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自然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你没有表情的样子
pingguo 2015-11-2 10:37
你没有表情的样子, 有更深一层的美, 一如美的本真。 在阳台浇花。草地做瑜伽。南湖独自散步。 让我有一点陌生, 又仿佛认识你之前, 我便记得你。 姿态的柔,目光的静,气息的幽香,倒在其次。 你没有表情的样子, 一如明月,一如兰草,一如雪。 天地间唯有人, 能够刻画自己的容颜, 与开在生日的花儿保持一致。 这比演技可贵得多。 我想专注地捧起你, 不动声色地捧起你, 用大理石的雕塑, 用我若有若无的思。 2015-10-31
个人分类: 诗歌|17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蓝蝴蝶
pingguo 2015-1-29 21:21
无论我的回忆落在日晷上何处, 落在浅色还是深色,蓝蝴蝶, 动态的蓝蝴蝶,我行我素的蓝蝴蝶, 是我见得最多的样子。 可是她只在镜子里见到自己, 以熟悉面对熟悉,以疑问面对疑问。 如果遵循老师们的说教, 怎么样停落呀怎么样起飞呀, 蝴蝶恐怕第一时间就绝迹了。 我从书本上听过蝴蝶迁徙的故事, 至于为什么以似醉非醉的姿态飞行, 这道理可深可浅,不是课堂问题, 反正我也负不起这个责。 那时候成绩不好的学生没有名字, 收音机整天播放样板戏。 到操场到池塘边到放学路上, 我从未见过蓝蝴蝶啪地一声亮相。 2015-01-28
个人分类: 诗歌|1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然美论
zhiguangkong 2014-9-22 02:33
自然美论 一、自然美的产生 红霞飞涌、金光四射的日出景象,给人带来朝气蓬勃的生命力量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银光融融、如烟如波、朦朦胧胧的月夜景观,又能给人一种宁静温馨的心境和诗意的享受;巍峨险峻、高耸入云的崇山大岭,波翻浪涌、奔流不息的滔滔江河,让人们精神焕发,胸怀开阔,充满浩然正气;而那些用绚丽异常的色彩点缀着浩荡春风的鲜花,那些以生命的绿色唤醒沉睡大地的芳草,又让人们感受到多少勃勃生机!古往今来,大自然赋予人类的那些气势磅礴的、神奇壮丽的景观,那些轻柔美丽、清雅高洁、小巧玲珑的事物,真是看也看不尽,数也数不清。这些自然美现象,人人都能感受得到。可是若从理论上讲清什么是自然美?它是怎样形成的?它有哪些特征?就不是一件容易事了。自然美问题,多年来一直为我国美学理论界所关注,曾经就此展开过热烈讨论,虽然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许多学者对自然美问题的看法,至今仍然处于见仁见智各有不同的状态。 前面论述美的根源时已经谈到,在人类社会实践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被人化而成为人化的自然,主客体结成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主体能够在对象世界直观自身诸问题。自然美作为存在于自然领域中的一种蕴含着主客体对立统一的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的具体形态,同样是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从原始发生的角度看,它与原始工具美的产生几乎是同步的。李泽厚先生认为在美的创造历程中社会美的出现早于自然美,直到宋元时代人们才发现了自然美。这是把人们对自然美的自觉感知能力的形成时期,当成了自然美本身出现的时期造成的。原始时代的神秘美虽然是由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多种美的成分构成的,它象“太极”一样处于原始混沌状态,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人的因素与天的因素,就象阴阳二气一样,共存于由这些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成分组合而成的“太极”型原始神秘美之中,可是从整体上看在这种原始神秘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最初却是自然美,而非社会美和艺术美。这是因为,在原始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基本矛盾关系,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还处于从属的地位。直到距今约八千多年到五六千年时,随着母权社会向父权社会的转换,原始先民的人文精神日益增强,人与社会的矛盾才逐步上升到主导地位。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由于人与自然、天与人的矛盾关系基本上是处于主导地位,所以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主要是在认识自然、选择自然、变革自然的领域中进行的,从整体上看自然美的出现早于社会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从世界各地原始岩画和洞穴壁画中千千万万的动物形象以及相关植物形象的塑造即可看出。岩画和洞穴壁画属于艺术美,先民之所以将这些原始时代的动物如大角鹿、糜鹿、野牛、野象、北山羊、犀牛、鸵鸟等作为艺术表现的题材,是因为它们在先民眼中是善的对象,即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之需的对象,同时也是美的对象,是让他们感到精神愉悦的对象。许慎的《说文》从训诂学角度把“美”解释为“羊大为美”,就是从“美”字的原初意义上界定的。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先民的生活极为艰难,如果能猎获较大一些的动物,就能解决衣食之虞,这对他们来说就是善的,就是美的。在许许多多岩画中人物形象画得很小,动物的形象却画得很大,就是因为先民想借此画达到一种巫术文化效应,希望猎取到大一些的动物。在他们看来,这些大些的动物真是太好了,太美了。由数以万计的原始岩画艺术创作活动,可以看出自然美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 二、自然美的性质 1 、自然美具有美的普遍本质。 自然美在人类创美活动发展史上是较早出现的一种美的形态。作为现实美领域中的一种具体形态,它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将以理想为核心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使自然人化,变成人化自然的结果,是真与善、规律与目的、主体与客体高度统一的理想关系在自然领域中的呈现。最初,原始先民处于大自然的压抑和包围之中,盲目自发的桀骜不驯的自然力环绕着人,仇视着人,压抑着人。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推进,自然界逐步被改造,由“异已”的存在变成“为人”的存在,“属人”的存在,从与人类的疏远、疏离变成与人类亲近,向人生成。现在,除了那些高寒地带如人迹罕至的雪山区域和寒气逼人的极地一带,以及象某些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沙漠地带,整个地球基本上已经被人化了。就是上述高寒地区和沙漠地带,目前也正处于被改造之中。人类并不满足对于所居地球的认识、选择和变革,随着现当代高新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开始对宇宙空间、微观世界、自身世界充满兴趣,并展开了相应的现代化实践活动。阿波罗飞船飞上月球,取回了月亮土;火星探测器观测到火星表层积聚着干冰; 2002 年 4 月 12 日报载“新华社莫斯科 4 月 10 日 电”,称“俄美欧计划联合派出 6 名宇航员十二年后登陆火星”;旅行者二号正在向冥王星、海王星飞去 …… 大约三百万年以来,人类在认识、选择和变革自然征程中不断奋进,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终于赢得社会实践活动的辉煌成就,使人类能力所及的自然对象被人化,从而具有了美的属性。当然,肯定人类变革自然的成就,并不意味着人类社会实践已经到了大功告成,可以收兵回营的时候了。与地球 46 亿年的历史相比,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才三百多万年,只不过是短暂一瞬。地球上的地震、火山、海啸等天灾,目前尚无更有效的办法治理;某些被称为“绝症”疾病现在也尚无有效办法根除;太阳系、银河系中的万千星辰虽然可以借助类似哈勃望远镜之类的天文仪器去观测,可是要想做更多实地勘察,那还是比较遥远的事情 …… 更何况在人类所居处的宇宙之外,不知还有多少个宇宙的情况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未知数。正因为大自然总是处于千变万化之中,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变革才永无竟时,自然美的创造活动才是一种永远也没有终点的实践活动。同其它类型的美一样,自然美内部也蕴含着美的普遍本质,即真与善、客观规律与长远目的高度统一的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与其它类型美的不同在于它是以自然的感性形式去肯定这种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而不是以其它的感性形式去显现这种关系。 2 、自然美是理想的自然形式 自然美蕴含着美的普遍本质即客观规律与长远目的和谐统一的理想关系,可是它又具有不同于社会美、艺术美的特殊本质。这种特殊本质表现在它是自然形式与人化内容即理想化内容的统一,是客体化了的天人合一境界。在漫长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人类社会出现之前的自然渐渐失去其独立自足性,正在日益被人化,并逐步变成人类无机的躯体,成为符合人类理想要求的生活环境。对于人类来说,把自然界由异己状态变成为己、属己、娱己的状态,是千万年来的理想追求。远在距今约八千多年的伏羲时代,原始八卦的创生就注意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问题,将八种自然物质或者是自然事物的性质、品格、特征等与人事联系在一起把握;距今三千多年,即殷末周初时产生的我国传统文化母书《周易》,继承并发展了原始八卦的这种天人合一观念,并在巫术文化的神秘氛围中大力张扬着这种文化观念。汉代董仲舒借具有神秘性的谶纬之学巩固和发展儒学,虽然为原始儒学增加了带有消极性的神学目的论色彩,可是汉儒对儒学经典的解释却在观念领域强化了天人合一的关系,它把天人格化、意志化、目的化了。即是说,天在观念中已经成为具有人的精神、意志和目的的存在,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这种天就是存在于观念中的“人化自然”。长期以来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这种“天人合一”观念,虽然往往夹杂着某些神秘的唯心的成分,但是其深层的精神意蕴则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变革自然,使之成为自己的无机躯体,成为“人化自然”,成为“为人”、“属人”、怡人的存在的理想追求。客观存在着的自然美则是这种“天人合一”理想的对象化、客体化,是以自然感性形式对主客体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的肯定,是理想的自然形式。 三、自然美的特征 1 、自然美在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上重在形式 自然美以自然感性形式肯定理想关系的本质定性使它的感性形式特别鲜明,它的线条、块面、形状、体积、音响、色彩、节奏、韵律等形式特点非常突出,能给审美主体带来种种不同的感受。自然美作为一种内蕴着理想关系的自然存在,是在自然感性形式的理想化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它的理想内涵凝聚于感性形式之中,已经成为理想化形式。比如,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等等,就是对这些名山胜水最突出感性特征的高度概括,就是把这些自然感性形式理想化的成果。自然物之所以能产生强烈的吸引效应,还因为它们具有不同于众的鲜明个性。这些个性或者是借拟人的方式、或者是借拟物的方式,或者是借象征的方式显现出来。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天公造物,奇特无比的喀斯特地形成就了桂林拔地而起、孤峰挺秀、圆润多姿的青山,碧绿如玉、明丽似镜、清彻见底的漓江,钟乳倒挂、怪石林立、神秘幽深的奇洞。这样的山山水水很容易唤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活动,所以自然而然地便会产生歌仙刘三姐的传说。黄山上到处都是奇松、怪石、云海,莲花峰出没于云海间,若隐若现,恰似出水芙蓉;鲫鱼背孤峰独立,中间是游客必经的羊肠山路,两侧云来雾去,是无底深渊,山风吹来,活象一条鲫鱼的脊背在云水中游荡;梦笔生花、猴子探海、仙人桥 …… 都能让人产生无穷遐想。更不用说那发源于中国西部山区,穿山越岭,穿云破雾,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长江,那顶天立地,雄踞东方的泰山,它们气势磅礴、雄奇伟岸的大美景象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另外,自然美在真与善、规律与目的的关系上重在真,重在规律,其感性形式也大多符合形式美法则,如整齐一律、平衡对称、均衡、对比、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如在高山顶峰俯视松涛阵阵、绿波翻滚的千里林海,放目眺望远到天边、金涛滚滚的万顷麦田,整齐一律的美感会迎面扑来;到了泰山上的对松岭,环视四周,两侧高山峻岭上的苍松相对生长,遥相呼应,又会萌发平衡对称的形式美感;长江三峡的夔门号称天下雄,两岸险峰陡立,直插云天,湍急的江水夺门而出,奔腾呼啸,一泻千里,水声震耳,确实让人惊心动魄地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力和它雄浑的节奏;到了青城山这一道家文化胜地,鸟鸣山幽,蝉噪林静,遍地竹篁,泉水叮咚,又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美妙的韵律。 2 、与鲜明突出的感性形式特征相比较,自然美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往往比较潜在、宽泛、模糊、朦胧,不易觉察,大多需要借助审美主体的颖悟、体味才能有所把握。由于自然美本质上是一种人化自然,理想化自然,其深层蕴含着主客体对立统一的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所以它们的美绝非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美,尽管它们的形式美特征格外突出。许多名山大川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它们的美实质上是一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的美。比如,闻名世界的的泰山,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就具有悠久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据古史传说和文献记载,从伏羲开始就视泰山为天梯,进行卦禅活动,登帝位称太昊,泰山上现在还有青帝庙,是祭祀伏羲之所。后世许多帝王在登基前先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多以燎祭方式祭天,同时进行禅地典礼,以求神人以和,帝业长存。许多历史名人也曾登临泰山,文献上就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记载。泰山沿途都是文人墨客的名篇佳作,书画名家的手迹碑刻,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末了。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的这首雄浑壮阔,气势磅礴的《望岳》,至今让人有身临其境的荡气回肠之感。诸多名山胜水还是佛教文化的宝地。佛教文化自汉明帝时开始由印度传入我国,经过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互渗融合,后来已经成为与原始佛教有一定差别的中国式佛教。中国式佛教文化主张远离尘嚣,明心见性的教旨,与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互相渗透,使它多在名山胜地设置道场。如四川峨嵋山是菩贤菩萨的道场,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浙江舟山群岛附近的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就是如此。这些名山胜地,林木苍翠,溪水鸣响,白云深处,传来古刹钟声,别有一番令人神气清爽的韵味,让人真有些分不清这里是天文,是地文,还是人文。进入长江三峡也是这样,不只是神奇壮美的风光能让人醉入如梦似幻的天地,那些长期以来活在民间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也让人对这一神秘世界产生难以忘怀的眷恋。 四、某些未经劳动实践直接改造过的自然物 具有美的属性问题 自然美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以理想为核心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那么,太阳、月亮、星星等自然物未经劳动实践直接改造,为什么会具有美的属性呢?这也是学术界早有争论,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些自然物之所以具有美的属性,仍然与主体实践活动有关。 首先,人类社会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整个自然界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大自然按照其自身固有的规律在运动和发展,经过人类社会实践的改造,它才变成“属人”、“为人”的存在。自然与人类关系的这种根本变化,当然也包括太阳、月亮、星星等尚未经过劳动实践直接改造过的自然物在内。这是因为,它们已经被纳入科学研究范围之中,成为认识性社会实践的对象,与人类的关系正在发生相应变化。如人类正在通过天文台、气象站、航空航天设备等对宇宙、天体、气象等进行深入研究,已经基本揭开太阳黑子、太阳耀斑、日蚀、月蚀、流星雨、慧星、新星等天文现象的秘密。可以说,太阳、月亮、星星等虽然目前尚未经过劳动实践直接改造,但已处于人类社会实践的掌握之中,正在被人类所认识和理解。与那些已经被社会实践直接改造过的自然物相比较,它们正处于被人化的初始阶段,所以同样会具有审美属性。 其次,未经劳动实践直接改造过的自然物具有美的属性,与人类社会生活对它们的需要是分不开的。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离开自然环境而独立存在。人类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一切无不来自自然。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生命之源,它的光和热为人类带来了光明、温暖、幸福和希望;月亮以其如烟似水的银光普照环宇,为人类夜间的户外生活驱走黑暗,带来依稀的光亮和朦胧的向往;星光灿烂,繁星万点,犹如万家灯火,可以激发人类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见,它们都是与人类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物,是人类生命活动特别需要的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与人类社会生活具有密切关系的自然事物,往往或直接或间接、或明显或潜在、或强或弱地对生活实践产生种种肯定性影响,从而使自身具有“属人”、“为人”、怡人的审美属性。当然,这一点与前面所说这些自然物正被认识性实践所掌握的情况具有内在联系。 与此相似,还有一些刚刚被发现,尚未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风景区,如名闻中外的张家界、九寨沟等自然景观,为何也具有美的价值和属性?我们认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并不是单一的,可以区分为认识性实践、选择性实践、变革性实践几种基本方式。认识性实践,选择性实践,都是变革性实践的准备阶段。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历史发展的初期,与变革性实践活动并存的还有相当数量的认识性实践活动和选择性实践活动。比如,原始时代的巫术文化活动就是一种认识性实践活动,就是说它具有认识与实践的双重品格。从其认识性方面来看,它包括哲学性认识因素、科学性认识因素、宗教性认识因素、艺术性认识因素等。从其实践性来看,它并不只是停留在认识层面,它还要求人们将这种以混融状态出现的认识变成实践活动。与这种巫术文化形态的认识性实践活动相联系,先民们一边进行变革性实践活动,如制作石器、标枪、弓箭等劳作工具,进行狩猎、捕捞等实践活动,一边进行选择性实践活动,如为了躲避天灾,或者为了选择良好的猎场、牧场,他们不断迁徙流动,居无定所。合于理想要求的猎场或牧场的发现和选择,同样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农耕时代开始后,人类大多数逐渐定居下来,形成村落,变革性社会实践活动逐渐成为基本的实践活动方式,而选择性实践活动大多存在于那些继续从事游牧生活的民族生活中。选择性实践活动虽然没有直接改造对象,同样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活动。正是由于人们按照自己的理想要求去进行选择,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被择定的对象之中,被选择的对象才会因为既符合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又符合主体之理想要求而具有美的属性。张家界、九寨沟等著名风景胜地本来就是人类生活最理想的地方,只是过去没有被发现和选择而已。一经发现和被选择,它就因自身既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又符合人类的理想要求而具有了美的属性。 再次,某些未经劳动实践直接改造过的自然物所以具有美的属性,与其感性形式符合形式美法则有关。形式美是实践主体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产物,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稳定性。形式美法则一经形成,实践主体便把它运用到一切实践对象上去。有些自然物虽然并未经过实践活动的改造,但它的感性形式却符合着人类已经掌握的某些形式美法则的要求。比如,长期以来,由于大多数人类实践活动是在白天进行,夜晚一般是休息时间,所以人们对光形式特别敏感,一见到光亮就精神,看不到光亮就没精神。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发光体,特别容易引人兴奋。它们的光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形式美。尽管它们并未经过人类实践直接改造,但它们的光形式与人类已经掌握的形式美是一致的。还有,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都是圆形的。圆形同样属于抽象形式美范畴,它能给人以圆融、圆满、充满生命活力的精神享受。远古时代,先民就有浓重的太阳崇拜、月亮崇拜以及其它天体崇拜的文化观念,就有卵生崇拜的文化观念。不论是天体崇拜还是卵生崇拜,都具有强烈而又神秘的生命意识充盈其中。在漫长岁月中,这样一种生命意识便积淀在圆的形式中,使圆形式成为象征生命、象征圆融的符号形式。所以看到太阳、月亮、星星等圆形天体便会产生美感。比如,把朝气蓬勃的少年儿童比作初升的太阳,把繁荣富强的祖国比成光芒万丈的太阳,以中秋的明月象征家庭团圆的美好,以圆圆的月亮象征美满的爱情等,就是这样。人类社会生活中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是因为太阳、月亮、星星等的圆形式本身就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就凝聚着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 ( 节选自孔智光著《理想美学》,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第一版。)
69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薰衣草
pingguo 2014-6-4 14:32
没有人会说,海是简单的东西, 除非你从未意识到自身即是海。 薰衣草,一百万朵是海,一朵也是。 一眼即可见到神的用意,从它身上。 一切人为的痕迹都称不上自信。 诱惑自己,或许是万物的天性。 它从不等待谁,蜜蜂,蚂蚱或蝴蝶, 也从不对谁感到失望。 这其实是它对于自身的态度。 当你冲它呼出葡萄干红, 它依旧淡,依旧远, 依旧将时间与甜言视为云影。 岁月渐远,风与日光取走它的水分, 你将铭记那芬芳与蓝紫的光焰, 它挥发于时空的美收敛于它的骨骼。 2014-06-03
个人分类: 诗歌|1803 次阅读|0 个评论
静谧的冬日
热度 4 shannuzuode 2014-1-28 22:12
春节临近,难得清净,下班后顺路来到玉渊潭公园。寂静的公园一扫往日的喧嚣,太阳懒洋洋地挂在树梢上,枝桠伸展着躯体,唯恐失去活力,变幻出奇异的造型,生命的脉络既自然、大气又不失随意,这也许就是最本色的生命。 身心在寒冷的刺激中,渐渐按捺下浮躁,内心的宁静随之而至。   冬日的阳光静谧地铺洒着,有着春雨般 润物细无声 的珍贵。 风吹过,枝桠轻轻摩挲着,光影变幻,伴随着时光,慢慢流逝。 一个又一个的冬日虚长了我的年龄,也用宁静沉淀、安顿着我的身心。 1 2 3 4 5 6 7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3440 次阅读|12 个评论
时间的桃花源
热度 1 pingguo 2013-12-28 12:12
在这里,玫瑰是真正的主人 蝴蝶按照自己的梦境翩飞或者停落 湖水的视觉多么清澈,它就能望到多远 在这里,伊与绿叶闪着同样的光 我想我知道什么是细微的光子 在伊的睫毛,红唇,无声的颈 它们跳跃,旋转,滑翔 最清醒的一刻陷于最轻微的昏迷 那感觉,如同被太阳晃到双眼 在这里,伊与山水融为一体 大自然悄然选择拥有自然美的人 无需相互适应 在这里,阳光直奔主题 丝毫也没有沉思者的迟疑 风从伊的唇齿经过,在我弄明白这一点之前 我已随风消逝
个人分类: 诗歌|2209 次阅读|2 个评论
印象
pingguo 2013-12-12 15:30
一 同蒹葭里的伊人相比 同月亮与露珠相比 同雪花与蝴蝶,一草与一木相比 借神的语言挑剔或赞美 我心里想着伊,想着赞美 只是赞美 二 当我们还陌生,伊给我的印象 有点复杂。一双单纯的眼睛 看不出怀疑过什么 也看不出相信过什么 等到我们熟悉,我知道伊 真的有点复杂。轻易发生的笑声里 有一望无际的率真 背景里却站着个不带笑容的人 三 伊和伊的世界,由什么材料组成 两者总有惊人的相似。仿佛 只在陌生与熟悉之间是简单的 只在时间的碎片里是确切的
个人分类: 诗歌|1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黄花分外香
热度 7 xucq45 2013-6-14 22:44
什么是美?有人也许说:美就是华贵和艳丽。但是,在我看来朴素和自然才是美。 几年前,哈医大和城市里的许多单位一样,也在校园里人工引种了外国的草种,夏季时雇人不停地给它们浇水,浪费了许多人力和水资源。开始还好,人工草地很整齐漂亮。但是,好景不长,也许是水土不服, 人工草地慢慢就退化了。 这几年,学校不再搞人工草地,而是让野花野草自然生长和发育。结果校园里到处都可以看到蒲公英、野菊花和小蓟等,分外好看,使人有重新回到了童年和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昨天早晨,我背起了相机,从家到教研室的路上,拍了许多野花野草,大家看美不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个人分类: 秀美风光|3069 次阅读|12 个评论
千树梨花
热度 1 pingguo 2013-5-7 12:34
诗神缪斯,请帮我 剔除梦,剔除想象 乃至剔除回忆 千树梨花正是此刻景象 不问它在昨夜 不伤它将凋谢 伊的眼尽是天然清澈
个人分类: 诗歌|1923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家的故事】 山,山男,地质, 爱情,自然美
热度 4 Majorite 2012-9-28 09:13
【科学家的故事】 山,山男,地质, 爱情,自然美
【科学家的故事】 山,山男,地质, 爱情,自然美 谈钓鱼岛列岛地质,不能不提到日本地质学家松本征夫教授; 谈到松本征夫,不能不提到日本一首流行歌曲—— 坊ヶツル賛歌 歌唱家:芹洋子 点击听歌: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wOTMzMzU2.html http://www.youtube.com/watch?NR=1v=R9WzqJcqsyUfeature=endscreen 松本征夫就是这首歌的原词作者。创作这首歌词时(1952),他是研究生,在九重山做野外地质工作,与山下小镇温泉宾馆老板的女儿相恋,激情所至,写下这首歌词。 山男就是从事地质工作的男人,就是当年的松本征夫本人。 1989年7月我们去日本访问,松本教授带我们去九重山考察,那几天就住在他的老情人的温泉宾馆里,当年的年轻姑娘现已成为老妇,对他与他带来的地质学者极其热情,我请他们一起 唱《 坊がつる讃歌》,然后,他们一起深情地跳舞,依然相爱相敬。 前排中间者是松本征夫教授,后排正中者是 《 坊がつる讃歌》中那位“可爱的姑娘”。照片照于1989,日本九重山山下温泉宾馆. 我们应邀到松本征夫教授家做客(1989),他夫人待我们也很热情。 日本歌词 1 人みな花に酔うときも   残雪恋し山に入り   涙を流す山男   雪解 (ゆきげ) の水に春を知る 2 ミヤマキリシマ咲き誇り   山くれないに大船 (たいせん) の   峰を仰ぎて山男   花の情を知る者ぞ 3 四面山なる坊がつる   夏はキャンプの火を囲み   夜空を仰ぐ山男   無我を悟るはこの時ぞ 4 出湯 (いでゆ) の窓に夜霧来て   せせらぎに寝る山宿に   一夜を憩う山男   星を仰ぎて明日を待つ 5 石楠花 (しゃくなげ) 谷の三俣 (みまた) 山   花を散らしつ篠分けて   湯沢に下る山男   メランコリーを知るや君 6 深山 (みやま) 紅葉に初時雨    暮雨滝 (くらさめたき) の水音を   佇 (たたず) み聞くは山男   もののあわれを知る頃ぞ 7 町の乙女等思いつつ   尾根の処女雪蹴立てつつ   久住 (くじゅう) に立つや山男   浩然の気は言いがたし 8 白銀 (しろがね) の峰思いつつ   今宵湯宿に身を寄せつ   斗志に燃ゆる山男   夢に九重 (くじゅう) の雪を蹴る 9 三俣の尾根に霧飛びて   平治 (ひじ) に厚き雲は来ぬ   峰を仰ぎて山男   今草原の草に伏す 我试着翻译成中文: 1 . 鲜花盛开,令人陶醉, 踏上残雪渐融的群山, 山男激动地流下热泪 融化的冰雪报晓春的来临 2. 深山雾岛,鲜花烂漫 登山者仰望着大船山峰 山花红遍的大船山峰 你也知晓鲜花的恋情 3. 四周群山, 围着夏夜露营的篝火, 山男仰望星空 心怡神旷,敏悟万物。 4. 白色夜雾飘进窗口 潺潺流水伴他露宿深山 山男酣睡了一夜 仰望黎明的星星,等待明天的降临。 5。 杜鹃盛开的三俣山, 花瓣漫撒,风吹竹动, 山男走进温泉浴池 忧郁涌上心头。 6  深山紅叶秋雨纷 暮雨叮咚驻足听, 多愁善感的山男, 相思忧愁正断肠。 7.  思念山下镇上那位可爱的姑娘, 顿足扬起谷中雪, 久居深山搞地质, 纵有山川的浩然之气,依旧难言叙说。 8. 白银峰的壮丽萦绕脑海 今宵投宿温泉山庄 斗志昂扬的山男, 在梦里重踩九重山的白雪 9.  三吴山顶云雾缭绕 平治山的厚厚云层尚未飘到 山男 躺卧碧绿草原, 仰望山峰。 与松本征夫教授在海岛上考察地质 1989年,于日本 1988年松本教授给我写的便条,介绍日本地质杂志
个人分类: 海外生活|261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痴迷、坚持和自然美——《忆·读汪曾祺》创作随想
热度 3 Wuyishan 2012-5-17 11:13
痴迷、坚持和自然美 ——《忆·读汪曾祺》创作随想 苏北/文 http://www.sczjw.cn/ndcz/201205/9123.html 片断一:我这半辈子,或者说二十多年,到底干了啥? 镜头:我有时夜深人静,坐在床上,在灯下(老婆在隔壁睡)。长时间的翻看着这本出版不久的《忆·读汪曾祺》,我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我的岁月都到哪里去了?当然我不是庆幸这本书,也不是啧怪它,那是一种复杂的感情。是岁月浸染后的感情。 阅读就像是找窍门。有时你找了很久没找到,有时你忽然找到了“窍门”,你会快乐无比。你会小小的得意,觉得自己很聪明。读汪先生,读进去,就像是在生活中找到了“窍门”,感到很快乐,于是年复一年的找快乐,找“窍门”。 而时光呢,就这样不经意的流走了。我们现在的进行时,转瞬之间就是过去时。2007年在鲁迅博物馆纪念汪先生逝世10周年的活动场景还在眼前,却是五年的光景过去了。岁月有时候就像是雨后黏湿的绸布,它是粘稠的、湿重的,又是湿碌碌的。揭也揭不开。 片断二:我这半辈子的创作状态,到底啥样? 镜头:我有时出去参加笔会,我不说去开笔会。而是请了一天事假,或说我母亲病了。你看看,开这么一个会,还把俺娘给搭上了。也不敢说别的病,只说是脚疼(我母亲本来腿疼)。 为什么不说是开会呢?不是挺光荣的事嘛。这事,在俺单位,不算光荣。大家都不整这一个。大家整的,是基金啊,股票啊,买房啥的,就是没人整文学。你整的那一套别人根本也不懂。你写了几十万字,他说起你:他是文学青年呀!在报纸上整了不少小文章。是“小文章”呀!别人说这话时,口气和眼神都是怪怪的,仿佛你是一个另类(肯定是一个另类!)。我多年(二十多年吧)领教过同事的种种说辞,我很有经验了。 因此,你说来开会,不如你说病了更直接。病了肯定是有假的,而开笔会,那就说不准了。你的事再大,能有公家的事大?你还有没有组织纪律性?开这样的会,是不务正业,不是你人份内之事,因此为防万无一失,只有扯谎,拿娘说事,说娘腿疼,说娘病了。只有把娘给搭上。这么多年,我就是这样过来的,可想而知。总之,我们这样的写作,像做贼。 不过,这也有好处,就是挺刺激。半辈子了,写作,像是做地下工作。《潜伏》里的余则成为什么不愿意离开天津?做地下工作,有一种无名的紧张感,就是刺激。 我的单位,都是搞经济工作的,也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汪曾祺的。就像我们搞文学的,不知道卡洛斯·斯利姆一样(墨西哥电讯大亨)。有一年,因为一件事,我找在《经济日报》工作的汪朗帮忙。事后,我向领导汇报相关情况,并说,这次汪朗帮了不小的忙。我还特地强调,汪朗是汪曾祺的公子。 我们的领导也是很通达的一个人,他说,那,下次到北京,要好好地感谢他老人家。 我说,感谢是感谢不了了,他已不在了。 领导说,噢…… 片断三:为什么喜欢汪曾祺,汪曾祺到底有啥好? 镜头:有的时候,睡眠特别好,早晨起来,神清气爽,正好又没有什么事,清闲得很。于是有时就将汪曾祺和孙犁的书,随便翻开一页,摊开。你就这样对着它们看,看着看着,你或许就会出现幻觉,觉得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舞动了起来。这些文字,打个比方,就像是一脸盆清水,里面全是小蝌蚪,密密麻麻的小蝌蚪,或者是金鱼,或者是黑鱼和鲫鱼,在水里游动着,非常鲜活生动,在清水中。 这是一种自然状态。自然就是美的。再打个比方,那些文字,就像你无意中走进了一片小树林,都是杂树,有的东倒西歪,有的倒伏,有的断裂,那怕还有些枯枝,但非常茂盛。你走进去,感到非常舒服。人们说,大自然大自然。原来就说的这。自然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同样是树,有的进了刚开发出来的小区,你走进去,也绿化了,也大树小树,错落有致的,可是你感到十分别扭。怎么看怎么别扭,为什么呢?因为它不自然。 好的小说,好的文字,就像是一片森林,倒伏者有,断裂者有,可是你仍然感到非常自然。因为它本来是自然的;而有的小说、有的文字,仿佛就进到了小区里的树木了,别别扭扭的,不精神。 汪曾祺和孙犁的文字,就是一盆清水中的密密麻麻游动的蝌蚪,鲜活而有生气。看汪曾祺和孙犁,就像是走进一片小树木,自自然然,十分舒服。 于是我读读写写,十多年了,便有了这本《忆·读汪曾祺》。 2012年5月8日晨
个人分类: 东鳞西爪|3338 次阅读|4 个评论
面具
热度 1 pingguo 2012-2-6 17:16
面具 一 七十二般变化,形神兼容 伊的面具 跟狐狸精不相上下 照妖镜前,伊看自己 无从得知 是否是真实的自己 内心风起云涌 是否同梦一样 对伊隐瞒或说着谎言 二 相遇之时,你我都戴着面具 半是无意识,半是刻意 在想象的镜子里自恋 若干年后问伊,为何藏起 你的自然美,我一生寻觅 伊回答,所有的夸张 只是为你 这句话,令我一生 坍塌为一片遥远的废墟 三 云彩,是不是月亮的面具 不是哟不是 伊在另一层空间里 晨雾,是不是桃林的面具 不是哟不是 伊在另一段时间里 秋水,是不是伊人的面具 不是哟不是 伊在另一次回忆里 四 人们的目光哟,何时脱去 被夸大的文化的面具 点评 :人们习惯于戴着面具,一半是无意识的文化的面具,一半是刻意的自恋式的面具。面具在隐藏你的自然美的同时,它也在对你隐瞒并说着谎言……人生坍塌为一片遥远的废墟。
个人分类: 诗歌|2764 次阅读|2 个评论
你同时是你的月亮
pingguo 2011-11-26 14:43
你同时是你的月亮 一 多少人声称,与月亮相伴 事实上,千百年来 它从未陪伴任何人 也无需任何人相伴 自然之美天性如此 何况它高悬于山水之上 苍白孤独冷艳清透,这些 情感之词,仅适于俗世 二 自己与自己相伴 你同时是你的月亮 除此之外,还有谁 能与你的美,形神无碍 三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 这其中或有误会 月亮,它只要还是月亮 必定位于诗人的远方
个人分类: 诗歌|22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热度 3 pingguo 2011-3-5 15:33
泉
安格尔 泉 你是仁者,我不是 你能不能把山挪开一点 重于泰山也适当挪一挪 这样我就可以见着她了 她那样安静,我不想争吵 仁者们可以做害羞的花 躲到山的背面 让她从山顶款款地走出来 任光彩的自然美一路同行 你是智者,我不是 你能不能让水流到别处 浓于水也流动得自由一点 这样我就可以遇见她了 她如此柔润,我不想争执 智者们可以同鱼一起 沉到湖的深处 让她古典地浮出水面 任上帝的杰作敬仰上帝 我忘了“美”怎么写 怎么想也想不起来 第一次见她,我没敢问 问安格尔,他说 他不是美者,只是模仿 从我的传统里,能否将她 和她的美推导出来? 相比真,想象力多么苍白 我猜想,只是猜想 美者乐空,美者言无 (言,指所有语言 包括服装、表情、意念) 2011-02-16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1780 年 8 月 29 日生于蒙托邦, 1867 年 1 月 14 日卒于巴黎。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旗手,与浪漫主义相抗衡。 安格尔从古典美中得到一种简炼而单纯的风格,始终以温克尔曼的“静穆的伟大,崇高的单纯”作为自己的原则。每一幅画都力求做到构图严谨、色彩单纯、形象典雅。安格尔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艺术,其基础是永恒的美与自然。”他曾断言:“希腊人就是自然;拉斐尔之所以是拉斐尔,就是因为他比别人更了解自然。” 《泉》把古典美和女性人体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纯洁美、恬静美和抒情诗般的美结合在一起。具有人们所向往的那种“纯粹美”的品质,表现出安格尔“永恒的美”这一抽象概念。 (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个人分类: 诗歌|2680 次阅读|6 个评论
什么是美,美在自然,美在简单
dalilijiang 2010-12-29 20:31
人们常说朴素是美,整洁是美,干净是美,我认为美在于自然,在于简单。是自然的,就是美的,而它也必定是简单的。 我们对一首诗感到美,是由于诗给人产生的瞬间意境的美,而不在于它的结构,语言措辞或它的意境有多丰富。 对一个人,或许只是她的一丝微笑,一个眼神而让我们感到美。在我们心中总有一个个的脸庞,他们是模糊的,甚至连脸的轮廓都忘记了,但他们又是那样的美,像一朵花,想忘都忘不掉。 对一处地方,只是由于它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或那里有不断的鸟鸣,或许就因为对那里有种莫名其妙的亲近感而喜欢上它,它在心中是最美的。相比之下,那些精心设计的园林,去一次就再也不想去了。那些杂乱的景点把脑袋塞得满满的,出来后一点印象都没了,还不如回家看看相片感觉的好。 美在简单。是美的,不必精心装饰。自然的,就是美的。 自然就应顺应一切,应该是这样怎样,它就这样了,简简单单。我想,作为自然中的一员,我们的审美感来源于自然,它也必然适应这种自然。 美的,就是自然;自然也必然是美的。 我想,每个人审美观的差异性也来源于自然。不同地区的人,对不同人的感觉不同。黑种人认为皮肤黑是美,白种人认为皮肤白是美,这就是自然了。因此,环境对我们的美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环境的简单性更是培养美感的前提。 上帝以最简单的方式创造这个世界,我们也必须以最简单的方式去欣赏,去思考这个世界。 美在自然,美在简单。
个人分类: 随想杂谈|3161 次阅读|2 个评论
只有懂得欣赏自然之美,才能真正保护自然(图片转自姜虹老师的科学网博客)
animalethic 2010-3-14 10:24
只有懂得欣赏自然之美,才能真正保护自然 西双版纳雨林美景图选 雨林深处是我家 雨林印象 雨林诗话 雨林山寨 雨林环境的平流雾 以上图片均选自云南生态摄影大赛作品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5361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99 次阅读|2 个评论
月光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情美
jlpemail 2008-9-15 20:12
月光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情美 在宁静的秋夜,在远离闹市的地方,一边品尝味道鲜美的月饼,一面聆听万千秋虫的呢哝,一边欣赏皎洁的秋月。 这样的机会不多。在仲秋之夜,这样切近自然的机会不多。尤其是厌倦了喧嚣闹市,厌倦了人头攒动之后。 昨夜京城阵雨,有人说是云彩追赶月亮,月亮无处躲藏,急得哭了;也有的说法是,月亮被追求得,高兴地哭了。 今夜天空,似乎要弥补昨夜的不足了。今夜月光明亮,今夜的秋虫理解旅人的情怀,越发起劲地鸣唱和弹奏秋天的交响曲了。 秋雨过后,柔和的月光在秋高气爽的季节,越发愉悦游人。月光的自然美,因为人的认知、欣赏、描绘和歌咏,具备了社会美和人情美。 月光之美,最适宜用诗歌来吟咏。吟咏月光的诗歌数不胜数。诗经中吟咏月光的名句,这里就不再引用了。唐人的诗歌,单是李白的吟诵月光的诗歌,就相当可观了。 月光之恬静、柔和、美好、洁净,启迪 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他们或者怀念亲人,或者思念友人,或者留恋情人,美好的月光配合以美好的情感,无数篇散文和诗歌、词就应时、应景、应情而生了。 在不同的心境、环境下,月光可以促生不同的文学作品。月光,看似单调,其实非常丰富。月光看似冷静,其实饱含情感。 月光的自然美,在散文、诗歌、词中,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侧面,与社会和人情之美交汇、融合。自然美在社会和人情美中得到了深化和升华。 这样的月光,这样的秋夜。正好适合阅读和写作关于月光的诗文,正好适合感受自然美和社会、人情美的完美统一。 链接:(老吴的主题歌:不如砍树,见:)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388
个人分类: 诗词场|4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