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西子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台湾中山大学:西子湾的孩子(图记)
热度 4 book 2011-6-26 20:48
台湾中山大学:西子湾的孩子(图记)
刚从约一个月的台湾之行回来。此次行程主要是执行与中山大学生科系颜圣纮老师、台湾师范大学林思民老师一起开展的两岸合作项目。期间去了台湾主要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做的较好的地点进行了考察,回来前看了下租用的车所走过的里程数,约4000公里。 位于高雄的中山大学,是此行我们在台湾的根据地。中山大学位于高雄的西郊,背依柴山(寿山),面朝西子湾;左手边望去,是台湾最大的港口——高雄港,及相隔的旗津岛。 西子湾日落,是台湾有名的景色之一。中山大学生科系大楼上,貌似是最佳的观赏地点。不过,此次住在中山大学活动中心的招待所,所有房间的阳台都面向西子湾,也是很好的看日落的地方。与广袤的 蒙古草原的夕阳 相比,西子湾的日落则是另一种风情。 不多说了,贴些中山大学的照片吧。 中山大学图书资讯大楼,是中山大学最大的一座楼。图资大楼前,有一长方形的广场,广场近大楼一端,是一座雕像亭。 广场一侧。 广场另一端有几根印度菩提树,巨大的树冠庇护着阴凉,绿的漂亮的叶子,很是气质。 雕像亭。 大家看看,坐着的是谁,站着的是谁? 管理学院大楼。 机电大楼。 图书资讯大楼的入口,正在宣传余光中特藏室。 花园一角。 危险,请勿靠近,小心椰子摔落。 中山大学由于依山而建,所以学校里的路,很多坡度大,曲折。 讲座教授专用车位。 看看中山大学走向国际一流大学的口号,跟大陆的大学有何不同? 西子湾的早晨。 西子湾的日落。
个人分类: 在路上|12703 次阅读|9 个评论
宝岛环视(十八)——风情西子湾
jlxt33 2010-8-22 16:28
高雄之二西子湾和打狗英国领事馆 高雄的行程中包括的旅游景点就是西子湾和打狗英国领事馆。 西子湾总让我想到西湖,仿佛具有那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风情。 打狗英国领事馆,总让我觉得好笑,怎么叫这么一名儿啊?是原本这样呢还是后人不喜欢英国人而叫的呢? 到了西子湾后,就沿着弯折的石梯上向山上走,到半山时,就见到了这座红砖建筑,大名鼎鼎的打狗英国领事馆。打狗的来历: 这里最早是平埔族 原 住民(马卡道族)的居住地,因盛产竹子得名takau(平埔族语,意为竹林),汉语音译为打狗,这便是高雄最早的名称。日据初期,日本人认为打狗这个地名不雅,便将之改为发音相近的高雄(日语发音为taka-o)。 再说说这座领事馆的历史: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签订了天津条约,中国被迫开放五口通商,第三年又增加台湾的打狗港(即今高雄港)。英国于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在此处的哨船头小丘上,设立领事馆,处理关税及商务。这栋西洋式建筑是英商天利洋行所建,由英国首任驻打狗领事郇和承租(下图就是这位领事的简介)。是台湾现存西式近代建筑中的第一号洋楼,同时也是清代外国人在台湾正式建造的第一座领事馆,困守镇北,是高雄市弥足珍贵的古迹。 现在这里是高雄史迹文物馆,陈列珍贵的高雄历史资料、图片、实物及模型等,这些说明或展品让人感到分离,算了,不说了,要不真成祥林嫂了。 走出展厅外, 仁立于城门,令人感叹时空的转换,颇能激发历史省思之情,但是真正能省思历史的又有几人呢?一楼开设这种不知内容为何的概念馆,不过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红砖的外观、竹节下水管这些清朝末年的建筑特色。 沿着领事馆的周围走走,发现它确实建在峭壁上,从这悬崖边上不太结实的餐桌上就可以看出来。 当然还有些雕塑之类的人文景观。 更值得远眺的是著名的西子湾。 西子湾位于高雄市西侧,在清朝初年期间,名为洋路湾、洋子湾,又名为斜湾;北靠万寿山,南隔高雄港与旗津半岛相望,是一处以黄澄沙滩、碧蓝海水浴场、迷人的夕阳美景及天然礁石闻名的湾澳;浑然山海衬着繁忙进出高雄港的各国船只,可谓最具港都特色的风景区。西子湾的夕阳是台湾八大胜景之一,可惜我们虽是下午观光,但没看到夕阳,看到了这高高耸立的灯塔。 长长的防波堤是西子湾的标志,可以感受到徜徉堤上,海风吹拂,眺望海洋的那种 心旷神怡。 防波堤北侧是西子湾海水浴场及建于1980年的国立中山大学校园。 堤外就是高雄港第一港口船只进出的水道,大小船只棋布在海面上,大船入港衬着呜呜船笛的景色在眼前历历上演。 高雄港曾经是世界第三大港,但现在只位于第十三了,然而那各式的船只和塔架仍然显示着生机。岸边是各式各样的建筑和码头,那个高高的绿色外形像个高字的建筑就是高雄的地标高雄85大楼,仅次于台北101的台湾第二高楼。 出的领事馆大门,毗邻的就是十八王公庙,香火鼎盛,具有雕楼画梁的闽式建筑风格。 美丽多情的西子湾就这样留在脚步匆匆的身后了,有缘下次见吧!
个人分类: 行者足迹|4503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4: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