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实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诺贝尔医学奖选题] “生物活体成像”与“穴位、经络”的实证
zlyang 2019-6-24 17:42
“生物活体成像”与“穴位、经络”的实证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启发了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于是有了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5,the other half to Tu Youyou for he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a novel therapy against Malaria.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2015/summary/ 下一个中国人的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可能是什么呢? “穴位、经络”的现代实证。 经络、穴位,对于有中医临床经验的人而言,存在性是显然的。 例如,身体内部有重病时,可在相应的穴位出现异常反应,甚至出现可以用手指触摸到的硬块。当身体内部的疾病消失后,这些穴位里的硬块也会消失。 既然在健康情况下,用现代科技手段实证经络、穴位的努力,没有得到现代科学的充分肯定,于是,转而对病态下的经络、穴位进行实证观察,即穴位等异常与实体内部疾病相关性的仪器测量,就应该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例如,观察疾病引发的穴位里的硬块,需要空间分辨率小于0.05 mm、成像深度超过 3 mm 的“生物活体成像”设备。最好能达到空间分辨率小于0.01 mm、成像深度超过 8 mm。 如《生物全息学》,实际上是“分形 Fractal (自相似 self-similarity)”的一种直观表示。生命具有的这种自相似,是数学上“实无穷 actual infinity”的例子。 一旦高分辨率的成像成功,则可以直接证明: (1)生命,不是“还原论”能够完全研究的,必须进行“整体功能关系”的研究。 (2)数学抽象,对于人类的理性发展、以及身边生命的理解,具有双重的深刻价值! 相关链接: Abstraction of actual infinity. N.M. Nagornyi (originator), Encyclopedia of Mathematics. https://www.encyclopediaofmath.org/index.php/Abstraction_of_actual_infinity Fractals. Encyclopedia of Mathematics. https://www.encyclopediaofmath.org/index.php/Fractals Typically, a fractal is self-similar in a deterministic or a stochastic way. 搜狐,2018-01-10,无穷概念的重新统一 http://www.sohu.com/a/215686097_464088 三种无穷观:1)潜无穷观,2)统一实无穷观,3)层次实无穷观。 如果一个集合能和它的真子集等势,则叫无穷集。 新浪,2005-11-28,邹承鲁回应张颖清事件 争论背后的学术鸿沟 http://tech.sina.com.cn/d/2005-11-28/0839776402.shtml 2019-06-24,俺发表的中医期刊论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86633.html 2015-07-20,科学网博主: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学术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06718.html 2015-11-27,活体超声显微成像技术:阿是穴、病灶在对应穴位形成的淤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39118.html 刘进平,2018-7-27,提高了核磁共振成像(MRI)在细胞水平上的分辨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731-1126234.html 美国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的Mark and Mary Stevens Neuroimaging and Informatics Institut领导的一项突破性研究表明,有可能使用高分辨率MR成像和一种新的细胞标记技术来可视化少于100个细胞。 这些结果最终将允许临床医生评估用于治疗各种癌症的基于细胞的疗法的有效性。”这种新方法的应用非常广泛,“该研究所神经病学教授Danny JJ Wang说。他补充说,“它可以用来监测免疫和干细胞治疗。”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测试了一种新的标记细胞的方法,他们正确地预测这将使细胞更容易在MRI扫描仪中显现出来。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代表性个人学术观点|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感悟:实证为王
热度 6 qsqhopeiggcas 2018-3-15 15:13
霍金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张双南研究员【1】说,霍金本人也曾被问到过这个问题,他这样回答记者:“因为我的黑洞蒸发(即‘霍金辐射’理论——记者注)还没有被观测或者被实验证实。” 是啊,没被证实的看法或认识只能视为假说,被反复证实的才能称之为科学理论或认知。如果得到了证实,且意义很大,说不定有一天会接到来自瑞典的电话。 牛顿认为【2】,尽管从试验和观察出发的归纳论证并不能证明一般性的结论,但它依然是事物的本性所容许的论证方法。他一贯强调,通过综合演绎出的推断需要用 试验 确认,并强调演绎出的推断要超出原来归纳证据的价值。 杰文斯认为【2】,证明一个假说,人们必须做两件事情:一是必须证明它与其他一些得到充分确证的定律没有矛盾;二是必须证明它的一些推断与所 观察 到的相一致。 嗯,科学大家们早就知道了实证为王的道理。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人们往往从现象描述出发,通过某种逻辑推理提出一个假说或观点,但这种推理有时并不靠谱,因为从不同的假设条件或已有的认知出发,即使推理过程严谨,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结论对不对呢?这必须通过试验、观测、测试结果的可重复检验,证明正确的为相对真理,错误的为谬误,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的通常为非科学或伪科学。 检验某种认知或假说正确性的一个简单途径,是根据其理论模型预测未来事物的变化,这个是硬杠杠,是骡子是马必须要牵出来溜溜。例如,爱因斯坦创立的广义相对论认为, 光线 在通过强引力场附近时会发生 弯曲且可预测其弯曲( 偏折 )角度,以后的观测证实了其预测结果,才得到广泛承认。 任何假说在未被证实(一般需要较长时间)前,不会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可,这是即使正确的认识从诞生到承认都需要长期过程的主要原因,也是“先发表后评价”的实际涵义所在。 在网上,经常看到有人推翻了相对论的文章,太好玩了。迄今为止,根据相对论的预言或预测都与观测结果相符,而某些人提出的某些观点可能从逻辑上看确实“有道理”,但并未得到实证,为何还认为老爱错了呢?我看错误的应该是自己,可能与未真正搞懂相对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关。提出任何与众不同的新颖观点很好,因为科学需要质疑与批判精神,但在批判别人的观点之前,应先照照“镜子”,先看看自己的认识是否靠谱?能得到实证的支持吗?有普适性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不要白白浪费时间以卵击石啦。 参考 【1】生命有时 科学不灭, 中国科学家追思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3/405688.shtm 【2】经济学中实证研究、经验研究的联系与不同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YZsgV9i4I7.html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9082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未来简史(40)
罗非 2017-10-24 09:34
踏上绿野仙踪的黄砖路 正如所有其他权威来源, “ 感受 ” 也有其缺点。人文主义假设每个人都有一个真正的内在自我,但是当我们去叩门的时候,却常常没有响应,或是众声喧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文主义又宣称有一个新的权威来源,同时还提出配套的新方法,告知大家如何使用这种权威获得真正的知识。 在中世纪的欧洲,获得知识的主要公式是:知识 = 经文 × 逻辑。 如果想知道某个重要问题的答案,他们会阅读相关经文,并用逻辑来理解经文的确切含义。举例来说,学者如果想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就会快速扫过《圣经》里的内容,寻找相关参考记述。有人就会指出,《约伯记》 38 : 13 提到,上帝 “ 叫这光普照地的四极,将恶人从其中驱逐出来 ” 。于是学者就会用逻辑推断,因为这个世界有 “ 四极 ” ,一定就是个平坦的正方形。但另一位贤者不接受这种诠释,要大家看看《以赛亚书》 40 : 22 ,里面提到 “ 神坐在地球大圈之上 ” 。岂不就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在实践中,这代表着追求知识的学者会花费多年时间泡在学校和图书馆里,读着越来越多的经文文本,不断锻炼自己的逻辑,让自己能够正确了解文本的意义。 科学革命的知识公式则非常不同:知识 = 实证数据 × 数学。如果想知道某个重要问题的答案,我们要做的就是收集相关的实证数据,再用数学工具加以分析。举例来说,要测量地球真正的形状,可以先从在世界各地观察太阳、月亮和行星开始。等到累积了足够的观测值,只要运用三角学,不仅能够推断地球的形状,就连整个太阳系的结构也能推知。在实践中,这代表着追求知识的科学家花费多年时间泡在观测站、实验室和研究考察里,收集越来越多的实证资料,不断锻炼自己的数学工具,让自己能够正确解读数据的意义。 这个知识的科学公式让我们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等学科取得惊人突破,但它有一个重大缺点:无法处理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中世纪学者可以完全肯定谋杀和偷窃是错的,也知道人类生活的目的就是要遵循上帝的指示,因为经文里就是这么说的。但科学家无法做出这样的道德判断。不管有多少数据、数学功力多强,都不可能证明谋杀是错的。然而,人类社会如果缺了这种价值判断,就无法维系。 要克服这个困难,方法之一是在新的科学公式之外,继续应用旧的中世纪公式。如果碰上实际问题,比如确定地球的形状、搭桥或治病,就收集实证资料,做数学分析。如果碰上伦理问题,比如能不能允许离婚、堕胎和同性恋,就转向经文求助。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到 21 世纪的伊朗,许多现代社会都采用这种解决方案。 但人文主义还提供了另一种选择。等到人类对自己有了足够的信心之后,一个获取伦理知识的新公式出现了:知识 = 体验 × 敏感性。如果想知道任何道德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连接到自己内心的体验,并以最大的敏感性来观察它们。在实践中,这代表着追求知识的方法要靠多年的体验累积,并锻炼敏感性,好让我们正确理解这些体验。 体验究竟是什么?体验并不是实证数据,也不是由原子、电磁波、蛋白质或数字组成。体验是一种主观现象,有三个主要成分:知觉、情绪及想法。在任何时刻,我的体验都包括了我的一切感知(热、愉悦、紧张等),我感觉到的情绪(爱、恐惧、愤怒等),以及一切出现在我脑海中的想法。 敏感性又是什么?敏感性包括两方面:第一,注意到自己的知觉、情绪和想法;第二,允许这些知觉、情绪和想法影响自己。当然,并不是略有风吹草动就反应激烈,重点是要对新的体验持开放态度,允许新的体验改变自己的观点、行为甚至个性。 体验和敏感性会形成一个彼此加强的无限循环。没有敏感性,就无法体验任何事物;没有体验各种事物,就无法培养敏感性。敏感性并不是能够靠读书或听演讲来培养的抽象能力,而是一个实践技巧,必须在实践中慢慢成熟。 让我们以喝茶为例。最早,我是在早上读报的时候,喝加了许多糖、质量最普通的那种茶。那时喝茶只是个借口,主要是想享受糖分带来的快感。直到某天,我才发现自己看了报纸、摄取了糖分,但几乎不算真的喝了茶。于是,我把糖量减少,把报纸放在一边,闭上眼睛,专心喝茶。我开始感受到茶独特的香气和风味。很快,我开始想试试不同的茶,有红茶、绿茶,比较着各种茶高雅的口感、微妙的香味。不过短短几个月,我就无法再满足于超市品牌,而是到高档的哈罗德百货买茶。我又开始特别喜欢一种 “ 熊猫茶 ” ,产自四川雅安山区,是一种以大熊猫粪便为肥料种植的茶叶。就是这样,我一杯一杯地喝着茶,磨炼着对茶的敏感性,学会了品茶。如果在我喝茶的早期,就拿了明代的瓷杯来品味熊猫茶,可能并不会感觉与用纸杯泡茶包有太大差距。没有必要的敏感性,就无法体验到某些事物;没有长期的体验,就无法培养敏感性。 关于茶的这一套,也可以应用到所有其他美学和伦理知识中。我们并不是一出生就带着良知。在人生旅程上,害人者人恒害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件事,道德的敏感性就会变得敏锐,这些体验就能提供有价值的道德知识,告诉我们什么是善的、什么是对的,以及自己是怎样的人。 因此,人文主义认为生命就是一种内在的渐进变化过程,靠着经验,让人从无知走向启蒙。人文主义生活的最高目标,就是通过各式智力、情绪及身体体验,充分发展人的知识。 19 世纪初,建构现代教育系统的重要人物威廉 · 冯 · 洪堡( Wilhelm von Humboldt )曾说,存在的目的就是 “ 在生命最广泛的体验中,提炼出智慧 ” 。他还写道: “ 生命只有一座要征服的高峰 —— 设法体验一切身为人的感觉。 ”4 这正可作为人文主义的座右铭。 * 根据中国哲学,世界是由阴阳这两种相对但又相依的力量维系的。实际的物理世界可能并不这么认为,但对于由科学和人文主义的契约创造的现代世界来说,却的确如此。每股科学的阳,都包含着一股人文主义的阴,反之亦然。阳给了我们力量,而阴则提供了意义和道德判断。现代性的阳和阴,就是理性和情绪、实验室和博物馆、生产线和超市。人们常常只看到阳的一面,认为现代世界就是枯燥的科学、逻辑和实用主义,像是实验室或工厂。然而,现代世界其实同时也是个奢华的超市。人类史上,从没有任何文化如此重视人类的感受、欲望和体验。人文主义将生命看作一连串的体验,于是这个神话便为从旅游到艺术等许多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旅行社和餐厅真正卖的不是机票,也不是什么高档晚餐,而是新奇的体验。 同样,现代之前的叙事多半强调外部事件和行动,但到了现代的小说、电影和诗,常常强调的就是感受与感觉。希腊、罗马史诗或中世纪的骑士文学,记录的都是英勇的行为,而不是种种感受。这一章讲的可能是某个勇敢的骑士如何挑战可怕的食人魔,最后杀了食人魔。另一章又讲了骑士如何从喷火恶龙手中救出美丽的公主,最后杀了那条龙。再一章讲的是邪恶的巫师抓走了公主,但骑士追了上去,最后杀了巫师。毫无疑问,这里的英雄一定是个骑士,而不会是木匠或农民,因为农民不会有英雄的行为。 重点是,这里的英雄也不会有什么内心的重大变化过程。不论是阿喀琉斯、亚瑟王、罗兰还是兰斯洛特,都早在踏上征途之前就已经是无畏的战士,拥有骑士的世界观。到了最后,他们仍然是无畏的战士,世界观也仍然维持不变。他们杀了这么多食人魔,救出这么多公主,人们肯定了他们的勇气和坚毅,他们却不见得真的学到了什么。 到了人文主义,重点放在感受和体验,而非各种行为,于是艺术也因此改变。在华兹华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狄更斯和左拉的笔下,讲的不是什么英勇的骑士或骑兵,而是刻画一般劳工和家庭主妇内心的感受。有些人认为,讲到现代关注内心生命而非外在行为,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正是巅峰之作。以洋洋洒洒的 26 万字,乔伊斯描述了两位都柏林人斯蒂芬 · 德迪勒斯( Stephen Dedalus )与利奥波德 · 布鲁姆( Leopold Bloom )的一天,他们在那一天里,所做的就是 …… 几乎什么都没做。 很少有人真能把《尤利西斯》完整读完,但这种焦点转移现在也同样成了多数大众文化的基础。在美国,电视节目《幸存者》( Survivor )常常获赞(或遭斥),掀起了真人秀的狂热。《幸存者》是史上第一部登上尼尔森收视排行榜首的真人秀节目, 2007 年的《时代》杂志也将它列入史上百大电视节目。 5 在每季节目中, 20 位参赛者穿着不能再小的泳装,身处某个热带小岛上。前方有各种挑战等着他们,而在每集最后,都会投票让其中一人离开。最后剩下的人,就能拿走 100 万美元。 如果有观众来自荷马时代的希腊、罗马帝国或中世纪欧洲,会发现这个概念十分熟悉且有吸引力。有 20 位挑战者走了进来,但最后只有一位英雄能走出去。 “ 太好了! ” 古希腊、古罗马的王公贵族,或中世纪骑士,就会一边这么想,一边坐下来看着。 “ 接下来一定是精彩万分的冒险举动、生死攸关的战斗场面,以及英雄与背叛的誓不两立。这些战士可能会在背后刺人一刀,或是把彼此的内脏都给掏出来! ” 他们可要失望了。这里的背后刺人一刀只是个比喻。节目每集大约一小时,而牙膏、洗发水和麦片的广告就占了 15 分钟。另外还有 5 分钟左右,是用来处理幼稚得不可思议的挑战,比如谁能把最多的椰子扔进篮筐,或者谁能在一分钟内吃下最多只虫子。其他时间,这些 “ 英雄 ” 只是不断谈着自己有什么感受。他说这、她说那,我觉得这样、我觉得那样。如果真有一个骑士坐下来看这个节目,大概会穷极无聊又极度不耐烦,最后抡起战斧把电视机劈了。 我们今日看来,可能会觉得中世纪的骑士都是毫无感性的野蛮人。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大概会被我们送去看心理医生,要他们好好探索一下自己的感受。而这正是《绿野仙踪》里面那个锡皮樵夫的遭遇。他和桃乐丝及她的朋友一起走着黄砖路,希望等他们到达奥兹国之后,大巫师能给他一颗心。同样,稻草人想要的是大脑,而狮子想要的是勇气。到了旅程的终点,他们发现大巫师只是个江湖术士,没有办法完成他们的愿望。但他们发现了更重要的事:他们希望拥有的一切,早已在自己心里了。要变得敏感、聪明、勇敢,从来就不需要什么巫师的魔法,只要继续沿着黄砖路走下去,敞开心胸迎接任何体验。 一模一样的教训,也发生在柯克舰长与皮卡德舰长乘着 “ 企业号 ” 在星系航行;哈克贝利 · 费恩和吉姆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逍遥骑士》( Easy Rider )的怀特和比利骑着哈雷摩托;其他无数公路电影中的无数其他角色,离开了在宾州(或是新南威尔士)的家乡,开着一辆旧的敞篷车(或是搭着巴士),感受到一次又一次改变生命的体验,敞开心扉,谈着他们的感受,最后到了旧金山(或是爱丽丝泉),成了一个更好、更聪明的人。
个人分类: 科普|1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捋捋“影响因子”的胡须
热度 4 qsqhopeiggcas 2017-6-17 12:58
本文只扯“科学”,不涉及工程技术。这一段时间,不少人对“影响因子”又上瘾啦,因为“影响因子”直接影响到不少人的“银子”,呵呵。咱也跟跟风,捋捋“影响因子”的胡须,让其在风中多飘扬一会儿。 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寻找描述某种自然对象演化的本质规律。因此,评价一项研究结果是否有重要价值,取决于:( 1 )客观性(正确性);( 2 )重要程度。 如何评价某项研究结果的正确性呢?按照公认的科学标准,需满足:( 1 ) 逻辑自洽性;( 2 )实证。对第一条,懂得科研范式的科学家伙应深谙此道,否则该去跳广场舞啦。对第二条,我看不少既得利益者,揣着明白装糊涂,想蒙混过关,拿“影响因子”当豆包,以替代“实证”这个硬通货,这都是“屁股决定脑袋”惹的祸啊。 任何研究结果,若通不过“实证”的检验,只能视为是一种可能的观点或假说,恐怕连成果也算不上。 即使 某项研究发表在影响因子很高的杂志上,可能说明其是某个“热点”问题,不能说明其正确与否。若没有“实证”或通不过“实证”,绝不能认为是科学的东东。 通常,某个观点被提出后,需要经历长期的检验过程,才能判断其“真伪”。例如,老爱的广义相对论从 初期 铺天盖地的质疑到广泛接受,正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华罗庚先生说的“早发表晚评价”也说的是这个理。 在我国,不少既得利益者,靠多发表高影响因子杂志论文快速起家,认为影响因子越高或引用率越大、成果价值越大,以“影响因子”取代“实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对这种错误思潮,该给予当头棒喝,否则永远叫不醒故意装睡的既得利益者。 【 图片来自网络,无商业目的,在此致谢 】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4973 次阅读|7 个评论
模型人更要注重实证研究
热度 2 csiro 2017-2-23 07:12
这周审阅了几位基金申请的初稿,另外评审了一篇稿子。基本上都是模型人modeller的。工作侧重于模拟,甚至完全是模拟。 我觉得我们模型人更应该注重实证,写基金不能停留在抄数据+模型计算的传统方法上。这是因为,很多实验人反感模型人,因为模型人的论文可能又快又好,又不要到田里去风餐露宿。所以我建议,写基金,结合实验既是必要的,也算是一个策略。 做论文,完全的计算并不是太妥当,能够用到数据去比较和丰富你的结果,就一定不要偷懒。因为模拟的不确定性实在太大,你计算出来自己都不太相信,你怎么能让大家相信。 所以模型人更要注重实证研究。 【思路又回到30多年前,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我想,模型结果算不算真理?】
个人分类: 交流篇|3043 次阅读|2 个评论
Zenas公理被外国人实证!(提出的沿革)
热度 9 zlyang 2015-1-3 19:35
Zenas公理被外国人实证!(提出的沿革) Zenas 公理 : Top Journals do not publish Top Resul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最顶级期刊发表的论文,一定不是最具创新性的。 是俺最迟于 2012-05-03 提出的。 多伦多大学社会学家 Kyle Siler 等,不久前在PNAS发表文章,予以初步实证。 Zenas 公理 提出的沿革 Zenas 公理 是俺浏览科技史时归纳出来的,已经发现很长时间了。一些前人的基础如下: (1) 列宁 (1922年12月至1923年2月?)最早提 出: 社会主义首先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实现突破”。 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使得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有可能突破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 2013-04-03,《 “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 1881年3月8日 )、列宁《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专题 辅导》 http://www.iccs.cn/contents/334/13890.html (2)1924年列宁逝世, 斯大林 继任,提出 苏联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 。 2012-02-12,《苏联解体原因探秘》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11-02/12/c_121068517.htm (3)1929年, 毛泽东 提 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 毛泽东提出的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三者结合起来,它为党在大革命失败后成功地把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建立 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2006-11-29,《红色记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提出》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1/29/content_5406489.htm (4)我国历史学界1980年代发 现的“ 中国定理 ”: 新制 度总是在旧制度“薄弱环节”首先建立。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新旧制度的三次交替都不是首先发生在旧制度最发达的国家,而是发生在旧制度相对不太发达的国家。这说明新制度首先产 生在旧制度“薄弱环节”的国家是一个必然规律。 刘昀献,2013-10-15,《百年困惑的破解——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首先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105/c40531-20094621.html (5)1948年, 普朗克定理 Planck Theorem 一个新的科学真理的胜利,不是通过说服其反对者让他们明白过来而实现的,而是由于其反对者最终死去,与此同时熟悉这个真理的新一代成长起来了。 2014-06-11,《炒冷饭:普朗克定理 Planck Theore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02432.html 在此基础上,很容易发现 Zenas 公理 。 感谢上述人员的基础性伟大发现! 俺不过是这些伟大发现的跟风者。 要不要在 科学网 或 纸质媒体 炒作一番? 俺 被 洋人“跟风”了! 尽管没有证据证明洋人一定知 道俺的 Zenas 公理 ,但科学一直是承认这种客观事实或发展次序的 ! 感谢您的建议!感谢您指正任何错误! 谁敢公开支持俺?中国人! Who dares to stand with me? Chinese! 相关链接: 2015-01-01, 新年喜讯: Zenas 公理被外国人实证!(要不要自我炒作一番?)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55579.html 2015-01-02, 没人看俺的博客? Zenas 公理被外国人初步实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55836.html 人大经济论坛,2013-12-28, Zenas 公理 http://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action=printabletid=2811402 2014-12, Kyle Silera, Kirby Leeb, Lisa Beroc.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tific gatekeeping. PNA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4/12/17/1418218112 Lisa Bero 来源:PNAS,2015-01-12,科学家分析同行评审有效性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511219413977135306.shtm Zenas 公理 2012-05-03( 张志东)科学网—Top Journals 是标准吗-1 - 张志东的博文.rar
3948 次阅读|30 个评论
何为科学?
热度 7 jiangming800403 2014-7-20 21:27
何为科学? 根据 王国强 ( 2014-7-20 20:40 )博主的论述 “科学,这个概念有不同的定义口径,最狭义的定义中,古代,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没有科学。最广义的定义中,则就是指知识体系,那么自古以来,各大文明就都有科学了。” 不管是名词概念还是形容词概念,科学大体可以定位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精致的理论模型只不过科学的外壳和表现形式,而不能等同于科学本身 我们谈论科学与民主问题时候,往往言必称希腊。当然随着航海与神庙建筑的发展,古代希腊的天文学、测量学、力学都有了长足发展,并涌现出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欧几里得等大科学家,最终形成了亚里士多德 - 托勒密的知识体系,但是希腊的航海与建筑,也是建立在腓尼基人和古代埃及人的基础上的。 亚里士多德 - 托勒密的知识体系也有很多主观猜想和臆断的成分,与现代实证科学相距甚远。亚里士多德 - 托勒密的知识体系的谬误是十六、十七世纪西方科技革命中主要阻碍因素。当然对。亚里士多德 - 托勒密的知识体系的扬弃也是西方科技革命的助产士,因此,也可以说没有古希腊也就不可能有现代科学。 实际上,中国天文学、数学、几何学的发展也很早。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也有《甘石星经》、《周髀算经》这样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这样的医学和本草书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正确认知,这些认知甚至一直沿用到今天。而至于《易经》则不仅仅是一种对规律的描述,而更近似于思辨了。虽然这些古代典籍里面都存在这样那样的谬误,但是亚里士多德 - 托勒密的知识体系也是真理和谬误并存。如果我们把科学的源头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古希腊(当然今有著名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多为假托,因为其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留下如此多的论著),那么我们也必须要承认《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的科学性。 古希腊的知识体系在历史上并未留下太深的痕迹,古希腊先后亡于马其顿与罗马。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也是一个充满眼泪的悲剧之城,来自亚洲的草原民族不断从多瑙河和博斯普鲁斯海峡方向威胁着君士坦丁堡。现代科学技术和希腊的爱琴文明真没有多少联系,现代科技和文明的发源地——西北欧的大西洋沿岸在希腊文明时期还是一片荒原。 而古代中国的弓弩、抛石机、攻城锤,乃至后来的火炮、火箭一直在不断发展,这里面当然要包括对数学、力学知识的正确认知。蒙古西征时,中原(汉地)的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也是蒙古军队强悍战斗力的重要来源。 把近现代中国科技与经济的落后归结为 2000 多年前的孔孟老庄显然是没有道理的。如果 16 世纪以来的欧洲人一直躺在亚里士多德 - 托勒密的知识体系上,真的不可能有三次科技与工业革命,而且欧洲不是接受了来自东方的十进制符号体系,而是一直采用那套繁杂的罗马式计数法,现代实证科学估计也真的无法诞生。 实际上,科学形成的两点认知逻辑和实证主义,古代中国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与古希腊还原论的认知逻辑不同,中国古代的认识逻辑更是一种系统集成论。中医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循环体系,也是一种逻辑架构和世界图景。而汗牛充栋的本草和农学典籍也都是实践(实证)结果的结晶。 虽然五行学说中有前科学甚至迷信的成分,但至少几千年来它可以正确的指导中医的医疗和养生,如果只接受从希腊到现代的西方知识体系 ,是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师的,在很多方面也多少如此。 实际上现代中医并排斥生理病理知识,只不过是某些激进论者因为现代生物学医学知识无法完全解释中医理论就认为中医不科学,甚至要取消中医,您以为谁的观点更科学。实际上中西医之争还是要看疗效,中医也承认在疾病的急性期西医治疗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只是某些西医中心论者根本不承认某些现代生理学无法解释的中医疗效,比如经络理论和针灸,尽管这些都是客观存在。 在 19 世纪以前东亚传统中华文明圈中的所有国家,都没有发展出科学思维,这是因为思维、历史文化的惰性。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以前,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尚没有取得压倒性的优势,东亚古国缺乏一种自我革新的动力,因为变革就意味着权力与利益的重新分配。 中医直到现在都还是属于前科学的知识形态,徐霞客游记很大程度上是文学而不是地质学、地理学专著。中国古典文明对认识客观世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始终没有突破宗教、迷信、技能等前科学形态,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认识论。中国古代哲学中仅墨学重视自然科学实践与辩证逻辑。 儒家诸子中只有荀子是比较重视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在《荀子》中,就有专门的《富国》、《强国》、《议兵》篇讲如何富国强兵的,又有专门的《解蔽》、《正名》篇讲认识论的,而《天论》篇是荀子的科学儒学,正是在这一篇中,荀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人类要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 墨学中绝,使我国的土壤里并没有产生出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每忆此,无不扼腕,没有经过科学哲学的启蒙, 500 年来中华文明开始走下坡路。 我们的精神家园应该有三 一是起自上古兴于春秋两年多年来延绵不绝的诸子百家思想。 诸子百家是我们优选的文化遗产。但应该抽象的继承、批判的继承。我们应该继承墨家的社会理念、道家的人生态度、法家的法制思想,更应该基础儒家的道德追求,也应该借鉴兵家、纵横家的谋略机智。 二是发轫于希腊罗马、繁荣于意大利、不列颠、法兰西,几百年来西学东渐的欧洲古典文化、科学与民主精神。 汉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是丰富多彩的,但可能正因为。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描述往往是定性的、模糊的、多变的,而缺乏科学认识论的定量、精确和严密的实证逻辑。因此,虽然战国百家争鸣中虽然从来不缺乏逻辑环环相扣的精彩对辩,但我国一直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逻辑学。逻辑学的缺失可能是制约我国文化从古典文明走向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因素。 三是当代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和 1840 年特别是 1898 、 1921 年以来无数志士仁人的革命传统。 但是 “ 打到孔家店 ” 清算了第一种精神, 20 世纪 50-70 年代的历次运动又把第二种精神冲得七零八落,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第三种精神也存在着危机。 当前的危机就是精神的危机、信仰的危机 但是儒学原教旨主义不是解决之道。中国传统文化关注于人类社会内部的关系与秩序。但是人与人矛盾背后还是人与物之间的矛盾 .............. 指导我们的应该还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只有基于此,只有经过吸收西方古典文明精髓,才能实现现代儒学的复兴。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535053.html
个人分类: 科研八卦|3410 次阅读|17 个评论
科学理论与技术方法
benlion 2014-5-24 22:49
20 世纪, 80 年代李约瑟到厦门讲演, 21 世纪钱学森之问等,恰好构成几十年跨度的探索与思考。 轴心时代文化研究: 1 )宗教 - 艺术、历史和神话, 2 )中古时期中国文化和技术, 3 )近现代欧洲科学和艺术等模式转换。 科学、技术与产业革命和社会转型,系统与合成生物学历史和方法、体系结构等。 查理曼欧洲、日韩的近现代化是中国明朝背景,而希腊(拜占庭)、波斯(阿拉伯)、印度和中国发生了文明形态的转变。 近现代欧洲,一是建立大学,二是政治、教育、商业分离,三是基督教的理性和伦理化,四是研究与产业转化,从欧洲到英美时期,大学的科学教育与研究、科学院和学会的期刊等转换到公司和企业运作模式。 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为 1 )理论生物学 – 数学、网络理论和计算生物学, 90 年代之后,为 2 )技术生物学 – 组学、纳米技术和化学生物学等, 1996 年 -99 年定义为 1 )与 2 )的结合。 1992 年之前,“系统生物学”仅 1968 年出现过,“合成生物学”在 2000 年重新提出仍然是化学合成生物分子的概念。 20 世纪, 40-50 年代谈家桢、钱学森等与 80-90 年代海归相隔约 30 年的学术思想交叉重叠,恰好形成国际上 60 年代系统科学与 90 年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相应。 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系统医学与生物工程、系统遗传学与生物技术和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 BSSE )等,构成推进和偶合的结构体系。 - (总结) -
个人分类: 日记|2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医经络穴位分布和传导到一个实验设计构想
热度 3 seawan 2013-2-22 07:28
中医经络穴位分布和传导到一个实验设计构想
关于经络的存在与否和物理实质的实验和争论很多。 有些实验使用红外成像方法。有些使用电位测量等。 昨天看到1999年的一个关于经络传感诱导的实验: 梁勋厂,粟载福,杨仲乐. 动态分维地形图对经络感传者诱发电位分析 .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 该实验将电极在头部放置,如下图: 也有人设计出全身电位的同步测量方法: 房兴业,俞尧荣,王卫红. 全身井穴电位同步检测系统的研制 .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5,(2). 想到,现在的技术应该可以做到覆盖全身的电极的全面电位测量,甚至使用外加电流测量输入信号在全身覆盖的电极网络中的传感分布。 这样可以得到非常多的数据;这些数据通过数据挖掘等方法,可以来研究各个穴位的聚类关系、关联关系、相关性分析等 (这个就可能和经络结构、重点穴位等中医经验有关了) 。 这个构想的关键部分在于: 使用数据挖掘的分析方法来处理采集自全身传感器的大量的数据。 有点像蜘蛛侠的图 : 其他相关的一些资料: 多通道 经络 电学 检测 系统的研制 乔月印 ; 邱少林 ; 王新宇 ; 杨文修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1998/01 经络 可视化研究中多通道 经络 检测 系统的设计 张碧仙 ; 陈新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1/05 经络 动态电阻 检测 取样电路的噪声分析 边永生 ; 王亚盛 ; 李惠军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07/02 人体 经络 动态电阻 检测 电路的设计 王亚盛 ; 许萍 传感器技术 2004/10 经络 轨迹的叩击、电阻、电流综合 检测 实验研究 翁泰来 ; 陆美芬 ; 卢献群 ; 陆文英 ; 周倩娜 针刺研究 1990/01 基于无线穴位探测仪的中医 经络 信息 检测 系统 朱颖 ; 奚日辉 中国医疗设备 2009/07 基于图形变换的人体 经络 可视化 李鹏锋 ; 陈新 计算机应用 2011/11
个人分类: ★创意★|2426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篇论文评语:别引用百度
热度 26 caojun 2011-5-26 02:06
今天评阅一篇硕士论文时写的意见与建议:“1)论文写作应态度严谨,引用数据与资料应查证,不要引用百度百科,应引用专业文献。” 原文是这样的(在论文的综述部分):“同一年,戴维斯也实现了王淦昌的建议,并最终证明中微子不是几个而是一个”。看得有点莫明其妙,一看还有参考文献,是一个百度百科的链接。查了戴维斯1952年的文章,发现字面上也不算错,但肯定是懂英语但没弄懂物理的人硬译的。较好的表述应该是:“同一年,戴维斯也实现了王淦昌的建议,测量结果与铍-7核发射一个中微子的假设相符”。作者并没有想表达“中微子不是几个”的意思。 即使百度百科的词条是完全正确的,也不应该在论文中引用。第一手数据的出处且不论,这是一个谁都可以改的地方,过两天说不定有人改了,引用就错了。 培养研究生,首先就要培养实证、不轻信的科学精神。但实际上很多研究生到毕业也没有养成这样的职业习惯,随手一抄,也不查证推敲,就当成真的了。 华东理工大学的某博士接受采访谈金融危机,称“卧槽泥马一词出自《战国策》,形容虚有其表,今天的卧槽者不应成为卧槽泥马”。博士真的好骗,居然上了这种网上恶搞的当,弄得灰头土脸。 前不久的日本核事故,重新唤起了对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回忆。权威新闻机构的报道: 1)3月15日,CCTV2财经:30人当场死亡。320多万人受核辐射影响。 2)3月18日,CCTV7套《军事纪实》:此次核事故的直接死亡人数为53人,另有数千人因受到辐射患上各种慢性病。 3) 4月5日, CCTV新闻:至少9万3千人死亡,27万人患癌证。 在这些报道中,都没有提数字的出处,大概记者写稿的时候,百度到一个数据就写进来了。数字对不对?管它呢。以后大家再引用,有了CCTV的金字招牌,更显得权威,只是不知道引哪个好。在一个普遍浮躁的社会里,眼球争夺是主战场,作为主体的个人还没有养成严谨认真的习惯,无价值的垃圾信息被不停地转发,图的就是一个热闹,没有人在乎真相。 网上有风险,引用须小心。
个人分类: 生活杂谈|12450 次阅读|39 个评论
本年度我们的几项人类动力学实证工作
热度 1 supermac 2010-12-30 13:39
年末了,把我们小组在2010年做的关于人类动力学的几项实证工作做个小结,很多想法只是尝试,还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樊超 , 郭进利 , 纪雅莉 , 等 . 基于图书借阅的人类行为标度律分析 . 图书情报工 作 , 2010, 54(15): 35-39. 我们研究了两所大学图书馆数据库中的真实借阅资料,从群体和个体两个层面分析一次借阅过程中图书的借阅时间和用户连续两次借阅或还回图书的时间间隔等借阅行为的基本统计特征。 实证结果表明,对于图书借阅时间,群体行为服从指数分布,而个体行为服从幂律分布。对于借还书的间隔时间,群体和个体行为都服从幂律分布,但幂指数有所不同,大致分布在 1 至 3 的范围内;而在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别,即前者的幂指数要大于后者。同时发现个体用户的幂指数与借阅量成正比关系。所有的统计量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偏离泊松分布的统计特征。本章的研究证实了人类行为中存在多重标度规律,在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可能表现为不同的特征,即一种均匀性和非均匀性的交织。 Wang Qing, Guo Jin-Li. Human dynamics scaling characteristics for aerial inbound logistics operation. Physica A , 2010, 389:2127-2133. 我们以某物流企业的进境物流运作流程为研究对象,详细统计了完成整个运输过程中各个流程以及进出境供应链的关键三方主体相关业务行为的间隔时间和等待时间的分布规律,发现它们都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单峰形态特征:左半部分具有较小波峰且含有极大值,右半部分具有明显的重尾特征并可用幂律函数近似拟合,幂指数在 1.2 到 2.6 之间。这样分段形式的分布兼有泊松和幂律的特征,说明人类的工作行为不能由单一的规律刻画。这是因为人们的工作效率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任务的到达率不超过人们的能力范围时,人们可以轻松自如的处理任务,长时间的等待时间几乎不存在;而一旦超负荷工作,则必然会有一部分任务被长时间搁置而得不到处理。 Gao Lei, Guo Jin-Li, Fan Chao, et al. Individual and Group Dynamics in Purchasing Activity. ArXiv: 1010.3815v2. 在目前的人类动力学研究中,大多数是关于基于群体或者个体的研究,涉及到团体层面的组织行为比较少,上面的文献 2 是关于企业物流运作的一项研究,随后我们对某 国际 500 强企业的采购订单的研究中又发现,若从个体角度考察该企业对一家供应商下发的订单,则间隔时间服从幂律分布;而从群体角度考察所有数千家供应商的全部订单时,间隔时间分布的密度函数表现为一种兼具指数和幂律特征的函数形式 。这说明人类行为的时间规律满足幂律特征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在个体层面可以忽略的微小偏差在群体层面得到叠加的时候,群体性行为必然会表现出偏离幂律的特征。 Zhang Li-Jiang, Guo Jin-Li, Wang Qing. Empirical analysis on human dynamics of hospital treatment. Physica A , unpublished. 我们分析了两家专科医院( A 和 B )患者就诊的时间间隔分布,在该分布中观察到了明显的峰值或拐点,拐点右侧均可由幂律很好的拟合,而左侧服从指数分布( A )或者单峰分布( B ),峰值对应间隔时间的最大概率值。另外我们还分析了就诊量的波动规律,挖掘就诊量与节假日、天象的关系。 Fan Chao, Guo Jin-Li Zha Yi-Long. Fractal Analysis on Human Behaviors Dynamics. ArXiv: 1012.4088v1. 沿用文献 1 的数据尝试从分形的角度探索人类行为中隐藏的规律。以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生的大量的重复性行为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形的原理和方法对图书借阅量构成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用重标极差法计算了时间序列的 Hurst 指数和非周期循环长度;然后根据可视算法,将时间序列转化为复杂网络,计算了网络的拓扑参数;最后用盒计数法对网络进行分形和自相似分析。 我们以月、天、小时为时间单位分别构造了时间序列,从两个角度证明了人类行为具有分形特征:一,使用重标极差法进行时间序列分析,计算了借阅量序列和间隔时间序列的 Hurst 指数和非周期循环长度,发现所有的序列都有 ,因此人类行为发生的次数是正相关的分形时间序列;二,借助可视算法将时间序列转化为复杂网络,通过分析网络的拓扑性质发现网络具有无标度特征、小世界效应和等级结构,因此原序列是分形的,并且数据点、特别是极大值点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由此认为,人类行为发生的次数不服从随机游走,而是有着内在的规律性,记忆效应使得行为发生的未来趋势在一定程度倾向于和过去相同。
个人分类: 成果交流|5309 次阅读|1 个评论
重要的科学发现经常是从试凑开始的
热度 5 武际可 2010-12-20 10:39
重要的科学发现经常是从试凑开始的 武际可 在当今学校的教科书上,总是将一些重要的科学定理或定律整理的有条不紊,使学生认识到它们是从严格的逻辑系统演绎出来的。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这套教科书上的思维方法,对于实际的科学研究和探索反而不理解。我就曾多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我讲到弹性力学的凑合解法时,学生一般很难接受,认为事情应当是从逻辑上自然推演出来,才是自然的容易理解的。 其实,从历史上来看,重要的科学发现经常是从试凑开始的。 17 世纪初,当开普勒根据弟谷的观测结果来计算火星的轨道时。由于事先他计算地球轨道,发现地球的轨道是一个偏心圆(地球的轨道实际上是椭圆,因为偏心率很小被误认为圆),所以也认为火星的轨道是偏心圆,至于火星轨道中太阳的位置究竟在什么地方,开普勒只好凭借猜想,给一个位置,然后来计算火星的轨道。当时没有计算器,也没有对数表。他就这样反复设定了 70 次,每一次都需要大量的冗繁的无味的计算,最后改变思路,改用椭圆轨道,太阳在一个焦点上来试算,才取得成功。这项计算他总共花费了四年的功夫,留下来上万页的计算手稿。最后在他的著作中,只总结为 15 页的结果。经过 70 多次的试凑,才使这项计算给出了现今说的开普勒三定律的第一和第二定律。它既突破了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直到哥白尼认定的天体运动是圆轨道和均匀速度运动的定式,又为牛顿力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海王星发现过程的曲折,也许更能够反映科学发现开始的试凑路径。 在 1821 年, Alexis Bouvard 出版了天王星的轨道表,随后的观测显示出与表中的位置有越来越大的偏差,使得 Bouvard 假设有一个摄动体存在。但是这颗新的行星在什么地方,要发现它,想来就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 英国的天文学家 约翰 柯西 亚当斯和法国的天文学家勒维耶对这颗新星的位置进行了试凑计算。为了按照力学原理反推这颗新星的位置,既要假定他的初始位置,又要猜想它的质量。最后经过累年的计算,从各种结果中选定比较合理的方案公诸于众。例如最初亚当斯把它的质量取为地球质量的 45 倍,勒维耶取为 32 倍,而实际上是 17 倍。尽管这些复杂的计算,只能够算是一种粗糙的猜测。但毕竟比漫无边际地在整个天空的搜索范围要缩小了许多。最后于 1846 年 9 月 23 日海王星被德国的天文学家珈勒发现了,观察到的位置与勒维耶预估的位置相差不到 1 。 在科学史上引领我们前进的,有许多定律曾经就是猜想。阿伏伽德罗定律曾经是猜想、原子说原来也是猜想。不久以前证明的庞卡莱猜想和费尔马猜想。进化论直到现今,有人还认为是一种科学的猜想,因为其中有许多环节还缺少实证。 就是在今天科学的发展来说,在科学中,还是充满了猜想。哥特巴赫猜想、黎曼猜想、四色猜想。引力波、黑洞、生命起源,宇宙起源等等。都是有各种猜想等待实证的领域。 可以说。一部科学史,就是不断从猜想到实证的历史,也可以说,就是一部试凑的历史。 学生们认为试凑不可接受,是因为在课堂上和教科书上过多地接受了已经整理得非常条理和无懈可击的知识。对于从杂乱无章的客观事物中归纳出规律去发现真理反而觉得无所适从。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地扭转学生已经习以为常的这种思维定势。我在给学生谈话中,总是说,试凑是更为常见的方法。举例说,在你做乘法时,你从已知的九九表,按照一定的规则,无论乘数和被乘数有多少位,都可以按照逻辑往下进行,得出答数,对于这种方法你很习惯。可是除法呢,还不是要试凑吗。所以在科学中不要拒绝试凑,而且要习惯试凑。 在科学中,我们有两种推理的方法,一种是演绎法,就是从已知的很少的定律 经过逻辑推演得到新的定律的方法。还有一种方法是归纳推理。就是从看似杂乱无章的事物中寻找规律的方法,从实验和观察的结果中总结规律的方法。这后一种方法在历史上形成较晚,我们一定要对两种方法都习惯。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16375 次阅读|23 个评论
农业经济可有大为 南农经院农经圣地
热度 1 estudy 2010-9-1 21:59
参加首届农经研究生夏令营有感 我有幸参加了2010年全国农业经济管理优秀研究生夏令营,在南京度过了愉快而有收获的一周。总结参营的体会,我有两点认识:农业经济是一个可有大为的研究领域;南京农大经管学院堪称中国农经学习和研究的一个圣地。 农业经济可有大为 为什么农业经济研究可有大为?钟甫宁教授的报告《农业经济学研究什么》从宏观层面总结了农经学科的特点;他的另一个报告《实证分析中常见的错误》又从微观层面指出了农经学子努力的方向;全国农经学者的科研实践及其丰硕成果则以行动证明了这一领域的科研价值。 农业经济管理是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方法研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及相关现象、行为主体的学问,是一门典型应用性学科。她的学科的生命力在于其研究对象的独特性,作为农经学科的舵手,钟教授深刻地总结了农业生产活动、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者等研究对象区别于其他相关经济活动、现象和经济行为主体的特点,这些特点丰富了经济学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扩展和突破了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为经济学研究提出许多新的问题。更现实的是,由于这些特点多数尚未完全融入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有些问题甚至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这为我们农经学子开拓创新、施展自己的学术才华提供了舞台,如能抓住一些有研究价值的特点取得突破则会给农经学科、甚至整个经济学贡献新的知识财富。 提高运用数学研究方法的能力和进一步深入开展规范的实证调研是我们在农经研究上取得新的成果的两条有效、可行的途径。从事大量的、艰苦的调查,特别是实地调查是农经研究的优良传统,这为我们对农业这一特殊的研究领域开展科学、有价值的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也是使我们的研究密切联系实际、紧贴政府政策的保证。数学方法的运用把我们的研究纳入到科学、规范的学术框架之中,既有助于我们得出科学的研究结论,又有利于我们融入主流经济学。从我现在目所能及的狭小范围来看,农经学子们对于计量经济学、经济数学等知识的关注处于不断升温的过程中,运用这些数学方法建立模型并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也在逐步强化,钟教授指出了实证分析中的常见错误,激发我们继续深入对数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这些问题的产生进一步验证了农经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也暴露了我们调研过程中有待深化的地方,因为许多错误产生的原因在于我们对研究对象缺乏透彻、明晰的认识。因此,调研和数理研究是实证分析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一个是获取数据的过程,一个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把两个方法都学好、用好将为我们在农经研究上做出高质量的成果提供方法论上保障。 作为年轻的农经学子,在传承和发扬调研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习和运用数学分析方法的各种条件,掌握过硬的数学方法将有助于我们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同时应该看到,在经济学的其他研究领域广泛存在滥用数学的现象,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经济学走向纯逻辑演绎而脱离现实太远,以致丧失对现实的解释力,把经济学带入某种死胡同中去。而农经研究由于具有密切联系实际的天性,计量方法的引进只会增强其科学性,不会削弱其现实解释力。 自1925年卜凯(John Lossing Buck)教授在金陵大学农学院创立农业经济学系至今,农经学科发展沿革近百年,业已建立起了完善的学科体系,其研究视阈涵盖包括农业生产活动及其产业(农业)、农业生产经营场所(农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民)等几大领域的方方面面,理论和方法发展也臻于成熟,为系统的学术研究打好了基础。当今农经学界方兴未艾、人才济济,理论探索、现实问题和政策研究成果丰厚,为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在理论研究和政府决策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学科赢得了一席之地。前辈先贤们孜孜求索的精神亦为我们年轻学子树立了良好榜样。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细化和扩展、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引进和发展,等等,加上尚存的诸多有待探索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都为我们在这一领域实现突破、取得新的成果提供了宝贵的机遇。 南农经院农经圣地 学术研究是一项对外部环境要求较高的精神财富生产活动,优良的学术环境是孕育崇高的科学精神和创造优秀的科研成果的暖床。圣地曾指代延安之于中国革命,这里把南农的经管学院说成中国农经研究的一个圣地亦不为过,根据有四。 其一,南农经院坚守实证分析和经济解释之道。学院秉承卜凯教授立足农情、实地调研的治学方法,又得钟甫宁教授等老一辈优秀学者力主实证研究、戒除浮躁,业已形成了解释现象、探索规律的科研理念和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 其二,南农经院人聚心齐、思想活跃。学院农经学科门类齐全、实力雄厚,钟甫宁教授德高望重、凝聚人心,诸多青年学者各具所长、笔耕不辍,形成了积极向上、自由活跃学术交流氛围。 其三,南农经院襟怀开放、与时俱进。学院力戒固步自封、抱残守缺,以豁达的心态创造各种校际、国际交流对话平台,同时注重人才的迎来送往,兼收并蓄,始终保持学术活力。 其四,南农经院桃李芬芳、影响甚广。人多是最大的财富,学院培养的各类人才占据诸多重要科研、决策领域,在农经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为育人、治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个人分类: 经济思维|528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方舟子文章《什么是科学精神?》:探索、怀疑、实证与理性
livingfossil 2010-5-17 10:44
转载方舟子文章《 什么是科学精神?》:探索、怀疑、实证与理性 关键词:科学 精神 ; 探索;怀疑;实证;理性 ; 文章引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006xa.html (2006-11-14 19:15:47) 什么是科学精神? 作者: 方舟子 科学普及时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更要普及科学精神,这已成了中国科普界的一项共识。甚至连伪科学的鼓吹者也跟着嚷嚷要发扬科学精神,把伪科学人士打扮成富有科学精神的斗士,哥白尼、伽利略再世,而批判伪科学者倒成了违背科学精神的暴君教主了。显然,伪科学斗士与反伪科学斗士所理解的科学精神并不完全相同。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多方面的。最容易获得赞同的一点,是探索精神。永远要对新鲜的事物敞开心灵,准备接受新的知识,容纳新的观念,探讨新的奥秘,追求新的结果。这是科学得以发展的基础。科学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事实上,许多动物都具有好奇心,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可以说是进化的产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也仅仅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每一个健康的儿童都是科学家。儿童热衷于探究新事物,问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也轻信荒唐的解释,接受无理的答案。他们所缺乏的,是科学精神的另一个方面:怀疑。怀疑意味着科学绝不相信权威,也绝不无条件地宽容。显然,愤世嫉俗似的怀疑一切是不智的,将因为心灵闭塞而失去了探索的能力。但是如果不具有怀疑精神,就失去了分辨是非的基础,所有的观念,不管是合理还是荒唐,都可以被全盘接收,科学将成为垃圾场。但是伪科学人士也可以争辩说,他们富有怀疑精神。的确,他们很有怀疑科学主流的勇气:“科学神创论”者怀疑进化论,研究“特异功能”者怀疑物理定律,诸如此类。而我们则怀疑他们的怀疑。这两样的怀疑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又如何避免心灵闭塞、怀疑一切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为科学精神增添新的内涵:实证和理性。 实证不只是要求有支持的证据。伪科学者往往声称他们有证据,也会在其论著中列举种种证据。但是那些全都是轶事、流言、类比、某位权威(往往是其他领域的权威或断章取义)的说法、捏造的事实、巧合等等,都不是能被科学界接受的证据。实证要求有确凿的证据: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用严密的方法,重复、独立得到的观察和实验结果。控制条件、重复性、独立性和概率统计,乃是实证的特征,更是伪科学的死敌。实证离不开理性,亦即用严密的逻辑对证据进行分析和推导,在各种可能的解释中选择最合理、最可能的一种。在缺乏证据时,也能够排除那些不合理、不可能的解释。休谟曾经提出一条判断原则,他称之为公理:“没有任何证言足以确定一个神迹,除非该证言属于这样的情形,其虚假比它力图确立的事实更为神奇。”这就是一条理性的原则。此外,象非常不平常的声称要有非常确凿的证据、从个案得不出普遍结论、相关的事件不等于有因果关系、无法证明不存在不等于必定存在、使用科学术语不等于科学理论、取证的责任在反主流的声称者一方、看上去无法解释的现象不等于不能解释等等,也都是理性的原则,是反伪科学的有力武器。每一个健康的人都能够掌握严密的逻辑思维,但是每一个健康的人也都必须经过恰当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才能掌握严密的逻辑思维。即使是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也未必时时刻刻都在坚持理性的原则。实证和理性精神是科学精神中最为重要、然而也是最难掌握的方面,应该成为发扬科学精神的重点。 探索、怀疑、实证、理性,是科学精神不可分割的四个方面。孤立地强调某一方面,都是在为伪科学大开方便之门,或者有阻碍科学发展的危险。正是在这四面旗帜之下,科学研究不断地观察、检验,抛弃错误的观念,增添新的知识,从而持续地进步。在人类形形色色的活动中,我们很难再找到另一种能够持续地进步。文学、艺术并不进步,而是风格的改变。人文、宗教并不进步,只有流派的演变。但是与伪科学者所宣扬的相反,科学的进步并不是推翻一切重来的大革命,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演化。科学的进步是连贯的进步。被视为现代科学最大的两场革命也是如此:达尔文的进化论并没有推翻了博物学、地质学的一切成果,而是保留了其中绝大部分数据和理论,做了重新解释。爱因斯坦相对论并没有推翻牛顿力学,而是它的扩展、深化。爱因斯坦在总结他的成果时曾经说过:“创造一个新理论并不象是摧毁一个旧谷仓,然后在原地建一座摩天大厦。它倒象是在攀登一座山,获得了新的、更宽阔的视野,在我们的起点和它的丰富环境中发现意料之外的联系。但是我们的出发点还在那里并能被看到,虽然它显得较小,并成了我们在探险攀登中克服障碍后所获得的广阔视野中的一个微小的部分。”妄图一举创建全新的科学,只存在于伪科学者的白日梦中,而事实上伪科学也从没能有任何的进步,因为他们不敢承认更不必说纠正错误。持续、连贯的进步,是科学的特征,也是科学工作者的自豪与慰藉。 2000.12.9.
个人分类: Behind palaeobotany|7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的不同
热度 1 majian 2008-12-22 22:12
看到一篇文章不错,对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的剖析深入浅出,转过来保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e7a6d0100bdgw.html ========================================================================== 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的不同 刘良华 1.写文章最好有 命题 ( thesis )。没有命题,也可以写成文章,但不是好文章。 所谓命题,它必须是一个判断,而且,这个判断必须改变人们某个观念、更正人们的某个日常经验。它要么在立场上与众不同,要么在解释上以其说服力让人感动。 如果有人提出:大学生毕业应该自己找工作,这在以往包分配的年代是一个命题,但现在已经成为常识,它不再是一个命题。在大学生毕业应该自己找工作已经成为常识的今天,如果有人提出:毕业即失业。倒算是一个命题。 如果有人提出:80后的大学生是跨掉的一代,这是一个命题;如果有人反过来提出:80后的大学生没有跨掉,也算是一个命题。 实证研究的典型命题往往可以转换为对的影响,它表达某种因果关系,比如教师期望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2.实证研究的命题是研究者做出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有什么或没有什么、存在什么不存在什么的判断。实证研究的谓词为be,包括是或不是、有或没有、存在或不存在。 理论研究的命题是研究者做出应该如何或不应该如何的判断。理论研究的谓词为should(或must, ought to),包括应该如何或不应该、必须如何或不必如何。 实证研究不轻易说should(或 must, ought to)。实证研究甚至不说to be,只说: being。海德格尔把书名定为《being and time》,也许考虑了to be与 being的区别。 3.理论研究(尤其是形式逻辑式的理论研究)讲究三段论式的逻辑推理:人是会死的;这个小孩是人,所以,这个小孩也会死的。 但是,形式逻辑的危险在于:它不怀疑大前提的可靠性,它预先承认大前提(人是会死的)是毋庸质疑的。如果人是会死的这个大前提尚没有什么危险,真正的危险在于:由一个错误的大前提推导出一个更错误的结论。 实证研究也有推理,但实证研究的推理更多地显示为归纳而不是演绎。而且,实证研究对任何前提都持怀疑的态度,实证研究只有等待验证的假设,没有绝对正确的大前提。 对于人是会死的这个命题,实证研究的态度是:如果可以重新证实或证伪人是会死的这个命题,就把它纳入研究。比如通过调查的方式来做一个归纳式的综合式的判断:人是会死的或者人可以不死或者人死的平均年龄是多少。 但是,实证研究不会把人是会死的这个问题当作研究的假设。因为它已经成为一个只能证实不可证伪也因此不可怀疑的常识。既然已经成为不可证伪、不可怀疑的常识,实证研究就会认为人是会死的是一个伪问题或假问题,它不值得浪费时间去做研究。 也因此,这样的三段论对实证研究而言几乎没有意义:人是会死的;这个小孩是人,所以,这个小孩也会死的。由人是会死的推导出这个小孩是会死的,这个推理不能说没有任何意义,比如它可以提醒小孩和所有人:必须珍惜时间,必须善待他人,等等。但是,实证研究不会把它当作研究的课题。实证研究只负责研究那些可证实或证伪的隐匿的因果关系,对于那些没有因果关系的推理,实证研究一律拒绝。 实证研究只研究两类问题: 第一,那些表面上可靠可信而实际上可疑的判断,包括一些常识性的因果关系:比如人多力量大;穷人的的孩子早当家;自古英雄多磨难;教师的期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等等。 第二,那些表面上一团乱麻看不出因果关系的现状。比如陈向明老师的《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 4.研究者最初往往有应然判断的冲动,有提出启示、对策的冲动。但是,应该判断,提出启示和对策,那是实践工作(包括工作指示、发号施令)而不是学术研究(实证研究)。 但是,如果学术研究(实证研究)不表达应该如何,不提出对策,那么,学术研究(实证研究)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有意义。实证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有实践意义:实证研究虽然不提出应然判断,虽然不提出对策。但是,当实证研究寻找出问题的原因,当实证研究提出教育现象中隐含的因果关系时,所谓的对策或应该如何的判断,已经呼之欲出。实证研究只负责提出什么是什么的因果关系,读者或实践工作可以从实证研究报告中所显示的因果关系找到相关的对策。 不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倒是研究者先有了某个应然判断或对策的冲动,然后不直接提出对策,而是退回去,寻求有关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 比如,某研究者觉得学校应该增加女厕所。这是一个现实关怀和应然判断的冲动。研究者也可以洋洋洒洒,论说学校应该增加女厕所的N个理由。但是,无论他提出多少条学校应该增加女厕所的理由,这都不叫学术研究、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意味着:将应然判断转化为实然判断。 比如研究者可以将学校应该增加女厕所这个标题转换为另一个标题:美国中小学的女厕所数量远远大于男厕所或民国时期中小学的女厕所与男厕所的比例。 在学校应该增加女厕所这个命题中,隐含的是should(包括应该、必须等)。 而在美国中小学的女厕所数量远远大于男厕所或民国时期中小学的女厕所与男厕所的比例中,隐含的是being(包括是、有、存在等等)。 对于研究者尤其是大学的初学者来说,如果写论文写不下去了,就可以提醒自己:我是否在写应然的理论文章?如果是,则可以考虑将应然的理论文章转化为实然的实证研究。 5.真正有分量的理论研究必须有实证研究的影子:它有一个视域(perspective,standpoint,viewpoint、视野、视角、立场),然后用这个大视野去重新评估一切价值。 杜威所有的教育论文或教育专著,都与他的两个视野(perspective)相关:一个是连续性(continuity),这个词语从黑格尔那里获得灵感;另一个是变化(change),这个词语从达尔文那里获得灵感。几乎杜威所有的教育文章,都与这两个词语(视角)相关。在他之前,人们主张主、客二元论,但杜威用continuity把主客二元统一为一元论。在克服主客二元论时,杜威惯用的策略是互动(interaction)。其实,互动(interaction)是连续性(continuity)和变化(change)的一个下位概念。杜威之所以重要,因为建构了现代教育,而且由于杜威的视域是连续性(continuity)和变化(change)这两个关键词,它隐含了种种后现代教育的元素。 6.所谓视域(perspective)接近演绎的策略。 研究往往最初是归纳研究,然后在归纳的过程中把某个假设当作自己的信念。这个信念就成为自己的逻辑前提。有了逻辑前提,就进入演绎研究。弗洛伊德曾经在小心翼翼地归纳,求证人们的精神问题是否与性压抑有关。而在一次偶然的案例中,他突然想到当事人能够如此顺从地按他的要求躺在床上,是否与性有关?他忽然有了灵感。之后,他的研究转向了演绎的方式。 人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演绎和归纳何以能同时出现在一种研究中?这个问题接近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7.归纳研究的状态是:主体(人)围绕客体(事物)转。演绎的状态是:客体(事物)围绕主体(人)转。 比如:如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归纳的办法是:不断寻找三角形并测量它的内角和。然后小心翼翼地看自己的结论是否符合事实。但是,归纳法总是无法穷尽对象。你即使测量了100个三角形并得到的结论都是180度。但是,你也不能证明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就是震惊哲学界的休谟问题或休谟难题。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对休谟问题的回应。 如果换一个办法,采用演绎法,研究者先认定: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然后,他逐一去测量三角形。由于他在测量之前就已经认定: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于是,研究者就可以满怀信心地让那些三角形围着你转: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那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第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度,第四个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度。 这就是康德所说的:以前是主体(人)围绕客体(事物)转;现在是客体(事物)围绕主体(人)转。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实证研究采用归纳法,在归纳过程中,人围着对象转;理论研究采用演绎法,在演绎过程中,对象围着人转。 8.哥白尼式的革命是一个美妙的感觉:以前是主体(人)围绕客体(事物)转;现在是客体(事物)围绕主体(人)转。这多好啊。 问题在于:让对象围着我转,并不容易。它要求理论研究者必须先有自己的视域(perspective)。研究者如果没有建立自己的视域(perspective),哥白尼式的革命就不可能发生。 这个视域(perspective)实际上是你的偏见。但这个偏见必须具有说服力,它令人惊奇但又令人信服。 研究者如何建立自己的既令人惊奇又令人信服的偏见、视域(perspective)呢?第一个途径来自对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反省、反思。第二个途径来自阅读(或听重要人物的讲座)。一般而言,一个人阅读了什么书,他信奉什么理论,他信奉的这个理论就成为他重估一切价值、重新审查思想史的基本依据。 研究者自己心中是否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视域(perspective),是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信念?这是判断某个研究者是否成熟的基本标志。 凡是大理论家,都是那些用自己的视域(perspective)来重新评估一切价值的人。有了视域这个武器和铁锤,就可以重新评估一切价值,可以重新评估古今中外的一切思想和思想史。 黑格尔的视域(perspective)是对立统一(包括否定之否定)。任何事物都存在于矛盾和冲突之中,这个矛盾和冲突又可以获得转换。 尼采的视域(perspective)是太阳神精神对酒神精神的压抑和压制;尼采的总体思路是:以酒神精神反抗太阳神精神。 弗洛伊德视域(perspective)是潜意识,而潜意识的核心是性压抑。弗洛伊德的作品大部分都显示为对性压抑之后的潜意识的分析和解释。 9.读书有三种读法。 第一种阅读方法是应试式的阅读理解。那是中小学英语试题中常见的题型:reading comprehension。你阅读某篇文章,然后争取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中某段话是什么意思。 第二种阅读方法是批判式的提问。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那是低级的阅读。只有一边阅读一边提问、批判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的阅读。 第三种阅读方法是建构式的引用。阅读一篇文章,不仅批判、提问,而且将文章中的某个精彩的句子,某段精彩话语引用到自己再在写作的文章中,这才是高级的阅读。 这样看来,低级的阅读是读者围着文章转;有意义的阅读是提问、批判与欣赏;高级的阅读不仅提问、批判和欣赏,而且引用,让文章为着读者自己转。 究竟应该让读者围着文章转?还是让文章围绕读者转?这是一直以来有争议的话题。以往的说法是: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 我个人的建议是:先我注六经,然后尽快进入六经注我的状态。 我个人的另一个建议是:先阅读,但尽快进入写作状态,用自己的写作带动自己的阅读。温和的说法是:以写带看;激进的说法是:不写文章不读书。 10.写作是最好的阅读。于是很多人不愿做读者,他们成为作者。 但是,也并非所有的作者都能够制作出有意义的作品。 作品是否有意义,取决于两个要素:第一,是否有与众不同的立场和观点、思想?第二,是否有个性化的陌生化的有美学效应的艺术化言说? 以往,人们看重的是思想深刻。我个人更看重艺术化言说。只有美才让人进入自由创造状态。 在阅读哲学史时,我判断哲学家的标准是:第一,这个人是否有他自己的政治哲学;第二,这个人是否有他自己的艺术哲学或美学?相对而言,后者更重要。
个人分类: 百家|19438 次阅读|2 个评论
需要更多实证
liux831 2008-12-11 09:49
这里介绍了一些读研族的前程。还需要更多实证。希望研究生和老师们提供更多读研前程的故事。 读研前程 按现在的规定,本科生考取了研究生被认定为已经就业。如果按美国的习惯是对的。我们实验室一个老博士后65岁了,还是博士后。我开始去美国的时候很闹了笑话。隔壁大姐俨然像个教授,差不多60岁,很高大,也很有气质。我一直把她当教授。有一天,她和一个年轻教授讨论问题,看到那年轻教授对她指点江山。我问另外一个人,那个同事告诉我:她呀,研究生!。在美国,研究生是一个职业。 在中国,读了硕士读博士。更有意思的是,现在时兴直博(硕士转成博士)。硕士考博也很有意思。报考不同院校,今天到这里考,明天到那里考,谁都考得上! 有一次我去一个大学参加研究生答辩会。调研了硕士毕业去向,50%去了大学,50%去了研究所。其中三分之一考上博士。 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的前程更为辉煌。我的师兄弟,师姐师妹,共19人中,11个教授,1个研究员,6个在美国(其中1个在哈佛大学),还有一个做外国公司的中国部经理。 研究生的前程是辉煌的。我读硕士时,主管研究生的领导说:研究生是高层次。我读博士时,导师说:你做好准备去美国(后来我去了美国)。 读研是有益的,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前几天见到一个硕士同学,他在美国普度大学读了ph.D后,在一个美国公司当总监。真是换了人间。境界很高。 在美国的一个夜晚,偶然碰到我的师兄。他说:我和我爱人都辞掉了大学的工作在美国发展。我的老板是医生,我自己做基础研究。 我看了我的大学同事,都是教授,都有课题,都有研究生。我看了我的学生,60%在大学,40%硕士读博士,20%的去了公司。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0642 本文关键词: 研究生 就业 前程
个人分类: 未分类|12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明清之际新仁学后记
可真 2008-9-19 13:37
《明清之际新仁学顾炎武思想研究》( 40 万字),周可真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6 年出版 顾炎武思想是中国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环节。研究它,不只是为了把握顾氏本人的思想,也是为了更具体地把握整个中国思想史;反之,也只有把他的思想看作并理解为中国思想史整体的一个部分或方面,将它置于其整体中来加以考察与研究,才能深刻理解它的意义。 随着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中国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一个部分或方面。在此情形下,要真正把握一个重要历史人物的思想,也许还得将它置于世界思想史整体中来加以考察与研究,方能达到对其思想意义更深入更透彻的理解。研究顾炎武思想,恐怕亦是如此。但以我的学识与学养的积累,至今尚不足以如此去研究一个人的思想。故据实说,现在我尚谈不上对顾氏思想及其意义已经达到了多么真切的认识和多么深刻的理解。 顾炎武说得好:有一日未死之身,则有一日未闻之道!而学者所当闻之的道,实非仅仅客体之道而已,也包括主体之道。客体之道与主体之道一并闻之,斯为真闻道。而主体之道须在主体交往中闻之,这个交往过程,恰恰就是人的一生!故学者之闻道,实是与其人生相伴随着的一个过程既是为学过程,又是人生过程。 人的自然生命作为形而下的东西总是有限的,而道作为形而上的东西则是无限的。故闻道作为学者的事业,本质上并不是单个人可以特立独行的一项有限性事业,而是在学者群体历时性的承先启后、前赴后继、继往开来和共时性的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互相补充的通力合作中进行的一项无限性事业。如果说顾炎武思想也是属于道的话,那末,闻顾氏之道亦是一项无限性事业。 学者为何要尽其心竭其力去研究那些老去已久的历史人物的思想?我想,总不外乎是出于顾炎武所谓引古筹今的需要。这里的古与今实际上是往(过去)与来(未来),却又不是简单的时间上的往来,而是历史的文化上的往来。所谓引古筹今,实质上是作为文化主体的人为创造其文化所从事的继往开来的历史活动。人类特有的文化,就是通过而且必须通过这种历史活动才能被创造出来。在这种历史活动中,引古是温故以继往;筹今是知新以开来。通过温故知新的历史活动,才能实现继往开来的文化创造。研究顾炎武思想的意义亦在于此。 通过对顾炎武思想的温故性研究,使我有所知新,其中最重要者莫过于获得了这样一种新知:在创造文化的历史活动中,应当追求这样两个结合:( 1 )知识的实证之真与实用之善的结合;( 2 )知识的自然之真与社会之善的结合。吾观中、西方文化,其最大的问题即在于割裂了这两种关系,以致于知识的实证之真与实用之善相分离、自然之真与社会之善相分离。较诸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最突出的偏重自然之真而轻忽社会之善的问题,近代以来中国文化最突出的问题则是偏重实用之善而轻忽实证之真。西方文化之偏重自然之真而轻忽社会之善的知识诉求,导致如文化悲观主义者斯宾格勒所预言的科学技术必将导致人类毁灭这种人类社会不可持续发展的情况成为一种可能的发展趋势此乃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之大忧患也;中国文化之偏重实用之善而轻忽实证之真的知识诉求,在过去是导致原本就落后的科学技术更远落后于西方,在今天则导致学术界虚浮之气日盛而腐败之风日狂,从而也使中国社会不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情况成为一种可能的发展趋势此乃中国科技与文化发展之大忧患也。 作者记于 2006 年 1 月 6 日 晨曦
个人分类: 中国哲学讲座|365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