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古希腊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古希腊

相关日志

恩师萧先生的空间记忆法
manrongchen 2020-4-20 22:55
恩师萧先生是我读本科时的任课老师,也是我本科毕业论文的导师,还是我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先生之恩,永生难忘。 先生有一种记忆学生的方法,叫地图记忆法,实际上是空间记忆法。第一次到先生面前,他拿出地图册,一边用放大镜看地图,一边问家在什么地方有何资源山川大势,等等,从此,在他的地图上有了我的位置,而且一直不忘。他对每个刚认识的学生都是这样记得。 看了下面的文字,解开了我对恩师记忆学生方法之惑。 传说在古希腊贵族的一次盛大宴会上,屋顶突然坍塌,导致宾客们集体遇难,尸体被压得血肉模糊,家属们无从认尸。唯一生还的诗人兼哲学家西蒙尼戴斯记得宴席上每个人就座的位置,他依据脑海中的记忆宫殿,逐一念出死亡宾客的名字与座次,成为传说中记忆术的创始人。后人称之为记忆宫殿法。也就是空间记忆法。 有了这个好方法,人人都有惊人的记忆力。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17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燃素学说”说古人的智慧与今人的迷信
热度 8 fdc1947 2020-4-14 08:29
从“燃素学说”说古人的智慧与今人的迷信 在化学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燃素学说”。这是在18世纪初的事情,当时人们发现了许多化学反应,难以用旧的学说解释。 早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就企图探求解释世界物质的组成和变化。例如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世界有四种“基本要素”:热、冷、干、湿。由这四种要素组成了元素:土、水、火、风。 该学说认为,这四种两两互相对立的 “基本要素”( 原始性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不同的元素是由这些 “基本要素” 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如下图所示 火是热加干,气是湿加热,水是冷加湿,土是干加冷。而且元素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把水加热,水中的冷被热取代,水就变成了气。 后来,炼金家又加上了三种要素和元素,它们是:可溶性(盐)、可燃性(硫)和金属性(汞)。由此,他们解释了当时认识到的各种化学现象,並企图把较贱的元素炼成贵金属等。 到了17世纪末,人们已经积累了许多化学知识,但是对于这些化学知识特别是关于燃烧和灼烧金属(大都属于如今所知的氧化还原反应),人们无法用传统的理论来解释。 这时候,燃素理论出现了。该理论认为:那些能燃烧的物体如煤炭以及被灼烧(如今看来被氧化)的金属中,都含有燃素,燃素是一种极其微小的微粒。当煤炭和金属被燃烧或灼烧(氧化)的时候,燃素就溶解在空气中了,燃烧或灼烧反应生成了不含燃素的产物灰烬或金属氧化物(当然,当时不是这样称呼的)。当金属氧化物(金属矿石)与富含燃素的物质如炭一起加热时,燃素又能够进入这些氧化物中,还原成金属。 用燃素理论几乎可以统一阐明当时已知的几乎所有的实验结果。燃素理论从而被绝大多数化学家所接受,统治了化学界达百年之久。直到原子-分子理论用氧化还原反应来圆满地解释燃烧和金属的氧化还原,才宣告了燃素学说的破产,终结了它的统治。 对于这些古代的理论,无论是古希腊的水土火风四元素说,还是我国的乾坤八卦说、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说、古印度的四大种说,或者略近代一点的燃素学说,在我们今天看来,对于世界的认识都是很幼稚的。有些解释甚至是非常可笑的。 但是这些理论学说都是古代哲人为了解释世界而提出来的杰出的理论。燃素学说虽然看起来只是在化学领域的理论,但在当时也是对于物质组成和变化的很优秀的学说。 所有这些理论,都能够解释当时人们所认识到的世界,体现了古代哲人的杰出智慧。我们今天所得到的科学知识,并不是一蹴而就,不是什么人脑筋一动就想出来的。人类的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现代的科学理论也是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之上不断改进而得到的。 人类总是在不断前进,人们的知识水平在不断提高。对于物质组成和变化的理论,燃素学说要比炼金家的理论高明,炼金家的看法又要比四元素说高明。而现代的化学理论,又比燃素学说高明得多。 但是,一个时代的最高明的学说,也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我们现在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也是如此。正如我们现在看古代的那些理论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一样,相信几百年以后的人们来看今天的知识和今天的理论,也会感到是幼稚甚至可笑的。 但是,话又要说回来,在今天原子-分子理论较为完善的情况下,如果有人还坚持或偏爱用四元素说或者燃素学说去解释火箭燃料的燃烧,那一定被认为是很愚蠢的事情。即使这个人很“聪明”,没有受过多少教育,自己摸索出与四元素说或燃素学说相类似的理论,并自以为找到了认识世界的终极理论,我们也不会认为这样的人是现代的哲人。而相信这种自我吹嘘的人,我们一定认为是不聪明的。 事情就是这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进步和局限。古代的理论,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今天的科学体现了今人的进步。对于事物的同样的一种看法,对古人是智慧,提倡者是哲人,但是对于今人却可能就是迷信,坚持者就是傻瓜。 否认古人的智慧,似乎一切可以从零开始,那是历史虚无主义。拘泥于古人的理论,认为古代哲人的话是永久不变的真理,现在还必须照着古代圣人的办法去做,那就是迷信了。 承认古人的智慧,发展今天的科学,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12822 次阅读|26 个评论
站在超级巨人肩上:观点和方法都升华
geneculture 2019-12-31 14:18
站在这些超级巨人的肩上就相当于站在了千千万万巨人的肩上了。因为他们浓缩了人类文化基因(Geneculture)的许多重要且关键的方面。
个人分类: 融智学前期探索|11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九大哲学家之二:亚里士多德
热度 1 mayaoji 2019-10-9 15:03
一、亚里士多德其人 提起亚里士多德,可能很多人会想到想起伽利略的斜塔实验,想到他的错误观点“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更快”,想到“自然害怕真空”。似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都是错误的,他的存在阻碍了时代的发展。事实上,他几乎肯定比我们现在的每一个普通人都聪明。他和苏格拉底、柏拉图合称雅典三贤,是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人。他流传至今的著作有 30 部以上,差不多在当时所有学术领域都有原创性贡献,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 亚里士多德在古代地位相当于近代的牛顿。但客观地说,他的大部分理论都已经过时了,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关心它们呢?因为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现代的理论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们是在借鉴和批判前人的理论中产生的,了解古代先贤的思想会让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对现代理论的来龙去脉有更多的认识。 我们先看看他的生平和思维特点。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纪的古希腊。他是个幸运儿,出生于富裕而有教养的家庭,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菲力二世的医生。年轻时到雅典的柏拉图学园读书,师从柏拉图。出身名门,拜当时最有学问的人为师,这对亚里士多德的成长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在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回到马其顿,当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八年后,亚历山大当了马其顿国王,亚里士多德又回到雅典,建立了吕克昂学院,在那里教书育人和著书立说。他的教学很有特色,不是像现在那样在教室里讲课,而是和学生一边散步一边讨论问题,所以他的学派又叫逍遥学派,或漫步学派。 顺便说一下,后来亚历山大征服了很多地方,包括雅典,建立了一个非常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现在扑克牌里的梅花 K 据说就是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推崇希腊文化,他征服了哪里,就把希腊文化传播到哪里,这对后来世界文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不知亚里士多德的教导是否在其中起到了作用。 上面说了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下面来说说他的学术特点。 亚里士多德有很强的批判精神,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虽然敬重老师,但在学术上毫不妥协,对柏拉图的得意之作“理念论”展开了猛烈的批评。柏拉图称他是小马驹,因为小马驹吃饱了奶就会踢它的母亲。 柏拉图具有文艺气质,其理论天马行空,杜撰个理念世界出来。 和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更具科学家气质,他更审慎更理性,注重观察相信眼见为实,主张理论应该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 亚里士多德 的研究方法和现在的科研相似:提出问题,文献综述,评论,给出自己的理论,然后进行论证。 柏拉图喜欢几何学,在学校大门上写着“不懂几何者勿入”,几何学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哲学。和老师不同,亚里士多德更多地受到生物学的影响,他的理论经常出现“目的”“潜能”和“现实”这样的词汇。 哲学家在谈论知识时往往以某门具体的学科为模板,近代唯理论哲学家以数学为知识的模板,经验论哲学家则以物理为知识的模板。而在还没有物理学的古希腊,柏拉图以几何学为模板,亚里士多德以生物学为模板,这是一件颇有意思的事情。 下面简单介绍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当然,他的学说远不止下面这些,但这些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或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理论。 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1 、具体的科学 A 、生物学 亚里士多德不只是一个坐在那里冥想的哲学家,他还是一个行动主义者。比如他动手解剖了很多动物,他曾经为了研究小鸡胚胎发育的情况,每天从孵化小鸡的母鸡身下拿出一个鸡蛋,打破后记录鸡蛋里每天发生的变化。 亚里士多德是动物分类学的首创者。他的《动物研究》一书,分门别类记录了各种动物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包括生活坏境、饮食习性、交配方式、产崽方式等。里面提到 500 多种动物,山羊、鹿、猪、狮子、大象、老鼠,还有各种各样的鸟,燕子、鸽子、鹌鹑、老鹰、乌鸦等等。古希腊人能注意到的动物基本上都有了,让人叹为观止。据说,亚历山大派人往亚洲、非洲、欧洲各地进行科学调查,为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收集了很多资料。 B 、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系统地研究了三段论的推理。三段论是指由三个直言命题组成的推理,其中直言命题是指这样的命题:所有(或有的) S 是(或不是) P 。比如这个就是三段论推理:所有的人都是动物,所有的动物都要呼吸,所以所有人都要呼吸。又比如,所有的花是红色的,所有的草都不是花,所以有的草不是红色的。上面两个三段论推理中,第一个是正确的,而第二个是错误的。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整套规则,根据这套规则能判断任意一个三段论推理是正确还是错误。今天看来,他的理论虽然简单,但当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而且在今天仍有实际意义。这样的成就让亚里士多德成了逻辑学的祖师爷。 2 、宇宙观 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讨论宇宙万物的构成和运动。 与柏拉图一样,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万物由土、水、气、火和以太这五种元素构成。(柏拉图用几何图形来理解不同的元素,而亚里士多德用冷、热、干、湿等几种性质来理解它们,水湿且冷,火热且干,等等。) 以月亮为分界点,月亮及月亮以上的天体为天界,月亮以下的物体为地界。天界的物体由以太组成,它们永远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在地界存在着水、火、土、气四种元素,这四种元素都有相应的“自然处所”,也就是它们的家。土的自然处所应该是在宇宙中心附近,水位于土外面的一层,再外面依次是气层和火层。 一旦某事物脱离了它的天然位置,它就会想法“回家”。这理论能解释各种各样的现象。我们点火,火苗往上窜,因为火的家在气的上面。我们看到的流星总是在天空中,而不是在地面,希腊人认为流星就是火,所以在气的上面。我们把石头扔出去,石头会往下掉,那是因为石头由土组成。我们在水里会沉下去,因为身体主要是由土和水组成的。在水里吐气,气泡往上冒,那是因为气的家在水上面。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因为地球的成分是土,而土的家在宇宙中心。 物体的自然状态是回家,力才能改变它们的自然状态。比如桌子上的石头不会下掉,是因为桌子的支撑力阻挡着石头不能回家。石头掉在地上就不动了,因为它已经到家了,我们要推它,它才能再次运动起来。 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个理论是错的,地心说是错的,茫茫的宇宙没有中心。但你千万别以为地心说的水平很低,在那个时代除了希腊还没有其他民族能够真正认识到大地是个球形,就算知道也是瞎猜的,而亚里士多德有着严谨的论据证明大地是球形。具体的论证这里从略。后来,托勒密对地心说加以修正发展,使其能相当精确地预测行星运行的轨迹。 3 、形而上学 A 、实体和属性 形而上学,其英文是 metaphysics ,即物理学之后,它追求比物理更普遍更本质的东西。这个词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在整理他的作品的时候,首次提出来的。亚里士多德在这里不研究具体的事物,而是研究所有事物共有的东西。 先考虑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人类,有的是高个子,有的是矮个子,有的胖有的瘦,有的是男性有的是女性,……。尽管千差万别,但每个人都有体重,有身高,有性别。如果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体重、身高、性别这些叫做范畴,是每个人必须具有的。而范畴的具体情况,比如身高 1 米 8 ,体重 80 公斤,男性,这些叫做属性。对男人这概念来说,体重多少,身高多少,这些都是偶然属性,性别男是必然属性,因为如果性别变了他就不再是男人,而其他的属性变化则不影响。对胖子来说,他的体重是必然属性。 亚里士多德的思路本质上和上面一样。他从所有的事物中抽象出十个范畴,即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具有、状态、主动和被动。任何事物都有这十个范畴,缺一不可。比如苹果总是处于时间和空间中,即具有时间范畴和空间范畴;苹果总是有重量的,这是数量范畴。苹果总是处于和其他事物的关系之中,这是关系范畴。 这十个事物中,有一个范畴最重要,就是实体,其他范畴都必须依附于实体而存在。有了苹果这个实体,我们才能谈论它在哪里、它有多重、它是什么颜色,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亚里士多德的 理论引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 苹果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偶然属性又是什么?属性依赖于实体而存在,但实体是否依赖属性而存在?没有属性的实体能存在吗?一个苹果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没有硬度,它还能存在?实体和属性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B 、四因说 “解释这个世界”是科学的任务,但“怎样才算好的解释”是哲学的任务。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还没有科学理论,但他们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要理解世界,以及判断什么才算是好的理解。 我们要懂一个事物,或者理解一个实体,光知道它的范畴是不够的。要真正弄懂它,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亚里士多德认为这需要懂得它的四种原因,才算是知其所以然,或者是真正理解了这事物。这四种原因分别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以面前这张桌子为例,我们看看它的四种原因都是什么。它是由木头做成的,木头是它的质料因。工人对木头加工制造,让它成为了桌子,这是动力因。这张桌子是用来给我们放置物品的,这是目的因。这张桌子的形状是它的形式因。(桌子的形式因即我们把它归为桌子而不是其他事物的原因,这里假定它的形状决定了它是桌子。) 简而言之,质料因是构成事物的材料,形式因是区分它和其他事物的原因(有时又把形式因理解为事物的样子),动力因是使它成为该事物的原因,目的因即它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质料和形式具有相对性,比如相对于泥巴来说砖头是形式,但是相对于房子砖头又是质料。亚里士多德还从潜能和现实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泥巴是潜在的砖头,当它制造成砖头后,砖头就是它的现实,它的潜能实现了。这时砖头又是潜在房子。 亚里士多德这套理论是用生物学的思维来理解世界。目的因实际上是认为万事万物皆有目的。我们为什么要喝水?因为口渴了。类似地,天为什么下雨?因为它要滋润庄稼。这种有机论目的论的观点,后来被牛顿的机械论自然观取代了。潜能和现实也是借用生物学的观念。从生物的角度看,种子是潜在的大树,未来有不同的可能。在适当的条件下,种子长成大树,它的潜能变成了现实。亚里士多德把这些观念推广到一切事物了。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很长时间人们都用 实体、本质、质料、形式、质、量、可能性和现实性这些概念来理解世界。 他们很少用到数学,对世界只是进行定性的解释。亚里士多德的信徒贬低数学的重要性,因为量只是十个范畴之一,而且不是最重要的范畴。直到近代科学革命,质量、能量、位移、速度这些概念才取代了它们,数学开始成为科学的语言。 4 、目的论伦理学 A 、幸福观 什么是幸福的人生呢?整天吃喝玩乐不用干活就是幸福吗,还是扬名立万出人头地才叫做幸福?又或者像雷锋一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中国人民大学周濂老师在他的课程《西方哲学智慧 》中,提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和蓝翔校长荣兰祥发生了争论,具体争论见图。 著名地产商潘石屹的点评:“都对,都很重要。如果天赋是棵大树,让它参天伟岸;如果天赋是朵花,让它绽放;如果天赋是草,让它把世界染绿。”这里潘石屹和亚里士多德可谓不谋而合。 亚里士多德为了教育他的儿子尼各马可,写了一本书叫《尼各马可伦理学》。在这书中他认为每个人天生具有不同的潜能,人生就是要将自己的潜能变成现实。如果你是刘翔,天生擅长跑步,你要刻苦训练跑出成绩;如果你是范冰冰,就要把电影拍好;如果你擅长做饭,就要好好训练烹饪技能,当一个出色的厨师。总之,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人人都有自己的潜能,你的潜能实现了,那你的人生就是幸福的;如果潜能没有实现,如同一朵花还没绽放就凋零,那你的人生就是不幸的。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也体现了目的论思维:人生就是从潜能到现实的过程,而潜能是先天的,这相当于说每个人生下来都是要实现某种目的的。 B 、公平观 谈完了幸福观,我们再来谈谈他的公平观。对亚里士多德而言,公平意味着给予每个人应得的东西。什么才是一个人所应得的呢?这取决于我们要分配什么。 现在有两个网球场,一个场地质量好一个质量差。有两拨人来打球,那么谁应该在好的场地打球,谁又在差的场地呢?两拨人争论不休。如果让亚里士多德来判决,他就让水平高的那拨人获得更好的场地。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网球场的目的,他认为好的场地应该配好的球员,如果配差的球员就是一种浪费。 上面这个例子来源于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的《公正》一书。他在书里提供了很多有趣的例子,下面是另一个例子。凯西 × 马丁是一名职业高尔夫球选手,他的一条腿有残疾,所以他不能在比赛场地上来回走动,要以车代步。这遭到一些球员反对,因为他们认为走路会带来疲劳,而马丁开车不走路,这样节省体力是不公平的。这事闹到了法庭,最后判马丁有权使用球车。法官认为高尔夫球的目的是用尽可能少的击球次数把球打进洞,运动中体力消耗很少,让马丁乘车并不会改变这项游戏的本质。你看,目的论在这里又一次发挥了作用。 科学花果山
个人分类: 哲学|1096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赵国珍:先秦时期自然哲学与古希腊自然哲学之比较
fqng1008 2019-9-5 11:28
1 2 3 4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4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古希腊时期的时空观的探究
physidea 2019-7-11 09:53
本文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春季学期龚明老师的物理学思想史课程论文,主要探究了古希腊时期存在的一些时空观点和气背后的逻辑。其中因为作者水平有限,出现错误与纰漏还是希望大家指出。感谢您的阅读 。 对古希腊时期的时空观的探究 汤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 摘要 :本文通过发掘古希腊时期人类文明中已经出现的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时空观念,对其按时间顺序进行整理,以理解古人是如何发展出并赋予 “时间 ”与“空间”这两个概念以深刻内涵的,并且 希望通过探究尚处于人类发展阶段初期的时空观念,感受并理解人们对这一自然科学概念孜孜以求的态度,发掘其与近代乃至现代时空观的联系并体悟时空观的发展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前言 “ 闲云潭 影日悠悠,物转星移几度秋。”这句诗出自唐朝诗人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毫不夸张地说,“时间”的流逝和天体在“空间”中的轮回千百年以来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它们时而变成美的化身,给予人们写作的灵感或者无限的遐想;时而成为情感的寄托,静静地面对着迁客骚人们不尽的倾述。 “日转星移”作为生活中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自然现象,其中蕴含的“时空观念”本身也是自然哲学中一个永恒不变的命题。时空的概念可以说是科学思想的基本构成要素,而时空观对于物理学发展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几乎每一次时空观念的革新就会给物理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以至于时至今日,时空问题仍然是物理学里最有魅力、最有意义的基本问题之一,它蕴含了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不断地激发着人们的想象力和探索欲。而人们探索时空的本质的过程本身也是物理学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从古希腊时期愚昧懵懂的神话阶段到近代相对论的横空出世,再到时空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与深化,它印证了人类从愚昧无知、迷信崇拜自然的状态,再到渐渐学会运用理性逻辑探索世界,发现真理的过程。 一、存在于神话故事之中的时空观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神话故事往往蕴含了古人们对待自然现象的一些的观点,其中就包含有他们的时空观点。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 的《神谱》 述说了宇宙诸神与奥林匹斯诸神的诞生。在这些神灵之中,有这样一位神 —— 柯罗诺斯(拉丁语 Chronos ,希腊语 Khronos )。它被认为是古希腊文明中时间的神格化,它象征着至始至终都存在着的时间。与神话创作有着密不可分关系的俄耳甫斯教 认为 宇宙诞生之始是一片混沌,而时间的出现导致了运动的出现,运动能将混沌区分开来并逐渐形成今天我们所见的按照一定规律、秩序运作的宇宙万物。于是象征时间的柯罗诺斯作为宇宙诞生后最初的几位神之一,自然而然地成了宇宙从混沌变为有秩序的第一因素。 这说明,古代希腊人已经对时间与宇宙演化的关系有所认识了,然而他们将这一切归因于神的作用,这种依靠想象力构建的神话的世界观或多或少的体现出他们对“时间”这种未知事物怀有的崇敬感和神秘感。 而神话故事中同样对与“空间”相关的事物做出了解释。《神谱》中描述了大地之神盖亚,也是众神之母(希腊语:Γα ί α、英语: Gaia (Gaea) ),生下了天空之神乌拉诺斯( Uranos )、海洋之神蓬托斯( Pontus )和山脉之神乌瑞亚( Ourea ),以及其他的众多天神的故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 虽然说古希腊神话中并直接没有出现“空间”的概念,而是将诸如“天空”、“大地”等能够被直观感知的与“空间”存在一定关系的事物统统神格化 ,而造成这些的原因可想而知:因为认知能力有限,导致此时的人们只能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来创造出有关“时间”和“空间”的神话以解释这些自然规律,而这些神话故事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探索与思考。此时的人类就像仍在襁褓中的孩子,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停留在猜测、想象和编造的阶段。 图一:时间之神 —— 柯罗诺斯(图片来自于网络) 二、存在于前亚里士多德时期的时空观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人们逐步抛弃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宗教迷信和神话传说来思考自然现象产生的背后原因。为此,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也对“时间”和“空间”的问题的进行过思考和探索。其中以亚里士多德 的贡献最为突出,其实在亚里士多德之前,许多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提出过较为粗浅的时空观,而亚里士多德则是更多地将逻辑、理性和实证结合对时空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使他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开启了人们对时空观认识的新阶段。 前亚里士多德时期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有关于“时间”和“空间”的一些看法相比前者更具有主观与直觉的成分,不过因此导致的一些谬误也一定程度上为亚里士多德时空观的建立做了铺垫。 比方说那时普遍存在的不同古希腊学派对“时间”就存在一些各异的看法,毕达哥拉斯学派 就认为:“ 时间就是天球本身 ”。又比如,爱菲斯学派(希腊语: Έ φεσσο ς ) 的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 则认为:“ 时间······在具有尺度、限度和过程的秩序中运动 。在这个过程中, 太阳是时间的管理者和监护者 ,因为它规定、裁决、揭示并照明变化,而且,它还带来了万物的季节”。他还说:“时间是一个玩骰子的儿童,儿童掌握着王权”。再有,爱利亚学派 是早期希腊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流派,其奠基人和领袖巴门尼德否定“时间”的真实存在, 认为时间是不属于本原的存在,它只存在于感性世界这个假象之中 。 有趣的是,与“时间”概念有所不同的是,“空间”概念出现的较晚。在“空间”概念出现之前,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们曾提出过与“空间”相关的看法有如: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 深受神话诗篇《神谱》影响 而提出 大地浮在水上,大地在水上飘流就如同木块及其他事物一样 ,而水是构成世界的本原的观点。 毕达哥拉斯学派则明确提出宇宙的结构是球状的,而宇宙机体呼吸着在它之外、包围着它的气。同样受到《神谱》一定的影响,他们引用了赫西俄德关于“虚空”的思想 ,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嘘气与虚空”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人们也宣传虚空的存在,并且认为它是从无限的嘘气进入天,把天作为吸入区别自然物的虚空,仿佛虚空是分离和区分彼此接续的事物的某种东西。这首先表现在数目中,因为虚空区分开了它们的本性。”这段看起来比较晦涩的文字表明了该学派的对于“虚空”主要想法: “虚空”由无限的呼吸进入宇宙,它的存在是将万物区分开的重要前提,空间作为万物的间隔,相应也为运动提供了的必要条件 。不得不提的是,由于该学派认为“数”是解释自然的主要原理,引入“虚空”的概念 也是为了区分数与物体,这也体现出“空间”给人直观的、感觉上的能够用于辨别不同的事物的特点。 与毕达哥拉斯学派观点相左的是爱利亚学派,他们认为 存在是连续且不可分的,因此他们否定了“虚空”的存在性 ,并由此基础认定宇宙外的“虚空”不存在进而推出了宇宙无限大的结论。另外,是他们首次提出了“空间”的概念,学派里的哲学家芝诺 则通过他的一系列著名悖论 对空间的可分性及空间与运动的关系提出了疑问。 而早期的原子论者德默克利特 认为“虚空”存在于原子不存在的地方,原子之所以不可分是因为其内部没有虚空,可以看到原子论者的理念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念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认为世界并不连续而是由许多最小的单位(比如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或原子论者的“原子”)组成,而原子论者的学说相当于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质点改换成了原子这一物理实在。 到这里,除了下面将要出场的柏拉图 。关于古希腊前亚里士多德时期的“时间”和“空间”观点概述到此为止。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从神话故事中攫取有关概念并加以思考提出的时空观虽然存在着较多不太切合实际的构想,不过至少可以说形成了人类初期时空观的雏形,也为接下来的进一步研究创造了条件,在这点上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图二:芝诺悖论之阿基里斯和乌龟悖论(图片来自于网络) 三、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时空观 当研究“时空”的接力棒被继续传递,“时空”的概念被哲学家们一步步地明确。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及位列希腊三贤 之一的柏拉图。柏拉图晚期的著作《蒂迈欧篇》 中就以神话的方式谈及了对于宇宙形成和空间、时间的理解:他认为宇宙是神按照某种原本创造出来的,是原本的摹本,柏拉图说:“他(造物主)决定让摹本更像原本,原本是永恒的,他也尽可能的使宇宙永恒······因而,他决定造一个永恒的运动性摹本。他使天空井然有序,模仿那永居统一的永恒,创造了永恒的摹本。摹本要按照定数运动,这个摹本我们叫它时间。在天空形成之前,没有日、夜、月、年,他在创造天空的同时,也同样创造了它们,它们都是时间的部分。”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也间接地运用到了天体的运动来阐述时间,不过在这里他并没有将时间直接与天体等同起来,而是认为天体运动是时间的表现形式。但是, 柏拉图并没有承认时间的客观存在性,他认为只有理念世界 的永恒模型才是真实存在的,而时间只不过真实存在的原本的一个摹本罢了 。 而对于“空间”,按照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意思,古希腊之前的哲学家们都主要在试图讨论类似“有没有空间”的问题,而他的老师柏拉图则已经尝试去说明“空间是什么”的问题了,并首次赋予空间以哲学内涵。具体地体现在,关于空间柏拉图有以下几个具有逻辑层次的观点:第一,空间不像时间那样是被创造出来的,而是世界生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是独立永恒的存在,因而不会毁灭。第二,空间为所有生成的事物提供运动和变化的场所,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必要条件。第三,空间是作为物体界面内部的空间,指物体内部的间隔和空隙。 不过,柏拉图的空间观念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关于空间的本质问题也即“空间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并没有被回答清楚。 图三:日月星辰随时间周期性变化的背后规律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图片来自于网络) 正如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 中所言:“究竟什么是空间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有很多困难。因为根据一切有关的现象加以研究,大家得出的结论都不一样。而且在这个问题方面,我们从以前的思想家那里也没有得到任何教益(无论是提出的疑问,还是有关的解答)”。而相对于之前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家,“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对“时间”和“空间”观念的研究真正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样的完备性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并使他的理论在之后的两千年间占有很高的地位。 首先,亚里士多德讨论了“空间”的存在性以及其本质问题。在讨论“空间”存在性问题时,亚里士多德利用“相互换位”的现象:水从容器中流出,然后就会有空气补充到原先水所在的“空间”,这说明“空间”是有别于“水”和“空气”这两者的另一种东西,也即 空间是客观存在的 。另外,他认为自然物体的位移也证明了“空间”的存在性,每一种自然体趋向于与自己特性有关的“特定的空间”,并且这种“特定的空间”在自然界是固定的,他说:空间有上、下、左、右、前、后之分,“上”不是一个偶然的处所,是火和气等比较轻的物体所在的地方,“下”也不是一个偶然的处所,而是水和土等比较重的物体所在的地方。 在讨论了存在性之后,亚里士多德试图通过“空间”的一些特性来探讨“空间”的本质问题。他首先提出空间有三维:长、阔、高,又承认了“点”和“面”的空间的客观存在。然后他再次综合自然界的种种现象,运用逻辑推理论证得出空间既不可以等同于“体积”也不可以等同于事物的 “外形”,其根本原因是空间是可以脱离事物而存在的,而“体积”和“外形”则不行。他说到:“空间是事物的‘直接包围者’,而又不是该事物的一部分。”而他的《物理学》中提到的由“直接包围者”引申出来“直接空间”的概念,亚里士多德对此的补充说明是,“直接空间”既不大于也不小于包围事物,是事物的直接的界面。由于他认为还需要结合考虑到物体的运动与空间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对“空间”做出更为精确的补充定义是: 空间是包围者的静止的最直接的界面 。 亚里士多德根据此进一步说明了自己的“宇宙观”和“空间”之间的关系: 宇宙是一个绕着地球旋转的旋转体,地球作为一个球状物体同时作为宇宙的中心是静止的 (即地心说的本质),而空间的“下”和“上”分别对应着这一旋转体系的绝对静止的中心和体系面对着我们的表面(可理解为包围着气或火之类较轻的物体的呈球壳状的空间)。 图四: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图片来自于网络) 接下来,亚里士多德谈到对“虚空”的看法。他先是明确了“虚空”的定义 : 不包容有任何可触知物体的地方。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虚空是脱离了具有固有性质(“轻”或“重”等)物体的空间,事物在虚空中就会因为没有向某个特定方向运动的趋势而不发生自然的运动;另外,他通过物体在介质中运动速度与介质的“稀薄与稠密”程度有关的结论 而推出物体在虚空中会以不可估量的大的速度运动的不合理之处。亚里士多德正是通过以上理由推得“万物在虚空中均不能运动,虚空本身极轻也不能运动”的结论,并对“虚空”的存在持否定的态度。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他的论述未必完全合理,但结论是正确的,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自然界并不存在绝对没有物质的空间。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亚里士多德并没有认识到力与物体运动的正确关系,也不曾意识到“万有引力”的存在,导致他在对“空间”的讨论以及“虚空”的存在性的论证中多多少少出现了一些谬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亚里士多德不少对于“空间”的论述直至今日仍然具有一定正确性和价值,以及亚里士多德在论证过程中引入思考物理问题时富有逻辑推理和辩证思维的方法即使在今天的物理学研究中仍然具有借鉴的意义。综合前亚里士多德各哲学家和他本人的观点,虽然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提出了“空间”的原始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论证,但是事实上,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并没有近代意义上背景化和几何化的“空间”概念。 现在我们再来谈谈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观点。亚里士多德先对于他的时代流行的一种时间看法——“把时间当作一种运动与变化”做出了研究,并认为 “时间”与“运动和变化”并不可以被等同 。理由如下:首先,时间同等地出现在一切的地方,与一切事物同在。其次,变化的快慢并不能确定时间,因为快慢本身就是时间确定的,因此用变化的快慢来确定时间相当于用时间确定时间在逻辑上是不合理的,时间亦不能用运动变化中的已达到的质或量来确定。另外,虽然他认为“时间”不可以与“运动与变化”相等同,但是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识到了“时间”和“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时间既不是运动,也不能脱离运动,因此他认为“时间”既然不是“运动”,就必然是“运动的某某”。 亚里士多德在此基础上对“时间”与“运动”关系的进行了深入探究:首先,他认为运动与连续的量相联系,这导致运动本身也是连续的,而时间是通过运动体现的,这是因为运动完成了多少总被认为也说明时间过了多少。在这一思维前提下,他认为因为运动与连续的量相互关联,又空间也具有连续性,所以跟空间相关的“前后”的概念可以类推到“运动”这个概念上,再通过“运动”与“时间”相联系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推知“时间”具有的“前后”概念,但应注意这两种“前后”的本质上的差异。 他进一步地对已存在的“现在”的概念与“时间”的关系做出了辨析,他认为“现在”的概念将时间分为“前”和“后”,“时间”与“现在”的概念相互依存,但是“现在”并非时间的一部分,理由是:部分是计量整体的,整体必须由若干个部分合成,而时间不被认为由若干个“现在”构成的。“现在”是不能一个接在另一个后面的,就像几何学里的“点”不能一个接着一个一样(“点”本身没有体积,或者说“点”是不可分的,“点”没有部分的概念,也即没有“外界”的概念)。最后, 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与“现在”的关系应该对应于“运动的可被计量的数”与“数的单位”的关系 ,因此“时间”因“现在”而得以连续,也因现在而得以划分;“现在”虽不能与“时间”的概念完全等同,但却是属于“时间”的;“现在”是已过的“时间”的终点和将来“时间”的起点,因此,“时间”不会消灭,它总是在开始。 亚里士多德关于“时间”还存在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观点,那就是“时间是否客观存在”的问题: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既然是被计量的数,因此如果没有计量者,也就不存在被 计量的数,因而不会存在“时间”,但仍会有作为“时间”存在基础的“运动”存在。在这里, 从笔者个人的角度认为,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承认“时间”存在的客观性,这与他的老师柏拉图的观点有些类似 。 图五:拉斐尔名画《雅典学院》(图片来自于网络) 图六:《雅典学院》中的柏拉图(左)和亚里士多德(右)(图片来自于网络) 四、存在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时空观 正当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时空”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和阐述的同时,位于欧亚大陆彼岸的中华文明正处在春秋战国时期。无独有偶,关于“时空”的记载也出现在《管子》 的《宇宙》篇中,其中“宇宙”二字连用传说出自老子,《文子·自然》 引老子的话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从这句话可以见得,先秦时期的中国人已经分别对“时”与“空”有了分别的认识,并且又将两者相结合地看待,进一步创造出了“宇宙”这个词。《墨经》 中也对“时空”作出了定义: 《经》上第 39 条 宇 : 弥异所也。 说 宇 : 蒙东西南北。 《经》上第 40 条 久 : 弥异时也。 说 久 : 合古今旦莫。 即称“空间”为“宇”,称“时间”为“久”。“宇 : 蒙东西南北”就是说“空间”这个东西包含了东方、西方、南方、北方;而“久 : 合古今旦莫”就是说“时间”这个东西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天。“宇 : 弥异所也”和“久 : 弥异时也”则分别表明了“ 空间包含任意不同处所 ”和“ 时间包含任意不同时间 ”的意思。另外,《墨经》还讨论了“时间”和“空间”的有限还是无限的问题,比如《墨经》有说“久,有穷、无穷”,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时间”是有限和无限的结合, 无限的“时间”是特定有限的“时间”的总和 ;而对于“空间”,由于当时认识的局限性,《墨经》并未得出确定的结论,于是相应地说“有穷无穷未可知”。 应该说,先秦时代的中国在时空观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相比之下在逻辑性上与古希腊哲学家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值得肯定的是,我们同样有对“时空”观念从经验上升到抽象的认识能力。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对“时空”的认识以及研究的方法同时存在相似性与差异性也是可以被理解的。 图七:浩瀚无边的宇宙使人浮想联翩,蕴含其中的时空规律是怎样的?(图片来自于网络) 结语 负有盛名的物理学家牛顿 曾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说明了自己“绝对空间”以及“绝对时间”的时空观点:其中有关于“绝对空间”的论述:“ 绝对空间,就其本性来说,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始终保持着相似和不变 。”以及有关于“绝对时间”的论述:“ 绝对的、纯粹的、数学的时间,就其本性来说,均匀地流逝,而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 。”其实牛顿的时空观很大程度地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时空观念中的思想,虽然说哥白尼的“日心说”在牛顿的时期已经深入人心,人们放弃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观点,这对牛顿时空观的塑造造成了直接的影响,但是,牛顿同样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许多关于“时空”思想,比如时间的均匀流动的性质与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时间不可以用快慢来衡量的想法有同样的内涵。又比如,牛顿的“绝对空间”是独立于事物的客观存在,这与亚里士多德的想法不谋而合。 甚至在今天,即便在爱因斯坦 的相对论 已经被大量实验事实所验证的情况下,人们又进一步地认识到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两者之间其实有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这种观点简单来说就是:牛顿的时空观蕴含的是脱离了物质而存在的时空,代表着时空固有的、绝对的性质;而爱因斯坦的时空观所蕴含的就是一种随着物质形式不断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的时空,代表着时空具体的、相对的性质。而发展到今天的现代物理学已经同时地认识到这两种时空的客观存在性 。 总而言之,“时空观”可以说重来就是物理研究的基石,这一事实以不同的时态存在于无论是在几千年前的古希腊、中国或是其他古老文明的时期;还是在牛顿或爱因斯坦的理论为物理学带来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的近现代;亦或是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进一步认识,使得“时空”的理念内涵仍在不断进步完善的今天。时空观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也是人类与自然共处的过程中产生的美妙物语,它无疑值得那些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人们的思考和欣赏! 参考文献: . 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观念研究,胡化凯,张道武 . . 亚里士多德空间观研究,高伟 . . 李晓春 , 中国古代时空观与道观念的演变 . 兰州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15. 43(03): 第 27-33 页 . . 鞠昕彤 , 绝对时空观与相对时空观的辩证关系 . 科教导刊 ( 中旬刊 ), 2010(11): 第 110-131 页 . 赫西俄德(古希腊文: Ἡσίοδος ,英语: Hesiod ,前 8 世纪,享年不明),是古希腊诗人。原籍小亚细亚,出生于南欧地区的希腊比奥西亚境内的阿斯克拉村。从小靠自耕为生,他可能生活在前 8 世纪。(引用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5%AB%E8%A5%BF%E4%BF%84%E5%BE%B7) 作者为赫西俄德(希腊语: Ἡσίοδος )古希腊诗人,他可能生活在前 8 世纪。《神谱》描写的是宇宙和神的诞生,讲述从地神盖亚诞生一直到奥林匹亚诸神统治世界这段时间的历史。内容大部分是神之间的争斗和权利的更替。 (引用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5%9E%E8%B0%B1/4430582) 俄耳甫斯教( Orpheus )诞生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引用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F%84%E8%80%B3%E7%94%AB%E6%96%AF%E6%95%99)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公元前 384 ~前 322 ),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引用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9A%E9%87%8C%E5%A3%AB%E5%A4%9A%E5%BE%B7/26769) 毕达哥拉斯学派( Pythagoreischer )亦称“南意大利学派”(存在于公元前 800 一公元前 500 年),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信徒组成的学派。他们多是自然科学家,把美学视为自然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引用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F%95%E8%BE%BE%E5%93%A5%E6%8B%89%E6%96%AF%E5%AD%A6%E6%B4%BE/1544113) 爱菲斯学派产生于伊奥尼亚的爱菲斯城邦 , 其代表人物是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哲学的主要特征是强调变化。他认为 ,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变化之中 , 并认为事物的流转变化遵循着一定的秩序或规律。由于他对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的理解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 因而他被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引用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8%B1%E8%8F%B2%E6%96%AF%E5%AD%A6%E6%B4%BE) 赫拉克利特( Heraclitus ,约公元前 535 年 - 公元前 475 年),是一位富传奇色彩的哲学家,是爱菲斯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伊奥尼亚地区的爱菲斯城邦的王族家庭里。他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是他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据说,波斯国王大流士曾经写信邀请他去波斯宫廷教导希腊文化。著有《论自然》一书,现有残篇留存。 (引用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5%AB%E6%8B%89%E5%85%8B%E5%88%A9%E7%89%B9) 爱利亚学派 (Eleatic School) ,早期希腊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产生于公元前 6 世纪意大利南部爱利亚城邦 ,这一派别的中心思想是: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 (引用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8%B1%E5%88%A9%E4%BA%9A%E5%AD%A6%E6%B4%BE) 泰勒斯,是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出生于爱奥尼亚的米利都城,创建了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是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也称爱奥尼亚学派)的创始人。古希腊七贤之一,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有记载有名字留下来的思想家,被称为“科学和哲学之祖”。 (引用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3%B0%E5%8B%92%E6%96%AF) 依照赫西俄德的《神谱》,太初是混沌,从中分出天和地,天地的儿子就是俄刻阿诺,天地的女儿是特提斯,俄刻阿诺和特提斯结合生出众神。可见,泰勒斯之前的古希腊认为海洋是万物的始祖。 据说,第一个提出“虚空”概念的是赫西阿德 (hesiods) ,他说:“在有万物之前就已存在着深邃的虚空了。”这里的意思是,事物的存在必须以虚空的存在为前提。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宇宙可以用单独一个主要原理加以说明,这就是数;科学的世界和美的世界是按照数组纵就绪的。美表现于数量比例上的对称和和谐,和谐起于差异的对立,美的本质在于和谐。 (引用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F%95%E8%BE%BE%E5%93%A5%E6%8B%89%E6%96%AF%E5%AD%A6%E6%B4%BE/1544113) 芝诺 (约前 490- 前 425 ),英文( Zeno of Elea ),出生地为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埃利亚。古希腊数学、哲学家,以芝诺悖论著称。 (引用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A%9D%E8%AF%BA/85093) 芝诺悖论是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由于量子的发现,这些芝诺悖论已经得到完善的解决。芝诺生活在古希腊的埃利亚城邦,是埃利亚学派的著名哲学家巴门尼德 (Parmenides) 的学生和朋友。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较少。 (引用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A%9D%E8%AF%BA/85093) 德谟克利特(希腊文:Δημ ό κριτο ς, 约公元前 460 ~公元前 370 ),出生在色雷斯海滨的阿布德拉的商业城市,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率先提出原子论(万物由原子构成))。古希腊伟大哲学家留基伯(希腊文:Λε ύ κιππο ς, 英文: Leucippus 或 Leukippos. 约公元前 500 - 约公元前 440 年)的学生。 (引用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E%B7%E8%B0%9F%E5%85%8B%E5%88%A9%E7%89%B9) 柏拉图( Plato ,Πλατ ώ ν, 公元前 427 年—公元前 347 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苏格拉底。 (引用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F%8F%E6%8B%89%E5%9B%BE/85471) 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 (引用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8%8C%E8%85%8A%E4%B8%89%E8%B4%A4/10841418) 《蒂迈欧篇》为柏拉图的晚期著作,是柏拉图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献。本篇对话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作为事物材料来源的载体,以及为事物提供形式结构的理型。柏拉图运用几何化的理型来解释万事万物的结构,并认为事物的内在结构是事物的本质。 (引用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2%82%E8%BF%88%E6%AC%A7%E7%AF%87) 柏拉图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引用自: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F%8F%E6%8B%89%E5%9B%BE/85471 ) 《物理学》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之一,是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自然哲学著作,其中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和运动观,他的时空观也体现在此书中。 这个结论并不是正确的 《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大约成书于战国 ( 前 475 ~前 221) 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 (引用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E%A1%E5%AD%90/2803861#viewPageContent) 《文子》的作者文子,姓辛氏,号计然。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 (引用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87%E5%AD%90/29661) 中国战国时期后期墨家的著作。指今本《墨子》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 6 篇﹔《墨经》亦称《墨辩》﹐主要是讨论认识论﹑逻辑和自然科学的问题。 (引用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2%A8%E7%BB%8F) 艾萨克·牛顿( 1643 年 1 月 4 日— 1727 年 3 月 31 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 (引用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1119240?fromtitle=%E7%89%9B%E9%A1%BFfromid=5463)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英国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创作的物理学哲学著作, 1687 年首次出版。 (引用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7%AA%E7%84%B6%E5%93%B2%E5%AD%A6%E7%9A%84%E6%95%B0%E5%AD%A6%E5%8E%9F%E7%90%86)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被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 (引用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8%BF%E5%B0%94%E4%BC%AF%E7%89%B9%C2%B7%E7%88%B1%E5%9B%A0%E6%96%AF%E5%9D%A6) 相对论(英语: Theory of relativity )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理论,主要由爱因斯坦创立,依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引用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B%B8%E5%AF%B9%E8%AE%BA/48750)
106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古代各民族的主要自然哲学学说
fqng1008 2019-4-3 13:00
什么是 自然哲学 ?既 把整个宇宙自然作为认识客体和研究对象,以探求其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就是自然哲学。 简单地说, 就是研究自然界各种问题的学问。 一、古希腊自然哲学 1. 数说 :古希腊以毕达戈拉为代表的派别认为,作为万物本原的应当不是任何一种具体的物而又为万物所具有、可以准确认识的东西。他们说这种东西就是 “数”。数不仅是万物的本原,而且决定着万物的性质和状态,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都服从数。数其实只是物的属性,毕达戈拉派把物和数的关系弄颠倒了。 2. 四 根 说:是古希腊的恩培多克勒的哲学观点。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水、火、土、气这四种基本物质所构成,有如画家用几种颜色就能描绘出绚丽多彩的图画那样。四根说也就是早期的元素说。 3. 种子说:是古希腊的阿那克萨戈拉的哲学观点。他认为构成万物的是无限小的,种类又是无限多的 “种子”。一些物由同类种子构成,另一些物则由多种类种子所构成,种子的结合与分离就是万物的变化。实物有生有灭,而种子则是永恒的。阿那克萨戈拉的说法比前人更进了一步。 4. 原子论:原子论是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最大成就之一。创始人是留基波,主要阐述者是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 该 派别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原子是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微粒,其自身是密实的,不可分割的。它在种类上和数量上都是无限的,永恒的运动是原子的本性,自然界中的一切变化的实质就是原子的聚散和原子的运动。整个世界由原子和虚空构成。古希腊原子论是现代原子学说的前身。 5. 本轮 ——均轮模型:是古希腊的伊巴谷所建立的天体模型。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他设想恒星都在远离地球的天球之上,日月和行星则沿着各自的圆形轨道(本轮)匀速运行,而它们的本轮的圆心又在围绕地球的不同的圆形轨道(均轮)上匀速运行。 6. 四体液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医生希波克拉底创立的医学观点。他认为人体和生命的基本元素是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四种体液,四种体液调和即为健康状态,不调和便是生病。这显然是元素说思想在医学领域中的反映。 7. 三灵气说:是古罗马时期著名医学家盖伦创立的医学学说。他认为人的静脉血带着从食物营养中来的 “自然灵气”,与空气接触后变成带有“生命灵气”的动脉血,再流经大脑变成“动物灵气”,动物灵气通过神经系统支配全身的感觉和运动。他的学说直到16世纪才被人们抛弃。 二、中国古代自然哲学 1. 阴阳说:是我国商周之际出现的自然观。阴阳说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之分。所谓 “阴”指的是柔弱、安静、消极等性质及具有这些性质的事物:“阳”指的是刚健、活泼、积极等性质以及具有这些性质的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任何事物内部,阴阳的矛盾无所不在。阴阳又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而且某阳性事物内部亦有阴阳之别,反之亦然。阴阳的对立统一,便是万物之所以产生和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 2. 五行说:是我国商周之际出现的自然观。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古人曾认为万物都是由五行构成的,因此五行与元素的概念有相似之处。世上万物的属性都可以用五行来区分,五行之间又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后人主要是以五行的观念来研究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研究事物的构成。 3. 元气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观点。元气是人眼所不能见的原始物质,它无所不在,不生不灭,并且永远运动和变化 ; 元气的凝聚就成为可以感觉到的实物,元气弥散就是人们所说的空间 ; 世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元气运动变化的表现,元气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它自身所具有的阴阳两种属性的相互作用。 4. 天人相应说: 天人相应 ,或称天人合德、 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的观念,在世界很多高级宗教中都有这类观念,并且有详细系统的修行方法。 儒 、道、释三家均有阐述。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 生理 、伦理、 政治 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最早由 春秋战国 的 孔子 提出,汉朝董仲舒引申为 天人感应 之说, 程朱理学 引申为 天理 之说。当代的解释是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能够领会所有生命的语言,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大自然的旋律交融相和,能够取得对方生命的信任并和谐共存,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人与物质、物质与物质极度巧妙完美的结合。 三、古代印度的自然哲学 1. 极微说 :即 印度古代哲学关于世界本原的学说 , 是一种朴素的原子论。 这种 思想最早见于奥义书 , 在古代印度持有朴素的原子论思想的派别有顺世论、耆那教,佛教的说一切有部、胜论和邪命派等。其中较明确、系统地提出极微说 ( 或原子论 ) 的是耆那教和胜论。耆那教承认世界是物质构成的,而物质是由原子和原子复合体构成。原子是不可分的、无限的、永恒的、不变的,原子复合体由相对立的两个以至无限多个原子结合而成,有多种形式 ; 原子具有多种属性,由于重量不同而运动,当不同性质的原子相结合时,则产生不同的感觉。胜论认为世界由不同性质的极微所组成,极微是一种被分割为最小、最末时的物质单位 , 是一种永恒的实体 ; 它的基本形式是地、水、火、风。极微最初是成双的结合,称为子微,子微结合为孙微,以至无穷,多重极微的积聚形成世界的多种形态,而极微结合的原因被推测为 “ 不可见力的规律 ” 。其他各派的极微说大都和元素论相混合。古代印度哲学中的极微说是对于物质结构的猜测和推论,是现代科学原子论的先驱之一。 2. 五元素 说:根据 阿育吠陀 医学的观点,宇宙中包括人体在内的万物都是由土、水、火、气 、 空五种基本元素组成。人体的生长和发展取决于它所获的营养,例如食物。食物也由上述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经过 “ 生物火 ”( Agni ) 的作用而补充身体中的对应元素。人体作为有机生物体,其组织都是由这五种基本元素组合和转变而成的。 3. 大梵本体论:印度古代大多数哲学家都认为,世界统一于大梵。所有的事物都由大梵所创生,而且都是大梵的具体表现和存在方式;所有的事物在其毁灭之后,都要复归于大梵。大梵通过自身内在矛盾的运动、调控等因素聚合,从而创生万事万物。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4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
fqng1008 2018-12-27 11:51
一、古希腊的自然派哲学家 在古希腊时代哲学和博物学还没有分开,处在囫囵一体的状态,比如生物学、力学、浮力学、机械论、生理学,所有这些学问总合在一起,没有分门别类,这个没有分化的科学叫“博物学”。他们研究自然的同时追问着“存在”,因此在古希腊博物学和哲学都是不分的,博物学家就是早期的科学家同时也是早期的哲学家,称为“自然派哲学家”,直到亚里士多德把博物学和哲学分开,并且把博物学分科,从而产生“科学”的概念,科学就是分科之学。 1. “质料”派 泰勒斯,古希腊第一位自然哲学家,只留下了“水为万物之源”这样一句话。这一句话里包含了几层含义:第一,这个世界都是假象,世界后面一定还有一个根源,要知道组成这个世界的根源是什么,必须突破世界直接呈现表象,因此只要追究这个世界之源,这种思想本身表明,他已经不承认他所眼看的这个世界是真实世界。 第二,如果认为这个世界的源头是水构成的,那么从世界源头演化出整个世界,一定有一个演化过程,表明他已经看出这个世界有一个演化体系。 第三,如果世界的源头只是一个东西,他已经看出这个世界最初是一个质,本质是一样的,包含两重意思:就是这个世界是由同一种东西构成的,即万物同质;第二,万物一系,就是万物是一系演化过来的,而在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不是世界的本真,也不是世界的本体。 阿纳克西曼德:他认为这个世界的根源是一个叫做“无定型”的东西或“无限定者”,有点像我们今天所说的“基本粒子”构成了世界的本源。 阿那克西美尼:他认为这个世界的本源是“气”。他说世界是由“气”演化过来的,这点跟我们中国人的看法非常接近,在《黄帝内经》里中医最早就认为这个万物是气,因此我们到今天讲人体还是只讲两个概念“气和血”,所以可以看出古希腊早期哲学家追究世界本源的这个想法跟我们中国人很接近。 以上三人来自希腊在小亚细亚的殖民地米雷特斯,因此可以称他们为“米雷特斯的哲学家”,他们三人都相信宇宙间有一种基本物质是所有事物的源头。 同时代在希腊另一块殖民地意大利南部伊利亚一群哲学家也关心这个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帕梅尼德斯:他认为万物都是一直存在的。世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变化,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变成另外一种事物。他不相信“眼见为实”,认为我们的感官使我们对世界有不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与我们的理性不符。 另一位与帕梅尼德斯同时代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则认为这个世界的本源是“火”。但他与帕梅尼德斯相反,认为“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因此“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同时他认为人的感官是可靠的。 他们两个人的观点南辕北辙,最后由恩培多克勒总结为世界不是一种物质构成,而是由“水”“火”“土”“气”四种物质构成,他是“唯物反映论”的鼻祖。他认为我们的感知是一个类似于真空的管道,外物直接投射进来就行,他甚至认为知识就是这些流射通过我们的感官进入血液,然后在心脏搅拌以后形成的就是知识,跟我们中国人说心里想是一模一样的概念。而同时代另外一位哲学家 阿那克萨哥拉 也认为世界不是由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也不相信是由恩培多克勒说的四种物质构成,他认为这个构成这个世界的本源叫“种子”,就像一粒种子撒在土壤里可以长成大树一样,那么这个世界本源一定也有一颗“种子”。直到自然学派最后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他是留基伯的学生,他们提出了“原子论”,认为这个世界的本源或本体根源是由“原子”构成的。 直到十九世纪末期,欧内斯特·卢瑟福第一个做出现代科学的原子模型。他用的词就是留基伯讲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同一个词,概念上完全相同。 2. “形式”派 毕达哥拉斯:“形式派”哲学家,也是古希腊第一个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有一句名言“万物皆数”,他发现物是漂乎不定的,而数学的逻辑模型是给定的。他指任何一个东西都是数学模型,他甚至用数学来解人类的音乐,发现音律在数上可以分12个格,他把所有音律的12个格计算完毕,后人连一条都加不进去。但他研究“数论”不是为了研究数学。目的是从数的关系这个永恒不变中,探寻世界的永恒不变的本源。他把数学研究到认为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都是数学问题,也就是他看这个世界全是数学模型,万物的本源就是他的“数论系统”。 这一脉走下来后来经过“埃利亚学派”巴门尼德(存在是一)和芝诺(芝诺悖论)过渡,一直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理念”而日臻成熟,欧几里得做“形论”继续表达,其目的纯粹是给伯拉图的“理念论”作证,证明伯拉图的“理念论”是正确的,最后到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视为总结。 柏拉图:“理念论” 柏拉图通过对毕达哥拉斯学说的理解,意识到这个世界最恒定不变的是一个“逻辑”,“逻辑”是这个世界的本体。伯拉图认为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只不过“理念的分有”。 比如桌子,任何一张桌子用上几十年一定朽坏,但世界让为什么永远桌子永存,是因为在木匠的头脑里有一个桌子的“理念”,因此当这张桌子坏了他就会再造一张桌子,桌子在世界上不朽是因为木匠头脑中桌子的“理念”不朽。 《对话录》后半部分,映衬毕达哥拉斯对世界的追问。(柏拉图转型) 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质料”和“形式”仍然不能揭示世界的本质。因此他继续追问,质料和形式从何而来?他提出“四因说”,是他学说的重点也可以视为对古希自然派学说做了总结。 第一叫质料因,第二叫形式因,第三叫动力因,第四叫目的因。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讨论这四大问题,才能追究世界的本体是什么。 “质料因”就是追究对象本源是什么; “形式因”就是追究这种思维方式,他认为这个世界的本体一定是一个逻辑形式,我们把它叫形式论; “动力因”就是万物为什么会演化,寻找推动力; “目的因”就是研究他朝着什么方向运行。 他开始把博物学分科,并创立“形式逻辑”,建立了第一个逻辑系统,即“ 三段论 ”理论。 3. 小结 从泰勒斯到留基伯,他们追究物的“质料”(质料论),到毕达哥拉斯至欧几里得他们走“理念”(理念论),这两派本质上都是在探讨物质的内涵或本体,只是探讨方式的不同而已,故称之为“本体论”。 古希腊哲人的“质料”和“形式”这两路,中国人认为“质料派”这一路接近于“唯物主义”,“形式派”这一路后来就是逻辑学这一路接近于“唯心主义”,实际上“质料”和“形式”这两路全都是逻辑之路,比如“原子论”根本不是看到了原子而是一个逻辑模型,又比如泰勒斯说世界的本源是“水”,他只不过是用了一个低端逻辑,用比喻的方式来形容世界之根脉,所以从根本上讲“质料”和“形式”这两路归根结底都是主观逻辑模型,从本质上讲没有区别,他们的区别仅仅是一个属于低端直观逻辑,一个属于高端狭义逻辑仅此而已。 中国文化学习坊 王东岳课程 二、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一般见解 古希腊自然哲学,始于公元前6世纪,终止于公元6世纪。 希腊哲学的主题是获得关于宇宙万物和万物的必然性或规律性的知识。 希腊人最初最主要的哲学研究对象是自然(研究自然的目的是“拯救现象”,为现象提供合理的根据和说明),研究自然的哲学叫做“自然哲学”。希腊人看待自然时,不同于神学家的地方就在于,他们不是以幻想和想象的方式,而是以理性认识的方式看待自然,他们试图以自然的东西说明自然,这就形成了希腊哲学的早期形态,即“自然哲学”也被称之为“宇宙论”或“宇宙生成论”,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生成演变过程。在希腊哲学中,自然哲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宇宙论衰落之后,自然哲学仍然构成了希腊哲学的重要内容,例如在亚里士多德留给我们的著作中,有百分之八十是自然哲学方面的著作。 前苏格拉底哲学作为自然哲学或宇宙论,以自然的本原为研究的对象。最初的哲学家们大多用构成万事万物的材料作为本原,例如水、火、土、气等,这些本原观体现了自然哲学家们的一个朴素的观念:本原是无定形的。万物从一个东西既本原中产生出来,生灭变化之后又回归本原,本原变化万物但终归还要回归自身,所以本原是一切,但又什么都不是,没有任何规定性。当哲学家们用无定形的本原来解释自然万物的流动和变化的时候,知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当一些哲学家们争论究竟什么是无定形的本原时,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本原必须是有规定的,这一派哲学家以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为代表。毕达哥拉斯把数作为万物的本原,尽管“数”还不是一个思想概念,仍有感性的特征,但是与水火土气相比,毕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抽象性;巴门尼德和其他自然哲学家一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处于时空之中的对象,不同在于以前的哲学家所说的本原具有感性直观可把握的形体和性质,如可感的物理性质以及可用数字符号和图形象征的数学性质,而巴门尼德则说明本原的意义和性质只能是理性思辨和逻辑论辩所把握的“是者”。此后的自然哲学家为了解决巴门尼德提出的难题而采取了多元论的方式,最终形成了当时自然哲学的最高成就,即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然而,原子论哲学的创立也标志着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终结。尽管自然哲学后来仍然是希腊哲学所研究的重要问题,但是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宇宙论衰落了。至亚里士多德,试图将自然哲学与本体论结合,但认识论的缺失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匮乏等历史性局限,知识问题仍未解决。 年代 时期 / 人物 主题 哲学风格 公元前 600 年 宇宙论时期 ( 泰勒斯等自然哲学派 ) 外部世界 ( 自然界 ) 武断 公元前 450 年 人类中心论时期 ( 智者派 ) 内部世界 ( 知识、伦理学 ) 怀疑 公元前 400 年 体系化时期 (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 较平衡 三、古希腊自然哲学思想的流变演进   古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也是欧洲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故乡,在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古希腊哲学是它的幼年时期,是它的发生、发展阶段。罗素在 《西方哲学史》 的开篇,也对 古希腊文明 和古希腊哲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全部的历史里,最使人感到惊异或难以解说的莫过于希腊文明的突然兴起了。直到最近的时代,人们还满足于惊叹并神秘地谈论着希腊的天才。”但是,古希腊哲学的兴起之路并不是无迹可循,它根植于古希腊神话传说的肥沃土壤,闪烁着当时的圣贤的知识和理性的光芒。    古希腊文明 最初起源于公元前2500—公元前1400年前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文化。克里特文明是一个航海民族的文明,与希腊大陆有着密切的商业联系,从艺术上来看,这是一个欢愉的、快乐的民族,并没有受到阴沉的迷信的很大压迫,它传到希腊大陆上,即慢慢演变成陆上文明“ 迈锡尼文明 ”。克里特— 迈锡尼文明 中轻松的、欢愉的、经验的、理性的特质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即慢慢成为希腊人的精神气质。希腊分为许多独立的小国家,每个国家都包括一个城市及附近的农业区,它们的文化良莠不齐,仅有少数城邦如雅典对希腊成就的整体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们也代表了希腊文明的最高峰。   希腊人的精神气质也反映在他们所信仰的宗教中,大多数希腊人都信仰我们现在看来原始而肤浅的多神教,在多神教的体系中,众神都拥有着像人般姣好的容貌、优美的体形,像人一般的享受轻松而快乐的生活,同样,他们也像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会犯错,并非十全十美,这表明在希腊文明里,神只是人们对现世生活中人的一种美化,并非是高不可攀的。希腊文化的世俗性和欢乐性遏制了向往来世生活的宗教的发展,却成了理性主义和哲学发展的温床。   在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城邦里,拥有公民权利的民众享受着优越的物质生活、极大的精神自由和广泛的政治自由,在这个我们所谓的“最好的时代”里,天性善于理性思考的希腊人可以毫无限制的发挥他的所长和所爱,穷究宇宙的来源,探索万物的真实,诘问人生的目的, 古希腊哲学家 这种“天真”的好奇影响了整个希腊哲学史的走向。   古希腊哲学是以探究宇宙的来源为开端的,一般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在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古希腊的理性精神使科学成为可能。古代科学史专家劳埃德教授认为,古希腊自然哲学之所以与众不同的两个重要特点是:“自然的发现”以及“理性的批判及辩论活动”。大多数哲学家认为,哲学始于泰勒斯,他是米利都学派三杰之一,也是希腊的七哲之一,传说他的格言是“水是最好的”。他认为,水是原质,其他一切都是由水造成的,大地是浮在水上的。他的科学和哲学都很粗糙,却能激发科学与观察。米利都学派的第二个哲学家的思想比泰勒斯要深刻的多,在他看来,宇宙都出于一种简单的元质,它是无限的、永恒的且无尽的,元质可以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各种各样的实质,它们又可以互相转化。米利都学派三杰中的最后一个,阿那克西美尼,在 阿那克西曼德 的基础上同样也做出了一些重要的进步,他说基质是气,“正如我们的灵魂是气,并且把我们结合在一起一样,气息和空气也包围着整个世界”。米利都学派是重要的,米利都作为一个富庶的商业城市,在那里原始的偏见和迷信已经由于许多国家的相互交通而被冲淡了,三杰的学说可以被认为是科学的假说,而且很少有表现出来夹杂有任何不恰当的神人同体的愿望和道德的观念。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是很好的问题,而且他们的努力也鼓舞着后来的研究者。 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另一支就是 毕达哥拉斯学派 的神秘主义,在毕达哥拉斯主义中首先提出了灵魂不死的观点,它是近代唯心主义思想的开端,影响了后期西方哲学的整个发展历程,“不仅把古代世界,而且把大部分近代世界引入岐途”, 赫拉克利特 是毕达哥拉斯后又一个神秘主义者,他认为火是根本的实质,万物都像火焰一样,是由别种东西的死亡而诞生的,它的伦理是一种高傲的苦行主义。 赫拉克利特 认为万物都在变化着,另一位毕达哥拉斯的追随者则认为,世界上没有事物是变化的,巴门尼德在历史上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创造了一种形而上学的论证方式。而在罗素看来,相比于以上两位,“哲学家、预言者、科学家和江湖术士的混合体,在恩培多克勒的身上得到了异常完备的表现。”他的科学和宗教是彼此不相谐调的,他确立了土、气、水、火四种元素,并认为他们被爱结合起来,又被斗争分开。   原子论的创立者是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原子论的理论比古代所提出的任何其它的理论,都要更近于近代科学的理论。   前 苏格拉底 时期的自然哲学思想,在公元前300年左右,逐渐开始走向衰落,特别是在接下来哲学史上的三大巨人,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的进一步发展之后,就进一步走入了唯心主义的深渊。但在他们的发展下,哲学也愈加的精细而深刻。   四、西塞罗的理性主义自然法思想   西塞罗( Cicero公元前106-43年)出生在一个虽非贵族但家道殷实的家庭中, 自幼在罗马接受教育,年轻时便开始修习法律,在早年还曾游学雅典。出道不久,西塞罗在律师界就名声大震,旋即在政界崭露头角, 最后官至总揽罗马军政事务大权的执政官。公元前60年,西塞罗在政治斗争中失利, 被迫离开政坛;此后便潜心著述, 为后人留下了 《论共和国》 、《论法律》等传世之作。   西塞罗生活的时代正是罗马社会发生巨变的时代, 一方面, 自公元前2 世纪中叶时起,罗马共和国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吞并了马其顿、希腊、埃及和小亚西亚诸国, 一跃成为环地中海地区的霸主; 另一方面, 随着军事扩张和统治版图的扩大,独裁势力急剧上升, 原有的共和治理模式日趋衰微,国内奴隶起义频繁, 争权夺利斗争不断,共和制日趋衰落,帝制渐露端倪,罗马共和国陷入了历史性的危机之中。共和制向帝制转变, 是历经政坛沉浮又有着强烈的实践精神、对共和制情有独钟、与独裁者斗争不止的西塞罗开始其法哲学思考、构筑其理性主义自然法思想的时代背景。   理性主义是西赛罗自然法思想的精髓。斯多噶学派虽然也提出了宇宙即自然、理性即自然法的论断,但是给予自然、理性与正义和法律关系系统论证的第一人是西塞罗。西塞罗认为,人是自然界里最特殊的动物, 其特殊性就在于人是所有生物中唯一具有优越的理性的种类。人和神具有同一种德性,任何其他种类的生物都不具有它。这种德性不是什么别的, 就是达到完善,进入最高境界的自然。自然予人以理性,理性是上帝与人类的共同财产,是人与上帝沟通的桥梁。理性是从自然生出来的,它指导人们何事该做、何事不该做,当这种理性在人类理智中稳定而充分地发展了的时候,就是法律; 法律应是正确的理性、真正的理性。正确的理性是永恒的、不变的、唯一的。   西赛罗的理性主义自然法思想具有极强的践履性。西塞罗思想的践履性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 与古希腊学者和斯多噶学派不同,西塞罗对自然法、 对人类理性的论证没有停留在哲学思辨的层面, 而是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深深地扎根进了世俗的现实生活之中。在《论共和国》和《论法律》等传世之作中,西塞罗并没有将大量笔墨花费在对自然法、自然理性的理论阐述上,而是以自然法、自然理性为基本起点,详细论证了最好的政府形式、罗马共和国的历史、性质、正义的标准、教育的目标与功能、人定法与自然法的关系、宗教的功能、行政官制等罗马社会面临的实际问题。西塞罗思想践履性的第二个表现是,他借助#上帝∃所指称的控制人类的自然理性具有普遍性、恒久性和惟一性,反映了罗马文明发展到鼎盛时期所达致的超越精神和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正是罗马文明的这种精神和气概在后来的岁月里孕育生成了普世性的罗马法体系和天主教一神教传统。 五、赵国珍. 先秦时期自然哲学与古希腊自然哲学之比较.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2):12-16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理论融智学的三幅经典架构原理图
geneculture 2018-12-7 09:41
东西方思想的理论体系及其发展历史,可用这三幅示意图概括表达(其它各种细分框架或架构均在它们的某局部)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79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与古希腊
热度 2 chunkexue 2017-12-22 17:02
农业文明在全球各地的并发出现是一个渐变进化的过程,科学文明在古希腊的诞生则是一次突变。 几何测量知识的积累 古希腊文明是科学发展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她建立了非常完善的数学和逻辑学,这集中体现在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和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形而上学》等著作中。 这个科学文明产生前的积累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古希腊文明的创造尽管需要很多的原始素材,但最为关键性的是原始几何测量知识。因此,这一知识的积累是原始科学的最主要部分。 如果我们不去考虑文明成功地延续和发展,而只是关注于任何原始文明诞生的话,那么几乎可以在世界任何角落找到人类文明活力的证据。并且很难有理由说哪一个地方的原始文明创造的能力更加强大一些。甚至在著名的与其他人类活动地区几乎隔绝的太平洋复活节岛上,一个区区几十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竟然也能够创造出让今天的人们叹为观止的文明。这足以说明:原始的人类创造活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即使在极其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也能够实现这种原始文明的创造。但是,成为现代科学的原始文明创造的几何测量知识却不是随意都能够实现的,它有两个特定的社会需求促动因素: 1 .大规模的农业文明。只有大规模的农业文明才需要大量土地测量知识的积累和天文观测的需要。相比之下,游牧民族哪里有丰富的水草就迁居到哪里,即使他们有一些几何测量知识的积累,也是非常有限和粗糙的。 2 .非常庞大的宗教和皇室建筑。一般的建筑虽然也会带来几何测量知识的积累,但只有宗教和皇室建筑对精度有极致的要求。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是有大规模农业文明和庞大宗教设施建设的地方,其几何测量知识的积累都会非常丰富。从印加文明极其精湛的石刻工艺和难以想象的纳斯卡庞大地画创造中我们就可以推测其几何测量知识的积累一定是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中国的黄河流域具有广大的产生农业文明的客观环境条件,因此在这里产生出丰富的几何测量知识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农业文明的产生并非是只要有河流就可以实现。例如,巴西亚马逊流域就没有产生原始农业文明的创造。农业是通过人工的种植获得食物的,这个过程如果实现,可以使人获得非常稳定和可以预计的食物来源,因此远比打猎和直接采择野生果实要优越。这个好处的获得是要以时间为代价的,农业种植需要数以月甚至年计算的生产周期,如果只是采择野生果实和通过打猎获得食物的话,长则几天,短则只要一天半日就可以了。因此,只要有丰富的野生果实和野生动物资源存在,人类何苦要去费事耕种呢?即使有也只是把种子简单地撒在居住地周围就可以了,这是原始形态的农业,它不能成为成熟的农业文明。 亚马逊虽然有庞大的河流,但因为它的整个流域被原始森林覆盖,即使在这里出现原始人类,他们也难以发展出大规模的农业文明。富饶的原始森林从两个方面阻碍了大规模农业文明的出现:一方面它提供的资源太丰富了,有什么必要费事去发展大规模的农业?另一方面,庞大的原始森林对农业的发展也是一种严重的阻碍。特别是亚马逊每年特殊的森林洪水,成为这一流域发展农业的根本性障碍。因此,印加文明产生于高海拔、从而森林资源稀少的库斯科地区,而不是产生于资源丰富的亚马逊流域。 在中国的黄河流域,之所以能够发展出大规模的农业文明是由于该流域森林稀少,因此可以随时采择和狩猎的自然生物资源也较匮乏。在古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同样是由于4000年前地质变迁导致的干旱,使这里的森林资源消退和在很多地区形成沙漠,从而刺激了尼罗河农业文明的兴起。这是促使原始人类发展农业文明的强大环境推动力。 作者在《生态社会人口论》一书中,通过进化的数学判定式给出了农业文明出现的并发模型。在约12900年前的新仙女木事件(一颗彗星撞击了北美)后,地球经历了1100年左右的冰期。此后在约11500年到12000年,地球进入了暖期。另一方面,现代人类的祖先在六七万年前最后一次走出非洲后,到此时已经布满整个欧亚大陆上当时人类有能力迁徙到的所有地方。植物在暖期的繁盛和人口的增长,加上部分河流周围的干旱,就促发了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长江和黄河流域在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几乎同时进入农业文明的创造期。过去人们大多认为中国农业文明只是黄河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但从近年来发现的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来看,长江流域的浙江(衢州龙游荷花山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甚至广东珠江流域(广东清远英德牛栏洞遗址)都在约一万年前产生了水稻种植活动。这些充分证明了作者在《生态社会人口论》中的观点:农业种植活动其实早在农业文明之前很早就开始,但大规模的农业文明是迁徙模式无法再适应人口增长之后并发出现的产物。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分析得出这样的一些结论: 1 .农业并不等于农业文明。单纯的农业仅仅只是种植而已,只要是将种子人工地播种到地上并且最终从中获得收获就是农业。但农业文明是具有成熟系统的种植管理技术的农业,诸如土地的翻整、播种、灌溉、锄草等等。 2 .农业文明并不等于拥有足够产生出古希腊文明所需要的丰富测量知识。要达到可以产生出古希腊文明地步的丰富几何测量知识,需要的是大规模的农业文明。 3 .具有足够丰富的几何测量知识并不等于就一定可以产生出古希腊文明。它还需要将几何测量知识的地位提升到一切知识之首,至少是具有相当突出地位的地步。 文明间相互的影响 仅仅从原始测量知识的积累上看,中国、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等都具有独立积累这些知识的充分可能。为什么古埃及文明的刺激成为古希腊文明诞生的直接源泉呢? 事实上,中国与临近的日本所形成的地理关系,同古埃及与古希腊形成的地理关系是非常类似的,并且中国的文明在远古时期也一直从海上对日本发生着影响,中国也具有古埃及所具有的足够丰富的几何测量知识。但是,中国对日本的文明影响为什么没有产生像古埃及对古希腊那样的数学和逻辑的辉煌创造过程呢?同样,印度半岛与斯里兰卡所形成的地理关系也与此有类似之处,为什么古印度文明没有在斯里兰卡催生出类似古希腊文明的创造呢? 一个文明对另外一个文明的影响,最合乎逻辑的情况应当是:前一个文明内部越是突出、并且对下一个文明输出越多的地方,对下一个文明的影响也越大,特别是在主动性吸收其他文明的内在动力并不稳定和充分的远古时期。虽然文明经过转移之后肯定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甚至很显著的变化。 中国文明是比古埃及更加符合原始完美形态的。中国文明尽管也有和古埃及一样丰富的几何测量知识,但是这种知识在中国的文化里并不是最突出表现出来的知识,中国人也几乎从来没有把它作为最值得骄傲的东西展示给别人。中国最突出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人最自我欣赏的文化,是儒家经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等。因此,中国对日本文化影响最大的也无疑是这些东西。要让日本人从中国丰富的众多文化成果中,仅仅抽取出中国人自己都不怎么特别欣赏,甚至认为是下等人才掌握的几何测量知识,同时又没有任何现实需要刺激把它发展到像古希腊人那样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只能是一种完全脱离历史、并且是纯理论上的空洞可能性。 那么,在中国的文化里为什么没有把几何测量知识突出地表现出来呢?这是因为:虽然农业文明是积累几何测量知识的主要来源,但仅仅靠这个完全现实的社会需求远远不足以使它达到足够的地位。在古代,一切仅仅是为社会生产需求而产生的知识事实上都是属于地位低下的知识,他们在中国被称为“雕虫淫技”。要让这些知识在社会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必须有单纯农业文明需要以外的推动力。 古印度的情况与古代中国也是非常类似的,甚至在轻视实际测量知识上比中国更甚。因为种姓制度的影响,一切手工的劳动都被看作是下等人做的事情。 古埃及不仅与其他几个文明古国一样具有发展大规模农业文明的条件,而且她在发展农业文明过程中积累测量知识的需求也的确比其他文明古国更加强烈一些。在尼罗河中下游的农业主产地,尼罗河的泛滥是常年发生的事情。河水泛滥带来了两个重要的影响:一是将上游的肥沃水土送到中下游的土地上,使中下游土地肥沃,发展农业文明的条件非常优越;另一个方面是河水总是将土地的界标冲毁,从而需要精确的测量技术,尤其是以几何测量为基础的推理方法恢复土地的地界。显然,地界对于农民和地主来说是像命根子一样重要的利益要素,因此对测量的准确性和以此为基础的推理判断是否准确的争论将会非常厉害,这种需求比采用测量技术开挖一些灌溉设施等的要求要强烈得多。这种非常强大的利益需求会极大刺激测量技术的丰富和通过一定的推理论证的完善。 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如果仅仅是服务于农业,几何测量知识无论多么发达都是地位低下的知识,只不过是需求更强烈一些,会使其在地位低下的知识里地位相对稍好一些而已。 在古巴比伦那里,除了农业文明的需要产生的几何测量知识外,由于宗教的原因而产生的对天文观测和宗教建筑的知识开始呈现出脱离现实需求的理想特点。古巴比伦著名的通天塔正是这种脱离现实生产需求的典型案例。 埃及金字塔是古巴比伦通天塔在走向理想道路上的延续。由于常年建设规模越来越大的金字塔的需要,古埃及的几何测量知识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而且这些知识在古埃及是直接服务于神的知识。服务于神的知识显然是马虎不得的,因此将会刺激测量知识向非常极致的方向发展。事实上,只要在对神的崇敬难以有内在约束力的文明里,我们都可以看到宗教建筑向极致方向发展的无数历史证据,特别是在那些毁灭的文明中。 更重要的是,服务于神的知识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将是很自然的。这是单纯靠任何农业文明自身所难以实现的事情。 很难想象,如果古埃及人自己不把几何测量知识作为最值得炫耀和最崇高的学问,古希腊智者到达埃及以后会主要是被古埃及的几何测量知识所吸引。古希腊文明的产生是由于以泰勒斯为代表的古希腊人具有要在几何测量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完美知识体系的巨大冲动,而这种巨大的冲动不可能是突然之间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们在古埃及人甚至古巴比伦人那里就已经开始形成了。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古希腊文明很难完成从被视为下等人从事的活动中产生的形而下的几何测量知识,上升为形而上的无上崇高的智慧。 把实际应用的知识贬低为下等人掌握的知识的观念在几乎每一个古代文明中都具有,古希腊人其实也是如此。甚至于,古希腊人对知识的实际应用是持比其他任何文明都更加蔑视和强烈反对的态度,而且将其提升到理论高度加以充分地论证。 古希腊人对实用知识和感官作用的蔑视及理想世界的假设 由于古希腊文明在科学文明历史上的地位是如此重要,因此是值得详细谈一下她的基本特征的,这就是古希腊人对实用知识和感官作用的极端蔑视,它们在发展数学和逻辑学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如果比较一下古希腊人和古代中国人对待知识的观念就会发现,他们都极力地推崇知识。这两种对知识的推崇既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也有很大的不同。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孔子以为有学识是高贵的,应当成为社会中的统治者,并且他的学说从根本上讲,就是为那些在社会中能够成为统治者,或成为辅助统治者的人而创立的。古希腊人也有类似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哲人应该施为,不应该被施为,他不应听从他人,智慧较少的人应该听从他”,这与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如出一辙。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乌托邦里,只有哲学家才应成为统治者,或者是统治者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 但是在中国,对于知识的推崇最终与政治完全结合在了一起,治学成为升官的途径,相应的学问也都是关于政治和伦理道德的。而古希腊人对于知识的推崇却最终脱离了一切世俗,包括政治,变成了纯粹的“为学术而学术”。 在古希腊,对知识的追求虽然脱离了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宗教色彩,但是却保留了他们把几何知识作为一种高贵知识的地位,同时也脱离了在此之前与农业文明有关的实用化特征。这种对知识的追求被认为是一种高贵人做的事情,任何与体力劳动有关的事都是只宜由奴隶来干的“下贱”活动。据记载,柏拉图曾非常严厉地谴责那些企图用个别经验来检验纯力学定理或纯数学定理的人们。古罗马的历史学家普鲁塔克在其所著的《玛塞勒斯传》中说:“柏拉图非常愤怒地痛骂他们,因为他们使几何学从形而上的、理性的东西,降为形而下的、感性的东西,从而败坏了和玷污了几何学的高贵性。”欧几里德对于几何学的实用价值是持鄙视态度的。据说,曾有一个学生听了欧几里德的几何论证之后询问几何学有何用途,人们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好处,于是欧几里德叫进来一个奴隶说:“给这个人三个阿宝尔(古希腊币),因为他一定要从他所学的东西里得到好处。”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描述了一个最早期的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故事。人们指责他的贫困,认为这就说明了哲学是无用的。据这个故事说,他由于精通天象,所以还在冬天的时候就知道来年的橄榄要有一场大丰收;于是,他以他所有的一点钱作为租用丘斯和米利都的全部橄榄榨油器的押金,由于当时没有人跟他争价,他的租价是很低的。到了收获的时节,突然间需要很多榨油器,他就恣意抬高价钱,于是赚了一大笔钱;这样他就向世界证明了只要哲学家们愿意,就会很容易发财致富,但是他们的雄心却是属于另外的一种。 追求这种“另外一种的雄心”在古希腊智者中间是非常普遍的,并不只是少数人才有,包括发明了很多实用机械的阿基米德,也常为自己迫不得已做出的这些杰出的创造而感到耻辱。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还说道,“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探索哲理只是为想脱出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这个可由事实为之证明:这类学术研究的开始,都是在人生的必需品以及使人快乐安适的种种事物几乎全都获得了以后……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唯一学术”。 因而,古希腊人并不是推崇一切知识,而只是推崇那种能够显示其高贵或高尚的所谓“智慧”,它是追求事物原因的、理论的知识。德谟克利特甚至说过: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胜过当波斯王。这种推崇不仅有深重的社会背景和意识形态的背景,以至于人类本性的弱点,甚至也有理性上的理由。亚里士多德以为:“有经验的人较之只有些感官的人更富于智慧,技术家又较之经验家,大匠师又较之工匠为富于智慧,而理论部门的知识比之生产部门更应是较高的智慧。这样,明显地,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即使有经验的人比有理论的人更成功,但有理论的人还是比有经验的人更聪明,因为他们懂得原因。“智慧由普遍认识产生,不从个别认识得来”,又,“我们不以官能的感觉为智慧;当然这些给我们以个别事物的最重要的认识。但官感总不能告诉我们任何事物所以然之故”。另一方面,“谁能懂得众人所难知的事物,我们也称他有智慧(感觉既人人所同有而易得,这就不算智慧)”。 类似地,在柏拉图那里把认识区分为“知识”和“意见”。“意见”是属于感官所接触的世界,而“知识”则是属于超感觉的永恒的世界,只有后者才是哲学家应该感兴趣的对象。柏拉图甚至以为没有任何一种配称为“知识”的东西是从感官得来的,唯一真实的知识必须是有关于概念的。他是这样来论证这一观点的:“我们是通过眼和耳来知觉,而不是用眼和耳在知觉……我们有些知识是并不与任何感觉器官相联系的。例如我们可以知道声音和颜色是不一样的,尽管并没有任何一种感觉器官可以知觉这两者。并没有任何特殊的器官可以知觉‘一般的存在与不存在、相似与不相似、同一与不同一以及一与多’。同理也适用于荣誉与不荣誉、好与坏。‘心灵通过它自身的功能而思考某些事物,但是其余的事物则需通过身体的官能’。我们通过触觉而知觉到硬与软,但是判断它们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对立的则是心灵。唯有心灵才能够达到存在;但如果我们不能够达到存在,我们就不能达到真理。因此我们就不能单单通过感官而认识事物,因为单单通过感官我们并不能知道事物是否存在。所以知识就在于思索而不存于印象,并且知觉也就不是知识;因为知觉‘既然完全不能认识存在,所以它对于认识真理就是没有份的’。”柏拉图还用他苦心构思的有名的洞穴比喻来说明,常人的感官所感觉到的只是洞穴里的囚犯背后的火光投射到墙上的虚幻的影子。 这种“知识”和“意见”的区分可上溯到巴门尼德那里。感觉经验的知识遭到轻视,感官本身很自然地也要遭到指责,巴门尼德在其《论自然》的诗里甚至认为感官是骗人的,并把大量可感觉的事物斥之为单纯的幻觉。在这首主要表现其哲学观点的诗的导言里,他借指引求知的人面对真理王国的女神之口说道:“你应该探究一切事物,既需探究那坚贞之心的感人的真理,又须了解那内心中没有真知的、变幻无常的意见。但你必须保持你探究的思想使之远离意见的道路,不要让那外鹜甚多的习惯逼使你顺从这条道路,顺从那马虎的眼睛,和声音嘈杂的耳朵和舌头。你必须单用理性去考量我要对你宣示的多经证验的学说。光是欲望会使你迷失道路。” 对理想知识的推崇,推动了逻辑和数学的发展,数学和对感觉经验的贬低交织在一起也产生了理想世界存在的假设。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一书中指出:“数学是我们信仰永恒的与严格的真理的主要根源,也是信仰有一个超感的可知的世界的主要根源。几何学讨论严格的圆,但是没有一个可感觉的对象是严格的圆形的;无论我们多么小心谨慎地使用我们的圆规,总会有某些不完备和不规则的。这就提示了一种观点,即一切严格的推理只能应用于与可感觉的对象相对立的理想对象;很自然地可以进一步论证说,思想要比感官更高贵而思想的对象要比感官知觉的对象更真实……有一个只能显示于理智而不能显示于感官的永恒世界,全部的这一观念都是从毕达哥拉斯那里来的。”“大多数的科学从它们的一开始就是和某些错误的信仰形式联系在一起的,这就使它们具有一种虚幻的价值。天文学和占星学联系在一起,化学和炼丹术联系在一起。数学则结合了一种更精致的错误类型。数学的知识看来是可靠的、准确的,而且可以应用于真实的世界。此外,它还是由于纯粹的思维而获得的,并不需要观察。因此之故,人们就以为它提供了日常经验的知识所无能为力的理想。人们根据数学便设想思想是高于感官的,直觉是高于观察的。如果感官世界与数学世界不符,那么感官世界就更糟糕了。人们便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寻求更能接近于数学家的理想的方法,而结果所得的种种启示就成了形而上学与知识论中许多错误的根源。这种哲学形式也是从毕达哥拉斯开始的。” 把所有这些罪名都加在毕达哥拉斯头上,这的确不是毕达哥拉斯的耻辱,而是他的荣耀。直至今天数学仍然是科学的精髓,一门学科或理论数学化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它科学化程度的标志。数学的这种威力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伴随了它自身存在的观念。 毕达哥拉斯学派对于数学的发展起到过很大的作用。这一学派最伟大的发现就是关于直角三角形的命题。但问题是,毕达哥拉斯不仅把数看作是事物的量度,而且把它看作是事物的原因,乃至于事物的本源。他著名的哲学命题就是“万物都是数”。不过,在这里毕达哥拉斯还没有明确划分出两个世界来。他是把世界本身就看作是抽象的“数”所决定的存在。但到了柏拉图那里这种区分就已经是一套完整的著名的理念理论了。理念论是毕达哥拉斯抽象存在的观念与巴门尼德“知识”和“意见”相分离结合在一起的产物。柏拉图认为有两个世界:一个感官接触的现实世界和一个绝对完美的理念世界。理念的世界是比现实世界更高的存在,而现实世界的事物只是理念世界中其对应理念的不精确的、粗糙的模仿。如许多个别的猫只是分享了理念世界中的唯一一个理想的“猫”的性质而多少又有些不同,它们只是理念的猫的摹本。理念的猫是实在的,人们对它可以有“知识”。但各个个别的猫却是虚幻的,人们对它们就只能有“意见”了。 作者简介 汪涛 独立学者 人类第三次科学革命倡导者,纯科学理论体系创始人 云铝股份(000807)独立董事 浙江宇视科技 顾问 上海析易船舶 联合创始人 中央民族大学中俄能源研究院 客座教授 中关村长风联盟 国际化导师 中国农投会、中关村京港澳青年创新中心等创业导师 曾为中兴通讯(000063)国际市场管理体系的奠基人 著 作: 《通播网宣言》 《生态社会人口论》 《超越战争论——战争与和平的数学原理》 《实验、测量与科学》 《即将来临的粮食世界大战》( 即将出版 ) 《纯电动拯救世界》( 即将重新出版 ) 《科学经济学——看见看不见的手》( 即将出版 ) 微信公众号:纯科学 新浪微博@ 汪涛_纯科学
个人分类: 纯科学|7870 次阅读|3 个评论
雅典古代市集博物馆
热度 1 Mech 2017-8-2 08:12
阿塔罗斯柱廊现在是市集博物馆 (Museum of theAncient Agora) 。在里面走马观花看看,主要拍摄些雕塑的照片。 阿波罗神像 ( 公元前 4 世纪, Euphranor 作品 ) 伊里亚特的拟人化塑像 ( 公元 2 世纪 ) 奥德赛的拟人化塑像 ( 公元 2 世纪 ) 可能是阿佛洛狄忒的女神像 ( 公元前 4 世纪 ) 妇女塑像 ( 公元前 4 世纪 ) 阿佛洛狄忒塑像 ( 公元前 420 年 ) 妇女塑像 ( 公元前 4 世纪早期 ) 阿佛洛狄忒和厄洛斯像 ( 公元前 4 世纪至公元 1 世纪 ) 宁芙或美惠女神像 ( 公元前 2 或 3 世纪 ) 雅典娜的躯干 ( 公元前 420 年 ) 女神像 ( 公元前 4 世纪 ) 忒弥斯女神像 ( 公元前 350-325) 罗马皇帝安东尼·庇护像 ( 公元 138-161) 飞行的胜利女神 ( 公元前 4 世纪 ) 拿着潘的乐管和山羊的萨堤洛斯 ( 公元 150 年 ) 还有些建筑结构的局部。 公元前 5 世纪的爱奥尼柱头 公元前 2 世纪的爱奥尼 柱子 基础 公元前 2 世纪的爱奥尼 柱 头 19 公元 2 世纪 最后是两个浮雕的照片 赫尔墨斯把婴儿狄俄尼索斯交给潘穴中的宁芙们 ( 公元前 330 年 ) 武士跳上行进中的战车 ( 公元前 4 世纪 )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4004 次阅读|6 个评论
清政府在西方建立“古希腊”“古罗马”历史图腾中起的作用
热度 2 coltec11 2017-3-1 22:16
关于中国明清时代科技的发展史,很多近代历史书籍的描述中,都一下子多了一个“西方传入”的过程; 同时,又有那么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传教士,在发回西方的书信中,却都在强调“要用东方文明点亮西方”; 那究竟是中国文明传入西方,还是西方文明传入东方呢? 这自相矛盾的两点,在很多史学界文人眼里,都是那样难以理解的矛盾,很难建立起一个逻辑; 直至今天,中国史学界,还是还原不了历史真相,建立不起一个合理的历史逻辑。 考虑到西方国家,在过去长达60多年里,全民皆兵,为中国打造“入侵西藏虚假历史“的事实, 可以判定西方国家并不像大家所希望的那样严谨, 而是为了”政治正确“,政府、宗教界、史学界、科技界、艺术界、普通老百姓,全民皆兵参与、 大规模造假 的文明, 所以,对西方书写的历史,要注意结构性内容,如技术、机械设备、工艺、造型等内容, 而对过程性信息,比如时间、地点、发生发展顺序步骤,仅作参考。 点亮一个文明,是需要具体的信息内容的,而不仅仅是情感;显然,西方传教士到中国时,行李里只有《圣经》,不会有其他更多西方知识结晶;既然很多西方传教士的书信里,都说“是中国文明点亮了西方”,那在这样一个社会信息传递链网上,不管点亮西方的信息种类、数量是什么状态,其起点应该是在中国,这是一个简单逻辑。这时,我们只需要把信息传递链网的结构,给复原出来。 我们用信息传递链网的结构概念,来推导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史,跟世界科技发展史,帮助中国史学界整理思路。 信息传递链网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传递空间 + 信息传递介质 + 信息的种类、数量。 1. 信息传递空间 + 传递通道 我们知道,孝庄皇后,在接触了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后,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对这个传教士注意上了,还把他放进了,无数汉族知识官员梦寐以求都想进入的皇宫御书房;有人说,孝庄皇后是因为忍受不了深宫寂寞,及对西方人下贱的生殖器膜拜,才“注意上”这个传教士的;不管怎样,孝庄皇后,用“她对西方传教士的注意”在御书房这个空间里,在中西方之间, 建立起了 不该建立的“信息传递通道”。 同时,清政府,又阻碍了一个不该阻碍的“信息传递通道”。 康熙清政府,在整理中国皇宫内书籍的时候,为了防止让汉族掌握能够控制国家命运的知识、技术,威胁清政府对中国的统治,故意不用当时的汉族文官,而找西方传教士,来对皇宫御书房里的书本知识,进行整理编辑(包括几何学、微积分),把书籍中提到的各种机械、仪器进行重建 (包括浑天仪、星象仪、自鸣钟等) ;并且把这些中国古代的技术、器械 ,说成是自己引入的“西方知识,西方技术”, 归功于西方传教士的功劳、 来源于 西方古代文明 , 而不是中国古代汉族人民的智慧 。 孝庄皇后 康熙皇帝 西方传教士:利玛窦 2. 信息源/起点的颠倒 显然,西方传教士到中国时,行李里只有《圣经》,不会有其他更多西方知识结晶; 西方传教士离开中国时,倒是清政府送给了他们很多书籍(不含它们自己抄袭,通过书信、盗窃等形式,传递回西方的书籍内容);当时,把中国古代技术典籍里的机械设备、仪器,重建成为实物的,大部分也是中国工匠,西方传教士只是参与,那时西方就没啥工匠。 清政府故意说这些信息不起源于中国,那些仪器设备是西方人制造的, 是有原因的: 这样, 就可以证明自己为中国文明增添了很多色彩,同时 为自己打造一个光鲜的“自我图腾”, 让 人民相信 自己 民族对国家是一个有着巨大贡献的 “神”。清政府的作为,展示了一个 处于文化劣势的民族,在 控制了国家政权后,为了 把自己的劣势转变成优势, 让自己成为人民眼里的神,会通过怎样的方式,来为自己打造“自我图腾”, 如何 产生对社会文明的负面影响。 3. 信息传递链网扭曲后导致的后继功能 清政府为了满足自己的民族虚荣心,建立起了不该建立的信息传递链网,阻碍了不该阻碍的信息传递链网,颠倒了信息源起点。 可以肯定,中国皇宫内书籍里的技术、认知 被清政府这样处理 , 不仅阻碍了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连续性,还 给西方十字军们,抢劫全世界, 提供了不少 战斗力跟魔法 , 给西方人做更多事情的素材跟原料。 西方传教士, 得益于 中国清政府强烈虚荣心,受宠若惊地获得了那样一个“ 中国 文化功臣”的角色;也很受启发地,打算为自己编撰一个虚假的古代文明 ;用来证明自己”出生名门“,是”大家闺秀“。 为了伪造一个谎言,不得不用更多的谎言来圆满,为了建立自己的历史图腾,西方人发现,最终需要将整个人类历史修改。 为了伪造一个”西方用自己的科技跟中国皇帝交换御书房内书籍“的场景,就必须把 所谓结束黑暗中世纪,开始 文艺复兴的时间,编撰在14世纪,只有那样,西方才可能有200年时间,发展出一些”可以跟清政府交换“的科技,如自鸣钟。 但自鸣钟,又是那样成熟的机械,西方要证明自鸣钟是起源于西方,就不得不再编撰其他的历史证据,于是,古希腊、古罗马粉墨登场了..... 古希腊、古罗马 的谎言要圆满,西方又得不停去做其他的谎言.......就这样,古罗马人造废墟,也就开始建设了 西方民族,发现自己身陷囹圄,要让那样一个历史图腾,成为被大家接受的历史,西方就必须让自己成为一个世世代代撒谎的民族,事实也是这样的,构建了古罗马废墟,西方马上开始构建庞贝城了,还甚至派人到中国的古墓发掘现场,丢伪造的古罗马金币,证明古罗马跟中国是有联系的........西方人撒谎的规模越来越大,各种技术越来越多 ; 而大规模的 撒谎已经俨然成为了西方文化 。 可是,我们有必要在乎它们的撒谎技术有多么高超吗?即便现代技术能够造古作假,可是很多东西,还是不能改变的。 即便我们不需要细节,也能从简单的逻辑里看到这些古希腊、古罗马废墟,是那样一堆堆滑稽的西方十字军杰作:“古希腊的神话人物比圣经故事还多”,“古罗马的废墟,根本不可能在城中央,保持那样的数千年废墟状态”。 希腊从海边到山顶都是尖锐的岩石,连块放羊的地方都难以找到,根本没有建立大规模文明的自然条件;古罗马,城中央的废墟,要保持那样的数千年废墟状态,除非罗马人自古就有强烈的 “ 文物保护意识 ” ,建造新房时,宁愿到数十上百公里以外开山挖石,也不愿动用再循环这”城中央废墟“里的一砖一瓦。这样的信息起点,不存在; 古希腊的科技人物,都能在别国文明,尤其中国文明里找到原型。 4. 西方传教士在信息传递链网上的作用 在整理皇宫书籍信息的时候,西方传教士的最大能力,就是把中国古书里的文字信息代码,转变成图形图像(西方擅长宗教图腾设计制作,有很强的图像编码能力); 就连 西方人 都在 讨论 达芬奇的技术绘画、创造都是 抄袭 中国 古代技术典籍 天工开物 上的内容 。 发展科技认知,是需要信息采集、归纳、总结,一个相当耗时耗力的过程的;可从别国抄袭文明,就不需要这样麻烦了,抄袭者的知识面,只取决于自己的抄袭面,抄袭书籍的种类、数量 ;这可以解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所谓科技人才,包括古希腊科技人物, 美国发明家富兰克林等西方科技核心人物, 个个都是涉足天文地理 、 历史哲学 、 医药生物、数学物理化学...... 各个领域,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仿佛知识是无需任何信息采集、整理、积累过程, 就可以通过灵感的降临,从天而降的。 西方近代的发展,看起来更像神从天而降的过程....... 5.还原近代科技信息传递链网的真相 这样,东西方近代科技发展史,就很清楚了: 1. 信息起点:大部分近代科技,起源于中国古代科技典籍; 2. 传递链:中国,尤其中国清政府,提供素材原料,西方负责设计施工。 在东西方劣等种群的合作下,“古希腊”、“古罗马”成为了“历史现实”: 西方传教士在整理清政府提供的中国古籍资料时, 把 中国古代人物、技术、工艺,作为原型,用 全世界 别国文化里的图案、造型、工艺,甚至别国坟墓、废墟里的古董、石头,加减乘除、排列组合; 在过去长达数百年里,西方十字军部落联盟(英、法、德、意等),全民皆兵,终于打造 出 一堆堆 “人造废墟”“历史图腾”, 还被写入了别国的教科书里,通过科研杂志相互之间的引用,成为科技界的“智商标准”“智商起源”。 为了普及这些从中国御书房里来的智慧,西方不仅成立了很多大学,还将这些信息成为神学院的研究对象,让他们从神学研究,转变成为数理化生物、医学、天文、地理、农林畜牧、机械、工艺等科学的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大学在1600年前,甚至都没有一部,真正称得上是“编年史”的书籍,他们研究的内容都是如何证明上帝的存在,这些到中国的传教士,也是想找到证明上帝存在的证据,连中国的汉字都成为它们 的证据, 如:“ 婪”= 林 + 女,证明中国人知道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 ;“船”= 舟 + 八口,说明中国古代人知道诺亚方舟的存在。 3. 传递链网的毁尸灭迹: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写了一封信,痛斥英法联军对中国圆明园御书房的抢劫烧毁,展示出了自己作为一个西方大咖的“正义、诚实、贞操”,让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正义性,贞操性,坚信不疑;可大家可知道,雨果,他自己就是”古希腊、古罗马“历史图腾构建的”组织者“;不仅如此,他清楚地知道,中国御书房里的,哪些书籍,能够证明”古希腊“”古罗马“不存在,会干扰它们证明自己的“出生名门”,是“大家闺秀”;他只是写了两封信,一封信,让英法联军把中国御书房的书籍给它们搬运回欧洲,另一封信,展示给中国人,证明西方十字军尸臭巫婆贱耗子的“贞操”罢了。 曾经带着考古队,到埃及中东侵略,恨不得把所有中东古代文明,搬运回欧洲的法国军队,怎么可能一把火烧毁中国御书房里的那么多人类古代智慧典籍?这不符合西方十字军对人类智商渴求的逻辑。这些中国古代典籍,也就是西方自1800年代,开始构建自己古罗马,古希腊历史图腾的素材之一。问题是,中国的劣等智商们,不仅觉得雨果,这头西方十字军尸臭巫婆是个伟人,还觉得它是全世界最正义,最文明的化身,简直就像个大处女,还被写入中国教科书,一代代给中国人洗脑。不知道法国作家,雨果的信,从中国教科书里删掉没有。 6. 劣等信息传递者的历史罪责 别国的认知,若西方只需要发明一个词汇概念, 或者把文字描述的事物结构、过程,转变成图像描述, 就可以说这些文化、技术、认知是自己的了, 那这无疑是一个“文化盗窃”运动。 想在人民中为自己打造“信仰图腾”的清政府,是中国的文化汉奸 ; 而西方十字军,却是使用这些“不该获得的信息”, 为自己打造“智商胭脂”“历史图腾”, 证明自己代表人类“智商标准”“进化方向”, 是对人类搞智商逆向诱导、逆向抑制、逆向淘汰的种群。 中国文人对历史书籍,只有拷贝复制,死记硬背能力,从来不能建立起信息验证的能力 , 用西方十字军的历史图腾, 进一步 对中国正常进化的人类洗脑, 加速了中国社会智商的逆向发展过程 。 7. 信息传递链网扭曲对人类发展的负面影响 “人类智商进化阶梯金字塔”是自然界不可违背的结构性标准, “种群分化、优胜劣汰”,是自然界不可违背的程序性标准。 人类智商进化阶梯金字塔底层的文明,一旦获得了先进文化,将会给人类带来什么? 从清政府、西方十字军、中国文人的相互合作配合,颠倒人类进化方向,就知道结果是什么样的灾难了。 西方人用别国文明,为自己打造“智商胭脂”: “古罗马”“古希腊” “圣经故事 ”“耶稣他妈 的贞操圣洁” 将自己劣等的“部落酋长选举、部落酋长推举”,“宗教图腾政治”, 装点成为全世界的“智商标准”对全人类搞智商逆向诱导, 而“逐级培养筛选、一一对比淘汰”的中国科举制,连一种制度都不是了; 在所谓“自古希腊就存在的优秀体制”-----“民主”制度中, 位于人类智商进化金字塔底层的劣等智商, 通过自己所在阶层的“种群数量优势“, 对顶层高级智商, 搞智商逆向淘汰; 连耶稣他妈处女膜,都成为中国社会的智商标准了 。 今天,全球只有中国还能保持科举制,通过比较对照,找到最佳社会智商, 而其他大部分国家,都被西方逆向诱导到了 部落酋长选举、部落酋长推举 ”的“部落体制”阶段, 整个人类社会充满了社会仇恨、社会人群部落化、血腥部落斗争的趋势。 人类发展,一定要尊重“智商进化阶梯金字塔”结构, 底层劣等智商,通过自己的“种群数量优势”, 用全民皆兵的部落式人群,对智商金字塔顶层的高级智商,搞逆向淘汰后, 就会导致整个人类进化方向的逆向进化,最终导致人类的灭绝。 8. 中国社会信息传递链网的病态 中国2000多年前就建立起了时间空间定位体系(同步浑天仪、星象仪),进入了百花争鸣的哲学时代; 可人性文化,不尊重自然界种群分化、优胜劣汰法则, 造成 智商进化失败的种群, 如同细菌一般大量繁殖: 老子哲学需要被宗教化3次,才能满足这些劣等智商的劣等理解力; 唐朝去官方正式引入多神教; 近代,干脆去信仰耶稣他妈的处女膜,跟西方十字军尸臭巫婆的贞操了, 还把西方十字军尸臭耗子物种的”部落酋长选举、部落酋长推举“当作社会智商标准。 中国要反省人性文化,导致劣等物种大量繁殖的副作用了。 除了靠部落式人群,控制中国文明的社会程序链网的周边劣等文明, 炼丹师傅、做人专家、情感八婆,也是中国的三大智商逆向淘汰人群, 它们占据了中国社会信息传递链网的核心控制位置, 在社会角角落落、方方面面搞着智商逆向诱导、抑制、淘汰。 它们是我们国家,人性文化的副产物。
646 次阅读|2 个评论
西方历史造假:电不是欧洲人发现的?(1)
coltec11 2017-2-1 06:24
电是东方人最早发现,学会控制及利用的。 风筝雷雨中探电的人物原型,不是西方的富兰克林,而是中国古代人物。 社会信息传递链网,确定着社会智商水平;中国科技界,应该承担起还原人类信息传递链网真实的历史责任。 全世界只要有一个古代文明,西方人马上就会伪造一个古希腊或者古罗马故事,证明这个古代人类智慧是属于西方的。 古希腊的神话人物比圣经故事还多;希腊从海边到山顶,都是尖锐的岩石,连块放羊的地方都很难找到,没有建立大规模文明的自然条件。圣经故事起源于中东,而古希腊、古罗马故事,才是西方人自创的经书。至今,中国科技界的硬盘型智商,那只有拷贝复制的劣等神经系统,都没感觉到自己成天传播的古希腊、古罗马故事,只是西方人编撰的另一本经书而已。问题是,中国科技界至今都没人能够发起一个反省运动,认识到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本质上是另一个类似于把“神论”引入的“取经”。 电之所以能够成为西方发明,一方面是因为西方全民皆兵地对人类社会信息传递链网的操控,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文人,劣等旧皮质情感中枢主导的情感八婆性“信息筛选”,跟“硬盘型智商”,即只能背书、拷贝复制,而无信息验证能力。 过去数百年间,西方人全民皆兵到全世界打劫;所有人类璀璨文明,都被它们用古希腊、古罗马来包装;西方近代侵略者,只是把别国使用的概念,用一个虚构的古希腊人物的名字来定义,就觉得这些别国智慧,可以成为装点自己劣等文明的 “智商胭脂 ”了,比如中国古代使用的勾股定理。 一代代的西方人就这样,用自己的部落式人群、全民皆兵、社会化大规模的方式,源源不断地把全世界人类的古代文明,转变成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 不知疲倦地装点着自己劣等文明、劣等智商。 然而,历史是不容西方十字军的猥亵的,只要建立起“信息传递链网”的概念,就能够把人类信息传递的来龙去脉、历史变迁重建。 看到这样几个信息传递链网的节点,就很容易找到关于“电的发现”的传递轨迹。 先看那位被西方高调宣传的富兰克林。他出名是因为“风筝探电”;只要注意他所在的行业,他干的事情,发表文章的内容,就很容易确定:他的很多发现都是在中国古籍里有的内容(如: 游泳眼镜和蛙蹼,天工开物;避雷针,中国古代建筑上的龙骨 )。 《中国新事》: 法国 旅行家 卡勃里欧别·戴马甘兰1688年所著的《中国新事》一书中记有:中国屋脊两头,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 龙口 吐出曲折的金属 舌头 ,伸向 天空 ,舌根连结一根细的 铁丝 ,直通地下。这种奇妙的装置,在发生雷电的时刻就大显神通,若雷电击中了屋宇, 电流 就会从龙舌沿线睛行至地底,避免雷电击毁建筑物。这说明,中国古代 建筑 上的避雷装置,在大批量和结构上已和现代避雷针基本相似。 本杰明、富兰克林本身处于西方信息传递链网的核心位置,掌握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意大利、英国、法国;这三个国家,处于当时中西方信息传递链网的核心位置。 《中国新事》 这本书也是富兰克林的学习内容(信息传递链网节点)。 再仔细研究这个人的生平,可以找到他跟中国古代文明,在信息传递链上的更多节点: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是18世纪美国的实业家、 科学家 、社会活动家、思想家、 文学家 和外交家。他是 美国历史 上第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和 发明家 。为了对电进行探索曾作过著名的“ 风筝实验 ”,在电学上成就显著,为了深入探讨电运动的规律,创造的许多专用名词如正电、负电、导电体、电池、充电、放电等成为世界通用的词汇。他借用了数学上正负的概念,第一个科学地用正电,负电概念表示电荷性质。并提出了电荷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的思想,后人在此基础上发现了电荷守恒定律。他最先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由此而制造的避雷针,避免了雷击灾难,破除了迷信。 他是一位优秀的 政治家 ,是 美国独立战争 的老战士。他参加起草了《 独立宣言 》和美国宪法,积极主张废除奴隶制度,深受美国人民的崇敬。他是美国第一位驻外大使(法国),所以在世界上也享有较高的声誉。1753年,富兰克林获得了哈佛和 耶鲁大学 的名誉学位,1756年,本杰明·富兰克林获得威廉玛丽学院的荣誉学位。 他对科学的贡献不仅在静电学方面,他研究范围极广。在数学上,他创造了8次和16次幻方,这两个幻方性质特殊,变化复杂,至今仍为学者称道。热学方面,他改良了取暖的炉子,能够节省四分之三的燃料。光学方面,他发明了老年人用的双焦距眼镜,既能看清楚近处又能看清楚远处的事物。他先后掌握了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及 拉丁文 。他是美国第一位学者,第一位哲学家,第一位驻外大使。他发明了摇椅,避雷针,改进了路灯。发现了墨西哥湾的海流。四次当选 宾夕法尼亚州 州长。制定了新闻传播法。最先绘制暴风雨推移图。发现人们呼出气体的有害性。最先解释清楚北极光。被称为近代牙科医术之父。最先组织了消防厅。创立了近代的邮信制度。创立了议员的近代选举法。发现了感冒的原因。发明了颗粒肥料。设计出夏天穿的白色亚麻服装,设计了最早的游泳眼镜和蛙蹼。此外,他对气象、地质、声学及海洋航行等方面都有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就。 1790年4月17日夜里11点,富兰克林溘然逝去。他的墓碑上刻着“印刷工富兰克林”。 社会信息传递链网,如同人体内的神经,控制者社会机体的信息感知、采集、编码、验证、传递、利用;不仅确定着我们社会机器的精确运转,更确定着中国社会智商。若我们不花大力气,将中国社会信息传递链网的结构功能纠正过来,中国数千年的智商逆向发展状态,还会不停继续下去。 中国近代以来的文人及文人气质的人,控制着的社会信息传递链网,喜欢传递的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挥挥衣袖就可以带走好多云彩”那样的“自我图腾”;文人喜欢这样的图腾型信息,是因为这些图腾能够让它们感觉自己呼吸、心跳、内分泌(即旧皮质控制的内容)平衡、激动、舒服;在中国文人眼里,只有那些能煽情的情感词汇,及“会做人”的“人性”才是真正的“知识”“才华”,而《天工开物》这些书籍,描述的内容,在它们眼里,甚至连一种“有效认知”都不是。这些技术类书籍, 早就超出了它们那情感中枢旧皮质的信息处理能力了,是不属于它们注意的内容的。 在还原古代科技发展史时,要从国外、国内信息传递链网两方面找原因,才能看清楚真相。 纠正社会信息传递链网,操作对象包括:1. 信息传递空间,2. 信息传递空间的控制者,3. 传递的概念
7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古希腊伪史辩应该引起国家高度重视
热度 1 coltec11 2016-10-23 10:29
重磅:古希腊伪史辩应该引起国家高度重视 古希腊伪史辩应该引起国家高度重视 来源:草根智库 作者:侯峰 时间:2016-10-20 一篇 BBC发表的 《兵马俑可能是从古希腊获得灵感》再次导致古希腊伪史之辩。令文章作者没想到的是,其“国际接轨”新思维的大作非但没有引来推崇,却遭致广泛的质疑。近年来读者对古希腊知识的关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三年前著名学者何新先生挑战西方传统史观的著作《希腊伪史考》。何新先生的檄文《西方为何要伪造一部“希腊”古史?》一问世,立即一石激起千层浪,极大推动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人类文明源头的深入思考。有人觉得何新先生分析得有理,长期以来西方精心打造、包装的古希腊史就是为了抢占文明制高点的一部伪史;也有不少人怀疑何新的动机,“民族自豪感不能靠贬低别人来提升”。然而历史的“事实”胜于雄辩,三年来经过几轮的激辩,如今质疑古希腊的“人造辉煌”在海内外华人圈里已经渐成气候。“言必称希腊”的普世价值迷信派渐渐底气不足。 一个海外华人论坛去年曾搭起擂台——《向全球网友求证何新质疑广泛流传的古希腊文献缺乏原始实物存世、连续性史籍记载、考古文物佐证等必要证据链,西方古希腊史是伪史吗?》。 文中提到,被国人顶礼膜拜的“古希腊三贤”,即许多中国人心中无比伟大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基础。其中苏格拉底比孔子小82岁,算是同时代的人,一生中没有留下过任何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据西方教材,都是通过他学生的著作中“记载流传”下来,并且这些难以证实的学生著作也都是通过多种语言的转译加工过,带有神话色彩的产物。由于有不同的记载和说法,苏格拉底,即使在西方也难自圆其说,一直是备受争议的人物。这样一个被西方用类似宗教手段包装成现代西方哲学的源头和奠基者,没有一篇文字流传于世,也没有有关他的考古发现佐证。他的事迹更像是传说中的神话,根本无法与有著作存世,有历朝历代不间断史料文献记载和考古所佐证的孔子同日而语。然而就苏格拉底这样一个至今难以考证的名人却被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及后世,通过百年的造神运动被推上了人类文明的最高神坛。 洋洋洒洒300万言的《亚里士多德全集》,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外至万事万物,内至人本身的肉体与心灵,数学,几何,力学,逻辑,历史,律法,诗歌,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包。其著作所包含的信息量、工作量是人类一生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完成的,难免不让人猜疑300万言百科全书般巨著的来历。1831年,柏林科学院授命伊曼努尔·贝克尔编辑《亚里士多德全集》,历经40年,到1870年完成,是为《亚里士多德全集》贝克尔标准本。然而柏林科学院更像是编纂了一本百科全书,而非某人的著作。更离奇的是,据说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何止300万言,欧洲人称《亚里士多德全集》只是根据亚里士多德一生400-1000部著作中传世的162部著作整理编辑的。编造历史的人忘了,泡泡吹得太大了迟早会破的,故事编着编着就把其道德底线一块编入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西方一贯标榜为治学严谨,但西方学术界在对待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就采用完全不同的治学理念,令世人难免质疑不需要考古佐证,不需要不间断史籍依据,更无原始文献,甚至不需要通过起码的逻辑判断,一本巨著就此诞生了。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创作于两千多年前,且莫说他,或他的团队有精力研究如此多的领域,取得非数代人举大国之力集体奋斗都难以企及的辉煌成就,仅就书写这存世的300万字、编辑、整理、印刷成册是一辈子不吃不喝,抑或在那个几万人口的邦城小国举国之力能做到的吗?在那没有现代书写工具和古籍文献保存技术的情况下,那么多鸿篇巨著能够保留至今恐怕只有宗教中神的故事里才有可能出现。同时期中国最长的著作是花费司马迁父子两代人写的《史记》,53多万字。司马迁是专职史官,汉朝中国拥有数千万人口,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国家档案馆的馆长,他们写《史记》依靠国家财力,花了几十年才写成。老子的道德经也就区区5千言。那么亚里士多德动辄十几万,几十万字的著作是用什么载体写就的呢?在那个造纸术还没有发明年代,中国的书写材料是一部书需要车载担挑,笨重的竹简,而古希腊最可能的书写工具只可能是泥版纸或从埃及进口的莎草纸。“纸寿千年 绢保八百”,就算希腊能够进口那么多莎草纸,莎草纸在干旱的埃及都难以长期保存,中国像竹简这样相对容易保存的载体,2000年下来能够保留下来的也是寥寥无几。在地中海地区闷热潮湿环境下无数古希腊鸿篇巨著莎草纸书籍,如果存在过的话,如何能够历经千百年仍能够保存完整无损?在战乱频发的古希腊城邦国,据考证公元前800年,最大的城邦国希腊和斯巴达也就3-5万人口,有多大能力创作,编写,整理,储藏和保管这些巨著。希腊灭亡以后,这些文献又是如何保留至今,或有任何考古佐证吗? 即便西方史学家推脱这些巨著是从阿拉伯文转译的,一向严谨的西方学者就不去考究这些阿拉伯文的译本的源头,历史相关记载和考古文物的佐证吗? 与这些西方“名著”不同的是,中国的历史及典籍大多是经过多重验证的信史,即使《史记》上记载的东西也可能有误差,常需要其它佐证。比如《孙子兵法》直到上世纪70年代考古发现2000多年前《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才敢断定《孙子兵法》是孙武所著而不是孙膑。而不少著名古希腊“传世之作”都是既无史学不间断记载,又无原始文字留传于世,和田园考古佐证的“三无产品”,如何许多中国人就对此类“神化”的意识形态比在当下生活在希腊那片土地上,换过多次人种的现代希腊人都更加坚信不移,并用之来诋毁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搞历史虚无主义呢?是值得中国史学界、教育界、文化界认真思考的原则问题。 该擂台宣布无预设立场,望天下饱学之士,特别是生活在希腊和文艺复兴发祥地的网友,能够从希腊的田园考古发现,从遍布世界各大博物馆海量收藏品中,从相关国家史书记载中找出类似《孙子兵法》那样的证据链,为遭质疑的古希腊史“正名”。 此擂台面世以来,转眼一年多过去了,然而除了泛泛而谈的宏论外,比如一则代表性发言:“古希腊达到的文明程度确实很高,这一点不可否认。在它最辉煌的时候,个人认为比同代的中华文明总体上甚至略有领先,特别是在科技、建筑和艺术等领域,某些领先之处是整个中国直到清末都没能赶上的。如果说文明程度高低尚可一争的话,那么古希腊文明是否存在这点就完全没有讨论的必要了。因为它实在是传承有续,铁证如山。你喜欢考据,古希腊本身及同时邻国和后来的古罗马有关史料汗牛充栋。你喜欢田野考古,希腊遍地都是证据,今天挖个地铁想躲开都难”。然而说来说去,“史料汗牛充栋”,却就是不提那些影响几代人的鸿篇巨著的历史考证。“你喜欢田野考古,希腊遍地都是证据”,却至今没人拿出任何一篇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田园考古实证资料。 擂台还在进行时,得出结论为时尚早,不过随着时间一秒一秒的逝去,怀疑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西方之所以敢大胆伪造历史,显然就是因为希腊地下“遍地都是证据”,地上有令人震撼的石头建筑,更有“史料汗牛充栋”为西方史学家壮胆,因此才更容易鱼目混珠,编造瞒天过海的大骗局而无人敢质疑。 近日《兵马俑可能是从古希腊获得灵感》面世以来,论坛有关古希腊伪史之争再起波澜,赞同方认为“并非不可能,亚历山大带领80000多军队到达北印度相当多的军人在北印度定居,他们的后代去到大秦并不让人惊讶。秦朝以前和以后中国自古都没有写实的雕塑,为什么突然会产生这么多的兵马俑?”反对方认为什么叫自古,自古没有汉字;自古没有瓷器;自古没有丝绸,突然有了就一定是偷西方的。这个逻辑西方今天仍在用,飞机是偷西方的,导弹是偷西方的,高铁是偷西方的……难道过去、今天乃至永远,中国永远只能跟在西方后面爬? 上一轮希腊伪史辩论中西方文明的勇敢捍卫者,曾牛气冲天,有一股真理在手的豪气,一度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然而辨来辩去却是吐沫星子有余,历史证据绝无,自知无趣,在此轮辩论中大都偃旗息鼓。只剩下西方文明忠实的崇拜者嘴硬:“卢浮宫那个米罗的维纳斯就是从海底里捞上来的碳14测定了有三千多年!“至于卢浮宫是如何鉴定出这雕塑是公元前1000年的文物,你自己去问问卢浮宫不就行了。如果你认定卢浮宫会说谎,那就去问你的中学历史老师。如果你上过大学,或许还可以问问你的大学历史系里的教授。如果你的大学没有历史系,清华、北大、耶鲁、哈佛都有历史系,给他们发邮件、发传真”。一看就是缺乏起码的科学常识和实证训练。他们的根本问题是按他们自己的话:“不用反驳了。古希腊留下了巨大的文化财富,从雕塑壁画到文学诗歌,到数学,到哲学,到天文学,自己去research。”不难看出有人把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其中折射出内心对西方文明宗教般的崇拜,其最大问题是不明白别人质疑西方版本“古希腊历史”的核心是,这些“古希腊留下了巨大的文化财富”到底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托古之作留下的,还是2000年前古希腊真实遗存? 搜遍西方博物馆、史料也找不出擂台求证的真凭实据,个别辩家另辟蹊径,不直接面对质疑而是变被动为主导,反守为攻出来挑战孔子:“我认为这种讨论太无聊。你能给我看看孔子的真迹吗? 孔子那么多书,哪一本,或哪一捆现在还在?如果西方人说孔子根本不存在,书是后人编的,你怎么看?”这的确是个好问题,也的确近代史上中西方都面临过的“双重标准”的争议。现代田园考古学,中国向西方借鉴不少宝贵的知识,文献考古世界上没有一国有中国那么丰富的资源,西方学者常对中国的史学研究指手画脚,却对西方文化中的显而易见的历史疑点网开一面、置若罔闻。 拿孔子和苏格拉底这两个同时代的历史人物对比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二人都生活在两千多年前,都是有学生帮助整理的思想著作流传于世,不同的是哪一个是信史,哪一个是伪史? 于是擂台具体化、简化求证条件: 孔子苏格拉底 年代:前551~前479前470年-前399年 领域:哲学家,思想家与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与教育家 代表作:《论语》《对话》 画像:汉代古墓出土文艺复兴时期? 文献考古记载:历朝历代未间断文艺复兴时期? 田园考古:73年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文艺复兴时期? 家谱:《孔子世家谱》未间断不详 历史遗存:孔府、孔庙、孔林不详 其它:待补充…… 期间不少网友提供详实对比资料,比较有意思的是: 《有图有真相,真实的古希腊文物》(网络截图,注意他们的人种) 西方博物馆展出的古希腊雕塑是这样的:断臂维纳斯女神是典型文艺复兴时期后希腊“出土”的文物。 艺术家、亚历山德罗斯 年代 、公元前130到100年之间 类型、 大理石 大小、202 cm(80英寸) 位置、法国 维基百科称这是1820年,农民伊奥尔科斯在米洛斯岛上发现它。他试图将这尊雕像藏起来,但后来还是被一个土耳其军官发现了。当时法国驻土耳其的大使将它买下。这座雕像于隔年作为礼物献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八,之后国王将其赠送给卢浮宫。 问题来了,怎么就认定它是公元前100年的文物,有现代科学鉴定吗?(注意美女的人种)。 网友陆续转贴一些文艺复兴时期“出土”的“希腊文物”(网络截图): 伪造赝品繁多 结语: 给西方的古希腊史下结论为时尚早,网友的辩论应该引起教育界、学术界、舆论界足够的重视,修史,特别是世界史,是一个严肃、涉及人类文明及意识形态的庞大工程,民间的力量无法实现,一国之力也力所不及,需要由联合国或国际合作来完成。然而,最起码中国的教科书及文化宣传应该严格界定什么是信史和什么是传说历史。历史书籍对古希腊的论述应该强调某些历史是缺乏严格论证的传说历史,比如炎黄的记载,比如希腊三贤的记载等,以免再出现个别网友对待历史事件出现纠纷,就去找历史老师的笑话。
644 次阅读|3 个评论
欲读书之希腊神话和其他
Mech 2016-10-16 07:12
文笔洗练俏皮的奥斯卡·王尔德说过句很霸气的话: Greek and Latin were English to me. 意译过来,差不多就是,四书五经小菜一碟。说王尔德的文笔,我其实是指小说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或剧本《少奶奶的扇子》等,而不是他的童话和《囚歌》之类的诗。 我对希腊神话向来有亲近感。入门读的是斯威布《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楚图南的汉译本,上下两册。现在似乎有语言更平易的其他汉译本,称为《希腊神话故事》。这个汇编本比较强调英雄故事,而诸神只是穿插其中。因此,没有完整的神话谱系。当然,这种写法似乎是神话主流,荷马两大史诗还有三大悲剧家的作品都是这个套路。 不管怎样,我打算重读经典。当然,我不懂希腊文,只能看看英译本。打算看的书有下列几本。 首先当然是荷马史诗。《伊里亚特》是诗译,《奥德赛》是散文译,但没有更好的译本,聊胜于无吧。这两本书放在最后读,因为可以算重读,而且手里的版本都是国内合法的影印版,比较差。 《伊里亚特》 《奥德赛》 另一部经典是赫西俄德的《神谱》。篇幅太小,因此与作者另部诗作合订。《神谱》的英文版读过,但下面的是新译本。篇幅很小,有时间不妨重新看看。 《神谱》 罗马人的神话实际上山寨希腊神话。但从另个角度,也是希腊神话的发展。某种意义上讲,甚至可以说没有罗马神话,只是罗马人引申和复述希腊神话。最重要的当推奥维德的神话汇编《变形记》和维吉尔模仿荷马史诗的《埃涅阿斯记》。这两个英译本都是诗译,但前者没有标行。手头的版本是国外的 paper edition 。我用电子的勒布经典对照版,有疑惑可以核对。 《变形记》 《埃涅阿斯记》 这两本书早些都看过汉译本,但《变形记》是节译本,只是原书很小部分。 新得到罗马时代的希腊神话汇编, The Library of Greek Mythology ,托名 Apollodorus 。英译本是普通平装本。 《希腊神话汇编》 这本书的汉译本已经读过,《希腊神话》,收入《苦雨斋译丛》。 还有些只有电子版的书。如《苦雨斋译丛》中的上下两册《路吉阿诺斯对话集》也有趣。古希腊戏剧尤其是悲剧也可以视为神话的补充,有汉译本的全集。正在看全集之外的版本,苦雨斋出品的三册《欧里庇得斯悲剧集》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6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汉语可准确地区分自然大脑智力与人工电脑智能,智慧另论
geneculture 2016-8-19 13:06
智慧、智力和智能,原则上分属古希腊哲学、近现代心理学和现当代计算机科学三个学科及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交叉研究领域所关注并探讨的基本概念,不同的具体角度可以存在相应的具体解释。在自然的人脑智力和人工的电脑智能两个领域的实际情况来看,智力就是自然人利用经验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表现为系统有针对性地解答具体问題的能力;智能则是计算机利用人类赋予它的那部份经验知识来有针对性地处理信息的智慧能力,具体表现为系统有针对性地解答具体问題的智慧能力。在智能科学领域,无论人脑,还是电脑或是其它什么脑,本质上都是智能主体及其代理利用已有的经验知识有针对性地处理信息的智慧能力。 智慧与能力是两个基本概念(都有两千多年的实际使用历史了)。智力和智能实质上就是智慧与能力这两个基本概念结合而成的复合概念,心理学主要研究人脑具备的智慧能力(简称:智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并实现电脑具备的智慧能力(简称:智能,准确地说就是人工智能,进一步,还可以不限于计算机或电脑)。这是汉语即中文表述(英文就是一个词intelligence,在英文中智慧wisdom与能力abilitiy分别是另外两个词)。 脑brain 和 智mind 分属两个基本概念和基本系统,语言language虽属另一个概念即纽带系统,却是前两个概念和基本系统如何利用经验知识解决问题或处理信息的枢纽与关键。 -邹晓辉Geneculture 智慧有大小,能力有强弱。不仅哲学界和心理学界,有大智慧与小智慧(通常叫:小聪明)的区分,而且(国际)人工智能学术界也有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两个术语之分(这个区分就是心智哲学、形式化和心智科学的探讨者塞尔教授系统阐述过后形成的)。
个人分类: 理论与实践|599 次阅读|1 个评论
雅典街边三大悲剧作家雕像
热度 1 Mech 2016-8-17 09:30
走在马路边,忽然见到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雕像,真有些莫名惊诧。惊诧之余,心中默念,久仰!久仰! ! 埃斯库罗斯 ( Aeschylus ) 索福克勒斯 ( Sophocles ) 欧里庇得斯 ( Euripides ) 他们所有现存作品都有汉译本,我见过的是收入 8 卷的译林版《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第 1 卷有 埃斯库罗斯的《乞援人》《波斯人》《 普罗米修斯 》《七将攻忒拜》《阿伽门农》《奠酒人》和《报仇神》。第 2 卷是索福克勒斯的《 奥狄浦斯王 》《 奥狄浦斯在科罗诺斯 》《安提戈涅》《埃阿斯》《埃勒克特拉》《 特拉基斯少女 》和《菲罗克忒忒斯》。第 3 卷是 欧里庇得斯的《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奥瑞斯特斯》《赫卡柏》《伊昂》《伊菲革涅亚在陶里克人中》和《海伦》,第 4 卷有他的《赫拉克勒斯的儿女》《埃勒克拉通》《请愿妇女》《疯狂的赫拉克勒斯》《腓尼基妇女》《美狄亚》和《希波吕托斯》,第 5 卷有他的《瑞索斯》《特洛伊妇女》《独目巨人》《酒神的伴侣》《安德洛玛刻》和《阿尔克斯提斯》 。 读过的三位作者的作品我加了链接,还有《 美狄亚 》,读过但博客里没有记录,以后或许补上。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251 次阅读|2 个评论
《揭开低焦油卷烟低危害的迷局》证据三(连载)
wuyq1946 2016-6-5 22:13
明目张胆开启的潘多拉魔盒 古希腊潘多拉魔盒被后人喻为装满疾病,害虫,恐惧的一切负面因素的盒子。 低焦油卷烟就是从潘多拉魔盒中跳出来的当代魔鬼,它扮出一副无害无邪的模样,让你“放心”吸烟,无须戒烟。 为什么说低焦油卷烟是跳出来的魔鬼?前面 2 期关于低焦油迷雾的解析已经作了一番解析,但觉得还有一些谜团需要再作些进一步的辨析: 许多吸烟者选择卷烟品牌是根据烟盒上标称的焦油量 , 认为烟盒标称的焦油含量越低,危害就越少。今天在这篇连载 3 中我们想告诉你的是,烟盒上标称的焦油量也是在忽悠你。 错误的方法得出诱惑人的数据。谁信谁上当! 解析1:烟盒上标示的焦油量,采用的是50年前的、已经被废弃的测试卷烟焦油的方法(剑桥滤片法)。因此,得到的焦油量是错误的 。 解析2:机器用剑桥滤片法测得的焦油值, 远低于吸烟者实际吸入的焦油量,因为还有多种毒物和致癌物不能被剑桥滤片捕集、计算为焦油量(例如:苯、甲醛等)。 解析3.机器吸烟与人的吸烟行为不一致,因而系统地低估了人的吸烟行为。 剑桥滤片法:吸烟机两次吸烟之间的间隔为58秒;人实际吸两口烟之间的间隔平均为34秒。机器在规定时间内测得的焦油量比实际人抽入的要低。 解析 4. 低焦油卷烟过滤嘴上有通风小洞,在机器吸烟时空气通过通风小洞吸进来,稀释烟雾。稀释后,人为地降低了焦油和尼古丁的测量值。 解析5..吸烟者吸烟时倾向于用手指或嘴唇盖住了通风小洞,所以实际摄入的焦油 和尼古丁高于吸烟机器测得的水平。 烟草公司是潘多拉魔盒的制造者 烟草商知道“低焦油”卷烟并不比普通卷烟更安全——中外烟草商都一样 可见,烟草商清楚地知道,低焦油烟既不能减少危害,也不能帮助戒烟,但它能忽悠烟草消费者留在市场,继续为他们“贡献”利润。
368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苏格拉底之死到希帕提娅之死
热度 8 lev 2016-3-8 14:09
从苏格拉底之死到希帕提娅之死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死于雅典 公元415年,希帕提娅死于亚历山大 前者标志“古希腊”的真正开端 后者预示”古希腊”的实质终结 ......
个人分类: 莫名其妙|7828 次阅读|21 个评论
《世界文明史(第二卷)》
Mech 2016-2-23 22:38
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的第二卷为古希腊史,称为《希腊的生活》 ( The Life of Greece: Being a History of Greek Civilization from the beginnings, and of civilization in the Near East from the death of Alexander, to the Roman conquest; with an introduction on the prehistoric culture of Crete ) 。汉译本分两个分册。我才注意到,这套书的汉译本的章编号与原文不同,因此看注释时稍有不便。不过,所有注释都保留,也算功德无量了。 作者把泛希腊的历史分成三部分:希腊的兴起,希腊的黄金时代和希腊的衰落。希腊的兴起可以上溯到公元 9000 年前的克里特岛史前文明,而英雄时代如忒修斯雅典建城和围攻特洛伊城约在公元前 1200 年前后,荷马和赫西俄德活动在公元前 800 年左右,雅典梭伦立法在公元前 600 年后,公元前 490 年雅典在马拉松战胜波斯人,公元前 480 年斯巴达 300 勇士阵亡但希腊再次战胜波斯。黄金时代很短暂,开始于公元前 480 年的胜利,结束于公元前 399 年苏格拉底卒。在这个期间,巨星璀璨,文采斐然。苏格拉底活跃其间。伯利克里执政 30 余年。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和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各领风骚。建筑和雕塑大放异彩。希波克拉底行医开创医学行业。公元前 431 至 404 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一斯巴达战胜希腊告终,似乎预示了希腊文明的下行。希腊文明的衰落从苏格拉底之死开始,到公元前 146 年希腊和马其顿均成为罗马行省结束。公元前 386 年和 334 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别创立了学院和讲堂。公元前 329 年亚历山大开始东征,最远达印度, 323 年病故于波斯。公元前 212 年锡拉库萨被罗马人攻克,阿基米德被杀。 古希腊对人类文明的突出贡献是诗、哲学和科学。该书对三者关系有个有趣的说法, 就如同科学在最初是哲学的一种,但极力奋斗以期脱离全体性、臆断性及无法证明的境界;哲学在开始也是诗的一种,但极力想脱离神话、灵性主义和譬喻的范畴 (179 页 ) 。 诗各文明都有,而哲学和科学,几乎主要是古希腊的贡献了。 古希腊是与西方理性主义的肇始,尤其是雅典。这或许与雅典是贸易中心有关。 贸易的枢纽就是思想交换所、敌对习惯及信仰的摩擦场;由分歧产生矛盾、比较和思想;多种迷信相继消失,于是理性渐渐开始 (173 页 ) 。正是理性,使得哲学从诗中独立出来。 这些伟大哲学家当中,其主要的努力(希腊思想之特性)仍为理性之热爱与追求 (175 页 ) 。有了这种理性态度, 雅典人正在从以往千百次不当与错误中,建立一范围宽广但行动积极的文明,这个文明可容纳每一个新观念,急于与世界交往,且具有忍耐、变化、复杂、丰美、革新、怀疑、想像、诗意、狂热及自由等特性 (114 页 ) 。当然,希腊包括雅典也不断受东方神秘主义的影响。 与海洋的雅典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内陆的斯巴达。 沉溺于军国主义中,一度它极为荣耀,也成为各邻邦痛恨的恐怖者。待它一旦倒下去的时候,所有国家都感到惊异,但是没有人哀悼。时至今日,在这个仅有少许残留的废墟中,几乎很难看到一个雕塑残躯或倾倒的石柱来证明希腊人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114 页 ) 。极盛时有七万人的斯巴达,现在只是四千人的小村庄。按照希腊的标准,其实斯巴达人更接近野蛮人。 在专制统治下,迷信极深,也鲜有自由的刺激或理性生活的经验。那也就是希腊人将他们不分彼此,一律称为野蛮人的原因;所谓野蛮人者,也就是满足于盲信,同时过度缺乏自由的生活 (92 页 ) 。 尽管古希腊对文明有辉煌贡献,但还是盛极而衰。其中的原因,还是物壮则老,思想态度,行动太少,少了活力。 随着文明的发展,习俗、制度、法律、道德规范愈来愈限制天生冲动的活动范围,行动逐渐屈服于思想;成就、直露、表现、残忍及信仰逐渐屈膝于想像、微妙、掩饰、同情及怀疑;动物及原始人类共通的统一个性日渐消失;行为变成片段及迟疑,自觉及多虑;战斗意志已消耗于无休止的争辩中。一个民族要想能够达到智能的发达及美感的精致,少有不在武力及团结一致上有很大牺牲的,也就因为牺牲太大了,以至于它的富足对于贫困的野蛮民族变成一种不可抵御的诱惑 (608 页 ) 。 我向来对希腊文化感兴趣。在大都会博物馆和波士顿美术馆,都在古希腊展品前驻足许久,虽然也许并没有看出什么。这次重读古希腊历史,又把过去也知道的人物和事件,系统地重温一番。算是为半年后的雅典行做点功课吧。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4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力学的史前史偶记
Mech 2016-1-16 14:35
印象中,国内外的力学史都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例如武际可老师的《力学史》和 Dugas 的 A History of Mechanics 。读《世界文明史》的第二卷希腊部分,谈到在亚里士多德之前的柏拉图时代的力学 ( 其实是机械 ) 成就,以及柏拉图的态度,觉得有点意思。 柏拉图的朋友阿契塔 (Archytas) 不仅 7 度被选任 Taras 的军事领袖,而且对哲学和科学也多有贡献。写了数本关于毕达哥拉斯哲学的小册子,并发展了谱乐的方法。人们相信他发明了三样划时代的东西--滑车,螺旋和能嘎嘎作响的婴儿玩具。 柏拉图的学生欧多克索斯 (Eudoxus) 更像位数学家。他提出了比例的理论,以及计算面积和体积的消去法,应该就是《古今数学思想》中所谓的穷竭法。我个人理解是种逐次逼近的算法,因此是微积分的雏形。他对用数学工具研究天体问题也很感兴趣。 柏拉图本人喜欢数学,他的学院门上据说写着“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不过,他对数学应用比较反感。《世界文明史 ( 第二卷 ) 》写道: 普卢塔赫记载,柏拉图对 Eudoxus 和 Archytas 两人做机械实验一事颇感‘愤慨’,认为这是‘糟蹋了几何学的一大效用,因为它卑鄙的 ( 地 ) 遗弃那些可使人恢复感觉力与无形的纯智慧,却求助于物质。’普卢塔赫又说,如此一来‘力学渐渐与几何学脱节,且为哲学家所弃绝或忽视,逐渐转而为军事学。’ 这段话的原始 出处是普鲁塔克《名人传》中马塞拉斯 (Marcellus) 那章。在讲罗马将军 马塞拉斯 的能征善战的英雄事迹 时,插入这样一个故事,后面还说到了阿基米德 。 柏拉图的上述说法,真与《庄子·天地》中的汉阴丈人如出一辙 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看来哲学家都有技术悲观论的倾向。即使忽略实用价值,阿契塔和 欧多克索斯也是一个有意思的数学分支,定理的机器证明,的先驱者。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Lebesgue积分的意义)实变函数
yangyunyun217 2015-7-22 17:02
Lebesgue 积分也并非空中楼阁,它与科学家们一直追逐不放的一类问题有关,这类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面积问题。事实上,微积分的诞生与这类问题也有着密切关系,它是推动微积分发展的源动力之一。众所周知,在牛顿 - 莱布尼兹公式诞生之前,一般图形的面积问题是个很具挑战性的问题,大多是聪明绝顶的人玩的游戏,自从牛顿 - 莱布尼兹公式诞生之后,对于普通人而言,面积问题不再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问题。但微积分能解决的问题毕竟是有限的,他远远解决不了自然科学中出现的所有问题。简单地说,无论是数学内部还是自然科学中出现的更一般问题,微积分显得有点无能为力。甚至微积分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它自己也回答不了,例如,一个函数如果是 Riemann 可积的,那么这是个什么样的函数?或者说,一个函数 Riemann 可积的充要条件是什么?更严重的问题是,当你试图用一个函数序列近似取代原来那个函数从而进行近似计算的时候,最终发现,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构造出来的序列尽管收敛到原来那个函数,可“能量”积分却是无法控制的。换句话说,你构造的函数序列的积分与极限是不能交换顺序的,这的确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好比一个人好不容易爬到山巅想翻越那座山,待他攀上山顶一看,眼前是悬崖峭壁,再往前一步便是万丈深渊,根本无法逾越,你一切的汗水都白流了。数学研究有如探险,有时需要帮自然科学家探明方向,哪条路是走得通的。 实际上,早在 Lebesgue 积分产生之前,人们对于更一般的面积问题就已经进行了很多探索,只不过称呼与现在有所不同,那时既不叫面积,也不叫后来的测度,而是叫“溶度”( Capacity ),其中最为著名也是在 Lebesgue 测度产生之后用得最多的一类测度叫 Borel 测度, Borel 是 Lebesgue 的老师,不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Lebesgue 的工作几乎覆盖了几乎所有前人的工作,当然也包括他的老师。 絮絮叨叨了这么多,还没有回到根本问题上来,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 Lebesgue 积分? Lebesgue 积分为什么重要?它对数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前面已经说过了, Riemann 积分有着严重的缺陷,这种缺陷是其自身的定义所带来的,除非改变积分定义,否则这个缺陷注定无法避免。仔细分析一下 Riemann 积分的定义后你会发现,要保证一个函数的 Riemann 积分存在,对这个函数需要有比较高的要求,它必须“基本”上连续,不能太不守“规矩”。当然,这仅仅是直觉,要验证这一直觉需要费一番周折,这里暂不详解,这就严重限制了可积函数的范围,微积分中有很多不可积函数的例子。其次,正如前面所说,即使一个函数序列的极限是存在的,其极限函数也未必可积,即使极限函数可积,其函数序列积分的极限也未必等于极限函数的积分。这说明了什么呢? Riemann 可积函数类关于极限不是封闭的,或者说 Riemann 可积函数全体关于通常意义下的极限(具体地说即逐点极限)是不完备的。但凡学过一点数学的人都知道完备的重要性。例如有理数集合不是完备的,实数集合是完备的,所以很多在实数集中成立的结论在有理数集中不成立。因为只要你的问题涉及极限,那么这个极限是否存在?它将跑到哪里去?这些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Lebesgue 积分恰好弥补了 Riemann 积分的缺陷,它使得你不必再为这类问题操心。事实上,Lebesgue积分不仅大大扩大了可积函数的范围,也使得积分与极限交换顺序问题变得异常简单。当然,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像我的博文这样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需要做比较详细的讲解。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了解其大意足矣。 实变函数说课系列链接 1 、说课( 1 ) -- 实变函数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418049.html ) 2 、说课( 2 ) -- 实变函数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418421.html ) 3 、说课( 3 )(超穷归纳法)—实变函数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247do=blogid=424286 ) 4 、说课( 4 )(再论有限覆盖) -- 实变函数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425276.html ) 5 、说课( 5 )( Lebesgue 测度) -- 实变函数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427516.html ) 6 、说课( 6 )(从逐点收敛到一致收敛) -- 实变函数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247do=blogid=438606 ) 7 、说课( 7 ) ( 叶果洛夫定理的威力 ) —实变函数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440100.html ) 8 、说课( 8 )(依测度(概率)收敛) -- 实变函数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443571.html ) 9 、说课( 9 )( Lebesgue 积分) -- 实变函数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247do=blogid=681049 ) 10 、说课( 10 )(初品 Lebesgue 积分) -- (实变函数)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247do=blogid=688064from=space ) 11 、说课( 11 )( Lebesgue 能否取代 Riemann )(实变函数)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689856.html )
个人分类: 常识集锦|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发展中的艺术缩影
kejidaobao 2015-7-3 14:38
2014 年末,英国皇家学会在网站上推出了一个新的页面“皇家学会打印商城”(Royal Society Print Shop),这个看起来颇具文艺气息的网页似乎与“推动科学传播,促进科技发展”的学会宗旨并不相符,但实际上,这正是一个契机,促使人们来反思科学中“视觉艺术”的历史。 早在古希腊时期,科学与艺术属于同一范畴。这一段悠长的历史中,二者不分彼此地发展至18 世纪,尤其文艺复兴时期曾出现众多完美体现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杰出人物,这说明了科学与艺术原初的融合及互通。随着科学、艺术的专门化和知识领域的细分,它们逐渐分轨而行,秉持各自的活动特点和运行规律快速前行。但显而易见,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认识自然和表现自然的创造性活动,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在发展上是互动的。 文艺复兴前,大量生发于欧洲的艺术是来源于宗教的,对于科学或是当时所知的自然哲学来说,也正是如此。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对观测结果的记录方法的需要,这要求一种新的艺术家类型——科学插画师。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大部分自然科学家只是拍下他们正在研究事物的照片,但在科学革命的过程中,专业画家进行了数码单反相机的工作,精心制作了美丽和详细的插图,高度相似地记录下昆虫、飞鸟和花朵。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来,自17 世纪末以来,插图一直是科技期刊一个天然和必要的部分。为了更为生动地表现一些现象和设想的成果,很多研究论文并不完全以文字叙述所观测到的现象,而是借助生动的插图进行表述。在印刷技术并不发达的当时,最早的插图是通过手工加入书籍和期刊的。随后,印刷材料使用木刻(该技术在木材中进行雕刻,然后将其作为模板,类似于橡皮图章的做法)将图像添加到文本中。这比手绘图的时间和成本效益更高,但受制于线条的粗实,这意味着木刻插图无法描绘得很精细。在17 世纪,这种技术进化为金属雕刻,人们借助雕版技术用来制作详细的插图,特别是在要求真实感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可以体现出更多的细节)。另一方面,借助刻版技术(以及从 19 世纪初开始流传的木雕版)制作图表,因为它们可以轻易地与凸版印刷结合起来。直至19 世纪末,雕版才让位于其他的插图技术,一开始是平版印刷,再到19 世纪80—90 年代的照相制版印刷技术。(图1) 图1 几个世纪以来,期刊中制图的风格和技术变化巨大 图中,从右边起按逆时针顺序分别为:1665 年Hevelius 文章中的日食和月食示意图, Warren de la Rue 发表于1860 年的日食图,以及1920 年Dyson、Eddington 和Davidson 文章中的照片,后者使他们有机会来测量由太阳引力场带来的光偏转,仅在此文发表的几年前, Einstein 利用广义相对论对光引力弯曲现象进行了预测。 这些新技术使得图片在不借助雕刻师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复制,并且标志着科学循证与其图片和文字重现之间关系的根本转变(即图片被赋予更大的权威性)。同时,在出版期刊的过程中,制图的花费也非常巨大,以Transactions 为例,在1822 年花费在雕版上的支出尤其巨大,几乎达到600 英镑,大约为皇家学会当年银行存款的1/6。 只有少数人才具备绘制科学插图的技能,并表现得栩栩如生。通过浏览“皇家学会打印商城”,读者可以看到数百幅兼具错综复杂的细节和美丽鲜艳色彩的精美图画。没有人会不喜欢Mark Catesby 绘制的各种花鸟,写实且细腻的风格,在过去或现在都具有不变的审美价值;包括Robert Hooke 的显微图,向人们揭示了晶体、细胞等的奥密。这些插图都在自然科学史的绘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样的,插图在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中也非常重要,这表现在光线通过棱镜折射的图画,以及William Herschel 那些简单却引人注目的星云图。 得力于“在线出版”,皇家学会期刊中原本只能在图书馆的浩瀚卷宗中看到的插图现在都实现了数字化,并汇集在 “在线商城”里。不管是出于对科学家的致敬,亦或是对研究对象的着迷,也可能仅仅是因为插图本身非常吸引人;只要你喜欢这些细致精美的科学图片,就可以拥有单幅图画或者相框等,近距离地观赏和领略科学的艺术沉淀。 (编译 田恬)
个人分类: 栏目-RS推介|5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普罗米修斯》
Mech 2015-7-3 13:21
作者埃斯库罗斯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最年长的一位。现在有七部剧作传世,该剧为 罗念生译,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外国剧作选 ( 一 ) 》。 普罗米修斯因为人类盗火而被宙斯惩罚的故事广为流传,似乎编入在中小学课本。只是其中的背景也并非如我小时候读过的那样简单。按照作者的说法至少是暗示,普罗米修斯的被惩罚,与奥林匹斯山上主神换届有关。宙斯刚刚推翻自己的父亲克洛诺斯夺得天空和大地的统治权,海洋和地下则由他兄弟统治,或许是回报或换取他们在夺权时的支持。在夺权政权中,普罗米修斯是站在宙斯一边,但夺权后,与宙斯发生了矛盾。于是被当成打老虎打了。被铁链锁在大地边缘的悬崖上,并有老鹰啄他的肝。 每一位新得势的神都是很严厉的 (35) 。 剧本中,普罗米修斯自称发明了数学、文字、医药、占卜等很多知识,而自己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在流传的神话中,他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朋友。因此,也可以认为普罗米修斯是科技之神。科学技术长期以来是具有破坏体制的革命性力量,只是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才被体制化,成为社会建制的一部分,具有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从这个角度理解,普罗米修斯被宙斯惩罚,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希腊神话中有定数的概念,主神宙斯也不能改变,这大概就是所谓自然规律吧。科技可以理解定数,但无力改变。所以,普罗米修斯哀叹, 技艺总是胜不过定数 ( 514) 。 当然,认识定数也有益处。 既知道定数的力量不能抗拒,就得尽可能忍受这注定的命运 (105) 。 作为预言者,普罗米修斯的警示很有启发性。 当你们陷入灾难的罗网的时候,不要抱怨你们的命运,不要怪宙斯把你们打进事先不知道的苦难;不,你们要抱怨自己;因为你们早就知道了,你们不是不知不觉而是由于你们的愚蠢才被缠在灾难的解不开的落网里的 (1071) 。 身陷逆境,更需要反躬于己,怨天尤人于事无补。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0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听天命,尽人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geneculture 2015-6-20 04:56
我认为这个期刊(sci,ssci,ahci同时检索)比较适合我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向学界和业界介绍。 现在的问题是: 1,无论是普通语言学,还是形式语言学或计算语言学,都几乎从没在乎过中文。因此,国际学术惯例是不读中文而只读英文。虽然在言和语的关系及其形式化方面,在语义信息的表达和处理上,中文都有着英文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但是,由于自古希腊哲学和艺术到近现代科学和技术,几乎都与中文无关。因此,中文非主流(英文是主流),知识缺原创(原创主要是古希腊和近现代欧美),软件无根基(根基主要是英美),这三大瓶颈,严重地制约着以中文为母语的族群学界和业界的发展。 2,虽然我的研究成果--发现(如:融智三棱)以及发明(如:双字棋盘),分别已经在认知的宏观框架(基本范畴的顶层设计及其分类和对第二层知识框架的分类)与操作的微观序位(信息基本定律)以及宏微贯通的方法架构(三大系统工程)上都已胜出。但是,其推广应用却需要高校和公司的参与,以及政府与民间的参与。因此,唯有采用双融策略和O2O交互并行的方式,才有可能加速普及。 3,于是,我的努力方向即工作目标,也就自然要以从上到下(学术引领)和从下到上(市场应用)双管齐下的方略来实现。因此,我能做的就是:听天命,尽人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个期刊就是: http://journals.cambridge.org/action/displayJournal?jid=NLE
个人分类: 双语信息处理|9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心身关系:莫衷一是之历史认识
热度 24 何裕民 2015-5-21 16:30
心身关系十分错综。笔者由于醉心于斯,故曾多次做过总结。 古今中外关于心身关系的假说,不下20余种,至今莫衷一是。 在此,先简单介绍一下西方的有关认识。如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了心身二元说,认为肉体降生后,灵魂潜入前来依附,两者是割裂、瓜葛不大、不相干的。肉体死后腐朽,灵魂可以不死。 希波克拉底提出心身一元论,认为“心灵是脑的产物”。 伊壁鸠鲁信奉原子论,认为躯体是原子的组合,“灵魂也是原子”。 文艺复兴时的笛卡尔从机械论的立场出,把人看成类同一架机器,心理则是另外存在的,充其量这个“我”借助了依附于松果体与身体发生某种作用。 德国莱布尼兹、洛采、杰克逊等认为生物与心理现象是平行的,互不隶属。 近现代一些学者,如赫胥黎、福格、布劳德、艾耶尔、普切蒂等认为心理只是脑生理活动引起的结果,是脑生理过程的副产品。 英国的维特根斯坦认定心脑是完全独立、无关的。 也有人持灵魂控制说。著名学者如奥古斯汀、阿奎那、弗洛伊德、图尔敏、波普尔等都持类似观念,他们强调心理控制或支配着生理及躯体变化。 麦独孤、艾克尔斯和马戈利斯等则认为心身是二元的,但彼此相互作用,脑是心理活动基础,但脑又受心理控制。这一理论一度十分流行。 其中,艾克尔斯是获诺贝尔奖著名的脑科学家,他将脑比喻为计算机,认为“自我”是大脑的编程员。故他被称作是“现代脑科学家中的笛卡尔”。 也有很多人主张心理与生理活动是一回事情,且每每一方隶属于另一方。 如英国贝克莱大主教认为躯体是“虚无”,“存在就是被感知”。万物只是“观念的集合”,真正的“主动实体,就是我的心圣、精神、灵魂或自我”。 中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也持有类似的观点。 这自然是极端且荒谬的。 西方学者费希特、黑格尔、马赫、哲学家怀特海得等则持近似的唯心灵论观念。认为:世界(包括脑在内)都只是心灵的产物或表象。 日本学者大森庄严提出“无脑论”,认为没有脑也可以有心灵。 还有一些学者走向另一个极端,把生命现象(身心都一样)看作是一种“刺激-反应系统”。而真正的心理是不存在的,它只体现在躯体的、可量化研究的行为之中。代表人物如华生、斯金纳,及人工智能之父的英国学者图灵等。 此外,现代两位颇影响的哲学家:罗蒂和奎因等都持类似的观点。 日本学者养老猛司则推出了否认心理存在的“唯脑论”。 此外,荷兰的斯宾诺莎、美国的詹姆士和卡尔纳普、英国罗素、德国石里克和奥地利的费格尔等则认为心身都受控于一类尚属未知的实体。这类“实体”既非心灵,也不是脑组织/躯体,心和身都只是这类未知实体的两个方面或属性。 许多学者认为可把心理还原为简单的物理现象。历史上持此见者就不少。现代心理生理学家拉什利、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等都认为心理可最终还原为脑的物理活动之集合。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克里克也持同样观点。当今临床西医师中,持此见者居多数。因此,潜意识里他们往往会漠视心理因素的重要性。 上个世纪,巴甫洛夫及其学生发展出了大脑功能定位和内脏大脑皮层相关说。他们认为心理活动作为一个功能系统,依赖于脑的各个部位协同活动;意识等就是这些系统整合后活动的结果,并开始了分层次、分结构地探讨心身关系。 从事脑研究而获诺贝尔奖的美国学者斯佩里提出了可归纳为“一元交互作用论”的脑与意识关系的新理论,认为意识是整个脑活动所“突现”的一种新的特性;由于它位于脑系统内物质活动的最高层系,故意识等一旦产生以后,对脑的各个层系都具有决定性作用。也就是通常哲学家说的“物质可以产生精神,精神一旦产生后,又对物质具有强大的操控作用。其实,类似观点在中国宋明时期已有了几乎完全雷同的“摹本”(如见后述的绮石之观点)。这是很有意义的事。 在斯佩里的贡献的基础上,一大批脑科学家、哲学家接力棒似地丰富了“突现的一元论”。此说认为:心理是脑整体活动的突现性集合。“突现”指系统各要素原本所没有的性质突然出现,由系统“跃迁”式地发生质变。它包括3个要点:①一切心理过程,均为中枢神经系统的过程;②心理过程是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组织细胞活动的突现;③所谓心身关系,指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子系统之间或它们与有机体其他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也强调:意识等一旦“突现”(产生)后,对脑的其他各个层系,包括全身机能都具有决定性操控作用。 “突现论”相对较合理地解释了“心身(意识等于脑组织)”之间的错综关系,故颇受现代学者重视。 在此不厌其烦地简介西方心身认识的历史脉络及概况,只是想突出三点: ① 心身关系非常重要,太多的学者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 ② 心身关系异常复杂,故各种观点纷呈,莫衷一是; ③ 新近的认识,既注意了基于躯体(脑)产生了心理,也特别关注了心理(含意识等)一旦突现后,对生理及躯体的强大操控作用。 这些事实至少告诫我们:心身关系很重要,古今学者很重视,心身联系很错综复杂;粗略了解其间关系特点,对每个人更好地生存,意义突出。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健康|2747 次阅读|24 个评论
绿色的文化历史
newlight 2015-5-20 05:26
前些日子去了一趟大英博物馆,再次参观了馆中珍藏的雅典帕特农神庙上的石雕。有关这些石雕的来路,多年来争论不断,希腊人说的是被英国人“偷”走的,英国人说当年额尔金勋爵是得到奥斯曼帝国官员同意“运走”的,但是不管是怎么来的,英国人对着这些石雕的珍视爱护是值得称赞的,所有石雕都放在一个专门的大厅里,大致按它们在帕特农神庙原来的位置陈列。虽然许多已经不再完整,但石雕的残破似乎反而突出了它们的价值,仿佛历史都积淀在白色大理石的缺口和纹理之间了。 原色的白大理石雕塑有一种特别的庄严肃穆之感,因此长期以来大部分人都以为帕特农神庙上的大理石雕塑一直都是原色的。其实不然,帕特农神庙刚刚建成时,上面的石雕涂满了各种鲜艳而对比强烈的颜色。当然经过几千年的风霜,这些颜色早已消褪殆尽,留下的反而是更美的原色。 这些大理石雕塑上原来到底涂的是什么颜色,考证起来比较困难。在过去,要研究古希腊人对颜色的运用,主要通过分析古希腊文献中对颜色的表述。研究者发现古希腊人有关颜色的词汇比较单调,只有白色、黑色和红色,其它和颜色相关的词汇往往含义模糊多变,对蓝色和绿色的描绘更为缺乏。以致于在十九世纪一些历史学家和眼科医生认为古希腊人可能有某种视觉缺陷,对蓝绿色不够敏感,甚至有人认为古希腊时期人眼还没有完全进化。这个观点到二十世纪初已不再流行,然而纳粹德国在宣传人种优越论时再次把这个观点拿出来作为证据,因为在古日耳曼语中有大量对蓝色和绿色的描述,以此推导出日耳曼人比古希腊人“进化程度更高”。这些观点一直受到许多人批评,简单地把文字中对颜色的描述与社会甚至人种的“进化”程度联系在一起是错误和片面的,因为对颜色的描述,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光反映了人们看到了什么,更代表了当时社会中颜色的文化地位。 书名:《绿色的历史》英文版(Green: The History of a Color) 作者:米歇尔•帕斯图罗(Michel Pastoureau) 英文版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8月 法国学者米歇尔•帕斯图罗(Michel Pastoureau)在他的新书《绿色的历史》( Green: The History of a Color )中重申了颜色的地位与意义是由社会给予的这一观点,在他看来,之所以在古希腊文字中缺少对蓝色和绿色的描述,是因为这两种颜色在当时不受重视,属于“二等颜色”,而不是因为古希腊人眼睛有什么缺陷。 帕斯图罗是法国高教机构巴黎高等研究应用学院的历史学家,对欧洲历史上的颜色、符号和纹章等有深入的研究,《绿色的历史》是他“颜色系列”专著的第三部,在这之前他已经出版了《黑色的历史》和《蓝色的历史》,计划中还将出版有关红色和黄色的历史研究。《绿色的历史》和前两部作品一样,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把绿色在欧洲各个时期的文化意义逐一进行论述,阅读此书可以让人学到许多新的知识,也肯定会推翻了不少过时的看法。 对颜色的运用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帕斯图罗的研究素材也非常丰富,除了文字之外,还包括绘画、雕塑、服饰、纹章、彩绘玻璃、甚至体育活动,另一方面他还认为颜色的文化内涵离不开人们对颜色构成的理解,比如说绿色在光谱中的位置,以及绿色颜料的来源、染色和绘画中采用何种绿色颜料等等,因此颜料的制作工艺和质量将会影响当时社会对颜色的好恶观感。 现代社会中,绿色是一种备受青睐的色彩,和环境保护、身心安宁、健康卫生等联系在一起,有时候人们会通过和绿色挂钩的办法宣示自己的立场。英国保守党的党徽原来是以红蓝两色画出的一只举着火炬的手,卡梅伦10年前当选为保守党领袖之后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党徽改成了一棵树:在蓝色的树干之上,是大片用涂抹方式画出的树叶。卡梅伦希望用这个新党徽来宣示保守党的“绿色”立场,暗示在他的领导下,保守党将是一个适应新时代、关心环境生态的政党。 然而帕斯图罗的研究发现,绿色并不总是具有这些象征意义,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直至现代,绿色的意义曾经发生了多次改变,从被忽略到流行、从代表青春浪漫到成为魔鬼的颜色、从“二等颜色”到成为政治宠儿,经历了多次起伏,从中可以看出政治、文化、宗教和科技上的发展变迁。 与古希腊语缺乏对绿色的描述相比,在古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中,出现了许多和绿色相关的词汇,不过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绿色还是一种“野蛮人”、特别是北方日耳曼人联系在一起的颜色。绿色在服饰和其它日用品上也非常少见,帕斯图罗认为这也许和罗马人在绿色染制工艺上比较落后有关。到罗马帝国时期,色彩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日渐丰富,绿色也和紫色、粉色和蓝色一起,成为“新兴”色彩,这些被视为是“轻佻”的颜色,与“庄重”的传统色:白色、红色、黄色、黑色等形成对比。罗马皇帝尼禄(Nero)是一个例外:他特别钟爱绿色,从衣着、宫廷装饰到收集的宝石,甚至包括饮食,绿色都是其主色调。尼禄一直被后人描绘为性格乖张无常,这似乎加强了把绿色看作是一种“不稳定”颜色的看法。 帕斯图罗对古罗马战车比赛的观察十分有趣。这是一项当时很流行的观赏体育运动,每辆战车都代表一个团队出赛,每一团队都有自己的标志色,早期曾经有超过四支队伍参赛,到了帝国后期就只有两支团队:“蓝队”代表元老院和贵族,“绿队”代表平民。在赛马场上,颜色成了身份归属的象征,历代罗马皇帝大部分是“蓝队”的支持者,但也有一些例外,尼禄就是其中之一。 绿色的文化内涵在中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剧烈的变动。一开始绿色地位得到提高,绿色出现在了彩绘玻璃和装饰品上,在日耳曼地区尤其显著,例如被德国和法国同时认为是自己第一个皇帝的查理曼大帝,就对绿色十分钟爱。后来绿色地位曾上升到成为“高贵之爱”的象征,然而到了中世纪的后期,绿色却又和传说中的撒旦与魔鬼联系在了一起。 The Arnolfini Wedding 帕斯图罗认为,中世纪社会对“果园”(orchard)的热爱,大大提升了绿色的文化地位。“果园”一般是一个被围墙围起来的花园,但其中必须有成片的绿地和果树,中央是一个喷泉。每当春天来临,在这个充满绿色的果园内,人们既能休憩愉悦、又能冥想期待。植物和春天都和绿色产生了联系,这种联系在中世纪中期渐渐演化为把绿色看作是青春、爱情、期待的象征,代表汇集了诚恳、忠诚、典雅、慷慨、勇气等多种美德的“高贵之爱”,难怪那时候的骑士们都愿意给自己或座骑披上绿色的袍子。帕斯图罗对伦敦国家美术馆收藏的著名油画《阿诺芬尼的婚礼》( The Arnolfini Wedding )进行了分析,此画作于1434年左右,画面上一对年轻男女手牵手站在一间卧室内。这幅画展示的故事内容不详,有过多种分析,特别是画中女士左手抚着自己微隆的腹部,让人猜测她已经怀孕。帕斯图罗指出画中有两个线索:第一个是背景中床架上刻着的保佑怀孕妇女的圣玛格丽特雕像,第二个是画中女士身着的绿色长袍,在中世纪中期,年轻女性身穿绿色衣服,象征着“等待喜事的降临”,到中世纪后期就更为明确地与环孕联系在了一起。从这两个线索看,这位女士无疑已经怀孕。 正当它的文化地位日渐上升之时,在中世纪末期,绿色却出现了“性格分裂”:一方面代表了愉悦、美丽和希望,另一方面又与撒旦、魔鬼联系在了一起,在这一时期的绘画中出现的许多凶恶的怪兽,如鳄鱼、鲸鱼、喷火龙等等,大都呈现为绿色和黄色,而文艺作品中的巫婆也往往身着绿色。 帕斯图罗没有为这一现象提供解释,只是说也许与中世纪绿色染料的不稳定有关,这可能是让绿色无法成为一种“正统”颜色的原因之一。在《绿色的历史》一书中,他一直强调绿色在不同时期的文化地位往往和当时的颜料制作和染制工艺有关。在古代,最早被采用的绿色染料主要来自铜绿和孔雀石,后来人们发现可以通过混合蓝色与黄色颜料来制作绿色颜料,但是中世纪僵化的行会制度不允许同一家染坊经营多种颜色,加上许多画家对蓝黄两色混合的抗拒,让绿色难以成为一种占据主流地位的颜色。即使到了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绿色在光谱上位于蓝色和黄色之间的事实已经被发现,在颜色的“地位”上,绿色依然低于蓝色,原因之一是当时发现了普鲁士蓝和美洲靛青,这两种高效的染料让蓝色大行其道,占据了主导地位。 绿色文化地位的再次爬升,是从十九世纪后期开始的。由于都市化的发展,城市居民对绿色所代表的乡村、自然和植物的渴望越来越强,于是绿色与健康和卫生的关系慢慢地建立了起来,成为生命、活力、康复的象征。近几十年来,绿色的文化地位越来越高,它所代表的美德除了健康卫生之外,还延伸到了公民参与、社会责任和符合伦理的生活方式等,可以说在二十一世纪,绿色的文化地位终于达到了顶峰,这就难怪英国保守党也要把自己“染绿”了。 在《绿色的历史》一书中,帕斯图罗明确地把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但是联想到中国历史,绿色的文化地位不也是在不断变化中吗?唐代规定七品官以下穿绿服,即所谓的“青衫”,由此可见当时绿色地位的地下,在明清时代,“绿头巾”、“绿帽子”是卖淫者的别称。汉语中还有“绿林大盗”一说,把绿色和盗贼联系在一起。当然绿色也并非一概贬义,汉语中“青春”一词本身就是以代表自然、春天的绿色来形容旺盛的生命力。 如果说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在《绿色的历史》中,作者往往不会解释许多文化现象背后的原因,这当然是他治学严谨的体现,不作妄加推测,但却让读者失去了了解这位颜色文化专家一些个人见解的机会。 《绿色的历史》覆盖了欧洲从古希腊到现代的历史,对绿色的文化历史作了详尽的分析,不仅知识量大,许多故事也十分有趣。读完本书之后,不禁更加让人期待作者颜色系列中的其它作品了。 《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 绿色的历史 》
个人分类: 人文图书|4603 次阅读|0 个评论
《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
Mech 2015-5-1 08:10
《 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是罗念生译《索福克勒斯悲剧两种》第二部,第一部是过去说过的《 特刺喀斯少女 》。 该剧剧情在《 俄狄浦斯王 》 之后。在他弄瞎自己双眼二十来年后,俄狄浦斯在女儿安提戈涅陪伴下流浪到雅典附近科罗诺斯的复仇女神圣地,按照神示将于此结束生命。在圣地遇到了小女儿伊斯墨涅。这时候,俄狄浦斯的次子厄忒俄克勒斯 ( 未出场 ) 为忒拜城国王,长子波吕涅克斯 带着阿庇亚人来围攻忒拜 ( 埃斯库罗斯有部著名悲剧《七雄攻忒拜》 ) 。据神示,拥有俄狄浦斯的一方将有利。因此双方都来争夺。俄狄浦斯已经准备在圣地长眠,因此请求雅典王忒修斯的保护,并表示他的坟墓将在今后雅典与忒拜的战争中捍卫雅典。应俄狄浦斯请求,忒修斯赶走了次子忒拜王方面来的人,他们想强行带俄狄浦斯去忒拜。俄狄浦斯也拒绝了长子的恳请。安提戈涅答应料理哥哥的后事,为《安提戈涅》埋下了伏笔。最终俄狄浦斯长眠于圣地附近。 据译者介绍,这是索福克勒斯晚年的作品,而且在经历他儿子诉讼他精神失常之后。或许是因此,剧本把儿子写得都很坏。剧中人物的性格更复杂。例如,俄狄浦斯两个女儿的性格就迥然不同。 该剧的主题仍与命运有关。有些犯罪,如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几乎全是命运的安排,自己只是有些常人的普通弱点 ( 如俄狄浦斯脾气暴躁 ) 。那么犯罪者个人是不是有责任?还有个人与城邦国家的关系。俄狄浦斯是忒拜国王的儿子,自己也当过国王,还是现任国王的父亲。当他认为忒拜城有负于他,便决定葬于雅典,以便今后在雅典与忒拜的冲突中,显灵保卫雅典,击退故国忒拜。 最后摘录些有意思的句子: 荣誉或美好的名声有什么用,它们还不是一场空! (258) 帮助别人不是也帮助自己么? (309) 人在患难中不宜闹意气。 (592) 多少威胁是人们在生气的时候,徒劳地说出来吓唬人的;可是等到他们清醒过来,那些威胁就会烟消云散。 (658) 幌子打得挺好,骨子里却很坏啊! (782) 只有死人才不会感到烦恼。 (955) 坏脾气会产生多么坏的结果。 (1198)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8603 次阅读|0 个评论
《俄狄浦斯王》
Mech 2015-4-28 07:31
在罗念生译《索福克勒斯悲剧两种》中的第二种是《 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这部应该在《俄狄浦斯王》后面,所以先看了《俄狄浦斯王》。也是罗念生译,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外国剧作选 ( 一 ) 》。索福克勒斯还写个后篇《安提戈涅》,说俄狄浦斯的长女抗命为兄长埋葬的冲突。 俄狄浦斯的故事应该也是耳熟能详,以至于弗洛伊德专门命名了所谓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是忒拜城国王拉伊俄斯的儿子,作为柯林斯国王波吕玻斯养子长大。在偶然的冲突中杀死自己的父亲。因为破解狮身人面兽的谜语 ( 这个谜语似乎比俄狄浦斯的故事更有名 ) 而拯救王国的人民,被推举为国王并且娶了王后伊俄卡斯忒,陆续生了两儿两女。后来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俄狄浦斯弄瞎了自己双眼,并流放到国外。 剧本部分倒叙。开场就是 忒拜城受神祗惩罚,农畜绝收,瘟疫蔓延。基于神示和预言家揭示,以及后来又找到关键证人证实,俄狄浦斯发现所犯下的罪行。丑闻公之于众后,王后自杀,俄狄浦斯弄瞎自己的双眼,以免到阴间无颜见已故父母。 剧本情节虽然并不复杂,阅读中始终感受到命运的不可逃脱。俄狄浦斯本人几乎没有过错,只是受命运的摆布,就铸成大错。更耐人寻味的是,因为命运非凡人可预见(纵使有神祗的提示),所以人们感受到的世界充满偶然性。无数偶然实现了必然的命运。 有些台词颇有耐人寻味,摘录如下: 凡是富有经验的人,他们的主见一定是很有用处。 (44-45) 一切难堪的事,只要向着正确方向进行,都会成为好事。 (87-88) 聪明没有用处的时候,作一个聪明人真是可怕呀! (316) 知道真情就有力量。 (355, 369) 偶然控制着我们,未来的事又看不清楚,我们为什么惧怕呢?最好尽可能随随便便的生活。 (981-983) 当心神不为忧愁所扰乱时是多么舒畅啊! (1390) 万事都要合时宜才好。 (1516) 别想占有一切;你所占有的东西没有一生跟着你。 (1523) 不要说一个凡人是幸福的,在他还没有跨过生命的界限,还没有得到痛苦的解脱之前。 (1528-1530)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5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特刺喀斯少女》
Mech 2015-4-15 08:14
在上下班路上看罗念生译《索福克勒斯悲剧两种》。已经看完了第一种,《特刺喀斯少女》。故事梗概或许众所周知,赫刺克勒斯的妻子得阿涅拉为挽回丈夫的爱情,把有赫刺克勒斯射杀的马人血的衬袍让丈夫贴身穿上,结果不仅没有挽回爱情,反而要了他的性命。 赫刺克勒斯是希腊最伟大的英雄,主神宙斯的凡间私生子,力大无穷。不仅协助奥林匹斯山上诸神镇压他们叔叔辈的提坦诸神的反抗,而且完成了人间难过登天的十二项任务。其神勇无敌和广受崇拜,在中国大概只有关云长可比。不过,《特刺喀斯少女》写的是赫刺克勒斯最后的时刻,有些像关公戏,到了失荆州走麦城的时候。赫刺克勒斯自己出场时,已经被病痛折磨得近于癫狂。当然,这只是剧本所写凡间的现象。剧本没有写,传说中,赫刺克勒斯荣登奥林匹斯山,与他的父亲在一起,并且娶了青春女神赫柏。 《特刺喀斯少女》真正的主角是赫刺克勒斯的妻子得阿涅拉。或许她就是所谓特刺喀斯少女,真没有读懂到底谁是特刺喀斯少女。得阿涅拉如同苦守寒窑的王宝钏 ( 好在只有一年三个月而不是十八年 ) ,等丈夫归来。而不料凯旋而归的丈夫带着他的侍妾,她的城邦被他毁灭,父兄被他诛杀。 得阿涅拉 对丈夫有清楚的认识, 谁也没有他娶得多 ( 461 行 ) ,更何况, 人的眼睛都爱看盛开的花朵,对那凋谢的却掉头不顾 ( 550 行 ) 。于是,她 做了一件很大的坏事,那是美好的希望引诱我做的 (667 行 ) ,误把毒药当媚药。这其实也是通例, The road to 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 得知丈夫被他害死后,得阿涅拉伏剑自尽。至于她死后去了何处,剧本没有说,我还真不知道。 在现代人看来,古希腊的戏剧情节非常简单。但有些寓意也值得玩味。最突出的就是对命运的敬畏。得阿涅拉大概可以代表普通的人。在她看来, 一个人只要还活着还没死,就不能断定他命运是好是坏 ( 2 行 ) 。 善于观察事物的人却有所畏惧,生怕在走运的时候跌跤 (295-296 行 ) 。 如果有谁计算着两天,或算计着更多的日子,未免太愚蠢;因为今天还没有平安度过,就谈不到明天 (243-246 行 ) 。连赫刺克勒斯这样的半神的大英雄,临终时也感慨命运的不可抗拒。在我印象中,宙斯本人都不能改变命运。 还有些台词也颇有世俗智慧: 那些口出恶言、妄自尊大的人,统统成了冥间的居住者,他们的城邦也遭受奴役 (281-282 行 ) 。 同疯子吵架,未免不聪明 (435 行 ) 。 要知道就得去做;你以为你知道,不去试验,还是没有把握 (592-593 行 ) 。 对一件没有把握的事不可过于热心 (670 行 ) 。 可怕的事应当畏惧,可是也不必事先绝望 (723-724 行 ) 。 计划不妙,不会产生令人鼓舞的希望的 (725-726 行 ) 。 所谓经典,其实只是当时的流行。以平常心待之,也平易近人。即便看不出门道,至少也有热闹。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923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温“一种知识信息数据处理方法及产品”可见自然语言表述的利弊
geneculture 2015-4-9 08:15
回顾并重温自己1997开始撰写2000年公开发表的“ 一种知识信息数据处理方法及产品”可见自然语言表述的利弊。无怪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要撰写《工具论》试图采用形式逻辑的方式来消除听说双方在语言表达上的歧义。一词多义是自然语言的基本特点。西方语言以具有多义性的词作为基本结构单位来研究自然语言着实是一件不得已的事情。无怪乎近现代语言学创立者索续尓要感叹或抱怨语言学没有确定的研究对象。塔斯基试图区分对象语言和解释语言(又称元语言)来消除自然语言在形式逻辑推演过程中难免遭遇的逻辑悖论,乔姆斯基试图也从形式语言学的角度在生成语法的形式分解(如S=NP+VP)及其一系列推演处理上来排除自然语言的歧义,从而,开辟并逐步形成了人机对话的第一大类形式化方略--涉及从形式语言到计算语言乃至 自然语言处理 。 如果说《易经》的基本符号形式体系与西方数学符号体系中的2的n次方乃至无穷次方异曲同工而在理论上可算是殊途同归,那么,从布尔代数到弗雷格集大成之后试图采用数理逻辑的方式来消除数学表达的歧义,同时消除机器语言在数理逻辑推演过程中产生的逻辑悖论,这样的努力也遭遇了在排除歧义和化解悖论这两大类问题上相继出现了类似“五十步笑百步”那样的问题或笑话。因为,在此我们是可以把形式逻辑试图排除 自然语言多岐与数理逻辑试图排除机器语言二岐这两类情形比喻为“百步”与“五十步”的情形的。 (如果以上所述基于自然语言的形式逻辑与基于机器语言的数理逻辑在本质上是等价的,那么,以下基于广义双语的序位逻辑就不仅与上述两种逻辑等价而且还在严谨性、精准性和兼容性等方面超越了上述两种逻辑。这是一个与超越基于直接形式化的图灵机的图灵测试与基于间接形式化的塞尔屋的中文房间的基于两大类形式化方略的晓辉秤的双字棋盘比翼齐飞的巨大创新和创造。) 直到后来我在一些列“双列表”记录中直接把算术与中文按照“同义并列对应转换”法则枚举出一字、二字、三字和四字等这样的 一些列“双列表”记录之后,即广义的双语在人机或机人之间可实现协同智能--智慧数据仓库及若干数据库之时,奇迹终于产生了--为进一步采用“三类双语”化解“三大瓶颈”的教管学用社会化系统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附录: from: http://survivor99.com/pscience/zxh/zxh2.htm 一种知识信息数据处理方法及产品 邹晓辉 本发明涉及人工智能、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交叉综合领域,属于一种语义信息及真实文本的数字处理技术, 进一步是一种知识信息数据处理方法及产品。 现在,虽然在知识工程、信息技术和数据或数字技术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人类关于语义信息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长期未能获得实质性的重大突破,因此现有技术至今仍无法解决以下一系列知识信息数据处理的难题。 数据或数字处理作为现有技术的核心,对形式信息的量化处理虽然十分有效,但是,对语义信息的量化处理却难以直接派上用场。因此,各种各样的中介技术方法及产品,便介入并参与了对知识信息及真实文本的量化处理,尽管其效果大打折扣。在受限范围现有技术虽有较大进展,然而,在非受限范围却一筹莫展。因为, 现有技术只能对受限范围的知识信息及真实文本进行局部的量化处理,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冗杂文本、非标形式、垃圾信息、知识爆炸和怪圈悖论等难题。 目前,还没有能够一揽子解决上述难题的技术公开。可以说,就解决上述难题而论,不仅现有技术与相关技术的整合优势没有形成,相反,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劣势却无处不在。根本谈不上,在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电脑与人脑、电信网与神经网之间实现协同效能或优势互补。 协同智能的发展在知识信息数据处理领域受到了现有技术的瓶颈制约。至今为止,尚无与本发明相同或相似的方法及产品问世。 以下进一步举例说明现有技术的缺陷或不足。 以知识信息数据处理为例,无论是直接的模数转换还是间接的编码转换,要么由于真实文本未经提炼就直接转换为数字符号 (例如:数字图书馆技术) ,根本谈不上对知识信息的量化处理;要么由于真实文本与数字符号之间的中介程序太多太杂 (例如:计算语言学及其应用技术) ,根本无法形成对知识信息及真实文本进行量化处理的统一标准,现有技术只能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政。 进一步,以编码转换为例(涉及语言形式和知识内容的处理),一方面,现有的语言信息处理系统(包括 机器翻译、自动识别 以及 广义文本通译 等), 还存在各种语言形式之间的通译和同种语言的非标形式的识别等一系列技术瓶颈 ;另一方面,现有的语义信息处理系统(包括 机器分类、自动浏览 以及 知识基因提取 等), 也还存在诸如冗杂文本、垃圾信息、指数爆炸和怪圈悖论等一系列难题 。现有 软件工程 及 知识工程 体系 还缺乏从受限范围到非受限范围的转换机制,缺乏总体标准。 再进一步,以金融监管(涉及证券、期货、外汇交易各方对价格信息的量化处理)为例,造成失误或失败的原因虽很多,但 根本原因是:人们还没有找到能够对各种价格变化所包含的激励或预警信息进行及时而透彻分析的有效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人们普遍认识不到:金融的本质是智融,缺钱的实质是缺智。 现有的专家系统,无论是终端还是网络形式,都不具备协同量化处理知识信息及真实文本的功能;现行科教体系熏陶或培养出来的专家,即使是最有知识的专家,也只能处理非常有限的知识信息及真实文本,而且,还常常伴随着以偏概全的议论或见解。 由此可见, 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都面临着协同智能的严峻挑战。 推而论之,在不同方面、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和不同系统,都能轻而易举地发现现有的教育、科技、经济、政治、外交、军事、法律、医疗卫生和日常生活等 几乎任何一个领域都面临上述难题和挑战。 在如今这样一个充满竞争且快速变化的 竞智时代 ,试想一想: 如果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国家,总是处于冗杂文本、垃圾信息、指数爆炸和怪圈悖论的包围之中,既搞不清楚自己所收到的这么多知识信息的本质含义,又不知道如何准确无误地发出自己应该发出的有的放矢的知识信息,也不明白自己所处的内、外、大、小环境中实际存在的各种重要的知识信息(包括正面的激励信息和反面的预警信息)的基本内涵,这时,如果这个人、这个单位、这个国家又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甚至面临危机,那么,其处境或命运将会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或过程呢?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一个系统,包括智能网络及终端乃至独立的机器人,总是被非标形式或垃圾信息所阻止或干扰而无法正确应变,那么,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现有技术的发展还受到当前的语义学理论和语义信息处理理论的发展制约。产业界对知识信息及真实文本的量化处理技术的效率,之所以如此低下, 这与学术界对语义信息的本质认识或阐述不清,是息息相关的。不仅仅是普通人把形式信息与语义信息混为一谈,而且绝大多专家也都常常把衍生形式与本真信息混为一谈。至今为止,还没有人明确地区分本真信息、形象符号、载体载能和意向意识,并且 以此作为重构人类整个知识概念体系的基础框架。 虽然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接二连三地推动着信息技术不断地向前发展,但是, 语义信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至今仍未见有令人信服的报道公开。对语义信息的定性和定量表述,还无法令人满意。 人类的整个知识概念体系,特别是语义信息理论体系,至今仍然是一个大杂烩,其根基是不牢固的。例如:以唯物论、唯心论和形式论 三个基石 为不同支点而形成的各种基本观点,以及在它们的基础之上构建的人类知识概念体系及其各个分支理论,都忽略了本真信息的根本地位,甚至把本真信息与载能载体、意向意识、形象符号等衍生形式之间的基本关系本末倒置。在这种情况下, 要发明量化处理知识信息及真实文本的有积极效果的新技术,首先就必须要找到能重构人类整个知识概念体系的新理论,否则,就根本不可能超越现有科技框架而获得真正的重大突破。 本发明的目的 是提供一种知识信息数据处理方法及产品,包括:文化基因工程方法以及相应产品的生产及使用方法;全域数码定位系统及其派生产品。 通过对全域基因文本元素的完全归纳和对已知域及目标域基因文本组合的相对完全归纳,解决知识信息的计量及测度的难题,促使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优势互补,形成效率更高的协同智能,促成形式信息革命向语义信息革命的时代飞跃。 如果说信息论创始人 仙农 提出了 形式信息数据处理技术及标准 ,那么,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出 语义信息数据处理技术及标准 ;如果说 全球定位系统( GPS)、柔性加工系统(FMS)和横断扫描仪(CT) 是 针对载体载能进行的全球数字定位、柔性加工和横断扫描 ,那么,本发明的全域数码化的网络、出版物和终端就是 对知识信息进行的全域数码定位、柔性加工和横断扫描 ;如果说 人工智能、电脑和电信网 在形式信息数据处理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那么,本发明就是要 使以协同网络、协同终端和出版物为特点的协同智能在语义信息数据处理技术的支持下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早日迎来 智能主体进化发展的新阶段——协同智能时代。 本发明的具体任务 是:一、提供 文化基因工程方法 即 全域数码定位方法 ;二、提供 全域数码定位系统 , 产品形式包括: 1、纯形式的全域数码化网络,即知识信息数据处理领域的“GPS”;2、纯文本的全域数码化出版物,即知识信息数据处理领域的“FMS”;3、纯数码的全域数码化终端,即知识信息数据处理领域的“CT”。 本发明 依据 融智概念体系和信息基本定律而设计并实施。 所谓 融智概念体系 (注:涉及对人类现有的整个知识概念体系的量化重构),是指以义、文、物、意为基础而构成的协同智能主体的知识概念体系。其量化形式采用能够通过复数域及复平面乃至曲面出入多元数系及多维空间的四元数形式。义,指本真信息;文,指符号形象;物,指载体载能;意,指意识意向。文、物、意统称本真信息的广义文本。形式信息涉及文、物,其中,文,包括图、文、数(注:数字信息技术属于此范围)、表、音、像等形式,物,包括立体、活体等形式;语义信息涉及义、意(注:现有的意义理论及语义信息技术没有明确区分义与意)。 以曲、棋、语言为例,对上述概念及原理的基本含义说明如下:曲、棋、语言的机理(含:法则),是本真信息,即义;展示其机理的文化形式,如:乐谱、棋谱、文字或字母或动作等,是符号形象,即文;展示其机理的物化形式,如:琴、棋、传感器官(含使用过程)等,是载体载能,即物;演奏者、下棋的人、智能主体的选择(包括以虚拟或实体的形式体现的意),是意识意向,即意。 所谓协同智能主体,是由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构成的新一代智能主体。其功能是对体现义的基因文本元素及组合(包括程序、结构以及框架等)进行完全归纳及相对完全归纳,以及,由此发展的知识信息数据处理(包括广义及狭义的处理)能力,具有专家系统与专家群体的整合或综合优势。 所谓 信息基本定律 ,即:本真信息,唯一守恒;基因文本,对应转换;基因通式,序趣简美;特式特例,非非各平(即:非对称、非同步、各自平衡)。 唯一守恒法则,体现本真信息的唯一性和守恒性;对应转换法则,体现图、文、数、表、音、像等本真信息或基因信息的多元基因文本(注:因为文、物、意,都是义的展示,具体表现为多元基因文本元素及其派生的各种基因文本组合)只要同义即可并列;序趣简美法则,体现在文化基因通式及基因文本通式之中;非非各平状态极其转换或变化过程,是指各种各样的特式或特例与通式相比较,具有空间上的非对称性和时间上的非同步性,以及特式特例各自平衡及趋动的特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 方案 实现的。 基本方法: 一种知识信息数据处理方法,是对语义信息及真实文本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的文化基因工程方法,其特征是:从广义真实文本中提取、剪接或重组文化基因,步骤是:以完全归纳的全域为基准参照系对基因文本元素的复用次数或复制件数进行自动统计,以相对完全归纳的已知域及目标域为应对参照系对基因文本组合的复用次数或复制件数进行自动计量,其中,基因文本元素及组合均采用码式并列的形式,包括式隐码显或以码代式与码隐式显或以式代码等特殊形式,即在全域数码文本体系与多元基因文本体系之间建立对应转换关系。 相应的基本产品的生产方法: 一种知识信息数据处理产品的生产方法,是以码代式进行知识信息数据处理的方法,其特征是:选择纯数字形式和纯载体形式并使之相结合构成全域数码定位系统,步骤是:采用(a+bi…)的具体数字作为指代基因文本元素的标准代码;采用卡、表、库、网、端的具体载体作为承载基因文本元素及基因文本组合的标准载体;以全域标准代码构成基准参照系;以已知域及目标域标准代码组合构成应对参照系。 相应的基本产品的使用方法,同时,也是派生产品的生产及使用方法: 一种知识信息数据处理产品的使用方法,是以式代码进行知识信息数据处理的方法,其特征是:使用并依托全域数码化网络的基准参照系及应对参照系,步骤是:通过码式并列,把广义真实文本中的基因文本元素及组合全域数码化,构成实用的多元基因文本,即全域数码化出版物;通过码隐式显以及多元基因文本分析,支持实施知识系统工程。 进一步的派生产品的生产及使用方法: 一种知识信息数据处理产品的使用方法,是以码代式进行知识信息数据处理,步骤是:使用并依托全域数码化网络及全域数码化出版物,通过式隐码显,构成数字的一元基因文本,即全域数码化终端,支持实施网络及网际知识产权监管和端到端的默契通信。 相应的基本产品: 一种知识信息数据处理产品,是由码、卡、表、库、网、端构成的全域数码定位系统,包括纯数字形式和纯载体形式,即全域数码化网络,其特征是:纯数字形式,采用(a+bi…)的形式语言编制源程序,采用(01)的形式语言编制目标程序,(a+bi…)与(01)的交集即编译程序;纯载体形式,采用卡、表、库、网、端的具体形式承载码。 相应的派生产品: 一种知识信息数据处理产品,其特征是:由全域数码化网络支持的全域数码化出版物,包括已知域集大成共享基因文本和目标域集小成独享基因文本,含公开或保密、标准化或个性化、通用或专用的多元基因文本出版物。 进一步的派生产品: 一种知识信息数据处理产品,其特征是:由全域数码化网络及全域数码化出版物支持的全域数码化终端,含交换机及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及其它终端装置或载体的一元基因文本终端。 详细步骤进一步综合说明如下: 1、确定基准参照系(化无限为有限)和应对参照系(变抽象为具体),步骤是: 第一,确定基准参照系:逐方面、逐阶段、逐层次、逐系统地分解目标域广义真实文本的元素组合,直到确定基本元素及其构成的全域,并以此作为反过来判定元素组合的基准参照系,第二,确定应对参照系:从已知域的元素组合中选择具体的进化形式,涉及基本元素的时间序列和空间结构乃至元素组合的整合架构或框架,作为进一步判定复用的元素组合的具有明确针对性的应对参照系。 对目标基本元素在基准参照系中的波、粒、场特性进行全域定位,对目标元素组合在应对参照系中的时空变换特性进行自动对应,判定本真信息元素及组合与相应的符号形象、载体载能、意向意识的基因文本元素及组合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识别并理解广义真实文本所表达的本真信息以及主体的意向意识。 基因信息元素,通常以符号形象或载体载能的某一种或多种形式体现,例如:26个英语字母(文字基因文本元素),又如:4个核苷酸碱基(生物基因文本元素)。 全域,由所有的基本元素构成,是对一定时空条件下基本元素构成的元素组合进行定位分析的基准参照系。例如:通过统计字母在字母组合中的序位和统计字母以字母组合被复用的次数,可以区分字母组合在相应的时空条件下的词素、词、词组、句、段、篇、章等具体进化形态。同理可以区分由核苷酸碱基构成的密码子、氨基酸、蛋白质、细胞、微生物、植物、动物、高等动物、人类等具体进化形态。 2、以本真逻辑为序(化无序为有序),步骤是: 第一,采用实数(a)指代本真信息,第二,采用虚数(bi…)标识广义文本(涉及:符号形象,包括图、文、数、表、音、像等多元基因文本类型),第三,在基本元素的层次上确立体现本真逻辑的文化基因通式(a + bi…),使其它所有的符号形象及载体载能乃至意向意识的各种进化形式体系统统简化成为文化基因通式的某一类型的广义基因文本组合。 (a + bi…)的代数形式是多元数系、几何形式是曲面空间、分析工具是曲面坐标,四元数及复数都是它的特例形式。 基因文本的全域数码化,相当于给每一个基因文本元素镶嵌了一个唯一的“体表特征”——全域数码,基因文本组合随之也由全域数码组给大上了相应的烙印。 由此可见,全域数码体系是统一多元基因文本的标准参照系。这就是对广义真实文本进行协同操作的依据。有了它,不仅人类智能主体对各个具体的形式体系进行协同操作成为可能,而且,人类智能主体与人工智能主体协同运行也成为可能。 3、明确代码与载体(变失控为可控),步骤是: 第一,给多元基因文本元素镶嵌全域数码,并设置相应的单元载体,即:由式到码(文)到卡(物),进而,随着时空变换,由码(全域数码)到组(全域数码组),由卡到表。这就是对广义真实文本进行去冗存要处理(含广义和狭义的处理)的定位工具。 第二,明确产品形式:1、只处理数字化的全域数码的网络(包括全域数码化出版物和终端),2、用于自然人识别的全域数码化出版物(包括:公开和保密、专用和通用、共性化和个性化的出版物,3 、用于机器识别的全域数码化终端。 图1是本发明的数学模型原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物理模型原理图。 图3是本发明的技术性能一览表。 图4是本发明的知识工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产权监管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默契通信示意图。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或好处是: 建立基准参照系及应对参照系,解决因知识信息错位而引起的冗杂文本、非标形式、垃圾信息、知识爆炸和怪圈悖论等难题。 打个比方来说,上述这些难题就好比是一团乱麻。采用现有理论的范式和现有技术的办法就是:要么是快刀斩乱麻,这是从整体介入的通常作法;要么是慢慢地去理,这是从局部介入的通常作法;要么是:先把这团乱麻分成一堆一堆的小团,再分别从各个小团的内、外两个方面逐步深入地去理或斩(注:最后能否解决这团乱麻带来的所有问题,就要另当别论了!一方面,要看这团乱麻本身乱的性质及程度,另一方面,则要看你是否真正想要解决问题或打算把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这是先整体、后局部,乃至不断往复逐步深入的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方法则是:好比是先给这团麻绳一根一根地染上色,有的甚至再编上号(即:从全域基因文本元素的统一编号入手),然后,再针对具体情况(如:已知域基因文本组合)并考虑实际需要(如:目标域基因文本组合),既有根据又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颜色及编号(如:确定具体的参照系乃至参照系的组合),或分、或斩、或理(悉听尊便!)。 这实质上指出了解决知识信息的计量及测度难题的最佳途径,并且,从方法及产品两方面给出了简明的示范。例如:基准参照系的应用及其效果,充分体现了人工智能主体以高速运算和海量存储支持的演绎及完全归纳优势,表现为对数据的狭义处理和广义处理的发散或收敛的精密性或专一性;应对参照系的应用及其效果,则充分体现了人类智能主体以跨时空的联想、想象、灵感、直觉支持的类比及非完全归纳优势,表现为对知识或信息的狭义处理和广义处理的发散与收敛的易变性或多元性(实质上也就是粗放性或通用性)。有必要通过协同运行,使它们优势互补;从载体方面看,就是要克服物理载体的机械性和生物载体的易变性,即实现人机之间的取长补短。 由此可见,本发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不仅易于理解而且容易证实。 如果能够逐方面、逐阶段、逐层次、逐系统地实施本发明,那么知识信息的计量及测度这一国际难题的解决必将成为现实。那时,人类利用知识信息的整体水平和综合效能必将显著提高。进而,必将促使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优势互补,形成效率更高的协同智能,促成形式信息革命向语义信息革命的时代飞跃。 从性能方面看,本发明,既可在信源端一劳永逸地解决非标形式的识别难题,又可通过信道实现默契通信以及借助交换终端实现一通百通的形式变换(包括多种语言乃至多元基因文本形式的通译)排除冗杂文本的干扰,还可在信宿端利用一元基因文本直接走短程捷径(防止或避免垃圾信息、知识爆炸和怪圈悖论),进一步,还可利用本发明对广义真实文本中涉及的知识信息进行自动测评,包括数量计算和价值评估。 总之,本发明通过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电脑与人脑、电信网与神经网的优势互补,不仅能够显著地提高协同智能主体的效率及效能,而且能够显著地改进现有技术这种在总体上仍是高消耗、低效率的知识信息处理方式。因此,本发明不仅是工业化向信息化转换的利器,而且是形式信息革命阶段向语义信息革命阶段转变的利器,其应用涉及算、产、学、研、用等各个方面,适用于一切需要加速信息化进程以及需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工程的质量的国家或地区的法人及自然人。 实施例1 全域数码化网络,是由码、卡、表、库、网、端构成的融智网络(RZ-net),其中,码与其它具体的式之间具有对应转换关系,整个系统表现为纯数字形式和纯载体形式的交集,其特征在于:以码代式进行知识信息数据处理;纯数字形式,采用(a+bi…)的形式语言编制源程序,以(a+bi…)与(01)的交集作为编译程序;纯载体形式,采用卡、表、库、网、端的具体形式承载码。 纯数字形式,由基准参照系和应对参照系构成。其中,包含纯数字系统的全域基本元素通式与元素组合特式的演绎法则,即:全域基本元素0、1、2、3、4、5、6、7、8、9构成基准参照系,其它所有的数字都可由前述阿拉伯数字的组合构成,包括根据已知域运算符号及公式等数学法则及原理由基本元素衍生或派生各种各样的组合形式,涉及相应的时间程序和空间结构以及它们的整合架构或框架,各个具体的应用系统选择相应的目标域基因文本组合形式体系构成应对参照系。只要识别上述通式或基准参照系,同时,又选择适当的特式或应对参照系,就能使电脑与人脑的优势互补,而且能使一劳永逸地复用已建立的基准参照系及应对参照系。 实施例2 全域数码化出版物,是由码 + 式、卡、表、库、网、端构成的融智出版物(RZ-print for client/server),由于码与其它具体的式的对应转换或联系,整个软件系统表现为纯数字系统的子集与其相应的具体的式的子集的交集或并集,如:以(bi…)表示的图、文(注:狭义的文)、数、表、音、像等各种具体的基因文本形式,其特征在于:码式并行的知识数据处理方式,即从广义真实文本中提取的多元基因文本元素及其组合构成的基准参照系及应对参照系,与纯数字系统中相应数元的基准参照系及应对参照系一一对应,其中,码式并行还表示每一个具体的基因信息元素及组合都是被相应数元的码式并行地为卡所承载的。 因为义、文(注:广义的文)、物、意,分别与(a + bi + cj + dk)一一对应,所以图、文(注:狭义的文)、数、表、音、像,分别与(bi…)一一对应。其中,广义的文,包括图、文、数、表、音、像;狭义的文,包括各种各样的语言文字或符号体系。 由此可见,实施例1与实施例2是“编号排位”与“对号入座”的关系。 全域数码定位方法,就是给基因信息及基因文本“编号排位”。其步骤是:(1)“编号”:在(a + bi …)代码体系与(0 1)数字体系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从而,构成全域数码体系,即本发明的系统软件;(2)“排位”: 在码与卡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进而,构成卡、表、库、网、端一体化的全域定位体系,即本发明的硬件形式,其中,卡为码的物化展示单位,表为码的物化操作界面,库、网、端是码的集中、分布、整合的物化结构形式。如:实施例1的纯形式系统。 纯文本系统及纯数码系统,就是在纯形式系统中,对已知域及目标域真实文本涉及的基因信息及基因文本进行“对号入座”。 也就是在融智网络中使其它基因文本元素及组合“各即各位”。其步骤是:(1)“对号”:在全域数码体系中给其它多元基因文本元素及组合进行代码定位;(2)“入座”:在全域定位体系中给其它多元基因文本元素及组合进行载体定位;(3)从真实文本中提取已知域基因文本,构成集大成共享基因文本(包括:数码文本)数据系统;剪接或重组目标域基因文本,构成集小成独享基因文本(包括:数码文本)数据系统。如:实施例2及实施例3。 动、静态一体化的融智出版物,主要有两种产品类形:(甲)是常例,即已知域集大成共享广义文本,通常以融智网络交换端服务器共享数据库(server:GXsjk)的形式发挥集中式全域数码化多媒体图书馆或百科全书的作用;(乙)是特例,即目标域集小成独享广义文本,往往以用户端计算机或其它终端机独享数据库(client:DXsjk)的形式发挥分布式全域数码化多媒体百科全书(如:摘要、选集、分册、简写本等个性化图书)的作用。 一方面(甲)是由(乙)聚汇并合并同类项而成,另一方面,(乙)是对(甲)有选择的复制或复用;(甲)和(乙)都可依托融智网络的支持,对真实文本协同实施域位解析,从而,均可自建相应的全域数码化广义文本数据系统;不仅(甲)与(乙)之间,可互为信源和信宿,而且,(甲)的子集之间或(乙)的子集之间,也都可以互为信源和信宿。 通过在纯数字系统相应数元的基本元素通式及元素组合特式与其它相应的多元基因文本元素通式及组合特式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即可实现任意一个基因信息元素及组合的同义的多元基因文本元素及组合相互之间的一通百通或并列通译。只要识别通式或基准参照系,同时,又能选择适当的特式或应对参照系,就能把电脑的演绎能力与头脑的直觉能力相结合使本发明产品在处理知识信息时发散与收敛得更到位,从而,可以准确无误地判定每一个知识点及表达式在整个知识及基因文本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如果说知识系统工程的任务是建立其它相应的多元基因文本元素通式及组合特式,那么文化基因工程的任务就是在纯数字系统相应数元的基本元素通式及元素组合特式与其它相应的多元基因文本元素通式及组合特式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实施例2关于知识系统工程的任务及对策或办法举例说明如下: 1、以基本几何图形构成纯图形文本的基准参照系,根据已知域几何图形组合及其变换法则,派生出更多的更复杂的组合形式,各个具体的应用系统选择相应的目标域基因文本组合形式体系构成纯图形文本的应对参照系。 应用示例:建立广告图案(特别是其中的商标类)、工业制图、电子地图、建筑制图、模型图、速写、素描、油画、国画等具体的基因文本共享数据库。 2、以基本字母或基本笔画构成纯文字文本的基准参照系,根据已知域字母或笔画组合(如:词素、词、词组、句、段、篇、章)及其原理或法则以及相应的标点符号及使用法则,派生出更多的更复杂的组合形式,各个具体的应用系统选择相应的目标域基因文本组合形式体系构成纯文字文本的应对参照系。 应用示例:通过对用现有技术制作的字典、词典和各种各样的语料库进行改造使之全域数码化,建立词素、词、词组、句、段、篇、章等各种语言文字的基因文本共享数据库。除此之外,特别需要对各个学科、各个产业、各个领域的知识信息文献(包括教科书、专业著及论文、普及读物等)进行全域数码化改造,建立版权类、Know-why类、专利权类、Know-how类的基因文本共享数据库。 3、以基本数字(如: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构成纯数字文本的基准参照系,根据已知域数字组合(如:不同数系的数以及数学形式)及其原理或法则以及相应的数学符号及使用法则,派生出更多的更复杂的组合形式,各个具体的应用系统选择相应的目标域基因文本组合形式体系构成纯数字文本的应对参照系。 应用示例:建立从小学到博士后不同层次的几何类、代数类、分析类的基因文本共享数据库。 4、以基本表格或图表构成纯表格或图表文本的基准参照系,根据已知域表格或图表组合及其原理或变换法则,派生出更多的更复杂的组合形式,各个具体的应用系统选择相应的目标域基因文本组合形式体系构成纯表格或图表文本的应对参照系。应用示例:建立各种程序、结构以及框架的简表及详表共享数据库。 5、以基本音素或音阶构成纯声音文本(语音或音乐)的基准参照系,根据已知域音素或音阶组合(如:音节及言语片段或旋律及乐曲)及其原理或法则,派生出更多的更复杂的组合形式,各个具体的应用系统选择相应的目标域基因文本组合形式体系构成纯声音文本(语音或音乐)的应对参照系。 应用示例:建立国际音标、音节、不同语言的词语以及言语片段等版权类基因文本共享数据库;建立不同音调的音阶以及各种各样的旋律及乐曲等版权类基因文本共享数据库。 6、以基本透视图及三视图和基本色彩及色调构成纯视像文本的基准参照系,根据已知域视图组合和色调变换(如:各种自然物及人工物的立体或活体影像)及其原理或变换法则,派生出更多的更复杂的组合形式,各个具体的应用系统选择相应的目标域基因文本组合形式体系构成纯视像文本的应对参照系。 应用示例:建立广告、工业制图、电子地图、建筑制图、模型图、教学演示、经济模型、产品模型、虚拟模拟、电影电视节目等版权类基因文本共享数据库。 7、以基本粒子构成纯立体文本(物质)的基准参照系,根据已知域粒子组合(如:原子、分子以及各种具体的物质)及其原理或法则,派生出更多的更复杂的组合形式,各个具体的应用系统选择相应的目标域基因文本组合形式体系构成纯立体文本的应对参照系。 应用示例:建立全域数码化博物馆、文物馆或历史馆、太空馆等共享系统。 8、以碱基构成纯活体文本(生物)的基准参照系,根据已知域碱基组合(如:密码子、氨基酸以及各种具体的生物)及其原理或法则,派生出更多的更复杂的组合形式,各个具体的应用系统选择相应的目标域基因文本组合形式体系构成纯活体文本的应对参照系。 应用示例:建立全域数码化生物馆、标本馆等共享系统。 实施例3 全域数码化终端,是由式 码、卡、表、库、网、端构成的融智终端(RZ-client/server),整个系统表现为多元基因文本的一元数码文本形式,其特征在于:以码代式进行信息数据处理,在融智网络支持下,以动态形式的融智出版物的简式或省略形式进行远程协同操作及知识数据处理。 由此可见,实施例3是以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为依托进行知识产权监管和默契通信的全域数码化终端,主要以适合与其它终端进行直接通信的形式或方式发挥整合式全域数码化多媒体情报站的作用。如:随时“对号入座”地复用并复制新的或发现并公开新的基因文本元素及组合;在端与端之间互通有无或默契通信。 由于依托融智网络及融智出版物,融智终端可随时复制或复用任何领域的知识信息数据或基因文本,因此,不仅交换服务终端可以根据一元数码文本再现并提供相应的多元基因文本给用户,而且用户终端也只须存储有限的个性化信息数据(而无须重复存储冗余的知识数据,特别是通常无须重复存储冗余的多元基因文本,需要时只须以简式或省略形式)就能够进行海量的知识信息数据处理。融智终端不仅能自动对付冗余文本或垃圾信息干扰,而且能在基因文本的海洋中发现短程捷径。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在图1中,(a + bi …)表示多元数系的一般形式,a0+{ a1,a2,…}表示实数或实部的一般形式a0+{ a1,a2,…},(bi …)表示虚部的一般形式。多元数(a + bi …),由实部(a)和虚部(bi …)两部分构成。实部或实数(a),指代本真信息,其中,每一个具体的数字(a)都表示基因信息元素(涉及已知域及未知域)在实数集合中的一个特定序位;虚部(bi …)对应于多元基因文本,每一虚数元(bi)都标识一类基因文本,如:标识图、文、数、表、音、像(包括立体与活体的文本形式),进一步包括标识多语种、多物种或多学科(注:每一个学科都有一套相应的形式语言)。 全域数码定位系统,是由基准参照系及应对参照系构成的全域数码化网络。其中,基准参照系,由全域基因文本元素0、1、2、3、4、5、6、7、8、9构成;应对参照系,通过选择适当的目标域基因文本组合构成,而各种各样的基因文本组合则是根据体现已知域相应的法则的其它数学符号和基因文本元素共同衍生出来的。作为确定具体基因文本的定位工具的参照系,其中,每一个数码都有一个特定的序位,每一数段都对应于一个基因信息元素(a)和多类基因文本元素(bi …)。 本发明对语义信息及真实文本的量化处理,就是借助文化基因通式的简式即多元基因文本通式(a + bi …)对特式或特例的解析而实现的。 在图1中,已知域(m,n)和未知域(x,y),涉及指代义、文(注:物可以被视为立体与活体文本,也可以用动态的音、像文本虚拟表示)的全域数码;目标域(a,b),涉及意——智能主体选择基因信息(即本真信息)及基因文本(即形式信息)的过程及状态。(a,b)尽管通常只是(m,n)的子集,但也可是(m,n)的并集,还可涉及(m,n)与(x,y)的交集。(m,n)与集大成共享基因文本数据库GXsjk属于同一范畴;(a,b)通常与集小成独享基因文本数据库DXsjk属于同一范畴。基因文本元素集合是完全归纳集,基因文本结构集合则多数是相对完全归纳集(因为它也有一部分是完全归纳集)。 全域数码集合具有完全归纳(或完全演绎、或完全类比)的特性。 设:a = b + c + d +… ,则:a 〉b c d … ,即:本真信息元素集合是唯一的全集,属于完全归纳范畴,广义文本的多元基因文本各子集即基因文本元素集合也属于全归纳范畴。又:(a + bi)(a + cj)(a + dk)… ,或:(a + bi)=(a + bi cj dk …),所以,(a + bi)是(a + bi + cj + dk + …)或(a + bi …)的复部,即:复数域暨复平面是智能主体出入多元数系暨多维空间(包括四维时空)对文化基因及其代码进行选域定位的转换界面。 本发明通过一系列量化转换界面出入多元数系暨多维空间对基因信息及基因文本的元素及组合进行选域定位。选域是选择虚数元,从而识别基因文本类别或通式;定位是在通式中确定具体代码的位置、位移及轨迹,体现为一系列代码组或特式。 图1表示全域数码文本形式的文化基因通式(a + bi cj dk)的最简表达式(a + bi …),这一数学模型集几何类、代数类、分析类于一体,涉及全域数码的异义排列、同义并列、经纬阵列、多维选列,在图2中表现为物理模型即量化转换界面。文化基因通式中包含许多具体的多元基因文本类型(bi …)。 同一基因信息的多元基因文本(包括标准与非标形式),可以通过同义并列实现通译或对应转换。无论是借助一元数码文本通式及其量化转换界面,以最简单且最经济的方式,直接处理本真信息(即:走思维捷径),还是选择具体的多元基因文本通式及其量化转换界面,以具体的用户最熟悉的形式,间接处理衍生形式或广义文本(即:寻找联想短程线),都必须依托统一的文化基因通式,因为它的全域数码包含了所有的多元基因文本通式(包括已知域及未知域)。 具体智能主体的DXsjk或(a,b)的聚会,可简化通约为GXsjk或(m,n)。(m,n)逼近(x,y)的过程是通过用户对相应的(a,b)具体操作实现的。借助共享网络(GXnet)和相应终端的协同运行,通过具体的计算、复制、复用、交换(或交流)、共享,任何一个DXsjk与GXsjk之间,都能够在全域数码化的条件下进行比较甚至互换。选域定位、协同操作和去冗存要,就是建立在这种可比性的基础之上的。正是基于此,对语义信息及真实文本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才能通过文化基因通式及其量化转换界面对每一特式或特例的定位分析而实现。 在图2中,活页卡(K)和活动表(B)构成文化基因通式的最简物理模型。自动统计基因信息元素与自动计量基因信息组合,是通过基因文本元素及组合(如:结构、程序、框架等)的复用次数(注:统计全域数码和计量全域数码组)或复制件数(注:计算活页卡的数量)的自动统计及自动计量而实现的。 码、卡、表,是计量并操作基因文本元素及组合的基本工具。人(个、群、类)关于各物种、各语种、各学科的知识(意)与宇宙万象(物、文)及其机理或其运行法则(义)是否一致?只有在文化基因通式中通过对基因信息及基因文本的协同量化处理,才能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码、卡、表、库、网、端的有机统一,使智能主体可以对语义信息及真实文本进行高效率、低消耗的协同量化处理。 本发明对广义真实文本中的基因文本元素及组合的选域定位、协同操作和去冗存要,就是通过一系列记录并承载基因信息元素及组合的量化代码及活页卡的处理而实现的。 图1和图2是通过实施例1从纯形式的角度说明本发明。 由码、卡、表、库、网、端构成全域数码定位系统是完整的产品形式,包括: (1)全域数码系统软件(其中的量化转换界面是协同操作系统)及硬件,由实数代码及虚数标识与二进制数字一一对应而构成的全域数码化网络; (2)基因文本元素子系统,是存储与全域数码体系各子集相对应的图、文、数、表、音、象等基因文本元素的原型或样品的代码数据系统。它是以码、卡、表的形式表达的基因文本元素及组合的共享全域数码数据库(与实施例2所述的多元基因文本数据库相对应)及硬件,即全域数码化出版物,其内容是编译程序(其各个子集则分别与相应的多元基因文本元素构成的各个全域一一对应); (3)用户应用子系统,是用户选择的已知域基因文本系统(如:集大成共享基因文本数据库和共性化共享基因文本操作系统及载体)或目标域全域数码系统(如:集小成独享全域数码数据库和个性化独享全域数码操作系统及载体)的全域数码化终端。 在图3中,根据集小成独享数码文本数据库(DXsjk)与集大成共享基因文本数据库(GXsjk)之间的关系(即:它们所指代和承载的基因信息之间的等量关系,通过计算相同的全域数码及全域数码组的数量而判定),从算、产、学、研、用几个方面,说明本发明的以下基本技术性能及功效。 1、计算全域数码组即基因文本组合,当DXsjk等于GXsjk时,机器自为,即以自动统计的计量方式,进行代码化文化基因的演绎或完全归纳或完全类比推理。 2、复制全域数码组即基因文本组合,当DXsjk大于GXsjk时,人教机为,即以一劳永逸的生产方式,由用户指导机器学习——基因文本标准化,即对位识别。 3、共享全域数码组即基因文本组合,当DXsjk小于GXsjk时,机教人为,即以短程捷径的学习方式,由机器启发用户顿悟——基因信息载体化,即定位理解。 4、交换全域数码组即基因文本组合,当DXsjk不等于GXsjk时,人机共为,即以默契通信的研究方式,调适人机各方直觉——主体行为法制化,即约定交流。 5、复用全域数码组即基因文本组合,当DXsjk小于GXsjk时,机代人为,即以一通百通的应用方式,有关子系统协同联想——选域定位自动化,即移位表达。 图4表示现有科教知识体系支持的知识工程与本发明的文化基因全域数码文本通式支持的文化基因工程之间的关系。 在图4中,全域数码(No.)及全域数码组(Nos.)分别指代多元基因文本元素及组合。全域数码化的活页卡(K)专门承载基因文本元素及组合。箭头表示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各个层次和各个系统的知识信息以全域数码化和活页卡片化的形式进入集大成共享基因文本数据库或集小成独享数码文本数据库。协同智能主体通过活动表(B)展示量化处理语义信息及真实文本中的基因信息及基因文本的过程,如:对本真信息一劳永逸的复用、对基因文本一通百通的复制、对标准与非标形式的基因文本的并列通译。1/n是代数符号。“=”表示GXsjk与n(DXsjk)在网络的支持下基因信息总量的动态守恒。 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等构成的层次阶梯,表示以码、卡、表、库、网、端的形式对现有知识体系进行全域数码化改造的内容。 图4通过实施例2从多元基因文本的角度说明本发明。 图5和图6通过实施例3分别从网络(整体)与终端(局部)两方面说明本发明,涉及网络知识产权监管(图5)和终端之间的默契通信(图6)。 图5表示由已知域及目标域基因文本支持的网络知识产权监管体系。在图5中,n 和1/n是代数符号。共享数据库(gxsjk)、独享数据库(dxsjk)、国际互联网(internet)和局域网或内联网(intranet)是现有技术。它们均采用真实文本与二进制数字一一对应的数据转换模式或处理方式。由二进制数字和逻辑电路构成的共享通信网(GXnet)是连接现有技术与本发明技术的纽带。本发明采用全域数码及全域数码组与逻辑电路一一对应而构成的协同智能通信网或融智网络(RZ-net),是以集大成共享基因文本数据库(GXsjk)和集小成独享基因文本数据库(DXsjk)为支持的知识信息数据处理系统。等号表示在连网的条件下GXsjk与DXsjk可以是并集。本发明对网络知识产权的监管,是通过对全域数码及全域数码组的监管而实现的。对已知域、未知域、目标域的基因信息及基因文本的知识产权监管都是以公开或许可的方式体现的。其步骤是:首先,从真实文本中提取基因文本;然后,再将基因文本全域数码化,以便对复用或复制的数量进行统计或计算。 这就把网络中繁杂的语义信息及真实文本的知识产权监管简化为对全域数码及全域数码组的自动统计和监管。 图6表示由已知域及目标域基因文本支持的各终端之间的默契通信。 在图6中,信元装拆设备(CLAD)和异步转移模式(ATM)是现有技术。它只传输与真实文本一一对应的信元及信息段(即:二进制数字),而与文化基因全域数码及全域数码组无关。本发明技术则传输与全域数码组一一对应的二进制数字,通常不必直接传输全域数码文本以外的其它多元基因文本,更不必直接传输真实文本。信道只传输二进制数码,终端才存、处全域数码组(Nos.)以及相应的多元基因文本,并根据用户需要再现真实文本或重构目标文本。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至少在以下三个层次实现全域数码组以及基因文本组合与真实文本之间的对应转换,即:在交换机之间;在交换机与终端机之间,包括在CLAD与非ATM终端机之间;在终端机之间。 本发明的又一种表述如下: 本发明是处理语义信息及真实文本的文化基因工程方法及产品,具体包括: 一、文化基因工程方法,其步骤是: 1、在复数代码体系与二进制数字体系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从而,构成对指代文化基因的全域数码及全域数码组进行全域定位的数学模型。它涉及已知域及未知域,相当于一个拥有无穷多个座位及编号的超级剧场的“号码体系”; 2、以卡为单元载体,在码与卡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用表对之进行操作,以库、网、端的形式,构成对承载基因文本的元素卡及结构卡进行全程扫描的物理模型。涉及目标域,它相当于上述超级剧场的“座位体系”; 3、由码、卡、表、库、网、端,构成全域数码定位系统,如:实施例1,它相当于该超级剧场的整个号码座位体系;从真实文本中“对号入座”地自动提取相应的基因文本,从而,构成自由剪接或任意重组已知域及目标域基因文本的柔性加工用户模型,如:实施例2和3,它们相当于该超级剧场的以下“入场情形”,即:“实际入场”(有“入场者”,即已知域其它多元基因文本)和“虚拟入场”(无“入场者”,只有目标域其它多元基因文本的代码)两种情形]。 二、文化基因工程产品的三个实施例:(1)由“号码体系”和“座位体系”构成的纯形式系统产品,它相当于该超级剧场的整个号码座位体系;(2)由“实际入场”的已知域及目标域其它多元基因文本构成的纯文本系统产品;(3)由“虚拟入场”的已知域及目标域全域数码文本构成的纯数码系统产品。 域、位、点、式、码、卡、表、库、网、端的含义及特征: 域,即范围,在此是指:基因信息及基因文本元素构成的全域,即文化基因通式及基因文本通式涉及的范围,包括由派生的各种各样的基因文本组合构成的已知域、未知域和目标域(注:按智能主体对基因信息及基因文本的认知情况而划分)。 位,即位置,在此是指:基因文本元素及组合在基准参照系及应对参照系中的位置或序位。 点,即知识点,在此是指:基因信息元素及组合。 式,即表达式,在此是指:多元基因文本元素及组合。 码,即数码,在此是指:全域数码,包括多元数及其二进制数字形式,其特征是:由(a+bi…)及其(01)形式体系构成全域数码体系,并用它作为协同智能主体的标准语言或符号体系,同时,以复数系及复平面或曲面(a+bi…)的形式作为出入多元数系及多维时空的量化全域切换界面(使基因文本元素可控的基准参照系成为操作界面),通过时空变换产生无数的量化子域切换界面(使基因文本结构或程序以及框架可控的应对参照系成为操作界面)。其中,用实数指代异义排列的基因元素,用虚数标识同义并列的文本形式,用多元数表示多维阵列的多种基因文本。把已知域的其它多元基因文本简化为相应的全域数码文本,以便于人机协同处理,必要时再还原为相应的真实文本(通过基因文本通式给其它各种形式体系及元素选域定位——自动化的识别、理解、表达或通译)。 卡,即活页卡,在此是指:单元化操作页面,包括电子和非电子形式,其特征是:元素卡用于承载多元基因文本元素,附有异义单列的一个实部代码和同义并列的某个虚部标识;程序卡是元素卡的时间序列形式;结构卡是元素卡的空间排列形式;架构卡是程序卡和结构卡的综合形式。 表,即活动表,在此是指:多元化操作界面,即各个终端协同处理知识信息和协同操作载能载体的传感传播界面,其固化形式可是通用和专用芯片或光磁盘等,如:全域数码化的视窗操作界面及其各种应用软件,其特征是:它是由全域数码化的元素卡、程序卡、结构卡、架构卡构成的多码多卡多维阵列(包括经纬阵列或多维选列),附有异义排列的多个实部代码和同义并列的多个虚部标识;用于逐方面、逐阶段、逐层次、逐系统地展示文化基因,并对之进行各种各样的排列组合。 库,即数据库,在此是指:是由图、文、数、表、音、像等多元基因文本元素及组合构成的全域数码化出版物,其特征是:以基因文本替代真实文本作为存储对象,而且,所有的基因文本元素及组合都全域数码化。 网,即通信网,在此是指:是由全域数码体系和全域定位体系构成的融智网络,其特征是:以全域数码替代真实文本乃至其它多元基因文本作为传输对象。 端,即终端,在此是指:是既能以用户最熟悉的某种文本形式进行人机对话,又能在各个终端之间进行端到端默契通信的终端,包括:交换机、服务器、用户计算机、数字电话机、数字电视机、数字家电、传感器、终端芯片、IC卡乃至终端标识(如条形码和非电子化的活页卡)等等各种具体的终端形式,其特征是:以全域数码替代真实文本乃至其它多元基因文本作为处理对象。 上述十个方面的相互关系: 如果把本发明的产品形式比喻为一个超级剧场,那么,域,就是该剧场所有的座位及其编号可能涉及的任何一个范围,涉及各个实在或虚拟的分剧场;位,就是该剧场的各个被实在或虚拟地设置或占用的序位;点,就是该剧场的座位及编号被实际或虚拟地占用的具体分布情形;式,就是该剧场的座位及编号被占用的情形的称谓或叫法,涉及各种称谓体系;码,就是该剧场的座位的编号,它是上述所有的称谓体系中的一种既最全面又最简捷的标准称谓体系或全域数码体系;卡,就是该剧场的最简捷的标准座位形式;表,就是该剧场的座位及编号指南或视频向导;库,是该剧场的座位编号的集中形态;网,是该剧场的座位编号的分布形态;端,是记录该剧场占用情形的装置,包括出入口。 本发明方案涉及的部分创新概念的有关词语的基本含义说明如下: 1、文化基因,是从与物化基因(如:生物基因)对应的观点提出的概念。它包括基因信息及基因文本。文化基因的提取,是以活页卡的载体形式和全域数码的文本形式进行的,实质上就是从广义真实文本中提取其它多元基因文本并对之进行文面表达。文化基因的剪接或重组,是以活动表的界面形式进行的,实质上就是对基因文本组合中各个元素的序位进行剪辑或重构。文化基因的提取、剪接或重组的过程,也就是各个智能主体对基因信息及基因文本进行选域定位、协同操作和去冗存要的过程,即在用全域数码文本表达的文化基因通式中,对具体的基因信息及基因文本的位置、位移及轨迹进行全域数码定位。文化基因的提取、剪接或重组的结果或成果,或集中、或分布、或整合,以便于为用户复用或复制(含交流与共享)。 2、基因文本元素代码,是指代或替代其它多元基因文本元素的代码(a + bi…),如:图、文、数、表、音、像等各类(bi…)基因文本元素代码。 3、已知域基因文本元素,是智能主体(包括: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协同智能等主体形式)已知范围内的基因文本元素,如:图(基本几何图形)、文(拼音字母,汉字的基本笔画)、数(如:阿拉伯数字符号)、表(基本表式)、音(音素,音阶)、像(基本的三视图,三原色)。 4、异义排列、同义并列、经纬阵列、多维选列,是指在文化基因通式中,基因信息的异义排列(a)、基因文本的同义并列(bi …)、文化基因的经纬阵列(a + bi)或多维选列(a + bi …)。 5、基因文本组合代码,是相应的基因文本元素代码的组合。 6、对位识别、定位理解、移位表达、域位解析,是指在文化基因通式(a + bi …)中借助多元转换界面对其它具体的多元基因文本进行“对号入座” 的过程。 7、全域数码,是(a + bi …)代码集合与(0 1)数字集合的交集的元素。采用复数形式的目的是对基因信息及基因文本进行全域定位,采用二进制数字或数据形式的目的是便于人工智能主体对之进行(广义的)处理。 8、去冗存要、去冗处要、去冗传要、去冗馈要,是由广义真实文本到基因文本(包括全域数码),以及由未知域到已知域再到目标域的收敛过程,涉及对知识信息数据的广义处理(即:输入、存储、处理、输出、传输、反馈)和狭义处理 。 9、协同智能,是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协同运行方式。协同智能主体是智能主体的一种进化形态。 10、基因文本元素,是构成基因文本组合的基本元素,如:图、文、数(含全域数码)、表、音、像等各个形式体系的基本元素。 11、全域定位,是指:基因文本元素在其所属的全域中都有特定的序位,所有因各个基因文本元素的时空变换而构成的基因文本组合(涉及已知域、目标域、未知域),在基因文本通式中都有各自相应的序位记录。 12、协同操作,是以量化转换界面(表),把指代已知域图、文、数、表、音、象,以及各语种、各物种和各学科的基因文本,用码和卡进行分解与组合,以库、网、端的形式,进行集中、分布、整合的处理,以便人机协同探索未知域。 13、基因文本组合,是构成广义真实文本的各种基因文本程序、结构、框架,它本身则由基因文本元素所构成,如:图、文、数、表、音、像等各个形式体系的不同层次的程序或结构及框架。 14、横断扫描,是利用全域转换界面,对广义真实文本中包含的基因文本,进行逐方面、逐阶段、逐层次、逐系统的全域扫描或有针对性的搜索。 15、分离与组合,是系统或用户利用全域转换界面,借助码和卡对广义真实文本中的基因文本,进行提取、剪接或重组的基本操作。 16、去冗存要,是指集小成独享基因文本或用户终端(可以是交换机、服务器、计算机乃至其它各种具体的个性化终端等等形式)从广义真实文本中提取基因文本并全域数码化的过程。 17、全域数码文本,是全域数码及全域数码组这一特殊的基因文本形式。 18、柔性加工,在此是指系统或用户借助基因文本对真实文本的随意加工。 19、文化基因通式,是由义、文、物、意四元素构成的融智概念体系的基因形式,其数学形式涉及:复数、四元数(特例)乃至其它多元数的相应形式。 20、人机优势互补,是指:一、人机两方面在知识信息数据处理领域的优势互补,如:推理、学习、顿悟、直觉、联想等人类智能的优势与计算、复制、共享、交换、复用等人工智能的优势的协同互补;二、人机两方面在载体载能形式变换领域的优势互补,如:生物载体的易变性等人类智能主体的特点与物理载体的机械性等人工智能主体的特点之间的协同互补。 21、自动测度(包括自动统计和自动计量),是指本发明对基因文本在全域中的序位记录(涉及复制、复用、共享、交换的数量)进行的自动计算。如:在整个网络中对某些全域数码组或基因文本组合的实际使用和交换数量的自动测量。 22、一劳永逸,是指只要复制一次就能多次复用。 23、短程捷径,是指一劳永逸地共享已知域多元基因文本。 24、默契通信,是指主体之间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交流在全域数码化网络以及出版物或终端中的体现,即:实部编号确定本真信息,虚部标号确定多元基因文本的类型,根据全域数码即可再现已知域多元基因文本及目标域真实文本。 25、一通百通,是指全域数码化基因文本一通百通,因为表示同一基因信息的多元基因文本实部编号一致,所以基因文本只要全域数码化就可以随时随地转换成为已知域多元基因文本的其它任何一种形式。 26、本发明的应用涉及电信网(以tel.表示)、广电网(以TV表示)、计算机网(以computer表示)、出版物网(以CPU,IC,CD-room or paper表示)。 http://www.systemscience.org/main/index.htm 系统工程之窗 论文专区(公开发表时间2000-12至2001-5):《一种知识信息数据处理方法及产品》 该发明已于2000年11月29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中国专利《发明公报》第16卷48期提前公开,申请号是 001093800 ,公开号是CN1274895A,全文20088字,六幅图解。 原创者、发明人兼著作权所有人:邹晓辉 注:2001年6月该发明专利荣获北京中国专利博览会金奖,同时,被誉为是创新程度最大的一项基本发明专利。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006 次阅读|0 个评论
癌从口入
热度 25 何裕民 2015-3-24 15:59
古希腊:横行的“螃蟹” 公元前约400年,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时代,就已有对癌症的描述。当时,人们把“癌”描述成“karkinos”(希腊语“螃蟹”的意思),这个词语很形象、生动。癌瘤向外扩散,横行霸道,如同张钳伸爪的螃蟹一样;癌瘤硬化的表面,就好像螃蟹硬邦邦的躯壳。后来这个字演变成拉丁文的“cancer”,用来形容癌肿的形态和生长方式。 其实,深入探究,希波克拉底时代的哲贤们之所以把癌症用螃蟹来做形象的比喻,也寓含着癌症的发生与吃螃蟹(泛指一切动物性食物)等有太多的关联。在早期简单联想思维的诱使下,人们发现螃蟹之类太肥美的食物吃得太多了,体表和体内就容易长出像“螃蟹”一样的肿块。从“karkinos”一词中,似乎可以寻觅出癌症与饮食,特别是与肥美的动物性食物摄入过多有着很大的关联。 “瘤”:留而不去 中国自古有文字记载以来,即有了对癌瘤的叙述。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瘤”字。“瘤”字的本意是留而不去。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籍《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大量癌瘤类疾病,并分别加以命名,如“症瘕”“积聚”“噎膈”“乳岩”等,总计有数十种之多。本意为:肿块,留而不去。 可以说,古人的造字有很深的寓意。中文的“癌”字最早出现于北宋1170年东轩居士著《卫济宝书》:“痈疽五发,一曰癌……” 南宋杨士瀛著《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卷22·癌》中记载了癌的症状:“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带青,由是簇头,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项或肩或臂,外证令人昏迷。” 古代中医将表面凹凸不平、质地坚硬如石的肿物(即较明确的恶性肿瘤)称为“岩”,例如“乳岩”(乳腺癌)。而古时“岩”字与象形字“嵒”(山上的石块)相通,后人再加上“疒”(“病”字偏旁),就成为“癌”了。 有趣的是,中西医学都从形态上把恶性肿瘤看作面目狰狞的病魔,这实在不能不佩服东西文化的相通之处。 “癌”字的解读 中国古代造字也很讲究,让我们后人感叹其造字的艺术。从分析癌的造字就可以知道癌症的发生原因与吃有关。 我们看,“癌”字有三个口,似乎提示我们:癌的发生与吃及饮食关系很大。我们常说“病从口入”。这三个口,似乎可以做出新的解读:第一个口,代表口腹之欲,吃多了东西;第二个口,代表喝错了,如饮酒过度,多喝了各种不健康饮品;第三个口,似乎意味着习惯不好,如抽烟太多等。因为我们吃了太多不健康的食物、饮酒过度,再加上吸烟等不良行为习惯,所以,就可能导致癌症高发。有个哲人曾说过,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中,有一半以上是因为错误认识而吃的。 可以说,因为饮食有问题,所以我们才会滋生出各种疾病(包括癌症)来。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3386 次阅读|26 个评论
期盼效应:心存企盼,会有相应结果
热度 25 何裕民 2015-3-12 16:21
“期待效应”,就是前面提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又称为“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传说故事的人物,他是一位雕刻师,精心雕刻了一位美丽姑娘,并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情感,希望雕像能够成活,上帝为其精诚所感,令雕塑姑娘获得了生命,最终成了他梦寐以求的情侣。意思是持之以恒的“期待”有时会产生正性回报(或结果),故有“期待效应”之说。 罗森塔尔 是美国上个世纪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他以心理教育实验方式证明:一旦人对自己(或别人对他)有一个希望或期盼时,就会按照那个标准来要求自己,并激发出自己的潜能,最后真的有可能成为自己或他人所希望的那样。也就是说, 罗森塔尔 以实验方式证明了“皮格马利翁/或期待效应”的客观存在。 俗语曰:你期望什么,坚持的话,就有可能得到什么!换句话说,你所得到的,不一定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相信事情会发生,往往事情真的会降临。同样,如果你相信事情会不断地受到阻力,阻力有时就会不断产生,你一直担心自己会复发转移,你就一定会比常理更容易复发转移。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唯心主义的!其实, 罗森塔尔 实验证明,它不是唯心的,而是自我激励或他人期盼,调动了当事人内在相应机能所致。故它可以是正性(产生积极后果,源自积极期盼),也可以是负性的(源自消级的暗示或期盼)。 河南许昌的一个老患者让我非常感慨。第一次求诊时是她的三四个子女一起“冲”到上海来找我的,告诉我,他们的妈妈很麻烦。原来他们母亲是左脚拇趾的恶疮,被确诊为恶性黑色素瘤,已经左腹股沟转移,同时伴有左边的乳腺癌,乳腺肿大得很厉害。 其实,老人病了很久,因不愿意麻烦子女,一直没说。直到最后伤口发炎发臭,疼痛厉害,子女们才知道。这时候,她既不能开刀,也不能做化疗、放疗。这下子女们可急坏了,匆匆赶到上海找我! 我记得那是2003年的事,那年的夏天特别热。他们找到我时,七嘴八舌,好几个人都哭了。当时,我只能说试试吧,先把中药用上去,希望对乳腺癌及全身情况有所控制,然后再做全身调整。 这个老太太有个愿望,想在美国念书的孙子能回来看望她一下。我让他们转告她,我们努力,她一定能再见孙子一面。据说老人回去后就天天惦记着此事,孙子真的9月份来看她了。然后说明年夏天要带女朋友一起回国,再来看奶奶,希望奶奶放心等着。当年冬天,我去郑州,子女们陪着她从许昌开车来郑州来看我,当时,总体情况明显好转,乳腺的肿块用中药后有所消减,脚上的恶疮也没再发展。 此后,我(包括我交子女们)就用同样的方式,每年给她强化新的希望,包括2004年看到孙子的女朋友,后来的看到孙子大学毕业,看到孙子继续深造,还想见到新的孙媳妇,还想抱重孙,直到2009年我们失去联系(2009年后,我很少再去郑州)。这期间,虽然她每次来见我时,总是哭哭泣泣的,但每次会有一个新的希望。这位淳朴的农村老人,就这样一直生活在希望及企盼当中。 希望,是使人坚定生活下去的支柱之一,有希望就有可能。心身医学中有一个理论:认为希望是作为“生命的最后通路”而存在的。意思是说:有希望,才能有康复的信念与活下去的信心!俗语说:“哀莫大于心死!”其实,临床上很多人的确不是死于疾病,不是死于癌症,而是死于失望或绝望。 这个案例让我认识到:若想给予癌症患者以支持,首先可以正性地利用“期盼效应”,要让他产生积极的企盼与希望,心存理想与等待!而千万不可随意地判断他的死期,让他绝望!因为,有希望就会有积极后果。因此,笔者特别反感医生随便给病人下判断:你还能够活多久、多久!有时候,给以消极暗示,无异于协同“杀人”。 负性期盼临床并不少见。我曾经有过三个乳腺癌患者,都是侵润性导管癌,分期都是Ⅱa~Ⅱb,她们曾经住在同一医院,手术化疗是同一组医生做的,年龄仅相差3~5岁。其中一位坚信自己已经康复,整天疯疯癫癫地在外游玩;一位听医生说起过这种类型癌症,复发率很高,十分笃信此医生判断,天天小心翼翼;还有一位则并无主见,和前一位在一起就阳光灿烂,和后一位在一起就阴雨绵绵!三位同样中医药治疗,对待我和中医药态度一样。但特别担心的那位,二年多后复发了一次,她说:你看,我没有说错吧!还有点先见之明之感。渡过难关后,她仍然坚信她会复发,认为其他两位你们也别高兴太早,一定会和她一样!结果,四年后,她转移到了骨头,又渡过了难关;不到二年,肝内又发现了…,这次,她没有再侥幸逃脱。其他两位依然无事。临终前,她们去看她,她百思不得其解!我命运怎么这么糟糕,偏偏是我,多次复发转移,我比你们谨慎小心得多了!药业吃得比你们认真,为什么偏偏是我…!她们转告我她临终想法时,也只能说她的命不好。我则认为:对她来说,自我负性的期盼,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她自己造成了如此被动的后果!而那位“阳光灿烂”的,已经十多年了,中西药也都停了三四年了!一切都很好,则是积极期盼的后果。 至少,在正性及负性期盼下,体内多方面机能状态是不一样的,就像一个积极阳光的人,更容易创造工作业绩和良好心身状态;一个怨天厌世的人,更容易陷入困境,并容易屡屡被疾病或病态给盯上一样。 人们还可以从“期盼效应”中得出这个启示:肯定、赞美和积极期待常具有超常能量,能改变个人的行为、思想及心身状态,激发其康复的潜能。患者得到别人(特别是他信任的医生)的积极肯定或赞扬后,会变得更有康复信心及信念,从而获得更积极向上的动力。相反,如果向对方传递了一种消极的意见,则会让他消极、无奈,甚至自暴自弃,向着更坏的结果发展。 这就是笔者临床更倾向于用肯定的语言,激励患者,指点康复方向;而不用消极或否定的语言及态度,对待患者的缘故所在。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2674 次阅读|25 个评论
《长征记》
Mech 2015-2-6 12:51
从去年就开始读《长征记》,主要是在地铁上或者等班车时看,偶尔也在班车上看,如果光线还可以而且不颠簸的话。 故事本身还是挺吸引人。一种万余人的希腊斯巴达人雇佣军,帮助波斯王子小居鲁士争夺王位,过关斩将,杀入波斯腹地。不料小居鲁士阵亡了,这队佣兵进退维谷。波斯王等假意宽大,谋杀了佣兵中的主要将军和部分队长,更让这支队伍群龙无首。这时,本来没有什么职务的色诺芬当选为军队领导人。带领这彪人马一路鏖战,同时也烧杀抢掠,总算还有八千多人最后回到希腊。又经历种种波折,色诺芬被解除了领导职务,还有部分人跟随他。然后就突然停止了。 该书的作者就是色诺芬。我最早知道色诺芬这个名字是在三十多年前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谈到苏格拉底时,说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其实只是柏拉图的代言人,与真正的苏格拉底没有关系。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中的人物更可信些。因为人们认为色诺芬是个将军,智商比较低,不至于有本事造假。罗素对此似有怀疑,说让觉得愚蠢的朋友转述自己的哲学还不如让聪明的对手。后来《回忆苏格拉底》也读过,确实没有柏拉图的对话录艰深。 我对《长征记》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情。其一,在许多生死关头,强敌环视,这些希腊职业军人还在辩论对策或选举指挥官。尽管如此,或许也可以说,正因为如此,这队人马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让我联想到战火和恐袭威胁下的以色列。其二,雇佣军的主体是斯巴达人,而当选指挥官的色诺芬是雅典人。雅典和斯巴达刚结束伯罗奔尼撒战争,是数十年的宿敌,虽然色诺芬一致站在斯巴达一边。除了如书中所写色诺芬能言善辩外,以中国传统的心思推测,色诺芬本身不是将军也不是队长,没有自己的队伍,大概也让人们比较放心。 古代地理知识基本为零,对那支希腊雇佣军的行军路线不甚了然。外国的人名、地名、族名、国名等也比较难记。因此总体上可以说无力求甚解。只是看看热闹,但也算好看了。 顺便一提,下一本路上的书准备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为我七月的佛罗伦萨之行准备些背景知识。只是这本书太厚太重,似乎有些不适合。因此纠结。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3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赵京——“自由社会秩序研究”摘评
热度 1 yurongming 2015-1-15 12:37
惠蒙中日美比较政策研究所赵京先生赠其大作,研读之下,颇有所得,愿摘录于下与大家一起分享。借此,对赵京先生表示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自由社会秩序研究》从哲学的层面对“国家”、“社会形态”内涵的形成进行了深入的追溯和解析。作品上溯到古希腊城邦共和国的建立、苏格拉底之死,通过对西方自古希腊柏拉图以来的哲学、历史、文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层层考证,揭开“国家”、“社会形态”的“神秘的面纱”,揭露了统治阶层愚弄百姓的种种伎俩、手段,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解答。 前 431 年时爆发了持续 27 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与希腊 - 波斯战争的单纯民族间战争不同,这一次战争是同一希腊种族之间的不同政治制度的战争。……与苏格拉底同时代经历过这场战争的修昔底德感悟到:只要人性依然相同,同样的惨祸将会不断发生;这场战争是用言语难以道尽的改变人类本性的典型教师,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历史记录《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 2 页) 简评:看看自古以来中国封建王朝的更替,这样的人性的丑恶何曾绝迹? “被以国家名义判处死刑的苏格拉底(公元前 469- 前 399 年)的罪名对今天生活的人们并不陌生:不承认国家认定的诸神而提倡新的鬼神,“颠覆国家政权”,同时,“毒害”青年的思想。” ( 2 页) 简评:一切愚弄百姓、压制公民言论的手段看来并非首创,而是早有渊源。 “巡视今日的堕落为(国家)权力的帮凶或货币资本的奴才的所谓“知性”阶层,更可清楚地认识到基于平民生活思考社会哲学的公理的性质与意义。” ( 2 页) 简评:屁股决定脑袋,诚为“真理”哉! “实际上只有比较平庸的人才喜欢支配他人,他们并不是喜欢为被支配者服务,而是喜欢享用‘支配职务’并为自己服务(理想国第一章第十九节)。” ( 4 页) 简评:可参看镭射戴“智商与情商”理论。 “罗马帝国衰落后( 529 年哥特人攻陷罗马城)后在君士坦丁堡编撰(篡)完成的《罗马法大全》中甚至列有至今所有现代法典中必须写进的关于个人权利的条款,如”任何人都不能因为思想而被判罪。” ( 13 页) 简评: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确实可从对待公民言论的宽容度完全展现出来。越是恶的政府,越怕言论的自由,因为皇帝的新装一戳就破! “除了民族危难关头(如抗战的中国),建国开拓之际(罗马、美国),爱国主义不能成为一个正常国家形态正义的精神生活。现代的由国家权力推行的爱国主义几乎成了‘爱君王主义’。” ( 18 页) 简评:道理很简单,爱国不能成为压制公民述求正当权利的借口,而这恰恰是很多所谓“爱国主义”的根本图谋! “个人通过改进社会制度的努力获得个人的解救,个人获得解救的基准就是是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人权就是神权。当人权在地球上获得普遍尊重、人类政治制度的最根本罪恶从地球上消亡的时候,天国也就来临了。” ( 44 页) 简评:人类的贪婪与残忍是造成地狱的根本缘由,愚弄百姓并践踏、剥夺他人的基本人权,并不能使自己变得更幸福、更满足,只要有一个人在你之上,你就还只是一个奴仆。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永远也不会获得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
个人分类: 读书杂感|1293 次阅读|2 个评论
对博文《 现代科学真的和希腊没什么关系 》的几个观点的商榷
热度 3 catchyou 2014-7-24 03:36
对博文《 现代科学真的和希腊没什么关系 》的几个观点的商榷 手机发帖,难免笔误,忘海涵。 1.关于对科学的影响不是靠数学或物理的几个公理的看法。 科学的基础是数学,数学的基础是哲学。近现代西方科学一致推崇早期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祖师爷,而这些人流传下来的作品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被人删改的事情,尤其一些死板的卫道士,中西方都是如此,比如古文经学派和今文经学派之争。但是,他们作品中对地理,气候等方面的论述,还有对远征,旅行记录等就不会出现那样的删改,因为那是硬知识,没有实地调查的改动只会让自己现行。 2.对古希腊的灭亡。 古希腊文明亡于哪个民族,并不会影响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因为它的文明成果被传承并且发展了。反观中华文明从未被灭亡,对现代文明的贡献却极小。真正的文明成果没有国界。 3.关于盎格鲁等名族。 希腊时代的盎格鲁等名族还是野蛮人一群,后来站在希腊先哲们的肩膀上才取得进步,这些盎格鲁等等人在相当久的时间里以能够读写拉丁文为荣耀。 4.如果在希腊文明的原始启发下产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那么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出现则是必然的。其实一次二次三次,以后的四次五次等都是为了便于描述历史的发展过程,关键要看发动机是什么。 5.中国阴阳五行八卦学说是致力于解释世界的东方哲学,正如哲学史上许多错误思想一样,其根本就是错误的。但是,由于儒家把《易经》列为经典,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无人敢去质疑,申辩,推就,不然会被视为大逆不道,轻者无法入仕,重则会被戴上帽子无法翻身甚至丢掉卿卿性命。 6.至于中医,我的观点是,部分是值得肯定的,但其中的经络,五行相生相克之类则是儒士们附会的。他们为了系统的解释这门他们自己眼中的科学,以高明的万能的《易》为基础,非常具体的 完善的 系统的 错误解释了医学。但 望闻问切 却是客观而又实在的。这种现象十分正常,正如道教根据阶级顺序安排自己的神仙排名一样,如同托勒密在神学基础上完成的日心说,都是在现有思想基础上强行嵌入附会的东西,现如今很多八卦风水仍然大行其道,让人愕然。 7.荀况先生是了不起的哲学家,可惜他老人家不如孔老大和孟老二那样被人崇拜,后人也没有去系统的 辩证的 逻辑 认识 征服和改造自然。 8.对墨家的评判,我完全同意赵老师的观点,墨家本来是最有希望发展为我中华的近代科学的哲学流派。 9.五四时期的青年的改革运动,并不是抱着不破不立的勉强态度进行的,而是强烈要求进步,在受尽屈辱的情况下,热切期望民族崛起的心态下进行的,并且对几千年的传统,尤其是儒家相关的传统,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就算当时有激烈的变动,是恨铁不成钢的,绝不是别有用心。至于当下,网上精英和五毛的帽子乱飞,谁又愿意仔细辩理呢? 10.最重要的一点是,批评是批评不坏一个民族的,批评永远不会阻碍进步。批评分善意批评和恶意中伤,前者利于进步,利于自省,可惜现在还是太少,而后者根本就是浮云。只要你想进步,批评再多也不会阻碍进步。这点,我想说,让那些歌功颂德消失吧,让对我们民族的批评来得更猛烈些吧! 以上是自己的一点点看法,希望能够和K网上众多老师交流,请大方指正。
个人分类: 观点评|915 次阅读|6 个评论
古希腊的先哲大体还是半传说中的人物
jiangming800403 2014-7-23 20:17
guoyanghuawu 2014-7-21 12:51 1500年中国领先论,是在农耕时代,那时的中国,就和文化大革命的人一样,崇拜王权,步调统一,人多力量大,当然GDP领先,没有自由,民主,人权的精神,就更谈不上契约和科技了,而工业革命恰好需要这些基本元素才能良性循环. -------------------------------------------------------------------------------------------------------------------------------------- 把自由、民主、人权、契约和科技追溯到古希腊就有点是笑话了。即使再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在亚瑟王的时代英格兰人也和文化大革命的中国人一样,崇拜王权,步调统一,人多力量大。 xianzhe 2014-7-23 14:05 按照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亚瑟王是虚构的。 博主回复(2014-7-23 17:57) : 实际上阿基米德、欧几里得与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的先哲与耶稣一样都是半传说中的人物。直到现在耶稣的生卒年月都搞不清楚,传说中的那些希腊先哲生于何地,葬于何处?
个人分类: 国际观察|1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亚瑟王的时代英格兰人也一样崇拜王权,步调统一,人多力量大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4-7-21 13:15
guoyanghuawu 2014-7-21 12:51 1500年中国领先论,是在农耕时代,那时的中国,就和文化大革命的人一样,崇拜王权,步调统一,人多力量大,当然GDP领先,没有自由,民主,人权的精神,就更谈不上契约和科技了,而工业革命恰好需要这些基本元素才能良性循环. -------------------------------------------------------------------------------------------------------------------------------------- 把自由、民主、人权、契约和科技追溯到古希腊就有点是笑话了。即使再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在亚瑟王的时代英格兰人也和文化大革命的中国人一样,崇拜王权,步调统一,人多力量大。
个人分类: 国际观察|1804 次阅读|2 个评论
何为科学?
热度 7 jiangming800403 2014-7-20 21:27
何为科学? 根据 王国强 ( 2014-7-20 20:40 )博主的论述 “科学,这个概念有不同的定义口径,最狭义的定义中,古代,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没有科学。最广义的定义中,则就是指知识体系,那么自古以来,各大文明就都有科学了。” 不管是名词概念还是形容词概念,科学大体可以定位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精致的理论模型只不过科学的外壳和表现形式,而不能等同于科学本身 我们谈论科学与民主问题时候,往往言必称希腊。当然随着航海与神庙建筑的发展,古代希腊的天文学、测量学、力学都有了长足发展,并涌现出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欧几里得等大科学家,最终形成了亚里士多德 - 托勒密的知识体系,但是希腊的航海与建筑,也是建立在腓尼基人和古代埃及人的基础上的。 亚里士多德 - 托勒密的知识体系也有很多主观猜想和臆断的成分,与现代实证科学相距甚远。亚里士多德 - 托勒密的知识体系的谬误是十六、十七世纪西方科技革命中主要阻碍因素。当然对。亚里士多德 - 托勒密的知识体系的扬弃也是西方科技革命的助产士,因此,也可以说没有古希腊也就不可能有现代科学。 实际上,中国天文学、数学、几何学的发展也很早。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也有《甘石星经》、《周髀算经》这样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这样的医学和本草书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正确认知,这些认知甚至一直沿用到今天。而至于《易经》则不仅仅是一种对规律的描述,而更近似于思辨了。虽然这些古代典籍里面都存在这样那样的谬误,但是亚里士多德 - 托勒密的知识体系也是真理和谬误并存。如果我们把科学的源头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古希腊(当然今有著名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多为假托,因为其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留下如此多的论著),那么我们也必须要承认《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的科学性。 古希腊的知识体系在历史上并未留下太深的痕迹,古希腊先后亡于马其顿与罗马。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也是一个充满眼泪的悲剧之城,来自亚洲的草原民族不断从多瑙河和博斯普鲁斯海峡方向威胁着君士坦丁堡。现代科学技术和希腊的爱琴文明真没有多少联系,现代科技和文明的发源地——西北欧的大西洋沿岸在希腊文明时期还是一片荒原。 而古代中国的弓弩、抛石机、攻城锤,乃至后来的火炮、火箭一直在不断发展,这里面当然要包括对数学、力学知识的正确认知。蒙古西征时,中原(汉地)的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也是蒙古军队强悍战斗力的重要来源。 把近现代中国科技与经济的落后归结为 2000 多年前的孔孟老庄显然是没有道理的。如果 16 世纪以来的欧洲人一直躺在亚里士多德 - 托勒密的知识体系上,真的不可能有三次科技与工业革命,而且欧洲不是接受了来自东方的十进制符号体系,而是一直采用那套繁杂的罗马式计数法,现代实证科学估计也真的无法诞生。 实际上,科学形成的两点认知逻辑和实证主义,古代中国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与古希腊还原论的认知逻辑不同,中国古代的认识逻辑更是一种系统集成论。中医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循环体系,也是一种逻辑架构和世界图景。而汗牛充栋的本草和农学典籍也都是实践(实证)结果的结晶。 虽然五行学说中有前科学甚至迷信的成分,但至少几千年来它可以正确的指导中医的医疗和养生,如果只接受从希腊到现代的西方知识体系 ,是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师的,在很多方面也多少如此。 实际上现代中医并排斥生理病理知识,只不过是某些激进论者因为现代生物学医学知识无法完全解释中医理论就认为中医不科学,甚至要取消中医,您以为谁的观点更科学。实际上中西医之争还是要看疗效,中医也承认在疾病的急性期西医治疗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只是某些西医中心论者根本不承认某些现代生理学无法解释的中医疗效,比如经络理论和针灸,尽管这些都是客观存在。 在 19 世纪以前东亚传统中华文明圈中的所有国家,都没有发展出科学思维,这是因为思维、历史文化的惰性。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以前,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尚没有取得压倒性的优势,东亚古国缺乏一种自我革新的动力,因为变革就意味着权力与利益的重新分配。 中医直到现在都还是属于前科学的知识形态,徐霞客游记很大程度上是文学而不是地质学、地理学专著。中国古典文明对认识客观世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始终没有突破宗教、迷信、技能等前科学形态,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认识论。中国古代哲学中仅墨学重视自然科学实践与辩证逻辑。 儒家诸子中只有荀子是比较重视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在《荀子》中,就有专门的《富国》、《强国》、《议兵》篇讲如何富国强兵的,又有专门的《解蔽》、《正名》篇讲认识论的,而《天论》篇是荀子的科学儒学,正是在这一篇中,荀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人类要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 墨学中绝,使我国的土壤里并没有产生出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每忆此,无不扼腕,没有经过科学哲学的启蒙, 500 年来中华文明开始走下坡路。 我们的精神家园应该有三 一是起自上古兴于春秋两年多年来延绵不绝的诸子百家思想。 诸子百家是我们优选的文化遗产。但应该抽象的继承、批判的继承。我们应该继承墨家的社会理念、道家的人生态度、法家的法制思想,更应该基础儒家的道德追求,也应该借鉴兵家、纵横家的谋略机智。 二是发轫于希腊罗马、繁荣于意大利、不列颠、法兰西,几百年来西学东渐的欧洲古典文化、科学与民主精神。 汉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是丰富多彩的,但可能正因为。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描述往往是定性的、模糊的、多变的,而缺乏科学认识论的定量、精确和严密的实证逻辑。因此,虽然战国百家争鸣中虽然从来不缺乏逻辑环环相扣的精彩对辩,但我国一直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逻辑学。逻辑学的缺失可能是制约我国文化从古典文明走向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因素。 三是当代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和 1840 年特别是 1898 、 1921 年以来无数志士仁人的革命传统。 但是 “ 打到孔家店 ” 清算了第一种精神, 20 世纪 50-70 年代的历次运动又把第二种精神冲得七零八落,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第三种精神也存在着危机。 当前的危机就是精神的危机、信仰的危机 但是儒学原教旨主义不是解决之道。中国传统文化关注于人类社会内部的关系与秩序。但是人与人矛盾背后还是人与物之间的矛盾 .............. 指导我们的应该还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只有基于此,只有经过吸收西方古典文明精髓,才能实现现代儒学的复兴。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535053.html
个人分类: 科研八卦|3410 次阅读|17 个评论
马尼萨的古希腊遗址
热度 1 Mech 2014-7-5 14:49
这是泛希腊年代的一座神庙,不知道祭祀的是哪位神祗。 遗址主要是些柱子,全貌见图 1 。有两根柱子似乎还完整,我所谓擎天两柱 ( 图 2) ,顶端的细节比罗马式柱子简洁 (图3) 。还有些比较矮的可能是折断的柱子 ( 图 4) 。有的出土物不知用途 ( 图 5) 。柱子之外,也有些发掘出的断壁残垣 ( 图 6) 。 图 1 遗址全貌 图 2 擎天两柱 图 3 柱顶细节 图 4 折断的柱子 图 5 未知的出土物 图 6 断壁残垣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4628 次阅读|3 个评论
钱学森之问的症结就在于:中国人普遍缺乏科学精神!
热度 7 lwg 2014-5-7 15:02
钱学森之问的症结就在于:中国人普遍缺乏科学精神! 虽然,“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一直提倡的科学态度,也是科学精神的精髓。这个精神的具体要求就是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是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在西方世界被广泛传播的理念。使得,西方世界,沿着通过对基本事实的确认,和在基本事实基础上的逻辑思辨、批判,形成了宏大的科学——技术体系;最终,逐渐超越了——古老中华文明那种,靠圣人顿悟,强力推广圣人之言、圣人思想,提升全民族文明水平的——发展道路。 西方科学理论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不怕批评,欢迎批评。每一个科学理论都具有“可证伪性”,接受理论批判和事实检验,在不断的冲击淘冶中进化、发展,越来越有力量。 中华文明对圣人之言,则要求不能怀疑、批判,要全盘接受。否则就是离经叛道,大逆不道!虽然,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绝大多数断言是正确的,对于普通人而言,不问理由、照着做,全社会因此可以有较高的效率,使得早期中华文明程度远远超过西方文明程度。但是,这种不问理由,照搬照办的思维习惯,圣人之言拒绝他人批判的社会环境,使得,圣人没想到、或者想错了的东西,难以被发现、剔除。新思想只要真的具有创新性,背离了圣人之言,就会被毫无理由地拒绝。使得,终于有一天,在强大的西方文明面前,很多中国人失去了自己的自信心!不是学习西方文明最基本的科学精神;而是将西方现有的科学理论知识,看成了新的“圣人之言”,批判不得! 在一个逐渐脱离保守农耕文明发展阶段的中国社会,多数人,唯上、唯书,仍然是最好的选择,可以给自己带来最多的实惠。从社会整体看,这样的人比较多,也比较容易贯彻领导意志,实现领导人的政治抱负,是有其合理性的。 但是,在中国的科学家群体中,我们必须提倡科学精神,才可能更好更快的学术思想发展和进步。任何将现有的科学理论观点看作圣人之言,都不敢碰、不敢批判;也不许别人去碰、去批判是不利于科学进步的。包括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内,正是在允许碰、允许批判的情况下,经历无数次碰撞、批判而不倒,才赢得如今尊崇地位的。 科学定律不是泥捏的,允许碰撞、批判才使它更加坚固。因此,挑战一条科学定律的难度是巨大的。我发起挑战热力学第二定律成功的可能性很低。但是,由牛顿力学常识出发,理性的思辨,使我不得不走上挑战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歧途”。我迫切期望有人可以提出具体的理由,引导我走向“正轨”。 在我发起“一场关于挑战热力学第二定律方案的辩论”后,令我十分惊讶的是:竟然有个别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也缺乏最起码的科学精神。在他们心中,热力学第二定律,不是一个科学观点,而是,“圣人之言”。这使我感到非常悲哀! 从个别科学家的反响,我似乎明白了钱学森之问的答案。
2215 次阅读|14 个评论
西方科学家用“圣经体”科技论文,大规模打造传播古希腊伪史
热度 3 coltec11 2014-2-19 06:30
“社会学理工化”是为了让每个社会结构(甚至每个生物个体)的每个思维活动、言行动作,做到量化处理, 不仅降低社会程序的时耗、能耗、获得功能种类数量更多, 且能够提高社会整体性、秩序性、结构性、功能性的学科。 “社会学理工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社会程序链网”,囊括了所有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的几乎所有领域; 自然程序、社会程序(信息处理程序、产业程序、管理程序、认知改造程序、免疫防御程序等) 社会程序链网是一个尊重事理(结构、功能)逻辑、数理逻辑, 具有历史延续性、可见、可比、可控、可验证、可重复性的结构。 研究社会学理工化、物联网社会管理系统时,需要接触多个学科的内容, 包括医学、生物、社会学中的政治 / 历史 / 经济、数理化等基础学科、信息等多个领域, 需要把这些领域总结的规律,与意识载体的程序链网结构功能规律,比较对照,相互验证错误、不足。 在社会、经济、政治、历史,甚至物理等几乎每个领域, 对现阶段流行的现象 描述 记录,规律总结,理论, 若按照程序链网的基本分析方法,都发现很多解释不清楚的地方。 如,西方历史的古希腊、古罗马描述的历史情节,当时的社会人群结构、社会管理程序, 与今天西方社会人群结构、管理程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结构、功能矛盾 -------- 西方社会人群结构、管理程序的进化过程,是逆向发展的! 当我们反反复复验证自己总结的社会程序链网规律后,并没有发现太大缺陷, 但却发现西方社会人群结构,管理程序古今之间 这么大的矛盾,不是简单用“研究错误”就能清楚解释的, 而西方历史描述的古代西方社会程序链网背后,原来存在着一个 更大的、更令人瞠目结舌的 程序链网, 它涉及到一个大规模的历史造假过程。 越来越多的证据验证了我们的假设,网络上的古希腊伪史揭露的文章越来越多,提供了系统的证据。 没错,西方自 15 世纪后,的确存在着一个由西方多个国家参与,多个科技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士组织的,跨学科,社会化、大规模的历史伪造过程。 这些过程的重复性,让西方的历史造假,可以被称为“造假程序”。 至今被西方各界广泛复制拷贝执行,也可以称为”造假文化“ (一条操作程序,被社会成员广泛复制拷贝执行,就称为”文化“,如”摇滚“”喝茶“等)。 西方自殖民时代就开始大规模伪造历史,日积月累,伪造历史的造假操作程序,至今仍旧在西方社会,甚至全世界大规模被拷贝复制。 就连我们中国学者,在不知不觉中执行的研究程序,最终功能也是在帮西方传播伪造历史,中国学者也成为西方伪造历史的帮凶。 普及西方独有的《圣经体》宗教文学、政治文学、科技论文写作方式,也是一种很好的纠错方法。 看清楚中国学者是怎样成为西方伪史打造传播的帮凶的(找准程序)。 -------------------------------------------------------------------------------------------------    圣经体 = 半虚假文学体裁(故事情节局部于情于理,系统看是假的) “ 圣经体宗教文学 ” 最大的特征是,只强调局部逻辑,不强调系统逻辑。   古希腊伪史,试图把每个故事人物、时间交代得非常清楚,看起来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一个都不少、很有逻辑性的样子;   但如同圣经故事,对上帝耶稣之间关系,耶稣母亲无性繁殖,耶稣上天落地等事件,虽然对其起因、经过、结果描述非常清楚、局部视觉逻辑很强;但局部逻辑再清晰,再 “ 于情于理 ” ,在系统层面,圣经就是一部没有可验证性的宗教故事。   最近的两届国际气候大会,第一届有 400 多个西方气象学家参与数据造假,打造 “ 气候变暖 ” 的水晶球虚幻;第二届,又有 5000 多封西方科学家的电子邮件,被曝光,这些邮件反应的是这些西方科学家们,是如何相互联系组织,顽固地坚持要去打造 “ 气候变暖 ” 的水晶球虚幻的 ( 水晶球:巫婆玩水晶球,组织虚幻视觉声觉材料,编撰虚幻故事、虚构逻辑,目的是制造爱恨情仇,为实现自己的目的,操控人的思维 ) 。 西方科学家一直就是给十字军巫婆/传教士打造 “ 水晶球魔法 ” ,迷惑人类,对人类进行操控统治的得力助手。 为了证明上帝、耶稣的存在,西方专业的建筑家、雕刻家、美术家、文学家、史学家、音乐家等专业人士,在长达上千年的时间里,一直亲密合作、孜孜不倦地工作;为了证明“古希腊、古罗马”的存在,除了上面的专业人士,近代才出现的化学家、能够操控各种声光电器具,打造各种声光电效果的现代科技专业人士 也是全力参与。(造假程序)   西方科学家大规模参与 “ 古希腊伪史 ” 的打造传播,也是可以验证的。   西方科学家的论文,属于一种《圣经体》论文   圣经体 = 半虚假(故事情节局部于情于理,系统看是假的)   它们在自己的论文中,故意把 “ 古希腊 ” 作为论文引证,   让 “ 古希腊伪史 ” 中的人物,成为很多现代学科、现代理论的“鼻祖”,   很多近代、现代才总结出来的规律,它们说成是 “ 自古希腊时期就存在 ” 的认知,   它们故意让自己的论文包含一部分古希腊伪史虚构信息,一部分是自己实验的真实结果。   西方科技信息传播链网,对这样的 “ 半虚假论文 ” 一概放行,   别国的科学家不得不引用这些半虚假论文,   让 “ 古希腊 ”“ 古罗马 ” 虚假信息一传十十传百,在全世界普及。   西方科技信息传递链网,是 “ 古希腊 ”“ 古罗马 ” 虚假信息的始作俑者、核心功能结构。 ( 信息传播链网 = 科技数据库、文献、期刊,报刊、杂志、学术会、电视媒体、网络论坛等)   中国科技信息传递链网上的科学家们,全世界非西方国家的科学家们,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阵线: “ 拒绝引用 ” 半虚假 ( 圣经体 ) 西方科技论文。   这需要中国科技传递链网,及所有民间官方的信息传播链网,   都设计一套信息验证方案,   拒绝所有引用古希腊、古罗马词条的论文、新闻、杂谈。 全世界其他国家,在自己的信息传递链网上,也应该设计这样的信息验证步骤。 各行各业的学者、专家们,也不要一味追求自己文章的视觉丰富感,或者为提高自己文章的说服力,故意去引用、抬高没有验证、虚假的古希腊伪史、伪造人物、伪造理论。 需知,科技工作者若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抬高自己,去参与西方伪史的传播,未来社会将花大量时间经历,来纠正你参与打造的错误,降低人类社会发展的效率、速率,甚至对未来人类社会进行“智商逆向引导”。 作为一个科研学者,你是在反人类发展,是在祸害人类。   另外,我们国内的普通老百姓,就要自发自觉地做好 “ 信息传播链网 ” 上的信息验证,   大家请自觉去维护我们的网络百科,把所有关于 “ 古希腊文化 ”“ 古罗马 ” 的词条彻底地纠偏 。   我们可以保留西方巫婆/传教士传播的 “ 古希腊伪史 ” 虚假信息,   一方面,这些信息中的科技、文化、历史、制度等软性智慧,不代表 “ 西方创造了什么 ” ,但代表了当时的 “ 全人类创造了什么 ” ;这些记录是可以作为一种资料,来还原真实的人类智慧发展史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古希腊伪史中的人物、事件,做时空定位,顺序还原。   另一方面,我们让大家知道这群西方巫婆/传教士是怎样用《圣经体裁》,来构建虚假逻辑,事物发生发展过程,来对全世界进行智商逆向引导的。 -------------------------------------------------------------------------------------   按照程序链网的基本原则:”事物结构与事物发生发展的程序,有对应性“,社会程序链网是有历史延续性的,有什么样的结构,才会产生相应的社会程序,有对应的社会程序才能产生对应的社会结构。任何结构、程序都不可能从天而降。 圣经故事、古希腊中的结构/人物,程序/事件,总是存在”从天而降“的现象。   “ 圣经体宗教文学 ” 最大的特征是,只强调局部逻辑,不强调系统逻辑。      古希腊伪史,试图把每个故事人物、时间交代得非常清楚,看起来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一个都不少的样子;   但如同圣经故事,对上帝耶稣之间关系,耶稣母亲无性繁殖,耶稣上天落地等事件,虽然对其起因、经过、结果描述非常清楚;但局部逻辑再清晰,再 “ 于情于理 ” ,在系统层面,圣经就是一部没有逻辑可验证的宗教故事。   普及西方独有的《圣经体》宗教文学、政治文学、科技论文写作方式,也是一种很好的纠错方法。 西方社会存在的社会人群结构,重复性执行的 社会程序, 足以证明西方仍旧处于”宗教部落神权信仰打造阶段“, 西方至今很多人仍旧延续这样一个事物是非判断标准:”真相不存在,只要你信仰,它就是真相,不信仰,它就不是真相“, 这是一种典型的宗教部落思维方式。 也就是说,即便有现代技术的修饰,西方社会人群本质(人群结构 + 社会程序),还是个宗教部落社会。 另外: 总统选举 = 部落酋长选举 总统组阁 = 部落酋长组阁 西方民主 = 部落选举/组阁程序 + 山寨的中国科举制 中国科举制度 = ”逐级培养筛选、一一对比淘汰“的社会能力智慧培养、挑选、使用程序 = 公务员制度 + 中高考制度 + 技能职称评定 + 体育竞赛 + 科研程序中的比较对照程序 在全世界普及度最高的,使用度最广的是中国”科举制“,而不是”西方民主“;支撑起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是中国科举制度。
2796 次阅读|2 个评论
古希腊植物学之父:Theophrastus
热度 4 IrisXTBG1 2013-7-15 17:28
提到植物学的历史,人们首先想到不是林奈(Linnaeus ),也至少是雷(John Ray ),更早的则是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 ),却很少提到最古老的古希腊学者泰奥弗拉斯特(Theophrastus, 371-286 BC)( 下文简称泰奥)。事实上,泰奥早在老普林尼写《博物志》( Naturalis Historia )前300 年就已经完成了两部植物学著作,为后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被誉为“植物学之父”,在西西里的巴勒莫植物园(Orto botanico di Palermo )至今还树立着他的雕像。 一、泰奥弗拉斯特其人 泰奥出生在希腊莱斯沃斯岛(Lesbos )的埃雷索斯(Eresos ),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跟随他多年,在他死后接管亚里士多德创建的吕克昂(Lyceum )学院长达35 年,教授学生多达2000 人(M. Lahanas )。泰奥涉足甚广,从植物、风、天气等自然主题,到逻辑和形而上学,到修辞学和诗歌,再到政治和伦理;让他最为人所知的是他那本难以归类的小册子《性格》( Characters ),描述了奉承、迷信、粗俗、小气、无耻、胆小等30 种不同的性格(J.Rusten I. C. Cunningham ,2002 )。在公元前347-344 年间,泰奥和亚里士多德在阿索斯(Assos )和斯塔吉拉(Stagira )游历和工作,亚里士多德更关注于动物,他也是在这个时期完成他的动物著作(RogerFrench, 1994) ,而泰奥的研究重点在植物上。据传,泰奥还有一个植物园,不过这个植物园的大小、植物种类和植物园存在的年代没有任何记录保留下来(Peter von Sengbusch ,DB/OL )。泰奥有两部存留下来的植物学著作——《植物研究》( De historia plantarum ) 和《植物的原因》( De causis plantarum ),这也是他有“植物学之父”称号的直接根源。 二、 古希腊植物学的集大成者 古希腊人们对植物的关注主要源于植物的经济用途和药用价值。在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 )看来,植物和动物一样是有灵(soul )的,它们具有理智(reason )和知觉(sense )。亚里士多德的动物研究人人皆知,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其实也研究过植物,他存留下来的著作中也多次提到植物。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是可以分类的,从无生命物质到动物存在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而植物就处于这个变化的中间阶段,他也相信植物可以转变成动物。生命就是可以思考、具有感觉、可以移动和生长的事物,他将摄入养分(植物通过根吸收)和生长紧密联系起来。亚里士多德发现,与动物不同的是,植物是两性的,雌雄同体(Peter von Sengbusch ,DB/OL )。 泰奥的两部植物学著作,首次系统地描述和介绍了植物,他是希腊和中世纪时期对植物学贡献最大的学者(Wiki )。《植物研究》( Dehistoria plantarum )有两种英文译法—— History of Plants 或 Enquiry into Plants , 主要涉及描述性的内容(见附录)。《植物的原因》( De causisplantarum )常被译成 About The Reasons of Vegetable Growth 或 On the Causes of Plants ,偏重植物生理部分(见附录)。他的植物学调查也是集体力量,就像亚里斯多德的动物调查,在调查过程中经验主义的自然观察传统保存下来。 描述和分类:在泰奥的书里,他常常用比较随意的方式提及各种植物,所以很难把书中的植物一一鉴定出来。因为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印度、波斯、叙利亚、埃及和利比亚等,泰奥得以从亚历山大的随从们那里得到一些异域的植物信息,但这些游历故事总是不太可靠(Peter von Sengbusch ,DB/OL )。尽管如此,泰奥还是在书中描述和分类了500 多种植物,其中包括分布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的各种植物,他将植物分成乔木、灌木、底层灌木和草本。泰奥还提出了描述植物生物结构的科学术语,区分了植物的内部组织和外部器官,系统描述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以及木材的特点等(M. Lahanas , Peter von Sengbusch ,DB/OL) 。 生长和繁殖:泰奥观察到了有花瓣和无花瓣两种花的区别,首次明确了植物的有性繁殖,甚至提供了如何为枣椰树(date palm )进行人工授粉的方法。记载了有些植物和树木可以从种子、根、枝干、裂开的木头、从植物体上截下的小段等多种方式生长起来(M. Lahanas, DB/OL) 。泰奥区分了人工栽培和自然生长,但没有发现种子繁殖和扦插之间的区别,而栽培植物需要人工方法如压条、扦插和嫁接等方式来保持植物的优良性状,因为在泰奥看来植物靠种子繁殖会发生退化(Roger French, 1994) 。 用途:泰奥在书中提了很多种植物的用途,这些植物分布于希腊、小亚细亚和地中海东部的一些地区,有的甚至是其他遥远的国度。其中最重要的用途就是果实为人类提供食物,这点在他看来是植物除了繁衍自身之外的另一个最重要的价值,也是植物栽培的动因,植物的药用价值也非常重要。繁衍种子和食用果实这两个目的常常冲突,一是时间上前者取决于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条件,而后者取决于人们的需要(果实可食时种子未必成熟并可以发育);二是大小上,种子较大可能意味着果实小而硬且味道不好(Roger French, 1994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用途,如他写到了一种生在海边的百合科球茎植物( bolbos ho eriophoros ),带有羊毛状的纤维,可以用来做毛毡鞋和其他衣服,经后人鉴定可能是一种百合科植物( Scilla hyacinthoides )的初生木质部(A. Witztum and M. Negbi, 1991 )。 栽培:野生和栽培植物除了它们的名字一样外,其实是两种植物。栽培植物通常远离其野生种的原始生境,在本质上是外来植物。它们在原生境具有完整的性状,有使其成为自身的本质特征,离开原始生境后不再有同样的生长环境,如果不借助人力,它们就会因为环境的改变发生“不自然”的退化,而栽培可以保持外来植物原本的完整性状,从这个意义上泰奥觉得栽培是自然的而不是人工的。而且,野生植物虽然比栽培植物更强壮,开花和结实都更多,但成熟的却很少,人的干预可以改善植物的果实性状。当然栽培的时候要根据植物本来的生长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和营养环境等)为它们提供生长所需。需要说明的是,栽培未必适合于所有植物,有的植物很难栽培,尤其是药用植物,可能会因为栽培失去药性(Roger French, 1994) 。同时,泰奥告诉人们栽培植物的时候要选择适宜的土壤和种植间距;灌溉,选择肥料的种类和施肥的频率,松土,除草。他告诫道:植物之间的间距太小会导致营养的短缺,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植物种在藤本之间时要避免土壤湿度太大(Peter von Sengbusch ,DB/OL )。 合作与竞争:泰奥认为动植物之间的竞争比合作更普遍,在同一个生境中相互毗邻的植物会争夺阳光和营养物质。他也强调合作关系,动物和植物之间如橡树和松鸡,前者提供食物后者为其传播种子,槲寄生植物的种子则需要通过鸟的消化道才能发芽;植物之间也存在合作,主要的例子就是攀援植物和被攀援植物(Roger French, 1994) 。 其他:泰勒还意识到了人为因素导致的气候变化,并因此也改变植物。他认为湿润的空气密度要高于干燥的空气(这种说法在现在看来是错的),空气湿润时地表的温度比空气干燥时更不容易变冷。对此,他列举了几个例子,如塞萨利(Thessaly )的拉里萨(Larissa ),在水被大量消耗之后气候变得更加寒冷,树木容易受冻,橄榄树没有以前高大美丽(J. Neumann, 1985 )。泰奥也记载了人为或自然的原因引起的植物疾病和死亡,提到了小麦、大麦、豌豆和黄豆的锈病;区别果实外皮的成熟与果实本身和种子的成熟,果实成熟使植物成为食物来源,而种子成熟对物种的保存甚为重要,这两者有时是矛盾的(Roger French, 1994) 。 三、 对老师的继承和批判 对于泰奥的两本植物学著作,其名字会让人立刻与亚里士多德关于动物的两本著作《动物志》( Historia Animalium )和《论动物的器官》( De Partibus Animalium )对应起来。泰奥一直受到老师的影响,他与老师一样提倡观察、采集和分类等方法。不管是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学还是泰奥的植物学研究,都是吕克昂学院共同努力的结果。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学研究相当广泛,其著作中提到了500 多种不同的动物,他的资料来源范围也很广,泰奥在这点上和老师也是一样的。 泰奥希望能像老师找到动物的本质特征一样,弄清植物的各部分和植物的本质特征,以及植物的生命是如何开始和发展。但泰奥发现自己很难套用《动物志》的模式,主要原因在于植物和动物的差别:植物的器官如花和种子都是短暂的,年年更新,而动物的器官则意味着存在了就是永远存在的。植物的器官不像嘴巴和胃是每个动物都有的器官,植物的某些器官在不同的植物上保留的时间不一样,排列方式和形状也各异,如根据是否落叶和叶子的形态就可以区分一些植物,按照叶子的形态可以分成完全叶、分裂叶、肉质叶和齿缘叶等,以此可区别橡树、杜松和芦荟等。在这种情况下,泰奥和老师的观念明显不一致,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种子、精子或者胚胎结构这些可以孕育成新生命的事物因为其短暂性并不是动物的器官;但对泰奥来说,植物体每年更新的花和果实确实植物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它们为人类提供了食物,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得以繁衍(Roger French, 1994) 。 泰奥并采用老师动物分类和排序的方法,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泰奥不认同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亚里士多德研究动物的主要动机是解释原因,特别是形式因和目的因,而不是描述,他坚持认为生物界有一种理性涉及的因素,泰奥批评了目的因理论(G.E.R Lloyd 著,孙小淳译,2004 )。虽然泰奥和亚里士多德一样认为自然界不做徒劳的事情,植物的目的之一就是产生能够繁殖的种子,这点与亚里士多德对动物的繁殖以达到物种生生不息的目的类似,但植物还有个很重要的目的是为人类提供食物(主要以果实的形式)。泰奥的兴趣点不是在因果论和繁殖上,而是在植物本身的特点上。对于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泰奥认为很多时候很难为所有的事物找到目的因,而且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为其相互行为提供解释,并不需要目的因来解释。有些变化本身仅仅是现象,并非暗含目的,太阳和季节的变化是很多事物尤其是动植物的原因,但它们也是运动的原因,不是运动的目的。运动的起源是一切自然变化的根基,也是亚里士多德自然观的源泉,但这对泰奥来说根本不算个问题,动物自身、宇宙本来就一直在运动,运动本身就是种生命形式(Roger French, 1994) 。 泰奥的植物学成就对于古代植物学的起源和发展举足轻重,他的两本著作已经翻译成英文,得到了植物学史、古希腊科学和博物学等研究人员的重视。但在中国,除了简单提及他的名字外,还很少有人关注这位植物学之父。他对植物学的贡献和影响、研究的方法和思想都值得进一步挖掘。 附录(译自 Peter von Sengbusch ): 《植物研究》包括 9 卷: 1. 第一卷,植物解剖学:花、柔荑花序、叶子、果实、树液、纤维、心材; a) 树干:不同树种树干的高度、强度、组成、分层、树皮碎片( flake ); b) 内部结构:肉质 或木质,瘤( knot )和刺; c) 根:无数的须根或单一的主根,深根或浅根,有粗糙度和强度之分,经常生根或很少生根( with frequent or rarerooting ),很多栽培植物根变得更粗大(如萝卜),气生根(如印度的榕树)。 d) 叶:叶子的形状、着生的方向和部位、结构和组成等多种多样。 e) 种子:要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下才能发芽;有外壳,壳内有单颗或多颗种子。有的种子外有果肉包裹,有的是蒴果,有的只有薄薄的表皮(如小麦和粟),有的是卵状球形的蒴果如罂粟。 f) 花:小而简单(如桑树)或叶状;有的只有单色花瓣,有的具不同色的花瓣和萼片;大多植物开花时结构单一,略带白色,但石榴树和各种扁桃树除外;有的花不育。 g) 植物可以从种子、根、长匐茎( runners )、枝条( branches )、小枝( sprigs )发育生长,有的甚至可以从锯成圆盘的树干上长出来。泰奥认为人工用种子培栽培的树会受到损伤,并且容易被野生种同化,而野生的树种则不会发生这种改变,可以保持其物种性。随着种子保存的时间增加,发芽率会降低,一般情况下放到第四年的时候就不能没有发育能力了,豌豆和黄豆放的时间可以更长一些。栽培植物容易大量染病,但野生植物就不会。植物分为树木、灌木、多年草本和草本。 2. 木本植物,包括第二卷到第五卷书 a) 第二卷:驯化植物及其栽培。 b) 第三卷:野生植物。 c) 第四卷:境外树木和灌木,及其寿命和疾病。 d) 第五卷:木材的特点和处理方法;繁殖和传播的自然方式;用棕榈树的雄花花序给雌花进行人工授粉;种子散布方式(雨水、洪水和鸟类)。 3. 第六卷,多年生草卷:野生种,区别有刺和无刺的种,野生和驯化的种(其包括观赏植物)。 4. 第七卷,蔬菜及其栽培:野生植物;田间作为蔬菜的植物;草本。 5. 第八卷,谷类:直立谷物,豌豆,黄豆(也被当成谷类)。 6. 第九卷,树液和药物 《植物的原因》包括六卷书: 1. 植物不同形成方式的概述;植物的繁殖和生长。植物通过种子或借助其他植物的某个部位发育,有的植物只能通过其中某一种方式,有的植物可以通过几种方式。嫁接和芽接。 区别果实外皮的成熟与果实本身和种子的成熟,果实成熟使植物成为食物来源,而种子成熟对物种的保存甚为重要,这两者有时是矛盾的。 2. 自然之力引起的环境变化(主要指灾难 - 译注),会让植物尤其是树木遭到破坏。 a) 气象学和地理学 b) 树木在缺少阳光和风的密林里长得弱小 c) 一种植物对另一种植物的影响:临近植物的益处和害处 d) 叶子和花等部位在一年或一天中某些时候的运动 3. 植物栽培引起的必然变化。树木种植:选择适宜的土壤和间距;灌溉后整理树根??( trimming of theroots after watering ),肥料的选择,施肥的频率,松土,除草。植物之间的间距太小会导致营养的短缺,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植物种在葡萄藤之间时要避免土壤湿度太大。谷类:疾病,小麦、大麦、豌豆和黄豆的锈病。适宜的种植时间很重要。 4. 谷类植物的起源和传播 5. 人工和非自然影响;疾病和死亡 6. 植物的气味和味道 参考文献 A. Witztum and M.Negbi, 1991. Primary Xylem of Scilla hyacinthoides ( Liliaceae )— the wool-bearingbulb of Theophrastus . Economic Botany , 45(1): 97-102 G.E.R Lloyd 著,孙小淳译, 2004. 早期希腊科学: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 .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12-120 J. Neumann, 1985.Climactic change as a topic in the classical Greek and Roman literature . ClimacticChange 7(1985): 441-454 J. Rusten and I. C.Cunningham. Characters Mimes Mime Fragments .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5-143. M. Lahanas, Theophrastus of Eresos : Father of Botanyand Ecology . http://www.mlahanas.de/Greeks/Theophrast.htm Peter von Sengbusch , Botany: The History of aScience (First Scientific Descriptions) . http://www.biologie.uni-hamburg.de/b-online/e01/01a.htm Roger French, 1994. Ancient Natural History .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 69-92 Wiki. Theophrastus .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ophrastus ps:这是来P大第一个学期写的期中作业,课程是吴国盛老师的《科学史原著导读》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6580 次阅读|3 个评论
古希腊著名的一元论哲学家之一——泰勒斯
热度 1 liander 2013-6-2 14:31
认识自然有两条途径,一种是哲学的思辨,一种是科学的观察,哲学可以为科学提出原理,指导科学发展的方向,科学可以验证这些原理并为新原理的提出提供依据。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我之所以在这里重提这些哲学家,是因为这些哲学家的思想里包含着真理。 泰勒斯,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也称爱奥尼亚学派)的创始人。希腊七贤之一,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有记载有名字留下来的思想家。“科学和哲学之祖”,泰勒斯是古希腊及西方第一个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泰勒斯的学生有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等。 泰勒斯(希腊语:Θαλῆς ὁ Μιλήσιος,约前624年-约前546年),又译为泰利斯,公元前7至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古希腊七贤之首,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有名字留下来的哲学家。 泰勒斯出生于希腊繁荣的港口城市米利都,据说曾游历埃及,跟当地祭师学习,曾利用日影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准确地预测了一次日蚀,数学上的泰勒斯定理以他命名。他对天文学亦有研究,确认了小熊座,被指出其有助于航海事业。同时,他是首个希腊人将一年的长度修定为365日。他亦曾估量太阳及月球的大小。 泰勒斯试图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他提出了水的本原说,即“万物源于水”,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什么是万物本原”这个哲学问题的人。 泰勒斯首创理性主义精神、唯物主义传统和普遍性原则,是理性主义的开端,被称为“哲学史上第一人”。他是个多神论者,认为世间充斥神灵。泰勒斯对希腊哲学产生重要的影响,阿那克西曼德据说是他的学生,传说毕达哥拉斯早年也拜访过泰勒斯,并听从了他的劝告,前往埃及做研究。 人物生平 泰勒斯生于米利都,他的家庭属于奴隶主贵族阶级,据说他有希伯来人(Hebrews)或犹太人(Jew)腓尼基人等人种血统,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泰勒斯是古希腊最早的、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和科学家。他招收学生,建立了学园,创立了米利都学派。他不仅是当时自发唯物主义的代表,同时也是较早的科学启蒙者。 爱奥尼亚包括小亚细亚(今属土耳其)西岸中部和爱琴海中部诸岛,公元前1200年到1000年间,希腊部落爱奥尼亚人迁移到此,因此而得名。在那里,商人的统治代替了氏族贵族政治。而商人所具有的强烈活动性,为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希腊既没有特殊的祭司阶层,也没有必须遵循的教条,这非常有助于科学和哲学与宗教分离开来。 米利都是地中海东岸小亚细亚地区的希腊城邦,位于门德雷斯河口,地居东西方往来的交通要冲,是手工业、航海业和文化的中心。它比希腊其他地区更容易吸收巴比伦、埃及等东方古国累积下来的经验和文化。 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整个社会还处于愚昧落后的状态,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是理解不了的。但是,泰勒斯却总想着探讨自然中的真理。因为他懂得天文和数学,又是人类历史上比较早的科学家,所以,人们称他为“科学之祖”。 泰勒斯早年也是一个商人,曾到过不少东方国家,学习了古巴比仑观测日食月食和测算海上船只距离等知识,了解到英赫·希敦斯基(希伯来人(Hebrews)或犹太人(Jew)、腓尼基人人种血统。)探讨万物组成的原始思想,知道了埃及土地丈量的方法和规则等。他还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那里学习了数学和天文学知识。以后,他从事政治和工程活动,并研究数学和天文学,晚年转向哲学,他几乎涉猎了当时人类的全部思想和活动领域,获得崇高的声誉,被尊为“希腊七贤之首”,实际上七贤之中,只有他够得上是一个渊博的学者。 天文学方面的贡献 在天文学方面,泰勒斯作了很多研究,他对太阳的直径进行了测量和计算,结果他宣布太阳的直径约为日道的七百二十分之一。这个数字与当今所测得的太阳直径相差很小。他在计算后得知,按照小熊星航行比按大熊星航行要准确得多,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那些航海的人。通过对日月星辰的观察和研究,他确定了三百六十五天为一年,在当时没有任何天文观察设备的情况下,作出这样的发现是很了不起的。在天文学领域,他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就是正确的解释了日食的原因,并曾预测了一次日食。不过人们更为关心的是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泰勒斯是怎样预知日食的呢? 后人做过种种推测和考证,一般认为是应用了迦勒底人发现的沙罗周期。一个沙罗周期等于223个朔望月,即6585.321124日或18年零11日(若其间有5年闰年则是18年零10日)。日月运行是有周期性的,日月食也有周期。日食一定发生在朔日,假如某个朔日有日食,18年11日之后也是朔日,而日月又大致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因此很有可能发生类似的现象。不过一个周期之后,日月位置只是近似相同,所以能看见日食的地点和日食的景象都可能有所变化甚至根本不发生日食。泰勒斯大概知道公元前603年5月18日有过日食,所以侥幸猜对。当然关于这件事,还有一些别的说法,没有统一的定论。 哲学思想 泰勒斯的哲学观点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他认为世界本原是水。古希腊七贤每人都有一句特别有名的格言,而他的格言就是:“水是最好的”。 泰勒斯向埃及人学习观察洪水,很有心得。他仔细阅读了尼罗河每年涨退的记录,还亲自查看水退后的现象。他发现每次洪水退后,不但留下肥沃的淤泥,还在淤泥里留下无数微小的胚芽和幼虫。他把这一现象与埃及人原有的关于神造宇宙的神话结合起来,便得出万物由水生成的结论。 对泰勒斯来说,水是世界初始的基本元素。埃及的祭司宣称大地是从海底升上来的,泰勒斯则认为地球就漂在水上。 泰勒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万物有灵。”根据这一学说,连石头也是有灵魂的生物。泰勒斯向他哲学上的对立面毕达哥拉斯反复强调说:整个宇宙都是有生命的,而又正是灵魂才使一切生机盎然。这一说法在当时非常流行。 泰勒斯曾用磁石和琥珀做实验,发现这两种物体对其他物体有吸引力,便认为它们内部有生命力,只是这生命是肉眼看不见的。由此,泰勒斯得出结论:任何一块石头,看上去冰冷坚硬、毫无生气,却也有灵魂蕴涵其中。直到公元前300年,斯多葛派哲学家还用泰勒斯的实验来证实世间万物因有生命而相互吸引。
35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不要误读古希腊
热度 2 xuxiujiang 2013-2-19 17:14
希腊从来就没当过西方文明的中心,在古代希腊只是一个商旅会聚的水陆码头因为人员流动大,雅典就成了一个信息会聚的集散地,各种文明在这里交会。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这是雅典比其他地区文化成果更为丰富的原因,特殊的地理条件孕育了一种独特的文明
2217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古希腊早期的学术萌芽看科学殿堂的建造之法
热度 2 azureps 2013-2-14 15:59
2011年有幸参加了由大连理工大学承办的“第五届力学史与方法论研讨会”,会上武际可教授介绍到力学史方面没有专职的教授,而相比之下做数学史的教授当时在国内有十几位,而物理史的教授则要更多。而后讲到力学学科在整个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性时,提到了周培源先生(不知道我记错了没有,好像在那看到过说是钱伟长先生说的,若有谁知道,请不吝告知!)关于力学、数学、物理之间的关系,内容大致是说:如果将科学比作一座殿堂,她是这样被建立起来的,物理是支撑这座殿堂的大梁,下面有两根坚实的支柱数学和力学,梁上开四朵金花,天、地、生、化。今日读M.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中关于古希腊早期的数学成就中不断的迸发出力学在其中所显现的关键作用,再把线索拉长,到亚里斯多德《物理学》,以及而后学科逐渐演化,形成当代世界门类众多的学科划分。这个过程正好演示了科学殿堂的搭建过程。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路,那是没有未来的。这句话表明人类思考自然是从天空开始的,从关注日月星辰到对生命的思考,再到社会变更,几乎所有民族在早期的历史上都相信天象的活动对社会变迁和命运起落有着某种模糊但绝对真实的联系。由于这种认识逐渐强化了人对天空的关注,也引入了许多哲学思考。在古希腊,人们借以关注天空的工具便是早起的数学和力学,力学为天体创建了运动规则,而数学则是为这种规则提供精确的描述。M.克莱因曾强调,数学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抽象思维,而力学则恰好就是人类理解大自然的本体。可以说在人类早期,力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体,而数学则是魂! 让我们先从爱奥尼亚学派的领袖和创立人泰勒斯说起,他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哲学家,一位商人,但对测量、天文有浓厚的兴趣,据说曾利用竖杆的影长和金字塔的影长测量塔高。他对天文学也很有研究,确认了小熊座,被指出其有助于航海事业。同时,他是首个希腊人将一年的长度修定为365日的人,估算了太阳和月球的大小,据说还成功预测了公元前585年的一次日蚀。善于观察、思考,电与磁这两个概念也是由泰勒斯提出的,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腊贵族妇女胸前佩戴琥珀做的首饰,经常会吸附一层灰尘,让人无法解释。泰勒斯经过仔细观察和思索,发现用丝绸摩擦过的琥珀确实具有吸引灰尘、绒毛等轻小物体的能力,于是,他就把这种不可理解的力量叫做“电”。同时他还发现,用磁钱矿石吸引铁片的现象,他认为:“万物皆有灵。磁吸铁,故磁有灵。”这里所说的“磁”就是磁铁矿石。 在泰勒斯之后,他的学生毕达哥拉斯,曾创建了毕达哥拉斯学派,该学派以研究几何和数论著称。毕达哥拉斯本人曾说世界的本源就是“数”,在他看来,大自然的一切形体可以被测量,一切事物的发展、演化都可以用数去描述,数体现了一切的自然规律与自然状态,当然数是世界的本源。这里我们看到,数是与运动、形态相关的一切物理现象的总和。菲洛劳斯(Philolaus)是毕达哥拉斯最著名的学生之一,他是第一个向公众宣传毕达哥拉斯观点的人。菲洛劳斯所作的一个机智且神秘的猜测是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穿过空间运行。他认为地球、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及其它星球都是围绕着一中心火团运行的球体,人们能看见的太阳只不过是这火团的反射。整个天象图构思只是利用数字 10的魔力(其所以具有魔力,就因为10是1,2,3及4的总和)。不过,不论其动机如何,这是一个为大家所知的关于地球通过空间运行的推测。也许哥白尼正是从菲洛劳斯那里得到灵感提出太阳中心说。 菲洛劳斯培养了一个学生叫阿契塔(Archytas),被认为是数学力学的创始人,据说他设计了人类第一台鸟形喷气飞行装置,利用靠蒸汽推进飞行了200米,被命名为飞鸽号,又被解释说它的飞行器要掉在线上或支撑于一种杆类结构上,阿契塔就是发明风筝的人。不知道他的飞鸽号是不是也是在一种机械风筝?大概是某种试图安装动力系统的机械,阿契塔要完成这项工程,他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力学问题。除此之外,阿契塔在数学上给出了调和中项的概念,成为投影几何学和数论的基础;并首次使用力学概念解决几何问题,他把曲线看做是动点的运动轨迹,而把曲面看成是曲线运动而产生的。阿契塔还写了关于数学力学的书,研究过声学,对音阶做出过创造并制定出一些理论。他的工作直接将数学与力学联系在一起,这或许在科学发展的早期,表明了数学和力学共同进步的必要性。因为那时遇到的工程问题是最具有迫切解决的要求,而力学问题的完美解答必须借助于数学工具,当这两者满足了还需要有材料、应用环境相关理论完善,其实当时这些全可以包含在物理科学中。 从此之后,不管说是物理学、还是数学、力学,其发展就变得更加有趣,其中比较有名的要数芝诺悖论。当时人们对空间和时间有两种对立的看法:一种认为空间和时间无限可分,那样的话运动就是连续而又平顺的;另一种认为空间和时间是由不可分的小段组成的,那样的话运动将是一连串的小跳动。针对于运动、连续的争论引起了当时许多思想家的讨论。芝诺提出了4个关于运动的悖论,前2个(两分法悖论和Achiilles悖论)批驳第一种观点,后2个(飞矢不动和游行队伍)反对第二种看法。芝诺4个关于运动的悖论出现在亚里斯多德的《物理》中,但亚里斯多德是用来批驳芝诺的。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很容易用连续的思想、无穷小、运动等相关理论来反驳芝诺,但芝诺悖论引起的人们对时空的理解,在当时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直到亚里斯多德创建吕园学派,亚里斯多德创建了古希腊科学、哲学上的奇迹,他的著作涉及到力学,物理学,数学,逻辑学,气象学,植物学,心理学,动物学,伦理学,文学,形而上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等,吕园学派几乎涵盖了当时整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全部。他将希腊人喜欢演绎证明,既然归纳、观察和实验三大法宝应用于他的学术研究,成为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之一。让我们稍稍把镜头拉开,看看在古希腊早期的哲学、或者说数学、力学、物理发展的整个脉络,基本上展现了这样的一条线索,从观察和实验发现问题,这里通常和运动、力相关;而后通过归纳总结,这时就需要利用数学发现物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再通过演绎证明使之成为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规律,也即物理规律。我们可以很肯定的认为,亚里斯多德的成就正是站在前人对数学和力学的发展,经他整理、推广将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应用于其他学科。这样我们便有了这个科学殿堂的搭建过程,早期数学和力学相互促进,发展,在达到一定程度之下,一些普适的物理概念被提出,再将普适的物理定义应用于其他的学科,使得科学殿堂五彩缤纷、色彩斑斓。 当然,亚里斯多德并没有建立近代科学意义上的科学殿堂,在其之后经由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顿、欧拉、伯努利......等等一大批科学家的努力,逐渐加固了科学殿堂,并进行了各式各样的装饰,如今科学殿堂已经变得富丽堂皇,光彩夺目,各学科交叉更展现了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开尔文曾经说过:对于物理现象,如果我能够建立一个力学模型,我就能理解它,否则我就不能理解。实际上,当今社会诸如经济动力学学、生物医学工程、机械、土木、航空等许多行业都需要力学模型解释其运作规则,而精确描述力学模型的就是数学。可以说数学、力学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显现出其作为科学殿堂支柱的作用。 而我们要强调的是,数学和力学作为科学的基础学科,无论是从学科发展还是从个人发展,都应该不断的学习,及时跟进。数学和力学作为理工科院校学生的基础课,是必须要打好基础才能学好后续课程的。当下有些学生嫌数学、力学学习苦,希望能省下不学或少学数学、力学,这种想法可真要不得! 参考资料:M.克莱因 古今数学思想 百度百科,维基百科 武际可,谈谈力学—— 一次讲座
个人分类: 科技发展史|2859 次阅读|3 个评论
甲骨文疑似占卜专用文字系统——殷商甲骨文识别工程畅想
热度 1 hillside 2012-10-16 18:13
作为与甲骨文时代最近的历史名人孔仲尼见过甲骨文吗?有研究认为,孔子没有见过。那么,我想孔子见过的最早文字是啥模样?即使博览群书、通古博今的孔先生未见过一片甲骨,难道在孔子时代江湖上没有甲骨文的传说? 我基本不认识甲骨文,但我喜欢对甲骨文研究者及其成果进行形而上的思考。 诗经、国语文字及其后的文章语法有据、章法谨严、捧读之下为其思想的张扬、逻辑的力量所折服,而甲骨文的解读至今却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我很难相信目前的甲骨文释解系统使我们体会到殷商时代的现代智力水平,它与周代的卓越思想家之语言智慧与雄辩的力量之间似乎存在一个不可理喻的语言进化裂谷。文化落后但穷兵黩武的古罗马留存于世的思想宝库(如当今仍时髦的罗马皇帝奥勒留《沉思录》等)却是依托于嫁接古希腊的思想光芒。很能相信周代思想家群体的智慧光芒直接承继于似乎佶屈聱牙、不知所云的甲骨文。 史伯(有人称之为西周大思想家)、孔子等能够对大禹治水的神话口耳相传,怎么会对近在前朝的甲骨文集体失传或失忆呢? 我就想,是否甲骨文不是商朝现实中通行社会的文字,而只是占卜专用文字系统,使用范围仅限于皇室祭祀等重大典礼?否则,为什么没有刻石等文字记载方式? 据云,目前集存的甲骨文大约有4500单字,目前已经释读的单字仅有1/3。甲骨文专家黄奇逸教授认为, 现行对甲骨文的解释都是错误的。黄奇逸教授在《商周研究之批判——中国古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一书中,举出了四十多个甲骨单字,分别给予了剖析,最后指出:就是这四十多个字,已足以说明甲骨学旧体系的约定与虚假、空浮的破败事实了! 余秋雨在《问卜中华》一文中说:“靠着甲骨文和殷墟,我们总算比较清楚地了解了商殷时代。可能比孔子还清楚,因为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孔子没有见过甲骨文。孔子曾想搞清商殷的制度,却因文献资料欠缺而无奈叹息。但他对商代显然是深深向往的,编入《诗经》的那几首《商颂》今天读来还会让一切中国人心驰神往。” 我尽管对余秋雨先生所称的“可能比孔子还清楚”深表怀疑, 但脑中依然盘旋着两个问题:苍颉造的字(或整理的字)与甲骨文孰易?甲骨文为什么很快失传? 黄奇逸先生认为,甲骨文上的文字,都是文字按照祭祀时间顺序的自然叠加,本身不是什么句子,没有完整的语言逻辑,这也是读不通也无需读通的原因。黄 先生还认为,人类之所以产生文字,不是庸俗的唯物史观所理解的来源于日常生产与生活,而是来自于祭祀。 根据黄先生的判断,我对孔子为什么不谈论甲骨文也有了一个假设。因为孔子声称“不语怪力乱神”,莫非甲骨文在孔子眼里近于“怪力乱神”? 我有一个推测:正如当今的百姓可能看不明白文言一样,甲骨文是特制的占卜文字,类似于世界语,专用于与天地对话,并非殷商的通行文字与交流语言,更与商代口头语言无涉。放眼今日,如果算命卜卦者写的内容一望即知、一见便明,玄虚何在、玄机何存?然而,因为硕果仅存,对甲骨文文字系统进行破译是非常有意义的。 当然,如果最后能够获得通畅且令人信服的破译,证明这纯然属于劳动人民的智慧、流通社会的语言,这也是我所乐意见到的。 中国投入巨资实施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受到不少质疑。我想,俗语说:断文识字。在殷商之甲骨文实现断“文”突破之前,很难说浩大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殷商断“代”结果是可靠的。作为文化载体的甲骨文的识别工程很有上马的必要。单纯依赖少量的甲骨文专家,使甲骨文的真面目大白于天下可能需要漫长的时日。能否集合语言、历史等诸多人文学科及计算机语言学等多学科的智慧,解译甲骨文密码系统?
个人分类: 语言文化杂谈|15476 次阅读|2 个评论
九岁女儿梦断科学
热度 4 sheep021 2012-7-19 12:28
我女儿,今年9岁,一直是个科学迷,理想就是长大了要当一个科学家。天天冒出很多奇思妙想,遇到任何问题,都要搞发明创造。比如,又一次,出门时,因为不知道是否会下雨,就为是否带雨伞纠结,她立马说,我长大了,发明一个随身携带的天气预报机。看到地震灾难,就说,我要发明一个地震预报机,看到环卫工人从垃圾桶里往外倒垃圾,她就说,我要发明一个自己会消化垃圾的垃圾桶,不需要人来倒垃圾桶。 今年夏天,也即是前几天,突然我一个问题:你说自行车、电动车和汽车,哪一种最环保,哪一种最不环保? 我说:这还用问,自行车最环保,汽车最不环保。 她说:但是,现在几乎没人骑自行车了,汽车越来越多,以后科学发达了,估计人人都开汽车,环境被污染,,也许人类也就被灭绝了。 我说:这个? 也许,女儿可能不再想做一个科学家了。科学之梦,就此破灭。也许,她还会继续,以科学之矛,攻科学之盾,以新的发明去应对科学所带来的问题,不撞南墙不回头,哪怕装得头破血流。 其实,古人早就指明避免,或者尽量延缓人类灭亡的道路了。这个办法也的确延续了一个伟大民族、伟大文明繁衍至今。但是,现在人总是爱耍点小聪明,比如,很多人就爱问:中国古人太笨,发明炸药之后,只会做炮仗,搞娱乐,而不知道造枪造炮,攻城略地。而西洋人很聪明,……,最终,以坚船利炮,打开就中国的大门…… 有句古话说得好,多看贼挨打,少看贼吃饭。就是这个道理。 《 人类灭绝场景框架》 中,提出了人类灭绝的三种可能场景,可能会让人类吃尽苦头,但未必能绝人,倒是会让人幡然醒悟,痛改前非,逐渐拥抱东方智慧 当今社会,或已到了一个分水岭了,未来,必将是中华文明复兴,重新主导世界,走向和谐、自然之路。 有些科学家,看到地球被折腾的千疮百孔,竟然说,人类的未来在于移居外星球。这个设想,即是实现,其实也只是权宜之计,那个新星球再被污染破坏之后,该当如何? 人啊,还是保护好自己的地球吧! “人啊,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刻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门口的铭文,几千年来广为流传。可惜的是,科学越发达,人类看得越远,飞得越高,就是越来越不认识自己了。
个人分类: 家有千金|1751 次阅读|4 个评论
通识教育-世界一流大学的法宝
热度 1 冯用军 2012-5-17 19:35
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 )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的博雅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类似我国孔子的六艺教育,正式形成于 1928 年美国伯丁学院( Bowdoin college )帕卡德( Sr Alpheus Spring Packard, , 1798–1884 )教授发表在《北美评论》上支持《 18 28 年耶鲁报告》的一篇文章。他在该文中用“ general education ”论述了共同基础科目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即“我们学院预计给青年一种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 ),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 comprehensive )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通识教育最先在 “ 大学学院 ”( Collegiate School ,即今耶鲁大学的前身) 生根,在美国历史最悠久的九所学院(如威廉玛丽学院、哈佛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达特茅斯学院等)发芽,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壮实,尤其是经过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顶尖高校的系统完善,已成为一种融会了博雅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理念和精神的先进教育思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既主要体现自由教育的理念,又在一定意义上为专业教育作某种准备”,其宗旨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融汇和广博基础上的高雅,其目的在于为本科通才教育开辟通道,为研究生阶段的专才教育拓宽空间。 作为西方一流大学最先进的教育理论,通识教育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重大影响,并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学所学习、借鉴。早在民国时期,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就已经传入我国,一些著名教育家倡导和实施通识教育,比如 1917 年蔡元培主掌北大改革,就力主推行文理融通教育,并为此推行选修制、学分制和课程模式改革。时至今日仍具有重大影响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校长主政的时候亦坚持推行大一、大二通识教育,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此,南京国民政府还专门发文规定各高校要加强通识教育。本科通识教育这一优良传统在新中国建国后全面学习苏联时被打断了,专业教育开始占据统治地位,高等教育学科化和专业化,综合大学多被拆分为专科学院,通识教育被人为中断四十年后才逐渐恢复。在西方,通识教育一般与专业教育相对,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则习惯称之为文化素质教育,部分大学亦有开设通识课程,但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有所偏颇,课程目标不够清晰、比例不够合理、数量与质量欠佳、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不足、教学方式弹性较差,并未能从实质上改变我国大学本科教学基础性不宽、专业化太强、人文性不浓、自由度不够、弹性不足的现状,也是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高水平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瓶颈”所在。 世界一流大学,首先是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通识教育的大学。换句话说,世界一流大学普遍实施本科生通识教育。回顾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之中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艰难困苦环境之中,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办学八年、合作无间,却在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靠的不是显赫科学技术创新、经济社会服务实效和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成就,而是采用通识教育所培养出得一大批杰出校友。再看牛津、剑桥等大学,皆以本科教学为核心,以人才培育为己任,专注于通识教育以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的卓越人才。哈佛大学多年来实施无障碍招生政策,不仅注重学生的 SAT 、 TOEFL 等分数,更看重一个人成功的基本素质,招来后实施通识教育, 1998 年前校长陆登庭( Neil Rudenstine ) 在北大演讲时道破了“哈佛秘诀”:“实际上,我们哈佛的学生很少在完成四年的本科通识教育之前进行真正的专业训练”。而最早实行本科通识教育并取得世界级成就的 耶鲁大学,其现任校长理查德 ·C· 莱文( Richard Charles Levin )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对该校一百年的发展重点作了以下的总结:“首先,作为美国最好的研究大学之一,耶鲁大学特别重视其本科通识教育的质量。其次,本校的研究生院和专业学院,同耶鲁学院一道,致力于培养各领域的领袖。” 通过一流的本科通识教育培养通才,再通过高水平的专业教育培养出卓越的拔尖创新人才,这是世界一流大学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为什么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发人深省。破解“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历史命题,关键思路是换位到学生的角度去思考。 早在 1994 年,斯坦福大学就出台了《本科教育》的正式报告, 2010 年又成立了“本科教育研究”委员会,以推动新一轮通识教育改革方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创新的源泉,柏林大学、东京大学之所以闻名于世,这与它们强化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权和兴趣爱好,并尽力创造良好环境、条件和氛围以发展学生潜能,全面提升学生基础素养的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宽厚的知识是形成创造力的基础,跨学科的认知结构是发展创造力的要件,没有宽厚知识,学生的正确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缺乏依据,没有良好的认知结构,即使有发明、创新天赋,也会因缺乏可持续学力而失去“支撑点”,最终创新的点子和思想就会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所以,一流的通识教育是成就一流的专才的必经之途。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培养大批社会经济发展亟需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也需要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改革考招制度和大学治理结构是前提,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和高教资源配置模式是关键。一方面,尝试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实行学校招生、大类培养。所谓“学校招生”,即改变传统按院系专业招生的录取模式而统一为学校招生,这样招来的学生不再是某院系某专业的学生,而是学校的学生,只有学生按照学分制要求毕业申请学位时才可能明确其院系专业。所谓“大类培养”,即学生进校后在第一、二学年不分学科门类,统一按学分制要求配备导师修习通识课程,到第三、四学年才明确主修方向;另一方面让传统的高教资源按院系分配、按科研绩效配置转为优先向本科教学分配、向优质课程配置。高校在落实办学自主权的前提下,应按照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实行管教分开、政学分离,推进完全学分制前提下将教学安排权收归学校,而将课程设计权下放给教师。可学习西南联大办学经验,在第一、二学年全校通识课程安排上,既允许多位教师开一门课程,也允许一位教师开设多门课程,更允许多位教师合作开设一门课程,学生按学分交费、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课,学校人财物力资源向课程设计优、教学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倾斜。在第三、四学年课程安排上,要打破学科专业藩篱,按学门来设计教学,实行跨专业选课,引导学生主动适应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趋势;要把教学有特色的科学家从沉重的科研压力下解放出来,让他们在广阔的本科讲台上成长为教育家。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2772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类文明的源泉~古希腊的黄金时代
热度 1 SCIindex 2012-5-6 20:05
人类文明的源泉~古希腊的黄金时代 刘岩 引言 进入 21 世纪,人类已迈入信息文明时代,而人类文明的源泉,则来自于古希腊的黄金时代,公元前 500 年至 400 年之间。在那近 80 年的时间里,古希腊井喷式地出现了一批哲学家,科学家,他们的著作,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调。 虽然那个时代距今已经 2500 年之久了,但是,回顾那个时代的杰出人物,是今天仍然被那个时代的阳光普照的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 古希腊的黄金时代 通读过美国科学史学家,被誉为科学史之父的萨顿的名著《希腊黄金时代的古代科学》一书的人都知道,古希腊的黄金时代起始于公元前 479 年。希腊雅典大败波斯帝国的入侵,此后的大约 100 年时间里,古希腊进入了一个平静,繁荣的时期。通过海上贸易,雅典城邦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于是那些有志于探索自然奥秘的人就有了保障。 在古希腊爱奥尼亚地区的几个城邦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以弗所。黄金时代第一位杰出科学家赫拉克利特就出生于此,也在此写出了著名的论者《论整体》。这部著作如今保留下来有一百多个残片,被编成三个部分。“变化的世界”,是赫拉克利特对自然界的认识, 这在今天看来,这种认识似乎更具哲学家的风格,在那个时代,这就是个纯粹的自然哲学问题了,因此,可以这样说,赫拉克里特是自然哲学的先驱。 同时代,在另外一个城邦,埃利亚,也诞生出了几位哲人,他们是,巴门尼德和芝诺。这两位哲人的著作在今天看来,更接近近代科学,其中芝诺的悖论最有影响。实际上,是他最早认识到“极限”这个概念的。 但是,上面这几个哲人的著作从本质上看更像是哲学,是还处在科学萌芽阶段的自然哲学,而真正接近近代科学理念的哲人则是城邦阿格里真托的恩培多克勒。 恩培多克勒于公元前 492 年出生于阿格里真托,他留给后世的著作包括一些诗歌,三部论述自然的散文著作以及一篇关于医学的诗作。所有的著作流传下来的大约有 450 多行。 他假设自然界是由四种基本的元素~火、气、水、土组成,还假设自然界存在两种作用力~向心力和离心力,这两种力作用于四元素从而构成了纷繁的世界。 今天看来,这种对自然构成的简单划分很可笑,但是,正是有了这种划分,人类才有了采用“分割、归纳”“推理”的方法去认识自然界,而这种方法,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方法。 因此,可以这样说,恩培多克勒是打开人类如何正确“解析”自然奥秘的先驱者。正是他提出的这一正确的揭示自然奥秘的“解析”方法,才为后来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奠定了哲学基础。 关于留基伯,史学家知道的很少,至今人们尚没有考证出他的出生地。据说他写过一部著作叫《大宇宙》,书中采用原子论的观点解释世界,不幸的是,他的著作如今已经遗失了。 后人对德谟克里特了解地比较详细。他的出生地在色雷斯地区的阿布德拉城邦,出生年代也很具体,在公元前 46 0 ~ 457 年之间。 归在他名下的是一本《箴言》集。这本书今天看来其实也更像一本哲学著作,但在书中他的确明确提出了万物皆由原子构成的这一接近现代理念的概念,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正是从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中得到启发,从而用原子概念打开近代化学大门的。 上面谈到的这些哲人,其实是人类自然科学诞生初期对自然界的粗浅认识的学者。他们的原始的,甚至是带有将自然界拟人化描述的著作,和东方哲学比较,最大的进步之处,在于提出了认识自然奥秘的方法:解析~推理相结合的方法,而同一时代的东方哲学直至今天一直还在神秘主义和不可能知论中徘徊。 近年,有些学者地将数学从自然科学中独立出来,就叫数学学科,是和自然科学并列的。这种划分,从古希腊黄金时代学术的进步角度看是合理的,在古希腊时代,数学的确是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和自然哲学独立发展。 黄金时代第一个出场的数学家是埃里亚城邦的芝诺。紧随其后的是德谟克里特。 德谟克里特在几何学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他遗留下来的数学著作有 5 篇,分别是 1 )论圆与球体的接触, 2-3 )论几体学, 4 )论数, 5 )论无理数,这些著作奠定了几何学和代数学的基础。 继德谟克里特之后,希俄斯城邦的希波克拉底又在数学领域取得辉煌。 他出生于希俄斯城邦,于公元前 5 世纪的第三个 25 年活跃在雅典城。他解决了三个几何学方面的难题,分别是: 1 )求圆的面积; 2 )是否可三等分角; 3 )倍立方问题。另外,他对几何学的符号化表征也做出奠基性的贡献。是他统一了几何学中的基本单元,如点、线、面等的符号化表征,这为后来的几何学的公理化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埃利斯城邦的希庇亚斯,昔兰尼城邦的塞奥多洛,赫拉克利亚城邦的布里森也都在几何学领域做出许多重大的发现。特别是布里森,他提出了在同一个圆上构造一系列外切多边形,外切多边形的面积逐渐减小,而圆的面积是内接多边形面积的上限和外接多边形面积的下限。在这里,已经萌芽出了最初步的“极限”的思想。 古希腊的黄金时代只延续了近 100 年,到了公元前 430 年,随着一场瘟疫的到来,城邦之间开始了无休止的战争,曾经辉煌一时的雅典哲学与科学的光芒就此暗淡了下来,直到一千年之后的“文艺复兴”时代才又重新燃起。 古希腊黄金时代科学遗产的价值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一百年之只短暂的一瞬间。但是,智慧的希腊民族却在这短短的一百年内创造出了极其辉煌的哲学,科学以及工程学奇迹。 是那个时代的哲人们,找到了人类认识自然,控制自然的利器。 世界著名的比较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比较研究了地球上不同地域曾出现过的近 30 种文明形式,但几乎所有的文明都没落了,或者消失了,而只有古希腊黄金时代创造出的文明被传承下来,并在 15 世纪的意大利再次爆发出灿烂的光芒,引领整个人类步入近代文明。 为什么古希腊黄金时代的哲学,科学遗产有如此辉煌的价值?原因在于,那个时代的哲人们,找到了打开和自然对话的正确道路:将自然界分割~分析,然后再进行逻辑推演。并且在数学领域,那个时代的数学家首先发明了符号系统这种先进的表达方法,有了“分析”手段,加上“符号系统”,在逻辑推理的强大作用下,自然界的奥秘被逐渐揭示。 而其他的文明,包括古印度,中国的农业文明,都没有发展到那个层次,对自然的认识都仅仅停留在简单列举法,简单归纳法的层次上,远远没有发展到“分析”层次。 更为致命的是,古印度,中国的哲学,科学均没有发明符号系统,因此,逻辑推演就不可能出现于这两种文明的科学著作之中。 正是因为古希腊黄金时代的哲人们找到正确认识自然的锐利武器,所以,自“文艺复兴”至今的 6 个世纪中,人类近代科学从萌芽到爆发,直至今天步入信息时代,因此,现今的文明是那个时代哲人们留下的丰厚的科学遗产的延续。 结语 人类已步入信息文明时代。但是如果没有古希腊黄金时代的科学做基础,人类也许还在黑暗中徘徊。 2500 年前的古希腊的哲人们找到了通向自然之门的正确道路,在漫长的岁月中,几经风雨,最终引领人类步入了科学的辉煌年代~现代文明社会。 注:本文发表在中国发行量居前的科学普及刊物《飞碟探索》2012.6期上。
321 次阅读|1 个评论
民主思想不起源于古希腊,而是起源于东方?
热度 7 Bobby 2012-4-4 09:38
有学者在《 民主在中国曾有更早起源 》说:“事实上,民主一词的最早使用与民主实体组织的起源、民主思想的最先论述,均不是源于古希腊,而是起源于东方。就词源来看,中国远在公元前 11 世纪左右就开始使用“民主”一词,《尚书·多方》记载:“天惟时求民主”,“乃惟成汤克以尔多简代夏作民主”,大意是讲上天在适当的时候会为民求主,只有成汤采纳众议代替夏舜作了人民的统治者。这里虽然没有“人民权力”的含义,但民主一词的使用至少比古希腊早了 6 - 7 个世纪。从对民主思想的论述方面看,中国也不晚于古希腊时代。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许多思想家提出了关于民主的最朴素的成份——民本思想。如《孟子·尽心,下》鲜明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民主实体组织的起源看,民主也最早发生在东方社会中。原始民主制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尧舜时代已充分发展了原始民主,史称“军事民主制”。在文献记载,尧为部落联盟领袖,在他年老时,选择舜为继承人,征得四岳十二牧会议(即部落首领会议)同意,尧传位给舜。后来,舜让位给禹。这种“禅让”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民主制的一种特殊形式。而且据载黄帝时期就曾“立明台之议”,尧时有“衢室之间”,广开言路。据《淮南子·主木训》记载,唐尧和虞舜,曾于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们在上面刻写谏言。这一切都反映了古代中国原始民主制是比较发达的。” “民主”这个词的出现,不等于民主思想出现。 “民主”这个词最早是指“人民之主,或人民的主人”,并非指“人民当家作主”。如《尚书·多方》的“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乃惟成汤克以尔多简代夏作民主”。《辞源》释义为:“民之主宰者。旧指帝王或官吏"。跟“ Democracy ”的意思差了十万八千里。目前的“民主”是“ Democracy ”的意译,借鉴了日本学者的翻译。即便是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与现代“民主”概念毫不相干。儒家津津乐道的尧舜“禅让”只是个传说,说不定很血腥。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4223 次阅读|24 个评论
Who am I
热度 1 morereason 2012-3-29 08:52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看做哲学上的最高要求,可是认识自我是一件比认识世界还要困难的事情。苏东坡诗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又何尝不是对自我认识之困难的感慨呢。 很多时候,人们迷失了自我,不清楚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因为在千万个人的眼中有千万个我,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呢?有时候,人做了傻事错事,他后悔了:“这不是真正的我。” 有个男孩爱上了一个女孩,被她深深吸引,可是女孩并不爱他。他对自己说:“我太爱她了,可是她并不爱我”,然后发誓:“我一定要让她爱上我!”在这里,那个爱上女孩的“我”和女孩不爱的“我”以及发誓要让女孩爱上的“我”到底是不是同一个我呢?如果不是同一个我,那么第一个我,指的是哪个我?第二个第三个我又是指的是哪个我呢?第一个我,是爱上了她的“我”,从心理学角度,是他的心理隐藏的那部分感性人格的触动,是他觉得自己生命中缺少的部分,对“完整自我”的追寻。第二个我,女孩不爱的“我”,是女孩眼中的“我”,是不符合她的内心要求的“我”,这个“我”是外在的“我”,是别人了解的部分的“我”,很多人在乎别人的看法,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这个“我”很可能不是真正的我,甚至可能跟真正的“我”相反,因为人和人之间总是有距离,距离越远,了解越少,隔膜越深,所知道的仅仅是被“我”展示出来的部分的“我”。第三个“我”,可以说是未来的“我”,是对自己未来的一种期望,让她爱上的“我”,是一个能让她有心灵触动的“我”,或优秀或痴情或感动,不同于第二个“我”。 夜深人静之时,一人独处,是否会想过:“我到底是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然而世上有很多人,可以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种身份一种职业一种地位,唯独却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活着不是为了自己,他的人生轨迹被别人设计,他的生活被别人的意见左右,甚至他的想法被别人的想法左右,那么他还是他自己吗?如果,在生活中找不到一丝自己存在的痕迹,那么就沦为了一个机器。为什么有的人会说“活着真累”,因为他们不是为了自己而活着。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自我呢?我觉得这没有什么标准的答案,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最重要的是要自己能够认识到“自我”宝贵之处,那么他就回去不断的追寻这个答案,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谁能够替你去生活,替你过完一生,只有你自己,能够体验自己的生活。 当迷茫迷失的时候,应该离开人群,来到一个安静空旷的地方,问一问自己的内心深处的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想要做什么事,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佛家说放下执着回归本我,圣经里说:“一个人得到了整个世界,却失去了自我,这有何意义。” 可能一辈子也没有成为最本质最纯粹的自我,但是在追寻自我的这条路上,会感受到生命的价值,自我的宝贵,生活的意义。
2807 次阅读|2 个评论
站在古罗马古希腊曾经辉煌的‘废墟’前
热度 2 lin602 2012-2-19 15:22
参观古罗马与古希腊的‘废墟’,站在这些古废墟的残墙断垣前,心里无比感慨。曾经无比强大无比辉煌的‘国家’都已经成为过去,在历史上留下光辉一页的同时,也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1 这些‘废墟’建于二千多年前,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智慧及科学技术,更佩服他们对神与民主的崇敬。古罗马的‘元老院’为现代政治的民主提供了鲜活的示范。 2元老院体现古罗马人的权利主张,凯旋门则体现了他们对征服别人的赞赏(现在国际政治中还有这成份吗),而斗兽场则揭示了同样是人的‘兽’性,当五万古罗马人坐在这斗兽场中看同样是‘人类’的奴隶之间、奴隶与猛兽之间的血腥撕杀时的兴奋与如雷的喊声,让我们看到人性之中的恶。这三个基本点,就是人性!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出现,或者被法律抑制而已。你以为现在的人比古代人要好多少?只不过权力制约权力,法律制约‘恶性’而已。 3 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古希腊、古罗马、西班牙葡萄牙、然后是英国法国,他们都在世界不同时期有过非常非常辉煌的时期,是世界的领跑者,但如今,他们都先后慢慢退出先进行列。现在是美国‘老大’。美国也会‘老’吗?他们的国会大厦二千年后会不会成为今天的‘古罗马废墟’? 4 古希腊与古罗马时代,政治上是相对比较民主的,有元老院对掌权者进行制约。但是,奇怪地出现了中世纪的‘非民主’时代。再经过文艺复兴加上英国与法国大革命,世界政治出现了如今的格局。如今的格局,会不会后面再出现逐渐对民主的限制,甚至........ 5人会老的,文明会老吗?国家会老吗?全人类全老吗? 坐在希腊宾馆床边草草几句,不成系统。
355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改变一生的五句话
wmy9039 2012-1-26 20:46
第一句话是:优秀是一种习惯。   这句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如果说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懒惰也是一种习惯。人出生的时候,除了脾气会因为天性而有所不同,其他的东西基本都是后天形成的,是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我们有的人形成了很好的习惯,有的人形成了很坏的习惯。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使我们的优秀行为习以为常,变成我们的第二天性。让我们习惯性地去创造性思考,习惯性地去认真做事情,习惯性地对别人友好,习惯性地欣赏大自然。 注解: 要会“装”, 要持续的、不间断的“装”,装久了就成了真的了,就成了习惯了,比如准时到会,每次都按时到会,你装装看,你装30年看看,装的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习惯。    第二句话是:生命是一种过程。   事情的结果尽管重要,但是做事情的过程更加重要,因为结果好了我们会更加快乐,但过程使我们的生命充实。   人的生命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死亡,我们不能因此说我们的生命没有意义。世界上很少有永恒。大学生谈恋爱,每天都在信誓旦旦地说我会爱你一辈子,这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统计数据表明,大学生谈恋爱的100对里有90对最后会分手,最后结婚了的还有一半会离婚。你说爱情能永恒吗?所以最真实的说法是:“我今天,此时此刻正在真心地爱着你。”明天也许你会失恋,失恋后我们会体验到失恋的痛苦。这种体验也是丰富你生命的一个过程。 注解:生命本身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是你自己赋予你的生命一种你希望实现的意义,因此享受生命的过程就是一种意义所在。    第三句话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并不一定是直线。   在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做事情的过程中,我们很难直截了当就把事情做好。我们有时需要等待,有时需要合作,有时需要技巧。我们做事情会碰到很多困难和障碍,有时候我们并不一定要硬挺、硬冲,我们可以选择有困难绕过去,有障碍绕过去,也许这样做事情更加顺利。大家想一想,我们和别人说话还得想想哪句话更好听呢。尤其在中国这个比较复杂的社会中,大家要学会想办法谅解别人,要让人觉得你这个人很成熟,很不错,你才能把事情做成。 注解:如果你在考数学试题,一定要答两点之间直线段最短,如果你在走路,从A到B,明明可以直接过去,但所以人都不走,你最好别走,因为有陷阱。在中国办事情,直线性思维在很多地方要碰壁,这是中国特色的中国处事智慧。    第四句话是: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   我在滑雪的时候,最大的体会就是停不下来。我刚开始学滑雪时没有请教练,看着别人滑雪,觉得很容易,不就是从山顶滑到山下吗?于是我穿上滑雪板,哧溜一下就滑下去了,结果我从山顶滑到山下,实际上是滚到山下,摔了很多个跟斗。我发现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停止、怎么保持平衡。最后我反复练习怎么在雪地上、斜坡上停下来。练了一个星期,我终于学会了在任何坡上停止、滑行、再停止。这个时候我就发现自己会滑雪了,就敢从山顶高速地往山坡下冲。因为我知道只要我想停,一转身就能停下来。只要你能停下来,你就不会撞上树、撞上石头、撞上人,你就不会被撞死。因此,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高速前进。 注解:用汽车来比喻,宝马可以上200公里,奇瑞却只能上120公里,为什么?发动机估计不相上下,差距在刹车系统,上了200公里刹不了车,呵呵,我的天!    第五句话是:放弃是一种智慧,而缺陷是一种恩惠。   当你拥有六个苹果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它们都吃掉,因为你把六个苹果全都吃掉,你也只吃到了六个苹果,只吃到了一种味道,那就是苹果的味道。如果你把六个苹果中的五个拿出来给别人吃,尽管表面上你丢了五个苹果,但实际上你却得到了其他五个人的友情和好感。以后你还能得到更多,当别人有了别的水果的时候,也一定会和你分享,你会从这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橘子,那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梨,最后你可能就得到了六种不同的水果,六种不同的味道,六种不同的颜色,六个人的友谊。人一定要学会用你拥有的东西去换取对你来说更加重要和丰富的东西。所以说,放弃是一种智慧。 注解:我的个人原则是:每一次放弃都必须是一次升华,否则就不要放弃;每一次选择都必须是一次升华,否则不要选择。   做人最大的乐趣在于通过奋斗去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所以有缺点意味着我们可以进一步完美,有匮乏之处意味着我们可以进一步努力。美国有一部电视片,讲的是一位富翁给后代留下了用不尽的遗产,结果他的后代全都变成了吸毒的、自杀的、进监狱的,或者精神病患者。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位富翁给自己后代留下的钱太多了,以致他们不需要劳动就可以继承一大笔财产。继承一大笔财富,就几乎什么都能买到。所以,当一个人什么都不缺的时候,他的生存空间就被剥夺掉了。如果我们每天早上醒过来,感到自己今天缺点儿什么,感到自己还需要更加完美,感到自己还有追求,那是一件多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啊!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巴迪乌:当代法国哲学思潮
whyhoo 2012-1-8 12:30
法国哲学思想家阿兰·巴迪乌(Alain Badiou)在英刊《新左翼评论》第35卷(2005年9—10月号)上发表文章,提出20世纪下半叶的当代法国哲学思潮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继古希腊哲学、启蒙时期的德国哲学之后的第三个重要哲学阶段。文章原题为《法国哲学的探险》,主要内容如下。 让我们以一个悖论展开对当代法国哲学的反思:它是最具普遍性的,同时也是最独特的。黑格尔称之为“具体的普遍性”(concrete universal),它因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而具体,又因包罗万象而普遍。哲学就是这样一种典范,它探讨一切,具有绝对的普遍性;但是其内部又存在着鲜明的文化和民族独特性。换言之,在哲学史上存在着多个由空间和时间所限定的哲学阶段,我们或许可以把它们称为哲学时刻(moments of philosophy)。于是,哲学既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性思维的结果,同时又是在特定时空范围内才呈现出来的。让我们看看历史上特别重要、也尤其出名的两个例子。第一是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的希腊古典哲学,开始于巴门尼德,结束于亚里士多德,这是一个奠定西方哲学基础的极具创造力的哲学时刻,虽然持续的时间并不长。第二是从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期的德国唯心主义,始于康德,终于黑格尔,中间经过费希特和谢林,同样富于创新却更加短暂。我想提出并论证的是一个更加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的观点: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一个堪与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和启蒙时期的德国哲学相提并论的法国哲学时刻,其影响至今犹存。 1943年萨特完成了奠基之作《存在与虚无》,20世纪90年代初德勒兹最后的作品《什么是哲学?》问世。法国哲学阶段在他们两人之间展开,历经巴什拉、梅洛-庞蒂、列维-斯特劳斯、阿尔都塞、福柯、德里达、拉康,当然也包括萨特和德勒兹,也许还可以算上我自己。如果法国哲学阶段这一说法能够成立的话,我应该是其最后的代表,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所谓“当代法国哲学”也正是萨特开山之作和德勒兹最后一笔之间大量工作的总和。我认为它是哲学史上一个极具创造力的新时刻,它既是独特的,又是普遍的。现在的问题是,我要如何去定义这些努力?在1940年到20世纪末的法国哲学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上面提到的那些人,又有何作为?存在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又是什么?那个时刻在历史性上和思想性上是一致的吗?如果确实如此,又是怎样地一致? 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试着回答这些问题。首先是当代法国哲学的来源:我将说明其源于何处,先驱是谁,它又是如何诞生的。接下来我想谈谈当代法国哲学的主要内容和举措。第三,我将阐述一个重要问题,即这一时期哲学家与文学的关联,进而论及哲学和文学的关系。最后,我将论及贯穿这一时期的哲学和精神分析学之间的持久论战。来源、内容和举措、风格与文学、精神分析学,这些就是我用来界定当代法国哲学的四条途径。 概念与内在生命 为了考察这一哲学时刻的起源,我们需要追溯到20世纪初法国哲学界出现的一个基本分歧;法国哲学界此后分成了两个流派。1911年,柏格森在牛津大学发表了两篇著名的演说,后来被选入其作品集《精神哲学运动》。几乎与此同时,布伦茨威格的《数学哲学的诸阶段》于1912年出版。就在“一战”前夕,这段插曲证实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倾向的存在。柏格森提出关于生命与变化的哲学,我们现在称之为内在生命哲学(a philosophy of vital interiority),讨论存在与变化(being and becoming);沿着这个方向走过20世纪,我们会在其尽头发现德勒兹。在布伦茨威格的著作中,我们发现了基于概念的数学哲学(a philosophy of the mathematically based concept),探讨如何建立一种哲学上的关于思想与象征的形式主义(a philosophical formalism of thought and of the symbolic);它同样贯穿了整个世纪,其中最为突出的人物包括列维-斯特劳斯、阿尔都塞和拉康。 于是,法国哲学在20世纪开端就表现出分裂和辩证的特点。一边是生命哲学(a philosophy of life),另一边则是概念哲学(a philosophy of the concept)。生命与概念的纷争在接下来的时间中一直占据着问题的核心,而这些争论的焦点则是生命与概念的交汇:人的主体问题。人,一方面是有机的生物体,另一方面又是抽象概念的创造者,他的主体性混合了其内在的生物性以及思维所赋予的创造能力和抽象能力。自从柏格森和布伦茨威格走上不同的道路,20世纪法国哲学围绕着人的主体问题,通过探讨肉体与思维、生命与概念的关系,一砖一瓦地发展起来。康德曾把哲学比作战场,如今我们多多少少都是疲惫不堪的战士,到了20世纪后半叶,哲学战争的最前线从本质上讲仍然是主体问题。阿尔都塞把历史定义为无主体参与的过程,把主体归于意识形态范畴;德里达通过解读海德格尔,把主体划进形而上的领域;拉康创造了一个新的主体概念;当然,萨特或梅洛-庞蒂赋予了主体绝对的中心地位。既然这场争论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生命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于是我们首先可以把当代法国哲学界定为一场关于人的主体问题的论战。 当然,要继续追本溯源的话,我们还可以回到更早的时期,把法国哲学的分歧归于笛卡尔思想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战后的法国哲学可以被看作是一场关于笛卡尔的思想及其意义的大讨论,因为正是笛卡尔创造了主体这一哲学范畴。笛卡尔的理论既涉及人的身体——即动物机能(the animal?machine)——也涉及纯粹思辨。因此,他既关注现象的物理学也关注主体的形而上学。所有当代伟大的哲学家都曾写过跟笛卡尔有关的文章:拉康号召人们回归笛卡尔,萨特就笛卡尔对自由的论述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德勒兹对笛卡尔保持一贯的敌视态度。简言之,战后法国哲学家都是笛卡尔思想的传承者。该起源也支持之前我们对当代法国哲学的第一个界定,即:当代法国哲学是一场围绕主体问题的概念之战。 四大运动 接下来,我将尝试从这些哲学家共同的学术活动方面来界定当代法国哲学。我将勾勒出四大运动,它们能够清楚地说明这段时期特有的哲学研究方式。所有这些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讲都属于方法论的范畴。第一大运动和德国有关,准确地说是对德国哲学的法国化运动。当代法国哲学事实上也是一场关于德国哲学遗产的讨论,其中标志性的事件有两个,其一是科耶夫的黑格尔研讨会,拉康是成员之一,列维-斯特劳斯也受其影响,其二是20世纪30、40年代经由胡塞尔到海德格尔发展起来的现象学。再有,萨特在柏林读到德国哲学家的原版著作后,大幅度地修改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德里达的思想也许首先可以被看作是对德国哲学的独创性解读;对于福柯和德勒兹来说,尼采的著作是他们最基本的参考资料。 法国哲学家们在德国探求着,接着又在黑格尔、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著作中寻找着。他们寻求的是什么?一句话:概念和存在之间的新关系。这一寻找过程被赋予了众多的名称——解构主义、存在主义、阐释学——而它们背后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转化或者说替换概念与存在之间的旧关系。思想的存在主义转变,或者将思想与其根植的社会土壤联系起来,给抓住主体问题不放的法国哲学家们带来了极大的兴趣。这就是“德国运动”,在德国哲学传统中寻找着解决概念与存在关系的新途径。而且,在德国哲学被移植到法国哲学战场的过程中,德国哲学被彻底改头换面了。因此,这第一大运动就是对德国哲学的法国化运动。 同等重要的第二大运动与科学有关。法国哲学家们试图使科学超越知识哲学(philosophy of knowledge)领域。他们宣称科学不仅仅是思想或认知的对象,而且是一种生产或创造活动,它远远超越了知识的范畴。科学代表着发明和变革,不应仅仅是对已知现象的归纳整理,而应被视为可与艺术活动相媲美的创造性思维。德勒兹探讨了科学创造和艺术创作之间微妙而紧密的联系,将科学的定位从知识的领域转移到创造的领域,最终将其置于与艺术相近的位置。虽说德勒兹是这项举措的杰出代表,但是作为法国哲学的基本构成部分,这样的尝试在德勒兹之前其实早就已开始了。 第三大运动是政治活动。这一时期的哲学家都追求哲学对于政治问题的深层次介入。萨特、梅洛-庞蒂、福柯、阿尔都塞以及德勒兹都是政治上的积极分子;正如在德国哲学中寻求概念与存在的新关系一般,他们试图在政治中找到概念与行为、特别是与群体行为之间的新关系。这种将哲学运用于政治局势的强烈愿望转变了概念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第四大运动是致力于哲学的现代化,这个“现代化”与那种政府官员使用的术语大相径庭。法国哲学家表现出一种对现代性的强烈兴趣,他们紧紧跟随当代艺术、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脚步。非具象画、新音乐与戏剧、侦探小说、爵士乐与电影艺术都散发着强烈的哲学趣味,对于这些现代社会最鲜明的表现形式,哲学渴望参与其中。除此之外,性与新的生活方式也引起了哲学的强烈关注。在所有这一切中,哲学寻找着概念与艺术形式生产、社会形式生产以及生活方式之间的新型关系。因此,哲学的现代化实际上是寻求一种新的方式来解读各种形式的创新。 综上所述,法国哲学阶段包括吸收德国哲学思想、开辟视科学为创造的新视角、积极介入政治活动以及探索全新艺术形式与生活方式这些行动内容。而贯穿这些行动的一个共同努力就是为概念寻找一个新位置,或者说改变其现有的位置,即通过构建概念与存在、概念与思想、概念与行为、概念与表现形式之间的新关系,以取代概念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旧有关系。正是这种对哲学概念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创新处理,将20世纪法国哲学革新又推进了一步。 写作、语言、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的问题,以及哲学与形式创新之间的紧密关系的问题,在哲学上是至关重要的。显然,哲学形式本身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没有新的哲学形式出现,就不可能完成对概念的更新。因此在创造新概念的同时,进行哲学语言的转化也很有必要。这种需求促使哲学与文学建立起特殊的联盟关系,这正是当代法国哲学最为显著的特点。当然,哲学与文学的联盟在法国源远流长。18世纪被人们称为“知识分子”(philosophes)的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人的著作也是法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战后哲学与文学联盟的始作俑者。还有许多法国作家也不能单独被划归哲学或文学。比如,帕斯卡尔既是法国文学巨匠,也是伟大的思想家。20世纪的阿兰,虽然他与我们讨论的法国哲学时刻没有什么关联,但是从其写作意图和目的来看,他毫无疑问是一位古典派哲学家。他非常看重写作过程,写过小说评论,其中关于巴尔扎克的几篇极为有趣;他还写了许多当代法国诗歌评论,特别是对瓦莱里的评论。换言之,即便是在20世纪法国哲学界相当传统的人物身上,都能看出哲学与文学的亲密关系。 超现实主义者在其中也功不可没。在表现形式、现代性与艺术等方面,他们热衷于动摇旧有的关系,希望创造新的生活模式。虽然他们的所作所为大部分属于美学范畴,但这至少也为20世纪50、60年代的哲学活动打下了铺垫。比如,拉康和列维-斯特劳斯都是超现实主义群体的常客。在这段复杂的历史中,如果说超现实主义者是法国20世纪将美学和哲学课题融合在一起的最初代表,那么到了50、60年代则是哲学界试图通过创造一种独有的文风,为概念的重新定位找到一种富有表现力的哲学风格和表达方式。 正是在这一阶段,我们目睹了哲学写作上的惊人变化。我们大概用了四十年时间,才渐渐习惯德勒兹、福柯以及拉康的写作风格。如今的人们已经没法体会,当年与早期哲学风格的决裂是多么惊世骇俗。当时所有的思想家都绞尽脑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开凿出新的创作方式;他们想要成为“作家”。阅读德勒兹或福柯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史无前例的句式,还有从思想到词组完全独创的表达;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韵律新颖别致,让人叫好,文章的构思中也散发出令人惊叹的创造力。德里达耐心地搭建语言之间复杂的关系,仿佛语言自己可以处理语言,而思想就在这过程中渐渐变成了文字。说到拉康的文法,其复杂程度堪与马拉美媲美,常常让读者感到手忙脚乱、头晕目眩,可以称得上是诗一般的语言——这一点已得到公认。 可以说哲学表达方式的转变与哲学和文学之间界限的交融同时出现。我们还应该提到萨特,他(和我一样)既是思想家,也是小说家兼剧作家。对语言表达的创新,消解了哲学与文学、哲学与戏剧之间的界限,这就是法国哲学时刻的独到之处。我们甚至可以说法国哲学的一个目的就在于构建出一个新的写作空间,在那里文学和哲学完全融为一体;一块文学和哲学共有的领域,这里的文字既属于文学,又属于哲学,不再存在两者分离的可能。可以说,在这样的空间里,概念和生命之间已不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这种写作形式的出现最终赋予概念一个新的生命:这就是文学生命。 弗洛伊德:支持与反对 随着这种新写作形式的出现,一种全新的主体最终宣告诞生,它在哲学中的形象同时也被构建起来,并且以它为中心开辟出新的哲学战场。由于这种主体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来自笛卡尔的理性和意识的主体,它就不可能是——用更专业的词汇来说——反思的主体(reflexive subject)。当代作为主体的人,较之笛卡尔笔下的主体,内涵更为丰富,它带有更为模糊的色彩,其生命与肉体的关系更加难以割裂;它更接近于一种生产或者说创造过程,这种创造力使其内部聚集了更为巨大的潜力。不论是否使用“主体”这一名称,这正是法国哲学一直致力于发现、阐释、思索的。如果说精神分析学家总是以一个提问者的形象出现,那是因为弗洛伊德学说从本质上讲也是一个关于主体的命题。这样说的原因在于弗洛伊德学说中的无意识其实也是对人类主体的一种提法——它超越了意识,将意识包含于其中而非局限于意识,这正是“无意识”一词的根本意义所在。 因此,当代法国哲学与精神分析学之间展开了长久的对话。这场交流就像一出错综复杂、精彩纷呈的戏剧。问题的焦点仍然是法国哲学的两个分支:一为源自柏格森又流经萨特、福柯和德勒兹的存在主义生机论(existential vitalism),另一个是以布伦茨威格为开端,后经阿尔都塞和拉康发展起来的概念形式主义(conceptual formailism)。主体问题是这两条道路的交汇;在法国哲学中,主体或许最终可以被定义为产生概念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弗洛伊德学说中的无意识问题,就类似于哲学中的主体问题;无意识也是一种能产生概念的存在。存在如何能够产生出概念,从身体中如何能够创造出思想?如果同意这是一个核心问题的话,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哲学会与精神分析学有如此深入的交流。但是当双方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追求同一目标时,难免会有摩擦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是朝向共同目标的盟友,但不同的途径又让我们成为竞争对手。法国哲学时刻中哲学与精神分析学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一个互相竞争的联盟,互相吸引又互相敌视,其间爱恨交织。难怪它们上演的戏剧会有如此强烈的复杂性和冲突性。 我们可以通过三段重要的文字来认识哲学与精神分析学之间的复杂关系。第一段出自巴什拉1938年《火的精神分析》的开头,它可以称得上是最能清楚表明哲学与精神分析学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例证。巴什拉在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诗与梦的新精神分析学说,一种包含火、水、气和土的基本元素论。有人可能会指出,巴什拉不过是用幻想(reverie)替代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性禁忌(sexual inhibition),进而说明这是一个更大更开放的范畴。第二段出自萨特的《存在与虚无》的末尾,他提议开创一种与弗洛伊德“经验主义的”精神分析截然不同的新精神分析法,暗示应该以存在主义理论模式为指导。萨特试图用他的“自由选择”来替代弗洛伊德学说中的情结(complex)——无意识结构。对萨特来说,决定主体的并非什么神经质的或者病态的结构,而是一种基本的对存在的筹划(project)。在萨特身上,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哲学与精神分析学之间的交融。第三段文字来自德勒兹和加塔利所著的《反俄狄浦斯》第四章。德勒兹公开要与弗洛伊德式的分析一争高下,提出精神分裂分析法(schizoanalysis)来替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就像巴什拉用幻想替代性禁忌、萨特用筹划替代情结,德勒兹通过《反俄狄浦斯》表明,他要用建构来替代表达;他反对精神分析的最大理由在于,精神分析未能对无意识加以建构,而仅仅是对无意识的力量加以表达。他明确提出,精神分裂分析法所要做的就是用建构替换“弗洛伊德式的表达”(Freudian expression)。我们看到三个哲学家——巴什拉、萨特、德勒兹——都想用自己的哲学模式来替换精神分析,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让人惊叹。 伟大之路 最后,我们定义哲学时刻还有一种方法,即通过这一时期哲学家们的研究课题来定义。在战后法国哲学中,如果忽略哲学家们的著作、哲学系统甚至哲学概念,那么我们能否在他们的研究课题中找到某些共同之处呢?当然,参与其中的哲学家性格各异,研究同一课题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然而,只要存在一个公认的主要问题,就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文本、思想家,一个哲学时刻便应运而生。从战后法国哲学界的研究课题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要点。 1?结束概念与存在的分离——不再把它们置于对立的位置;将概念表述为一个鲜活之物、一种创造、一个过程、一个事件,从而不再与存在分离。 2?赋予哲学以现代性,这也意味着把哲学带出书斋,使之在日常生活中徜徉。有关性别的、艺术的以及社会的现代性:哲学无一例外地参与其中。 3?抛弃知识哲学与行为哲学的二元对立,抛弃康德对知识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分隔,把知识本身,甚至包括科学知识,也视为一种实践。 4?把哲学直接置于政治舞台,而不是打政治哲学的擦边球。“哲学斗士”(philosophical militant)出现,哲学把自己表现为一种积极的实践形式,对政治不再仅仅是反思,而是进行真正的干预。 5?重提主体问题,放弃反思模式,由此与精神分析学相联——与之竞争,并尽可能超越它。 6?创立哲学表达的新风格,并因此与文学争奇斗艳;这导致了18世纪哲学思辨型作家(philosopher?writer)以当代的面貌重现。 这就是具有独特研究课题和远大抱负的法国哲学时刻。如果要更进一步地界定当代法国哲学,就要提到其最根本的渴望——因为每一种存在都是欲望的存在——那就是将哲学转化为一种更适于表达新主体的积极主动的写作方式。出于同样的理由,哲学家也不愿再以沉思者或教授的形象出现。哲学家不想成为圣人,也不愿当牧师般的说教者。哲学家想要变成一个以文字为武器的战士,一个以主体为题材的艺术家,一个发明创造者,一个哲学斗士。这些名字无不流露出该时期哲学想要独树一帜的渴望。我想起《被砍倒的橡树》中马尔罗引用戴高乐说过的一句话:“伟大是一条通向未知之路。”20世纪后半叶的法国哲学抛弃了哲学曾经明确的目的,选择了这样一条通往未知的道路,选择了积极的行动与干涉而不是慧思与冥想。也难怪今天的人们会说哲学缺乏智慧。 法国哲学时刻更加关注伟大,而非幸福。我们的追求,尽管前途未卜,却超乎寻常:成为概念的探险者。既不追求生命与概念的界限分明,也不关心存在与理念的主从关系,我们想让概念开始一段探险之旅,尽管终点未知。不幸的是,探险的时代总是会被中规中矩的时代所取代。这也许是可以理解的吧——当代法国哲学具有一种海盗精神,用德勒兹的话说,就是游牧民族气质。“概念的探险者”(adventurers of the concept)可以成为把我们团结起来的令旗。因此,我提出,20世纪晚期的法国哲学时刻是一场哲学的探险。■ 原文见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2408
个人分类: 哲学|14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学问的态度就只能有一个:求真求实求美
热度 3 yanghualei 2012-1-2 10:57
很久没有坐那好好看一本书,没有任何主观目的,不带任何功利性的,去享受思维带来的快感,以前坐那整整一个下午,就为证明一个感兴趣的数学命题,遨游在古希腊的哲学之中,欣赏人古人怎么发现事实,给自己莫大精神的享受,甚至没有什么起效,但很少问这样做值不值,真的。喜欢古希腊的精神,在某种程度我不太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每个人做朋友,就感觉这个人很符合自己的胃口,很厚道和坦诚,不会为什么而欺骗和隐瞒什么 ,我一直认为坦诚和诚实的人,是心里最舒畅的人,不需要为欺骗编造什么谎言,因为那是很费脑子的事情 ,其有深刻的人格魅力,当然这是真善美的力量,而随着环境的变迁,是自己逐渐变得理性和成熟,还是是自己逐渐变得退化和世俗。 这学期不断的变换学习环境,使得自己的学习一度度的中断,当然还怪自己对自己的理性不够专注,受某些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话左右,成为其他人矛盾的载体,进行博弈的现场。我喜欢以学术交友, 不喜欢听任何教诲你怎么做人和处事的哲学,因为我感觉做人的方式很多,但做学问的态度就只能有一个,求真求实,追求真善美 。以后开始,寻找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享受自己的独处时光,这样的自娱自乐,很纯粹的活法,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和那些你认为那么也很纯粹的人交流,一样追去真善美的交流,每个人有优点,有缺点,我不是个政治家,不需要团结所有的人,只需团结好那些对科学一样情有独钟的人;我不是圣人,不需要对什么都有宽阔的胸怀,只对涉及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保持这仅有的一份宽容。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3934 次阅读|8 个评论
哲学家小传系列——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
francine 2011-12-11 19:22
阿那克西曼德( Anaximander ) 生平 他出生的年代不能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 比泰勒斯年少的同时代人。 但是据说在公元前 546 年他已经六十四岁了。 他曾带领一批米利都移民前往黑海边上的阿波罗尼亚,这一事实表明他出身名门望族。他对天文学、地理学和宇宙生成论感兴趣,绘制了地形图和天体图,把日晷引进希腊。 他的论文《自然论》是古希腊第一部哲学著作,是用希腊文写的散文著作,只有断简残篇留下来。 观点 他认为万物都出于一种简单的元质,但不是泰勒斯所提出的水,或者是我们所知道的任何其他的实质的东西。它是无限的、永恒的、无尽的,而且“它包围着一切世界”——因为他认为我们的世界只是许多世界中的一个。 他认为元质可以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各式各样的实质,它们又可以互相转化。 “无限”由于其永恒的运动,分离出不同实体,最初是热,其次是冷,热像一圈火焰包围着冷。火焰的热使冷变成湿气,又变成空气,空气扩张并冲破火圈而成轮形的环。这些环有开口,从小孔中喷射出火,这就是天体。包围在天体周围的空气迫使天体围绕地球而旋转。地球是一个圆柱体,其直径是高度的 3 倍。地球凭空悬挂在宇宙中间,由于离宇宙的各方边际是等距离,它保持着静止。阿那克西曼德的天体论在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按后来天体理论的方式对星体规则运动给与一种物理学解释的最初尝试。 他的理论中还包含着生物学得观点,他说,从太阳蒸发的潮湿的元素中产生第一批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生物从水中爬上比较干燥的陆地,适应新的环境。像所有其他动物一样,人最初是鱼。阿那克西曼德的生物学可说是进化论的先驱。 评价 他是希腊最早的论文作家和最早的哲学著述家。 万物的始基是无限 哲学的祖师爷泰勒斯是没有写过什么论文的,希腊第一部哲学著作是阿那克西曼德写的。他比泰勒斯要年轻,也是米利都人,有人说他是泰勒斯的学生,这一点却是要存疑的,尽管他非常熟悉泰勒斯的观点。 阿那克西曼德的哲学著作名之为《自然论》,现在还有断简残篇留传下来,从中我们可以瞥见他的观点。他不同意泰勒斯的说法,他认为万物的本质或要素是一种他称之为“无限”的东西,万物来源于此,又复归于此,一切都由这个“无限”分化出来。万物都出于生生灭灭之中,而“无限”是永恒的并且是无尽的,它无起始也不可毁坏,它又具有永不枯竭的创造力。可是这个“无限”到底是什么呢?阿那克斯曼德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但它一定不是泰勒斯所提出的水或任何具体物质,因为如果那样的话,那么它在创生万物的时候就会被消耗殆尽了。 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是比泰勒斯要进步的。泰勒斯以“水”为原质,而“水”无疑仍然是万物中之一物,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却不是出之于具体的、感官所知觉的实体,而是求之于万物之外的,思想上更趋于抽象;泰勒斯虽然认为一切都是由水造成的,但是万物如何从水里产生出来的,似乎并没有详细的说明,阿那克西曼德则透彻地分析了万物从“无限”中分化的过程,“无限”由于其永恒的运动而分离出特定基质,首先是“热”和“冷”,从“热”和“冷”产生“湿”;从“湿”相继产生出“土”、“气”和“火环”等等,以至于整个世界。 不过,由于“无限”的这种抽象性,它也便与具体的、感官知觉的世界渐行渐远了,它是绝对的、独立的,与现象世界截然分开的,由此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不啻有了二元论的朕兆。
个人分类: 西方哲学家小传|29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萨福——一个充满温暖和美好的名字
yurongming 2011-11-24 14:01
萨福 (Sappho,约前630或者612~约前592或者560),古希腊著名女抒情诗人。 读萨福所写的诗,看不到一丝雕琢,看不到一丝世俗的烟气,只是那么简简单单、那么清清朗朗,可不由得你不感叹,原来这就是诗歌、这就是依恋,这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爱情。 21 我对你们,美丽的人啊,永不会变心。 这首诗,不管读多少遍,总会有一股暖流涌过心头,有一种洗尽铅华的感动停驻心中。 28 你来了,我为你疯狂; 我的心为欲望燃烧,你使它清凉。 时光终会流驶,生命也终将消逝,唯一不变,是那世世代代爱的清凉。 29 我爱上了你,阿狄司, 很久以前。那时 你还只是, 一个丑巴巴的小女孩子。 那多少找不回来的青春年少,都在这里,有心的人请慢慢找寻。 74 但是你啊,你已经忘记了 你忘了我—— 从此 我便深深地 湮没无闻 当一生的挚爱成为过去,心酸的泪会有几许?我想起张烨的《外白渡桥》:是的,即使你哪天不再爱我/我还是爱你的/不然世上就不存在痛楚的/无望的爱了…… 在我看来,他的享受好似天神 无论他是何人,坐在 你的对面,听你娓娓而谈 你言语温暖,笑声甜蜜 啊,那是让我的心飘摇不定 当我看到你,哪怕只有 一刹那,我已经不能言语 舌头断裂,血管里奔流着 细小的火焰 耳鼓狂敲 冷汗涔涔而下 我颤栗,脸色比春草惨绿 我虽生犹死,至少在我看来 死亡正在步步紧逼 但我必须忍受 因为 既然贫无所有 我不能不想起席慕容的《白鸟之死》:那么 让我死在你的手下 就好象是 终于能 死在你的怀中
个人分类: 读书杂感|3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赵汀阳:教育为了什么
热度 1 zhanglin9099 2011-11-13 10:49
教育为了什么? 这似乎是个简单问题,人们可能会在脑子里迅速转出十几个答案,但恐怕马上又会发现,这些答案都是些不靠谱的大话。所以,这个简单问题其实是个很难的问题。 世界上有许多很难的问题并不真的需要解决,比如,一些最大的哲学问题,世界本质什么的,这样的问题不去解决也不会给人类生活造成什么损失;或者像数学的哥德巴赫猜想,看上去好像是个吓人的问题,其实这种研究试图证明的只是数学的某种优美性,并非重要推进。人类研究许多问题只是因为好奇,而不是因为问题的严重性。但是教育却是个事关国家命运的严重问题,无法回避。记得李泽厚先生在上世纪80 年代就指出,在21 世纪,心理与教育问题可能会成为所有事情中最重要的问题。今天看来,确实是个深刻的远见。 教育造人,所以严重。教育试图把人造成样样都好,达到“全面发展”,就是说,教育试图使人具有所有“优点”。古希腊的说法是,让人学到各种卓越才情(virtues),中国古代则说是各种“德”。这里所说的“德”不仅是道德,而且是各种本事,和希腊人的意思差不多。什么是优点呢?表面上看就是人皆赞美的能力和品质,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如果某种能力或品质是人人都想模仿的,都想向它看齐的,那么就是优点。这大概相当于古人所谓“见贤思齐”,不过应该理解为人们“思齐”的才是优点。人们想模仿的一定是有好处的事情,没有好处就不是优点。好处或者是使人获得生存优势的本事,或者是使人生活幸福的品质,因此教育试图把人类实践经验证明为最优秀的思想、知识和品质教给每个人。 然而,现代教育试图生产的是批量的通用人,像螺丝钉一样没有个性,也没有才华,但是容易管理,完全符合社会程序。现代教育的目的似乎不是让人变得优秀,而是让人变得平庸。现代教育不再遵循“见贤思齐”原则,不再向优秀看齐,而是向平庸看齐。 这一现象在我国恐怕尤其严重。以中小学文科教材为例,既为教材,就应是经典作品。欧洲教材中有大量的荷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修昔底德、希罗多德之类的最优作品,以此类比,中国教材中就应该相应地有大量的诗经、尚书、礼记、孔子、老子、左传、史记之类,中国喜欢放眼世界,因此荷马和柏拉图之类也在应选之列。至于近现代作品,西方作品不说,中国的也应该选梁启超、王国维、毛泽东等,但情况并非如此。中国的中小学教材中虽有经典作品,但既少又碎。有些文章,对大事无深刻敏锐的见识,对小事也无体察入微的经验。甚至还有大量差得不值一提的文章,完全不能代表中国文史水平,竟然也入选了中小学教材。 在现今教育制度下,教师辛苦,学生痛苦,所教、所学多半是琐碎无聊似是而非的知识,语文惊翻李杜,历史吓死司马,各种考试估计有望证明牛顿、爱因斯坦、高斯、希尔伯特皆为脑残。学习二三十年,虽无真才实学,却收获证书等身。这就是关键所在:证书是谋职的官僚手续,无数证书就如同要做事情需要盖无数公章。在这个意义上,学生真正学到的是如何完成繁琐官僚手续的本事。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庞大社会里高智力的人如此之多,而创造性成就如此之少,还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人有知识却没有文化。记得看过美国关于中国发展的一个报告,里面说,中国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实在惊世骇俗,唯独教育奇差,强烈抑制了人的创造性和探索真理的热情,以至于当代中国的创造性成就少到缺乏统计意义。虽然美国人喜欢胡说,但这一点却恐怕不是诽谤,实乃国家危机。
258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希腊将公投欧盟救助方案 或影响G20议题
dongzg101 2011-11-3 04:12
希腊将公投欧盟救助方案 或影响G20议题 2011年11月02日 02:2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钱平广 373 人参与 44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德国总理默克尔领导的基督教民主联盟预算专家诺伯特·巴斯勒:希腊的决定是令人吃惊和冒险的。 ●德国执政联盟的自民党议会党团主席奈那·布吕德尔勒:希腊若就欧盟达成的援助方案进行全民公投,恐怕会致其国家破产,而希腊的 欧元 区成员国身份也将岌岌可危。 ●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希腊就援助协议举行全民公投的计划出人意料,希腊的计划带来了不确定性,并令市场承受重压。 ●丹麦总理托宁·施密特:希腊政府让民众决定是否接受援助计划的决定毫无道理,且将引发持续的不确定性。 ●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我们注意到希腊当局进行全民公投的意向。我们确信此协议对希腊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完全相信希腊将履行向欧元区和国际社会作出的承诺。 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当地时间10月31日晚宣布,希腊将就欧盟刚刚达成的新债务危机解决方案举行全民公决,同时拟就此事在议会进行信任投票。 希腊这一令人意外的决定立即引起市场的恐慌,也给即将召开的G20峰会有关解决欧债危机的议题蒙上了一层阴影。 默克尔办公室一份声明称:“德国和法国将与欧洲其他伙伴一起,决心保证欧盟峰会的决议得到完全和快速执行,这在今天的形势下比以往更为需要。” “让人民说话” 在10月31日举行的执政党议会党团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帕潘德里欧宣布,希腊将对欧盟新的债务危机解决方案进行全民公决,并将在议会进行信任投票。他表示,需要获得更广泛的政治支持,因此,将“让人民来说话”。据悉,信任投票可能会在近日以批准新救援计划的方式进行,而全民公决则可能会在明年1月举行。 根据欧元区领导人上周四在布鲁塞尔达成的协议,欧洲银行业将把持有的希腊国债进行50%减记,相当于为减轻希腊债务贡献了1000多亿欧元。如果这一方案得以实施,到2020年希腊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降到120%;而如果放任目前的形势发展,届时希腊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高达180%。此外,欧元区领导人还同意,今后3年再向希腊提供1000多亿欧元的救助资金。 “公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公民将被号召来对援助方案回答‘是’或者‘不是’。对人民来说,做出自己的决定,这是一个民主国家最重要的行动,也是一种爱国主义的体现。我们相信人民,相信民主参与的力量,我们对此并不担心。”帕潘德里欧在上述会议上说。 不过,在场的执政党社会党议员却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们本以为帕潘德里欧会对达成的新债务危机解决方案表示赞赏并为希腊感到幸运。 因为仅仅三天前,帕潘德里欧还对新的一揽子协议积极回应,称希腊将会开创一个自强的新时代,“我们一直在躲避赤字危机。事实上我们今天还能在这里,已经是希腊人民的一大成就了。我们必须摆脱过去的枷锁,开创新的时代,一个自强的新时代。”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希腊政府就一直在实行紧缩政策,导致帕潘德里欧的支持率一路下滑。而为摆脱债务危机,希腊政府2009年以来推出了以增税、裁员、减薪和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轮紧缩措施,它也是希腊获得欧元区国家救援贷款的先决条件。由于这些措施触动了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它在国内受到反对党和民众强烈反对。因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帕潘德里欧突然提出全民公决,更大的原因可能是希望借此获得政治上的支持。同时,由于公投选在明年1月,可以通过拖延时间帮助希腊民众更好地接受和消化新的救助方案。 希腊欧元区身份受威胁 帕潘德里欧的意外决定一经传出,立即引发了西方国家的不满和市场的恐慌。欧洲和美国股指当天全线下挫,欧元对 美元 汇率也下降了2%。美国市场波动性指数(即市场恐慌指数)攀升22%,创自今年8月中旬以来单日涨幅新高。 而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上周的民意调查结果,58.9%的希腊民众反对欧洲领导人通过的新债务危机解决方案,因为担心银行减记希腊政府债务会造成更多的问题,债务收益将会减少。这一结果表明,希腊全民公投达成否决决议的危险系数很高。 与此同时,希腊的一些议员也质疑此次全民公投是否符合宪法。根据希腊宪法,只能就重大国家事务举行全民公投,而非经济问题。还有议员发表声明称,若新救助协议在公投中被否决,帕潘德里欧应辞职并提前举行大选。 希腊反对党新民主党发言人表示:“帕潘德里欧在冒险,他把希腊的欧盟成员国资格像抛硬币一样扔到了空中。” 英国《卫报》则称,欧洲领导人原本希望在11月3日至4日举行的G20峰会上寻求其他国家对欧洲金融稳定方案的支持,但是希腊公投的黯淡前景让与会领导人就此达成协议的希望也变得渺茫。此前欧元区各国政府已经承诺将把“欧盟金融稳定机制”(EFSF)的规模扩大至1万亿欧元,并寻求获得欧盟以外国家的财务支持。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危机始于希腊,但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所面临的最大威胁。 相关报道: · 希腊抛出公投计划 政府面临垮台风险 · 北欧五国首脑对希腊公投方案表担忧 · 法总统称欧盟新救援计划为拯救希腊经济唯一途径 · 欧盟国家和国际机构将就希腊问题召开特别首脑会 市场影响: · 希腊公投消息拖累 欧美股市收盘暴跌 · 希腊全民公决消息重挫欧美股市 · 希腊公投消息施压 沪铜偏弱震荡 · 希腊公投及数据疲弱 原油创三连跌 更多 银行业 名次 名称 最新 涨幅 1 南京银行 9.28 3.23% 2 华夏银行 11.54 2.67% 3 民生银行 6.27 2.62% 4 北京银行 10.39 2.26% 5 浦发银行 9.36 1.96% 名次 名称 最新 跌幅 1 农业银行 2.68 0.37% 2 工商银行 4.32 0.47% 3 光大银行 3.03 0.66% 4 中国银行 3.02 0.67% 5 建设银行 4.90 1.0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希腊 帕潘德里欧 欧元区 债务
959 次阅读|3 个评论
培育科学文化
热度 1 kejidaobao 2011-9-19 14:44
文/孙小淳 科学主导当今的社会,现代的文明可以说就是科学的文明。然而,科学的发展要有科学文化的土壤。中国科学要在世界科学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力量,就必须认真培育中国科学的“科学文化”。 科学文化包含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价值理念以及支撑科学活动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制度。体现在科学家身上就是科学精神;体现在具体的学科就是科学传统;体现在科学管理就是科学体制。中外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文化”这种精神层面的发展。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和古希腊科学的发展,是因为当时中国和古希腊都有“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 欧洲17世纪经历并完成了一场非常根本的精神革命,才有近代科学的发生,而近代科学反过来又促进了思想的启蒙,使近代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歌猛进。 今天的中国科学固然在物质文化方面有很多进步,但是在精神文化方面却存在很多不足。从科学家和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科学家的哲学素养普遍较差。我们培养的研究人员,普遍都是“工匠式”的人才,在“定式的”研究中可能有很多小智小慧,但是就是缺乏深层思考,缺乏融会贯通、开拓前沿的大智慧。科学史上伟大的科学家,哪一个不是具有深邃的哲学思维?爱因斯坦在其《相对论的意义》的开篇,就是在讨论牛顿的和康德的时空观,就是在常人不以为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我们的研究生教学中,哲学思维的培养是非常欠缺的。   我们的科研人员,往往对科学发展的历史缺乏必要的了解,认为科学就是教科书上表述的理论、实验和方法,以为科学的发现就是像“苹果落到牛顿头上”所引起的那种灵感,殊不知没有按照科学方法对研究问题有深思熟虑的探究,没有从一团乱麻的数据中理出头绪、提出假说,进行验证的艰苦过程,是不可能有科学发现的。历史上科学重大的发现,无不是有着极其复杂的过程,只有了解这种科学发现的过程,才能体会到科学的方法。有人说,学习一门科学的最佳门径是学习这门科学的历史。这话一点也不为过。哈佛大学的校长柯南特就曾倡导并推行科学通识教育,科学史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我常想,如果要教学生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一个很不错的办法是让他们读读伽利略的《星际使者》。 我们的科研人员,对科学的方法论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反思,所谓“埋头做学问”,一条路走到底。其实科学研究很多时候就是要“左顾右盼”,不走寻常路。法国伟大的哲人科学家彭加勒在上世纪初写的《科学与方法》,至今读来都会使我们对数学、力学和天文学的研究产生无限的遐想。 在科学管理和科学评价方面,目前同样存在很多弊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投入产出”思维占主导地位,过分强调实用,过分强调论文数量,对科学之“大用”认识不够。违反科学发展的规律,天天讲“创新”,人人要“跨越”,实际上成了真正创新的障碍。科学选题、立项、资源分配,官僚机构的话语权太大,科学家的话语权越来越少。研究所实行所长负责制,专家治所、民主办所的精神本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出现“权术”代替“学术”的情况。办所重点放在想方设法搞资源。有了资源,就能发表;发表多了,就有“成果”;“成果”多了,就有份量。而对真正的科学问题关注则越来越少。这样下去,资源再多,也搞不出一流的科学。 我们的科学家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意识还比较淡漠。对于科学的社会功能认识不足,以为科学家最好是“两眼不管窗外事”。但是,在科学成为主导文化的今天,科学家们实际上肩负着越来越重大的社会责任。说小了,纳税人的钱不能乱花;说大了,真正的科学家应该是志在天下,肩负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重任。只有把科学的精神融入到民族文化的血液中,才能使国强和民族兴旺发达。而科学家理应做好表率,成为科学精神的力行者和传播者。这就是科学家最重要的社会责任。 为培育中国科学的科学文化,有许多具体的工作可做,例如: 首先,要加强科研人员哲学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或许可以从研究生培养做起。可以在研究生教学中加强科学史与科学思想史的教学,这样的教学不能脱离专门学科的特点,所以要考虑科学史家与科学家在教学中的联合互动。真正有效的方式是请有哲学素养的资深科学家或前沿科学家与科学史家一道开设各种各样的学科史讨论班。 其次,要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开展不同学科学者之间的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融会贯通,方能创新。 第三,要多开展科学家与公众面对面的活动。除了科普讲座、“开放日”活动之外,还可以开展面向公众的科学讨论和科学争鸣,通过科学家的身体力行,让公众理解科学、知情科学,把科学的精神、科学的价值、科学的方法论等渗透到大众文化之中。 第四,在科学管理、科学决策和科学评价中要发挥科学家的学术权威作用。要改变目前各专业局官员在科学决策中实际拥有很大的话语权的局面。从事科学管理的官员应该拿出为科学家服务的态度, 而不是以学者的姿态对研究所的科研过多加以干预。院士和前沿科学家在科学决策中应该要有更多的话语权。 第五,建立青年科学家思想交流的平台。可以考虑建立“中国科学院青年院士团”,使一批有志之士可以为国家和科学的发展献计献策。国外有一些科学院如荷兰皇家科学院就有这样的做法, 效果就非常好。 “科学文化”看起来是一个很抽象、很难描述、很难界定的东西,但它是实实在在体现在科学的组织、决策和管理之中;体现在科学家个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视野之中;体现在科学家对科学与社会的责任与信心之中;体现在科学家“求真”、“宽容”、“好奇”等科学价值观的自我实现之中;体现在年轻的科学工作者对科学强烈的追求和饱满的自信之中。只有把“科学文化”培育好了,才能真正促进中国科学院科学活动的发展与进步,才能造就科学家个人科学活动的发展与进步。 (转载自中国科学院网6月24日“我心中的科学院”征文)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工作大家谈|1344 次阅读|1 个评论
阴阳五行学说的本义
热度 4 zhaodeyu 2011-9-17 08:05
谈阴阳五行,就必须谈气一元论,否则就是空谈,因为不管是阴阳,还是五行,都是对气的存在形式运动状态的一种描述,如果离开了气,阴阳五行就被抽出了骨架,永远得不到科学的认识。 我们先来看看气一元论,它说明了万物都是由同一种料子做成,也由同一个原理支配,而阴阳五行学说所要揭示的就是气运动的原理。对现代人来说,想像万物都是由同一种料子做成的几乎是不可想像的,因为在人们的视野里,所看到的万物之间有那么大的差异,怎么敢于想像它们都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组合呢?但哲学家们是不可思议的,他们从万物的相互转化中悟到了这种统一性,于是用一种东西的不同组合还揭示自然的秘密是很自然的事。 大家都知道古希腊有两个学说,一个是以太说,一个是原子说,两者是对立的,以太说说明了万物的统一性和连续性,而原子说则揭示了万物的多样性和间断性,本来这两个学说是相互补充的,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自然的某一层面,可近现代科学却是沿着原子说的道路不断地前进的,结果发展到现在,万物的统一性虽然清楚可见,它们都可以消失变成能量,而能量也可以无中生有地造出它们,但能量是什么?科学家们茫然了。 与西方人不同,中国自始至终都只有一个统一的学说,那就是气一元论,既然它一成不变,就一定在人们的心目中解决了统一和多样、连续和间断之间的矛盾,否则也不可能持续地流传下来。那么它是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呢?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就要说清楚气一元论与以太说的不同,因为气一元论是一个和以太说非常类似的学说,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其实只有一点,那就是中国的气是有生命力的,而西方的以太却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是死寂不变的宇宙填充物,当然,西方的先哲也不凡有这样的创见,如赫拉克利特的生命之火就说明了这种统一物质的性质。 理解物质本性的这种生命力是需要想像力的,特别是对物质连续性的想像,因为没有连续,就谈不上生命力,生命力是在连续的物质相互压迫中体现出来的。在西方科学中,物质和能量一直被机械地分开,以致生命问题一直得不到正确理解,而在中国的气一元论中,物质和能量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因为只在是物质性的存在,它一定是在周围物质的压迫中存在的,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就是它的本性,能量就体现在物质相互压迫的紧张程度之上。 至今生命问题仍然是科学中最大的难题,但如果你明白了中国的气一元论,就知道生命问题本不存在,因为只要是物质性的存在,它就具有一种本性,那就是反抗、扩张,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正是有了这种本性的存在,局部物质才有可能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个可观察的实体,我们的世界就是由连续的物质空间和被压迫中组织起来的有序实体共同组成的。 气分阴阳,如果把阴阳物质化,那么阴就是指气暂态的有序结构,而阳则是指连续在空间混沌而无形的离散之气。阴阳是可以转换的,有序状态的物质可以向无序状态的物质转化,无序状态的物质也可以向有序状态的物质转化,不同的就是物质之间的紧张程度,或者说能量。有序的物质不仅密度,而且彼此之间的紧张程度高,内聚的能量也大,而无序的物质不仅密度小,而且彼此之间的紧张程度低,内聚的能量也小,因此,当物质从有序向无序转化的时候就会释放能量,反过来,当能量作用于无序物质的时候,也会从无序向有序转化,自然界的能量就是通过物质的有序和无序转换在空间中流通。 有人说阴阳学说是玄学,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其实,如果你相信物质世界的统一性,那么就会很容易地想到,自然表面上很复杂,其实却是异常的简单,看看万物的运动,都不外乎是有序和无序的相互转换,从无序向有序转化是事物的生,从有序向无序转化是事物的亡,万物不都是在变化中存在的吗?不也都是有一个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的过程吗?如果说自然界有一个规律的话,那么它一定就说明了生和死的规律,或者说生命的规律,而阴阳学说正是揭示了这个规律。 在西方科学的框架里,至今还相当然地认为规律存在于少数几种基本粒子之上,发现最基本的规律需要找出这几个最基本的粒子。然而,无数的实践已经说明,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因为所有物质分解到最后,都是同一种物质,质能转换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或许不少人会说,质量不是转化为统一的能量了吗?但如果我问一句,你真的相信物质会消失吗?如果你有点哲学头脑,肯定是不会相信的,因为自然界的物质有两种状态,有一种是可观察的有序状态,一种是不可观察的无序状态,物质表面上消失,其实是物质从有序向无序转化并释放能量罢了,物质本身并没有消失,反过来,物质也不可能无中生有,它也不过是物质受到能量作用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化罢了,能量是统一的,那么就反过来证明物质是统一的,因为能量是由物质的紧张状态表现出来的。 不少人总是把阴阳学说和对立统一混在一起,其实两者有一个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对立统一的双方是对等的,而阴阳学说中的阴阳则是不对等的,确切地说是阴从属于阳的,阳代表着连续而无形的自然整体,而阴则代表着局部暂态的有序结构,两者的力量是无法对比的,阳决定着阴。或者说整体决定局部,自然整体是万物的上帝,它决定着万物的生死存亡。 阴阳学说现在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描述,那就是整体决定局部。如果用两句话描述,那就是: 第一:每一个事物都是在不断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即对立。 第二:外在世界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每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它不断寻求与外在世界变化的统一为前提的。即统一。 阴阳学说揭示了自然万物存在的规律性,即对立是存在的前提,统一是存在的基础。而五行学说则详细地说明了这个统一的过程,或者说系统中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每一个系统中都存在五种运动,首要的一种就是普遍联系,或者说非线性运动,非线性运动来源于诸要素之间的竞争,中心要素就是利用它们的竞争控制着所有要素,顺应它的要素就不断支持它在系统中产生,违背它的要素就抑制它使之不断在系统中灭亡,正是在诸要素不断的产生与灭亡之中,普遍联系出现了,能量就是通过连续物质的有序和无序变换,或者说诸要素的周期产生与灭亡在系统空间传递。一种普遍联系方式对应着一种自然力,也对应着一类系统,万物的层次性正是由普遍联系方式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如果我们把系统中的五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与五行相对应,那么通过连续物质的有序和无序变换传递能量就是土的性质。 不少人一直认为只有生物才有新陈代谢,其实万物都有,只不过我们没有看到而已,我们以地球为例,引力的产生正是大量原子不断在内部形成而产生的,因为当物质不断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时候,就会出现相空间的压缩,从而引起连续在空间中的统一物质向地心不对称流动,引力其实就是由这种不对称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在这里,连续物质的不对称运动可以看成是水的性质,而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则是木的性质。当然,这些运动并不是单调的,它还存在两种相反的运动,一种是系统的扩张,大量要素的不断生成当然会引起系统空间的扩张,这种运动就是火的性质,还有一种就是物质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这是金的性质,热力学第二定律说明了这一种运动,即物质有一种不断走向对称的趋势,因为系统空间中的物质是不对称分布的。 大家可以仔细分析一下,这几种运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都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而五行学说正是说明了每一个系统当中不同的五种运动形式。难道这不是科学吗?
个人分类: 医学|93 次阅读|4 个评论
政经随想(3)美国的末日到了吗?
热度 6 fouyang 2011-8-24 07:15
由于美国的经济困难和应对过程中表现出的政治无能,引来了很多“美国末日”的言论。对于我们海外华人来说,与祖国经济高速发展,建设蒸蒸日上的新闻对比,更是很难对美国的未来建立信心。这篇文章里,我就想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要说明的是:讨论美国的前途有两个切入点。一个是因为自己生活在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美国的国运和走向与自己有切身的关系,也是自己观察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所以讨论美国的前途对于自己在知识上和利益上都有现实意义。我这里就是采取这个角度。另一个角度是通过美国的困境来证明中国制度的优越和不用改变。这篇文章将不涉及这个问题。 我对美国前途的认识,主要来自对于美国历史的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从来就不是高效率,而是有意设计成一个混乱,缓慢的过程。虽然美国宪法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人民(We the People)”,但正如制宪和建立联邦政府的积极推行者麦迪森(James Madison)所指出的,由于美国之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存在一个单一的“人民”。有的只是各种相互博弈的利益集团。这个特点保证了以前只在古希腊等小国实践过的民主与共和制度可以在美国这样的大国实行,而不会导致像刚被唾弃的英国“中央政府”那样的暴政。的确,美国宪法中也充满了模糊含混的条文,特别是在一些如联邦与州的权力分配,蓄奴制度的前途等关键问题上。至今,为了宪法是否允许个人拥有枪支还有激烈争论。美国的政治体制也充满了模糊和矛盾。宪法墨迹未干,“国父”们依然健在的时候,就在第三任总统的选举中,政见不同的国会与新任总统就在选举程序上僵持,差点造成总统难产。两党政治成形后,政治僵局更是成了政府运作的常态。然而,从宪法通过到现在已经二又四分之一世纪了,美国人口增加了100倍,疆界从13州增加到50州,从荒蛮之地变成了世界唯一强权。而宪法和政治制度却一直在演变和发展中延续了下来,除了一次内战以外没有受到过严重的挑战。我的意思不是说美国制度就是天下最好的制度,也不是说美国在自己制度的框架中没有改进的可能与必要。我只是想指出,美国制度的优点和缺点是相互依存的。我们考察这个制度,也需要把两者联系起来考虑。 从战后的历史看,在每个十年美国都遇到过貌似“无解”的困境。五十年代与苏联的对峙,历史上第一次输掉了一场战争(朝鲜战争),麦卡锡主义;六十年代总统被刺,越战泥潭和种族冲突;七十年代能源危机和严重经济衰退;八十年代经济低迷,赤字高企,日本和德国步步紧逼;九十年代末的道康泡沫;本世纪起的恐怖主义威胁。。。有趣的是,这些困境大多数不是因为政府的“英明决策”而解决的,甚至大多数都谈不上“解决”,而只是时过境迁让位给了新的“困境”。如果你读报的话,任何一个时期美国都好像在朝不保夕的危机之中。关于“美国末日”的专著,在美国也从来没有缺席过。然而,那么多年美国也就磕磕碰碰地走过来了。 就拿中国从文革走向改革开放的转折点——七十年代中期开说吧。那三十多年中,中国无疑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美国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七十年代中期的美国,刚经历了越战的失败,又将要面对大使馆人员被伊朗劫持的奇耻大辱。国内政治上刚发生了水门事件那样史无前例的丑闻。经济上面对油价飞涨,国内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并存,失业率居高不下(在八十年代初曾超过10%)。想来当时“美国末日”的呼声不会比今天少吧。在社会进步方面,“反歧视法”1968年刚刚通过,1971年还在为黑人白人同校上学而打官司。民权运动方兴未艾,马丁路德金1968年刚被暗杀。当时谁能想到一代人以后,一个黑人能当上总统?那时大学生中少数民族比例是17%,今天是37%。而人工流产也是1973年才全面合法化的。在生活水平上,当时有50%的人家没有空调(今天贫困线以下的人家中也只有22%没有空调)。当时连美国首都都没有地铁。如此“忆苦思甜”并不是要说今天我们不应该抱怨,而是想说明,“发展的眼光”对于美国也是适用的。 当然,正如投资界常说的,“过去的表现不能保证将来”。我也认为,美国目前遇到的挑战是结构性的和长期性的,不是“挺一挺”就能过去的。而且从长远看,美国二战后“超级大国”的地位其实是特殊历史形势造成的,并不代表美国的应有地位。比如说,中国人勤劳聪明,吃苦耐劳一点不比美国人差,完全有理由过上同样水平的生活。只要不犯大的错误,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甚至人均GDP接近或超过美国,都是早晚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美国是否会从此堕入深渊,走向灾难?当然谁也不能打包票,特别是谁都看不到“隧道口的亮光”时。但是考虑到以上所说的种种,我觉得有乐观的理由。
个人分类: 政治经济|4241 次阅读|12 个评论
开辟鸿蒙的年代——我的古希腊思想史读书后记之赫拉克利特(8)
热度 2 Alexwjlster 2011-4-23 13:13
继米利都学派之后,出现了赫拉克利特的哲学。该哲学继承了米利都学派朴素唯物论的传统。与前面介绍的哲学家不同,这位哲学家是个“单干户”,既不承认有师承(考证也不大明白),也没记载过有学生(从时间上讲,赫拉克利特晚于米利都学派以及毕达哥拉斯本人同时期的学派)。总之是自学能力超强,成为一代大宗师,空前绝后。后世被马列两位创始人表扬过——表扬他对唯物论的奠基作用,并把他的学术思想与米利都学派思想承接起来进行考虑。马克思信中曾直言他个人认为赫拉克利特的地位仅次于亚里士多德。 而据说黑格尔教授却将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进行了发掘整理把他的思想说成是唯心论的辩证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西方哲学家对他的评判也是分歧很大。有人将其说成是神秘主义者(这个中学课本上不会有的)。这点也是有一些根据的。 赫拉克利特最著名的观点是“一切皆流”,万物生灭变动不居。看看这位哲人的一生,也许会更加理解这句话。 赫拉克利特生平事迹也较少。他生来恃才傲物,蔑视群伦(他说,博学并不能使人有思想,不然,它就教给赫西俄德、毕达哥拉斯以及克塞诺芬尼和赫卡泰思想了。后面还 K 过荷马)。写的著作也大多晦涩难懂,据说这个是故意的,他看不起群众,有点孤芳自赏和超人意识,认为只有少数人是好的。柏拉图仅仅提到他是伊奥尼亚地方的爱菲索人,亚里士多德著作只有一处提到赫拉克利特一件无关紧要的轶事(那些留下的传说,大多只能是八卦花边了),剩下的只是零星的传说。直到第欧根尼老爷爷出现才编纂了他的生平(不愧哲学史界的太史公),其中有些彼此矛盾,不大可靠(但是俺觉得古书中矛盾的记载一般表明类似事件发生的概率比较大,至于矛盾处,个人自己理解去吧)。 赫拉克利特被称为“哭的哲学家”与“欢笑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形成明显对照。由于文风晦涩,被人称为“谜样的人”、“晦涩者”,又因为蔑视群众得到绰号“辱骂群众的人”(成专有名词了)。他喜欢以隐喻的方式表达他的思想(跟宣布神谕似的,只是暗示)。亚里士多德对他的这种文风就发飙了。赫拉克利特只用感性语言表达理性思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俩对他的哲学很不理解,并多次进行非议,比如“事物存在又不存在”的学说,认为是违反形式逻辑的矛盾律和排中律的。但是第欧根尼却美滋滋的赞美过赫拉克利特的表述有时候是简洁明晰的。据说苏格拉底对赫拉克利特论文的看法是“我所理解的部分是优美的,我敢说,我所不理解的部分无疑也是优美的(信而好古?),但需要像一个潜水探宝者那样去寻根究底(拼了老命也要理解?)。”在我看来赫拉克利特是用散文诗进行创作的,大家或许有一个初步感受了。 据说赫拉克利特是一位王子,本是王位继承人,为了表示宽宏大量,放弃王位,让给了他的弟弟。可是他的母邦爱菲索发生了一场民主运动,把他的朋友赫谟多洛驱逐出境了(赫谟多洛据说跑路到罗马帮助罗马立法,参与了十二铜表法的制作)。赫拉克利特本人爱莫能助,只好猛烈的抨击自己的人民“如果将爱菲索的成年人都吊死,把他们的城邦让给未成年的少年管理,那就对了。因为他们放逐了赫谟多洛——他们中间最优秀的人,还说‘我们不要最优秀的人,要是有这样的人,就让他到别处去和别人在一起吧’。”尽管赫拉克利特重视法律,认为人民应当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自己的城邦战斗一样。但是当他的同胞要求他为城邦立法时,他却加以拒绝;在他看来,爱菲索已经处于坏政制的支配下了(政制有问题,立法不管用?)。 于是哲学家避居到当地受崇敬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神庙附近,和孩子们玩骰子,拒绝参加政治活动。再后来干脆隐居山林(更加厌世和孤独)靠吃树皮草根过活(比素食美食家来的彻底多了),得了水肿病。只好返回城里,并以谜语的方式询问医生能否使阴雨天变得干燥起来(还不忘卖弄学术啊)。由于医生们不明白他的意思,他就钻进牛厩,希求靠牛粪的热力把体内的水吸出来(燥胜湿?)。但是这种办法没有奏效,他终年 60 岁。我国到了张仲景时代,才把水湿病症单独上纲上线,老先生的疗治方法匪夷所思。 从思想发展史上赫拉克利主要继承了米利都学派的思想;同时又受了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影响,才提出了逻各斯以及矛盾对立等重要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虽然毫不留情的批判了赫拉克利的文风,但并没写他看的是赫拉克利的哪一本书。直到七百年后第欧根尼肯定赫拉克利写下了《论自然》(一本连续性的论文)。它分三篇论述,第一篇论宇宙;第二篇论政治;第三篇论神学。并将这部著作放在狩猎女神阿尔忒弥的神庙中。有人认为他故意将他的文章弄得比较晦涩,为的是除了接受他的人以外,没有人能探讨他。免得由于熟悉反而会引起轻蔑。而塞奥弗拉斯特则坚决的认为赫拉克利著作部分是半成品,其余部分是一种奇怪的混合物。赫拉克利的著作是由后人整理起来的,类似于我们的《论语》。 ----------------------------------------------------------------------- 参考文献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88.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个人分类: 思想史|3707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人生定律
热度 1 eduman 2011-4-16 22:59
人生定律 术数命理只能解释命运,而不是命运本身。人生的命运本质上是人的业力牵引而造作,由天、地、人三种力量不断互动影响而显现出来的。主宰命运的不是什么鬼、神,正是人自己。命运修造的几大定律与原则: 一、 因果定律: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的命运当然也遵循这个定律。认同因果定律的不仅是佛教,还有基督教和印度教等等。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大科学家牛顿等人,也认为这是宇宙最根本定律。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是“因”,都会產生相应的“果”。如果“因”是好的,那么“果”也是好的;如果“因”是坏的,那么“果”也是坏的。人只要有思想,就必然会不断“种因”,种“善因”还是“恶因”由人自己决定。所以欲修造命运者,必须先注意和明了自己的每一个想法(起心动念)会引发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由这些语言和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二、 吸引定律:人的心念(思想)总是与和其一致的现实相互吸引。比如:一个人如果认为人生道路充满陷阱,出门怕摔倒,坐车怕交通事故,交朋友怕上当,那这个人所处的现实就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现实,稍有不慎,就真的会惹祸。又比如:一个人如果认为这个世界的人很多人都是讲义气的血性之人,那这个人就总会碰到跟他肝胆相照的朋友。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人都是选择性地看世界,人只看得见和留意自己相信的事物,对于自己不相信的事物就不会留意,甚至视而不见。所以人所处的现实是人的心念吸引而来的,人也被与自己心念一致的现实吸引过去。这种相互吸引无时无刻不在以一种人难以察觉的,下意识的方式进行着。一个人的心念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一个人的心念是积极的善良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积极的或者善良的。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心念(思想),使之专注于有利自己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上,那这个人就会把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吸引到其生活中去,而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也会把这个人吸引过去。所以控制心念(思想),是命运修造的基本思路。 三、 深信定律:人如果真正深信某件事会发生,则不管这件事是善是恶、是好是坏,这件事就一定能会发生在这个人身上。比如一个人深信积极的事物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积极的事物就一定会发生。又如果一个人深信自己命不久矣,那这个人很快就会死去。所以用好的信念,取代不好的信念,是命运修造的原则。由此看来,有好的信念是一种福,想给自己种福,必须建立好的信念。 四、 放松定律:人只有在心态放松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最佳成果。任何心态上的懈怠或急躁,都将带来不良结果。什么心态是最佳心态呢?答案是越清明无念越好!把目标瞄准在你想要的理想人格、理想境界、理想人际关系和理想生活等等东西上,然后放松心态、精进努力,做你该做的,不要老惦记着这些东西什么时候到来,则这些东西的到来有时候能快到令你吃惊;相反,如果你对结果越焦躁,你就越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举个例子:大热天晚上停电,你躺在床上大汗淋漓,睡不着觉备受煎熬,老在想着这该死的电什么时候才来,电总是在你着急的时候偏偏不来,但当你最后受够了,人清静安定自然凉快了,快沉沉睡去的时候,电就来了,倏忽间你的房里灯火通明,电风扇转起来了。这不是巧合不是迷信,这是定律,这是放松定律。《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要了凡先生念准提咒要达到无念无想的地步,就是这个道理。值得注意的还有:所谓的无念并不是心里一个念头也没有,而是有念头但不驻留,“无所住而生其心”。 五、 当下定律:人不能控制过去,也不能控制将来,人能控制的只是此时此刻的心念、语言和行为。过去和未来都不存在,只有当下此刻是真实的。所以修造命运的专注点、着手处只能是“当下”,舍此别无他途。根据吸引定律,如果人总是悼念过去,就会被内疚和后悔牢牢套在想改变的旧现实中无法解脱;如果人总是担心将来,人的担心就会把人不想发生的情况吸引进现实中来。正确的心态应该是不管命运好也罢坏也罢,只管积极专注于调整好做好目下当前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则命运会在不知不觉中向好处发展。 六、 80/20定律:人在达成目标前80%的时间和努力,只能获得20%的成果,80%的成果在后20%的时间和努力获得。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定律,很多人在追求目标的时候,由于久久不能见到明显的成果于是失去信心而放弃。须知命运修造是长久的事,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预期前80%的努力会有很大收获,只要不放弃,最后20%的努力就会有长足的进步。 七、 应得定律:人得到应得到的一切,而不是想得到的一切。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所说的拥千金者值千金,应饿死者必饿死,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命运修造者,必须要提高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提高则人应得的不管质和量都会提高。 八、 间接定律:要提高自我价值(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必须通过提高他人价值间接实现。例如:你要提高自己的自尊,必须通过首先提高别人的自尊间接实现。你要有所成就,必先通过成就别人间接达成。又例如:有些公司创立的目的只是赤裸裸地追求最大利润,这些公司往往昙花一现,一两年内就消失;而那些致力于为客户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和优质產品的公司往往长盛不衰,越做越大。这就是间接定律在起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间接定律中提高自我价值和提高他人价值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即当你在提高别人价值的时候,你的自我价值马上就提高。 九、 布施定律:布施就是“给出去”的意思。这个定律是说,你布施出去的任何东西,终将成倍地回报到你身上。例如:你布施金钱或物质,你将会成倍地获得金钱或物质回报;你布施欢喜心,让他人衷心愉悦,你将会成倍地得到他人回报给你的欢喜;你布施安定,让他人心安,你将会成倍地得到安乐。相反,如果你施加于别人的是不安、憎恨、怒气、忧愁,你将成倍地得到这些报应。 十、 不图报原则:这是布施定律的补充。这个原则是说:你布施的时候永远不要企望获得回报,你越不望回报,你的回报越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例如类似的情况不知你有没有碰到过:一天你开车赶着去会见重要客户,路上看到一对年老夫妇的汽车爆胎了。你因为赶时间不想管,但又觉得必须管,于是你停下车帮他们换轮胎。你把轮胎换好了,老人家想付你一笔钱表示感谢,你婉拒了老人家并且祝他们好运然后你继续上路。当你赶到约会地点,却发现客户比你来得还晚,而且客户很爽快地就和你签了协议。你会不会觉得很走运呢?但这不是运气,而是定律。所以请记住:施比受更有福,施本身就是很大的福,而无需从受者处获得回报。给大象(施)称重量,大家说如果再给大象加一条丝巾(回报),大象的重量会增加多少呢? 十一、 爱自己原则:一切利他的思想、语言和行为的开端,就是接受自己的一切并真心喜爱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爱别人,才能爱世界,你才可能有真正的欢喜、安定和无畏,才可能有广阔的胸襟。你如果不喜欢不满意自己,那么你是无法真正喜欢别人的。这点非常重要。有些人把爱自己等同于自私自利,这是误解。如果仔细体会,就会发现你如果对自己不喜欢、不满意,就会很容易生出嫉妒心和怨恨心。自己也是众生中的一员,爱众生的同时为何把自己排除在外?所以请先好好认识自己,先跟自己做好朋友,再谈爱其他众生。 十二、 宽恕原则:如果把消极思想比作一棵树,那么其树根就是“嗔心”,把这个树根砍掉,则这棵树就活不长。要砍掉这个树根,必须懂得如何宽恕。第一个需要宽恕和原谅的对象是父母,不管你的父母对你做过或正在做什么不好的事,都必须完全、彻底地原谅他们;第二个需要宽恕的对象,是所有以任何方式伤害过或正在伤害你的人,记住你无需与他们勾肩搭背嘻皮笑脸,你无需与他们成为好朋友,你只要简单地、完全地宽恕他们,就可以砍掉消极之树的树根;第三个需要宽恕的对象,是你自己!不管你过去做过什么不好的事,请先真诚地忏悔并保证不再犯,然后——请宽恕自己。内疚这一沉重的精神枷锁不会让你有所作为,相反会阻碍你成为面貌焕然一新的人。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十三、 负责原则:人必须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当人对自己采取负责任的态度时,人就会向前看,看自己能做什么;人如果依赖心重,就会往后看,盯着过去发生的、已经无法改变的事实长吁短叹。事实上,对你负责的也只能是你自己。请时刻提醒自己:“我对自己的一切言行、境遇和生活负完全的责任” 十四、 不对抗原则:切忌有与命运对抗的想法和心态,这容易使人生不平之心。你想和命运对抗,其实是在和自己较劲,这样越对抗越难摆脱。最好的心态是不管命运是好是坏,我只管修自己,一日修来一日功,这样坏者变好,好者更好。所以“改变命运”应称为“修造命运”。 十五、 除草原则:人的杂念妄念就像花园里的杂草。杂草不需要专门的照料和养分,它自己就能长得茂盛。如果不管它,花园就会“杂草丛生”。所以一个好的花园,必须时常进行除草。所谓“时时勤拂拭”。相反正见善念就像花园里的花朵,必须细心种植栽培,才能生长得好。所有善知识和有用的有利的资讯,都必须时时接触和复习。重复重复再重复,把性格修造这种脑力劳动彻底变成体力劳动。 十六、 行动原则:有行动才有吉凶,无行动则无吉凶。例如一个人有了病,却不配合治疗,不进行体育锻炼,病会好吗?做了善事种了善因,就会產生一股力量,把人的行动向吉处推,但是没有行动,这股力量如何显现呢?所以学佛行善所带来的吉祥,也必须在行动中才显现出来。 人生定律 术数命理只能解释命运,而不是命运本身。人生的命运本质上是人的业力牵引而造作,由天、地、人三种力量不断互动影响而显现出来的。主宰命运的不是什么鬼、神,正是人自己。命运修造的几大定律与原则: 一、 因果定律: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的命运当然也遵循这个定律。认同因果定律的不仅是佛教,还有基督教和印度教等等。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大科学家牛顿等人,也认为这是宇宙最根本定律。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是“因”,都会產生相应的“果”。如果“因”是好的,那么“果”也是好的;如果“因”是坏的,那么“果”也是坏的。人只要有思想,就必然会不断“种因”,种“善因”还是“恶因”由人自己决定。所以欲修造命运者,必须先注意和明了自己的每一个想法(起心动念)会引发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由这些语言和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二、 吸引定律:人的心念(思想)总是与和其一致的现实相互吸引。比如:一个人如果认为人生道路充满陷阱,出门怕摔倒,坐车怕交通事故,交朋友怕上当,那这个人所处的现实就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现实,稍有不慎,就真的会惹祸。又比如:一个人如果认为这个世界的人很多人都是讲义气的血性之人,那这个人就总会碰到跟他肝胆相照的朋友。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人都是选择性地看世界,人只看得见和留意自己相信的事物,对于自己不相信的事物就不会留意,甚至视而不见。所以人所处的现实是人的心念吸引而来的,人也被与自己心念一致的现实吸引过去。这种相互吸引无时无刻不在以一种人难以察觉的,下意识的方式进行着。一个人的心念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一个人的心念是积极的善良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积极的或者善良的。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心念(思想),使之专注于有利自己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上,那这个人就会把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吸引到其生活中去,而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也会把这个人吸引过去。所以控制心念(思想),是命运修造的基本思路。 三、 深信定律:人如果真正深信某件事会发生,则不管这件事是善是恶、是好是坏,这件事就一定能会发生在这个人身上。比如一个人深信积极的事物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积极的事物就一定会发生。又如果一个人深信自己命不久矣,那这个人很快就会死去。所以用好的信念,取代不好的信念,是命运修造的原则。由此看来,有好的信念是一种福,想给自己种福,必须建立好的信念。 四、 放松定律:人只有在心态放松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最佳成果。任何心态上的懈怠或急躁,都将带来不良结果。什么心态是最佳心态呢?答案是越清明无念越好!把目标瞄准在你想要的理想人格、理想境界、理想人际关系和理想生活等等东西上,然后放松心态、精进努力,做你该做的,不要老惦记着这些东西什么时候到来,则这些东西的到来有时候能快到令你吃惊;相反,如果你对结果越焦躁,你就越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举个例子:大热天晚上停电,你躺在床上大汗淋漓,睡不着觉备受煎熬,老在想着这该死的电什么时候才来,电总是在你着急的时候偏偏不来,但当你最后受够了,人清静安定自然凉快了,快沉沉睡去的时候,电就来了,倏忽间你的房里灯火通明,电风扇转起来了。这不是巧合不是迷信,这是定律,这是放松定律。《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要了凡先生念准提咒要达到无念无想的地步,就是这个道理。值得注意的还有:所谓的无念并不是心里一个念头也没有,而是有念头但不驻留,“无所住而生其心”。 五、 当下定律:人不能控制过去,也不能控制将来,人能控制的只是此时此刻的心念、语言和行为。过去和未来都不存在,只有当下此刻是真实的。所以修造命运的专注点、着手处只能是“当下”,舍此别无他途。根据吸引定律,如果人总是悼念过去,就会被内疚和后悔牢牢套在想改变的旧现实中无法解脱;如果人总是担心将来,人的担心就会把人不想发生的情况吸引进现实中来。正确的心态应该是不管命运好也罢坏也罢,只管积极专注于调整好做好目下当前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则命运会在不知不觉中向好处发展。 六、 80/20定律:人在达成目标前80%的时间和努力,只能获得20%的成果,80%的成果在后20%的时间和努力获得。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定律,很多人在追求目标的时候,由于久久不能见到明显的成果于是失去信心而放弃。须知命运修造是长久的事,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预期前80%的努力会有很大收获,只要不放弃,最后20%的努力就会有长足的进步。 七、 应得定律:人得到应得到的一切,而不是想得到的一切。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所说的拥千金者值千金,应饿死者必饿死,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命运修造者,必须要提高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提高则人应得的不管质和量都会提高。 八、 间接定律:要提高自我价值(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必须通过提高他人价值间接实现。例如:你要提高自己的自尊,必须通过首先提高别人的自尊间接实现。你要有所成就,必先通过成就别人间接达成。又例如:有些公司创立的目的只是赤裸裸地追求最大利润,这些公司往往昙花一现,一两年内就消失;而那些致力于为客户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和优质產品的公司往往长盛不衰,越做越大。这就是间接定律在起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间接定律中提高自我价值和提高他人价值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即当你在提高别人价值的时候,你的自我价值马上就提高。 九、 布施定律:布施就是“给出去”的意思。这个定律是说,你布施出去的任何东西,终将成倍地回报到你身上。例如:你布施金钱或物质,你将会成倍地获得金钱或物质回报;你布施欢喜心,让他人衷心愉悦,你将会成倍地得到他人回报给你的欢喜;你布施安定,让他人心安,你将会成倍地得到安乐。相反,如果你施加于别人的是不安、憎恨、怒气、忧愁,你将成倍地得到这些报应。 十、 不图报原则:这是布施定律的补充。这个原则是说:你布施的时候永远不要企望获得回报,你越不望回报,你的回报越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例如类似的情况不知你有没有碰到过:一天你开车赶着去会见重要客户,路上看到一对年老夫妇的汽车爆胎了。你因为赶时间不想管,但又觉得必须管,于是你停下车帮他们换轮胎。你把轮胎换好了,老人家想付你一笔钱表示感谢,你婉拒了老人家并且祝他们好运然后你继续上路。当你赶到约会地点,却发现客户比你来得还晚,而且客户很爽快地就和你签了协议。你会不会觉得很走运呢?但这不是运气,而是定律。所以请记住:施比受更有福,施本身就是很大的福,而无需从受者处获得回报。给大象(施)称重量,大家说如果再给大象加一条丝巾(回报),大象的重量会增加多少呢? 十一、 爱自己原则:一切利他的思想、语言和行为的开端,就是接受自己的一切并真心喜爱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爱别人,才能爱世界,你才可能有真正的欢喜、安定和无畏,才可能有广阔的胸襟。你如果不喜欢不满意自己,那么你是无法真正喜欢别人的。这点非常重要。有些人把爱自己等同于自私自利,这是误解。如果仔细体会,就会发现你如果对自己不喜欢、不满意,就会很容易生出嫉妒心和怨恨心。自己也是众生中的一员,爱众生的同时为何把自己排除在外?所以请先好好认识自己,先跟自己做好朋友,再谈爱其他众生。 十二、 宽恕原则:如果把消极思想比作一棵树,那么其树根就是“嗔心”,把这个树根砍掉,则这棵树就活不长。要砍掉这个树根,必须懂得如何宽恕。第一个需要宽恕和原谅的对象是父母,不管你的父母对你做过或正在做什么不好的事,都必须完全、彻底地原谅他们;第二个需要宽恕的对象,是所有以任何方式伤害过或正在伤害你的人,记住你无需与他们勾肩搭背嘻皮笑脸,你无需与他们成为好朋友,你只要简单地、完全地宽恕他们,就可以砍掉消极之树的树根;第三个需要宽恕的对象,是你自己!不管你过去做过什么不好的事,请先真诚地忏悔并保证不再犯,然后——请宽恕自己。内疚这一沉重的精神枷锁不会让你有所作为,相反会阻碍你成为面貌焕然一新的人。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十三、 负责原则:人必须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当人对自己采取负责任的态度时,人就会向前看,看自己能做什么;人如果依赖心重,就会往后看,盯着过去发生的、已经无法改变的事实长吁短叹。事实上,对你负责的也只能是你自己。请时刻提醒自己:“我对自己的一切言行、境遇和生活负完全的责任” 十四、 不对抗原则:切忌有与命运对抗的想法和心态,这容易使人生不平之心。你想和命运对抗,其实是在和自己较劲,这样越对抗越难摆脱。最好的心态是不管命运是好是坏,我只管修自己,一日修来一日功,这样坏者变好,好者更好。所以“改变命运”应称为“修造命运”。 十五、 除草原则:人的杂念妄念就像花园里的杂草。杂草不需要专门的照料和养分,它自己就能长得茂盛。如果不管它,花园就会“杂草丛生”。所以一个好的花园,必须时常进行除草。所谓“时时勤拂拭”。相反正见善念就像花园里的花朵,必须细心种植栽培,才能生长得好。所有善知识和有用的有利的资讯,都必须时时接触和复习。重复重复再重复,把性格修造这种脑力劳动彻底变成体力劳动。 十六、 行动原则:有行动才有吉凶,无行动则无吉凶。例如一个人有了病,却不配合治疗,不进行体育锻炼,病会好吗?做了善事种了善因,就会產生一股力量,把人的行动向吉处推,但是没有行动,这股力量如何显现呢?所以学佛行善所带来的吉祥,也必须在行动中才显现出来。 人生定律 术数命理只能解释命运,而不是命运本身。人生的命运本质上是人的业力牵引而造作,由天、地、人三种力量不断互动影响而显现出来的。主宰命运的不是什么鬼、神,正是人自己。命运修造的几大定律与原则: 一、 因果定律: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的命运当然也遵循这个定律。认同因果定律的不仅是佛教,还有基督教和印度教等等。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大科学家牛顿等人,也认为这是宇宙最根本定律。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是“因”,都会產生相应的“果”。如果“因”是好的,那么“果”也是好的;如果“因”是坏的,那么“果”也是坏的。人只要有思想,就必然会不断“种因”,种“善因”还是“恶因”由人自己决定。所以欲修造命运者,必须先注意和明了自己的每一个想法(起心动念)会引发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由这些语言和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二、 吸引定律:人的心念(思想)总是与和其一致的现实相互吸引。比如:一个人如果认为人生道路充满陷阱,出门怕摔倒,坐车怕交通事故,交朋友怕上当,那这个人所处的现实就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现实,稍有不慎,就真的会惹祸。又比如:一个人如果认为这个世界的人很多人都是讲义气的血性之人,那这个人就总会碰到跟他肝胆相照的朋友。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人都是选择性地看世界,人只看得见和留意自己相信的事物,对于自己不相信的事物就不会留意,甚至视而不见。所以人所处的现实是人的心念吸引而来的,人也被与自己心念一致的现实吸引过去。这种相互吸引无时无刻不在以一种人难以察觉的,下意识的方式进行着。一个人的心念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一个人的心念是积极的善良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积极的或者善良的。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心念(思想),使之专注于有利自己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上,那这个人就会把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吸引到其生活中去,而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也会把这个人吸引过去。所以控制心念(思想),是命运修造的基本思路。 三、 深信定律:人如果真正深信某件事会发生,则不管这件事是善是恶、是好是坏,这件事就一定能会发生在这个人身上。比如一个人深信积极的事物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积极的事物就一定会发生。又如果一个人深信自己命不久矣,那这个人很快就会死去。所以用好的信念,取代不好的信念,是命运修造的原则。由此看来,有好的信念是一种福,想给自己种福,必须建立好的信念。 四、 放松定律:人只有在心态放松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最佳成果。任何心态上的懈怠或急躁,都将带来不良结果。什么心态是最佳心态呢?答案是越清明无念越好!把目标瞄准在你想要的理想人格、理想境界、理想人际关系和理想生活等等东西上,然后放松心态、精进努力,做你该做的,不要老惦记着这些东西什么时候到来,则这些东西的到来有时候能快到令你吃惊;相反,如果你对结果越焦躁,你就越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举个例子:大热天晚上停电,你躺在床上大汗淋漓,睡不着觉备受煎熬,老在想着这该死的电什么时候才来,电总是在你着急的时候偏偏不来,但当你最后受够了,人清静安定自然凉快了,快沉沉睡去的时候,电就来了,倏忽间你的房里灯火通明,电风扇转起来了。这不是巧合不是迷信,这是定律,这是放松定律。《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要了凡先生念准提咒要达到无念无想的地步,就是这个道理。值得注意的还有:所谓的无念并不是心里一个念头也没有,而是有念头但不驻留,“无所住而生其心”。 五、 当下定律:人不能控制过去,也不能控制将来,人能控制的只是此时此刻的心念、语言和行为。过去和未来都不存在,只有当下此刻是真实的。所以修造命运的专注点、着手处只能是“当下”,舍此别无他途。根据吸引定律,如果人总是悼念过去,就会被内疚和后悔牢牢套在想改变的旧现实中无法解脱;如果人总是担心将来,人的担心就会把人不想发生的情况吸引进现实中来。正确的心态应该是不管命运好也罢坏也罢,只管积极专注于调整好做好目下当前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则命运会在不知不觉中向好处发展。 六、 80/20定律:人在达成目标前80%的时间和努力,只能获得20%的成果,80%的成果在后20%的时间和努力获得。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定律,很多人在追求目标的时候,由于久久不能见到明显的成果于是失去信心而放弃。须知命运修造是长久的事,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预期前80%的努力会有很大收获,只要不放弃,最后20%的努力就会有长足的进步。 七、 应得定律:人得到应得到的一切,而不是想得到的一切。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所说的拥千金者值千金,应饿死者必饿死,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命运修造者,必须要提高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提高则人应得的不管质和量都会提高。 八、 间接定律:要提高自我价值(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必须通过提高他人价值间接实现。例如:你要提高自己的自尊,必须通过首先提高别人的自尊间接实现。你要有所成就,必先通过成就别人间接达成。又例如:有些公司创立的目的只是赤裸裸地追求最大利润,这些公司往往昙花一现,一两年内就消失;而那些致力于为客户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和优质產品的公司往往长盛不衰,越做越大。这就是间接定律在起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间接定律中提高自我价值和提高他人价值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即当你在提高别人价值的时候,你的自我价值马上就提高。 九、 布施定律:布施就是“给出去”的意思。这个定律是说,你布施出去的任何东西,终将成倍地回报到你身上。例如:你布施金钱或物质,你将会成倍地获得金钱或物质回报;你布施欢喜心,让他人衷心愉悦,你将会成倍地得到他人回报给你的欢喜;你布施安定,让他人心安,你将会成倍地得到安乐。相反,如果你施加于别人的是不安、憎恨、怒气、忧愁,你将成倍地得到这些报应。 十、 不图报原则:这是布施定律的补充。这个原则是说:你布施的时候永远不要企望获得回报,你越不望回报,你的回报越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例如类似的情况不知你有没有碰到过:一天你开车赶着去会见重要客户,路上看到一对年老夫妇的汽车爆胎了。你因为赶时间不想管,但又觉得必须管,于是你停下车帮他们换轮胎。你把轮胎换好了,老人家想付你一笔钱表示感谢,你婉拒了老人家并且祝他们好运然后你继续上路。当你赶到约会地点,却发现客户比你来得还晚,而且客户很爽快地就和你签了协议。你会不会觉得很走运呢?但这不是运气,而是定律。所以请记住:施比受更有福,施本身就是很大的福,而无需从受者处获得回报。给大象(施)称重量,大家说如果再给大象加一条丝巾(回报),大象的重量会增加多少呢? 十一、 爱自己原则:一切利他的思想、语言和行为的开端,就是接受自己的一切并真心喜爱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爱别人,才能爱世界,你才可能有真正的欢喜、安定和无畏,才可能有广阔的胸襟。你如果不喜欢不满意自己,那么你是无法真正喜欢别人的。这点非常重要。有些人把爱自己等同于自私自利,这是误解。如果仔细体会,就会发现你如果对自己不喜欢、不满意,就会很容易生出嫉妒心和怨恨心。自己也是众生中的一员,爱众生的同时为何把自己排除在外?所以请先好好认识自己,先跟自己做好朋友,再谈爱其他众生。 十二、 宽恕原则:如果把消极思想比作一棵树,那么其树根就是“嗔心”,把这个树根砍掉,则这棵树就活不长。要砍掉这个树根,必须懂得如何宽恕。第一个需要宽恕和原谅的对象是父母,不管你的父母对你做过或正在做什么不好的事,都必须完全、彻底地原谅他们;第二个需要宽恕的对象,是所有以任何方式伤害过或正在伤害你的人,记住你无需与他们勾肩搭背嘻皮笑脸,你无需与他们成为好朋友,你只要简单地、完全地宽恕他们,就可以砍掉消极之树的树根;第三个需要宽恕的对象,是你自己!不管你过去做过什么不好的事,请先真诚地忏悔并保证不再犯,然后——请宽恕自己。内疚这一沉重的精神枷锁不会让你有所作为,相反会阻碍你成为面貌焕然一新的人。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十三、 负责原则:人必须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当人对自己采取负责任的态度时,人就会向前看,看自己能做什么;人如果依赖心重,就会往后看,盯着过去发生的、已经无法改变的事实长吁短叹。事实上,对你负责的也只能是你自己。请时刻提醒自己:“我对自己的一切言行、境遇和生活负完全的责任” 十四、 不对抗原则:切忌有与命运对抗的想法和心态,这容易使人生不平之心。你想和命运对抗,其实是在和自己较劲,这样越对抗越难摆脱。最好的心态是不管命运是好是坏,我只管修自己,一日修来一日功,这样坏者变好,好者更好。所以“改变命运”应称为“修造命运”。 十五、 除草原则:人的杂念妄念就像花园里的杂草。杂草不需要专门的照料和养分,它自己就能长得茂盛。如果不管它,花园就会“杂草丛生”。所以一个好的花园,必须时常进行除草。所谓“时时勤拂拭”。相反正见善念就像花园里的花朵,必须细心种植栽培,才能生长得好。所有善知识和有用的有利的资讯,都必须时时接触和复习。重复重复再重复,把性格修造这种脑力劳动彻底变成体力劳动。 十六、 行动原则:有行动才有吉凶,无行动则无吉凶。例如一个人有了病,却不配合治疗,不进行体育锻炼,病会好吗?做了善事种了善因,就会產生一股力量,把人的行动向吉处推,但是没有行动,这股力量如何显现呢?所以学佛行善所带来的吉祥,也必须在行动中才显现出来。
个人分类: 文摘|161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张祥龙:经典与书写丛书总序
jiangjinsong 2011-4-10 23:15
经典与书写丛书总序 经典是影响一个悠久文明走向的文本源头。它不限于时间上的源头,还意味着重现思想与人生开端的溯源能力。这也就是说,它能让我们重回起头处,体验到最初的、边缘上的取向如何发生,并由此而生出某种边际处的敏感。非经典的文本则已经处于某种框架之中,近代以来的反经典潮流则指一种以“靠最先进手段直接解决问题”为标榜的倾向,否认经典有当下及未来的活的真身。 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没有经典的国度,只有西方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技术(高科技)的至高无上和无处不在。形而上学与科学同属于一个观念普遍主义的思路。“现代自然科学、现代数学和现代形而上学都是源出于广义上的数学因素”(《海德格尔选集》875页)。但我们也知道,数学同样是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形成因素。只通过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视野来研究中国古代经典,也属于这个高科技崇拜的现象。 科学无经典可言。培养一位物理学家,根本无须去读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甚至牛顿的《原理》,只需要最应时(updated)的教科书、成果报告和实验手段。但要成为一个承载文明命运的士(儒士、道士)、思想家,或完整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则必读经典,非如此就无法以“究际通变”(司马迁)的方式来进入生活。 特定的科学很快地、越来越快地过时,特定的经典却不过时。一个原因是:科学自认为在追求一个可直接确证的真理,因此将语言只当作表达手段,经典却要凭借语言的时间结构、并通过重塑语言来领会和揭示生存的意义。高科技只有现在时,经典却是过去与未来的当下交织。科学的重复只是结果的验证,经典的重复却要生发。所以,不同于科学,经典不但不力求摆脱自己的特殊身份,要求“统一语言”,平整化语言,反倒只有在自己的独特语言、文明和生命结构中才成为经典,具备与其他经典传统打交道的能力和视野。这么看来,相比于现代科技的工具化,经典是语言化的;相比于现在进行时的口语,经典更倾向于那让过去(阴)和将来(阳)交织的构象书写。 经是书,书总在写,写总在生,此乃经书书写的书生意境。书-写不只是被印刷,哪怕是抄写、背写也有自己的生长分蘖。书-写让经典和思想有了手感与身命,自成格局,有生成意义的机制,有源头本身的尊严。这样的书写自能与它种写作区分开,也就有了自家的致思书法和笔调意趣。如此看来,书写不只是写出已有的什么,而是随手去写,在书中写,写中成书。“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但失言之意乃孤意,失书之言不过是表意之言,往而无返。只有意入言中,言浸于书体,书又得其意境,水墨意气回环往复,方成蕴藉结构,阴阳不测而生生不已,“鼓之舞之以尽神”。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最需要经典的回归。但这回归绝不现成。前一个世纪中,经典及其传统被以一些可怕的罪名――包括“吃人”――流放、劳改、判死刑,以十字架或蓝色文明的名义来诅咒,这些都不是文学的虚构。经典的真实回归,不会出现于自欺欺人的“繁荣”、“盛世”,不会出现于压抑精神深层创伤的强迫遗忘和轮番炒作。因为这种无罪感、无悲痛、无悔恨、无招魂的重塑金身,只是尸身的水晶棺化和为己所用而已。 “经典与书写”不反对且有保留地欢迎这种伪作,不仅因为假装的善待胜过直接的恶杀(假如“假”被意识到了),而且因为在某个层次上,“善者,伪也”(荀子),真戏有时也可以由假唱开始。但是倾心于经典与书写的人们是另一种态度。对于他们,经典经受的苦难及其原因(包括经典自身的原因),不被遗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采薇》)当经典在一个世纪的流放和死刑判决后,重新跨进这个已经面目全非的家门时,它的忧伤和来自一个悲惨世界的他者性,让我们在轰雷般的惊呆中木然起身。这种再次遭遇经典、嗒然而丧我的终极体验,让经典露出它的面孔。 活在书写中的经典,只能是复数的。只有一本经典,等于无经典,因为唯一的经典只是宪章或神喻,其中无语言和书写的生命。华夏文化世界自古就没有某一本经典的独霸。四书五经都是经典,三教九流皆有经典。所以经典的书写或书写着的经典,一定有模糊的、开放的边缘,特别珍视那些能帮助当今中国人直面经典、让经典又开始实际书写的哲理,不管它来自哪一个经典传统。 这开放不意味着进入一个共经典(实乃无经典)的全球化时代,而是一种互为他者的、有亲疏远近之别的“经典间”的生存格局,或可称为天下格局。天下以家为根,各种层次上的家是活的血脉传统,而健全的家一定富含家间性(inter-familiality),“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所以天下可以为家,但不可家天下。 让我们这些不孝子孙在沉痛与希望中迎回自家的经典,那也就意味着,让我们的思想生命接回到华夏世界的最高脊岭,在又吸饱了阳光的冰川之泪中开始流动,得其雄奇之势,不回旋千折、跌宕万里不足以抒其愤、尽其性,而神其灵也。 张祥龙 戊子夏海岮谨识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1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辟鸿蒙的年代——我的古希腊思想史读书后记之毕达哥拉斯(5)
热度 4 Alexwjlster 2011-3-24 20:27
毕达哥拉斯学派之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在几何数学工作者那里是绕不过去的一个人。他留下了一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也叫百牛定理。我们中国人又通俗称为勾股定理。 古代作家对于他的认识也只是几个传说,而且当时已经把他描绘成一个半人半神的人物(这个使我联想到了诸葛孔明),有点神神叨叨的意思。这当中是有原因的,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奇人。 毕达哥拉斯是因为流亡( 40 岁时逃避当时的僭主吕克拉底的残暴统治,而希罗多德的《历史》却对这位僭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来到南意大利克罗托内城,招收生徒(这个是要交学费的),成立了一个集哲学、宗教、政治于一体的学派。有意思的是这个学派与泰勒斯的物质本原学派(伊奥尼亚学派)相对立,传授数目论和灵魂不死的哲学。 这个学派也可以称之为教派,毕达哥拉斯死后分裂为数理派和信条派。阿尔克迈翁和费劳罗斯是这个学派传承到柏拉图的关键人物。 毕达哥拉斯家境应该不错(虽然据说他的父亲是雕刻匠),据说他盖了一幢别墅,款待自由市民领袖,同时向他们兜售灵魂不灭的观点。他对当时所有人的思想进行潜心研究,丰富自己的智慧,同时也有许多其他知识,甚至鸡鸣狗盗之事(第欧根尼)。这里第欧根尼对这位做事有点不正经而且略带悲剧色彩的哲人是持批评态度的——“博学多闻并不教人思想,否则他就教会了赫西阿德和毕达哥拉斯”。杨布利科说毕达哥拉斯曾经问学于泰勒斯,但泰勒斯年事已高,把他介绍给自己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并劝他像自己一样到埃及去游学,而毕达哥拉斯也用后面的行动实现了这一建议。毕达哥拉斯还接受了斐瑞居德的影响(斐瑞居德是希腊人中第一个用希腊文写关于自然和神的著作的人,斐瑞居德还制造过许多奇迹——吸引青少年的神奇老爷爷,魔术师?),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斐瑞居德病危时,毕达哥拉斯专门跑回来护理,并为他营葬。到了自己人生后期,毕达哥拉斯也变成一个沉溺于兜售奇迹的老头了(数学和算术荒废了,这个好象是牛顿爵士的榜样)。 毕达哥拉斯来到埃及并住了好长时间,通晓埃及文字,当过埃及的僧侣(出过家),由此洞悉埃及宗教思想和制度,学到了一些奇怪的教规:不许吃鱼,不许吃豆子(这个和毕达哥拉斯的死有一点关系)等等。 克罗托内城(又译克罗顿)在意大利半岛的“靴跟”上,据说毕达哥拉斯到来后通过个人的能量使她从衰落的地位成为该地区最强大的一个城邦。他组建了自己的学派(赢得了 600 名以上的公民),研究宗教信仰和科学,十分拉风(据说毕达哥拉斯留着一头长发),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毕达哥拉斯有 2000 名以上的男性听众(竟然被他的说教吸引的不想回家)进而和妻子儿女组建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听众之家(毕达哥拉斯也得是个大嗓门才行),把他比作阿波罗神。靠着这些门徒,毕达哥拉斯为这个城邦立法,并成为意大利半岛上许多城邦的老师。 但奇怪的是出自于毕达哥拉斯本人的言论记载并不多,那是因为这个学派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保密工作做的到位。青年们主动找到他要加入学派时,他提的第一个要求就是青年们必须将其所有财产充为公有供大家使用(吃大锅饭,这个经济运作性不得而知),然后 balabala 讲一通之后留下一句话“朋友之物,公共所有”(蒂迈欧残篇)。 学派人多啦,啥人都会有了,矛盾斗争也就起来了。克罗托内有一个有钱的土地贵族叫库伦的想加入这个学派,此人据说为人刁钻古怪,飞扬跋扈,暴烈恣睢,但却千方百计,全心全意要加入这个学派(已经按照学派的方式生活了),但并不被圈子里的人认可为合格分子(俺觉得毕达哥拉斯对人格比较看重的,可能他逃来时是对波吕克拉底的人格有洁癖,或者说比较讲原则)。于是他和自己的党羽发誓要对这个学派以有力的回击。即加入不了这个组织,也要成为这个组织的强大对手。于是后面发生了一起惨案。也跟毕达哥拉斯的死有关(当时毕达哥拉斯也已老迈)。 一天毕达哥拉斯学派成员在米隆集会商讨政治问题,结果库伦党羽烧了米隆的房子(政治斗争就是火爆)。除了年轻强壮的阿尔客普和鲁西斯之外,其他人全部葬身火海。关键是当地市民们对此一点也不在意。毕达哥拉斯从此不再卷入政治漩涡里了,而敌对一方的迫害一直持续到这个学派的晚期。鲁西斯辗转到底比斯(终老),收厄帕米洛达为弟子,后者称之为“父”(教父?)。 毕达哥拉斯是这样死的。纵火案发生后,毕达哥拉斯要逃走,逃到一片豆子地,就停住了,说他宁可被捕也不愿穿过它,宁可被杀也不能糟蹋他的学说,于是被割喉而死。还有一种可能是他逃到摩西神庙之后 40 天后饿死的(第欧根尼老先生记载)。赫拉克利特记载却说安葬完自己的老师斐瑞居德之后发现克罗托内城的库伦大摆宴席(估计在庆祝战斗胜利),于是隐退了,不愿活下去而饿死的。赫尔米博却说他和他的学生在一场战争中作为部队前锋,在转变战线时,试图避开豆子地而遇难(估计跑了冤枉路)。但老先生确实是以一种无比悲壮的形式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生而为英,死而为灵(神),用在毕达哥拉斯身上也是适用的。生前毕达哥拉斯就搞了不少神迹。亚里士多德记载在同一天同一个时辰,有许多人不仅在迈达朋托,而且在克罗托内看到了他,在奥林匹亚赛会期间,他站在戏台上,向人们展示,他的一条大腿是金子的(整个一个型男啊)。他还说渡过库萨斯河时,河水向他欢呼,许多人都听到了河水的欢呼声。还说毕达哥拉斯曾用牙齿咬死一条毒蛇。还预言过他的学派要遭受政治迫害。有鉴于此,他悄悄的(也许把学生都丢下了,后面的事情可能是知耻而后勇了)转移到了迈达朋托。第欧根尼记载毕达哥拉斯的大部分伦理教条来自于德尔菲神庙的女祭司赛米斯托克蕾娅之口(这个女老师身份不低啊,看过《历史》的人会知道这个神庙的女祭司有多么一言九鼎了)。 关于那个害死人的豆子禁忌,这里可以多说几句。毕达哥拉斯告诫(第欧根尼之《亚里士多德残篇》)说,勿食豆子,因为豆子像阳具,而且像冥王哈迪斯的洞口(豆子是唯一无肢节植物?),或因为豆子具有毁灭的本性,或类似于宇宙,或具有寡头政治的特点(豆子可以作为抽签选举统治者的实物,毕达哥拉斯是多么讨厌寡头政治可见一斑)。而后来我看到第欧根尼却认为吃豆子容易胀气,会不停地放屁(具有毁灭的本性 ^-^ ),因而也固执的不吃豆子(这个我在大学里第一次看到,觉得很新奇,我们从来没被教过如此的知识,自己每每吃豆腐、豆芽、豆粒时不禁莞尔,想起古希腊那位可爱又固执的老爷爷)。 毕达哥拉斯懂医术,阿尔克迈翁还是一个青年的时候,曾是他的一名听众。阿尔克迈翁的理论大部分和医疗相关,并认为人事大多是成双配对的( ^-^ )。 第欧根尼记载柏拉图曾在一封信中托狄翁从他那里买下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著作。赫尔米博详细记载了这一事件。柏拉图来到西西里,花了 40 个亚历山大米纳,从费罗劳斯的亲戚手里买到这本书,并模仿着写下了《蒂迈欧》篇(古代的抄袭)。还有说柏拉图保释了一个年轻囚犯(费劳罗斯的学生)而得到了这本书。而柏拉图本人在底比斯听到过费劳罗斯的演讲(《斐多篇》)。 第欧根尼记载算术家阿波罗多洛说毕达哥拉斯为庆祝他那一条定理,举行了一次百牛大祭。而普罗科洛说毕达哥拉斯只烧了一头牛(我见过天坛祭天用的法器,就是把牛羊整个放在一个铁笼子里烧掉,而且毕达哥拉斯强调献给神的祭品普通人是不能吃的),这里我认同普罗科洛的说法。另外三角形内角和等于两直角和也是他老人家的发现。 毕达哥拉斯死后学派中的数理派和信条派相互攻讦,都自认为是正统(跟佛教的教派分裂有得一比)。简单一点来说,数理派数学基础扎实,可以把详尽复杂的知识表达出来。而信条派把毕达哥拉斯的许多不太确切的简要提纲(没有更多发挥阐述)作为教义根本(波菲留)。 毕达哥拉斯述而不作,苏格拉底和阿尔凯西劳斯以及卡内阿德都是如此(普鲁塔克)。这种只用讲话而不写作就能扬名且开宗立派的大人物历史上就几个,毕达哥拉斯就是其中之一。 ------------------------------------------------------------------------------------ 毕达哥拉斯在我看来是一个好学不倦,对自由民主充满渴望,极有个人魅力和表现欲望的哲人。他的教条约束了他那博大的激情,以致于牺牲自我,他对数理的钻研上升到了宗教信仰的高度。他是一面旗帜,又是风向标似的人物,是那个时代真正的领军型人才。 ----------------------------------------------------------------------- 参考文献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88.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个人分类: 思想史|5366 次阅读|8 个评论
开辟鸿蒙的年代——我的古希腊思想史读书后记(4)
Alexwjlster 2011-3-16 17:08
米利都学派之阿那克西曼德与阿那克西美尼 米利都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阿那克西曼德,提出了“阿派朗(无定、无定形)”作为万物的本原,并比较系统的说明了宇宙的产生和构造。他活了60 多岁(> 64 )。 阿那克西曼德发明了日晷的指针,制造了一个计时器,绘出了第一幅海陆的轮廓图,还制造了第一个天球仪。 据说他是泰勒斯的亲戚、学生和继承者。著有《论自然》、《论地球的旋转》、《论恒星》、《论天球》等,被视为第一个对自然做出书面表述的希腊人。而“本原”这个名称也是他最先使用的(泰勒斯有一些思想是被自己的学生捧出来的,那时可用的哲学词汇缺货啊)。 万物的本原和元素是“无定”? 阿那克西曼德说本原既不是水也不是另外那些被认为是“元素”的东西。而是另一类无定的本性或自然。一切存在的东西都由此而生成的也是他们灭亡后的归宿,这是命运注定的。根据时间的安排,他们要为各自对他物的损害而互相补偿,得到报应(这个很像佛教的因果轮回)。 亚里士多德认为除四大元素(火、气、水、土)单一一种不能生成万物,除此之外也不行。因为这样的东西把相反的性质元素结合在一起,一种元素会导致另一种的“缺失”,故而“无定”不能单独存在(中国的阴阳和合之道恰恰和亚里士多德在这方面有分歧)。所以部分否定了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本原说。这里亚里士多德认为“无定”并不单纯。万物的总量是限定的(如何度量?)。阿那克西曼德和其他许多自然哲学家说“无定”是不朽的,不可摧毁的,也是神圣的(上升到宗教层次了)。 奥古斯丁记载阿那克西曼德不认为万物是从一个实体生成的(如水原论)。每一个事物都出于自身特有的本原。这样的本原是无限多的(让我想起了斯宾诺莎的自然神学观,敢情小斯同学也还不算原创啊)。并且产生出无数的世界,以及在其中出现的东西。在这些世界中每一个可能持续的年岁,此时灭亡,彼时生成。 幸普里丘认为阿那克西曼德看到了四种元素的相互转化(不是你永生我永灭),所以不能单拿出来其中一个作为基础(对称性权重相同思维?)。而宁愿选择另一种与这些不同的东西作为基础。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产生不是元素的相互转化,而是通过永恒的运动把对立物分离出来。 阿那克西曼德的宇宙观 阿那克西曼德说大地的形状是圆筒状的,厚度是广度的1/3 (飞碟?),且认为大地是中心,处于平衡状态 . 希波吕特对此提出反驳,认为大地悬于空中,是圆形的。 阿那克西曼德又说(艾修斯)太阳是一个比地球大28 倍的圆环(平面几何思维比较强,还能制作地图,可咋想不出来是个球呢?),像是风火轮。火通过某处的一个喷嘴样的小孔喷出来(这个有点眉目,太阳表面的日珥爆发也是相当壮观)。 阿那克西曼德把一切都归诸于风。认为雷电是风把云层撕裂产生的(艾修斯)。太阳在“吸吮”地球表面的部分(水汽)形成风,总有一天会把大海吸干。对此第欧根尼有同感(塞奥弗拉斯托斯)。 关于生命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第一批生命自潮湿生成(佛教的湿生?)还裹着一层荆棘皮,后来到干的地方后,干燥破裂,进行着短周期的生命生活。人类的哺乳期较长,跟其他动物一生下来不久就能独立生存很不一样,所以人来自不同的动物(伪普鲁塔克)。并且认为人是从加热的水和泥土中的一种鱼产生出来的。因而阿那克西曼德认为鱼是人类的共同父母,所以劝阻我们吃鱼(普鲁塔克)。 这里我们可以猜想阿那克西曼德是几乎不吃鱼肉的(人们可以因为自己的认知信仰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阿那克西美尼 阿那克西美尼又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传统很重要)。他进而发展出了气是本原的学说(师生关系也很重要,学生不一定要认同老师的观点)。并认为气是无定的单一的,实体由于气的凝结、疏散而互不相同。气蒸发就生成火,凝结时就变为风,然后成云,凝结化水,而后是土,坚硬变成石头(和我们先辈的炁学说不谋而合),这些事物生成其余一切。 阿那克西美尼解释了一个简单的现象,我们快速吹气和缓慢呵气带来的冷热不同。由于嘴唇浓缩气而变冷,舒张气而变热(这个有意思)。 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就是神,神来自于气(奥古斯丁)。灵魂也一样是气,充满整个宇宙。 阿那克西美尼的宇宙观 阿那克西美尼说星辰是由凝聚而紧缩的气推动旋转的。阿那克西美尼说大地由于被浸湿和晾干而干裂成碎片,它被打碎和掉下的山峰震动。所以地震常出现在旱季和多雨季节(这个说法总之是极端天气下多一些,不知他是根据多少前面积累的经验做出这个判断的)。 这两位泰勒斯的学生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个性化的故事,从泰勒斯公务员干私活算起,第三代学生基本上达到了学院化水平(阿那克西美尼开始用散文创作而不是韵文诗歌了)。 ----------------------------------------------------------------------------------------- 这里我觉得看经典和古著的最大好处是,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某些看似是错误的东西,使我们反思人类的思维局限以及回归到整体化思考的道路上来。我记得我国有一位古人(记得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专爱看有错字错句的盗版书(或手抄书,那个时候书籍也贵啊),认为比读正版书来得有滋味。这也是一种别样的人生态度吧。 ----------------------------------------------------------------------------------------- 参考文献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88.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个人分类: 思想史|39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辟鸿蒙的年代——我的古希腊思想史读书后记之泰勒斯(3)
热度 4 Alexwjlster 2011-3-11 17:50
泰勒斯 泰勒斯被认为是古希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他最有名的一句话是;“世界是由水构成的(摆脱了神创论?)”(不过普鲁塔克认为这是他从古埃及带来的观点)。曾经教我们哲学的老师在课堂上打趣说,要是在那个时候我们说出同样的话,并被记录下来,我们就会取代他的位置了。但泰勒斯并不仅仅将思考放在这个上面,因为他代表了整整一个学派—— 米利都学派 。 这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 泰勒斯 , 阿那克西曼德 和 阿那克西美尼 。他们以自然为研究对象,是第一代自然哲学家。他们认为宇宙万物都由 同一个本源 派生出来。 泰勒斯是一脉单传的贵族,有人说他活了 78 岁,还有的说是 90 岁 。我们印象中的古希腊哲人一般都喜欢散步,或孤独的陷入沉思——或坐或倚如罗丹的沉思者。但实际上这些哲人们首先应该是健壮的战士。我看过的这些哲人们几乎都参过军,而且不少人作战勇猛。泰勒斯也是这样,他曾在军中服役,并修改了一条河道,使得军队顺利渡河。 泰勒斯第一个来到埃及,把几何学传到了希腊(俺的偶像啊)。应当说埃及的几何学此时还是领先的。这期间,他观察了尼罗河水涨落的现象,认为是季风迎面吹向埃及,引起海水倒灌,提升了河水水位。 泰勒斯思考关于自然的一切问题,直溯本源。人们认为他是古希腊第一个研究星相的人,并预言了日蚀和冬夏两至。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是有一天晚上,泰勒斯仰起头来观看星象却不慎掉入井内(希腊的井是什么模样的,附近适合观测星相?),一个美丽温顺的色雷斯侍女嘲笑说,他急于知道高天之上的东西,却忽视了身边脚旁的一切。这个侍女有点小小的俏皮,但史料没有记载我们的哲学家是怎样爬出那口井的。我猜这可能是泰勒斯对朋友们的口述,并被后人记载了下来,发窘的时候还能把侍女姿容记载下来,这基本上都要有切身的体验。 虽是贵族,可我们的泰勒斯却比较穷,那个时候人们就认为贫穷是一种罪恶,并把他的贫穷归咎于他的哲学研究,认为哲学研究一无是处。但有一次,泰勒斯通过星象研究,知道将有一个橄榄大丰收年,于是他就 凑了 一小笔钱赁入了米利都和凯厄斯岛上的全部橄榄油作坊(这笔钱究竟有多小啊?)。无人跟他竞争。待到丰收时,油坊紧张,这让他狠赚了一笔。他以此表明哲学家要富起来是极为容易的,然而这并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没准发财之后还要显摆几天。他未曾结婚就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普鲁塔克记载)。从这里我感觉到泰勒斯是一个好玩、可爱的人。经济上能养活自己,是特立独行的哲学家。 据说泰勒斯与梭伦有密切友谊,和吕底亚国王也有密切关系。在政治上也有过活动。第欧根尼(也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老头,后面会讲)爆料说泰勒斯是从事政治活动后才研究自然的(这个眼界不一样)。 毫无疑问泰勒斯之前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先驱,但泰勒斯掩盖了他们,并留下了唯一的一本书《航海星象学》(第欧根尼认为是萨默斯人福克斯的作品)。 水是本原? 首先要知道水是什么。现在我们从化学结构上讲,水是 H 2 O 。但在当时那个年代泰勒斯应该不会从结构上进行理解,而是从水的物理特性上进行归纳分析。东方的道家和儒家对水之品德理解是比较充分的,可以借鉴过来加以理解。儒家的 孔子曾赞美水有五德:有德、有义、有道、有勇、有法,所以 “ 君子遇水必观 ”。这一点和阴阳家的五行学说是暗合的。 五种完美的品德 :( 1 ) 因它常流不息,能滋养一切生物,就是有德; ( 2 ) 流必向下,不倒流,或方或长,遵循自然规律,就是有义; ( 3 ) 浩大无尽,就是有道; ( 4 ) 流向几百丈山涧毫无畏惧,就是有勇; ( 5 ) 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就是守法度;量见多少,不用削刮(不会隐瞒正确的观点,违心地趋附别人),就是正直 ; 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归宿必处东 ,其实是最小势能原理,最经济最下流:) ),就是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就是善于变化。 我觉得泰勒斯看到了水的滋养性、变化性和回归性。世事无常,人们总要找到一个可靠的凭借,泰勒斯也不例外。本原要生发一切,又能变化回归。泰勒斯认为自然的杰出代表者应当是水。至于本原是一还是多,泰勒斯没有说明,也许他自始至终抱着他的水的一原论,对自然现象做着解释,至死也没发现自身的阙漏吧。 泰勒斯曾说世界是由水支撑着(我们现在看来可能是岩浆,温度和密度不同的水?),就像一只船在海上,地震是由于水的运动使其摇晃。亚里士多德对水原说进行了批评,但同样建立在直觉经验之上。 灵魂弥漫于整个宇宙中? 亚里士多德记载泰勒斯似乎把 灵魂看作一种能运动的东西 ,似乎他确实说过,磁石能使铁移动 故而 磁石有灵魂(这里直接把灵魂作为基础假设了)。第欧根尼的记载则显示泰勒斯可能已经发现了琥珀的摩擦起电,并再一次给非生物以灵魂。 灵魂弥漫一切,故而万物都在永恒运动,泰勒斯认为万物充满了神(这里的神和宗教中的神不太相同)。 这里我觉得泰勒斯是一个缺少遗憾的人,幸福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理论当世就可包打天下,至死有效,有这样的生活,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啊。 ------------------------------------------------------------------------------- 虽然自己英语水平还可以,但我对外文原著一般是敬而远之的(科研论文除外,诗歌除外),特别是哲学、心理学的专著。但是俺喜欢它们制作精美的图表(片)。原因在于个人认为外国人的思维习惯,人文环境和东方人大不相同,啃上一本跟磕一剂猛药效果差不多(这个要分人),——心理上的矛盾、冲突、猜疑一环接一环。所以自己基本上看前辈的成果,加以理解,发挥,在合理性和真实性方面平衡一下,有机会再考证,自己也少受一份罪。所以自己对文化交流学者、个人充满了敬佩之情,他们真是冲在第一线的人。 ----------------------------------------------------------------------- 参考文献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88.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个人分类: 思想史|3757 次阅读|9 个评论
学生的能力重要,但自信心更重要
热度 19 qpzeng 2011-3-8 19:15
从网上找到 一则古希腊的神话故事 。 话说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位著名的雕塑家,他用象牙精心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少女”,并给他取名叫盖拉蒂。他还给盖拉蒂穿上美丽的长袍,并且拥抱它、亲吻它,他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少女”接受。但它依然是一尊雕像!皮格马利翁感到很绝望,他不愿意再受这种单相思的煎熬。于是,他就带着丰盛的祭品来到阿佛洛狄忒的神殿向她求助,他祈求女神能赐给他一位如盖拉蒂一样优雅、美丽的妻子。他的真诚期望感动了阿佛洛狄忒女神,女神决定帮他。   皮格马利翁回到家后,径直走到雕像旁,并凝视着它。这时,雕像发生了变化,它的脸颊慢慢地呈现出血色,它的眼睛开始释放光芒,它的嘴唇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盖拉蒂向皮格马利翁走来,她用充满爱意的眼光看着他,浑身散发出温柔的气息。不久,盖拉蒂开始说话了。皮格马利翁惊呆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上帝!皮格马利翁的雕塑成了他的妻子。   人们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中总结出了 “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 但是对这一效应做出经典证明并使它广泛运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们,因此“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用通俗的话来说, 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这说明心理暗示对人的行为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我在培养研究生时,很注重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我对他们说: 我也许不能把你们培养成最优秀的科学家,但一定要让你们成为自信心最强的人。 因此,我首先在口头上多给学生鼓励和赞美,平时我都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当实验数据出来后,我会尽可能从数据中找出规律性及合理性,从大方向上肯定他的结果做的不错。即使有些实验做得不好,也尽可能不板着面孔训斥学生,那会让他诚惶诚恐,大大地打击他的自信心,但可以和风细雨帮他分析,并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找出原因,寻求解决办法,再打打气,鼓鼓劲,这样他就能毫无思想包袱地重新开始做实验,而且成功率必定很高! 其次,在实验管理上,我要求他们以自己为主,只是遇到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时,才去请教分管的带教老师,而决不允许他们每天老是跑去问带教老师,今天我干什么?明天我又干什么?当遇到学生过分依赖老师时,我总是严肃地批评带教老师,让他们千万不要包办代替!我说你这样不是帮了他们而是害了他们,你不放手,他们永远不会走,更不会跑!我跟学生们说, 不要怕摔跤,一定要学会自己走路。 我说即使你们实验失败,浪费大量试剂,我也绝不会心疼!你们不要在意钱,钱就是用来培养人的,只管去做,你就一定行! 这样经过几年的熏陶和训练,由于学生们的精神状态饱满,毕业论文工作总是能提前一个学期完成,几乎人人都发表过SCI论文,个个都拿过奖学金。他们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固然与自己的主观努力分不开,但我认为 “皮革马利翁效应”恐怕起了很大的作用! 当然,有些学生只要给点暗示就能心领神会,但也有个别学生天生就胆怯,你给他好说歹说也无济于事。 我就有这样一位学生,他在实验室呆了一个学期以后,还不知道实验该从何下手。无论带教老师怎么给他讲解,他都不得要领,而我给他辅导时,他只知频繁点头。我还以为他听懂了,结果带教老师反馈回来的消息令我失望。听说他每天失眠,情绪低落,后来实在熬不下去了,说要回家一趟。看到这种情形,我觉得不能强迫,应该因势利导。我同意他回家,同时对他说: 你若不能树立自信心,别说学业混不下去,就是毕业后在招聘场上也会早早落马! 我还苦口婆心地对他说:你只有从现在开始振作起来,才可能迎来成功的人生。没有人比你更行,你只要树立信心,你也行!由于他外语比较好,我让他翻译一篇英文论文发表,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也许是我的一番话在他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经过回家后的短期休整,他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改观。于是,我安排他从最简单的实验做起, 让他一点一点地积累成功的喜悦,慢慢树立起做实验的自信心, 后来他居然喜欢上做实验了,还发表过一篇SCI论文,并赢得研究生奖学金。最后,他不仅顺利毕业,而且找工作也非常顺利,我真为他感到高兴! 假如一个学生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做人畏首畏尾,做研究又束手束脚,那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我以为导师培养研究生的思维及动手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树立他的自信心!因此,导师要善用“皮革马利翁”效应培养人才。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5085 次阅读|67 个评论
开辟鸿蒙的年代——我的古希腊思想史读书后记(2)
热度 4 Alexwjlster 2011-3-7 23:09
开辟鸿蒙的年代——我的古希腊思想史读书后记(2)
前言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最先积累下来的知识一般都是神话传说,在我看来每一个民族的神话传说代表了这个民族先民思想最精粹的部分。是想象力不受约束追求完美的极致表现。曾经看过原野的《掌上流云》、《掌心化雪》,里面的老祖母大字不识一个,竟能背诵十几万,乃至几十万言的民族长诗。远古时的先民以人的记忆力作为信息载体,现在信息大部分变成了 0 和 1. 我们能够看到古希腊的最原始资料一般被称为各种各样的“残篇”,我初次阅读这些类似于《论语》、《老子》格言式的文体时,总会把它们和天书或者武林秘籍联想在一起。 希腊半岛地处地中海北部的亚热带气候,但它境内多山,很少有平原(我的感觉应该是类似于四川那样的丘陵山脉地形吧)。由氏族发展起来的小城邦国家很难统一起来。古希腊特产葡萄、橄榄。但大麦、小麦等粮食作物不足基本上靠海外采购(西西里岛,亚平宁半岛,细牙、北非等)。希腊本土有许多海岛,特别是它的东部海岸线上有许多良好的天然港湾,这些促进了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 小时候我最喜欢听老师讲述的英雄历险故事,像《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星巴达航海记》,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会成为这样的英雄,到异域历险,而完全忘记了英雄常常面对的是生死的考验。古希腊人的航海活动经常充满艰险,许多神话传说都与航海相关。 古希腊人的统一名称来源于当时日益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神话,据说是赫西奥德的著作《母系》( 汪子嵩 )留下的 100 多条残篇作为《神谱》的附录讲到:普罗米修斯(盗火者)和普罗诺亚生丢卡利翁和皮拉(兄妹?),这两个人是大洪水后的唯一幸存者;他们有一个儿子叫 希伦 ,他就是整个希腊民族的始祖。希伦的三个儿子成为了组成希腊民族的三个部族的祖先。丢卡利翁有一个女儿生了马其顿,成为马其顿人的祖先。共通的文化交流使他们追溯到了同一个祖先。而且希腊人也成了神的子孙。但学者的考证倾向于古希腊人中的主体来自西亚。 随着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阿波罗神(太阳神和农业神)以及德尔菲神托所成为统一的希腊民族的象征。聚会使得娱乐歌舞比赛盛行,为后来的奥林匹亚运动会埋下了种子。这也进一步促成了希腊民族的个性。这些希腊人就是创造古希腊哲学的主体。 在古希腊人看来,哲学和神话是一对孪生姐妹。哲学起源于好奇,是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的精神探索。而作为哲学的载体工具希腊文字,学者们认为是自腓尼基带来并改造成的。古希腊的文字在公元前 7 世纪左右形成,大约 100 多年后(公元前 7 世纪末),希腊最早的哲学家—— 泰勒斯 就出现了。 公元前 5 世纪的希腊 历史是用血泪写成的,充满了矛盾和斗争,这一点是不错的。但是作为个体的人,他的思想、生活历练确实是那样的鲜活。古希腊奴隶主哲人也曾经思考过的问题,我们大多现在还在思考着。奴隶主思想家由于“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而建造思想理论基础受到批判。换一种眼光看哲人们当时恐怕也一样是在尽全力构筑美好社会,维护社会稳定。 所谓改革与稳定,唯心与唯物,真与假等等恐怕在人类社会很长一段时期都会以矛盾的方式滚动前行。 我只看这些哲人比较“好玩”的地方,和吸引他们为之思考行动的问题(诱因)。把别人的人生轨迹拉长了看,没准有几个亮点也可以映射到自己身上。做哲学的容易搞得比较严肃,有时候火药味十足,我希望不是这样。人生在世没那么长,不求高大全,只愿心有灵犀一点通,触动自己内心最敏感的那根弦就可以了。 我看的第一本古希腊哲学史是苗力田老师写的,看了汪子嵩老师的介绍(希腊哲学史第四卷序言)那个年代的文史人员坚持整理资料,做学问都不太容易。历史上类似的事情一遍遍重演,这也许是所谓的轮回吧。 -------------------------------------------------------------------- 参考文献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88.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ThomasJ.Sienkewicz,AncientGreece,SalemPress , Inc.2007.
个人分类: 思想史|4001 次阅读|15 个评论
开辟鸿蒙的年代——我的古希腊思想史读书后记兼开博祝愿(1)
热度 4 Alexwjlster 2011-3-6 12:23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Normal0 读书需要时间,需要合适的环境,静心读书尤然。 作为八零后 的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大部分人青年的读书学习历程是顺水顺风。抗战时期,我们的中华大地容不下一张安静读书的书桌,文革时也充满了喧嚣。可是在现今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诱惑多多,困惑多多,欲望更多,静心读书也不会容易吧。所以在我看来从古至今,安静读书,倾听先哲的声音,都是绝对的奢侈。 我本是一个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小时候总希望看到大山背后的人,见到不一样的世界,也许会拥有不一样的人生。故乡的天空是那样的蓝,云朵掠过,清风时来,草木泥土的清香沁人心脾。宝石蓝的星空嵌满了离人很近的星星。冬天里皑皑白雪给山峦披上了一件洁白的外衣,自己这个时候哪也不去了,趴在窗台前对着雪峰开始了对未来的憧憬 ...... 自己喜欢读书,爸爸是乡村小学教师,有感于自己当年“无书可读”,所以尽量为自己的孩子创造读书条件。而自己尤其喜欢读历史,每每仿佛进入了那个时代,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小学四年级以前自己读过了《水浒》、《三国演艺》、《红楼梦》、《西游记》、《儒林外史》、《三言二拍》、《可爱的河北》、《毛泽东选集( 1-4 )》。还有爸爸早年无书可读时的医药星卜杂书,权当连环画了。而且自己也有了连环画《星球大战》、《历史人物小故事(合集)》等大概一大纸箱。凡是农村中自己觉得好玩的书刊,自己都想办法看一看。记得同学薄薄的一本《大马哈鱼的故事》让我对“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产生了探险的冲动。 小学和中学自己数学成绩比较好,和那时的社会思潮一致,一度想当科学家。在我的视野里以为数学和物理就是科学的全部了。 后来上大学,学的却是机械,似乎和科学绝缘了。早年“乱”读书的习气却一直延续了下来。周末有时间基本上泡在学校图书馆或者国家图书馆。一路读下来不禁有这样的感慨:这世界真大,活法很多,有明确思想并一以贯之的人不多。在我看来个人的哲学,就是个人的生活哲学。许多事情我们感知到他的道理,却不一定去实行。现代哲学以及科学据说基本上来自古希腊的哲学思辨。对于这一点,当时自己很好奇,决心从根上看一看。看看西方数学、物理学鼻祖们是怎样思考,怎样生活的。 于是有那么一两个月的时间,自己专门翻读了自己可以找到的中文希腊思想史、哲学史著作。发现古希腊先哲们普遍的特点—— 单纯 。无论从神话传说还是从生活历史行为都证明了这一点。他们的爱恨情仇都很直接,他们的哲学思辨都很尖锐,他们坚持自己的信仰一往无前。国内研究希腊史的有一位老先生据说也被同化了,晚年要按照希腊生活方式和时间生活。希腊到现在也是一个有趣的国家,据说这个国家的宪法禁止人民打电子游戏。对比一下东方国家的日本,黑社会也可以是合法组织。 我在科学网上匿名关注了一年半,帐号申请下来也已经很长时间了。总觉得自己不算科学一份子,而且自己才疏学浅,有“不务正业”的嫌疑。在大牛面前只能玩心跳。 临近博士毕业,自己却开通了科网博客,有点“不合时宜”。自己本着学习的态度拜访科网的老师同学只想多多汲取,稍作品论即可,后面还有机缘互相认识提高。目前自己还是要把主要火力集中到毕业论文上来。 余昕老师是我科网好友中添加的第一位女老师,她建议我把自己对古希腊先哲的读书体会写出来。这也是第一位科网老师对我提要求了,我不想推辞。于是折中一下吧,自己尽量一周花上几个小时写一篇,连载下来,这个时间还是可以抽出来的。同时可以保存下对于那段时间美好的记忆。原创的而非转载的文章写作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思想集中,相较之下比阅读转载品评文章消耗时间可能更少。一个重质,一个重量。 我会按照自己的组织方式来写,非严格学术化,但一定注明来源。 我希望在科网上的文章基本上都是自己写的,转载的就列入自己的分享功能栏里。 希望自己能在科网大家庭里与各位老师同学不断成长,学哲学,用哲学,心香一瓣,让自己人生走过的路成为后人可资参考的方向。
个人分类: 思想史|3225 次阅读|8 个评论
希腊和罗马
热度 3 yanghualei 2011-3-3 14:33
古希腊是一个注重精神上的享受理想主义的国度,追求自由又尊重自由,包容差异性,其杰出的数学和哲学成就是最好的论证 ,可以从下面数学巨匠和哲学圣贤欧几里得、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毕达哥拉斯中发现,如柏拉图的“不懂几何免入内的”的学院门槛,“不应该从几何中获得好处”的学院准则,给问几何用什么用的学员几个硬币打发他走的行为决策,世界是上帝照数学设计的毕达哥拉斯信仰,欧几里得几何严格的演绎逻辑体系,故上帝选择的模板一定是美的且纯洁的,数学是自然的,现实是矫揉造作的,数学是理想的,现实是不纯洁的,故对数学研究是一种神圣的职责,从上面看数学和哲学就是一个理想国,其离现实比较远,故很少有外部激励,前进的动力就是对美真以及圣洁信仰的内在偏好,这可以解释女孩为什么不喜欢数哲,因为女孩是关注实用的生活中的哺乳动物,如果不关注实用孩子就无法养活,故 古希腊是一个注重理性和精神享受,追求自由和崇尚人性的民族,喜欢 数学和哲学 以及由其衍生的逻辑和规范,而其这种规范是对理性追求的必然结果。 罗马注重实用和物质享受,提倡勇敢的国度,同时主张规则和法律,在 建筑、医学 ,军事、法律以及水利道路和娱乐方面取得非凡的成绩 ,医学家盖伦等,出现一大批优秀的建筑学家和医学家,如大型的洗澡堂等催生各种水利的建设,斗兽厂的游戏促使了规则的制定,军事的管理加速了法律的构建,战争使得道路的修建,对生理的享受促进医学的发展, 故罗马是一个实用主义的和享乐主义的国度,在科学上其崇尚需求决定科学研究的风格,不提倡与现实不相关的研究,而其在法律上的规范是追求实用和享受的必然结果。 有一点强调一下希腊的规范和罗马的规范是不一样的,系统的规范来自对理性和精神的追求,表现在数学和哲学上,而罗马规范来自于对实用和享受的追求,其表现在法律、建筑以及医学上。
个人分类: 科学史|2856 次阅读|4 个评论
民主、“多数决”和合法性
热度 1 techne 2011-2-4 21:21
民主、“多数决”和合法性 王 键   研究民主也有些年头了,但很少写过这方面的文章,这次借新春的休息时段,简单谈谈对一些民主问题的看法。   这里,想谈下民主“多数决”的问题。根据我的感觉,国内在讨论民主问题时,有个倾向,就是把民主的基本含义,归结为“多数决”。我记得在北大读书时,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潘维教授,就是很著名的“多数决”论的鼓吹者,以此大批特批“民主迷信”,而且在国内有一定市场。不只潘教授是这个观点,其他教授也有持类似观点者。比如北大另一位很有名的政治学教授,许振洲,也这么认为。许教授还曾以文革“大民主”为例,对民主制度进行批判。   那么,民主的基本含义,到底能不能归结为“多数决”?搞清这个问题,先要搞清“民主”的含义到底是什么。民主或"democracy",应是起源于古希腊,从词源来看是“人民的统治”——这几乎已是老生常谈。很多人就是从这个解释,来把民主归结为“多数决”的。但是,民主制度从古典到现代的进化过程,还伴随着另外的几个维度,它们虽然不像“人民的统治”和“多数决”那么显眼,却同样在自由民主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具备核心含义。这几个维度,应当包括“自主性”、“私域和公域的区分”以及“合法性”。   “自主性”这个维度,实际上潜在地作了这样的设定: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每个人应当也必须对他自己的命运以及所作所为负责,每个人应当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屈从于外在的指令,或成为别人的奴隶。这个自主性的假定,和民主恰好可以融合在一起。因为“人民的统治”无非是同样地假定,人民是理性的,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人民应当对自己负责,应当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屈从于外在的指令,或成为别人的奴隶。在这个问题上,无论经典的左派还是右派,都是没有分歧的。无论是卢梭,马克思,还是伯克,尼采,他们都会赞同自主性的主张。至于人民究竟用何种方式对自己负责,这会产生怎样的分歧,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   但是,由“自主性”还可以引出另一个潜在假设。因为我们说民主也好,某个人自主也好,都是在一定的意义上,在一定的界限内来谈论的。我们可以假设某人A应当是自主的,但当某人A和某人B发生了利益冲突时,这种情况下A的自主到底有没有高于B的自主的可能?A到底可不可以干涉B?那么由这个问题,就引出了“私域和公域的区分”。所谓私域,其实是做了这样一种设定:这是一种不可入的硬核,在这个领域内,某人(或小群体)事务是完全自主的,可以不接受外在干预的。而公域则是在私域之外,它是公共事务,众多人(或群体、共同体)的利益交叉,错综复杂,是需要用某种协调的方式来加以解决的。私域和公域的划分,就表明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态度。在私域的层面上,适用个人(或小群体)自主的原则;而在公域的层面上,则适用共同体(可能具有不同层级)自主的原则。   在“自主性”和“私域和公域的区分”两个潜在设定之后,仍然存在其他潜在假设,因为上面已经说过了,私域和公域需要划分,那么究竟需要怎样进行划分?根据什么样的标准?又如何进行判断和裁决?由此就引出了“合法性”(或正当性)的概念,如果做最直观的解释,合法性就是说某行为是否符合法律条文或规定,如果符合,就具有合法性,如果不符合,就不具有合法性。实际上,现代民主制度的兴起,也确实伴随着程序正义和法治社会的兴起。但这还只是个表面的解释。合法性本身实际上是超越法律条文的,它应该是个最深层的问题。合法性实际上说的是人类会持续追问这样一个具有根本性的问题:到底什么是正常/正当的,什么是不正常/不正当的?   符合法律条文,固然可以享有合法性,但是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法”本身也需要合法性的支持。“法”并不天然享有合法性,而反倒需要合法性的支持。不具备合法性的法,不具备合法性的立法者,不具备合法性的执法者,本身就在合法性方面存在缺陷,他们并不会天然具备合法性,合法性具有更深层的含义。可以说,在合法性这个问题上,经典的左派和右派又是没有分歧的,无论是斯大林,毛泽东,或者希特勒,麦卡锡,他们都会赞同合法性的要求。当然,至于他们具体怎么去追寻那个合法性的基础,是找人民大众,代议制度,或者官僚架构,甚至神仙皇帝,这也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   从上面这几个维度,我们可以这样来看民主“多数决”的含义。民主“多数决”实际上是假定,在合法性的支持下,在进行了适当的公域和私域的划分之后,就共同体的事务而言,“多数决”会比“少数决”更具有合法性。但是,“多数决”只是民主方式的一种,一旦触及到到不可入的私域,民主方式就可能会变成“一票否决”(全体一致)。“多数决”固然更常见,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个表述之前存在的诸多限制条件。简单地忽略限制条件,把民主归结为“多数决”,是很荒谬的,也是概念混乱的。比如,如今世界上的自由民主国家,都不大可能存在用投票表决的方式来决定是否应当对某个公民进行批斗,或对他进行抄家这类荒唐的行为。再如加拿大或美国,也不可能存在以全民公决方式来决定魁北克或夏威夷命运的事件,即使有公投,存在的也只能是在魁北克或夏威夷的公投,而不是全加拿大或全美国对某个小地区的公投——这也就是从 “自主性”、“私域和公域的区分”以及“合法性”的潜在设定含义引出的行为。   当然,说到这里,可能有聪明的读者会问:谁说不可能存在这样的公投?谁说不可能存在批斗或者抄家的行为?现实中如果真的就发生了,又该怎么解释呢?其实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它恰恰可以归结为人类对“合法性”的永恒诉求:到底什么是正常/正当的,什么是不正常/不正当的?其实,“民主”也好,“多数决”也好,归根到底都是在寻求以某种特有的方式来解决这个合法性(正当性)的问题。
个人分类: 思想文化|1447 次阅读|3 个评论
元素是怎样诞生的
热度 12 xingzz 2011-1-23 16:05
“元素”一词最早被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用于描述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基本组分。现代意义上的化学元素中,最古老、最轻的元素当属氢,它是由英国化学家波义尔于 1671 年在铁与硫酸的化学反应中发现的。 1869 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将当时发现的 66 种元素排列成著名的元素周期表,并由此预言了新元素的存在及其属性。迄今为止人类共发现了将近 120 种元素,其中大约 80 种是天然存在的,另外 40 种左右可以人工合成。第 92 号元素铀是地球上已知的原子序数最大的天然元素,人工制造出来的、原子序数大于 92 的超铀元素都是不稳定的放射性元素。尽管关于元素的基础知识已经成为中学生课本中的科学常识,但是大多数人也许并不知道宇宙最初只存在氢和氦,而构成人体的各种元素都产生于恒星内部的剧烈核反应。为此科普期刊《科学世界》2011年第三期特别策划了“元素诞生的故事”,为读者讲述元素是如何在宇宙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俄国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创建的大爆炸宇宙学告诉我们,宇宙始于一个密度与温度都无穷大的初始态,历经一百多亿年的膨胀、冷却以及能量与质量的重组,直至演化出今天包罗万象的宇宙空间与星系结构。宇宙的最早期只包含一些运动速度接近光速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夸克、中微子及其反粒子。在大爆炸之后几微秒的时间之内,夸克结合成质子和中子,但它们却无法形成稳定的原子核,原因在于此时质子和中子不断地受到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的骚扰,后者所触发的反贝塔 衰变等核反应有效地抑制了核合成的发生。只有当宇宙的年龄接近一秒钟,温度下降到大约 100 亿摄氏度,使得中微子和反中微子不再与核子发生相互作用,大爆炸核合成才真正开始。氢原子核是最简单的元素,只含有一个质子。当宇宙的年龄接近两、三分钟时,氢的同位素、氦元素以及氦的同位素才会出现,这时它们能够有效地摆脱宇宙空间的大量光子所导致的光分解效应和其他不利于核合成的因素。大爆炸核合成持续的时间大约二十分钟,在此期间内质子和中子通过核力结合在一起形成氢、氦以及它们的同位素和极少量的锂。令人惊叹的是,理论所预言的宇宙原初氢和氦元素的丰度与今天的天文观测实验结果符合得非常好。大爆炸核合成理论的成功,连同美国科学家哈勃于 1929 年所发现的宇宙膨胀现象以及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于 1964 年所观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构成了支持大爆炸宇宙学的三大里程碑。 但是元素周期表中那些比锂原子核重的元素却并非来自大爆炸核合成。它们主要诞生于恒星内部的核合成过程,因此远远没有氢和氦元素那样长的历史。沿着大爆炸之后的时间线顺流而下,宇宙在 38 万岁的时候容许原子核和电子组成中性原子,因为那时穿梭于宇宙空间的光子已经与物质分开,并形成我们今天所观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直到宇宙年龄接近 10 亿年,星系才开始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太阳系形成于 46 亿年前,即宇宙大约 90 亿岁高龄的时候。“元素诞生的故事”一文以显浅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生命所必需的碳和氧元素是在恒星晚年通过内部的核合成制造出来的;而当恒星“平静地死亡”之际,会将各种元素抛洒到宇宙空间。超过太阳质量八倍以上的大质量恒星最终会“壮烈地死亡”,以引力坍塌型超新星爆发的方式向宇宙空间释放巨额的能量和多种元素。超新星爆发时的亮度相当于 1000 亿颗恒星的总亮度,但它的能量却主要是被中微子带走的。 1987 年 2 月 23 日,日本物理学家小柴昌俊领导的地下实验室首次探测到大麦哲伦星云内部的超新星爆发所放射出来的中微子事例,他本人因此获得了 2002 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科学家对诸如此类的超新星爆发、聚星系内的超新星爆发以及其他极为剧烈的天体事件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揭示出宇宙空间中比铁更重的元素的可能起源。在地面上利用高能加速器等设备人工合成超重元素的实验,不仅能够不断地更新元素周期表,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重现宇宙演化过程中实现核合成的完整物理图象。 元素的诞生历程证明了人类与浩瀚的宇宙息息相关。但这并非故事的全部。从宇宙的年龄达到几百岁开始,神秘的暗物质深刻地影响了宇宙的演化进程和大尺度结构的形成。是否存在暗元素、暗原子乃至暗人类?这类看似荒唐的问题正在吸引科学家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许更大的惊喜就隐藏在未知之中。 (邢志忠:本文是为科普杂志《科学世界》期刊2011年第三期特别策划文章“元素诞生的故事”所撰写的卷首语)
个人分类: 科普|10756 次阅读|8 个评论
疫苗的基本原理
fs007 2011-1-7 11:32
寻正 【按:本文为Women's Health约稿发表文章,欲转载者请与我或者该杂志联系。发表文章有修改。】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中文“免疫”一词,出自明代《免疫类方》一书,指“免除疫疬”,也就是防止疫疾的意思。英文中对应的词是Immunity,它来自拉丁文Immunis,原指免除兵役与税收等公共义务,隐喻为传染性疾病不再累及有过感染史的人。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最早于公元前400多年就描述在疫病发生时,此前患过病的雅典人不再会被传染或者病程很轻,他们承担起照顾病重将死的患者的责任。 疫苗就是一种能引人或者动物对特定病原产生免疫力、抵抗力的生物制剂。人体在发生天花后不再得天花,得了麻疹后不再得麻疹,这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针对天花与麻疹病毒产生了抗体,在与天花与麻疹的斗争中学会了如何最快地消灭天花及麻疹病毒,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记忆细胞,把学会了的策略传递下去,在下一次遇到天花及麻疹病毒时,可以快速地消来天花与麻疹病毒,从而避免再次得病。这种能力在医学上称为免疫力。 中国人是最早针对天花接种的民族之一。那时人们用天花病人的内衣,或者直接接种天花脓疱中的脓液(痘浆)或者疱皮痘皮,试图让人感染上天花,而同时控制接触天花病毒的量,达到患一次小型天花而预防天花的爆发感染。 直接用原病毒制作疫苗是危险的,因为一不小心,就是一场人为诱发的严重疾病,比如天花,在琴纳的牛痘疫苗发明前,接种天花会有高达1-3%的死亡率。现代疫苗极为安全,常常由被灭活的病原、毒力显著减弱的病原、病原的致病毒素、以及病原的特定结构成份制作,达到模仿原病原的目的,同时又不造成对人体的大的危害。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个人分类: 疫苗专辑|61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哲学家康德的一篇短文:《纯粹科学的第一步》
武际可 2010-8-16 06:02
康德(1724-1804)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是值得我们深深景仰的,一个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内心的崇高道德法则。这就是康德毕生的追求,因此这句话被刻在他的墓碑上。康德生当现代科学发展的早期,牛顿去世的那年,他才三岁。在那个年代,他便思索纯粹科学发展的规律。或许他的思索能够给我们一点什么启发,所以把它转载到这里。 大哲学家康德的一篇短文:《纯粹科学的第一步》 THE FIRST STEP IN PURE SCIENCE IMMANUEL KANT In the earliest days of which history has given us a record, that is to say with that wonderful people the Greeks, Mathematics had already started to travel along the sure road of a science. It must not be supposed that it was as easy for mathematics to find, or rather to build, this royal road as it was for logic, where reason is concerned with itself alone. On the contrary I believe that with mathematics it long remained a case of blind groping about in search of its true aims and destination. The Egyptians in particular were still in that stage. The transformation was the result of the happy idea of one man who was inspired to try an experiment; and from this point onward the road lay straight ahead, inevitable and endless. The exact history of this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much more important in its results than the discovery of the passage round the Cape of Good Hopehas not been preserved, nor do we know much about its author. But Diogenes Laertius, in naming the supposed discoverer of the way to prove some of the simplest of geometrical theoremstheorems which hardly seem to need any proof to us nowmakes it very clear that the vistas opened up by a new technique of geometrical construction and proof were regarded as of the most vital importance by the mathematicians of that bygone age. A new light must have flashed on the mind of the man (Thales or whatever his name may have been) who first found a way of demonstrating the essential property of an isosceles triangle. For he found that it was not sufficient to meditate on the figure as it lay before his eyes, or to brood over a mental image of it. It was not thus that the property of the triangle could be made clear. He tried an experiment; he made a construction and it was the construction which brought the property of the isosceles triangle wi thin range of his arguments and his previous knowledge of lines and angles. It was this inspired idea which opened up the endless vistas. A much longer period elapsed before Physics entered on the highway of Science when the wise Bacon gave a new direction to physical studies, or ratheras others were already on the right trackimparted fresh vigour to the pursuit of this new direction. Here too, as in the case of mathematics, there is evidence of a rapid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 . . When Galileo experimented with balls of different known weights on an inclined plane, when Torricelli caused the press ure of the air to sustain a weight which he had calculated beforehand to be equal to that of a definite column of water, or when Stahl, at a later period, converted metal into lime, and lime into metal by th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certain elements, a light broke upon all natural philosophers. They learned that reason only sees what it is looking for. It must not be content to follow humbly in the leading-strings of nature; it must push on ahead with principles of judgment according to unvarying laws, and it must compel nature to reply to the questions which it puts. For accidental observa tions, made according to no preconceived plan, cannot be united under a universal law. Yet it is this necessary law which reason seeks, and which it must find. Reason deduces the natural law from the observations which suggest and support it, and it is only when experiment is directed by reason that it can serve any useful purpose. Reason, indeed, must approach nature, not in the guise of a pupil who listens to all his master chooses to tell him, but rather in that of a judge, who compels the witnesses to reply to those questions which he himself thinks fit to propose. This is the inspiring idea through which, after groping in the dark for so many centuries, natural science was at length led into the path of solid and continuous progress. How exciting the quest must have been in those early days of Science! The whole of Nature was spread out before the questioning eyes of the Greeks, all asking to be explained. Thales had a multitude of successors: mathematicians, astronomers, geographers, biologists, and medical men, although we give a rather false impression by classify ing them thus. The Greek scientist was not a specialist; he was always seeking for universal explanations which would throw light on our knowledge of the world as a whole. He studied fishes or planets or numbers, not only for themselves, but, still more important, for what they might tell him about the whole of nature and the universe. How did they make their discoveries ? How does Science seek Truth ? The answer, in another extract from Karl Pearson's Grammar of Science, may surprise you, but it is none the less true. It is the artist in the scientist who makes the great discoveries; it is the man of imagination who sees the hidden law behind the mass of facts.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496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9: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