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siggraph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第七届计算机图形和互动技术会展举行
sciencepress 2014-12-12 15:23
2014年12月3日—6日,ACM SIGGRAPH ASIA 2014(亚洲计算机图形和互动技术会展)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这是ACM SIGGRAPH Asia首次在中国大陆举办。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研究领域的世界顶级学者、专家、教授,以及从事相关新兴技术的工作室、研究小组、公司云集深圳,带来了一场学术与产业交相辉映的视觉盛宴。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相关方向的多位编委参加了此次盛会。其中,赵沁平常务副主编带领的北航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胡事民编委带领的清华大学-腾讯互联网创新技术联合实验室、彭群生编委所在的浙江大学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均参与了论文宣讲、海报展示、成果展示等环节。 北航虚拟现实实验室在演示虚拟手术系统,通过操作手术工具,与虚拟人体进行交互 浙大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实验室开发的虚拟表情交互系统, 动画人物 可随着用户的面部动作做出一致的表情变化 优酷视频地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I0NTgzNDIw_type_99.html?f=441074563sf=10405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作者澳门大学吴恩华教授团队也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使用计算机动画模拟和再现中国优秀书法作品《兰亭序》的书写过程(图片来自作者文章)。 该论文引用了《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3 年发表的 Animating Chinese ink painting through generating reproducible brush strokes 一文 ACM SIGGRAPH年会是由美国计算机学会(ACM)的计算机图形学与交互技术专委会举办的、集学术研讨和展览为一体的大型会议,是世界上影响最广、规模最大,同时也是最权威的集科学、艺术、商业于一身的CG及互动技术展览及会议。该年会每年举办两次,夏天在北美召开的ACM SIGGRAPH和冬天在亚洲举办的ACM SIGGRAPH ASIA的论文均发表在顶级期刊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上。2008年以来,六届的ACM SIGGRAPH Asia会议分别在新加坡、日本、韩国、香港和新加坡举办,已发展成为参会人数超过八千人的顶级盛会。 了解最新科研进展,请关注《中国科学》杂志社公众微信 搜索: scichina1950 或 中国科学杂志社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杂志社|3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Siggraph 2012 总结
guhuxiang 2012-9-24 18:40
由于早先时候我申请的UCLA-IPAM暑期学校也正好在洛杉矶召开,而所投Poster进入了semi-finalist,组委会提供travel award,所以就参加了8.4-8.10号的Siggraph 2012。虽然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但一直没静下心来写份总结。这次借实验室组会的要求迫使自己多少写一点,所以就把脑海中一些琐碎的印象写下来。 SIGGRAPH是盛会型的,保罗万象,下面的介绍仅从Science(大类)学生(小类)的角度去管中窥豹吧。 简单介绍: 第39届SIGGRAPH年度国际大会于2012年8月5-9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国际会议中心举行。SIGGRAPH 2012盛会迎来了83个国家的21212名艺术家、研究科学家、游戏专家和开发人员、电影工作者、学生和学者。此外,SIGGRAPH 2012大会的44750平方英尺的展区有来自19个国家的161个行业组织参与展览。共超过1200多位发言人和贡献者,通过各种会谈、研讨、论文、展示、专题报告和播放影片参加会议。更加详细的介绍参见该 网址 。 行程方面: 由于UCLA-IPAM暑期学校和Siggraph会议中间只隔了一个星期,所以在参加完暑期学校后去朱松纯老师组参观了一周时间,然后9.3号下午从UCLA校园搭乘720路公交车直接到了旅馆。旅馆价格在105刀到160刀范围的居多,不过必须用信用卡绑定,不然会在一段时间内直接退掉。预定旅馆越早越好,两人合租一间基本上就不会超出报销范围。在Siggraph大会提供的旅馆列表中入住的话,可以免费搭乘大会专有巴士前往洛杉矶国际会议中心。我是四号入住酒店,五号上午去国际会议中心注册的(国家会议中心就挨着NBA湖人队的主场斯台普斯球馆)。注册流程非常简单,集中在一个大厅里面,一般半个小时就能搞定。大概流程为:去之前将邮件收到的条形码打印出来,在注册柜台的电脑上扫描一下就可以领取你的带有个人信息的纸张和胸牌,然后去merchandise柜台领取衬衫等礼品;假如你是contributer的话(比方说你是评审人员、paper作者、poster的semi-finalist等,提前会收到邮件告知),可以去contributer柜台领取黄色的标识。据说将黄色标识粘贴在胸牌上面,一般会有更多的人搭讪,请教他人也更加获得重视…… 会议议程方面,你可以先在 网站 上制定你的个性化schedule;假如没有特别感兴趣的话就到现场再确定,主办方会发一个小册子给你,里面有每天的安排,你可以随时查看选择。一般同一时间段有非常多的选择:Technical Paper、Poster、Art Gallery、Exhibition、Feather,Animation Festiva等,假如第一次参会的话几乎没有空余时间。参加次数比较多的同志们一般会选择前三天认真参会,后面两天或者一天去当地著名景点游玩……很多人选择最有一天下午离开,所以最后一天下午人比较稀少了。因为我注册的是Basic Conference(150刀),不能听Technical paper,但后来因为一国防科大一老师8号出去游玩,9号离开,所以我借用他的Full Conference(600刀)胸牌蹭听了两天Technical paper,正好我的方向computing graphics的大部分论文集中在最后两天,非常幸运! 技术论文(Technical Paper) SIGGRAPH 2012技术论文从提交的412份论文中精选了94篇,加上直接投TOG的38篇文章,一共132篇。总体上说来技术文章应该还是整个大会的核心, 很多第二次参加Siggraph的主要原因可能就是因为: Social Network+Technical Paper。第一天晚上六点到八点,所有的技术论文作者都必须在Technical Papers Fast Forward中花最多1分钟时间简单介绍自己的论文。因为参会人员选择很多,所以技术论文作者一般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吸引参会者前去旁听——一本正经VS行为艺术;天籁之音VS对牛弹琴……;。论文是基础分,视频展示和英语口语是乘子,一般口语不好的就没什么人去听,影响力和应用率大打折扣。技术论文中出现了大于三篇的有关服装的文章(都出现cloth单独章节了),看来未来几年里虚拟着装必定会大火……全部论文首页组成的 PDF (推荐);部分论文的Fast Forward 视频 。 我投的Poster偏computing graphics,属于图像图形交叉领域。总体上说来,Vision+Graphics的交叉领域在Siggraph中的文章越来越多,从 网站论文列表 也可以看出来。可能传统的纯Graphic中很多方向也遇到瓶颈了,也可能因为交叉领域能作出更多创新性+眩效果的陈国来。不过computing graphics的地位貌似比较尴尬,在social network晚会上有幸认识微软图形组的童欣研究员,聊天中他说了一个笑话:做CV的投Siggraph的话,中了就叫computing graphics,没中就是computer vision…… 下面是我的个人见解(假如有利益冲突,我马上删除): 1、Siggraph文章比较强调两点:吸引眼球的创新性和印象深刻的效果,而理论性则是其次的。这可能跟Siggraph主题为Sicence Art相关,毕竟要照顾大多数参会人员的需求。很多文章理论部分基本上一听就懂,很可能还是现有的技术,所以搞CV的去参加Siggraph还是比较轻松的。Siggraph技术文章更多的像一种工程系统,将很多技术组合起来解决一个新颖的实际问题,然后做出很好的效果。比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ames F. O'Brien的文章: Exposing Photo Manipulation with Inconsistent Reflections 就是利用三维重建里面非常基础的知识(实像和镜像对应点连线共灭点)来判断图像是否造假。这些来源于生活的文章还有一篇-微软的Sudipta N. Sinha - Image-Based Rendering for Scenes with Reflections ,大致工作就是利用多幅图像消除目标物中的倒影,比方说油画中倒影室外的场景。 2、Siggraph中应用到的技术相对于CV或者ML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比方说这一届Siggraph中有不下六篇的文章核心技术是CV中火过很久了的MCMC和Manifold Learning。 3、Siggraph文章影响比较大。这次碰到很多参会的中国人,问我是哪的,我说中科院自动化所,他们看上去都比较惊讶,以为自动化所没有搞图形的, 但是实际上我们所还是有一个小组搞图形的(不是我们组,本人也算是搞CV的,算是去Siggraph蹭听)。作为对比, 母校北航计算机系的一位博士生(bin wang)中了一篇Siggraph, 感觉很多参会者对北航另眼相看。从目前来看, 可能Siggraph算中国图形学俱乐部的一个入门槛吧。 4、现在的Siggraph文章增多了,有些论文还是有点水分的。我听了computing graphics方向上大概5篇技术论文的报告,感觉有其中三篇名副其实,但有两篇我感觉有点失望。第一篇: What makes Paris look like Paris? 核心非常像CV里面提取特征点然后分类, 作者只是把特征点换成特征块而已, 有点像bag of words。创新性不怎么够,有点标题党的嫌疑, 报告当场也被人质问了, 显得比较尴尬。不过他们实验倒是做的很充分,工作量比较大,这也许是他们中Siggraph的原因吧。第二篇: Binocular Tone Mapping, 本来是我最期待的一篇文章,因为我最近的工作就是tone mapping。但听完报告后感觉很失望, 个人觉得作者有点玩弄概念的嫌疑, 结果不甚理想, 主要卖点跟tone mapping不相关。 海报(Poster) 今年海报总共收取133篇(投稿数目不详), 其中13篇进入semi-finalist, 5篇进入finalist, 3篇获奖。相对于技术文章来说, 海报容易的多, 主要是看创新性, 工作量影响不大, 但是要一定的结果证明创新性。 假如海报主要工作是学生完成的话,可以报名参加ACM Student Research Competition。假如进入semi-finalist的话, 就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比方说准备PPT或者其他演示器材在海报现场为评委(这一届是四个评委)讲解, 进入前三可以到Siggraph大会上做报告等。 Semi-Finalist可以有很多优惠: 获得500美金的travel award; 注册费用便宜四分之一; 即使注册Basic Conference仍然能获得大会光盘(125刀)和Social Network晚宴(100刀?)。 Social Network 相对于CV界来说, Graphic貌似更注重交流合作, 体现在方方面面。Siggraph大会设置了很多小会场让同一国家或者同一大洲的学者聚集一堂进行交流, 会场餐桌上也随处可见不同肤色拿着电脑进行交流的群体。晚上的活动更是丰富多样, 小群体小聚,大群体大聚。中间一晚上还有一个Social Network晚宴(实际上可能称作甜点派对更合适点), 在一个超大酒店举行, 不同国家的学者济济一堂, 人山人海。我在这次晚宴上也认识了很多国内图形学界的领头羊,也基本上弄清了国内图形学几大山头: 浙大CAD实验室和微软亚洲研究院领跑, 代表人物有浙大的鲍虎军、周鲲和亚研的郭百宁、童欣; 清华、中科院深证研究所也都不错, 代表人物有清华的胡事明教授; 新秀国防科大现在也有两篇Siggraph等。 这里 有一个中文博客描述世界范围内图形学研究中心的分布,不保证全面和准确性。 下面是我个人观点: 1、即使是国外的学者,也很看中Social Network,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关系网。很多人参会更多的是见见一些合作者或者好朋友。我觉得Siggraph值得其他会议借鉴的地方有两点: 第一是每次会议都能把这个领域的几乎所有的牛都召集起来, 所以参加一次会议基本上就能看见所有的牛(虽然能够结识的就几个人)。就中国来说, 亚研图形组所有研究人员, 大概十三到十四个人全部参加; 中科院深圳研究院图形组也几乎全部到齐; 上述山头的代表人物基本上都参加了。最无语的是听这帮人说他们基本上每年都参加……第二点就是可以让学者有很好的机会结识一些产业界的朋友, 使学者知道产业界需求, 同时能更快的将自己的技术转换为产品。 2、合作交流很重要。Siggraph需要新的Idea, 所以需要不同大脑的思维碰撞; 需要大量工作支撑, 所以几乎每一篇文章都需要很多人共同合作才能完成。而相对来说CV届则更多倾向于个人工作。 据说很多Siggraph(或者Siggraph Asia)文章基本上都是第一作者提出一个idea,然后就邮件联系几个好友或者实验室人员从一开始就合作, 直到论文截稿。另一方面, 审稿中或多或少会受到亲疏因素影响(耳闻,算潜规则吧)。所以说, 广泛的关系网比较重要! 3、视野和合适的环境相对于年级和年龄来说可能更重要。举一个例子这一届的的第一作者就是浙大CAD实验室和亚研联合培养的研一学生, 他和他和作者的idea、初步结果经过亚研老师的改善和包装,最后发表。 同样的例子适用于上面提到的北航的bin wang, 请查看她的 homepage 。关于 视野 ,这里还有一篇博文,大二就写书,同时还在MSRA和HULU实习过的清华学生写的,也许能给我们些许触动。 突然发现写的有点多了, 就不介绍Art gallery 和 Exhibition了。总之,这次Siggraph大会获益颇多吧, 不仅是自己方向上是找到一些共同研究的学者, 拿到一些视频资料; 更多的是对图形学领域的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补充一点: 个人感觉Siggraph的技术文章其实没有传说中那么高高在上, 为什么中国人投的却比较少(几大山头除外)? 第一个 可能是工作倆比较大,准备周期比较长, 所以不中的话风险相对高一些。但我个人感觉更多的是因为很多人不熟悉Siggraph (针对CV界来说)。 我用中文搜索Siggraph, 很少介绍性的博文……希望这篇博文能稍微揭开Siggraph的红盖头. 该篇博文同样可以在 这里 看到。
63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与大牛合作
LiangliangNan 2011-9-15 15:38
注 : 本文主要分享图形学研究中的一些点滴体会,若对其他学科不适用或者您有其他观点和建议,请 email 至: liangliang.nan@gmail.com ,我们一起探讨学习。 博士毕业快三年了,在这段时间里有幸和图形学领域的几个大牛接触,并合作做 paper ,实为幸运之至。得蒙老板错爱,建议我写篇文章,总结自己在同大牛们合作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以便和同部门的同事、学生们分享。说来惭愧,自己在“与大牛合作”方面做的并不好,体会不多。再者,自己文笔太差(不然当年高考后咱可能就是个军医了 O( ∩ _ ∩ )O )。万难之下,请教了若干同事和学生,虽尽全力,也仅能提供一些零碎的片段,希望对新进入这个行当的新兵们有所帮助。 一、 基本功 英语 。和大牛们展开国际性科研合作,英语是必要的交流工具,听、说、读、写,对各个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当然,国际合作的过程本身就可以极大地提高这些技能。 编程能力 。图形学是一门重视实验的学科,有了新的想法,新的方案,必须通过实现算法将处理后的结果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需要扎实的编程基础和极强的动手实现能力。可以说编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能否顺利执行。 相关软件 。要完成一篇论文(或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要用到多种软件,比如编程工具( Visual Studio , Qt ), Office (汇报和交流工具), Photoshop (图片处理,编辑), Premiere (视频制作,编辑), 3D Max 和 Maya (结果渲染,展示), Latex (论文写作), SVN tool (协同工作),等等。很明显,一个对这些软件全能的选手在项目实施中效率会高出很多。关于这些工具的使用,可以参考 Research Tool 相关的文章。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你必须得全部掌握这些软件才能研究图形学,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发挥每个人的优势。 二、 交流 珍惜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一般来说,和国际上领域内的大牛(或访问教授)合作的机会并不多,而能够和大牛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一般来说,最基本的合作交流手段主要以 email 为主,也可能会采用视频电话会议的形式。但是和面对面交流相比,这些手段的效率确实低下。因此,当这些大牛来访时,一定要珍惜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我的经验是,只要他办公室的门不是闭着的,都可以去找他探讨。 寻找研究问题 。大家都说“解决问题难,找问题更 ( 最 ) 难”,的确如此,寻找研究问题对所有的研究者来说都是最核心和最关键的课题。根据目前的个人经验,好的 topic 大多都是经过很多轮的讨论,或者 n 多次实验后才确定的。对于新入行的新手来说,千万不要等着大牛们或导师下达任务。一般来说大牛们学生多,交流多,新的想法可能也多,但是未必有一个现成的给你做,即使有也未必适合你的特长或者兴趣。一种比较积极的方式是由你来 push 他们,哪怕是很小的想法,找他们讨论,让他们去思考。你的很小的想法或许能够激发大牛的想象力,经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和思维碰撞,提出一个为你“量身定做”的好的研究问题。我想这或许就是不同研究背景的人合作容易出成果的一个原因吧。 平等交流,直奔主题 。大牛之所以是大牛,是因为他们“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多”,他们经验丰富,视野开阔。在我们眼里,他们就是权威,而我们从小的习惯就是“做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因此在和大牛们交流的过程中容易迷信权威,说起话来提心吊胆。实际上大可不必,大牛们生活经历丰富,一般都会比较 nice ,其讲话做事也都较为坦率直接。因此,当你和大牛们的意见相左时,可以分析想法产生偏差的原因,如果确定自己是对的,你完全可以挑战权威,据理力争。当然,你可能需要做一些实验,或者读些文献,找到能说服大牛的“理”。如果连自己也拿不准,在这种情况下,还是相信大牛的经验,毕竟他们经验很丰富。总体来说,要坚持真理,不要迷信权威。 三、 项目执行 坚信选题,坚决执行 。一旦论文选题定下来之后,就不要随意更改,“这山还望那山高”是要不得的。坚信自己的选题,寻找新的(至少是好的)的解决方法。一个好的研究者总是不遗余力的通过各种途径去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有效的,总是不断地去寻找新的更好的解决方法。 及时反馈 。图形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一个新的想法必须经过验证才有可能被同行接受,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花很多时间编程,以验证先前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否奏效。在大多数情况下得到的结果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完美,甚至有明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会不停地修改方法,调试程序,非要得到近乎完美的结果才汇报给合作者,这有点类似“只报喜,不报忧”。更高效的做法是将你发现的问题及时地反馈给大牛们,以便他们帮你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寻找更好的解决途径。你当然可以分析这些问题,提出你的结论和改进方案,但是务必尽快反馈给合作者。在汇报时,切忌遮遮掩掩,要充分地暴露问题,要有截图(有些时候不同角度的局部放大图更为有效),以帮助合作者们尽快地理解问题,发掘问题产生的原因。 细节的把握 。国际合作中通过 email 交流最为普遍,写邮件时具体技术细节的把握也比较重要。例如项目合作者中可能会有两个大牛,再有一两个同辈的。在回复大牛的邮件时技术细节应该少一些,毕竟大牛主要是掌舵的,他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你是怎么推导某某公式的。而对于同辈的,应当是以技术细节的交流为主。请不要着急: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成长,慢慢地新兵会逐渐变成老兵,你也会完成角色的转变,变成“牛”,最后成为“大牛”。 发送附件? 图形学实验的输入和结果主要是 3D 模型、图片或者视频等多媒体数据,在向大牛汇报实验结果时最多采用的方式就是截图,一般来说几页的幻灯片可能就有几兆,这么大的附件通过邮件附件发送是很不明智的选择。首先,某些邮件系统对大附件的支持不好,动辄就下载不了,或者邮箱撑爆。另外,通过附件传送不便于这些材料的组织管理。我自己一般采用 FTP 和 SVN 来传递这些文件,只要把附件按文件夹组织好,邮件中只要给出链接即可。当然,更多的工具例如 Google document , wiki page 也是不错的选择。 四、 和大牛们交朋友 最后,我想说,大牛也是凡人,同他们合作并不只是为了做 paper 或者做项目,和他们成为朋友,更多地交流思想,交流生活和人生的经历,更能有助于提升自己,促进你们的合作。
6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奇文共赏析:mean-value-coordinates instant image cloning
w52191114 2010-8-13 02:19
奇文共赏析:mean-value-coordinates instant image cloning 2010年2月12日 cvchina 3 条评论 MVC instant image cloning siggraph 09 的文章。流行的gradient domain的图像编辑,比如无缝粘贴,纹理交换,拼接,HDR动态范围压缩等等,最后都要解一个 poisson方程 。线性方程式个数等于像素的个数,当图像变大时,线性系统变得异常消耗资源,缓慢无比。这个论文论点是:将 poisson 方程 转换成 laplacian方程 ,然后再用 mean-value-coordinates 近似求解。整个问题就变成了插值问题,问题复杂度变成了O(m),m是要粘贴图像外轮廓的像素数。算法极其简单,伪代码不到15行,完全可以实时的交互运行。 论文链接 , 项目链接 。
个人分类: cvchina|5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全景拼接
w52191114 2010-8-13 02:14
siggraph09 PathMatch : 在图像中匹配最相似区域,在图像编辑里很有用,比如super resolution(超分辨率,比如那篇super resolution from singel image),retargeting(智能裁剪缩放?不会翻译),completion(图像补全),reshuffling(图像洗牌??)等等。但是匹配的速度是个问题,这个论文用随机采样的方法把速度提高了20-100x。主页上的视频很炫。 human computation :人计算,不是云计算,也不是刘慈欣在三体里描写的人体阵列计算机。很伟大的想法。来自 Luis Von Ahn 。利用人类生活中智能活动的副产品,特别是游戏,来为人工智能提供最好的原始数据。代表作品:大名鼎鼎的 recaptchas ,和不那么有名的 gwap 。google也采用他的技术,比如 Google Image Labeler 增强现实之哈利波特 :简单的增强现实应用。 最后是几个漂亮的全景拼接: http://blog.360cities.net/a-few-great-panoramas/?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60-cities-blog+(360+Cities+Official+Blog)utm_content=Google+Reader http://att.newsmth.net/att.php?p.179.1039753.887.jpg
个人分类: cvchina|20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至炫立体影像,去死吧,愚蠢的3D眼镜
w52191114 2010-8-13 01:33
至炫立体影像,去死吧,愚蠢的3D眼镜 2010年1月26日 cvchina 6 条评论 啥也不说了,直接猛击进去看视频吧。眼泪哗哗的。一定要看啊。 http://gl.ict.usc.edu/Research/3DDisplay/ The system works by projecting high-speed video onto a rapidly spinning mirror. As the mirror turns, it reflects a different and accurate image to each potential viewer. Our rendering algorithm can recreate both virtual and real scenes with correct occlusio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perspective, and shading. 此技术来自 USC ICT ,获得了 siggraph2007 Best Emerging Technology 。 作者之一是 Paul Debevec ,siggraph97 低动态图像(LDR)创建高动态图像(HDR )的发明人。 Rendering for an Interactive 360 Light Field Display SIGGRAPH 2007 Papers Proceedings SIGGRAPH 2007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rew Jones Ian McDowall* Hideshi Yamada** Mark Bolas*** Paul Debevec USC Institute for Creative Technologies *Fakespace Labs, Inc. **Sony Corporation ***USC School of Cinematic Arts Achieving Eye Contact in a One-to-Many 3D Video Teleconferencing System SIGGRAPH 2009 Emerging Technologies SIGGRAPH Papers 2009 Conference Proceed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