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露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花环
pingguo 2020-3-13 16:13
十六年前, 我头上的花环, 跟我一样, 光彩照人。 花环是我唯一的饰物, 我素颜走进婚姻, 走进光海。 花环的美不可描述, 美是无限的事物, 缪斯的琴音。 我的泪水不可描述, 它是红黄蓝白的花环, 花环的芬芳, 芬芳里闪亮的露珠。 十六年后, 我头上的花环, 跟我一样, 光彩照人。 花环的美可以描述: 你我之间, 光阴的语言。 注:读一位朋友的微博,被她的文字感动,写下这首诗。 2020-03-12
个人分类: 诗歌|1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后的闪光:挂在花朵底座上的大露珠
大毛忽洞 2018-1-9 07:44
这株野生植物开花结实之后,已经褪色,一点也不显眼了。但是,现在挂上大露珠之后,又有吸引力了 凡是低下头的花朵,才可以挂上大露珠 看看这个露珠,就像是镶嵌在花朵底座上灯泡 圆看是这样的,凡是原来低头的花朵,都挂上了露珠
个人分类: 留学游学温哥华|2782 次阅读|0 个评论
牵 挂
热度 1 mqr 2013-9-18 11:40
牵 挂 根 牵挂着绿叶红花 牵挂着种籽新芽 大海 牵挂着蒙蒙细雨 牵挂着江湖河叉 只有荒野新坟 把牵挂 深深埋在心底 任轻风叩问 任露珠启发 …… 不再说话
个人分类: 新诗|1993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露珠一世界(图片)
热度 13 wangxh 2013-9-1 22:13
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一组关于露珠的照片,简直美极了、妙极了,难以言表,贴到这里与大家分享。真是任何一种事物可能都是一副奇妙的世界,小小的露珠略见一斑。 露珠在各种表面的形成是不润湿所致。
9498 次阅读|22 个评论
美的定义
pingguo 2013-8-28 16:12
意义 我可以打磨一块玉 却无法在艺术之外吐出一块 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证实 意义,无非是人为的东西 不要为我的沉默难过 它表明我已有所牢记 鲜艳的苹果 不可能成熟到只剩完美 我见过所有的苹果 都包含着自身的阴影 它将坠落,枯萎,烂做泥土 在被遗忘的时光中掏出种子 那属于它的最后的创造 雨 假如可以修炼成雨 尘世之外的雨 我愿意再一次弄脏自己 无需雷电的激励 然后埋首于大地的深处 一滴一滴用时间过滤 露珠 想映照谁就映照谁 想怎么美就怎么美 如何进入这椭圆的弹性之水 终究是个难题 美的定义 无垠的雪地上来了一对天鹅 到这里,天地间只剩彼此 我似乎寻找到美的定义 某种无缘无故的东西,赤裸 所有的思考刹那消失 技法 “我学不会!”在喊出此话之前 暗地里我已抵抗多时 可我并不知道抵抗的是什么 事物都有玻璃的那一面特性 一下子就碎了,洒落一地 混杂着事物的血和我的血。怜悯的血 一瞬间扎一针,越锋利越不觉得疼 就这样这技法到达我的眼 但远没有成为我的手。我想要的是 它在我心里的样子 它应当成为我血液流淌的方式
个人分类: 诗歌|2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松间明月影
uvard 2013-8-3 22:03
夜园 松间明月影, 路上微风静; 草尖露珠晶, 枝头闹蝉鸣。 --鲍毅
个人分类: 随笔小记|3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晨的露珠 - 棋盘山见闻(1)
热度 4 xucq45 2012-8-7 22:28
东北地区的病理生理学教学和科研研讨会每两年举行一次,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轮流做庄。今年由辽宁省承办,会址安排在沈阳棋盘山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头两天受热带风暴影响,一直下雨,第三天天空放晴。清晨起来,在宾馆四周散步,只见各种植物的表面都挂满露珠,煞实好看,忙取出相机拍了起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清晨的露珠 - 棋盘山见闻( 1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quickforward=1id=600030 欢声笑语飘秀湖 - 棋盘山见闻( 2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quickforward=1id=607043 会场内外收获多 - 棋盘山见闻( 3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607180 “天缘顶”上赏美景 - 棋盘山见闻( 4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quickforward=1id=607668 滑草好快活(结束篇) - 棋盘山见闻( 5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quickforward=1id=607678
个人分类: 秀美风光|5204 次阅读|8 个评论
小小露珠
热度 2 rczeng 2012-5-3 10:47
小小露珠
青岛的5月,太阳不到5点就起床了,清晨的露珠在草丛中格外耀眼。露珠在短暂的岁月里,争分夺秒抢在太阳前闪耀登场,每天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小人物何不如此,趁别人睡觉的时候,辛勤劳作,终会有闪耀的时刻。 1 2 3 4 5 6 7
4080 次阅读|4 个评论
葱叶上的露珠!
热度 1 QFL 2011-10-30 09:53
葱叶上的露珠!
晶莹剔透的露珠落在不同植物的叶子上,就呈现出不同形体的妙美 ,这可能是因为各种植物的叶子通常是老嫩有别、大小不一、形状不同、姿势各异的;另外,不同植物的叶子的表面张力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例如,在清晨时刻, 停留在圆鼓鼓的葱叶上的露珠,则密集而细小,又别有一番风味! 1、 2、 3、 4、 5、 6、 7、 8、 9、 10、
个人分类: My Shot|1538 次阅读|1 个评论
稻叶上的露珠!
热度 20 QFL 2011-10-22 08:33
稻叶上的露珠!
清晨早起,去稻田边溜达时,顺便拍了几张稻叶上的露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个人分类: My Shot|2302 次阅读|20 个评论
花瓣上的露珠!(三)
QFL 2010-12-5 09:43
' 把最后一部分 花瓣上的露珠!(三) 的系列照片也传上来。其实,仔细分析起来, 这些照片都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但仍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花瓣上的露珠与雨珠(见 雨润花更娇! 和 花之清泪! )相比,差别是非常大的: 雨珠与花瓣有较大的接触角,颗粒显得饱满,直径较大,而且分布密度稀少;露珠与花瓣也有较大的接触角,但其直径较小,颗粒显得不是那么饱满,但其分布密度却非常稠密 。 3-1 花瓣上的露珠 3-2 花瓣上的露珠 3-3 花瓣上的露珠 3-4 花瓣上的露珠 3-5 花瓣上的露珠 3-6 花瓣上的露珠 3-7 花瓣上的露珠 3-8 花瓣上的露珠 --------------------------------------------------------------------------------------------------------------
个人分类: My Shot|2162 次阅读|5 个评论
花瓣上的露珠!(二)
QFL 2010-12-4 10:47
' 再接再厉,赶紧把 花瓣上的露珠!(二) 的系列照片也传上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2-1、花瓣上的露珠 2-2、花瓣上的露珠 2-3、花瓣上的露珠 2-4、花瓣上的露珠 2-5、花瓣上的露珠 2-6、花瓣上的露珠 2-7、花瓣上的露珠 2-8、花瓣上的露珠
个人分类: My Shot|1847 次阅读|3 个评论
花瓣上的露珠!(一)
QFL 2010-12-3 12:53
' 我为此系列照片写了下面的一首小“诗”,却不知它是该属于 梨花体 、还是 羊羔体 ,或是…? 花瓣上的露珠! 刘庆丰 周末的清晨,早早地就醒了, 却慵懒地赖在床上。 片刻后,窗外传来第一声鸟叫, 多么清脆、悦耳、诱人! 于是,还是挣扎着起来了。 打开门,清新空气扑面而来, 惺忪脑海顿现一片清明! 东方的天空, 微微出现一抹通红, 但夜色还没完全褪去; 昨晚的露水很大, 地面略显潮湿 。 四周静悄悄, 偶尔传来 几句早起人 的 相互问候声。 不知不觉间, 又来到邻 家的小院外。 花儿依旧在开放, 叶子还是那么翠绿; 但 它们 显得有点厚重, 略微下沉。 仔细一看: 原来花瓣上 凝结着 密密 层层 的 晶莹小露珠! ------------------------------------------------------------------- 1. 花瓣上的露珠 2. 花瓣上的露珠 3. 花瓣上的露珠 4. 花瓣上的露珠 5. 花瓣上的露珠 6. 花瓣上的露珠 7.花瓣上的露珠 8. 花瓣上的露珠 9.花瓣上的露珠
个人分类: My Shot|4141 次阅读|8 个评论
悠悠岁月风卷尘
BaoHaifei 2010-10-27 12:30
悠悠岁月风卷尘 鲍海飞 2010-10-27 黎明时 , 你还曾漫步到户外,看缕缕阳光,呼吸新鲜的空气? 你还看那晶莹的露珠,看那小草被压低了的身肢? 黄昏时 , 你还去脚踩深情的大地 , 抚摸一下那嫩绿的柳枝? 弯下身来看一下小草 , 聆听一下小草的气息? 你还会俯下身来,伸出手去,轻轻拨弄一下小草, 看看小草里面是否隐藏着神秘东西? 也许会再重新发现生命的神奇! 这一年,你看了几次电影,和朋友聚了几次首? 一年驴了几次友,又和家人旅了几次游? 高尔夫球好像不是我们的所有,保龄球或许能甩甩臂膀挥挥手, 看了几番天空,数了几座星斗? 这一年,与亲朋好友有几次畅谈,为何颜面总是多愁。 高歌了几曲,还是夜深处独自一人如狼般地吼? 可能都没有。 只因为那一夜,你喝醉了酒。 曾经两眼如神,为何今天却呆若木鸡地行走? 有几次,能够在阳光下昂头行走? 有几次,能够和孩子家人会心微笑,把美好的生活探求? 有几次回忆,青山大海麦浪波, 有几次微笑,忘却额头刻画深深的烙印,忘却渐染缕缕的青丝。 有几次伤感,亲人故,英豪逝,壮年陨。 夜空下,独自行走,别忘了看看天空,别忘了星星在无声看着你,为你指引着路。 秋风中,风在轻抚你的脸,风从何处来? 只因为那一夜,你喝醉了酒。
个人分类: 随想|3517 次阅读|2 个评论
露水的形成机制
sheep021 2010-10-25 14:15
为了回答孩子的问题,查了一下露水的形成机制, 不查还以为自己都知道呢,一查竟然吓一跳:露水的形成机制竟然有以下两种答案: 答案一: 春秋季节,白天和晚上的气温变化较大。白天,太阳照热了大地和空气,地面和树木蒸发出很多水蒸气,到了晚上,大地开始变凉,凉的最快的是石头和树木,但是空气中的热散发地比较慢,空气不容易变凉。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到最先冷却的石头或树木,凝结成小水珠,这就是露水。到了早晨,天气仍然很冷,这些露水还会留在草叶或石头上。 答案二: 对于植物来说草木和根吸收了很多水分,这些水分要通过叶子散发出去,因为白天温度高,叶子散发出的水分立刻蒸发了,所以看不见。夜里,空气变冷,从叶子呼出的水分不会蒸发,变成了水珠,这就是露水。 这两个答案可能都有。但我一直以为只有答案一。 菩提树的 滴水叶尖 ,可以说是答案二的最好解释。 菩提树(学名:Ficus religiosa),是一种桑科榕属(又称无花果属)植物。原产于印度、中国西南部、以及中南半岛。别名有:神圣之树、思维树、毕钵罗树、印度菩提树、佛树、觉树、道树、道场树。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因佛教的创始人 释迦牟尼 在菩提树下悟道,才得名为菩提树(梵bodhivrksa),菩提(梵bodhi)意为觉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陀们还经常在菩提树下思考。 菩提树树姿美观,叶片绮丽,是一种生长慢、寿命长的常绿风景树。滴水的叶尖乃该品种特征,是适应热带雨林而成,此树的根压大得惊人,在早上可以见到树叶分泌出水由叶尖滴下。 另外一种叶子会滴水的热带植物就是滴水观音。滴水观音的学名叫做海芋,其特点是当土壤含水量大时,便会从叶尖端或叶边缘向下滴水,因此又被称做滴水观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97 次阅读|1 个评论
感怀三题
fanquanwei 2010-6-24 22:20
(一) 无言中凝望,等待中迷茫,露珠是清风的幻想。落日熔金,晚霞满天,美丽成一个神话。星星点点,月光皎皎,清寂成夜的暗语。无眠驱迫着我的焦虑,行走在思想的单行道中不知疲惫,我把愿望从一个地方放到另一个地方,忍受着世人对落魄者的嘲笑。晨羲拥抱过露珠留下了晶莹,我拥抱了愿望只剩下了失望。 (二) 期望在我的内觉里融化,意识的海洋里有你的跃动。每天都能听到你无声的呐喊,尽管心力已经消尽,还要重新整装待发,只因你告诉我远方的诱惑。 (三) 当满腔的热情化作阴天的雨,伤心的情便从意志的裂缝里钻出,怀疑的剑将我精神的坚定击穿,彷徨在路上游移不定,无奈将困惑一再打发,寄托感情的物经不起不断摔打,把时间捶扁空间凿穿此时心愿。
个人分类: 原创文学|2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露珠
陈龙珠 2009-11-25 10:19
(2009-11-25 晨摄于上海交大闵行校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91 次阅读|1 个评论
小水滴
pingguo 2009-9-24 16:54
每一个小水滴都有它的故事 从哪里出发 到哪里去 相遇了彩虹或是月光 邂逅了鲜花或是玉石 插上翅膀飞在云朵里 心急的时候从天上掉下来 或是慢悠悠飘飘白雪 之后的行踪谁也不告诉 春天闪亮以露珠 夏日躲进树叶的脉络 秋天甜甜地与果实一处 冬天在河面上成为坚实的自己 小水滴知道宇宙的大 腾云驾雾一路走来 逍遥身见多识广 满盈盈记忆与天地心有灵犀 亮晶晶千里眼穿透你真心 轻灵灵顺风耳听清你心声 你喜爱它的同时它亦喜爱你 象一面镜子直接照见 因为小水滴就在你的身体里 在你的血液里灵魂里
个人分类: 诗歌|282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6: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