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气候变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当科学遇上权势
jiazuoz 2010-4-18 18:53
上周五,丁仲礼院士在礼堂做了题为《气候变化及其背后的利益博弈》的演讲, http://news.gucas.ac.cn/Detail.asp?Newsid=18305Cid=3 主要观点可以总结为: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并不是导致气候上升的主要原因;全球变暖不等于地球灾难;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其实是在新的国际大背景下,各个国家利益角逐的一个竞技场。 以前我一直是相信人类活动导致气候上升的主要因素,几乎没有任何怀疑,因为我能看到的新闻报道,主流科学观点都是这样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无果而终(准确应该是无实质性成果),也看到一些新闻评论或者是转载的国外评论说是中国的不合作导致这样的局面。这个时候我还是相信主流的科学观点,因为IPCC的报告是上百个科学家得出的结果呀。直到不久前在科学网上看到一篇报道说北大学者质疑IPCC:气候非变暖而是进入暖期限,这时我还想科学本来是允许质疑的,绝大部分的科学家的观点还是认为气候变暖的,而且人类活动是主要因素的。直到上周五听了丁院士的讲座我才开始真正有了质疑。 这次讲座让我开始另外一层意思的思考,当科学沦为政治的筹码,这是不是科学家和科学的悲哀呢?我觉得科学本应该有自己特立独行的精神,那就是求真实事求是地研究自然界的规律,而不是充当权势集团的狗头军师,为了维护部分人(或者部分国家)的利益伪造数据,以偏概全和偷换概念。政府应该有科学家作为其执政顾问,这是必须的,因为政府人员不是什么都懂的专家。但是,作为顾问的科学家要做出无愧于道德良心的建议,他提出的方法和观点应该是建立在认真和科学的研究之上的,而不是用自己专家的身份,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忽悠大部分无辜的人民。 反观当今我国的科学现状,维护权势部门利益而昧着良心说话的伪科学家大有人在。比如哪里有发生什么XX灾害了,于是马上有专家出来说,这种XX是上百年一遇,或者这种XX是人类目前无能为力的,或者说这种XX的预测具有不准确性;于是有人评出当今三大毒瘤:贪官污吏、黑心商人、无良学者。看看吧,现在什么人都能敢称专家了,有些时候这个词甚至有些嘲讽侮辱的意思。 当科学遇上权势了,这个本应该非常高尚的职业显得那么脆弱。有些以这个职业为生的人唯恐没让上级满意,有些人蝇营狗苟混得一官半职就为了进入那令人向往的权势俱乐部,这个时候什么实验、数据、可靠性、原理、在他们心中还有什么地位呢?造假抄袭等各种学术腐败还能让他们觉得有半点羞耻之心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75 次阅读|3 个评论
是谁导致了地震频发?
王惜宝 2010-4-17 11:38
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几十公里厚的由地壳层和地壳层下面的约两千公里厚的液态地幔层和直径约八千多公里的地核组成。在茫茫宇宙中,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就像一层薄薄的棉被包裹着地球,大气层的成分和温度变化直接决定着地球的冷暖!地核、地幔、地壳、大气层及与包括太阳在内的宇宙空间之间保持着一定的热平衡,组成一个相对的热力学平衡体系。在这个平衡体系中,一旦某一个环节的热平衡被破坏,必将引发其它环节热源性热力学反应!本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与现在的地震多发具有直接的关系,气候变暖可能从以下三个方面促发地震的发生。 ( 1 )地表大气层温度升高,会导致地壳层散热速度变慢,必将引起地壳层温度升高,从而引起地壳层内部热应力的上升,这可能是引发多地震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材料热应力计算可以发现,如果地壳层温度持续升高,所引起的地壳层热膨胀应力是非常巨大的,加上地壳层由岩石组成,塑性较差,难以通过柔性的塑性变形释放内应力,一旦内应力积聚到一定程度,产生剧烈的地震甚至造山运动只是迟早的事。 ( 2 )说远一点,地壳层温度的上升还会引起液态的地幔层温度的升高,从而导致地幔层的热膨胀以及热流动的加剧!就像水温上升,水内部流动会加剧一样(不均匀温升所致)。这种地幔层的不均匀热膨胀和热流动也会挤压地壳层,从而导致各种地质板块的移动,加剧地壳内应力,促发地震的发生! ( 3 )地表大气层温度升高,会引起地表更为剧烈的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这种环流是否也会挤压各种地质板块,加剧地质构造应力,从而促发地震? 我不是搞地球物理的专业人士,是否还有更重要的因素影响地震我不太清楚。我是搞材料研究的,我只是从把地球看做基本的材料结构做上述分析。但是从物理角度看,材料就是物质,地球也是由物质构成的,它们应该是相通的。 地球温度升高,是地球熵增加的表现,从热力学角度这就是地球老化的征兆。 而大量的能源使用把本来沉睡的矿物能、生物能变成了热能之外,还增加了保温性较强的二氧化碳气体,改变了大气层的成分。这是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的罪魁祸首!另外,人类对大量钢筋水泥的建筑物和宽广沥青路面的需求,也把更多的太阳能留在了地球表面,这也加剧了地表温度的升高! 地球本是人类的母亲,但人类的欲望却在不断催她衰老!不过,如果地球要升温 500 ° C 才消亡的话,人类可能在她升温 3 ° C 的时候就无法生存了!所以,人类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样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地球上才能走得更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0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丁仲礼先生的讲座
wucongyi 2010-4-16 18:12
2010年4月1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先生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礼堂做了一次极为精彩的讲座。很遗憾,由于下午有课,直到下课后才去听,讲座已经过了一多半。丁先生以科学详实的数据揭露了西方发达国家的阴谋,即为中国的发展设置障碍,利用其技术优势谋取新的发展战略优势。观点深刻,推理有利,逻辑严谨。当时,鼓掌震得手都红了,很久没有听过这么精彩的报告乐,也很久没有这么发自真心地赞叹一位科学家了。丁先生不仅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文素养也很好。回答提问时不仅耐心,而且,以理服人,并不以权威自居。丁先生,正真的科学家,向您致敬!!!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IPCC可信吗?“过度宣传”气候变暖的威胁?
杨学祥 2010-2-24 12:01
IPCC可信吗?过度宣传气候变暖的威胁? 2010年02月23日 09:59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一直是个声誉卓著的机构,但如今却面临着空前大量的批评意见。   最近,美国《科学》杂志将对IPCC的各种批评和评论意见分为五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报道。   1、喜马拉雅冰川何时消失   IPCC在2007年报告中涉及气候变化影响的一部分,包括关于亚洲一章的声明中(见报告第493页)中称,喜马拉雅冰川正在以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冰川都要快的速度在迅速消失,并且有可能性在2035年之前消失,如果地球继续以目前的速度变暖,这一天将有可能更快到来。但这一说法受到了印度政府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的质疑,报告认为,喜马拉雅地区的许多冰川不退反进,还有一些冰川则保持着目前的稳定状态。该报告的结论首次在2009年11月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一位加拿大的冰川研究专家在给《科学》杂志的一封信中认为,IPCC在2007年报告中认为喜马拉雅冰川有可能很快消失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IPCC主席帕乔里一开始为IPCC辩护,称印度政府的报告为伏都教的巫术科学,与该国政府中的科学家之间开始了一场争论。但在1月20日,IPCC的领导班子在仔细研究了这个问题后,发表了一个声明,为在这个问题上未能很好地行使IPCC信誉卓著的程序而表示歉意。专栏报道对此评述道,澳大利亚人对这一失误也进行了猛烈抨击,正如一些新闻记者和博客博主所指出的那样,11月在《科学》杂志上撰文的记者帕拉瓦班戈拉,曾在2009年年底向帕乔里指出了这个错误,但直到2个月后IPCC才发表了更正声明。   2、非洲作物产量会否减半   英国《泰晤士报》网络版是最早提出这一预测为错误的,称这一断言是至今为止所出现的最重要的问题。博客博主理查德诺斯对该问题进行了详查,称IPCC的综合报告中反复重申了这一观点(该报告对三个工作组的报告进行了总结和概述),其结论是建立在模糊不明的科学依据上的。气候变暖将如何影响到非洲的农业,IPCC的报告比包括英国斯特恩评估在内的其他任何预测估计都更悲观,此外,英国气象局强调了对非洲作物生产力预测的不确定性。   2009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文章随后在54篇论文中被引用,《科学》的研究表明,即使用最低端的23个气候模式,到本世纪末的热带地区,以历史记录上最热的季节作为未来许多地方的标准,小麦和水稻产量也将受到灾难性的影响。   3、灾害损失评估有无根据   1月24日,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在时隔三年之后,重提了IPCC报告中的灾害损失评估问题,报告中称,世界各国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所受的经济损失急剧上升。该论断所依据参考的是英国灾害研究专家罗伯特缪尔-伍德的一项研究,IPCC还引用了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环境科学与政策教授罗杰皮尔克的研究结果。报告称,为了强调气候变暖进一步恶化经济的事实,报告不仅从科学文献中选用了得出该结论的论文,而且还引用了皮尔克论文中的具体内容。   IPCC辩称《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报道是在进行误导,并且毫无根据,忧思科学家联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对此持相同观点。但皮尔克在对IPCC的辩护进行反驳的文章中称IPCC的反应是一种糟糕的表现。   4、亚马逊雨林有多敏感   即使降雨稍有减少,多达40%的亚马逊雨林也有可能会受到极严重的影响,2007年的报告中称。英国保守派报纸《泰晤士报》称此论断为假想臆断,指出得出此结论所参考的是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一份未经同行评论的报告。但IPCC报告中引证了其相关论点的一些森林科学家也出面为40%亚马逊雨林受气候变暖影响的声明辩护。   5、主席的利益冲突   去年8月2日《纽约时报》的报道中披露了关于IPCC主席帕乔里薪水的资料以及他在印度经营的能源研究所的情况。德国《明镜报》发表的一篇专栏文章中,皮尔克与汉堡大学经济学家理查德托尔、气候学家汉斯冯斯多赫说道,IPCC需要采取类似于联合国或美国联邦机构那样的利益冲突指导准则,如果能照此办理的话,帕乔里将不再适合领导IPCC。他们指出,帕乔里似乎并没有任何违规行为,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没有任何规范IPCC成员和领导人在利益冲突方面的行为准则。   IPCC未来何去何从   《华尔街日报》对目前这种状况发表评论文章称,科学家们担心,对IPCC2007年报告紧锣密鼓的批评指责声正在损害IPCC报告在公众心目中的可信度。《华尔街日报》没有提供支持这种担忧的相关数据,但耶鲁大学和乔治梅森大学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发现,被调查者中认为全球变暖正在发生的从2008年的71%下降到了2010年1月的57%,目前还不能确定这是否与IPCC目前的问题有关系。   IPCC面临来自政界人物的批评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在喜马拉雅冰川的有关数据资料被披露后,英国绿色和平组织负责人呼吁帕乔里下台,美国怀俄明州共和党参议员约翰巴拉索和其他一些人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前美国阿拉斯加州州长萨拉佩林在最近对公众说道,对包括北极熊在内的濒危物种名单所作出的保护工作都是建立在这些全球变暖的研究结果之上的,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一连串如骗人万灵油那样的科学结论。   2月2日和4日,IPCC发布了两个文件,阐述了其原则和程序,并宣布说对于我们所知道的和所不知道的,科学界和全世界都可以相信IPCC能够如实地提供情况。但这两个文件并没有广泛宣传,目前还不清楚它们是否能够产生任何影响。公共关系不是我们的强项,IPCC第二工作组副主席、卡内基研究所的生态学家克里斯菲尔德对《科学》杂志如此说道。   近期《自然》杂志登载了气候科学家的一组短文,文章提出了各种改革建议,包括从根本上对IPCC这个国际气候组织进行重组和调整,改革其运作程序,加快其气候报告出台的速度,或以维基百科式的机制代替之。《卫报》近期的一篇文章也列出了一些可供选择的改革建议,很多人认为,IPCC如今已经变得过于庞大和臃肿。   美国《国民评论》(The National Review)杂志评论道,因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IPCC的下一个报告可能不会有多大意义,他们认为,由于科学家对气候变暖威胁的过度宣传,全球变暖的惊险游戏看起来似乎正在走向终结。 【编辑:蒲波】 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10/02-23/2133011.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0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球在打摆子
liangjin 2010-1-14 01:17
地球最近忽然变得焦躁不安,极端气候不断,热起来热得憋气,冷下去冷得要命。 人们问这是咋啦? 不是说地球变暖了还是新的冰河期到了? 怎么今年冬天这么冷得这么出格?年年在说百年未遇,怎么全让咱们赶上啦?小帅哥要我参加讨论,虽然我会解一些方程,但大气物理和地球物理懂得不多,就随便谈点看法吧。 我只能说:地球在打摆子。 打摆子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学名叫疟疾。病因是由蚊子传播的疟原虫进入人体所致。间天或者三天定时发作,发病的时候先是发冷,浑身直打哆嗦,盖几层被子都止不住。然后发高烧,烧到要昏迷。退烧后象正常人一样,不过很虚弱。到了下个周期再次发病,周而复始。打摆子在古代叫瘴气,没什么办法治,只靠自身抵抗力捱过去。现在有奎宁等特效药,加上卫生条件改善,已很少有人得这个病了。 我小时候在农村时很不幸得过这个病,那时缺医少药,乡村的赤脚医生只有红药水、紫药水。公社的医院在若干里之外,除了走路,没有其它交通工具,病重去不了。只能靠自己的抵抗力捱过来。病愈后好长时间才恢复元气。 地球忽冷忽热,肯定是病了。那么什么病?怎么治?有治吗?从症状上看很象打摆子。好,如果是打摆子,要治得话要对症下药,找出疟原虫。这疟原虫是什幺?那应该是破坏地球健康机体的恶虫。说到这里,不由打了个寒颤,是人类吗?不会吧!我们内心千遍万遍不同意。然而,不管我们同不同意,不管我们愿不愿意,事实上,人类的活动已经严重干扰了地球正常的新陈代谢。君不见,人们越过越舒服,越过生存适应力越低,越过消耗的能量越多,越过制造的垃圾越多,从而,越过地球越不能忍受。有人说相比地球的年龄,人类工业的发展才上百年,只是一个 , 可是这个 却消耗掉地球成千上万年的积累 。 好吧,退一步,就说疟原虫是人类的某些恶习。那么消灭疟原虫指望不上外星人给我们送奎宁。只好靠我们自身的免疫力。也就是说,人类必须改掉自己的恶习。 然而,我不敢乐观,似乎人人都明白这个重要性,却很少人肯放弃已享的舒适和方便。最好别人节制,自己依然挥霍。哥本哈根会议可窥一斑。值得担忧的是这种无控制的扩张很象癌细胞的行为,比疟原虫坏上千百倍。 如果不能遏制这种向地球无休止的索取,其结果是和地球同归于尽。 寄望于人类的警醒!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5037 次阅读|9 个评论
天,咋这么冷?(转老蒋)
antiscience 2010-1-8 07:28
Alice:  天,咋这么冷? Scientist:  气候变暖吗! Alice: 噢,是这样子啊。 (据老蒋博客改编)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气与人开了个玩笑
sheep021 2010-1-4 12:25
暴雪冰封内蒙古列车 1400人被困17小时         2010年1月3日18时,内蒙古地区突降大雪,由哈尔滨发往包头的1814次列车行至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贲红至商都县18公里处时,被大雪围困在大山沟中,积雪厚度高达车顶,车上1500余名旅客被困。武警救援现场。 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刚刚落幕,大家正在商量如何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当口,老天爷给大伙儿开了个玩笑:暴寒、暴雪、冰封,呵呵。奇怪了,这个球球到底是变暖了还是变寒了呢?真热假寒,还是真寒假热?内寒外热,还是内热外寒?还是有寒有热,寒热不均? 全球气候变暖莫非是皇帝的新装? 虽说天气与人开了个玩笑,但他却不敢与中医的五运六气开玩笑:终究没有逃过中医五运六气的手掌心。 不知道气象部门是何时才预测到这次大寒潮的,但根据五运六气,则提前数年,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只要有人按照这个方法去推算)就可以预测到这次寒潮,这个张焱老师有过解释: 2009年是中医运气学中所说的太乙天符之年,全年气候变化特别剧烈,尤其是在六气的终之气(即从小雪至大寒的时段)里,主气与客气均是太阳寒水,两寒相加,寒大举,寒邪盛,寒潮不断袭来,使外感病与心脑血管等内伤病的发病率大幅度增加了。人们应该避寒防寒,充分休息,合理饮食(保证热量的供给),千万不要过多发汗哦!(见: 又见太阳山的雪景 ) 如果说这个博文是最近刚贴出来的,其实张老师在年初发布的博文中已经 预测今年的气候变化与发病特点了,她说:气候变化是有规律的,我们的祖先发现并总结了这个规律,以六十甲子纪年为一个周期循环,很了不起的。了解和分析气候异常变化对人体疾病的影响作用,是中医天人相应观的体现,只是现在许多人都不太知道了。 2009年 的气候变化特点及发病规律 二、本年度的气候特点及规律 因是太乙天符的年份,会出现一种气候独胜的现象,全年气候变化将会特别剧烈。特点是会出现一年四季阴雨天气增多,尤其是上半年会以阴云、雨水、雾霾偏多的天气为主,日照较少; 下半年气温偏低,以寒冷气候增多为特点。 春有大风的灾变,秋有肃杀冷雨太过气候变化。常常会在大雨之后出现大风,在大风之后出现暴凉、气温骤降的反常天气。气候异常变化在中部地区表现明显,灾变涉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隅。容易发生大雨暴雨、泥石流、狂风、沙尘暴、冰冻、暴风雪等灾害。 三、本年度的发病特点 由于气候变化剧烈,寒温骤变,容易流行腹泻、霍乱(中医病名),寒湿太胜,人们易患腹满、身体肿胀、痞闷浮肿、四肢寒冷厥逆、肌肉酸痛、善怒、筋脉拘急痉挛等病。涉及的脏腑是脾、胃、肝等。 三、本年度的发病特点 由于气候变化剧烈,寒温骤变,容易流行腹泻、霍乱(中医病名),寒湿太胜,人们易患腹满、身体肿胀、痞闷浮肿、四肢寒冷厥逆、肌肉酸痛、善怒、筋脉拘急痉挛等病。涉及的脏腑是脾、胃、肝等。 一年中六气分步(每四个节气为一步)气候、物候、病候的情况如下: 1、 初之气(大寒日至春分前):寒去春来,春风较多,风起云涌会导致风雨交加的天气增多,常常在大风之后会下起冷雨。这一时段,由于气候变化剧烈,对人容易引发各种出血性病变,如鼻出血、咯血、吐血、皮下出血,以及脑出血等。还会导致全身筋脉拘挛,腰脊四肢关节强硬、活动不利,身体沉重,筋脉肌肉萎缩无力等病证。对于患有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极其不利,尤其要注意防范因气候异常变化而引起疾病急性发作。 2、 二之气(春分日至小满前):由于天气转热,雨水不断,气候特点是湿热相结,容易发生温疫大面积流行,波及范围很广,可能引发大面积相同症状的强烈传染病(此与 2003 年时段的情况相同)。现在禽流感疫情又有抬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3、 三之气(小满日至大暑前):天气降雨量多,寒湿气候明显,感于寒湿的病证会增多,易致身体沉重、浮肿、胸腹胀满的病证。 4、 四之气(大暑日至秋分前):天气寒热交替,湿热薰蒸,出现雾霾。容易发生热病、突发出血症、疟疾、心烦满热、腹胀、浮肿等病。 5、 五之气(秋分日至小雪前):天气突然转凉,气温骤降,寒流不断袭来 ,容易导致感冒等外感病暴发流行。 6、 终之气(小雪日至大寒前):天气寒冷,大雪不断 ,易患关节炎、腰椎痛等病。 张老师的预测水平还不错哦,期待发布新一年的运气分析。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2693 次阅读|5 个评论
冬至
xbyang 2009-12-22 21:48
冬至   今天是冬至。早上,看见了小区草坪上的白霜。这是冬天的礼物。这是我今年看到的第一场霜。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霜也难得一见了。我的家乡在四川,记得小的时候,霜期很长,每年冬天两三个月都能见到霜。那时每天早上起床,就能看到屋顶和菜地上的霜。而现在,霜也成稀罕物了。   儿时的冰期也同样很长,每天早上水田里都有薄冰,小伙伴们会捞一些冰来,敲打成各种形状,然后用嘴吹出一个洞来,用草绳拴起来,挂在柱子上,也算一种冰雕吧。这样的冰雕可以保存两个小时,就慢慢化了。而现在,冰箱里虽然常有冰,田野里的冰却成稀罕物了。   儿时,每年冬天都有几场大雪,还时时在梦中出现幼时冒着大雪上学的情景。虽然大雪让上学变得艰难,我们还是很喜欢漫天雪花的感觉。而现在,雨夹雪也成稀罕物了。   四季流转,给我们以不同的风景。如果世界都只有夏天,那该是怎样一种单调呢?伟大的文明和伟大的文化都产生于季节的变化,过热的气候会让文明渐渐堕落。社会的发展也何尝不是如此呢?过热的经济产生了一堆虚幻的繁荣,人们变成了一堆为钱奔忙的蚁族。能不能停下脚步来反思一下呢?气候要降温,人类的发展也要降温。   人类的贪欲就像我们排放的二氧化碳,让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热。改变气候,要节能减排;改变社会,也要节欲减排,尤其要让那些贪婪的权贵节欲。在统计局的数字里,社会在高速发展,人们却越来越不幸福,因为我们的身边已经没有美丽的风景,这个风景就是社会的人情味。金钱已经让人们变得越来越癫狂,美好的道德情操逐渐变成了传说。 远在丹麦哥本哈根的气候会议已经落下帷幕,那场注定没有结果的政治秀虽然不能逆转气温上升的现状,总归吸引了我们关注的目光吧。关注,总比不关注好吧;做些努力,总比不做努力好吧。我们不能沉溺于2012那样的末日情绪,日子总得继续向前吧。做点努力,就算给自己一些希望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塌下来谁顶着?
dema1947 2009-12-20 07:48
马 德 俗话说,天塌下来有高个儿顶着这其实只是普天下小个儿们天真而又善良的愿望。 个子高有个子高的优势,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信息灵通,不等天塌下来,他们早就未雨绸缪,打造诺亚方舟,在为自己的出逃做准备了。在天塌地陷,海水倒灌的灾难时刻,方舟是一个美丽的梦想。但是,方舟可不是为天下生灵准备的。高个儿们打造方舟,除了他们自己,大概顶多再带几个MM,如此而已。 总之,高个儿们才不会顾及那么多,他们顾及的是自己。 这是电影《2012》给人的印象,也是刚刚闭幕的哥本哈根会议的真实写照。 天不会塌下来,但是地球会变暖,海水会上涨,物种会灭绝,这是有可能的。刚刚闭幕的哥本哈根会议讨论的就是这个严重问题。 问题很严重,高个儿们很生气,争论很激烈。争论什么呢?他们争论的焦点是谁的个子更高,天塌下来到底该谁顶着。温家宝说:为了人类的幸福,各国领导人应该负起责任。但是各国领导人不听温家宝的,他们都想把责任推给别人。 所以,会议的结果是令人沮丧的。有报道说:气候峰会最终协议初稿未提减排目标,过去的会议还说说《京都议定书》之类的空话,现在是连空话也懒得说了。 一位叫弗雷德.辛格的美国环境科学家出了一本书,题目是《全球变暖毫无由来的恐慌》。他的意思是说,气候变化是自然规律,是有周期的,工业排放与自然规律比,是起不了决定作用的。真希望老天有眼,不要和咱们过不去。 最担心的是,不等全球变暖,冷战先打了起来。所谓冷战就是找个理由说事儿,目的是限制别人,发展自己。冷战的理由,可以是意识形态,可以是文明冲突,也可以是宗教矛盾等等。科学预测也同样可以拿来说事儿,如果说气候变暖是排放造成的,那么就必须减排,减排能不能挽救地球且不管他,但是在客观上限制发展是必然的,这正是冷战所需的一把利剑。 冷战不是大战,但绝对是一种灾难。哥本哈根会议已经吵得一塌糊涂了,事情将怎样演变,我们拭目以待。 新华社最新消息:经过彻夜谈判,当地时间19日早晨8时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席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宣布《哥本哈根协议》草案未获通过。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7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地球变暖坏处多吗_不见得吧
emlyn 2009-12-14 10:01
现在一些气象宗教 科学家 动不动就搬出地球变暖灾难论 加上 美国 大片抓住这个假说 发其财 大拍灾难片 搞的世界闻暖变色。 可 历史 却告诉我们 每次地球变暖都给生物带来巨大的好处。稍微读一下地球生物史就知道地球每次的生物繁荣期都在温暖气候时期 温度比现在高的多。举个例子:恐龙时代就是温暖期 co2含量为现在5倍 按气象宗教学家说法 生物早该灭绝光了!可结果呢?丰富的食物造就了生物的大繁荣连巨大的恐龙都衣食无忧 。 气象宗教学家为了赚更多经费 最近一直忽悠的很起劲 要不政府怎么会批钱养他们?他们主要的论点如下:1.海平面上升 升高5度 海面就要涨70米!{吓死人} 2.瘟疫横行 人类病死 3.生物灭绝90%最代表是北极熊 4.粮食危机 先看看第一条 1.海平面上升 升高5度 海面就要涨70米!大家都知道6000年前 地球经历了一个温暖期 平均温度刚好比现在热5度左右 暖湿气流覆盖全中国 温暖的连内 蒙古 都有大象 海平面怎么样了?不好意思 让气象宗教学家失望了 海平面只比现在高30厘米(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数据) 就连我的家乡宁波这个滩涂都没给淹还孕育出了灿烂的河姆渡文明 海水也没倒灌 要不怎么种稻子?。为什么结果会差这么多 且不说气象宗教学家胡乱夸大事实 他们忘了 地球变暖了冰是化了 但空气的水蒸汽也大量增加 干旱的地区下起了雨 植物多了 内陆难道不会形成湖?土壤难道不会储存水分?植物难道不会储存水?这些新现象难道不能大量抵消冰层融化出来的大量水?就拿中国来说 3000年前 罗布泊就是个大湖拜温暖期剩余的水 西域出现大量国家 可现在呢?因为地球冷了 西部没雨了 连罗布泊都干了 成了不毛之地。 再看第二条 2.瘟疫横行 人口锐减 且不说现在医学多么发达 我随便举个例子 就拿 印度 来说 热带 卫生习惯极差 按气象宗教学家说法 印度 人早该病死光了 可事实是什么? 印度 这种满地粪便 人牛混住的国家 人口都快赶上中国了。居医学界的统计 每年因为寒冷死亡的人数是炎热至死人数的80倍 主要原因是冬天 屋里屋外温差大 冬天对老年人 脆弱的心 血管是致命的。就拿本人来说 30多岁可我夏天从来不生病 倒是冬天 春天这种寒冷天气 经常感冒 气管发炎。 第三条:3.生物灭绝90%最代表是北极熊 更是荒唐了 地球6500万年前给行星撞了整整几十年没有阳光 生物也不到灭绝90% 难道温度升高5度 地球生物就不会适应 都热死了?就拿6000年前来说 地球不是比现在温暖5度嘛没见得什么大灾难 连北极熊都活的好好的 要不它现在还能成气候大会的吉祥物?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 说 美国 的一个地方棕熊不冬眠了 都是地球变暖害的!我看了一口水差点喷屏幕上 大家都知道动物园的狗熊就不冬眠 温暖了野生狗熊冬天可以活动了 狗熊高兴都来不及 谁愿意整个冬天跟个死人一样睡半年?这种对狗熊的大好处 在气象宗教学家嘴里居然成了大坏处。 4.粮食危机 说是地球变暖了 粮食大减产 人都得饿死。这条更是笑话了 空气中暖湿气体多了不毛之地都下雨了 植物的粮食Co2多了 难道植物反倒不长了?就拿中国来说 最近5年气温涨了一度 大气CO2含量多了点 结果呢 年年大丰收今年又来了一场大雪 可以预计明年又是个丰收年。最近7年 中国的植被整整增加了一个台湾省面积 不是因为我们多种了树更多是老天帮忙。地球变暖对中国好处大大多于坏处 期盼地球再暖和点 6000年前丰美的中国西部北部将重现人间 中华文明迎来第2春。 至于为什么 欧洲 国家为什么老跳出来说变暖灾难论 主要原因因为变暖 气流可能改变 欧洲 可能新的沙漠开始形成(这叫自做自受),并且向 意大利 、 西班牙 、 希腊 和 土耳其 扩展 而非洲 萨哈 拉大沙漠倒将成为丰美的大草原 次要原因 欧洲 国家科技比不上 美国 人工费很高 既无科技优势又无人工优势 资源也没有 本地的传统工业几乎都给新兴工业国(中国是其中老大)挤垮了。传统工业生意都快给别国抢光了 工厂都关门了 那还会有大排量? 别说减排30%就是减派50%都可以。 从 欧盟 角度出发 再不变招限制下美国和发展中国家 欧洲这些强国估计都要沦成2流国家了。而环保产业欧洲是最发达的 你以后买技术和设备都得问我进 忽悠的越恐怖 发财越大! 欧洲这招阴啊 即限制了美国和发展中国家 还可 大发 气象财 而且还能博得拯救地球的好名声 真可谓是一箭三雕。 美国就不吃这一套 带个空头文件去气象大会转一圈 表示地球环境美国是关心的 多减排点?门都没有! 如果地球第一的美国科技研究出地球变暖 就要带来大灾难 还会这么不积极吗? 有些网友说我论点没根据 我特地补充下资料:以下是气象专家 李佩成访谈一部分 1)在寒武纪泥盆纪大间冰期地球气候非常温暖,特别是石炭纪是古气候中典型的温湿气候。当时在中国,全国都处于热带气候条件下,森林茂密,形成大规模的煤层。 2)在6000年前的全新世温暖期(下面有中国科学院网站里面的数据图 平均温度比现在高4度多吧),现今非洲的 萨哈 拉大沙漠当时为大草原;青藏 高原 中国的西北部降水非常丰富,湖泊水面比现今高出8~60米; 古代 四大文明古国,正好诞生在这一时期。 3)在图6中显示的公元600~1050年,是我国最长的一段温暖时期,比较风调雨顺,(这对盛唐的出现不无关系 而明末正好处于一个小冰河期 饥民暴乱 瘟疫横行 明朝 灭亡 野蛮游牧民族统治中国 中华文明没能度过这一难关 跟上欧洲 进入工业时代 在这之前中国一直是世界科技强国)。 4)在千年和百年尺度上 气候变暖 ,往往是全球严重自然灾害较少时期。 (气候数据图就不发了 有兴趣大家可以去看 中国科学院网站里面的文章 http://www.igsnrr.cas.cn/kxcb/dlyzykpyd/qybl/200808/t20080827_2113959.html )
个人分类: 风水杂谈|3936 次阅读|3 个评论
全球暖化中的科学角色 (转)
刘振辉 2009-12-13 19:45
个人觉得该文不错,转载供大家分享。 全球暖化中的科学角色 (转) 刘仰 科学被视为揭示真理的手段,相信科学、依赖科学是人们面对很多问题时的选择。然而,在全球暖化的话题中,科学所扮演的角色令人困惑。科学对于全球暖化的描 述真的都是真理吗?全球暖化的事实是明确的,但是,对于全球暖化原因的解释,科学一次次让人看到功利性的一面,看到科学与利益集团的勾结,从而使得人们对 以科学的名义所做的决定或相关事情产生怀疑。这种怀疑也是哥本哈根大会上口水战的原因之一,并且很可能令这次大会难以获得真正的成效。 先说远一点的事情。地球的温度并不是一直稳定的,在一个长时间段内,地球气候的冷暖变化是一个正常现象。比方说,史前时期,地球曾经很冷。科学家说,那个 时候白令海峡都是陆地,印第安人的祖先就是在那个时候通过陆地到达了美洲。那一时期的海平面比现在低很多,如今被海水淹没的很多地方,那时都暴露在阳光 下。再比如说,大约4000年前,大象等动物在我国黄河流域都有分布,因此,那是一个比较温暖的时期。竺可桢先生分析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记载指出,中国历 史上气温的变化呈现一个周期性。竺可桢指出的气温变化周期也暗合了国运国势的变化。例如,两汉之后气温开始降低,造成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形成南北朝分裂局 面。唐朝整体上处于较为温暖的时期,从而造成南进北退,形成唐朝辽阔的版图。从唐朝后期开始,中国的气候又开始逐渐变冷,到南宋前期达到最冷的峰值,下雪 线南移到桂林一带。总体上说,历史上在中国范围内,只要气温降低,北方民族就不断南下,对中原文化造成威胁和分裂局面;只要气温变暖,中原文化的版图就容 易扩大,形成强大的中原统一政权。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的一个规律。 因此,气温的变化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中国极为丰富的历史记载,其积累的效果使今天的人们能够发现和理解这个规律,但至今还缺乏对于这个规律自然原因上的研 究。欧洲的历史记载比中国弱得多,近代以来,欧洲人一般只能通过考古,发现历史上诸如冰河期之类的气温变化长周期,这种长周期是以千年或万年为单位,而很 难像中国这样获得对于以百年为单位的小周期的认识。长周期对于现实社会的意义不大,短周期的影响则比较明显。因此,当欧洲工业革命200年来的气温呈现逐 渐暖化的时候,欧洲科学在探寻原因的时候,便出现众说纷纭的局面。一部分欧洲科学家缺乏中国历史上对于气温变化短周期的认识,便会忽视对于短周期根本原因 的探索,而集中于这200年的特殊原因,有些时候容易夸大特殊原因的影响。另一些欧洲科学家似乎也意识到到气温变化的短周期现象,他们又会因为其他原因而 否认二氧化碳这一特殊原因的作用。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曾经揭露,为了反对全球暖化的观念,美国政府指使一些科学家选择性地采用气候数据,发表科学论文,从而否认气候变暖是二氧化碳造成的结 论。这个现象的背后,是因为科学已经同石油能源、汽车、航空等利益集团紧紧结合在一起,成为利益集团的附庸。在真正的科学结论难以达成共识的时候,一部分 科学便成为被利益集团豢养的婢女,令人怀疑这些科学结论的真实性。戈尔获得诺贝尔奖似乎是对那些科学功利主义的批判,同时也表达了这样一个含义:气候变暖 的真正原因是二氧化碳这一观点,已经被全球认可,已经成为真正的科学见解、科学结论。因此,未来人类的大政方针应该建立在这个科学认识之上。 然而,哥本哈根大会召开前不久,一个意外的插曲,使得人们对于这种看似确定无疑的科学观点又产生了怀疑。11月中旬,距离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前不久,有 电脑黑客获得了多名世界顶级气候科学家的电子邮件和相关文件。上千份的文件被电脑黑客公布后,人们发现,这些世界顶级气候科学家在十几年的时间里,随意对 待气候数据,甚至篡改对自己研究结论不利的数据,以证明气候变暖的原因完全是因为二氧化碳。这一事件被称为气候门,它很自然地让人怀疑,二氧化碳造成 全球变暖可能是一个故意的谎言,至少含有夸大的成分,以达到其他目的。然而,正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全球媒体对于气候门并没有深入探究,而是不 约而同地采取了冷处理方式,这一事件在主流媒体上,退出了热点领域,彷佛没有发生过。 世界主流媒体在各国政要的言论氛围中对于气候门的冷淡,并没有使人们忘记这一事件。加上哥本哈根大会上针对减排问题呈现出的利益纷争,让人们有理由怀 疑,二氧化碳造成全球暖化,拯救地球最后的机会到底有多少确凿的证据?其中是否有夸大的成分?既然当年科学家为了利益集团可以否认二氧化碳对全球暖化 的影响,现在的科学家们难道不会因为利益集团同样夸大二氧化碳对于全球变暖的影响?一系列事实也给人们的这种怀疑提供了依据。发达国家面对拯救地球最后 机会这样的口号,并没有表现出多少真诚,而是不断斤斤计较,甚至明目张胆地将低碳经济作为继IT和房地产之后下一个经济增长点。那么,他们到底是真 的担心地球,还是把危言耸听当成要挟,当成另一个巨大的发财机会?如果说戈尔揭露的利益集团是石油能源等企业,那么,现在掌握低碳技术、清洁能源技术 的企业或国家,难道不是又一个利益集团? 对于人类历史上气候变化的长周期和短周期的现象,科学家们并没有多少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尤其是对于以百年为单位的气候短周期现象,我们至今看不到揭示其原 因的研究结论。以唐朝、宋朝来说,它的气温变化显然不能用二氧化碳来解释。有意思的是,宋朝的人口大量增长,煤炭和石油在宋朝开始大量使用,宋朝科学家沈 括说,石油的前途不可限量。但是,宋朝恰恰是一个气温下降的阶段。因此,二氧化碳对于气候确实会有影响,但是,二氧化碳作为人类活动的结果,它与自然规律 的气候短周期是怎样的关系?科学没有给出任何结论。反而,人们只看到科学与利益集团的公开调情,在西方政府主导下,西方科学毫不羞愧地表现出有奶便是娘 的媚态。在发财的驱动下,西方科学正成为利益的婢女,财富的仆人。西方社会唯利是图的本性,某种程度上把好事变成了坏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二氧化碳 对于气候变化确实有影响,但影响到何种程度并不非常明确,气候门是令人产生一系列怀疑的原因之一。 西方发达国家迫不及待地拿全球暖化说事,逼迫不发达国家听命就范的露骨做法,在低碳经济、碳货币等财富憧憬的背景下,对于不发达国家来说,显示出 发达国家对于不发达国家不怀好意的担心。加上西方国家几百年来一贯的恶劣表现,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这一口号越看越像是欺诈,因为,西方国家早已失去了 诚信。即便减排真的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由于西方国家信用的破产,并且至今还在试图拿低碳再次大发其财,如同快要翻船落水了,还有人在抢黄金,就算抢 黄金者说的是对的,谁还能相信抢黄金者的言辞?对于抢黄金者的鄙视,使人们产生这样的心态:大不了一块死,有钱没钱的,面对死亡都一样。因此,哥本哈根如 果达不成任何有实际意义的共识和约束,根本原因在于西方发达国家道德信用的破产。唯利是图者永远只能是小人,不可能担负起领导世界的责任。而西方科学在全 球暖化的问题上,也显示出科学尊严的堕落。连科学都不可信,我们还能信什么?都是唯利是图惹的祸,它会将人类引入深渊。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换一个角度看气候变暖
cswen 2009-12-8 21:16
换一个角度看气候变暖 迎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 (本文选自今年7月由冶金工业出版社的拙著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前言中的一段,并略加修改) 温景嵩 (2009年12月8日写于南开园) 对于全球气候为什么变暖问题,我们也提出了和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论断完全不同的见解。全球气候之所以变暖照道理说应该是热源增强了。然而二氧化碳并不是热源,大气活动的热源主要来自太阳。因此,这次全球性气候变暖主要的因素应该归因于太阳辐射的新的周期性增强,其主要原因不应该是非热源的人为增加的二氧化碳作用结果。此外,与这次地球变暖同时,太阳系中其它星球也在变暖,这更加证明目前太阳活动确实在增强。最后,按照人为增加的二氧化碳理论框架下的气候模式计算出来的我国近百年来平均气温变化进程,只能得到一个线性增加的趋势,而算不出两个周期性的冷暖变化。应该强调指出,我国近百年来平均气温的变化确实存在两次周期性的冷暖变化,亦即在整个20世纪我国的年平均气温确实曾经历了两次变暖和两次变冷时期,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它应该成为检验一切气温变化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人为增加的二氧化碳理论框架下的气候模式既然无法计算出这种冷暖周期性的变化,(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他们的模式无法算出在20世纪还发生过两次变冷时期,(这很好理解,根据人为增加的二氧化碳理论的本性,它只能解释变暖而无法解释变冷的现象),因此,这就只能说明他们那个计算机里的气候模式并不代表地球上真实存在的气候系统,无法令人信服。此外,对于气候变暖是否是一场大灾难,我们也与IPCC持完全相反的见解。IPCC认为是,我们认为不是。至少根据我国两千年来的文明史,可以证明当气候变暖时,农业就发展,社会就发展,国家就强盛。反之,当气候变冷时,农业就萎缩,社会就退步,国家就衰败。就是对于正在实现工业化的我国现代社会,气候变暖也必然同样是发展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好时机,千万不可错过。当然,我们不反对节能减排。相反,我们赞同大力开展节能减排。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确实存在另外两种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因此,必须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和开发新能源的工作,才能使我们应对好这两种危机。总之,面对这次气候变暖,IPCC就好像那个童话中的牧羊孩子大喊:狼来了!狼来了!我们却觉得来的并不是狼!而是解决三农大问题的极好机会。真正的气候上的狼一定会来临,那就是跟在这次变暖的后面气候再次变冷。我们认为,这次气候变暖不可能像IPCC所预言的那样,会持续一百年甚至到几百年。根据我国近百年来平均气温存在两次周期性的冷暖变化事实,根据我国近百年来降水变化存在三十到四十年周期变化的事实,根据我国树木年轮研究所发现的我国近三百二十年来气候存在八次周期变化的事实,我们的预测则和IPCC所预测的相反。我们认为:用不了一百年和几百年,至多三,四十年后气候就必然会再次变冷。那时,真正的狼,亦即真正的气候危机就会到来。未雨绸缪,我们以为现在就应当做好准备,以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能顺利地度过未来那场真正的气候变冷带来的危机,从而让他们有一个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以上这些内容就构成了本书的第二部分。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8525 次阅读|4 个评论
北极冰川在哭泣
xbyang 2009-10-21 15:26
  全球气候变暖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最明显的证据就是极地冰川开始大面积融化。9月1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北极考察,当他看到一些冰川因融化而呈现光秃秃的面貌时,感到非常震惊。潘基文表示:与世界上的其他地方相比,北极变暖的速度要快得多。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来遏制这一趋势。   9月2日,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将1000个小冰人放置在了德国柏林一家音乐厅的台阶上,小冰人慢慢融化成水。活动的组织者希望此举能引起公众对气候变暖和冰川消融的关注。9月3日,英国《每日邮报》公布了一张挪威北极地区冰川融化的照片,照片中融化的冰壁内出现了一张可怕的脸,融水成为这张令人恐怖的脸留下的伤心泪。   拍摄冰川哭泣照片的摄影师是环保人士迈克尔诺兰,拍摄地点是奥斯特方纳冰川。这片冰川面积超过7700平方公里,是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中最大的一处冰川,同时也是北极地区最大的冰川之一。十多年来,诺兰每年都会来到奥斯特方纳冰川,考察冰川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动物生态的影响。结果,诺兰发现,冰川面积每年都在减小,而且缩减趋势越来越快。   连续三天有关北极的新闻告诉我们,全球气候变暖是真实存在的,冰川就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受害者之一。而冰川融化之后,紧接着人类和其他生物也将成为受害者,因为全球冰川的消融将带来洪水、泥石流、海平面上升等系列灾害。   世界自然基金会最近发布了气候报告《北极气候反应:全球性影响》,对北极气候和冰川的变化加以关注。这份报告显示,北极地区的气温升高速度是地球上其他地区的2倍,可能造成大洪水泛滥,影响全世界25%的人口。这份报告还指出,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很可能因为冰川融化而上升1米以上,这是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结果的2倍以上。   北极地区的天气变化预计将造成包括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在内的气温和降水变化,从而严重影响到这些地区的农业、林业和供水系统。随着北极气候继续变暖,冻土将会日益融化,并以惊人的速度向大气中释放出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这将进一步推动全球气候变暖朝着不可逆转的方向发展。   北极逐渐融化的冰川也使得隐藏其下的丰富能源显露出来,同时也为全世界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新的捕鱼区将随之开放,新的航海线也将开辟,一些欧洲国家到太平洋的航海线将大大缩短。不少国家已经从北极冰川中的融化中看到了发展的机遇,他们希望在北极发展能源、交通和渔业等产业。甚至有人担心,这些新机遇可能引发北极资源的明争暗斗,最终可能爆发可怕的战争。   虽然北极冰川融化带来了发展机遇,但是这对于北极上的一些生物(如北极熊)来说不是什么好消息,这意味着它们的生存领地大大减小。现代产业的繁荣还使得北极这一纯净之地可能遭遇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比如,1989年3月24日,埃克森石油公司的瓦尔德兹号油轮在阿拉斯加湾北部的威廉王子湾附近触礁,约5000万升的原油泄露。这次事故使这片水域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大量的海洋动物和海鸟遭受到了灭顶之灾。   欧洲空间局的科学家通过卫星监测获得的数据分析称,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北极冰层迅速融化,海冰覆盖面积已降至300万平方公里。在过去10年中,北极海冰面积以每年10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减少。近年来,北极冰层融化的速度不断加快。此前科学家曾预测,北极冰川到2070年几乎会完全融化,还有科学家估计,这个时间可能是2040年。   欧洲环境机构的研究表明,现在北极冰川的体积仅仅是20世纪50年代北极冰川体积的一半。也就是说,在短短的50年间,北极冰川已经融化了一半。该机构预测,到2100年,随着海平面的上升,从伦敦到雅典将有400多万欧洲人面临着被洪水吞噬的危险,损失将达到2万亿欧元。由此看来,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北极冰川融化将带来的毁灭性灾害,而不是一心想着如何去抢夺那里的资源。   环保人士诺兰表示,哭泣的冰川应该引起人们的思考。他希望最近拍摄到只是一个偶然的自然现象,不希望全世界所有的冰川都开始不断哭泣。如果真的是那样,冰川附近的居民和沿海居民的生命财产就岌岌可危了,到时哭泣的就该是人类了。如果我们不想看到世界性灾害发生的那一天,那么现在就应该努力通过减少碳排放等措施来遏制全球气候变暖。
个人分类: 未分类|56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气候变暖对我国有怎样的影响
fanxiaoyingz 2009-7-6 11:32
气候变暖对我国有怎样的影响 我曾经和几个读博士的同学讨论气候变暖对我国气候的影响问题,大家各说各的,但是都不太全面。现在,夏日的热浪似乎胜过往年,由此我又想起了这个话题。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由于气候变暖会使得气温上升,大海的蒸发量有所增加,所以,相应的其它地区或者海洋的降雨量会相应增加。这意味着热带风暴将比以前更加频繁,强度也会比以往增加。也意味着大陆尤其是一年四季都是季风气候的中国大陆的降水量会增加,所以南方的灾害性天气会有较多的增加。 第二,气候变暖使得内陆地区大陆性气候更加明显,热季干旱现象更加明显,干旱面积比原来增加,可能从原来的暖温带秦岭以北向秦岭以南发展。按道理说,降雨量增加内陆应该更加湿润,但是具体情况应该相反。原因是什么?原因是由于高温蒸发量比原来增加的更多,高温使得空气的相对湿度很小,所以更加干燥,所以北方地区干旱时间会延长,干旱面积会增加,干旱灾难会加重,干旱引起的水源短缺会更加突出,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第三,气候变暖会使得北方和整个中国的降水变率大幅度增大,因而灾害性天气会大幅度增加。由于空中水汽很多但是没有条件形成降雨,但是一旦降雨的气压条件和气温条件形成,就立即会形成大幅度、大强度、大面积的灾害性降雨。所以形成泥石流、水土流失和混涝灾害的可能性大幅度增加。水灾和旱灾几乎同时大幅度增加,是必然趋势。 第四,气候变暖会使得温带的气温升高幅度比热带明显,造成温带气压和热带气压的压力差减小。这样一来从热带向温带输送水分的能力会大幅度减小。所以温带气候趋于更加干燥,而热带地区夏季的降水量反而会增加。 第五,气候变暖会使得季节交接时期的灾害性天气增加,而在夏季则干旱地区增加。由于温度高,空气相对湿度小,但是空气中的绝对湿度大,所以在其后变换季节,当温度降低的时候,空气的相对湿度会陡然增大,形成暴雨。 第六,气候变暖使得冬季北方地区的空中水分增加,所以出现雨雪天气的概率增加。有可能冬季成为雨雪天气的多发期。因为雨雪增加,就有可能形成一种冬季反而更加寒冷的假象,而且雨雪地区因为北风吹拂的影响,雨雪带向南方推进,就象 2007 年末和 2008 年初一样。其实是冬季降雨带南移的结果。 第七,气候变暖会使得海平面上升,海洋面积增加,所以蒸发量增加,从而会使得全球的降雨量增加。这样,首先受害的地区是华北平原、江南平原。而东北平原可能在气候变暖中获利。 第八,气候变暖对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热点地区会有一个较大的调整和变动。 以上所说,只是初步研究结果,希望大家多多参与讨论。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5120 次阅读|4 个评论
全球变暖,植物也要找地方乘凉
xbyang 2009-5-19 08:53
  不要以为只是人和其他动物怕热,其实植物也很怕热。而且,植物为了躲避太热的地方,它们的后代会随着风慢慢向凉爽的地方迁移。一些原本生活在炎热的低纬度和低海拔地区的植物也开始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转移,希望寻找到赖以生存的凉爽之地。 全球变暖驱赶植物迁往高处   全球气候变暖改变了海洋和冰川,而它们对陆地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使世界上某些地区陷入干旱。高温将土壤中的水汽更快地蒸发掉,使得本来就岌岌可危的干旱地区跨过了危机警戒线。美国科学家发现,在过去100多年时间里,内华达山脉的森林覆盖线向上升高了30米,以躲避低地的酷热和干旱。   由多国科学家所组成的调查小组,比较了欧洲171种植物在1905年到2005年这100年间生存领地的变化情况。这份参考法国国家气候网相关资料的报告,针对欧洲境内6座高山进行研究。包括比利牛斯山北部、马塞夫山中部、朱拉山、佛日山脉、西科卡山脉和阿尔卑斯山等地。这些地方从1980年开始到现在,20多年来平均气温都上升了大约1摄氏度。   负责这项研究的法国人雷诺教授指出:我们考察了海拔高度从0到2600米区域内的植物,结果发现气候变暖已经造成植物的理想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不断地从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地区推进。尤其是在过去十年里,明显地平均向上推进了29米。研究人员在报告中指出,这种现象可能会大大影响植物的生态和进化。   研究还发现,从单个物种来看,不同物种向高处迁移的速度各不相同。一些仅在高山地带生存的物种如高山野花等迁移较快,那些能在低地生存的植物迁移步伐相对慢一些;生命周期较短的植物如草本植物迁移很快,而成熟较慢的树种迁移也较慢。科学家总结说,不同植物物种移动速度不同,意味着气候变化正在把高山物种之间微妙的物种关系打乱,整个高山生态环境的构成发生变化,这可能导致一些物种走向灭绝。 动物和植物一起迁移   随着植物向高纬度和高海拔的地区迁移,那些依靠这些植物生存的动物也会发生转移。也就是说,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全球生态系统发生重大变化,一些炎热而且少水地区的沙漠化程度将增大。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包括植物、蝴蝶、蝙蝠和鼠类在内的几百个物种正向极地方向迁移,最长的迁移距离已达到300公里。   当然,并非所有的植物都能成功地向凉爽区域迁移,一些来不及迁移的植物可能被热死。西班牙植物学家戴维布兰姆维尔博说,如果地球气温在未来100年中升高2~3摄氏度,地球上的约40万种高等植物和10万种尚未被发现和记载的植物将有一半面临灭绝。同样,植物不能及时迁移所导致的灭绝也会殃及动物,因为有些动物只靠那些可能灭绝的植物为生。   随着动植物的大规模迁移,原有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比如,北美洲的森林分布也在慢慢发生着变化:松树、橡树、枫树等树种的分布地区,都在往纬度更高的地方走。而在加拿大温哥华的一个省,现在看到很多绿色的树已经消失了。为什么呢?因为它们被从南面爬过来的一种瓢虫吃掉了。另外还有一种杉树虫,也是从纬度比较低的地方爬上来的,把生长在那里的绿色植物都破坏掉了。    全球气候变暖与植物保护地被破坏等人为因素叠加在一起,必然会导致地球上的物种大规模灭绝。美国密苏里植物园主任彼得雷文说。他还强调,生物多样性的急剧减少将给人类带来灾难。面对全球变暖和可能发生的物种灭绝,我们必须采取保护措施保护植物多样性,避免人类受到自然灾害的侵扰。西班牙植物学家布兰姆维尔博士说。
个人分类: 未分类|51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气候暖化是澳洲林火帮凶
zhangjiahua 2009-2-15 10:21
科学家认为气候暖化是澳洲林火帮凶 来源: 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 2009年02月10日   澳洲人虽不是首次面对林火的威胁,但维多利亚州100多人命丧烈火,还是让举国上下无比震惊。科学家表示,澳洲是最易发生火患的大陆,但气候暖化似乎使定期侵害该国的林火火越来越猛。   据澳洲气象局说,澳洲气候干旱,又有含油量丰富的桉树林,意味着林火是该国无可避免的景象之一。澳洲历史上也记载了好几场大型林火,例如1983年导致75人死亡的灰烬星期三,以及1939年造成71人死亡的黑色星期五等。不过,维多利亚州此次的林火,是该国历来最致命的林火,而专家认为,这个问题和气候变化有关。   澳洲林火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摩尔根说:气候变化、干旱天气,改变了林火的性质、火势和燃烧的时间这个周末的林火,突出了展开科研的重要性,以促进我们对林火各方面影响的理解。   澳洲诗人麦凯勒形容,澳洲是干旱的土地,又是水淹的平原,而悉尼大学林火专家亚当斯也说,有证据显示澳洲的气候越来越动荡不定。   亚当斯说:我从未见过像星期天那样极端的天气和情况,这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还没有充分的证据,以气候变化来解释这一天发生的事,但至今,所有的科学证据都显示,接下来将会有更多极端的天气包括澳洲南部各个地区将更高温,更干旱。   据澳洲气象局和澳洲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预测,随着气候情况的恶化,到了2050年,澳洲南部林火燃烧的天数,可能比现在多出一倍。   另外,澳洲南部林火狂烧,北部却面对严重洪灾。环保团体绿色和平组织表示,如果气候变化持续下去,类似这样的情况将更为普遍。 (消息来源:联合早报网 责任编辑:颜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31 次阅读|2 个评论
气候变暖影响生物多样性
zhangjiahua 2009-2-13 10:59
气候变暖影响生物多样性有新证 来源: 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 2009年02月13日   英国约克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首次证实,气候变化正在影响热带昆虫这一地球上数量最巨大的动物种群布局,同时这也意味着全球生物多样性正面临巨大威胁。该项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据了解,1965年,该大学的三位大学生曾远赴马来西亚婆罗洲基纳巴庐山开启捕蛾考察征程;2007年,这所大学的学生又重返故地,登山至海拔3675米捕捉蛾类。新的考察团队采集完样本并进行识别后,把当年每个物种被采集时所在的高度和现在的数据进行比照。统计结果发现,近42年来物种平均上移了67米,这表明现在这些蛾类被采集时的高度比原来高出许多,以应对气候的变化。   研究人员认为,这项发现的意义在于作为马来半岛和新几内亚岛之间最高点和最冷点,基纳巴庐山意味着一个异常重要的气候变化避难所。那些发现附近低地过于炎热(或干燥)的物种很可能通过沿山上移来找到合适的生存环境。考察团员之一简希尔博士说:关键的问题是保护山脉周围的树林,以便于那些低地的物种能够到达它们所需的稍冷环境。   致力于蛾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的该大学博士研究生陈庆(音译)表示:热带昆虫是地球上最具有多样性的动物种群,但至今我们尚未得知它们是否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上一份报告并未就此展开充足论证。而我们开展的这项新研究提供了更多证据,证明生物多样性可能前景堪忧。   该大学生物学系克里斯D托马斯教授补充道:目前有很多物种已经被局限于热带山林中,比如基纳巴卢山。我们在考察中发现很多物种在地球其他地方已经销声匿迹了。陆地上适于这些物种生长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迫使它们沿山上移以寻求更加凉爽的环境。即便温度适宜,由于大多数山顶峦石林立,很可能这些物种根本无法找到栖身之所,这使得一些物种濒临灭绝。 (消息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华凌 责任编辑:颜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76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原印象-缘起,我的第一篇博文
wangzhong 2008-12-22 18:59
还记得,初识高原是在小学的地理课本上,懵懵懂懂的知道,在祖国的西南方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山上终年覆盖着很厚的雪,长江、黄河等祖国的大江大河都发源于那里。虽然感觉颇为自豪,但这对于出生在广袤的华北大平原,从来没有见过超过200m的山的孩子来说,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的,夏天那么热,山上怎么可能还有雪呢?好奇的种子就这么埋下了。后来才知道,海拔越高,接受到地面反射的热量越少,温度就越低,原来,空气的温度和太阳还不是直接的关系。再后来,考大学时误打误撞的进了生物的门,知道了生物和其周围的环境是密切相关、协调发展的。高原独特的环境造就了为数众多的独有的物种,它们在低温、缺氧、土壤贫瘠的恶劣环境中坚强的生存着。这些远离了祖先种群、在严酷的环境中孤独的进化着的物种,或许已经出现了某种独特的性质,从而不能适应山下那种相对温和的环境了吧!继续后来,知道了整个地球是在慢慢变暖的,并且越冷的地方,变暖的速度越快,两极和青藏高原便首当其冲。那么,对于这些地区的物种来说,是利还是弊呢?他们会不会继续向更高更北继续挺进呢?会不会产生某种机制来响应这种变化呢?会不会面临其他物种的入侵竞争呢?于是,一路晃晃悠悠的来到了以研究青藏高原为主的研究机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应该会看得远点吧!
个人分类: 高原印象|3111 次阅读|1 个评论
气候变暖对中国的经济影响深重
simonjo828 2008-9-27 13:59
  目前,关于气候变暖对中国的影响的消息甚嚣尘上。2008年,中国遭受了多起自然灾害的袭击,给经济社会的运行带来了很大变数。如果将视野放到更大的空间范围、更长的时间尺度,我们会发现,中国的极端气候现象近年不断增多,过去被视为异常的气候现象现在正在常态化。   据报道,今年入汛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雨8月25日清晨袭击上海,局部地区雨量达到百年一遇。由于雨量过于集中,远远超出上海市每小时27至36毫米的排水能力,造成全市60多条段马路积水10至20厘米,百余户民居进水5至10厘米。   前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董文杰等人的研究显示,目前气候系统正在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全球变暖将促使水分循环加强,极端气候事件增多,旱涝频率加大。研究表明,未来中国区域极端热事件的频率将会增加,极端降水事件的强度和频率都将发生显著变化;预估未来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天数和强度都将增加,未来此区域发生干旱和洪涝灾害的频率将可能同时增加。   此外,英美科学家联合完成的一项研究报告也指出,如果全球气温升高趋势不被有效控制的话,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将更频繁地受到飓风、地陷、海岸线侵蚀和海水倒灌等灾害的影响。而这对于中国来说,灾害将是深刻的。就拿珠三角地区来说,由于地处低洼带,所受的影响比内地更为严重。据介绍,1978年至今不到30年的时间里,广东沿海海水温度已经升高了1℃。预计珠三角地区到2030年,海平面将比现在升高1-16厘米;如果继续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50年前后,将会升高30厘米,根据估算,这将使5545.69平方公里的区域被淹,占珠三角总面积的64%;如果采取防海潮等措施,受淹面积也将达到1153.47平方公里。按此推算,广州等大城市的沿海地区将不能幸免于难。   事实上,近两年,国内极端天气现象频发,在中国多个地区都有应证。比如前年长江流域发生大旱,出现了长江没有汛期的现象;根据历史记录,海南5月份来台风就算早的,但今年海南4月就来了台风;去年12月南方先出现大旱,1月的大雪灾便突如其来。国内有气象专家表示,近两年中国不仅出现了原来没有的一些灾害,还出现了小范围的局部极端天气,整体势头有别于其他国家,范围广、来势猛,对基本建设、备灾准备都形成极大的挑战。   以今年遭受大雪灾最为严重的湖南郴州为例,据报道,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郴州全市范围的洪灾发生频数平均10年2次,而且损失并不严重。但从1991-2002年的10年中,郴州发生的山地洪灾共有20次,其中多数洪灾引起泥石流、山地滑坡、地基下陷等次生地质灾害。   作为天灾的极端气候事件,与人为的生态环境破坏相互叠加,已经严重地影响了相关区域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在湖南郴州,也同样出现了天灾与人祸相互叠加的现象。郴州是一个集山区、矿区、库区于一体的地区,地形复杂,乱采滥伐造就引发的泥石流滑坡灾害与气候异常叠加,造成郴州市山区灾害频繁、损失严重。   在河北省,1997年之后已连续11年少雨干旱。与上世纪60年代之前相比,河北省年均降水量已经减少80多毫米。而人祸则与此相互影响:从1976年起,河北一直在超采地下水,30多年共超采120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200个白洋淀的蓄水量,并且形成了世界奇观的地下漏斗区。由于地下水超采已到极限,大自然给予了严厉报复:近10年来,河北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生了200多处大地裂,最严重的沧州比上世纪70年代初地陷近3米;海河防洪墙下陷2米;秦皇岛的海水内侵已经到了京山铁路线以西,地下水早已不可饮用;北戴河的枣园里,原来甘甜的井水如今已全部变成了咸水。   类似的极端气候现象在北方的辽宁、内蒙,在长江流域的重庆、湖北、湖南,在华北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很明显,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极端气候现象正在增多。   值得注意的是,极端气候现象的常态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多重影响不容低估。除了灾害直接产生的人员和财务损失之外,受灾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相关经济活动也会遭到很大损失。此外,极端气候增多对国家和地方的减灾防灾工作思路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经济和社会运行今后将因为极端气候的增多而抬高成本,而防灾减灾也会占用更多的社会资源。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国内经济系统的效率,增大了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
个人分类: 环境观察|3374 次阅读|1 个评论
是谁让北极熊成了暴民
xbyang 2008-9-17 17:57
我们常常说起全球气候变暖的种种危害,现在它又多了一条罪状:让北极熊变成了残暴的饥民。每年夏末秋初的时候,北极熊开始猛吃东西,为冬眠储存脂肪。然而,全球气候变暖让北极熊失去了越来越多的生存领地,让北极熊变得饥不择食,它们甚至开始残害同类,并围攻人类聚居地,和人类争夺食物。 北极熊主要捕食海豹,基本上只吃海豹的脂肪和内脏,因为里面含有重要的营养成分。不过到了夏天,这些北极之王就成了杂食动物。这时候它们所吃的食物还包括腐肉、蛋、浆果和水果。在人类的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饥民食人的现象。同样,大多数动物对待同类还是彬彬有礼,更不用说毫无廉耻地食用同类了,除非它们找不到其他食物。生活在加拿大与美国边界波弗特海的北极熊因为无法获得食物,只好把眼光投向自己的伙伴,开始食用同类,它们过着这样不知羞耻的生活已经好几年了。 近年来,由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联合进行了北极熊生存状态的研究,研究却有了惊人的发现,在阿拉斯加北部以及加拿大西部近5年来居然发生了20多起北极熊食用同类的案例。在最骇人听闻的一个案例中,一头母熊刚刚下崽之后,饥饿的公熊不但不悉心照料自己的爱侣,反而吞食了母熊,然而撇下嗷嗷待哺的小熊扬长而去。或许它尚存那么一点点羞耻心,没有吞食那些小熊。这头公熊因此可以称得上动物界中最无耻的老公。 北极熊不但残害同类,还敢与人类争食。最近,俄罗斯北方楚科奇半岛的居民却因为北极熊的觅食活动而遭殃。数十头饥饿难耐的北极熊将该地区的居民区包围了起来,并不时地窜入居民区搜刮和寻找食物。由于北极熊属于食肉猛兽,因此它们包围城市并出没于居住小区的行为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许多居民都抱怨说,他们白天都不敢上街,生怕遇见这种体型巨大的北方猛兽。有些年长而没有亲属的人甚至抱怨说,他们已经一两个星期没敢去商店,现在家里贮备的食品基本都吃光了。 没有人敢去招惹这些饥肠辘辘的大家伙。北极熊不但力气大,奔跑速度也很惊人。北极熊全速奔跑时速度可达每小时40公里,如果它盯上了谁,无论是猎物还是人都根本无法逃脱它的魔掌。世界自然基金会驻俄罗斯的工作人员已经闻讯赶到雷尔凯皮市实地考察,他们发现这些胆大妄为的家伙并非天生的不法之徒,它们也是逼上梁山。这些北极熊似乎饿了一夏天,有的母熊甚至背着小熊崽在当地的垃圾场里四处乱翻,寻找一切可以吃的东西。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气温已经上升了2℃至3℃。而在过去的30年中,冰川覆盖的面积也缩小了15%至20%.到本世纪末,由于大幅度气温上升,北极附近的冰川可能在夏季完全融化。北极熊依赖冰雪生存,由于冰川的消失,生活在北冰洋的北极熊将无法生存。北极熊通常是在北冰洋沿岸的浮冰上捕捉海洋生物为食的,但近几年来气候快速变暖,夏秋季节的高温已经使北冰洋沿岸的浮冰越来越少,北极熊失去了捕食场所。面对这样的情形,俄罗斯一些研究北极熊的专家指出,在饥饿的驱使下就会来到人类栖息地寻找食物来源。 如果我们人类光顾自己的快乐,肆意破坏环境,而忘记了动物也有基本的生存权,动物们必将举起造反的大旗。这些饥饿的北极熊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呀!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5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6: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