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泥石流灾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集对分析在泥石流灾害评估中的应用(3)
热度 1 zjzhaokeqin 2017-7-5 10:05
集对分析 在泥石流灾害评估中的应用( 3) 集对分析与奇妙的联系数 之 30 赵克勤 /文,图来自网络 前面两篇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9317-1064650.html  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9317-1064654.html  中分别介绍了合肥工业大学汪明武教授等人和四川大学吴燕华等人先后把集对分析方法用于泥石流灾害评价研究方面的工作,这里再介绍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与长江三峡勘测研究院有限公司宋盛渊、潘玉珍、陈剑平、王清、曹琛、阮云凯合署的《基于联系期望的库岸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以乌东德库区为例》一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工程地质学报》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2015年04期 ISSN:1004-9665),该文是首次把集对分析联系期望用于泥石流灾害评估,有重要价值,该文摘要如下: 库岸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 受具有随机性、非线性与未确知性特点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与控制 , 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难题。以金沙江下游乌东德库区为例 , 据其特有的地质环境条件 , 选取爆发历史、地质条件、地形条件、诱发因素共 4 类 10 种泥石流影响因子 , 并建立分级标准将库岸泥石流危险性分为 4 个等级 : 极度危险、高度危险、中度危险、轻度危险。应用集对分析理论分析利用区间数表示的泥石流影响因子 , 建立了基于联系期望概念的库岸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新模型 , 可统一分析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指标的区间形式及演化态势。实例分析结果表明 , 该方法评判结果可靠 , 且能简化区间数关系的分析过程。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No.41330636) ;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 (No.201001008) ; 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 (2015013) 资助; 关键词:泥石流 ; 危险性 ; 区间数 ; 集对分析 ; DOI : 10.13544/j.cnki.jeg.2015.04.020 分类号: P642.23 (全文可以在中国知网下载) 科学网上有关联系数的参考博文如下: 集对分析与奇妙的联系数1-----从罗素悖论说起 集对分析与奇妙的联系数2—人为什么生2只眼睛? 集对分析与奇妙的联系数3----树上还剩几只鸟? 集对分析与奇妙的联系数4—如何用数学表示“行百里者半九十”? 集对分析与奇妙的联系数5—坐飞机是否安全? 集对分析与奇妙的联系数6—随机性从哪里来与上帝掷骰子 天津港爆炸与列车追尾概率的联系数-集对分析与奇妙的联系数之7 天津港爆炸与基金申请预期联系数--集对分析与奇妙的联系数之8 屠呦呦获诺奖与天津港爆炸--集对分析与奇妙的联系数之9 综合评价排序的失效与对策(1)--集对分析与奇妙的联系数之10 综合评价排序的失效与对策(2)--集对分析与奇妙的联系数之11 英国脱欧公投结果的集对分析(1)与四元联系数 英国脱欧公投结果的集对分析(2)与偏联系数 综合评价的失效与对策(3)---集对分析与奇妙的联系数之14 英国脱欧公投结果的集对分析(3)与相互纠缠 英国脱欧公投结果的集对分析(4)与独立性假设 英国脱欧公投结果的集对分析(5)与基因编辑 健康长寿的一个多元联系数 随机性从哪里来与联系概率(赵森烽-克勤概率) 集对分析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1) 集 对分析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2) 北京明天下雨的贝叶斯概率向联系概率(赵森烽-克勤概率)的转换 贝叶斯概率和联系概率(赵森烽-克勤概率)在狼来了中的应用(1) 集对分析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3)-在沙尘暴预报中的应用 集对分析在火箭可靠性评估中的应用 集对分析在火箭漏电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集对分析在洪水灾情综合评估中的应用 集对分析在泥石流灾害评估中的应用(1) 集对分析在泥石流灾害评估中的应用(2)
个人分类: 集对分析与奇妙的联系数|1739 次阅读|2 个评论
山河啊,我想为你哭泣
cherrylu1960 2010-8-19 23:28
今晚不想写DNA之美, 不想歌颂什么, 不想赞美什么, 只是有些想哭泣。为了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世人,为了破碎的山河。DNA造就了生命,却不能给人以平等,悲哉! 想想小时候老师总是告诉我们,你们今天生活在幸福之中,千万不要忘了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生活在水深火深之中,还没有得到解放。多想去解救他们。坚定地相信GCD就是专门干这个的,要永远跟D走。 此刻,呆在明亮干爽的房间,坐在舒适的沙发上,悠哉游哉地看着电视,新闻中闪过的因泥石流灾害仍然浸泡在水中的舟曲画面,又一次映入眼帘。一阵难过。不知道此刻那里是不是在打雷,是不是在下雨,那里的百姓是不是还没从惊恐中解脱出来。昨夜大雨,据说那里的许多人不敢睡去,几乎在恐惧中坐了一夜,轰隆隆山石滚落的声音,还有水下的家园,给他们带来的是没结没完发自内心的痛,悲伤、恐惧、镇静剂 开始时,看到ZF一头的专家们关于舟曲特大泥石流成因的分析,地震、干旱、连续暴雨。。。真的恨苍天无眼,为什么总是将灾难降临在中华大地,人在自然面前是多么苍白无力。冷静下来的时候,总觉得不那么对劲,看了包括科学网博友们的一些分析,还有许多有良心的专家的声音,此刻,已经坚定地相信,这场泥石流灾害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生态破坏。 今天同朋友聊天,谈到最近都不敢出去玩了,特别是去南方多雨多山的地方。据说全国像舟曲这样有重大泥石流灾害隐患的地方不下万个。几十年的滥看乱伐,已使许多山变成荒山秃岭。令人不可置信的是,据说竟然有人在山人刷绿漆,造成从远处看绿山的假象,真的有人敢这么干吗?眼下,多个地方发生泥石流灾害,真的可以简单归咎于年景不好吗? 在山上砍树,山里挖洞,在河道排污、盗沙,山早已不是从前的山,河也不是从前的河,破碎的山,黑乎乎、被淤泥堵塞的河流,真想为你哭泣。那些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的百姓,我们拿什么拯救他们,我的同胞!如果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安全地带可以接纳他们,相信他们宁愿睡在街边,也不愿意整天生活在被山石砸死的恐惧中。 在滚落的山石中,在汹涌的洪水中,那么多宝贵的生命就这样离去了。村庄被毁掉了,可以重建,城市的大楼倒了可以很快盖起来,可人死不能复生。祈祷平安并不能让人们远离灾难,事后的快速救援并不足以抚平生者的心灵。社会主义好啊,社会主义制度下盖楼的速度就是快,感叹汶川重建的速度,玉树恢复的速度。人们都说多难兴邦,多难也兴GDP啊。 听说十几年前就有人上书中央,要加强舟曲周边山地的生态保护,坚决禁止砍树,可是,没有人重视,昔日的陇上小江南,许多地方已变成荒山秃岭,俺没有去过舟曲,但俺相信这是真的。可恨的GDP指标,害死了多少人啊。 ZF整天都在高唱生态保护,可山高皇帝远,哪管得了这么多,山还在挖,树还在砍,污还在排,第二舟曲,第三个舟曲也许还会出现,尽管我们一百个不愿看到! 有良心的人只能大声呼吁,为了生存,为了生命,请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贵阳街头的出租车师傅曾对骄傲地我们说:我们省长说了,我们贵州不要黑色的GDP, 我们一定要绿色的GDP。但愿全国的官员们都能这样想,都能这样做。 希望ZF能够实事求是地报道这场特大灾害的真相,好好总结教训,真正为百姓今后少遭些灾做些实事。防灾永远重于救灾,这个,ZF比我们懂啊。 网络政治, 政治网络。生存就是最大的政治,要知道,如今还有许多人生活在生命没有保障的环境之下,不能不关心啊。
个人分类: 时事浅谈|4370 次阅读|7 个评论
“舟曲泥石流灾害哀悼日”有感--积极防范
zls111 2010-8-15 12:13
应该说地质灾害比地震,干旱等好监控多了。通过地质学调查那些山容易发生滑坡应该是可以监测到的,虽然我一点也不懂,明眼人也能看得到那些山可能会发生滑坡。更何况在搞地质的那些人,在国家地质机构里的那些人。 要想下次不发生灾难只有预付,发生了灾难更应该反思。前一阵子发生了 贵州关岭山体滑坡107人被埋,国家早就应该行动。 下面是哪个时候写的一篇文章: 由贵州关岭山体滑坡107人被埋 生还可能性不大想起 贵州关岭山体滑坡107人被埋 生还可能性不大 默哀! 又是山体滑坡,悲痛的结局。地震希望能预测,山体滑坡是能更好的预测,最简单就是不要把房子建在山脚下。估计学过一些地质的人,往山上一看就知道山体会不会发生滑坡。 前一阵子去杭州桐庐玩,当地很多人把房子建在山脚下,还是那种很陡的山。我心想要是山体滑坡可能是全家被灭呀。我就和同学讲,同学说你忧虑过多。桐庐那些山是石灰岩,说不定石灰岩中间包着就是土,那些溶洞就是说明,更容易滑坡。我不懂地质,凭直觉也不能把房子建在那种山脚下。 现在国家已经很有实力了,那些搞地质的水平也不差,人也不少。由国家出面,组织一些搞地质的人全国跑,看有哪些山可能会发生滑坡,要是专家难组织就组织一帮学生也行,这种现象学生应该也能观察的出来。搞地质不能只注意找矿,做这些事情更有意义。这样也能体现国家对民众的关怀,一个国家的水平。前几天去看世博会,非洲真是落后,几乎没有工业,科技就不提了。我们国家能在近一百年,发展成现在这样真是很难得。如果这种发展不体现在对人民的关怀上,也是没有意义的,那就和非洲差不多了。 学者张亮生 发表于2010-6-29 9:32:45 查看评论 :1 │ 浏览:321 打印 推荐给朋友 您的姓名: * 必填 您的邮件: 朋友邮件: * 必填 推荐理由: 转载和评述
个人分类: 转载和评述|382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