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山水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这是为什么?
热度 1 jxz1963 2015-1-21 16:04
最近,朋友花了近两万元购买了一幅山水画。据商家说是全国排名第十位的著名山水画家画的,还介绍说作者与李可染几乎齐名。 前天晚上,朋友邀我们几位前去观赏,我展开画观看了半天也没有看出个所以然来(有山、有水、有瀑布,有桥、有鸟、有梅花鹿),同时还见到了收藏证书和购画的国税发票(北京的),朋友问我:“咋样,有没有啥问题?” 我只是顺口说了一句:“两万块钱是值的,但就这幅画来说,它并不是国内前十名山水画家的珍品。” 同时,又欣赏了朋友近期收藏的另外三幅画,还是没有感觉到什么奇迹。 昨天晚上正在吃饭,朋友打电话告诉我:“卖画的来电话了,说是可以退画,问我这是什么意思?” 我当时没有想到,卖出去的画还能退,就告诉朋友:“让我想想。” 现在字画买卖都是上门服务、刷卡结算,既然卖出了字画,为什么商家又主动愿意退画,确实让人一头雾水。 突然想到,前几天在网上见到一个卖油送大米的骗局,说是卖油时不收现金必须刷卡,趁着刷卡的机会盗取用户卡号和密码,从而复制卡在外地进行消费刷卡,给用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这种刷卡卖画后又退画退款的行为是否有其它用意,不得而知。但我们必须问自己一下:这是为什么呢?
个人分类: 人生阅历|2302 次阅读|2 个评论
空白艺术与“间离效果”
ffjjaa 2014-1-14 14:13
空白艺术与“间离效果” 范建 在我们的新闻中,常常把话说的太满,生怕人家不知道,相反,对那些要说的却不说或不会说。本来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你不说,大家都清楚,再要唠叨,就惹人嫌了。新闻也一样。如何把已知和熟悉的隐去,把新鲜及陌生的托出。做到耐看、爱读。这是一种好的新闻表现手法。 话不说的过满,文不写得过露。还要引出生疏和惊讶。新闻通讯运用空白艺术和间离效果,便能给读者想像的空间。 新闻与艺术的嫁接 新闻通讯,需要借鉴文学和艺术的表现手法。实现两者的嫁接。诗歌讲究意在言外,突出“意象”和“空灵”。“意象”在于比喻,而“空灵”又不是空旷无物,而是将无穷的景和意融入其间,形成“透明的含蓄”,使意境独具魅力而赏心悦目。 中国画追求象外之意、画外之情。也都是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达到无限的艺术意境。宋朝诗人苏轼作“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元代画家倪云林每画山水总置空亭,“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的荒寒寂寞,也是由空亭引发。亭空而景无穷,这是空的效果。山水画的留白不在于填充背景,而是有意空间罗织,给人想像。 称职的版面编辑,则有“留白”的惯用手法。如果黑压压一大片,自然破坏了脸面。上述各类艺术之于新闻通讯,自可借鉴。如果在写法上,新闻能与艺术联姻和嫁接,则有意外之效。 空白艺术无胜有 唐训华的《两地书》(1984年7月10日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就是一例。 两地书 唐训华 一 亲爱的弟弟: 你好! 此次来信,要请你原谅我的罪过:我对你撒了五年的谎。 这五年中,我时刻都在愧疚,每次写信都想向你吐露真情,但穷困的生活,你的瘫痪在床的嫂嫂,不得不使我一次次向你谎报家情,骗取你的孝心,我真不配当你的哥哥呀! 你每月都给父亲寄来十元赡养费,可是你知道吗?父亲早在五年前就去世了! 现在,由于你知道的原因,我们翻身了,你嫂嫂也得到了彻底治疗,该是对你披露真情的时候了! 五年中,我用说谎的手段,以死人的名义,索取了你们省吃俭用的六百元血汗,现一并寄还给你们。谢谢你们的深情大恩。 你能原谅我吗?没见面的弟媳能原谅我吗? 即颂 近安 兄上 84年7月1日 二 尊敬的兄长: 您好! 读了您的信,我很悲痛。公公早已去世,我作儿媳的未能尽一点孝心,真是愧对公公九泉之下的魂灵。 您是为了生活所逼撒了谎,我完全能谅解,可是,您能原谅我的撒谎吗? 为了使老人不至过度悲伤,为了让您一家愉快地生活,我隐瞒了您弟弟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牺牲的消息。 寄给你们的钱是您弟弟的抚恤金。现在我手头很宽绰,这六百元钱仍退还给您,请接受。 也请兄长原谅我的罪过。祝贺嫂嫂病体康复! 致 礼! 弟媳 84年7月7日 把已知不说,可以做到简捷。五年的谎言,不外乎家长里短,要重新提起显得冗长累赘。而用一个“撒了五年的谎”一笔带过,干净利落。撒谎的事实部分“穷困”、“病嫂”等了然纸面,读者也就知道了原因。这就是留白的效果。而实情是隐瞒了父亲的去世,这是文中主人公和读者始料不及的。不告知的目的是为了不影响对方的工作和情绪,退还了钱的谢恩之举,更抬高了主人公的形象。这即是意外之效。作品的内涵得到了升华。 其实,作品高妙还不仅于此。回信中也出现了撒谎,使文章陡转峰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对方的撒谎是隐瞒了弟弟的牺牲。来信中索要的钱竟是亲人的抚恤金。这又是一个意外,更加打动了读者的心。至于弟弟怎样牺牲,牺牲后遗孀又是如何生活的,都不交待,空白艺术显示出“此处无声胜有声”。 而在我们的通讯写作中,写人,穿什么样衣服,戴什么样眼镜,怎么笑,怎么唱,怎么说话,想什么,谈什么,形容什么样的景致,什么样的天气等,像是贴了标签一样。不管与全文要表现的有没有联系,面面俱到,生拉硬扯,无病呻吟,空话大话。这样的通讯,怎么使人看得下去? “间离效果”生意外 “间离效果”是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专门创造的一个术语。“间离”有疏远之意或“陌生化效果”。布莱希特主张,在戏剧中,演员将角色表现为陌生化。观众以一种保持距离(疏离)和惊异(陌生)的态度,看待演员的表演或者剧中人。 诚然,戏剧和新闻在表现形式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布莱希特对事件或人物进行陌生化的解释是,“把事件或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心。” 而不言自明的人和事即是一种生活中的常态,陌生感却是一种非常态。比如,人们走出去,都是穿衣服的,而忽然有一天,这个人出去不穿衣服了。人们就会感到惊讶和好奇,就想得知这个“为什么”。而这“WHY”,就是读者想要知道的。当作者把它剥开,读者就会发生兴趣。就会产生阅读欲望。这样一来,新闻的目的就能达到。 可在新闻通讯中,我们常常犯下的错误是,把那些言而不明,看而不知的东西省略掉,而保留了不言自明,为人熟知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损害了“间离”所表现的陌生感,何来阅读中的惊讶和好奇? 新闻中在记写一个新的事件和新的人物时,在语言的表述上,大都可见千人说过来万人说过去的话语。一个新词出现,诸如给力、打造、美女、PK等,在报纸、电视、广播甚至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上可以说是甚嚣尘上,好像中华民族就那么翻过来倒过去的几个词。使用者一时新鲜,也误以认为贴近生活。殊不知,读者、观众却形成阅读和感观的疲劳。这种类似于食物添加剂的语言佐料,看得多了,谁都会恶心。    再以莎翁的《李尔王》为例,李尔王由于其女忘恩负义而产生愤怒,这是常理。观众理所当然跟着愤怒,也是人之常情。此为戏剧家采用的感情共鸣技巧。因为观众与李尔王完全融合,感同身受。而布来希特采用的陌生化技巧却不是这样。他让演员不表现李尔王的愤怒,而去表现他的其它反应。因此,李尔王被陌生化,他的表现为独特的、奇怪的、和被人注意的,这种不是直接的愤怒,而是其他的情绪,也是人性的,是个性的人性,而不是共性的人性。也就是说,李尔王当时情绪不是一切人具有的,而只有特定经历的李尔王才能产生这种反常之举。这就是陌生化! 这种戏剧的“间离”,亦即新闻中的非常态化。显然会引起人们的惊讶和好奇。人们会问,他是一个正常的好人,为什么会表现的这样反常? 作为记者,就是让读者在对新闻文本的阅读上,来体现、实践、理解和接受“间离”理论。作为戏剧大师的布来希特,对“间离”理论的偏爱出于他的理论体系,但作为新闻记者不是照搬与新闻有着本质不同的戏剧理论,但可以借鉴与受启。这显然是一个触类旁通的渠道。在刻划人和事的同时,可以为我所用。有它的共通性。 我们的记者在通讯人物或事件的采写过程中,很少花时间去找这种陌生化。而常常找到的,却是一个理应如此的熟悉过程和共同的结论。这是一种极为蠢笨的做法。也是新闻通讯不好看的一个主要原因。 采用陌生化技巧的演员则相反,演员表演李尔王的愤怒可能使观众对之产生惊讶,因为演员可以不表现李尔王的愤怒而去表现他的其它反应。这样,李尔王的立场将被陌生化,这就是说,他的立场被表现为独特的,奇怪的和瞩目的,亦即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去表现,它不是一种理应如此的现象。 比如,有人对待死亡表现的超乎寻常的冷静;有人在浮躁的社会现实下,表现出一反常态的冷静和容忍。当你把它放在一个历史时代的现状下,一个当时的社会现象下展示,这种新奇还用担心无人关注? 在布莱希特看来,“间离”的过程,就是人为地与熟知的东西疏远的过程。这样一来,从表面上看,这些人或事突然变得非同一般,令人吃惊和费解,自然就会引人深思,并最终获得全新的认识。 优质新闻在唤醒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P. 19)新闻也一样,记者在表现和解释一个事件时,也同样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但这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唤醒读者,给他一个思考,让他有一个判断。当读者有了自己的看法后,也会改观现存的局面。 布来希特的戏剧改革就是这个目的。戏剧的舞台如同记者的新闻。戏剧给观众提供有关人类社会关系的形象,要让他们知道自已的生存状态,并由此产生变革社会的动力,“间离”效果在这里起到的一种手段的作用。而新闻也一样。新闻给读者供了各色人等和事物,告诉大家他们干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并由此产生什么内在原因。并引发深思,“间离”同样起了恰到好处的作用。 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新闻的表述上,要不要遵守这种“间离”理论的预设。我认为是有必要的。在“间离”上,戏剧与新闻的表现手法并不矛盾,应为借鉴。也就是说,我们的记者也要与文中所描述的对象保持距离及平衡距离。这样才能做到客观和公正,不杂夹着个人的好恶和感情。
2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墨山水
热度 25 lixuekuan 2012-10-28 11:10
水墨山水
有人说俺文字污染了美景,俺就不多写了,看照片吧 精选 1 2 3 4 5 6 7 8 9 10 还可以自己加精?实验了一下可以的。但不能加到题目上。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5792 次阅读|66 个评论
美龄画作
xupeiyang 2012-10-27 14:55
宋美龄一流的绘画才能 宋美龄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绘画是她的终身爱好。她自幼酷爱绘画,到台湾后,拜国画大师黄君璧、郑曼青为师,前者教山水,后者教花鸟。她的山水画构图妥贴,用笔精到,清逸处有灵气,沉厚处韵苍润。笔下的兰、竹、花卉,笔墨重而不浊。苍老而润,清超脱俗,充满诗意。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29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白云飞
wyc 2012-8-25 11:22
白云飞
今天清晨, 我推开窗户, 看见满天白云, 白絮般铺满天庭, 非常之美! 联想到, 以前山水画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导, 看似平常, 而要把这云画出来, 却并非易事。 尤其是要画出其动势, 白云飞。 真是, 凡天下事, 事不经过不知难! 看人挑担不吃力。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98 次阅读|0 个评论
筼筜湖水接碧海,鹭岛春色别样浓——厦门随拍
热度 16 shannuzuode 2012-4-8 13:56
筼筜湖水接碧海,鹭岛春色别样浓——厦门随拍
提起厦门,大家都会想到鼓浪屿,确实,鼓浪屿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色,游人们趋之若鹜,有人满为患之舆. 当我第三次来到厦门, 入住的酒店就坐落在筼筜(yúndāng)湖畔,窗推而望,筼筜湖碧波万顷, 湖泊的中央是美丽的白鹭洲, 鲜花、绿树、青草、曲径映衬着幢幢现代建筑,白鹭翱翔其间,简直就是一副动态的山水画,美得令人陶醉.据说在海水涨潮时,海堤闸门打开,白鹭成群结队满天飞舞,场面相当壮观。 筼筜湖水接碧海,鹭岛春色别样浓。别样的风景,成为挥之不去的回忆。 1木棉花 2三角梅,是厦门的市花 3 爆竹花 4白鹭 落在桥洞的阴影里,难得的黑色背景 5 杜鹃花 6 兰花,南靖兰花,曾经很名贵 7 香蕉花,还是头一次看到香蕉花 8 香蕉花特写一张 9 土楼千年老榕树 甚为壮观 10 古榕树和原始村落,体验“水车小屋静”的滋味。 11土楼外观古朴,但里面其实是个商品市场。 12不知叫什么花,叶子似橡皮树。经专家告之这是虎刺梅。 13筼筜湖女神像,疑似现代摩登女郎。 14 落英缤纷 15 筼筜湖畔的景色 16筼筜湖畔景色 17白鹭翱翔 18白鹭戏水 19厦门大学的黑天鹅 20觅食 21 觅食的黑天鹅专心致志,一点不怕人 22 厦门大学的白鹭
5024 次阅读|32 个评论
山水画里怎么没有花鸟呢?
热度 5 yonglie 2012-1-10 08:55
不论自然山水还是人造山水(园林),都喜欢鸟语花香;可我突然发现,中国画的山水里几乎没有花鸟,不但水墨山水没有,青绿山水也没有。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还没见谁提出过——是我少见多怪还是大家习以为常? 也许,花鸟的出现会破坏山水的和谐——它们当然不会破坏风景的和谐,但可能破坏山水所映照的心境的和谐。孔夫子不也只说乐山乐水而不说乐鸟乐花吗? 花鸟出现时,往往成为主角,抢了山水的风头,山水只好退居二线,成为陪衬和背景。想象遗山先生词中的一个场景:“ 我有一卮芳酒,唤取山花山鸟,伴我醉时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 (元好问《水调歌头 与李长源游龙门》)听听,山水丝竹不过是花鸟酒会的伴奏。 似乎还可以为花的“大煞风景”牵强一点更深层的理由。《 维摩诘所说经 · 观众生品 》有一个著名的天女散花的故事: “ 维磨室中有一天女,以天花散诸菩萨,悉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身不堕,天女曰:结习未尽,故花著身。 ” 可见,沾花的是修行不到家的,借佛家的说法,是 不证法性便生执著,心有执著而花不去,于是油然而生爱憎之心,费再大气力也不能令花落去。为什么要去掉身上的花呢?文殊菩萨说:“此花不如法,是以去之。” 山水画不要花,也可以说是“花不如法”——我们当然不好说花鸟画“不如”山水画,但它们给人的感觉确实不同,因为它们映照的境界不同。我这一点联想也许能正好说明了山水画的“禅意”。
个人分类: 艺术|4105 次阅读|6 个评论
浅论山水画法式的继承与创新
热度 1 windlight 2011-11-21 22:10
浅论山水画法式的继承与创新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1-18 16:21:28 | 文章来源: 新浪 !--enpproperty http://art.china.cn/education/2011-11/18/content_4635624.htmart.china.cn当一种艺术样式确立,有了明确的形式特征,也就是逐渐形成某种艺术传统时,艺术中技艺、知识的成分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一门艺术总要通过各种文化手段形成统一化、完整化的法式系统。2011-11-18 16:21:28.0袁学军浅论山水画法式的继承与创新法式 夏圭 皴法 基本语汇 马豆 笪重光 继承与创新 浅论 继承与发展 范本浅论山水画法式的继承与创新浅论山水画法式的继承与创新8515578教育/nodename/enpproperty-- 当一种艺术样式确立,有了明确的形式特征,也就是逐渐形成某种艺术传统时,艺术中技艺、知识的成分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一门艺术总要通过各种文化手段形成统一化、完整化的法式系统。法式、即“每一门类系统为了使该所属的艺术品能够作为艺术品来呈现的一种框架结构。”在中国,所有的文化都是被法式重新铸造过的东西,如棋有棋谱、食有食谱、拳有拳谱、画有画谱……每一种文化的法式都是一些要素组成的,即客体、技巧、融合和传统,以及情境的上下文关系。所以法式对解释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或艺术现象,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背景性概念。 一、山水画法式的界定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了丰富的画学理论和各种法式,反映出历代山水画家对于“造化”敏锐的观察、理解和创造,许多画理、画论和法式都是被历史检验了的正确的方法和成果,至今仍是山水画初学者的必修之路。正因有成熟的法式,使中国山水画成为世界上最容易入门的画种之一。 在纷繁万象中筛选物象,并为每一物象在无限多样的表现中提炼、概括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色、相。如:山有山法、石有石法、树有树法、屋宇舟船、景点人物亦各有法。各种法式源于对象又不尽似于对象,是遵从中国画笔墨特性而抽象、概括出来的最精炼的表现程式,这是绘画艺术作为一种技艺的必经之路和必然结果。历代画家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随意、偶然,取恒常、稳定,把复杂的笔墨效果、形式、因素提炼为最基本的法式。比如画树,先要学各种出枝法,树有干,干上出枝,枝有大枝、中枝、小枝、粗枝、细枝、枯枝、叶枝。“枝有四法’’是树法的规律,学画树通常先学枯枝。“繁枝削尽留清瘦”是画枯树的法式。至于画树的用笔,又要符合山水画的基本语汇——勾、勒、点、染。 中国山水画法式,从“无法”到“立法”,从“知法”到“用法”再到“无法”,是先贤们对自然事物从认识到表现,从视觉经验到创作惯例的实践过程,历尽千年从山水画的“范本”上升为山水图式,并逐步被确认为法式。然而,他不是被固定的,而是流动的。这也是在历史长河中,每个朝代都有大家出现的原因。 (大家的出现,多因其创立了独特的法式而流传)。 二、法式之内 山水画法式是建立在长期的、大量的实践基础之上的,传为唐代王维的《山水论》总结了凡画山水的各种法式,这是山水画程式确立的开端。“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崇山峻岭尺树,寸马豆人,远树无枝,远山无皴,高与云齐;远水无波,隐隐似眉,此其式也。山腰云塞,石壁泉塞,楼台树塞,道路人塞。是看三面,路看一蹼,树看顶宁,水看岸基,此其法也。”山水画的法式实质上是一套山水符号的组织方式,是对山水元素的抽象与定型,对山水技法的提炼与概括。事实上王维生活的盛唐时期,山水画还不具备确立法式的条件,不管是“青绿”、“水墨”、“白描”山水,均繁于画树,简于作山,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画的基本特点。当时,画家众多、但法式未算完备,因此各启变端,力求蹊径,便出现了一片高歌创新的大好局面。但那时的创新,仅为无法求法的探索,各有所图,未必各有所成。事实上,到五代时,山水画家已拥有晋宋隋唐以来的山水图像,但是,真正堪称“范本”的图式则是由像荆浩、关仝、李成、范宽、董源、巨然、郭熙这些山水大师提供的。法式的确立使后学者不必再去思考“吾与其师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诸物者,未若师诸心”,诸如此类对山水画原始意义的追问。法式已经将“师法自然”中的“自然”图解为“范本”,越来越具体、详尽、有规则的笔法程式的界定使山水图式日趋成熟。到南宋时,山水大家最大的贡献就是归纳程式法则,如李唐、马远、夏圭等为山水画提供了清晰、明确的范本。元代山水画法式是对董源、巨然的完善与提高,是山水画从写实走向写意的过渡阶段。“元四家”学董巨,于用笔、皴法提款上更立新法,对明清两代山水画影响巨大。黄公望的《写山水诀》被评为“而山水画法之秘要,殆尽于是”,自黄以后,山水画法皆依此文体例。明清山水,南宗山水占据主流,文人善于著述,论画风气日盛,从此山水画论充斥正传、宗派、师承、门户、复古论调。从明代董其昌到清初“四王”,都是“仿制、因裘,画不自作,惟古为变,以致嗜古成癖,泥古不化,把山水程式推向极端。”其时的“南北宗”之争,文人画与院画之争,不仅是南北方地域文化之争,其实更是山水画法式的宗派之争。 清代是一个文化大总结的时代,他所面临的是丰厚的传统积淀和丰富的法式资源。不论是统治者的政治意识,还是民间文化人的自觉意识,清代在许多文化方面都做了大量的集成工程。《芥子园画传》初集便是历代山水画法式之大集成之一。至今还影响着山水画的继承与传播。当然一切都是在艺术规律中的传承,法式之内承与启的关系,其实就是山水画推演发展的过程。 三、法式之外 中国山水画论在维护法式的同时,对能够使“山水为之一变”的山水大家给予极大的肯定,法式内的图式更新也会受到鼓励。清代笪重光曾说:“善师者师化工,不善师者缣素,拘法者守家数,不拘法者变门庭。”在山水之变中,创新的对立面不是传统的因袭,而是对更古老的传统的回归。主张变法、创新的石涛在《画语录》中也说:“古者,识其具也。化者,识其具而弗为也。具古以化,未见夫人也。尝憾其泥古不化者,是识拘之也。识拘于似则不广,故君子唯借古以开今也。”石涛也强调创新并非推到一切重新来过,“识之具”是借古开今的基础。 翻开山水画的发展史,其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不同面貌大师们的“创新”道路历历在目。只要后学者掌握了山水画已有的法式元素,“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石涛语),画作便永生新象,画家们便永远不会技穷,就如同学习中国优秀的文学艺术一般,只有扎实地打好汉字的基础与语法基础,然后通过自己的感悟,就能造出优美的句子去组构成一篇篇文采卓群的文章,甚至煌煌巨著。山水画法式的继承与创新,亦如文学,从基本内功的修炼,再到破茧式的向外扩张,自出机杼。 中国山水画历来将就内具资禀,外有学识,更不废法度,才能兼具形、意、气、韵之长,既讲“受”与“识”,也讲“常”与“变”方有大成。法式是活的生命,在不停地继承与发展着。故此,从发内走到法外才能真正地使艺术回归到法式的宗义,以达到艺术演进的最终目的,这便是出人于法式内外的意义
个人分类: 经爱沙|3394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命在成长之二: 奋斗
热度 2 Julia87 2011-10-25 13:31
2010-6-23 一个月前就和虞左俊老师有个约定,6月21日我和王春艳老师于海洋局一所终于如约见到虞老师并学习了她英文写作的报告。对虞老师的报告我不想做过多描述,主要是自己还没正式开始写论文,故缺少英文写作时的纠结和迷惑,自然对写作中遇到的问题缺少切身的体会和感悟。但她所提到的英文写作中常见的错误,有些确实是我在英语学习中常犯的,有些却是需要提醒自己在以后的英文写作中要尽量避免。在整个报告中,她温文尔雅的气质、温和优美的音质以及老师和学生之间其乐融融的氛围确实是一种享受! 上午我们和虞老师交谈的时间很短,下午才和她单独在一间会议室里聊了一会儿,而更多的时间我是在用心倾听。因为我是来向她们学习的,当然需要用心去感悟她们的思想,学习她们是怎样让优秀成为一种品质,而不是自己侃侃而谈。对两位老师我都不陌生,一位是我的大学老师,一位是我的mentor,在她们的交谈中,我能强烈的感受到两种不同风格的风景,前者以一种愉悦欢快的气质在跳跃,后者更像是一幅飘溢着清幽的山水画,平和稳重。总之两种不同的风格都散发着善良的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和虞老师虽认识不久,但一直保持着联系,彼此也算熟悉。我能深刻的感受到她对工作认真负责严谨的态度,每次发给她的email, 都是经过细心修改,甚至单词之间的空格也严格要求。我一直认为从她身上我绝不仅仅受益于英文写作,更是她潜移默化培养着我一种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这对我以后的科研事业是很有裨益的。我们虽是萍水相逢,但她一直对我的生活、学习很关照,总能让我感受到一种长辈对晚辈宽厚包容的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心里感觉暖暖的。我想,一个人能做到这些,如果不是因为内心的善良,如果不是因为对生活精神层面的enjoy,那又能是什么呢?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送走虞老师后,我和王老师在回海大的路上各自总结着自己,反思着自己,感悟着生活的点滴。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总有这么多的长辈朋友愿意帮助我,但每一个人都应该是自立自强的,所以要在别人的帮助下迅速的生发成长,然后能最大限度的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才能获得一种恒久真实的快乐。 正和王老师边走边高谈阔论着,我注意到一个外国女孩在这段上坡的路上跑步,我清楚的看到她紧咬着牙,吃力地摆动的手臂,用尽全身的力气,目光中充满了坚毅,眼前的情景让我有点感动更让我震撼,我知道了什么叫:坚持!我告诉自己,生活中再遇到磨难,再受到委屈,再迷茫困惑时,想要放弃时,我要咬紧牙,坚持!因为生活本来就不容易,要让自己的内心足够坚强。 可以告一段落了吧!给自己一个微笑,然后左手领着梦想,右手牵着奋斗,飞翔…… 系列博文: 生命在成长之一:顿悟 生命在成长之三:enjo y 生命在成长之四:敬畏
个人分类: 生命思考|2713 次阅读|6 个评论
博士生们的山水画
FengShengfei 2011-6-19 17:31
博士生们的山水画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毕业的脚步匆匆而至。站在毕业的门槛回顾自己博士四年的生活,心中泛起种种的滋味,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博士研究生的生活虽不灿烂却有韵味,如果用粗线条勾勒一下博士研究生们的四年生活,我想它应该是一轴山水画。 画轴渐渐展开,博士一年级:“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一个瘦小的身影行至高耸入云的知识大山下,心中充满迷惑,不知道该如何迈开第一步。博士二年级:“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瘦小的身影在山上的丛林中蹒跚前行,在实验的道路上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来。跌倒一次就扪心自问一次,自己是不是还能爬起来,自己能不能爬到山顶?博士三年级:“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山中方一日,世上已三年,蓦然回首,身影已到了半山腰上。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博士四年级:“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身影站在了山巅,周围群山,一览无遗,身影似乎已不再瘦弱,在周围群山的衬托下显出些许伟岸。博士“后”: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 连绵的群山一直延续到天际。翻过一座山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意味着攀登下一座山的开始 …… 博士生们的山水画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8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山水画廊--云台山红石峡之二
热度 9 ssglwu 2011-5-30 09:12
山水画廊--云台山红石峡之二
吴国林 云台山红石峡为云台山之精品,呈现出一幅绝美的山水画。请见照片。
个人分类: 旅游与摄影作品|3432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美术报》刊登杨禄魁山水画专版
杨锁强 2011-2-8 11:29
链接地址为: http://msb.zjol.com.cn/html/2011-02/05/node_207.htm
1515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术报》专版刊登杨禄魁山水画艺术
yanglukui 2011-2-5 13:33
《美术报》专版刊登杨禄魁山水画艺术
详细链接地址: http://msb.zjol.com.cn/html/2011-02/05/node_207.htm
个人分类: 绘画创作|2633 次阅读|0 个评论
精致作品,精彩人生
saraca 2010-12-8 10:38
精致作品,精彩人生。此语,是导师彭对梁老师作品的简短评价。 导师彭和导师梁是我硕博连读时的共同指导老师;在博士论文致谢部分,曾对导师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记得梁老师在审阅致谢部分时,我就坐在她身旁,当看到一句带有慈母般字样的致谢表达时,她微笑地看了我一眼,轻轻地用笔划掉。就那一个轻轻的微笑,我懂了:有时,感谢留在心里,是最好的表达。曾清楚地记得,初稿完毕后,导师梁戴着老花眼,边逐句逐段地看,边用铅笔仔细的勾画批阅。直到第六稿,导师梁才长长地舒一口气,说可以提交答辩了。论文的顺利完成,凝集着两位导师的智慧和心血。在5年的求学生涯中,有恨铁不成钢的焦虑,有爱才护苗的悉心,在形态解剖实验和植物分类学方面全得到了两位老师尽心尽力的指导。 我是导师梁的关门弟子,我毕业,导师梁也办理了退休。她闲赋在家,开始了新的生活。另一方面,毕业后的我,忙于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忙于初为人母,无暇顾及拜访自己的老师。每每看到老师送给孩子的书籍,积木和衣服,我总是心生内疚。工作上没有新进展,也深感无颜拜见师长。 慢慢地,随着岁月流逝,内心开始成熟并淡定,拜访老师的次数由每年的教师节逐渐过渡到平常的闲暇之余。只要有时间,有想法,打个电话预约后就可以师生畅谈。 梁老师的家,一如她原来的管理的实验室,干净整洁。书架,钢琴,简单素雅的布艺沙发,透着丝丝书香门第气息。老师喜欢植物,阳台上伺养了一些花草。最让人惊喜的是,老师家里养了一丛清瘦、纤细的竹子。竹杆细细的,金黄色,舒展的绿叶泛着淡淡的黄。纤竹就放在靠阳台旁的客厅一角,西斜的阳光洒在竹叶上,墙面上自然地有了一幅斜竹疏影,非常喜人。看着如此清瘦、骨干、透着玉树临风的竹,我问梁老师怎么养护竹子?老师笑笑说,无它,保持贫瘠的土壤即可。看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清梦,在现代钢筋水泥丛中实现起来也很简单。仅仅是: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难者亦难矣! 老师最喜爱的是摄影和绘画。去老师家的次数多了,慢慢发现老师在学绘画,学静物画、山水画。老师为学严谨、认真踏实的风格在学画画方面一如既往地也表现在学绘画方面。在朝南宽敞明亮的工作室里,墙上挂满了老师的作品,有风雨之后的圆润饱满的葡萄,有纪念父母的鸡娃图和圆通山樱花图,有清幽淡雅的山水画,秋月下树干遒劲的清影.......在我们的啧啧赞叹中,老师还认真地给我们指出哪些地方画得不好,那一笔粗了,淡了,哪些地方密了,疏了,她很仔细地用笔去添补,或者用白纸片遮挡修改,最后还要根据修改的原稿,再重新创作。 在老师的画室里,有一台彩色打印机。年过七旬的老师喜欢把自己的作品拍下来输入电脑打印出来,可自己欣赏,也可赠送亲友。我和师妹第一次去拜访,就得到老师的一幅作品。后来,我们去看老师的理由变为:梁老师,我们想过来看看您的新作品。梁老师非常高兴,说:来吧! 梁老师的山水画,也具备了山水画的特点,截取作品的任何一段,皆为一幅画。不信,你仔细看看本博文上断章取义式的山水画照片吧!
个人分类: 生活浪花|4927 次阅读|2 个评论
杨禄魁国画新作——“胡杨赋”
yanglukui 2010-8-21 16:40
个人分类: 艺术生活|5107 次阅读|0 个评论
杨禄魁国画新作——“之江一瞥”
yanglukui 2010-8-21 16:37
个人分类: 艺术生活|3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杨禄魁国画新作——“之江一瞥”
yanglukui 2010-8-21 16:35
个人分类: 艺术生活|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