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北极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眼中的那条北极熊新闻
热度 70 博物 2013-8-12 00:57
(这张是我的学生帮我照的)   离开近极点地区已经有几天了,这下好了,互联网又来了。刚刚在百度上看了一下新闻,结果就遇到一张熟悉的照片被炒得很热,照片的主角是:一只死去的北极熊。这篇配图的新闻很简短,中译文的发表日期是8月8号,标题是“关注全球变暖:北极熊被饿死”(不同媒体转载略有不同),大体上是这么描述的:“近日,在北极圈挪威svalbard群岛,惊现一只瘦成“毛毯”的北极熊尸体,这只本该具有超强大捕食能力的巨型动物,在一场北上搜寻海豹的绝望之旅中活活饿死......专家认为在不远的将来,由于全球升温冰融加剧,北极熊无法再在海冰上猎捕食物,它们都将承受相似的命运。......北极熊的生命就是靠海冰进化而来的,它们要靠海冰捕食海豹,而海冰面积的锐减使得它们无处觅食,这就意味着北极熊溺水的可能性与同类相食率的上升,物种数量在普遍减少。”   我发现,关于这只熊本身的描述部分很少,但其评论的部分却很多,并旗帜鲜明,即归结于“全球气候变暖”。以往,遇到我感兴趣的新闻,我总会问,真的是这么回事吗?因为,我知道,全世界的新闻都是有导向性的,就连标榜自己为最自由的国家新闻,也是有导向性的。所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遇到我感兴趣的新闻,我总想知道那些导向背后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凑巧的是,在我离开斯瓦尔巴德群岛前往冰海的前一天,我正好在这头北极熊的身边,得以对它进行了近距离的观察和影像记录。   事情是这样的,7月29号,当我们的船来到斯瓦尔巴德群岛西斯匹卑尔根岛北部的德克萨斯湾的时候,船上的探险队长乌迪(所谓的探险队并不是真正从事探险工作的冒险者,而是我们在陆地上考察时负责探路和保卫工作的船员)说,附近的岸上有一只16岁大的北极熊死了,我们一会儿可以上去看看。我们问他为何对这只熊的年龄能有这么确切的了解。他说,挪威极地研究院曾经对这头熊标记过,前不久,还回收了它耳朵上的标签。看来,乌迪和他的同事早就知道这头死熊的存在,并且从挪威极地研究院那里获取了坐标。   我们随后在德克萨斯湾的一处古冰川原先的冰舌上登陆,那里如今连冰渣子都看不到了,只留下一片凸字形的海滩,一颗大大的,圆圆的漂砾孤零零地呆在那里。在漂砾的不远处,就是一座十几米高的台地,地上开满了紫红色花朵的无茎蝇子草,老远就看见,一张大大的“熊皮地毯”铺在那里。   我看到,熊尸的外观保存得很完整,头尾躯干上的毛皮几乎没有破损,四只大大的熊掌上还保存着爪甲。的确很瘦,本该浑圆的熊屁股软塌塌地铺在地上,脊柱部分顶着长长的熊鬃高高地屹立着,一副皮包骨的样子。我记得当时的情景,对于这样一具熊尸,我没有感到有任何的意外,只是做了一般性的外部体格检查和影像取证,就走了。因为,像这样的野生动物尸体在野外,其实,并不罕见。因为,有两个最直观的证据显示——这是头老年的动物,并且老得吃不动东西了。   第一个证据是牙齿的磨损程度,这是体现大型哺乳动物年龄信息最可靠的证据之一。我看到,这头熊的门齿和犬齿磨损得相当严重,右上侧的犬齿齿尖已经磨损得相当浑圆,而另一侧犬齿的齿尖,居然已经磨损得消失殆尽了。第二,这头熊的爪甲也相当的钝,仿佛已经很久没有捕猎和磨砺过似的,这些都是老年动物最明显的特征。北极熊,靠长长的利爪和同样长长而锋利的犬齿把它的主食——海豹拖上浮冰并肢解。失去尖牙和利爪的北极熊,无疑不管全球气候变不变暖,它的结局终归只有一个:挨饿→消耗自己的脂肪→消耗殆尽后死亡。 (资料图片:这张是我去年在朗伊尔宾照的壮年熊标本的齿) (资料图片:这张是我去年在朗伊尔宾照的壮年熊标本的爪)   况且,尸体长期曝露在空气中,内部蛋白质和脂肪的部分总是最先腐烂,看起来会更加的瘦或使躯体趋于扁平。即使在极地,腐烂的速度比较慢,但这里数以千万计的苍蝇也会很快地把这些“最好吃”的部分先分解掉。在熊尸的一侧,我用相机记录下分别属于不同世代的苍蝇,幼虫、蛹、蛹壳和成虫,看来,苍蝇的家族已经在这堆“食物”上生活了好几代了。   在新闻故事的描述中——“一般来说,野生雄性北极熊的寿命都超过20年,过去数年间,科学家都在斯瓦尔巴特群岛的南方区域捕获过它并进行身体检查,今年4月,科学家在同一地区见过它,当时的检查结果为健康。可是3个月后,人们却在250公里以外的群岛北部发现了它的尸体”,文中无限惋惜它的“英年早逝”。但实际上,在不同地区北极熊的寿命是不同的,这与该地区食物的丰富度有着直接关系。诚然,在加拿大,或者是阿拉斯加甚至是西伯利亚,雄性北极熊的可以活到20岁,但是在斯瓦尔巴,由于这里生活相对艰苦,16岁的北极熊已经算是高寿了,而这个年龄的动物犹如龙钟老人一般,即使在食物条件并不缺乏的情况下,也是极容易患病并出现“恶病质”(一般由消耗性疾病带来的快速消瘦)而死去的。因此,笔者认为,年老导致的无法捕猎和进食,加之患病,可能是导致这头北极熊死亡的直接原因。   在此指出,我并不反对做新闻要坚持自己的导向性。的确,全球气候正在快速地发生变化,理应获得关注,从近年来的几次极地考察中,我有深切的感受。但在描述自然科学的问题上,媒体最好还是丁是丁卯是卯,先调查清楚再评论的好,不要过于武断地指出或评论就是这个,就是那个。不然,打错了比方会错了意,还不如不说的好。(博物地理 段煦 撰文并摄影)
个人分类: 野兽公园|57364 次阅读|78 个评论
北极style【图】
热度 1 wangxh 2013-1-6 14:02
北极style【图】
不仅人类流行江南style,2013年来了,就连北极熊也不甘寂寞舞起来了! (图片引自 http://gb.cri.cn/18604/2013/01/06/6311s3980758_14.htm )
2859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极熊杀了人还要起诉被炮轰的中国船长
热度 4 hailang0 2012-7-21 09:33
据最新报道,俄罗斯公然宣称要起诉两位越界捕鱼的中国船长。 窃以为此举显然是为了摆脱昨日中方“不满”而采取的对策,意在化被动为主动。 这种对中方不满的“不满”,明显是沙俄北极熊沙文主义的死魂灵复活的表现。 要知道,中国渔船的非法捕鱼有过,小过而已; 北极熊炮击是大,死人,更是人命关天,铸成了不可饶恕的国际法指认的罪行。 现在大白熊不闭门思过,反而状告我渔船有罪,试问海牙国际法庭中方是否也要去那里公诉一下? 越界与杀人二罪相比,谁更应该站在被告的席上? 北熊告我之举,令人发指,愤怒! 对此事态的发展,中方绝对不能姑息示弱。要极力维护我公民神圣不可侵犯的权益,要坚决讨回公道!
个人分类: 海外星云|247 次阅读|6 个评论
抄抄英文就称雄--为什么南极没有熊?
热度 4 fs007 2012-7-12 05:01
【按:旧文修改重发。中国青年报为什么拿掉了方舟子的科普专栏?阅读此文即可见当初中国青年报的编辑知道真相后的酸楚与尴尬。方舟子的科普缺乏科学,但搞笑能力空前绝后。】 寻正 2006 年公务员考试出现了一道怪题,为什么南极没有熊?这个问题足以让任何一个不是相关领域的生物学家想半天,还难以想出适当的答案。不过,这难不倒从美国留学归来的中国科普作家方是民,当中国“缺乏科普知识”的候选公务员们为不知所云的考题而愤怒,进而嘲笑时,方作家上Google一搜,哇,居然有现成答案! 方舟子一转身在《中国青年报》大义懔然地斥责嘲笑该考题的人缺乏“科普”素质 4 。一如既往地,方舟子为了显示自己的伟大博学,他拿了一位不具名的相关权威来垫脚,证明即使是有关权威,也比不上如此丰富博学的方舟子: “ 有一篇评论文章引用了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的话,说这个小问题涉及到生命的起源、地球的形成、星体的变化,到目前也是没有谁能确切回答,作为一个问题,是科学家长期研究的方向, 但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云云。 ” 该考题的答案是“ 因为没有熊赖以生存的食物,所以无法生活 ”。方舟子在英文中找到了答案,于是乎理直气状地驳斥了出题者的无知,最后呼吁,“ 题目的内容也应该由有关专家审定才不至于出错。 ”有关专家早就被批判了,方舟子无形之中为自己做广告,以后出题还是找找“方科普”才是正经。 此文发表在2006年4月3日,后来被收集进入了《方舟子带你走近科学》,成为该书的第一章。在书中,方舟子还插入了三幅未注明出处的图片,属于明显的剽窃行为。 在我们进一步讨论方舟子的假打与科学硬伤之前,不妨来点轻松的,学习学习网友的创造性,而不是成天为“天下文章(第)一大抄” 1 而烦恼。 一、趣味答案 : 1. 寻正说: 英文中北极Arctic来源于希腊文,arktos,其原意为熊;南极则为Antiarctic,意为不可有熊。 2. 大长今说: 韩尚宫娘娘为了准备料理的材料,连夜跑到南极去打熊掌,所以熊全部逃到北极去了 。 3. 北大校长说: 北极大学是坚持要按地域计划招生的,北极的熊不许报考南极的大学,所以南极就没有熊了 。 4. 周星驰说: 曾经有一只孤独的熊在南极,当它发现在北极有很多的熊时,它就跑去北极了。当问到它在要北极呆多久时,它说,“我希望是一万年”。于是南极就没有熊了 。 5. 主持人李咏: 我曾经对熊说,“来吧,什么都不用带,只要带上你的熊胆,南极会给你一个实现梦想的空间。”可惜熊说什么都不来南极,我也没有办法 。 6. 超级女声主办方: 我们进行海选,北极熊身材太大,为了避免场地拥挤,我们在南极预选赛时把熊给淘汰了,留下了企鹅,所以南极只有企鹅就没有熊了 。 7. 费默: 熊比较厚道,它不到处占地盘 。 8. 中国人: 南极的公安局长被熊咬伤了,他坚决不允许给任何熊上户口,所以南极没有熊了 。 二、科学素质 方科普讽刺一番专家,嘲笑了出题人员,又说大家缺乏“科普”,所以呀: “公务员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素质,在考试中出一些科普题目,我觉得是无可厚非的。当然,是否要出略嫌过于专业的题目,可以商榷。题目的内容也应该由有关专家审定才不至于出错。但是,从对这道题的冷嘲热讽和所谓专家的不负责任的评论所反映出的科普现状,所暴露出的问题,要比出了一道错题更令人担忧。” 方舟子认为考公务员考些“科普题目”是应当的,我感到莫名其妙,“科普题目”是什么玩意儿?哪样的题目才叫“科普题目”,什么样的题目不能叫呢? 方舟子认为他在英文中抄到了现成答案,所以大家对此题的冷嘲热讽就反映了一种令方舟子不安的“科普现状”,我倒觉得方舟子不靠谱的科普与瞎抄英文资料才反映了一种令人不安的“科普现状”。公务员不是陪人聊天的,是要做政府实务的,该考什么样的考题,应当有科学研究,可不是写科普的就要求有“科普题目”,教算术的就要求“算术题目”,或者探险的就要求考“探险题目”。 中国的各种考试出题太随意,根本无人研究考试者在考题上的成绩与实际能力的关系,从而证实考试的适当性,这么粗浅的科学知识都在“ 唯一值得一读 ” 2 的 “中国的科普作家”身上见不到影子,中国的“科普现状”不提也罢。 三、科学硬伤 首先,方舟子是在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的北极熊专家组(Polar Bear Specialist Group,PBSG)的常见问题回答中找到相关资料编译过来的 3 。 象是为了方便方舟子,IUCN的PBSG还提到熊的分类,直接把现有的熊种类列举出来,一眼便知南美洲只有一种熊——眼镜熊。眼镜熊与大熊猫是现有熊中独立成为一个亚科的,所以方舟子很容易猜测如果南极有进化来的熊,肯定不一样。到此,方舟子的科学抄完了,然后是惯有的煸情与板着面孔充大了。 方舟子的硬伤在哪里?他的译文并非没有问题,比如把估计在20万年前的进化史要译成20-50万年,但这些是次要的。他的硬伤在他没读懂题目,尽管是他很在乎的“科普题目”!中国公务员考题是为什么南极没有熊,方舟子抄的答案是针对为什么南极没有北极熊,方舟子说: “ 南极要有熊的另外一种可能是由南半球的其他熊进化出来,但是这在历史上不曾发生过。南美洲只有一种熊——眼镜熊,它与其他的熊的亲缘关系都很远,如果碰巧由它进化成’南极熊’,也肯定与北极熊很不一样。 ” 与北极熊是否一样对中国的考题来说没有意义,但对方舟子所抄的题目致关重要,其实方舟子也不是笨到家的人,他或多或少地意识到了他抄的东西文不对题,所以发挥了一下,添了一只蛇足,想把蛇变成蜥蜴。 方舟子不懂装懂,并不意味着没人懂,比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球物理学博士张劐一是这样回答的: “据我所知,不仅南极大陆没有熊,澳大利亚和非洲大陆也没有野生的熊。 ” “世界上目前大致有好几种熊,它们的祖先最早出现在2000多万年前的欧洲南部,而熊科动物的形成大致时间是600万~1500万年前。后来熊逐渐向亚洲迁徙,有的通过冰川期的大陆桥迁徙到北美和南美,并逐渐演化成今天的黑熊、棕熊和北极熊,其中迁徙到亚洲的一支演变成今天的大熊猫。 ” “至于熊为什么没能迁移到澳大利亚和南极,那是因为在熊祖先出现的年代,南极洲、澳洲大陆、南美洲等板块都已经先后从原始大陆板块分离出去了,这个分离从两亿年前就开始了,那个时候熊还远远没有出现。到熊开始迁徙的时候,地球大陆的分布基本上已经和今天的位置很接近,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已经远离其他板块,孤零零地坐落在海洋之中了。熊虽然能够游泳,却没有长距离渡海的能力,所以在南极洲、澳洲和非洲都没有野生的熊。日本和北美的现代熊则是通过冰川时期的大陆桥迁徙过去的。” 方舟子拿了南美洲与南极洲现在的地理位置说事,谬不可言,错得离谱。 有人问方舟子,你家为何不养猫?方舟子答,波斯猫太贵,传入中国的时间只有500年,居然不懂猫,问这么傻的问题 。 方舟子拿出题者不懂题目说事,却不知道自己出了多大的洋相,其题目明显该选A,而不是方舟子猜测的C,可笑方舟子故作聪明地来献丑“科普”一番! 四、常人之智 如果你当年就是公务员报考者,而你只有常人之智,懂些常识,没有专业知识,你应当如何选择答案呢?我们看看四个选择项: A.因为南极在大陆板块分离时已经脱离了其他几个; B.因为气候问题,不适合熊生存; C.因为没有熊赖以生存的食物,所以无法生活; D.南极以前是有熊的,但由于经历过剧烈的地质变化,所以熊灭绝了。 我们对熊了解不多,但在中国,如果不知道大熊猫,那就太不道德了。大熊猫的特点?嘿,吃竹子,竹子几乎是植物中长得最快的,显然它也是最没营养的,熊能吃得上好,它需要特别食物吗?因此,C是首先需要排除的。 其次,你应当听说过北极熊,如果熊在北极能生存,那么南极也不差。因此,叉了B。无疑是错的。 剩下的是A与D。有中学地理知识,就知道A本身是对的,只是不知道它是否是南极无熊的原因,所以存疑。那么D呢?南极洲是否有过剧烈的地质变化呢?这剧烈不好判定啊。但根据题目,是要剧烈到消灭物种的,也就是剧烈到象灭绝恐龙的那种大的地质变化——如此剧烈,你一定会听说过!没听说过?OK,D排除。 五、总结 大家莫要以为方舟子这种伪科普就此完事,在2007年8月24日,他还曝光《齐鲁晚报》一作者抄袭他的伪科普 5 呢!真是方舟子可以放火,其他人不可点灯。方舟子科普,抄来的都对,只是文不对题,而他添点想当然内容,就错得离谱。 《方舟子带你走进伪科学》是更恰当的书名。 你需要多少“科普知识”才能解答上述问题?还真不需要。但你需要一个清晰的思路——这估计正是出题者的本意。方舟子嘲笑出题者,却不知自己受了抄袭习惯的误导,只需要常人之智的简单问题,自己献宝似的选择了最应排除的答案:还有什么比这一案例更能说明方舟子人品的呢? 对方舟子科普赞不绝口的人,需要学好英文,多读点有水平的科学资料,你侮辱自己的智商不要紧,最好不要污染视听,来侮辱中国人的智商。 我最讨厌人跑我的博客或者用其它方式为方舟子的科普做广告。迷信方舟子的人,比如那位抄袭他的《齐鲁晚报》的作者,就跟着方舟子犯傻,把首先应排除的答案奉为正确,得意洋洋地教训别人。 相信方舟子,就会犯傻,那可不局限于人品人格的。 注: 1 方舟子在未成名之前语,彼时颇为得意自己很能抄。 2 与方舟子相互吹捧的土摩托袁越语, 方舟子是中文世界中唯一能读的科普 。袁越是比方舟子还烂的科普作者,我曾连续检阅他多篇作品,无文不错。 3 原文如下: 11 - Why are there no polar bears in Antarctica?为什么南极没有北极熊? The distribution of all animals is a function of luck and history. Having everything you need is no guarantee of being able to reach any point on the globe once you are there because it may not be possible to get there in the first place. 所有动物的分布源于历史与机遇,拥有所有生存条件并不意味着可以在地球任何一处生活,因为有可能你首先就不能到达那个地方。 Polar bears likely evolved very recently (about 200,000 years to possibly as long as 500,000 years ago) from grizzly bears somewhere off eastern Russia or the Alaskan Panhandle. They are totally dependent upon sea ice for their primary habitat for getting their food (mainly ringed seals and bearded seals). As the world’s oceans never have been frozen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polar bears never have had the possibility to reach the Antarctic. Polar bears are strong swimmers but not strong enough to swim to the Antarctic. 北极熊多半是俄东或者阿拉斯加狭地某处从棕熊在近期(大约20万,也可能多达50万年前)近化来的。它们完全依赖于海中冰山作为栖息地,获得食物(主要是环海豹与髯海豹)。因为地球上的海洋从未从北到南全面冻结过,北极熊从无迁移到南极的机会。北极熊很会游泳,但还是没能力从北游到南的。 Some species have wider distributions because their habitats were connected at some time in the distant past. For example, grizzly bears (also called brown bears) live in the USA, Canada, Russia, Spain, Italy and even Norway! They crossed over a land bridge between Russian and Alaska. The same is true for wolves, wolverines, lynx and many other species. 某些种类有较宽的分布,因为它们的栖息地在远古曾连接在一起,比如,棕熊在美国、加拿大、俄国、西班牙、意大利、甚至挪威都存在,它们跨越了俄国与阿拉斯加之间的陆地桥接。这同样适用于狼、貂熊、猞猁以及其它动物。 However, polar bears would really like the Antarctic. In the absence of polar bears, seals and penguins in the Antarctic are not afraid of predators (except leopard seals and killer whales). A polar bear would have a lot of fun and probably get very very fat! On the negative side, the seals and penguins would be devastated. Polar bears are really better off in the Arctic. 不过,北极熊肯定很喜欢南极。没有熊,南极的海豹与企鹅没有天敌(除开豹海豹与虎鲸)无忧无虑地生长。一只北极熊在南极会高兴死了,可能会变得肥不可及!其负面效应是海豹与企鹅就惨了。北极熊最好是留在北极地区。 4 附《为什么南极没有熊?》原文: 作者:方舟子 (中国青年报2006.4.5.) 为什么南极没有熊?鳄鱼遇到食物掉眼泪是怎么回事?英国二战时为何停止天气预报?……这些看上去很些刁钻古怪的问题出现在2006年录用公务员的公共科目笔试中,消息传出后,舆论大哗。特别是第一个题目,许多人把它当成了一道“脑筋急转弯”似的无聊题目,有些人还模仿“小鸡为什么过马路?”的经典笑话,编造中外名人对“为什么南极没有熊?”的回答博人一粲。 也有评论家是比较严肃地批评这道题的,质问在公务员考试中出这样的题目有何意义。有一篇评论文章引用了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的话,说这个小问题涉及到生命的起源、地球的形成、星体的变化,到目前也是没有谁能确切回答,作为一个问题,是科学家长期研究的方向,但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云云。于是评论家批评说,对于这样一个连科学家都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叫考生怎么回答?阅卷人怎么评分?所有考生都得不到分也就失去了评价考生能力的意义。 该评论家显然把这道题当成了论述题,其实它是一道从4个答案选一的选择题:A、因为南极在大陆板块分离时已经脱离了其他几个;B、因为气候问题,不适合熊生存;C、因为没有熊赖以生存的食物,所以无法生活;D、南极以前是有熊的,但由于经历过剧烈的地质变化,所以熊灭绝了。既然是选择题,即使考生瞎选,也有四分之一的概率得分,所以不必担心考生都得不到分。 从这道题提供的预选答案可知,它并非一道搞笑的无聊题目,而是一道科普知识题目。它也并非新鲜好玩,其实是在科普节目、科普读物中常被提起的一个问题,例如北京电视台的“科技全方位”栏目的“银屏科考”节目在去年8月份就问到了这个问题,那时候应该正是公务员考试命题的前夕,可能是某个命题人从这个节目得到的灵感。如果我的这个猜测是正确的话,那么这道题的标准答案也可能参考了该节目提供的解释:“南极为什么没有北极熊?原因就是北极附近是海洋,有丰富的鱼类作为北极熊的食物,而南极是大片的陆地没有北极熊需要的食物,所以北极熊不能在南极生存。”按照这样的解释,答案大概是C。 但是这个答案是错的。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是海豹,而不是鱼类,而海豹在南极也有(其实南极鱼类也很丰富),而且南极还有企鹅可轻易地成为北极熊的美味。如果有北极熊被引进到南极的话,它们一定就像是进了天堂,而对现在在那里无忧无虑地生活着的海豹、企鹅则会是一场灾难。 所以,南极其实非常适合北极熊生存。但是并不是适合某种动物生存的地方就会有该动物的存在。动物的地理分布与其进化史密切相关。南极没有熊的原因很简单:北极熊是在别的地方进化出来的,之后又没有机会跑到南极去。 北极熊出现的历史并不长,它们和棕熊的亲缘关系非常近,可能是在更新世的后期(大约20万~50万年前)从棕熊分化出来的。因为它们的祖先就像绝大多数熊的其他物种一样是生活在北半球的,所以北极熊进化出来后就在北极生存了下来。地质史上从未出现过从北极到南极的海洋全部冻结的情形,而北极熊又不善于长途游泳,那么它们能扩散到南极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美洲大陆。但是北极熊又不适合在温带和热带生活,所以这就断了它们跑到南半球、再去南极的可能性。 南极要有熊的另外一种可能是由南半球的其他熊进化出来,但是这在历史上不曾发生过。南美洲只有一种熊——眼镜熊,它与其他的熊的亲缘关系都很远,如果碰巧由它进化成“南极熊”,也肯定与北极熊很不一样。 “南极为什么没有熊?”并非一个无聊的问题,而是一个很严肃的进化生物学问题,当年达尔文就是通过问类似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地球上许多地方有类似的环境却没有生活着同样的物种——而得出了生物必定是进化而来的结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今天看来其实并不复杂。 公务员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素质,在考试中出一些科普题目,我觉得是无可厚非的。当然,是否要出略嫌过于专业的题目,可以商榷。题目的内容也应该由有关专家审定才不至于出错。但是,从对这道题的冷嘲热讽和所谓专家的不负责任的评论所反映出的科普现状,所暴露出的问题,要比出了一道错题更令人担忧。 2006.4.3. 5 附:方舟子指责别人抄他的文章 (XYS20070824) 【寻正按:方舟子全文关键内容全抄自英文资料,却好意思打别人的假,最可笑者不过于如此了。】 【方舟子按:此文剽窃自我发表于《中国青年报》2006年4月5日的文章《为什么南极没有熊?》】 为什么南极没有熊 来源:齐鲁晚报 日期:2007-8-23 作者:文/西贝 为什么南极没有熊?鳄鱼遇到食物掉眼泪是怎么回事?英国二战时为何停止天气预报?这些看上去有些刁钻古怪的问题出现在2006年录用公务员的公共科目笔试中。 这道题不是论述题,而是从4个答案中选一的选择题:A.因为南极在大陆板块分离时已经脱离了其他几个;B.因为气候问题,不适合熊生存;C.因为没有熊赖以生存的食物,所以无法生活;D.南极以前是有熊的,但由于经历过剧烈的地质变化,所以熊灭绝了。 从这道题提供的预选答案可知,它并非一道搞笑的无聊题目,而是一道科普知识题目。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C:“原因是北极附近是海洋,有丰富的鱼类作为北极熊的食物,而南极是大片的陆地没有北极熊需要的食物,所以北极熊不能在南极生存。” 但是这个答案是错的。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是海豹,而不是鱼类,而海豹在南极也有(其实南极鱼类也很丰富),南极还有企鹅可以成为北极熊的美味。如果有北极熊被引进到南极的话,它们会像是进了天堂,但对现在在那里无忧无虑生活着的海豹、企鹅将是一场灾难。 所以,南极其实非常适合北极熊生存。但是,并不是适合某种动物生存的地方就会有该动物的存在。动物的地理分布与其进化史密切相关。南极没有熊的原因很简单:北极熊是在别的地方进化出来的,之后又没有机会跑到南极去。 北极熊出现的历史并不长,它们和棕熊的亲缘关系非常近,可能是在更新世的后期(大约20万~50万年前)从棕熊分化出来的。因为它们的祖先像绝大多数的熊一样是生活在北半球的,所以北极熊进化出来后就在北极生存了下来。地质史上从未出现过从北极到南极的海洋全部冻结的情形,北极熊又不善于长途游泳,那么它们能扩散到南极的唯一途径是通过美洲大陆。但是北极熊又不适合在温带和热带生活,这就断了它们跑到南半球跋涉到南极的可能性。
个人分类: 伪劣科普打假|8270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请欣赏:可爱的北极熊及其家园
热度 1 Fangjinqin 2012-6-23 08:06
Polar bear.rar 请欣赏:可爱的北极熊及其家园
个人分类: 风景名胜|213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Roger Pielke Jr 评Science的北极熊造假照片
Amsel 2012-5-11 13:28
(I post Prof. Pielke's article here as reference for some discussion, because blogspot is blocked in China) Revkin, Gleick and Olson on the Gang Who Couldn't Shoot Straight http://rogerpielkejr.blogspot.com/2010/05/revkin-gleick-and-olson-on-gang-who.html At DotEarth, Andy Revkin provides a thoughtful discussion of the issue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a photoshopped image (shown above) to accompany a sign-on letter on climate policy published in Science last week . The comments of Peter Gleick, lead author of the letter, and Randy Olson, a close observer of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are worth a read and are excerpted below. Revkin explains the situation: A photograph of a polar bear standing balefully on a small ice floe was used to illustrate the letter from 255 member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decrying attacks on climate research and pressing for swift action to blunt global warming. As some professional opponents of climate action almost instantly noticed , the caption provided by the photo agency said it was a montage of several images — what the agency called “ a Photoshop design .” You could say, well, it’s just a piece of art, not even a factual error. Nothing about the glitch undercuts the content of the letter, and the authors weren’t even involved in illustrating their missive. The problem, as Randy Olson has emphasized , is that imagery and appearance matter — particularly in an information landscape where passionate Web trollers questioning warming are so seamlessly tied in with professional partisans fighting restrictions on greenhouse gases through the amplifier of conservative talk radio and columnists. The incident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sweating the details if your goal is to build societal support for the grand challenge of getting out of our fossil-fueled comfort zone and de-carbonizing the fast-growing global energy system. Hard-won progress in conveying the basics of the energy and climate challenge can be undermined, glitch by glitch, without care. In a response to Revkin, Peter Gleick illustrates what is all too common among scientists who call for action on climate change -- he seems to suggest that those who point out inaccuracies are the problem, not those who commit the original errors: It is too bad that the editors picked a bad piece of art to accompany our letter but the focus of the climate deniers on the art is an effort to divert public attention once again from the facts of climate change. This is exactly what we’re talking about in the letter. A few vocal deniers will grasp at any straw to muddy the public’s atten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l climate threats we face. Gleick's response is precisely how the mainstream climate science community has responded to most any criticism of the details of climate science -- from Steve McIntyre's efforts to critique the "hockey stick" of historical temperature patterns to my own efforts to get the science right on disasters and climate change . What Gleick call's "muddying the public's attention" is what many people would simply call "getting the facts right." Randy Olson shows up in the comments at DotEarth and offers what would seem to be plain vanilla common sense advice: For those of you who routinely watch Jon Stewart on The Daily Show, you know what his general attitude is towards the Democrats. He is obviously a Democrat, but they show such ineptitude that often he just throws his hands up and has to engage in a certain amount of ridiculing of them just to be honest. He did the same thing with the climate science community on December 2 last fall in response to Climategate, saying that we (the public) put our trust in the science community and this is the best they can do? I feel the same way with this photo issue. I awoke yesterday morning to an email from Marc Morano chuckling about the photo. I told him that if true, I was stunned. He replied by citing Pat Michaels line from my movie, "Sizzle: A Global Warming Comedy," in which Michaels says, "It's like shooting fish in a barrel." I look forward to the day when Morano and Michaels are in forced retreat due to both the reality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 public perception of climate change -- where both are so loud and obvious that anti-science efforts are no longer able to gain traction. But that's certainly not the situation at present. From Al Gore to these guys with their well intended letter that they forgot to tell Science, "By the way, please don't accompany it with any dishonest imagery," the climate science community is truly the gang that couldn't shoot straight when it comes to communication. Olson promises more discussion of this topic on his site later today . The general lesson here should be that no matter the virtues of the "cause" it does not justify cutting corners or fudging the facts . When errors are found, the proper response is not to shoot the messenger or ask people to ignore mistakes in the context of larger truths, but rather, to just get things right. Climate policy can survive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ies. By contrast, efforts to downplay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ies will damage climate science.
个人分类: 全球变暖|23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变暖100图:28.科学杂志的北极熊造假宣传图片
热度 1 Amsel 2012-5-11 12:07
  如果你手头有Science 2010年5月7号那一期,可以找到这个插图——一只绝望的北极熊踩在孤零零的一片浮冰上:    这幅图是给美国255名院士“气候科学诚信问题”公开信的配图。 这份公开信是在 “气候门”丑闻对“全球变暖”研究的声誉造成极大打击之后登出的,由Peter Gleick院士执笔(就是骗取、伪造哈兰学会文件的那位院士: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0036do=blogid=541431 )。   而Science电子版过后把这幅颇为动人的图换掉了,并且增加了勘误: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28/5979/689.full.pdf?sid=967ede4e-da58-4209-be61-4523bca2cca3    这幅图为什么被撤掉了?原来它是一幅合成图片,是从一个卖图片的网站(istockphoto)上买的( http://www.istockphoto.com/stock-photo-4095333-the-last-polar-bear.php )。这个网站还用同样的背景卖另外的图片,只是把北极熊换成了企鹅。   Science杂志把“公开信”登出之后,这幅假造图片立刻被人揭露——这是个极好的例子,说明“全球变暖”宣传靠的是情绪而不是事实,即使学术刊物也不能幸免。 图片本身极大地打击了这封公开信的可靠程度,公开信的效果被大大抵消了。比如气候学家、科学政策研究者Pielke Jr说,Gleick这帮人怎么总是打不到靶子( http://rogerpielkejr.blogspot.com/2010/05/revkin-gleick-and-olson-on-gang-who.html )。   差可比拟的是,这篇公开信传播到中国也是多灾多难,方舟子率先翻译了这篇公开信,结果马上陷入“完整性”还是“诚信”的翻译争论之中——原来,要么是“气候科学”“不完整”,要么是“气候学家”不诚实,总之“公开信”想说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全球变暖100图:27.北极熊不是濒危动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036-568820.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暖100图|6656 次阅读|9 个评论
全球变暖100图:27.北极熊不是濒危动物
热度 1 Amsel 2012-5-9 10:53
  “濒于灭绝的北极熊”是“全球变暖”宣传的经典的恐吓场景。其背后言辞是,“全球变暖”造成北极冰川融化,北极熊失去了栖息地,就只能等着灭亡了。各色“生态恐慌”理论,经常见到这种脆弱的单因素逻辑链条。   而事实是,北极冰川面积不是影响北极熊数目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主要因素;北极熊作为一个物种,曾经经历过北极无冰的时期。而现在决定北极熊繁衍程度的,是其食物来源。北极熊的一个主要食物来源是海豹。自从1960年代人类限制海豹捕猎之后,北极熊的数量一直在增加。所以美国本届政府不顾环保分子的喧嚣,在2010年仍旧只把北极熊定为“受威胁”物种,而不是“濒危”物种(见《华盛顿邮报》: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10/12/22/AR2010122206246.html )。      为落实北极熊的生存情况,北冰洋沿岸国家进行了大量调查。下图是2010年加拿大北部巴芬湾和哈德逊湾沿岸观测到北极熊出没的地点。图片来源:加拿大努纳乌特地区政府报告( http://env.gov.nu.ca/sites/default/files/foxe_basin_polar_bears_2012.pdf )。另见CNS新闻:“北极熊数量没有下降”( http://cnsnews.com/news/article/no-decline-polar-bear-population )。   把“北极熊数目”作为地表温度的指标,就如同把树木年轮作为地表温度指标一样,是一种垃圾科学。    全球变暖100图: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0036do=blogclassid=157793view=me
个人分类: 全球变暖100图|6822 次阅读|3 个评论
小宝宝:为什么南极没有像北极熊那样的南极熊?
热度 4 xcfcn 2012-3-14 17:04
博主按:我刚说完休博一下,小宝宝就叫我给他发表大作,我老人家只好遵命!不过,小宝宝的文章我好像也没有看懂。在kexuegzz的帮助下,我貌似看懂了。 为什么南极没有像北极熊那样的南极熊? 作者: xiaobaobao 888 xiaobaobao888 :为什么南极没有像北极熊那样的南极熊? 段王爷:因为南半球不产熊呀! xiaobaobao888 :南半球不产熊呀 ? 段王爷:很可惜,熊的起源在亚洲,向欧洲和每周扩散,向西南没越过阿拉伯沙漠进入非洲,向东南没越过中美地峡谷进入南美,又不会游长泳去澳大利亚,所以没有呀。 段王爷:敲错俩字,向“美洲”扩散,“中美地峡”进入南美。 xiaobaobao888 :南美有熊么 ? 北极熊为什么能游长泳 ? 段王爷:没有的,北极熊也不能游长泳,只是北极有很多浮冰,可以游游歇歇而已,所以你觉得它很强。 xiaobaobao888 :谢谢段王爷 ! xiaobaobao888 :另外, 为什么熊的起源在亚洲 ? 为什么南美不产熊呀? 段王爷: 没什么为什么,这是大自然的安排。 xiaobaobao888 :昨天去图书馆查了,澳大利亚还真有熊,而且数量极多! 比如:树袋熊 段王爷:我们一般所指的熊都是食肉目熊科的熊类;树袋熊是一种叫熊的有袋目动物,其实是一种会爬树的袋鼠 xiaobaobao888 :那南极的海豹们很幸运吧 ? 段王爷:也不一定, 瞧! ......... 科学网博主孟津昨天又去南极啦 !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西方学者那样的中国学者? 作者: kexuegzz 的演绎 xiaobaobao888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西方学者那样的中国学者 ? 段王爷:因为中国不产学者呀。 xiaobaobao888 :中国不产学者呀 ? 段王爷:很可惜,学者的起源在欧洲,向亚洲和每周扩散,向南没越过地中海进入非洲,向东南没越过怕美尔进入东南亚,又不会游长泳去南美,所以没有呀。 段王爷:敲错俩字,向“美洲”扩散,“帕米尔”进入东南亚。 xiaobaobao888 :印度有学者么 ? 西方学者为什么能游长泳 ? 段王爷:没有的,西方学者也不能游长泳,只是北美有很多资源,可以游游歇歇而已,所以你觉得他很强。 xiaobaobao888 :谢谢段王爷 ! xiaobaobao888 :另外 , 为什么学者的起源在西方 ? 为什么印度不产学者呀 ? 段王爷: 没什么为什么,这是大自然的安排。 xiaobaobao888 :昨天去图书馆查了,印度还真有学者,而且数量极多 ! 比如:软件师。 段王爷:我们一般所指的学者都是作学问的学者类;软件师是一种叫学者的技术员,其实是一种会高级计算机语言的技术员。 xiaobaobao888 :那中国的学生们很幸运吧 ? 段王爷:也不一定 , 瞧 !......... 科学网网博主香格里拉昨天又去中国啦 ! 方舟子:为什么南极没有熊 时间: 2006 年 04 月 05 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为什么南极没有熊?鳄鱼遇到食物掉眼泪是怎么回事?英国二战时为何停止天气预报?这些看上去有些刁钻古怪的问题出现在 2006 年录用公务员的公共科目笔试中,消息传出后,舆论大哗。特别是第一个题目,许多人把它当成了“脑筋急转弯”测试。 有些人还模仿“小鸡为什么过马路”的经典笑话,编造中外名人对“为什么南极没有熊”的回答博人一粲。 也有评论家质问在公务员考试中出这样的题目有何意义。一篇评论文章引用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的话,说这个小问题涉及生命的起源、地球的形成、星体的变化,到目前也没有谁能确切回答,作为一个问题,是科学家长期研究的方向,但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云云。于是评论家批评说,对于这样一个连科学家都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叫考生怎么回答?阅卷人怎么评分?所有考生都得不到分也就失去了评价考生能力的意义。 其实,这道题不是论述题,是从 4 个答案中选一的选择题: A .因为南极在大陆板块分离时已经脱离了其他几个; B .因为气候问题,不适合熊生存; C .因为没有熊赖以生存的食物,所以无法生活; D .南极以前是有熊的,但由于经历过剧烈的地质变化,所以熊灭绝了。既然是选择题,即使考生瞎选,也有 1 / 4 的概率得分,所以不必担心考生都得不到分。 从这道题提供的预选答案可知,它并非一道搞笑的无聊题目,而是一道科普知识题目。它也并非新鲜好玩,其实是在科普节目、科普读物中常被提起的一个问题,例如北京电视台的“科技全方位”栏目的“银屏科考”在去年 8 月份就问到了这个问题,那时候应该正是公务员考试命题的前夕,可能是某个命题人从这个节目得到的灵感。如果我的这个猜测不错,那么这道题的标准答案可能也参考了该节目提供的解释:“南极为什么没有北极熊?原因是北极附近是海洋,有丰富的鱼类作为北极熊的食物,而南极是大片的陆地没有北极熊需要的食物,所以北极熊不能在南极生存。”按照这样的解释,答案大概是 C 。 但是这个答案是错的。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是海豹,而不是鱼类,而海豹在南极也有(其实南极鱼类也很丰富),南极还有企鹅可以成为北极熊的美味。如果有北极熊被引进到南极的话,它们会像是进了天堂,但对现在在那里无忧无虑生活着的海豹、企鹅将是一场灾难。 所以,南极其实非常适合北极熊生存。但是,并不是适合某种动物生存的地方就会有该动物的存在。动物的地理分布与其进化史密切相关。南极没有熊的原因很简单:北极熊是在别的地方进化出来的,之后又没有机会跑到南极去。 北极熊出现的历史并不长,它们和棕熊的亲缘关系非常近,可能是在更新世的后期(大约 20 万~ 50 万年前)从棕熊分化出来的。因为它们的祖先像绝大多数的熊一样是生活在北半球的,所以北极熊进化出来后就在北极生存了下来。地质史上从未出现过从北极到南极的海洋全部冻结的情形,北极熊又不善于长途游泳,那么它们能扩散到南极的惟一途径是通过美洲大陆。但是北极熊又不适合在温带和热带生活,这就断了它们跑到南半球跋涉到南极的可能性。 南极要有熊的另外一种可能是由南半球的其他熊进化出来,但是这在历史上不曾发生过。南美洲只有一种熊———眼镜熊,它与其他熊的亲缘关系都很远,如果碰巧由它进化成“南极熊”,也肯定与北极熊很不一样。 “南极为什么没有熊?”并非一个无聊的问题,而是一个很严肃的进化生物学问题,当年达尔文就是通过问类似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地球上许多地方有类似的环境却没有生活着同样的物种———而得出了生物必定是进化而来的结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今天看来其实并不复杂。 公务员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素质,在考试中出一些科普题目,我觉得无可厚非。当然,是否要出略嫌过于专业的题目,可以商榷。题目的内容也应该由有关专家审定才不至于出错。但从对这道题的冷嘲热讽和一些不负责任的评论所反映出的科普现状,所暴露出的问题,比出了一道错题更令人担忧。 为什么北极没有企鹅 ? 2007-12-19 08:15:17  来源 : 网易探索整理  都是寒冷的地球两极,南极有企鹅北极为什么没有? 企鹅是一种不会飞的鸟类,它们像穿着开叉的西服,走起路来摇摇摆摆,憨态可掬。自然界的企鹅共有 9 种,大部分动物难以忍受的冰天雪地却是企鹅赖以生存的家园。冰雪覆盖的南极便是企鹅主要的生存繁衍之地。除了南极洲以外,在南半球的许多海岛上,甚至在位于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也有企鹅的分布。然而,在同样气候酷寒、冰雪茫茫的北极地区,却看不到企鹅的影子,这一现象颇令人费解。 炎热的天气阻挡了企鹅北上的去路 有科学家认为,这还得从它们的祖先说起。企鹅的祖先是管鼻类动物,它们是从赤道以南的区域开始发展起来的。在企鹅决定发展方向这一问题时,同时决定它们主要生活家园的所在。 动物学家推测,它们那时只选择了南下,而没有继续向北挺进。因为热带炎热的气候阻挡了它们北上的道路,特别是它们无法忍受热带的暖水。企鹅生理特点决定了它们必须呆在有来自南极的冰雪融化水域,或由深海涌上的较冷的水流流经的海域。就这样,温暖的赤道水流和较高的气温形成了一个物理屏障,使惧热的企鹅不能游过它。再查对企鹅分布的情况,它们分布的最北限是年平均气温 20 度的区域,与动物学家的推测是颇为吻合的。 人类的贪欲灭绝了无辜的企鹅 但考占学家曾经在北极地区找到过一种已经灭绝了的鸟类骨骼,与企鹅极其相似,研究者们称之为“大企鹅”。这种大企鹅身高约 60 厘米 ,与南极地区数量最多的阿德利企鹅的大小可谓旗鼓相当。 它们的头部呈棕色,背部的羽毛呈黑色,腹部雪白。大企鹅的骨骼结构显示,它们也有着笨拙摇摆的行走方式,而在海中也同样善于游泳,与现代的企鹅相差无几。欧洲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加拿大和俄罗斯北部的海滨地区,以及所有北极和业北极的岛屿是大企鹅主要的分布区域,而且为数甚众,曾以百万计。 但它们取食在海洋,繁殖在陆地,受海生和陆生捕食动物的双重威胁,而它们的防御能力差,使它在同后期发展起来的哺乳动物的生存竞争中惨败,而被大量吞食;幸存的企鹅也仅限于少受捕食动物影响的海岸或孤岛上。然而,人类却剥夺了它们在北半球最后的生存机会。 在早期人类侵入北极地区时,大企鹅的平静生活就开始遭到一些破坏。到大约 1000 年前,北欧海盗也发现了这种大企鹅。他们还发现这种动物几乎全身都是宝,更令他们高兴的是,企鹅对于人类没有任何的抵抗能力。于是,人类开始捕杀大企鹅。在距今三四百年的时候,欧洲曾掀起了一股到北极探险的热潮,与此同时,人类在贪婪的欲望驱使下,对这群无辜的动物进行狂捕滥杀。在格陵兰岛、伊丽莎一女王群岛等地的大企鹅被逼得无处安身,数量锐减,最终导致了大企鹅的“灭族之灾”。 1844 年 6 月 2 日 ,北半球的最后两只企鹅在爱尔兰海南的一个小岛上被捕杀了。现在,除了偶尔发现的遗骨可供人类凭吊以外,在北极再也找不到企鹅了。 目前,南极成了企鹅的理想家园:南太平洋中寒暖交汇的洋流、海水中大量的食物和营养物质为企鹅生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还有冰雪高原形成的天然屏障,阻断了动物向南迁移,使企鹅在这里很少受到捕食者的袭击。企鹅在这里最大的危险是暴风雪。对于企鹅来说,南极已成为了它们最安全的生息之地。
个人分类: 杂论|636 次阅读|7 个评论
雄性北极熊的杀婴行为能作为气候变暖的证据吗?
热度 5 csl 2011-12-11 16:17
雄性北极熊的杀婴行为能作为气候变暖的证据吗?
最近,大熊吃小熊(雄性北极熊的杀婴行为)又见媒体大量报道。 其实,雄性动物的杀婴行为在猫科、熊科、灵长目等哺乳动物中均能见到,是雄性追求繁殖机会的一种相对比较正常的现象。因哺乳期(育婴期)的雌性不愿交配,或交配后不受孕,所以才有雄性动物杀婴以刺激雌性进入发情期达到交配受孕的目的。 几年前看到过一次类似新闻,这次又有很多国内外媒体大肆宣传。正值德班气候大会的紧要关头,大家都理解早日达成协议控制气候变暖的重要性。但是,这非得要用不科学的宣传去造势吗?是“北极熊专家”真不知道动物的杀婴行为还是有人故意误导? 有关报道: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72772/238742 http://tech.sina.com.cn/d/2011-12-09/08246459312.shtml http://news.cntv.cn/world/20111209/112514.shtml http://pic.people.com.cn/GB/164931/16557380.html
3154 次阅读|5 个评论
上海仕女冠头名
yangyongtian 2011-8-30 10:43
耐寒宝宝北极熊, 淘气调皮卧半空。 圆目小嘴倒三角, 恰似嬿嬿嬉笑中。 爱屋及乌古已有, 嬿嬿才学令人惊。 文武双全当今少, 上海仕女冠头名。
个人分类: 诗配画|20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地球变暖美科学家因可能造假遭停职
热度 5 jiasf 2011-7-29 20:59
据联合早报消息:“2004年把四只北极熊在北极圈没顶归咎于地球暖化,结果给防止地球变暖运动注入强心针的野生动物生物学家莫奈特,因研究可能造假遭停职。美国海洋能源管理,监管和执行局本月18日告知莫奈特(Charles Monnett),他被强行放假,以等待有关他“诚信问题”的调查结果。”( http://www.zaobao.com/gj/gj110729_011.shtml ) 我有点奇怪的是:如果莫奈特因此被调查和停职,哪为什么,已经被几名科学家和美国国会听证会证明造假的著名的全球气温变化的“曲棍球杆曲线”的发明者,没被处理呢? 据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研究报告No.2010-08总第38号《“曲棍球杆曲线”丑闻、气候泡沫与气候政治的未来》(作者黄为鹏,旅日地球科学,其更早版本在2009年就出现在网络 http://www.21bcr.com/a/shiye/yuwai/2010/0907/1563.html ),是 Michael E. Mann等人有意作弊把 公元1000年至1980年地全球平均温度画成了曲棍球杆的样子:在1900年之前基本是平的,而在1900年之后,却像曲棍球杆的击球端一样,陡然翘起!加拿大的 Stephen McIntyre等人发现并指出了其中的猫腻:(1)通过人为选择数据和权重得到想要的加权平均温度,(2)不按规范进行去趋势化处理!美国国会能源与商业委员会曾于2006年就此进行了调查和听证,并且由美国统计学会证明了原始数据不能支持所谓全球温度变化的“曲棍球杆曲线”! 但为什么气候变化造假的那些人没有被惩罚?为什么气候变化仍然左右着科研的方向和资金的分配?为什么各国政府也被裹入其中不能自拔?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6452 次阅读|13 个评论
研究进展:科学家发现北极熊和棕熊在“血统”上有交集
xupeiyang 2011-7-18 11:24
科研人员通过DNA(脱氧核糖核酸)测序,发现北极熊和棕熊在过去的10万年中曾经多次成功交配,如今的北极熊也拥有爱尔兰棕熊“血统”。 全文见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1-7/201171595207441.htm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1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啊,面对北极熊母子的命运你我情何以堪?
hhanb 2010-3-4 16:34
联合国哥本哈根会议在一片争吵声中落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曾几何时气候暖化还是人们挂在嘴边的热门话题,可如今它正逐渐消退。甚至有人还总拿所谓的气候门事件说事,也有科学家指出,气候变暖的因素很复杂,未必一定是人类活动所致,也有科学家认为气候变暖的程度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可是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大家明明能够用肉眼直观感受到的气候变暖,却偏偏有人要大唱反调呢? 此前笔者就曾多次在媒体上看到过,一组取材于世界各大冰川融化状况的对比照片,看后有种触目惊心的感觉。显然,世界上许多冰川在漫长的岁月当中,一直处于缓慢的演变过程。可是自从工业化进程以来,冰川的融化开始加速,有点像脱僵的野马变得越来越难以驯服。今天多家媒体又不约而同地刊登了一张照片,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这幅照片是由英国摄影师勒弗朗日前发表的,那是他在挪威北部的一个群岛旅游时拍摄的,照片显示一对孤独的北极熊母子被困在一块浮冰上。据说摄影师拍照时,它们已经距离最近的岛屿已有 20 公里。 20 公里对于一头成年北极熊来说,或许还能游到岸边,可是对于年仅 9 个月的幼崽来说可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看到这对孤弱的北极熊母子无助地漂浮在茫茫大海上,旅游的一行人还曾试图设法把它们引向岸边,可是没能成功。于是摄影师不无伤感地说道:它们看上去很焦虑,母北极熊似乎一边在尽量保持着浮冰的平稳流动,一边在保护着自己的幼崽。小北极熊显然是吓坏了,它的身体在微微颤抖着。 毫无疑问就在笔者敲击键盘的同时,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失,这对北极熊母子赖以生存的那块浮冰,也在一点点地变小,它们最终的命运如何大家不妨都来想想吧。我们虽然没有亲临现场,没有亲眼目睹那悲壮的一幕,可我们毕竟看到了这幅照片,面对这对北极熊母子的不幸遭遇,我们情何以堪,因为造成它们这一悲壮结局的正是我们人类的活动所致。 南方都市报进一步披露说,早在 2004 年美国科学家就在位于阿拉斯加州以北的某海域发现了 4 只溺水而死的北极熊,如今这幅照片里的这对北极熊母子是否会步它们的后尘,尚且无法查证,但科学家们认为,让那些浮冰行者溺毙的罪魁祸首正是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北极冰盖退缩。 北极熊不是我们的同类,或许它们的命运一时半会难以引起人类的深切感受。可问题是今天由于气候暖化,葬送了北极熊赖以生存的空间,明天随着海平面的上升以及极端气候现象的频发,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又能否确保避开一场又一场的灾难呢?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58 次阅读|4 个评论
环境污染导致北极熊雌雄同体
xupeiyang 2010-1-17 19:17
野生动植物研究人员已经发现新的证据,因全球变暖栖息地受到严重威胁的北极熊,现在又受到化学化合物的危害。这些化合物主要是欧洲用来降低沙发、衣服和地毯等家庭用品可燃性的有毒化学物质。来自加拿大、美国阿拉斯加、丹麦和挪威的一组科学家发出警告称,他们最近发现一种叫做多溴联苯(PBDEs)的阻燃剂开始出现在北极熊的脂肪组织中,尤其是生活在东 格陵兰岛 和挪威萨瓦尔伯特群岛的北极熊。 关于这些化学物质会对北极熊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研究仍在进行中。但是在小白鼠身上进行的试验显示,这些有毒化学物质对动物的影响是巨大的,包括它们的性别、甲状腺、运动技能和脑功能。   有证据显示,那些和多溴联苯相似的化合物导致出现了惊人比例的 雌雄同体 北极熊。在萨瓦尔伯特群岛,大约每50只母熊中就有1只长着两种性器官,科学家们将此直接与污染联系到了一起。   全球自然基金会的领导人柯林-巴特菲尔德称:北极现在成了一个化学制品接收器。我们日常使用的居家产品中的化学物质正在污染北极的野生动植物。这些污染物质主要来自美国和西欧等工业发达地区,水流和北行风将它们带到北极后,在北极寒冷的气候下浓缩、沉淀下来并进入食物链。 http://baike.baidu.com/view/5092.htm?pf=1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19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极熊是否会觉得“下雪不冷化雪冷”
tjm9518 2008-10-17 19:21
下雪不冷化雪冷这个经验,是在冬季积雪长期不化的地方形成的,还是在南方雪下后很快就融化的地方形成的呢? 拜读了博客中侯吉旋先生的两篇文章,想就有关问题探讨一下。 几个基本概念和规律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先把气温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的差别等说一下。 平常我们所说的气温,是指开阔地带离地一定高度的测温箱中测得的温度。它与近地气温、高空大气温度、地面温度等是有差别的。一天中,气温在不停地变化,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正常情况下,白天气温的变化由太阳光照提供的热量和辐射散热大小等决定,一般早上太阳升起前气温最低,午后气温最高。 地球上大气、土壤等一切物体温度升高所需的热量,追根溯源都来自于太阳光照。一般情况下,积雪融化主要由太阳光照提供热量,在气温低于 0 ℃时,如果太阳光照强,雪也能融化。因此,融雪的时候气温必须高于 0 ℃的说法是不正确的。雪的融化还会受附近物体的温度高低影响。如果贴近雪的地面土壤、屋顶、树枝的温度高于 0 ℃(一般主要由太阳光照引起这些物体温度升高,晴天时这些物体的温度通常高于气温),雪也会融化。一个很常见的情况,夏日晴天气温在 30 ℃左右时,柏油马路上的温度可能高达 50-60 ℃。同样,冬天晴天气温低于 0 ℃时,地面物体的温度完全可以远远地超过 0 ℃,使地面积雪融化。近地气温高于 0 ℃,积雪当然也能融化,但这种作用一般较弱。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将草木灰放在雪上,能使雪融化的速度迅速提高,这说明,近地大气给雪提供的热量,远低于太阳光照提供的热量。 经验是从哪里得来的 侯吉旋先生在《 下雪的时候比较冷,还是化雪的时候比较冷? 》一文中说:下雪的时候,气温一定是小于 0 ℃的,否则的话雪还没有落到地面,就已经化成了水,那就是下雨而不是下雪。而且大家看看天气预报就能发现,下雪的时候气温都是低于 0 ℃的,特别是东北的朋友,都应该记得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时候下雪。这段话实际上是该文否定下雪不冷化雪冷这种说法的重要依据。 这段话的前半段,下雪的时候,气温一定是小于 0 ℃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侯吉旋先生现在应该也已知道这个错误了。 后半段话,本人在《下雪不冷化雪冷新说》一文中认为,下雪不冷化雪冷这种说法,来自于南方,指的是南方下雪后雪在短时间内就融化,人们对下雪前后冷热的感受;在北方冬季长期积雪不化的地区,人们不会有这种感受。 为此,侯吉旋先生称他特意就此事问了北京、天津、东北等地的同学和朋友,并证实这些地方也有下雪不冷化雪冷的说法。我认为,这并不能佐证什么。这些地方冬季积雪并不一定在整个冬季都一直不化,至少不会全部到春季才化雪,有下雪不冷化雪冷这种说法并不是不可能。另外,教材是全国发行的,不排除冬季积雪一直不化的地区,有人受到下雪不冷化雪冷的毒害。 如果有可能,倒是可以问一问爱斯基摩人,看他们有没有下雪不冷化雪冷这种说法。估计他们不会有这种说法。 但最好的办法,是问问北极熊,它们不会受文化教育的毒害。 北极熊在下雪和冰雪不化的时候,他很舒服,到积雪融化的时候,由于有极度保温的皮毛,它会觉得酷热难当。因此,北极熊绝对不会得出下雪不冷化雪冷的经验。 因此,可以认定,下雪不冷化雪冷这种经验,是在雪天过后雪很快能融化的情况下得出来的。 请参阅 《再说下雪不冷化雪冷》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3050 《下雪不冷化雪冷新说》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827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771 次阅读|1 个评论
是谁让北极熊成了暴民
xbyang 2008-9-17 17:57
我们常常说起全球气候变暖的种种危害,现在它又多了一条罪状:让北极熊变成了残暴的饥民。每年夏末秋初的时候,北极熊开始猛吃东西,为冬眠储存脂肪。然而,全球气候变暖让北极熊失去了越来越多的生存领地,让北极熊变得饥不择食,它们甚至开始残害同类,并围攻人类聚居地,和人类争夺食物。 北极熊主要捕食海豹,基本上只吃海豹的脂肪和内脏,因为里面含有重要的营养成分。不过到了夏天,这些北极之王就成了杂食动物。这时候它们所吃的食物还包括腐肉、蛋、浆果和水果。在人类的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饥民食人的现象。同样,大多数动物对待同类还是彬彬有礼,更不用说毫无廉耻地食用同类了,除非它们找不到其他食物。生活在加拿大与美国边界波弗特海的北极熊因为无法获得食物,只好把眼光投向自己的伙伴,开始食用同类,它们过着这样不知羞耻的生活已经好几年了。 近年来,由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联合进行了北极熊生存状态的研究,研究却有了惊人的发现,在阿拉斯加北部以及加拿大西部近5年来居然发生了20多起北极熊食用同类的案例。在最骇人听闻的一个案例中,一头母熊刚刚下崽之后,饥饿的公熊不但不悉心照料自己的爱侣,反而吞食了母熊,然而撇下嗷嗷待哺的小熊扬长而去。或许它尚存那么一点点羞耻心,没有吞食那些小熊。这头公熊因此可以称得上动物界中最无耻的老公。 北极熊不但残害同类,还敢与人类争食。最近,俄罗斯北方楚科奇半岛的居民却因为北极熊的觅食活动而遭殃。数十头饥饿难耐的北极熊将该地区的居民区包围了起来,并不时地窜入居民区搜刮和寻找食物。由于北极熊属于食肉猛兽,因此它们包围城市并出没于居住小区的行为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许多居民都抱怨说,他们白天都不敢上街,生怕遇见这种体型巨大的北方猛兽。有些年长而没有亲属的人甚至抱怨说,他们已经一两个星期没敢去商店,现在家里贮备的食品基本都吃光了。 没有人敢去招惹这些饥肠辘辘的大家伙。北极熊不但力气大,奔跑速度也很惊人。北极熊全速奔跑时速度可达每小时40公里,如果它盯上了谁,无论是猎物还是人都根本无法逃脱它的魔掌。世界自然基金会驻俄罗斯的工作人员已经闻讯赶到雷尔凯皮市实地考察,他们发现这些胆大妄为的家伙并非天生的不法之徒,它们也是逼上梁山。这些北极熊似乎饿了一夏天,有的母熊甚至背着小熊崽在当地的垃圾场里四处乱翻,寻找一切可以吃的东西。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气温已经上升了2℃至3℃。而在过去的30年中,冰川覆盖的面积也缩小了15%至20%.到本世纪末,由于大幅度气温上升,北极附近的冰川可能在夏季完全融化。北极熊依赖冰雪生存,由于冰川的消失,生活在北冰洋的北极熊将无法生存。北极熊通常是在北冰洋沿岸的浮冰上捕捉海洋生物为食的,但近几年来气候快速变暖,夏秋季节的高温已经使北冰洋沿岸的浮冰越来越少,北极熊失去了捕食场所。面对这样的情形,俄罗斯一些研究北极熊的专家指出,在饥饿的驱使下就会来到人类栖息地寻找食物来源。 如果我们人类光顾自己的快乐,肆意破坏环境,而忘记了动物也有基本的生存权,动物们必将举起造反的大旗。这些饥饿的北极熊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呀!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5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5: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