在的方法,而这种检测完全是在惯性系内部的空间局部区域进行的。 具体地说,我们可以在任意选定的惯性系中测量一个已知波函数的坍缩时间(主要方法是测量波函数坍缩分支之间的干涉变化,困难在于要排除环境消相干的影响),然后计算出实验参照系的速度。如果这一速度为零,那么实验参照系或实验系即为绝对参照系,如果它不为零,那么我们可以在与实验系相邻近的惯性系中寻找速度值更小的惯性系,这样通过逼近法同样可以发现速度值为零的绝对参照系。更详细的介绍可参阅我与郭光灿院士合著的 《爱因斯坦的幽灵量子纠缠之谜》 第五章。 无疑,要最终解决不相容问题必然要涉及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根本基础,为此必须从它们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假设着手进行更深入的理论反思。这里,我将引用爱因斯坦本人的话以强调原理性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幸的是,这种分析为大多数理论物理学家所忽视)。他在《物理学和实在》一文中说,当物理学的这些基础本身成为问题的时候...物理学家就不可以简单地放弃对理论基础作批判性的思考,而听任哲学家去做;因为他自己最晓得,也最确切地感觉到鞋子究竟在哪里夹脚。在寻求新的基础时,他必须在自己的思想上尽力弄清楚他所用的概念究竟有多少根据,有多大的必要性。 推荐阅读:Tim Maudlin, Quantum Non-Locality and Relativity: Metaphysical Intimations of Modern Physics (2nd ed.). Oxford: Blackwell, 2002.
个人分类: 思想轨迹|3101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