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舟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vs 守望自然 顺其自然
readnet 2010-8-15 16:17
改造 自然 征服 自然 vs 守望自然 顺其自然 写于 2010 年 8 月 15 日 第二个全国哀悼日 关键词 : 舟曲,泥石流,地质灾害,救灾,抗灾,悼念 2010 年 4 月 21 日,在第一个全国哀悼日(悼念在青海玉树 4 月 14 日的 7.1 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我将原准备在 5 月 12 日发表的纪念四川汶川 8.0 级大地震两周年的纪念短文提前发表在博客中,题名为为了地震中逝去的人们。 今天 2010 年 8 月 15 日,第二个全国哀悼日(悼念在甘肃舟曲 8 月 8 日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的同胞),我写些什么呢? 写为了泥石流中逝去的人们? 如果接下来再发生比 8 月 8 日更大的泥石流灾害,我还会再次写为了泥石流中逝去的人们麽? 不,不会 , 我不会写带有同情、煽情、雄起之类色彩的文章。 自 8 月 8 日舟曲特大泥石流发生以来,一直在关注着有关泥石流的救灾报道,每当看到那一幕幕感人的电视画面,不禁思绪万千,千言万语难以表达。 我为受灾的群众感到难过 ,因为他们正蒙受着生与死的煎熬。 我为救灾的官兵感到敬佩 ,因为他们在没有大型救灾工具的条件下,不惜用自己的铁锹、用双手从泥沙中救人。 而 我思考更多的是 ,生活在舟曲的人为什么要 将自己的家园建立在洪积扇上 ? 为了让人们了解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特点及规律,以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为例,从地质学的视角来解读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化过程。 根据 谷歌卫星照片 及本人经验进行 地质解释 所得出的 结论为 : 为减少今后泥石流灾害 舟曲县城 应当 整体搬迁 。 谷歌卫星照片 甘肃舟曲县地形图 舟曲泥石流汇水盆地分布范围解译 谷歌卫星照片 甘肃舟曲县泥石流汇水盆地分布及地质地貌特征解译 谷歌卫星照片 甘肃舟曲县县城所在洪积扇位置的地质地貌特征解译 地质解释依据 : 1. 甘肃 舟曲县 县城 位于两组断裂的交汇部位 ( NW 向张扭性断裂与 NEE 向压扭断裂) 。 2. 甘肃 舟曲县县城 建立在 舟曲洪积扇 上, 该 洪积扇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存在 。 3. 产生甘肃 舟曲泥石流的汇水盆地 由 两个次级汇水盆地 (三眼村汇水盆地和罗家峪村汇水盆地) 构成 。 4. 此次 8 月 8 日的 泥石流主要来自三眼村次级汇水盆地 (山高、坡陡、缺少植被)。 5. 类似 此次规模的 泥石流灾害 ,甘肃舟曲县 过去 有 , 现在 有 , 将来 一定 还会有 ! 6. 由于 舟曲县城位于两组大断裂的交汇部位 ,它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 ,而且 今后仍然存在着发生 大地震 的 可能性 。 主要参考文献 : 陈辉 . 为了地震中逝去的人们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4431 杨学祥 . 请从灾害预言中得到警示:科学发展观不是一句空话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2814 李虎军 . 专家曾就三眼峪沟泥石流风险发出严厉警告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597 李虎军 . 中科院专家详解舟曲泥石流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103 孙建宝 InSAR 数据分析 2010-8-8 中国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324 孙建宝舟曲泥石流 InSAR 数据分析 ( 续上篇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404 孙建宝舟曲泥石流 InSAR 数据分析 ( 续上篇 ) 补充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431 苗元华 预防胜于救灾兼谈天灾与人祸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093 苗元华 . 何种原因导致舟曲特大山洪地质灾害发生?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348 特别补充一则有关 未来天灾预测 的消息: 昨日(2010-08-14 16:27)收到 一封来自研究天灾的民科人士(代号:破译地球密码)发来的邮件,现转载如下: 尊敬的各位专家: 黑龙江鹤岗 8 月 12 日发生 2 次矿震,现已出现卫星云图红外异常,因此 E47.241,E130.5-2 可能发生矿难或 3.80.5 的地震等地质灾害,时间范围 2010.08.15-2010.09.09 ,不迟于 2010.09.30 。 希望有条件的专家给鹤岗政府打个招呼。 2010-08-12 12:44:43.5 47.24 130.24 3 ML2.8 矿震 黑龙江鹤岗 2010-08-12 20:20:53.8 47.25 130.26 3 ML2.5 矿震 黑龙江鹤岗 致意 破译地球密码 2010.08.14 ========================================================= 注:现应提供此信息的人士请求,将其称呼改为破译地球密码 2010-08-20 ========================================================= 各位看客,我们姑且将这位 民科人士 提供的信息 记录在案 ,看看日后 黑龙江鹤岗地区 能否发生所预测的 矿震或矿难 ,并 以此来检验 / 评估来自民科人士的天灾 预测能力 和 预测精度 水平 。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8-24 8:06:59 分类:备忘录│ 查看评论 :3 │ 浏览:463 打印 推荐给朋友 您的姓名: * 必填 您的邮件: 朋友邮件: * 必填 推荐理由: 映秀新城面临二次重建 如何避灾尚无万全之策 映秀新城面临二次重建 如何避灾尚无万全之策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4日04:06 大洋网-广州日报 在经历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的映秀新城。 映秀在二次重建开始前,需要整体性考虑。   汶川地震重灾区5年内地质灾害是高发期 专家认为规划、国土、水利部门缺乏联动 视频:四川映秀洪水退去 车辆横七竖八深陷淤泥 来源:广东电视台《广东早晨》   映秀新城必须进行二次重建。二次重建,东莞全力以赴地支持。在经历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特意赶到现场的东莞市常务副市长冷晓明,给阿坝州委书记侍俊吃了一颗定心丸。   然而,面对汹涌肆虐的岷江水,映秀新城已成为一个标志考验灾后原址重建的决策是否正确,首次重建的成败几何。   专家指出,山区地震诱发的地质次生灾害将持续10年以上,其中5年内是高发期。这意味着,由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山洪将形成一条长长的灾害链,而经历重创的川蜀大地在灾后新生的路途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面临层出不穷的新考验和新难题。   两年内遭遇两次重灾的映秀如何开启它的二次重建?请看本报记者实地发回的映秀重灾区调查报告。   文/本报特派记者邱瑞贤、汪万里   图/本报特派记者庄小龙   目前,经专家鉴定,在泥石流中受淹的映秀新城有71栋楼房共749户。这些受淹住房建筑主体结构完好无异常,未发现泥石流对市政道路的结构层造成损伤,也未对市政管网产生安全性影响。    恢复:   长安居等小区清淤工作即将完成,岷江壅塞体越来越小,被泥石流封堵了9天的231国道映秀到汶川段便道抢通。   汶川县的常务副县长罗尔基木已经连续几天没睡好觉了。过去一周,他日夜守在映秀,看着曾经疯狂的岷江水,在部队官兵和施工人员的奋战下一天天回归正途,他原本悬着的心才渐渐踏实起来。   岷江水的回归极大减少了洪水、泥石流正面冲向映秀新城的威胁。以后还会不会有泥石流和其他灾害,我们不敢保证。但我们一定把坝守死,不让岷江水冲进映秀新城。阿坝州州委书记侍俊向本报记者透露将修一道永久性大坝的消息。   由于8月13日泥石流的疯狂肆虐,映秀几乎成为一座空城,居民基本全部迁移疏散。本来即将交楼的新房,只有抢险的武警战士们敢入住。   泥石流过后,新城不少下水道被石块堵塞,现在必须把铺好的沥青路面和管道挖开才能清理。援建工作人员说:这付出的代价和努力,将是之前的两三倍。   然而,二次灾难留下的伤口也开始在愈合:长安居等小区清淤工作即将完成,岷江壅塞体越来越小,被泥石流封堵了9天的231国道映秀到汶川段便道抢通甚至老天爷也有所收敛暴雨的袭击暂时停歇。8月21日晚,汶川县各地都接到了预警信号,最终映秀依靠一道十多米宽、近200米长、5米多高的临时土坝顶住了强降雨。    担忧:   谁也无法预料,剩下的近240万立方米泥石流会不会再次像恶魔一般冲下来吞噬一切。   截断岷江水冲进映秀新城的泥石流,形成一个巨大的山体。在过去的一周里,部队官兵和施工人员日夜不息挖掘的仅仅是冰山一角。   那是红椿沟,山里共有近300万立方米泥石流,现在冲下来的只有60多万立方米。阿坝州委书记侍俊指着泥石流来的方向,脸上透着隐忧。   谁也无法预料,剩下的近240万立方米泥石流会不会再次像恶魔一般冲下来吞噬一切。这也正是我们时刻思考的问题。一方面,威胁少了点,我们稍稍安心了一些;但另一方面却更加害怕,害怕会有更大的灾难。在映秀镇抢险救灾指挥部,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坦言。   把家建在弹药库边上,在家门口建个防弹墙,这样的家能安全吗?新浪 微博 ( http://t.sina.com.cn )上,有网友这样略带尖锐地发问。很多网友开始对映秀新城命运担忧。   汶川大地震后,山体松动,地质灾害活跃,在映秀新城的灾后重建中,从设计到资金、人员、物质,从没欠缺过,唯一缺少的就是对地质灾害的防范。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蒋俊透露,四川震后重建,当初对全部重建点都进行了严格的地质灾害评估。但是震后地质次生灾害隐蔽性强,变化很大,蒋俊坦言,确实有一些当初评估没有问题的重建点,现在都被泥石流淹没了。   确实,如果当初知道泥石流会顺着岷江改道,负责援建工程的中建七局三公司的项目部就不会设在山沟出口的正对面。    反思:   也许当初停一停,等这些灾害都过去了再重建,可能更好点。也就不会像现在如此被动。   站在映秀水厂旁的山顶远观泥石流在狭长山谷的来路,罗尔基木的心又阵阵发紧。我们进行二次重建的时候要对地质灾害和岷江两岸的山体进行治理。罗尔基木说。但二次重建如何能避免映秀新城再遭灭顶之灾,目前还没有万全之策。   但二次重建已经启动了。21日下午,镇长徐红军守在电脑前,对映秀镇拟上报的四五十个恢复、重建项目进行最后的完善,细化到了投资估算、开工时间、竣工时间等。   特大泥石流发生后的第八天,映秀镇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重建场景。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我们将不改时间、不减目标地推进映秀灾后重建。映秀镇党委书记廖军说。   为什么不先治理好山体再开始重建?面对疑问,徐红军说:我们有了教训,所以这次在工作步骤上明确了先治理再推动二次重建。   在徐红军看来,山体治理与灾后重建脱节,并不是因为山体治理慢,而是灾后重建开展飞速。同时,2008年和2009年都没有发生泥石流,很多村民都没见过。   说实话,我们在做设计时确实没想到洪水这么大,这是因为地震造成了地质状况的改变,对山体的治理并不彻底。映秀新城设计总负责、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黄一如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承,今年的特殊状况让设计者始料不及。   重建一个地方,防范和建设需要平衡。在设计上,当然可以考虑一切用最高的标准,但是这样又会使造价奇高,难以承受。黄一如认为,在设计之前就应该先把灾害的影响先研究透彻,但是这样的难度很大。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今年给我们的教训也太大了。我们越来越觉得,自然环境的承受力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我们需要真正投入地去研究一些问题,比如怎么样顺应自然的力量去利用自然,而不是总依靠人工的力量。我们做工程的就知道,在工程上人的力量是很微薄的。黄一如说。   也许当初停一停,等这些灾害都过去了再重建可能更好。也就不会像现在如此被动。然而,当初的灾难太大,我们需要用工作来激励;群众也需要用重建来鼓舞。东莞一名援建工作人员说。    二次重建,路在何方   两年前的重建,我发现大多数地方是各做各的,缺乏一个整体考虑,这是一个通病。   在实地调查时,四川省副省长黄彦蓉强调,在加固、修复房屋中,要充分考虑如何防洪水、防泥石流灾害,地下填充物和一楼梁柱的硬度、抗冲刷能力都要有所提高,让映秀更加安全。   二次重建,主要以防范为主。负责映秀重建渔子溪堤防设计的东莞水利勘测设计院工程师李峙松认为,建永久大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映秀比较坚固的保障,但也不能完全抵御所有的地质灾害。即使能防百年一遇的灾害,但所谓百年一遇都是我们按照过去的规律计算出来的,实际上是无法确定出现几率的。他建议,比如考虑到位于地震断裂带边上,这个大坝在材料和结构上可以尽量选择内部柔性连接体,这样使大坝的土体能够连接在一起,有更强的防御能力。   黄一如则建议在新城中加入一些避灾公园和绿地的设计,比如日本等国家在灾害多发带会建很多避灾公园,平时就是居民活动和休闲的植被场所,等洪灾来了就是泄水通道和蓄水池。   此外,在二次重建开始前,要慎重和整体性考虑。四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集中性爆发,能否在全省层面上来考虑重建问题,先建立好排泄洪水的规范要求,再让各地开展重建?黄一如建议。   两年前的重建,我发现大多数地方是各做各的,缺乏一个整体考虑,这是一个通病。做建设的规划部门、做地质灾害研究的国土部门和做防洪的水利部门大家能否做一个沟通,制定一个真正科学细致的规划。我准备提一个建议,国家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灾后重建的协调部门,把这些部门都统筹规划来进行联动重建,全方位考虑而不是各自单独作战。正准备前往舟曲协助灾后重建的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教授马东涛说。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8-24/040620960301.s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5800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本文关键词: 汶川地震 次生灾害 灾害链 相关文章: 北半球极端寒冬预测正在被证实 证据:汶川地震有可信前兆异常 中印等国未来或面临更高灾害损失:关注灾害链 四川将对汶川地震重建项目紧急进行再评估:不能走分学科的老路 水利部副部长:汶川灾区再发地质灾害可能性大 汶川地震重灾区地质灾害集中暴发 面临二次重建 2010年被忽略灾难 尼日尔大洪水中国泥石流上榜 專家:地球進入PDO冷位相時期(1) 局部泥石流或有规律 汶川地震使未来5年泥石流高发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集对态势分析 当前推荐数: 4 推荐人: maokebiao sheep021 gabbro 钟炳 标题: 发表评论人: zdlh 让我们大家一起仰望星空吧! 博主回复:星空有答案吗? 标题: 发表评论人: gabbro 震后就提出,救灾要快,重建要缓。整体评估规划设计需要时间 博主回复:支持! 标题: 发表评论人: sheep021 事不过三。 博主回复:缺乏经验和远见。 记录总数: 3 总页数: 1 当前页: 1 9 3 4 :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8-24 11:14:23 分类:全球变化│ 查看评论 :6 │ 浏览:911 打印 推荐给朋友 您的姓名: * 必填 您的邮件: 朋友邮件: * 必填 推荐理由: 灾害链的惩罚:灾后重建要遵从自然规律 灾害链的惩罚:灾后重建要遵从自然规律 杨学祥 在今年汛期大暴雨诱发下,汶川地震重灾区的地质次生灾害集中暴发。 8 月 20 日 ,四川省对外发布 8 13 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受灾情况,截至 8 月 19 日 ,已造成全省 576 万人受灾,发生较大规模的地质灾害 75 处,因灾直接经济损失约 68.9 亿元。作为地震极重灾区的绵竹清平、汶川映秀以及都江堰的龙池三乡镇,也是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专家指出,山区地震诱发的地质次生灾害将持续 10 年以上,其中 5 年内是高发期。由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山洪形成灾害链,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考验四川。四川省政府加强群防群测等四项举措,应对防灾新难题【 1 】。 次生灾害威胁灾后重建成果   震后,映秀原址重建。地质专家们为此进行周密论证和规划,映秀周边的山体上,筑起防护钢网和密密麻麻的防滑坡,力图保证映秀安全。但紧挨新城的岷江被忽略了。 8 月 14 日 ,来自红椿沟的泥石流,轻而易举地截断岷江。波涛汹涌的江水迅速改道,淹没映秀新区。那时,距离新区交付只有 10 多天。   东莞援建,总投资 1900 多万元的映秀水厂,所有的设备都已安装到位,马上将投入使用,在这次泥石流中彻底报废。   东莞援建的大片安居房,被洪水淹没,浸泡 5 日。目前是否安全,还待检测。   东莞还为映秀新城建设了全部的地下市政管网、线路。东莞援建者称,这次泥石流过后,很多下水道被石块堵满,无法冲洗。映秀面临二次重建,必须把铺好的沥青路面挖开,把管道挖开,然后重新铺设管道,再铺路面。这付出的代价,付出的努力,将是之前的两三倍。   映秀新区的绿化基础工程也已完成,此次也被泥石流毁掉。 映秀镇镇长徐红军初步估算,映秀镇在这次的泥石流灾害中,损失约 6.3 亿元【 1 】。 次生灾害发生的原因   四川省蜀通岩土工程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何平指出,经初步调查分析,我们认为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 5 12 汶川特大地震影响巨大、强降雨诱发是近期多起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形成的共同原因。   此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区域有着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一是地形地貌特殊,山高坡陡,从最高分水岭到沟口 3 至 5 公里的沟道相对高差均在 1300 米 以上,沟床纵坡坡降大,最大可达 540 ,地形地貌条件十分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二是地层软硬相间岩体破碎,发生区域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三叠系、二叠系、泥盆系、寒武系、震旦系,页岩、泥岩、砂岩、灰岩,软硬互层,沿坡面覆盖有大量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三是地质构造复杂,发生区域在区域构造上位于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向斜西北部,次级构造属四川盆地西北部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前缘。该区地质构造作用强烈,断裂构造发育,多为推覆体内部的次级褶皱。岩层多陡倾、直立乃至倒转,为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发生提供了地质构造条件。    5 12 汶川特大地震影响巨大。发生区域位于汶川特大地震极震区,受地震影响岩体震裂松动,岩石疏松破碎并诱发了大量的表层滑塌、崩塌、滑坡,致使大量的松散物质堆积在沟道内,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这是本次特大型山洪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强降雨诱发。这些地区今年汛期的降雨量均大于往年的平均水平,局地短历时强降雨大于往年平均降雨量的好几倍。 8 月 12 日 18 时 至 8 月 13 日 4 时 ,绵竹清平镇场镇附近在 10 个小时内的总降水量达到 230 毫米 左右。根据山区降水的规律,泥石流形成区的降水量可能超过 230 毫米 。短历时强降雨是此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的主要诱因【 2 】。 映秀是否原址重建的争论再次兴起 泥石流截断岷江,即将交付的映秀新城被淹,面临二次重建;省官员表示,重建规划没问题。红椿沟 70 万立方米的泥石流,让震源映秀是否原址重建的争论再次兴起。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蒋俊向本报记者介绍,四川震后重建,全部重建点都进行了严格的地质灾害评估。但是震后地质次生灾害隐蔽性强,变化很大,蒋俊坦诚,确实有一些当初评估没有问题的重建点,现在都被泥石流淹没【 1 】。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强认为, 5 12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各临时集中安置点、过渡集中安置点、永久集中安置点都是由当地政府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队伍,进行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其他相关方面的评估,只有评估结论认为适宜或基本适宜的才作为集中安置点安置受灾群众,灾后恢复重建的选址是经过科学论证的。   纵观整个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工程,无论是基础设施、机关学校,还是城乡住房建设,绝大部分重建场址都是安全的,本次受灾的场址仅是个别的和极少数的,这也表明灾后恢复重建选址是没有问题的,是科学的。   至于 8 13 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确实造成个别城乡镇,如绵竹清平乡、汶川映秀镇,遭受部分毁坏,我们认为是有特殊原因的,主要原因如下:    5 12 汶川特大地震的影响是爆发 8 13 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原因。汶川特大地震后灾区的泥石流爆发特点与震前具有显著的区别,其典型特点是群发性、突发性、规模巨大,所以其造成的损失就异常严重,并且很容易堵断和淤埋河道,形成堰塞湖,产生次生洪涝灾害。   灾害性气候是 8 13 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直接诱发因素。今年天气异常,灾区降雨的主要特点为短时局地强降雨。如清平乡 10 小时降雨量接近 230 毫米 ,是该区历年平均日降雨量的好几倍,这种灾害性气候是 8 13 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直接诱发因素。    灾害链效应是造成极大损失的重要原因。 暴雨诱发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堵塞、壅高河道形成堰塞坝,由此引发掩埋灾害和洪涝灾害。正是由于这种灾害链效应才造成了清平乡、映秀镇的巨大损失。 地震灾区与强降雨的叠加,几个特殊条件和灾害类型的有机组合,导致了部分灾区形成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应该说这是目前人类很难预知的特大自然灾害【 2 】。 当初重建规划没有问题,许强告诉记者。他认为,映秀被淹,并不能说当初重建时对地质灾害评估不够【 1 】。 被忽视了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 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流感全球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那、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 2004 年底的印尼地震海啸和今年年初的低温暴雪冻害是自然界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自然灾害呈链状相互连接,彼此激发,为人类预防预测灾害提供预兆和信号 1. 地震灾害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1 次。在 1889-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6 次,在 1925-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1 次;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11 次,在 1978-2003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0 次;在 2004-2008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 3 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5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事实上, 2010 年 2 月 27 日 智利发生 8.8 级地震,再次证明全球进入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2. 台风和飓风灾害 2007 年以来,登陆我国的台风增多,时间、地点比较集中,造成损失较大,部分地区重复受灾,损失严重。中国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登陆台风急剧增多。 近 60 年的数据记录中,飓风的出现存在一个周期性模式。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上一次的飓风高活动期是从 1926 年到 1970 年,曾重创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地区。从 1970 年到 1994 年飓风转入低活动期。 1995 年,新一轮的飓风高活动期开始。 由此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规律:从拉马德雷暖位相转到冷位相,飓风为高活动期,从拉马德雷冷位相转到暖位相,飓风转入低活动期,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物理机制也很明显。 1995-2030 年是拉马德雷从暖位相转入冷位相,飓风活动重新进入高活动期。 3. 低温 全球 20 世纪初的低温期、 30-40 年代的增暖、 50-60 年代的低温和 80 年代后的迅速增暖,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一一对应。我国连续 18 年暖冬的终结是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和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的自然结果。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降温的物理机制也很明显。伴随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地震和飓风的增强,近 20 年内全球气温将逐渐变冷。历史记录表明,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拉尼娜年)易发生严重低温冷害。( 1954-1955 )、 1957 、( 1964 )、 1969 、 1972 、 1976 、 1977 年中国发生的严重低温冷害恰好在 1947 年至 1976 年拉马德雷的冷位相。 事实上, 2008 年初中国南方发生罕见冰雪冻灾, 2010 年 1-3 月,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低温预测得到证实。 4. 流感 1889-1890 年(流感全球第一次大流行)、 1918-1919 年(流感全球第二次大流行)、 1957-1958 年(亚洲型流感)、 1968-1969 年(香港型流感)和 1976-1977 年(俄罗斯流感),都是厄尔尼诺年(其中, 1888-1889 年是厄尔尼诺年),都发生在 1890-1924 年和 1947-1976 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内及其边界,而其前期的 1886-1887 年, 1916-1917 年, 1955-1956 年, 1975-1976 年都是拉尼娜年。 2000-2030 年全球又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最近研究表明,流感爆发年有以下 8 大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为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低温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或 M+1 年;第 7 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第 8 大特征是湖南严重冻害发生后 1-4 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两个特征。湖南严重冻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 1886-1887 年是拉尼娜年, 1988-1889 年是厄尔尼诺年, 1889 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 1889-1890 年流感爆发; 1916-1917 年是拉尼娜年, 1917 年为太阳黑子峰年 M ,低温年,流感孕育; 1918 年为 M+1 年,厄尔尼诺年,流感爆发; 1954-1956 年是拉尼娜年,分别是太阳黑子谷年 m 、 m+1 年、 M-1 年, 1957-1958 年为厄尔尼诺年和流感爆发年,分别是太阳黑子峰年 M 和 M+1 年, 1957 年为低温年,流感爆发; 1967-1968 年是拉尼娜年,流感孕育; 1968-1969 年是厄尔尼诺年, 1968 年为太阳黑子峰年 M ,流感爆发, 1969 年为低温年; 1975-1976 年是拉尼娜年, 1975 年是 m-1 年; 1976-1977 是厄尔尼诺年, 1976 年是太阳黑子谷年 m ,低温年, 1977 年是 m+1 年,流感爆发。 事实上, 2007 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 2009 年发生强厄尔尼诺和太阳黑子谷值,与此同时,甲型流感席卷全球。 5. 干旱与洪涝 强潮汐有 11 年、 18.6 年和 22 年周期,它们与气候现象循环的记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有专家按此规律推测, 2009 年和 2020 年有发生类似 1998 年大洪水的可能性 。周期为 18.6 年的潮汐变化、构造运动和气象灾害的对应关系也非常明显,它可以说明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和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所面临的强震和旱涝灾害的可能性。 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时,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 1941-1943 年(河南大旱)、 1959-1960 年(山西大旱)、 1977-1978 年 ( 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 ) 、 1995-1997 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 4-5 年大旱);月亮赤纬角最大时,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 1931 年(长江、淮河特大水灾)、 1932 年(松花江特大水灾)、 1933 年(黄河特大水灾)、 1951 年(辽河特大水灾)、 1968 年(珠江、闽江、湘江、赣江大洪水)、 1969 年(新安江、分水江流域及嫩江中游大水)、 1986 年(辽河大水)。 从气候的自然条件来说, 2006 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2007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 2008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2013-2014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 2015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2016-2017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 2018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这三个时段是流感爆发和南亚强震发生的危险期,应加强预防和监控。任何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都将造成巨大的灾难。 2007 年 8 月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事件已经发生, 2008 年 1 月 10 日 发生南方严重性雪冻害,警示我们必须严密监测 2008 年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 正如暖冬的趋势不能避免冷暖气候剧烈动荡一样,全球变暖的趋势也不能避免极端冷气候的出现。汪品先院士指出,在气候剧烈动荡时期,要做好预防气候突然变冷和突然变暖的两种准备。 2000 年,拉马德雷已经进入冷位相,这表明,今后 20 年内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我国低温冷害的发生几率也随之增加。预测中的 2008-2009 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后可能发生强低温冷害,预防低温冷害刻不容缓【 3 】。 由此可见,在拉马德雷进入冷相位的时期,不仅仅会导致低温冻害,而且强震、海啸、台风、沙尘暴、流感等也会环环相扣地出现,形成灾害链。 事实上, 2010 年(预测为 2009 年)发生类似 1998 年大洪水, 2009 年(预测为 2008 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2009 年(我们最初预测为 2008 年)流感暴发。我们的预测有一年的误差。 灾害重建要尊重自然规律   地震改变了地质灾害参数,防灾面临新课题。许强说,地质灾害的很多固有特点和常规技术参数,在地震后都发生了变化。以前的泥石流流量计算公式现在都不适用了。他认为,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将持续 10 年以上。之后地质生态才能慢慢恢复,基本固结则可能需要 15 年以上。   作为滑坡领域研究的权威之一,何思明认为,震后主要次生灾害就是泥石流,防范泥石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弄清这条沟暴发泥石流的临界降雨量,然后在沟里装上自动雨量计,监测这条沟的降雨量,达到临界参数,及时预警,避免伤亡。他说,这些需要学界的努力,也需要国家相关部门更大的投入和支持。 新老地灾不断叠加。蒋俊坦承,四川今后较长时间内,应对地震次生灾害形式严峻。许强说,人干不过天,也干不过地,急不得【 1 】。 也许当初停一停,等这些灾害都过去了再重建,可能更好点。也就不会像现在如此被动。站在映秀水厂旁的山顶远观泥石流在狭长山谷的来路,汶川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罗尔基木的心又阵阵发紧。我们进行二次重建的时候要对地质灾害和岷江两岸的山体进行治理。罗尔基木说。但二次重建如何能避免映秀新城再遭灭顶之灾,目前还没有万全之策。   说实话,我们在做设计时确实没想到洪水这么大,这是因为地震造成了地质状况的改变,对山体的治理并不彻底。映秀新城设计总负责、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黄一如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承,今年的特殊状况让设计者始料不及。   重建一个地方,防范和建设需要平衡。在设计上,当然可以考虑一切用最高的标准,但是这样又会使造价奇高,难以承受。黄一如认为,在设计之前就应该先把灾害的影响先研究透彻,但是这样的难度很大。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今年给我们的教训也太大了。我们越来越觉得,自然环境的承受力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我们需要真正投入地去研究一些问题,比如怎么样顺应自然的力量去利用自然,而不是总依靠人工的力量。我们做工程的就知道,在工程上人的力量是很微薄的。黄一如说【 4 】。 也许当初停一停,等这些灾害都过去了再重建可能更好。也就不会像现在如此被动。然而,当初的灾难太大,我们需要用工作来激励;群众也需要用重建来鼓舞。东莞一名援建工作人员说。 两年前的重建,我发现大多数地方是各做各的,缺乏一个整体考虑,这是一个通病。   二次重建,主要以防范为主。负责映秀重建渔子溪堤防设计的东莞水利勘测设计院工程师李峙松认为,建永久大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映秀比较坚固的保障,但也不能完全抵御所有的地质灾害。即使能防百年一遇的灾害,但所谓百年一遇都是我们按照过去的规律计算出来的,实际上是无法确定出现几率的。他建议,比如考虑到位于地震断裂带边上,这个大坝在材料和结构上可以尽量选择内部柔性连接体,这样使大坝的土体能够连接在一起,有更强的防御能力。   黄一如则建议在新城中加入一些避灾公园和绿地的设计,比如日本等国家在灾害多发带会建很多避灾公园,平时就是居民活动和休闲的植被场所,等洪灾来了就是泄水通道和蓄水池。   此外,在二次重建开始前,要慎重和整体性考虑。四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集中性爆发,能否在全省层面上来考虑重建问题,先建立好排泄洪水的规范要求,再让各地开展重建?黄一如建议。 两年前的重建,我发现大多数地方是各做各的,缺乏一个整体考虑,这是一个通病。做建设的规划部门、做地质灾害研究的国土部门和做防洪的水利部门大家能否做一个沟通,制定一个真正科学细致的规划。我准备提一个建议,国家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灾后重建的协调部门,把这些部门都统筹规划来进行联动重建,全方位考虑而不是各自单独作战。正准备前往舟曲协助灾后重建的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教授马东涛说【 4 】。 应该指出的是,汶川地震后的重建主要以地震专家为主,他们依据的气象数据大半已经比较陈旧。即使有气象学家参与,他们也对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中国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的转变持怀疑态度【 5 , 6 】,甚至一无所知,面对气候突变只能无可奈何。忽略舟曲和汶川暴雨的强度是问题的关键。 南旱北涝的预测被忽视 2010 年初,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全球变暖受到质疑。中国西南地区五省区市旱情正不断加剧,而在我国北方地区, 2.7 亿人口遭受沙尘天气侵扰,部分城市更是阳春三月飞雪连连。天气异常再次引起人们对气候突变的关注。学界关于我国气候正向南旱北涝转变争论再度升温【 7 】。 我在 2004 年 7 月 21 日 指出,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引发了中国气象学家关于南涝北旱与北涝南旱转换规律的大讨论,不少学者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相关研究。 《北京娱乐信报》 2003 年 3 月 22 日 以《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为题,发表如下新闻,并为各大网络广泛转载:     未来的 5 到 10 年内,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冬季逐渐转冷,降水带也将向北方推移。在日前召开的世界气象日座谈会上,国家气候中心的赵振国研究员宣布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成果。   根据研究结果,我国气候具有周期性,大约 30 年为一个周期,发生气候变化。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国气候进入了一个暖周期,主要表现在冬季气温偏暖。 赵振国介绍说,在未来的 5 到 10 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 30 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 30 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 360 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7 , 8-12 】。 在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翁文波科学发展基金、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凯利华信息咨询公司编辑的《 2003 年天灾预测研讨会议文集》( 2003 年 5 月)中,刊登了王涌泉的文章《当前大灾预测及管理体制改革》( 76-78 页)。这篇文章是王涌泉在 2002 年全国天灾预测总结会议上的发言。 王涌泉指出,检查中国灾害史,分析认为现在可能正面临又一次重大自然灾害转折变化。即使按照旱期最长的考虑,最迟 2010 年前后海滦河流域也可能出现大洪水。不然,近几年就可能出现。黄河流域在干旱期的中后段和末期,正是出现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的时候。现在已经到了这种时候。南方将出现大旱。当海河、黄河等北方河流转向多水时,当北方干旱减轻时,一定要警惕江淮及其以南出现大旱。南方大旱和北方大旱历史上曾经多次交错出现【 7 】。 20 世纪我国气候可分为四个阶段: 1903-1918 年为低温期,也是 20 世纪我国最冷的一段时期; 1919-1953 年为高温期; 1954-1986 年为低温期; 1987 年以来为高温期,尤其 20 世纪 90 年代是 20 世纪我国最暖期。 1951-2000 年以来,已 1956 年最冷,平均气温为 11.67 摄氏度; 1998 年最暖,平均气温为 13.70 摄氏度。 冯松和汤懋苍经模拟预测后认为,我国从 1 987 年开始的气候变暖将持续到 2 0 1 5 年,将于 2 0 1 6 年转入低温期, 2 0 39 年又将转入高温期。到 2 0 2 0 年全国年平均气温将比 2 0 世纪 50 年代升高 1.68 ℃ ,西北地区平均升高 2.2 2 ℃ ;南方年平均降水量增加 2 8mm ,北方变化不大; 2 0 30 年海平面将升高 5.3 ~ 1 4.2cm ,气候将向暖、干的趋势发展【 13,14 】。 在地球自转速度加快的年代,副高位置偏西偏北,形成北涝南旱,反之亦然。目前我国正处在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年代,故出现南涝北旱【 13 】。由此可见,气候变冷、地球自转加速与北涝南旱有很好的相关性【 15 】。 据《东方早报》 2004 年 7 月 16 日 报道 不久前一份被透露出来的美国国防部报告《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对中国在 2010 年可能会出现的气候变化作了描述,并认为可能会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16 】。   报告中称,从 2010 到 2020 年间,因为中国需要给其庞大的人口提供粮食,所以受到越来越飘忽不定的季风雨的打击特别大。季风带来的洪水会剥蚀土地,而季风的不稳定性有时会导致雨量减少,进而致使大气调节功能下降,冬天越来越冷,夏天越来越热,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这样一来,能源、淡水和食物的供应压力就会加大,中国将面临巨大移民压力。 据报道,这份报告引起了国内气象专家和军事专家对于气候突变的关注。一名研究国家安全的军事专家说:中国如果出现南旱北涝,那么我们急需未雨绸缪,你可以看看,北京一场 5 年一遇的暴雨已把我们搞得这么狼狈,北方的抗洪经验缺乏可见一斑;而南方长期受水灾困扰,防旱的经验也非常不足。 报告中提到的 2010 年的中国气候状况:季风降水可靠性的降低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南部地区在 2010 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 10 年的特大干旱。中国现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夏季风可以为中国带来降水,但也会引起负面效应,如洪水可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于水汽蒸发冷却作用的降低,会引起寒冬延长,夏季高温增加。 有关专家在经过讨论分析后认为,该报告中对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的极端情景几乎不可能发生,但报告中关于 2010 年前后中国南方将持续干旱 10 年的预测,则有发生的潜在可能。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罗勇说,我国降水集中的地区在有规律地变化着,存在着 20 年左右的周期。未来 10 年多雨区可能会重新回到北方,也就是可能在 2010 年左右形成了南旱北涝的局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则在实验室里对记者说,关于南涝北旱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结论,他在 1 年前就得到了。他提出,南北气候的转型存在着 70 年的周期,中国从 1979 年开始南涝北旱,约到 2015 年左右可能转变为南旱北涝 。 可是,关于 GBN 报告的讨论最后不了了之,后来几乎没人提起,一些最初倡导者的态度也变得模棱两可,含论不清。显然,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观点被否定了,南涝北旱持续的观点在全球变暖的大旗下继续占主导地位【 7 】。   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 23 日 , 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 5 省受灾人口 6130.6 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 503. 4 万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 236.6 亿元。   如此凶猛的自然灾害能否提前预测,未雨绸缪?有网友发现,早在 2003 年,美国人曾预测到我国西南地区大旱。美国国防部委托美国全球商业网络咨询公司(简称 GNB )完成的这份报告写道,中国南部地区在 2010 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 10 年的特大干旱。中国北方将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   报告经媒体披露后,南旱北涝的观点被学界重新提起。匡耀求说,报告提出后 , 我对气候变化可能出现的格局进行研究,结果和报告提出的观点很相似。   钱维宏当时也曾称中国有可能转向南旱北涝。不过他向导报记者表示,南旱北涝中的南与我国正遭受干旱的西南地区不是一个概念。   近期的旱情说明报告的预测有一定科学根据,部分预测已经得到实践的检验。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杨学祥对导报记者表示。他近日撰文公开指出, 2010 年开始我国南方可能进入干旱时期,并将在 2014 - 2016 年达到高潮。   匡耀求也认为,未来,中国气候确实可以用 ' 南旱北涝来概括。而且,干旱可能不止持续 10 年。中间可能不会是连续的,隔一两年会有起伏。现在是受到了厄尔尼诺的影响,如果没有厄尔尼诺的影响,干旱可能是在广东、福建一带,涝的地方是新疆北部和长江流域以北地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闵锦忠 24 日对导报记者表示,只要全球变暖还存在,就应该基本维持南涝北旱的局面,今年的现象只是个别现象,不能说从此就变为南旱北涝了。   闵锦忠还认为 , 从目前国际国内气象预报的水平和技术发展来说 , 比较准确的预报是 1 - 7 天,由于还有大量的技术问题没有解决,超过这个时间的预测基本不准确,更不要说几年之后的事了。尽管美国的预测似乎得到验证,但成功预测一两次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但杨学祥并不同意这种观点,几年以上气候预报无科学依据的说法不妥,实际上,长期的气候预报是根据气候变化的周期规律,分析气候长期资料获得的,与短期天气预报的方法并不相同。 杨学祥认为,中国正缺乏像 GNB 这样的综合性研究,甚至漠视这种综合性研究。中国科学家还没有超脱专业局限,不能从全局看待全球变化。一些科学家在气候变化方面有很多论述,可惜他们的观点几乎影响不到气象界。杨学祥说 。 6 年前美国国防部一份气候报告已明确预测中国南部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并将持续 10 年。对于目前严峻的西南旱情是否能验证这份报告,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表示两者之间没有联系。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卢勇表示,这不是一份科学研究报告,目前我们更应该将目光放在这次西南大旱的成因及其如何应对的研究上。他说,每年这种评估报告有成千上万,有很多报告做完了就埋在那儿了,没有任何人去问津。这个报告跟其他报告一样,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卢勇说,报告里面提到的中国南方 2010 年以后会发生持续 10 年的特大干旱,并不是一个科学预测,不是一份科学研究报告,这是一种假说、一种猜想,很多媒体把这个报告跟现在西南干旱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其实这两个事情说的并不是一件事。 他说,报告说的是中国南方,指的是中国东部的南方,并不是现在的西南;另外它说的 10 年干旱是年代际变化,西南大旱主要还是从去年秋冬开始的,是季节尺度的干旱,所以报告的预测和我们现在西南干旱这个现实之间是没有联系的,说的不是一件事。它说的是 2010 年以后 10 年,所以,即使是说它对还是错,现在也没办法判断,要到 2020 年才知道。 至于有没有科学的手段来预测,卢勇表示,现在这种区域性的降水异常的预测,在科学上是很难的一个问题,从自然辩证的角度来说是有这种可能性,雨带从南方向北移动,但是现在加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后,这种自然规律是不是还会持续以前的老规律,现在还在研究,也许过两年会有一个明确一点的结论 。 人为全球变暖可以带来三种后果: 其一、人为变暖的幅度远远高于气温的自然波动,全球气温直线上升。人类将遭受自然规律的报复,失去继续破坏自然规律的能力。 其二、人为变暖的幅度与气候自然波动幅度大致相当,此时变暖周期被加强,变冷周期被减弱,气候冷暖波动周期依然存在。 其三、人为变暖的幅度远远低于气温的自然波动,可以被忽略。 2010 年初北半球遭到低温暴雪的袭击, 1998 年全球气温最高的记录 12 年没有打破, 2008 年是近十年最冷的一年,都表明人为变暖的幅度与气候自然波动幅度大致相当,此时变暖周期被加强,变冷周期被减弱,气候冷暖波动周期依然存在。 忽视自然规律只能造成被动应付自然灾害的难堪局面,人工调控只能是一句空话和废话。 2010 年气温变冷和中国南旱北涝的预测应该得到关注【 7 】。 事实上, 2010 年北半球高温,南半球变冷。据中国气象局预测,伴随拉尼娜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低温可能再次发生。 2004 年我国南方大部遭遇 53 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章国材在旱情通报会上介绍, 9 月以来,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严重干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 40 多亿元, 720 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但由于未来 10 天该区域仍没有明显降雨,旱情还将加剧。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显示, 10 月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秋旱,两广等地旱情严重。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及江苏、安徽 6 省区降水量偏少幅度都在 85% 以上。 9 月 1 日 10 月 30 日 ,少雨程度最为严重的广东、广西、湖南、海南 4 省区平均降水量仅有 88.1 毫米,这是 1951 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持续少雨导致南方秋旱快速发展。据 10 月 30 日 干旱监测显示,旱区已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中广西、广东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大部、湖北东部、江西西北部南部、苏皖中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其中广西、广东、湖南、江苏局部地区达到特重旱标准 。 2007 年长沙出现 50 年一遇特大干旱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 8 月 3 日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 1.66 亿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 2500 万亩,其中作物受旱 1.47 亿亩,还有 753 万人、 508 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程殿龙介绍,江西、黑龙江、湖南三省耕地受旱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 44% 、 35% 、 33% ,旱情尤为严重 。 自 2009 年秋以来,云南持续干旱造成全省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初步统计显示,干旱导致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面积 86% ,其中绝收面积 307.3 千万公顷,小春作物预计减产 50% ,甘蔗减产 20% ,经济林果受灾面积 2551 千公顷,绝收 600 千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 50.4 亿元 。中国西南干旱至今还在持续之中。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后,中国南方干旱有逐渐增强趋势,但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换的问题还需要经十年的验证。但是,全球变暖理论不应该成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转换的问题的理论障碍,争论应该实事求是【 7 】。 我们多次指出,忽视北涝将带来更大的灾害【 24 】,舟曲和映秀泥石流灾害就是最好的见证。甘肃和四川的超常规降雨,是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具体表现,是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关键性气象因素。 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的转变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 杨万国。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集中暴发 震区新城受挑战。 2010 年 08 月 23 日 02:00 新京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23/020020951847.shtml 2. 胡彦殊,胡敏,王丹。汶川泥石流引关注 地质专家称重建选址没问题。 2010 年 08 月 21 日 07:19 四川在线 - 华西都市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21/071920944948.shtml 3.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4. 邱瑞贤,汪万里。映秀新城面临二次重建 如何避灾尚无万全之策。 2010 年 08 月 24 日 04:06 大洋网 - 广州日报。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8-24/040620960301.shtml 5. 南旱北涝无根据。法制晚报。 2010-03-24 03:33:00  来源 : 现代快报 ( 南京 ) 。 http://news.163.com/10/0324/03/62GSKFPF000146BB.html 6. 气象局局长:美国 6 年前预测到中国西南大旱并无凭据。 2010 年 05 月 30 日 15:22 凤凰卫视。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0_05/30/1566603_0.shtml 7. 杨学祥。争论的由来和发展:南旱北涝的预测为什么被忽视?发表于 2010-4-2 6:53 :39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8222 8. 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北京娱乐信报》 2003 年 3 月 22 日 。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3/Mar/298051.htm 9. http://news.tom.com/Archive/1002/2003/3/22-49482.html 10. http://www.sznews.com/szsb/20030323/ca231380.htm 11. http://www.top86.com/news/radio/2003/3/23/wang/guonei06.htm 12. http://www.gzms.southcn.com/news/china/zgkx/200303220154.htm 13. 李明志 . 袁嘉祖 . 李建军 . 中国气候变化现状及前景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03 , 2 ( 2 ): 16-20 14. 冯松,汤懋苍。近 2500 年的太阳活动与气温变化 。第四纪研究。 1997 ,( 1 ): 29 15. 杨学祥。中国旱涝环境变迁:谁最先发现了南涝北旱与北涝南旱的转换规律? 2004-7-21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43716.htm 16. 美国防部一份报告引起我专家关注:气候突变可能威胁我国国家安全。 (07/16 08:36) 。 http://www.kuaibao.net/gb/content/2004-07/16/content_246763.htm 17. 2010 年中国将北涝南旱历十年。金羊网。 2004-07-08 08:42:01 。 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4-07/08/content_719974.htm 18. 梁士兴。西南大旱引发学界南旱北涝之争。 2010 年 03 月 25 日 21:20 。来源:经济导报。责任编辑:杨权。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19. 美国国防部 6 年前预测西南大旱 中国专家否认。 2010-03-24 08:52:00  来源 : 大众网 - 齐鲁晚报 ( 济南 ) 。 http://news.163.com/10/0324/09/62HH6NLH000146BB.html 20. 黄建华。我国南方遭受 53 年来罕见干旱经济损失超 40 亿元。 http://www.sina.com.cn 2004 年 11 月 03 日 06:29 北京青年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4-11-03/06294122595s.shtml 21. 组图:长沙出现 50 年一遇特大干旱。 2007 年 08 月 07 日 01:22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p/2007-08-07/012213605952.shtml 22. 国家防总统计显示赣黑湘旱情严重。 2007 年 08 月 05 日 02:18 新晚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8-05/021812328188s.shtml 23. 云南干旱灾区小春作物大面积绝收 ( 组图 )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 年 03 月 21 日 14:47 。 http://news.sohu.com/20100321/n270981265.shtml 24. 杨学祥 . 忽视北涝可能酿成更大的灾害 . 发表于 2010-8-8 15:56:3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1075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5848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本文关键词: 南旱北涝,拉马德雷,灾害链,惩罚,灾后重建,自然规律 相关文章: 全球变暖:自相矛盾的数据和结论 全球变暖的夸大宣传:警钟为谁而鸣? 警钟为谁而鸣? 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五次修正:全球变暖速度放缓 潮汐变弱导致冷暖不均:暴热之后须防爆冷 缺乏必要的惩罚机制导致学术腐败加速 高建国:灾害频发恰恰印证了拉马德雷现象 灾害链:牵一发而动全球 大风降温降水沙尘齐登场:关注22至23日潮汐组合 这个冬春比较冷:内蒙部分牧区今冬可能发生白灾 当前推荐数: 9 推荐人: Flyingriver sungennian hcy98765 钟炳 maokebiao sheep021 BaoHaifei Wuyishan lixuekuan 标题: 发表评论人: sheep021 省官员表示,重建规划没问题。 --------- 刻舟求剑的人也会说:我当初刻的记号没问题! 博主回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究竟谁对谁错,不在主观的夸张,而在客观的实践。 标题: 发表评论人: yx ip:113.227.210.* 黄一如认为,在设计之前就应该先把灾害的影响先研究透彻,但是这样的难度很大。说实话,我们在做设计时确实没想到洪水这么大,这是因为地震造成了地质状况的改变,对山体的治理并不彻底。映秀新城设计总负责、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黄一如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承,今年的特殊状况让设计者始料不及。 这个教授在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不知什么背景。平原的设计院玩起了山区的设计,而且是复杂地质结构的设计。?????????? 博主回复:灾害风险评估要求专业全面,单一学科难以完成。 标题: 发表评论人: readnet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但就是不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博主回复:科学发展观不是等待准确预测水平的到来,而是利用历史经验教训,寻求最优的前进路线。 标题: 发表评论人: yx ip:211.140.199.* 按规律办事。 博主回复:前提是先认识规律。 标题: 发表评论人: yx ip:211.140.199.*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条就是要尊重遵从自然规律,而不是长官意志人定胜天。 博主回复:屡战屡败,是认识论出了问题。 标题: 发表评论人: sungennian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能挨了一个耳光,很快就忘了痛,继续干傻事。 博主回复:汲取教训是聪明人的一个特征。 记录总数: 6 总页数: 1 当前页: 1 9 3 4 : 作者:祁生文等 来源:《工程地质学》 发布时间:2010-12-7 12:59:55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012712595577113682.shtm 研究发现地震滑坡独特分布规律 强震诱发滑坡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研究是地震滑坡研究的基础内容,对于山岳高地震风险地区地震小区划、城镇规划、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祁生文副研究员等人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汶川地震灾害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工作,并负责地震次生灾害的遥感解译。在此工作基础上,结合多次野外考察成果,通过分析12个极重地震灾区的地震滑坡分布,他们发现了一些未曾被前人认识到的地震滑坡的独特分布规律: (1)地震滑坡受控于活动断裂,但是大多数地震滑坡并非分布在中央断裂F2的上盘,而是分布在前山断裂F3与中央断裂F2之间的块体上,这可能反应了地震中该块体在F2与F3共同作用下与之发生了共振,地震动更强烈(上图所示);同时,分析还发现,在距离发震断层F2断层5km范围内,地震滑坡的运动方向与发震断裂的运动方向高度一致,反应了近震地震滑坡运动与发震断裂的惯性作用密切相关; (2)地震滑坡的空间分布密度取决于距离发震断裂的距离和斜坡坡度,与发震断层的距离呈负指数关系,与斜坡坡率呈正相关关系,岩性、绝对高程、坡向对地震滑坡的分布密度影响很小。 对该规律的认识近期发表在国际工程地质权威刊物《工程地质学》( Engineering Geology )(Qi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analysis of landslides triggered by 2008.5.12 Wenchuan Earthquake, China. Engineering Geology, 2010, 116: 95-108)。(来源: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更多阅读 《工程地质学》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个人分类: 色球空间|10889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为了忘却的三重纪念
mikletonsen 2010-8-15 16:07
对平民的充分尊重表明了国家的进步,事情的发生表明了对民生的重视还远远不够。8.15号,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又多加了层沉痛的色彩,就今天日本战败投降、国家层面悼亡舟曲泥石流亡者、还有七夕这个美得让人晕眩的凄美爱情传说。 65年前日本战败投降标志着二战在亚洲的结束。我可以想象的出,饱受摧残的民族是怎样的快乐,这种高昂的情绪直至现在都还让我激情难抑。是啊,东亚病夫与亚洲第一强国经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南京战役、三次长沙会战、衡阳会战等多次深入的较量,已经从军阀各自为政的碎片拼成一个团结的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堪比日月!另一方面也是我经常想到的:四万万人口、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列、拥有光荣悠长历史的民族,怎么会出现这么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当时的食肉者是否会觉得愧对子孙后代?面对这样邪恶的历史肿瘤后代可曾找到了永远治愈的方法?为了那段屈辱、不堪回首同时又充满荣耀的岁月,我们是否在真正的为她做点事情? 舟曲,一个对大多数中国人完全陌生的名字,没有这次灾难可能还会默默无闻的县城一下子占据了全中国乃至世界的新闻头条,只是因为泥石流。灾难发生后各方的支援蜂拥而至,有效的缓解了当地的物资紧张状况。可是已经驾鹤西去的人还能回来吗?孩子惊恐的眼神还再能像以前那样清澈吗?这么大的地质灾难事先就没有任何征兆吗?虽说亡羊补牢犹未晚,可被狼拖走的羊恐怕再也不能再回来了。扎好篱笆补好羊栏,不要给狼任何机会。 七夕节,多美好的名字,多么浪漫的故事啊。很小的时候就记得父辈讲这个故事:玉皇大帝有七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号称七仙女。在她们私自下届游玩时,最小的叫织女的七仙女羡慕世间的繁华、再加之动用劳动对象大黄牛的诡计,和放牛郎董永结婚。婚后两人没有被柴米油盐酱醋茶搞的离婚,而是恩恩爱爱,你挑水来我浇园。几年后,两人生下了一男一女。董永的丈母娘就是被孙悟空偷取蟠桃大发雷霆的王母娘娘非常生气,于是来到董永家推到两个拉着母亲的外孙,将七仙女生生拉走。董永劳作回家发现妻子不在后,询问老黄牛后得知真相。急忙中董永将孩子放在扁担上的框里,苦于无法上天。此时老黄牛显灵托着董永直奔王母而去。王母见董永就要追上恼怒不已,拔下头上金簪向身后一划,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横亘在董永面前,就是天上的银河。无奈织女、牛郎隔河相望。只有到每年的七夕时,燕子飞上银河搭桥,夫妻二人才能相会一天。这就是七夕的来历。 这个神话传说是我听到的无数神话中最美的一个,在农村的晴朗的夜空里,几乎每夜都会仰望牛郎织女,想象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牛郎织女互相深爱、相互守望,直至永久。可是这样的爱情竟然被某些人说成是情人节,真是哭笑不得。情人,婚后的情人是什么? 一切激昂、悲伤抑或凄美的过去注定成为无法磨灭的历史,一切历史都会以某种方式再现,只是,浮躁的你我是否能够察觉得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给舟曲遇难者
Flyingriver 2010-8-15 14:49
作者: Flyingriver 你走了,在睡梦中 不曾预感 巨大灾难这不速之客 尚未明白疼痛的缘由 你永眠于泥沙之中 你走了,在亲人前 不曾犹豫 为亲人让出逃生的路 带着为亲人的祈祷 你被卷进狂流 你们走了,在这次巨大的灾难中 亲人悲伤、国人悲伤 江河在呜咽、青山在垂泪 一千多可爱的乡亲 一千多可敬的乡亲 愿你们在天国不再有悲伤 愿你们在天国过得从容安祥 请你们放心 大家会善待你们的家人 你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亲人 当灾难退去、当家乡重建完成 当舟曲变得更加美丽之时 我想,你们也将一样欣慰 愿你们的魂灵,像太阳、像月亮 日夜照看着我们的舟曲家园
个人分类: 诗歌——有待雕琢|2959 次阅读|0 个评论
8月15日:全国哀悼舟曲遇难同胞日
sz1961sy 2010-8-15 14:18
今天,2010年8月15日,全国哀悼舟曲遇难同胞日,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10年8月15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早上打开电视机,电视台统一使用CCTV-1的信息。 因为要回单位同几位同事一齐参加原频道改版、新频道签发工作,进北京地铁五号线,车厢内的移动电视广播全部没开,见到地铁所有广告窗灯都关掉,只有移动电视开启(上面有地铁列车导航信号)。 到了单位(光明日报)大厦门口,见到下半旗。 光明网同很多网站一样,使用黑白页面。 今天早上收到的二个飞信也都是黑白页面。 光明日报手机报 特刊---为舟曲祈福 今天是全国衷悼日,全国将为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难同胞举行衷悼活动。这是对死难者的纪念,对生者的慰藉。让我们祝愿逝者安息,祈福生者平安。 中国移动飞信---举国衷悼 同舟共济 国旗半降,娱乐停止,这是国家的衷悼仪式。所有中国人一起为逝者默哀,一起为生者加油,向舟曲人传递我们与你们在一起的关怀。 仅以此文,同全国同胞一齐哀悼舟曲遇难同胞。 沈阳 10:45 2010-8-15 写了光明网( www.gmw.cn )办公室
个人分类: 走近光明网|803 次阅读|0 个评论
风雨同舟
Flyingriver 2010-8-15 13:58
作者:Flyingriver 雨骤流狂削山坡,滚滚泥流摧舟曲, 千间房屋泥沙填,百楼半身浊水淹。 城楼半倒半危楼,千余生灵瞬间逝。 桥断路阻大树折,沙堆泥塞湖水升。 四方军民急救援,数万乡亲出危难。 手扎木筏作方舟,血浓于水是同胞。 可恨天公降大难,唯念国人共时艰。 三江呜咽哀逝者,七弦清泠安魂曲。 逝者已然驾鹤去,生者还需忍痛还。 泥流沙浪终会停,同心共建新舟曲。
个人分类: 诗歌——有待雕琢|3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沉痛哀悼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难同胞!
xu782219 2010-8-15 13:35
沉痛哀悼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难同胞! 哀悼之余,我们是否应该考虑:施行科学发展观,研究山洪泥石流,研究防灾减灾,以避免或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57 次阅读|1 个评论
祈福多灾多难的中国西部
nianfz 2010-8-15 10:19
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不得不承认的就是这几年中国西部一直泣血不止,祸不单行! 汶川大地震 玉树大地震 舟曲泥石流 三.一四 七.五 不管是什么原因,流的都是同胞的血,同胞的泪!都是西部人民不堪承受之重!都是中国人民不堪承受之重! 今天,又是一个全国哀悼日,作为一个西部人,一个中国人。此时,我只能双手合十,仰望苍穹;祈求上苍垂爱我的同胞,垂爱万物生灵! 上苍是虚无的,但上苍也是真实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爱,支撑起的就一定是一个有爱的上苍。这个爱,包括爱我们的同胞;爱我们的自然;爱我们的世界。 索取的时候,不要忘了施舍。施给自然的,就是施给我们的 怨恨的时候,不要忘了宽容。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 深深地祈福!为我的同胞,为我的祖国!
个人分类: 原创|39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pukin 2010-8-15 09:15
今天,2010年8月15日,是举国哀痛的日子。国旗低垂,神州肃穆,13亿中国人为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罹难的同胞,举行全国哀悼活动。这也是继2008年5月汶川地震和今年4月玉树地震后,国旗第三度为普通国民而降。 悼念我们罹难同胞最好的行动,就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一定要好好活着! 记得俄罗斯总理普京在去年年底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直播节目与本国普通老百姓直接对话时,一位9岁的小姑娘问普京什么是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刻?普京回答道: 我想,我们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 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士兵许三多也说: 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着 。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不仅仅是为了发泄不满、控诉不公和揭露丑恶。更重要的是趁着还活着,好好的生活,努力的工作,为自己、为家人、为他人、为自己的国家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向甘肃舟曲泥石流遇难同胞致哀!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3920 次阅读|3 个评论
舟曲泥石流灾害对科学界的启示——以此哀悼舟曲遇难同胞
Bobby 2010-8-15 06:43
新华网甘肃舟曲8月14日电(记者宋常青 连振祥)据甘肃舟曲抗洪抢险指挥部14日下午最新通报,截至8月14日16时,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遇难人数上升为1239人,失踪人数为505人。 在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我们看到了李虎军的博文《中科院专家详解舟曲泥石流 ( 附当年论文 )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103 ) 1996 年 8 月至 9 月,受舟曲县政府委托,马东涛曾与同事祁龙一起,对三眼峪沟泥石流进行全面勘查,并提出了综合治理方案和防治措施建议。及《 专家建议舟曲县城搬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887 ),说 5.12 地震之后,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陈怀录 教授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建议,舟曲县城应对地质灾害的最佳方案是搬迁。也看到李国帅的博客《舟曲泥石流其实不该发生》(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302 ),赵俊华的文章对灾害的预测和分析。 既然这么多专家都在事前有所预测,为什么仍然未能避免呢?为此提出两点,希望舟曲泥石流灾害对科学界的同行或管理部门有所启示。 1 、凡是研究灾害学建筑水利地质学之类直接关系国计民生的学科,不能以发表文章了事,让文章躺在故纸堆里,也不能在一个小范围内评估建议,而是要根据科学研究结论,将研究成果及合理预测和建议诉诸媒体,或招开新闻发布会或听证会,让公众有所了解,让决策者加以重视。 2 、有效开展科研问责,首先不能让专家麻痹大意,或者曲意逢迎当政者,其次不能让科研成果在政府决策中失去作用。有关方面应召集科研人员和政府决策人员,对从科研到决策中的责任归属进行听证。有关这方面的观点,参见:李小文的博客《马东涛:功与罪?》(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209 ),刘立的博客《我国科技要建立问效制( accountability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1033 )。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33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舟曲之疼:呼唤重视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xiqingchen 2010-8-14 20:10
引 言 泥石流(mud-flow)是一重要的地貌现象与地貌过程。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泥石流作为一种自然过程,早已存在,所以它与地震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泥石流对人类社会经济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常与地震一样,作为自然灾害。然而,随着人类社会与经济开发的迅速发展,当今高强度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系统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从赤道到两极,从东方到西方都普遍存在,只是强度与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当今世界泥石流灾害中,或多或少都有人类活动的影响成分。高强度人类活动首先干扰与影响地球表面系统,然后是地表过程对人类社会施加反作用。所以,在高强度人类活动背景下,把泥石流灾害单纯归入自然灾害是不恰当的,它是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只是这两者的权重在不同地区有很大差异。 近来我国西部泥沙流灾害频发,夺走我大量同胞性命与财产。痛定思痛,我想在泥石流定义、成因、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对泥石流的影响、未来对策等方面阐述我对灾害的看法,希望有利于国家未来的决策。在过去我曾给国家提出多项建议,如: 1. 陈西庆,陈吉余,1999,关于研究与控制长江枯季流量下降趋势的建议,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工作者建议》,第2期(总第237期),单行本,1-6页。(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刊发并抄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全国人大的建议)。 2. 陈西庆,2006,关于进一步保护长江中下游-河口床沙资源的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工作者建议》,第6期(总第325期),单行本,1-8页(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刊发并抄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全国人大的建议) 3. 陈西庆,2007,关于加速推进长江上游大型水库综合管理的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工作者建议》,第8期(总第342期),单行本,1-6页(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刊发并抄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全国人大的建议)。 我只是想从科学的角度阐述我对舟曲泥石流灾害的看法,并且能象上述建议一样,对有关管理和决策部门能产生正面的影响。 1. 泥石流的定义与成因 泥沙流(mudflow,或mudslide,或mud stream),在科技文献中,常可以看到类似的术语,如debris flow (发生在高山地区的碎屑流), lahar 或 pyroclastic flow (火山成因泥沙流)。地貌学界利用这些不同的术语,主要是由于基于泥石流在下述特性方面的差异:1.泥石流物质的差异,如粘性土壤、粉砂、细沙、岩石、碎屑、火山灰、植物甚至树木等;2. 泥石流体的含水量;3. 泥石流体的长度,总体积及其速度。 泥沙流通常由强降水或快速冰雪融化产生的出山洪流引发,这种洪流携带了大量的固体碎屑物,其粒径从细颗粒土壤、泥沙等物质到大块的岩石碎屑。泥沙流的最大流速可达每小时80千米,其实际流速取决于降水强度、坡度、泥沙流携带的物质特性、地面振动幅度(由地震触发的泥沙流)等。泥沙流在运动途中,由于沿途洪流的不断汇入,表现为不断加速,成长,沿途吞没可以携带的一切物质,如土壤、碎石、巨砾,甚至树木和轿车,使这些物质称为泥沙流的组成部分。泥石流出山口后,由于坡度减小和断面骤然放大,泥石流流速开始减缓,携带的物质开始扩散、沉积直至衰亡。 由于上述运动特性,泥石流成为山区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如2006年2月17日,菲律宾同一地点间隔14小时连续发生了两次泥沙流,掩埋了Guinsagon村,吞没了大约1800人的生命。 而截至2010年8月14日16点,我国甘南舟曲泥石流灾害的遇难人数1239人,失踪505人,两项相加已达1744人,与菲律宾2006年泥石流灾害相当。 2. 泥石流的空间结构 了解泥石流的空间结构是必须的,它对了解泥石流的产生、发展及灾害防护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按照泥沙流的物质与运动特性,泥沙流可分为补给区、输送区和堆积区。补给区一般位于小流域的集水盆地,山坡、谷底表面松散的泥沙、碎屑堆积物是泥石流的主要物质来源;输送区一般比较狭窄,它对泥沙流虽然也有物质贡献,但不是主要来源区,其功能是在把上游产生的泥沙流向下游传输;堆积区一般位于传输区以下的相对开阔地区,这里坡度迅速减小,断面骤然放大,导致流速逐渐减小,泥石流中的物质随着流速的下降逐步沉积下来。在自然状态下,泥石流出山口以后经常能常形成扇形堆积体。由于堆积区地形开阔,常是人类的聚居地,所以,泥石流灾害常发生在堆积区。在短期内泥沙流物质冲垮房屋与桥梁,掩埋城镇与乡村。 3. 影响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因素 (1)强降水过程:观测数据显示,7日20时至8日05时,最大降雨量出现在舟曲县城东南部10公里的东山镇,为96.3毫米,而舟曲县西北方向上游的迭部县代古寺为93.8毫米。这是产生泥石流的动力源,我们不应对这些数据产生怀疑。同时,舟曲位于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系统的气象记录历史不长,所以,我们还不能从定量上判断这类强降水的发生频率,我们应该做的是如何应对这类灾害,而不是判断这类灾害发生频率很小,疏于防范。 (2)松散堆积物:如果只有降水没有泥沙物质,就只能产生洪水灾害,而非泥石流灾害。陇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质与气候环境,地表物质松散、基岩破碎严重,物理风化作用十分强烈,滑坡(landslide)、崩塌(avalanche)、坍塌(collapse)等重力地貌过程频繁,而普遍的筑路、开挖、切坡也有利于这些重力地貌过程的产生。导致坡度与沟壑中覆盖了大量的泥沙碎屑物质,这是产生泥石流的物质基础。 (3)特殊的地貌条件:这是泥沙流产生的必要环境。这是容易理解的,平原地区也有强降水过程、也有大量的松散物质覆盖在地面上,但只能发生洪水,而不能产生泥石流,因为不具备山区这种地形条件。山区坡谷之间、山区与出口外河谷之间的巨大落差,为泥沙流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来源。甘南地区山谷地势高差达1000-2000米,为泥石流的物质汇聚和运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粘性细颗粒物质的比例:舟曲泥石流物质来源于北山的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粘性细颗粒物质成分较多,属粘性泥石流,这种泥石流具有较强的流变特征,可导致泥石流物质在某一区域的集中堆积。 (5)地震:地震对泥石流的影响表现为:增加泥石流物源区地面破碎度,地震波诱发重力地貌过程,坡面物质极不稳定。地震常与强降水过程相伴,后者是泥石流的发生重要动力条件。 4. 人类活动对泥石流产生与发展的影响 从上述泥石流的空间结构和主要因素,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高强度人类活动对泥石流的影响。 首先,人类活动为泥石流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物质来源。这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a)近十年来的人类活动对山区植被造成了严重破坏,包括森林、草地等乃至整个山区生态系统,导致山区坡面和谷底地面裸露,物理风化过程加强,表面松散物质极易启动。有人会说,我们近年来已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不错,植树造林是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措施,但与整个生态系统的修复仍相距甚远。泥石流发生源区的保护需要修复完整的山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其恢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由于植被的破坏,山区水文过程发生明显的变化,植被截留雨水的功能丧失,土壤持水能力下降,地表汇流速度加快,侵蚀与携沙能力加大,这些都是产生泥沙流的必要条件。 (b)泥石流的输送通道一般是两山相夹的峡谷地带。峡谷是建造水库的有利地形,不同规模的水库都利用了这种地貌条件。我国目前有大量水库、特别是库容在1亿立方米以下的中小型水库多处在病险状态,如遇较大的泥石流,极易导致溃坝,从而对下游社会经济产生灾难性后果。而宽谷地带常是山区人类耕地所在,泥石流在这一地区极易获得粘性细颗粒物质的补充,有利于泥石流进一步发展。 (c)泥石流的堆积区是开阔地区,常作为人类聚居之地。如舟曲,泥石流堆积区位于白龙江两岸冲积、洪积平原上。由于城市占据了泥石流的堆积区,所以,泥石流需要积聚更多的物质和更大的势能重新占领它的领地,从而造成更大灾害。和谐是近年来党中央提出的治国方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知道,和谐的内涵不但包括人与人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但我们西部城市化的发展充分考虑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吗?我们给泥石流出路了吗?从舟曲城市地图可以清楚的看出:我们没有给泥石流应有的空间和出路,密集的城市建筑不但占据了泥石流的堆积区,而且阻挡了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泥石流通往白龙江的出路,我们城市发展还压缩了白龙江的空间,使堰塞湖(barrier lake)成为可能。 5. 灾害舟曲重建的基本问题讨论 围绕这一主题,需要另文专门讨论,其基本出发点应是在重建决策中如何根据区域地理与社会特点,重视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个人分类: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5335 次阅读|1 个评论
读《藏族村庄:一天里三个专家走过六个滑坡区》有感
qlms 2010-8-13 23:29
也许自古以来有太多 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的故事,所以我们需要反思!多难兴邦,按照我个人粗浅的理解,也是强调反思的,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大家要从灾难中吸取经验教训,使后人少受伤害,生活的更加美好! 我不知道《 国土资源 》是个什么类别的杂志,算不算学术期刊,也不知道是不是核心期刊。最近我通过万方数据库下载了一篇刊登于从这份杂志 2008 年第 7 期 21-22 页上的文章《藏族村庄:三个专家一天走过六个滑坡区》。读后让我重新认识到舟曲泥石流灾害不是我过去想象的那么简单。下面摘要转载文章并对其进行简评。( 红色字体 ) 位于白龙江上游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紧邻陇南,地震后的舟曲县境内发生多处滑坡,请求地质专家调查评估。甘肃省地矿局副总工程师王世宇二话没说,就带着吴玮江和胡向德急驰六百公里外的舟曲。 当地政府在地震发生之后迅速请求专家来现场做调查评估,说明对泥石流灾害是非常重视的。另外,多处滑坡现象与马东涛研究员所说的汶川地震对舟曲地质灾害方面的影响很小的观点相左。 第二天清晨,王世宇一行先从若尔盖进入白龙江流域,然后顺白龙江而下,到达江北的泻流坡和南 峪滑 坡区。根据他们掌握的资料分析,这两个滑坡区距上游的舟曲县城六七公里,如果发生大滑坡,沙石截断白龙江,那舟曲县城就会受到白龙江水形成的堰寨湖威胁。如果发生堰寨坝溃决,位于白龙江下游江边上河比城高的陇南市武都区将会是一片汪洋,这对位于地震重灾区的武都区无异于雪上加霜。所以尽快查清这两处滑坡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就显得很是重要。 一个多小时后,他们到达泻流坡滑 坡现场。发现泻流坡在此次地震巾基本没有造成滑坡体的新变化,便直奔南峪滑坡体。地震后, 南峪滑坡体的中部产生了新的裂缝,而且处在缓慢的滑动中 。虽说两处滑坡周边没有人群居住,但一旦发生滑坡,便会是巨大的滑坡体涌入白龙江截断江水,阻断江边舟曲通往外部的道路。 王世宇在现场叮嘱当地政府负责人:对滑坡体进行监测预防 。 专家确定的这两个滑坡隐患处,在刚刚过去的两天,又重新得到了普查。与2008年5月18日匆忙检查不同的是,这次普查的更仔细且更全面。 当驱车到达位于舟曲县城南的南山牡丹坡滑坡区时,三人又都沉默起来。滑坡体下便是舟曲县江盘乡南河村( google 地图标注为河南村),这是舟曲县人口最多的藏族村序,有村民 1200 多人,村中还有一座小学,有师生 400 多人。站在滑坡体上方,远望白龙江右岸南山,发现南山老滑坡区和位于其东侧的牡丹坡滑坡区已经连在一起,主滑方向正朝着坡脚下东北方向的南河村涌来。 南山滑坡区本来是山高坡陡, 地震后通向滑坡体现场的道路已经塌陷,汽车只能靠坡体行驶,还得提防车陷裂缝,提防坡体上方的石块滚落。随行的乡镇干部劝王世宁他们不要要到上方中心现场去,建议在滑坡体四周查看一下就行了 。 到达滑坡上方,王世宁一行下车步行到达滑坡中心现场。情况比想象得还要糟糕。 滑坡前后缘高差超过 200 米,滑坡体下部已失稳滑落,后部坡体失去支撑,临空面加大 。顶部裂缝纵横交错,土体松散稳定性差。王世宇对当地乡镇干部说: 如果再次发生较大余震,或者出现降雨,上部滑体极有可能从坡体中部剪出,产生远程高速滑动 。 非常幸运的是,到目前为止,这些地方还没有发生大的泥石流。 看到当地乡镇干部似懂非懂的样子,王世宇和胡向德想不出再用什么样通俗的语占告诉他们滑坡结构。二人交换了一下眼神儿,告诉他们: 一旦再发生滑坡,坡体下方的南河村和学校就会有危险。现在应该对滑坡体进行监测预警,发现险情及时组织疏散坡脚处村民和学生 。另外,对该滑坡实施应急处理措施,采取搬迁坡脚处部分村民或削坡等办法。 此时,乡村干部方才知道他们应该做什么事情。 也许大家都没有见过特大泥石流是什么样样子,不知道是否采取了搬迁或削坡等措施。 王世宁他们在道边的小店里吃一碗面条,又马不停蹄地赶到距离县城五六十里路的立节乡北山滑坡区。王世宁后来回忆说: 此处滑坡由两个相连的滑坡组成,滑坡体悬挂于北山斜坡中上部,随时都有飘下来的可能 。立节乡政府和乡镇居民就堵住在滑坡脚下,在滑坡顶部,还住着几户村民。王世宇、胡向德领着当地乡镇干部,进入滑坡体,在现场给当地乡镇干部讲此处滑坡的危害性,并告诉他们应急处理办法。 看来普查方面的工作,虽然做的匆忙,但还细致。 天色将晚时分,他们又折回舟曲县城两侧,查看锁儿头滑坡和江盘南桥滑坡。江盘南桥滑坡地处舟曲县城白龙江南,坡脚下是江盘乡南桥村 20 多户居民 160 多人,县城滨河大道也从滑坡体下方经过。王世宇胡向德进入现场台看后发现 地震在老滑坡体上形成长约 200 多米长的新滑坡体,且新滑坡体中部出现多道长约五六十米的纵向裂缝,坡体出现松动垮落,滑坡体地表大块危岩体分布广泛,同时在新滑坡体两段松散岩体因地震开裂而成危岩,随时有崩落的危险 。 按照昨天焦点访谈上面的介绍,人们已经对此滑坡体采取措施,进行预防泥石流的治理工作。 当王世字一行从滑坡调查现场返回经过南桥村时,几位藏族村民挡住了他们的道。村民们想知道他们头顶上的滑坡有多大的危险,当听了几位专家的解释和预防方法后,心里方有了底。然后,就又硬拉着专家们到家中吃饭。 看来村民也是想知道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回事,能不能发生。 王世宇谢绝了藏族同胞的盛情返回住地,匆匆吃几口饭,开始整理野外调查资料,写应急调查和处理建议报告。熬夜剑凌晨二时,三易其稿。第二天早晨,将报告送当地政府和省里。后来得知甘肃省副省长冯健身在报告上批示: 按专家意见进行应急处理。 看来汶川地震造成舟曲泥石流隐患的报告已经送达了省级政府层面,且获得了领导的肯定。 在 5 月 18 日一天的时间里,王世宁三人奔波在舟曲藏区,爬高山过草地冒着生命危险进入滑坡体,连续调查了六个滑坡点。 第二天,他们沿着白龙江下行,在迭部县境内继续对腊子口黑多村滑坡和桑坝乡垒布村地面塌陷灾害进行调查。 这是在汶川地震发生一个星期之后所做的比较匆忙的地质灾害隐患方面的调研。虽然匆忙,但是专家已经判断出很多泥石流易发区的风险因为地震而大大增加。 非常遗憾的是,不知道何种原因,在这篇文章里面我们没有读到专家去这次发生泥石流的三眼 峪和罗家峪沟进行调研。 希望这次中央政府能以此契机,加大地质灾害的普查和治理工作,让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非常巧合的是,这篇文章开头之上部分,是另外一篇文章的结尾,通过下面的截图,我们可以看到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隐患,很早就报道给了中央领导层。 1藏族村庄一天里三个专家走过六个滑坡区
个人分类: 物理与生活|3322 次阅读|7 个评论
如何以科学的态度面对自然灾害?
zbt92 2010-8-13 08:49
文 / 水博 舟曲的特大泥石流发生之后,人们在抗灾救灾的同时不免要对灾害的发生,以及如何尽量预防、避免灾害的问题进行探讨。然而,如何以科学的态度面对自然灾害,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现在是网络发达的信息社会,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到各方面的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进步,灾害信息的透明度有效地增强了全国人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同时提高了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灾害自救的水平。同时,部分社会公众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各种极端思潮宣传的误导,过分的强调自然灾害中的人为因素。必须承认,我们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确实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和失误,因此,面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反思我们自己的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我们也要警惕另一种有人借着自然灾害的发生,达到攻击、贬低自己的竞争对手的倾向。例如,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些反对科学、反对发展甚至反人类的极端环保,他们认为人类的存在,是破坏地球的恶魔。所以,只要出现任何自然灾害,他们都要想方设法的找到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的人为原因,然后,总是要把它炒作成不是天灾,而是人祸。甚至我们的一些科技工作者,也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极端环保思潮的义务宣传员。 舟曲的特大泥石流发生之后,有些反水电的人士曾经诬蔑是因为舟曲的水电建设才导致了舟曲的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其实这绝对是一种违背科学合事实的无稽之谈。从科学道理上看: 舟曲的水能资源丰富,就说明舟曲的地形是山高水急,河水中蕴藏着极大的能量。在江水的奔腾中这些能量必然不断的切割着边坡,随着河谷被深切周围的岸坡变得越来越陡峭。一旦遭遇暴雨或地震就会出现大量的滑坡、崩岸、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只有在修建了水电站之后,河水的能量被用来发电,才能减少河水对河谷边坡的不断切割,从而从根本上减少造成地质灾害的成因。另外,在修建水电站的过程中为了水电站的施工安全,电站建设者也必须要对周围的危险地质情况进行处理。所以,即使在建设水电的过程中,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特别是在水电站建成之后,由于水库的形成,能够增加周围的水汽,有效地改善周围的局部小气候,有利于植被的快速生长,从而进一步改善环境减少地质灾害的出现。我们知道很多地质灾害的产生原因,与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直接相关。所以,一般来说水电站建成之后到发挥出最佳的地质减灾效果,还要有一段时间。只有当水电站建成几年之后,促进了周围的植被的生长,防止了水土流失,水电的地质减灾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可以说水电站建设的时间越长,它的地质减灾效果就越明显。 从客观事实上看,我国西部的水能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却很低,至今只有百分之十几,而且开发的时间还普遍比较晚,水电建设的地质减灾效果还无法充分的发挥出来。所以,西部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损失普遍都比较严重。但是,由于我国东部的经济发达,水电开发建设的比较早,而且绝大多数水电资源都已经基本上开发完毕,因此,我国东部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几率就明显的低于西部。 从国际上的情况来看也是一样,法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最充分的国家之一。由于河水的能量不会再用来冲击河谷制造地质灾害,因此,同时样是水电开发非常密集的法国的地质灾害却非常非常少。这种现象几乎是普遍的,最近,我们和国际大坝委员会的中国组织中国大坝协会联合开展了一项研究,发现全世界普遍的现实都是,水电开发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灾区的生态环境越好,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和造成的损失越小。总之,无论是科学和事实都已经向我们证明,人类社会的文明、科学发展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根本方向。 一切反对对文明、反对科学、反对发展的极端态度,往往如果不是极端的偏见,就是抱有某种目的哗众取宠炒作。例如,舟曲的灾害发生之后,还有极端主义者宣称西部地区所有的工业、农业、交通项目,都是造成灾害的原因。我不太了解水利水电之外的其它行业,应该没有什么发言权。但是,我觉得这种说法未必符合事实。不仅我们水电建设的是减轻地质灾害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且,其他工程建设的结果,也未必就不是减灾防灾的手段之一。 例如,汶川大地震之后,我们所有因为修建水库而采取过了工程措施的边坡,都没有发生问题。在大地震中,一些水电站厂房成为当地受灾群众的唯一避难场所,解救了很多人的生命。这个例子不仅局限在水利水电建设。众所周知,地震中北川县遭受损失最大的恰恰不是县城原来认为危险的地区。由于那里采取了工程防护措施,反而没有发生毁灭性的破坏。倒是那些原来认为比较安全,而没有采取人工处理的边坡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其实,工程措施的防灾作用非常重要。即使在铁路、公路的修建中,也要考虑到工程的安全性,对危险的地质区域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笼统地说某类、某项工程建设就是造成地质灾害的原因,往往都是缺乏事实依据的炒作。其实,人类文明是巨大的历史进步,绝不会是倒退。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开发建设,代表人类文明的工程项目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 此外,在对待自然灾害的问题上,我们还要有一种客观、科学的态度,因为人不可能战胜自然,所以,我们的工程建设,即使再完美,也不可能完全杜绝自然灾害的发生。这就是我们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从另一方面看,自然灾害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它是造就我们今天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的功臣。没有大地震就没有我们的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没有大量的泥石流,就不会有我们连绵起伏的西部山区,让人们安居乐业的各种坝子。总之,只有具备这种科学的态度,我们才不至于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总是沉浸在怨天尤人的痛苦中。 最后,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任何社会总有各种的反对派,在我们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国家里,虽然法律上没有反对派的地位,但是我们却不能否认反对势力的存在。出于反对政府的目的,尽量把天灾宣传人祸是各国反对派都管用的一种手法。包括国外的反对派也都不例外。例如,我国的汶川大地着年发生之后,就有个别的外国媒体曾经炒作是我国的西部大开发造成的。特别是有些谣言的社会破坏力非常大,一旦把发生自然灾害的原因成功的归结为人为失误,就很有可能引起大规模的社会不满情绪,甚至造成严重的群体事件。 美国的一个研究机构曾经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某种意义上说,伪科学、伪环保对人类文明社会的危害远比恐怖主义更严重。这种说法,虽然还不能说是社会主流意见,但确实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而且艰巨任务。特别在特大自然灾害发生之后,我们特别需要保持冷金的头脑,以科学的态度面对灾害。
个人分类: 三峡|3183 次阅读|1 个评论
舟曲泥石流InSAR数据分析(续上篇)补充
sunjianbao 2010-8-12 21:59
根据中国中央电视台现场报道(记者张泉灵),锁儿头村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滑坡泥石流源,因此我们对上述结果继续进行补充更新(图中西侧的3个区域),并欢迎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并有相关KML文件可以使用.
个人分类: 未分类|5027 次阅读|1 个评论
舟曲泥石流InSAR数据分析(续上篇)
sunjianbao 2010-8-12 20:43
Figure5_HH100508-HH100623_COH_ZoomIn: 泥石流灾害之前一段时间的InSAR Coherence, 图件清楚显示泥石流灾害之前,三眼峪可能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运动.罗家峪泥石流也有比较清楚的显示,而另外有两个潜在的滑坡区域,新闻报道中尚未提及. 我们没有利用任何光学数据,InSAR相干性图可能包含了一些其他的信息,需要更多的地面和光学数据辅助分析. Figure6_HH100623-HH100808_COH_ZoomIn Figure7_HH100508-HH100808_COH_ZoomIn 这两张图显示的是泥石流发生前后的干涉结果, 100808数据是15:00左右拍摄,因此已经包含了泥石流信息. 我们把所有的相干性分析结果放在一张图上分析,可以发现泥石流1号,2号是已经发生的两条泥石流, 而3号和4号是潜在的滑坡/泥石流源,需要特别关注. 分析结果已经转换成Google Earth KML文件, 请发邮件到suninsar@gmail.coms索取.
个人分类: 未分类|5981 次阅读|1 个评论
印记舟曲
YonLushgry 2010-8-12 17:33
滚下的不仅仅是山洪泥石流而更是灾害与患难 夺走的不仅仅是村舍和房屋而更是健康与生命 战士们挥洒的不止是汗水还有那难以止住的泪水 小男孩抱着的不只是妹妹还有那承载亲情的希望 老人那布满沧桑的面孔增添了重重的忧愁 妇女那一声一声的哭唤唤回了永别的魂灵 如此残忍的自然 如此猖獗的灾难 还愿 人类善待人文与自然 我们守护同胞和家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舟曲普降大雨再次引发山洪泥石流
杨学祥 2010-8-12 15:01
舟曲普降大雨再次引发山洪泥石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2日10:01 新华网   相关报道:甘肃舟曲强降雨造成新堰塞湖 3人失踪   新华网甘肃舟曲8月12日电 (记者 卫韦华 宋常青)记者从甘肃省公路总段舟曲公路管理段获悉,8月11日夜晚,舟曲境内普降大雨,再次引发山洪泥石流,45000余方泥石流致使舟曲灾区生命线两河口至舟曲公路南峪大滑坡段交通完全中断。   大雨持续了一个晚上,截止8月12日早上7点10分,还没有停。两舟公路是舟曲线通往省城兰州的最近通道,也是通往临近城市甘肃宕昌和甘肃陇南武都市的唯一通道,这条公路如果发生泥石流阻断交通,将会给舟曲灾区救灾物资运输造成很大的困难。   泥石流滑坡阻断交通后,甘南公路总段舟曲公路管理段于11日晚11时组织装载机、挖掘机及抢险人员赶赴南峪滑坡段迅速展开抢险工作。   截止12日早上,连续抢修了一夜公路的甘南公路总段舟曲段抢险人员,顾不上合眼、喝水,仍在奋力抢修受灾公路。   11日晚,持续3个小时以上的降水使舟曲县城道路多处积水,灾民安置点帐篷透水,除此之外,一则可能还有生还者的消息使四五十名军人赶到泥石流滩上冒着生命危险在雨夜展开搜救。   记者走访位于舟曲一中、三中两所学校校园内的居民安置点发现,降雨渗透进很多帐篷,虽然白天折叠床已陆续送进来,但人多床少仍然难以满足需要。   许多灾民垫在帐篷里的草席和毛毯已经被雨水浸湿,他们不得不在舟曲一中教学楼一楼大厅内度过雨夜。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12/100120881970.shtml 甘肃舟曲泥石流已致1117人遇难627人失踪(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2日03:49 新京报 巨大的石块堆在泥石流源头。新华社 邢广利/摄 8月11日,救援人员在月圆村掘坑搜救被埋压人员。新华社 聂建江/摄 防疫人员抬走一具遇难者遗体。新华社 王翮/摄 受灾地区居民仍在废墟旁守望。新华社 王鹏/摄    【伤亡人数】   截至11日17时20分,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特大山洪地质灾害共造成1117人遇难。 视频:国新办举行甘肃舟曲救灾进展新闻发布会 来源:CCTV《新闻联播》   已解救人员1243人,失踪627人。    【救灾物资】   截至11日15时,甘肃省红十字会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合计人民币1318.3512万元。   全国妇联紧急募集的100万元资金送达舟曲灾区救助点。   本报讯 (记者郭少峰)在昨天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表示,地质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到目前为止,经过专家认真研究和现场调查工作,舟曲泥石流特大灾害是特殊的地情地貌遭遇强降雨导致的一场自然灾害。   对于有专家称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造成这次特大地质灾害的一个原因的提问,关凤峻表示,对于人类活动对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影响,前方的专家工作组将继续关注,并做进一步深入调查,在最后提供的报告中,对此会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结论。   关凤峻解释说,舟曲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客观条件是山高、谷深、坡陡,而且地表主要是泥岩、页岩、砂岩,这次发生灾害也是由于强降雨。而这次局地强降雨并不主要发生在县城上方,而是发生在离县城约11公里左右的25平方公里的回水区里,在回水区里发生的强降雨量达90毫米之多,该县城以前没有这样的记录。而舟曲县县城大体上坐落在山间冲击径的平台上,这是过去的泥石流冲下来形成的地方,平地非常少,空间非常狭小。在山洪爆发倾泄而下时,由于该地方地质松软,瞬间转变成泥石流。   关凤峻表示,舟曲县城原来人数很少,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逐渐扩大,人口越来越多。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白龙江沿江两岸楼房建筑,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容易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自然地质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度的,要尊重规律,认识自然,努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另据当地通报,截至11日17时20分,灾害共造成1117人遇难627人失踪。 国新办举行甘肃舟曲救灾进展新闻发布会 来源:CCTV《新闻联播》 播放视频 http://news.sina.com.cn/c/p/2010-08-12/034920878612.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300 次阅读|0 个评论
InSAR数据分析2010-8-8中国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
sunjianbao 2010-8-12 14:59
通过和日本JAXA合作,利用JAXA提供的PALSAR FBD数据详细分析了舟曲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特别是识别出了可能的泥石流源.在未来的强降雨条件下,可能还会发生一些规模较小的泥石流.这些泥石流源可能对舟曲县造成进一步的损失,应该特别关注.(本研究完全基于SAR数据和室内分析,没有进行野外考察,也没有用任何光学数据,因此结果可能会与实际有一定偏差,欢迎去过现场的人员提供信息). 现有一份英文报告,需要者请发送email到:suninsar@gmail.com (含所有图件共8.5MB) 由于不能上传KML文件打包的zip文件(不知为什么), 请来信索取.
个人分类: 未分类|5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舟曲泥石流其实不该发生
热度 1 liguoshuai 2010-8-12 13:22
为什么当灾难发生以后我们才意识到我们那里错了,我们是否应该采取某种措施去防患。或者当官的主事的认为学者搞的东西全部是不切实际的理论来骗钱的。舟曲县泥石流灾难就是一个悲惨的例子。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4339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舟曲泥石流与汶川地震有关 已造成337人死亡1148人失踪
杨学祥 2010-8-10 07:17
舟曲泥石流与汶川地震有关 已造成337人死亡1148人失踪 来源:现代快报 | 发布日期:2010-08-10 07:04:30 | 进入论坛 我要评论 (已有 _COUNT_ 条评论)   国土部长称512地震震松了当地山体;灾害已造成337人死亡,1148人失踪 昨天,解放军对堰塞体进行了两次爆破东方IC供图 昨日,一名遇难者手上的手表永远停留在了1时40分。   抢险进展   两次爆破县城水位降半米   昨天8点20分,由兰州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17名官兵组成的爆破小组乘坐冲锋舟到达舟曲白龙江堰塞体附近,成功实施了第一次爆破,爆破后堰塞湖水的下泄明显增快。   9点30分又进行了第二次爆破,现在在对瓦厂大桥进行拆除,因为瓦厂大桥底下原先的河床已被淤泥填充得与河堤一样高,目前需要将这座桥拆除,将淤泥清理掉。截至当日22时,舟曲城区水位已经下降了48厘米。   舟曲县昨天是阵雨天气,这两天舟曲县白天的气象条件有利于救援者救灾,而10日夜间至12日预计甘南州仍将有大到暴雨,救援面临严峻形势。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副主任田廷山表示,如果当地降雨持续,不排除还有发生泥石流的可能。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卫生防疫问题成为接下来灾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前方记者说,当地气温一直不冷不热,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细菌的滋生。   当地卫生防疫主要需注意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救援人员要尽量戴口罩、手套,在施救过程中不要用手刨淤泥。   二是提醒人们不要扎堆,由于在灾区的人很多,加上没有水源导致大小便排在县城周边,给防疫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综合   原因分析   五大原因 导致舟曲泥石流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9日下午召开的国土资源系统舟曲抢险救灾紧急会议上说,舟曲泥石流灾害主要有以下5方面原因。   一是地质地貌原因。舟曲是全国滑坡、泥石流、地震三大地质灾害多发区。徐绍史说,舟曲一带是秦岭西部的褶皱带,山体分化、破碎严重,大部分属于是炭灰夹杂的土质,非常容易形成地质灾害。   二是512地震震松了山体。徐绍史说,舟曲是512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地震导致舟曲的山体松动,极易垮塌,而山体要恢复到震前水平至少需要35年时间。   三是气象原因。徐绍史说,今年,国内大部分地方遭遇严重干旱,这使岩体、土体收缩,裂缝暴露出来,遇到强降雨,雨水容易进入山体缝隙,形成地质灾害。   四是瞬时的暴雨和强降雨。由于岩体产生裂缝,瞬时的暴雨和强降雨深入岩体深部,导致岩体崩塌、滑坡,形成泥石流。   五是地质灾害自由的特征。徐绍史说,地质灾害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强。今年国内发生的地质灾害有1/3是监控点以外发生的,隐蔽性很强,难以排查出来。所以一旦成灾,损失很大。新华社   ■灾情通报   截至8月9日下午2时,山洪泥石流灾害已造成337人死亡,1148人失踪,成功解救受灾群众1242人。甘肃将为每名舟曲泥石流灾害遇难者的家属发放8000元的抚恤金和慰问金。目前,救援人员已将遇难者遗体消毒,家属认定的遗体已经被安葬。   总理情深   十四载甘肃情 温家宝忧心灾情改行程   原定9日早上从舟曲灾区启程返回北京的温家宝总理,临时改变了行程,决定前往受灾最严重的三眼峪查看灾情。曾在甘肃从事地质工作14年之久的温家宝,不仅对甘肃有很深的感情,对当地的地质情况也非常熟悉。   1968年,在北京地质学院攻读构造地质专业研究生的温家宝被分配到甘肃酒泉,一干就是14年。直至1982年,温家宝才离开甘肃进京到地质矿产部工作。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温家宝对甘肃感情非常深厚,至今还和当年的老同事保持着联系。   据了解,温家宝在甘肃地质局工作期间,也曾遭遇过山洪。据甘肃省地质局称,温家宝曾到酒泉灌溉面积最大的洪水坝河工作。一夜,山洪暴发,温家宝和同事三迁帐篷,才避过大难。   8日,甘肃舟曲泥石流特大灾害发生后,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飞赴灾区,辗转乘直升机直达受灾严重的三眼村,沿路查看灾情,鼓励灾区群众与救灾工作人员,走访医院看望受伤群众。从上飞机到抵舟曲,温家宝接连主持召开三次指挥救灾会议,开会部署救灾工作直至9日凌晨。   9日一早,出于对此次灾害严重性的研判,温家宝临时决定暂不返京,亲自前往灾情最严重,新一轮灾害最可能发生的三眼峪察看情况。上午9时许,温家宝和回良玉来到三眼峪。温家宝踩着淤泥、碎石,艰难地查看沿途灾情,并不时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负责人询问抢险进度。他还坚持徒步走到白龙江边查看灾情。从白龙江畔返回的途中,温家宝的鞋和裤脚,都被淤泥覆盖。   在离开舟曲县之前,温家宝再次来到医院探望受伤灾民,反复安抚大家说,我已经部署了,如果今天天气条件允许,就用直升机就把你们转移到兰州的大医院去。仲新   生死救援   4小时,他挖破手指   只挖出妻子的手   她跟我喊,赶快跑!泥石流来了!可她跑到二楼的时候就被泥石流埋住了。张炳林的话让施救的尚俊昌久久难忘。   昨日5时许,憨班乡中心小学校长尚俊昌和10名村民赶往县城救援。7点多,我们到达县城,赶往电信局家属楼张炳林家。尚俊昌说,张炳林原是憨班乡人,和妻子以及儿子住在县城,我们赶到时,他正在挖泥石流中的妻子,手指都破了也没有停。   8日零时,泥石流来的时候,家住4楼的张炳林夫妻俩被惊醒。妻子张小琴对张炳林说,赶快跑,泥石流来了。让张炳林没想到的是,张小琴跑到二楼的时候,被泥石流吞噬。没来得及跑下来的张炳林躲过一劫。   无助的张炳林疯了似的挖妻子。4个小时后,他才挖出了妻子的手。尚俊昌说。昨日11时许,张小琴被挖出,但不幸遇难。河北青年报   老人被困34小时   武警凿墙救出   一名74岁老人被困了34小时后于昨天早上被武警救出,目前正在医院接受治疗。   这名老人成功被救援人员救出来,老人获救时可以动,也可以说话,健康大致正常,但由于长时间缺水和缺食物,老人的意识有时处于混乱状态。甘肃救援部队是在接报被泥石流掩埋的民宅里,可能有人生还的消息后,立刻展开全面搜索。救援部队在民宅的一楼,一间半层已被泥沙掩埋的房间里,发现老人。但由于房间的门已经被堵塞,救援人员打破墙壁才将老人救出来。凤凰   他俩不是父母   却舍身护住7岁男童   在舟曲县城关镇瓦厂村,记者看到,昔日两米宽的小河道俨然变成了超过百米宽的大河道,河道两边到处都是被冲毁的房屋,河道内到处是破瓦残砾和断壁残垣。   8日下午4时许,兰州军区某防化团在舟曲县公安局家属院一间被冲毁的房屋内发现了一名幸存的7岁小男孩。   眼前的一幕感动了所有官兵:大半个房间已被泥石流占据,角落里有一张床,一个小男孩被一男一女保护在身下,救援官兵上前施救时发现,护着小男孩的两人早已身亡。   现场群众反映,小男孩桑尕今年7岁,守护他的并不是桑尕的父母,可能是桑尕的两个亲戚。   一名战士告诉记者,桑尕是兰州军区某防化团救出来的情况最好的受害人员,身体基本没有受到大的伤害。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李婷婷 http://news.dsqq.cn/china/2010-08-10/1042993.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1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从根本上减少舟曲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
zbt92 2010-8-9 15:59
水博 舟曲的特大地质灾害发生后,国土资源部、甘肃国土资源部门等专家现场查看和综合分析,初步认为四因素导致舟曲特大山洪地质灾害发生。 这四条主要原因:一是舟曲当地地形地貌和特殊地质构造,是导致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专家分析认为,舟曲县城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比较破碎,风化程度也很厉害,比较容易发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 二是汶川地震的影响是重要因素之一。舟曲县是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地震导致舟曲县城周边山体松动、岩层破碎。因地震造成的山体松动等需要 3 到 5 年时间才能消除,但目前距离汶川地震发生仅 2 年多时间。三是舟曲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上半年的持续乾旱,造成城区周边岩石解体,部分山体、岩石裂缝暴露在外,使雨水容易进入,导致滑坡。 四是遭遇强降雨。 7 日晚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持续 40 多分钟,降雨量达到 90 多毫米,形成了泥石流,直接造成特大山洪地质灾害发生。   另外,也还有报道说,舟曲发生的地质灾害,与当地的水电开发建设和水土流失严重有关。我觉得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因为国内外的普遍经验已经证明,水电建设是从根本上减轻地质灾害的主要手段之一。 因此,很有可能舟曲地区地质灾害的出现与目前的水电资源丰富,但却严重的开发建设不足有一定的关系。首先,舟曲的水能资源丰富,就说明舟曲的地形是山高水急,河水中蕴藏着极大的能量。在江水的奔腾中这些能量必然不断的切割着边坡,随着河谷被深切周围的岸坡变得越来越陡峭。一旦遭遇暴雨或地震就会出现大量的滑坡、崩岸、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只有在修建了水电站之后,河水的能量被用来发电,才能减少河水对河谷边坡的不断切割,从而从根本上减少造成地质灾害的成因。另外,在修建水电站的过程中为了水电站的施工安全,电站建设者也必须要对周围的危险地质情况进行处理。所以,即使在建设水电的过程中,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特别是在水电站建成之后,由于水库的形成,能够增加周围的水汽,有效地改善周围的局部小气候,有利于植被的快速生长,从而进一步改善环境减少地质灾害的出现。我们知道很多地质灾害的产生原因,与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直接相关。所以,一般来说水电站建成之后到发挥出最佳的地质减灾效果,还要有一段时间。只有当水电站建成几年之后,促进了周围的植被的生长,防止了水土流失,水电的地质减灾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可以说水电站建设的时间越长,它的地质减灾效果就越明显。 因此,像舟曲这样的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发,而且水能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减轻地质灾害的根本措施,就是要加速水电开发,尽量把切割河谷的能量用来发电,并善局部小气候,增加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个人分类: 三峡|5324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2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