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英庚款留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32年前钱伟长先生答疑:“为什么我们三人考得一样好?”
sqdai 2010-8-17 06:01
1939 年钱伟长参加第七届中英庚款留学考试是他一生中的一件大事,他的同窗好友郭永怀、林家翘也同时应考。 最近, 郭永怀 夫人 李佩 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道: 1939 年春,学校(西南联大)公布有 7 人考取了中英庚款基金留英公费生,其中就有钱伟长、郭永怀和林家翘。他们 3 人都是专门攻读力学的。本来中英庚款基金会规定,每门学科每年只录取一名留学生,但这次,他们 三 人考得一样好,因此,在重庆的考选委员会上,清华大学的 叶企孙 教授和北京大学的 饶毓泰 教授为他们力争,终于让英庚款基金会同意破格同时录取他们 三 人。(见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0/8/235039.html )。 为什么钱、郭、林三人的考分会一样? 1978 年,我和李家春为了撰写《郭永怀传略》采访钱先生时,他谈到了这个问题,给我们揭开了谜底。 故事是这样的。 当时兵荒马乱,有志青年纷纷涌向昆明的西南联大(由清华、北大和南开联合组成)。在昆华书院的小小的宿舍里,挤住着 30 几个人。那可是一个群英荟萃的地方啊,从昆华书院走出了后来的十几位院士! 忽然,传来第七届庚款留学招生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书院里顿时闹腾起来了!考期如此临近,怎么准备呀? 最着急的是钱伟长,他从北平南下时,因为缺少盘缠,不得不到天津的耀华中学教了一年物理课,攒够了旅费后,绕道香港、海防、河内,沿着滇缅公路才到达昆明,为了轻装简从,手头没留一本基础课教材,而西南联大几乎没有藏书,如何温课应考?他抓瞎了。郭永怀的境况也好不了多少,他俩成了一对难兄难弟。 这时,只见林家翘不慌不忙地说:别着急,我来帮你们忙。他从自己的行囊里掏出一摞笔记本,上头的蝇头小字十分工整。钱、郭抓过来一看,不正是他们急需的数理力材料么? 原来,林家翘做本科生听课时,有这样一个习惯:每当上课时,他聚精会神地听课,不 时把 老师讲课的要点记下来;到晚自修时,他会呆坐在书桌前,在自己的脑海里过电影,把全天听的课程内容回忆一遍;然后就挥笔直书,把学过的内容默写出来;再找相关的参考书(那时一般没有讲义)作一些订正;到了周日,再把每门课全周学的内容整理成正式的笔记。到课程讲完后,他不仅记住了课程的要点和来龙去脉,还留下了工整的笔记(包括习题本)。没想到,这时可以派大用场了。 钱、郭两人喜出望外,拉着林家翘的手,大呼:谢谢你啦,小老弟!(钱郭分别比林大 6 岁、 4 岁)。因此,他们就每天捧着这些笔记温课,还经常切磋疑难问题。 于是,最后,一起进考场,得到相同的分数,一起被录取。 故事就讲到这里,下面就是我的分析了。 为何考分相同? 三位都有同样的高智商。 三位都在名校得到名师的点拨。 三位都一样用功。 三位都有扎实的数理力知识基础。 三位用的是同样的复习资料。 三位考前对疑难问题进行了探讨,碰到难题,要会,大家都会。 因此,要不出现这样的结局也难。 希望听了这个故事的青年朋友想一想,我们可从中学到什么? 凡是上过我课的学生,都听过我讲这个故事,因为我讲课特别注意方法论,这样好的典型例子当然不会放过。 写于 2010 年 8 月 12 日晚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238564.html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9592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