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惰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树立典型,是惰性与狭隘的集中表现
lbjman 2015-1-19 20:51
树立典型,是惰性与狭隘的集中表现 中国人很喜欢树立典型,而且树立的典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楷模型,是大家学习和崇拜的对象,号召大家把他(她)神仙般的供奉着;一是鞭挞型,是大家痛恨和不屑的对象,并号召大家 把他(她)恶魔般的围攻着。 树立典型是管理惰性和思维狭隘的集中表现。 对于中国人这种骨子里的传统 陋习 与盲从文化,我向来很不屑,甚至痛恨,即使我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山村农夫。 案例如XX大学近日宣布 决定撤销 世界历史专业博士于XX的 博士学位 ,原因是发表论文存在严重抄袭行为。于是 于XX成为了中国学术界打击 学术不端行为的典型 。XX大学通过直接杀 于XX这个“猴子”来博得又一个好声誉的做法,更让我觉得很不屑。XX大学应通过社会影响力来引领和净化中国的学术环境,何必拿个弱女子来堆积已是空有虚名的那份声誉呢?
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会Push的导师才是真的好导师
热度 30 chenbinmse 2011-7-17 08:08
科学网最新的一期(第 214 期)电子杂志,有好几位老师谈到了好导师的相关标准,具体见相关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dz/showdz.aspx?id=620 。这里我用两个小故事,从另一个侧面通俗地聊聊什么是好导师:是会 push 的导师。当用 push 这个词来形容导师的时候,我们联想更多的是这个导师逼迫得学生很狠,似乎把学生当成一个“廉价”劳动力来使用,从而“榨取”更多的价值。 故事 1 :这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身边三个朋友身上的。他们的导师是相关领域内的大牛,对科研要求非常严格,对学生是非常的 push 。他要求每个学生每个星期向他汇报做了哪些实验,得到了什么结果,看了哪些文献,有什么新的分析进展等等。这样的要求,在他们读博士期间从没有间断过,他们也感到极大的压力。最后印证了那句老话: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们分别在博士期间发表了很多好文章,比如 JACS , Angew Chem , ACS Nano 等等。对于博士生来说,这是非常牛的成绩了。除了文章方面的收获,其中 2 人获得了国家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老板也愿意给很好的推荐信。另外,一个非常好杂志的 review ,导师也让其中 1 人来写。这个导师在干活方面“狠狠” push (逼迫,催促)学生,在学生个人发展方面也“狠狠” push (推进,往上顶之意)(写好推荐信,申请奖学金,让写 review 等),从而让他的学生们有了不同于其他学生更高的发展平台。 故事 2 :这是我从朋友那里听说来的。一个学生,准确的说是一个 post-doc ,开始跟一个教授 A 做研究。教授 A 还有几年就要退休了,因而真是一个老好人,从不 push 他。他如果拿着实验结果去找教授讨论,教授很热情的和他讨论;他不去,教授也不会催他最近有什么新的进展。他博士期间读的很辛苦,很累,在博后期间这个教授不 push 他,他当时真觉得找了一个好导师,他可以好好享受一下生活啦。结果过了快一年,一篇文章也没有发表,他开始有点着急了。中间,他帮这个教授 A 编过书,最后书快成型的时候,教授也只是在致谢里感谢了一下他的工作。这个学生感觉没有什么前途,找了一个理由离开了这个教授 A 。后来他到了另一个教授 B 下做 post-doc ,这个教授 B 业务水平很牛,也很 ambitious 。后来,他渐渐了解到这个教授 B 是非常的 push ,几乎每隔几天都找他要新结果“ Have you got new results?” 在这种高压力下,他的成果也出的很快。在快到一年的时候,他已经发表了 4 篇文章,还让他出去开了一个国际会议,得了一个最佳奖 best oral award 。第二年,教授 B 主动让他续约,而且还涨了工资。最后这个学生找工作的时候,教授 B 给了极好的推荐信。通过这个经历,这个学生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说,还是找会 push 的导师比较好。 会 push 的导师,一方面他会“狠狠”的 push (逼迫,催促)学生去干活,出好成果,因为他也要尽可能好的向他的项目交差;另一方面,只要有机会,他也会“狠狠”的 push (推进,往上顶)学生去实现更高的人生平台,诸如协助你申请 fellowship ,涨你工资,给你写 review 的机会,向好杂志编辑推荐你来独立审稿,给你非常好的给力的推荐信等等。大家会发现,会 push 的导师手下出来的学生一般都很强。人都有惰性,如果背后有一个经常会 push 的导师,你的时间会不会就安排得更加井然有序呢。一个成功学生的背后,经常有一个会 push 的导师,你会不会找这样的导师呢?:)
个人分类: 纸上“练”兵|37531 次阅读|79 个评论
非惰性原子的爱美癖好和专一
yanghualei 2010-9-30 21:35
原子是中性的即内外一致的,但每个原子都是追求完美的,特别把惰性气体那华丽的套装当作自己的理想标的,若相对于惰性套装其装束有太多的花哨或者其缺少冠帽,就拿交换和共享去摆平,即使失去独立变成离子,但毕竟非惰性还是非惰性,其本质是不变。 假如一原子A的套装多了一个电子,另一个原子B的套装多了个正电子,则彼此为获得完美的惰性套装,选择了保留原稿的交换即A给B一个电子同时保留这个电子(彼此交换电子类似于交换知识即交换知识后彼此并不失去作为交换对象的知识),B给A一个正电子同时B留着底稿,A因为得到正电子进而与多余电子一起湮没,去掉花哨,同理B也一样;由于保留原稿的交换使得A与B交溶,进而生成键力(交溶部分越大则健力越大)这是所谓的离子键。 假如一原子A的套装少了一个电子,另一原子B的套装也少一个电子,则彼此为获得完美的惰性套装,选择了保留原稿的交换即A给B一个电子同时保留这个电子(彼此交换电子类似于交换知识即交换知识后彼此并不失去作为交换对象的知识),B给A一个电子同时B留着底稿,最终A因为得到一电子,弥补了损失,达到了共享,进而带上冠帽,同理B;保留原稿的交换使得A与B也相互交溶,进而生成共价键力。对于金属键类似共价键,其是多数电子的共享。 总之, 两 个系统的交换必须是保留原稿的交换,这样结合才稳定和持久 ,如果区域要一体化,必须涉及那些能保留原稿的交换标的如文化、科技等思维领域内的东东,否则单纯的实物交换式是不能称为一体化。
个人分类: 自然哲学|3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克服人性弱点实现从优秀到卓越
caoman 2010-8-9 10:11
有人将企业人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合格,能完成上级要检查的工作,靠的是手脚;第二层次为优秀,能完成上级所期待的工作,靠的是头脑;第三层次是卓越,能完成上级所感动的工作,靠的是心。同样,广义讲社会人也可分三类:合格的人,用手脚谋业求生存;优秀的人,用头脑创造财富获安逸;卓越的人,用心感动社会实现自我价值。能否从合格到优秀再到卓越,主要受人性的三个弱点制约。 晕轮效应。也可称自我光环效应,即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优秀的,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往往比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要高。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中所罗列的 只看到自己 10% 的不足、不喜欢听人讲话、忘记他人的重要性、不尊重他人的意见、不愿称赞与欣赏他人等皆属此类。 这一弱点会阻止人接受他人的投资,获取进步的营养和智慧,如家长的批评教育,上级的严格要求,老师的指导。事实证明,不接受投资的人,往往走弯路,不是停滞不前就是倒退,很难有大的进步或长进,不可能成为优秀。要想有大的进步,每天思考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以及别人的优点,尤其是碰到问题时,主动向身边有经验的人(如上级)请教索取投资。 自我保护意识。 不敢承认自己的 不足和 错误,抵触批评指导,不做自以为得罪人的事,护短,在困难面前 第一反应是逃避和推脱, 善于责怪、抱怨,不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这一弱点会阻止人得到获取更大利益(包括金钱、荣誉、地位、技能、尊敬等)的机会(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才能收获更大利益),如自己犯了错误后刻意隐瞒致使小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碰到棘手的问题时能躲就躲能推就推不主动承担,最终酿成大祸成为团队责怪的罪人、眼中的懦夫和胆小鬼,与优秀无关、卓越绝缘。要想有大的进步,需要一个开放的心态,勇敢承认自己的不足,积极主动索取别人的智慧,勇于承担责任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得到利益,获得尊重,成为优秀,实现卓越。 惰性。惰性导致遇到难的事一拖再拖,潜意识里会加深自己的疲惫感, 对有难度的事感到倦怠 。这一弱点使人习惯为失败找理由,如因拖沓导致不能按规则办事或事情被延误时,习惯于责怪别人影响或规则繁琐;四体不勤的懒汉常会将贫穷的命运怪罪于世道不公;事情多不提前想办法到期未完成往往责怪事情太难或太急。为失败找理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失去从优秀到卓越的机会,逐渐会养成不良的习惯。要想有大的进步,需要为成功想办法,碰到有难度的事,把它作为首先要解决的事情来对待,而不是排在日程表的最后,不允许有一次偷懒不克服的行为,坚持就会最终战胜自己,养成遇到困难就首先去克服的良好习惯,不断取得成绩,实现从优秀到卓越。 其实,从优秀到卓越并不难,知道人性的弱点及其表现就可以提前预防,归结为一点是心态的 问题, 从调整心态入手,在行动中克服规避,按规则做好分内事的同时做出超出预期的事,就能实现 从优秀到卓越 ;只要养成不断追求卓越的积极心态,用心做事,就能不断感动自己、感动他人、感动社会,实现持续卓越。
个人分类: 管理科学|3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更新之三 惰性还是本性?
lxwang 2010-5-8 08:01
上大学的时侯,学校离家比较远,每次不管开学去学校还是放假回家都要坐三十几个小时火车,当时也从来没想过坐卧铺,每次硬座都坐得无怨无悔,大多时侯还坐那种绿皮车,因为其好买票。后来读研以后,每次出差老板都给报销硬卧,坐了好几次硬卧以后,我也习惯了这种出行方式,以致于后来—次自己花钱去旅游,为了省钱买了硬座,那—路真是痛苦极了,这才二十几个小时就受不了了,真不敢想象那几年每次都坐三十几个小时是怎么熬过来的,那次返程就再没有了省钱的想法,毫不犹豫地买了卧铺。再后来去—些城市出差,因为机票也不是很贵,老板也默许了那种出行方式,这次是因为兰州去哈密没有航班,现在又觉得坐火车即使是软卧也不是那么舒服。从硬座到卧铺再到飞机,这—切源于人的惰性还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本性?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社会杂谈|23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生活的强者
nanoster 2009-7-7 21:39
. 做生活的强者,是每个人目标,不论老幼病残。 可是谈何容易? 制定了很多目标,到头来都是竹篮打水。 原因很多,但最能站得住脚冠冕堂皇的就是-太忙了,事情太多了。 果真如此? 果不然也,至少对于自己。 战胜惰性,克制自己,静下心来一件一件慢慢完成,想不成强者都难。 先慢慢的养成好的习惯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9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由“利”想到的基因改造思路
chyq721 2009-6-2 22:46
由利想到的基因改造思路 利是什么?就是指利润,什么是利润?马克思说的好,就是剩余价值。 什么是剩余价值?一个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中除开保证劳动力正常生活的所必需的消耗外所剩下的价值。也就是说,只要是一个劳动力工作了,就会创造价值,就会有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有什么用?一个获得了剩余价值的人,保证其正常生活,就不需要付出自己的劳动,特别是那些重复性大,容易让人疲劳的劳动。剩余劳动价值多了,可以在保证日常生活外,还能过上奢侈的生活。 那么人类为何要获得剩余劳动价值? 就是工作在一线的劳动力也都想着获取额外劳动价值,进而有些轻松可歇? 是不是人类自身就有一种基因表达,让人们自觉地趋向安逸生活呢?或许是惰性的生理存在原因吧。 这种基因,可能主管着人类正常的休息;但也有可能表达产生的蛋白质酶过多而趋于安逸生活吧。上哪里找这个基因,然后改造之,估计这个世界就真的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了啊。嘿嘿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3437 次阅读|1 个评论
惰性
metalglass 2008-12-3 09:44
当初开博之初,想着一有空就更新博客,但是,一旦忙起来之后,就忘了这事了,等到稍稍有点空了,想更新博客,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了,结果,一天拖一天,拖到现在还是不愿意更新博客。 本来早就想写那几篇科研文章的,结果忙起来别的事情之后,再想继续写文章,却总也提不起笔,打不起精神来,到现在,文章还是原地踏步踏。 干什么都需要激情,需要一股子冲劲和闯劲,克服内在的惰性。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38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本关于克服人的惰性的书的体会
cutefay 2008-10-7 20:55
看了一本克服人的惰性的书,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帮助别人的事情要尽早做 每天早上如果能够说说话的话心情会好(例如朗读英语,和别人交谈) 每天早上上班做正事之前先看看新闻之类的会使心情很好 要利用零碎的时间来完成一些琐事和休息,例如听报告的时候遇到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就打个盹儿(15min) 通常人在上午的时候思维最活跃,可以把写作之类的重要事情放在上午;下午的时候人的精神有些疲劳,但这个时候最容易和人沟通交流。 一天呆在电脑前闷头苦干的效率并不会很高,一天安排很多不同的事情有助于提高效率
个人分类: 书评影评|4233 次阅读|2 个评论
千万别“养懒”
jacky2008 2008-9-15 10:47
人的惰性是肯定存在的,关键的问题是别养懒。记得一则所谓的养生之道提到,对于一个人来说,能站着,就不要坐着,能坐着,就不要躺着。虽然不知道是否此法是否真的养生,但对于一个一般的人而言,也是很有用的,那就是不能养懒。培养一个好的习惯,而不要养成一个坏的习惯。比如,早上早一点起床,不要在被窝里赖着不起来,我只是再睡一会儿。如果习惯了就会一会儿、两会儿的睡,实际上这个一会儿也没有多少用处,还不如干脆起来好。又如一件事儿一推再推,总想还没有到最后一天,而结果是在最后一天才做的事往往是不能够做的最好。 因此记着:只能竖勤,不能养懒。能站着,就不要坐着,能坐着,就不要躺着。能早一天完成的不晚一天完成。今天的事今天干完,坚决不推到明天;自己的事自己干,能自己干的,就不要推给别人干;
个人分类: 心灵之窗|361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9: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