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近代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资中筠:革新中国传统历史观
fqng1008 2014-7-15 07:49
  改革开放之初,我首次作为访问学者访美,参加了一次中美历史学者的交流会。有一位美国历史教授讲了一段见闻。他说:问美国学生为什么要学历史,绝大多数的回答就是感兴趣。他问过台湾的学生,得到的回答是,为兴趣而学历史对我们太奢侈,我们是为了救国而学历史;后来他接触到中国大陆的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竟如出一辙,尽管两岸处于对立状况,各自所谓“救国”的含义可能相反。把学历史和救国联系在一起,令他这个西方人感到十分新鲜。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学习和研究历史可以有如此不同的角度。   最近想到这个问题是由对苏联解体的历史经验的各种看法引起的。   以史为鉴,鉴什么?   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民族颇有几个,好像没有像中国那样特别重视历史文本,对史书赋予如此沉重的使命。最常见的说法是“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里“替”是关键,为什么不是“兴衰”?就是一个皇朝由盛而衰,最后被下一个朝代给“替换”了,这才是最重要的。所谓一个朝代实际上是一个家族掌权,然后又被另一个家族夺走了,换了姓。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是为了本朝能千秋万代永远继续,避免被别的朝代“替”掉。谁最该吸取这个教训?当然是皇帝和他的家族。他的谋士、帝师的职责就是教给皇帝如何保住这个皇位,老百姓是无权参与,也无能为力的。所以历史首先是写给皇帝看的。中国的二十四史只有第一部《史记》例外,是异类。尽管司马迁本人的职务是史官——太史公,但他著史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不是为了皇朝的延续。他的心胸非常博大,包含整个他目光所及的世界,要找出规律,不是为了汉朝统治能够永远持续。所以他胆子很大,一直写到当代。他是汉武帝时代的人,《武帝本纪》他也写出来了,而且对武帝没什么好话,并非歌功颂德。要是看《史记》的《武帝本纪》,对汉武帝得不出很好的印象。而且《史记》还有点像布罗代尔所提倡的写生活史,给各类人都写列传,包括《游侠列传》、《刺客列传》、《货殖列传》,等等。中国人历来是轻商的,但司马迁给商人也写列传。还有酷吏、廉吏、循吏,都分别列传,按照他自己的评判标准。所以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书里的一个异类。是为记录史实,也是寄托他自己的怀抱,不是给皇帝看的。但从此以后,包括《汉书》,历代所谓“正史”,也是官史,基本上是给皇帝看的。   没有列入二十四史,却是最权威、最重要的一部编年通史干脆就叫《资治通鉴》,顾名思义,目的鲜明,是帮助统治者如何巩固统治权的。作者虽然也姓司马,但司马光与司马迁的角度非常不一样, 他在《资治通鉴》的最后附有一封给皇帝的信,大意说我所有的精力都已经放到这里边了(按:这部通史写了19年,当然有一些助手,所有助手的名字也在上面,包括校对的、刊印的,但是司马光是主要编撰者),此书是在宋英宗时奉命编写的,完成时已经是宋神宗当政了。他请当朝皇帝好好读一读这部书,并明确提出,每一个朝代的兴衰有什么样的规律,宋朝应如何吸取经验教训,才能持续兴旺下去。说穿了,历史著作的最高目标就是如何使皇朝能够千秋万代永存下去。为达巩固统治的目的,其中有一条就是得民心。所以得民心是手段,不是目的。就是说民众的需求和他们的福祉,是必须要顾及的,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不能不顾及,但这是手段,目标是为了维持王朝。就像唐太宗那句脍炙人口的话:民可以载舟,可以覆舟。民是水,舟是皇权。当然也可以说这是一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因为水还是最基础的。但归根结底,水的功用是什么呢?是为了承载上面的皇权宝座。能够明白这一点,重视民众这个基础,就算明君了。但后来因为在皇宫里呆久了,皇二代、皇三代以后,连这样的道理都不明白了,习惯于掌握生杀予夺之权,以为自己可以呼风唤雨,为所欲为,一意孤行,结果起了风浪,把船给掀翻了。不论如何,最终着眼点是巩固一家皇权的统治。   对当权者的监督作用   从这一功能派生出来,史书还有一个功能是对当朝统治者起一定的监督和约束作用,这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中国古代史书有一以贯之的价值观,这是从孔子著《春秋》时定下来的。遣词造句都代表着褒贬,叫做“春秋笔法”,所以有“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之说,因为孔子维护的是正统的秩序,不容犯上作乱。例如臣杀君,叫“弑”,君杀臣叫“诛”。前者是大逆不道,后者是罪有应得。   大家应该都知道文天祥的诗:“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就是说春秋时期有两个能坚持原则、坚持说真话的史官,齐国的太史简因为大臣崔杼把齐庄公给杀了,在史书上写:“崔杼弑其君”。崔杼说不能用弑字,他坚持用,就被杀了。那时候职位常是一家继任的。他死后他弟弟接手他的职位,也坚持用弑字,结果也被杀了,另一个弟弟再接替这个工作,照样坚持用“弑”字,也被杀了。三兄弟前仆后继,就为了这一个字。最后崔杼手软了,觉得不能再杀下去,就认了。所以在《春秋》里记载是崔杼弑其君。这件事说明:第一、他们非常在乎用哪个字;第二、当时的人还是有血性的。他们认定的原则,不惜以身殉。据说另外还有一个别姓的南史氏,听说此事后还准备去接着干,去撞刀口。后来崔杼罢手了,他才没有去。那时候的人确实较真,把坚持他们认定的真理看得比性命还重。我们今天的是非标准和那时不同,看起来很可笑,为了用哪个字而牺牲性命。但他们认为这是原则问题,这是他们的道统。晋国董狐的事迹也差不多,不过没有被杀,就不细说了。通常有“殉国”、“殉职”、“殉道”之说,而写历史成为一桩惨烈的职业,要牺牲性命,“殉史”应该算是中国特色。不论如何,这两位史官为后来写历史的人树立了一个标杆,中国古代修史以此为榜样,坚持写真事,不能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而瞎编,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   其实齐太史记录的是当时眼前发生的事,应属于新闻,而不是历史。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统治者的言行载入史册是给后世看的,关系到身后的名誉。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一般草民不在乎,中国士大夫却很在乎——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当国者更在乎,他们特别在乎自己死后的历史地位,史书上是把他当成明君还是昏君。要想历史把他写得好,就要做得好。做不好,在历史上就会是昏君,亡国之君。所以对于皇帝或统治者来说,史书起到一定的监督的作用,使他们还有所敬畏。   历史都是史官写的,每一个朝代里都有史官。所以顾准说中国的文化是“史官文化”。也许就是从齐太史之后立下的规矩(我没有考证),君主本人不能看史官如何记载他的言行,这样,史官就可以无顾虑地如实记载,为后世提供真实的史料。这个传统在皇权专制时期能保持近千年,很不简单。到唐太宗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怕史官记下来,坚持要看自己的“起居注”,褚遂良等人顶不住,就破了这个规矩。后来隐恶扬善,歌功颂德的就逐渐多起来。不过总的说来,史官还是有一定的独立性,心目中有一个榜样,治史者对后世有一份责任心,对真相心存敬畏,不敢胡编乱造。另外,除了官史之外,还有许多野史、私家编撰的见闻录。例如宋周密撰《齐东野语》的序言说:“国史凡几修,是非凡几易,唯我家历史不可易”,因为官史受当时的政治斗争影响,有私心、有党争,常是以得势者的是非为是非,只有他们家祖辈传下来的实录是可靠的。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在明清以降大兴文字狱之前,这种民间野史的刻写、流传还有一定的自由度。即使是修官史,主要是写前朝历史,不涉及本朝利害,可以客观一些。其所依据的史料也包括广为搜罗的野史,甚至民间传说。而且史官们特别希望当朝皇帝能吸取经验教训,不能自欺欺人,因此也有写真实的动力。赞扬前朝的开国皇帝,揭露过去亡国之君的弊政,都不会冒犯当今的在位者。所以,为我们留下的二十四史,还有相当可信度。   近现代的官史可信度不如古代史   只有到了本“共和国”写前朝“民国”,却一味贬之,不能客观公正对待,为什么?有几点原因:1)过去皇朝更替遵循的是同一道统,是非标准不变,基本制度不变,主要看谁更符合这一标准。而1949年的鼎革,是从理论到制度全盘颠覆。必须把前朝完全否定,才有本朝的合法性;   2)本朝的开国者与前朝是同一代人,曾经共事,奉同一正朔(孙中山三民主义),也曾互相杀戮,是现世的仇敌。被打倒的既是立国者也是亡国者,而且还未全亡,偏安一隅,还不能完全算作“前朝”。这样,两边的“笔底春秋”完全相反:这边是“革命”,那边是“叛乱”;这边是英雄,那边称“匪首”。更重要是史实的叙述也大相径庭。   3)古人治史不是为了对民众做宣传。一般改朝换代之前总有一个乱世,人心思定,谁能实现安定,统一天下,就是“奉天承运”,老百姓就拥护。肯定百年前的前朝君主的功绩与现实的民心归附无关,反而能为当前的当政者树立榜样。(但也有例外,就是异族入侵,如元、清,对前朝的说法就诸多忌讳。元朝太短,清朝统治者特别怕汉人不服,怀念前朝,所以清朝文字狱最发达。)而现在的历史与当代政治、意识形态以及政权的合法性息息相关。加之教育普及,关心国事的民众越来越广,历史的叙述与政治宣传合二为一,不仅对近代史,连古代史都是如此,每一次政治运动就修改一次历史,连对孔子也“是非凡几易”。不仅是笔底褒贬问题,连事实的陈述都须服从当前政治需要,有些真相就必须遮蔽。   事实上,辛亥革命后,民国的官史对晚清的说法以及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前各政治派别的褒贬,也有类似的出发点,因而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史实的叙述和对人物、事件的评价都有偏颇。   4)古代皇朝兴替,成王败寇,祖辈打江山,子孙坐江山,是公认的,合法的,无须掩饰。而辛亥革命以后,君主制被否定,名义上是民主、共和,不能公然承认江山私有。理论与实践脱节,“道统”与“法统”在逻辑上难以理顺,对相关的历史真相就更有必要掩盖。   5)现代史官的相对独立性早已荡然无存!大饥荒的年代,刘少奇曾告诫毛泽东:“人食人是要上史书的”,还希望借助对身后名敬畏的传统力量。但是写史的权力已被垄断,连饥荒事实本身根本不许载入史册,其能奈何!?   所以近现代史的官史可信度还不如古代史。不过自改革开放以来,史学有很大进步。真相逐渐透露出来。比如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我认为是很了不起的一件大事。学术界非常活跃,成果累累,出现繁荣景象。这两年民国史以及晚清史的著作很多,从档案中挖掘出很多真相,对史实以及历史人物重新评价,推翻了不少以讹传讹的旧说,澄清谎言,振聋发聩。有许多佳作可以说是继承了中国史学传统中的优良部分。2011年对近代史来说可算是丰收年,比起十年以前,对于民国史的认识,就大大的不一样了。还有一些业余喜好者,也参加进来,促进了“野史”的繁荣,是大好事。但教科书还没改,还在继续误人子弟。    世界历史进入视野   自19 世纪中叶,中国人开始放眼看世界以来,再讲历史,就不限于中国,而是世界各国的历史了。“ 以史为鉴” 也包括以他国的兴衰为鉴。中国人研究外国历史,最开头的着眼点是:为什么他们能打败我们?这也就是我开头讲的中国学生回答美国教授为什么学历史的问题—— 是为了救国。不管学中国史还是学外国史都是为了救国,这是当时知识精英的共同情结。但是“ 他们” 为什么强大,就不能以皇朝的兴衰为主线了。因为欧洲从中世纪以后的发展途径,就不是一国一家的王朝兴衰。历史发展是以生产力、思想的进步,和制度的改变为主线的。比如你要学英国历史,你得看十三世纪的《大宪章》,有了这个之后,就是克伦威尔革命,以后又有光荣革命,又有工业革命,等等。而不是以斯图亚特王朝或都铎王朝怎么样了为线索。因此我们在学欧洲的历史时,总是要学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革命、科技革命、工业革命,什么时候有了蒸汽机之类。及跨越王朝,也跨越国界。日本“ 明治维新” 是国人耳熟能详的话题。这样,不知不觉引进了另一种历史观。   作为现代人,放眼世界,是否还能立足于朝代的“ 兴替” ?既然号称“ 共和国” ,又以马克思理论为主导,那么,历史观就应以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众的福祉为标准。评判是非得失有了新的视角。眼睛不是总盯着皇家,而是看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包括用什么器皿,什么时候机械化、电器化了,以及风俗的演变等等。而统治方式、政权的兴替,制度的变迁成为手段。这是倒过来了:不是说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是为了巩固当权者的统治,而是说为了国家繁荣、人民福利、社会进步,什么样的政府和什么样的制度是合适的,不合适就被“ 替换” 。   几年以前,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大国崛起》,曾引起热议。一般观众自然而然会想到“ 中国崛起” ,思考从其他国家的兴衰中看出什么规律。比如纪录片中提到荷兰这个蕞尔小国,却曾经一度因其最自由、最开放,最有创新而领先欧洲,称霸一时;比如德国作为欧洲的后来者,特别重视教育,十九世纪德国的教育在欧美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德国也以此兴国。实际上是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历史,这就脱离了帝王家谱的体系,颠覆了为皇朝服务的历史观。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片无形中起了一些突破性的作用。   苏联解体的历史经验   自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其原因和经验教训是中国政界、学界戚戚于怀,挥之不去的心结和话题。其原因当然在于“ 以俄为师” 的历史根源,这点众所周知,不必细说。在总结苏俄历史的经验教训的众说纷纭之中,大体上有两种视角:   1 )人类文明史的视角   从这一视角出发,得出的结论是苏联原来的统治制度对人类的两大诉求:生产力的发展和公平正义都无法满足,既无效率,也不公平。反而扼杀了文化底蕴深厚、优秀的俄罗斯民族的创造力,给俄罗斯及其周边的民族带来的是祸多于福,因而难以为继。不论以何种方式,最终必然要抛弃旧的制度,转到人类共同发展的轨道上来。这一转轨可能是和平的,也可能是通过暴力。俄罗斯得以和平迈过这一坎,避免了流血和大规模的破坏,是他们人民的幸运,也说明民众的文明程度。苏联的军队坚持枪口不对内,是文明之师。被谎言屏蔽的历史真相也逐步大白于天下,苏联档案开放成为全世界历史学家的盛宴。方今俄罗斯出版了许多历史书,基本上颠覆了《联共(布)党史》,证明该书大部分是为树立斯大林个人,为其专权辩护的谎言。俄罗斯和前苏联的各民族获得了一次新生。总而言之,这是历史的进步。   2 )沿袭朝代兴替的视角   这一视角奉苏共的统治为“ 正朔” ,以同一政权千秋万代永远持续为理想,是非褒贬以此为准。于是得出的“ 教训” 是:从赫鲁晓夫开始揭露斯大林暴政的真相(尽管只是一小部分)动摇了对斯大林的迷信;戈尔巴乔夫进一步“ 公开化” 、“ 新思维” ,“ 扰乱” 了人心;几千万党员竟无忠贞之士出来誓死保卫党权,其原因是信仰不坚定,思想自由化;叶利钦是叛徒;手握重兵的武将按兵不动,不作平叛勤王之举,是懦夫。于是当初自称布尔什维克的一群人通过暴力夺取的“ 江山” 给拱手让出来了。从这一角度出发,吸取的教训就是在思想上要加强控制,而且在必要时不惜用军力保卫已经占有的统治权,在这里,亿万广大百姓的意愿似乎是不存在的,可忽略不计,流血、丧命在所不惜。   其实苏共的政权并没有让给外国,还是原来“ 苏联” 内部的人在统治,叶利钦是俄罗斯人(斯大林还是格鲁吉亚人,而格鲁吉亚独立了,不属于俄罗斯了),何来“ 亡国” ?正如沙皇被革命推翻,不能算俄罗斯“ 亡国” 。所谓“ 亡党” 之说,也不是事实。苏共作为一个政党还依然存在,并参政议政,只是由专政党变成在野党,还有比苏共更左的政党也合法存在。莫斯科的政体由一党变为多党。当然完全实现民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一党专政是回不去了。   俄国人自己已经抛弃了过去的制度。他们总结这段历史,著作林林总总,对十月革命本身作彻底检讨的著作也已出版。各种著作对原来的苏共的功过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很少有留恋惋惜过去的政权和制度的。连已经在野的共产党领袖久加诺夫自己总结苏共失败的原因,都说是:“ 垄断权力、垄断资源、垄断真理” 。那么认识到这一点,打破这种垄断当然是进步。为什么我国一些人如此“ 看兵书落泪,为他人担忧” 呢?大约本是同根生。尽管曾经反目,昔日“ 老大哥” 被冠之以“ 新沙皇” 、“ 社会帝国主义” 种种罪名,甚至兵戎相见,但是到头来还有兔死狐悲之感。过去以俄为师,老师自己都意识到那一套行不通,改弦易辙了,其实作为学生,也早已脱离师门自行其是了,为什么二十多年之后,还要替俄罗斯人捡回人家不合脚而扔掉的鞋子,替他们奉前朝为正朔呢?归根结底,最高准则不是社会进步、人民福祉,而是巩固已经夺得的政权。民众的福利是手段,“ 保江山” 才是最高目标。为达此目标可以适当照顾民生,也可以不顾民生,但必然牺牲民权。如果对别国的历史只是学术讨论之争,还则罢了,如果手握重权者以此“ 教训” 为基础,决定治国方略,那合乎逻辑的做法就是文武兼用,为保“ 江山” 不择手段,后果不堪设想!民族难以复兴,却会走向灾难。   最近有一位将军声称要“ 外抗强权,内惩国贼” ,引起网上一片哗然。谁是“ 国贼” ?由谁来定?这原是五四运动学生喊出的口号,“ 国贼” 是指当时的最高执政者。因为学生怀疑这个政府要签署危害中国主权的凡尔赛和约。学生手无寸铁,只是喊喊而已。而军队如果这样做,就是军事政变了。如果说“ 国贼” 是指贪官,那应该是法律的事,如果由军队来决定谁算贪官,而且可以派兵来惩治,那是什么景象?今天说是惩治贪官,明天就可以对准任何有不同意见的,或是上街情愿的民众。总之,正规军枪口对内为现代国家所不允许!一旦在执政理念中包含了可以动用军队对付内部威胁(不论是实际的还是假想的),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不论是苏联还是埃及,军队在大变动中保持中立,守住底线,是广大民众之幸,也是文明社会军队的基本“ 军德” 。    所谓“ 欲灭其国,先灭其史”    还有一种说法,“ 欲灭其国,先灭其史” 。历史本身客观存在,如何“ 灭” 得了?这里指的不是史实本身,而是历史文本对过去重大事件的说法和解释。更重要的是对史料的取舍。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历史的作用之一是讲祖先的功业如何辉煌,引起自豪感,以及要把它延续下去的责任感。近代这句话最适用的时候是日本侵略时期。例如在“ 九一八” 之后,建立“ 满洲国” ,那里的学生学的完全是另一套历史,目的是说明“ 满洲国” 本来就该独立存在的道理,使中国年轻人不了解原来的历史,接受了自己就是满洲国民而不是中华民国国民的说法。那是在侵略者刺刀下的教科书,为的是奴化一国的国民。仅仅是在这个意义上,“ 灭史” 之说可以成立。   苏联的《联共(布)党史》,就是围绕着为斯大林专政的合法性辩护而撰写的。现在已经知道其中谎言甚多。中共过去也是以这部历史为国际共运标准文本,所以整个一代“ 官史” 基本上建立在谎言的基础上,真正起到了“ 灭史” 的作用。如今揭露了真相,否定了这部著作,就是“ 灭” 了某一个政权所建立起的神话,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蒙蔽历史真相,垄断历史文本,是维持专制统治的重要手段。在有言论自由的国家,垄断历史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没有必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尽管“ 官史” 还是定于一尊,但是野史非常发达,许多历史真相都逐步透露出来。前面讲的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民国史大丰收就是例证。这是一大进步!   中共党史原来是不能碰的,只有一部官史。1951 年胡乔木编《中国共产党三十年》,曾经在短时间内为钦定官史。但是经过几次政治运动,又有所变化,后来为进一步神化领袖,“ 大树特树” ,党史也就完全以“ 路线斗争” 为纲,以说明领袖一贯正确,也就是进一步篡改历史。真可谓“ 国史凡几修,是非凡几易” 。1986 年胡乔木访美时,自己都认为那本《三十年》不能算学术著作,不同意放入履历中。至今南京二档馆民国史的档案可以开放,而中央档案馆中共的档案是不能开放的。不过近年来出现了许多亲身经历者的回忆录,是野史,很有价值。例如何方老人的《党史笔记》,不能在内地出版,只能在香港出版。于是又有一些以权威自居的“ 学阀” 出来批判“ 历史虚无主义” 。史学界对某一段历史的不同解释可以不断争论下去,是正常的。随着档案的陆续开放,有些本来“ 公认” 的事实也被否定。这些都应以事实为基础,言之有据。而今披露历史真相的,改变过去偏颇的结论,拨乱反正的,被称为“ 历史虚无主义” ,而以愚民为目的的谎言反倒是“ 正史” ,那是颠倒是非。    不同的历史观归根结蒂是不同的国家观   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归根结底是两种不同的国家观,涉及对政府和政党存在的理由的根本认识。百姓是主人,还是在皇恩浩荡下的臣民,各级政府官员是“ 食君之禄” ,还是纳税人养活?这“ 谁养活谁” 是问题的根本。中国由于皇权制度历史悠久,“ 祖辈打江山,子孙坐江山、保江山” 的观念根深蒂固,而对现代民主、共和制的认识历史较短、远未深入普及,却又经历了以人民的名义行高度集权的历史。现在要把观念扭转到以“ 民” 为目的,政权为手段,十分困难,况且涉及如此巨大而盘根错节的既得利益。但是中华民族毕竟是要汇入人类文明滚滚向前的洪流的。历史,不论是本国的还是他国的,已不是只写给君主看,而是面向大众的。   培根说:“ 历史使人聪明” ,其前提是写真相的历史,长期生活在历史谎言的宣教中的民众只能日益愚昧。多一些人,早一点清醒地对待历史,明确人民与朝廷哪个是目的,哪个是手段,最终要“ 保” 的是谁,这是百姓祸福、民族兴衰的关键。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3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感于查阅社科院近代史所图书资料和特藏档案
黄安年 2013-9-16 15:23
有感于查阅社科院近代史所图书资料和特藏档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9 月 16 日 发布 中国近代史图书资料档案的收藏资料档案丰富,今天上午在社科院近代史所的二楼和五楼分别查阅近代史所的图书资料和特藏档案 , 由于事前该所的宋广波先生的铺路 , 所以一切顺利 , 凭借我的身份证和名片 , 可以查阅目录柜的卡片 , 然后填卡索取所需资料翻阅。感到不方便的是这些目录柜里的卡片并没有提供电脑查阅的便捷方法 , 也没有汉语拼音的检索目录,更不允许进入库房查看,就是说 , 书库基本上是不开放的。图书资料室允许对所需目录照相,但是文献档案馆的目录是不可以照相的。 该所图书资料档案的对外单位人员开放时间是每周一、四上午 8 : 30-11 : 30 ; 13 ; 30-17 : 30 。这就意味着有可能再来几次,才可查清自己所需图书资料的内容。 联系到在台北几家图书馆查阅,感到对于外单位即使大陆读者是一视同仁的 , 而且还可以进入书库查阅,感到更显方便。 照片一张是二楼该馆一侧的图书资料目录柜。 概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 作者: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2992 更新时间:2005年09月22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图书 馆创建于1950年。现有藏书60万册, 档案 19万件,馆舍面积3400平方米.设有目录厅、综合阅览室、外文阅览室、中文报刊阅览室、地方志阅览室、特藏阅览室,是一所中等规模的专业 图书 馆。 一、馆藏内容及其特色 图书 馆馆藏主要由旧期刊、书籍和 档案 三部分组成,分别介绍如下: 1. 旧期刊 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报刊是最具代表性的馆藏之一。目前共收藏旧报刊6460种,其中报纸660种、期刊5800种,收藏量和珍贵性为国内外所知晓,尤以清末民初报刊最为珍贵。共有清末报纸79种,期刊195种,合计274种,占当时报刊创办总数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较珍贵者有: 1897 年出版的《汉报》, 1898 年 2 月在广州创刊的《广智报》, 1904 至 1906 年在北京出版的《中华报》, 1909 年至 1910 年发行的《华商联合报》, 1911 年至 1917 年出版的《妇女时报》。民国初期的期刊中, 1912 年创刊的《交通旬报》,为本馆所独藏。五四运动时期杭州的学生刊物《浙江新潮》,目前国内仅本馆有收藏。 1913 年至 1914 年创办的《中华实业丛报》,是民国初期最重要的经济类期刊,本馆是唯一收藏齐全的 图书 馆。 2. 藏书 近代史所 图书 馆共有藏书35万册,绝大部分是有关中国近代史的专业书。一般而言,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各个 专题 ,在本馆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藏书。其中,线装书14400余种,14万余册,内有1911年以前的木刻本、石印本、抄本、稿本约78000册。平装书16万册,其中1949年以前的有29246种,约5万余册。外文书有5万多册,其中西文书15696种,日文书20000多册,俄文书8000册。许多是100年前的 出版物 。其中《美国外交文件》、《英国外交文件》、《日本外交文件》等重要国家的文书,都是从19世纪开始出版发行,本馆自其出版初期起,就一直有收藏,至今基本全套收齐。 3. 档案 。近代史所 图书 馆珍藏各种 档案 资料19万件,其中80%以上是原件,有文稿、书信、日记、奏折、地图、碑帖、契约等。中国近代史110年间许多著名人物的手稿如信件、日记等本馆有收集,如: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荣禄、张之洞、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蔡元培、胡适、黄炎培、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颖超、蒋介石、张学良、 范文澜 、吴晗、郭沫若等,这些人物,就所涉及的历史事件而言,包括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以及整个民国时期各个重要时期。 二、自动化状况 图书 馆共建立了22个数据库,其中9个面对读者查询,13个供 图书 馆内部使用。 图书 馆的基本业务从书刊采购、编目、入库到读者检索,均可通过 图书 馆的网络平台加以处理。为了方便读者查询,建立了不同语种与类型的书刊目录数据库,包括:近代史所中文总库、馆藏中文平装书库、中文编目库、English Book(近代史所西文总库)、近代史所日文总库、满铁剪报库(1)、满铁剪报库(2)、井上清文库、井上清期刊库;当年报刊库、读者既可在目录厅的 图书 馆工作平台上直接查询,也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通过登录。 为了建立 图书 借阅的计算机管理模式,已将有数据的 图书 帖上条码,准备将读者借阅记录与 图书 数据库联系起来,达到计算机统计借阅的手段。该项技术现已成熟,只待院文献中心统一更换韩国软件后再实施。 目前 图书 馆计算机管理水平与院馆保持同步。现有两台服务器用于数据存储与数据发布,本所办公楼内的任何一台计算机均能访问 图书 馆的网页,浏览数据信息,可供查询的书目数据共计125034条(每天都在增加),即将增加 图片 、珍希期刊的全文。 除此之外,本馆目前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已经不仅仅是针对书目数据的管理,对 图片 、文字、 音像 制品也同样具备管理能力。只要时间与经费允许,数据量会陆续增加。 三、 借阅对象及服务范围 本馆服务于以下人员: 1 .本院及各省社科院研究人员(本所以外人员须出示本人工作证和单位介绍信) 2.大专院校历史系教师(须出示本人工作证和单位介绍信) 3.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学者(需经本所科研处批准) 本馆各部门提供以下服务: 1.目录厅:提供馆藏中、西、日文书、当年期刊的计算机目录检索,以及1998年以前的所有馆藏书刊的卡片目录检索。 2.综合阅览室:提供近期大陆及港台出版的中文新书,各种工具书、大型多卷次资料丛书、《申报》影印本、 图片 集等书刊的开架阅览。 3.报刊阅览室:提供当年报刊阅览。 4.地方志阅览室:提供新出版的地方志及影印旧地方志的阅览。 5.特藏阅览室:提供 档案 阅览。 6.外文阅览室:提供外文工具书、资料书及港台报刊的阅览。 本馆开馆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上午:8:30─11:30 下午:13:30─16:30 (星期三下午闭馆) 本所以外读者的借阅时间为星期一、四上午。 四、人员构成 闵 杰 馆长 研究员,负责全面工作,分管采购。 张秀清 副馆长 副研究馆员,分管 图书 流通典藏管理 段 梅 副馆长 副研究馆员,分管日文、港台书编目及数据库管理 岳小玉 馆员,负责书库典藏 刘 丽 馆员,负责报刊采购、编目,报刊阅览室 汤立峰 馆员,负责中文书采购 胡 槿 副研究馆员,编目组长,负责中文书编目 平国良 实习馆员,负责复印及照相室 杜 华 馆员,负责中文、俄文书编目 卫香鹏 馆员,负责综合阅览室 仇 力 实习馆员,负责目录厅借阅 王北红 馆员,负责外文书刊采购、编目,外文阅览室 茹 静 实习馆员,负责特藏室整理、借阅 刘贺文 实习馆员,负责计算机控制 http://jds.cass.cn/Item/1210.aspx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3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雷颐的近代史图书
deliangwang 2013-4-25 12:35
历史的进退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852862/ 历史的裂缝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852863/ 历史:何以至此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922253/ 走向革命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982381/ 逃向苍天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481424/ 历史透镜看今天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917642/
25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一次受屈辱,并不是因为经济体量不够大,而是科技不够强大
热度 2 fengroad 2013-3-6 04:44
总书记参加科技组讨论,有句话很是值得共飨,即这句话“近代史证明中国每一次受屈辱,并不是因为经济体量不够大,而是科技不够强大,没有起到支撑作用”。 以前听过一个报告,说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依靠卖茶叶、丝绸等等,中国的GDP占世界30%,但是船不坚炮不利,败了!1895年,清政府开始洋务运动,中国起步工业化,被日本打败了!1936年,中国正在进行工业化,好像GDP也很高(以前老师上课说的),但是又被日本折腾了!所以科技的发展、军事的发展真的很重要! 习近平参加政协科技组讨论 强调科技创新: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3/275271.shtm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总书记最后的一段话。”歼-15总设计师孙聪说,他还没平复激动的心情。“他说,近代史证明中国每一次受屈辱,并不是因为经济体量不够大,而是科技不够强大,没有起到支撑作用。”孙聪说,这是对科技人员的殷切期望,也是最大的鼓励和深切的关怀。
1603 次阅读|3 个评论
MD近代史-传飞哥说
meiriweixin 2012-12-25 18:25
1977年 10ps 1991年 2.2 nano-sec 1998年 1.0 micro-sec 2010年 1.0 milli-sec 2020年sec
1794 次阅读|0 个评论
Crazy and Careful
allensune 2012-12-4 16:43
对于科研,老师常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对于处事,有时也需要一些大胆的决定,和小心的评估后果。这样的作风,是很好的。但对于我们年轻人,可能还不够。 常在想,一个弹丸之地的日本,为什么其科技、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等等方面那么的发达、先进、民主。我并不是崇媚日本。我只是觉得,他们之所以从近代史一直到现在以来如此发达,与其性格、态度是直接相关的。其近乎疯狂、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精神信仰,甚至愿意为自己的信仰牺牲。不管这种信仰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其疯狂的品性,成就他们极端的行为:好也好的极端,差也差的极端。 我们年轻人,需要的正是这种疯狂,我们对追求的人、对理想的事,都要疯狂地追求其完美,追求其极端的好。 如果科研是我们的理想,我们应该随时为之热血沸腾,为之疯狂,甚至为之牺牲。我们要相信,任何事情,只要我们疯狂的追逐,一定会摸清规律,成为领域真正的、绝对的行家。 然而日本的另一面里,疯狂的品性会把他们带入歧途:二战、剖腹、Diaoyu岛等等极端或邪恶问题。因此,我们在保持疯狂追逐理想的同时,要养成小心,谨慎的态度,缜密细致的分析我们的理想、追求、信念、以及行为,以最基本的公民素质和道德精神为准,切不可将这种可成大事的疯狂品性,误入歧途,铸成大错。 与人交往也好,做事也罢,如果我们都能够保持小心谨慎的习惯,生活中也不会出现那么多的问题。 科研更是,必须养成谨慎小心的作风。这就是我想说的,成事要素:Crazy and Careful。 对于这样的人生信条,接下来就是内化为自己的性格,认真执行。 最后解释一下陈代展老师的一位学生所谓逃离科研的事情。他应该不是在逃离,因为科研并不能让他热血沸腾,不能让他疯狂。他也谨慎的想过适合自己的路,恰好发现中学老师适合自已。从前期他的科研经历来看,他应该是有一股拼劲,应该也是为科研疯狂过一阵子,并且他一定是一位很谨慎很小心的人。几乎毫无疑问,这种人在中学岗位上一定会大展身手,很快跻身一流教师的行列。 如果有一天他态度改变,认为科研是自己的最终理想,他也必然会做出杰出的工作。 因为,我在他身上看到了Crazy and Careful.
个人分类: 观点|1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钓鱼岛治理方略:不要与虎谋皮,不要与狼讲理
热度 1 toloding 2012-9-13 20:08
写在前面的话:夜已深,不能寐,小钓岛惹出大风波,国人定是五味杂陈,欲说还休,有无奈,有压抑,有看客。听说一位商务部退休老太太现在已经得了抑郁症,她无论如何想不通:国家怎能任由菲国群岛羞辱,大国就算了,它也来羞辱!老太太抑郁了。能不抑郁吗?所谓辩证看、务实办,周边严峻问题面对面。小日本就是一例,历史问题不认错,现实问题不悔改,不给领导面子,昨天刚见面,第二天就签署购岛合同。现身在偏远一隅,草拟一份钓鱼岛治理方略,不敢说有价值,只是尽量理性,以求教与方家。 第一,不要与虎谋皮,不要与狼讲理。 日军在中国所犯下的罪行,那不是人类的极限,那是禽兽的极限。 与之讲理,行得通吗?它要撕咬你的肉、喝你的血,你对之以大局观、友好和平之列的思维,不正是与虎谋皮吗?不正是与狼讲理吗?近代史上的斑斑血泪,曾忆否?既然是罪行是禽兽的极限,如何能够原谅啊,如何能够对如此的禽兽宽容?竟然还建交,就不该建交,理由是永远不承认其为人类家园中的文明国家。对待吃人的虎,只能使用棒子;对待偷袭的狼,只能使用刀子;对待咬人的狗,挥舞棍子。 第二,反思中国人的“贱贱”的国民性。 虽然侵华罪行是禽兽的极限,我们自轻自贱地宽容了禽兽;我们忘记了伤痛,忘记了历史,我们温良恭俭让,我们跟随着禽兽的规则和节奏来玩耍。 第三,不要认为购岛是闹剧。 很多媒体都在使用“闹剧”这个词汇,这个词汇如何能够概括刀光剑影!当年,日本抢占领土时,仅仅以内阁通过为由,就实施占领。人家禽兽就是掩耳盗铃,端着枪掩耳盗铃不行吗?不要认为这是闹剧,这是国家行为,在他们看来,这是战略性的国家行为,终于找到依据了,正式的合同啊。 第四,讨论钓鱼岛都是扯淡,需要谈判的是琉球群岛的地位。 琉球群岛是日本的死穴,日本战后不享有琉球群岛的主权,现在所享有的是治理权,非主权。希望媒体能够隐去钓鱼岛,一天到晚跟它说琉球群岛,日本绝对着急。 对付中国,他国可以天天打出西藏牌,我们怎么就不能使用琉球这张牌呢?多好的牌啊!《波茨坦公告》啊。 第五,如果两岸联手拿下钓鱼岛,可以承诺将钓鱼岛交付台湾治理。 如果大陆做出这个承诺,台湾如何应对?美国如何应对?如果台湾先行出动兵马,会如何?台湾先行出动兵马的动力何在? 第六,战端一开,以敌方本土的核心区为战场 。再不能重演历史悲剧:战场在我们本土,我们达不到对方本土。 记于2012年9月13日夜
个人分类: 社会大势|312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日本侵华的发动时机……
seoal 2012-9-12 08:27
中国领导人换届在即,日本却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于2012年9月11日宣布“国有化”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日本窥伺在侧,暴出冷拳的时机有着惊人的相似点:趁慈禧六十大寿,后起的小国日本挑战亚洲第一清朝海军一击即中;趁袁世凯与革命党鏖战正酣,逼迫精熟对日外交的老练政治家签下亡国的“二十一条”;趁国共合作即将成功,日本发动全面战争以图扩大在华利益;趁大陆与台湾争夺联合国代表权,日本趁机窃占钓鱼岛……回顾近代史,日本屡屡发难又屡屡“得手”,其时机把握不可谓不精准,短期斩获不可谓不丰厚…… 转载自: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special/rbsjfn/index.shtml
1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由神九发射后的随意联想~
wctttty 2012-6-16 19:48
刚刚去食堂吃饭 偶然间在电视看到了神九发射~ 当倒计时结束 火箭缓缓离开地面 脱离地心引力的时候 很多同学一阵欢呼 其实自己心中也不由的升起一阵民族自豪感~ 但是不禁又觉得恶心 自己知道这种自豪感来自从小的历史政治课 内容充满了屈辱的近代史 ~``` ` 唉 刚刚不小心 关了网页 丢掉了之前写的内容~ 现在没什么心情写了~ 反正 真心觉得我们与朝鲜和韩国有些相似 尤其是韩国 由于他们自古似乎从某种角度来说 就没有真正独立过 到处是抄袭 挪用 指认别人的文化 成就作为自己国家的 就怕自己连那份民族自豪感都没有~所以我们和自称大韩民族的家伙有些像 中国人又自豪了啊 又创造了一个世界第一了啊又领先世界了啊 又站起来了啊!~``````唉 所以说 自己那份情不自禁地 不由地升起无名的民族自豪感~ 现在想来 真是毛骨悚然~! 多说一点 其实在神九发射过程之前 ~ 看见把那些各种领导那个捧的~``` 什么接受各种指示`` 什么同志这个同志那个的`` 什么``` ` 不想回忆了不然就又联想到国庆阅兵了~好恶心的说````真心的觉得不实在``` 各种浪费~`` 意会即可~
个人分类: 时事随感|36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怎样观察当代中国
whyhoo 2011-12-23 10:32
【提要】当代中国即新中国,是指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观察当代中国,一要历史地看,既看新中国成立至今60年的历史,也要看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二要全面地看,既看新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巨大发展,也要看新中国仍然面临的诸多问题和落后方面。三要发展地看,既看新中国继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也要看新中国具有克服这些制约因素的有利条件。 当代中国也称新中国,是指1949年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要用一个小时讲清楚当代中国的国情,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不过中国有句俗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说,送给别人鱼,不如教给别人打鱼的方法。因此,我想在这段时间里重点介绍一下观察当代中国的方法,或者说谈谈怎样看待当代中国,这或许会对诸位了解当代中国的国情有所帮助。 一、历史地看当代中国 一个国家和一个人一样,之所以是这样而不是别的样子,都与自己成长的历史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要真正了解当代中国,不仅要看她成立至今60年的历史,而且要看她成立以前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历史。 当代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初,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然后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进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用我们的话说,叫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既不同于苏联当年所实行的一党制与排斥市场和私人经济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所实行的以多党制和私有制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资本主义。 对于当代中国这个最大的国情,总有一些西方人持反对态度。他们或者指责中国的政治体制仍然是专制主义的,与市场体制相矛盾;或者宣称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假的,仍然由国家所控制;或者认为中国实际上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只不过挂着社会主义的招牌而已。这些看法除了政治上的偏见之外,主要是缺乏对中国历史的了解。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地域辽阔,但四周多有天然屏障,在地理上相对封闭。考古发掘证明,至少170万~180万年前,人类就在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繁衍生息了。大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民族开始形成,并出现建立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础上的统一的城邦式国家。在约2200年前,秦始皇将一度被诸侯们分裂的中国再次统一起来,并废除分封制,建立了由中央直接任免地方官员的郡县制,形成地主阶级占统治地位和中央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由此直到19世纪初叶,中国不知发生了多少次分裂,更换了多少个王朝,地主阶级和后来与其相适应的儒家文化始终占据统治地位,中央集权和大一统始终是历史的主要趋势。中国历史的这一特点与世界上其他几个古老文明的历史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 18世纪后半期,欧美各国掀起工业革命高潮,并于此前后纷纷建立起资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国家。而那时的中国,仍然处在清王朝的统治之下。最先强盛的西方霸主英国为平衡其海外贸易,向中国大量输出鸦片,不仅毒害了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而且严重影响中国的财政收入。19世纪30年代末,清王朝决定禁止鸦片贸易。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面对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和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中国的有识之士提出了各种救国对策。有的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但不接受西方的制度;有的主张在维护封建王朝的前提下部分学习西方的制度,如君主立宪维新变法等等;有的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多党制、议会制,同时抗拒西方列强的入侵。还有人面对国内农民起义和民众反抗运动,主张联合西方列强,“先安内,后攘外”。事实证明,这些道路在中国统统走不通。 正当中国人迷茫彷徨之时,俄国1917年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两年后,中国在它的影响下爆发了把反帝和反封建联系在一起的“五四”爱国运动。又过了两年,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把它和已经出现的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了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人认为,西方列强的入侵虽然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们并不想使中国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国,而只想把中国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所以总是勾结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削弱中国的主权,压制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为了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也总是靠出卖主权和民族工商业的利益来换取西方列强的支持。因此,要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必须首先消除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这两只拦路虎。而要做到这一点,在丧失民族独立、没有一点合法斗争空间的旧中国,只能由工人阶级领导,依靠工农联盟,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通过武装斗争,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夺取政权,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历史证明,共产党的主张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正由于实行了这些主张,中国人民才经过28年的奋斗,打倒了强大的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进行了彻底的土地改革,为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新中国成立之始,没有选择西方的多党制、议会制和某些国家的联邦制,而是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且面对经济的落后局面和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经济封锁,为尽快建立现代工业和巩固国防,选择了苏联那种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进行了农业的合作化和工商业的国有化、集体化,实行了计划经济的体制,从而使中国得以把有限的资金、物资、科技人才集中起来,保证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基本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也存在企业缺少自主权、产销互不见面、对市场反应不灵活等弊端。因此,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便提出了探索适合自己特点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后来,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们对计划与市场属性认识的不断深化,从1978年起,开始对这一体制进行认真地改革,先实行了一段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接着于1992年转为建立在国家宏观控制下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同时,逐步调整所有制结构,使过去单一的国有制、公有制,变为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合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农村,撤销了政企合一的人民公社,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农户土地承包制。在城市,还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革,除少数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由国家独资经营外,大部分实行股份制,允许私人参股,到股市筹集资金。与经济改革同步,实行了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吸引外资,兴建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城市,直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另外,针对战争年代形成的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和法制不健全的状况,中国也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例如,实行党政职能适当分开,扩大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保障法律规定的各项公民权利,建立干部退休制度,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等等。但是,改革的目标不是要取消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相反,是要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政治保证。 我们常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不是两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中国人用鲜血换来的历史结论。如果中国不坚持这条道路,不仅不会有发展,而且必然会引起政局动荡、社会混乱,直至国家分裂、内战爆发,使已有的发展成果丧失殆尽,最终倒退回被外国势力瓜分的旧时代。 二、全面地看当代中国 我们看一个人,既要看他的优点、长处,也要看他的缺点、不足。看一个国家同样应当如此,尤其看中国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更要这样。否则,就会像寓言说的“盲人摸象”那样,只摸到象的一只耳朵或一条大腿,便以为那是整个大象。 前一时期,西方一些人鼓吹“中国威胁论”,近来又有一些人大谈特谈“中国责任论”和所谓“G2时代”的到来,主张中国应与美国组成“两国集团”,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这些提法在客观上有承认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的一面,但由于主观上是为了诋毁中国或给中国设圈套,因此必然无视中国所一贯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理念,忽略中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的客观事实,结果只能是自欺欺人的无稽之谈。那么,怎样看当代中国才是全面的呢?我认为,起码应当看到以下两点: 1.当代中国的60年确实取得了中国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辉煌成就 首先,看改革开放前的30年。 新中国成立时,从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手中没收的固定资产仅有112亿元,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时,从民族资本家手中赎买的固定资产不足20亿元,二者相加130亿元。中国人民就是靠这点家当,在内缺资金、人才、资源、经验,外有西方经济封锁的情况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仅在初期得到了苏联的一些援助),通过连续5个五年计划建设,使1952年~1978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2%(如果按GDP计算,有权威统计学家认为年均增长率也达到了7.3%),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4%。那30年,基本建设投资6440亿元,累计新增固定资产是1949年的56.3倍。 在工农业产品方面,钢产量1949年仅为15.8万吨(旧中国最高年产量为93万吨),而1978年已达3200万吨,超过了英国。石油产量1949年仅有12万吨,而1978年已达1亿吨,做到了完全自给。粮食产量1949年仅为1.1亿吨,而1978年已达到3亿吨,增长了近2倍。 在交通运输方面,铁路营运里程和公路里程分别由2万公里和8万公里增加到5万公里和90万公里;港口吞吐量和民航旅客周转量分别由1400万吨(1952年)和1.8亿人公里,增加到2亿吨和28亿人公里。 在制造业和科技方面,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说过:“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经过那30年的努力,中国不仅造出了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而且造出了火车、轮船、发电机、水压机,还造出了原子弹、氢弹,发射并回收了人造卫星,500多种工业门类基本齐全。 在文教卫生方面,小学、中学和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分别由1949年的2400万人、120万人、11.7万人,增加到1.46亿人、7400万人、85.6万人;科技人员由1952年的42.5万人增加到434万人;婴儿死亡率由旧中国的20%下降为2%左右,天花、鼠疫、霍乱、黑热病、回归热、斑疹伤寒、性病等恶性传染病被消灭或基本消灭,人均预期寿命由旧中国的35岁提高到67岁。 其次,看改革开放后的30年。 1978年,中国纠正了一度占据主导地位的“左”倾思想,抓住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的机遇,毅然决然地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同时发扬与时俱进、奋力拼搏的精神,使经济有了更为迅猛的发展。从那时到2008年的30年来,GDP年均增长9.8%,经济总量达到3.8万亿美元,在世界上由第10位跃升至第3位,占世界经济的份额由1.8%提高至7%。 在工农业产品方面,钢产量由3200万吨增加到5亿吨,原煤产量由6亿吨增加到28亿吨,年发电量由2500亿千瓦小时增加到3.5万亿千瓦小时,粮食年产量由3亿吨增加到5.28亿吨,均处于世界第一或第二位。 在制造业方面,以汽车为例,由15万辆增加到900多万辆,2009年可望突破1000万辆。美国《时代》周刊在新中国60周年前夕发表文章说:“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生产全球三分之二的复印机、微波炉和鞋子,60%的手机,55%的DVD,50%以上的数码相机,30%的个人电脑,75%的儿童玩具,等等。” 在交通运输方面,铁路、公路的里程分别由5万公里和90万公里,增加到8万公里和373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分别达到7000公里和6万公里;港口吞吐量和民航、铁路客运量分别由2亿吨和230万人、8亿人,增加到43亿吨和1.9亿人、13亿人+。 在对外经济方面,进出口贸易总额由206亿美元增加到2.6万亿美元,提高了100多倍;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9.7%增加到68%,提高近60个百分点;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0.8%提高到8%,居世界位次由第29位上升到第3位。旅游入境人数由181万人增加到1.3亿人,其中外国游客由22万人增加到2600万人,外汇收入由2.6亿美元增加到400多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万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85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由1.67亿美元增加到1.9万亿美元,2009年可能达到2.3万亿美元。 在科技教育方面,相继建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每秒1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和64位的电子计算机中心处理器(CPU),自主研发的卫星绕月飞行和载人航天飞行(包括出舱)获得成功。小学和初中实行了义务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99%和98%;高中和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分别达到66%和23%,在校大学生由85.6万人增加到2000万人。这30年累计培养大专以上学历学生3000万人,其中硕士180万人,博士24万人;出国留学人员累计121万人。 在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方面,城市化率由18%提高到45.7%,平均每年增加0.9%。就业率为96%,其中约1.5亿农民进城务工,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由80%下降至6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6.5倍和6.3倍,年均增长7%。2008年底城乡居民存款余额为22万亿元,比1978年底的211亿元增加1000多倍,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70%。人均居住面积,城乡居民分别由6.7平方米和8.1平方米,增加到20.4平方米和23.5平方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58%和68%下降为36%和43%。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2.5亿减少到1200万,不到人口总数的2%。洗衣机、彩电、电冰箱、空调等耐用消费品已基本普及。固定电话的家庭普及率由1%提高到67%,达到3.4亿部;移动电话更由零增长为6.4亿部,普及率达到48%。互联网上网人数超过3.5亿人,居世界第1位。由于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2‰下降到5‰,30年平均增长率为1.1%,相当于少生2亿人。人均预期寿命也由67岁提高至73岁。还值得一提的是,30年来中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2137个,创造或打破世界纪录1001次。 2.当代中国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严重问题 首先,按人均计算,各项发展指标都偏低。中国目前有13.3亿人,任何一个数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相反,除以13亿也会变得很小。例如,2008年中国人均GDP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数字是3200美元,低于世界人均9000美元,仅相当于中低收入国家,在世界排名中居第106位,处于许多非洲国家,如利比亚、赤道几内亚、加蓬、博茨瓦纳、毛里求斯、哥斯达黎加、南非、安哥拉、纳米比亚、佛得角之后,与刚果(布)、斯威士兰、摩洛哥、埃及不相上下。许多工农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也很低。例如,2008年钢的人均产量只有378公斤,远远少于日本、韩国的人均1000公斤,连印度也不如;粮食的人均产量只有399公斤,低于世界人均450公斤的水平。 其次,发展存在着粗放和不平衡的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主要表现是,质量、效益不够高,资源环境生态代价过大。例如,2005年中国的GDP只占世界的5%左右,但消费的石油、原煤、粗钢、水泥和氧化铝却分别为世界消费总量的7.8%、39.6%、31.8%、47.7%、24.4%。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区域和高低收入人群的差别都有扩大的趋势。例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别由1978年的2.5:1扩大到2008年的3.1:1。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基尼系数已达0.47,超过了警戒线,在世界排名中居第93位。不久前公布的“胡润富豪榜”还显示,拥有10亿美元财富的超级富翁已有100多人,拥有1.5亿美元的人多达1000人以上。而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中国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另外,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因此,如果仅仅看城市或东部沿海地区,很难反映中国的全面情况。 更为严重的是,科技创新能力仍然不足。许多机电出口产品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就连出口服装和鞋等低端产品,大部分品牌也是外国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将许多产品的相当一部分利润交给别人。据报刊披露,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了国外的专利持有者。这个状况不改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将会长期处于不利地位。 从长远看,人口、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约束越来越大。人口中性别比和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全国男性比女性多近4000万人,一些地区的新生儿男女性别比甚至超过130:100;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超过人口总数的10%。预计到2050年,80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1亿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人均耕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中国耕地有1.2亿公顷,仅占世界耕地的6%,少于印度的1.6亿公顷和美国的2亿公顷;人均只有0.09公顷,不到世界人均0.2公顷的1/2。人均淡水资源2156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6800立方米的1/3。全国660多个城市,有2/3缺水,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中国已达到50亿吨,人均虽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量(美国为20.6吨,澳大利亚为16.2吨,英国和日本为9.8吨,德国为6.2吨),但绝对量毕竟占到全球排放总量的17%。无论出于自身利益还是全人类利益,排放量都只能逐渐减少而不能继续增加。所有这些,对于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来说,都将是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说到军费开支,中国也是很低的。近30年来,中国为了把更多的钱用于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曾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裁军。2008年军费支出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远远低于美国的5%和俄罗斯的2.1%,而且不如新加坡的2.9%和菲律宾的4.3%。如果按人均国防费计算,中国更低,只有美国的1.9%,日本的14%,俄罗斯的18%。如果按军人的人均国防费计算,中国只有美国的5%,日本的17%,俄罗斯的81%。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2万公里陆地边界、1.8万公里海岸线、至今没有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外贸依存度已达到60%的大国来说,显然是很不相称的。 以上说明,中国综合国力在世界上虽然已经排在了前列,但是实力还很弱,自身问题一大堆。对于中国来说,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里的主要任务,仍然是自身的发展。由于当代中国一直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可以肯定,即使今后强大起来,也绝不会以强凌弱。中国自从上世纪60年代就不再结盟,今后也不会结盟。 三、发展地看当代中国 前面说到,看一个国家既要看它的长处和成就,也要看它的不足和困难。但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看它是否存在克服这些不足和困难的主客观条件。中国有个寓言,叫做“刻舟求剑”,说的是一个人坐在船上,不小心把宝剑掉到河里,于是在船舷刻了一个记号,想等到船停下来之后,按照那个记号下水捞剑。但他忘了,河水是流动的,船是行走的,按照他刻的记号捞剑,永远也不会成功。这个寓言告诉我们,看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而不要用静止的、停滞的眼光。 对于当代中国,西方世界除了上述“威胁沦”、“责任论”外,还有一种论调,叫做“崩溃论”,意思是不要看中国现在发展很快,它早晚有一天要垮台。我们暂且不去理会这种论调中仇视中国和夸大中国问题的成分,单说它对中国确实存在的那些问题的分析,就很有些像上述寓言所批评的“刻舟求剑”的味道。 我们从不隐讳自身存在着继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而且清醒地看到,在中国前进的道路上,除了前面讲到的那些障碍外,还有外部霸权主义的遏制,有各种敌对势力的颠覆、分裂、捣乱、破坏活动。但是,客观分析一下就会知道,中国同时也存在着与这些制约因素相抗衡的因素,而且后者的力量更为强大。 首先,当代中国具有继续发展的制度优势。 现在世界到处都在热议“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北京共识”。我们主张,人类的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可以也应当相互借鉴,但不存在“普适”的模式,不应当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我们不赞成中国照搬苏联和西方经验,也不赞成其他国家照搬中国经验。如果说有一条中国道路,这条道路只能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如果说这条道路具有“普适”的意义,这个意义只能是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一定要与各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获得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此。正是根据这个原则,当代中国在政治上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经济上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文化上实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人类一切先进文化、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的意识形态制度。实践证明,这些制度既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主义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又有利提高决策的效率,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社会的总体和谐和稳定,有利于各个民族、各种信仰的人在祖国统一、民族复兴大业基础上的团结。它们保证了当代中国过去的发展,也一定可以保证当代中国今后的发展。 其次,当代中国具有有利于继续发展的科学指导思想。 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的成果要体现在人民普遍得到实惠上,强调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推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等利益关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个指导思想针对的正是中国发展中已经出现和将要出现的各种问题,只要用这个思想为指导,中国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就可以得到克服,中国的发展就会做到可持续。例如,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耕地会越来越紧张,我们一方面要实行最严格的基本耕地保护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改进种子、化肥、农药等途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使粮食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5%左右。又如,今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会越来越紧缺,我们一方面要采取更加严格的节水措施,提高农业灌溉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修建水源工程、防治水污染、开发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等办法,保证水的供应。再如,今后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减排的矛盾十分尖锐,我们一方面要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对化石能源进行低排放的技术改造,大规模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另一方面可以大力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从而兑现中国向世界做出的减排承诺。 再次,当代中国拥有真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的13亿人民。 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的执政党,人们对生活的任何不满,都有可能归咎于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特别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长期执政、市场经济、全面开放的环境下,难免出现官僚主义和官员腐败问题,从而引起群众的不满。但是,中国共产党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与人民群众长期共同奋斗的历史,有自我批评和不断清理自身污点的传统。为了保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连续不断地开展各种整风运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几乎每隔几年就在全党范围开展一次自我教育活动,并让党外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评议。对此,绝大多数中国人是认可的,因此能够信任党和政府的领导,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 现在,为新中国建立和初期建设而奋斗过的几代人已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任务,在优越环境下长大的一代人,尤其是被称为“80后”、“90后”的年轻人,正逐渐成为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他们能否像前辈那样,对祖国充满热爱,甘心情愿为祖国牺牲个人利益,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但是,当人们看到2008年发生四川大地震和举办北京奥运会时,大部分志愿者和在世界各地自发保护火炬传递、为五星红旗呐喊助威的人,正是那些“80后”和“90后”,对他们看法改变了。就连把中国“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的某些西方人也哀叹,这一代人是伴随中国强大、在爱国主义高涨的氛围中长大的,要他们反对自己的国家确实很难做到。中国人勤劳节俭的传统在绝大部分年轻人,尤其是进城务工、出国经商的人身上仍然比较多地被保留下来,这使高储蓄率可以继续为中国今后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另外,年轻一代的文化程度普遍高于老一代,对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也是有利条件。只要有这样的党和这样的人民,中国就会有向心力、凝聚力、创造力,中国前进的步伐就不会停顿。 最后,当代中国拥有和谐的国际关系和良好的国际形象。 中国近代以来曾有过受尽欺凌、侮辱的历史,与世界上各被压迫民族有着共同的命运和感受。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周恩来总理便同印度、缅甸的领导人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29国首脑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加强团结的方针,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此后,中国始终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亚非拉大多数国家也一直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近30年,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继续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己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实施开放战略时,奉行互利共赢的战略,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同时,加强同发达国家的战略对话;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积极参与国际多边事务,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对于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多数国家、多数人是认可和称赞的。当然,也有少数人说三道四,例如,看到近些年中国从非洲进口石油,便指责中国是什么“掠夺非洲资源的殖民主义”。历史告诉我们,当欧洲人于15世纪末发现非洲时,中国上万人的船队早在此80多年前就已到过那里了。但中国人到非洲只是交换货物,从来没有杀人放火、抓奴隶、抢东西、建殖民地。上世纪60年代,中国在自己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无偿援助了坦赞铁路的修建,向非洲派出大批医疗队员,也没有拿过一滴油、一块矿石。现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于各国之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需要,中国开始向非洲等地区的油气资源投资并进口非洲的石油。但中国的进口量只占非洲石油出口的13%,远远低于非洲向美国和欧洲各占30%多的出口量;而且,中国的投资额也不到各国在非洲总投资额的16%。有的非洲国家领导人说:国际金融危机使非洲发展步伐放慢,世界金融体系把非洲遗忘在边缘,而中国仍然支持非洲的发展,兑现承诺,扩大援助,说明中国是非洲“全天候”的朋友。有的非洲官员说:中国的投资项目不仅在能源领域,也在基础设施方面;最重要的是这些项目的成本是欧洲的1/4,而且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中国过去和今天在国际关系上的这种良好记录,对于克服今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无疑也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正因为中国有上述有利条件,所以一定会克服各种不利因素,从而持续发展,不断壮大。所谓“中国崩溃”,不过是某些人无可奈何的诅咒罢了。 中非关系在过去10年里取得了很大发展,双边贸易增加了9倍,已超过1000亿美元。不久前,在埃及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以胡锦涛主席于2006年北京峰会宣布的对非合作八项举措的全面落实为基础,温家宝总理又进一步宣布了对非合作的八项新举措,更加巩固了中非之间新型的战略伙伴关系。诸位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来到中国的,我预祝大家在中国的学习、研究和生活一切顺利,也希望我的讲解能在大家了解当代中国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419期,摘自2010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原文见 http://www.globalview.cn/ReadNews.asp?NewsID=27173
个人分类: 社会|1264 次阅读|0 个评论
绕不开的南京(1)
wangfan0306 2011-12-3 00:47
关于南京,曾经有一个小小的心愿,有一份小小的守望,有一种小小的执着。可是这次终于决定启程要去南京,仍有对于历史的敬畏,但有苗给予我的安心。苗是个爱玩、好奇并且精力旺盛的旅伴,她热闹而快乐的性格也能稍稍抵消南京之行的沉重。 从东南大学步行去总统府,见到了传说中的美丽 1912 街,于 2004 年剪彩开市,由 17 幢 青灰与砖红色相间的民国风情建筑构成,错落有致地呈L形环绕 “ 总统府 ” ;定位是 “ 文化休闲街区和醉心的生活路标 ” 。 1912 年是中华民国的元年,也是南京城 中西交会的最绮丽历史时期的开始。因而, “ 南京 1912” 这个街名从 600 多个征集方案中脱颖而出,一下子打动了所有人的心。自此, 总统旧府邸与古都新客厅比肩而邻,集“历史之苍茫凝重”与“时尚之青春飞扬”一体。 总统府最早只是明朝初年的王府,清朝时又曾是江宁织造署和行宫。也曾是太平天国的天王宫殿,据说太平天国也是掠多了许多财富而贮有三个金库,想必当年也是极为繁盛的,只是被曾国藩一把火烧了精光。在南京,同样绕不开太平天国的历史。太平天国,被宣扬为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爱国运动,也涌现了那么多的枭雄勇士,可是短短十年所有的事业烟消云散。是农民起义的局限么?是农民或者小知识分子领袖的狭隘与分歧么?曾经深深地被《太平天国》影视剧所牵动,以为太平天国的失败多归结于人性的脆弱与不信任,也真正扼腕:天王、东王、西王、南王、北王还有忠王,个个是悲情而可歌可泣的英雄。可是跳出来,不得不痛苦地思考着他们的起义真正带来了什么?同样是烧杀掳掠,同样是敛财斗富,同样是根基不稳就贪图享受。他们与清政府多年的对抗,水深火热的是民众,消耗的是本就江河日下的国力。但是自古有压迫就有反抗,逆来顺受又总是不行的。只是当中国还处在此起彼伏的官民模式的内患时,外面世界的翻天覆地变化并没有被觉察,后才有了的屈辱的近代史。不忍回顾,那样积贫积弱的时代。而曾国藩,大清的中兴能臣 , “曾国藩家书”中所表现出克己崇礼, 德器兼备的谦谦 君子,据说为了掩饰自己军队掠夺财富的行迹一把我烧光了天朝宫殿。当然,一国不容二主,在封建集权时代的时候,不管我们多么珍惜这些逝去的璀璨文史建筑精品,事实上绝少有统治者能大度地容纳这样的宫殿的,所以项羽烧了阿房宫,李世民烧了大隋王宫。而 1912 年,民国定鼎,帝制土崩瓦解,历史总归是文明地进步了,荡涤了过去的腐朽,东西方文化之激烈对撞,催生了东西方文化之和平对接。这里作为曾经的总统府以及现在的近代史博物馆,比起故宫式的皇家宫殿,气势、规模和陈设都逊色太多,但更加彰显的是中西合璧的古朴和民主。 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的南京,自古作为帝王地,却正是因此而承载了太多的杀戮而充满了苦难。这之间,无论无论都避不开的是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一个月的时间,平均每 12 秒就有一个生命消逝,城市内分布如此多的丛葬地,城市下方又埋藏着如此多的铮铮白骨。这不过是一个哀伤的移民城市,多数的老南京也不过六十余年的时间,绝大多数的原住民在大屠杀中完全没了。从车站走向入口的漫长路途中,平时嘻嘻哈哈的我们已经慎重得一句交谈都没有,深怕打扰了那些亡灵以及自己心灵的宁静。母亲、逃难者的一系列雕塑,墓地式的纪念馆,棺椁式的 遇难同胞遗骨陈列室,铺满象征白骨的鹅卵石的广场,随处可见的 30000 数字,让我们压抑得更是不肯说一句话。纪念馆里陈设的照片,历史档案资料等我是完全看不下去,我和苗各自静静地走着自己的路,各自挣扎着自己的挣扎,说句老实话,我并没有办法感同身受,我也愤怒,但那个时刻我更多的是想到的是我生命中的一些人并且感到一种微妙的幸福。走走歇歇,按照它的参观路线走完了完整的心灵历程,直到看到“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的跋记,一绕出来就是天光明媚的和平广场,我的心才终见阳光。对待这段历史的态度,终归是: 可以原谅,但不可以忘记, 1937 年 12 月 13 日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总是值得去的。 (2009年4月)
个人分类: 在路上|1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晨闻近代史专家王建军教授仙逝
热度 1 kexuechuanbo 2011-10-8 12:45
晨闻近代史专家王建军教授仙逝
王建军教授在做学术报告 王建军教授著作:《历史在这里转折》(西北大学出版社,2009) 王建军教授著:《王耀东传》(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 早晨一上班,即闻王建军教授于今日凌晨6:00逝世。数周前,从杨春德校长处,得知患癌症住院的消息,正拟近日前往看望,并付审稿费之际,突闻噩耗,实难相信。 知其名,始于1999年百周年校庆前他所撰的《王耀东传》一书。近一年来,因为参与李云峰教授主编的《民国西安大辞典》,数次同建军教授一起开会,渐有深入了解。暑假前前往南校区点房,尚与其夫妇在一起参观建设 中的新居。 暑假前,在一次110周年校庆口号、徽标讨论会上,将拙作《西北大学与陕西辛亥革命》一文托付其审阅。很快,从邮箱发来他的详细意见,纠正了数处笔误或人名、字号不一处。不成想,这竟成为建军教授的绝笔。 王建军教授出生于 1957 年 8 月,陕西渭南人。 1978 年 9 月— 1982 年 7 月在西北大学历史系学习, 1982 年 7 月— 1983 年 8 月在秦俑博物馆从事历史与考古研究工作, 1986 年获西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 1986 年 7 月起在西北大学马列教研室工作。 2005 年在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 。 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历史学科聘任专家、陕西省社科专家,入选陕西省社科联《长安讲坛》学者。 他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从教20余年来,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过多门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他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爱岗敬业,工作严谨,教书育人,师德高尚,赢得了学生的高度赞誉。他长期坚持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年年超额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优秀,曾荣获西北大学教学成果奖和教学质量优秀奖, 2010 年被评为西北大学优秀教师。 其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华民国史及陕西近代地方史。其专业基础扎实,潜心学术研究,先后主持并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出版《陕西靖国军研究》、《话说陕西(民国卷)》、《陕甘近代经济研究》、《王耀东传》等多部学术著作,在《光明日报》、《西北大学学报》、《人文杂志》等刊物发表学术研究论文 60 余篇,其著作《话说陕西(民国卷)》荣获“首届陕西图书奖”。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3220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文 革藏品博物馆到国家文 革博物馆
jiangxun 2010-12-10 09:55
作者:蒋迅 按:读到许小可转载的 文革期间的知识分子自杀档案 ,突然想起自己在2003年写的一篇旧文。 在五月十二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个不起眼的栏目里有一个不起眼的杂文碧玉流淌的 地方,谈的是博物馆文化。锦溪以其博物馆之多、种类之杂被人们称作是民办博物馆之最,其本身也可称作是博物馆之博物馆了。这篇杂文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 它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有一段关于文 革博物馆的描述。这令我意外,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国内别的博物馆可以建,就是不允许建文 革博物馆。这才导致了海外关心文 革史的人们在《华夏文摘》上建立了网上的 文 革博物馆 。难道是我记错了?或是没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果这是大陆上的第一个文 革博物馆,那么它在文 革史上是应该记上一笔的。 杂文中关于文 革博物馆的一段并不长。我们不妨摘录如下: 在 一个又一个博物馆的参观中,唯有一处我的心情是沉重的,那就是《文 革》藏品博物馆。望着当年撒满城乡的造反派传单、红卫兵小报、五花八门的《严正声明》,仿佛那疯狂的年代就在眼前;看着当年家家户户不可须臾离开的粮票、 布票、棉花票、糖票、肥皂票,仿佛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岁月就在昨天。锦溪办起这个博物馆,不就是昭示人们:结束过去、开拓未来吗? 我没有机会去锦溪。不知这段介绍是否全面。但可以看出,这个文 革博物馆所向人们展示的是可以流传下来的物品。作者写的很清楚:那是个《文 革》藏品博物馆。作者看到这些东西时的心情是沉重的。显然,带给他沉重心情的不是那些他三十五年前所熟悉的东西,而是它们给全体中国人们带来的痛苦和 灾难。如果不看到这一点,不认真地记取文 革的教训,那么建立一个只见物的文 革博物馆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锦溪的这个博物馆所应该向人们昭示的是:总结过去、改革现在,开拓未来。 文 革是中国人民的一块无法痊愈的伤疤。文 革是中国人民必须认真回忆和反省的历史。而有些人却在忘却这块伤疤,有些人却不愿意回忆这段历史。发动文 革的人们走了,参与文 革的人们也在相继走着,被文 革利用和耽误了的当年的红卫兵小将们也已进入了不惑之年。难道这段历史就永远不能记录下来吗? 巴金是第一个倡议建立文 革博物馆的。老先生若知道有这样一个藏品博物馆终於建立起来了,一定会想去亲眼见一见。 在海外,前面提到了《华夏文摘》上的网上文 革博物馆,那里已经收集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字资料,是一个不断膨涨的巨大的无形博物馆。其中的五月十九日的文 革博物馆通讯第一七七期上有一篇冯 骥 才的关于文 革博物馆的文章值得一读。与之相应的是一个浓缩了的文 革博物馆:那就是杨健利博士为文革三十周年编辑的《》 (此处删去九个字) 一书。这是一本有关文 革的研究文集,由七个部分组成:关于文 革研究;文 革前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及文 革起因;文 革中重要事件再讨论;文 革中的经济、文化;毛 泽 东及文 革遗产;文 革一代与世纪交替;文 革再评价,历史教训和民主化。这是关于文 革研究的一个重要文献。还有一个是网上的《 中国文 革受难者纪念园 》,在那里,我看到的不是粮票、布票、棉花票,而是一个个血泪控诉!我看到一个夫妇双双含冤跳楼自杀的故事,而作者至今没有找到那夫人的名字,还在请读者帮忙寻找。 我想,一个真正有意义的文 革博物馆应该包括以上所有的方面,而且这样的博物馆应该是在国内、在北京的一个国家博物馆。於是我突然醒悟过来:不是我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而是我期待的那个博物馆还在孕育待出之中。当它诞生的时候,我知道我会飞回北京去参加它的开幕式。 2003年7月
个人分类: 天下|49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邯郸学步的角度来理解近代史,毛泽东
yue 2010-9-1 23:00
(本文是讲授毛泽东思想的切入方式) 近代史首先可以从血泪史来理解,但是仅此一种角度是错误的,是自卑心理所致。 其它角度例如:中西交流的角度,现代化的角度(过去只注意经济现代化的角度,其实还包括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角度。) 还可以从这样的角度理解:中国持续向西方学习,但是还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中国近代史的真正前奏是马夏利事件,我们拒绝和人家交流,就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人不学,不如禽。中国拒绝了中外平等交往的机会,必然导致鸦片战争。 1, 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林则徐和魏源) 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没有中国人听。 2,洋务运动(在工业和科技方面向西方学习。) 中国人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英国船坚炮利。 敬畏,敬畏,有畏才有敬。 畏了才去敬,畏惧谁,就尊敬谁。 中国人就是这样,畏了英国人,于是尊敬英国人,于是向他学习。 3,维新变法(政治方面学习日本) 甲午战争歼灭了北洋水师,证明洋务运动是错误的。也证明中国不仅是科技落后,而且是政治落后。 由于是 被日本打败,就敬畏日本。败于日本,是中国学习日本的开始。 戊戌变法以学习日本始,以康梁亡命日本终。 4,辛亥革命(这是在变革方式或变革道路方面向西方学习。) 孙中山的哥哥孙眉在美国檀香山,孙中山到那里上学,不仅学习了人家的科学知识,也学习了人家暴力革命的精神。美国依赖不仅有英国殖民地,内地更多的是法国的殖民地,因此美国革命也是法国革命的精神。 所以辛亥革命还是学习西方,是学习美国和法国的暴力革命。 5,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以俄为师。 只要是教条式的学习都要失败,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建国初期毛泽东明确提出照搬苏联,必然失败。 因此中国近现代史有这样的趋势,从盲目排外到迷信西方。是谁扭转了这一趋势呢?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在革命方面纠正邯郸学步的人。这是他的极伟大之处。 邓小平是第一个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纠正邯郸学步的人。 但是不学习又不行,所以出路是正确处理学习和变通的关系。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2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代史上中国一败再败的原因
phd9992000 2010-8-16 08:38
-----------暑期读史偶记 中国在近代历史(1840---1919)上一败再败,民生之凋敝,国家之积贫积弱,令人唏嘘难以卒读。那么,中国在近代史上为何一败再败? 或者往微观里面看,为何中国的科学技术仍然落后(总体水平,不是个别),人与人火气大、不和谐? 终于找到原因了,就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办自己的事和办别人的事,不是同一个态度(例如官员)-----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这一点,自秦始皇到现在,始终没有变。别人不是自己,自己不是别人。皇帝都把天下当作家天下,而非众人的天下。如果慈禧把自己当作普通人,可能也就不会挪用海军军费过生日了。 所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现在仍然还是一个美好愿望。 例如甲请乙帮忙做一件事。乙会根据与甲的亲疏关系(或者看能否有利益、利益有多大),来决定出多大力,做到什么程度。 再如官民关系。现在有时候、有些地方很对立。根本原因在哪里?就是官没有把民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代理(特色词是代表)机制出了问题:官只代理自己而不代理民的利益,民的意愿不能被真实、准确、有效地代理。如果官家里被强拆、补贴还不甚合理,那官会是什么感受?所以如果官把民当作自己,就决无可能;相反,如果民把官的事当自己的事,怎么会拆迁时候漫天要价。 可能上帝也觉得13亿中国人团结起来太可怕,所以才会让(或者说培养、被培养)中国人那么多小心眼。一败再败,其实败的是一盘散沙的国民性。 什么时候中国人办自己的事和办别人的事一个态度、上下同欲,中国将天下无敌。
433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4: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