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院设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院之变(1)
热度 2 Bingyanmo 2017-6-11 20:11
【 故事纯属虚构,与现实中的人和事无任何关系 】 1. EE 系和 CS 系,历史上本来不是一个学院,甚至历史上就没有过 CS 系。 CS 系是上个世纪 70 年代才成立的。上个世纪末,神州大地上掀起了一股大学合并和改名的风潮。在一个大学之内,还流行一种撤系并院的运动。很多系合并在一起成立学院。例如原来的基础课教研室基础上的物理系和数学系,成立理学院; EE 系和 CS 系,成立 EECS 学院;机械系、精密仪器系、热能系,等几个系成立新的机械工程学院。 这种拉郎配似的撤系并院,并不都是令人高兴的事。有的大学,只是名义上成立的学院,实际上还是按原来的系建制运作,所以相安无事;而有的大学比较激进,真的按照学院来运作,学院把握人事权、职称评定权、课程设计权、招生权,这样就给本来就貌合神离的 “学院”带来了危机。 京伊楣大学 EECS 学院就是这样的情况。 EE 系和 CS 系,本来没有什么过节, 井水不犯河水。而真的 成立了学院,按学院运作,在资源调配上一下子就显出了优劣。 CS 系有两个院士,而 EE 系没有院士。院士当然向着他们的 CS 系,在资源和招生等各方面都占了大头。那年头院士说话的分量可不能小视。 比如,这吴中生 院士虽然是京伊楣数学系毕业的,却对理科课有强烈的反感。他反对给他的本科生开设理科类课程,比如近代物理 、物理学实验 ,甚至连普通物理课都要取消。他认为,只要学会数学,就能解决计算机中的一切问题。大家都知道,他说的一切问题,其实只是软件问题。而随着物理学和电子学的发展,计算机也在不断更新。而这些在 吴中生 院士看来,都只是工具而已。一点也不影响他编程。比如,键盘呀显示屏呀,你换吧,随便换,我不还是该干嘛干嘛! 而 EE 系呢,着眼于将来的学生的发展,一直恪守京伊楣的传统,不管 CS 怎么改,这边的本科前两年的物理学等基础课从没减少,甚至还有所增加。 刚合并的时候,大家没察觉出什么不好,你开你的课,我开我的课,你做你的 CS ,我做我的 EE 。可是慢慢地, EE 系的劣势就越来越凸显了。随着经济的泡沫化,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就业和住房的压力,迫使青年学生不再把科学家作为偶像,挣钱、挣更多的钱,成为人生的唯一目标。表现在选课上,就是不愿意再学那些晦涩难懂的物理学,更希望选那些能挣钱的快餐。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成了专业首选。当然,热门专业不可能接受那么多人,多数学生只能屈就于其他专业,然后再选双学位,迂回进入这些领域就业。 与此同时,熄灭了多年的互联网泡,最近些年又风生水起。互联网巨头们一下子把零售业和金融业都串了起来,这个宝那个信,加上手机的普及,大家都能玩了。朝廷也鼓吹互联网普拉斯,互联网首富们,牛腾云、马下雨们成了青年学生的追逐的偶像和榜样。 在这档口,文教科部又要改革了。原来的 G11 大学拨款,不能像原来开口多少多少亿那样给了,要按学生人数给你配教职员的数,按这个数拨款。同时,你们大学也要拿出点改革的样子,不能狮子大张口随便要钱,比如实行特牛( tenure )制(或长聘制)、分流淘汰制等,让我有个给钱的理由。 改革,必定要触动某些人的利益。 CS 系有了危机感。前些年,新进了不少人,多是自己的学生留校的。按学生人数给编制,那就得多招学生。其实,在这几年温水煮青蛙似的“教学改革”中, CS 已经把学生的资源蚕食了三分有二,无奈教师人数还是太多。何止是人数太多,成果,按当今的标准,比如高水平论文,也很少。虽然早就有不和 EE 系在一个锅里吃饭的想法,可在目前情况下,分家实际上是不划算的。现在还可以趁着乱一面蚕食 EE 的学生,一面分享他们的成果。一旦真散伙儿,那就不仅连现在的好处都没了,排名也会下降,还可能引发内部争斗。眼下,就是要按照既定方针,扩大招生,尽可能多地继续从 EE 系口里夺食! 有人说了, EE 系虽然没有院士,也有“准院士”,也有几个有头有脸的人啊。他们能答应吗?主管教学的副院长谭欣然有主意。他说,别看 EE 系貌似强大,他们一个个都心怀鬼胎。而真正主持正义敢说话的,根本就没在领导岗位上。拿系主任向征来说,就是个摆设。他只想着他自己如何保住自己那摊儿,想着怎么当院士,才不会出头闹呢。主管教学的系副主任 许紫琪 呢,因为没有头衔,心理上对权力的依赖性就强。让他负责教学。对谭欣然只能听从。 不是还有一个敢放炮的赵旬教授吗?他自打从系主任位置上退下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对学院的事也不那么关心,只顾自己外面拉投资办公司去了。 这么一分析,谭欣然心里有了数,胆子也逐渐大了起来。 暑假,别人都放假了,谭欣然把朱珠、 许紫琪 等人召集在一起,说要改革教学体系,要增新的专业方向,顺便把别的方向也理一理。 【未完待续】
4728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大学为何设置这么多的学院?
Synthon 2010-8-11 10:03
刘广明老师日前发表了同题博文,俺对此颇有些意见。 刘老师说,耶鲁大学才12个学院,中国大学为啥那么多学院呢? 我倒是要说,要学院干啥呢?管事呗。 耶鲁大学为什么才12个学院?要管的事少呗。 北京大学为什么55个学院?要管的事多呗。 耶鲁大学化学工程学科有15名教师,所以是系的建制,实行的是系-教师直接管理体制。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学科有80名教师,也是系的建制,但管理上很多时候是系-实验室-教师二级管理体制。 天津大学化学工程学科有200余教师,所以是学院的建制。 你要让天津大学采用耶鲁的管理体制,你说这管理能有效么? 相关阅读: 如何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6193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大学为何设置这么多的学院?
lgmxxl 2010-8-10 09:25
学院是一所大学办学的重心所在,是一所大学组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地方,是一所大学最为重要的二级单位。一所大学的水平往往通过其学院水平来体现,学院的管理水平也直接影响大学的办学水平。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美国大学内的教学科研实体学院的设置平均数为 9 个以下,英国大学不超过 10 个。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大学在探索“学院制”的进程中,二级实体院系设置数普遍在 20 个以上,不少学校在 30 个左右,少数学校甚至在 40 个以上。 如:耶鲁大学现有 12 个学院;斯坦福大学有 7 个学院;柏林洪堡大学有 11 个院系;柏林工业大学有 7 个学院;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有 10 个学院;巴黎第六大学(皮埃尔与玛利•居里大学)有 10 个学院(教学与研究单位)。设置学院最多的可能是牛津大学,有 39 个学院(但牛津大学的学院与其它大学的学院有较大差别)。 中国北京大学有六个学部, 55 个学院(系);浙江大学有 7 个学部, 36 个院(系);即便是一些名称为“学院”的大学,里面往往也设置有近 20 个学院;清华大学有 14 个学院,有可能是中国大学中设置学院最少的 985 工程大学(没有详细对比过)。 以上大学的教师人数、学生人数大致相当。 中国大学为何设置这么多学院呢?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关键的可能有以下几条: 第一,中国官本位思想。无论是中国古代社会,还是中国现代社会,“学而优则仕”基本是不变的信条。中国政府、各级官员尊重知识分子的基本方式也往往是给知识作出了封个一官半职。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大问家、大师、大牛等人,基本上都有一官半职,往往是学问越来,影响越大,官级也就越高。这种文化特征,直接影响当代知识分子的选择。大部分的知识分子还是十分乐意去当个学院院长,作为大学校长,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也不得不设更多的学院,以满足学院“大牛”和“小牛”们的需要。 第二,中国团队精神较弱。我们常说“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一群中国人是一条虫”。不管我们是否同意,这一现实是存在的。我们不善于互相合作,不善于互相配合。两个大牛在一起好像基本上难以合作。为了他们的发展,有时学校不得不为他们成立学院,让他们都有个院长当当。因人而设置学院的情况,基本上在每一所中国大学中都存在。 第三,中国大学专业导向较强。建国后,我们一直在学习苏联大学的办学模式,以职业为导向,以专业为中心。每个专业就是一个学院,最多也是三、五个专业成为一个学院。虽然经过 90 年代末的多次合并,但中国专业设置过多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有人戏称中国人建一个厕所需要五个专业的人员,其中至少涉及三个学院。专业多了,大牛们也就多了,都想当院长,校长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就多设学院吧。 第四,中国大学“学部”难成正果。学院设置过多的情况已经引起中国大学领导的重视,终归现代社会是一个多科交叉的社会,学科交叉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必然。只有学科交叉成功的大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中国大学为此开始了一些学院设置新探索。这其中之一就是在大学里设置“学部”成为一种时尚。北京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等很多 985 工程大学开始了学部设置的探索。学部本是一个外来语,在其本来意义上,它就相当于中国大学的二级“学院”。但是,中国大学却对它赋予了新的概念、新的理念、新的追求。中国大学寄希望学部可以实现以下目标:充分实施学科综合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去行政化,实施“教授治校”;平衡大学的学术与行政权力,学部的行政职能和学术职能相对分离,担任学部行政领导职务的人员,不再担任学术机构的职务,学术机构负责人通过竞争产生,从而逐步实现高校去行政级别的目标。但经过一年多的观察,我们发现中国大学的“学部”最多是一种“理性的神话”,而根本不是一种使命的诉求。学部没有实现设置者的理想追求,倒是多了一些学部干部。 中国大学里学院的情况看来既有文化上的原因、体制上的原因、专业设置的原因、资源分配的原因,合并大学里的学院决不是容易的事。只是学院多了,中国大学的里当官的也就多了,去行政化也就难了。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10565 次阅读|1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