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研究心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高校教师的赎买与自我救赎
shenlan6414 2020-1-16 22:13
近日在网上看到有高校教师在吐槽写国社科申请书,曰“首先要把自己理解的学术研究,都洗干净,然后装配上社科基金那一套话术,填完表,最后还要努力把自己洗回来。可以说是一场表演灵魂出窍的大型自我行为艺术”,从而引发了一番讨论。 首先,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是是否必须申请国社科,而是是否必须迎合“上意”,学会所谓的“政治话语”。 其次,教师以至任何个体面对制度,并非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像斯科特《逃避统治的艺术》、斯蒂芬鲍尔《How Schools Do Policy》所描述的,具有或积极或消极的自主选择的。当然,在不同的议题上,选择的程度是不同的,所付出的代价也是不同的。比如,网友提及的996,移民等话题,就存在根本性差异。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生活的国家,却可以选择个人服务的公司。 第三,你站在哪一边?如果你选择了高墙,尽管你仍可以批评高墙,甚至表达对鸡蛋的同情,但与选择鸡蛋相比,客观是不同的。 在是否申请国社科这个问题上,夹在了太多复杂的因素。比如对新管理主义的绩效表现的批评,比如对TIZHI的批评等。在此,我只想讨论国社科对高校教师的赎买。 记得还是十年前,我读硕士时旁听汪丁丁老师的课。他曾提出,我们可以去验证下近十年国家各级项目资助强度变化和知识份子政治立场变化的相关性,以说明国家对知识分子的赎买。这十年,无论是项目的资助强度,还是有关部门不公开的“负面”管制力度,都与此前有了显著的变化。 这些年,在自己求学和做青椒的路上,看到了在这种赎买政策下的不同选择。我本硕都是一个很中国特色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我更多地遭遇了这种选择。客观地说,很多人选择读这类专业(不包括本科,我们的教育使得大多数人的本科选择时无意识的偶然结果)都是为了更好地就业,无论是高校辅导员、两课教师,还是公务员。因此,我看到了大量为了“生存”而选择走这条路的。 然而,我也见到一些(尽管是少数),或坚持从学术的角度思考马克思主义。比如某同学,本身是富二代,浙大工商管理本科,因对马克思及社会主义实践感兴趣,选择考入马克思主义学院;或者选择新的人生轨迹。比如某学姐,博士毕业选择去基层做公务员。私下交流说,她不信马克思那一套,她不希望讲自己不信的东西。去年和她聚会聊天,听她分享在基层乡镇面临拆迁等问题的困扰和应对,我挺为她自豪的。 工作以后,我看到,不少人为了中社科项目,研究国家政策和项目指南,刻意迎合高中或屡败屡战的。但我也看到,不少同仁不为所动,按着自己的兴趣,踏踏实实研究,以自己的兴趣为中心附带性地申报各级项目,坦然地面对结果的。比如,我的学术领域是公民教育,对这个话题有了解的都知道,这是在当下受到限制的研究领域。但在这个领域,我看到了不少(不是所有人)真挚认为我们这个社会缺乏相应的价值观和参与技能,需要进行基础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高校研究者和中小学实践者。 回到国社科申请。这些年在各种考核下,国社科的地位日趋重要,这毋庸置疑。但问题的关键我开篇已经指出:关键不是申请还是抵制,而是是否迎合。或者说在现有的制度下,是否有相对的自主空间。 我的看法是:有。 首先,各级社科,包括国社科在申报通知中都明确,可以自选课题。以刚发布的2020的申报通知规定:“只要符合《课题指南》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各学科均鼓励申请人根据研究兴趣和学术积报自选课题(包括重点项目)。” 其次,在前两天的一九年年度吐槽总结我表达过对项目申请的立场:“ 在我看来,学术发展有个大体规划,根据大的问题意识,每个阶段的具体研究申请相应级别的项目。也就是本身就要做某些研究,顺带申请项目支持。通常而言,申请我们中心项目的多为地方院校老师,他们通常难以获批高级别项目,对此,他们会抱怨国家项目难度大。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且不说不论项目申请还是实质研究,都需要历练;没有小项目的积累和前期成果,何来国家项目? ” 当然,如果你要说,很多人进高校做教师本身就不是因为学术兴趣,那我也就无话可说。 综上,我认为,国社科申请虽然明显有赎买的意图和作用,但并不排斥,事实上也有相对的自主空间。 我无意进行道德评判,只是对制度的评判本身就是道德问题。就此而论,我反对“嘴上一套,行动一套”。我倡议,所有对学术有兴趣、有敬畏心的人,在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在审稿的时候、在评审各级课题的时候,给那些纯粹学术的选题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实际的支持,一起为学术话语争取更多的自主空间。
3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个人做Research的体会(转载自MITBBS)
wdskuki 2012-4-12 11:18
原文地址: 个人做Research的体会(转载自MITBBS) 作者: 千里8848 个人做Research的体会(转载自MITBBS) {完全个人观点,不见得试用于所有人。 第一不要太迷恋TECHNICAL的东西。从自己和周围一些朋友的例子,我发现很多中国学生对TECHNICAL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什么新的东西都想学,不管究竟对自己的RESEARCH有没有帮助。所以很多中国学生的通病是,前两年上基础课的时候都很优秀,经常是全A。但到了三四年级时,进入RESEARCH很慢。很多人的毕业论文都是匆忙上阵,甚至迟迟不能毕业。当然我并不是说TECHNICAL的东西不重要。博士课前两年是积累一些GENERAL TECHNICAL SKILLS很重要。剩下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开始RESEARCH和学习与自己RESEARCH相关的TECHNICAL SKILLS。 第二要在三年级就开始选定一到两个具体的TOPIC。我觉得从什么报纸,杂志或网站上找灵感都是瞎掰。如果自己不是JOHN NASH那样的奇才,老老实实从文献里找灵感。看看自己的导师在作什么,看看自己领域的大牛(如自己领域TOP JOURNAL的EDITOR)在作什么。作研究都是大牛挖坑,小牛灌水。对于JUNIOR RESEARCHERS,我感觉最有效的研究方法就是紧跟大牛挖坑的步伐。认准一个题目后,静下心好好清理一下LITERATURE的脉络。不要朝三暮四,这山望着那山高,整天试图去追逐所谓的HOT TOPIC。 整理文献时先作一个LITERATURE TREE:谁提出了这个TOPIC,LITERATURE里都从什么方向研究了这个题目,它们的关系是什么。对每个分支只包括最重要的1到两个文章。把大牛和中牛抓住就行了,剩下的小鱼小虾就算了。参阅一些LITERATURE REVIEW的文章,如果有的话。然后对经典的文章,如提出TOPIC的文章要进行复制。每个公式,每个结果都试图从新作一边。如果有问题可以向原作者请教。我感觉他们大部份还是很NICE的。复制的工作量其实很大,但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很多东西不靠亲自作是无法体会的。看看自己的导师和领域的大牛最近的研究在LITERATURE中的定位。复制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有了这些准备工作之后就可以进行自己的RESEARCH了。有没有什么办法把导师或大牛的文章与其他研究联系起来,有没有什么EMPIRICAL STUDY可以做来支持导师和大牛的论点,这些都是不错的研究方向。另外,一般文章中都会提出一些自己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这些都是不错的研究题材。我这里一直强调要跟大牛走。说白了,学术界其实就是被这些人控制着。大家都说中国有学霸,学阀。其实什么地方都一样。论文就是观点之争,不党结派怎么在江湖上混啊。对刚出道的人,最好还是厚道点。多作CONSTRUCTIVE的工作,少批评。我前面给的都是这方面的例子。江湖险恶,只是很多人在作学生的时候不知道罢了。比如说JOURNAL EDITOR的权力其实很大。他们很清楚什么人持有什么观点。他们喜欢的东西就发给持相同观点的审稿人,不喜欢的就发给不同观点的审稿人。结果可想而知。以前的导师不久前让我审一篇稿子。作者声称发现数据支持我导师一篇很重要的JPE文章。看了看文章的统计方法没什么大问题,我当然举双手双脚赞成发表了。 当然也可以指出大牛文章的不足。但是不能为批评而批评。能找出改进方法解决问题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比如可以这样写,我复制了A的模型,发现有什么地方和数据不符,原因是什么。我对原模型作了一些改动后,现在模型和数据MATCH了。写作过程一定要注意,多POSITIVE,少NEGATIVE。如在指出A模型和数据的冲突时,不要过多强调这种冲突可能引起的问题。而应该强调解决问题后带来的好处。这样其实已经是对原作者的间接批评了。如果A是领域大牛或作EDITOR,这篇文章十有八九能通过。想跟上大牛步伐,看JOURNAL ARTICLES是不够的。这些JOURNAL上的东西至少是3-4年前的东西了。要多留意WORKING PAPER。列出自己领域20大牛人。经常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和自己目前的RESEARCH有什么联系。参加一些WORKING PAPER的EMAILING LIST,比如NBER等。常看看TOP10 DEPARTMENT本领域的SEMINAR LIST。我想再强调一次,这样作的目的并不是要去追逐本领域的HOT TOPIC,而是看看别人的研究和自己目前的RESEARCH有什么联系,能不能给自己点灵感。至少在自己CAREER的前3-4年把RESEARCH INTEREST 限定在两个方向,每个方向整出2篇像样的文章,再考虑换方向。少而精要比泛泛涉猎几个不同方向更容易引起别人注意。就先谈这么多,以后有时间了再补充。 另外,要专心作RESEARCH就要减少在MITBBS的灌水时间。每天减少一小时灌水时间一年能多读多少篇论文啊。没有BBS北美广大WSN能平均提前1年毕业。:-) 再好的RESEARCH IDEA,如果不能很好交流也是白搭。口语重要,有机会就要多练习。当TA是很好的锻炼。中国人之间也可以说。只有多说才能有进步。坚持说一个学期,你会发现本质的进步。口语不好也不用气馁,除了多练之外,口语其实不象传说中的那么重要,当然想去TEACHING COLLEGE的例外。口语的最低标准是UNDERSTANDABLE。个人认为语言交流有两种不同境界。一种人是滔滔不绝型。想成为这种人除了要思维活跃外,口语一定要能跟的上。另外一种人说的虽然不多,但句句点题。一句废话也不说。这两种人都能给人很深的印象。口语不行的可以建议向这种类型发展。在开口说话之前,先把思路想清楚。无论如何说到底,多练是根本。 关于写作,我同意有人的说法,能写汉语就会写英语。如果总觉得意思没有表达出来,不要找自己英语的问题。一定是思路还没有理清楚。换了让你用汉语写,一样表达不清楚。论文写作,精炼是KING。MANKIW和COCHRANE都有关于这方面的短文,如果你还没看过,不妨从他们的网站上找出来读读。文章最重要的是摘要和简介部份。如果REFEREE看了这两部份之后感觉一头雾水,十之八九要据掉文章。至少我审稿时是这样。从AER,JPE上找几篇文章一看你就对什么是好的写作有个大概了解了。我觉得好的INTRODUCTION上来第一段就要说明你这篇文章研究什么问题,得出什么结论。然后开始介绍这个问题是怎么引起的,你的文章在LITERATURE中是出于什么地位,你研究的贡献在什么地方。接下来稍微详细介绍你怎么实现你的结果的,如你的MODEL SETUP有什么不同,通过什么渠道实现了你想要得到的结果。最后指出论文中不足的地方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当然关于写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形式有多种。 怎么提高写作?同样,多练习。从和导师的沟通练起。多给导师写一些关于自己RESEARCH PROGRESS的NOTES。不要太依赖从导师那里获得IDEA,如果你的导师能每个星期花一个小时执导你的研究,你就很幸运了。当然比较小的经济系情况可能好些,老师也往往更NICE一点。就算NICE的导师,一般也是你要先显示你作研究的潜力,老师才肯花更多时间和精力辅导你。 不要和导师空谈IDEA。如果跑去给导师说,我有一个IDEA,INTUITIVELY,应该可行,你觉得怎么样。从我的经验,导师一定说,SOUNDS PROMISING,不过你要把模型作出来我才知道。他不可能告诉你具体该怎么作。但你弄个30页的PAPER给他看,他也一定不看。为什么,成本太高。他的成本是一小时80多美元,能花2-3个小时看你的文章么。 那怎么办?我的策略是化整为零,多给导师写一些简短的NOTES。一个NOTES大概3-4页左右(DOUBLE SPACE) ,20分钟左右能看完为好。这样作有几个好处。第一,给老师充份时间考虑,得到的指导质量更高。第二,在PROJECT进行过程当中,你能及时得到一些FEEDBACK。如果开始有什么问题,做得越多就错的越多。更重要的是,在写作工程中,你的思路也被组织起来,当然也锻炼写作。 把每个NOTES都当一篇小论文来看待。上来先来个概括,如我最近作了什么工作,得到什么结果,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然后再展开谈。下面是我的一些教训,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不要以为导师比你更了解你的TOPIC。第一篇NOTE一定要给导师作一个背景介绍。例如你的研究是基于哪几篇文章,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你想从什么地方下手等。要有思想准备给他重复几遍之后,他才能开始记住你到底在作什么。 2。不要浪费时间在空谈。没有具体结果支持自己的ARGUMENT之前不要说什么I BELIEVE BLAH BLAH, I THINK BLAH BLAH。把有限的空间用在具体问题和结果上。看看自己以前的NOTES,发现很多NAIIVE的论断。太多这种东西让导师感觉你在浪费时间,而且会觉得你思维不严谨。我觉得和导师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很大一个目的就是要让他感到你作研究很严谨。 3。每个NOTE都包括读者所需要的所有信息。不要写什么SEE EQUATION (2) OF MY LASTNOTE。导师没时间去找你上一个NOTE。把信息从新列一遍。如果实在需要很多上次的信息,就把上次的NOTE附在后面。 4。把NOTE要反复阅读几遍再给导师。 5。多用公式或者一些简单的例子帮助导师理解你的结果。 6。措辞上一定要和LITERATURE保持一致,大牛用过的表达方法自己再用。不要自己发明新的术语如果LITERATURE中已经有现成的了。在写作上,多把自己写的东西和大牛写的比较比较,看看同样的意思,别人怎么表达的。 说了这么多废话,提高口语和写作,就两个字:多练。 今天就写到这罢。下次有空了给大家介绍一些NET WORKING的体会。 所谓NETWORKING就是建立自己的关系网。关系网越大,REFEREE是自己朋友的可能性就越高。评TENURE时还需要校外人员对你RESEARCH进行评估。朋友多了自然好办事。当然NETWORKING和自己的研究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不拿出点干货光靠NETWORKING是行不通的。学经济的精着呢。 NETWORKING分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内部指你导师和读博士所在系的其他老师及同学。剩下的就是外部资源了。今天先说说内部的。 NETWORKING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就是找导师。导师是你在关系网中的入口。不夸张的说,选对导师你就成功了一半。如果有教父级人物,象SARGENT,LAR HANSEN这种人作你导师,你赚大了。到什么地方都有人罩着。大家都明白导师并不是越有名越好。那好导师的标准是什么呢。首先年纪不能太大,50岁左右最合适。很多系都有一些熊猫级的人物,如年纪偏大的NOBEL PRIZE WINNER。这些人对你的发展帮助不大。只能回中国忽悠国人。首先他们基本已经不在学术前沿了。而且应酬特多,经常被邀请到亚非拉国家去讲座,没时间指导你。没办法,发展中国家就认牌子。更关键的是,你和导师的关系不能到你毕业就终止了。一定要想办法让他把你扶上马再送一程。至少再罩你个3-4年。年纪太大的导师不现实。学术界就这样,人走茶凉,没办法。 其次,导师要PRODUCTIVE。每年有2-3篇TOP FIELD JOURNAL以上的论文。不少教授被称作DEAD WOOD。一看就知道什么意思了罢。找了个DEAD WOOD你毕业时就DEAD了。另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导师要肯花时间指导学生。导师对学生是否CARE, PLACEMENT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些导师把自己以前学生的信息放在自己的网站甚至简历上。一般这样的导师对学生都很CARE学生。老师的人品不要只道听途说。同一个导师对不同的学生也不一样。我在选导师前听说他曾经当面把学生的论文扔进垃圾筒。不过看他学生的PLACEMENT都很好就选了。其实有时候导师显得很MEAN也是被逼的。如果自己是大牛,对学生又“滥爱” ,所有人都会找你作导师。你不被学生烦死才怪。我们系有几个NICE的FACULTY就是这样被BURNED OUT的。学术界本身就是一个JUNGLE,再牛的人如果2-3年没什么像样的文章也会很快FADE OUT。所以你一般开始和这些人接触时,往往他们有点带理不理的。特别是你去找他们空谈一些什么IDEA,他们恨不得一脚把你踹出去。对导师期望不要太高。如果他一星期花一个小时指导你,已经很好了。 但不要因为困难就找JUNIOR FACULTY作导师。除非你自信能毕业前在TOP FIELD JOURNAL以上的刊物发表独立作者的文章。等毕业时你就知道导师的NETWORKING有多重要了。从我去年RECRUITING的经验看,没人会花时间把所有3-400份申请认真看一边。我们直接到TOP 15的网站,看看大牛有什么弟子。只要和要招的方向沾边的,统统面试。就算你是TOP 15,但导师是个JUNIOR,又没有PUBLICATION,一样不睬你。然后从15到30的网站上看有没有什么中牛的弟子看起来PROMISING的。如果有,把导师的推荐信找出来读。如果导师强烈推荐,也面试。这样下来,至少有30多个CANDIDATES了。让秘书把在LIST上人的申请拿出来,其他直接存档了。然后再大家传阅这30多个申请,从里面挑出25-30个人面试。如果你导师没有一定知名度,你又没有论文发表,你的申请被看的概率基本为零。 早在JOB MARKET正式开始前,你的导师已经在给你作宣传了。比较明显的是他可能在自己的WORKING PAPER中CITE你的毕业论文。大牛的WORKING PAPER都是万人瞻仰的被他CITE后你的知名度一下就上去了。还有很多幕后工作你根本不知道。在9-12月之间的SEMINAR和CONFERENCE上,除了讨论RESEARCH之外,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推销学生。“老张,今年你们招宏观的人么?我有一学生很好,他的毕业论文研究BLAH BLAH ” 这种宣传对15-30名之间的系非常重要。建议你把自己申请学校的LIST给你的导师。如果你有什么特别想去的地方,让他知道。他会在适当场合有的放矢地给你宣传一下。 对大多数人讲,自己拿博士学位的系可能是自己呆过的最好的经济系了。所以要好好利用。除了自己的导师外,要和系上其他老师保持紧密联系。如果有两个自己方向的牛人在系上,让他们COCHAIR。JUNIOR FACULTY虽然不能作CHAIR,但也要和他们经常交流。这些人往往更NICE,可以成为你COAUTHOR的对象。同FIELD的学生也是很好的资源。不要把他们当作你的竞争对手。如果别人作的比自己好,不要嫉妒。自己当不成明星,就当明星的朋友。想想自己平时还要挖空心思去接近牛人。如果自己的朋友一天成为牛人,自己岂不近水楼台先得月? 内部指你导师和读博士所在系的其他老师及同学。剩下的就是外部资源了。今天我们继续说说外部资源。 建立关系网前,首先对自己FIELD有什么牛人做个大概了解。基本策略和找女朋友一样,要普遍撒网,重点培养。列一个黑名单,包括本FIELD在 TOP 5 JOURNAL 担任EDITORIAL 职务的大牛;在本FIELD TOP JOURNAL里担任EDITORIAL职务的;加上你导师,如果他还没在LIST上。这样一划拉,至少也有二三十个了。怎么和这些人拉上关系呢?还是要从导师入手。找找黑名单上谁和导师合作过,谁和导师的观点比较接近。这些人十有八九和导师是朋友,列为重点发展对象。学术界错综复杂的关系其实完全和中国的关系网有一拼。不少牛人之间大学是ROOMMATE,或者研究生同一个导师。如果你是这种朋友的弟子,自然对你会有所照顾。 另外自己研究TOPIC领域的几个牛人也是重点发展对象。即使和自己导师没什么直接联系,也要想办法接近。第二批发展对象是自己领域里的RISING STAR。每年看看本领域TOP 15 SCHOOL里有什么人在MARKET上,TOP 30 DEPARTMENTS 里哪些AP是和自己一个方向。这些人由于初露头脚,往往更容易接近一些。相对大牛而言,这些人更容易成为自己的REFEREE。大牛一般不屑作我等小虾的REFEREE。他们经常把JUNIOR的SUBMISSION PASS 给别的JUNIOR。在我REFEREE的文章中,JUNIOR FACULTY 占了2/3。 列好了发展对象,什么时候开始建立关系网,怎么建立呢?我前面说过,说到底RESEARCH是KING,NETWORKING只是辅助作用。当自己的RESEARCH还不很成熟时,不要花太多精力去拉关系。这时候可以采用守株待兔的策略。可以积极接近系里的SEMINAR VISITOR 和其他短期VISITOR。如果有黑名单上的人作SEMINAR,一定要把论文提前认真读一遍,想一到两个SMART QUESTIONS。至于什么是SMART QUESTIONS,下面只是我个人看法。一句话,做人要厚道,尤其是刚踏入江湖的人。一定要牢记自己提问题的目的是帮助作者添砖加瓦,如何把论文作得更严谨,更完美,而不是去挖别人墙角。可以看看有没有相关的LITERATURE被作者漏掉了,文章逻辑是不是严谨,THEORY和EMPIRICAL部份是不是对应,有没有什么简单的ROBUSTNESS TEST作者可以考虑一下。总之,这种CONSTRUCTIVE的问题更容易引起作者的认真考虑,容易被采纳。 但是VISITOR不可能对你有什么印象如果你仅仅在SEMINAR上提个问题。要找机会和他们面谈一会儿。VISITOR往往会在系里呆一段时间。到他办公室去介绍一下自己的RESEARCH,自己的RESEARCH和VISITOR的有什么相关的地方。去之前要先作个RESEARCH,看看VISITOR以前作什么,现在正在作什么,这样话题更多一些。不要希望他们能记住你的名字。但一定要自报门户,让他知道你是谁的学生。让他知道你导师有个优秀的学生会在未来的MARKET上,方便导师以后推销你。 有了一篇像样的文章后,就可以加大NETWORKING的力度。把文章发给自己黑名单上的人。但发之前一定要认真考虑,可以征求一下导师的意见。文章要有一定的质量才能起到给自己作宣传的作用,不然会适得其反。尤其是在TOP SCHOOL 的学生,开始大家会很SERIOUS的对待你。如果发现你的论文也就是TERM PAPER的水平,下次你再发文章给他们,恐怕没人再看了。所以对外NETWORKING太早不但不能帮助你,反而可能把你BURN OUT。文章一定要认真修改之后在给大家传阅。找NATIVE SPEAKER纠正语法错误。 发给别人时,不要仅仅说我有一篇论文和你的研究相关,希望你看后给我提提意见。首先,如果自己引用了他的论文,要让他知道。其次,对自己的论文作一个简短的介绍。对于这种骚扰,大部份人不会有什么回应。NICE点的可能回个EMAIL说,感谢发论文给他,有什么COMMENTS会给你说。但能认真给你提建议的应该很少。但不要气馁,至少自己的名字让别人看到了。自己一二年级时对SEMINAR完全听不懂,但还是坚持去。不图别的,就是和老师混个脸熟。同样作为JUNIOR,不要怕热脸贴冷屁股,贴几次就热了。 有人问我读书期间去参加CONFERENCE有没有帮助。我个人感觉帮助不大。很多CONFERENCE有学生SESSION,去这些SESSION的往往是学生。接触的人很有限。但如果决定参加,就要好好利用。认真看看CONFERENCE的PROGRAM,有没有黑名单上的人参加。如果有,要参加他们的SESSION,SESSION结束后要留下来给他们聊几句再走。但这种大型CONFERENCE上大家都忙着SOCIAL,一般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和STUDENTS TALK。 真正的NETWORKING我觉得是在上JOB MARKET之后。有很多介绍JOB MARKET的文章里包括了怎么INTERVIEW和FLYOUT,我这里就不罗嗦了。这两个环节都是自己认识人的好机会。 工作后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么?第一是系里的SEMINAR,争取当系里的SEMINAR ORGANIZER。实在不行,每个学期争取请1到2个自己的朋友来讲座。这时的主动权就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了。把黑名单上的人排个顺序。自己研究TOPIC的人排在前面,挨个请。以前不认识的也可以。一般这种邀请别人不会拒绝,除非是极牛的人。他们实在太忙。但给他们发个邀请,就算拒绝了他也会对你有个印象。人请来了自然要好好招待,安排旅馆,陪着吃饭自然免不了。吃饭时抓住时机给别人介绍自己的论文。而且要介绍自己正在或者正准备作的PROJECT,很多COAUTHORSHIP就是在饭桌上产生的。别以为这一套只有在中国行得通,其实是世界通用的。别人请来的SEMINAR SPEAKER如果有机会,吃饭也是要同去的。两杯酒一喝,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关系都感觉更近了一步。 有机会多参加CONFERENCE。在CONFERENCE上要PRESENT或作DISCUSSANT。这样才有暴光度。作DISCUSSANT时要肯花时间。一个好的DISCUSSANT很多时候比PRESENTER给人的印象还深。 刚毕业的JUNIOR一定要避免一个人单干。找导师合作一两篇文章。让他扶你上马后,再送你一程。如果本系有比较出名的SENIOR,想办法和他们合作效果可能更好。 毕业后REFEREE的工作会逐渐多起来。这时一个给EDITOR留个好印象的绝好机会。认真准时完成报告。写报告时要厚道,不要一味批评别人。当然有人写很MEAN的REPORT,这完全是个人选择。我一般即使决定要据某个文章,除了指出它不足的地方外,都列几个CONSTRUCTIVE的COMMENTS。REFEREE是匿名的,EDITOR可是署名的。虽然我们不应该TAKE IT PERSONALLY,但如果你从一个EDITOR手里收到一个很MEAN的REPORT,自然会多少有点迁怒于EDITOR。EDITOR还是希望有一篇中肯,NICE的REPORT。 在REPORT中不要让别人CITE自己的文章,尤其是自己要据的文章。除了给EDITOR留下不好印象外,还得罪了被审稿的。别人一下就可以猜出是你审的。你如果有什么仇人,可以害他一下。写一篇MEAN REPORT,然后让他CITE你仇人的文章。呵呵,开个玩笑而已。 如果文章不错,建议接受,写一篇很NICE的REPORT。写几句很明显的赞扬的话,让作者一看就知道你一定是建议REVISERESUBMIT。适当谈谈这篇文章和自己文章的关系。不要明显CITE自己的文章,除非是联系非常紧密。可以把自己文章的IDEA介绍一下,讨论一下这两篇文章的互补之处。作者回去作个LITERATURE SEARCH,十有八九能找到你。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儿体会,欢迎大家补充。
个人分类: 研究心得|134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