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廖俊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大赛网页bug又一枚
热度 5 Synthon 2012-5-6 00:51
在“分类博文”下,无论点击哪篇文章,出现的都是廖俊林先生的“研究室的笨鸟(2)”一文。 用firefox和IE两种浏览器测试结果一致 请编辑处理 并请大赛组织者考虑如何计算该文点击量
个人分类: 其他|3777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廖俊林先生奇文:寻正致古腾贝格的公开信
kexuechuanbo 2011-3-12 17:40
【按:分享了朋友的博文,仿制一篇。语言中抄袭朋友部分用蓝色注明。】寻正致古腾贝格的公开信 【按:分享了朋友的博文,仿制一篇。语言中抄袭朋友部分用蓝色注明。】 古滕贝格先生: 有人说你要移民中国,我不免吃惊, 在此奉劝您一句,可别真的有这样想法。我这是为了您好,因为到了中国您真的混不开。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第一学术造假大国,又为中国在一个新的领域争到了 NO1 。”(网友语),但不等于中国就是学术造假者的乐园。在中国当一个学术造假者得有 过硬的功夫: 听说您被人举报博士论文涉嫌抄袭,很快就“暂时放弃博士学位”,后来干脆把德国国防部长辞了。怎么能这样?您至少是自己抄的,在中国官员的学术论文自己抄是丢人的,都是手下抄的。别说是部长,连我们这里年轻的县级市副市长论文抄了就抄了,也没咋得。满中国也没见过谁在被举报了抄袭会承认的,更别说是道歉了。所以在中国造假第一条就心理素质要好,嘴得硬,脸皮得厚。 您 既然混到部长博士层次,自己有了抄袭的旧案,居然不懂得多唱道德高调,竖起反剽大旗,也不办一个自己的网站,推销自己的反剽大业,动不动吹一吹自己的反剽成就,把自己树立成为德国学术界的道德警察,实在是愚蠢至极也。君不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么?如果您有反伪打假的强硬立场,被学界、政界、以及无界视为社会道德之根基,哪里用得着自己出面辩驳,您会有很多的粉丝自动为您的义剽诠释,解释为什么您的论文不剽不足以成文,为了反剽大业,您不得不卧薪尝胆,没有了古腾贝格,德国就会剽窃成风。您缺乏忍耐力,也缺乏号召力,中国有句俗话,大隐隐于市,要当偷儿,先做好人,钱包,总是在小偷关怀的语言与表情中入手的。 您有移民中国的冲动,一定要记住把语言的基础打好才可以起行,另外,要在德国大量地收集科普、论文、小说,反正您未来的事业在哪行,就要拼命地收集哪行的材料,到了中国,您把这些材料译出来,随便添加点内容,狗屁不通也不要紧,只需要签上自己的大名,努力地树造一个爱中国、讲正义、对不义行为深恶痛绝的德国通形象,保证不愁吃不愁穿,有人打您的假,您还可以在德国设一个网站,收获德国的中国人手中的“义捐”。其实,您在成行前,也可以把中国的科普、论文、小说、诗歌等等文字艺术搬回德国,不管通与不通,签上自己的大名,努力鼓吹,德国几千万人,总有人会为您的优秀作品付钱的。切记,先在德国干一干,试验一下自己的能力,如果脸皮太薄做得不成功,那最好还是不要来中国。 总结一下在中国当一个学术造假者的条件:“自己的嘴要硬,要有人认为您硬,认为您硬的人要硬,最后身体要硬。”您就照这修炼吧,觉着能过关再来。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0310do=blogid=418946 一个看着好处不敢捞的中国人 敬上 ××年××月××日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15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既然是“寻正”,就不要那么“偏执”。
liwei999 2010-9-12 07:44
既然是寻正,就不要那么偏执。 (365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September 11, 2010 05:14PM 《泻湖、潟湖、澙湖,你搞清楚了没有?》是小廖老师的文章( )。原本就是个学习了一句话的事情,结果搞得如此狼狈,很是不好。 术语翻译中总有一些有争议的东西。但是这次泻潟之争显然是小廖老师不占理儿。学术这类东西比起大众文化来原本就是个少数。用搜索工具得到的数字来决定术语的译法的思路本身有些问题。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6235,66235#msg-66235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4245 次阅读|1 个评论
mirror - 武老师的“流体”和寻老师的“血压”
liwei999 2010-8-9 04:48
武老师的“流体”和寻老师的“血压” (2993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August 07, 2010 09:14PM 武老师的“流体”讨论已经到了尾声。作为“修辞”的手段,引用“托里拆利定律”来说事儿不是不可。但是武老师的 引用: 从根本上说,在主干河道上修建水库,就会把上游地区的泄水速度减小。从而如黄万里先生所说,是“把大坝下游的洪水灾害移到大坝上游去。”这一点, 从简单的托里拆利定律的分析便可以弄清楚 。 一句中的加红部分的说法却是把问题搞偏了。这样一来,不是“应用物理”、而是“硬用物理”了。 同样,小寻老师的《松鼠会不会得高血压?》和《食疗是高血压的首选治疗方式》 、 也是两篇引起“争议”的文章。坦率地说,小寻老师的文笔不是一般的强,而是相当的强。但是有没有因为作者的表达方式而引起的“误解”呢?其本人所言的“被广义的生物医学专业作者们群殴”正是被人们误解了的证明。 《松鼠会不会得高血压?》的说法无疑是个有意识的“修辞”。文章理路上基本上还算顺,有些小问题连小寻老师也搞不明白,一般读者也就无所谓了。比如“使用听诊器在臂套下方不能听见 血流声(K氏音) ”的说法就很微妙,直接说“脉搏声”就会好得多。 有趣的是武老师用“压力”说流量,而寻老师是用“流量”说压力。都有些理解偏了。 引用: 寻老师说: 对人,传统的血压计(Korotkoff测压法)使用一个气压系统在上臂测压,当臂套压力超过收缩压时,人的动脉血管被完全阻断,使用听诊器在臂套下方不能听见血流声(K氏音),此时的压力被判断为收缩压,随后臂套逐渐减压,血流在心跳周期中,只能在动脉压超过臂套压力时才能流过臂套段动脉,形成一个典型的血流声,当臂套压力小于动脉血管最低压时,血流通过臂套段完全没有阻力,血流声消失,此时的压力被判断为舒张压。 从这段说法中可以看出,寻老师没有实际用水银柱测血压的工作。因为用听诊器听脉搏的声音,从停止到连续有脉搏声才是读高低压的两个位置。不会有 血流声消失 云云的事情发生。 当然这是些“小节”了。但是镜某总是担心这类错误的说法被孩子们记住了误事儿,因此提出来。 “那么松鼠会不会得高血压呢?我们要从高血压的发生机理上去讨论”的说法看上去好似很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个很大的“坑”。医学界都搞不定的事情一般人就更搞不定了。寻老师文中所言种种不过是“病理”,也就是“现象论”。比如说血管硬化、血管过长等,从物理上论可以成为高血压的原因。 食疗的根本作用在于恢复人的“正常体重”。从这个意义上说,“食疗是高血压的首选治疗方式”。可惜由于商业的影响,这个正常的理解被人们忘却,取而代之的却是强调了食品中某些“有效成分”的说法。搞得沸沸扬扬的,甚至出现“洛阳纸缺”的现象来。正是因为寻老师强调了食品中“有效成分”的说法,才出现了“被广义的生物医学专业作者们群殴”的事态。 人类是穷出毛病来了,因为自古以来都是出于饥寒交迫的状态,因此“补”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概念(缺省配置)。今天,靠石油人们虽然可以吃饱肚子了,但是体重都超标了还在想着如何去“补”。都说 引用: 琉球人却是日本最长寿的人,也是世界上最长寿的人,而其中的原因,大多归结为琉球人的饮食习惯——文献中称之为冲绳膳。 却很少有人言及那些长寿的人没有一个是胖子! 应该确立这样的句子:减体重是个好办法,许多问题可以通过减体重、维持合适的体重得到解决。但是这个说法对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个难事。都说是“无欲则刚”,但是科学上并不认同这个说法,而且更可怕的是“有欲不刚”。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5034,65034#msg-65034
个人分类: 镜子医疗卫生专栏|261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