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地震海啸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哪里的海啸对日本威胁最大:北美美国还是南美智利?
杨学祥 2018-11-14 15:27
哪里的海啸对日本威胁最大:北美美国还是南美智利?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关键提示: 1960 年南美智利地震 震级高达 8 . 9 级(也有人定级为 9.5 级),距离日本 17000 公里 ; 1700 年 1 月 26 日 在卡斯卡迪亚俯冲带发生的巨大逆冲型地震,估计这次地震的矩震级范围是 8.7 到 9.2 级,距离日本 7500-8000 公里 。为什么震级相当,距离远的前者对日本的影响更大?海啸传播的球面模型可以给出满意的解释。 正文 智利大海啸是 20 世纪十大自然灾害之一。根据现代板块结构学说的观点,智利是太平洋板块与南美洲板块互相碰撞的俯冲地带,处于环太平洋火山活动带上。特殊的地质结构,造成了它位于极不稳定的地表之上,自古以来,火山不断喷发,地震接二连三,海啸频频发生。 在南美洲西海岸有一个地形细长的国家——智利。它东倚高峻的安第斯山脉,西濒狭长的太平洋深沟,是地震和火山最为活跃的地方。由 海底地震、火山喷发引起的海啸,是智利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智利和太平洋东岸的一些 海滨城市,曾多次遭到海啸的侵袭,造成了城市被毁和人员的严重伤亡。 1960 年南美智利大地震   1960 年 5 月,厄运又笼罩了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   从 5 月 21 日凌晨 开始,在智利的 蒙特港附近海底,突然发生了世界地震史上罕见的强烈地震。 震级之高、持续时间之长、波及面积之广,实属少有。大地震一直持续到 6 月 23 日 ,在前后 1 个多月的时间内,先后发生了 225 次不同震级的地震。震级在 7 级以上的有 10 次之多,其中震级大于 8 级的有 3 次。   当 5 月 21 日 地震刚刚发生时,震动还比较轻微,大地只是轻轻地颤动着。但这种颤动与以往地震不同的是,它 连续不断地发生着。接着,震级一次高于一次,震动也一次比一次剧烈。然后,大地越来越剧烈地抖动起来,犹如轻舟在风浪中摇荡一般。仓皇之中,人们东倒西歪,摇摇晃晃地跑出了室外,躲到了自以为是安全之处。   这时,虽然也有一些不太结实的房屋、建筑物不时地被震塌、震裂、震歪,偶然也有慌不择路的人群被倒塌物压死和砸伤,但一些比较牢固的房屋和建筑物还都安然无恙。由于地震开始来势并不那么凶猛,人们还有时间躲避,因而伤亡人数不多。   然而,连续 2 天持续不断地震荡,使人们产生了不以为然的麻痹情绪。由于地震持续时间较长,而且破坏程度不大,人们不像开始那样惧怕地震,反而觉得没有什么可怕的了,甚至有人搬进了已被震裂的房屋中居住。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心有余悸的。他们害怕还有更大的地震发生,纷纷逃出家园,来到广场、码头和海边的“ 安全地带”。   不出有些人所料, 5 月 22 日下午 19 点 11 分,忽然地声大作,震耳欲聋。 地震波像数千辆坦克车队隆隆驶来,又如数百架飞机掠空而过,呼啸着从蒙特港的海底传来。不久,大地便剧烈地颤动起来。一会儿,陆地突然出现了裂缝;一会儿,部分陆地又突然隆起,好像一个巨人正在翻身一样。瞬间,海洋在激烈地翻滚,峡谷在惨厉地呼啸,波涛在汹涌地狂吼,海岸岩石在崩裂,碎石堆满了海滩…… 这次地震,是世界上震级最高、最强烈的地震,震级高达 8 . 9 级(也有人定级为 9.5 级),烈度为 11 度,影响范围在 800 公里 长的椭圆内。 大震过后,接踵引发了大海啸。海啸波以每小时几百公里的速度横扫了太平洋沿岸,把智利的康塞普西翁、塔尔卡瓦诺、奇廉等城市摧毁殆尽,造成 200 多万人无家可归。 1960 年南美智利大海啸      强烈的地震刚刚过去,废墟之旁顿时乱作一团。那些逃过劫难的人们又跑了回来,悲哀地在断墙瓦砾中寻找自己的亲人,希望他们 重返人间。原先躲到码头和海边的人们已躲过一劫,但更为惨烈的悲剧却又等着他们。   大震之后,忽然海水迅速退落,露出了从来没有见过天日的海底,那些鱼、虾、蟹、贝等 海洋动物,在海滩上拼命地挣扎着。此时,一些有经验的人们,知道大祸即将临头,于是纷纷逃向山顶,或登上搁浅着的大船,以躲避即将发生的新的劫难。   大约过了 15 分钟后,海水又骤然而涨。顿时,波涛汹涌澎湃,奔腾着、翻卷着,滚滚而来。浪涛高达 8 —— 9 米 ,最高达 25 米 。呼啸着的巨浪,以 摧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智利和太平洋东岸的城市和乡村。那些留在广场、港口、码头和海边的人们顿时被汹涌而至的巨浪吞噬;沿岸的城镇、港口、码头、乡村即刻化为波涛汹涌的海洋;海边的船只,港口和码头的建筑物均被巨浪击得粉碎……   随即,巨浪又迅速退去。所过之处,凡是能够带动的东西,都被潮水席卷而走。海滩上一片狼藉,留下了许多还未被海涛带走的滞留物。浅滩中,飘浮着不少人畜尸体,门窗残木,船舶遗骸;滩涂上,滞留着许多房屋的木头、床板,以及成包成捆的商品和尸骸。   海潮如此一涨一落,反复震荡,持续了将近几个小时。太平洋东岸的城市,刚被地震摧毁变成了废墟,此时又频遭海浪的冲刷。那些掩埋于碎石瓦砾之中还没有死亡的人们,却被汹涌而来的海水淹死。在几艘大船上,有数千人在此避难,但随着大船被巨浪击碎或击沉,顿时被浪涛全部吞没,无一人幸免。太平洋沿岸,以蒙特港为中心,南北 800 公里 ,几乎被洗劫一空。   在这次大 海啸的灾变中,除智利首当其冲之外,还波及到相当广泛的地区。太平洋东西两岸,如美国 夏威夷群岛、日本、俄罗斯、中国、 菲律宾等许多国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有的损失也十分惨重。   地震发生后,海啸波又以每小时 700 公里 的速度,横扫了西 太平洋岛屿。仅仅 14 个小时,就到达了美国的夏威夷群岛。到达夏威夷群岛时, 波高达 9 —— 10 米 ,巨浪摧毁了 夏威夷岛西岸的 防波堤,冲倒了沿堤大量的树木、电线杆、房屋、建筑设施,淹没了大片大片的土地。    不到 1 天的时间,海啸波走完了大约 1.7 万公里 的路程。到达了太平洋彼岸的 日本列岛。此时,海浪仍然十分汹涌,波高达 6 —— 8 米 ,最大波高达 8.1 米 。 翻滚着的 激浪肆虐着日本诸岛的海滨城市。   本州、 北海道等地,停泊港湾的船只、沿岸的港湾和各种建筑设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那些船只不是被击碎,就是被击沉、击翻、船上的人员和物品被卷入大海,在海浪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据说,海浪还将停泊在码头的渔轮“开运丸号”抛向了空中,最后跌落在岸边的一所房屋上,将房屋压塌。其威力之大,可见一斑。   临太平洋沿岸的城市、乡村和一些房屋以及一些还来不及逃离的人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波涛卷入大海。一时间,水漫金山,波涛汹涌,堤岸、房屋、树木、建筑物等不是被冲走,就是被毁坏,街道成了海水进退的通道。这次由智利海啸波及的灾难,造成了日本数百人死亡,冲毁房屋近 4000 所,沉没船只逾百艘,沿岸码头、港口及其设施多数被毁坏。    智利大海啸还波及了太平洋沿岸的俄罗斯。在 勘察加半岛和 库页岛附近,海啸波涌起的巨浪亦达 6 — 7 米 左右,致使沿岸的房屋、船只、码头、人员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失。 在勘察加半岛海边有一个小镇,码头附近建有一所 锅炉房。海涛来临前,它正在熊熊地燃烧着。海水突然涌进,顿时使燃烧着的 锅炉发生了爆炸,在场的一些工人被炸得血肉模糊,面目全非。此时,救援工作根本无法展开,鲜血在海水中流淌,还没被炸死的人则在海水中苦苦地挣扎。    在菲律宾群岛附近,由智利海啸波及的巨浪也高达 7 — 8 米 左右,沿岸城市和乡村居民遭到了同样的厄运。 中国沿海由于受到外围岛屿的保护,受这次海啸的影响较小。但是,在东海和南海的 验潮站,都记录到了这次 地震海啸引发的汹涌波涛。总之,智利大海啸对太平洋沿岸大部分地区,都造成了程度不同的破坏,其影响范围之大,为历史所仅见。   巨浪以每小时 750 公里 的速度席卷过来,瞬间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之中。被巨浪吞噬的人们中,有的被卷进了海洋的深处,有的则被巨浪排到了空中,有的则又被波涛拥上了堤岸。所有停泊在码头港湾附近的船只,不是被巨浪击碎,就是被互相撞毁。船上的人,不是当场被巨浪击毙,就是纷纷落入海中,全部被海浪吞没,港口的所有设施,被震塌了的建筑物,在狂涛巨浪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   事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都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此次海啸,造成了 8000 余艘船只沉没, 5 万多人被淹死,并使沿岸大小港口均告瘫痪。   https://baike.sogou.com/v452214.htm?fromTitle=%E6%99%BA%E5%88%A9%E5%A4%A7%E6%B5%B7%E5%95%B8 1700 年日本遭遇的“孤儿海啸”与北美大地震 学者秦四清最近指出, 1700 年 1 月 27/28 日的傍晚,日本太平洋沿岸近 1000 公里 的地区,先后遭到了海啸的袭击,但当地并没有发生地震,也没有风暴潮降临。因为找不到海啸来源的“上家”,在当时及多年后,这次海啸被认为是一次“洪荒之力”造成的莫名其妙的袭击,称为“孤儿海啸”,甚至有人认为是“幽灵海啸”。 科学家们在上世纪 80 年代,开展了沿加利福尼亚北部、俄勒冈州、华盛顿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沿岸古海啸沉积 ( 覆盖泥炭土的沙层 ) 的调查,表明海啸地震在地质时期常沿着卡斯卡迪亚俯冲带( Cascadia subduction zone )发生。基于沉积物地层分层及其广泛的地理分布、树轮年代学和放射性碳定年法,建立了卡斯卡迪亚地区至少三次逆冲型大地震事件的相对年代学,指出最新的一次事件发生在 1700 ± 10 年。 科学家们依据海啸数值模拟和 1700 年地震记载,采用“排除法”,最终确定了在日本观测到的 1700 年“孤儿海啸”的来源是—— 1700 年 1 月 26 日 在卡斯卡迪亚俯冲带发生的巨大逆冲型地震(图 1 ),估计这次地震的矩震级范围是 8.7 到 9.2 级,目前普遍认为该震为 MS/MW9.0 合理。从图 1 可看出,尽管该地震震中距日本非常遥远,地震本身不会对日本有啥影响,但地震的“副产品”——海啸,可是“鞭长可及”呐。 图 1 卡斯卡地亚俯冲带大地震与远隔重洋的日本海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46058.html 为什么远距离的南美智利地震比近距离的北美美国地震对日本的影响更大? 以上的讨论都是建立在海啸的平面模型上,事实上,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表面海洋是一个球面,海啸的球面模型能更准确地反映海啸远距离传播的方式和特征。 研究表明,点源激发的球面大气流动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密度变化,与单位时间扩散的大圆周长 C 成反比。设大气流动的总能量为 Q ,能量密度为δ,穿过的面积为 S=Cl = 2 π Rlsin φ, l 为单位弧长, R 为地球半径,则有 δ = Q/S = Q/ (Cl) = Q/ (2πRlsinφ) (1) 其中,圆心角φ为点源和地心连线与大圆上任一点和地心连线的夹角。同样,在球壳中点源喷射造成的球面对流,也会有扩散、集中、返回的震荡过程(见图 2 )。 图2 点源激发的大气流动、海洋震荡和地震波传播在球面上的能量密度变化 ( 杨冬红, 2009) 由( 1 )式可知,在φ = 0 和φ = π时,能量密度δ为无穷大,在φ = π /2 时,即经过地表最大圆时,能量密度δ最小。这就是说,假定大气流动总能量在传播中无损耗,点源及其地心对称点处的能量密度最大(杨冬红 , 2009 )。 这一模型既可以解释 北极大气和海洋等位面下降导致北半球低温暴雪频发和南极大陆沿海异常变暖(通过海冰气候开关效应阻止拉尼娜的发生,使拉尼娜可能夭折),也可以解释震洪链、旱涝链和高温暴雨链的发生原因。同样,这一模型可以解释海啸波动为什么在地震球面对称点的能量最大。 地球赤道圈的周长为 4 万公里 ,地震对称点相距 2 万公里 。北纬 49 °为美国、加拿大国境线,是 卡斯卡迪亚俯冲带的中心。其球面对称点在南纬 49 °的大西洋上。由于大陆和海岛的阻隔,地震引发的海啸被日本列岛和南太平洋诸岛阻挡,形成了跨越千里的特大灾害事件。日本在 卡斯卡迪亚俯冲带的同一半球内,海啸能量和高度不是最大的,在球面波的运动中处于能量的扩散状态,并在 1 万公里 处达到最小值。图 1 展示的 7500-8000 公里 距离表明,本次海啸的规模远远小于 1960 年的智利地震。 1960 年 5 月 22 日 ,智利中部太平洋深海沟发生里氏 8.9 级大地震 (也有人定级为 9.5 级) ,产生最大浪高 25 米 的大海啸,海浪以 640 千米 / 时的速度横扫太平洋,造成 1 万多人遇难,沉船几千艘,这是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广的地震海啸之一。日本也位列其中。因为智利和日本分属于两个半球,智利地震中心位于 3..2 ° S , 76.6 ° W ,日本东京位于北纬 35 ° 69 ′—东经 139 ° 69 ′。两者接近为球面对称点,并有连续的海洋链接,达到最远距离 (大约为日本到北美地震中心距离的 2 倍还多, 15000-16000 公里,见图 1 ),是球面震荡能量最集中的对称点附近 。 球面模型的分析表明,对日本而言,南美智利地震所引发的海啸比距离小一半的北美美国地震更危险。球面对称点的能量集中效应值得关注。其规律是:在同一半球内距离越远影响越小,在相反半球,距离越远能量越集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06746.html 相关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 ~ 1027 。 Yang Dong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 ( 3 ) : 1023 ~ 1027. 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 2011.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 . 地球物理学报, 54 ( 4 ): 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 23 (6): 1813 ~ 1818 。 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 ~ 1818. 4.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 ~ 615. 5.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in Chinese), 2011, 54(4): 926-934 6.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 ’ 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7. 杨冬红 .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 . 长春 :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 . . Changchun : 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8. 杨冬红 , 杨学祥 .2013.a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8 ( 1 ): 58-70 。 Yang D H, Yang XX. 2013a.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Earth ’ 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8 ( 1 ): 58-70.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13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刘盈说天气】今年冬天提前了?今年冬天特别冷?看看国内权威专家怎么说
杨学祥 2018-10-8 20:57
【刘盈说天气】今年冬天提前了?今年冬天特别冷?看看国内权威专家怎么说 2018-10-08 18:42:04  来源: 中国吉林网 作者:   近日,有没有发现身边感冒生病的人变得很多?出门后有没有发现天气越来越冷?就连供暖期都提前了,伙伴们,重视起来吧!冬天提前了,这个冬天真的很冷!   就此问题,我们采访到 全球 气候专家杨学祥,他表示今年冬天会比2015年、2016年和2017年都早,并且从今年开始一直到2025年,每年气温都呈现递减趋势,2025的冬天最冷!   为什么呢?说好的全球气温变暖问题呢?大家不要着急,仔细想想,有没有发现2018年全球自然 灾害 特别多?台风、地震、飓风、海啸接踵而来,这是几十年来都未曾出现过的气候异常现象!   杨教授表示,原因之一是台风、飓风、海啸等自然灾害形成超级灾害链,这些自然灾害将深海冷水翻到地球表面,带来降温,从而影响全球温度的变化。很多人会说这岂不是与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问题相矛盾吗?不会的,因为温室效应并不是气候变化的唯一因素,这种超级灾害链带来的降温被称为“深海及其边缘强震降温效应”,与温室效应同为影响全球 气温 变化的因素,因此,今年是一个“寒冷年”。   一定会有人问,为什么今年自然灾害特别多?这也是第二个原因所在,杨教授称2018年为“灾害年”,他与几位相关气象专家在2月份总结出一套关于2018年灾害的预测顺口溜:“七级地震谁安排,三月走了,六月来!五月过度多留意,八月九月防大灾”。这则顺口溜成功预测了10月以前全球的气象灾害,为什么这么准!杨教授介绍道:根据月亮赤纬角,月亮赤纬角一直保持在18度6分和28度6分之间,通俗地讲,就是月亮赤纬角越大,全球气温越低。2014年—2017年角度小 温度 高,2018年是温度高往温度低过渡的一年,因此灾害多,2025年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这一年将全球温度最低!   10月6日,中国气象台发布预计10月7日,长春会 入冬 ,但是现实并非如此,记者又联系到吉林省气象台台长刘海峰,他表示中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入冬标准不一,需要根据一段时间内的温度变化而定,吉林省今年会在10月末11月初之间的某一天入冬。   小伙伴们,冬天马上来临了,秋衣秋裤准备好了吗?赶紧把羽绒服也翻出来吧!注意保暖哦,拒绝感冒,从刘盈说天气开始~    中国 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刘盈 http://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810/t20181008_17920840.htm http://news.cnjiwang.com/jwyc/201810/2740483.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17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或将从地球上彻底消失,只有中国可以救他
热度 2 杨学祥 2017-10-29 09:02
日本或将从地球上彻底消失,只有这个超级大国可以救他 2017-10-2821:13 来源: 武器知识 原标题:日本或将从地球上彻底消失,只有这个超级大国可以救他 大家都知道,日本经常发生地震。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地震在日本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日本的建筑都是防震的,不过就算是这样,在面临大型地震时,还是会有不少伤亡。 日本是一个岛国,对于他们来说,地震不是致命的,地震引发的海啸才是最恐怖的。2011年,日本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在这场灾难中,核电站也发生了核泄漏。在这短短的四十年里,日本已经发生过了三次大型地震,伤亡了数十万人。 有人称,日本很有可能在数百年后就会彻底沉入海底,从地球上消失了。这么说不是没有根据的,据美国专家研究发现,日本正好处于地震交界处,由于这些年地震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很可能在数百年后某一场大型地震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日本已经沉入马里亚纳海沟了。 除了地震和海啸,日本还有数座活火山,例如著名的富士山。二战时苏联就曾经有过引爆富士山,毁灭日本的计划。一旦哪天这些活火山爆发,日本人民肯定会难以逃脱。 美国专家称日本当务之急是找到一个国家可以在灾难发生的时候让他们避难,他们必须要从现在开始跟周边国家打好关系。日本现在人口已经过亿,目前有这个能力可以收留他们的周边国家只有中国。如果日本真的发生灾难,你们愿意收留他们吗?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http://www.sohu.com/a/200871160_403246 回顾:30年内日本将是自然灾害的受援国 已有3574次阅读2010-9-2209:19|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关键词:日本,地震,回顾 推荐到群组 警惕下一场自然灾难: 30 年内日本将是自然灾害的受援国 杨学祥 点评: 日本遇到百年来最严重的强震威胁,其应对措施不仅仅在于防灾技术,而且在于友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与亚洲近邻的关系。 继 2004 年年 12 月 26 日那场发生在印度洋海域夺去了近 30 万条生命的海啸及其地震事件之后, 2005 年 8 月 30 日 横扫美国南部的卡特里娜飓风又造成了 500 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异常惨重的人员伤亡。据来自路易斯安那州的参议员维特估计,飓风仅在该州造成的死亡人数就可能超过 1 万人。虽然这个数字还没有得到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灾难的人员损失在同类事件中将可能是空前的。美国总统布什已经表示,“卡特里娜”飓风灾难堪与“ 9 · 11 ”恐怖袭击相比。卡特里娜飓风中断了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活动。墨西哥湾沿岸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受到干扰,原本就在不断攀升的油价被进一步推高。飓风还迫使美国一些进出口石油、粮食等商品的重要港口被关闭。美国已经接受国外的灾害援助,世界第一强国在自然灾害面前也显得软弱无力。 日本可能是下一个遭受自然灾害重创的国家。最新研究结果和最近的一系列地震均表明,富士山在休眠 300 年之后即将再度进入活跃期。富士山从 1907 年喷火以后一直平静。 2001 年 5 月日本气象厅宣布,已有减少火山地震活动倾向的富士山在 2001 年的 4 月份再度发生了 123 次低频率地震,虽然没有喷火,但已表现出地壳变动的“异常火山”现象。现在,日本全国上下都在防东海大地震,东海大地震震级在 8 级以上,震中多在富士山坐落的静冈县,周期为 150 年,现在已进入随时可能发生的时期 。 在 2005 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上,一项最新研究表明, 2000-2030 年全球将进入新一轮强震爆发时期 ,日本强震可能在此期间爆发。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深海地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南北纬各 40 度范围内的 8.5 级和大于 8.5 级的深海地震。 “ 拉马德雷 ” 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 “ 暖位相 ” 和 “ 冷位相 ” 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 20 年至 30 年。近 100 多年来, “ 拉马德雷 ” 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 “ 冷位相 ” 发生于 1890 年至 1924 年,而 1925 年至 1946 年为 “ 暖位相 ” ;第二周期的 “ 冷位相 ” 出现于 1947 年至 1976 年, 1977 年至 90 年代后期为 “ 暖位相 ” 。当 “ 拉马德雷 ” 现象以 “ 暖位相 ” 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高空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大陆向太平洋中央移动,低空气流正好相反,使中太平洋海面升高。当 “ 拉马德雷 ” 以 “ 冷位相 ” 形式出现时,情况正好相反。中太平洋海面反复升降导致地壳跷跷板运动,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 20 世纪以来,全球大于 8.5 级的八大地震(有等级相同的 4 次,共 12 次)在 1900-1924 年 “ 拉马德雷 ”“ 冷位相 ” 发生 2 次,在 1925-1946 年 “ 拉马德雷 ”“ 暖位相 ” 发生 1 次,在 1947-1976 年 “ 拉马德雷 ”“ 冷位相 ” 发生 7 次,在 1977-1999 年 “ 拉马德雷 ”“ 暖位相 ” 没有发生,在 2000-2005 年 “ 拉马德雷 ”“ 冷位相 ” 发生 2 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历史记录显示, 1906 年 1 月 31 日 在哥伦比亚发生 Ms8.6 级强震,引起的海啸造成 500-1500 死亡。 1960 年 5 月 22 日 在智利发生 Ms8.9 级地震,引起的海啸造成 1061 死亡。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在印度尼西亚发生 Ms8.7 级地震,引起海啸造成近 300000 死亡。这三次全球著名的地震海啸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表 1 拉马德雷位相、强震与气温对比 时 期 1889-19241925-19461947-19761977-19992000-2030 ? 拉马德雷 冷 位 相 暖 位 相 冷 位 相 暖 位 相 冷 位 相 气 温 低 温 增 暖 低 温 增 暖 低 温? 强 震 2(6) 次 1 次 7(11) 次 0 次 已发生6 次 表 2 海洋巨震与海啸 地震时间 地点 震级 海啸死亡人数 1906-01-31 哥伦比亚 Ms8.6500-1500 1960-05-22 智 利 Ms8.91061 2004-12-26 印度尼西亚 Ms8.7300000 从表 1 和表 2 的对比中可以看到,三个拉马德雷冷位相和气候低温期与哥伦比亚、智利、印度尼西亚的海洋巨震海啸和 12 次 8.5 级以上强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2000-2030 年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世界强震将频繁发生。 以上数据和规律表明, 2000-2030 年 “ 拉马德雷 ”“ 冷位相 ” 时期是全球强震和海啸爆发时期。日本 东海大地震在此期间爆发的可能性最大,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日专家预测 2035 年前东京将发生里氏 7 至 8 级地震。 1923 年 9 月 1 日 关东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及其邻区第二强震幕( 1920-1937 年),处于拉马德雷第一周期的 “ 冷位相 ” ( 1890 年 -1924 年)。预测中的东京大地震发生时间不会晚于 2035 年,最后时限 2035 年分别处于中国及其邻区第六强震幕( 2020-2040 年)和拉马德雷第三周期的 “ 冷位相 ” ( 2000 年 -2030 年)之内,这不会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中国的地震资料表明,日本专家的预测符合历史的地震规律,有极高的发生概率 。强震后可能引起的海啸将灾害波及全球。研究表明,海洋上的“杀人巨浪”与强震有关 。这意味着今后 30 年海洋灾害将愈演愈烈。忽视海洋灾害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最新评论认为,突如其来的灾难发人深思,但灾难的严重程度,似乎还提醒人们应有更深层的思考:人类最重要的敌人仍是自然威胁。因此,国际社会无疑应该调整安全观,认清真正的威胁来自何方。此次飓风事件,目前已有包括中国、俄罗斯、欧盟、美洲国家组织在内的 20 多个国家、地区和组织表示愿意向美国提供援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时间因竞购美国尤尼科公司被美国国会视为“威胁”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也宣布提供 160 万美元的援助。谁是真正的敌人,谁是真正的朋友,再次明确显露出来。事实上,在诸如恐怖威胁、飓风袭击这样的灾难面前,任何战争的防御体系,都不过是徒有虚名的“马奇诺防线”。对此,我们无疑应有清醒认识 。 日本遇到百年来最严重的强震威胁,其应对措施不仅仅在于防灾技术,而且在于友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与亚洲近邻的关系。 危险时刻正在迫近。 2005 年 1 月 4 日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埃尔伯特博士严肃指出:世界上最深的海沟 ―― 马里亚那海沟,由于受到亚洲大陆板块的推压和太平洋板块的后退的原因,正在以每年 10 厘米 的速度向东北方向,即太平洋 - 日本列岛一线扩张,日本将遭受灭顶之灾。埃尔伯特博士建议日本政府应该尽快成立 “ 灭顶预警专家小组 ” ,并且在 05 年尽快启动 “ 大灾难应急预案 ” ,更不要对日本民众实行欺瞒政策 ―― 日本人民有权利知道自己的未来命运。埃尔伯特博士还建议日本政府向周遍的友好国家 ―― 中国、韩国、美国寻求帮助,在大灾难一旦降临的时候,能够将日本的众多的平民百姓迁移到中国等国的领土上,作为 “ 自然灾害难民 ” ,以避免日本的 ‘ 整个民族的毁灭 ’ 。 日本右翼在灾难面前的歇斯底里,在于他们不相信世界和亚洲人民的善良与真诚,这种真诚的付出在印尼地震海啸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美国飓风灾难再次体现了这种新型的国际关系。国际援助不应该仅仅是灾害后的援助,更重要的是灾害前的预测研究与交流,公众防灾意识的提高,提前做好灾害的预防工作。 对此,新闻媒体负有更大的责任。 美国南部的卡特里娜飓风再次敲响海洋灾害的警钟,对此,日本政府及其近邻无疑应有清醒认识。 参考文献 1. 人类最重要的敌人仍是自然威胁。 http://news.tom.com 2005 年 09 月 04 日 00 时 10 分 。来源 : 新京报 http://news.tom.com/1002/20050904-2442718.html 2. 何德功。休眠 300 年的富士山再度进入活跃期。 2005-09-0309:07  大洋网科技。 http://www.cjn.cn/ch/article/20050903/20050903454431_1.html 3. 杨冬红,杨学祥。重大自然灾害周期及其动力机制。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中国地球物理2005.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355 4. 杨冬红 , 杨学祥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 西北地震学报 .2005,27(1):96 5. 杨冬红,杨学祥。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2005-2-25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3157 6. 杨学祥。日专家预测 2035 年前东京将发生里氏 7 至 8 级地震。 2005-1-21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2834 7. 春风。日专家预测 2035 年前东京将发生里氏 7 至 8 级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05 年 01 月 19 日 20:41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w/2005-01-19/20414886023s.shtml 8. 科技之谜:“杀人”巨浪是咋回事? http://www.scol.com.cn 四川在线 (2005-09-0214:54:31) 来源:中国科普网 http://tech.scol.com.cn/kpzs/20050902/200592145431.htm 9. 亚太板块变得越发脆弱 日本将遭受灭顶之灾。 2005 年 07 月 20 日 00:16 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72622743014604800/20050720/591633.shtml 10. 徐奕。日本沉没预兆!日本海上升起神秘水柱。 2005-07-2009:17:00   百灵社区 http://news.beelink.com.cn/20050720/1889849.shtml 11. 杨学祥。日本面临环境灾难:资源(能源)政治与领海扩张。 2005-7-24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4825 发表网址: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5/87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5593.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3785 次阅读|2 个评论
9月9日拉尼娜指数跌过底线:2017年9月10日早报
热度 2 杨学祥 2017-9-10 06:21
9 月 9 日 拉尼娜指数跌过底线: 2017 年 9 月 10 日 早报 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我们在 2016 年 11 月 17 日 开始的拉尼娜指数通报的检验结果表明,日食发生在赤道或低纬地区、地球季节性自转变化、南极半岛海冰变化、潮汐组合双周循环、寒潮强弱变化、地震火山活动,对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理论预测基本符合实测数据,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预测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和依据,请相关部门检验和利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6069.html 潮汐组合影响海温变化的理论计算得到实践证实。 潮汐组合类型转换具有 13.6 天周期,即双周循环,这在图 1-2 中都有明显的表现。除此之外,两周之内厄尔尼诺指数往往出现两个峰值和两个谷值,即次一级的 7 天周期。这一周期在气温变化中也有明显的表现(见图)。 潮汐不仅有 13.6 天周期,而且存在 7.1 天和 9.1 天周期。 1921 年杜德生对月亮和太阳引潮力位进行了严格的调和级数展开,在展开中约有 90 项长周期成分。其中振幅超过这 90 项长周期振幅之和的 0.5% 的共有 20 个,在这 20 个中就有 9 天项和 7 天项(见图 1 )。 图1 2017 年 9 月 9 日 12 时 厄尔尼诺指数为 -0.808 ,比 9 月 9 日00时 的 -0.697 减 速 0.111 ,减速变快, 进入下降区间。 8 月 30 日00时 的 -0.118 进入 峰值。 9 月 8 日00时 的 -0.655 进入暂短的谷值, 18 时被突破。拉尼娜来势汹汹,趋势明显,大大跌过 -0.5 底线。 9 月末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大值是否异常增大是关键因素。 https://www.tropicaltidbits.com/analysis/ocean/nino34.png 特别指出, 8 级地震、海啸和飓风台风搅动海水,使海洋表面变冷,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墨西哥附近海域当地时间 7 日深夜发生 8.4 级强烈地震。地震已经引发海啸。 当地时间2017年8月31日,美国得克萨斯州受飓风“哈维”影响, 中新网9月7日电 美国《世界日报》编译称,十年来最强的飓风哈维(Harvey)侵袭美国大陆,造成巨大破坏,损失将超过1000亿美元。 据 2017-09-08 21 澎湃新闻网报道: 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卫星云图观测到,目前在大西洋上已有三个飓风已经或正在形成,并有可能同时在美洲登陆。科学家表示,这种情况在现代以来的记录中极其罕见。 这三个飓风分别为五级飓风“艾尔玛”、“卡蒂亚”和“约瑟”,其中“艾尔玛”正在中美洲地区肆虐,并在不断向北移动,预计将于本周末登陆古巴与佛罗里达州南部;卡蒂亚正在墨西哥湾地区不断增强,而“约瑟”正紧随“艾尔玛”之后,在加勒比海东部的小安地列斯群岛附近运动,并在当地时间8日升级为强烈飓风。 我们在 2017-7-2516:02 预报中指出: 计算表明,每年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 , 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 , 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近期数据监测表明,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的时期即将过去,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的时期正在到来。这是 7 月 22-23 日潮汐组合作用明显变弱, 28-30 日潮汐组合明显增强的原因。 2017 年 8 月 21 日 日食发生在中纬,这是 8 月仅有的一次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的机会。若 9 月末南极半岛海冰最大值异常减少,这是 9 月仅有的一次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的机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68023.html 厄尔尼诺指数在 7 月 26-27 日的大幅度断崖式衰减,归零变负值,证实了我们的预测。 日食和月食在两极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在赤道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2017 年 2 月 26 日 的日环食在中纬度,对应厄尔尼诺指数峰值, 2 月 11 日 的半影月食对应厄尔尼诺指数谷值。 8 月 21 日 的日全食在中纬度,与 2 月 26 日 相同,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8 月 7 日晚 至 8 日凌晨的月偏食的影响尚待观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68808.html 2017 年 9 月潮汐组合: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已有 641 次阅读 2017-7-8 13:12 2017 年 9 月潮汐组合: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7 年 1 月、 3-7 月 11-12 月为强潮汐时期, 2017 年 2 月、 8-10 月为弱潮汐时期。 2017 年 9 月是弱潮汐时期第二个月,潮汐组合类型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实际上,每年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及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及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 。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每年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地球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2017 年 9 月 21 日 南极海冰面积进入最大值时期,异常减少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生。 潮汐组合 A : 8 月 29 日 为日月小潮, 9 月 1 日 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 19.2334 度, 8 月 30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 B : 9 月 8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1 度, 9 月 6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C : 9 月 14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19.2610 度, 9 月 13 日 为日月小潮, 9 月 14 日 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较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较强)。 潮汐组合 D : 9 月 21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1 度, 9 月 20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E : 9 月 28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19.3055 度, 9 月 28 日 为日月小潮, 9 月 27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65255.html 中新社北京 9 月 8 日 电 ( 记者 阮煜琳 ) 墨西哥附近海域当地时间 7 日深夜发生 8.4 级强烈地震。中国国家海洋局海啸预警中心 8 日表示,地震已经引发海啸,但不会对中国沿岸造成影响。   中国官方媒体援引墨西哥国家地震中心 8 日清晨更新的地震消息,将 7 日恰帕斯州托纳拉西南 137 公里 处海域发生的地震由 8.0 级修正为 8.4 级,震源深度 19 公里 。   中国国家海洋局海啸预警中心表示,根据最新监测结果分析,此次地震已经引发海啸,但不会对中国沿岸造成灾害性影响。 http://news.sina.com.cn/o/2017-09-08/doc-ifykuftz5502701.shtml 科学家:灾难风暴或袭美南加州 届时损失较地震更大 2017-09-07 15:49:4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 9 月 7 日 电 美国《世界日报》编译称,十年来最强的飓风哈维 (Harvey) 侵袭美国大陆,造成巨大破坏,南加州是否可能因气候变迁而出现大规模灾难性风暴?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答案是肯定的,损失将超过 1000 亿美元,较灾难性地震损失更大。 当地时间 2017 年 8 月 31 日 ,美国得克萨斯州受飓风“哈维”影响,当地官方动用军车转移民众。 http://news.hexun.com/2017-09-07/190767640.html 艾玛之后还有 2 个飓风将登陆美洲 科学家惊呼史上罕见 2017-09-08 21:05:00  来源 : 澎湃新闻网 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卫星云图观测到,目前在大西洋上已有三个飓风已经或正在形成,并有可能同时在美洲登陆。科学家表示,这种情况在现代以来的记录中极其罕见。 美国国家飓风中心的科学家埃里克•布莱克( Eric Blake )表示,这种情况在该地区是“绝无仅有”并且“极其古怪的”。 “我几乎不怀疑‘艾尔玛’会成为整个大西洋飓风气候史上最臭名昭著的飓风之一。”布莱克表示。该飓风目前已经在法属圣马丁岛造成至少 8 人死亡,在安提瓜和巴布达造成 1 人死亡,波多黎各超过 60% 的人口断电,并且正在逐渐向人口稠密地区移动。 这三个飓风分别为五级飓风“艾尔玛”、“卡蒂亚”和“约瑟”,其中“艾尔玛”正在中美洲地区肆虐,并在不断向北移动,预计将于本周末登陆古巴与佛罗里达州南部;卡蒂亚正在墨西哥湾地区不断增强,而“约瑟”正紧随“艾尔玛”之后,在加勒比海东部的小安地列斯群岛附近运动,并在当地时间 8 日升级为强烈飓风。 根据气象记录,上一次大西洋地区同时出现三个飓风还是 2010 年( 注意: 2010 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 ),但在当时形成的“卡尔”、“伊戈尔”和“茱莉亚”三个飓风中,“茱莉亚”最终并未登陆,气象部门也并未对它发出飓风通告。 每年的 6 月初至 11 月底是大西洋飓风频发的季节。 ABC 援引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 NOAA )气象学家的话称,今年的飓风季从整体上的强度可能会超过平均水平,在“约瑟”之后,预计最多还将有 3 个飓风形成。 http://news.k618.cn/roll/201709/t20170908_12936243.html 参考文献 1.LiGuoqing.27.3-dayand13.6-dayatmospherictide and lunar forcing on atmosphericcir culation .Adv.Atmos.Sci.2005,22:359-374. 2. 杨冬红 , 杨学祥 .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 “ 海震调温假说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23(6): 1813 ~ 1818 。 YANGDong-hong,YANGXue-xiang.Thehypothesisoftheocesnicearthquakesadjustingclimateslowdownofglobalwarming.ProgressinGeophysics.2008,23(6):1813 ~ 1818. 3. 杨学祥,杨冬红。 2014 年 1-2 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 2014 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 2014 , 224-237 ,万方数据库。 4.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29(2):610-615.YANGDong-hong,YANGXue-xiang.StudyontherelationbetweenicesheetsmeltingandlowtemperatureinNorthernHemisphereProgressinGeophysics.2014,29(1):610 ~ 615. 5.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 - 动力机制。世界地质。 2010 , 29 ( 4 ): 652-657.YangDH,YangDB.ThermaldynamicmechanismofElNinoinducedbysolareclipse.GlobalGeology(inChinese),2010,29(4):652-657. 6. 杨学祥,杨冬红。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 2013 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3 ,万方数据库。 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YangD H, Yang DB, Yang XX, The influenceof tides and earthquakesin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inChinese),2011,54(4):926-934 8. 杨学祥,杨冬红。 2013 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2014,(3):90-91.YANGXue-xiang,YANGDong-hong.MeteorologicalAnalysisofReasonsCausingChina'sFrequentSmogWeatherin2013.Technologyandlife.2014,(3):90-91. 9.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28(4):1666-1677.YangXX,ChenDY.StudyoncauseofformationinEarth’sclimaticchanges.ProgressinGeophysics(inChinese),2013,28(4):1666-1677. 10. 杨冬红 , 杨学祥 .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22(5):1680-1685.YangDH,YangXX.AustraliasnowinsummerandthreeiceregulatorsforElNinoevents.ProgressinGeophysics(inChinese),2007,22(5):1680-1685. 11.WalkerDA.More evidence in dicates linkbetween El Nino sandseismicity .EOS,1995,76(4):33,34, 36.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27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假如地球吃了炫迈……
杨学祥 2017-5-26 07:48
假如地球吃了炫迈…… 2017-5-2516:10:51 来源: IT之家 作者: 霂霙 责编: 霂霙 评论: 285 当然了,你并不需要担心会发生地球吃了炫迈而自转加速这种事情。因为目前的地球自转的速度,是在逐渐变慢的。 科学家分析了过去三千年内,古代关于日月食、天体会合等等天象的记载,得到的结果是每世纪的日长,平均增加了约1.7±0.05ms【1】,这也是闰秒的由来。 而自从20世纪60年代jwwells发现生物钟现象以来,对珊瑚、双壳类以及层叠石的研究发现。500Ma(前奥陶纪)前每年有420天,现在为365天,这表明,地球的自转速度是长期减慢的【2】。 但是如果地球停止自转会怎么样呢?首先,我们要……欸欸欸!秋豆麻袋,我们今天不是讨论地球自转加速吗? 咳咳!如果地球自转变快会怎么样呢? 首先要考虑到加速的实际地理位置。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进行旋转,这就意味着不同圆周(纬线)的位置,所得到的加速不同。而所处位置的圆周(纬线)越长,速度就越快。而赤道正好是地球圆周(纬线)最长的地方,所以赤道的位置速度是最快的,大约1669公里/时,而呼和浩特位置的速度大约1207公里/时。 ▲越靠近圆心,线速度越慢 我们先假设转速提高1公里/时。由于转速的增加,导致离心力变大。地球上的水会甩向赤道,从而导致赤道上的水平面上升几厘米,而两极的水平面则下降。其实增加的这么一点速度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的公司——ESRI的分析师WitoldFraczek说:“如果想要发现这一点变化,可能需要很多年。” 当然了,影响也还是有的。最明显的就是一些人造卫星被“甩飞”了。有一类人造卫星是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按照和地球一样的速度环绕着地球,从地面上观察的话,同步卫星是静止不动的。但是地球的转速一旦增加,卫星就不再和地面相对静止,从而导致使用这些卫星的服务收到干扰。不过携带燃料的卫星可以通过加速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没有自带燃料的卫星就无法使用了,需要被新的卫星替代,这可老贵了,还没有-50%off! 弗拉柴克表示,这可能会影响一部分人的生活,但对所有人来说并不算什么大问题。 但是如果转的更快的话,那就糟糕了。 好消息,你变轻了 当然,也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由于速度变大,致使离心力的变大。 所以,你变轻了。不过重力还是更强大一点,所以你还飞不起来。简单来说,如果你在北极圈有60公斤的话,在赤道应该会变成58公斤左右。当然啦,你的肉并不会变少,质量并不会变,所以你还是那么胖…… 想体验飞一般的感觉?根据奥登瓦尔德的计算,如果想要飞起来(体重为零),那么转速只要达到28390公里/时就成,不过前提是你还活着。 坏消息,你跟不上时差 除了能让你变轻,由于转速变快,一天的时间也会变短。转速每增加1公里/时,白天会缩短大概1分钟左右。不过对于24小时作息的动物和人类而言,问题还不大。但是增加250公里/时的话,每天就会缩短2小时,变成22小时。这就不是增加多少闰秒可以解决的了。 由于一天的长短变为22小时,相当于每天都要2个小时的倒时差。一次还好,每天的话身体就无法承受了。 不过吧,奥登瓦尔德表示用个百万年还是可以适应的(此处应有苦笑)。 还是坏消息,天气会更差 除了时差以外,受到波及的还有天气。如果地球转速是缓慢增加的,那么天气的变化也会因为足够的细微,而不一定能够察觉。但是一旦增加到一定的程度,那么会导致极端天气更加极端,例如飓风会旋转的更快,蕴含更多的能量。 首先我们要回到最初的问题,就是地球自转的加快,主要的导致的是赤道上的地区速度更快。假设地球没有自转,那么北极的北风会直直的吹向赤道,反之亦然。 但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北极和赤道的速度有差距,北风就会向东偏转。这种风的曲率被称为科里奥利效应,同时也是让飓风旋转的原因。如果地球自转变快,风就会更加向东偏转,转速会更快。 ▲科里奥利效应 水世界 风自然也不是危害最大的。危害最大的,还是水。 由于离心力的增加,两极的水加倍的汇集到赤道。增加1公里/时的转速,赤道位置的水平面就会在几天之内上升几厘米。如果转速增加250公里/时,赤道就会逐渐被淹没。 “多深我不知道,但是亚马逊盆地、澳大利亚北部,更不用说赤道地区的岛屿了,都会被淹没。”弗拉柴克说道,“除了高山,例如乞力马扎罗山或者安第斯山脉的高峰以外,基本都会被淹没了。” 如果继续增加2000公里/时,那么增加的离心力会让水更容易抵抗重力。这就导致水更容易蒸发,致使赤道地区的空气湿度变大。从而会出现更多的雾气和较厚的云层,以及非常频繁的下雨。 那我们把转速增加到大概2800公里/时的话,这就厉害了!这个时候的离心力达到可以抵消重力的程度了。这个时候你可能会看到水滴往上走,出现倒着下雨的情况。 当然了,毕竟这个时候就不仅仅是增加了17倍的转速那么简单了,各方面的变化都会让赤道非常危险。逃离赤道更加重要,毕竟命只有一条。如果你真的想看看这种奇观的话,找钢铁侠借套盔甲或者找个变异蜘蛛挨一口咬,可能还有机会。不对,蜘蛛侠可能不行,到时候没有地方吐丝啊,那么结果就…… 地震跟闹着玩儿似的 如果继续增加转速呢?达到一个不能再快的40000公里/时呢?这个时候离心力足以影响到地壳,在大概千年的时间之后,两极会变得平摊,而赤道会变成连续的巨高山脉。而由于构造板块的快速移动,导致地震的频繁发生。 这一切都是毁灭性的。 还是转的慢点吧 好吧,最好还是不要变那么快。虽然地球的转速,每天都在因为各种原因产生波动。地震、海啸、飓风等等,甚至是极地正在消融的冰川都在毫秒级别上,影响着地球的转速。 当然了,导致地球刹车的主要装置还是月球。由于月球的引力产生的潮汐,导致地球转速每一千万年,减少6公里/时。 好吧,其实人类也没有什么特别有效,并且能够办到的办法让地球加速。不过如果有个大型的陨石用足够的速度撞击,导致地壳液化的话,就有可能了。不过到时候横竖都是死,还是别想着看倒雨了吧。 参考文献: 1.EubanksTM,SteppeJA,DickeyJO,etal.CausesofrapidmotionsoftheEarth'spole .1988. 2.杨冬红,杨学祥.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1):58-70. http://www.ithome.com/html/discovery/310515.htm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0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岸地形和水深数据处理
热度 1 jingxu00212027 2013-10-11 09:45
注:题目写的有些大了,实在想不出更准确的名字了。 之前写了一篇地震海啸数值模拟的论文,涉及到近岸地形和水深数据的处理问题。 首先地形和水深数据的参考基准面不同(datum),之后是需要对数据进行等间隔网格化。 按照一位老师的建议,把主要的步骤记下来,怕将来忘记,其实时隔近2个月了,有些 地方还真忘了。 参考了一些地震海啸数值模拟的文章,发现一般都是使用ETOPO2数据库,猜测可能是因为 这个数据库既有地形也有水深数据,海啸源多为远洋地震,外海区域水深值较大,模拟结 果不敏感,而且输出结果也是以10米或更深等深线处的海啸波高为主,对近岸地形和水深数据 要求不高。 我的论文中考虑的是局部地震海啸,震源离岸较近,而且希望能输出更近处的海啸波变化 情况,因此需要使用近岸地形和水深数据。 整体思路是沿海陆地高程使用GTOPO30和SRTM作为原始数据,近岸水深数据使用电子海图 作为原始数据。GTOPO30和SRTM的参考椭球均为WGS84,竖直向基准面分别为为MSL(mean sea level 平均海平面)和EGM96,二者在我国沿海地区数据网格大小分别为30弧秒和3弧秒上,述数据库的 其它内容可参考USGS网站(最近这两天可能不行,US政府关门了),链接如下: GTOPO30: http://www.agiweb.org/pubs/globalgis/GTOPO30/GTOPO30.html SRTM: http://srtm.usgs.gov/ 电子海图的参考椭球也是WGS84,竖直向基准面为局部海域验潮站的基准,通常为当地的略 低于最低低潮面( Mean Lower Low Water )。因此地形和水深数据的水平参考面是相同的,只需要 考虑竖直向基准面的差异。 首先根据海图的范围,从GTOPO30或SRTM数据库中下载相应的部分,使用GMT程序转换为xyz文件。 例如:对于GTOPO30 grdraster 33 %range% -I2m -G%temp1% grd2xyz %temp1% %range%%temp2% 对于SRTM xyz2grd %hgt% -G%temp2% -I3c %hgtrange% -N%depth% -ZTLhw grdcut %temp2% %range% -V -G%temp20% grd2xyz %temp20% %range% %temp200% 在使用gawk程序对原始数据进行竖直向校正后,将地形和水深数据写在同一个 文件中,其中%temp3%为地形数据文件名,%txt%为水深数据文件名 gawk NR==FNR {print $1, $2, $3} ; NRFNR { print $1, $2, $3} %temp3% %txt%%temp4% 在分别按照原始数据的网格大小,使用GMT程序的 blockmedian和surface命令网格化,再用grd2xyz转换为xyz文件。 对GTOPO30 blockmedian %temp4% -I30c %range% %temp5% surface %temp5% -G%grd% -I30c %range% grd2xyz %grd% %range% %xyz% 对SRTM blockmedian %xyz% -I3c %range% %temp4% surface %temp4% -I3c %range% -G%grd% grd2xyz %grd% %range% %xyz% 最后,画等值线图,观察结果是否有明显的错误。 整个处理过程参考了台湾大学和胡植庆教授的讲义,链接如下: http://www.gl.ntu.edu.tw/geodesy/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0Itemid=49 关于各种竖向基准面的定义和相互关系,可以参考下述链接: http://tidesandcurrents.noaa.gov/datum_options.html
个人分类: 地震海啸|754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大核民族”与“盐荒子孙”,“有碘意思”
热度 5 Majorite 2011-3-20 01:37
“大核民族”与“盐荒子孙”,“有碘意思” 作者:浪荡江湖 ( http://digest.creaders.net/articleViewer.php?atid=290850id=298168 ) 据说昨天就开始抢购食盐了,孤陋寡闻的我今天上午上班听同事说起才知道,这才发现莫名其妙的所有商店、超市甚至郊区的小店都真的没有盐卖了,中国人抢购商品的效率确实高得惊人,几乎一天时间就将市场上的盐抢个精光,然后就有奸商开始囤积居奇、开始高价叫卖,1元钱一包的盐竟然被炒卖到5-20元,真是奇了。怎么也想不通一夜之间中国人居然将盐当成了抢购对象,而且个个如此抓狂、如此迫切,四处抢购。问问才知道,抢购的理由很简单,日本大地震后发生核泄漏,传言说吃碘盐可以防辐射,而且海水被核污染后海盐就有辐射了,吃不得。 想想都可笑,日本人遭地震海啸袭击损失惨重,接着又发生了严重的核电站爆炸后的核泄漏,离核电站如此近的日本东京都没有发生抢购食盐的状况,遥远的中国大陆却出现了恐慌性抢购风,记者在东京、板桥、新宿、银座、涉谷等地方的超市和便利店探访了解,碘盐的购买情况一切正常,只是一些生活用品被购置一空,日本人普遍表示,中国发生抢盐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有东京市民说,受到核辐射的日本市民都没有如此恐慌,远隔海洋的中国却发生这样的情况。她觉得,中国民众太不“冷静”,称防核辐射最有效的方法是每天服用一片碘片,因为每片碘片中含碘100毫克。显而易见,所谓抢购造成的大陆“盐荒”,是由于不科学的判断或者是谣言带来的恶果,直到中午看电视新闻才有各路专家站出来辟谣并宣传正确的防辐射科学知识。 其实关于抢购风,中国人再熟悉不过了,过去物资缺乏的年代自不必说,不知道是不是养成了穷怕了的习惯,即使近些年来市场极其丰富,且根本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只需要一点小小的谣言传播,几乎每隔几年一有任何风吹草动就会发生一次抢购,从粮食到食用油,从非典时期的醋到今天日本地震后的食盐,都充分的体现出了这一怪异的嗜好,不知道是不是中国人内心过于脆弱,亦或是过于愚昧无知,哄抢的习性于是体现在对某种特别商品的抢购上,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恐怕也是这一道理。日本地震了、核泄漏了,日本人不抢购盐、韩国人、俄国人、菲律宾人等周边国家都不抢购,唯独中国人拼了老命大量抢购食盐,这不能不令人嘘唏感慨,确实不可思议。难怪有网民调侃式写下一幅对联:日本是大核民族,中国是盐荒子孙;横批:有碘意思。真的很形象。 日本人遭受了有记载的世界最强地震,接着又发生灾难性海啸,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尤其是引发出的核电站爆炸以及随之而来的核泄漏,震惊了世界,也引起了几乎恐慌性反应,这一结果或多或少算得上人祸,毕竟人类修建核电站就应该提前考虑到可能的各种自然灾难,加上此次日本政府明显在处置措施上行动缓慢、反应迟迟,致使核泄漏灾难愈演愈烈的趋势,甚至严重影响了地震海啸灾区的人道救援工作,大量日本灾民一时间几乎陷入困境,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日本政府明显不如中国在救灾行动上果断迅速,而日本领导人除了天天在电视上喋喋不休的讲话外,甚至过了七天连灾区都没有任何内阁官员去过,日本政府的这种过度的淡定,实在让人感觉到日本地震海啸灾区灾民略显无助和可怜。 显然地震后的日本灾民可怜,值得同情,然而此时此刻漫延全中国的抢盐风潮,不仅奇怪,甚至显得我们中国人有点可悲了,人家地震都不过如此,我们平平安安的生活工作,却突然之间出现盐荒,岂不怪哉?照说盐是政府的专卖物资,老百姓跟风抢购,足显不良习惯,但此时此刻政府的职能部门到底在干什么呢?市场上盐被买断了货,甚至发生了囤积居奇高价出售的现象,国家的盐业公司却显得动作缓慢,对市场的补货几乎可以用迟钝来形容。日本地震,结果中国人抢购食盐,有所谓盐业公司领导居然声称“要增加产量来应对”,既然库存充足,那这是你应该增加产量的时候吗?难道想发国难财?真正该做的应该是最快的时间及时说明真相给老百姓,尽快增加市场供应,同时严厉追查造谣者和不法商贩,安定民心。 给人感觉盐业公司此时此刻其实更想趁乱发财,不然稳定市场的动作怎么如此之慢?造成短期内市场和民心恐慌,总体上来说,国民热衷于跟风抢购的劣根性以及科普知识的缺乏固然存在,但有关职能部门在事后处置的效率上是存在问题的,或者说是有责任的。 所以说地震造成的核泄漏灾难下的日本灾民貌似可怜,但远离地震却乱成一团抢购食盐制造盐荒的中国人着实有点可悲。不知道下次我们还要抢购什么?
1824 次阅读|1 个评论
慌张!
热度 13 yangyq 2011-3-17 21:09
大核民族正喝着酒唱着歌,浩浩荡荡的演习,突然被地震海啸核污染火山爆发给蒙了! 盐荒子孙正开着会讨着论,精彩绝伦的口舌之战,突然说辐射来了盐没了! 灾难来了,天气异常,动物异常,植物异常,神马都异常了。。。 神马叫理性 神马是思维 能否在恐慌时刻利用一下有限的大脑。。。。 想起了孙红雷在某部电影里的经典台词:慌~张! 就如下一盘棋, 阵脚乱了还能赢? 淡定 ,淡定,还是***淡定! 处乱不惊才是王者之风! "辐射不能来啊,必有大灾!" 作为智慧勇气品德才能兼备的一代中国人 请淡定 请不要慌~张 请沉静下来 请理性的思考 请用丰富的知识做出自己的判断! 最好的结局是什么,最坏的结局是什么,或许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 如果事情真的很糟糕很糟糕,保持一点点的从容也是必须的! 历史见证了 “蝴蝶效应”在中华大地上的迅速延展!
个人分类: 舒服轩|844 次阅读|17 个评论
10个疑惑质问哈日中国人
热度 4 冯用军 2011-3-17 14:13
提示: 白宫要求美国在日公民在福岛核电站直径80公里内的必须撤离,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美国已经知道日本在福岛核电站及其附近搞核试验的事实,对于日本控制核试验意外事故的能力开始怀疑。 在向我提问或发表评论之前,请你扪心自问: 1、你真相信80%国土未被地震海啸火山核氢爆综合灾难损毁的日本无法为4个受灾县提供足够食品、药品、燃料? 2、你真相信长期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军事强国的日本没有钱和特种防化部队迅速救灾? 3、你真相信布满日本本土的100多个核反应堆是和平利用核能而不是浓缩造原子弹的武器级铀? 4、你真相信我们现在大方救助日本,捐3000万人民币捐2万吨石油,日本以后永不会侵犯我们? 5、你真相信这次地震对日本造成了致命的影响,严重伤害了日本的元气,日本经济会倒退20年? 6、你真相信日本是真的哭穷、真的需要全球捐钱捐物捐设备和平救灾、灾后重建而不是苦肉计聚敛钱财、资源以便灾后去加强自卫队的战斗力和研发更新的高科技军民设备? 7、你真相信日本没有战略储备,包括食品、药品、燃料等的战略储备,日本的战略储备,特别是用煤填海、石油入地的战略储备都被这次综合地震灾难给销毁了? 8、你真相信日本100多个核反应堆的废料都被安全地掩埋、都不会用于非军事目的——日本4000颗核弹量的武器级铀哪里去了? 9、你真相信作为世界最先进的核科技强国,日本没有能力处理正常的福岛核事故,或者说福岛核电站是一个正常的和平利用核能的电站——日本为什么不大规模使用AP-1000轻水核反应堆发电? 如果上述问题,你都真诚地回答 相信 ,行,那你可以更换国籍,你有这个权利,我将坚持我的观点。 ZJwumei网友补充的《天问》: 10、你真相信这场大地震之后,你的大爱感化了大和,大和与华共处,日本国民对二战祸害中国国民之事下跪诚信悔过,主动把钓鱼岛和琉球归还我国,以德报德?
个人分类: 世界竞争力研究院|1980 次阅读|6 个评论
重大攻关项目:地震海啸核爆火山灾难综合救灾系统研究
热度 2 冯用军 2011-3-14 21:08
日本这次地震中先是地震、然后是海啸、接着是核电站氢爆、最后是火山泥石流,可以说是《2012》的现实版,这为我们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重大课题: 总课题:地震海啸核爆火山灾难综合救灾系统研究。 子课题:地震灾难综合救灾研究 子课题:海啸灾难综合救灾研究 子课题:核辐射灾难综合防护研究 子课题:火山爆发灾难综合救灾研究 子课题:泥石流灾难综合救灾研究
个人分类: Science Journal|1891 次阅读|2 个评论
最新日本消息:死亡4000人 核电站爆炸 3月14日18:10
热度 2 xupeiyang 2011-3-14 20:41
日本媒体称地震和海啸已造成超过4000人遇难 http://news.qq.com/a/20110314/002354.htm 因地震和海啸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超过4000人,因为不断有新的尸体被发现,估计死亡人数会超过1万人。 日本称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后有11人受伤 http://news.qq.com/a/20110314/001593.htm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3308 次阅读|1 个评论
地震海啸核爆炸,谈X11色变之原因探析
热度 3 sheep021 2011-3-14 12:22
日本福岛核电站再次爆炸 50公里外有震感 6人受伤 【滚动】 911之后,越来越多的11 与事故关联起来。以至于每到了11号,都心中不安。每年12次担心,竟然还真有撞对的时候。 3月11日,在上班的路上,我还在心里打鼓呢——今天又是11号。 11,有啥奇特之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数个圆满之数,谓之十全十美。并说,谦受益,满招损。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凡事都要留有余地。物极则反。11则是物极之意。 11,即是“要要”,这个词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当前人类贪得无厌的心理——永不知足,一味索取。 11,横着看就是一个“二”,1+1=2. “二货”就是傻的意思。道家是“一以贯之”,佛家说“不二法门”,说一不二。俗话说“大智若愚”,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二货”。 科学技术,看似有用,实则大害 核武器,核电站,几乎成了人类的绝技,但其杀伤力也是惊人的、无与伦比的。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385 次阅读|4 个评论
阿拉斯加地震,夏威夷海滩泳者遭殃——流体力学的魅力浅说(3)
热度 2 sqdai 2010-8-23 07:15
阿拉斯加近海发生一场强烈地震,导致夏威夷海滩上的游泳者数十人丧生!这是天方夜谭的传闻?还是科幻小说的虚构 ? 不!是活生生的现实,发生在 1962 年的真实故事。 1985 年我给研究生开讲水波动力学以来,至少给 500 人次讲过这个故事。需要声明的是:故事的原创者不是本人,而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强中教授,他 1981 年受中科院副院长周培源之邀,在北京的应用数学讲座中讲授水波动力学(同时受邀讲其它问题的有易家训、吴耀祖教授),就曾绘声绘色地讲述过此事;严格说来,他也不是真正的原创,而是根据一位流体力学家 Kajiura1964 年写的一篇文章加以发挥的。 阿拉斯加与夏威夷相距几千公里,是什么样的幕后黑手,能把阿拉斯加的灾害抓起来加害于夏威夷欢乐的度假人群?是海水,海水中的特长波浪海底地震激发的地震海啸( tsunami )! 大家还记得 2004 年的圣诞前夜发生的印度洋大海啸吧!几十万人顷刻之间被巨浪吞啮了生命,高楼大厦在海啸中摧枯拉朽地倒塌!其中,有一位传奇式的九岁的英国小姑娘特里莎,不知各位是否有印象?当她在出事的海域随父母游泳时,发现海水突然变浑浊,而且在不该退潮时突然大幅度后撤,她机灵地告诉父母:地震海啸要来了,跟我的老师讲过的情形一模一样!她父母相信她的话,还告诉周围人群,赶紧逃命!从而挽救了一批人的生命,小姑娘特里莎因此上了《泰晤士报》头条。 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地震海啸为何有这种怪异的脾气?要阐释这一现象的理论工具很简单,只要用到最简单的水波动力学原理,甚至于不必借助于非线性的复杂表述。先做极其粗略的假设:水的波动是不可压缩的、无粘性、无旋的流动,在线性理论框架下,用到的数学工具特别简单:人们熟悉的积分变换。只要知道地震扰动的形式,问题的解析解可以很快求出来,只不过深层次的分析还要借助于更高级的数学工具渐近分析,这里难以细表,在我校乐乎论坛卢东强研究员的博客里有详细的渐近分析资料。 大家知道,无风不起浪,在平静似镜的水面上,突然涌起波浪,无非来自四种因素:水面有强风掠过,水面受到强烈冲击(如舰船驶过、扔下炸弹等),水面突然拱起或下沉,水底突发强烈扰动(如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发等)。看起来似乎复杂,但若用上述数学描述,这四种因素如同一门四兄弟,可以一视同仁地进行处理。也就是说,地震海啸导致的灾难跟海面上扔下一枚原子弹一样,可以类似地进行数学分析。 采用科学方法论,我们可以把其它因素搁置起来,仅仅考虑地震海啸一种因素,经过严密的数学分析后发现: 1) 只有一定型式的海底地震才会引发地震海啸;对称型的地震扰动不会引起海啸,而非对称型的扰动则容易导致海啸; 2) 地震海啸是一种极长的波,衰减得极慢,所以,在阿拉斯加沿海海底地震产生的海啸,可以传播到夏威夷海滩; 3) 地震海啸的先导波的形式很怪,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可以用一种特别的特殊函数艾里函数(的导数)来描述,它是一个准周期函数,周期很长,波幅衰减得很慢,最要命的是:一开始是一个巨大的塌陷,就是小姑娘特里莎看到的意外退潮,这实际上给游泳者一个迷人的陷阱,促使他们盲目游向海洋深处;接着,索命鬼来了,后面的浪头一个高过一个,没有多久,就可增加到十米、几十米,这时再想逃命,就为时已晚了! 所以,有一点流体力学知识,有时会给你一个护身符,特里莎的老师的话很有科学依据,所以她能在地震海啸到来之时挽救一批人的性命。我想,如果真正听懂我的水波动力学课的年青人也在那个现场,他们也能够成为救人明星。 写于 2010 年 8 月 23 日
个人分类: 科海随笔|8613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