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秋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巴山夜雨涨秋池
jiangming800403 2014-8-11 11:49
久旱必雨,确切的说今年汉江秋汛的危险并没有解除,巴山夜雨涨秋池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2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拉尼娜将带来秋汛和低温
杨学祥 2010-8-23 11:22
拉尼娜将带来秋汛和低温 杨学祥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近日指出,从目前监测情况来看,今年我国的气候与 1998 年比较相似。 5 月,厄尔尼诺现象结束; 7 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有可能维持并发展成一次拉尼娜事件。与厄尔尼诺事件相反,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近 60 年来拉尼娜事件影响表明,拉尼娜事件发生后,我国部分地区秋雨偏多,冬季全国大部以降水偏少为主,气温偏低。就目前气候状况来看,今年冬天有可能出现低温现象。 我们在 2010 年 6 月指出, 2010 年和 1998 年相似之处: 其一、 2010 年的潮汐类型为 1-12 月全年弱潮汐南北震荡; 1998 年的潮汐类型为 1-11 月弱潮汐南北震荡。 其二、 2010 年 4-6 月为弱潮汐时期; 1998 年 6-8 月为弱潮汐时期。 其三、 1998 年和 2010 年都是厄尔尼诺的第二年,拉尼娜的开始年。 我在 6 月 28 日 指出, 2010 年 7-11 月为强潮汐时期,降雨带有北移的可能,台风活动可能得到加强。在潮汐组合时段发生的台风可能形成不可抗拒的突发灾害。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尼娜事件的准备,预防暴雨北移、台风增强和低温冻害。 暴雨北移已造成严重灾害。 附件: 专家称今年气候极端异常 谨防秋汛及冬季低温 http://www.sina.com.cn 2010 年 08 月 23 日 01:48 华龙网 - 重庆晚报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今年气候与 1998 年类似,谨防秋汛及冬季低温   极端天气正愈加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今年的天气异常更是让多数北半球人始料不及   一贯凉爽的俄罗斯连续两月酷热难耐,一贯少雨的巴基斯坦竟洪水滔天。中国更是罕见地经历水与火的双重考验:一场强降雨使得原本干旱的黄土高坡遭遇泥石流侵袭,本应雨水充沛的西南地区却遭遇长达半年之久的干旱。   全球气候到底怎么了?我们究竟能精准预测多长时间内的气象灾害?面对灾害,我们该如何防御?就有关问题,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接受了记者专访。   今年气候是极端异常   记者:您认为今年气候是否异常?是什么原因造成?   矫梅燕:从前期气象灾害特点看,今年我国天气气候极端异常。特别是入汛以来,极端气象事件多发重发,灾害分布广,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大。   华南、江南地区连遭 14 轮暴雨袭击; 7 月,北方地区连遭 5 轮暴雨袭击,渭河、辽河、第二松花江出现严重汛情;北方多地高温突破历史极值,南方多地高温持续超历史同期;特别是 8 月 8 日凌晨 ,甘肃省舟曲县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天气变化规律被打乱   记者:今年极端气候是什么原因造成?   矫梅燕:造成天气气候异常的原因很复杂,但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大气环流的异常,也不能忽视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因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大气中能量分布也发生了变化,海洋和大气循环、大气中温度场分布出现了紊乱,使得天气气候变化规律被打乱,极端天气变得越来越频繁。   这种现象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也出现,例如,我们邻国巴基斯坦发生历史罕见的持续暴雨,引发非常严重洪涝灾害。再如,俄罗斯出现百年一遇的持续干旱少雨天气,引发了大范围的严重森林大火。至于这些气象灾害之间是否存在共性,每一次极端气象灾害是否都可以归咎到全球气候变暖,目前尚不能下结论。   今年气候类似 1998 年   记者:今年下半年可预料的气候形势如何?   矫梅燕:从目前监测情况来看,今年我国的气候与 1998 年比较相似。 5 月,厄尔尼诺现象结束; 7 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有可能维持并发展成一次拉尼娜事件。   与厄尔尼诺事件相反,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近 60 年来拉尼娜事件影响表明,拉尼娜事件发生后,我国部分地区秋雨偏多,冬季全国大部以降水偏少为主,气温偏低。就目前气候状况来看,今年冬天有可能出现低温现象。   天气预报可精细到乡镇   记者:目前我国的天气预测预报能力达到什么程度?   矫梅燕:近年来,我国天气预报精细程度可以细到部分乡镇,干旱的长中期预报和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中短期预报及短时临近 (1-3 小时 ) 的预报能力也明显提高,目前对突发性灾害性天气可以做到实时监测分析和预报预警。   然而,我国天气气候条件很复杂,就现有技术能力和水平,天气预报还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准确,特别是具体到某个地点、某个时刻降多少雨的预报还是很难做到的。   气候预测仍是世界难题   记者:气象部门气候预测能力如何?   矫梅燕:气候预测的难度远远大于天气预报的难度,目前气候预测的准确率还不是很高,即便是几个月的预测也只能是趋势预测。我国只能预测一年时间内的气候趋势,短期气候预测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影响气候的原因错综复杂,太阳活动、海洋情况、火山活动、地表生态以及人类活动等都会影响气候,人们对其认识十分有限,更难以准确预测未来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气候状况。目前我国汛期降水的气候趋势预测准确率在 65% 左右。据新华社 http://news.sina.com.cn/c/ 2010-08-23 /014820951716.shtml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7-17 9:39:25 2010 年拉尼娜将带来什么? 我在 6 月 28 日 指出, 2010 年 7-11 月为强潮汐时期,降雨带有北移的可能,台风活动可能得到加强。在潮汐组合时段发生的台风可能形成不可抗拒的突发灾害。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6-27 13:34:17 2010 年 7 月末至 11 月初拉尼娜将快速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0 年和 1998 年相似之处: 其一、 2010 年的潮汐类型为 1-12 月全年弱潮汐南北震荡; 1998 年的潮汐类型为 1-11 月弱潮汐南北震荡。 其二、 2010 年 4-6 月为弱潮汐时期; 1998 年 6-8 月为弱潮汐时期。 其三、 1998 年和 2010 年都是厄尔尼诺的第二年,拉尼娜的开始年。 2010 年 7 月 30 日 - 11 月 6 日 ( 109 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 。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尼娜事件在 2010 年下半年快速发展的准备。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9247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5-14 7:22:29 关注 2010 年下半年拉尼娜现象的可能发展 杨学祥 有气象专家认为, 2009-2010 年的假厄尔尼诺导致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 。如果 2010-2011 年真拉尼娜发生, 2009-2010 年的低温暴雪灾害有可能重演,要认真监测,及时预防。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4098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2736 2010 年 7-11 月强潮汐时期降雨带有北移的可能 我在 6 月 28 日 指出, 2010 年 7-11 月为强潮汐时期,降雨带有北移的可能,台风活动可能得到加强。在潮汐组合时段发生的台风可能形成不可抗拒的突发灾害。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6-28 13:27:18 1998 年和 2010 年的强降雨记录表明,在夏季弱潮汐时期,由于冷空气南北震荡幅度较弱,降雨带有长期滞留在某一地区的可能,形成连续暴雨灾害和洪涝灾害。 2010 年 7-11 月为强潮汐时期,降雨带有北移的可能,台风活动可能得到加强。在潮汐组合时段发生的台风可能形成不可抗拒的突发灾害。 2010 年的强潮汐类型与 1957 年类似, 1957 年的灾害记录值得关注:当年发生流感世界大流行; 1957 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发生 9.1 级地震, 1957 年 1 月 3 日 黑龙江东宁西南发生 7 级地震, 1957 年 2 月 24 日 台湾花莲发生 7.2 级地震;中国发生严重低温冻害;中国发生特大干旱;松花江特大洪水,淮河流域大水造成鲁、豫、苏 3 省较严重水灾,黄河中下游部分地区水灾 。 2010 年已发生的灾害: 2009 年发生的流感世界大流行依然继续,可能还将持续 3-5 年; 2 月 27 日 发生智利 8.8 级地震, 4 月 14 日 青海玉树发生 7.1 级地震;中国发生严重低温冻害;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 4-5 月部分地区暴雨成灾。应该继续关注 1957 年的其他灾害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8302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9509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2769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477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48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7: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