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十万个为什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王国燕在Science Communication上发文讲述《十万个为什么》好故事
rubyland 2018-8-8 00:35
近日,中国科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合作,揭示了 现象级科普 图书《十万个为什么》对50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巨大培养作用。文章于8月7日在线发表在SSCI一区期刊 Science Communication 上。 这是目前为止该期刊上中国大陆作为第一署名单位的首篇文章。 1980 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经典版本 诞生于1961年的《十万个为什么》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科普图书,并在半个世纪的检验中成为了中国科普图书和百科全书的代名词。从天文地理到生活常识,这套书用一个个身边问题启发人们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进而形成对基础科学知识的系统化认知。它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满足着读者的科学好奇心,培养了一代代少年儿童甚至成年人的科学素养,弥补着中国学校科学教育的不足,并最终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唯一发行量超过《毛泽东选集》的书。 50 年后的今天,《十万个为什么》作为自然科学类科普图书依然在中国原创图书中位居第一,成为了中国历史中至今未能被超越的现象级科学传播案例。 十万个为什么的出版数据 第一版 第二版 第三版 第四版 第五版 第六版 出版时间 1961 1964 1970 1980 1999 2011 分册数 8 14 21 24 12 18 发行量(百万) 5.8 40 37 30 8 3 每百人占有量 0.88 5 .73 4.52 3.06 0.64 0.22 备注:数据来源于少年儿童出版社 十万个为什么以问题的形式来解密身边的科学,例如“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人是怎么来的?”、“太阳为什么能发光?”、“ 鱼为什么能在水里呼吸?”等等。这些都是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常遇到的问题。而好奇心不只属于儿童,它也是热爱真理之源泉,是探索世界之原始动力。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传记中频繁的把他们走上科学之路的第一步归功于最初的好奇心,强烈渴求“为什么?”爱因斯坦的提出 “我没有特别的天才,只有强烈的好奇心”现已成为格言。 书中的问题不光具有趣味性,还能够有效展开基础科学知识的介绍。 “为什么高压线不会电死鸟,却会电死人?”因为人站在地面上电流会形成回路,并由此开始介绍电压和电流的知识。“为什么我们计数的方法大都是十进制的?” 因为人有十个手指头,并由此展开科学计数的数学知识。在知识结构上,十万个为什么以百科全书的形式涉及全方位系统化的科学。一套十万个为什么的完整阅读,几乎就等于系统学习了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在长期应试教育和灌输式教育的中国,十万个为什么以生动的形式、全面覆盖的内容弥补了学校在科学教育方面的不足。 访谈叶永烈:十万个为什么最重要的作者之一, 从 20 岁一直写到了 73 岁,从第一版写到第六版 作者王国燕是读着《十万个为什么》长大的,她 8 岁时偶然读到这套书深深痴迷于其生动形象的科普内容,竟把整套书熟背下来并从此热爱上了科学和科普。 30 年后她调研访谈了该书的创作团队——少年儿童出版社以及主要作者叶永烈,完成了这篇深度案例分析评论的论文,在国际学术领域首次全面详解了中国 现象级科普 图书 《十万个为什么》。 为国际上了解中国科普图书出版史、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以及科学教育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信息来源。 王国燕继去年在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上发文之后,又一次在 SSCI 一区期刊发文, PUS 和 SC 这两本期刊是 科技传播领域 SSCI 一区仅有的两本期刊。 据悉,此前贾鹤鹏、王作跃等海 外中国学者均已 在 Science Communication 上发过文章,但中国大陆机构作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文章这是目前第一篇。 文章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大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教师王国燕,合作者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杜骏飞教授。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韩国高等研究基金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1075547018792570 中科院微信公众号深度解读:《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成为经典? https://zhuanlan.zhihu.com/p/42731952 “我是科学家”深度解读:这套书,明明只想满足你的好奇心,却悄悄改变了中国 http://kuaibao.qq.com/s/20180926A0A0T100?refer=spider 新浪新闻: http://news.sina.com.cn/o/2018-08-12/doc-ihhqtawx4224733.shtml 中国科大主页新闻: http://news.ustc.edu.cn/2018/0812/c15884a309652/page.htm (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研部 )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25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是读《十万个为什么》长大的
wenhuazhoukan 2013-8-20 22:15
《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 ■尹传红 8月13日,《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座谈会在上海举行,包括国家领导人和20多位院士在内的240余人出席,场面甚为热烈。笔者置身其中,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也是读着《十万个为什么》长大的。”而设在礼堂廊道展台上的《十万个为什么》各个时期的版本,则勾起了不同年龄段的许多与会者温馨的回忆。 “为什么”的来由 著名作家叶永烈是看着《十万个为什么》(以下简称《十万》)“出生”、“长大”的一位科普界前辈,也是《十万》第一版最年轻并且写得最多的一个作者,他同时还是唯一一位参与《十万》每个版本编写的作者。他在2000年时曾经请少年儿童出版社当年负责编辑《十万》的第三编辑室主任王国忠回忆《十万》的编辑经过。 据王国忠回忆:1958年“大跃进”时,少年儿童出版社出书的数量也跟着“大跃进”,比往年增加了许多,但质量同时也大幅度下降。这样,在1959年迎接十周年国庆时,社里竟然拿不出像样的书来。于是,出版社决心吸取“大跃进”的教训,出点有质量的书。编辑们在学校里进行调查,发现学生们爱问“为什么”。 由此,他们从1959年年底开始,便准备着手编一套问答式的大型自然科学丛书。当时,为了给这套书取一个响亮的名字,编辑们想出了20多个书名,写在第三编辑室的黑板上。最后,大家不约而同选中了“十万个为什么”这个名字。这是借用了伊林科普作品《十万个为什么》的名字,也受《科学画报》的“为什么”专栏的启发。 伊林是当时广有影响的苏联科普作家,他那本只有5万字的《十万》初版于1929年,是一部完整、连贯的科普作品。它采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提出了饶有兴味的问题,并进行浅显易懂、富有启发性的解释。跟伊林的《十万》有所不同的是,王国忠他们设想的《十万》是各篇独立的科学小品集,篇幅也比前者要大。 类同于“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十万个”也并非实数,在俄语中它用以形容数量之多。伊林拿来做书名,亦是虚指,它或许又是取自英国作家、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一个诗句:“五千个在哪里?七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 不说话的老师 1961~1962年,《十万》第一版陆续出版,它分为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数学、地质地理、动物8个分册,共收录了1484个“为什么”,总计105万字。 1962年6月19日至7月9日,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建议,给每位共青团中央委员发一套《十万》。胡耀邦说:“每个人要从中学点知识。” 在短短的两三年间,《十万》第一版共发行了580多万册,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962年 3月21日的《解放日报》报道了当时的“盛况”,其中有一段文字这样写道: “许多人写信给少年儿童出版社,热情洋溢地称赞她,用‘爱不释手’来形容自己对这部书的欢喜。少年读者感谢她‘告诉我们知识,帮助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秘密’;有的人更把它称为‘不说话的老师’。” 影响几代人 《十万》第一版一炮打响,并且广受赞誉,令出版社备受鼓舞。与此同时,出版社收到了数千封读者来信。他们提出了5000多个问题,要求给予解答,并收进书里。全面修订《十万》随即提上议程。 1964~1965年,《十万》第二版出版,按学科门类分14个分册,比初版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系统,“为什么”的数量达到了2000多个。在审稿人名单上,出现了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茅以升、苏步青等著名科学家的名字。为保证科学内容准确,还聘请了诸多著名科学家担任顾问,为每个分册审稿。 1970~1976年,《十万》第三版出版。这一所谓的“文革版”分21个分册,为适应当时“形势”加进了很多工农业生产技术知识。 这一版《十万》的封面设计也体现了政治色彩:上方是工农兵高举“红宝书”的形象,下方则是分册名称;而书中对每个问题的回答,几乎都要首先引用毛主席语录和马恩著作。尽管如此,在那个书荒的岁月里,这套大型知识读物还是成了当时许多渴求知识的青少年的精神食粮,8年时间里出版发行多达3700万册。 1980年,《十万》第四版发行。这次修订以第二版为基础,分为14个分册。1993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又编辑出版了10册“续编本”,至此,24个分册全部出齐。这一版卖出了3000万册。 1999年,《十万》新世纪版(第五版)出版,全12册,刷新了三分之二的篇幅,着重补充了诸多新的科学技术内容,涉及50多个学科,包含了3000多个“为什么”,总计300余万字。此外,对每个“为什么”设立了关键词,并编排了索引。这一版至今销售了720多万册。 2013年8月,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韩启德院士担任总主编,一套18卷本、600余万字、7000余幅图片、16开本的全彩色图文本《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这一版《十万》可谓声势浩大:110多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担任编委,20多位中国第一流的科学家担纲分卷主编和副主编,具体负责组织相关分卷编纂工作,40多位院士亲自撰稿。同时还有来自世界各地、各个学科的700多位优秀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参与编写。 作为新中国几代青少年的科学启蒙读物,一套传承科学并且经久不衰的国宝级图书,《十万》已经成为中国原创科普图书的第一品牌。在我国,至今还没有一套科普读物能像《十万》那样经得起如此长时间的检验,并产生了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 《中国科学报》 (2013-08-16 第14版 读书)
个人分类: 科普|10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卢昌海:无穷集合可以比较吗?《十万个为什么 数学卷》词条
热度 2 wenqinghui 2012-9-6 12:18
【文清慧注: 下面是 网友推荐给评论园地的文章 。原文转载自 http://www.changhai.org/articles/science/mathematics/100000/infinity.php 】 无穷集合可以比较吗? - 《十万个为什么 数学卷》词条 - - 卢昌海 - 大家都知道, 自然数 ( 即 1, 2, 3, ...) 有无穷多个, 平方数 ( 即 1, 4, 9, ...) 也有无穷多个。 现在我们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 自然数和平方数哪个更多? 有读者也许会说: “ 这还用问吗? 当然是自然数多啦! ” 确实, 平方数只是自然数的一部分, 而整体大于部分, 因此自然数应该比平方数更多。 但细想一下, 事情又不那么简单。 因为每个自然数都有一个平方, 每个平方数也都是某个自然数的平方, 两者可以一一对应。 从这个角度讲, 它们又谁也不比谁更多, 从而应该是一样多的 —— 就好比两堆石头, 就算不知道各有多少粒, 如果能一粒一粒对应起来, 我们就会说它们的数目一样多。 同一个问题, 两个相互矛盾的答案, 究竟哪一个答案正确呢? 像这种对无穷集合进行比较 ( 即比较元素数目 ) 的问题, 曾经让许多科学家感到过困扰。 比如著名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就考虑过我们上面这个问题。 他的结论是: 那样的比较是无法进行的。 不过, 随着数学的发展, 数学家们最终还是为无穷集合的比较建立起了系统性的理论, 它的基石就是上面提到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即: 两个无穷集合的元素之间如果存在一一对应, 它们的元素数目就被定义为 “ 相等 ” 。 按照这个定义, 上面两个答案中的后一个, 即自然数与平方数一样多, 是正确的。 但有读者也许会问: 前一个答案所依据的 “ 整体大于部分 ” 在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被列为公理, 不也是很可靠的吗? 为什么不能作为对无穷集合进行比较的基石呢? 这是因为, 两个无穷集合之间通常并不存在一个是另一个的部分那样的关系。 比如平方数的集合与素数 ( 即 2, 3, 5, 7, ...) 的集合就谁也不是谁的部分。 如果用 “ 整体大于部分 ” 作为基石, 就会无法比较。 不过, “ 整体大于部分 ” 也并没有被抛弃, 因为在无穷集合的比较中, 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那就是一个无穷集合的元素能与另一个无穷集合的一部分元素一一对应, 却不能与它的全体元素一一对应。 在这种情形下, 数学家们就会依据 “ 整体大于部分 ” 的原则, 将后一个无穷集合的元素数目定义为 “ 大于 ” 前一个无穷集合的元素数目 ( 或前一个无穷集合的元素数目 “ 小于 ” 后一个无穷集合的元素数目 ) 。 这种情形的一个例子, 是自然数集合与实数集合的比较。 很明显, 自然数集合的元素 ( 即自然数 ) 能与实数集合的一部分元素 ( 即实数中的自然数 ) 一一对应, 但它能否与实数集合的全体元素 ( 即实数 ) 一一对应呢? 答案是否定的 ( 参阅 “ 微博士 ”) 。 因此自然数集合的元素数目 “ 小于 ” 实数集合的元素数目。 现在我们知道了在无穷集合的元素数目之间可以定义 “ 相等 ” 、 “ 大于 ” 和 “ 小于 ” 这三种比较关系。 但这还不等于是回答了 “ 无穷集合可以比较吗? ” 这一问题。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会不会有某些无穷集合, 它们之间这三种关系全都不满足。 那样的情形如果出现, 就说明有些无穷集合是不能比较的 —— 起码是不能用我们上面定义的这三种关系来比较。 那样的情形会不会出现呢? 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涉及到数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分支 —— 集合论。 而集合论有几个不同的 “ 版本 ” , 它们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不尽相同。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可以算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不过, 对于目前被最多数学家所使用的 “ 版本 ” 来说,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明确的, 即: 那样的情形不会出现。 换句话说, 任何两个无穷集合都是可以比较的。 二零一二年三月六日 写于纽约 二零一二年六月七日 发表于本站 http://www.changhai.org/ 科学人 对无穷集合进行比较的系统理论是德国数学家康托 (Georg Cantor) 提出的。 康托生于 1845 年, 是集合论的奠基者。 康托的理论是如此新颖, 连他自己也曾在给朋友的信件中表示 “ 我无法相信 ” 。 与他同时代的许多其他数学家更是对他的理论表示了强烈反对, 甚至进行了尖锐攻击。 但时间最终证明了康托的伟大。 他的集合论成为了现代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数学大师希尔伯特 (David Hilbert) 在一篇文章中表示 “ 没有人能把我们从康托为我们开辟的乐园中赶走 ” 。 英国哲学家罗素 (Bertrand Russell) 也称康托的理论 “ 也许是这个时代最值得夸耀的成就 ” 。 微博士 我们在正文中曾经举过一个例子, 那就是自然数集合的元素数目 “ 小于 ” 实数集合的元素数目。 现在让我们来证明这一点。 我们要证明的是自然数不能与 0 和 1 之间的实数一一对应 ( 从而当然也不能与全体实数一一对应 ) 。 我们用反证法: 假设存在那样的一一对应, 那么 0 和 1 之间的实数就都能以自然数为序号罗列出来。 但是, 我们总可以构造出一个新实数, 它小数点后的每个数字都在 0 和 9 之间, 并且第 n 位数字选成与第 n 个实数的小数点后第 n 位数字不同。 显然, 这样构造出来的实数与任何一个被罗列出来的实数都不同 ( 因为小数点后至少有一个数字不同 ) 。 这与 0 和 1 之间的实数都能以自然数为序号罗列出来相矛盾。 这个矛盾表明自然数是不能与 0 和 1 之间的实数一一对应的。 这个证明所用到的构造新实数的方法被称为对角线方法, 它在无穷集合的比较中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返回文清慧:《统 … 论》评论园地首页: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5313-593018.html
个人分类: 评论园地|1722 次阅读|5 个评论
mirror - 避开困难也是个智慧
liwei999 2010-8-12 01:37
避开困难也是个智慧。 (1711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August 11, 2010 08:39AM 这是说松鼠们要挑战自行车不倒的话题(《月亮不掉,自行车不倒》 )。 大约很少有人能理解这个文章的解说。文章的作者大约也不明白自己在哪里跑偏了。该文章中用了7张图,第一张图:月亮,地球,太阳就很有问题。因为那个样子正好吻合了地球围着太阳转,月亮围着地球转的说法。所以就错了。当然这也不是什么事儿,就好比是女孩子不漂亮,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苹果下落的原因和月亮下落的原因可以联系起来,但是文章中的说法不好。尤其是要在后边解释自行车不倒的问题时,这个功课不可缺少。作为一个伏笔,应该说对地面静止的苹果要落地,但是有足够的水平速度的苹果就可以成为地球卫星不落地了。这个足够的水平速度可以具体地算一下。镜某民科,不会算。也不去算,算是知难而退吧。达不到那个足够的水平速度,苹果就要落地。不难想象,水平速度越慢,落地的点就越近,给人们的感觉就是容易掉下来。这个感觉十分要紧。 第四张图沒有用,第五张有些误导。第三张图中,月亮的轨道转轴是垂直于纸面。这个方向很重要。因此,第五张图中解释自行车不倒时不应该是这个图中的画法。与苹果对应的那个轴的方向,按图中的画法,是在纸面内,垂直朝上。 自行车的车把可以使整个车子转弯,作圆周(弧)运动。车子的速度大,拐弯的曲率半径大(比较上面苹果的例子),车子的速度小,拐弯的曲率半径就小。曲率半径小就是苹果抛不远的那个感觉,应用在自行车上,就容易倒车了。 因此自行车不倒的第一因素是车结构上有车把,它可以把倒下的力转移到系统作弧线运动上去。第二是要有个前进的速度,没有这个速度一般不能作弧线运动。当然还要有车轮在地面上不打滑。 就像陀螺的进动一样,力矩不断地改变自行车的运动状态,让它不断改变车轮旋转的方向的说法很不错。但是这个说法如何能与苹果联系起来呢?好在这类实情的解释的失误并不不会带来任何经济上的损失。 自行车不倒与苹果下落的道理必须是一样的。问题在于如何来说。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5086,65086#msg-65086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41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3 19: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