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人口普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人口普查数据用于建立“人口基础信息库”是否违法?
热度 1 wya 2011-5-11 11:35
http://focus.news.163.com/11/0511/10/73P1JEQ400011SM9.html 冯乃林: 人口基础信息库这项工作不是由国家统计局来牵头做,国家统计局是一个积极的参与方。人口基础信息库如何建立,是否会利用这次人口普查得出的数据,还 要看基础信息库整个框架的设计,包括信息库内容等,才能最后确定 。( 为什么不看法律规定?权大于法??) 有一点是肯定的,国家统计局会积极参与这项工作,这次人口普查得来的结果也会在这项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全国人口普查条例 第三十三条  人口普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普查对象身份的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泄露,不得作为对人口普查对象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 不得用于人口普查以外的目的 。 国家统计局司局级干部连基本的人口普查原则和法规都不清楚,汗颜! 可见,各部门为了争取项目经费,什么都可以干!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15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新疆公布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gaojiange 2011-5-6 10:31
5日,自治区统计局公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区人口普查数据,全区常住人口为21813334人,乌鲁木齐市常住人口为3110280人。    一、全区常住人口   全区常住人口为21813334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8459511人相比,10年共增加3353823人,增长18.17%。年平均增长率为1.68%。    二、家庭户人口   全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6398569户,家庭户人口为20844283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71人减少0.45人。    三、性别构成   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1190228人,占51.30%;女性人口为10623106人,占48.70%。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7.24下降为105.34 。      四、年龄构成   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530645人,占20.77%;15-64岁人口为15932420人,占73.04%;65岁及以上人口为1350269人,占6.1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50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9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52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   全区人口中,汉族人口8746148人,占总人口的40.1%,各少数民族人口13067186人,占总人口的59.9%。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1256229人,增长了16.77%;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2097594人,增长了19.12%。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231995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2526385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7873675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6560438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5127人上升为10635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2178人下降为1158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7552人上升为36096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7909人下降为30075人。   全区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15789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521053人,文盲率由5.62%下降为2.36%,下降3.26个百分点。
个人分类: 天山南北【幽幽西部】|13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未富先老 我们应未雨绸缪
热度 1 simonjo828 2011-5-6 08:54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大陆总人口13.4亿,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老龄化被看作是与“人口红利”相对的“人口负债”,确实会给经济增长带来许多挑战和冲击。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将导致用于养老的资源总量的增加,如需增加有关养老的财政支出、提高企业养老金的支付水平和配置更多与养老有关的公共设施等。这些都意味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及经济资源配置格局的改变。   毫无疑问,“未富先老”不仅仅是中国”十二五“规划发展面临最大的问题,而且也将给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长久而深远的影响。因此,针对未富先老的挑战,我们必须要未雨绸缪。   “未富先老”简单而言,就是一个国家尚未进入发达国家之列,而已经跨进老龄化社会。从中国发展的现状来看,不仅仅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而且更是一个民生问题。但是从我们目前的现实来看,不论是从社会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我们在应对这个问题上都呈现出明显的差距。   首先,“未富先老”直接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一方面,过去我们一直依赖人口红利发展的大量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劳动力价格上涨等成本因素的影响,发展不可持续。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又不可能很快实现。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劳动力素质水平总体不均衡,大量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从业人员在产业升级之后,就业出现问题,这不仅使得这部分群体的就业困难,更主要的是导致收入受到影响,最终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因此,中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增长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虽然不少经济学家对人口红利的问题争论不休,但是这都显示出,“未富先老”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实际上,正是基于中国经济近十年来的高速增长,才使得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有了经济基础,体制改革才有了物质上的保障。因此,人口红利如果很快结束,而经济转型没有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难以承担拉动经济增长的话,经济发展的放缓将使得原本没有竞争优势的低端劳动力受到更大的冲击。   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未富先老”使得整个社会的养老压力全面上升,不仅使得年轻人难以承担,而且将造成大量老年人事实上的老无所依的局面。另一方面,在现有体制下养老利益分配以及保障水平失衡也成为中国社会保障的一个最直接的挑战,公务员及企事业单位群体享有了绝大部分的养老支出,而包括数亿农民工在内的农村居民养老覆盖水平极低甚至空白。   刊于国际金融报2011年05月03日
个人分类: 经济评论|2625 次阅读|1 个评论
未来人口普查将以身份号为基础
热度 6 jiasf 2011-5-3 01:38
前两天根据最新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发表了“ 中国人口高峰不会达到16亿已成定局 ”的看法,不料几位网友留言都对这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示怀疑,而且看到了台商对公布的在大陆台商人数的公开质疑,台商领袖认为“17万”的普查数远远小于他们自己估计的不低于150万人的数字(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2150787.shtml ),的确普查数与台商自己掌握的数相差也太大了点。虽然我在给网友的回复中说明了人口总数基本可信的一些理由,但人口普查越来越难、不易查清确是事实。 今天看到新华网报道“我国拟建以身份号为唯一代码人口基础信息库”:"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的文章,题目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周永康在文中指出,要从我国实际出发,修改居民身份证法,建立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代码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05/02/c_121368877.htm ),强调将来人口的服务管理,将从过去的以单位为中心的“单位人”管理转变为直接面向“社会人”的管理,“要从我国实际出发,修改居民身份证法,完善居民身份证使用、查验制度,以公安人口信息为基础,融合人口和计划生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民政、教育、交通、工商、税务、统计等部门和金融系统的相关信息资源,建立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代码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实现对所有人口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服务好”。 可以想见,未来的人口普查也必将以身份号为基础。如果每个有身份的人都有一个固定终身且不重复的身份号,并且身份号重要到日常生活都要用到——即没有身份的人实际上不能在社会上生活,那么从理论上说,只要追踪到每个身份号后面的人的去向(死亡、出国、国内什么地方等等),就可以保证普查结果很少有重复或遗漏。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553 次阅读|13 个评论
计划生育带来的后果远不止“人道”问题
热度 3 Amsel 2011-5-2 06:39
(原作于2009年5月20日) 《新语丝》XYS20090514一期登了“和平”网友的“这样的政策不人道”,坦陈一胎化生育政策给家庭和个人带来的痛苦。在多年的强势宣传之下,“只生一个好”的观念在知识阶层中已经根深蒂固,而“和平”网友这样的独立思考非常值得钦佩。其实,有识之士早已指出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弊病。比如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穆光宗教授2006年总结说,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注1)。另外,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最近提到,“有儿有女并不是一个落后的理想,而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愿望,或者说是一个比较美好的愿望。”(注2) 不过,“和平”网友的感性认识没有切中中国人口问题的要害。由于“计划生育”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明显,中国的人口问题已不再是讨论的禁区;但是多年宣传的结果,使得人们至今依然以为中国人口的危机在于数量失控,以为只要数量早日降下来就是好事。“和平”网友提出的几点担忧,与其说是质疑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倒不如说是要强化这种政策。这种担忧不但与“和平”网友的本意相矛盾,更重要的是不符合人口形势的现实,因此有必要说明一下。 首先,“和平”网友问到,“现有计划生育政策真能绝对控制人口数量吗?”回答是,中国人口数量并不存在失控的问题。 人口数量能否控制住(免于无限制的增长),最关键的数字就是“总和生育率”是不是高于更替水平。所谓“总和生育率”指的是特定时间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的孩子数。而“更替生育水平的生育率”,是指“同一批妇女生育女儿的数量恰好能替代她们本身”的生育率。在中国,更替水平的生育率大致是2.3(注3)。 从1992年到现在,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一直低于上述更替水平(官方的计生委承认这个说法),所以,“现有计划生育政策”当然能控制住人口数量。这里存在的争议在于“总和生育率”到底有多少。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时候,总和生育率低到1.22,计生委认为存在严重漏报,把数字修改为1.8。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表明当年的生育率为1.33;这次抽样调查,以及计生委2006年的“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都一致地表明2000年前后的生育率远在1.5以下,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郭志刚教授指出,“历次调查到的生育率总是处于很低水平”,而且总是“肯定以往年份的生育率就是很低”,“人们所假定的大规模出生漏报总是不能查实”(注4)。 总和生育率远远低于更替水平,说明并不存在人口数量失控的问题。而且,据2006年计生委的“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全国育龄妇女的平均生育意愿只有1.73个子女(注5),低于更替水平。生育意愿的降低,是社会发展、文化程度提高、生活节奏加快乃至压力加大的必然结果。这说明,即使生育政策彻底放开,总和生育率也不会高于更替水平、更不会导致人口数量失控(考虑到不育人口,实际生育率会明显低于1.73)。计生委按照1.8的生育率,估计中国人口高峰将达到15亿(2030年代达到,注6);但是如果按照上述1.3的生育率计算,人口高峰不到14亿(将在2020年达到),之后是总人口的快速递减、劳动年龄人口递减更快。 相比之下,伴随计划生育出现的现象,包括新生人口性别比畸形、老龄化加剧、劳动年龄人口迅速降低才是真正的人口问题。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自1980年代初开始畸形,到近年新生男女婴比例已经突破120:100(注2),即使按保守估计,从1984年到2004年“短缺”女婴也高达1800万(注7)。而低生育率会严重加剧老龄化的程度:在生育率1.8的情况下,若干年后60岁以上老人的比例将稳定在25%左右;而在生育率只有1.2的情况下,这个比例将维持在35%左右(个人计算)。按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介绍,中国老龄人口到2037年前后要超过4个亿,2051年达到峰值,到那个时候老年的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30% 以上(注8)。而财力充裕的上海市,2007年60岁以上人口刚超过20%(注9),就已经遭遇养老金不足的问题(注10)。 其次,“和平”网友担心,一部分人听从政策、而另一部分人违背政策,会导致整个社会不稳(普遍的看法则是导致“低素质”人口增加)。这涉及到如何看待“超生”人口的问题。 这里先要说明的是,如同生育率水平所反映的,“超生”比例并不大;即使有了“超生者”的贡献,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依然维持在相当低的水平(远在1.5以下)。由于多年前的丑化宣传,农民、包括民工,在某些人的印象中还是“越穷越生”的“超生游击队”。近年来“富人超生”又夸大其辞地宣扬了(注11)。即使有人耳闻目睹到部分地区存在一些两三胎的现象,并不足以改变全国统计出的低生育率事实。 更重要的是,超生之所以为超生,原因无非在政策生育率太低(全国平均不到为1.5,注12)。这个政策生育率,又与计生委号称要稳定维持的“1.8的低生育率”(注4)自相矛盾。实际上,如果真心要维持1.8的生育率,必然是多数家庭生育2胎,部分家庭生育3胎和1胎,考虑到不婚不育的,总和生育率才能达到1.8。考虑到较低的生育意愿(1.73),即使完全停止计划生育,生育率也不会达到1.8。 到今天,人们不小心就会陷入这样的误区,以为超生户是占了全社会的便宜、必须对“超生”进行限制。其实从全社会角度看,所谓“超生”都是在弥补那些少生不生的。当20年后中国老龄人口达到20%、经济活力面临挑战之时,人们必然认识到,现在的“超生户”有功无过。 最后,“和平”网友提到的人权问题,这并不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命门所在(所以遭遇了另一网友关于“小人道还是大人道”这样的空对空辩论)。当然这不等于不存在这个问题:除去那些数量众多的个案不谈,我们都知道“缺失”的至少两千万女婴背后意味着什么,值得考虑做了这么大的牺牲到底是为了什么。问题在于,计划生育导致的痛苦是由中华民族自己承受,对全世界来说却是削弱一个竞争者,所以,它并不是“西方诟病”的要点。恰恰相反,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人曾表示,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制定者应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注13)。考虑到“诺贝尔和平奖”曾经授予哪位中国人、曾经提名给哪些中国人,这样的表态当然值得玩味。 如同汶川地震戳破了中国地震预报的神话,人口问题也不可能一直延宕下去。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将成为认清人口现状的一次机会。在“预报为主”的方针事实上已经破产的时候,地震局外倒有很多人不肯从地震预报幻梦中惊醒过来;同样,关于人口问题,现行政策早晚会有改弦更张的时候(当然早比晚好),希望那时候尽量不要有人再拿“人口爆炸”的噩梦来吓唬自己。 注: (1)穆光宗教授提到的五大风险是“成长风险”、“成才风险”、“家庭养老风险”、“社会发展风险”和“国防风险”。见《瞭望东方周刊》2006年第37期。 (2)《南方周末》2009年4月8日:“‘放开二胎刻不容缓’——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注意纪宝成采用的生育率数字是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的“1.6”。 (3)由于新生婴儿是男多女少(正常的新生婴儿性别比是男:女=102:100到107:100),并且并非全部女婴都能存活到接替母亲一代的生育功能,因此,“更替生育水平的生育率”要高于2.0(即平均每名妇女生育两个孩子)。 王金营、翟振武、杨江澜、陈卫等人“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妇女实际生育水平与更替生育水平的评估”(《人口研究》2007年第4期)提到,中国的更替水平生育率是2.26。注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属于为计生委现行生育政策辩护的人士。 (4)《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6月30日“郭志刚:中国人口形势已进入低生育率新时代”。其研究论文见《人口研究》2004年“中国1990 年代生育水平的研究与讨论”、“关于中国1990 年代低生育水平的再讨论”、2008年第4期“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5)计生委发展规划司“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公报——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2007年第2号)”,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_gb_detail.asp?id=9447 (6)《北京晨报》2007年7月16日,“我国人口30年后将达15亿” (7)这个数字来自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马瀛通研究员“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与从严控制人口中的误导与失误”,《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2期。 (8)窦玉沛:未富先老 30年后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中国网2007-10-17。 (9)新华网2007年5月18日:“上海老年人口比例首次突破20%”。 (10)《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5月6日:“上海先老了”。 (11)比如,《新华网》2006年4月13日报道,“统计数据显示,自2002年至2005年第三季度,上海市共有84例超生被认为是富人超生,占超生总数的7.17%。2002年10月至2005年10月,大连市共发生12例富人、名人违法生育案例”。上海常住人口每年出生数万人,所以这几十例对平均数实在没什么影响。 (12)郭志刚、张二力、顾宝昌、王丰,“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人口研究》2003年9月。 (13)《南方都市报》2006年9月30日:“拜托,别再用诺奖忽悠国人了”。
个人分类: 人口|2716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口普查中的外来移民和移民国外数据
热度 2 黄安年 2011-4-30 09:19
人口普查中的外来移民和移民国外数据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4 月 30 日发布 外来移民指居民的国籍是外来的 , 移居所在国后加入了所在居住国的国籍 , 例如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是由外来移民组成的国家。在人口普查中是不可或缺的统计数据,在这些国家中虽然居住着大量的侨民 , 他们虽有可以定居来去自由的“绿卡”但并没有加入居住国成为移民,在人口普查和统计中 , 这部分往往是不被统计在人口普查数据中的。 中国并非外来移民的国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发布的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 1 号),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其他 3081 万多人为港澳台的人口统计数据。 在民族构成中 , 公报提到“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这里面并没有提供外来移民的人口和所占比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9日 发布了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接受普查登记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主要数据,其中公布在这次普查中,居住在我国境内并接受普查登记的外籍人员593832人。按国籍分,在我国境内居住的外籍人员数量排在前十位的国家是:韩国120750人,美国71493人,日本66159人,缅甸39776人,越南36205人,加拿大19990人,法国15087人,印度15051人,德国14446人,澳大利亚13286人。在我国境内居住的其他国家人员181589人。但是统计公报没有说明 , 我国居住的近 60 万外国国籍人中 , 有多少人加入了中国国籍? 同样,在普查中 , 有些国内居民移居了国外 , 其中也有部分人加入了外国的国籍,这个数字我们还没有从统计公报中看到。 笔者以为,外来移民和移民国外是两组重要的数据 , 如果尚未统计出来,希望及早公布;如果这次没有列入普查计划 , 希望在 2020 年人口普查时能够列入。 附公报 ****************** 授权发布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接受普查登记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主要数据 2011 年 04 月 29 日 20:30:49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接受普查登记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主要数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1年4月29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次普查首次将居住在我国境内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纳入普查范围。现将普查时点接受普查登记的上述人员*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人员总数   在这次普查中,居住在我国境内并接受普查登记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234829人、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21201人、台湾地区居民170283人,外籍人员593832人,合计1020145人。   二、性别构成   上述人员中,男性605821人,女性414324人。   其中:境内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男性为141321人,女性为93508人。境内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男性为11708人,女性为9493人。境内的台湾地区居民,男性为116547人,女性为53736人。境内的外籍人员,男性为336245人,女性为257587人。   三、居住时间   上述人员中,居住时间三个月以下的103754人;居住时间三个月至半年的90078人;居住时间半年至一年的143210人;居住时间一年至两年的183001人;居住时间两年至五年的249668人;居住时间五年以上的250434人。   四、来大陆或来华目的   上述人员中,以商务为目的204962人;以就业为目的201955人;以学习为目的202482人;以定居为目的186648人;以探亲为目的100113人;其他目的的123985人。   五、地区分布   上述人员按居住地分,人数排在前十位的地区是:广东省316138人,上海市208602人,北京市107445人,江苏省64177人,福建省62564人,云南省47396人,浙江省36380人,山东省33098人,辽宁省23834人,广西壮族自治区23445人。居住在其他省(区、市)的97066人。   六、外籍人员国籍构成   按国籍分,在我国境内居住的外籍人员数量排在前十位的国家是:韩国120750人,美国71493人,日本66159人,缅甸39776人,越南36205人,加拿大19990人,法国15087人,印度15051人,德国14446人,澳大利亚13286人。在我国境内居住的其他国家人员181589人。   *注释:上述人员指普查标准时点在我国境内居住三个月以上或能够确定将居住三个月以上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但不包括出差、旅游等在境内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境内”指的是我国海关关境以内,不包含港澳台地区。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4/29/c_121365315.htm
4960 次阅读|1 个评论
权威发布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 中国人13.7亿
热度 2 冯用军 2011-4-28 14:37
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110428_402722232.htm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 1 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1 年 4 月 28 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 2010 年 11 月 1 日 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 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 1370536875 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 共 1339724852 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 为 7097600 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 为 552300 人。   台湾地区人口 为 23162123 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2000 年 11 月 1 日 零时的 1265825048 人相比,十年共增加 73899804 人,增长 5.84% ,年平均增长率为 0.57% 。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 401517330 户,家庭户人口为 1244608395 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 3.10 人,比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3.44 人减少 0.34 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 686852572 人,占 51.27% ;女性人口为 652872280 人,占 48.7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 ,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106.74 下降为 105.20 。   五、年龄构成   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0-14 岁人口为 222459737 人,占 16.60% ; 15-59 岁人口为 939616410 人,占 70.14% ; 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177648705 人,占 13.26% ,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118831709 人,占 8.87% 。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0-14 岁人口的比重下降 6.29 个百分点, 15-59 岁人口的比重上升 3.36 个百分点, 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2.93 个百分点, 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1.91 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 1225932641 人,占 91.51% ;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113792211 人,占 8.49% 。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 66537177 人,增长 5.74% ;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 7362627 人,增长 6.92% 。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119636790 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187985979 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519656445 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358764003 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 10 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 3611 人上升为 8930 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 11146 人上升为 14032 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 33961 人上升为 38788 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 35701 人下降为 26779 人。   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 15 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 54656573 人,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 30413094 人,文盲率 由 6.72% 下降为 4.08% ,下降 2.64 个百分点。   八、城乡人口   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 为 665575306 人,占 49.68%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674149546 人,占 50.32% 。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 207137093 人,乡村人口减少 133237289 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13.46 个百分点。   九、人口的流动   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 261386075 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 为 39959423 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 221426652 人。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 116995327 人,增长 81.03% 。   十、登记误差   普查登记结束后,全国统一随机抽取 402 个普查小区进行了事后质量抽样调查。抽查结果显示,人口漏登率为 0.12% 。    注释:    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境内”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内,“境外”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外。    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数据不包括居住在境内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 2010 年底的数据。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 2010 年底的数据。    台湾地区的人口数为台湾地区有关主管部门公布的 2010 年底的户籍登记人口数据。    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文盲率是指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15 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重。    城乡人口是指居住在我国境内城镇、乡村地域上的人口,城镇、乡村是按 2008 年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划分的。    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是指一个直辖市或地级市所辖的区内和区与区之间,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乡镇街道的人口。
个人分类: WNII世界国家指数研究院|2758 次阅读|1 个评论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总人口达13.39亿
gaojiange 2011-4-28 14:20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 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个人分类: 观点碰撞【天下交通】|13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andyding 2011-4-28 13:55
Communiqué of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Major Figures of the 2010 Population Census (No. 1) April 28, 2011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ulations on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 and the Circular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the Conduct of the 6th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Chinacarried out its 6th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 with zero hour of November 1, 2010 as the reference time . The field enumeration of the census has been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rough the leadership of the State Council and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the support and cooperation from people of various nationalities, and the painstaking efforts and hard work of nearly 10 million census workers. Results on major figures obtained through advance tabulation are released as follows: I. Total Population Total population ofChinawas 1370536875 persons. Of which: The population of the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of servicemen on the mainland ofChinathrough census enumeration was 1339724852 persons. The population of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as 7097600 persons. The population of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as 552300 persons. The population ofTaiwan was 23162123 persons. II. Population Growth Compared with the population of 1265825048 from the 2000 population census (zero hour of November 1, 2000),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the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the servicemen of the mainland of China increased by 73899804 persons, or 5.84 percent over the past 10 years. The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was 0.57 percent. III. Population of Family Households In the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of the mainland ofChina, there were 401517330 family households with a population of 1244608395 persons. The average size of family household was 3.10 persons, or 0.34 person less as compared with the 3.44 persons in the 2000 population census. IV. Sex Composition Of the population enumerated in the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servicemen of the mainland ofChina, 686852572 persons or 51.27 percent were males, while 652872280 persons or 48.73 percent were females. The sex ratio (female=100) declined from 106.74 to 105.20. V. Age Composition Of the population enumerated in the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servicemen of the mainland of China, 222459737 persons were in the age group of 0-14, accounting for 16.60 percent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939616410 persons in the age group of 15-59, accounting for 70.14 percent, and 177648705 persons in the age group of 60 and over, accounting for 13.26 percent, of which 118831709 persons were in the age group of 65 and over, accounting for 8.87 percent. As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2000 population census, the share of people in the age group of 0-14 was down by 6.29 percentage points, that of the age group of 15-59 was up by 3.36 percentage points, that of the age group of 60 and over was up by 2.93 percentage points, and that of the age group of 65 and over was up by 1.91 percentage points. VI. Composition of Nationalities Of the population enumerated in the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servicemen of the mainland ofChina, 1225932641 persons or 91.51 percent were of Han nationality, and 113792211 persons or 8.49 percent were of various national minorities. Compared with the 2000 population census, the population of Han nationality increased by 66537177 persons, or 5.74 percent; while the population of various national minorities increased by 7362627 persons, or 6.92 percent. VII. Composition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Of the population enumerated in the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servicemen of the mainland of China, 119636790 persons had finished university education (referring to junior college and above); 187985979 persons had received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including secondary technical school education); 519656445 persons had received ju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358764003 persons had primary education (the persons with various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cluded graduates and students in schools). Compared with the 2000 population census, following changes had taken place in the number of people with various educational attainments of every 100,000 people: number of people with university education increased from 3611 to 8930; number of people with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increased from 11146 to 14032; number of people with ju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increased from 33961 to 38788; and number of people with primary education decreased from 35701 to 26779. Of the population enumerated in the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servicemen of the mainland ofChina, 54656573 persons were illiterate (i.e. people over 15 years of age who can not read). Compared with the 2000 population census, the size of illiterate population dropped by 30413094 persons, and the illiterate rate declined from 6.72 percent to 4.08 percent, or down by 2.64 percentage points. VIII.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Of the population enumerated in the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servicemen of the mainland ofChina, 665575306 persons were urban residents , accounting for 49.68 percent; and 674149546 persons were rural residents, accounting for 50.32 percent. Compared with the 2000 population census, the number of urban residents increased by 207137093 persons, and the number of rural residents dropped by 133237289 persons. The proportion of urban residents rose by 13.46 percentage points. IX. Migration of Population Of the population enumerated in the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servicemen of the mainland ofChina, 261386075 persons lived in places other than the towns (townships or streets) of their household registration where they had left for over 6 months. Of this total, 39959423 were persons with current residence different from the place of their household registration in the same city , and the remaining were 221426652 persons. Compared with the 2000 population census, population in this category increased by 116995327 persons, or up by 81.03 percent. X. Error of Enumeration After field enumeration, a total of 402 enumeration block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o conduct post-enumeration survey, resulting in a population undercount rate of 0.12 percent. Notes: 1. All figures in the Communiqué are preliminary results. 2. The population census covers all natural persons residing in the terri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citizens residing outside but not permanently settled down in locations beyond the terri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t the census reference time, excluding residents of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and foreigners temporarily staying in the terri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erritory here refers to the territory of the customs. 3. The population of the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servicemen on the mainland ofChinadoes not include residents ofHong Kong,MacaoandTaiwanand foreigners staying in the terri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Chinaat the time of the census. 4. Population of Hong Kong SAR refers to data at the end of 2010 provided by Hong Kong SAR government. 5. Population of Macao SAR refers to data at the end of 2010 provided by Macao SAR government. 6. Population ofTaiwanrefers to population at the end of 2010 released by relevant authorities ofTaiwan. 7. Population of family households refer to households consists of persons, bonded by family relations, staying under the same roof and sharing living arrangement. 8. Illiterate rate refers to the population over 15 years of age who can not read divided by the population of the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servicemen on the mainland ofChina. 9.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refer to population living in urban or rural areas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China, which are classified based on Regulation on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sued by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in 2008. 10. Persons with current residence different from the place of their household registration in the same city refer to persons in a city whose current residence is one town or street when their household registration is in another town or street of the same municipality or prefecture-level city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 1 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1 年 4 月 28 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 2010 年 11 月 1 日 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 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 1370536875 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 共 1339724852 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 为 7097600 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 为 552300 人。   台湾地区人口 为 23162123 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2000 年 11 月 1 日 零时的 1265825048 人相比,十年共增加 73899804 人,增长 5.84% ,年平均增长率为 0.57% 。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 401517330 户,家庭户人口为 1244608395 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 3.10 人,比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3.44 人减少 0.34 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 686852572 人,占 51.27% ;女性人口为 652872280 人,占 48.7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 ,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106.74 下降为 105.20 。   五、年龄构成   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0-14 岁人口为 222459737 人,占 16.60% ; 15-59 岁人口为 939616410 人,占 70.14% ; 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177648705 人,占 13.26% ,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118831709 人,占 8.87% 。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0-14 岁人口的比重下降 6.29 个百分点, 15-59 岁人口的比重上升 3.36 个百分点, 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2.93 个百分点, 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1.91 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 1225932641 人,占 91.51% ;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113792211 人,占 8.49% 。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 66537177 人,增长 5.74% ;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 7362627 人,增长 6.92% 。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119636790 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187985979 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519656445 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358764003 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 10 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 3611 人上升为 8930 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 11146 人上升为 14032 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 33961 人上升为 38788 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 35701 人下降为 26779 人。   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 15 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 54656573 人,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 30413094 人,文盲率 由 6.72% 下降为 4.08% ,下降 2.64 个百分点。   八、城乡人口   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 为 665575306 人,占 49.68%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674149546 人,占 50.32% 。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 207137093 人,乡村人口减少 133237289 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13.46 个百分点。   九、人口的流动   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 261386075 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 为 39959423 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 221426652 人。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 116995327 人,增长 81.03% 。   十、登记误差   普查登记结束后,全国统一随机抽取 402 个普查小区进行了事后质量抽样调查。抽查结果显示,人口漏登率为 0.12% 。    注释:    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境内”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内,“境外”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外。    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数据不包括居住在境内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 2010 年底的数据。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 2010 年底的数据。    台湾地区的人口数为台湾地区有关主管部门公布的 2010 年底的户籍登记人口数据。    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文盲率是指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15 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重。    城乡人口是指居住在我国境内城镇、乡村地域上的人口,城镇、乡村是按 2008 年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划分的。    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是指一个直辖市或地级市所辖的区内和区与区之间,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乡镇街道的人口。
2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种族分布图
热度 1 jiangxun 2011-3-9 10:31
作者:蒋迅 《纽约时报》根据美国人口普查搞了一个 美国种族分布图 。这个图是动态的,可以局部到每一个城市。从下面第一张截图可以看出,亚裔集中在东西海岸、德克萨斯州。第二张截图说明旧金山湾区的亚裔人口最多。 Source: nytimes.com 点击看大图 Source: nytimes.com 点击看大图 看一下白人、黑人和西裔的分布也很有意思。白人遍布全美但在南加州较少。取而代之的是西裔。黑人还是留在了南部。移民以两岸居多,西部比东部更多。 根据刚出来的2010年的人口普查的结果,加州的白人仍然是多数 (40.1%),但拉丁裔有超过白人的趋势 (37.6%)。亚裔是12.8%,黑人是5.8%。在有些城市,比如 库比蒂诺 ( Cupertino ),亚裔人口已经是多数。不过,亚裔人口的增长速度也有所减慢。 链接: 70亿人口的世界
个人分类: 杂谈|28724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口普查—箭在弦上-CT已做-手术何如
moxj 2010-11-4 10:58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如火如荼( cha )的展开了,对一个身体已经严重不适的人做这个常规但全面的检查有多大意义?已经可以和对病人做全身 CT 扫描相媲美了。有了这个基础下一步该怎么做呢,很多国人喜欢喝点调理的中药延缓生命等死,也有要做手术的,风险评估能获得通过吗? 家属争论不休,医生插不上嘴
个人分类: 观察思考|32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下人口普查阅读的一点资料
jzt 2010-9-7 09:01
美国: 人口普查最早可以追溯到圣经时代,1576年的北美(小插曲,此次普查排除10万印第安人,黑奴5人算3人)。自1790年以来,美国每十年收集一次人口普查信息(每次人口普查均在尾数为0的年份进行),这来源于美国宪法的强制规定,同时也需要通过人口普查来确定每个地区在美国众议院中的席位。美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标是提供符合参军条件的男性的信息。 在1960年之前,大部分美国人口普查都是以入户访问的形式完成的。在1960年普查官员决定通过邮寄方式派发调查表。 小插曲:据说美国普查表格中没有“黑白混血”的选项,奥巴马选了“黑人或大洲裔美国人”(其父的黑人、母亲是白人)。 日本 第一次人口普查(日本称为“国势调查“)始于1920年,法律规定以后每五年进行一次。 日印等国普查以工作人员上门为主,美加以填表回寄为主,工作人员上门补缺。 新加坡:1987年4月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时为英属海峡殖民地),在1931年以前,每隔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二战时推迟至1947年和1957年。1970年独立后的第一次人口普查。 1990年及以前,采用上门咨询并填写表格的传统调查方式(目前我们亦按此方式)。 2000年进行了第一次基于行政记录(即各个部门登记在案的资料)的人口普查,普查项目共54个。其余则抽查20%(约20万家庭)并推断间接得到。 瑞典 自1960年起,每隔5年进行一次普查。2000年起,普查方法由传统改为完全基于行政记录。 尼日利亚 由于历史上爆发过种族、宗教冲突,在问卷中删除了“宗教信仰”等项。美国用“祖籍”、母语等选项委婉代替。 据介绍,中国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自1949年以来,中国政府已经进行了五次全国性人口普查,分别是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和2000年,目前正在进行的是第6次人口普查。 难点:人户分离情况严重 小问题:超生是否准予登记?若是,是否作为处罚的依据?在方法上是如何促进数据客观性的?
个人分类: C 社会科学总论|368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口普查”如此严肃词在关键时期竟被己方利用??
wya 2010-9-1 09:47
http://news.163.com/10/0901/02/6FF9HNLN00011229.html 陕西渭南警方进京抓作家 称其出书涉非法经营文中称: 8月19日下午5时许,有人敲门, 自称是人口普查的, 开门后她发现有7个穿便衣的人,确定租住者是谢朝平后,他们冲上去擒住谢朝平,并戴上手铐。李琼说,他们还念叨找的就是谢朝平。 此后,对方出示了警察证,四人是陕西渭南的,还有三个陪同的北京警察。 可见,人口普查部门要尽快加强宣传,特别是对着装、证件样式等标识要明示,告诉居民提高警惕和识别方法。这次是警察,如果下次是歹徒可就麻烦了。此外,人口普查作为行政用语的使用也要规范、严肃,不要随便打它的旗号,以免引起普遍抵制,认真体会小时候妈妈讲的狼来了的故事,否则失去信任工作就更被动。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5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人口普查和房屋空置率合并调查
gaolibo 2010-8-25 22:07
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普查已经开始了,每个小区都在普查期内安排专人挨家挨户对每个人进行登记普查。所填的表格涉及的非常详细,包括调查者现住房与户主之间的关系,还咨询对门,楼上,楼下是否有常住人口等等。让我突然想到了,既然是调查,并且也很详细,那么相关其他部门为什么一直在抱怨统计房屋空置率难呢?其实各部门互相通气,或者相互配备专业人员统计,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至于要使每个调查结果真实有效,相关统计部门要动动脑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些人总是太聪明。
个人分类: 呼吁社会|4091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口普查”与“户口整顿”:搭车收费不可为,前后矛盾要避免
wya 2010-8-19 18:15
近期以来,满眼都是 搞好人口普查从户口整顿开始 的绿色横幅,一是感觉我国宣传力量的伟大,不知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来打造这个强大效果;二是感谢政府将传统的红幅标语换成了绿色,养眼多了;三是也感到些许的恐惧。因为 整顿 一词历来比较严肃,往往和 打击 、 治理 等词汇连用,容易让人联想处罚、罚款等不好的层面,这与人口普查所倡导的人人参与原则和需要群众积极协助的和谐氛围有些不符,建议有关部门是否可以换一个比较和缓一点的说法。 此外,有一些个人观点共同探讨: 1 、调查人群范围重复,程序合法性有待确认 从人口统计资料的收集角度讲,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全面调查分为户籍管理登记和人口普查。非全面调查又分为抽样调查、重点调查、专题调查、访谈调查等。可见在统计概念上,二者调查范围是一致的,特别是这次人口整顿,不仅包括了户籍人口,而且包括外来流动人口和外国人等,与人口普查调查的人群基本一致, 规模上相当于进行了两次人口普查 。 此外,户口整顿需要核查居民证件,登记工作单位等更为隐私的数据,其工作量和保密要求并不比人口普查低。 不知这次入户调查是否有正式民警全程跟随并保存数据资料? 如果没有,那么这种本应由执法部门履行的公务换由人口普查员进行,不是是否有违背行政许可法之嫌? 2 、户口整顿目的不清,概念混淆 公告称:户口整顿和摸底的目的是摸清人口普查对象底数,纠正户口登记项目差错,解决户口登记中存在的问题,为普查登记、人口管理提供基础信息。 人口普查本来就是要摸清人口底数,难道还需要在它之前先摸一遍? 有报道称:进行户口整顿是用来合理划分普查小区的,由于户口登记不准,本来 5000 人的小区突然住了 10000 人,造成普查员工作量大,任务难以完成。不知还有哪个国家用过这样的办法来调整普查小区?试问,要是户口整顿中也出现这种情况,普查员就能按时完成工作了?当然也许是因为 30 天比 10 天多三倍,时间宽限了吧。 户籍登记不准的根本原因在于与群众生活和福利距离较远,除非行政部门要求,没有人愿意主动更新数据或出示这些证件。此外,各种各样的附加利益和政策也导致了户籍登记的失实。虽然这次更新一次,根源不除,数据很快就又变化了。 有报道称仅最近三年,北京警方至少推行了三次全市规模的 社区民警入户大走访 行动,片警挨门挨户查防流动人口。 ,这次整顿不过成了第四次而已。与美国人口普查相比,我国人口普查项目中多了姓名一项。如果结合户口整顿的数据,则完全可以定位到每个人的基本情况。 纠正户口登记项目差错,解决户口登记中存在的问题是户口登记日常业务工作,应该在派出所里进行,根本与人口普查无关。户籍管理是人口登记制度,人口普查是统计制度,执行机构、要求和目的不同,二者不可混淆。 3 、入户登记应有规矩。 住宅是公民的私有住所,不应该是任何政府部门或个人以任何管理名义任何时间想进就进的。 目前,有入户登记需求的部门已不止公安一家。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也在搞全员人口个案数据库建设( http://www1.www.gov.cn/gzdt//2010-07/19/content_1658192.htm ),登记项目种类繁多,不仅包括抽取姓名、性别、现居住地代码、户籍地代码、公民身份号码、出生日期、户口性质,还有妊娠史、家庭子女情况、避孕史、生殖健康情况等信息,不知这些数据的采集、更新是否也会采用入户的形式?( 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10-04/30/content_19665657.htm )其他如卫生部门的健康档案( http://zhengwu.beijing.gov.cn/zwzt/jmjkda/wtydc/t933697.htm )等待众多的入户登记行为是否会令群众不厌其烦呢? 对于人口普查工作中的公民权利也应该予以明确。 比如公民要求在家门外进行是否可以?那么普查员就应携带桌凳,晚上多备照明用具,如遇平房和阴雨天还要配备遮阳避雨用具!另外,如遇公民工作、就餐或者身体不适是否可以多次改期呢?种种涉及个人权利和便利的要求是否都考虑到?而不是一味以部门和政府名义,仅含糊要求公民尽义务配合每个公民有义务支持和配合户口整顿和摸底工作,如实向普查人员提供家庭及个人的有关情况。 义务和权利应该对等,对国家而言,则应该更多考虑公民权利,彻底从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政府。 4 、公告、法规相互矛盾 《关于在人口普查正式登记前开展户口整顿和摸底工作的公告》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有关规定,各级人口普查机构和工作人员对公民提供的家庭及个人信息予以保密,绝不对外提供、泄露,并且不能据此对公民进行行政处罚。 而前面有暂住人口未申报暂住登记、申领《暂住证》的,应到暂住地派出所申报暂住登记、申领《暂住证》; ...... 。根据《北京市外地来京人员户籍管理规定》,外地来京人员到达本市后,必须在 3 日内按下列规定申报暂住登记。其中,年满 16 周岁,在本市暂住时间拟超过 1 个月的或者拟在本市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的外地来京人员,应当在办理暂住登记的同时申领《暂住证》。 ...... ,如果 逾期不办理《暂住证》或者暂住期满未按规定办理延期手续的,责令补办,并处以 50 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限期离京。 ...... 单位或者个人容留无《暂住证》的外地来京务工经商人员居住的,责令改正,并按每留住 1 人处以 100 元以下的罚款; ...... ( http://ldjy.beijing.cn/bjzzz/ ) 不知这次整顿出的外来人口是否需要接受这些处罚?如可以不用接受处罚,是否已有正式公布的法规给予这些人大赦?否则政府就难逃有法不依之嫌! 此外,办理暂住证的手续也不简便,需要:居民身份证或者原籍乡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公安机关出具的身份证明;房东的户口簿或身份证(复印件即可),证件地址与暂住人口实际居住地址不一致的,房东应注明办证人实际居住的详细地址;本人近期一寸正面免冠照片 3 张;工本费 5 元;随身携带;一年有效,过期重办。除此之外,还要检查出租房屋的单位和个人办理《房屋租赁安全合格证》情况、对房客的登记情况以及同所在地派出所签订《治安责任保证书》等情况。试问,在房东可能面临检查和处罚的前提下,有多少愿意配合租房者办理这些手续? 在 10 城市全面废止暂住证,北京 2010 年起逐步实行( 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2010-01/07/content_12768390.htm )的背景下,这里强调办理暂住证是否在释放背道而行的不同信号? 为了方便管理,给外来的中国公民附加如此繁杂的手续,到底带来了多少管理便利和社会福利?政府非常有必要公开其中的成本效益分析结果! 法制社会需要的是健全的制度,不是临时的规定或个别人的指令。在公务员福利如此之好和行政成本如此之高的前提下,还有什么理由不把一件份内工作考虑周全呢? 5 、超生在人口普查年份已无优势可言,群众大可随时想生就生 根据《关于做好人口普查登记防止漏报瞒报的通知》,对在人口普查登记过程中如实申报的政策外生育的人员,可按本省(区、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的 较低标准 征收社会抚养费 。如果您在本地有较好人脉关系,已经不必为了免交社会抚养费而等普查年份再上户口,关系好的话平时就可以拿到较低标准缴费入户。人口普查对超生优惠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 6 、处罚措施不明确,效力不清 我国规定人口普查对象拒绝提供人口普查所需的资料,或者提供不真实、不完整的人口普查资料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予以批评教育。好像是老师批评学生一样,有多少威慑力不太好说。 美国明确规定任何年满 18 周岁的美国公民,当其接受美国商务部或其下属机构工作人员的提问时,如果拒绝回答或有意疏忽在其所知范围之内的、在任何时间提交给他的有关人口普查或任何调查的任何问题,包括关于其本人、家庭或亲属的问题或者关于其本人或家庭成员所拥有的农场的问题,他将被处以 100 美元以下的罚款。 7 、人口基础数据的使用需要规范 人口个案数据作为最基础的社会经济数据,作用的确极为重要。政府管理、科学研究和商务活动均需要精细、准确的人口参数。 因此,人口个案数据库也成为各个部门争相抢夺的目标。 有了完整、准确、适时的人口数据库,就会带来部门影响力和课题、项目经费。目前,大型的人口个案库包括公安部的公民身份证信息库(查询收费)、人口计生委的全员人口个案库、民政的婚姻库、卫生的医疗库等,以及大型抽样调查形成的数据资料库。众多部门分别掌握了部分人口登记信息,但共享程度普遍不高。 某些人士通过种种途径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得出对自己仕途有价值的结论,而绝大多数普通研究者可能无法企及,造成隐性的数据不公平和研究阻力。 在科技和管理方式日益现代化的今天, 有一些更高效、低价的数据采集方式应该被研究和使用,而不仅仅钟情于搞大运动、大项目、大投入来进行人口数据收集、更新。 如果能在国家层面通过制度改革,充分交流和共享信息,应该可以掌握全国 90% 以上人口的及时信息。 当然这样做的前提首先是要放弃一些部门利益。其实,对于我们这个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根本就不应该存在所谓的部门利益!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538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6: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