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牛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106)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9-4-29 09:14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106) (一零六)在美国最有名的10家德国餐馆。 蒋继平 2019年4月29日 随着全球化和出国旅游热的进一步发展, 国人到美国来旅游探亲访友的机会越来越多, 要是游客是一位食客的话, 到了美国, 一定想品尝一些世界级的名菜或者各国不同的菜肴风味。 为此, 我利用这个系列为大家提供这方面的一些信息。今天首先介绍在美国最有名的10家德国餐馆。本文只用英文来介绍。 这不是因为我懒, 不愿意翻译, 而是因为这些餐馆只有英文名字, 或者说德文名字。 它们挂的牌子就是如此。翻译了没有任何作用, 反而帮倒忙。下面的文字的左边是餐馆的名字, 中间是所在城市, 最右边是所在州的缩写。 Bavarian Grill, Plano, TX. Hollerbach’s Willow Tree Cafe, Sanford, FL. The German Restaurant, Holiday, FL. Doner Bistro, Leesburg, VA Waldhorn Restaurant, Pineville, NC. Old Europe Restaurant, Washington, DC. Rudi Lechner’s Restaurant, Houston, TX Bavarian Lodge, Lisle, IL. Kurt’s Vrenny’s, Duluth, GA Gasthaus Zur Ellie, Prosperity, SC. 不知道读者中有谁在美国进过这些德国餐馆吃过西餐。德国餐馆最大的特点是牛排和啤酒, 它们以量大著称, 牛肉一般是半生不熟的(中国人的标准)。
个人分类: 美国万象|2719 次阅读|5 个评论
“胶水”粘起来的牛排能吃吗?
热度 12 bxlh2008 2016-12-15 08:26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澳大利亚肉类市场出现大量用碎牛肉加肉胶合成的牛排,并揭秘了这种“合成牛排”制作的整个过程。国内媒体跟进了报道,并通过试验演示了从碎肉和肉胶到牛排的神奇变化过程。   该新闻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大媒体争相转载报道,内容大都一样,无不外乎食品又出安全问题了:碎肉和食品添加剂竟然能够合成牛排?简直太不可思议了,这种牛排你很能已经买过并吃过,然后再配一个惊恐的表情,好像这“合成牛排”是毒食品,能够置人于死地。   其实,从新闻报道看,媒体使用“次品肉块+肉胶”、“全球行业内的潜规则”两个关键词,利用普通消费者缺乏相关食品工程的专业知识,同时在人们谈“食品安全”色变的年代,很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围观和议论。   首先,这种合成牛排还算是业界良心,知道用碎牛肉和食品添加剂合成牛排,而没有用什么阿猫阿狗的肉加上牛肉香精合成所谓的“雪花牛排”,虽没有牛肉却依然能吃出牛的味道。   该合成肉专业术语称为“重组肉”,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食品加工技术,初衷是为了提高剔骨肉及碎肉的利用率(因为这些肉由于加工及品质上的原因无法被完全利用),其定义为:借助机械和添加辅料(食盐、食用复合磷酸盐、动植物蛋白、淀粉、卡拉胶等)以提取肌肉纤维中基质蛋白和利用添加剂的粘合作用使肉颗粒或肉块重新组合,经冷冻直接出售或经预热处理保留和完善其组织结构的肉制品。重组肉的加工技术有酶法加工技术、化学加工技术和物理加工技术,新闻报道中提到的使用“谷氨酰胺转氨酶(TG酶)”就是利用酶催化肉的肌原纤维蛋白和其他蛋白质分子之间发生交联的原理。这种肉在美国等地区的肉类市场占有很大的比例,目前国内市场该类产品也占有一定比例。   其次,报道中提到的TG酶、黄原胶、卡拉胶都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的要求是允许按需求添加的。在重组肉的研究历史中,研究者为了改善重组肉的品质和口感,试验了多种粘合剂,包括海藻酸钠和氯化钙形成的海藻酸钙凝胶,酪蛋白酸钠,食盐和磷酸盐等,不同的粘合剂对重组肉的品质很大,会造成粘结力不强,在烹饪的过程中碎肉重新散开。   那这种“合成牛排”有没有食品安全问题呢?肉是牛肉,使用的辅料也是允许的,似乎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但是在重组肉加工过程中,如果生产环境控制不好会增加肉制品细菌感染的几率,这也是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消费者不必过度恐慌。农业部的《调理肉制品加工技术规范NYT2073》对重组肉的原料、加工、包装和储运等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在出厂检验要求致病菌不得检出,所以,只要是正规厂家生产出的合格产品完全可以放心食用。另外一点需要注意,肉是微生物天然培养基,碎肉感染微生物的几率要远远大于整块肉,而重组肉又是经过多道工序,更是大大增大了细菌感染的几率,因此,消费者购买这种“合成牛排”回家烹饪的时候一定要全熟,增加烹饪的时间,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关于“合成牛排”的新闻报道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最主要是消费者感觉受到了欺骗,利用消费者对食品加工技术的常识缺陷,模糊标注,对消费者造成误导。我高价买回来的牛排,结果一看是什么牛身上乱七八糟的碎肉加上各种食品添加剂合成的,恐怕搁谁心里都会不舒服。所以别以为网上“100元10片的牛排,还赠送刀叉”的好事会被你碰到,孰知便宜没捡到,还吃了一嘴碎肉渣。另外39元一位的自助烤肉,牛排管够吃,你认为你你会吃到真正的牛排吗?   这件事给我们两个启示:一是不要贪图小便宜;二是要学会看食品标签,特别是配料表,真正的牛排,配料表里只会有一项原料,即牛肉,而这种重组牛排,配料表中就不仅仅是牛肉了,还有大豆分离蛋白及各种食品添加剂。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首发于科普中国,转载请注明出处。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杨国力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个人分类: 科普创作|9459 次阅读|19 个评论
[转载]英国最新研究:每周吃一块牛排 患肠癌风险提高42%
sqzhang 2015-11-4 20:15
中国日报网11月2日电(信莲) 据 英国 《每日邮报》网站11月2日报道,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每周吃一块 牛排 ,患肠癌的几率将会增加42%。 牛津大学“击败肠癌”研究小组多年来致力于探究罹患肠癌和饮食习惯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为此,该研究小组启动了一项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历时多年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邀请50万零8名年龄在40岁至69岁之间英国成年男女为研究样本,令其填写详尽的调查问卷、了解其每周吃肉的频率,并在2006年至2010年间进行追踪调查。 研究人员发现,共有1503名参与者在调查研究持续期间患上肠癌,那些每周吃四次红肉或加工肉制品的成年人比每周吃肉少于一次者罹患肠癌的几率高出四成,而每周吃红肉或加工肉制品至少两次者患肠癌的几率比素食者高出近两成。 “击败肠癌”研究小组负责人马克?弗拉纳根表示:“我们绝不能低估饮食习惯在降低患肠癌风险方面的重要性。有证据显示红肉和加工肉制品与肠癌之间存在强有力的关联,所以我们建议大家适量摄取这两类肉食。” 据弗拉纳根介绍,一份标准重量的红肉或加工肉制品大约为70克,通常情况下相当于两条培根、两片火腿或一根香肠,而一个汉堡里肉饼的重量约为200克,一份牛排的重量约为284克,也就是说每周吃一块牛排,患肠癌的几率会增加42%。 吃红肉或加工肉制品为何为会导致患癌风险提高?专家认为是因为红肉里的化学血红素会破坏人体消化系统细胞的DNA、刺激肿瘤的生成,而加工肉制品——包括火腿、香肠、培根和汉堡肉饼在内——的危害性更大,因为它们不仅高脂高盐,而且还含有多种致癌性添加剂。 那么,部分人崇尚的健康饮食,即大量摄入高纤维食物,如水果、蔬菜或者全麦食品等,是否能够显着降低罹患肠癌的风险呢?“击败肠癌”小组的研究结果表明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发现高纤维饮食与降低患肠癌风险之间不存在显着的联系,相较于少吃或者不吃高纤维食物者相比,大量食用高纤维食物者患肠癌的几率并没有明显降低。 牛津大学的蒂姆?凯教授将代表“击败肠癌”研究小组,于当地时间11月2日在利物浦举行的英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年会上发表上述研究发现,他认为“人们需要意识到危险,在有必要时对自己的饮食习惯作出适当调整”,“多吃一些富含植物性蛋白质的食物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接下来,牛津大学“击败肠癌”研究小组还计划对20万名成年男女进行更加深入的追踪调查,以进一步探明罹患肠癌和饮食习惯之间的关联。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议|11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告别“虚拟”,拥抱现实(之四 完)赛博空间里的牛排
luocun 2010-8-9 14:01
在这里讨论数字信息技术带来的这些巨大转换: 空间的塌缩 、 煎饼的流行 和 关系的泛滥 ,是为了说明这些历史性转变的基本特点并不是走向虚拟。信息时代里新的时空联系、新的本体构型、新的关涉方式,一般而言并不让任何新或旧的东西变得更虚拟,而更多的恐怕是在转换和创造新旧现实与现实中的新旧关系。 一句话:在线和离线的区分并不是虚拟和现实的边界。 即使是所谓虚拟环境、虚拟世界,其构成里最重要的方面也不在于它们在虚拟着现实,而在于它们所实现的那些货真价实的、新的呈现、交流、活动乃至生活方式。 还记得《黑客帝国》里面的叛徒Cypher吧。他一边心满意足地大嚼牛排,一边对Agent Smith说:你晓得的,我知道这牛排不存在。我知道我把它放嘴里时,是Matrix在告诉我的脑子它汁多肉美。可是,九年过来,你知道我明白什么了吗?无知就是福啊。 嗯,真他妈好吃。 Cypher当然错了,他错在把它赛博空间里的牛排接受为传统的、有时候其实是乏味地鲜美的牛排,从而堕落为自欺欺人的天真的现实主义者(naive realist)。然而,Cypher其实也是有道理的:那就是这个数字现实,这个Matrix,这个赛博空间里的牛排咱们也得要当真才行。其实,Morpheus的观点也和Cypher差不多,更像是个保守而天真的传统主义者。想想他是如何教导Neo的:赛博空间里的美女也好或高楼也好,一旦你看穿了它,就什么也不是了,只不过是你的脑或心让它成真的。俺认为Morpheus这简直就是胡扯:Morpheus不懂计算机;如果Neo真的信了他,那Neo也没搞懂。 《黑客帝国》里面好些科学和哲学想象其实是幼稚且保守:要么是绿里吧唧哗哗流淌的真实比特,要么是栩栩如生以假乱真却不必当真的虚拟现实,选择吧──要蓝的还是要红的?多么俗套的 两极化的非黑即白 啊!(不过,如果不是精彩的俗套,好莱坞又如何赚钱呢?) 其实,任何计算、通讯、虚拟现实系统,其真正的复杂性、有用性和意义,都在于这样的两个极端之间。想想计算机如何给我们提供写作支持的吧:有个文件我们在修改,文件有文件名,有修改历史,在硬盘和内存上各占一定空间,有时候显示在屏幕上;敲一个键,可能引发一连串的事情:从字库的访问,到拼写字典的查询,到文件字符的计数,到修改历史的扩展,到显示的重新分页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文字处理计算的现实的一部分,但恐怕没有人会愿意、试图、应该去在哗哗流淌的比特层次上来理解和组织这些现实的计算活动吧。反过来,为什么没有人把用于文字处理的计算机叫做虚拟打字机呢?比特的流动所支持的写作,跟传统的小锤敲击式的打字或者钢笔墨水爬格子是的写作比起来,似乎确实很虚拟啊。我想答案在于99%的文字处理的实质性设计、实现、系统复杂性、开发难度和应用意义都是在比特流的层次和虚拟打字机的(错误)抽象层次之间的。 在这一点上,正牌的虚拟环境也不例外。今天的虚拟环境(比如 Second Life )一方面利用人类现有的传统的与世界打交到的感知运动方式,另一方面又以传统事物和活动为现实的标准,由此出发让虚拟现实去逼近现实。然而,比较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由于对传统的维护和逼近,虚拟环境反而容易被认为是虚拟的,不真实的;而像文字处理等等虽然在本体特点上离传统实践可能更远、更离奇,却反而被认为其间的真实性并不存在任何问题。或许,当有一天,人们不再以所谓现实世界来想象从而束缚比如Second Life那样的虚拟环境,虚拟环境才会真的像文字处理那样起飞了。 当然,Morpheus、Neo们反对的,不是虚拟性本身,而是虚拟性掩盖之下的奴役和压榨。然而,把反对奴役和压榨的斗争焦点视为看穿虚拟性,让Neo一旦看穿Agent Smith不过是比特流而已,在修炼上就完事大吉了,这样搞出来的革命,恐怕最多也只能是文化大革命那种对于灰色现实的过于黑白分明的反动。而真正的革命,比如信息革命,恐怕是在人们认识到数字化实现在比如说文字处理等等中的潜力时,事情才刚刚开始。我想,这是每个程序员都清楚的,也是每个魔兽世界的游戏者都清楚的:文字处理程序里的现实,魔兽世界里的现实,既不是0和1,也不是虚拟,而是在于依托于比特流,我们可以做出些什么、拥有些什么。 所以,我要说:Cypher错了,Morpheus也错了, 黄富强是对的 :所谓赛博空间里虚拟的东东确实是可感、可知、可触、可控的。而且我要说的是:虚拟一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去掉。虚拟不是赛博空间的一般形态,甚至也不是虚拟环境的一般形态。 赛博空间里的牛排既不是真牛排,也不是假牛排。赛博空间里的牛排是赛博牛排。什么是赛博牛排,那才是问题所在。 赛博空间(Cybersapce)一词是从控制论(Cybernetics)来的。控制论在希腊文里头的词根其实就是驾驶、操控的意思,跟虚拟不虚拟根本无关。 黄富强,你大胆地往前走啊。勇敢地面对塌缩的时空关系、横飞的数字煎饼和泛滥的现实关系,在赛博空间里赛博──航行──吧。
个人分类: 计算哲学|377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6: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